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三下乡”实践的体验与思考摘 要】近年来数以万计的大学生选择在假期去落后的地区进行“三下乡”实践活动,然而,“三下乡”活动对当地发展的贡献和大学生自身的收获到底有多少,却少有后续的调查和思考。本文以作者亲身实践和调查为依据,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关键词】“三下乡”实践;大学生;教育 从“三下乡”的概念来看,大学生利用暑期深入农村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服务,即“三下乡”。各地纷纷开展的实践活动,也纷纷以此为纲,进行以宣传政策、走访调研、义务支教为主的各种项目。科技扶贫,知识共享当然是好事,但是,身上肩负着学业负担的大学生走进农村,难免要受到时间的限制,没有充足的时间适应当地的教学环境,或者刚刚适应之后,又要重返校园,这种蜻蜓点水似的“三下乡”活动,到底为当地带来了多少改变呢?以我校今年赴阳新县实践为例,实践队一行27人,在当地进行了支教、宣讲、走访、调研、维修、联欢、捐赠等活动。1文化传承义务支教是我们此次实践的重头戏,首先,作为师范学校学生,教课是我们的金牌项目,加上当地教育资源尚欠发达的现状,义务支教受到了当地居民热烈的欢迎。面对每天提前一个多小时就来到教室的程度从小学到高中不等的学生们,我们按年龄分科目,对当地学生普遍反应学的较吃力的英语、数学等科目进行了重点授课。此外,我们还精心准备了绘画、音乐、手工、趣味数学等寓教于乐的素质课,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看见孩子们求知的眼神,不舍的泪水,我知道我们的支教称得上成功。但是回头想想,短短五天,我们真的能改变当地落后的教育水平吗?孩子们的成绩能有多少提高呢?尽管我们认真地备课、卖力地讲课,但我们谁都不敢说。毕竟,时间太短,能力有限,我想,这大概也是所有“三下乡”实践队在支教上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我们都还是学生,必须回到学校继续求学路,而当地的孩子,起码在短时间内,也只能在狭小的圈子里期待用高考来改变命运。而我们的作用,更多的是用积极的精神面貌,丰富多彩的素质课,向当地的学生展示一个不同的令他们神往的世界,为他们带去希望和憧憬,也为他们带去前进的动力。2科技下乡科技下乡作为“三下乡”内容之一,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大学生进行科技下乡,这其中的科技含金量有多少呢?我觉得,大学生现在能做的,只是用现有的知识,力所能及地对当地某些相对落后的政策技术提出建议,争取进行改革。任何改革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深入细致的调研。就我所经历和了解到的,现如今还有相当一部分调研报告陷入了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我分析原因有如下几点:①不能否认,某些大学生写出的调研报告从态度上或是技术上存在缺陷。②当地未形成完整的大学生实践机制,报告难以找到合适的上级接应单位。③受当地政策风俗所限,改革受阻。这种形式之下,大学生们想出了一些更行之有效的送科技到农村的办法。重庆文理学院送科技到田间到地头治稻瘟为当地村民解决了心头大患。而我们此次进行的电器维修,也算是科技下乡的传统项目,为村民修理电器,普及电器使用安全常识。这种做法虽然见效快,但受惠面很有限。我们仍期待这更完善的时间机制的出台,能为所到之处多带去科技之光。3体验和收获大学生到农村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除了用知识为当地带来科技、文化、卫生方面的改革之外,从实践中汲取经验,提升自我也是极为重要的目标。1体现主人使命,实践中激发能动性习惯了按着别人设定的路走下去,因此,进去大学后,迷茫成了大学生的通病,经历了此次实践,从出发前的实践计划、筹备物品,到去了之后安顿食宿、开展服务,我们终于体验到了做主人的感受。这种自我管理的平台,即使只有短短几天,但足以让队员们明确自己的责任所在,慢慢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以设计师的角度应对生活中的迷茫。2走进社会,不同群体中定位人生看到他们昏暗的教室,残缺的课桌,加上时常的停水停电这样一个的学习环境,习惯十几里山路,一个干馒头充当的午餐我想在大学里即使算得上勤奋的学生也会惭愧三分。珍惜现在,努力拼搏,是孩子们给我们的心灵洗礼。也只有当自己设身处地地走进社会,体验了与原来完全不同的生活之后,重新定位人生时,才会收获和这种感受。3锻炼技能,探求求职兴趣点就业向来是大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工作经验在近年的招聘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高学历、低能力似乎成为招聘单位对大学生的定论。下乡实践,就好像一个小团队在运营一个小企业,每个人各司其职,必要的时候交换体验。这种经历对于寻找求职兴趣点有很大的帮助。另外,下乡也是锻炼职业技能的平台。以我们师范学校为例,无论是备课的教案,课程的把握,上讲台的经历,与学生的交流,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而且,通过观摩其他老师的讲课,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做到厚积薄发。总之,大学生“三下乡”实践,造就一个平台让大学生在团体中学会合作,学会包容,在奉献中找到自身的价值,完善自己的人格。与此同时,三下乡活动也是大学生了解国家政策的平台,从近三年的实践主题来看,2005年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素质;2006年践行荣辱观,服务新农村;2007年贯彻科学发展观,服务农村促和谐。这些主题无不紧紧围绕国家最热点的问题展开。大学生不仅要努力完善自己做优秀的个体,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更需要与时代同发展。参考文献:[1]张彦,论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2]董雨,常杰,胡赛莹,“三下乡”活动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教育与现代化,1999,(02)[3]闫丽羽,刘琳,孟雷,大学生三下乡对当地农民影响的调查与思考,党史博采(理论),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