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论文

发布时间: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论文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不足与优化措施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不足与优化措施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农村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水平,为构建和谐农村贡献了一份力量。政府也提供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多方面的支持与保障,让农村经济有发展的空间,同时保障了管理工作顺利进行,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目前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阻力,所以,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改进十分紧迫。本文从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一些基础性的建议,以期与读者共同探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

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对策分析;

1、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不高

近年来,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城市,而农村偏向于老龄化,剩下村民的素质偏低。农村主要以农业劳作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而现在的农业也逐渐趋向于机械化,剩下的农村劳动力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科学种植、农作的村民几乎没有,导致农作物产量不高。很多人难以学会使用机械化种植,即使存在相关的培训班也只是走马观花,不能理解真正的含义,从而也无法应用。很多农民对于先进的高产种植技术不能领会,不能灵活应用于劳作生产,不能科学提高农作物产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如何科学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吸引懂得种植的技术型人才,是需要共同研究探讨的问题。

、农村经济管理中土地收入零散,难以增收

对于农村经济来说,土地种植收入占绝大部分。在目前的农耕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土地的规模经营,在部分农村土地的经营规模不大,不能进行统一地机械化种植,浪费了很多劳动力,劳动强度大,收益却不高,经济效益与劳动强度成反比,严重挫败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目前我国在很多农村补贴政策、脱贫攻坚等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大部分农民不愿意将土地承包出去,同时又不具备科学种植的能力,土地的零散增加了农村居民土地创收的难度,导致增收空间十分狭小。

、农村居民的维权意识低,维权保护不到位

随着国家各项脱贫攻坚政策的落实,许多农民看到了耕种的红利,想要重新耕种,从而出现了很多土地流转纠纷案例,一方面是因为农民自身的法律素养不高,意识淡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农民团体属于弱势团体,力量不够,难以通过法律的途径解决这些问题和纠纷。

、农村经济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农村经济管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其包括很多部分和环节,需要相对完备健全的法律法规给予保障。目前,缺乏一套法规来约束、规定、依据来保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缺乏专业的监督机构和人员,致使法律实施的缺口很大。

2、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对策分析

、提高农村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对于农村居民专业性素养不高的.问题,要转换思路,考虑举办各种培训,设计多种培训形式,使劳动技能和科学素质一同结合,全面整合教育资源,可以考虑利用现代化网络培训,开设网络直播、举办讲座、开通微信公众号等,同时可以专设咨询人员,更具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的各种问题,及时让农民得到反馈,加大培训的投入,进行各种各样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解决基础性问题

目前,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涉及广大农民的利益。因此,对于这些基础性管理工作,要提高重视度,各部门不仅需要专业性的管理知识,还需要有硬件的支持,例如,相应的电子查询设备、网络电子设施等,同时要给予一定数额的经费支持,全面地推进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使农村的经济管理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健全农村经济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需要以成熟的法律法规为基础,同时各单位也可以根据自身管理的村落的具体法律制度建设情况,建立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具体包括执法责任制度、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执法岗位制度等,同时也要建立完备的农村承包合同制度,通过法律法规制度的约束,利用相应的法律法规解决农民之间的矛盾纠纷,使村民有法可依,充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组建专业的农村经济管理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

组建一个专业的团队是重要一环。在确立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前提下,应在各个乡(镇)配备专业的人员,组建一支专业化、懂体系、懂管理、懂得农村经济现状的领导班子,同时要对这些人员定期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提高整体的综合素质。此外,对于领导队伍的编制、绩效等都需要有激励性的作用,这样才能够留住人才,防止人才的流失,在多方的协调下共同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解决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出谋划策。

3、结语

农村经济管理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一项基础性的农村建设工程。虽然目前我国的农村经济管理存在很大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通过政府的宏观引导,领导班子的微观调控,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有所改善,只要积极应对,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一定能让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取得巨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蒋国志.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吉林农业,2019,(02).

[2]潘静萍.浅谈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8,(30).

下面是我准备的关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要点的论文,欢迎各位经济管理毕业的同学借鉴!

摘要: 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是以党在农村的各项法律政策为依据,围绕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与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及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切实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完善创新农业农村经营体制。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以促进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以下文章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具体任务与措施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 农村经济 管理 措施

一、农经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1、深入推动减负惠农政策落实。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努力加强涉农收费的规范管理,深入开展减负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检查监督、信访办理、案件查处及目标考核等相关制度。重点治理向村级组织摊派与委托村级组织收费问题,切实解决应由政府承担而加重村级组织负担的问题,治理向村级组织摊派发行报刊的行为。

2、依法落实农民承包土地的各项权利。

切实搞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积极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政策,强化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按照有条件和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引导与管理,总结典型经验,解决土地流转中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努力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健康发展,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3、推进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加张农村财务和资产管理。

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管理监督新机制,推广农村财务民主化管理。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并推行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搞好电算化试点,加强集体资产管理,重视农村财会队伍建设,真正做到并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切实维护好农民与村集体的合法权益。

4、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依据市场要求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立足产业基地,围绕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服务业,重点抓好蔬菜业农民专业合作,抓试点,抓示范,抓培育,抓规范,不断总结经验,加快推广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5、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抓好农经系统干部业务知识的培训学习,不断提高调研分析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写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团结协调能力,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强化与提高整体观念。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稳定机构队伍,转变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有效的组织形式、灵活的服务机制、民主的管理制度,以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二、主要措施

1、提高认识并加强对农经工作的指导。在新阶段的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农经管理工作,就是要把党的农村政策进行落实,不断解决当前的农村矛盾,保持农村稳定,维护广大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扩大与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村经济繁荣发展。把农经工作做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为农经工作的正常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2、加强农经机构与队伍建设,各地要按照有关要求,建立健全农经工作体系,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保持农经队伍的稳定,尢其是乡镇农经队伍要合理定岗定编,保证每个乡镇农经管理工作有专人承担与负责,并切实担负起相应的'行政管理、监督与执法职能,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与强化农经工作手段。

3、加强培训,提升农经人员素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对象、内容有很大变化,进一步强农经干部的培训,使农经工作人员具有高度责任心与较强的政治素质与业务水平。

4、提高农经执法水平并建立建全规章制度。

(1)建立农经执法责任制度。各地要制定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执法岗位与执法责任制,明确岗位执法责任。各尽其责地做好自己的农经执法工作。

(2)建立工作规章制度。要制定一整套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减轻农民负担与农村财务管理的执法管理制度和措施,以科学的操作规程与有效的工作方法,保证国家各项政策的真正落实。

(3)建立信息反馈与办案制度。根据农经工作中涉及的农村热点与难点问题,建立经常性的观察联系点,发现问题并及时向党委、政府提出建议与措施,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5、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农业加工业发展的有关指示精神,围绕优势产业带布局与加工企业发展要求,认真搞好农产品加工业原料生产基地建设规划,争取国家的支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积极谋划项目,加大扶持力度,抓好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

6、做好农村经营管理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多种渠道,采取有效形式,大力宣传农村经营管理在农村农业工作中、在现代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的作用。围绕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热点组织制定宣传计划,精心策划和开展宣传活动,重点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普及政策法律知识;宣传完善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典型经验,推动农村经营管理工作。

三、小结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主要抓好政策落实,切实维护农民权益,以实现,维护与发展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是“三农”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农经工作的首要任务,做好农经工作管理,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顺利向前发展。

《当前农村村级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广大农村不断加强和完善民主理财制度建设,全面实行村务公开,狠抓村级财务的规范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由于国家农业部、财政部颁布的农村新会计制度在许多地方尚未实行,现时的农村会计核算与新会计制度的要求严重脱节,在全面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理财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村级财务管理问题也就越来越多。据报载,某县一贫困村的一个纽长在短短的三年内挥霍公款达10万元。这些问题的暴露不仅导致干群关系紧张、矛质激化,而且造成一些地方公务难以执行,党的农村政策难以落实,茬接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社会稳定和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笔者经调查发现,当前农村村级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会计出纳队伍不稳定,人员变更快,财务移交手续办理不及时。如某县在近四年内由于村民委员会换届等原因变更147名会计,90名出纳。其中有80余名离职财会人员未办理移交手续,新任会计出纳形同虚设。二是财务无专人管理,经费开支无专人审批。于是,多人收钱,多人管线,多人用钱,长时间不交账、不结账、不记账成为当前农村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据调查,某县80%以上的村的费用开支,村支书、村主任、妇女主任、会计谁都可以批,甚至出纳也可以批,有的未经任何人审批签字也可以报账,形成了谁拿钱谁用钱的混乱局面。三是村级财务账目设置不全,原始凭证不规范。从笔者调查所掌握的情况看,有75%以上的村没有按制度要求来设置会计账目,有的只设+本现金账而不设台账、财产账和往来账。有的财会人员因不懂此务,干脆不设账、不记账,把五花入门的票据用报纸封成包,变成了名符其实的"包包账"。这些原%"票据(凭证)不规范主要表现在:收钱不开正式收据,收款人不签名盖章;开支没有正式发票,多以自条入账,并无经手人签章;干部出差不填差旅费报账单,基建工程无合同、无验收、无发票,以领据代发票入账等现象极为普遍。如某县的一个村新建了一所学校,开支达4万多元,但未见一张正式发票,可见村级财务的凭证不规范到了何等程度。四是非生产性开支严重,绝大多数的村级财政支出用于招待,普遍形成一种检查吃、开会吃、出差吃、有事无事几个干部也聚会吃的不良风气,造成极大的浪费。五是少数村纽干部贪污、挪用集体资金现象严重。少数村组干部本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千方百计利用职务之便,运用多种手段贪污挪用集体资金。如收入不交账,多收少交,重报开支,多领补助,甚至合伙巧立名目私分公款以及造假发票报账等。六是账目不公开,财产往来无账,村级财务失去有效监督。切实解决当前农村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必须认如下几方面入手:一、坚定不移实行村级财务公开,加大民主理财力度。村级财务问题历来是广大农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一而再,再而三强调要切实保吁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凡是村里的重大事务和群众普遍关的焦点问题都应向村民公开,尤其村级财务要公开。村级财务公开一定要按国办[1999帕6号文件要求,一是公开内容安全面完整。要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暂行规定》中规定的财务公开内容进行公开。二是公开时间要及时,特别是对于多数村民或民主理财小组要求公开的专项财务活动应及时公布;重要财务活动应逐笔公布。三是公开方式要以公开栏为主,要有固定的财务公开栏。四是公开程序要严格。财务公开前,应有民主理财小组参加,对全部财产、债权债务和有关账目进行一次全面的核实。五是对财务公开中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妥善处理。六是要把财务公开的监督落到实处,村组财务要置于群众的经常监督之下。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建立财务制度是搞好财务管理的重要保证。为使农村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农业部、财政部新颁布的《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和《村合作经济财务制度人这两个新制度对现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费用开支管理、票据管理、农民负担款项和共同生产费管理、义务工和积累工管理、财会人员及财会账目管理、财务审计与民主理财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因此,要在两个新制度的基础上,从各村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如"报账制度。、"列支审批制度"等。同时,村级财务必须坚持收支两条线,实行先收后支,杜绝以收抵支、差额入账、坐支现金等现象。三、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搞好村级财务清理工作。中央和省一再要求要认真搞好村级财务的管理,并作为任林时期农村工作的一项大事来抓。之所以如此重视农村村级财务的管理工作,这是因为农村财务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把抓好农村财务管理列入党委政府的工作议事日程,编入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责任管理内容。各乡镇至少要确定一名党政领导主管农村财务,经常听取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汇报,研究、部暑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要随时根据群众的反映,对村级财务进行及时清理。对清理出来的经济问题,一定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通过清理农村村级财务还干部一个清白,给群众一个明白。四、稳定财会人员队伍,提高财会人员素质。农村财务管理既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又是一项业务性极强的工作。因此,稳定财会人员队伍,提高财会人员素质至关重要。财会人员被确定之后,一般不要随意变动,以稳定财会人员队伍。这里关键是要严格财会人员的任免程序。必须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并建立岗位责任制。财会人员要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为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要切实加强对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有必要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财会人员进行业务考核。五、试推行"村财乡笛"o可根据不同乡村的实际情况,推行"村财乡管"制度。村里不设会计,只设出纳,村级账目由乡镇经管部门代管,财务收支实行 "报账制"。六、加强村组集体资产管理,追制、化解村组不良债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再继续做好农体集体资产的清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并逐步化解乡村两级不良债务"。据笔者调查所知,近些年来,农村集体资产大量流失,村组负债不断增加,群众反映极为强烈。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危及基层政权的巩固。在加强村组集体资产管理,遏制不良债务过程中,首先要认真搞好农村村纽集体资产的产权界定和产权登记工作,对集体资产要进行评估,要切实解决农村各业承包基数不合理、低价承包等问题,以防集体资产流失。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减债措施,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已经形成的债权债务问题。《农村合作金融:经理人员的选择权与激励问题》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建设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安排的全部理论假设在于:农村信用社由农民等额股入组成,一人一股一票,经理人员由农民按人数而不是一般股份公司意义上的股权数选举产生,并由农民对其实施监督。这样,信用社及其经理人员的经营行为必须符合广大农民的利益,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利益,符合农业部门的利益,最终符合国家利益。在逻辑演绎上,从农民利益一直到国家利益基本不存在冲突,但在整个理论假设的第一个环节,即信用社能够真正“由农民选举产生并受农民监督”是不成立的,从而导致了此后一系列貌似顺理成章的推导都失去了必然前提。本文认为,理想的合作金融制度的确要求按会员而不是按股权选举经营者,以避免在许多一般股份制企业出现的经营权被少数大股东控制,从而危害小股东、外部债权人利益的情形。然而,我国的农村合作金融实践证明,一人一股一票的所有权安排不仅没有从制度上保证经理人员的最优选择,反而导致了严重的外部人—内部人双重控制问题。二、事前信息非对称与经理人员的选择权问题规范的信用合作制度下,经理人员是由信用社入股社员民主选举产生的。入股社员一般是通过对经理人员的选择,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取向,比如,股本收益回报、按规定获得贷款等等。作为被选举产生的经理人员,只有努力给予社员以较好的业绩方能继续任职。这对于发挥经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是十分有益的。而在我国现实信用合作制度下,经理人员的选举产生并不是由全体入股的社员选举产生,而是由内部人员选举。其基本的操作方法是:由上级确定信用社经理人员的候选人,基层信用社选举代表,再由代表对候选人进行投票,选举县农村信用联社经理,最后人民银行对所选举产生的经理人员进行任职资格审查,通过后,即可担任经理。经理人员的这种产生方式具有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弊端。首先,上级确定信用社经理候选人导致农民作为股东与候选人之间存在信息非对称。尽管就每一户农民而言,所入股的资金并不多,有的都只有几元钱,但每一股都应该拥有收益分配权、财产控制权和对代理人的选择权。但目前我们的这种经理人员的产生方式,使经理的决定权与农民的选择在事实上脱节,于是出现这样一种“选择权移位”问题:候选人是否当选与农民的选择无关。这是因为,既然是上级劝定候选人,则不能保证农民对候改选人的实际经营能力有充分了解,这就存在事前的信息非对称、于是造成农民选也无奈、不选也无奈的尴尬局面。这样的制度安排只能造成“有经营才能的人成为经理是偶然的、不具备金融管理能力的人窃取经理职位是必然的“畸形现象”。其次,导致了外部人控制现象,股东利益得不到保障。既然经理由上级提名,则为上级服务比为农民服务显然要重要得多。这是因为,来自上级的提名约束是硬的,而来自农民的选举权约束是软的。于是,信用社在经营上往往更倾向于为地方行政服务,而不是为社员服务。只有满足上级需要,才能保证在今后的选举中继续被提名,也才能保证继续把持经理职位。因此,在信用社经营中出现了非常有趣的“外部人控制”现象。基于硬的提名激励,上级很容易通过信用社完成地方行政意图,信用社经理成为上级的工具,而不是农民实现合作融资的协调人。第三,现有代表制度存在技术性缺陷,经理人员的产生往往受制其它非正常因素。单纯就某一县(市)农村信用社来说,员工数量并不多,一般在几百人左右,相对于几千、上万的社员股民而言,已经是—个相对少数。由于目前对经理人员的选择往往是通过代表制的形式选举产生,代表通常是基层信用社的主任,县(市)联社机关的工作人员、以及少数的基层员工,代表一般只有几十人,是利益高度相关者,寻租成本很低。参选人员往往只需付出较小的成本,比如,游说,许诺或者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就可以很容易获选。从代表本人来说,信用社能否取好的业绩并不一定会构成其股票的主要动机,因为业绩好坏对自身利益影响不会很大,而选举能否给投票者带来直接好处就成为股票的决定因素,目前部门负责人及基层信用社主任由经理(联社主任)任免制度无疑会进一步强化投票者的这种动机。这种“投李报桃”选举制度可使寻租成本降到最低,被选举的往往不是有经营管理才能的人,而最有可能牺牲股东利益的人。选举的有效性无疑值得怀疑。三、事后信息非对称与经理人员的激励问题在规范的农村信用合作制度模式下,对经理人员的监督由社员来完成。这种互助生产形式与德姆塞茨、阿尔奇安所提出的“团队”是有明显区别的。因为大多数社员并不直接参与信用社的工作和管理中来,只是享受其提供的服务和利益分配。在重大决策上参与选择。这种区别使得其监督成本相对较高,主要是由于事后信息不对称,社员很难了解信用社的实际经营情况,需要社员努力从各方面搜集信息。问题是,由于每个社员只有一股,在表决时也只有一票,较高的成本往往使得其不愿意花费代价来行使监督职能,存在着“搭便车”的现象,即总是希望别人来对信用社经理人员和经营行为实施监督,到后来,就没有人来对信用社的经理人员和经营行为实施监督。同时,我们知道,监督也需要一定的知识,农民由于知识相对贫乏,即使其有权监督,也大多数难以发挥其监督职能。这是合作制度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实际上,从农村信用社的股权分配来说,由于一人一股,则只有一投票权,我们可以把信用社的全体员工队伍看作是一个合伙团队,谁也没有绝对的发言权和控制权。但是,在一个团队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监督团队成员的劳动,有些团队成员可能会偷懒,由于劳动的不可计量特性,相互间共同监督是很困难的,很难对成员的劳动付出做出准确的评价。按照德姆塞茨和阿尔奇安的理论,在团队中必须选举出一个人来对整个团队成员的劳动进行监督。从当前农村信用社的实际监督安排看,来自农民的内部监督是软弱无力的,事实上的监督主要通过人民银行的现场与非现场监管来完成。但是,由于人民银行与农民在根本利益上的差异,前者注重金融风险控制,后者注重自身融资和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很难指望两者在激励目标和操作手段上存在完全共通性。我们认为,内部监督是关键。一方面,有效的内部监督可以降低外部监督(人民银行)成本。毕竟,农民显然不希望自身所有的信用社面临金融风险,只有在良好运作的基础上,才谈得上为农民提供完备的金融服务。因此,人民银行的监管目标对农民来说是下限;反过来说,良好的内部监督必然降低外部监督的工作量;而外部监督却未必尽然保证内部监督的效率。我们知道,一方面,由于农民只有入股权,没有控制权和投票权,其实际上没有任何监督权,另一方面,从产权结构来看,由于国家所占的比重很低,从理论上讲,无权对农村信用社经营行为实施监督。1996年农村信用社从农业银行分离出来交由当地人民银行管理以后,政府几次发文,要求各级不能对农村信用社的人、财、物进行干预,这样,农村信用社的监督实际上已经出现了“真空”,成为了一个自由天地。而正是这几年,农村信用社无论是资产质量,还是财务经营状况,均较以前年度有明显的下降。这当然跟农村经济形势以及全国整个的宏观经济形势有关,也与前些年度累积下来一些金融风险有关,但我们不能不说,与我们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督出现“真空”有关。目前有一种提法,即在各县农村信用联社的基础上,投资入股,成立省级农村信用联社,然后再成立中国农村信用社合作社总社之类的机构,这种机构组织体系对于增加农村信用社的资金调度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是极为有用的,同时,也有助于对县级及其以下农衬信用社的经营行为和经理人员实施监督。与目前比,是一种进步。但仅有这种组织体系还远远不够,关键问题是不能解决外部人控制和缺乏内部监督的问题。只不过是把经营者的选择权交给了更高级的“上级”,把各单一信用社的风险捆绑处理,在规模上提高抗风险能力,治标而未治本。另外,要求省级联社对纷繁复杂的县级农村信用社实施有效监督是困难的,可能还会进一步降低纵向监督的效率。在缺乏内部监督的情形下,内部人控制几乎是必然出现的,从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营实际情况看,经理人员利用职位,以损害农民利益为自己谋利益是不罕见的。我们的看法是,应该设计一种模式,使代理人的个人效用函数与企业的效用函数一致,形成激励相容。正反两方面的激励安排都是必要的。正向安排是使信用社经理的收入与效益挂钩;反向安排是公开招聘信用社经理,对出现严重违反农民利益的经营者,农民应具备联合罢免权。四、结论及政策建议农村信用合作社这一互助组织在产权结构上具有明显的不同于其它企业的特征,即一人一股一票,这种产权结构尽管在一定时期、一定的区域能够有效发挥作用,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已经日益显示出了其弊端。从经理人员的选择来看,选举规则和选举程序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选举结果。同时,这种制度对于经理人员的监督和激励也是极为不利的。由于对经理人员的监督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要有一定的知识,平均化的股权结构易于使得股东“搭便车”,导致监督空洞化。目前我国的农村信用合作制度与规范的合作制度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最主要的问题是农民社员股东没有收益分配权、决策权和对经理人员的选择权。因而,使得其在实践过程当中,出现一系列更为严重的问题。包括外部人—内部人控制问题、监督失控问题等等。使得农村信用社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比国有商业银行还要多。因此,我们建议:1.将农村信用社改合作制为村民委员会控股的股份制。入股资金可用村集体提留,也可以由农民入股,组成控股会,再由控股会对信用社入股。在控股比例上,应打破平均化的倾向,在要求每一个村集体都应该有入股资金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大股东。这种做法有几个方面的好处:一是解决广大农民缺乏监督知识、无力承担监督职能的问题。二是解决农民由于股金投入少,监督成本高而存在的“搭便车”问题,防止产生监督“真空”,可以因此全面提高监督效率。三是可以有效防止单纯由社会资金入股,重视股本效益而忽视对农业投入的情况。因为村民委员会所本身是村民选举产生,具有广泛的民主性,能够代表广大农民的利益,由其代理行使对信用社的控制权主和表决权,可以使农村信用社根殖于农村、农业和农民。四是有助于全面解决目前严重农村信用社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五是全面解决农村信用合作一人一股一票选举制度所产生的弊端,防止选举失效。2.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以县级农村信用联社为重点,建立乡、县、省三级管理体制。由各村民委员会对乡镇农村信用社入股,按股权比例选举产生乡镇农村信用社董事会;再由各乡镇农村信用社对县级农村信用社入股,组成县级农村信用联社,选举产生县级农村信用社董事会,由董事会聘任总经理;总经理提名乡镇信用社经理,再由乡镇农村信用社董事会决定任命;在县级联社成立监事会;各县级农村信用社再投资入股,组建省级农村信用社联社。省级农村信用联社的主要功能在于为各县(市)信用社调度、融通资金,防止出现支付危机;传达落实国家的产业政策,制订区域内的农村信用社发展政策;协调与政府各部门、各县(市)农村信用社之间的关系。在中央可以成立一个农村信用社行业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政策制订。3.建立对经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将经理人员的工资收入同经营业绩全面挂钩,实行经营风险抵押。对于超过预期收益部分。按一定比例对经理人员进行奖励。对经理人员实行期权制度,以促使其经营行为的持续性和长期性。

农村经济管理论文文献

下面是我准备的关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要点的论文,欢迎各位经济管理毕业的同学借鉴!

摘要: 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是以党在农村的各项法律政策为依据,围绕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与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及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切实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完善创新农业农村经营体制。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以促进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以下文章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具体任务与措施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 农村经济 管理 措施

一、农经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1、深入推动减负惠农政策落实。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努力加强涉农收费的规范管理,深入开展减负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检查监督、信访办理、案件查处及目标考核等相关制度。重点治理向村级组织摊派与委托村级组织收费问题,切实解决应由政府承担而加重村级组织负担的问题,治理向村级组织摊派发行报刊的行为。

2、依法落实农民承包土地的各项权利。

切实搞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积极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政策,强化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按照有条件和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引导与管理,总结典型经验,解决土地流转中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努力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健康发展,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3、推进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加张农村财务和资产管理。

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管理监督新机制,推广农村财务民主化管理。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并推行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搞好电算化试点,加强集体资产管理,重视农村财会队伍建设,真正做到并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切实维护好农民与村集体的合法权益。

4、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依据市场要求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立足产业基地,围绕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服务业,重点抓好蔬菜业农民专业合作,抓试点,抓示范,抓培育,抓规范,不断总结经验,加快推广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5、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抓好农经系统干部业务知识的培训学习,不断提高调研分析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写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团结协调能力,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强化与提高整体观念。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稳定机构队伍,转变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有效的组织形式、灵活的服务机制、民主的管理制度,以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二、主要措施

1、提高认识并加强对农经工作的指导。在新阶段的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农经管理工作,就是要把党的农村政策进行落实,不断解决当前的农村矛盾,保持农村稳定,维护广大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扩大与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村经济繁荣发展。把农经工作做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为农经工作的正常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2、加强农经机构与队伍建设,各地要按照有关要求,建立健全农经工作体系,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保持农经队伍的稳定,尢其是乡镇农经队伍要合理定岗定编,保证每个乡镇农经管理工作有专人承担与负责,并切实担负起相应的'行政管理、监督与执法职能,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与强化农经工作手段。

3、加强培训,提升农经人员素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对象、内容有很大变化,进一步强农经干部的培训,使农经工作人员具有高度责任心与较强的政治素质与业务水平。

4、提高农经执法水平并建立建全规章制度。

(1)建立农经执法责任制度。各地要制定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执法岗位与执法责任制,明确岗位执法责任。各尽其责地做好自己的农经执法工作。

(2)建立工作规章制度。要制定一整套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减轻农民负担与农村财务管理的执法管理制度和措施,以科学的操作规程与有效的工作方法,保证国家各项政策的真正落实。

(3)建立信息反馈与办案制度。根据农经工作中涉及的农村热点与难点问题,建立经常性的观察联系点,发现问题并及时向党委、政府提出建议与措施,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5、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农业加工业发展的有关指示精神,围绕优势产业带布局与加工企业发展要求,认真搞好农产品加工业原料生产基地建设规划,争取国家的支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积极谋划项目,加大扶持力度,抓好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

6、做好农村经营管理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多种渠道,采取有效形式,大力宣传农村经营管理在农村农业工作中、在现代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的作用。围绕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热点组织制定宣传计划,精心策划和开展宣传活动,重点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普及政策法律知识;宣传完善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典型经验,推动农村经营管理工作。

三、小结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主要抓好政策落实,切实维护农民权益,以实现,维护与发展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是“三农”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农经工作的首要任务,做好农经工作管理,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顺利向前发展。

《当前农村村级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广大农村不断加强和完善民主理财制度建设,全面实行村务公开,狠抓村级财务的规范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由于国家农业部、财政部颁布的农村新会计制度在许多地方尚未实行,现时的农村会计核算与新会计制度的要求严重脱节,在全面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理财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村级财务管理问题也就越来越多。据报载,某县一贫困村的一个纽长在短短的三年内挥霍公款达10万元。这些问题的暴露不仅导致干群关系紧张、矛质激化,而且造成一些地方公务难以执行,党的农村政策难以落实,茬接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社会稳定和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笔者经调查发现,当前农村村级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会计出纳队伍不稳定,人员变更快,财务移交手续办理不及时。如某县在近四年内由于村民委员会换届等原因变更147名会计,90名出纳。其中有80余名离职财会人员未办理移交手续,新任会计出纳形同虚设。二是财务无专人管理,经费开支无专人审批。于是,多人收钱,多人管线,多人用钱,长时间不交账、不结账、不记账成为当前农村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据调查,某县80%以上的村的费用开支,村支书、村主任、妇女主任、会计谁都可以批,甚至出纳也可以批,有的未经任何人审批签字也可以报账,形成了谁拿钱谁用钱的混乱局面。三是村级财务账目设置不全,原始凭证不规范。从笔者调查所掌握的情况看,有75%以上的村没有按制度要求来设置会计账目,有的只设+本现金账而不设台账、财产账和往来账。有的财会人员因不懂此务,干脆不设账、不记账,把五花入门的票据用报纸封成包,变成了名符其实的"包包账"。这些原%"票据(凭证)不规范主要表现在:收钱不开正式收据,收款人不签名盖章;开支没有正式发票,多以自条入账,并无经手人签章;干部出差不填差旅费报账单,基建工程无合同、无验收、无发票,以领据代发票入账等现象极为普遍。如某县的一个村新建了一所学校,开支达4万多元,但未见一张正式发票,可见村级财务的凭证不规范到了何等程度。四是非生产性开支严重,绝大多数的村级财政支出用于招待,普遍形成一种检查吃、开会吃、出差吃、有事无事几个干部也聚会吃的不良风气,造成极大的浪费。五是少数村纽干部贪污、挪用集体资金现象严重。少数村组干部本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千方百计利用职务之便,运用多种手段贪污挪用集体资金。如收入不交账,多收少交,重报开支,多领补助,甚至合伙巧立名目私分公款以及造假发票报账等。六是账目不公开,财产往来无账,村级财务失去有效监督。切实解决当前农村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必须认如下几方面入手:一、坚定不移实行村级财务公开,加大民主理财力度。村级财务问题历来是广大农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一而再,再而三强调要切实保吁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凡是村里的重大事务和群众普遍关的焦点问题都应向村民公开,尤其村级财务要公开。村级财务公开一定要按国办[1999帕6号文件要求,一是公开内容安全面完整。要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暂行规定》中规定的财务公开内容进行公开。二是公开时间要及时,特别是对于多数村民或民主理财小组要求公开的专项财务活动应及时公布;重要财务活动应逐笔公布。三是公开方式要以公开栏为主,要有固定的财务公开栏。四是公开程序要严格。财务公开前,应有民主理财小组参加,对全部财产、债权债务和有关账目进行一次全面的核实。五是对财务公开中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妥善处理。六是要把财务公开的监督落到实处,村组财务要置于群众的经常监督之下。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建立财务制度是搞好财务管理的重要保证。为使农村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农业部、财政部新颁布的《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和《村合作经济财务制度人这两个新制度对现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费用开支管理、票据管理、农民负担款项和共同生产费管理、义务工和积累工管理、财会人员及财会账目管理、财务审计与民主理财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因此,要在两个新制度的基础上,从各村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如"报账制度。、"列支审批制度"等。同时,村级财务必须坚持收支两条线,实行先收后支,杜绝以收抵支、差额入账、坐支现金等现象。三、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搞好村级财务清理工作。中央和省一再要求要认真搞好村级财务的管理,并作为任林时期农村工作的一项大事来抓。之所以如此重视农村村级财务的管理工作,这是因为农村财务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把抓好农村财务管理列入党委政府的工作议事日程,编入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责任管理内容。各乡镇至少要确定一名党政领导主管农村财务,经常听取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汇报,研究、部暑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要随时根据群众的反映,对村级财务进行及时清理。对清理出来的经济问题,一定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通过清理农村村级财务还干部一个清白,给群众一个明白。四、稳定财会人员队伍,提高财会人员素质。农村财务管理既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又是一项业务性极强的工作。因此,稳定财会人员队伍,提高财会人员素质至关重要。财会人员被确定之后,一般不要随意变动,以稳定财会人员队伍。这里关键是要严格财会人员的任免程序。必须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并建立岗位责任制。财会人员要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为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要切实加强对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有必要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财会人员进行业务考核。五、试推行"村财乡笛"o可根据不同乡村的实际情况,推行"村财乡管"制度。村里不设会计,只设出纳,村级账目由乡镇经管部门代管,财务收支实行 "报账制"。六、加强村组集体资产管理,追制、化解村组不良债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再继续做好农体集体资产的清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并逐步化解乡村两级不良债务"。据笔者调查所知,近些年来,农村集体资产大量流失,村组负债不断增加,群众反映极为强烈。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危及基层政权的巩固。在加强村组集体资产管理,遏制不良债务过程中,首先要认真搞好农村村纽集体资产的产权界定和产权登记工作,对集体资产要进行评估,要切实解决农村各业承包基数不合理、低价承包等问题,以防集体资产流失。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减债措施,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已经形成的债权债务问题。《农村合作金融:经理人员的选择权与激励问题》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建设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安排的全部理论假设在于:农村信用社由农民等额股入组成,一人一股一票,经理人员由农民按人数而不是一般股份公司意义上的股权数选举产生,并由农民对其实施监督。这样,信用社及其经理人员的经营行为必须符合广大农民的利益,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利益,符合农业部门的利益,最终符合国家利益。在逻辑演绎上,从农民利益一直到国家利益基本不存在冲突,但在整个理论假设的第一个环节,即信用社能够真正“由农民选举产生并受农民监督”是不成立的,从而导致了此后一系列貌似顺理成章的推导都失去了必然前提。本文认为,理想的合作金融制度的确要求按会员而不是按股权选举经营者,以避免在许多一般股份制企业出现的经营权被少数大股东控制,从而危害小股东、外部债权人利益的情形。然而,我国的农村合作金融实践证明,一人一股一票的所有权安排不仅没有从制度上保证经理人员的最优选择,反而导致了严重的外部人—内部人双重控制问题。二、事前信息非对称与经理人员的选择权问题规范的信用合作制度下,经理人员是由信用社入股社员民主选举产生的。入股社员一般是通过对经理人员的选择,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取向,比如,股本收益回报、按规定获得贷款等等。作为被选举产生的经理人员,只有努力给予社员以较好的业绩方能继续任职。这对于发挥经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是十分有益的。而在我国现实信用合作制度下,经理人员的选举产生并不是由全体入股的社员选举产生,而是由内部人员选举。其基本的操作方法是:由上级确定信用社经理人员的候选人,基层信用社选举代表,再由代表对候选人进行投票,选举县农村信用联社经理,最后人民银行对所选举产生的经理人员进行任职资格审查,通过后,即可担任经理。经理人员的这种产生方式具有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弊端。首先,上级确定信用社经理候选人导致农民作为股东与候选人之间存在信息非对称。尽管就每一户农民而言,所入股的资金并不多,有的都只有几元钱,但每一股都应该拥有收益分配权、财产控制权和对代理人的选择权。但目前我们的这种经理人员的产生方式,使经理的决定权与农民的选择在事实上脱节,于是出现这样一种“选择权移位”问题:候选人是否当选与农民的选择无关。这是因为,既然是上级劝定候选人,则不能保证农民对候改选人的实际经营能力有充分了解,这就存在事前的信息非对称、于是造成农民选也无奈、不选也无奈的尴尬局面。这样的制度安排只能造成“有经营才能的人成为经理是偶然的、不具备金融管理能力的人窃取经理职位是必然的“畸形现象”。其次,导致了外部人控制现象,股东利益得不到保障。既然经理由上级提名,则为上级服务比为农民服务显然要重要得多。这是因为,来自上级的提名约束是硬的,而来自农民的选举权约束是软的。于是,信用社在经营上往往更倾向于为地方行政服务,而不是为社员服务。只有满足上级需要,才能保证在今后的选举中继续被提名,也才能保证继续把持经理职位。因此,在信用社经营中出现了非常有趣的“外部人控制”现象。基于硬的提名激励,上级很容易通过信用社完成地方行政意图,信用社经理成为上级的工具,而不是农民实现合作融资的协调人。第三,现有代表制度存在技术性缺陷,经理人员的产生往往受制其它非正常因素。单纯就某一县(市)农村信用社来说,员工数量并不多,一般在几百人左右,相对于几千、上万的社员股民而言,已经是—个相对少数。由于目前对经理人员的选择往往是通过代表制的形式选举产生,代表通常是基层信用社的主任,县(市)联社机关的工作人员、以及少数的基层员工,代表一般只有几十人,是利益高度相关者,寻租成本很低。参选人员往往只需付出较小的成本,比如,游说,许诺或者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就可以很容易获选。从代表本人来说,信用社能否取好的业绩并不一定会构成其股票的主要动机,因为业绩好坏对自身利益影响不会很大,而选举能否给投票者带来直接好处就成为股票的决定因素,目前部门负责人及基层信用社主任由经理(联社主任)任免制度无疑会进一步强化投票者的这种动机。这种“投李报桃”选举制度可使寻租成本降到最低,被选举的往往不是有经营管理才能的人,而最有可能牺牲股东利益的人。选举的有效性无疑值得怀疑。三、事后信息非对称与经理人员的激励问题在规范的农村信用合作制度模式下,对经理人员的监督由社员来完成。这种互助生产形式与德姆塞茨、阿尔奇安所提出的“团队”是有明显区别的。因为大多数社员并不直接参与信用社的工作和管理中来,只是享受其提供的服务和利益分配。在重大决策上参与选择。这种区别使得其监督成本相对较高,主要是由于事后信息不对称,社员很难了解信用社的实际经营情况,需要社员努力从各方面搜集信息。问题是,由于每个社员只有一股,在表决时也只有一票,较高的成本往往使得其不愿意花费代价来行使监督职能,存在着“搭便车”的现象,即总是希望别人来对信用社经理人员和经营行为实施监督,到后来,就没有人来对信用社的经理人员和经营行为实施监督。同时,我们知道,监督也需要一定的知识,农民由于知识相对贫乏,即使其有权监督,也大多数难以发挥其监督职能。这是合作制度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实际上,从农村信用社的股权分配来说,由于一人一股,则只有一投票权,我们可以把信用社的全体员工队伍看作是一个合伙团队,谁也没有绝对的发言权和控制权。但是,在一个团队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监督团队成员的劳动,有些团队成员可能会偷懒,由于劳动的不可计量特性,相互间共同监督是很困难的,很难对成员的劳动付出做出准确的评价。按照德姆塞茨和阿尔奇安的理论,在团队中必须选举出一个人来对整个团队成员的劳动进行监督。从当前农村信用社的实际监督安排看,来自农民的内部监督是软弱无力的,事实上的监督主要通过人民银行的现场与非现场监管来完成。但是,由于人民银行与农民在根本利益上的差异,前者注重金融风险控制,后者注重自身融资和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很难指望两者在激励目标和操作手段上存在完全共通性。我们认为,内部监督是关键。一方面,有效的内部监督可以降低外部监督(人民银行)成本。毕竟,农民显然不希望自身所有的信用社面临金融风险,只有在良好运作的基础上,才谈得上为农民提供完备的金融服务。因此,人民银行的监管目标对农民来说是下限;反过来说,良好的内部监督必然降低外部监督的工作量;而外部监督却未必尽然保证内部监督的效率。我们知道,一方面,由于农民只有入股权,没有控制权和投票权,其实际上没有任何监督权,另一方面,从产权结构来看,由于国家所占的比重很低,从理论上讲,无权对农村信用社经营行为实施监督。1996年农村信用社从农业银行分离出来交由当地人民银行管理以后,政府几次发文,要求各级不能对农村信用社的人、财、物进行干预,这样,农村信用社的监督实际上已经出现了“真空”,成为了一个自由天地。而正是这几年,农村信用社无论是资产质量,还是财务经营状况,均较以前年度有明显的下降。这当然跟农村经济形势以及全国整个的宏观经济形势有关,也与前些年度累积下来一些金融风险有关,但我们不能不说,与我们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督出现“真空”有关。目前有一种提法,即在各县农村信用联社的基础上,投资入股,成立省级农村信用联社,然后再成立中国农村信用社合作社总社之类的机构,这种机构组织体系对于增加农村信用社的资金调度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是极为有用的,同时,也有助于对县级及其以下农衬信用社的经营行为和经理人员实施监督。与目前比,是一种进步。但仅有这种组织体系还远远不够,关键问题是不能解决外部人控制和缺乏内部监督的问题。只不过是把经营者的选择权交给了更高级的“上级”,把各单一信用社的风险捆绑处理,在规模上提高抗风险能力,治标而未治本。另外,要求省级联社对纷繁复杂的县级农村信用社实施有效监督是困难的,可能还会进一步降低纵向监督的效率。在缺乏内部监督的情形下,内部人控制几乎是必然出现的,从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营实际情况看,经理人员利用职位,以损害农民利益为自己谋利益是不罕见的。我们的看法是,应该设计一种模式,使代理人的个人效用函数与企业的效用函数一致,形成激励相容。正反两方面的激励安排都是必要的。正向安排是使信用社经理的收入与效益挂钩;反向安排是公开招聘信用社经理,对出现严重违反农民利益的经营者,农民应具备联合罢免权。四、结论及政策建议农村信用合作社这一互助组织在产权结构上具有明显的不同于其它企业的特征,即一人一股一票,这种产权结构尽管在一定时期、一定的区域能够有效发挥作用,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已经日益显示出了其弊端。从经理人员的选择来看,选举规则和选举程序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选举结果。同时,这种制度对于经理人员的监督和激励也是极为不利的。由于对经理人员的监督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要有一定的知识,平均化的股权结构易于使得股东“搭便车”,导致监督空洞化。目前我国的农村信用合作制度与规范的合作制度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最主要的问题是农民社员股东没有收益分配权、决策权和对经理人员的选择权。因而,使得其在实践过程当中,出现一系列更为严重的问题。包括外部人—内部人控制问题、监督失控问题等等。使得农村信用社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比国有商业银行还要多。因此,我们建议:1.将农村信用社改合作制为村民委员会控股的股份制。入股资金可用村集体提留,也可以由农民入股,组成控股会,再由控股会对信用社入股。在控股比例上,应打破平均化的倾向,在要求每一个村集体都应该有入股资金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大股东。这种做法有几个方面的好处:一是解决广大农民缺乏监督知识、无力承担监督职能的问题。二是解决农民由于股金投入少,监督成本高而存在的“搭便车”问题,防止产生监督“真空”,可以因此全面提高监督效率。三是可以有效防止单纯由社会资金入股,重视股本效益而忽视对农业投入的情况。因为村民委员会所本身是村民选举产生,具有广泛的民主性,能够代表广大农民的利益,由其代理行使对信用社的控制权主和表决权,可以使农村信用社根殖于农村、农业和农民。四是有助于全面解决目前严重农村信用社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五是全面解决农村信用合作一人一股一票选举制度所产生的弊端,防止选举失效。2.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以县级农村信用联社为重点,建立乡、县、省三级管理体制。由各村民委员会对乡镇农村信用社入股,按股权比例选举产生乡镇农村信用社董事会;再由各乡镇农村信用社对县级农村信用社入股,组成县级农村信用联社,选举产生县级农村信用社董事会,由董事会聘任总经理;总经理提名乡镇信用社经理,再由乡镇农村信用社董事会决定任命;在县级联社成立监事会;各县级农村信用社再投资入股,组建省级农村信用社联社。省级农村信用联社的主要功能在于为各县(市)信用社调度、融通资金,防止出现支付危机;传达落实国家的产业政策,制订区域内的农村信用社发展政策;协调与政府各部门、各县(市)农村信用社之间的关系。在中央可以成立一个农村信用社行业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政策制订。3.建立对经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将经理人员的工资收入同经营业绩全面挂钩,实行经营风险抵押。对于超过预期收益部分。按一定比例对经理人员进行奖励。对经理人员实行期权制度,以促使其经营行为的持续性和长期性。

农村经济管理论文笔记

元月18日至21日,我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进行了调研。采取参观现场、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与当地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就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基层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及心态 (一)总体认识。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立即引起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强烈反响。他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国家战略转轨,推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抉择。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轨变型的关键时期,党中央高瞻远瞩,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及少数国家因战略调整滞后造成发展缓慢的惨痛教训,适时地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对于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我国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目标迈进,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现实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方面,我国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经步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日益增强;另一方面,近些年城乡差距的拉大,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障碍。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农村购买力不强,已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必然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三农”问题,从根本上打破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从根本上搞活农村市场,从而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好从理论和实践上体现了两者的本质要求。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从实践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方面面,也体现了城乡一体的长远发展目标与近期目标的统一。新农村之“新”,正是体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上、体现在建设和谐社会目标上、体现在统筹城乡发展格局上。总之,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认为,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完全符合农村实际,非常鼓舞人心。他们坚信,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农民致富、农业发展、农村进步的目标必将实现。 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解上,基层干部群众普遍认为:这次与五十年代提出的“新农村”概念主要有三个不一样:一是提出的背景不一样。目前国家已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人均GDP过1000美元,总体上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新阶段。就仙桃市而言,2005年,全市总人口148万,其中农业人口104万,全市生产总值达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38亿元,农林牧渔总产值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17亿元,完全具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二是内涵不一样。这次的新农村建设内涵更丰富,内容更全面。五句话,20个字,紧扣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命题,包含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等多方面的内容。三是目标和要求不一样,这次的目标更明确、更具体。他们认为新农村建设主要体现“五新”上,即: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 (二)当前的心态。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基层干部群众是“既喜且忧”。基层干部喜的是新农村建设使“三农”工作有了新抓手;忧的是县市以下地方政府的配套建设资金难以落实,担心重走“普九”的老路,同时担心政绩考核难以过关。基层群众喜的是农民有了新盼头,政府会有新举措,农村会有新变化。沙嘴办事处杜柳村村民王顺军喜笑颜开地对调研组人员说: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出力,群众受益”。忧的是公益事业要自己掏腰包,农民负担可能借机反弹。怕的是盲目铺摊子,搞面子工程,形成新的债务。还有少数农民群众则存在“急、怨、冷”的心态:一是“急”。期望值过高,恨不得马上建成新农村,过上城市人的生活;二是“怨”。有的地方群众看到电视上和周边村庄发展建设得比自己村好,埋怨本村干部争取不到政策资金扶持,没有找到致富门路;三是“冷”。有的村基础条件较差,没有致富门路,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漠不关心,冷眼相看。 二、仙桃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思路和打算 (一)仙桃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仙桃市现有国土面积25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万亩,下辖15个建制镇、3个市属街道办事处、6个农牧渔场、653个行政村、4703个村民小组。全市总人口148万,其中农业人口104万,农业户万户,农村劳动力万人,其中,外出打工劳动力万人。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亿元,其中农林牧渔总产值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17元。全市现有农村职业学校8所,在校生4900人,教职员工487人,2005年共培训各类职业技术人才万人,有图书馆1个、乡镇文化站18个、影剧院19个、各类文艺演出团体198个;现有乡镇卫生院19所、医务人员359名。现有农村敬老院28所,五保户4040户,其中集中供养户3236户;应享受最低收入保障人数达到万人,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107个,其中种植业类18个、养殖业类23个、流通业类76个。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力度大,2005年在全市范围内实行村委会主任海选,共选村主任653名,农村的“双代管”率达到100%。 (二)仙桃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情况 1、见事早,行动快。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短短的3个多月时间,仙桃市就已做到了“四有”,即有专班、有试点、有规划、有初步成效。五个试点,可以说是镇镇有亮点,村村有特色。2005年12月底仙桃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市委书记马清明任第一组长,市长陈吉学任组长,市发改委、财政、农委、水利、农业、林业、建设、民政、卫生、教育等十多个市直部门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市农委。目前市委市政府重点抓了五个乡镇的五个试点村,即陈场镇的园艺场、三伏潭镇的栗林嘴村、张沟镇的先锋村、沙嘴办事处的杜柳村、彭场镇的挖沟村。五个镇中有四个镇及五个村都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详细规划。规划中既有发展目标,又有实施步骤;既有长计划,又有短安排;既有物质文明建设,又有精神文明建设;既有产业发展规划,又有生活居住环境的改善;既有点的重点建设,又有以点带面的辐射带动。总之,仙桃市认识早,行动早,领导重视程度高,农民参与积极性高,已取得初步成效。 2、典型特色突出,推广性强。目前仙桃市新农村建设根据“以点带面、引爆一片”的要求,推出的几种模式,其规划蓝图宏伟,产业特色突出,群众基础扎实,推进稳步有序,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一是张沟镇先锋村模式(支部+协会+农户模式)。先锋村位于张沟镇东南一隅,全村9个小组、419户、1890人、耕地3530亩,过去以种植水稻为主,是一个封闭落后的水乡。1998年开始发展养鳝业,养鳝面积2500亩。2003年,由村支部发起,正式成立村养鳝协会,全村420多户养鳝户全部加入成为会员,协会为会员提供农资采购、养鳝技术、资金融通、市场销售等社会化服务。目前已形成了“支部+协会+农户”的模式。这种模式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2004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视察先锋村时,予以了高度肯定,并称其为“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2005年,先锋村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户平3万元。村民陈水兵前几年是贫困户,早年父母双亡,留下两千元外债和一间破瓦房,如今靠养鳝致了富,建起了两层漂亮欧式楼,用上了太阳能,媳妇也娶进了门。村里的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通村水泥路已修了公里,有线电视、自来水户户通,电话安装了380户,拥有手机1200多部。从2004年5月开始的村庄改造建设目前已改造民居250户,计划3年内改造完毕。产业的支撑,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坚实基础。他们规划把鳝鱼交易市场辐射到全国和东南亚。现在村里划了40多亩地,准备由一个外地老板投资400多万建成一个大的多功能的鳝鱼交易市场。 二是三伏潭镇栗林嘴村模式(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栗林嘴村有12个组,3257人,752户,4463亩耕地,养殖水面1200亩,种植面积3263亩。以前村级债务曾高达68万多。近几年该村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于2004年底引进朗德鹅深加工企业—盛胜鹅业,形成这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动了鹅产业规模化养殖、规范化生产。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2005年三伏潭镇发展朗德鹅8万只,养殖户达200户,其中养鹅专业户126户,为农民增加纯收入近100万元。栗林嘴村农户养鹅近3万只,村里不仅还清了债务,而且每年还有27万元的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50元。目前已完成水改任务,全村农民吃上了自来水。有线电视已安装200多户。固定电话安装了585户,拥有手机272部。修建通村公路公里,不少农户门前也通了公共汽车,一天有8趟到市区。村里开展了大规模的“一建三改”,目前已改厕300户,建沼气池100口左右,计划今年内全部完成改建任务。为美化环境,根治血吸虫病,保障村民的健康,村里投资对洛家河进行改道建设,长达公里的改道工程完工后,还将对两岸进行绿化和美化。村卫生室已达标。全村有2835人参加了市卫生局的大病统筹,每人出10元,可享受门诊报销15%、住院报销两千元的待遇。全村有50人享受最低收入保障,每人每年200元。为活跃村民的文体生活,下一步村里打算利用闲置地修建一个长100米、宽30米的娱乐休闲健身广场。 三是陈场镇园艺场模式(农场+市场+农户模式)。陈场镇园艺场始建于1992年,由原陈场村划组而治,现辖两个分场。通过十多年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桔橙和水产优势不断巩固提高,全场现有柑桔、脐橙面积1000亩,精养渔池面积800亩。园艺场是江汉平原果树种植示范基地,桔橙平均亩产达4000公斤,创产值6000余元。“陈场蜜桔”被有关部门纳入全国无公害食品评选规划,倍受客商青睐,

有关农村经济发展的论文

农村经济发展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基础问题,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多,农村、农民、农业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以下是我整理的有关农村经济发展的论文,欢迎阅读!

前言

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后得以快速发展,农业经济也随之发展,现在我国的重点工作之一便是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一系列管理手段,调控市场经济,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民群众构建新农村的积极性。

一、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作用

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了有效的管理措施,为农村现实需求提供了细致的分析,使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促使农村经济得到发展,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理论指导,解决发展中的遇到的问题。

1、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结合农村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并结合农村的经济状况和现有条件,产生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发展制度,形成了符合实际情况的发展方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也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更科学、更规范。合理的制度能够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保证了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速度。

2、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点明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使农业有目的性的进行发展,确立了农业在市场的地位,更有利于找准农业的发展方向。

3、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制约问题

农业经济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缓解农村经济存在的众多制约问题,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并对农村未来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保护环境,保证农村经济快速而平稳发展。

二、现代化农业建设背景下的经济管理策略

面对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经济管理者要结合农村发展状况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措施去解决问题。

1、制定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

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与农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严格的制度能对管理目的进行约束并进行更加好的规划,要随时代的进步进行革新,摒弃陈旧的管理方式。在体制建立的过程中,最基本的是让农民群众对农业发展产生新认识与新观念,这样能加速农业结构的转型,促使经济发展。农产品方面则是利用加工手段改变农产品以往的外观,使其销售市场更为广阔,产业链更丰富,更保证了生产环节的安全,农民群众的利益也能得到保障[1]。而农业经济管理体度建立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利益,这个发展体制要科学并有效的将利益、冲突、权益进行统筹兼顾,解决群众的问题,保证群众利益不会受到损害。科技与农业相结合,能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促使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2、立足农民群众,多种方式融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促使我们国家农业发展的关键点,在资金的支持下才能对农村经济进行管理与发展,然而政府的投资是有限的.,除政府的拨款援助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此同时,吸引社会上的企业向农村投资,多方式融资的同时促进乡镇企业发展,有助于建设新农村,同时也处理了农村剩余大量劳动力的问题,帮助资金上有问题的群众脱离难关。

3、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

现今社会处于信息化发展迅速的时代,农业经济也需要信息化管理,实现农业与科技相结合,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农民群众实现创收。建立电子信息平台,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通过平台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发布,实现信息与资源的共享,根据数据进行规划,更好的掌握市场需求,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4、组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

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综合实力影响着农业经济管理的成效,也影响着农业的经济发展状况,所以要严格把关管理人员并对其进行专业的、针对性的前期培训、后期检查,要改变传统、陈旧的管理方式,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要组建成一支具备高责任感、高操作能力、高素质水平的经济管理队伍,管理人员要学会自我约束,定期进行专业培训,要深入了解国家的农村经济政策,并不断的学习管理方面的知识以完善自我。要多鼓励、引导大学生回农村建设,提供合理的薪酬、奖励和提升机会,激发其工作热情并为其营造良好而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让他们用其所学的知识与所具备的文化素养为建设中的新农村注入新鲜血液[2]。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合理而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农业经济管理不仅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理论基础,还为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缓解方案、解决方案,所以应正确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策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多方面融资,组建管理队伍,保证了策略的有效实行,进而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使农村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向阳、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业经济,2015,12:23-24、

[2]陈艺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02:57、

下面是我准备的关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要点的论文,欢迎各位经济管理毕业的同学借鉴!

摘要: 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是以党在农村的各项法律政策为依据,围绕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与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及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切实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完善创新农业农村经营体制。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以促进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以下文章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具体任务与措施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 农村经济 管理 措施

一、农经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1、深入推动减负惠农政策落实。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努力加强涉农收费的规范管理,深入开展减负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检查监督、信访办理、案件查处及目标考核等相关制度。重点治理向村级组织摊派与委托村级组织收费问题,切实解决应由政府承担而加重村级组织负担的问题,治理向村级组织摊派发行报刊的行为。

2、依法落实农民承包土地的各项权利。

切实搞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积极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政策,强化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按照有条件和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引导与管理,总结典型经验,解决土地流转中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努力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健康发展,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3、推进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加张农村财务和资产管理。

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管理监督新机制,推广农村财务民主化管理。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并推行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搞好电算化试点,加强集体资产管理,重视农村财会队伍建设,真正做到并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切实维护好农民与村集体的合法权益。

4、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依据市场要求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立足产业基地,围绕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服务业,重点抓好蔬菜业农民专业合作,抓试点,抓示范,抓培育,抓规范,不断总结经验,加快推广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5、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抓好农经系统干部业务知识的培训学习,不断提高调研分析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写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团结协调能力,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强化与提高整体观念。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稳定机构队伍,转变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有效的组织形式、灵活的服务机制、民主的管理制度,以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二、主要措施

1、提高认识并加强对农经工作的指导。在新阶段的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农经管理工作,就是要把党的农村政策进行落实,不断解决当前的农村矛盾,保持农村稳定,维护广大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扩大与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村经济繁荣发展。把农经工作做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为农经工作的正常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2、加强农经机构与队伍建设,各地要按照有关要求,建立健全农经工作体系,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保持农经队伍的稳定,尢其是乡镇农经队伍要合理定岗定编,保证每个乡镇农经管理工作有专人承担与负责,并切实担负起相应的'行政管理、监督与执法职能,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与强化农经工作手段。

3、加强培训,提升农经人员素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对象、内容有很大变化,进一步强农经干部的培训,使农经工作人员具有高度责任心与较强的政治素质与业务水平。

4、提高农经执法水平并建立建全规章制度。

(1)建立农经执法责任制度。各地要制定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执法岗位与执法责任制,明确岗位执法责任。各尽其责地做好自己的农经执法工作。

(2)建立工作规章制度。要制定一整套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减轻农民负担与农村财务管理的执法管理制度和措施,以科学的操作规程与有效的工作方法,保证国家各项政策的真正落实。

(3)建立信息反馈与办案制度。根据农经工作中涉及的农村热点与难点问题,建立经常性的观察联系点,发现问题并及时向党委、政府提出建议与措施,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5、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农业加工业发展的有关指示精神,围绕优势产业带布局与加工企业发展要求,认真搞好农产品加工业原料生产基地建设规划,争取国家的支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积极谋划项目,加大扶持力度,抓好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

6、做好农村经营管理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多种渠道,采取有效形式,大力宣传农村经营管理在农村农业工作中、在现代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的作用。围绕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热点组织制定宣传计划,精心策划和开展宣传活动,重点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普及政策法律知识;宣传完善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典型经验,推动农村经营管理工作。

三、小结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主要抓好政策落实,切实维护农民权益,以实现,维护与发展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是“三农”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农经工作的首要任务,做好农经工作管理,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顺利向前发展。

农村行政管理经济论文

行政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点,需要全员参与,不断创新。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关于行政管理的论文2000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浅谈服务行政管理

[摘要]政府的产生源于人民的公意达成和公意授权,这就决定了行政管理的服务性质。21世纪,服务将是行政管理职能的必然选择。为公民服务,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将是行政服务的主要对象;而效率与效益,将是行政服务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判断行政服务的标准,则看其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加国家的综合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最终依据将是用人民是否满意这个尺度来衡量。

[关键词]行政管理;服务;衡量尺度标准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7-0034-02

21世纪,以服务为方向的中国政府职能选择将成为一种必需和必然。政府将按照企业化的方式努力为公民、为国家、为社会服务,并自觉把“效率”和“效益”作为自身服务水平的内在评判尺度,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外在的评判尺度。

1服务

21世纪中国行政管理的职能设计管理在本质上就是服务,服务理所当然成为政府职能的必然选择。中国政府必然也应树立“小政府、大服务”的行政理念,进行职能的再设计。

管理就是服务管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本质上管理与服务是统一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主体产生分化,并逐步形成群众组织(包括国家),各组织内部及各组织之间都存在着严重的利益冲突,各组织成员为避免无谓的消耗,以最少成本换取最大利益,相互订立契约,把自身的一部分权利让渡出来,形成公共权力,由全体成员选举的少数代表掌握。掌握权力的少数人根据其成员的要求,管理公共事务,维护组织及其成员的利益。同时,各组织之间也基于同样原因签订盟约,把部分权力交给凌驾于其他组织之上的组织(国家政府),管理全体社会的公共事务,维护社会秩序,进而维护整个社会的利益。管理的实质,就是利用组织及其成员赋予的权力为公众利益服务。因此,从本质上讲,管理就是服务。

服务是政府职能的必然选择,政府是公民间契约的产物政府在本质上是一种为公民和社会共同利益服务的组织。随着社会的发展,它日益脱离并凌驾于社会之上,但这种服务性质不可能改变,只不过是服务的对象不同而已。政府最根本的职能仍然是服务职能。政府作为众多社会组织中的一种,也是为社会需要而存在,为社会利益而存在。因而,它必须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为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服务,而不是相反。政府行政在理论上不仅仅是单纯的管理制行政,而应是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的行政。服务是政府的首要职能。现代西方各国政府的职能再设计也正是出于这种选择。

转变观念:小政府与大服务

服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成为政府职能的必然取舍,但我们的政府仍然习惯于全面干预,强调行政管理。这首先是因为,我们的各级领导行政人员及公民本身还没有意识到政府就是服务机关,政府的职能就是为公民、为国家、为社会服务。我们的政府仍然习惯于全能角色,不该管的也要管,结果什么都管不好。我们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也习惯于政府的全面干预和行政控制,不仅不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而且对政府过分依赖。公民更是“势单力薄”,一味指望政府能“为民做主”。一方面权力主体没意识到自己的权力,自然也不对政府提出什么要求;另一方面,政府最大限度地行使自己的权力,忽视了权力主体的权力。现代政府职能的转变首先要求政府树立新的行政理念,从制度和体制及运作机制上,使行政管理为公共利益服务。其次,还要求权力主体观念也要有所转变,要认识自己的权力,争取自己的权力,限制政府的权力,主动要求政府提供服务,最终实现“小政府、大服务”的理想格局。

2政府该为谁服务

为公民服务

从政治学角度理解:契约理论认为,政府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公民与政府、公民之间的政治契约的基础上的,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公民之间的契约或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权能委托,政府应保护全体公民的公共利益,维护和平的社会秩序,充当公民的忠实奴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否则,公民有权收回委托之权能,选举出新的政府。大家都知道,政府机关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社会财富,它们的运转和活动靠公民所交纳的税金支持,公职人员靠纳税人来供养,公民是公职人员的衣食父母。政府为公民服务,反映公民的意愿,为公民利益尽心工作,完全是应有之义,应有之举。经济学尤其是制度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理解模式。经济学理论认为,政府管理过程就是基础设施、治安、政策、法律等公共产品的生产过程。而公民则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消费者,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以高效率、高质量的公共产品的生产与服务争取消费者的支持。各种理论虽然理解的角度不同,但它们都证明了这样一个观点:政府必须为公民服务。

为国家服务

行政管理是国家发展的产物,它通过自身的管理活动来发挥、实现国家的职能,执行国家的意志。它不可能脱离国家而独立存在。任何行政管理活动都服从于国家、服务于统治阶级。行政管理在本质上是为国家服务的,政府代表并为国家的利益开展活动。

为社会服务

政府职能除了为国家服务和具有强制性的一面之外,还具有为社会服务的非强制性的一面,这是由国家和社会关系决定的。现代民主社会才真正体现了社会决定国家,国家按照社会的旨意运作的内在含义。国家与社会的这种关系具体化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权组织与社会、国家机构与社会民众的关系。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的关系,所以国家要为社会服务。政府则代表国家执行这种服务职能,这种服务具体表现为政府为市场服务:培育市场体系、制定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进行宏观调控,为企业服务: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检查监督等,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321世纪中国政府

掌舵而非划桨,今天我们政府问题的主要之处,不在目的而在手段。政府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何种方式提供服务,是我国各级政府必须思考的关键问题。 掌舵与划桨

现代国家的政府,既具有决策与指挥的职责,又具有执行和操作的职责,如果把决策指挥比作掌舵的话,那么具体的服务执行就是划桨,掌舵是一种方向性、目标性的引导,而划桨则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掌舵是政府方针政策等宏观方面的服务,而划桨则是具体的服务。

掌舵而非划桨

彼得・德鲁克在《不连续的时代》一书中说:我们面对的不是国家的逐渐消亡,而是强大的和非常活跃的政府,但是我们面临着选择,选择一个庞大的但软弱无力的政府?还是选择把自己局限于决策和指导从而把实干让给他人去做的强有力的政府?我们需要一个能够以治理而实行治理的政府。

满足公众的需要

政府是决策机构,如何掌舵即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并不能由政府自身说了算,而要根据服务对象,尤其是政府服务的直接受益人――公众的要求而确定。政府使用纳税人的钱,为公众服务,应以顾客为中心,按照公众的要求提供公共服务,满足公众的需要,就是说政府的服务要面向公众,而不是面向权力;政府对公众的利益、需要和要求应具有灵敏的反应能力;政府的一切活动要围绕着公众的切身利益,树立公众至上意识,一切以服务对象的满意为标准。把竞争机制注入提供服务工作中去。政府服务也是一种经济行为,需要进行收益――成本分析,只有其收益高于成本才是合理的。因此政府服务也存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要求。在政府服务中引入市场机制,把竞争注入政府服务工作当中将有助于实现政府服务低成本、高收益的预期。同时,这也是满足公众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打破政府垄断的有效途径。政府服务中引入竞争机制,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内部的竞争,在政府同类部门中政府雇员以及为政府服务的机构,如印刷、会计、采办、通信数据处理、车队、修理等之间开展竞争,可以解开官僚主义的死结。二是政府与私营部门的竞争。在一些由政府垄断的服务中,如:交通、电信、邮政、水电等引入竞争机制,打破政府垄断,对政府形成竞争压力,迫使服务质量的提高。三是私营部门之间的竞争,把一些政府可以撒手不管的服务,诸如清除垃圾、城市环卫、医疗卫生、职业培训等通过招标方式出租或承包给私营部门,实行有偿服务,由市场来完成,可减轻政府负担,以便政府更好地掌舵,竞争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至少能使我们的政府服务质量有所改观。

4效率与效益

政府服务的价值评判行政效率与效益是行政服务的核心问题,贯穿于行政服务的各个环节,是全部行政活动追求的目标,也是检查政府工作质量的客观标准,政府服务的好坏都要经过效率与效益这一对价值判断标准的检验。高效率基础上的高效益是良好行政服务追求的目标。

效率与效益的可比性

广义的行政效率是质与量的统一,包括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数量上的规定性,是指行政服务总产出与总投入的比率,即效率,质的规定性,是指行政服务的社会和政治价值,看其是否达到了有益于社会,能够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既定价值目标,即效益,这是对行政效率的社会性评价。效率与效益,虽同为行政服务的价值评判标准,但二者并非完全一致,或者说,二者之间具有某些可比性。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注意到二者的一致,却忽略了它们的区别,效率等于效益,效率越高,效益越高,这话包含了部分真理。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从效率中获取相应的效益,二者成正比,但问题还有另一面,如果行政服务活动远离了原定目标,或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其效率越高,结果就越糟。这表明,效率越高,效益也可能越低,甚至成为负值,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成反比。只有当两者以最恰当的方式结合起来,并产生最佳值,效率与效益才可兼得。否则为片面追求效率,而忽视行政目标的正确与否,会给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利益带来重大损失。

短期与长期的统一性

衡量行政工作的真正效率与效益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作出恰当的评价。有些行政活动刚开始,效率或者很差,效益很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日趋成熟,效率会逐步提高,效益也会日益明显,并最终变得极为可观。因此,对效率和效益的追求,不能只看眼前,仅在短期效率和效益上做文章,还要顾及长远利益,更不应为片面追求短期的效率和效益而损害长期的效率和效益。任何放弃长远效率和效益的行政行为,都不可能真正实现行政服务的高效率和高效益。效率和效益的统一及二者长期性的统一,都只是政府服务的价值评判原则问题。对于政府来说,终极目的是要实现效率基础上的高效益,究竟什么样的服务才是高效率基础上的高效益,则有一套客观的判断标准和尺度:就是看政府服务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最终依据“人民是否满意”这个尺度来进行衡量。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的生产力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需要,落后的生产力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这种现实也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来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以三个有利于标准进行判断

我国的政府是服从和服务于这一根本任务的,其服务质量的优劣,服务效益的高低,最终也要看是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增强了综合国力,是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是一种实践标准,政府的服务是否达到了这一标准,最终要依据人民是否满意这个尺度来衡量,政府服务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否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真正的好处主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这是对政府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效益服务的最具权威性和决定性的价值评判。

参考文献:

[1]何小随.论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是行政体制改革需要处理的基本关系[J].地方政府管理,2008(10).

[2]威廉・冯・洪堡.论国家的作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王振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J].文史哲,1997(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行政管理的论文2000字

为适应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培养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按照昆农领[2008]1号、昆农领[2009]16号文件要求,我区决定继续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工作。现结合五华区实际,制定2009年度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围绕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和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目标,实施系统教学,着力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拿到一张文凭、学会一门技能,成为“留得住、用得上”的具有大专学历、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后备人才。2009年计划新增培养人才5名。 二、组织实施 建立由区政府办公室牵头,区委组织部、区城乡一体办、区财政局、区教育局、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农业局、沙朗乡、厂口乡等相关单位参加的区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联席会议制度。 区城乡一体化办公室作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作的主要牵头责任单位,要负责“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的组织协调,每年召开1-2次工作联席会议,研究协调和通报有关情况,要指定专人负责我区与昆明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对接联系工作,做好我区一个开班专业的确定、学员人选审定上报等管理工作,指导沙朗、厂口两乡做好学员选定工作;沙朗、厂口两乡要确定联络员负责组织实施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员的报名、推荐、审核工作以及集中辅导期间学习点的安排、学员的组织等教学管理工作;区财政局负责学员学习经费补助的资金筹集与按时足额拨付,实行统一管理,专款专用;区教育局等相关单位要积极做好相关配合工作。“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由昆明广播电视大学具体负责招收学员、制定课程教学细则、实施教学管理、做好经费预算的相关立项审批工作。 三、学习形式及文凭发放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行计划单列、注册入学、不转户口、就地学习;实行弹性学制,按课程注册学习,按课程学分收费;通过远程教育技术手段,以学员自主学习为主,适当集中辅导为辅;建立学分累计制,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授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大专文凭。 四、学历层次、专业设置、招生对象及学制管理 (一)学历层次、专业设置。目前,昆明广播电视大学确定开设高中起点专科:农村行政管理、农业经济管理、乡镇企业管理、旅游农业、畜牧兽医、畜牧、烟草栽培技术、林业技术、园林花卉技术九种专业。在此专业范围内,我区根据本地实际选择农业经济管理作为学习专业。 2009年,昆明广播电视大学按秋季招生时间安排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沙朗、厂口两乡要将选定的专业、学员报名情况于6月30日前报送区城乡一体化办公室。 (二)学制时间。“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制时间为两年半,其中:两年为学习时间,半年为毕业论文写作时间。 (三)招生对象及招生方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主要招收具有高中(含职高、中专)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的农村青年,鼓励复员退伍军人、农业科技示范户、村干部以及乡镇企业或龙头企业带头人、科技致富能手报名,报名年龄限定在40岁以内。采取自愿报名、村级公开推荐、乡审核、区政府办公室审定上报,昆明广播电视大学对学员进行相关的文化基础知识测试,择优录取方式招生。 (四)毕业去向。根据中共云南省委农村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六部门《关于在全省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意见》(云农办发[2007]16号)精神,凡取得大学专科学历并在农村工作的人员,作为村干部的主要培养对象,优先推荐选拔从事农村教育、畜牧防疫、农技推广、文化、中介服务、村办企业等工作。 五、学费标准及经费补助 (一)学费标准。按云教计[1999]89号文件核定标准,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学费标准为75元/学分(累计76学分毕业),每生共计收取学费5700元。 (二)经费补助。对于符合条件的学员,学习经费补助由区级财政和学员个人共同负担,具体学费和书费补助标准如下:区财政补助学费总额的88%(每生5016元),同时补助每生书费300元;学员个人承担学费总额的12%(每生684元);区补助外其余费用由学员自理。此项经费从年度干部教育经费中列支。 经过学习并取得毕业证书的学员,将按照以上补助标准予以兑现;对于仅取得结业证书的学员,将只给予50%的学费补助;对于未取得毕业证或结业证书的学员将不予补助。 六、工作要求 (一)确保教学质量。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必须确保教学质量,切实加强办学点的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开设适应农村学员需要的专业和课程;要按照“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要求和特点,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具有农村特点和适应农村学习者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管理模式;要抓好实训基地建设,坚持素质教育和农业技能提高相结合,围绕沙朗、厂口两乡经济发展和“三农”的现实需求,组织开展各种技能训练,注重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和致富能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培养能真正服务于农村的人才。要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努力建构市电大有专业师资力量、区级主管部门有负责人,沙朗、厂口两乡集中学习点有联络员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育网络,定期安排集中辅导。 (二)创新培训教育机制。以电大远程教育教学系统为基础,整合利用沙朗、厂口两乡已经建成或将要建设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终端接收站点的资源,改善两乡“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集中学习点的设备、实验实习场所等学习条件。

行政管理论文-农村税改设计的缺陷和出路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税费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放松以至彻底解除各种不合理的管制政策 正在全国20个省区轰轰烈烈地推行的农村税费改革,被很多人寄予厚望,甚至被称为继土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中国当代农村的第三次革命”。 此次税改的主要内容可以大致归纳为两点:第一,通过取消三提五统、各种杂费,逐步取消劳动积累工、义务工,建立以税率提高的农业税以及农业税附加为主体的农村税制,即所谓“费改税”;第二,通过中央和各级政府配套财政转移支付填补地方财政缺口。 从目前的初步信息来看,由于改革力度大,试点地区的农民负担平均水平有明显降低,但新税制推行不久就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包括税负不均、局部地区财政困难、行政运作难以为继和转移支付缺口较大等等。 农村税改推行不久,就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可能意味着目前的改革在设计上存在一些根本性的缺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农民负担问题的本质进行更深入的考察。 从我们最近进行的跨省区大范围的实证研究来看,农民负担之所以成为问题,主要并不在于农民税费负担的平均水平增加过快,而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农村税率的累退性增加,即在农村地区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的情况下,传统农村税制没有进行相应调整,从而使农村内部不同收入组人群税负不均等,特别是收入较低的地区和人群承受了较高的税费比例。 其次,农民负担问题未必在于负担绝对水平的高低,而在于农税收入没有主要用于农村公共产品提供,因此无法提高农村生产力、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相反,农税收入主要用于执行上面各级政府的各类管制任务,比如粮食收购和计划生育等。一方面,这些管制任务本身可能就会扭曲资源配置,并带来低效率;另一方面,由于各级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管制政策在基层具体执行的成本无法精确测算,下级政府可能会以执行中央任务的名义同上级政府讨价还价,并要求扩充编制和增加预算,从而导致税费增加有所谓“搭车收费”的性质。中央每加一分税,到了农民的头上往往就变成了十分;地方政府借口执行中央的政策层层加码,农民负担就日益加重了。目前农村税费改革遇到一些问题,以及历朝历代的税费改革之所以存在所谓“黄宗羲怪圈”,其表现形式虽有所不同,但根本症结就在于此。 目前推行的新农税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新的税制设计主要把农民负担问题看成是一个降低平均税负水平的问题,没有充分考虑、甚至是忽视了构成农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民负担的累退性越来越强,从而在新农税设计中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这有可能恶化农民负担的累退性。 农村新税制在取消各种收费的同时,提高了农业税税率,但收入较低者在收入结构方面以农业收入为主,因此这部分农户更容易受新税制提高农业税率的负面影响,不仅无法减少累退性,甚至可能导致相反的结果。换句话说,即使农民平均负担由于取消各种收费而减少,最低或较低收入者的负担也未必减少,而减少这部分人群的税负水平恰恰应该是农税改革的基本目标。从目前情况来看,那些收入比较高的人群,税改后税负的降低对其收入水平影响并不大,即使是税改前较高的税费水平,他们也能承受。但税改却使地方财政吃紧,并增加了上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压力。财政转移支付并没有更多地落到应该接受补贴的收入较低者手中,这恰恰是税制设计和转移支付机制安排应该避免的问题。 第二,当前的税改在农业税税率的具体确定和征收办法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相对统一的农业税税率忽视了根据纳税能力征税的基本原则。在一些工商业比较发达、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非农业税源的农村,原来就没有太多地方性收费,提高农业税率反而可能增加了农业和农民的税负水平。而即使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农业税税率在不同区位也未必要划一,比如一些城市郊区,人均土地面积比较少,但级差地租比较高,如果按照农业税计税土地以耕地面积为计税依据(农业税常常以过去几年的粮食作物平均产量核定),就必然导致税收降低过多,从而扩大了地方财政缺口。 第三,形式上,目前的农村税改希望通过建立新体制的办法来减少农民负担,但似乎并没有充分考虑基层财政的可持续性,所以,到目前为止也没有看到上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在转移支付方面的制度性和常规化安排。因此,最终可能仍然摆脱不了利用行政性措施来强行实施的办法。如果地方财政出现巨大压力,而上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又无法完全补足,那么上级政府要么背离原先不再收费的承诺,要么就不得不采取强制性行政措施,要求地方必须在不增加税费的前提下自行克服财政困难,而地方政府为了正常运转的需要,加上可能被已经存在的遗留债务问题捆住手脚,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 第四,新税制改革忽视了上级政府管制的实施在农村税费问题上的关键作用。实施上级政府的各种管制构成地方政府的主要任务,但在不同级政府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上级政府永远不可能真正弄清执行这些管制到底需要多少经费和人员,也就不可能建立责、权、利明晰的制度化转移支付安排。地方政府总是有各种理由要求扩大转移支付。事实上,这一问题在农税改革刚刚开始后不久就已初露端倪,很多地方政府并不是努力去削减地方行政开支、裁减冗余人员,而是以各种理由去千方百计争取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这是上级政府要通过下级政府实施管制,但又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必然结果。由此看来,放松和解除不必要的管制构成了解决农民负担问题,乃至建构可持续农村新税制的关键环节。农村税改设计的缺陷和出路 第五,现有税改强调了减少税负的绝对水平,却没有充分考虑建立健全地方公共财政体系,并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建立充足、高效的融资渠道。在放松和解除上级政府管制后,基层政府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包括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教育等方向来。有效的公共品供给能够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生产力,并最终有利于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合理利用财政支出的前提下,税负绝对水平的提高可能会伴随税负相对(于收入)水平的下降。从这个意义上讲,单纯强调减少农民税费的政策可能具有片面性。 总之,农村税费问题,乃至整个“三农”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依靠一两项改革措施,而是需要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推进。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税费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放松以至彻底解除各种不合理的管制政策。但“放松管制”也绝非一个简单的问题。政府管制本身包括了很多内容,且其贯彻实施涉及政府组织结构、财政收支体制、地方公共品供给机制以及行业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关系,甚至和意识形态问题挂钩。每一个环节配合不当均可能使改革前功尽弃。农民的税收负担如何减低、税收的累退特性如何扭转等问题必须结合当前农村经济的整体形势和结构性特点来分析,不能就事论事,更不能将改革的目光单纯地局限在税收体制之内。 进一步说,中国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速生产要素的流转,改善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的收入和消费状况,提高就业水平和工业化、城镇化速度。税费改革必须结合这个背景展开,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具体的改革措施应当以取消“不合理管制政策”为核心,切实提高农民真实收入,并充分考虑到目前乡村财政的困境和民主制度建设的长期性,同时需要相关制度安排进行配合。在这个长期过程中,必须依靠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不能一味依靠行政机制的干预。中央政府既要放弃“出政策,不出钱”的行为模式,又不能在农村问题上一言不发。 税费改革既要满足宏观经济调整的需要,又要结合对基层政府的组织结构改革;既要进一步明确上下级政府之间、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权责关系,又要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对推进改革的积极性。 脱离地方政府利益的改革措施将无法推行,甚至将面对基层政府的抵制。■

农村经济管理相关论文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不足与优化措施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不足与优化措施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农村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水平,为构建和谐农村贡献了一份力量。政府也提供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多方面的支持与保障,让农村经济有发展的空间,同时保障了管理工作顺利进行,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目前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阻力,所以,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改进十分紧迫。本文从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一些基础性的建议,以期与读者共同探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

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对策分析;

1、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不高

近年来,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城市,而农村偏向于老龄化,剩下村民的素质偏低。农村主要以农业劳作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而现在的农业也逐渐趋向于机械化,剩下的农村劳动力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科学种植、农作的村民几乎没有,导致农作物产量不高。很多人难以学会使用机械化种植,即使存在相关的培训班也只是走马观花,不能理解真正的含义,从而也无法应用。很多农民对于先进的高产种植技术不能领会,不能灵活应用于劳作生产,不能科学提高农作物产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如何科学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吸引懂得种植的技术型人才,是需要共同研究探讨的问题。

、农村经济管理中土地收入零散,难以增收

对于农村经济来说,土地种植收入占绝大部分。在目前的农耕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土地的规模经营,在部分农村土地的经营规模不大,不能进行统一地机械化种植,浪费了很多劳动力,劳动强度大,收益却不高,经济效益与劳动强度成反比,严重挫败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目前我国在很多农村补贴政策、脱贫攻坚等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大部分农民不愿意将土地承包出去,同时又不具备科学种植的能力,土地的零散增加了农村居民土地创收的难度,导致增收空间十分狭小。

、农村居民的维权意识低,维权保护不到位

随着国家各项脱贫攻坚政策的落实,许多农民看到了耕种的红利,想要重新耕种,从而出现了很多土地流转纠纷案例,一方面是因为农民自身的法律素养不高,意识淡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农民团体属于弱势团体,力量不够,难以通过法律的途径解决这些问题和纠纷。

、农村经济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农村经济管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其包括很多部分和环节,需要相对完备健全的法律法规给予保障。目前,缺乏一套法规来约束、规定、依据来保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缺乏专业的监督机构和人员,致使法律实施的缺口很大。

2、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对策分析

、提高农村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对于农村居民专业性素养不高的.问题,要转换思路,考虑举办各种培训,设计多种培训形式,使劳动技能和科学素质一同结合,全面整合教育资源,可以考虑利用现代化网络培训,开设网络直播、举办讲座、开通微信公众号等,同时可以专设咨询人员,更具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的各种问题,及时让农民得到反馈,加大培训的投入,进行各种各样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解决基础性问题

目前,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涉及广大农民的利益。因此,对于这些基础性管理工作,要提高重视度,各部门不仅需要专业性的管理知识,还需要有硬件的支持,例如,相应的电子查询设备、网络电子设施等,同时要给予一定数额的经费支持,全面地推进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使农村的经济管理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健全农村经济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需要以成熟的法律法规为基础,同时各单位也可以根据自身管理的村落的具体法律制度建设情况,建立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具体包括执法责任制度、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执法岗位制度等,同时也要建立完备的农村承包合同制度,通过法律法规制度的约束,利用相应的法律法规解决农民之间的矛盾纠纷,使村民有法可依,充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组建专业的农村经济管理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

组建一个专业的团队是重要一环。在确立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前提下,应在各个乡(镇)配备专业的人员,组建一支专业化、懂体系、懂管理、懂得农村经济现状的领导班子,同时要对这些人员定期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提高整体的综合素质。此外,对于领导队伍的编制、绩效等都需要有激励性的作用,这样才能够留住人才,防止人才的流失,在多方的协调下共同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解决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出谋划策。

3、结语

农村经济管理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一项基础性的农村建设工程。虽然目前我国的农村经济管理存在很大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通过政府的宏观引导,领导班子的微观调控,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有所改善,只要积极应对,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一定能让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取得巨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蒋国志.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吉林农业,2019,(02).

[2]潘静萍.浅谈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8,(30).

有关农村经济发展的论文

农村经济发展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基础问题,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多,农村、农民、农业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以下是我整理的有关农村经济发展的论文,欢迎阅读!

前言

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后得以快速发展,农业经济也随之发展,现在我国的重点工作之一便是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一系列管理手段,调控市场经济,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民群众构建新农村的积极性。

一、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作用

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了有效的管理措施,为农村现实需求提供了细致的分析,使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促使农村经济得到发展,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理论指导,解决发展中的遇到的问题。

1、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结合农村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并结合农村的经济状况和现有条件,产生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发展制度,形成了符合实际情况的发展方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也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更科学、更规范。合理的制度能够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保证了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速度。

2、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点明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使农业有目的性的进行发展,确立了农业在市场的地位,更有利于找准农业的发展方向。

3、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制约问题

农业经济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缓解农村经济存在的众多制约问题,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并对农村未来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保护环境,保证农村经济快速而平稳发展。

二、现代化农业建设背景下的经济管理策略

面对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经济管理者要结合农村发展状况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措施去解决问题。

1、制定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

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与农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严格的制度能对管理目的进行约束并进行更加好的规划,要随时代的进步进行革新,摒弃陈旧的管理方式。在体制建立的过程中,最基本的是让农民群众对农业发展产生新认识与新观念,这样能加速农业结构的转型,促使经济发展。农产品方面则是利用加工手段改变农产品以往的外观,使其销售市场更为广阔,产业链更丰富,更保证了生产环节的安全,农民群众的利益也能得到保障[1]。而农业经济管理体度建立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利益,这个发展体制要科学并有效的将利益、冲突、权益进行统筹兼顾,解决群众的问题,保证群众利益不会受到损害。科技与农业相结合,能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促使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2、立足农民群众,多种方式融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促使我们国家农业发展的关键点,在资金的支持下才能对农村经济进行管理与发展,然而政府的投资是有限的.,除政府的拨款援助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此同时,吸引社会上的企业向农村投资,多方式融资的同时促进乡镇企业发展,有助于建设新农村,同时也处理了农村剩余大量劳动力的问题,帮助资金上有问题的群众脱离难关。

3、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

现今社会处于信息化发展迅速的时代,农业经济也需要信息化管理,实现农业与科技相结合,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农民群众实现创收。建立电子信息平台,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通过平台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发布,实现信息与资源的共享,根据数据进行规划,更好的掌握市场需求,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4、组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

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综合实力影响着农业经济管理的成效,也影响着农业的经济发展状况,所以要严格把关管理人员并对其进行专业的、针对性的前期培训、后期检查,要改变传统、陈旧的管理方式,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要组建成一支具备高责任感、高操作能力、高素质水平的经济管理队伍,管理人员要学会自我约束,定期进行专业培训,要深入了解国家的农村经济政策,并不断的学习管理方面的知识以完善自我。要多鼓励、引导大学生回农村建设,提供合理的薪酬、奖励和提升机会,激发其工作热情并为其营造良好而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让他们用其所学的知识与所具备的文化素养为建设中的新农村注入新鲜血液[2]。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合理而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农业经济管理不仅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理论基础,还为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缓解方案、解决方案,所以应正确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策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多方面融资,组建管理队伍,保证了策略的有效实行,进而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使农村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向阳、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业经济,2015,12:23-24、

[2]陈艺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02:57、

摘 要本文写《丽水政府促进香菇发展的思考》的目的,是通过自己对丽水市香菇发展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科学利用森林资源不深, 资源耗费大,发展后劲不足;无序生产、品种单一,缺少市场竞争力;市场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少,抵风险能力低;销售技术服务滞后,品牌意识浅薄,容易受制于别人等有一个更深的认识,从政府管理的角度积极提出措施寻找出一种适合丽水市香菇发展之路的新途径和措施:加大香菇产业结构调整,由“香菇王国”向“食用菌王国”转变;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香菇生产与生态保护利益共赢;加强香菇一体化市场建设,产业化经营,增加香菇的附加值;增强“贯标”意识,打响品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等。切实使丽水的人民群众致富,香菇产业发展走向市场,健康有序的持续发展,并且真正使香菇生产成为我市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关键词:香菇发展,品牌意识,政府管理,持续发展目 录引言…………………………………………………………………………………………………11 加入WTO后丽水市香菇发展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 我市丰富的森林资源,为香菇发展提供了资源保证……………………………………2 有利发展我市农村劳动力的资源优势……………………………………………………… 香菇行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有利于扩大香菇出口,提高香姑质量………………………………………………………32 丽水市香菇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科学利用森林资源不深, 资源耗费大,发展后劲不足………………………………… 无序生产、品种单一,缺少市场竞争力…………………………………………………… 市场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少,抵风险能力低…………………………………………… 销售技术服务滞后,品牌意识浅薄,容易受制于别人……………………………………63 加快香菇发展之路的问题对策和措施………………………………………………………… 加大香菇产业结构调整,由“香菇王国”向“食用菌王国”转变……………………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香菇生产与生态保护利益共赢………………………… 加强香菇一体化市场建设,产业化经营,增加香菇的附加值………………………… 增强“贯标”意识,打响品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 9引 言丽水市是世界人工香菇栽培的发源地,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1986年国家星火项目“袋料香菇露地栽培技术”在丽水市实施推广以来,丽水市的香菇生产有了迅速的发展。近几年来,香菇的栽培量都在4-5亿袋,约占全国香菇栽培30-40%左右,每年的香菇总产量都几乎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与蔬菜、水果等齐名,以袋料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已发展我市农村经济一大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为丽水市农村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了巨大贡献。进一步加强生态示范区建设,切实推进生态农业、林业、工业、旅游业和生态城市五大生态工程建设,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是丽水市的重要工作。由于袋料香菇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消耗大量的森林资源。为此,支柱产业的香菇发展与生态兴市的战略目标关系优为突出。因此,正确的认识和研究香菇生产、合理科学的运用森林资源,不仅是一个经济和社会课题,同时,也成为我市“生态立市、绿色兴市”这项工作的重要生态课题。因此,本人认为,正确的认识、对待丽水市香菇发展之路的走向问题,我们政府的各级领导和广大科研农业技术工作人员都必须认识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本人对香菇发展之路谈谈丽水市香菇发展的几点思考。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