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官网

发布时间: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官网

刊名: 森林工程 Forest Engineering主办: 东北林业大学周期: 双月出版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1-005XCN: 23-1388/S邮发代号:14-170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森林工程曾用刊名:森林采运科学创刊时间:1985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目前就是普通期刊,应该就是几百元吧!

从投稿到采纳是两周的时间,算是比较快的了~~~~~~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陈俊儒,李玉峰)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由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和东北农学院森林系等合并建立的一所中国重点高等林业院校。设在哈尔滨市。原名东北林学院,1985年改为现名。刘达(刘成栋)、杨衔晋、修国翰先后担任院、校长。

东北林业大学是一所以林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的多科性、综合性的林业大学。设有林学、野生动物、森林采运工程、林产工业、林区土木建筑工程、林业机械、林业经济、数学、物理、外语、社会科学及师范等12个系(部);林学、森林保护、园林、森林调查规划设计、野生动物、森林采运工程、木材机械加工、家具设计与制造、林产化工、林区道路与桥梁工程、林业机械设计与制造、木工机械设计与制造、森工电气自动化、汽车运用工程、林业经济、财务会计、木材贸易与管理、计划统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林业政法、政治教育、体育等26个专业。学校还设有研究生部,现有15个学科(专业)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6个学科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此外,还设有函授部和夜大学。

至1985年底,为国家培养了研究生200名,本科生万名,外国留学生70名,各种技术短训班学员万名,干部专修科300名,函授生、夜大生400名,进修教师近千名;50年代还附设有森林工业学校,培养中专生1600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000多名,其中研究生260名。函授部在校生1200名,夜大学在校生近400名。

现有教师85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00多人。全校教师按学科分为72个教研室和20个研究、设计室(所)。现有75个实验室,包括电子计算机中心、分析中心、测试中心、电化教学中心、国家级木工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等现代化实验室。

东北林业大学有三个实验林场:①位于小兴安岭以红松原始林为主的凉水实验林场,系自然保护区,面积为6400公顷,场内设有生态研究站;②位于张广才岭以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为主的帽儿山实验林场,面积为26400公顷,是天然次生林及人工林研究基地,设有人工林实验站和生态研究站;③在哈尔滨市内有以树木标本和育苗研究为主的哈尔滨实验林场,面积为50公顷。此外,还有为工科及师范各专业服务的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机械厂、木材加工厂和附属中学。有藏书40万余册的图书馆,以及田径、球类、水上、冰上等各种设施。

学校每年承担国家、林业部及其他部和一些省科学研究课题数十项,“六五”期间取得成果66项,其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5项。如“杨树单倍体花粉植株的诱导和培育”、“Ml-492型多用木工机械”、“75型森林灭火剂”、“DN-1号刨花板用低毒脲醛胶”、“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应用研究”“防卡剂——妥尔油磺酸盐研制技术”、“樟子松球果烘干机”、“DT-1、DT-2号树脂漆”、“小带锯进料装置”等的研究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帽儿山实验林场进行近30年的天然次生林经营技术的研究成果,在东北林区有推广价值;特别是“地板块生产系统的研制”、“珍贵毛皮动物养殖技术”在黑龙江林区和山区农村的推广利用,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学校设有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除出版教材、学术专著外,还编辑出版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植物研究》等数种学术刊物,受林业部委托编辑出版《野生动物》、《森林防火》、《中国林业教育》、《林业财务会计》等杂志。

学校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聘请国内外专家、教授来校讲学或合作举办专业培训班和学术讲座。经国家教委批准,森林生态、森林植物两学科有权接受国内访问学者进修和合作研究。近年来,选派教师赴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加拿大、瑞典、英国、澳大利亚、苏联等国留学、进修、考察或合作研究近100人次。学校与国外90多个大学、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进行交流,与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林学院、耶鲁大学林业与环境研究学院、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德克萨斯蒂芬奥斯汀州立大学、华盛顿大学森林资源学院、弗吉尼亚州立大学综合技术研究院林业与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及加拿大莱克黑德大学、阿尔伯特大学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有的已互派留学生,有的已开展合作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给录用通知,根据《东北林业大学学报官网》显示,当所选文章被录用后会在官网显示,并以短信的方式发布录用通知通知本人。《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东北林业大学主办的学术性期刊,月刊,16开本。

东北大学学报官网

学术期刊。《东北大学学报》创刊于1955年,是教育部主管、东北大学主办的理工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分为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两个版本。

不好投。东北大学学报不接收外校资源,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每筒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简介(包括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所获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要栏目有信息科学与工程、材料与冶金、机械工程、资源与土木、管理科学、数理化力学等。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是由教育部主管、东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1999年创刊,双月刊,每期96页。本刊依托东北大学优越的教学、科研环境,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宗旨,致力于交流和传播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成果,促进东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水平的提高,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结合,加速学科建设的综合化与人才素质的完善化。主要栏目有:科技哲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法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教育研究等。“科技哲学研究”是本刊的特色栏目和重点栏目,在2006年和2010年全国高校社科学报评比中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和“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该专栏依托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点,刊载国内外科技哲学研究方面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开设10年来已发表论文200多篇,被转载率达40%。近年来,该栏目已有数十篇论文被国内三大权威文摘转载。其中,刘大椿教授的论文《技术何以决定人之本质》被《新华文摘》2006年第11期全文转载;王子彦教授的论文《值得重视的城市蔓延问题》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1期转载;周春彦博士的论文《双三螺旋: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4期转载;陈凡教授的论文《论工程伦理学研究的趋势与路径》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3期转载;王玲博士的论文《科技与奥运契合过程及特征的历史解析》被《新华文摘》2008年第15期全文转载;斯文·欧威·汉森的论文《技术哲学视阈中的风险和安全》被《新华文摘》2011年第10期全文转载,等等。本刊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收录。据2011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的数据,2010年社会科学版学报的复合影响因子为,在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673种)中排名22;期刊影响因子为。《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双月刊,大16开,每期96页,国内定价10元/册,全年6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8-3758国内统一刊号:CN 21-1413/G4国内邮发代号:8-123国际邮发代号:BM7815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北京399信箱)国内读者可在当地邮局订阅。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地 址: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三号巷11号主编:左良编辑部主任:徐用吉 主任委员(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丁烈云副主任委员(Vice 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左良委员(Members):于立邓大松王建平王前王铭玉叶平朱葆伟庄新田陈凡汪同三李兆友李凯张明国张雷肖峰迟福林林木西欧阳康周光辉金启军钟田丽娄成武洪晓楠赵雯徐用吉郭亚军魏江主编(Chief Editor):左良副主编(Vice Chief Editor):徐用吉 左良:主编徐用吉:编辑部主任、副主编,全面负责本刊编辑出版工作。李新根:主任助理,协助主任负责本刊编辑出版工作,并负责科技哲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王薇:责任编辑,负责经济与管理研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专题、法学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付示威:责任编辑,负责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 1.来稿要求观点鲜明并有创新,论证严谨,数据准确,语言流畅,文字简洁,篇幅以6000~9000字为宜(包括图表,中英文摘要,即计算机统计中“字数”),正文用A4纸五号宋体倍行间距排版,大标题用小二或三号字,二级标题用四号字。2.来稿内容包括(按顺序):题目(少于20字)、姓名、作者单位(单位全称、邮编)、中文摘要、关键词(3~5个)、中图分类号(查找《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分类)、正文、参考文献以及英文标题、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英文部分另排一页,2倍行间距。3.摘要应说明文章的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不使用“本文”、“笔者”等第一人称作主语,字数200~250字。4.作者简介置于篇首页地脚,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省略)、出生地(籍贯),单位、职称,学位(硕士或博士)。只介绍第一作者及非第一作者中的教授。5.参考文献只列入最主要且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参考文献应在正文中引用处用“[序号]”标注,并按在文中出现的次序依次编排。几种主要类型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含标点符号)如下。期刊:[序号]著者.题名[J].刊名(外文刊名可缩写,并省略缩写点),出版年,卷号(期数):起止页码.专著:[序号]著者.书名[M].版次.出版地(城市名):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文集:[序号]著者.引用的具体文章题名[M]//文集著者.文集名. 出版地(城市名):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学位论文:[序号]著者. 论文名[D]. 保存地(城市名):保存单位,年份:起止页码.6.获得基金资助的论文应在首页地脚处注明项目名称及项目编号。7.本刊不接受邮箱投稿,只接受在学报网站投稿系统投稿。请在系统注册时准确填写作者尤其是通讯作者的联系地址、电话、E-mail等信息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科技哲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法学研究教育研究语言文学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官网

1.张艳红.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cssci)2.张艳红.教育资源配置视角下的女童教育——兼论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北京+15”: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回眸与前瞻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2月3. 张艳红 张澍军.影响大学生德性成长的校园文化因素分析.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3).(cssci)4.张艳红张澍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3).(cssci)5.张艳红.教师是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兰州学刊.2009(2). (cssci)6.张艳红.化道德为德性.文化学刊.2009(2).(学术文摘摘录主要观点)7.张艳红洪俊.现有经济条件下,影响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课程资源因素分析.教育评论.2008(5).(cssci)8.张艳红.化道德为德性的路径探析.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4). (cssci)9.张艳红.传统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资源的历史梳理.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10).10.张艳红.浅析德育资源价值认识.科学教育研究.2007(6).11.张艳红.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教育引导.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4(12).12.张艳红.协商式家长参与课程实施模式建构.现代教育科学.2004(12).13.张艳红.大学新生人际交往问题论析.教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教务处).2004,12.14.张艳红洪俊.关于我国目前校本课程发展的理论思考.教学与管理.2003,10.15.张艳红.立足校本培训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6特刊.16.洪俊、张艳红.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发展:观念与对策.教育科学研究.2003,5.17.张艳红.德育课程现代化的理论思考.教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教务处).2002,1.18.洪俊、张艳红.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角色定位.教育科学研究.2002,4.19.张艳红.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与管理.2002年,1.20.张艳红、王胜乾.思想道德修养课如何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东北师大学报.2001,12.21.赵野田、张艳红.“三个代表”的价值学解读.东北师大学报.2001,10.22.张艳红.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东北师大学报.2001,10.23.张艳红洪俊.略论教师在课程编制中的角色定位.课程研究,2001,4.24.王玲张艳红,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增。

82.于伟:先秦儒家之“礼”与我国教育的教化功能,《教育研究》2013年第4期81.于伟:公民抑或自然人——卢梭公民教育理论的前提性困境初探,《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80.于伟: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育焦虑的理论省思,《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第12期(第二作者)79.于伟:十年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研究的梳理与反思,《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第9期(第二作者)78.于伟:以科研为先导加大政府投入,《中国远程教育》2012年第2期77.于伟:东师网教:构建“教育云”支持下的学习型社会,《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第6期(第一作者)76.于伟:福柯的“历史本体论”与教育思想研究的可能性选择,《教育科学》2011年第6期(第二作者)75.于伟:历史本体论与走向情本体的教育,《教育学报》2011年第4期(第一作者),《教育学文摘》2011年第4期转载74.于伟: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第二作者)。《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8期全文转载73.于伟:试析美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三种取向,《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第二作者)。《成人教育学刊》2011年第6期全文转载72.于伟:黄济先生教育哲学思想研究,《教育学报》2010年第4期71.于伟:东师远程与继续教育:“尊重的教育”贯穿远教始终,《中国远程教育》2010年第6期70.于伟:他者教育理论本土化的前提性问题初探,《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6期(第二作者)69.于伟等:教育理论本土化的三个前提性问题,《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第一作者)68.于伟:农民教育期望——高等教育改革一种可能的阐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二作者)67.于伟:后现代成人教育:理论界说、思想源流及教育图景,《外国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第二作者);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2010年第6期全文转载66.于伟:改革开放30年农村教育研究主题的变迁与重大理论问题的探讨,载于《中国教育科学30年》,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二作者)65.于伟:本土化信念:我国教育理论本土化之前提性动因,《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二作者)64.于伟等:困境与突破:中国学校教育精神的现代性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一作者)63.于伟:基于一体化的教师继续教育改革:国际经验及启示,《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二作者)62.于伟等:本土问题意识与教育理论本土化,《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第一作者)60.于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年第二期59.于伟:农村教育发展面临时代挑战,《中国教育报》,2009年4月28日(第二作者)58.于伟:让中等职业教育惠及更多农民子女,《光明日报》,2008年9月25日57.于伟: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办学路在何方,《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27日(第二作者);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7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08年第13期转摘56.于伟:中西合璧 相得益彰,《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7日55.于伟:身体规训及其合理性论析,《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第5期(第二作者)54.于伟: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建立进出有序、供求平衡的管理机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第二作者)53.于伟:论坚持以科学精神为主导的教育研究观问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08年第10期全文转载;《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08年第四期;《中国教育报》转摘,2008年11月1日52.于伟:以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为本——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路向调整和农民工培训的城乡联动体系构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二作者)51.于伟:美国《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案》的实施困境及其原因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50.于伟:快乐经济学视角下的幸福教育探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二作者)49.于伟:农民工多元身份形成的文化诱因分析《东北师大学报》2007年第5期(第二作者)48.于伟:农民工教育培训状况及对策研究,《东北师大学报》2007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2008年第2期全文转载.47.于伟等: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结构问题与对策,《中国教师》2007年第7期.46.于伟:加强农民工培训 提升农民工素质,《光明日报》2007年7月14日.(第二作者)45.于伟:简评《教育学》,《光明日报》2007年7月7日.44.于伟: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结构性困境与破解,《教育研究》,2007年3期;光明日报2007年6月27日内容提要;中国教育报2007年9月6日期刊看点介绍.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7年第7期全文转载43.于伟: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光明日报>>,2007年1月2日;新华文摘2007年第六期全文转载42.于伟:专业设置: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基于四省七县的调研与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11A41.于伟:解决农村教师“进口”和“出口”的几个问题,《知识界动态清样》,2006年255期40.于伟:后现代科学观及其对科学教育观的消极影响,《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11期39.于伟: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中国教育报》,2006年7月7日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6期全文转载38.于伟: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4期37.于伟:儿童的存在特性与教化,《中国儿童报》,2006年5月3日36.于伟:论实用理性教育观的合理性—从为生存而教育谈起,《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06年第4期全文转载35.于伟:论人类中心主义教育观问题,《教育研究》,2006年第一期34.于伟:社会不重视理性教育是不可想象的,《中国教育报》,2006年1月7日33.于伟:通过获取知识而获得能力,《社会观察》,2006年01期32.于伟:“学习目的”的三个层次,《社会观察》,2006年01期31.于伟:论尊重教育规律,《尊重的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0.于伟:为人的生存而教育,《教育科学论坛》,2005年11期29.于伟:论坚持合规律性的教育观,《教育学报》,2005年5期28.于伟:《警惕“怎么都行”的教育观》,中国教育报2005年8月27日27.于伟:教育观的现代性危机与新路径初探,《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3期转载26.于伟:贫困家庭大学生生存状况的个案研究,《中国家庭教育》2005年第2期25.于伟: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教育哲学国际研讨会综述,《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24.于伟:福柯教室中的微观权力理论述评,《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年第 6期全文转载;23.于伟:西方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理念、对策及启示,《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年22.于伟:过个休闲式的暑假,《人民日报》2004年7月6日21.于伟:班主任最需要尊重和理解——访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于伟,《现代教育报》2005年4月15日20.于伟:家庭教育视域中的青少年生命意义缺失与充盈,《中国家庭教育》2004年1月19.于伟:后现代主义哲学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全球化与教育改革》2004年1月18.于伟:非公有制经济对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应对策略,《非公经济与青年发展》,.于伟:利奥塔的知识合法性理论及其对当代教育观的影响与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第11期16.于伟:现代性的教育观的危机与出路,《教育科学》,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年第2期全文转载;15.于伟:师生关系中影响教育公平的不正当利益因素探析《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2月14.于伟: 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基本特征,《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13.于伟:论技术理性时代“完善的人”的消解及其对教育的负面影响,《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12.于伟:大学精神与通识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改革论坛》2003年2月11.于伟: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理论基础及职能,《比较教育研究》, 2003年第4期10.于伟:当前中小学教师过渡期待行为透视,《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年第4期9.于伟:论科学变革与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集美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8.于伟:现代人内心追寻的一种隐喻表达与解读,《现代教育科学》,2002年第2期7.于伟: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若干问题比较研究,《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6.于伟:终极关怀性教育与现代人“单向度”性精神危机的拯救,《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l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 2001-2《北京师大学报》2001-3部分转载, 叶澜主编的《中国教育学科年度发展报告·2001》综述5.于伟:984名女大学生若干性心理及其行为状况调查分析,东北师大出版社,2000-6-14.于伟:略论当代大学生负面信仰心态与信仰教育问题,《东北师大学报》,1999-11-53.于伟:青年学生负面信仰心态与信仰教育,《思想教育研究》,1999-10-62.于伟:关于青年学生性心理状况差异的调查分析报告,《东北师大学报》,1999-12-41.于伟:改进大学德育工作,新华通讯社《国内动态清样》,1999-11-1

心理学比较适合的刊物有:《吉林大学学报》《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等 中文核心刊物 都可以刊发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wjci

从投稿到采纳是两周的时间,算是比较快的了~~~~~~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给录用通知,根据《东北林业大学学报官网》显示,当所选文章被录用后会在官网显示,并以短信的方式发布录用通知通知本人。《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东北林业大学主办的学术性期刊,月刊,16开本。

截止2014年,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4个,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5个,黑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黑龙江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生物资源生态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森林植物生态学重点实验室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东北油田盐碱植被恢复与重建重点实验室 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木材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东北森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森林病虫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林木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木质资源材料科学与技术实验室阻燃材料分子设计与制备森林持续经营与环境微生物工程实验室油田工业区生态恢复与治理研究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研究所国家林业局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猫科动物研究中心 国家林业局红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馆藏资源截止2012年,学校图书馆拥有馆藏总量453万册,其中纸版图书205万册,电子图书248万册,纸版期刊4000多种,电子全文期刊近2万种,数据资源44个。学术期刊《林业研究》(英文版)《林业研究》(英文版)(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是东北林业大学和中国生态学学会联合主办、教育部主管的英文林业学术期刊。在被18个国际文献数据库(BIOSIS、ChemicalAbstract、AbstractJournal of VINITI等)收录的基础上,《林业研究》(英文版)自2013年第1期起,又被国际公认的著名评价性数据库--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Search)和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Science Edition所收录,成为中国林业科学领域首个被SCIE收录的期刊。 ISSN:1007-662X(Print)ISSN: 1993-0607(Online)CN:23-1409/S 《森林工程》《森林工程》期刊是森林资源建设与保护、开发与利用中的非生物工程,是融学术、技术、知识、信息于一炉,主要反映森林资源建设与保护、森工产品加工与利用、森工企业管理、森工技术、森林工程机械设备、森工土木建筑等方面的科技成果、科技动态、林业建设方针政策、生产管理与技术经验、学术研究、技术革新与技术引进等内容。也适当反映国外的成熟经验,它是我国当前唯一联系国内外广大森林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期刊。 ISSN 1001-005XCN 23-1388/S《植物研究》《植物研究》为教育部主管、东北林业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植物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植物研究》于1959年创刊,创刊时刊名为《植物标本室汇编》,由我国植物学界资深专家周以良先生担任主编,是我国植物界创刊最早的期刊之一,为植物学研究科研成果展示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许多著名的国内外植物学专家学者、院士均在本刊上发表了创新性强、质量高的中、外文研究论文 。ISSN 1673-5102CN 23-1480/S《野生动物》《野生动物》杂志由国家林业局主管,东北林业大学主办,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协办,是中国唯一一份关于野生动物科普宣传与保护管理相结合、以科普宣传为主的国家级杂志。自1979年创刊以来,科学系统而又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野生动物世界,深受广大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和野生动物爱好者的喜爱,它也将是新时期学生素质教育的良好教材。为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的宣传,从2003年《野生动物》杂志第一期开始,辟设专栏及时报道国家及各省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方面的信息动态、成就和经验 。ISSN 1000-0127CN 23-1271/S《中国林业经济》《中国林业经济》由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东北林业大学主办,国家林业局全国木材行业管理办公室业务指导。中国林业经济学会林业经济管理研究会、中国龙江森工(集团)总公司、中国吉林森工(集团)总公司、中国内蒙古森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承办的全国性林业经济管理方面的杂志 。CN 23-1539/FISSN 1673-5919《绿色财会》《绿色财会》杂志由中国会计学会林业分会和东北林业大学主办,是全国性财会专业指导性刊物,1986年创刊。二十年来以其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指导作用深得读者的好评 。ISSN 1002-2503CN 23-1540/F《东北林业大学学报》《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东北林业大学主办的学术性期刊,月刊,16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创刊于1957年;是我国首届、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被国内外几十种重要文摘杂志和数据库收录。 ISSN 1000-5382CN 23-1268/S

据说理科的论文比文科的论文好发的多!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加急

可以。学报可以加急发表,现在医院里挂号可以加急兽缴费,也可以加急做检验,也可以加急。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东北林业大学主办的我国林业方面重要的全国性学术性期刊,16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创刊于1957年。多年来,本刊在广大作者和读者的大力支持下,质量不断提高,声誉逐渐扩大,多次得到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是中国首届、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1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东北林业大学主办的学术性期刊

据说理科的论文比文科的论文好发的多!

从投稿到采纳是两周的时间,算是比较快的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