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民族学院招生办电话:0411-87532775(招生办) 0411-87656270(招生办)大连民族学院隶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兼有工、经、管、文、法、理等门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普通高等学校。学院1984年立项筹建,1993年以中央民族大学名义招生,1997年7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正式建院,并定名为大连民族学院,开始独立招生办学,是国内最年轻的大学之一。学院坐落于中国海滨名城大连市,位于黄、渤海之滨的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学院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总建筑面积达9万平方米,建成了万人规模的现代化办学设施。校园环境整洁清新,校园建筑兼具民族特点和现代风格,令人赏心悦目,整个校园呈现出现代高等院校浓郁的文化气息和蓬勃的发展生机。学校教学科研设备先进,生活服务设备良好,并保证每年1500万元用于购置教学设备,学院的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各类实验室、实习基地和容纳万人的田径运动场、以及4人一间的学生公寓,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科研和生活条件。学院始终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坚持走新校新办、改革创新之路,办学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特别是1997年正式建校以来,学院抓住历史机遇,以其观念新、起点高、条件好、潜力大、发展快的特点和优势,在全国的知名度逐年提高,备受各民族学子瞩目。学院2004年面向全国25个省(市、区)招生2500人,预科生230人。现拥有44个民族的在校生9000余人,少数民族学生占招生比例的65%左右。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进行民族预科、成人和留学生教育。目前设有十系二部二院,即经济管理系、机电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外国语言文化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工业艺术设计系、土木建筑工程系、生物工程系、文法系、应用数理系、体育教学部、预科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设有经济学、会计学、旅游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光电子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英语、日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土木建筑工程、工程管理、生物工程、环境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应用化学、法学、数学与应用数学30个本科专业,以及少数民族预科班。学院确立了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的工作指导方针和人才培养质量是生命线的思想,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迄今为止培养的七届毕业生,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连年来,我院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佳音频传,日语专业的李春香同学荣获2002年中国大学生最高奖学金“建昊奖学金”;2003年我院学子组队获得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辽宁省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和3个成功参赛奖;获得了全国数学建模大赛1个二等奖,省一、二、三等奖各1个;王勇同学在大连市“佳能杯”日语演讲比赛中取得了铜奖。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通过构建重点建设学科及学科群,实施科研牵动战略,以期实现局部突破、超常规发展。学院已将现有10个系的相关学科规划为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科等六大学科群,并组建成5个重点建设学科研究中心和4个院直属研究所,按照四位一体(重点学科、创新团队、研究中心和硕士点建设)的“学科特区”模式进行管理,通过构建包括民族学在内的“特色+精品”的学科体系,发挥其对相关学科及专业的牵动和辐射作用,从而带动其他学科共同发展。国家民委生物化工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现场统计研究会、大连市生物化学工程技术中心等均设在我院。近三年,我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50余部,被SCI、EI等检索论文30余篇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0余项,科研经费达到600余万元,同时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东北大学等单位开展了学科共建和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特别是今年,学院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实现了我院在高水平科研立项方面历史性的突破;学院积极发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目前与日本、加拿大、韩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专家互访频繁。学院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院发展建设的骨干工程,大力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千方百计地创造爱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实现骨干教师博士化,青年教师硕士化。目前在校教职工642人,专任教师467人,其中博士102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303人,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占50%,形成了一支以特聘教授、优秀学科带头人为龙头,以博士、硕士为骨干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学院将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面向国内外招聘高水平专门人才。2002年以来,学院每年用于人才引进的专项投入达到1000万元。学院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管理和工程技术专门人才,为广大学子的成材以及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在学分制改革、培养计划制订、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学条件建设、学生能力培养、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开展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实施精品课工程,名师工程等具有创新性牵动性的措施,不仅促进了本科教学和管理工作的统一和融合,也为进一步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2002年末,学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目前产生了省部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7门,启动了155个教改项目,我院还被确定为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单位。学院高度重视勤工助学工作,成立大学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采取奖、贷、勤、减、补、缓等多种方式,切实保证不让一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2004年为学生提供国家助学贷款1100万元,学院还加大对特困生的扶贫济困力度,设立勤工助学岗位500余个,为贫困学生发放生活补助费100万元。学院扩大奖学金评比的范围和额度,受奖学生达到50%左右。学院把毕业生就业情况视为对学院教育质量和办学成效的检验,建立了全员抓就业,全面抓就业,全过程抓就业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把就业教育、就业技能培训、就业与创业意识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本科培养的全过程中。在全院建立人才培养与就业双重责任制,把就业工作与教学质量、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年度工作评价挂钩,全员参与。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提供优越的人员、编制、经费、办公条件等方面的保证。目前,在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可实现毕业生免费上网、资料查阅、信息查询、远程面试、手续办理、面试洽谈、就业指导等系列服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开展考研、报考公务员、就业技巧等系列培训活动。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开展“百家名企进校园活动”,先后与近百家企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我院已连续四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突破90%。2004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03%,位居辽宁省和国家民委所属高校的前列。近三年来,毕业生就业质量逐年提高,戴尔、通用、佳能、海尔、东芝、三星等多家世界知名企业每年都录用我院一定数量的毕业生。以大连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及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成为毕业生主要流向地区。我院各专业毕业生都表现出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各专业学子学有所用,学有所成,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与好评。学院近一个时期发展的思路和目标,就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进一步实施人才兴校和科研牵动战略,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层次、办学水平,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更好地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教育部已经确定在2007年对我院进行办学水平评估,这是学院发展的重大机遇。为此,学院党委提出了“稳定规模、提高质量、凝炼特色,走内涵为主发展道路”的思路,从2004年开始要全面建设“1589”工程,即在2007年之前,要实现10000人的办学规模;5个学科达到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水平,并申硕成功;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80%以上的评估指标达到A级标准;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我们要通过“1589”工程,牵动学院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跃上新台阶,在2007年的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经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到2010年把大连民族学院建设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的现代化民族大学。 资料来源:中青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