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苦涩中的真味——解读臧克家〈生活〉》,《名作欣赏》,2005年第11期;2、《启蒙: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的契合或疏离》,《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3、《评田建民〈中国当代文艺论争史〉》,《文艺报》,2005年11月17日;4、《故事之外的故事》,《河北作家》,2006年第2期;5、《娜拉走后怎样的比较阅读》,《学术前沿》,2007年第1期;6、《觉醒者的困惑》,《当代学术论坛》,2007年11月;7、《彷徨于呐喊之后——浅谈鲁迅笔下的“出走者”》,《安徽文学》,2008年第2期;8、《寻找那扇救赎之门》,《河北日报(文艺理论版)》,2008年3月28日;9、《“与境而变”与“但有所宗”》,《作家》,2008年第8期;10、《寻找那扇救赎之门》,《关仁山研究专集》,作家出版社,2008年12月;11、《“合理”地被放逐——由“文化调和论”看梁启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 独立主持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梁启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角色考辨》,立项编号:SZ070904,已结项。2、 2006年度校内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文学理论范畴“远调”考论》,立项编号:XSK06026,第二完成人,已结项。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西文化碰撞的火花:钱钟书文艺思想研究》,立项编号:07JA751038,第四参加人。 1、 河北大学优秀学生辅导员,河北大学,2008年9月;2、 河北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6-2007),二等奖,河北省社科联,2008年10月,成果序号:2008-11-20003;3、 河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河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河北省教育厅,200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