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我们正在使用的语言,大致分为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一般人会认为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补充,甚至只是一门课程。高等教育的认知都是如此,初级教育自然更甚。古代汉语只是语文考试的一小部分。即使如此,也有许多人提议,取消古代汉语,毕竟在现代社会环境中,没有什么用处。这样的思维可以用在英语,但为何英语的霸主地位依旧无可动摇。用古代汉语与英语相比,不太恰当。英语的应用在国外,古代汉语的应用在国内。国外不常去,更不会长待,长久居住的人自然会有办法提高英语水平,这个不需要任何政策的引领。古汉语不同,她是中国的传统语言,即使随着白话文的推广,社会地位在逐步降低,但依旧由于文化长久的积累,影响力不可小觑。只是在英语推广之后,古代汉语的教学位置被替代,成为现代汉语的附属,也使得古代汉语的影响力被束缚。古代汉语是领会中国传统美学的桥梁。我们的传统美学集中在字墨、国画、雕刻、器皿。字墨与国画的鉴赏来自古代文字的基本功,而这些是当代中青年最欠缺的,以至于这块领域限制在中老年区域,无法蓬勃的发展。雕刻、器皿有历史缘由,而我们将历史学习寄托于电视剧的播放,并非偷懒,而是书籍实在读不通,这也是削弱国人读书的一个因素。历史知识的欠缺,自然不会在雕刻、器皿上展现更多的兴趣。古代汉语的欠缺,使得我们的考古意识也较为落后。古汉语是精确理解历史的桥梁,缺少这部分知识,也使得发现的古墓容易被破坏,或忽略,毕竟意识这种东西,文化宣传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古汉语对于现代文学,词汇的准确性,句子的简明扼要,具有极大的推进效果。而诗词歌赋的延伸,可以加强性情的修养,情感的表达。古代文学延伸数千年,知识与文化量不亚于数个大型国家的合集,从这一点看来,精通古汉语,更像习得一门外语,打开一扇宝藏之门。学生时期的学习,即使是老师,也只拥有讲课层面的知识量,离阅读古文相差甚远,而学生的储备量也仅仅是试卷的十几分。要达到古汉语学习思想与行为上的重视,还是要另立新说,成立一门真正的学科,可以来取代英语,也可以与英语并驾齐驱,但一定不是“语文”的附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