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规律主要是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关系。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在私有制社会中,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刺激生产技术的改进,加速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竞争规律竞争规律是指商品经济中各个不同的利益主体,为了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互相争取有利的投资场所和销售条件的客观必然性,它和价值规律一样,都是商品经济固有的规律。供求关系一定时期内社会提供的全部产品、劳务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质的适应性和量的平衡。社会再生产过程,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价值上如何补偿、在实物上如何替换的问题。在再生产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既互相供给产品或劳务,又相互提出需求,构成了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供求关系。保持良好的供求关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扩展资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发挥财政政策作用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财政宏观调控30年回顾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我国政府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逐步深化对宏观调控的认识,不断丰富财政政策手段和方式,有力地发挥了财政政策的调控作用,也探索和积累了一些有益的财政调控经验。 一、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的财政调控 1978年到1992年,我国处于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这期间商品经济得到了较好发展,市场微观主体逐渐形成,市场机制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经济运行中经历了1979-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1年三个较明显的经济周期。政府在经济管理中开始有意识地发挥市场机制调控作用,并利用财政政策工具调控经济,为以后的财政宏观调控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探索运用财政政策工具调控经济运行 (二)开始发挥税收政策的调控作用 (三)开始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四)运用财政政策支持和推进改革开放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财政宏观调控 1993年以来,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市场逐步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不断深化对宏观调控的认识,丰富完善财政政策手段和方式,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调控作用,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1993-1997年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1、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市场作用因素逐步增强,价格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逐步扩大,企业活力明显增强,我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快速增长期。2、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的措施 1993年初,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同年6月出台了《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16条措施,正式确定了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调。财政政策措施主要包括: (1)清理税收优惠政策。 (2)严格控制财政赤字。(3)抑制消费过快增长。(4)清理压缩基本建设项目。3、1993-1997年宏观调控的成效 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反周期调节效果,既有效遏制了通货膨胀,又促进了经济适度增长,形成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国民经济运行成功实现“软着陆”。(二)1998-2004年积极财政政策 1、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加上我国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矛盾突显,内需不振,外贸出口下降,经济增长速度回落。2、积极财政政策的措施 1998年年中,党中央、国务院经过反复研究,及时果断地做出了由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向积极财政政策的战略转型。主要财政政策措施有: (1)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调整税收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3)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4)完善非税收入政策,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5)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有企业改革。(6)增加教育、科技、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等重点领域支出。3、1998-2004年宏观调控的成效 积极财政政策是我国政府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在国内外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的情况下主动采取的一次反周期调节,在我国财政调控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1)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2)物价指数开始回升,通货紧缩趋势得到初步遏制。(3)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4)增加居民收入,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三)2005-2008年稳健财政政策 1、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 经过连续多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经济自主增长机制。2、稳健财政政策的措施 稳健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概括起来就是“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十六个字。具体措施主要包括: (1)适当调减中央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规模。 (2)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项目资金投向结构。(3)大力支持体制改革。支持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改制改组,财政安排资金大力支持实施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妥善安置政策性破产企业职工,基本实现了中央企业政企职能彻底分开。(4)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近年来,以加强财政管理为目的,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等改革。3、宏观调控的主要成效 在执行稳健财政政策过程中,注重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实现经济增长、结构优化、体制改革三者的有机结合,并注重加强与货币政策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同配合,使我国经济运行呈现 “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群众受惠较多”的良好格局,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自2002年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以来,GDP增幅连续四年超过10%, 2007年达到9%,为近10年来最高增速。(2)粮食连年增产。2007年粮食产量在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达到9389亿斤、9680亿斤、9950亿斤的基础上,达到10030万亿斤,增长7%,连续第四年获得丰收。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和优质率也不断提高。 (3)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有所改善。稳健财政政策采取的一系列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居民消费的增长,增强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4)经济效益不断改善。(5)群众受惠较多。三、30年财政宏观调控的基本经验 在上述财政政策调控过程中,我国政府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逐渐形成科学的调控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也积累了一些有益的财政调控经验。 (一)坚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断加强和改善财政调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必须尊重市场经济的原则和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控的目的主要是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或失灵,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自1992年我国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来,在财政政策转型和调整的实践中,我国政府始终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注重转变和创新调控方式,牢牢把握相机抉择这一灵魂和关键,财政调控体系日臻完善。 1、加强和改善财政调控,必须注重调控方式的转变和创新。2、财政调控由被动应急型向预期主动型转变。3、加强和改善财政调控,必须牢牢抓住相机抉择这个关键。(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财政政策作为一国政府实现多重发展目标的主要工具,从本质上看不仅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也是政府有效履行职能的重要手段。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财政政策的促发展功能更为突出,公共管理、宏观调控以及社会发展都离不开财政政策的支撑。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方针,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也是近10多年来我国财政调控积累的宝贵经验。 1、财政政策注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2、财政政策注重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财政政策注重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4、财政政策注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三)坚持推进改革创新,为宏观调控创造体制条件 体制和制度建设滞后,仍是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财政调控的实践中,我国政府注重以财政政策支持经济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正确处理宏观调控与体制改革的关系,致力于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和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1、财政政策注重推动经济体制改革。2、坚持财政制度创新。完善的财政体制是有效实施财政调控的重要制度保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价值规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竞争规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求关系参考资料来源:财政部官网-财政宏观调控30年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