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但是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这个“礼仪”的具体涵义。 现代人从字面上理解,一般很容易望文生义,把“礼仪”二字理解为礼貌与仪态相结合。于是,乎在许多人的认识中,中国人都是非常讲礼貌而且仪表堂堂的。正常的中国人应该都如绅士一般,放在英国,那我们应该举国皆gentleman方为本来面目。然而回到现实生活当中,似乎又不像是这么回事,好像许多中国人还是挺不讲礼貌,挺粗俗的。于是不少人感叹:现在的人越来越不讲礼仪了,老祖宗的东西都快丢光了。 其实这是许多人错误理解了礼仪之邦中“礼仪”二字的意思。中国古代礼仪起源于何时不可考,但由于中华文明有系统性明确文字记载是始于周朝,许多典籍最早溯源也至周朝,于是中国礼仪正统标准之源被确认在周朝,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周礼。 中国古代的“礼”,实际上指的是社会制度、社会等级和社会伦理的组合;而“仪”则是“礼”的表现形式,是依礼而制定的一套系统的程序。例如:讲求尊卑长幼、体现等级之序这是礼,而叩头、作揖、排座次这些就是仪。这就很明显了,在古代社会礼字当头,仪在中,体现的是尊长的威严和卑幼的恭顺,礼貌只是副产物,只有当地位相当的同辈之间交往时,礼貌才有所体现。 这种礼仪制度,古代人不仅有很多行为上的体现,在语言文字上,更是有许多专有词汇来表达。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去那种君臣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礼仪已渐渐远去了。然而,过去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有不少流传下来的习俗和语言,显现出了古人的谦逊,对人的尊重以及个人的修养。因此,笔者主要通过对汉语中流传下来的敬辞与谦辞进行讨论,以进一步理解礼仪。 汉语里的敬辞与谦辞,是古人温文尔雅特性的体现,形成了中华古代文明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汉语里敬辞与谦辞之多,世界语言文字里是独一无二的。如果将这些敬辞谦辞汇总起来,那可以编一部书,当然其中有不少已经不合时宜,逐渐为人所遗弃了。而对于流传广、使用频率高的敬辞谦辞,有人将编了一个口诀,我们姑且称之为《敬谦辞口诀》,口诀云: 家大舍小令外人,小寒拙鄙称自身。 高大尊贵又贤惠,光雅拜赐皆用对。 这个口诀里的关键词与一些人称代词、动词、名词相结合,以对别人恭敬、对自己谦逊、对长辈尊敬为三大原则,从而产生来新的词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敬辞和谦辞。 下面我们对《敬谦辞口诀》进行逐句解析,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和体会汉语中常用的敬谦辞。 一、家大舍小令外人 这句话中,关键词是“家”、“ 舍”、“ 令”,针对的对象是自己的家人。长于自己的在称谓前冠“家”字,小于自己的则冠以“舍”字,而对于外人,则在称谓前冠以“令”字。(这里仅举常用的例子,对于不常用或关系太远的称谓不作讨论。) 例如: “家”字类—— 谦称自己的父母:家父、家母。 谦称自己的兄嫂:家兄、家嫂。 谦称自己的姐姐:家姐(这在普通话里已不多见,但在粤语里还是很常见的。) 谦称自己的叔叔婶婶:家叔、家婶。 “舍”字类—— 谦称自己的弟妹:舍弟、舍妹。 谦称自己的侄儿:舍侄。 谦称自己的亲戚:在统称亲戚时,一般用舍亲表示。 但是,“舍”字使用在自己的妻子儿女上是有例外的:对于自己的妻子、儿女,由于旧时三纲中有“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就是说一个男人对自己的妻子、儿女是有主宰权的,于是就不能随便用“舍”字了,否则“舍妻”、“舍子”、“舍女”之“舍”,就不被认为是谦卑,而理解为“舍弃”,变成“抛妻弃子”的意思了。因此称妻子多为“内人”、“糟糠”;“贱内”太过恭谦,以至于有歧视妇女之嫌,也不常用了。对于女儿多爱怜地称为“小女”。但对儿子一般不称为“小子”,这个词多用于骂人,称儿子一般为“犬子”。 “令”字类—— 称别人的家人,多冠以“令”字表示尊重。 敬称别人的父母:别人的父母长自己一辈,应给予双重尊重,故不直用“父母”二字,而是称为“令尊”、“令堂”(别人的母亲也常称为“高堂”。) 敬称别人的兄、弟、姐、妹:令兄、令弟、令姐、令妹。 敬称别人的子、女:用“令子”、“令女”亦是可以,但为了抬高对方的身份及彰显高雅,更常见的是称为“令郎”、“令爱”。 二、小寒拙鄙称自身 这句里的关键词是“小”、“寒”、“拙”、“鄙”。冠在描述自己的事物之前,以示恭谦。 “小”字类—— 中青年读书人自称:小生(传统戏曲中的角色小生不在此列)。 普通中青年自称:小可。 “寒”字类—— 寒字用于谦词较少,主要有称自己家为“寒舍”。而“寒门”则是一个专有名词,指地位卑微的家庭,而不是谦称自家。 “拙”字类—— 称自己的见解:拙见。 称自己的作品:拙作。 “鄙”字类—— 对自己的谦称(不论年纪):鄙人。 称自己的意见:鄙意。 称自己的见解:鄙见(亦可称“拙见”)。 称自己的言论:鄙言。 称自己的姓氏:鄙姓(亦可称“小姓”)。 三、高大尊贵又贤惠 这句的关键词有“高”、“大”、“尊”、“贵”、“贤”、“惠”,全用于敬辞,主要如下: 高足——称对方的学生。 高论——称别人的言论(比较对自己的谦称“鄙言”)。 高见——称对方的见解(比较对自己的谦称“鄙见”、“拙见”)。 大驾——称对方亲临。 大作——称对方作品(比较对自己的谦称“拙作”)。 大名——称对方的名字。 尊姓——称对方的姓氏(常与“大名”连用)。 尊命——听从对方的意见。 附注: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尊字类的敬辞似乎偏离的原意,逐步带有反讥的语义了。例如,“尊便”原意为请人方便行事的敬辞,可现在常用于“悉听尊便”。 贵庚——问对方的年龄。 贵姓——称别人的姓氏(比较对自己的谦称“小姓”)。 贵子——称对方的儿子。 贤兄——对年长于自己男子的敬称。 贤弟——对年轻于自己男子的敬称。 贤侄——对晚自己一辈男子的爱称。 惠存——敬请对方保存。 惠顾——敬请对方光临(多用于商店对顾客)。 惠赠——敬指对方赠予(有时亦称“惠赐”)。 四、光雅拜赐皆用对 这句的关键词有“光”、“雅”、“拜”、“赐”,这组关键词的特点是多用于动词之前,组成动词型的敬请。主要如下: 光临——尊称他人的来访。 雅览——请对方观看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的敬辞。 雅正——敬请对方对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指教。 拜读——恭指阅读对方的文章。 拜访——恭指看望对方。 拜托——恭托对方办事情。 赐教——敬请对方指教。 赐复——恭请对方给予回复。 结语: 汉语里的敬谦辞实在是多到不胜枚举,但已有很多已经不用了。本文所列举的敬辞和谦辞虽为常用,但相信随着汉语的发展,其中有些也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也有些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依然代表着汉语言文化的菁华而继续闪烁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