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引领型教学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引领型教学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作为教育管理学史逻辑展开的教育管理学,发展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管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信息化、科技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作为我国教学体系之中的重要环节——大学开始注重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采取内外部共同改革的模式来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本文将以大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对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及基本思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大学教育;教学管理;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人类文明的进展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可持续发展策略深入人心,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需要以此作为自身发展的立足点。教育作为人类文明进程之中的重要推动力,也须将可持续发展策略落实到位。本文将对大学教育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进行探讨,从而为后者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当前大学教育管理之中存在的问题

1.行政管理部门约束过多

大学教育作为我国教学体系之中的关键环节,难以避免地会受到行政部门的管理和约束。从目前来看,这一点直接导致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效率低下,模式单一落后。对于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的整个管理体系和模式以及内容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并要求其按照上级出台的文件和命令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因此,整个教学管理体系行政色彩十分浓厚,学校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对于老师,从教材的选择,试题的编排到教学计划和内容的安排,都须接受行政管理部门的提前审批,对不符合相应管理要求的内容进行修改甚至删除,并未考虑到教师的实际教学进度以及学生的学业水平。除此之外还要求老师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并作出了硬性指标和规定,因此很多老师面临着课业和科研的双重压力。

2.教学管理部门约束过多

教学管理部门约束过多是现在高校教育管理之中的普遍问题。很多教育管理部门为了抓进度并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在未进行实地调查和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计划和目标的制定,并对实施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和定期的检查。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得学校和老师承担过多的教学压力,为了完成教学指标,很多学校只注重教学进度,而忽视教学质量。

3.学科之间存在较大的壁垒

教学管理是大学教育管理之中的重要环节,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和碎片化时代的到来,大学诸多学科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壁垒。我国高校在进行教学时,大多采取西方的教学模式,主张教学的专业化和精简化,这种模式尽管能使学生对专业有更加精深的了解,但是极易导致学科之间缺乏一定的融合和沟通,学科壁垒的形成使得学生难以对大学的知识体系有一个宏观的掌握,在知识构建上也处于支离破碎的状态,因此难以真正地实现大学教育管理之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其次,学科之间的壁垒也导致教师之间缺乏一定的沟通与合作,外加上落后的教职制度以及职称晋升激励机制使得不同学科的教师往往只注重自主研究,忽视跨学科研究与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一点不仅导致教师在教学时难以采取系统化、联系化的教学方式,而且还极有可能造成学生看待问题的片面性。

4.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缺乏

意识指导实践,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缺乏导致我国高校难以进行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首先我国诸多高校仍然采取终身教授制,这种教职制度导致教师故步自封,局限于以往的荣誉以及现在的安稳状态,难以采取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模式的革新。其次,学科之间的壁垒和隔阂导致不同学科之间缺乏一定的联系与沟通,教师也并未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合作,因此难以站在宏观的角度进行教学活动以及科研项目的开展。最后,职称晋升制度直接与薪金水平挂钩,导致许多教师将经济效益作为自身的目标,在进行学术研究和科研活动时,并不是自身对学术的忠诚与热爱,而是为了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这种狭隘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直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背道而驰。

二、大学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1.加强政府对大学教育管理的推动

为了促进大学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行政管理部门转变自身的理念,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通过简政放权来给予大学自我管理的机会和空间,使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活动地开展和管理;其次,通过实际考察了解大学校园的管理现状以及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综合实力,让有经验的老师和权威专家进行教科书的选择以及考试内容的安排,从而真正地做到实事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2.放宽对大学教育管理的约束

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是大学教育管理的引导者和风向标,因此需要发挥方向上的引导作用,而非进行实际管理的干预,通过放宽对大学教育管理的约束来增强大学管理的活力,使其根据自身的教学水平来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

3.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与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是大学教育管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目标和任务。针对学科分离这一现状,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学校在进行教学科目设计以及教学内容安排时,需要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并找出学科之间的共通处,引导老师进行教学活动。另外老师也需形成跨学科研究合作的正确理念,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观,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加强与跨学科老师之间的科研合作,从而在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站在宏观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养成正确的认识观。

4.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是落实该教育管理理念的前提和基础。对于老师,可以通过对其进行定期的教育和培训,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其在进行教学活动及学术研究时,加强跨学科之间的合作,将系统观作为自身教学和研究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还需开设相关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灌输和培养,并为其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正确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观念。

三、大学教育管理就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基本思路

1.以就业为导向

大学作为连接学生和社会的桥梁,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跳板和垫脚石,为了使学生顺利地实现社会化,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可持续发展策略要求大学在进行教育管理时将就业作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要求学校,首先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专业的设置,真正地实现对口教育,让学生实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其次则要求学校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之中了解社会的需求与自身的不足之处。最后则需学校设立就业服务中心,保障就业信息渠道的通畅及时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从而使其顺利的就业。

2.实现校企结合

校企结合不仅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更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在大学教育管理中,校企结合能够实现专业对口,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来进行教学目标和计划的联合制定,真正地培养出社会所需的综合型人才。

3.实现专家教师管理

效益第一是可持续发展策略之中的重要原则,在大学教育管理模式革新时,也将效率和质量作为自身的目标,通过组建委员会以及开展研讨会来实现专家和教师管理学校,并由其担任教学管理之中的各个职位。这种直接由专家和教师进行大学教育管理的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教学管理专家有着深厚的管理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因此是整个教育管理体系之中的风向标,可以通过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来保障整个体系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另外教师作为教学的一线人物,对整个教学情况以及发展方向有着最及时、最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能清晰地认识到现有的大学教育管理体系之中的矛盾与不足。因此,在进行教育管理时能够在了解学生实际需求与社会动态的基础之上进行管理行为的调整和革新,并有效解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以及管理体系和模式这三者之间的矛盾。

4.辅助以一定的学生管理

大学生作为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新生代,既是大学校园之中的主体,又是大学教育管理体系之中的被管理者。因为大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强,心智也较成熟,因此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策略时可以在专家管理的同时辅助以一定的学生管理。大学管理包括学生文化创新成绩管理、学生寝室管理、校园秩序管理以及校园环境管理,在这四个板块之中学生作为被管理者往往处于消极的被动状态,自身的民主参与权利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整个管理效率比较低下。因此针对此现象需要学校转变管理理念,将学生作为管理的主体,让学生在四个管理板块之中担任一定的职位,赋予其合理的权利,在合理的领域之内直接实现学生管理学生模式。这一点能加深学生对校园管理的认识,使其意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从而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履行义务并使用一定的管理权力。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学生管理学生的模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形成民主和谐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又能提高管理效率,有效地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学教育管理之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需要社会、学校及学生三者的共同努力,并将该理念落实到理论和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这一点对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推动人类文明进程有着极大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肖飞.可持续发展视野中的大学[J].沈阳师范学报,2011(02).

[2]倪文静.大学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

[摘要]在高校中,学生党员的培养是开展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建设好共产党未来先锋力量就要依靠学生党员们的努力。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培养高校学生党员是为党组织注入新鲜的血液重要人才来源,但这些学生党员该如何进行管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党员存在的问题,原因并探究解决方案,更好地对高校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和管理。

[关键词]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问题;原因;对策

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与教育工作一直是校党组织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高素质的青年学生的聚集地,集合了一批批有各色专业特长的学生,是选拔优秀干部及学生党员的重要场所。另外,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下,机遇与挑战并存,培养下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培养怎样的接班人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不能照搬照抄非学生党员的管理方式,必须结合学生党员个性鲜明、有良好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创新办法,找出适合高校大学生党员的一套管理体系。

一、存在于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仍有要改进之处。尤其是今年来,随着90后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各种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方式也应创新办法,不断完善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体制。

(一)学生党员自我管理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党和中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少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不够高,对自身教育认识不足。在高校中,绝大部分学生党员都掌握了良好的党的理论知识,保持着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师生中树立良好的带头人形象。但也存在有的大学生入党后人存在党性意识淡薄、组织观念性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组织上虽然先入了党,但思想上未真正入党。有些学生党员甚至认为提交入党申请书后,每次考试通过,走完发展程序就算入党了。大学生党员首先应端正入党动机。入党是光荣地,但不应将它作为为政治道路铺路的垫脚石和增加就业机会的筹码,而对于党的理论、路线、宗旨理解不深,没能真正从思想上入党。正确的入党动机是经受组织考验的基石。因为有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勇于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不利因素,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二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些学生党员存在入党前为了使自身思想行为符合入党标准注重自身,入党后就松了口气的错误思想;有些大学生党员有“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思想;甚至有些预备党员认为预备期只是一种形式,不重视在预备期间自我修养的提升。他们认为从预备党员到正式党员,只要预备期满,就可转正。只要踏进了党的大门,政治上就有了保护伞,开始逐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三是学习上重专业知识轻自我修养提升。有些学生党员一味埋头学习专业知识,不注重自身党的有关知识水平的提高,对周围的人和事的关心减少了,这样使自己周围缺少朋友。专业知识的学习应作为自身修养提升的基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是获得幸福感的终极法宝。

(二)党组织生活单一,流于形式

在党员的教育管理制度方面,学校党组织按照党内的明确的规定,开展如“三会一课”制度、公开进行民主评议、为每位党员配备培养联系人、定期开展民主生活会等,真正做到将党员教育管理制度认真落到实处,让每一位正式的党员也有一直接受教育的机会,紧跟时代的步伐。一些党组织在开展党内政治生活上缺乏创新,方式方法过于单一,习惯于念念报纸、读读文件、看看电教片、传达上级讲话,枯燥无味,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一些基层党组织甚至对政治生活涵盖的范围缺乏足够认识,狭隘地认为党内生活仅限于“三会一课”,而且其组织的“三会一课”也多流于形式。

二、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高校大学生党员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结合支部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两方面发现了问题存在的原因,为做出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改善提供基础。

(一)大学生党员自身的原因

在校大学生党员身负两种角色,一是学校学生,二是党组织的一员。但他们常常关注的事自己的发展,把自己定位在学生的角度上,换句话说,就是常以“学生”自处,在待人接物上,常以自我为中心,缺少集体意识。在新时期下,学生党员接收到的信息来自四面八方,个性需求趋向于多样化,为深入了解学生党员的思想状况及政治素养增加了难度。学生党员往往缺少主体意识,仅限于完成党交给自己的工作,没有把自己看做是党组织生活中的主人。

(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随着学生党员人数的迅速增加和支部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主动要求入党的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的难度逐渐加强,教育的广度及深度有待加强。由于学校的党组织缺乏物资、资金及人才,基层组织难以有针对性地掌握学生党支部工作开展情况及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情况。组织的宣传和管理不到位,缺乏有特色的、创新性的党性活动,在校内没有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党务知识了解不深,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党员和党支部的教育管理。学生党支部成员间的交流不深,支部压力巨大,难以做到面面俱到。

三、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的措施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素养,锻炼学生党员的实践能力,激励学生党员不断发展与完善。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也应结合党的理论,以此为指导,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四风”建设。针对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发现原因、分析原因并基于自己的实际经验总结了以下对策:

(一)完善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加强学生党员的管理,应该从入口开始把关,从推优开始,紧抓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管理,加强对党的有关知识的了解。学生入党,做到各个阶段都有高素养的正式党员跟进,对要入党的学生进行考察,不仅要有书面的党知识的考察,还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考察。期间,若出现不合格者,及时做出处理,例如延期发展或不予以发展,真正做到每一个入党的学生都能从思想上入党,做一名合格的中共党员。在选择学生上党课时,可以将那些平时学习成绩优异或是学生干部优先考虑,提高党课的面授效果。党课的上课内容应以常识性的知识为主,增加学生党内知识量的储备,确保授课质量,进一步保证学生党员在普通学生中的优良形象,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学生党员的先进性。

(二)工作中用理论联系实际

在大学生党员参与培养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党员间的交流学习工作,倡导学生利用党的理论知识在生活实际运用中进行分析研究,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增进理解。在校内,团支部和学生社团是良好的理论、实际相结合的平台。在这里开展工作,不仅能是党员的沟通协调能力,甚至党支部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还可以提高学生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参与学院、系的学生管理工作,可以绕过他们时刻接受来自广大群众的检验、监督,时刻检验自己,不定期地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渐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通过带动促进,让他们带动其他部门,进而达到一起进步的效果。

四、结语

高校是培养优秀党员的摇篮。面对以90后为主的大学生党员群体,结合互联网以及各种移动端的交流平台,创新党的理论知识和党内活动的形式,这将在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方面取得显著的效果,将大学生党员的理论教育落到实处,进而在整个校园中刮起一股新的风潮。努力开展好群众的教育管理活动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工作,这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也同样适用。高校必须重视学生党员思想的先进性,树立以为中华崛起为时代己任的目标,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输送好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练崇潮.怎样把好学生党员质量关[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

[2]伍处文.深入开展高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6):1.

[3]陈健.大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河学刊,2006(1).

[4]周慧如.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中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J].工会论坛,2008(5).

教学管理问题的思考论文

一、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教学管理的认识不到位,未提起应有的重视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对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未能从思想上给予应有的重视,以我校为例,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错误理解教学管理,将工作重心转移。高校中的某些教学管理相关人员认为教学管理就是一些简单的行政工作,比如调整和排课,及保管学籍档案、平时不定时的检查下课程教学,最后在做好期末或是结业的考试安排。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这样下去久而久之就会很多教学管理人员在从事教学管理工作时例行公事,流于日常基本工作而不利于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2)其他工作分散精力,致使对教学管理工作的疏忽。有些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在学科和专业建设、行政管理及教学科等方面的重大压力,使得管理人员无法对教学管理投入足够的精力。

教学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模式过于单一,未适应当前形势要求

具体来说高校教学管理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式要求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教学管理理念落后陈旧。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理念还未完全成型,存在着较为常见的一方面积极倡导人本管理,而就实际情况而言却仍然沿用旧的落后的行政管理模式进行教学管理。在实际的教学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处理问题仍然凭借自己的固有经验来管理,导致经常出现管理措施与实际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2)高校教学管理模式过于单一。就目前的高校教学管理方法而言,过于简单而且单一。各高校几乎都是在用同一套标准来规范在校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各项日常行为。这样的教学管理模式不管是对任课教师和在校学生都会产生许多不良影响。对任课教师来说,这种教学管理模式会使各任课教师为了避免创新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更加循规蹈矩,缺乏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更不用说结合自身实际,博采众长,形成特有的教学风格。对学生来说就会使他们的思维受到固化,进而产生思维定势,久而久之,创新精神及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课件,过于整齐划一的单调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会大大降低任课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并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阻碍,严重者还会对高校的教学效率及整体人才的培养质量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做好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归根结底还得依靠管理人员。就目前现状而言,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素质表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从管理相关人员的学历和专业来说,大多数都不是管理专业毕业,因而在基本管理知识和理论方面比较缺乏。另外,实际的教学管理工作也有很强的变化性,有时候也比较繁琐和复杂,因而要求教学管理人员除了具备较高的管理知识,在实际的教学管理过程中还要求他们在业务和政治上都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最后,大多数高校的教学管理中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学管理人员的精力被分配到各种日常事务和临时事项上较多,对教学管理知识的学习和深究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久而久之,这也是导致目前高校教学管理很难满足发展要求的一方面原因。

二、改进高校教学管理现状的对策

纠正对高校教学管理的错误认识,加大投入,不断提高整体教学管理水平

针对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认识不到位,重视度不够的现状,各高校应及时纠正对高校教学管理的错误认识,提起重视,并在实际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加大投入力度,不但提高整体的教学管理水平。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教学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更正对教学管理的错误认识。各高校应充分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高校的教学管理当中来。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其认识到搞好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性,纠正大多数人对教学管理的肤浅认识。(2)对于教学管理人员来说,也应使其认识到教学管理的意义和搞好教学管理的重要作用。在高校的教学管理改革当中,教学管理除了教学来说,对高校不管是生存还是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管理工作在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科研及服务教师及学生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效能。

转变思想观念,创新高校教学管理模式

针对目前高校教学管理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模式单一简单的现状,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不断的转变和更新教学管理的思想和观念,并且不断的创新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以更好地适应当前高校教学与发展的新形势。(1)打破传统思想束缚,转变工作态度,激发工作热情。在注重科研醉心学术的同时,各高校也应重视对教学管理工作的肯定,通过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来,转变他们的工作态度,激发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2)不断推进教学管理改革,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协调领导和各部门,认真研究教学管理的内容、目标及具体形式,及时淘汰落后陈旧的教学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以适应当前社会不断发展对高校提出的各项新要求。

内部培训与人才引进相结合,不断加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各高校在坚持科学、规范、制度的工作原则之下,应从内部人员加强培训与外部人才引进两个方面相结合来不断加强高校教育管理的队伍建设。(1)不断加强内部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现有员工的整体管理业务水平。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千头万绪的工作,各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做前提,应通过掌握和借鉴现有的优秀的教学管理实际经验作为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保障。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培训,提高其管理知识水平。进行实用性管理技能培训,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理能力和实际分析和解决教学管理问题的能力。(2)适时的开具便利条件,实施人才引进,不断优化教学管理队伍。各高校可通过提高生活及其他待遇,在职务晋升或职称评定中给予优惠等政策,来吸引更多的具有扎实教学管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优秀管理人才从事本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这样做对现有教学管理人员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合理地优化了教学管理工作的人员组成结构,有利于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学管理队伍。

三、结语

高校教学管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当前高校体制改革能否有序进行与否,更关系着新时期培养的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高低。因而,对高校教学实施科学高校管理极具综合性和全局性。不断完善高校教学管理需要各方的共同协作,教师和学生们都应该积极的参与进来。只有各方密切关注教学管理,人人参与其中,才能形成良好的氛围,从而使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作者:戚文波 单位:文山学院

(二)

一、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机制问题

成人高等教育学院设置的专业和课程无法培养出社会复合型的人才。社会的发展,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广大劳动者需要学习新的技能,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进学校进行再教育,这就为成人高等教育创造了机遇。但是成人高等教育院校完全脱离实际,不会根据社会的需要来调整专业设置,无法适应人们的需求,自然也就无法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

2.学生生源问题

学生生源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整体质量下降。这是因为现在大多数学校都在将进行降分扩招,以保证自己的学生生源数量。这种保量而不注重保质的行为,就会让那些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也能够进入普通高等院校接受教育。这种情况使成人高等教育学校一再降低录取分数线,生源质量越来越差。

3.学生问题

现在社会上高学历的人越来越多,低学历的人无法找到好的工作,就使这些低学历的人不得不接受成人高等教育,这样的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不会主动积极地学习,也就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毕业率。

4.教师问题

在成人高等教育学校中,教师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没有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教育中。教师是成人高等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学生接受教育最直接的传授者。但是大多数的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要进行科研工作,这样就使教师的精力无法集中,而且容易疲劳,影响教学质量。

5.教学管理手段的问题教学管理手段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1)大多数的普通高校在处理普通高校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时,总是将前者放在主要位置,学校大部分的经费都投入到了普通教育教学管理中了,成人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却很少。(2)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者的管理观念落后,在日常管理中都是采用传统的管理手段,而信息化管理手段却很少。(3)大多数成人高校的信息化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高,无法正确快速的进行信息处理。(4)大多数成人高等教育机构不注重信息化管理手段,技术含量低,软件开发程度不高。

二、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对策

1.完善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

根据社会实际和学生需求来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进行调整设置,确定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提高国民素质为课程目标,课程开展的方向要与终身教育、素质教育、知识经济教育相融合,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2.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的教育虽然由于学生生源问题,导致成人高等教育招进来的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但是可以加强对其后期的培养。要对这些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让他们能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树立学习信心,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3.建设一支适合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成人高等教育有着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特征,成人教育有着成人性、职业性、业余性,所以对于教师的要求也不同,进行成人教育的教师必须要比普通高校的教师要更具专业化素质。(1)成人教育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可以自行学习自己专业的知识和技术。(2)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加强学生交流,将自己的理论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对学习更加感兴趣,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最新的教学技术设备,转变古板教学模式,采取适应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让成人高等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多的社会人才。

4.利用最新的教学管理手段加强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

成人高等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形成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环境,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并根据教育改革来优化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考试制度,采取客观的考试和评价方式,让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一步的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让自己能够更好的就业。

三、结语

成人高等教育也是培养社会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是人们接受再教育的重要场所,国家应该加强对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视,加大财政支持,让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可以有足够的资金来加强信息化管理技术,解决学生生源和教师问题。机构自身也要加强对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视,加强对成人教育教学管理,解决管理问题,让学生在这里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

作者:霍士磊 单位: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

(三)

一、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培养优秀人才是教学管理的目标,针对这个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是教学管理的工作内容。教学管理被赋予的这种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必定要肩负着制定人才培养的计划、组织实施教学执行计划、检查监督和控制质量的任务以及指挥协调授课及实践环节。可是就我国在教学管理目前的现状而言,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函需解决。

第一,中学管理中,管理者喜欢用学校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和教师的一些行为。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的工作效率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它在很大的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抑制了老师的工作积极性,这样反而更加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第二,学校地处的环境不好。还有些学校本身就处于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地区,办学条件差,教学的基础设施不齐全,教学经费有限,阻碍了一些教学活动的开展。没有相对应的物质基础,导致教学管理的水平低下。

第三,一些学校的文化设施落后,没有一个属于自身学校发展和谐的校园文化。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不融洽,给教学管理带来了阻碍。

二、针对教学管理中的问题所采取的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严重影响到了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来改善目前的情况。

明确管理中各个部门的职责

各个部门管理层次的工作人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好份内的工作,有计划地管理学生,这样就使得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注重师生之间的关系

一个具有良好氛围的师生关系的教师能够更加有效的管理学生。同时,也能更加深人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况,对学生的管理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施现代化的教学管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教学在管理上也不能一成不变,而要跟随社会的脚步进行改革,实施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可以使教学管理紧随教育的发展而发展。

建设具有学校自身发展特点的校园文化

一个学校是否具有良好的校园风气就取决于这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得如何。

三、总结

教学质量的好坏是体现一个国家能否富裕强盛的重要标准。我们针对教学管理与教学课程设置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针对现阶段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些改变的对策,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方法使我国的教育水平更上一层楼。

公共管理论文研究模型

广泛的公民参与可以充实公共管理的内容和确保公共利益的实现,它是现代公共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促使公共部门实现其公共责任和良好治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公共管理硕士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公共管理硕士毕业论文 范文 一: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强化问题分析

实验研究作为较成熟的研究 方法 ,可以引入公共管理学科;实验研究作为一种知识创造的方法,其本身也需要结合所应用的学科特征被研究而发展。基于这两个层面的考虑,借助于本期的两篇公共管理实验研究 报告 ,这里对实验研究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概要性讨论,以图引起公共管理学者的深度关注。

一、公共管理学科应加强的实验研究

学术研究的基本任务是对自然、社会、人文、科学技术等现象进行描述、解释及其应用。其中,关键和困难的环节是对所研究对象的内在机制的解析,而这,在现代科学研究范式意义上,体现为对其因果关系及其机理的分析与验证。由于自然,尤其是社会现象的复杂性,自然情形下的观察是被动的、表面的。因此,如何主动地、深度地、操控性地进行因果关系机理研究,就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有效方法论的追求目的。基于西方____宗教信仰中的理性学派传统,萌芽于文艺复兴后期,成形于近代资本主义早期,完善于科学理性昌盛的20世纪中期的实验研究方法,目前已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其影响力如此之强,以致如哲学这样高度抽象的学科,也出现了如“实验哲学”这样的研究方式(Knobe,2012)。政治科学与公共管理的实验研究进展较为滞后。有人对《美国政治科学评论》(APSR)所发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评估,发现该刊所发表的真正实验研究论文出现于1992年以后。1950—1992年,美国政治科学三大主流刊物《美国政治科学评论》(APSR)、《美国政治科学杂志》(AJPS)、《政治学杂志》(JOP)共发表实验方法类论文58篇,但之后的1993—1997年5年间,却发表了实验 文章 28篇,占到1950—1992年所发表的实验类论文的33%。21世纪头5年,政治学实验论文更是快速发展,三大刊物所发论文47篇,这还不包括14篇问卷实验(SurveyExperiments)论文。政治科学的实验研究已从偶尔为之,发展成为被普遍接受的和有影响力的研究范式。实验研究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也有不少应用(Hyde,2015)。政治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LinOstrom)之所以能够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其实验方法的娴熟应用不无关联(Morton&Williams,2010)。至于公共管理学科,实验研究较为滞后,直到近期,才有意识地推进这方面的工作(Jilke,etal.,2014)。由此可见,公共管理的实验研究,是值得大力推动的、有巨大学术潜力的研究方式和领域。基于实验研究的优势,《公共行政评论》本期推出以中国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实验方法为手段的专栏。之所以推出以实验研究方法为主题的专栏,旨在凸显本刊的学术意图———推进实验研究方法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应用,尤其是推动具有中国学术气息的公共管理实验研究。

二、实验研究方法的基本逻辑与问题

如今,实验研究方法已成为成熟的学科,全面介绍其状况、学理是本导语不能胜任的,然而,为推动这方面的研究,提纲挈领式的核心思想介绍又是必要的。实验研究方法的含义有诸多种界定,一般是指理论驱动(即理论判断验证为研究目标)下,在典型或人为特定的条件下,采用科学仪器、设备,主动干预和控制研究对象,获取因果关系科学事实,验证理论假设的研究方式(Webster&Sell,2007)。实验法的基本逻辑是:①确定研究问题,构建理论框架;②理论操作化,包括理论命题变量指标化,因果规律的自变量、因变量操作化,指标数据化,统计方法适应性选择等;③实验操作与监控;④分析、解释实验结果,形成理论结论。这是一个从理论意图到变量操作,因果关系解释,形成理论的多阶段过程。其不同阶段的具体方法、方式(如理论构建、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构成了实验研究的方法论知识体系。随着自然和社会科学实验研究的发展,如今已成为包括诸多实验方法和统计方法的庞大、复杂学科体系。实验法之所以被视为科学研究的经典方式,在于其人为性、随机性(Randomization)和操控性(Manipulation)的特征。人为性指实验研究往往是通过人为设定环境或条件,构造“纯”理想的事件环境,并在此环境下观察、测量被试的行为变量;操控性指对理论的变量关系进行呈现、控制、强化等,使所研究的因果关系得以重复展现,以发现其内在因果机制;随机性则是以随机原则控制被试、条件,保证因果关系不是偶然的、内生的或外在系统误差带来的,保证因果变量的普遍性。正是运用这些方式的综合应用,使科学研究最为关注的因果关系可以从复杂的社会 文化 背景下被抽离出来,以操控的方式进行验证,从而对不确定世界的内在机制给出确定的解释(Palfrey,2009)。实验研究最为人所诟病的问题是外部效度问题。外部效度指科学研究中的实验结果类推到真实社会情境中的其他母体或环境的有效性(Webster&Sell,2007)。用更通俗的话说,即人为实验条件下的研究发现推论到现实情境所产生的失效现象。对于实验研究的外部效度问题,学术界有不少争论或解释(Webster&Sell,2007)。

作者认为,应这样理解:一是,实验研究的优势是内部效度而非外部效度。应当承认,实验研究,尤其是社会科学的实验研究,外部效度困境确实存在,但不能因此而对实验研究的价值完全否定。实验研究的根本特质是以操控的方式对所研究的理论问题进行因果关系呈现、验证,从而对事物的规律进行理论解释。所罗门•阿希()的从众实验情境在真实生活几乎不会发生,但恰恰是实验室的从众研究给出了如此令人震惊的从众现象(Asch,1955)。二是,实验研究的结论有特定的逻辑界限。每一种研究方法的结论在推论上均有其逻辑依据,如果说问卷调查法的结果适合分布式推论,个案研究方法的结论适合结构式推论,实验研究方法的理论发现则只适合因果关系性推论。因此,实验方法做出的结论不应是分布式推论或结构式推论。而这一点,不要说刚刚从事实验研究的学者,甚至是有 经验 的学者,也可能无意识地把因果推论逻辑转变为分布式推论逻辑,从而带来外在效度的严重误差。此外,实验研究还有一个常常为人批评的问题,即研究结果发现往往是“不过如此”的常识验证。对此,人们可能会说:“我感觉就是如此,还需要做实验吗?”实验研究的确有这种现象,即通过细致、严格、大量的实验,证实了常识。对于这一似乎费时费力、似无必要的现象,学术的理解应这样:一是,生活常识的证实即是科学活动的一部分。人类是有智慧的动物,即使一个资质一般的人,通过对生活经验的深度 反思 ,对某一现象的分析、解释也可能是对的,但在科学的因果关系验证标准看来,这是不可靠的,对其检验乃是人类理解自身的学术任务;二是,对于生活常识的判断,学术的研究往往能够给出常识之外的新理解。如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知道,人有服从性。这是对的。但斯坦利•米尔格兰姆(StanleyMilgram)经典服从实验不仅证实了这个生活经验判断,还给出了令人震惊的新发现。在进行实验之前,米尔格兰姆曾就被试的服从比例对其心理学家同事进行了调查,他的同事判断,只有少数几个人,甚至只有1%的被试会完全服从实验指令,直到使用最大伏特电力进行惩罚。但结果却是,在第一次实验中,就有65%(40人中超过27人)被试完全服从惩罚指令,直到450伏特的最大惩罚度。尽管被试在服从命令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不太舒服,甚至说想退回实验的报酬,但没有被试在到达使用300伏特电击之前拒绝服从指令(Milgram,1963)。该类实验的元分析(Meta-analysis)发现,被试愿意施加致命的伏特数的比例约在61%至66%之间(Blass,1999)。由此可见,实验研究能够对常识判断有深度的补充。

三、公共管理的实验研究应有自己的学科特征

如今,实验研究已成为成熟的研究方法,甚至不少学科已形成了有自己学科特色的实验方法体系。如心理学、经济学、社会性、政治科学等。公共管理科学开展实验研究,虽然存在汲取与追赶这些学科的任务,但也要注意形成自己的实验研究特色:首先,应依据公共管理的学科特征使用实验方法。实验研究虽然涉及大量的技术甚至技巧问题,但根本看,是以理论构建为驱动的,而理论构建,不同学科的逻辑基础是不同的。就公共管理而言,即使从最直接、简单的定义理解,公共管理的特征是政治—文化—社会性的。显然,这不同于个体性的心理学研究,也不同于效用最大化的经济学研究。由此,简单借用心理学或经济学的实验理论或方法就可能出现底层的的不契合问题。那么,该如何以公共管理的学科特征进行理论构建?不同学者会有自己不同的选择。如果要在这里给出具体的建议,笔者的建议是,采用“问题中心,公共管理 思维方式 ”的研究策略,即从公共管理的真实社会情境中,发现研究问题,以其总体性状态和内在逻辑为基础,以公共管理学科的思维方式来构建理论框架。现代学科有分别和界限,但“问题”总是在“那里”,“问题”是不分学科的,故而,若简单地以某一学科或某种理论为解释框架,有可能肢解“问题”,使研究“问题”失真。但是,现代学科毕竟有自己学科立场,而学科立场突出体现在学科的思维方式上。如心理学的思维方式突出表现在以还原分析的方式研究心理活动的因素及其机制。公共管理学科的思维方式虽然有不同理解,但大概可以理解为,以合法性和有效性检视公共管理活动与政策的恰当性,以此为内在依据,构成公共管理研究的“问题框架”。至于具体的构建方式,因素—结构—功能的此为策略是可资借鉴的方式(景怀斌,2011),即从公共管理的视野看,所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是什么?要素间的结构是什么?结构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其功能在合法性与有效性方面的表现如何?等等。进而,采用实验方法验证理论判断。其次,公共管理也应注意形成自己学科特有的实验方法。不少社会科学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实验方法。如,心理学实验方法的成熟,与其早期心理物理学的实验研究历程分不开。而且,心理学不断汲取新的技术方法扩充实验方式,如心理学汲取了脑神经研究手段,形成了脑认知研究实验技术。类似地,公共管理能否结合自己的学科特征形成自己的实验方法?理论上是完全可能的。当然,这需要艰苦的学术努力才能实现。第三,同任何方法都有局限一样,实验研究有自己的适应范围。实验研究虽然需要大力推进,但它不是“包打天下”的唯一“法宝”,应根据研究任务与问题“采用”,而不是为显示“高大上”而不分青红皂白地“套用”。本期的两篇实验报告是这方面的尝试。其中,《观念形态激活对公共问题决策的影响与机制》即体现了“问题中心,公共管理思维方式”的研究策略。

所谓“问题中心”,既是以中国社会出现的观念形态争论为研究对象———试图回答“人们为何以掌握真理的感觉有偏见地认知”社会现象的理论机理,形成了观念形态如何扭曲公共问题决策的研究议题,“公共管理思维方式”即以把此问题置于合法性与有效性检视来设计具体研究问题,而不是借用已有的心理学理论来研究。在这一思维方式下,采用3(“左”“中”“右”观念形态)×2(激活、未激活)被试间实验设计,通过观念形态激活控制,验证了观念形态激活后对公共问题决策的扭曲现象,进而分析了其机制,为公共问题决策提供了若干建议。另一篇实验论文《如何有效征税:来自纳税遵从实验的启发》则从实验经济学的角度,考察税率对人们纳税遵从以及国家税收收入的影响。实验分析,在其他情况不变时,法定税率越高,纳税人逃税越多,但纳税额却越高的结论。作者针对A-S模型或者道德—契约模型的解释局限,以“前景理论”来解释这一发现,将纳税决策过程看成纳税者受到“逃税利益”和“心理机制”双重影响的结果,纳税人会以“法定税负”为其决策参考点,逃税可以带来额外心理收益,纳税人又对这部分收益表现出敏感递减的趋势。这就说明其为何在较高税率时,即便逃税更多、自愿纳税却也更多,从而为如何有效征税提供了实验理论依据。总之,公共管理的实验研究已成趋势,需要跟进,但公共管理又如何在此趋势中形成自己的方法论特征,更是学科任务之一。在这个意义上,公共管理的实验研究面临着引进与创新的双重挑战,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公共管理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二:创新文化对公共管理的影响分析

1文化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在内容方面,文化必然会给公共管理活动带来一些作用,比如针对社会成员建立行动规范,将其观念限制在一定范围或是方向上,构建社会文化环境等,也就是说它让公共管理系统的思维和动作能够和文化环境匹配在一起,达到平衡的状态,否则就会失衡。拿行政活动来说,这种活动的最终效果,大大受到行政人员综合能力的影响,比如其知识技能、思想观念、做事态度等。也就是说,在公共管理活动这一领域,文化环境和行政系统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不仅仅限于管理主体方面,而且还会对其客体产生作用。考虑到管理主体的一切活动都处于文化环境下,所以,要确保主体所进行的公共管理工作在质量和效率方面有所保障,必须确保主体本身有一定的文化积累。也就是说要让主体和文化彼此间能够变换,让文化催生主体的改变。文化对客体所产生的作用力是通过社会传递给客体的。在社会环境下,文化倾向是决定物质转换关系的原因之一。在社会中占据主流优势的文化,会让其他文化朝着自身倾斜和发展。比如,市场经济理念中最重要的就是公平和竞争,因此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公共管理活动越来越提倡民主、公正、服务。由此可见,文化观念确实会对公共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形式方面,由于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多样化,这一性质的存在使得公共管理活动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如果文化环境对公共管理系统提出了正面的要求的话,就会让系统的思维和动作逐渐向前者靠拢,公共管理系统要实现综合绩效的全面提升,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将文化所拥有的正面价值和要求纳入进来。文化之所以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和很多因素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比如历史、政治、民族等。比如,国内很多政府机构和部门作为一种实体参与到经济建设中去,政府部门人员在其中兼任某些职务。又或者是政府部门合法地利用手中的公权力,获取一些经济收入,比如售卖公共服务等。这些现象都是文化特征的具体体现。因此,如果要提升政府管理部门体系的效能,并使其拥有更高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必须在文化决定公共管理精神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重点塑造文化环境。纵观中华民族政治变迁历史,一些历史上的有识之士所提出的“洋为中用”、“托古改制”等改革理念,其本质就是以文化环境的革新为切入点,实现行政框架的改变。另外,在进行变革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同的文化,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冲撞,结果或是继续排斥,或是融合在一起,因此会给公共管理系统造成多样化的影响。如今,我国正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各种符合时代特征的改革 措施 得到执行。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各种新思想不断涌现,无法避免地和历史遗留下的老思想、老观念产生冲突。比如勇于创新和墨守成规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就是我国文化具有多样化特征的最有力的佐证,它们揭示了文化和社会之间存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向民众传达了政府公共管理的特征受到文化影响的认识。文化对公共管理活动所产生的作用会一直存在,因此对文化的利用以及研究也必须得到重视,不能中断。

2创新文化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公共管理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将公共文化以及市场文化融合在一起。

公共管理理论行政文化创新的核心是市场理念与公共理念的融合:

根据公共管理理论可知,从本质上看,市场文化和公共文化融合即为对政府公共管理效率的要求,这是政府公共管理市场效率理念的重要基础。在以往的公共行政观念中,政府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公平、公正方面,以将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为追求,忽视了自身所制定的政策在市场的执行效率,忽视了资金的市场价值。公共管理理论没有否定公平、公正、预算的作用,而是将部分政府注意力转移到资金市场效率方面,也就是在满足公众对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前提下,将成本控制在最低水平。所以,在进行公共管理革新时,政府会将更多的关注倾向于服务质量方面。

公共管理理论的行政价值观念创新:

公共管理对公共行政内部所包含的关系进行审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构建和更新自身对国家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人民等多种关系认识的过程,这是对以往公共行政理论所倡导的价值观的进一步延伸。公共管理认为,公共行政应该追求公共价值以及市场价值,而且努力将两种价值归于一个方向上。公共管理理论是由“公共理论”和“管理理论”所构成的。前者突出显示公共管理组织所具有的公共性,认为公共行政的需要承担起对政治和公民的责任。后者的理论来源于现代经济学以及 企业管理 理论,它将企业这种经济主体的管理经验应用到公共部门中来。过去的行政学理论,往往都是在“公共”和“管理”二者中择其一,这种问题在公共管理理论中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把公共管理理论引入到行政学中来,有效地将“公共”和“管理”同时纳入到行政学范畴内。公共管理所追求的价值即为提升行政民主政治责任意识,它以议会和行政、政党和行政等多种关系为切入点,全面研究在既定的政治背景下,行政所表现出的适应性以及敏感性。以往的行政管理在寻找将行政和政治分隔开来的方法,该怎么样确保行政不受政治的影响;而公共管理理论却提倡让行政去主动适应政治,同时揭示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公共管理理论十分重视政府外部的正式生态环境因素,对公共管理产生的复杂的作用。“公共理论”从管理人员面对的公共生态环境入手,强调公共管理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对环境的敏感性,特别是当政治中混有多元民主时,公共管理人员必须能够意识到环境的变化并据此调整策略方向。“公共理论”一直在尝试寻找一条实现行政官僚体系和民主共存的途径。对于欧美国家所实施的民主体制而言,文官的选拔并没有采取选举制或任命制,不过他们被法律赋予了行政和政治权力,这是他们执行社会价值分配的必备基础。在实践中权力的度是很难把握的,这一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对政府的期望存在很多矛盾的地方,他们希望政府在社会经济建设方面有所作为的同时,又希望政府将重点精力放在革除弊病方面。因此才会构建很多程序来对政府进行约束。在民主政治体制背景下,官僚行政组织对民主的控制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第一种,赋予立法机构对行政部门的监控权;第二种为政务领导,也就是构建政务官和常任文官之间的上下级关系。

公共管理的行政组织文化创新:

利用公共管理理论作为行政组织体制改革的指导,具体措施为将决策权和执行权赋予不同的机关。成立在人事和财务方面能够自我管理的行政执行局,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实施行政执行管理。执行机构体制或执行局制作为一种行政执行体制,其主要的特征在于对决策和执行实施分权而治,具体来说,将位于现行科层制中的中下层组织单独抽离出来,让其实现独立经营,并将编制、人事、财务等权限赋予掌控经营大权的经理。也就是说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从上下级变成了合同关系。行政执行局的成立有法律作为依据和保障,其主要职能在于执行政府政策以及向公众提供服务,在技术、专业、监管等方面表现出自身的特性,业务之间的关联更小,不再具有政府职能部门的性质和属性,但必须接受政府部门的管理。执行机构不能制定政策。执行机构的正式成立,说明政府组织机构已经转向执行机构包裹核心政策司的形式,其中核心政策司的主要作用是制定政策,执行结构的职责为确保政策能够落实,并提供服务,这和以往作为下级单位直接听命于上级部门和领导来说是完全不同的。从行政角度来看,执行机构和政策核心司不是前者隶属于后者。后者对前者的领导是通过合同实现的。将决策权和执行权分离开来的思想,实际上是公共管理中公共文化和市场文化融合在一起后产生的。在进行这种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组织内部就的行政组织文化也会慢慢发生改变,主要特征在于让行政组织更加重视绩效、服务质量以及商业价值。绩效指的是在承担行政责任的前提下,行政管理必须追求更高的绩效,通过各种措施的实施,比如合同管理、组织结构简化等,促进行政组织理性和灵活性的全面提升,最终实现组织效率的大幅提高;服务指的是行政组织要转变对公民的看法,将公民当做顾客一样为其提供服务。只有服务质量得到了提高,公民满意度才会相应地提高;商业指的是要将公共服务当做一种商品,然后再推向市场。让更多的政府部门甚至是私人部门参与到公共服务建设中来,实现市场竞争目的。

公共管理的行政治理观念创新:

公共管理使得公共文化和市场文化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并将二者引入到行政改革建设领域,在政府内外部展开改革。内部改革即为执行局的成立和实施,外部改革即为号召公民参与进来,充分利用公民和社会的作用。后者体现了公共管理对行政治理的颠覆性认识。在公共管理领域,有两种思想是极力推崇这一点的,即“重塑政府理论”以及“治理与善治理理论”。最具有代表性的公共管理理论就是“重塑政府理论”。该理论认为,政府改革的主导者必须拥有企业家的精神,同时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和力量。具体来说:首先,在改革过程中对政府进行重新定位,政府不应该成为改革的执行方,而是应该把握改革方向。通过购买的方式,将改革执行任务交由其他组织,实际上这一过程就是公共服务产生和提供的过程。其次,对于改革中的资源来说,政府要做的事即为穿针引线,充分调动各种稀缺资源,完成改革。政府利用民主程序,为社会需要指定目标。同时,发挥私人部门的优势,不断进行商品和劳务的制造,引入非政府组织,提供更加全面的公共服务。这里提到的非政府组织指的是第三部门,即志愿或非营利性组织(不包括以往的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这些组织的所有者或控制者往往都是个人,它们能够提供能够满足公众需求的服务或产品,但目的不在于赚取经济利润。最后,政府服务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呈现出来:传统形式,比如制定并实施的法律法规、税费收缴、发放经济补助等;创新形式,比如和民间组织构建合作关系等;先锋派形式:成立基金、市场重构、号召志愿者为公众利益服务等。公共管理理论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多具体的理论成果。上世纪九十年代,治理与善治理论开始崭露头角。在该理论框架下,公共事务管理的措施有:合作、协商、整合目标等。从本质上看就是构建符合市场规律、满足公众利益的合作关系。它所构建的管理机制用合作网路的权威取代了政府的权威。该理论所倡导的观点为:第一,除了政府之外,其他公共和民间机构也扮演着公共管理主体的角色。它否定了国家权力中心即为政府的观点,如果公共和民间机构对合法权力的应用受到民众的肯定,那么它们也会因此成为权力中心,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所属层面的差异。第二,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国家开始和公民、社会共同承担责任,这就会导致国家和社会、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彼此间权力和责任慢慢混为一谈。第三,对于集体行为而言,其所包含的所有社会公共部门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为了促进彼此目标的实现,这些机构和部门往往都会进行资源的交换,并通过交流寻找目标的共性,这样所有的参与者就会和政府构建合作伙伴关系,帮助政府处理一部分行政事务并承担相应的责任。第四,善治模式实际上是非常理想的。善治指的是在社会管理过程中不断促进公共利益的提升。从本质上看就是由政府和公民对公共生活进行共同管理。为了能够让公民肯定公共管理活动质量和成果,管理机构和活动必须尽最大努力解决公民和政府、公民内部的利益矛盾。要达到善治这一目标,政府和公民都必须进行奋斗并且开展合作,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决策权、监督权等权利,和政府构成公共权威并共同构建和维护公共秩序。

公共管理方面的论文在 轻风论文网 很多的哦,之前我就找上面的老师帮忙指导的。相对于网上很多个人和小机构要好很多,我之前找的 轻风论文 王老师咨询的,非常专业的说这里还有些资料,你看看公共管理制度的功能分析。制度是社会发展的 一种稀缺资源,它在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中是不可缺少的;同时制度又随着环境的变化 而变化。我国正处在社会转 型时期,亟需建立各种制度。因此,借鉴新制度主义 的理论,运用制度分析方法,开辟对公 共管理制度功能的理论研究,构建完善的公共管理制度理论体系,对我国 的公共管理改革具有现实的理论指导意义。只有 从理论上明晰了公共管理 制度的功能,关于制度的重要性才 有了具体的表述;否则,我们对公共管理制度的研究就会是 不完整的,缺乏说服力的。本文 从规范和理想的角度出发,结合中国 公共管理的发展,综合运 用制度分析方法和系统-功能分 析方法,对公共管理制度的功能 进行了系统分析。文章首先分析了公共管理制 度功能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公共管理制度的主要功能分为 :目标指向功能、实现公共利益的功能、建立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功能、利益分配功能和约束与激励功 能,并对它们进 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与阐述,探讨了公共管理制度的诸项功能。同时文章 又结合系统论的观点,认为 公共管理制度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过程 中,要注意公共管 理制度各项功能之间的协 调与配合。 你看下不懂的你上 轻风论文网自己看吧

这个论文还是很难写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一下:1、学术价值和现实要求。MBA论文的学术价值体现在揭示经济生活和管理过程中的规律、探求真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对策,促进企业成长、推动经济发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有学术价值的课题,都应在选择之列。2.、题目不宜大。选题要考虑自身的主、客观条件,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主观条件主要是指个人的理论基础、知识面、知识层次、文字功底、兴趣和科研能力等。3.写熟悉的对象。MBA学员都有一定时期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工作、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处理这些问题可能正是自己的专长所在,以此确定选题不仅写起来容易得多而且富有现实意义。而对于想报考在职研究生的同学是可以选择到社科赛斯公司进行了解,社科赛斯公司成立于2002年,到目前为止已有十九年的悠久历史,是一家专注于为考研学生创造的公司,致力于为这些考研学子打造一家有内涵、有质量、有保障的考研辅导公司,并且是一家线上线下结合的综合性硕士入学规划、辅导机构。其综合实力是非常强大的。并且社科赛斯公司的师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汇聚了全国多个著名高校的的研究生毕业生组成的专业考研辅导机构,其专业性是非常好的,各个著名高校的研究生给你毕生汇聚一堂必然使得社科赛斯公司的专业性和专业能力是非常突出的。其核心业务涵盖考研全程规划、考研试题教研、教材规划出版、考研教学实践、研究生入学专业课辅导、复试(面试)规划指导、考研资讯发布等,是一家线上线下结合的综合性硕士入学规划、辅导机构。

工商管理论文研究模型

是。有很多工商管理专业会提出论文题目,使学生完成论文作业。工商管理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其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专业代码是120201K,修业年限四年。该专业的考研方向主要有:工商管理、企业管理、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参考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应该如何选题呢?下面是有关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帮助!

(一)工商管理方向

1 技术创新与公司文化的互动关系研究

2 企业伦理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

3 金钱观和道德知觉的关系研究

4 商学院学生的道德知觉研究

5 中国制造业国际化战略研究

6 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趋势与我国的应对策略

7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战略及对策研究

8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绩效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9 某某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和效果研究

10 外商直接投资对某某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11 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改革研究

12 中国海外上市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13 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14 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改革现状与对策研究

15 中外合资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16 企业社会责任与行为研究

17 企业社会绩效评价体系及其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

18 企业道德与伦理问题研究

19 企业知识管理(转化或转移)问题研究

20 企业的知识资本管理模式研究

21 企业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

22 新兴市场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战略研究

23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资本配置效率增进

24 服务业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效应研究

25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影响机制(制度变迁效应)研究

26 本土市场效应与中国跨国公司成长战略研究

27 子公司反噬母公司及母国政府应对战略

28 文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29 创新能力的培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30 中国汽车企业的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研究

31 跨国公司在华经营中的跨文化管理问题研究

32 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跨文化管理问题研究

33 中国企业的品牌国际化过程中的跨文化因素分析

34 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因素分析

35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研究:基于创业的视角

36 大学生创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37 新生代的创业精神培育研究

38 新生代工作压力研究(表现、成因和对策)

39 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研究

40 技术寻求型FDI的实现机理

41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42 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组织管理(或知识整合研究)

43 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演变及其对子公司的管理

44 跨国公司知识学习与知识转移研究

45 公司创业研究

46 中国企业国际化逆向知识转移研究:基于***角度

47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48 企业生产或技术战略问题研究

49 大规模定制战略的实施条件及其对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

50 丰田生产方式的实施条件及其借鉴作用

51 企业产品(或服务)设计问题研究

52 制造业(或服务业)车间班组组织方式与现场改善活动

53 董事会治理研究

54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机制研究

55 国有企业民营化中的公司治理机制研究

56 企业并购中的公司治理机制研究

57 网络公司治理研究

58 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研究

59 公司治理转型研究

60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与绩效研究

61 中国走出去企业的行业选择/地点选择战略研究

62 在华跨国公司的竞争战略与竞争力研究

63 在华跨国公司与中国走出去企业的战略/竞争力/进入模式对比

64 中国某行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65 中国某主导企业的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研究

66 各世界一流商学院的管理学科竞争力研究

67 新经济产业中战略模式研究

68 企业战略风险的管理

69 基于知识的企业战略研究

70 企业能力与企业行为

71 中国民营家族企业的治理瓶颈

72 金融风暴对中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已修改)

73 金融风暴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已修改)

74 经营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战略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

75 基于行业环境视角下的企业竞争行为的探讨

76 动态环境视角下的组织变革与提升抗风险能力的探讨

77 基于资源观的战略管理理论比较研究(新加)

78 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下的`企业战略变革思考

79 我国民营企业的冲突管理研究

80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研究

81 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瓶颈与破解路径研究

82 我国民营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研究

83 我国成功民营企业的行为模式研究

84 我国民营企业的传承机制研究

85 传统文化对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研究

86 我国企业经营机制研究

87 企业成本领先战略及实施条件研究

88 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

89 企业差异化战略的实现研究

90 中国代工企业战略转型研究

91 某某企业竞争战略研究

92 某某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

93 我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研究

94 我国企业自然资源寻求型海外投资研究

95 创业机会研究

96 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97 企业家创新研究

98 战略风险管理研究

99 大学生创业研究

100 创业投资研究

101 管理学理论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运用与体会

102 企业文化在企业兼(合)并中的作用与问题分析

103 金融危机中的企业道德问题研究

104 “国进民退”现象的研究

105 (自己)所在城市(或乡镇)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研究

106 金融危机后的中国企业竞争力分析

107 价值链理论在××(自己选定)产业中的分析与应用

108 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发展

109 企业家的继承(接替)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10 企业(制度、技术、组织、管理)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111 提高组织效率的对策研究

112 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变化及对策研究

113 和谐商业生态系统的构建

114 我国零售业发展环境实证研究

115 旅游企业发展环境与战略研究(以某旅游企业为例)

116 企业环境创新问题研究企业环境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及评价

117 制造企业关键环境要素分析——以某企业为例企业危机管理研究

118 产学研合作绩效实证研究(调研)

(二)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1.论企业培训的风险与防范

2.论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及其风险管理

3.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4.论企业人力资源外包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5.论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流失问题及对策

6.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

7.论有效管理企业知识型员工的途径与方法

8.论发展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9.论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关系

10.论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的劳动争议

11.企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对策

12.战略性员工培训体系的设计研究

13.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

14.转型经济条件下雇佣关系的变化

15.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关系研究

16.人力资源外包途径与管理研究

17.中小企业薪酬体系研究

18.中小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研究

19.中小企业培训体系研究

20.高新技术企业培训体系研究

21.激励理论新发展的研究

22.领导与领导方法研究

23.中外人性比较研究

24.绩效考核方法研究

25.中小企业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

26.中外薪酬制度比较研究

27.薪酬制度设计方法研究

28.股份制企业中的薪酬管理问题研究

29.薪酬构成及其功能研究

30.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研究

31.领导力与管理艺术研究

32.人力资本研究

33.人力资源绩效评估研究

34.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土化战略

35.跨文化冲突与管理

36.在华外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37.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36.论公务员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37.劳动合同条款研究

38.劳动市场的就业趋势分析

39.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动关系管理

40.工资弹性研究

41.安全生产与劳动法规

42.职业经理人的道德建设研究

43.职业经理人信用问题研究

44.职业经理人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

45.职业经理人的选择机制研究

46.职业经理人成长路径及对策研究

47.职业经理人治理机制研究

48.职业经理人效用模型研究

49.职业经理人的市场薪酬水准研究

50.职业经理人的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51.股份制企业高管层薪酬管理研究

52.中小企业薪酬管理管理问题研究

53.绩效管理方法研究

54.中外薪酬制度比较研究

55.企业薪酬制度选择研究

56.上市公司薪酬问题研究

57.大学生工作寻访的心态与行为研究

58.劳动需求方视角的可雇佣性与可雇用技能的研究

59.劳动合同短期化相关问题的研究

60.绩效标准设计方案的研究

61.组织绩效控制方法的研究

62、团队氛围与团队绩效考核效果关系研究

63、员工与组织匹配对组织绩效考核的影响研究

64、经理人职业倦怠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干预研究

65、员工工作场所的偏离行为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

66、组织中员工身份“差序格局”的形成机理与演变路径

67、强弱关系与个人社会资本获得的关系研究:来自中国企业的证据

68、心理契约与工作满意度研究

69、创新人才开发对策研究

70、员工心理压力与企业政策关系研究

71、员工幸福感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

(三)物流管理方向

1、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物流能力研究

2、某某省物流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3、我国物流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4、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5、我国绿色物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6、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业发展对策研究

7、区域物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初探

8、基于物流的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

9、某某省物流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10、某某省物流要素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11、基于产业结构的某某区域物流能力分析

12、浅析某某省现代区域物流体系的构建

13、绿色物流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机制研究

14、区域物流信息网络系统设计初探

15、区域物流业对某某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16、我国区域物流的发展模式研究

17、我国物流管理现状及发展现代物流的战略思考

18、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控制/优化研究

19、供应链核心企业的物流能力研究

20、基于价值构造分析的供应链协同研究

21、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影响因素/评价研究

22、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基于价值链的视角

23、物流企业产品定价策略与报价的研究

24B2C电子商务企业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

25B2C电子商务企业物流运作模式分析

26国有企业(电子制造企业等)物流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27图书(烟草、服装、汽车等)物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

28图书(烟草、服装、汽车等)物流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29某物流配送中心的EIQ分析

30物流配送中心管理流程分析与设计

31武汉城市圈(某经济区域、某城市)物流业发展规划研究

32救灾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33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现状及路径分析

34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物流系统及其合理化研究

35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可结合具体某企业或行业分析)

36我国物流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37某行业(企业)采购策略研究

38某企业(某类企业,如连锁超市)逆向物流管理体系构建

39我国(或某省)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现状及体系构建

40我国冷藏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41综合性物流中心(物流园区)形成原因、发展动因、增长机理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

42综合性物流中心(物流园区)对城市(区域)相关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物流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43区域综合性物流基地(物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机理研究

44区域综合性物流基地的布局网络与区域经济社会布局网络协同发展机理研究

45我国区域综合性物流基地布局及层级结构研究

46我国区域综合性物流基地建设、运营模式和协调机制研究

47武汉市综合性物流中心(物流园区)的规划布局以及规模的确定

48武汉市物流园区(中心)的战略定位

49武汉市物流园区(中心)的建设模式

50某某省冷链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51国内外农副产品冷链体系的分析研究

52某某省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研究

53某某省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模式、运营与组织管理模式研究

54某某省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支持系统研究

55加快某某省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的步骤、途径及相关政策措施建议

56我国快递物流服务现状、问题与对策

57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服务外包

58供应链物流合作伙伴选择与评价

59物流服务运作模式

60企业物流模式影响因素及选择路径

61战略采购与供应管理模式研究

62(物流)服务供应链研究

63物流服务创新模式与途径

64物流服务柔性研究

65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服务质量

66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

67供应链创新研究

68供应链设计案例研究

69基于顾客需求的供应链设计

70应急供应链策略研究

71民营企业物流问题与对策

72中外物流比较研究

73物流能力的类型及其改进策略

74某某公司物流管理案例分析

75某某行业供应链物流分析

76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风险及其防范

77逆向(反向)物流运作研究

78物流标准化问题与对策

79物流金融的运作管理

80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篇二 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其发展方向探索 摘 要:近年来,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了工商管理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关键性地位,开始积极开展对工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以及相关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但应该看到的是,目前我国企业的工商管理工作中仍存在诸多不足,在管理水平、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国际上的先进企业间也存在着相当明显的差距。本文从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工商管理的重要作用出发,对目前我国企业工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其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工商管理企业现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新时期企业工商管理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着市场经济转型,企业也由以前较为封闭的状态,开始融入开放性的市场竞争之中,重视管理运行和内部控制,注重用户的需求,也越来越成为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这一背景下,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逐渐受到了多数企业的关注。 工商管理学是基于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对现代企业的管理的效率与决策模式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具有较强的全面性、专业性和实用性。企业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几个方面,并包含对企业文化等各种软性建设的规划研究。而工商管理则是利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分析方法对相关企业数据进行分析,帮助企业作出及时、合理的决策或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解决企业经营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2 目前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工商管理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企业对自身经营发展的组织和控制中,也同样体现在政府部门对市场的监督和对企业的规范上。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形势更加多变,企业组织结构也更加复杂,在这一形势下,工商管理的观念及其相关知识方法越来越多地得到实践和锻炼,高水平的工商管理也已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经济稳定、市场繁荣的有力保障。然而,研究发现,我国企业在落实工商管理工作的实践中也还存在着一系列较为普遍的问题,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管理能力不足 与先进企业相比,我国多数企业仍存在着生产活动闭塞、与市场部门沟通不畅等管理问题,管理制度缺乏弹性、组织结构过于僵化。在向规模要效益、向成本要效益、向价格要效益、向质量要效益的过程中,企业的生产计划、销售配合依然存在着问题。管理水平的落后直接导致核心竞争力的降低,使企业的综合效益无法达到预定的目标。 市场开拓能力不足 一些企业忽略了生产模式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生产部门只负责生产、市场部却不能及时准确地反应市场的需求变化,使产品无法适应消费者的需求,而成为了企业的负担。此外,现代物流已经逐步承担了企业内部的和企业外部的衔接工作,成为了企业实现零库存、即时生产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对物流环节认识的改变也成为了企业管理的亟待问题之一。 自身定位失准 工商管理的理念引入以后,财务报表中效益的增长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更多的企业开始制定长远目标,或战略性的发展规划。一些企业也从单纯的经济效益的追求转而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企业都还不能充分协调好遵守相关法规、合理利用资源、参加社会福利、杜绝盲目扩张等环节的关系,对自身的定位不够明确。 管理价值未能充分发挥 在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者素质有待提高的情况下,工商管理对企业经营的贡献有限,其管理价值未能充分发挥。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例,其管理作用主要表现在管理活动对企业长远的发展、员工绩效或企业效益,以及企业整体竞争优势等方面的影响力度或作用大小。然而,目前许多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其职能依然没有超越传统人事管理的特点,仍停留在档案管理、工资和劳保福利等事务性的管理工作上,是典型的以“事”为中心的静态人事管理,没有承担起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力资源部门作为一个内部管理部门对业务部门提供服务和支持,缺乏对企业发展战略的洞察力,无法与企业结合起来。这种滞后于实践的管理模式也注定了人力资源部门无法成为企业的核心,为企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其他问题 目前企业还面临着诸如产品的系列化、资本运作的国际化、技术的更新、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服务水平等问题,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地域性市场的概念正在逐渐发生变化,资金和产品突破了国家与城市的界限,而在各地区之间迅速流动,在这一背景下,是否能够在上述方面与国际水平接轨,使企业经营模式与环境变化相适应,也已经成为了企业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此外,一些企业正向着学习型企业转变,致力于通过强化企业能力和提高员工价值来实现企业的升级。而在此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更加灵活巧妙的运用资本,最大程度的提高用户客户的满意度,也是企业必须解决好的重点问题。 3 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分析 在市场环境的激励与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国企业从整体水平上来讲,正沿着正确的方向飞速发展,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在正视并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发挥工商管理的决策支持功能,在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切实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 不断健全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制度之上,而工商管理将企业制度视为责、权、利的综合体,并作为奖惩机制的依据,形成企业内部调控的基本工具。一方面,制度的设立具有约束员工行为的作用,另一方面,人性化的激励制度和富有弹性的管理方法又能在保障员工利益的基础上,调动其工作热情。制度的制定应从员工的角度及其权益出发,并在落实中强调严格、公正,做到恩威并施、令人信服。如一些员工出于对企业利益的考虑做出了违反企业制度的行为,此时刻板的惩罚会使其失去对企业的信任与热情,只有增加制度的人性化层面,使其充满人性关怀,才会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在企业内部形成巨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企业的综合实力及其未来发展的前景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对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和选择,因此必须制定科学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并使计划符合各个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能要求。新一代的工商管理人才应具备信息化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等基本职业素养,并通过财务、生产、经营、统筹等方面的重点培训,使之成为集全面性与专业性为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还应注重人才的均衡发展,使其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此外,管理人才还应具备灵活的创新意识和反应能力,能够通过对自身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升级,切实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并能在最求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带领企业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不断解决企业内部及社会中出现的各种新生问题。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拥有可持续发展眼光、国际视角以及涉外能力,并能够在坚决执行国家政策和企业制度的前提下,不断积极地对其进行开发与完善的管理工作者,越来越成为各大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最终培养目标。 4 结语 我国多数企业目前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其在管理水平、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国际上的先进企业间仍存在着相当明显的差距,有赖于企业管理者树立现代化的企业观念,利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积极提高企业的工商管理能力。在重视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人才建设的方针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使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朱静. 关于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2). [2] 史慧恩, 张群, 李群霞. 国内外工商管理现状比较及发展建议[J]. 中国科技论坛, 2007, (09). [3] 张伟奇. 工商管理类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06). [4] 陈得宽, 王昌明.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 2008, (01). [5] 叶晓燕. 浅谈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与构建和谐企业[J]. 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09, (01). 看了“工商企业管理论文_有关工商管理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浅谈工商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2. 浅谈工商企业管理论文范文 3. 浅议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4. 浅谈工商管理论文范文 5.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

教育管理领域的论文研究方向

101、教师(或学生)工作(或学习)动机的激发研究102、教师(或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研究103、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104、教师成长(发展)的途径、方式探索105、学习(或教学)策略研究106、教学活动中知识、技能与能力的转化研究107、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有效性研究108、网络环境下的班主任工作研究109、网络环境下的师生关系建设研究110、网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转变与适应研究111、网络环境下的指导——自主学习研究112、新课改下的教师工作挑战及其适应研究113、新课改下的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研究114、新课改下的教师观重建研究115、新课改下的学生观重树研究116、新课改下师生关系的更新及其教育对策研究117、新课改下不同教学模式的比较及其实践综合研究118、新课改中地方课程的实践与反思119、新课改中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120、论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地位与作用121、新课改中家长的教育影响力研究122、论现代化大潮下的学校管理战略设计123、论国际化大潮下的学校教育目标设计124、论人性化思潮下的教育规则修改125、论信息化趋势下的培养目标设计126、论科学化思潮下的科学主义教育127、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128、城乡儿童教育机会均等的考察与反思129、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应试化倾向的观察与批判130、论网络教育质效的评价131、论网络教育的管理与考核132、系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133、教育管理系统中的决策及其特征134、系统评价及其教育中的应用135、课堂教学系统的系统分析136、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利弊探悉137、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38、试论教师资源的有效配置139、试论中小学教师聘任制的建立和建全140、当前中小学教师聘任工作的规范研究141、教师积极性调动的途径142、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研究143、校长负责制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权力关系研究144、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党支部的功能和作用145、班级教育力量的形成146、网络时代德育工作新途径147、领导应变能力研究148、学校管理中良好工作态度的培养149、管理目标的功能研究150、学校管理中决策科学化(或民主化)研究151、现代学校管理中教代会职能研究152、期望理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153、双因素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激励154、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筹措155、成就动机理论与教师成就感的培养156、公平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157、外国教育史与中国教育改革(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158、论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教育先行战略159、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评述160、班主任工作研究(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162、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途径163、学校管理制度研究164、校本管理研究165、教师依法执教研究166、学生品德评价研究167、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模式研究168、高校扩招对基础教育的影响169、教师教学科研和教学质量的关系研究170、后进生的成因和转化对策171、网络教育中的教师素质结构及其应对研究172、网络背景下学生学习的特征及其教育变革研究173、网络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特征及其教育导向研究174、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较研究175、网络下的教学过程特点研究176、基于网络开放性特征的教育变革研究177、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行为研究178、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心理及行为方式影响的研究179、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180、教育发展与就业需求的社会心理学研究181、书院的产生对中国当代教育的启示18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研究183、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184、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研究185、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186、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187、青少年的情感能力培养的研究188、青少年的智力开发研究189、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研究190、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创新191、适应新课程改革,加强学校教学管理192、新课程与教育评价的改革193、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语言可包括口语、体态语和书面语)194、基础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研究195、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196、我国家庭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对策197、独生子女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198、论离异家庭对儿童性格形成的消极影响199、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学校教育对策20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设想201、试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活动因素202、青少年人际心理异常与家庭教育20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设想204、教师队伍现状和问题透视及改革对策205、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206、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207、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评价208、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转化209、数学发展性评价内容研究210、说课的艺术性与规范性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是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属于管理学门类。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是浙江省重点学科,下设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和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中心;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学校管理与发展、终身教育管理与发展、教育管理信息化、知识创新与管理、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等;学术力量比较雄厚,目前在职教师15人,其中具有博士生导师1人,教授6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人,具有硕士学位7人,浙江“151人才工程”2人,浙江省优秀中青年教师1人;科学研究成果丰富,出版学术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在研各类课题3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10多项。科研获奖10多项,其中省部级奖6项;科研经费充足,累计年均科研经费50万元,人均年科研经费3万元;教学成果突出,编写教材2部,教学成果获奖3项,其中省部级教学奖2项;研究条件较好,拥有专业实验室1个,图书2万册,期刊杂志60多种。 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是浙江省省级重点学科(B类),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经过学科成员的长期努力,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逐渐形成了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等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批适应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型与实用型的管理人才。学科现有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大学组织结构与管理研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终身教育组织与管理研究。 大学组织结构与管理研究方向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纵向研究经费达20余万元,在全国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通过专家鉴定项目5项,目前在研项目4项。2004年该研究方向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标志着学科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学科方向负责人宣勇教授所著的《大学组织结构研究》是国内第一本以大学组织结构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在该研究领域获得高度评价。该方向产生了比较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浙江省教育经济与管理领域中居于领先水平,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具有方向新的典型特点,是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一个最新的拓展方向,该研究方向已经完成了多项研究课题,出版了两部专著,发表多篇论文,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得到了有关专家、学者的好评。其研究对象与研究成果丰富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学科方向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终身教育组织与管理研究方向,曾主持和完成浙江省自考委、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等多项课题。研究成果《新世纪中国成人高等教育》获第四届全国成人教育优秀专著一等奖,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该方向达到了浙江省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总之,从学科总体水平上看,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点在以上三个研究领域上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浙江省处于领先水平,并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课程设置:教育原理;管理学原理;经济学概论;科学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政策与法规;社会调查与方法;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制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教育信息化概论;终身教育管理与发展;管理心理学;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公共治理与政府改革;教育经济与管理专题研究。

针对幼儿教师自身专业和语言能力发展问题的研究,涉及到幼儿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教育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具体的论文方向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专业背景来确定,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论文方向供您参考:1. 幼儿教师语言教学机制的研究2. 幼儿教师语言教学策略的比较研究3. 幼儿教师语言能力与幼儿语言发展关系的探究4.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路径研究5. 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途径与方法研究6. 幼儿教师终身学习机制的构建与实践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些可能的方向,具体的研究方向和目标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确定。

管理模型论文

供应链库存管理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已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中,库存管理模式的优化已成为制约供应链性能的关键环节。本文介绍了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以及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问题。并针对供应链协调库存的问题,研究了供应链管理库存、寄售库存管理、联合库存管理和第三方物流管理库存的相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的库存管理模型、再订货水平和集成化库存管理模型,展开了讨论。这些研究对实际中的供应链库存协调制定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为深入开展供应链库存协调理论在经济中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库存协调;VMI

一、引言

仓库是物流中心的重要一环,对经常性使用的物资,物资部门按照经济的原则采购、仓储,进行物资库存管理。传统的库存管理主要将注意力放在企业内部的库存控制上,它往往以优化单一企业的库存总成本为目标确定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不注重供应链的协调与合作。这种局部优化的管理模式导致供应链物流不畅,成本增加,企业及其供应链缺乏竞争力。供应链管理理论为库存管理赋予了新的内涵,它强调从供应链的整体,从系统的角度看待库存问题,这使得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与传统的库存管理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供应链中的各个商业组织在存货和物料流转方面进行紧密合作将会给各个组织带来很多益处。不仅能够提高计划的准确性和资源的生产率,还能提高物料的流转速度,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

二、供应链库存管理概述

本节概述了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并分析了库存管理的概念及发展。

1.供应链管理概述。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最早由在1980年发表的《竞争的优势》一书中提出。1986年物流管理委员会(CouncilofLogisticsManagement,CLM)对SCM作了定义:SCM是一种关于企业外部顾客和供应商的物流管理。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供应链管理的定义虽然没有得到统一,但是其基本作用和概念框架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在市场营销、经济学、运筹学、管理科学、运作管理和物流等各个领域中,在不同的成面上对供应链管理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首先是组成供应链的主体即供应链的各成员:从功能上分,供应链中的所有成员可以是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第三方物流公司和零售商等;在交易关系上,各个成员可以是买方、卖方和运输承担商;从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势力或地位上看,可分为领导者和追随者,而势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各方面的控制权上,如库存决策、定价、促销活动容量分配、信息技术的使用和共享等。其次是渠道。渠道是产品、信息和资金的流动途径,它连接着供应链中的所有成员。渠道的结构包括各个成员之间的连接形状,如有几个承包商、分销中心以及他们的地理位置。最后是产品。在一个供应链管理研究模型中,可能涉及到多种产品,这些产品之间的关系可以是替代的、互补的,而同一品牌产品系列上下代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相互都会影响到彼此的生产、库存、定价和促销等决策,另外,如果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成几个时期,在各个时期中的需求、价格库存和促销力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它时期的决策。

2.库存管理概述。库存管理作为物流和供应链管理领域的一个经典问题,对其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研究的银行保持多少流通现金的问题。通过研究,人们发现了一个计算库存现金的简单公式。1915年,Harris将这种思想应用于一般的物资存储问题,建立了经典的经济订货量(EconomicOrderQuantity,EOQ)公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球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物流和仓储成本增加,企业面临降低成本、改进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客户服务水平的巨大挑战,供应链中各个商业组织越来越认识到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能力取决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与合作。正如克里斯托夫在1996年所说的那样,“当今的商业竞争实际上是各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不是各个公司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中的任何不确定因素都会使得链上的各个商业组织持有更高水平的存货,以保证它们应对需求的能力。提高存货水平必然会导致成本的上升,还会使供应链应对变化反应的速度变慢,因此,科学的库存控制成了进行库存管理的主要手段。供应链管理理论为库存管理赋予了新的内涵,它强调从供应链的整体,从系统的角度看待库存问题,这使得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与传统的库存管理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在供应链管理中,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库存成本、制造成本以及其它成本费用都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为了实现有效的供应链物流管理,必须将供应链各个成员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并使实体供应物流、制造装配物流与实体分销物流之间达到高度均衡。在实现供应链物流管理目标的同时,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控制在最低的程度,总库存最小化目标的达成有赖于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与库存变化的最优控制,而不是单个成员企业库存水平的最低。供应链中的各个商业组织在存货和物料流转方面进行紧密合作将会给各个组织带来很多益处。首先,能够以较低的库存水平带来更少的加急运作,提高计划的准确性和资源的生产率,实现较好的规模收益;其次,在存货和物料流转方面开展合作将使得物料的流转变得更快,更可靠,更短的准备周期和由于快速送货提供的更好的客户服务。各种商业组织都在不断地寻求提高运作水平的方法,以此来赢得竞争优势。

3.供应链库存管理特点及意义。传统的企业库存管理侧重于优化单一的库存成本,从存储成本和订货成本出发确定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而供应链中的库存管理不仅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多个部门,还涉及到外部的其他多个企业,它是从企业内部部门的职能管理拓展到企业群间的库存管理。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与传统的企业库存管理有许多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管理的绩效评价指标、管理的出发点、管理的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概括来说,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目标是追求供应链全局库存的最优化由供应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可知,供应链管理追求的是整个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因此,库存管理不是只追求各节点企业单个库存点的成本最低,而是应该协调各个节点企业的库存活动,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成本最小化。

信息共享为供应链库存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手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供应链库存控制更为有效。要增加供应链的信息共享程度,建立在Internet和EDI技术基础上的全球供应链信息系统,为企业间的快速信息传递提供了保证。供应链库存协调机制决定着企业间的库存协作效率,是供应链管理中的核心问题。良好的库存协调机制既能调动合作企业的积极性又能实现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供应链的综合竞争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由局部规模变为全球规模,由于信息成本高而被限定在狭窄区域内的地区经济,将被统一到全球市场中。研究供应链管理对于我国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提高适应国际化经营战略的能力,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与竞争本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而作为供应链研究核心问题的库存管理研究将显得更加突出,这一领域将成为更有价值和更具实际意义的研究方向。

三、利用供应链协调库存

协调的供应链关系能够应对需求的不确定性变化、降低库存成本、提高资产回报率等功能。然而,一个供应链系统包括多个商业组织,这些商业组织往往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供应商和零售商在做生产和库存决策时所采取的EOQ模型往往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忽略了整个供应链上的整体利益,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是建立协调机制来对供应链成员的目标进行综合,协调他们的决策来优化系统的绩效。供应链协调涉及不同的协调问题,如供应链中各成员在战略方面的合作协调,在计划及运营方面的生产协调、信息协调和库存协调等问题。对各协调问题中不同的协调内容往往需要建立不同的协调模型,如生产协调问题主要研究面向供应链全局的生产计划、物流计划等内容,前者主要采用建立生产调度模型的方法,而后者主要采用建立配送模型的方法。信息协调问题则包括协调以下信息内容的共享:库存共享、销售数据共享、订单状态共享、销售预测共享、生产/配送计划共享。针对库存协调问题建立的库存协调模型主要有供应链管理中的供应商管理库存、寄售库存管理、联合库存模型和第三方库存管理等,其目的是克服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相互独立库存控制模式而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

1.供应商管理库存(VMI)。VMI管理系统就是指由供应厂商管理用户库存(VendorManagedInventory),是连续补货的方式之一。所谓“连续补货”是供应商与零售商建立伙伴关系,两者共享零售商的库存数据和销售信息及目前的存货水准,供应商根据这些数据和信息再依据预先制定的存货水准对零售商进行补货的过程。在连续补货的环境下,供应商不再是被动地执行零售商的订单,而是主动地为零售商补货或提出建议性的订单,以降低补货成本,提高供货速度和准确性,降低库存水平。供应链环境下,用户个性化产品需求增加,导致企业产品种类增加,产品多样化、系列化导致库存水平上升,库存成本和管理难度增加。传统库存管理造成供应链上的库存积压,供应链整体利益削减。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新的库存管理方法能科学管理库存,协调供应链整体利益。供应商管理库存客观上要求各企业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密切合作,在观念上达到目标一致,并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要求各企业在合作上采取积极响应的态度,以快速的响应能力降低库存费用,使各参与方合作时获得的收益比不参与合作时获得的收益大,这样供应商管理库存的产生具有必然性,供应链管理等相关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应用更加快了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发展。

2.寄售库存管理。寄售库存(ConsignmentStock,CS)是供应链环境下的一种库存管理理论,它是指供应商将货物存放在生产厂商或者零售商的仓库里,在货物没有被厂商或零售商使用之前,货物的所有权归供应商所有,厂商或零售商只有在使用货物时才支付费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通信等技术的发展,世界进入了以Internet为载体的网络时代。网络时代下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极为便利,这为以连续信息交换为前提的CS方式的应用及推广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随着全球进入买方市场后,市场的渠道力量逐渐向供应链下游转移。供应链下游的厂商为了降低风险,完全可以凭借自身所掌握的渠道力量,让供应商采用CS这种更有利于自己的库存方式。在现实生活里,CS方式已非常常见并广泛的运用于各行各业中。例如,许多生产商(IBM、Dell、Philip、海尔、长虹等)都要求供应商将生产用的零部件、原材料等存放在自己的仓库里,用完后再同供应商结账;很多宾馆的房间里存放的各种饮料、食品和烟酒等实际上应用的也是一种CS方式;据调查,有90%的医院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某种形式的CS;甚至电子商务网站(如ebay、、AmericaOnline、阿里巴巴、淘宝、易趣等)所采用的也是一种寄售合同;另外在零售业中,虽然大型超市(如Wal-Mart等)还只是采用VMI方式,但有些人断言CS代表着零售业的未来。

3.联合库存管理。虽然VMI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库存管理方案,但在VMI中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协作水平有限,且成功的VMI需要企业间有较高的信任度,下游企业只需要帮助上游企业制定计划,从而下游企业实现零库存,上游企业库存大幅度减小,但这无疑增加了供应商的风险。不同于VMI集成化运作的决策代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JointlyManagedInventory,JMI)是一种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简单来说,联合库存管理就是基于协调中心的联合库存管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是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独立库存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大大改善供应链的供应水平和运作效率,提高供应链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是一种通过供应链成员间联合、协调机制来提高供应链同步化程度、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强调各个节点企业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链上的每个库存管理者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相邻的两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从而充分利用了供应链资源。在供应链环境下,实施联合库存管理,首先要一个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在协调管理机制中,建立供需双方共同合作目标,在此基础上建立联合库存的协调控制机制,由联合库存管理中心对需求、订货、供货等做出决策,并协调供需双方利益,同时需要设立一种公平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其次,要以现代化的信息系统为依托,充分利用供应链节点企业EDI(电子数据互换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平台或电子商务系统,将条码技术、POS系统、订单自动处理系统等集成起来。在信息系统中,要做到信息共享以及信息获得具有透明性和及时性。JMI能够给企业库存管理所带来的优势如下所述:

(1)信息优势。信息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而缺乏信息沟通也是其他库存管理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JMI通过在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了企业间库存管理上的信息共享。这样既保证供应链上游企业可以通过下游企业及时准确地获得市场需求信息,又可以使各个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而开展。

(2)成本优势。JMI实现了从分销商到制造商到供应商之间在库存管理方面的一体化,可以让三方都能够实现准时采购(即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和质量采购恰当的物品)。准时采购不仅可以减少库存,还可以加快库存周转,缩短定货和交货提前期,从而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

(3)物流优势。JMI打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局面,体现了供应链的一体化管理思想。JMI强调各方的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共同分担风险,能够有效的消除库存过高以及“牛鞭效应”。

(4)战略联盟优势。JMI的实施是以各方的充分信任与合作为基础展开的,JMI要想顺利有效运行,对于分销商、制造商和供应商而言缺一不可,大家都是站在同一条船上。因此,JMI的有效实施,既加强了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又保证了这种独特的由库存管理而带来的企业间的合作模式不会轻易地被竞争者模仿,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总的来看,联合库存管理是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相互独立库存运作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强调双方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链过程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相邻的两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任何相邻节点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库存管理不再是各自为政的独立运作过程,而是变成供需连接的纽带和协调。

四、模型

1.模型假定。(1)供应链中只存在单一的买方(她)和单一的卖方(他),且只生产一种产品。(2)买方的订购是分批进行的,她每次订购的批量为Q,每次订购的成本为A,产品的年需求速度是确定的,为D。(3)卖方的生产速度有限并且也是分批进行的,他每次生产的批量为mQ,每次生产的启动(set-up)成本为M,产品的生产速度也是确定的,为P。(4)买卖双方的库存持有成本都与库存产品数量及时间成正比,令买卖双方的单位产品在单位时间内的库存持有成本分别为hb和hv。(5)单位运输成本为常量,不予考虑。

2.存储策略。(1)t-循环策略:每隔t时段补充一次,补充量为Q。(2)(s,Q)策略:连续盘点,一旦库存水平小于s,立即发出定单,其定货量为Q;若库存水平大于等于s,则不定货。s称为定货点库存水平。(3)(s,S)策略:连续盘点,一旦库存水平小于s,立即发出定单,其定货量为S-s;即使得定货时刻的库存水平达到S否则就不予定货。(4)(T,s,Q)策略:以周期T进行盘点,其余行为同(s,Q)策略。(5)(T,s,S)策略:以周期T进行盘点,其余行为同(s,S)策略。

3.传统的库存模型。传统的库存管理往往以优化单一企业的库存总成本为目标确定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因而此处我们以买方为例给出经济订货量(EOQ)公式。

4.再订货水平。在需求恒定的条件下,从一个存货周期把存货转移到另外一个存货周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每一个订单项下的货物都应该在现有的存货刚好用完的时候到达,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在需要对货物进行补充之前的一个订货至交货周期实施定货,否则就会发生缺货。

5.集成化库存模型。集成化库存模型考虑了使供应链系统总成本最小的联合经济批量,打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以下给出一个使单买方和单卖方组成的供应链系统总成本最小化的联合经济批量求解模型(Hill(1999))。

五、结语

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化、系统化、合理化和效率化,任何企业都无法回避如何是其物流系统或物流子公司运行最优化的问题。为了实现有效的供应链物流管理,必须将供应链各个成员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集中管理库存信息,通过ERP信息平台建立物资台帐,实现库存高度透明化。逐步运用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商协议库存等策略,有利于降低库存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众所周知,供应链作为一种扩展型企业,库存管理在其运作中更为重要,原因是库存不仅影响着某一节点企业的成本,而且也制约着供应链的综合成本、整体性能和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应该更多地从供应链上企业间合作关系的角度考虑其库存管理战略,从而推动供应链库存管理思想和方法的进化,最终提高整个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效益。虽然供应商管理库存的相关理论和协调方法已经相对成熟,但是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供应商管理库存实施的信息技术平台、信任机制、战略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不同情形下供应商管理库存协调值得进一步研究;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拓展,协调机制的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充实;供应商管理库存与采购、生产、销售和运输的系统研究有待加强。本文讨论了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并针对供应链协调库存的问题,研究了供应链管理库存、寄售库存管理、联合库存管理和第三方物流管理库存的相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的库存管理模型、再订货水平和集成化库存管理模型,展开了讨论。最后,对希捷的VMI库存管理模式进行案例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论证了供应链协调库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康永星.供应链库存协调与优化研究[D].2006.天津大学.

[2]霍小军.电力行业后勤改革研究[D].2005.天津大学.

[3]顾喜云.现代物流概念下的仓储理论研究[D].2000.上海海运学院.

[4]赵艳琴,张绍文.供应链条件下的库存模型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

[5]任敏贤.供应链库存协调问题研究[D].2004.吉林大学.

[6]刘永胜,李敏强.供应链库存协调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7]夏则芳.供应链库存管理决策的研究[D].2006.上海交通大学.

[8]刘鹏飞.供应商管理库存及其协调研究[D].2008.中南大学.

[9]徐彬彬.引入TPL前后的VMI集成库存模型研究[D].2009.华中科技大学.

[10]张慧颖.不确定需求下的供应链库存协调管理研究[D].2003.天津大学.

[11]上海市电力公司.上海市电力公司物料代码标准化方法研究及应用(2010年1月).

[12]罗守安.安徽电力建设公司供应链物流管理研究.2008.合肥工业大学.

6S管理源于日本企业的管理实践。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6s企业管理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6s企业管理论文篇一 污水处理企业6S管理模式探讨 [摘 要]以6S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株洲市城市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现场管理研究和实践成果,构建适合湖南省株洲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发展的6S管理体系,运用PDCA模型予以进一步优化,并对6S管理的推行效果进行多角度评价,在提升企业自身现场管理水平的同时,为其他相关企业提供可借鉴的现场管理模式。 [关键词]株洲市城市污水处理厂;6S管理;现场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6-0058-03 1 6S管理的内涵 6S管理源于日本企业的管理实践。1952年,日本丰田汽车公司(Toyota Motor Corporation)提出了“安全始于整理整顿,终于整理整顿”的口号,推行“2S”,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 [1]。到了20世纪70年代,因为生产和产品品质控制的需要,又增加了“清扫(Seiso)、清洁(Seiketeu)、素养(Shitsuke)”,形成了著名的“5S管理理论”。5S理论引入中国后,海尔集团顺应公司发展的要求,引入了“安全(Security)”要素,最终形成“6S管理理论”。 6S管理的具体含义是:①整理是指将工作区内的必需品和非必需品分开,把非必需品清理出现场,作业区内只放置必需品。②整顿是指在整理的基础上,对必需品进行规范化地定位、标识和摆放,以便员工能够迅速对目标物品进行定位,减少寻找时间。③清扫是指清理掉现场的垃圾以保持干净整洁的状态,使现场达到没有异味、灰尘、噪音的标准。④清洁是指将前面3S(整理、整顿、清扫)的实施制度化、规范化。清洁还包括员工的个人卫生和道德修养。⑤素养是指通过提高员工修养,培养员工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促使员工自觉遵守公司章程,从而维持6S管理活动的继续开展。⑥安全是一切企业活动的前提,包括做好安全宣传、预防安全事故、排除安全隐患等。 2 污水处理企业实施6S管理的意义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对6S管理的认识也逐渐加深,目前国内已有超过30万家企业正在导入或者已经实施6S管理。根据湖南省株洲市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发展战略,公司推行6S管理旨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出水水质,并借此造就干净整洁、明亮宽敞、安全高效的工作环境,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实现治污净水、服务株洲的理念。 公司6S管理实践表明,污水处理企业推行6S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①企业形象提升。推行6S管理以后,厂区环境和员工风貌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公司形象正在逐步在株洲市民和社会各界的心中改观。公司“创市园林单位”的目标计划,已于2011年12月已经顺利通过。②出水水质提高。[2]出水水质一直是考核污水处理企业绩效的关键指标之一,推行6S管理有助于帮助企业克服生产事故,提高出水水质。③运作成本下降。设备、材料和空间的合理使用,生产成本降低;出水质量提高,质量损失降低;企业形象的提升,变相降低了企业成本。④有助于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6S管理的实施能够营造一种积极主动的工作氛围,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提高工作绩效。 基于株洲市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实践,在污水处理企业推行6S管理,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提高出水水质,降低生产成本和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因此,6S管理不仅是污水处理企业完善企业管理的一种方法,更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3 株洲市城市污水处理厂6S管理的实践 整体实施方案 株洲市城市污水处理厂秉承打造污水处理行业“环境一流、工艺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效益一流”的理念,作出了开展6S管理的决定。为了顺利把6S管理顺利推行下去,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公司在整体层面上做了以下四项工作: 第一项工作:制定整体推行战略。公司的6S管理分为前期准备、全面开展和持续改进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主要包括成立领导小组,员工培训,制定活动的目标、实施计划、考核标准等。全面开展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开展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和安全这六项活动,同时做好6S检查、考核、评比等工作。持续改进阶段主要是利用PDCA模型,对6S管理进行不断地优化,实现公司现场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第二项工作:成立领导小组。为了进一步落实全员参与的原则,公司从每个部门抽选1~2人,组成了6S管理领导小组,组长由总经理担任。所有组员在组长的统一指挥下,定期对公司的6S管理推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时总结推行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并帮助有问题的部门进行整改。 第三项工作:制定活动目标。明确的目标既能够帮助员工对6S管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有利于员工更好地配合6S管理的推行。基于株洲市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实际情况,最终制定的6S目标是:环境整洁、标识明确、定位清晰、操作规范、生产安全高效、产品质量保证、规章制度健全、员工素养提高。 第四项工作:制定考评细则。完善的考评制度是6S管理顺利推行的有力保障,经过领导小组全体成员的努力,公司制定了办公室6S管理基本规范、车间整理整顿实施细则、公司档案文件管理办法、安全管理考核标准、火灾、爆炸应急救援预案等一系列文件,这些规范性文件有力地保障了6S管理的进一步推行。 具体实施步骤 在上述整体实施方案的指导下,公司还制定了推行6S管理的具体步骤,包括:宣传和培训、6S管理的具体推行、6S管理的持续改进等。 宣传和培训 企业成功开展各项活动的前提,就是要得到员工的理解和认同。株洲市城市污水处理厂的6S管理,以向全体员工发放宣传册和张贴宣传海报的方式展开。为了营造学习6S管理的氛围,公司从多角度开展了宣传和培训工作,主要包括:观看6S管理视频、6S管理知识竞赛、演讲比赛、黑板报、现场教学、6S管理考试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公司上下就达成了统一的共识。所有公司员工都明确了开展6S管理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并掌握了相关活动的技巧与方法,这为6S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S管理的具体推行 整理的推行。将工作区域内的所有物品分为必需品和非必需品,把非必需品清理出现场,对必需品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处理。如:各种扳手、卷尺、油枪、锉刀、游标卡尺等放置在工作台前方;资料、文件、书本等放置在工作台左上角;电话、打印机等放置在工作台右上角。另外,对使用频率高的必需品,要放置在显眼易取的地方,不常用或季节性的必需品,统一放置在现场黄线区域内。小部件物品则放置在工作台抽屉里。 整顿的推行。对必需物品按照“定位、定品、定量”的原则进行统一标识化管理,达到便于员工取放,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其中,定位是指确定安置的位置;定品是指确定安置的物品;定量是指明确物品的数量。是标识管理是整顿的重要内容,即通过观察不同的标识,就能迅速明确现场物品的状态,一般包括物品标贴、警告提示、划线标识等。[3] 清扫的推行。清扫是要使现场达到没有垃圾、灰尘、污垢,整洁有序的状态。清扫是一项很全面的活动,不仅仅是指维护现场卫生,还包括对容易损坏的设备、容易磨损的连接点、容易漏气漏水的部件的检查确认;以及设备的防水、防锈、补充润滑油等辅助工作。清扫工作应该制度化和周期化,实行区域责任制,将清扫工作划分到各个部门和个人。 清洁的推行。清洁的目的是持续推进“整理、整顿、清扫”三项活动,并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主要工作包括:①及时对6S活动取得的成果进行展示,增强员工认同感;②在整顿的基础上,加强工作区域的划分和物品的定位;③强化责任机制,各项工作要落实到部门或者个人;④加强巡查力度,开展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及时发现6S推行过程中的问题;⑤开展检查、评比活动,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共同提高。 素养的推行。素养是6S管理的核心,旨在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或习惯,自觉遵守公司章程,自愿维护车间的整洁和美观。为了提升员工素养,公司定期开展职业道德宣讲、办公室礼仪培训、规章制度解读等活动,并将员工文明行为、员工文明用语等行为规范印刷成册,发放给员工阅读。 安全的推行。员工的主要工作时间都是在现场,因此,确保工作现场安全是6S管理的重中之重。开展6S管理有助于消除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培育员工安全作业的意识。安全的推进工作包括:①制定现场作业规范,对化学试剂的取放、易燃易爆物品的保管、传送机和叉车的操作等都要有明确的规定;②员工安全防护,要求员工上岗前穿工作装、戴安全帽、穿防滑鞋等;③匹配相关应急措施,如照明应急灯、安全疏散图、水枪等;④制定相关安全规章,完善安全考核机制,并要求员工认真学习、落实。 6S管理的持续改进 就株洲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来说,在推行6S管理的同时,坚持运用PDCA模型对6S管理进行优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PDCA模型是由美国质量管理学家戴明(W .)提出来的,又称“戴明环”。其中:P(Plan)——计划。明确活动目标,制订活动方案;D(Do)——执行。按照原定计划进行操作;C(Check)——检查。对目标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找出相应的问题;A(Action)——处理。总结经验教训,推广好的方面,优化不足的方面。[4]PDCA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模型,一次循环可能解决了部分问题,留下来的问题则放在下一次循环中,在下一次循环中又会发现新的问题,所以PDCA是一个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的过程。 PDCA模型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对应着不同的任务。在P阶段中,对6S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要分析其影响因素,找到主要原因,并制定处理方案;在D阶段中,按照P阶段制订的方案去执行,做到职责明确,执行到位;在C阶段中,检查方案的执行情况与原定目标的符合度,找出仍然存在的问题;在A阶段中,对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总体评价,未能解决的问题流入到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6S只是一套管理思路,而非一种固定的管理模式,对不同的企业来说,实施的效果也可能不尽相同。企业要想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就需要在实践中持续修正和完善6S管理。PDCA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呈阶梯状上升的改善循环模型,每循环一次,就帮助解决一部分问题。如此反复循环,不断提高,使6S管理得到持续改进和向前发展。目前,PDCA循环作为一种基础管理优化手段,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4 6S管理效益分析 总体上看,株洲市城市污水处理厂的6S管理是颇具成效的,以下是对公司6S管理所做的经济效益分析和社会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分析 实施6S管理以后,公司的运营成本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只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员工队伍更加稳定,员工主动离职率和被动离职率都明显下降,在招聘工作上的开支有所减少;②员工工作效率提高,单个运行班组的人数从7人减至5人,员工工资支出大幅度减少;③相关工艺流程得到优化,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同时,节约了工时,变相增加了公司的经济效益;④单位污水处理成本下降,并且日污水处理量有所提高;⑤实行部门责任机制后,设备维护更加到位,使得在设备维修上的开支明显减少;⑥公司各项日常工作都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成本下降。 社会效益分析 推行6S管理给公司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一是实施6S管理使得公司的污水处理能力增强,对环保事故的防范能力明显提高,为株洲市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提供了安全保障。二是公司通过6S管理,不断优化污水处理工艺,不断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有力地支持了株洲市的经济建设的发展,实现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同步。 5 结 论 株洲市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实践证明,6S管理是一种先进的、实用的现场管理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公司的环境卫生问题和工作效率问题,还培育了员工的职业道德、安全意识等职业素养。[5]6S管理在株洲市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成功运用,表明在污水处理企业实行6S现场管理模式是具备可行性的,关键在于要有充分的前期准备和持续推行下去的机制,污水处理企业可以通过引入6S管理,优化厂区生产环境,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员工精神文明,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在构建高效的企业管理体系的同时,打造污水处理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污水处理企业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市场机制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石渡淳一,加藤贤一郎,高柳昭,等.最新现场IE管理[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4.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S].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2. [3]于顺游.生产现场管理的定置管理方法[J].辽宁经济,2006(8). [4]李瑞丹.创新过程PDCA循环运用初探[J].标准科学,2009(5) [5]裴月娥.论现场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4):106. 6s企业管理论文篇二 浅谈乙醇生产企业的“6S”管理 【摘 要】介绍了“6S”现场管理的概念和特征, 阐述了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实施“6S”现场管理活动的手段及方法及实施效果,以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乙醇生产企业;6S;现场管理;燃料乙醇 现场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体现企业管理水平、展示企业形象、实现管理出效益的重要工作。起源于日本,发展于美国的“6S”管理是现场管理的有效工具,对提高企业的现场管理水平、改善企业品质,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对“6S”管理的内涵、意义加以探讨的基础上,结合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实施“6S”管理的方法,论述了乙醇企业推行“6S”管理的主要办法及实施效果。 一、“6S”管理的含义及意义 “6S”管理是指对生产现场中的人员、机器设备、材料、工作程序方法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规范与管理,是对生产现场中各生产要素所处的状态不断进行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安全(SAFETY)及提升人的素养(SHITSUKE)的活动。其意义:一是改善和增加作业面积;使现场无杂物,行道畅通,提高工作效率;消除管理上的混放、混料等差错事故;有利于节省库存,节约资金;二是减少寻找物品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三是美化工作环境,消除不利于产品质量和个人健康的环境因素;点检设备,稳定生产过程;四是生产现场洁净明亮,会使员工心情愉快,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五是使员工养成遵章守纪的作风和按规定行事的良好工作习惯,做到人人自律,以促进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实施“6S”管理的必要性 乙醇生产具有易燃、易爆、易腐蚀、高温、高压、高耗能等特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多,危害性和危险性大,因而对生产现场的管理要求较高。但国内一些乙醇企业的部分员工对此却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现场管理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如物品随意摆放、机器设备保养不当、管路阀件间跑冒滴漏无人处理、标志管理混乱等等。因此,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以管理一流、产品一流、队伍一流、环境一流为标准,从提升员工素养、规范员工行为、科学优化流程、精细过程控制等方面入手,构建覆盖全员、全过程的“6S”管理体系,大力推进“6S”管理活动,强化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长效的管理机制,从而促进了企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三、推行“6S”管理活动的主要做法 (一)成立管理机构,落实工作责任 在公司领导的倡导和支持下,成立了由公司总经理担任主任的“6S”管理委员会,负责活动的组织领导以及验收、评比和考核。生产部、安保部、乙醇厂、热电厂等18个二级单位设立“6S”管理小组,由单位负责人任组长,负责本部门活动的开展和落实。 (二)制定活动进程,明确工作内容 由“6S”管理委员会制定出“6S”管理活动方案,各二级单位依据方案,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再拟定出适合自己的活动计划。方案将“6S”管理活动的开展分为实施启动、强化推进、检查改进、巩固提高和标准化、制度化等5个阶段,不同阶段需要明确具体的工作内容。 (三)下发指导文件,做到有章可循 为切实搞好“6S”管理,管理委员会制定下发了《“6S”管理指南》、《生产区域“6S” 管理标准》、《办公区域“6S” 管理标准》、《其它区域“6S” 管理标准》、《“6S”管理考核办法》等诸多文件,对管理制度和实施标准进行导入,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四)活动方式多样化,保证实施效果 采用摄影比对(在同一地点、同一方向、同一高度用照相机将改善前与改善后的情况拍下来,并将照片对比放在看板上,让员工看到改善后的效果,以鼓励他们去积极整改)、红牌警示(用醒目的红色揭示牌贴在出现问题的地点、设备、产品和车辆上,以期引起相关责任人员的注意并及时解决问题)、清扫活动(组织员工对工作现场进行扫除和清理,对机械设备加以维修和清洗,使工作环境焕然一新,机械设备处于最佳状态)、看板显示(将期望管理的项目或信息用看板展示,使每个员工都能一目了然,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纠正措施,保证生产顺利进行。如可通过看板向员工说明产品质量要求、交货日期、机器状况、员工建议提案等信息;也可通过看板简便地告知员工应该完成哪些特定的职责、可以做哪些事情、严禁做哪些行为、不可以在某个时间做某件事等等)、定置管理(将生产现场的各种物品按工艺流程的要求、制约条件和使用方法,把物品放置在固定的、适当的位置,以实现人与物品的最佳结合。 (四)细化管理标准,提高整体素养 公司对生产区域、办公区域、公共区域的管理标准作了细致要求。细化管理标准并不是约束员工,而是强调员工应按要求和规范做事。只有这样才能展示企业形象,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生产安全,员工才能体会到改变的好处,从而自觉做事,养成习惯,提高自身素养。 (五)定期检查评比,做到奖罚分明 公司每个月对各部门的“6S”管理工作进行两次检查评比,并将检查和评比结果纳入到公司的绩效管理考核体系。绩效考核的结果与奖金紧密挂钩,对当月表现较差的部门扣除当月奖金的20%,扣除部分则奖励给当月表现突出的部门。完善的激励机制,有效地推动了“6S”管理的强力推行。 四、“6S”管理实施的效果 (一)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人造环境,环境育人。随着厂区环境的改善,生产现场的清洁整齐,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工作热情有了很大提高。“6S”管理激发了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家的愿望已不仅仅停留在整齐和清洁的工作环境,考虑更多的是怎样创建一个更人性化的工作氛围,树立一个现代化的企业面貌。 (二)设备故障减少,设备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随着“6S”管理的成功实施,使困扰生产运行的一系列“难题”纷纷告破。管道、反应器、换热器等装置中的积垢得以及时清理,设备发热、磨损、接触不良、传热不良、接地不良、漏电、积尘、积垢堵塞、超温、超压等问题明显减少;管路阀件间存在的“跑冒滴漏”现象得以消除;设备清洁得到根本改观,员工参与设备清洁和履行标准化作业的自觉性得到加强。 (三)员工队伍素质普遍提高 “6S”管理逐步将员工的思想统一到企业工作的方方面面,员工自觉维护集体形象和利益的思想成为了共识,执行制度和工作规范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在各个岗位上,员工通过积极参与“6S”管理活动,清楚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做的怎样做好、做好了怎样保持,从点滴之处融入了“6S”管理,职工队伍素质普遍提高,为实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燃料乙醇企业的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冯莉.6S现场精细化管理安全效益分析[J].现代商业,2011,(5). [2]张庆良.推进6S精益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力[J].柴油机设计与制造,2013,(2). [3]刘长安,王杰. 6S管理在胶粉制造厂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3,(2).看了“6s企业管理论文”的人还看: 1. 6s管理论文 2. 公司管理论文 3. 班组6s管理文章3篇 4. 5s车间管理论文 5. 浅谈企业生产管理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