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氓》的历史价值 《氓》的主人公是一个弃妇,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纵观全诗,确实得到了一股很浓郁的弃妇味道。但是如果抛开情感因素,站到当时那个社会背景当中,就可以接触更为真实的历史,可以更好了解那个时候的社会动态。《诗经》所诞生的时代是2000多年前,被称之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所记载的就是那个年代的人与事。在那个时代,由于男子的生理方面较女子更具先天性优势,同样的,那个时代社会的主流经济支柱,仍旧以农业和手工制造业(准确的说是一种非常原始的手工制造业)为主。人们由于生存的需要,必然意味着要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付出诸多的体力,而由于男子的体力较强,比女子在这方面更具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男子在社会当中天然处于强势地位。这种强势地位必然会向社会的各个领域蔓延,从而形成客观上的男子的主体地位,再加上社会中的其他因素影响,最终就形成了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当然这是一种思想桎梏,其意味着妇女已经基本丧失了自主权,这样的背景之下出现弃妇,既是一种悲剧,同时又是一种必然。 那么如此分析,又如何理解其历史价值呢?《氓》中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这里表明了这样的几种关系:一是氓以“抱布贸丝”的方式“来即我谋”,所表现出来的是“蚩蚩”的一面。尽管从后文来看,氓之后来表现再无“蚩蚩”,但是此时之“蚩蚩”却也未必完全是假。因为恋爱时的求爱,往往出自感情,情感驱动之下的“蚩蚩”,往往是内心情感的体现;而婚后之所以“老使我怨”,更多的是因为社会规则压过了个人情感,即使夫妻之间也无法逃脱这一规则。 于是,历史价值的意味就出来了:恋爱时出于情感需要,婚姻则受制于社会规则。此时女方如果轻规则而重情感(多数如此),那很容易产生被弃的感觉。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弃妇就是《氓》中主人公的必然感受,是必然的宿命。2.《氓》的现代意义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氓》的最后,女主人公一声长叹:“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一般认为,这样的一句话,为她与氓的不幸婚姻画上了一个休止符。由此也判定一个让女主人公为之私订终身的“蚩蚩”的氓最终选择了背叛,一场让女主人公寄予厚望的婚姻终以失败而告终。这样的界定并无不妥,但未免失之于悲观。《氓》中,主人公诉说得较多的,是自己的付出与感受,譬如“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又如“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婚后,主人公严守妇道、勤俭持家,所期待的无非是丈夫的关爱与家族的认同,所期待的是琴瑟和谐、妇唱夫随。当这一切都无法成为现实时,主人公难免顾盼自怜,心有怨言。 其实从诗歌描述来看,要改变这一现状,只凭主人公独自的努力是很难的。或者说即使能够改变所改变的也只是个人的命运,并不能改变一批人的命运。在今天的社会思考这个问题,再结合上一大点的解析,要想让“氓”不流于氓,要想让弃妇不被弃,关键的一点是珍惜女方之情感,同时制定一个尊重女性的社会规则,而这正是现代社会的追求。 从情感的角度来看,夫妻双方当中女方的付出,需要的是男方的珍惜,要珍惜女子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在“女也不爽”的时候,不可“士贰其行”,不能“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一点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规则的构建。在当下的社会又或者家庭当中,女子的地位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指物质的积累,更是指社会规则的进步。通过解读《氓》就可以发现,如果将古今进行比较,其实所体现出来的,就是一个进步社会中女子地位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