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清广东社会经济形态研究〉评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3期.2.《评介林仁川著<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3.《明初考官制度述论》,《东南文化》1989年第3期.4.《清至民国建瓯土地契约中的经济关系探微》,《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3期.5.《明清福建商人与社会环境》,《福建论坛》1990年第3期.6.《明清福建家族内义田的发展及其社会背景》,《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1990年第8期.7.《明清福建义田与乡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2期.8.《义田及其在封建社会中后期的社会功能浅析》,《社会学研究》199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199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1993年第5期.9.《清代义田的发展与成熟》,《清史研究》1992年第2期.10.《明清四都社区文化略论》,《东南文化》1992年第3---4期.11.《福建家族文化系统研究的新创获》,《福建论坛》1992年第3期.12.《宋以来义田发展述略》,《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13.《吴本崇拜与社会效应》,《吴真人研究》第125--133页,鹭江出版社1992年5月版.14.《论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与文化发展》,《厦门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199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1993年第5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3年第3期.15.《试论明清文化的世俗化》《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第1期.16.《区域性家族文化研究的拓荒之作》,《史学集刊》1993年第3期.17.《家族组织宏观模式的新建构》,《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18.《明清福建民办社会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3期.19《<儒林外史>与民族文化的历史审视》,《东南文化》1993年第4期.20.《吴本崇拜的地域界限与文化内涵》,《吴真人与道教文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21《国内外中国会馆史研究述评》,《文史哲》1994年第3期.22.《明清时代会馆的演进》,《历史研究》199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史》(2)1994年第11期.23.《明清会馆与社会整合》,《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4期.24.《论明清会馆神灵文化》,《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4期.25.《吴甡:一个练达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史学集刊》1994年第3期.26.《明清徽州会社经济举隅》,《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2期.27.《明清苏北水灾原因初探》,《农业考古》1995年第3期.28.《闽南沿海商工文明的形成及其意义》,《石狮商工文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29.《论明清福建会馆的多种形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3期.30.《明清江南区域经济史研究的又一力作》,《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4期.31.《地域性会馆与会馆的地域差异》,《地域社会与传统中国》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32.《明清会馆的建筑设置、区位分布与文化内涵》,《原学》第4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33.《明清福建与江南义田的比较》,《学术月刊》1996年第1期.34.《宋以来义田生成机制论》,《厦门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1996年第3期.35.《清代地权转移中的非经济因素》,《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36.《地域性会馆与会馆的地域差异》,《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1辑.37.《明清时期的民间械斗与封建官府》,《福建史志》1996年第5期.38.《明清基层社会管理组织系统论纲》,《清史研究》1997年第2期.39.《社学即官办初等教育说质疑》,《历史研究》1996年第6期.40.《清前期福建地域间社会整合组织的比较研究》,《福建学刊》1997年第5期.41.《明清庶民地主家族延续发展的内在机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42.《读<近600年来自然灾害与福州社会>》,《光明日报》1997年8月19日第5版史林.43.《<简谈明清时期的会馆》《光明日报》1997年12月23日第5版史林.44.《〈中国原始艺术〉评介》《中国文物报》1997年12月21日第3版.45.《浅论近代工商性会馆的作用及其与商会的关系》,《厦门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46.《<汀龙会馆:客家文化凝聚精神的实证》,《汀江与客家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12月版.47.《<明清民间办学勃兴的社会经济背景探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48.《菲华社会文化脉动浅识》,《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8年第4期。49.《出土文物的艺术品鉴》,《中国史研究动态》1998年第5期。50.《明清时期“行”的衰微与会馆的勃兴》武汉大学《人文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卷,2002年10月武汉大学出版社版。51.《中国历史文选教学改革的点滴体会》《中国历史文选教学研究》第3辑,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12月版。52.《“外患纷起”与明清福建家族组织的建设》《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2期。53.《海洋思维:认识中国历史的新视角》《历史研究》1999年第6 期。54.《商业与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争鸣》《人民日报》1999年 7 月24日。55.《探隐索颐求本真 辨难问疑臻堂奥》《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12期。56.《十六——十八世纪福建沿海经济开发中的商业化倾向》《厦门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57.《菲律宾华社对民间教育的投入》,《教育评论》2000年第1期。58.《明清海洋管理政策刍论》,《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4期。59.《明清商人经营方式转换的若干趋向》,《浙江学刊》2001年第1期。60.《走向民间的历史学》,《福建日报》2000年5月19日。61.《元明清政府海洋政策与沿海港市兴衰嬗变片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2期。62.《论康熙的恤商思想与实践》,《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63.《地域性历史研究刍识》,《光明日报》2000年4月28日。64.《海洋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进展》,《光明日报》2000年7月21日。65.《长江下游农业历史地理断代研究的厚实之作》,《中国农史》2000年第2期。66.《菲华商联总会的发展轨迹探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年第5期。67、《清代商人经营方式转换的若干趋向》,《浙江学刊》2001年第1期。68、《论“书院改为学堂”——析从传统大学向近代高等教育转变的若干机枢》,《高等教育》2001年第3期。69、《近年来明清基层社会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70、《傅衣凌对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科的贡献及启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71、《商业史研究的重新审视与推进》,《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2期。72、《明清科举制度对民营教育的促进》,《厦门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73、《试论明清东南海洋经济模式的演迁》,《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6期。74、《明清东南家族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互动》,《东南学术》2001年第6期。75、《施琅统一台湾与清初官方海防力量的加强》,《施琅研究》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第263—276页。2002年6月版。76、《中国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官民相得”》,《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2期。第25—29页。77、《从社会控制角度研究社会救济的成功之作——张文著〈宋代社会救济研究〉评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78、论明清乡约属性与职能的变迁,《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3年第4期。79、明代东南海防中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80、施琅海洋经略思想初探,《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81、平台过程中施琅与清政府对海洋认识的深化,《施琅与台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191页。82、简论林则徐对灾异的探源与对策,《林则徐与江苏》,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193-199页。83、徽州会馆与徽州戏的播扬,《戏曲·民俗·徽文化论集》,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4-101页。84、官民的联结与互动:中国传统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潮声:厦门大学人文讲演录》,黄山书社2003年版85、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多元双向传播,《潮声:厦门大学人文讲演录》,黄山书社2003年版。86、晚清至民国时期会馆演进的多维趋向,《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4期。《中国近代史》第11期。87、乾隆朝黄梅案中民意的体现及其意义(与缪心毫合作),《吉首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2期。88、明代海防建设与倭寇、海贼的炽盛,《中国海洋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4年第5期。89、明清市镇经济研究的新高度,《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90、清史修撰宜立足《清史稿》,着意体现时代感,《清史编纂体裁体例讨论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91、清代宝庆府社会救济机构建设中的官民合作――以育婴堂和养济院为中心《清史研究》2004年第3期。(与雷妮合作)92、试论沈葆桢的海洋经略思想与实践。《沈葆桢生平与思想研究》中央党史出版社2004年6月版。93、清代晋江店铺买卖契约文书的分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与卢增夫合作)94、清代科举冒籍与土客冲突(与张学立合作),《西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1期。95、习礼成俗:明清东南海洋区域社会控制的一种路径,《江海学刊》2005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5年第2期。《光明日报》2005年4月12日论点摘编。人民网2005年4月12日转摘。96、明清时期的商业风险及其防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2期。97、从《问俗录》看明末清前期福建社会风习(与张宗魁合作),《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1期。98、从“行”到商会:宋以后商人社会管理中的官民互动,《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99、从碑铭看明清福建的民间规约和社会管理,《中西法律传统》第4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厦大史学》第1辑。100“科举学”研究的阶段性升华——评刘海峰等著《中国科举史》,《中国书院》第六辑,湖南岳麓书院2004年版。101、明清时期社会管理中官民的“自域”与“共域”,《文史哲》2006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9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5期摘要,《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6年第10期复印。102、从几起京控案看林则徐的为政风格,《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6年第10期。103、从《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建篇》看明代福建社会,《厦大史学》2006年第2辑。104、从《鹿洲公案》看清初知县对乡村社会的控制(与王亚民合作)《华中师大学报》2006年第4期。105、试论清代宁化的民间经济纠纷及其解决(与陈瑶合作),《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6年第5辑。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9月版。106、从盐仓看明清福建盐业变迁(与吕小琴合作),《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12期。107、近年来明清基层社会管理研究的新趋向,日本《中国史学》第十五卷,2005年9月朋友书店版。108、从明清小说看科举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科举制的终结与科举学的兴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09、明清福建民间规约与社会管理的经验与借鉴,《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鹭江出版社2006年版。110、明清徽州商人的家族观念及其超越,《安徽史学》2007年第1期。111、谈坚持高考的权威性与冷静地对待高考的统一,《湖北招生考试》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