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这样的电影是注定不会复制《建国大业》的“辉煌”的,尽管同样的明星云集,但是电影所涉及的事件在中国现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中,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和“建国”同日而语。虽然官方态度一向承认该事件和自身历史具有承上启下的关系,但是毕竟亲疏有别内外有序。所以《辛亥革命》不可能如《建国》《建党》那样得到官方不遗余力的扶持,而在中国,官方的态度对一部主旋律电影的命运通常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其二,《建国大业》是一部特殊的电影,恐怕也将会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孤例,具有不可复制性,我们已经看到了,今年的《建党大业》就没有复制《建国》的“神话”。这里面除了宣传、鼓动等场外的技术因素之外,审美疲劳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辛亥革命》只能是一部“成龙电影”,无他。尽管这是一部群星电影,尽管在真正的辛亥革命中,“孙黄并列”,黄兴为第一实干家,但在这样一部电影中的第一主角无疑应该是赵文瑄饰演的孙中山,可是可以预料的是,成龙扮演的黄兴不可避免地在片中以他固定的“孤胆英雄”的模式,完成了对《辛亥革命》的“掌控”。我丝毫不讨厌成龙,并且成龙在本片中的表现也中规中矩,甚至他的宝贝儿子出场不多,也胜任了他的角色要求,而且很多人选择观看本片也是冲着成龙去的。但是,这种商业目的凌驾于艺术原则之上的做法,无法更多地体现出影片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