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宗旨强调要发扬“年青的﹑战斗的姿态”﹑“健康的﹑坚实的精神”﹔在编辑内容上﹐侧重于“在新的理论建设中”﹐“展开严肃的文艺批评工作”﹔在“汲取与介绍外来文化”上﹐“有计划”(《发刊词》)地翻译与介绍外国进步的作家作品。 重视文艺理论批评的建设﹐紧密结合现实的文艺思想斗争﹐是刊物的一个特色﹐“文艺短论”专栏广泛地提出了抗战文艺运动中的统一战线﹑文艺批评﹑创作方法﹑文艺大众化等问题。1940年开展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过论后﹐刊物上发表“特辑”﹐召开座谈会﹐发表茅盾﹑潘梓年﹑光未然﹑葛一虹﹑力扬等人的文章和通信﹐在讨论中产生广泛的影响。此外﹐刊物上关于“与抗战无关”的论争﹐对“作家的主观与艺术的客观性”的讨论等﹐都是与现实的文艺运动密切联系﹐与刊物“愿展开严肃的文艺批评工作﹐加强文艺建设的力量﹐推进文艺运动的影响”(《发刊词》)的主张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