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接引用 直接引用是引用原话,必须用引号,并且除了标明作者和出版年以外,还要标明具体页码,与数字之间有空格 如果在正文中提到你要引用的作者,而且是直接引用,则需紧随其姓氏后用括号标明出版年,然后在引用的引号后用括号标明具体页码二、间接引用 间接引用是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阐释原文含义,使之更加简洁、明了。常用的方法有删除次要信息;使用同义词、反义词等;采用注释性说明;改换说法,如改变陈述角度或顺序等。是将整篇文献概括为几句话,甚至一两句话。1、引用整篇文献的观点引用整篇文献(即全书或全文)观点时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作者的姓氏在正文中没有出现。不引用原话,就不用引号,如果在正文中没有提到要引用的作者,则需在引用结束时用括号标明作者和出版年, 另一种情况是作者的姓氏已在正文同一句中出现,按APA的规范则没有必要在括号夹注中重复作者的姓,只需标明出版年,要紧随其姓氏后用括号标明。2、引用多位作者写作的同一文献 3、引用同样姓氏的不同作者4、引用团体作者5、引用无作者文献6、引用书信、谈话中的观点或文字7、引用同一作者的多篇文献 8、同时引用不同作者的多篇文献9、引用非直接文献
[J] 表示该本是杂志。Journal
共同点:做法很类似,都主要是通过阅读;所需条件和环境类似,都是只需纸质书籍或电子书籍就行不同点:内容分析法:对象一般是固定的比如研究一本书拓展内容: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的区别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文献的定量分析,统计描述来实现对事实的科学认识这两种方法有共同的对象,都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直
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S——标准 P——专利 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 DB——数据库 CP——计算机程序 EB——电子公告 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 DB/OL——联机网上的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M/CD——光盘图书 CP/DK——磁盘软件 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公告
文献综述,就是对于你所研究的专题相关书籍论文资料等的一个系统的整理,有点像所有研究资料的索引。首先你得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再按照时间顺序或者是问题方面的分类做系统的整理排序,总结等。文献综述是论文写作收集资料很好的一种方法。
在总结报告里,highlight,lowlight意为亮点和不足
A——专著、论文集、学2113位论文、5261报告格式:[序号]主要责4102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1653: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例如:[1]刘国钧,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5-一本书的参考文献后面常标注着方括号和字母,例如[M],作者写文章时要标注参考文献,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扩展资料: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研究报告S——标准P——专利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DB——数据库CP——计算机程序EB——电子公告英文标准名称:Codesfordocumentarytypesanddocumentarycarriers发布日期IssuanceDate:1983-1-29实施日期ExecuteDate:1983-11-1首次发布日期FirstIssuanceDate:1983-1-29标准状态StandardState:现行复审确认日期ReviewAffirmanceDate:2004-10-14计划编号PlanNo:代替国标号ReplacedStandard: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文献标注
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igital Object Unique Identifier-DOI)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曾经被称为校雠学。只有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几所高校在本科阶段开设此专业。主要研究文献的版本、目录、校勘,同时研究文献的载体、辑佚、辨伪、注释、检索、出土等相关问题。就业方向:图书馆古籍整理部、出版社、高校教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工作现在,一般学校都是在研究生阶段开设这一专业。
先读国外的,再读国内的; 国外的这个期刊级别都比较高,无论是sci、ssci;领域上会相对比较精准一些,你阅读的话,精准度会比较高,国内看有很多是跟着国外的步伐来的。中教数据库学术平台汇聚了以学术期刊版权文献为主,涵盖8大学科94个细分领域的专业、深度、的海量知识内容。 先读学位论文,再读期刊论文; 写的好的学位论文对于整个领域的综述或者是深入的程度都是特别高的,你阅读的时候便于把握整个领域的一个前沿动态,也可以让你初步了解学位论文的高度有多高。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读文献的四先四后原则,你知道吗? 先读权威性一些期刊,再读一些普刊的; 因为期刊级别和影响因子是基本上成正比的,你阅读了这些权威性的,那么你理解的越准,可以避免你走一些弯路。 先精读一部分文献,再泛读一些文献; 这些读文献的原则如果你掌握了,那么后续读论文文献会非常快的,论文多是八股式,读的多了你就了解了它的基本结构,基本上是你读完前面的,基本上后面就了解的差不多了。
DOI是"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的简写,用来标识在数字环境中的内容对象。DOI可以用来揭示有关该数字对象的一些信息,包括从INTERNET哪里可以找到它。随着时间推移,数字对象的某些有关信息可能会有变化(包括从哪里可以找到它),但是DOI不会改变。DOI是一个永久性的标识号,由International DOI Foundation管理。 那么如何根据DOI号找到原始文献呢?通过DOI查找原始文献的方法很简单: 登陆 ,在"Resolve A DOI Name"的提示框内输入已知DOI, 点击"Go"按钮,DOI系统就会自动链接到该文献的url,并显示相应的页面。 例:我们在"Resolve A DOI Name"的提示框内输入DOI "1007/s11767-005-0060-7",点击"Go"按钮。则会转到该文章所在的URL,并显示相应的页面。 另外也可以直接在IE地址栏里输入 则转到该文章所在的URL,并显示相应的页面。 例:已知某文献的DOI: "1007/s11767-005-0060-7 "则可以在IE地址栏里输入: -005-0060-7,也可以找到您需要的此篇文献。 此外,CrossRef网站也提供了通过DOI查找URL的功能: ,在"DOI Resolver"输入提示框中输入已知DOI,"submit"即可。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一篇文章在期刊网站的网址有可能发生变化,但是,它在DOI系统中的网址却永远不会改变,而且,通过DOI系统的自动转换后,将永远指向最新有效的期刊网站网址。
回答 您好!亲,参考文献相似比就是您论文中采用别人的论点,所以有相似度,因为您标注参考文献,所以不能说您抄袭,但是相似度还是还计入总的相似度。例如重复率35%参考文献所重复10%,这个就是参考文献相似比,排除参考文献相似比就是在35-10=25%。 您好!那肯定算哈,因为前人写过了你在写就是“抄袭”不过您标准参考文献就不算抄袭, 排除参考文献相似比,才是您最终的重复率。 亲,您明白了吗? 提问 你能说简单点吗那?我想知道学校查重率最后是算那个总的,还是算扣除参考文献的? 回答 扣出参考文献 因为参考文献可能别人也引用过了,所以才出现重复。 提问 所以这篇论文的查重率最后是多少? 回答 57 亲,您要是担心的话建议您换一个,例如维普论文检测 提问 所以我最后的论文查重率真的是57%? 回答 如果是红了一大片就是35不是就是57,您要是不信那就没办法了 我们以前都是减去参考文献 更多12条
H因子又称H指数是美国物理学家Hirsch于2005年提出用于“评价科学家的科研绩效”。虽然 其原始论文的题目及Hirsch对H因子的含义描述值得讨论,但H因子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全球风靡,很快被扩展用于期刊、研究团队、大学、科研院所、学科、国家、基金和研究热点等不同领域。下面以科学家个人H因子进行介绍,其它对象的H因子可以此类推。 H因子的物理含义可简单的表述为:“有h篇论文被引用了不少于h次”。不少学者认为H因子综合衡量了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力。 有趣的是,原本人为规定的h指数居然被一些学者数学推导得出:H因子与原有的评价指标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而且数据也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些联系。 H因子主要是一个影响力判定参数,其特点是关注科学家发表了多少有影响力的论文。因此,若你的研究没有一定的质量,没有引起学界的关注和交流,无论你发表了多少论文,都无法获得一个较高的H因子。H因子的测度有利于那些出精品的科学家,也可以发现哪些人是“灌水”者。 H因子面前,你可以有一些文章成了“睡美人”,但要避免一辈子都怀才不遇。H因子的计算 科学家H因子的计算方法可描述为:将科学家某个时段(也可是全部)的论文,按被引次数从高往低排,然后每篇论文得到一个序号,将每篇论文的序号和被引次数进行比较,找到序号h,使得这一篇论文的序号h小于或等于它的被引次数,而下一篇论文(序号为h+1)的序号大于它的被引次数。 也许这样的描述还是让你头晕,那么看一个例子,你就明白了。首先将某一学者的论文按被引次数从高往低排,得到表1,然后计算过程如表1所示。序号 论文 引用次数 判定1 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A 18 1〈182 被引用次数第2的论文B 8 2〈83 被引用次数第3的论文C 7 3〈74 被引用次数第4的论文D 6 4〈65 被引用次数第5的论文E 5 5=5, h=56 被引用次数第6的论文F 4 6>4 论文的被引次数获取现在常采用的数据库有Web of Science,Scopus和Google学术等,中文论文常采用的有CNKI引文数据库, CSCD和人文社科的CSSCI等。需指出的是,CNKI引文数据库的首页数据问题很大,建议进入旧版手工检索。 当然,任一单一参数的评价都有局限性,H因子的问题也很多。 当然,任一单一参数的评价都有局限性,h指数的问题也很多,
1、根据GB3469 规定,各类常用文献标识如下: ①期刊〔J〕 ②专著〔M〕 ③论文集〔C〕 ④学位论文〔D〕 ⑤专利〔P〕 ⑥标准〔S〕 ⑦报纸〔N〕 ⑧技术报告〔R〕 2、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具体如下: ①磁带〔MT〕 ②磁盘〔DK〕 ③光盘〔CD〕 ④联机网络〔OL〕 3、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例如: ①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 ②磁带数据库〔DB/MT〕 ③光盘图书〔M/CD〕 ④磁盘软件〔CP/DK〕 ⑤网上期刊〔J/OL〕 ⑥网上电子公告〔EB/OL〕
顺序号就是你的银行卡的编码序列号
通俗说,doi就是每一篇文献/期刊论文的唯一身份证编号,利用doi的查询引擎,可以快捷准确地定位指定的文献的主页。doi代码的表面含义有时显而易见,有时则无意义。比如:doi:5194/angeo-35-1131-2017重要信息:angeo是期刊名称的缩写,2017是发表的年份。再如:doi:1155/2019/9178371重要信息:只能猜出2017是发表的年份。
【N】——报纸文章 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 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S——标准 P——专利 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根据文献内容、性质和加工情况可将文献区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一次文献指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如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专利说明书、会议论文等。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产生的一类方面,如书目、题录、简介、文摘等检索工具。三次文献是在一、二次文献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而编写出来的文献,人们常把这类文献称为“情报研究”的成果,如综述、专题述评、学科年度总结、进展报告、数据手册等。与此类似,也有把情报区分成一次情报、二次情报、三次情报的。 一次文献 (primary document):是指作者以本人的研究成果为基本素材而创作或撰写的文献,不管创作时是否参考或引用了他人的著作,也不管该文献以何种物质形式出现,均属一次文献。大部分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和在科技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均属一次文献。 二次文献 (secondary document):是指文献工作者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提炼和压缩之后所得到的产物,是为了便于管理和利用一次文献而编辑、出版和累积起来的工具性文献。检索工具书和网上检索引擎是典型的二次文献。 三次文献 (tertiary document):是指对有关的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进行广泛深入的分析研究综合概括而成的产物。如大百科全书、辞典等。 也有研究者在以上分类基础上再加上零次文献,它是指未经过任何加工的原始文献,如实验记录、手稿、原始录音、原始录像、谈话记录等。零次文献在原始文献的保存、原始数据的核对、原始构思的核定(权利人)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貌似是“复习”的意思
文献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所谓文献,文,是文本记载,献,就是口头相传的。文献的基本要素是: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一定的载体;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人们通常所理解文献是指图书、期刊、典章所记录知识的总和。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