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屋与扫天下 自古以来,凡成大事业者,必有惊世之志。陈涉,一普通农夫,为人耕田,但他有鸿鹄之志,终于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如果陈涉没有扫天下的大志,耕田再好,也不过是一熟练的农夫,怎能推翻秦王朝?西汉时出使西域、被封为定远侯的班超,原是官府一小小书吏,整天抄录文书以糊口,忽一日,他猛醒,大丈夫要干一番大事业,就得到大风浪大天地里去拼搏,于是就有了“投笔从戎”的佳话。唐代伟大诗人李白自述:“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如果他没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仅限于做一个“扫一屋”的乡间腐儒,哪能有这等豪迈洒脱?所以,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只想“扫一屋”的人也难成大事业。 再说,人的精力有限,若过分注意于“扫一屋”,关注个人生活,关注小家庭的忧乐,甚至迷恋于声色犬马、吃喝打扮,势必本末倒置,哪有精力去扫天下?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个皇帝,一门心思地讲究衣着打扮,每有大臣禀报国事,侍臣总是说,皇帝在更衣室里。这样一个玩物丧志的荒唐皇帝,子所不是应该的吗? 相反,那些做成一番大事的人,因为潜心于自己的事业,倒是在生活琐事上不很在意。科学巨匠牛顿就是不修边幅,成天拖着一双掉到脚后跟的袜子,他的房间里衣服、茶具与稿纸相混杂。我国大数学家陈景润,为摘取“哥德巴赫猜想”桂冠,身居斗室不知春夏秋冬,衣被狼藉、书桌散乱。奇才都有奇志,往往都是奇人。 总之,“扫一屋”与“扫天下”,追求不同,结果迥异。有人会说,“扫一屋”是“扫天下”的基础,固然如此,但若没有“扫天下”的宏图伟愿,别说扫一屋,扫百屋也还是扫屋而已。扫一屋”与“扫天下”,岂可同日而语! 有一个笑话,一记者与一山里孩子对话:记者问,放羊为了什么?那孩子说,放羊为了卖钱。买钱干什么?卖钱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娶媳妇生儿子。生儿子干什么?生儿子放羊。人无远大理想,致使辈辈满足于放羊、“扫一屋”,人人果真都如此,谈何社会进步与发展? 所以,我们不论干什么事情都不能满足于“扫一屋”,“扫一屋”者未必能“扫天下”,“扫天下”者何必拘泥于能不能“扫一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