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止页码。正文主要在1,2页。会有一小段文字或文献,跳到别的页,这个例子是20页。文献中的起止页码是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指定的开始页到结束页。起止指开始与结束。页码为书籍每一页面上标明次第的数目字。用以统计书籍的面数,便于读者检索。起止页码即为指定的开始页到结束页。
有确认为可靠的正统史书 ,文字记载,说明的
许霆案简介: 2006年4月21日晚10时,许霆来到天河区黄埔大道某银行的ATM取款机取款。结果取出1000元后,他惊讶地发现银行卡账户里只被扣了1元,狂喜之下,许霆连续取款4万元。当晚,许霆回到住处,将此事告诉了同伴郭安山。两人随即再次前往提款,之后反复操作多次。后经警方查实,许霆先后取款171笔,合计5万元;郭安山则取款8万元。事后,二人各携赃款潜逃。同年11月7日,郭安山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并全额退还赃款8万元。经天河区法院审理后,法院认定其构成盗窃罪,但考虑到其自首并主动退赃,故对其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1000元。而潜逃一年的许霆,5万元赃款因投资失败而挥霍一空,今年5月在陕西宝鸡火车站被警方抓获。日前,广州市中院审理后认为,被告许霆以非法侵占为目的,伙同同案人采用秘密手段,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行为已构成盗窃罪,遂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许霆案涉及电子代理人这个新兴的法律角色。但是电子代理人又有什么权利和责任呢? 许霆一案虽属个案,但是暴露出的问题却不容忽视,金融机构应从中得到启示。 一是法律、法规应具有前瞻性。 《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是 1999 年 1 月 5 日颁布, 从时间和内容上对此案来说已经过将近 9 年,而且当初对 ATM 是等同于金融机构,还是属 于金融机构的一部分,在《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中都没有做出定义,从而没能够为法院断 案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因而在出台法律与法规的时候,必须做到具有前瞻性,同时定期修 订和完善,保证法律的深度和广度,与时俱进。 二是应及时出台有关大型器具(尤其是 IT 系统外包)风险管理办法。现在金融机构的 IT 应用系统由于自身开发能力有限,许多大型的 IT 应用系统都实行外包,而其中包括外包 企业的资质和能力,及开发出的 IT 系统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系统漏洞、程序不完 善、病毒破坏等。如果没有 IT 系统外包风险管理的法律与法规出台,一旦 IT 系统出现问 题时,责任将很难划分,且 IT 系统出现问题时就不是许霆案所能比,造成的损失可能会造 成金融机构的破产和倒闭。 三是金融机构管理 ATM 上存在问题。许霆在 ATM 上作案的时间达 23 小时,作案次 数多达 171 次。 在这个案件上, 被盗金融机构在管理 ATM 上存在相当大的漏洞和安全问题。 当 ATM 出现问题时,未能及时发现,并做出快速的响应。如果被盗金融机构及时发现了问 题,也许就没有“许霆案”的发生。张信用卡、一张判决书、一个年轻人的命运牵动了众人的眼球。“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 处”,一名罪犯必定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是与此同时,“许霆案”不但 暴露出某些司法层面在涉及信用卡等新型电子支付手段方面存在模糊之处, 也暴露出国家金 融机构在 IT 管理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电子代理人按照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可以作为订立合同的有效形式。但从维护交易安全出发,电子代理人应具备一定的条件,方能代表其最终支配权人的意思表示。在传统的交易方式中,拟订立合同的当事人包括其代理人需要以面对面洽谈的方式进行缔约,随着电报、传真、无线通讯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应用,人们缔结合同的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交易成本降低,但是无论通信技术如何发展,人们仍然需要直接参与每一次交易。人文杂志 2000 年第 4 期 书的内容”中, 也使用了电子“代理人”一 词。联合国贸法会对该词的使用, 很可能使 之成为一个普遍接受的术语。 也没有自身独立的利益, 以及承担义务的财 产基础, 所以不可能具有法律人格。 申言之, 电子 “代理人” 不可能具有独立的缔约能力。 然而, 从电 子“代理人” 日益被广泛应用的 势态来看, 却又不能不承认其辅助当事人订 立、履行合同的能力。毕竟这类电子设施中 包含了一些物化了的人工智能。因此, 联合 国贸法会、美国统一州法会等, 对电子“代 理人” 在合同订立中的地位问题, 都作了专 门规定。 国外有些法学家提出, 可将电子“代理 人”的自动应答功能, 等同于自动售卖机。 而关于自动售卖机能否代表设置人的订约 意愿, 已经产生过一些判例。在自动售卖交 易中, 当顾客投入货币或插人磁卡时, 售卖 机会自动作出回应。在这些交易中, 机器不 能像人一样表达意愿, 谈不上有关于要约与 承诺的交流过程。 法院在这些案例中通常认 为自动售卖机的售卖行为, 是设计人先行设 置的意愿的结果, 机器的加入, 并没有改变 这一预设的意思①。所以, 通过自动售卖机 的要约与承诺是有效的。 依此类推, 电子 “代理人”的程序是由人所编制的, 当事人 要通过电子邮件、ED I、因特网址等方式订 立合同时, 都会预先设置好电子 “代理人” 自动应答程序。 如商家可以设定当库存货物 低于某数量时, 电子“代理人”自动向供货 商发出订单的程序。尽管电了“代理人”的 信息自动交流和处理, 都是遵从用户预先设 定好的程序而作出的反应, 当事人也可以在 程序运行过程中随时予以介入。实质上, 这 正说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 正是通过事先编 制或认可的程序而得到了全面反映。 因而, 一般而言, 电子“代理人”订立的合同, 与 自然人之间直接信息交流订立的合同一样, 但是 无论根据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还是根据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均不承认电子代理人是民法上的代理人。电子代理人不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财产,不能独立地承担民事责任。它只是合同当事人预先设定的程序,该程序涵养了当事人预先设定的要约、承诺条件、订立和履行合同的方式等。国外有些法学家认为,电子代理人在功能上等同于自动售卖机。联合国《电子商务示范法》第11条规定:“(1)就合同的订立而言,除非当事各方另有协议,一项要约以及对要约的承诺,均可通过数据电讯的手段表示。如使用了一项数据电讯来订立合同,则不得仅仅以使用了数据电讯为理由,而否定该合同的有效性或可执行性。”1992年,欧共体委员会在其(通过EDI订立合同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可以把对计算机(电子代理人)的运作拥有最后支配权的人,视为计算机(电子代理人)所发出的要约或承诺的责任人。
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的产物,即对无序的一次文献的外部特征如题名、作者、出处等进行著录,或将其内容压缩成简介、提要或文摘,并按照一定的学科或专业加以有序化而形成的文献形式,如目录、文摘杂志(包括简介式检索刊物)等。它们都可用作文献检索工具,能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某个学科、专业或专题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文献线索,是积累、报道和检索文献资料的有效手段 二次文献的特点:浓缩性;汇集性;系统性。
DOI简介: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igital Object Unique Identifier-DOI)国外的数字文献生产商较早采用唯一标识符来标识其出版的电子文献,并形成了很多应用在不同环境下的标识符方案。例如:连续出版物及其单篇文献的标识SICI(Serial Item and Contribution Identifier)、图书及图书内的内容片断(章节、前言、索引、段落)的唯一标识符BICI(Book Item and Contribution Identifier)以及出版物件标识符PII(Publisher Item Identifier)等。但是大多标识符方案仅仅定义了标识符名称空间及标识符构成机制,尚未构成一个完整的包含解析系统的标识符系统。相对于这些唯一标识符,美国出版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Publishers, 简称APP)建立的DOI在技术上比较成熟。它主要是针对因特网环境下如何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而产生的。1998年AAP创立非盈利性组织IDF,IDF在CNRI的配合下,制定了DOI标准和相应的解析系统Handle System。目前已有上千万个已经分配并解析的DOI号码,8个RA(DOI注册代理机构,其中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和北京万方数据研究院联合申请为8个代理之一)和几百个使用单位,跨越了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以及一些非英语国家,应用领域也扩展到政府部门。目前国外Elsevier、Blackwell、John Wiley、Springer等大型出版商大多使用DOI对数字资源进行标识,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命名、申请、注册、变更等管理机制,DOI的解析系统发展也比较成熟。在此基础上,一些生产商相继推出各种与DOI相关的增值服务。例如CrossRef Search结合Google检索技术与DOI系统的定位服务,实现了CrossRef Search检索结果到生产商全文之间持久、有效的链接。 国内使用DOI尚处于初级阶段,基本都是些自定义的惟一标识符方案,还没有成熟统一的标识符解析系统。2007年初,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万方数据联合向IDF(国际DOI基金会)申请取得了DOI的中文注册权,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文DOI注册中心,成为中文信息服务领域的第一个国际DOI基金会(IDF)组织下的中文代理。建立并负责运作中文DOI的推广与应用,作为第一个中文合作式参考链接服务。 万方数据研究院则是注册中心的日常管理基地。中心的任务与目标是通过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合作 ,推进DOI在国内出版界、信息服务届的应用,并积极探索通过DOI实现中文与英文文献资源的链接;中心不仅提供DOI的注册服务,而且还通过建设一个DOI中文应用平台与门户网站,提供基于DOI命名及应用相关的增值服务。在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上通过DOI系统提供更多的附加服务。 一、目前中文DOI注册中心所应用的DOI标识具有如下优点: 1.唯一性 DOI标识符作为数字化对象的识别符,对所标识的数字对象而言,相当于人的身份证,具有唯一性。这种特性保证了在网络环境下对数字化对象的准确提取,有效地避免重复。 2.持久性 一个数字化对象的DOI标识符一经产生就永久不变,不随其所标识的数字化对象的版权所有者或存储地址等属性的变更而改变。 3.兼容性 DOI标识符的兼容性体现在DOI号码的后缀中可以包含任何已有的标识符,例如国际标准书号ISBN,国际标准刊号ISSN,国际标准文本代码ISTC,出版物件标识符PII等。 4.互操作性 DOI的处理系统可以与任何因特网上不同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在处理同一数据时能保持一致,能与不同时期的技术系统兼容。 5.动态更新 DOI系统可对其元数据、应用和服务功能进行快速和简便的动态更新。DOI 的主要目的是唯一标识网络环境下的各种信息资源实体(Entity),包括各种物理和数字资源。DOI 是从统一资源定位符(Uniform Resource Locator,URL)发展而来,被称为“下一代URL”。它与URL 的最大区别就是实现了对资源实体的永久性标识。DOI 的编码方案(即美国标准ANSI/NISO Z84-2000)规定,一个DOI有两部分组成:前缀和后缀,中间用“/”分割。对前缀与后缀的字符长度没有任何限制,因此理论上,DOI 编码体系的容量是无限的。DOI 前缀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目录代码,所有DOI 的目录都是“”,即所有DOI 代码都以“”开头。另一个是登记机构代码,任何想登记DOI 的组织或单位都可以向IDF 申请登记机构代码。登记机构代码的分配也是非常灵活的,如一个出版商可以为其所有的信息资源只申请一个前缀,也可以为其数字图书、音像制品各申请一个前缀。DOI 后缀是一个在特定前缀下唯一的后缀,由登记机构分配并确保其唯一性。后缀可以是任何字母数字码,其编码方案完全由登记机构自己来规定。后缀可以是一个机器码,或者是一个已有的规范码,如ISBN 号或ISSN 号。2007年3月,IDF正式授权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成立中文DOI注册机构。DOI的注册应用流程为:DOI对图书馆的意义 电子期刊数据库已成为图书馆虚拟馆藏建设的发展方向,从图书馆自身角度来说,随着馆藏电子期刊种类和数量的增多,极希望能在不同的电子期刊数据库之间、电子期刊数据库与文摘数据库或自建数据库之间实现无逢链接,从而实现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的深层次整合。通过使用DOI可以帮助图书馆更加有效的实现如下功能: 有助于实现链接的本地化,可以把中文DOI系统作为本地化链接方案的一部分,通过提供指向馆藏全文信息的永久性链接来增加已获得资源的可用性、丰富其在线书目及数据库资源; 可以提供链接的扩展服务,图书馆会员可为学术研究、教育、个人的、非商业化的目的使用DOI及相应元数据; 提供一个对不同文献数据库的通用管理入口; 通过标准的方式将不同的数据库集成; 享受高效率的单边链接协议; 享受低成本的扩张,实现自有文献资源使用效益与覆盖范围的快速增长; 享受标准化带来的方便,实现二次文献、文摘信息及集成信息等与一次文献的无缝集成; 实现中西文文献的有效链接。
比如报纸,把你的文字和图片排成报纸的样子就叫排版也就是说给你的文字和图片是没有经过编排的
我的理解是 将文档按照分类做好排序跟整理的工作,方便以后查阅。
借鉴
zuo做任务 不好意思哈
文献是指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图书、期刊、典章等,是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结果的最终表现形式,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媒介。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基本含义演变今天我们所说的文献,主要指有历史意义的比较主要的书面材料,广义的文献定义就成了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依据国际定义文献乃是一切情报的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的概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泛指古籍外,近人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碑石、绘画等,统称为"历史文献"。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关于"文献"的定义是:"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在这一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知识"是文献的核心内容,"载体"是知识赖以保存的物质外壳,即可供记录知识的某些人工固态附着物。也就是说,除书籍、期刊等出版物外,凡载有文字的甲骨、金石、简帛、拓本、图谱乃至缩微胶片、视盘、声像资料等等,皆属文献的范畴。数千年来,我国先人创造出丰富而灿烂的各类文化硕果,主要是录存于浩如烟海的古代图书典籍之中,这些就是古典文献。而其中与某一学科直接相关的图书资料,就是该学科的文献。古典文献学的基本任务,是继承古代校雠学家的方法、经验和成就,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发掘、搜集、整理、研究这些文献,去伪存真,考镜源流,使之为各个学科、各个层次的专业工作者所了解、掌握和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科学文化,进而为全人类作出贡献。作用文献在科学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表现在:(1)是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结果的最终表现形式;(2)是在空间、时间上传播情报的最佳手段;(3)是确认研究人员对某一发现或发明的优先权的基本手段;(4)是衡量研究人员创造性劳动效率的重要指标;(5)是研究人员自我表现和确认自己在科学中的地位的手段,因而是促进研究人员进行研究活动的重要激励因素;(6)是人类知识宝库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第一,文献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媒介。文献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具有可记录的内容与记录的工具、手段时)的产物,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人类认识社会与自然界的各种知识的积累、总结、贮存与提高,主要是通过文献的记录、整理、传播、研究而实现的。文献能使人类的知识突破时空的局限而传之久远。第二,文献的内容,反映了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知识水平;而文献的存在形式(诸如记录手段、书写材料、构成形态与传播方式等),又受当时社会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与制约。例如在纸发明以前,我国的古人只能在甲骨、简牍、缣帛上作记录;在雕版印刷发明以前,古人只能凭手工抄写来记录文献。然而,正是在文献的初级原始阶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才发明了纸与雕版印刷术,使文献的记录方式更为便利,传播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人们又从文献中汲取、利用知识贡献于社会,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由此可见,社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文献的内容与形式,而文献的继承、传播与创造性的运用,又反作用于社会,成为社会向前发展的有力因素。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名言:"书是人类进步之梯"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第三,文献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必须广泛搜集文献资料,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分析资料的种种形态,探求其内在的联系,进而作更深入的研究。如英国李约瑟教授历数十年时间撰成举世瞩目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就是在占有大量中国古代科技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纵观中国医学史,凡是在学术上有重大成就的医家,无不十分重视对文献的研究。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唐代最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历数十年,集唐以前医学文献之大成,先后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明代伟大的科学家李时珍"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数言。""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家",编纂了不朽的名著《本草纲目》,被称为"博物之通典",据统计,其直接和间接引用的文献达900余种。他们都是研究和利用古代文献的典范。又如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古代病证、治法、方药的现代研究,无一不是在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古典医药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的。据上所述,文献对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无论古今中外,凡从事科学研究,都需凭借有关文献。古典文献在许多学科的现代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相信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古典文献定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就是指在我们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对其他人所写的某一著作或论文的参考或借鉴。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参考文献按照其分别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以数字连续依次编码,要注意将序号写在方括号内。若某一参考文献在论文中反复多次被引用,在论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即可。具体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等+页码。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并作上标。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做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并且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
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所谓文献,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熟悉掌故的人。文献的基本要素是:1 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2 一定的载体;3 一定的方法和手段;4 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人们通常所理解文献是指图书、期刊、典章所记录知识的总和。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
核心要义的意思是:中心;主要部分(就事物之间的关系而言),如领导核心、核心小组、核心作用。核心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hé xīn。意思是中心,主要部分(就事物之间的关系而言),如领导核心、核心小组、核心作用。近义词:中央、中心、重心、中枢、焦点、主题、主旨、重点、主要。例句:1、这是整个机器的核心部分,结构很复杂。2、总经理是一家公司的领导核心。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恕道的核心。4、当前的工作核心是搞好经济建设。
文章是所有文字表达形式的总称,散文、诗歌、日记、论文等都可以成为文章。期刊则由依法设立的期刊出版单位出版。期刊出版单位出版期刊,必须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持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领取《期刊出版许可证》。期刊又称杂志,是指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者年、季、月顺序编号,按照一定周期出版的成册连续出版物。
[wén xiàn] 文献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所谓文献,文,是文本记载,献,就是口头相传的。文献的基本要素是: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一定的载体;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人们通常所理解文献是指图书、期刊、典章所记录知识的总和。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
为了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毕业设计时有个文献翻译的任务,具体是学生自己找一篇与自己的毕业论文相关的英文文献(作者以英语为母语),并翻译成汉语,字数有要求,看学校的规定了。
是每一篇文章的编号,如1000-1000(2010)01-0001-01,分别为期刊国际标准刊号(出版年)期次-起始页码-该篇文章的总页数,现在已经用DIO编码代替。
首先纠正你,应该是二次、三次文献 根据文献内容、性质和加工情况可将文献区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 一次文献指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如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专利说明书、会议论文等。 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产生的一类方面,如书目、题录、简介、文摘等检索工具。 三次文献是在一、二次文献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而编写出来的文献,人们常把这类文献称为“情报研究”的成果,如综述、专题述评、学科年度总结、进展报告、数据手册等。 与此类似,也有把情报区分成一次情报、二次情报、三次情报的。
社会、艺术、自然、科技
一手文献指的是你要研究的对象的原始形态,二手文献指别人研究过你研究的对象后所创作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