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说中国绘画史上最大的一幅画,是王维的《雪中芭蕉》;说中国诗歌史上最大的一首诗,无疑非李商隐《锦瑟》莫属,二者足以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绝世双璧。要说《锦瑟》这首诗之大,大得足以使你瞠目结舌。据黄世中先生《论王蒙的李商隐研究》(《文艺研究》2004年第4期)统计: 李商隐《锦瑟》是中国诗歌史上(除作为经书的《诗三百》)解人最多、争论最大,聚讼最繁的一首诗。依笔者检索所列,自北宋刘攽至于清末民初之张采田,共七十余家、一百多条笺释文字,大别有十种解读。(《文史》第30辑)去年在《类纂李商隐诗校注笺评疏解》中又集腋新的资料,其诠释至少在十四解以上,一曰:“令狐青衣说”,有刘攽、李硕、计有功、洪迈、胡应麟、冯舒、施闰章等七家之解;二曰:“咏瑟”说,有邵博、苏轼、黄朝英、张邦基、胡仔、张侃、方回、姚隧、郎瑛、王世贞、冯班、吴景旭等十二家;三曰:“令狐青衣”和“咏瑟”调和合一之说,有许顗、刘克庄、都穆、屠隆四家;四曰:“咏瑟以自伤身世”说,有廖文炳、徐德泓二家;五曰:“情诗”说,有元好问、释圆至、胡震亨、周珽、钱龙惕、杜诏、胡以梅、陆鸣皋、纪昀等九家;六曰:“悼亡”说,有朱鹤龄、钱澄之、朱彝尊、王士祯、钱良择、查慎行、何焯(后转为“自伤身世”说)、杨守智、徐逢源、陆昆曾、孙洙、姚培谦、程梦星、袁枚、汪存宽、许昂霄、翁方纲、冯浩、梁章钜(后转入“自伤身世”说)、姚莹、陈婉俊、章夔、程韵篁、张采田(后转入“自伤身世”说)等共二十四家,为清代最多的一种解说;七曰:“自伤身世”说,有王清臣、陆贻典、何焯、徐燮、汪师韩、田同之、薛雷、姚燮、梁章钜、张采田等十家;八曰:“自伤兼悼亡”说,有杜庭珠、宋翔凤二家;九曰:“令狐恩怨”说,有吴乔、沈雄、史念祖三家;十曰:“诗序或自题其诗”说,有程湘衡、王应奎、纪昀(两说并存)、姜炳璋、宋于亭、邹弢、马长海等七家;十一曰:“伤唐祚或感国祚兴衰”说,有方文辀、吴汝纶二家;十二曰:“寄托君臣朋友”说,有屈复、林昌彝二家;十三曰:“情场忏悔”说,有叶矫然一家;十四曰:“无解”说,有孙绪、胡薇元二家。以上十四解八十八家,约二百条诠释,真是言人人殊,莫衷一是。 想必就这还会有遗漏,谁知道那些老古董们还会在哪些老古董里“作郑笺”呢?老古董暂且搁置一边,新鉴赏家们也来胪列排个队: 程千帆《李商隐〈锦瑟〉诗张〈笺〉补正〈唐诗考素〉之一》,《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1期 何林天《李商隐〈锦瑟〉诗解辨──义山诗研究之二》,《山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4期 魏明安《评〈锦瑟〉诗的笺解》,《兰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1期 周振甫《李商隐〈锦瑟〉诗初探》,《山西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3期 张国光《试解〈锦瑟〉之谜──李商隐倾向李德裕党之一证》《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4期 李文初《李商隐〈锦瑟〉诗颈联发微》,《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 李固阳《就〈锦瑟〉解与周振甫先生商榷》,《山西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 阎 琦《〈锦瑟〉新解》,《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 谢光龙《李商隐〈锦瑟〉赏析》,《文汇》1982年第8期 黄世中《〈锦瑟〉旧笺综述》,《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 《李商隐的无题诗和锦瑟诗讨论综述》,《文史知识》1983年第4期 梁 枢《〈锦瑟〉新论》,《西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 贾恩洪《考辩〈锦瑟〉 论笺〈无题〉》,《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学报)1984年第4期 钟来因《〈锦瑟〉非音乐诗而是〈玉溪生诗集序〉──兼与梁枢同志商榷》,《西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 张昌余《〈锦瑟〉诗旧说新证》,《当代文坛》1985年第2期 钟来因《论〈锦瑟〉为〈玉溪生诗集〉序》,《艺谭》1985年第3期 刘若愚《关于李商隐的〈锦瑟〉诗》,《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6期 周圣伟《辞微意隐感慨深──李商隐〈锦瑟〉诗臆说 》,《中文自学指导》1986年第7期 邓韶玉《〈锦瑟〉而今得解人──欣读吴调公先生〈李商隐研究〉》,《上海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朱光潜《读李义山的“锦瑟”》,《美育》1987年第3期 李希炎《〈锦瑟〉·象征诗·朦胧诗》,《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 周 蓉《李商隐〈锦瑟〉之我见》,《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张佐邦《李商隐〈锦瑟〉反思》,《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 张迎胜《李商隐〈锦瑟〉诗臆解》,《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 田 谷《解铃还须系铃人──李商隐〈锦瑟〉诗臆说》,《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 王福民《李义山〈锦瑟〉诗演义》,《文学遗产》1988年第5期 黄世中《〈锦瑟〉笺释述评及悼亡说新笺》,《文史》1988年总第30期 黄世中《〈谒山〉〈玉山〉诗解与千年〈锦瑟〉之迷》《长沙水电师院学报》1990年第3期 张海鸥《从〈锦瑟〉诗看李商隐诗歌意象的凄幻特征》,《名作欣赏》1990年第4期 吴奔星《诗的明朗与含蓄──兼论李商隐的〈锦瑟〉》《文学评论》1990年第6期 王 蒙《一篇〈锦瑟〉解人难》《读书》1990年9期 王 蒙《再谈〈锦瑟〉》《读书》1990年10期 张中行《锦瑟无端》《读书》1991年4期 王 蒙《锦瑟的野狐禅》,《随笔》1991年第6期 萧传坤《李商隐〈锦瑟〉诗之我见》《阅读与写作 》,1992年第6期 阮永谦《李义山〈锦瑟〉》《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第3、4期 郑官柱《终身之困 难言之隐──李商隐〈锦瑟〉新释》《文史知识》1994年第10期 李永英《幽曲缥缈话〈锦瑟〉》《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5/01 陈之卓《李商隐〈锦瑟〉诗别解》《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5/02 郝 瀚《无端的思绪 无限的时空 无尽的惘然──李商隐诗〈锦瑟〉的又一种解读》《名作欣赏》1995/02 唐嘉荣《李商隐〈锦瑟〉诗审美论析》《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2期 钟来茵《〈谈艺录〉中〈锦瑟〉为诗集序说发凡》,《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史少青《李商隐〈锦瑟〉诗的艺术特色》,《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01 夏其模《我对〈锦瑟〉诗的理解》,《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01 刘 伟《禅说李商隐〈锦瑟〉诗》,《中国宗教》1996/02 王次澄《李义山〈锦瑟〉诗赏析》,《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3期 李 平《〈锦瑟〉难解──谈当代语义学几种理论在解读中的运用》,《徽州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李固阳《为破译〈锦瑟〉进一解》《书屋》1997/01 祁晓辉《沧海月明珠有泪──我读〈锦瑟〉》《呼兰师专学报》1997/02 杨艳梅《〈锦瑟〉是悼亡诗新证》《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04 刘玉峰《诗的明朗与含蓄──兼论李商隐的〈锦瑟〉》《濮阳教育学院学报》1998/02(抄袭吴奔星) 李永英《一曲〈锦瑟〉解人难》,《吉首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宁德厚《一曲〈锦瑟〉咏终生》《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2 田宝琴《我心目中的“锦瑟”──读李商隐〈锦瑟〉》,《名作欣赏》1999年第2期 蓝 柯《也谈李商隐的〈锦瑟〉诗》,《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3 孙明君《追忆与惘然:也谈李商隐的〈锦瑟〉》,《文史知识》1999年第5期 王铁麟《语境与诗解的多元性──李商隐诗〈锦瑟〉论例及其它》《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 李希炎《从〈锦瑟〉看李商隐的无题诗》,《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栾英良《从意象组合方式解〈锦瑟〉诗》《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0/01 胡菁娜《复义和李商隐的〈锦瑟〉》《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1 张永礼《李商隐〈锦瑟〉诗试释》《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2000/02 杨宪益《李义山〈锦瑟〉诗试解》,《燕京学报》2000年第8期 汪 权《“软焦点”建构典型──〈锦瑟〉解读》《阅读与写作》2000/09 林功成《关于语言、阐释和虚无主义──兼谈对〈锦瑟〉诗的解读》《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3 吴艳玲《〈锦瑟〉为“玉溪生诗集序”说质疑》,《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刘广涛《心有千千结 诗成千古谜──李商隐〈锦瑟〉创作心态管窥》《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5 罗 漫《锦瑟·日暖·春天之诗》《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6 何晓波《朦胧而悠美的锦瑟》《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06 徐克瑜《人生经验世界与艺术象征世界的统一──李商隐〈锦瑟〉诗的细读批评》《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2/01 杜 成、马万伦《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浅论李商隐的幕府生活与抒情诗创作》《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2/01 李希炎《从〈锦瑟〉看李商隐的无题诗》《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01 向树英《浅析〈锦瑟〉诗的情感内涵》《滁州师专学报》2002/02 黄维梁《迷惘的悲情──李商隐的〈锦瑟〉》《名作欣赏》2002/03 徐 艳《略析〈锦瑟〉的语言张力》《名作欣赏》2002/03 范晓燕《李商隐〈锦瑟〉诗再解读》《求索》2002/04 徐瑾琪《苍凉,荒谬的“真理”──也谈〈锦瑟〉》《唐都学刊》2002/04 骆冬青《〈锦瑟〉:情成于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02 彭国建《〈锦瑟〉解读及一种阅读经验之探析》《九江师专学报》2003/03 刘思湖《浅释李商隐〈锦瑟〉诗的艺术魅力》《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3 刘学锴《从纷歧走向融通──〈锦瑟〉阐释史所显示的客观趋势》《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3 孙桂平《〈锦瑟〉别解》《学术探索》2003/04 吴振华《朦胧歧解千古谜 空幻莫测通境情──李商隐〈锦瑟〉赏析》《名作欣赏》2003/04 戴永忠《以诗证诗 知人论世──李商隐〈锦瑟〉析疑》《学语文》2003/05 张 伟《一篇〈锦瑟〉解人难──李商隐诗歌解读问题新证》《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 王继尧《“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典故试析》《中华诗词》2003/08 骆冬青《〈锦瑟〉:情爱心音》《名作欣赏》2003/08 赵永江《众说纷纭话〈锦瑟〉》《名作欣赏》2003/08 李红春《徘徊于执著与超脱间的诗魂──李商隐〈锦瑟〉一诗的文化解读》《名作欣赏》2003/08 陆精康《聚讼纷纭说〈锦瑟〉》《语文天地》2003/15 李 陆《〈锦瑟〉新解》《现代语文》(高中读写版) 2003/22 沈时蓉《咏物诗的情节链与李商隐的〈锦瑟〉诗》《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张雪梅《〈锦瑟〉多重性主题解读》《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04 叶桂桐《李商隐〈锦瑟〉解谜》《名作欣赏》2004/08 曾炳衡《精彩的抒情诗 精简的回忆录──〈锦瑟〉一诗新读》《名作欣赏》2004/08 郭真义《〈锦瑟〉笺释又一说──介绍一篇新发现的黄遵宪佚文》《文教资料》(初中版) 2004/15 朱庆和《托意空灵 哀怨迷离──李商隐〈锦瑟〉赏析》《中学生读写》(高中) 2005/01 贺 灵《李商隐〈锦瑟〉考辩》《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 李国文《因〈锦瑟〉而想起的》《文学自由谈》2005/01 李国文《梁启超读〈锦瑟〉》《神州》2005/02 张汝山《自弹锦瑟对潜意识心象的激活──〈锦瑟〉的别一种解读》《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02 陶晓跃《〈锦瑟〉:李商隐的“伤”隐之作》《师道》2005/04 萧 音《感受心灵深处幽微的情思──对李商隐〈锦瑟〉的再解读》《甘肃教育》2005/05 成 迅《李商隐〈锦瑟〉诗说》《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5 徐 华《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谈〈锦瑟〉中的用典》《语文教学之友》2005/07 杨芙蓉《“寄遥情于婉娈 传深怨于蹇修”——臆说李商隐〈锦瑟〉诗》《名作欣赏》2005/10 《徐复观说〈锦瑟〉的艺术性》《名作欣赏》2005/15摘自徐复观《环绕李义山(商隐)〈锦瑟〉诗的诸问题》 李国文《梁启超读〈锦瑟〉》《名作欣赏》2005/15 朱洪举《追体验、解码、暗道之寻找──对徐复观《环绕李义山(商隐)〈锦瑟〉诗的诸问题》一文之发微》《名作欣赏》2005/15 章 琪《〈锦瑟〉与李商隐》《初中生之友》2005/33 这还只是“文革”后刊物名目里有“锦瑟”的,也必定挂一漏万。至于很多很多篇名未用“锦瑟”而实际是谈论《锦瑟》或谈及《锦瑟》的,还有很多很多书籍著作里也都论及《锦瑟》的,这百十来篇也就只是《锦瑟》问题的冰山一角。 瞠目结舌也好,眼花缭乱亦罢,“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看来还得搬出青原惟信那句“见山是山”的老话:乍见《锦瑟》——暂醉佳人锦瑟旁(杜甫《曲江对雨》),当然生“独恨无人作郑笺”之感;若得知以上如此之名目——解醉佳人锦瑟傍(陈师道《次韵夏日》),立马意识是“人人都在作郑笺”;等对上面各名目略知一二后——肯醉佳人锦瑟傍(朱熹《次韵刘秀野早梅》),自然又回到了“独恨无人作郑笺”。的的确确——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元好问) 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王士祯) 千年沧海遗珠泪,未许人笺锦瑟诗。(叶嘉莹) 这当然也叠现出《锦瑟》历程的三个境界。 场子拉开了,阵势架起了,龙门阵前还得挂出那幅曾经用过的对子: 佣耳赁目,未饮先醉,击节绝倒,自欺欺人。 不解翻空,务求坐实,尤而复效,通人之蔽。 横批是“为学知止”。再送上一份注解“以《诗》之喻视同《易》之象,等不离者于不即,于是持‘诗无达诂’之论,作‘求女思贤’之笺;忘言觅词外之意,超象揣形上之旨;丧所怀来,而亦无所得返。以深文周内为深识底蕴,索隐附会,穿凿罗织;匡鼎之说诗,几乎同管辂之射覆,绛帐之授经,甚且成乌台之勘案。”这些都是钱钟书先生的。为何都用钱钟书的言语,首先是钱先生的言语精到,其次谈《锦瑟》第一个绕不开的就是钱先生。钱钟书不世之鸿儒也,海阔天空话《中国诗与中国画》之大题,然亦高屋建瓴,醍醐灌顶;二川草根门外汉者,局天蹐地谈一首诗和一幅画之小目,还得画地作牢,步步为营。有一点是相似的——“我想探讨的,只是历史上具体的文艺鉴赏和评判。”(该话原为:我有兴趣的是具体的文艺鉴赏和评判。为众多“钱迷”所引用,钱先生将其作改,想必是有内中原委的。) 前者“中国绘画史上最大的一幅画”,那是一盘“回锅肉”外加一碟“怪味拼盘”;今者“中国诗歌史上最大的一首诗”,则是新鲜烹制一盏“麻婆豆腐”。尽管敝乡有“豆腐不上席”的说法,但这“麻婆豆腐”虽先让你嘴唇跳舞、舌头打抟,实际带点“疫苗”性质,或许将来有人再来“麻”(敝乡土语,与东北土词“忽悠”同义)你时,多少有点预防抵抗力。 《锦瑟》是中国朦胧诗的鼻祖,同时也是这类诗不可超越的顶峰。多少学子殚精竭虑终无所获,几许雅士穷经极典不知所云;释惑者信誓旦旦而美言难信,解迷者确凿声声且欺世己;抉微钩沉与圆梦解谶难分泾渭,捉风捕影与穷幽洞玄堪称兄弟。《锦瑟》啊!《锦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大师与巫师齐飞,探赜共胡猜一色。 (记不得是《管锥编》多少页了)美食家们得出一条共识:最好的美食就是饥饿。这碟“麻婆豆腐”过两天再端上来,汉语的“两天”具体是多久呢?汉语自己都说不清楚。就美食的角度而言,哈拉子流到地上之日,就是“麻婆豆腐”上桌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