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的特性社会性(或叫社会实践性)。档案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内容就是对社会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论的原始记录,并不是自然界产物。自然界中也有大量起着原始记录作用的东西,比如说动物化石、树的年轮、山川、河流、海湾等等,但这些都不是档案。历史性(或叫后时性)。档案是过去已经形成的而不是正在形成或尚未形成的东西,这种原始记录就可以把过去带到现在和未来,也就是所谓的“让过去告诉现在”、“让历史告诉未来”,过去———现在———未来,维系着人类社会的时空统一性和整体连续性。确定性。指档案内容信息的清晰、确定性和其载体的固化、恒定性,换句话说,档案所记录的内容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这些清晰、确定的信息内容又是以固化的物质载体形式而存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是区别档案与临近事物———文物的根本点。没有固化载体形式的原始信息(如人的口语) 不能成为档案,没有清晰、确定的信息内容的固化原始记录(如衣服、器具) 也不能成为档案。原始记录性———档案的本质特性。这是档案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独一无二的本质所在。这一特性从根本上决定着其管理方法的基本取向。也就是说,对档案的管理方法无论怎样简便有效,均不能以伤害档案的本质特性为代价,只能以充分实现其对以往历史事实的原始记录价值为轴心,管理方法必须维护档案的本质特性。所以当今各国之所以都以“来源原则”(或叫全宗原则) 为核心的管理方法来管理档案,原因大都源于此。真实可靠性。档案的原始记录和真实性是其他事物不可替代的,但是它的可靠性,尤其是内容的真实可靠性也不是绝对的。档案的形成者不可能完全无误地记录史实,在档案内容中也有不真实、不准确、不客观的东西存在。这就需要后人在利用档案中,通过各种方法去鉴别。比如政治运动中的一些人为的东西、发文处理过程中的不规范、“文革”档案被人为抽走(缺页) 等等。档案的政治性。档案是社会和某一时代留下的产物,它必然客观地记录国家政权和时代内容,带有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政权、制度的政治色彩。不同的素材被不同的阶级所利用,其形成的观点和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当我们利用“文革”时期的档案书写历史的时候,会客观地对待这些档案,对当时出现的情况加以分析总结,形成公正的结论。如果其中一些负面的东西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就会出现相反的结果。所以在开放与利用档案时要有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