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朋友”找出来的营销故事内蒙古伊利集团是一家以乳制品为主体的上市公司,其产品牛奶、冰淇淋、雪糕等的主要消费主体是儿童。如何在广告中能吸引住这些消费对象呢?公司的营销人员想到要用儿歌来作为广告的配乐。找来找去,他们把目光对准了一首曾经风靡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找朋友》。“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他们认为,这首歌旋律优美,如果配上击鼓传花的游戏,肯定可以烘托出一种欢快活泼、健康向上的气氛。但遗憾的是,翻遍所有资料,都没找到这首歌曲的作者。随着著作权法及版权法等相关法律的制定及宣传,知识产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几年,有关知识产权纠纷的案件也时有发生,1998年6月就出现《娃哈哈》作者状告“娃哈哈”集团,要求“娃哈哈”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10万元的案件;2001年,又出现广东乐百氏集团与歌曲《小燕子》作者王云阶及其家人之间的纠纷,乐百氏将原歌曲的歌词进行改写,用做广告的歌曲,被作者及其家人告上法庭,要求赔偿。应该说,用脍炙人口的歌曲来做广告歌是个很不错的创意,像乐百氏的《小燕子》、小霸王的“读书郎”,都充分利用原歌曲旋律优美动听的优点,把受众的注意力一下子都吸引过去了。只可惜,有的商家未能很好的重视知识产权,惹上了官司,使企业形象受到损害,广告效果打了折扣。伊利的《找朋友》策划与这样成功的案例有异曲同工之妙,“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如何才能不重蹈覆辙,不惹上官司呢?这却让营销策划人员颇费一番周折。伊利集团虽然已经注意到了版权的问题,但作者找不到却使他们一筹莫展。正是因为这样,一个策划却闪现在他们的脑海里。为什么不充分利用这一点,大张其鼓地寻找歌曲的原著作人,以此来为自己的产品造势呢!于是,他们多手并举,先是向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交纳了《找朋友》的版权费;接着,在《南方周末》报等报刊媒体上发布广告,公开寻找《找朋友》的著作权人;继而,由伊利集团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向记者宣布:伊利集团在产品广告中采用了《找朋友》歌曲,但是由于其著作权人一时无法找到,已请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代收版权费。他们的这些做法,让人感到很新颖独特,于是,《中华工商时报》、《中国经营报》、《光明日报》、《南方周末》、《羊城晚报》等强势媒体纷纷予以报道,同时也吸引众多地方报刊的转载。这个“找作者”的事件果然像伊利公司想象的那样,由于受到媒体和读者的关注而成为真正的营销事件,通过广泛的报道和炒作,它极人地提高了伊利集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提高了其电视广告“找朋友篇”的关心度和注目率,使广告投放物超所值。在寻找作者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波三折的局面,相关单位不断接到《找朋友》“著作权人”的来信,许多热心人也提供了线索。有些参加过这首歌曲改编、填词的人也都纷纷站出来,拿出各种各样的证据,声称自己就是歌曲的原作者。这些一波三折的故事自然也广受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像《光明日报》、《音乐生活报》等报纸甚至开辟出专门的版面以供著作权申请人进行论争。经过讨论,最后,大家基本上可以确定,这是一首匈牙利的歌曲,被引进后进行了重新填词和改编。如此一来,“找作者事件”更是受到了人们的持久关注,这件事实实在在地变成了一场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事件营销。势铂品牌设计拥有十年的品牌营销经验,服务过多家大型企业,用实战经验为企业提供精准的网络营销方案,提升品牌知名度,以达到网络品牌营销的目的。5000+营销经典案例持续更新中,私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