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业院校教学内容改革分析研究论文
摘要: 高职高专教学内容研究,应深入系统地研究适应这一高职专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 职业院校教学改革
精炼而富有新意的教学内容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高职高专教学内容研究,并没有深入系统地研究适应这一高职专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同类研究比较缺乏。
一、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
首先,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共识,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社会有用人才。
其次,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教学内容改革不是为了具有高职教育特征而改革的,而是真正实施了具有职业教育特征的教育模式,才能有效地达到培养社会有用人才的教育目标。
再次,要充分借鉴国际和国内先进的教学内容设置方法,探索出科学先进的教学内容体系。国际职业教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在课程开发方面有较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先进教育模式。
二、教学内容改革实施
1、课程体系设置思路
课程设置是专业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又体现其教学标准。课程设置和课程的教学大纲是专业教学的核心,必须建立在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学生现实的思想文化基础之上。
首先,课程设置应准确地把握高职教育的定位,而不能不切实际地拔高其培养目标;其次,课程教学大纲应建立在学生的实际文化基础之上,确保教育教学的基本水准。另外,课程的设置还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学生到校来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是学生就业的需要。
2、课程改革具体内容:
(1)理论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包括课堂讲授、作业讲评等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利用现代化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以“四新”内容为拓展。
(2)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性教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商品生产的现代化,对现实劳动力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必然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选择将不再凭一张文凭,而要看他是否具有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进行实践性教学主要包含了三部分内容:教学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教学实习主要是利用学校试验实训条件,加深对专业课程的认识;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的学期,学生停止理论课的学习,进入各个单位参与实际工作,社会实践主要是安排在假期里,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一线。培养学生的职业目标、职业道德、职业责任感,懂得学以致用。
由于高职专业开设的科目多,不同的科目又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在进行实践性教学比例的分配时,应注意该科目的特点,灵活实际地分配好实践与理论的比例,不可一概而论。实践的比例过大,理论基础知识又掌握不够,不能指导学生实践
A.加强实践性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激发就业意识。在实践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动力,以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深入讨论为手段,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载体,加大实践教学的份量,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善实践教学,传授就业技能。指导老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全过程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及时补救,而且对各个环节中应注意的问题、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应学会灵活应对和解决。
B.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为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爱好,可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开展融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健身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第二课堂活动。为保证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内容系列化。要紧密联系本专业的课程进度和特点,及时组织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在内容上,要讲究健康,积极向上。
活动制度化。要为第二课堂活动制定制度,使第二课堂活动真正的达到活动的目的。
程序规范化。为确保第二课堂活动顺利进行,在搞活动前,要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纳入计划,使第二课堂活动按计划、按秩序进行。
C.加强实习基地的开发
实习基地是实践性教学的载体,是学校的“练兵场”,是学生的“习武地”。所以,实习基地要真正体现专业特色和水平,体现先进性、配套性和实用性,不仅要产生教育效益,而且要产生经济效益,形成教学、实习、生产、服务一体化。
D.加强校企合作。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面向主要是企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必须符合企业的需求。因此,实行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满足社会需求的有效途径。从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的经验来看,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方式;二是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方式;三是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模式。这三种人才培养方式虽然各有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更好地沟通了学校与企业,注重与企业的合作。
E、完善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加强教学资源的保障制度,教学资源的保障制度是教学方式改革顺利实施的有力保证,本专业应该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学院领导、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学生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实践教学质量作为学院人才培养的生命线。
只有深化教学思路,打破囿于学校、囿于教室的教育空间概念,向社会延伸,才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自主的创造空间。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杜,1999
2、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钟启泉等.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