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贻德(1901-1970),浙江杭州人。1919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927年留学日本,1931年与庞薰琹等人发起组织“决澜社”。1938年入郭沫若主持的政治部第三厅,任美术科代科长,后在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授。解放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兼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术》杂志主编等职。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是时代所赋予的。倪贻德的艺术思想经过了“为艺术而艺术”到“为人生而艺术”的转变。30年代的“决澜社”活动和同时期对西方现代绘画的研究体现了他“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而“为人生而艺术”则是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所产生的认识。在重庆时,他认识了周恩来和邓颖超,并有所接触和交流,同时也有机会学习到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著作,这他的立场和思想观点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他开始认识到纯粹绘画这条路没有繁衍的土壤的,应当为人民而艺术、为革命而艺术。他一直旗帜鲜明地支持学生的民主爱国运动,经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街头去接近工农群众,画速写,教导学生以自己的艺术反映人民生活。他钟情自然但绝不做自然的奴隶。“要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创作美术作品,偏于空想或泯于写实都不能成为好的美术家”是他的信条。因为无论怎样忠实地描写,也只不过再现自然的表面,并不能满足对自然本质的要求。他观察生活总是把全副精神都扑上去,使物我交融,务得其神,审度经营,成竹在胸,所以能得心应手。譬如描绘一位战士,不仅是把战士的外形摹仿在画面上,而且要进一步地表现战士勇敢坚毅的本质。在构图、线条和色调上,要经过作者主观的选择与支配,使观众不单得到战士的印象,而且藉画面上的构图、色彩和线条的启示,产生奋发的精神向上的心境。他认为,为人民的绘画必须用人民所能接受的艺术形式反映现实生活,对人民的精神有启示作用。他说:“现实主义的绘画是追求内容和形式的一致,为人民而制作的绘画必须有一个为人民所能接受的现实生活的内容,不仅是反映现实生活,更须在现实生活的反映中启示人类精神的向上:生产的讴歌,劳动力的颂赞,将成为绘画表现的主题;力的美,健康的美,代替了病态与畸形。”50年代,倪贻德主张从本质上认识民族艺术,他对民族艺术传统,对欧洲各国美术各时期各家各派的不同风格、不同技巧,不间断地作广泛深入的钻研,并融为自己的独特风格。他认为外来艺术必须要民族化,油画应该是中国的油画、时代的油画,且油画民族化的“正确道路应当是油画的特点和民族绘画的特点的高度结合”。在《桥头》这幅画面概括、色彩单纯的作品中,他发挥了油画表现光影和色调之所长,又强调了线的运用,以粗浑有力的线条,表现了建筑物、树木等景物的形态,仿佛有书法之力和中国画的神韵,然而它又是油画。倪贻德擅画风景,兼擅油画、水彩和速写,各类题材作品丰盛。他的画果断、明确、纯朴、坚实,用笔精炼,以简驭繁,色调爽利,情感真挚,生活气息清新浓郁,作品重视塑造对象的精神实质而具有鲜明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