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宗教世俗化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哲学战线》,1992年第1期“谈非语言交际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山东外语教学》, 1997年第4期“外语教学与文化导入浅议”,《外国语言研究》,1998年“Privacy.体距学.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1998年第2期“障碍性模糊语与非语言语义定位”,《山东外语教学》,1998年第2期“试论外语课堂教学中的自我评价”,《山东外语教学》,1998年第4期“语法与词汇关系新探”,《国外外语教学》,1998年第3期“和谐与冲突─试论非语言暗示对词义的修饰作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Nonverbal-‘非语言’抑或‘非言语’”,《外语教学》,1999年4期“论在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开设非言语交际课程的必要性”,《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增刊“‘电话恐惧症’对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启示”,《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英美文化学习与素质教育”,《山东外语教学》2002年第2期“联想回指现象琐议”,《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间接回指的确认与语义网络激活扩散”,《外语学刊》200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04年第二期全文转载)“论间接回指释义的基础”,《外语教学》2003年第6期“论关联强度在间接回指释义中的主导作用”,《现代外语》2004年第3期“论常规关系在间接回指中的作用”,2004年上外《外语与文化》,吴友富主编“论汉语N+N结构中中心词的移位”,2005年上外《外语与文化》,吴友富主编“汉英间接回指形式对比初步”,《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框棂关系’对间接回指研究的启示”,《外语教学》2005年第4期“论语言语境对回指的限定作用”,《外语学刊》2005年第5期“论汉语N+N结构中中心词的位置”,《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6期“论篇章距离对回指先行语可及性的影响”,《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第1期“主题性:整体回指关系体现出的一种篇章属性”,《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第7期 “直接回指与间接回指”,《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N1+N2结构中的意念焦点”,《外语教学》2008年第2期“英汉复合名词的非语义特征及相关认知阐释”,《外国语》2008年第2期“论回指词语之概念重现”,《外语学刊》2008年第3期 “英语指称词语与数量象似性原则”《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对英汉语N+N结构的认知诠释”,《语言研究的语用和认知视角》(论文集)束定芳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概念匹配、回指释义与概念转移:篇章回指研究的新思路”,《外语学刊》2009年第5期 “论代词的间接回指功能”,《东吴外语论丛》(论文集),2009,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模糊回指及其语用功能”,《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认知视角下转喻的修辞功能再考”,《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再论转喻的修辞功能”,《外语教学》,2011年第3期 “隐喻映射问题再考”,《外国语》,2011年第4期 “如何精确理解‘整体—部分”的优势顺序——兼论陆丙甫先生的分析方法,《外国语》,2012年第1期 “从演化指称看同指关系”,《外语学刊》,2012年第1期 “英汉有定与无定的图式特征”,《外语教学》,2013(1) “程式语与韵律”,《语言教育》,2013(1) “英语附着偏好影响性因素分析”,《山东外语教学》,2013年第5期 “国外传统韵律研究的最新进展及思考”,《外国语》,2013年第6期 “关于纹理隐喻理解的一项神经科学发现”,《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错拼词及其基于能指所指关系的解读理据”,《外语教学》,2014年第4期 “认知语用视域下的概述回指分析”,《外语研究》,2014年第4期“包含复杂限定语的回指关系浅议”,《外语学刊》,201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