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创造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人才观念的更新,怎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怎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已成为检验教学成败的关键。在这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结合当前我国美术教育现状,我认为美术教育应强调以学生创造性的充分发展为核心来整和其他能力的全面发展,使学生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要。一、什么是创造力国外早期对创造力研究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从智力结构上把创造力与一般的智力区分开来,他认为创造力由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构成,而发散性思维是其核心部分。心理学家托仁斯在吉尔福特的基础上提出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新颖性三个品质特征。我国长期受这种智力形式说的影响,一般认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高的智力:如同传统观念一样,认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是绝对聪明的,并往往把智力等同智商(IQ)。后D·W·麦克隆(1962)对数学和建筑学方面有创造力的人的研究发现,高智商的人并不一定具有高创造力,智力不是构成创造力的全部。许多学者都认为,创造力的核心不是高智力,而是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可以说,创造力是一种与理性接缘的智力和与感性接缘的智慧共同的结晶。我国学者一般都认为,创造力有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技能和创造性人格构成。在美术创造中,创造力体现在对感性形象的把握和组织上。没有创造就没有美术,美术作品的独创性正是其价值所在。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人的创造力。二、美术教育中创造力普遍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当今的美术教育片面重视理论知识和技能传授,把传授专业技能技巧作为掌握知识、发展理智的根本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一套死的表现方法,从而抵消和压抑了直觉的作用,也抹杀了学生的灵感和天赋。还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于临摹,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表现,常常通过临摹灌输给学生一些模式化的东西。如此下来,学生的创造力就会在临摹中逐渐减弱,习惯依葫芦画瓢,直至这种习惯性思维占据了学生的脑海,并形成一种定势,画出来的画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他们不会知道绘画是来源于生活,他们不懂得通过自己观察发现各种形态特征各异的物象。临摹教学使学生对生活中的美无动于衷,对生动有趣的物象不会画,也不敢画。所以在老师让学生创作时,学生会说:老师,太难了,我什么也不会画。或者画出来的房子、树木千篇一律,没有创造性。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长期临摹,缺乏想象力的训练,即使有一些写生训练,也是以固有的模式去画某一个东西,一成不变。学生的画没有情感,便失去了个性。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创造的能力。还有就是在美术作品的评估时,一些教师往往只以象不象为评价作品的标准,忽视了艺术中的多元文化宗旨,严重地压抑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老师不仅让学生临摹范画,更要临的像,所谓成绩评定就是越像越好,从而带来的后果是学生作业的呆滞、僵化和千篇一律。这种像不像的说法,要求学生把技术放在第一位,不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表现丰富多彩、鲜明生动的典型形象,表现自己的生活认识和感受,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现在学生的能动性。三、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美术教育的课外活动正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它为教育教学服务,我们可以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⒈ 培养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突破单向的思维模式,多维度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使之融合并产生新质。创造性思维更多的在于善于综合运用各个方面的智慧,形成新的成果。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欣赏别人的作品,理解作品中的精神内涵,色彩变化、笔触、肌理等美感效果;挖掘其内在的想象潜能,拓展思想,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例如,凡高的画是热情而富有表现力,其中一部分思想就是汲取了中国绘画和日本浮世绘的营养而成。在追求二度空间平面性的创作理念的同时,利用线条描绘物象轮廓,再加以著色,不添加光线的明暗变化,但突显色彩和线条机能。在构图上摆脱了传统透视的深度,将向日葵处理成平面装饰性的样子,并用他那粗硬的线条勾画出叶茎罐的轮廓,显示出向日葵那顽强的生命力。凡高认为绘画的重大使命是色彩,色彩不应是静止的,而应该是跳动的。他用深厚的块面,弯曲的线条和具有节奏的笔触神奇地表现所描绘的对象。而且受浮世绘的影响,选材开始趋于生活化、优雅化。他之所以不倦地画向日葵,那是因为在他眼里向日葵不是寻常的花,而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对艺术事业狂热追求的写照。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老师可以组织一次讨论,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也可以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在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中,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那将非常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⒉ 充分利用资源进行创造力的培养① 运用多种课堂形式和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在美术课上老师干巴巴地说教,学生听的垂头丧气。本来具有情趣、表现自由的美术教学变得枯燥乏味。这样的教学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让学生更加厌学。因此,一堂生动有趣的美术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必要手段。“教学过程中创造引人入胜的情景,即教学过程中引用有趣的例子、实验、离奇的事实,可以称作教学上情感刺激的方法之一”(巴班斯基),其中涵盖的道理就是要求我们美术教师要充分研究所教内容,力求找出某些关键点,从那里揭示出某种新的意外的、超出学生主观预期的东西。首先是在美术教学中积极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影视、录像、多媒体、范画、参观、故事、游戏、音乐等方面,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这一点本人在教学中已经充分得到证实。当我在讲一年级的《我心中的太阳》这课的时候,学生对很平常的太阳不感兴趣,所以意兴阑珊。于是我开始讲了一个关于太阳的故事,并制作了一个课件,里面包括了音乐、故事、图片、范画、游戏等形式,结果一堂课下来,效果非常好。学生不仅了解到了太阳,还大胆想象太阳的样子,想象着它的表情等,学生兴致高昂,在这种无拘无束的氛围里,学生能自由地发表、展示自己,也让他们自由奔放和新颖地想象,充分引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其次是注意调动积极的情感因素,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当讲到五年级《对着镜子笑起来》一课的时候,我先请同学自己拿出镜子来照着笑,但是大家都笑的很拘束,后来我就叫一位平时在班中很调皮的学生到上面来才表演,即兴发挥,结果他居然趁我不注意朝我做了个大鬼脸,大家都哄堂大笑,我也就假装不知道,大家的热情都调动起来的时候,再请其他表情丰富的同学上来表演给大家看,这个时候的气氛是最活跃的,我让学生再照镜子中的自己,大家处于兴奋状态。那么,离他们的创造也就不远了。② 加强美术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的横向联系,扩大创造空间。知识经验是创造的原料,思维加工的素材,创造常是知识经验的重新组合。没有足够的信息贮备难以进行创新活动。日本的一项调查发现,学过三个专业的创造性居首位,具有两个专业基础的次之,只有一个专业的创造性居最末。可见知识经验的多少与创造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有利于创造。因此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对话、交叉、融合,是21世纪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现在小学里把美术课和音乐课综合起来统称艺术课,就是为了使学生能通过音乐欣赏,充分体验蕴涵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美术课上,老师可以尝试用一些优美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创作的时候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创作。比如我有一次在讲《创意无极限,快乐大错位》这课时,我让同学听了交响诗《小巫师》,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激发了灵感和创作的热情。他们拿起手中的画笔,有的绘画出小巫师的有趣形象,有的画小巫师因偷懒而被逮到的委屈的表情有的画出小巫师骑着扫帚翱翔蓝天的快乐模样……就这一首交响诗使同学们绘画出了这么多优秀的作品,作品充满了稚嫩,洋溢着创新的灵气,闪烁着创造的智慧火花。③ 利用当地的美术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关注生活,积累丰富的视觉经验,用美术的方式表达出来。现在美术教育的对象大多数是一些不以美术专业作为自身的终身专业的学生,对他们所实施的教育就应该是生活美术教育。应该突破纯粹的写写画画,增强学生与现实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和互动。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美术。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条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积累生动的表象,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表现美和美化生活的探究精神与学习动机。老师可以组织一些宽松式、游戏式的美术活动,比如到校园外通过观察作画,也可以选择一些特殊场所,在画布上自由作画。完成后还可以放在校园里展出,让学生和老师共同见证各自的进步。四、培养创造性人格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创造力,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敏感和视觉的敏锐性,满足其丰富的生命情感的需要,进而敞开对人生的理解。美术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要培养良好的创造性人格。通常一些学生在创作开始时有许多构思,可是因为对不确定性产生畏惧的心理,只能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去做,总是把自己束缚在一种技能、一种题材或一种风格中。这时老师就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涂鸦游戏,使学生体验到冒险所带来的惊喜,认识到失败和成功都是相对的。但也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有点成绩就得意忘形,碰到一点挫折就一落千丈。老师就要帮助这些学生树立自信,使其认识到美术创作中个性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以扬长避短的心态来肯定自己的个性。美术教育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培养的良好的创造性人格,将对他们一生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的世纪,是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世纪。作为一名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更新美术观念,使美术教育发挥其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的动手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得以真正的提高,使其内心的情感,渗透到艺术家所表现的丰富情感世界中去。在艺术的熏陶下,其身心不断地得到愉悦,从而使心灵得以升华;并由此逐步实现完美人格的创建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让美术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参考文献[1] 陈龙安 《创造性思维与教学》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 章志光 《小学教育心理学》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魏志英 《浅谈对美术教育中“综合”的认识》 《中国美术教育》2005 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