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现代农业的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现代农业的论文范文

农业技术包括良种繁育、施用肥料、病虫害防治、栽培和养殖技术,我为大家整理的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范文,希望你们喜欢。 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范文篇一 我国发展农业科技的战略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过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面对目前的国内外形势,急切需要新的突破。 关键词:农业科技;战略 一、发展农业科技的十项战略 (一)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 这就是既要积极推进改革,又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地域性、周期性、公益性的特点。一是优化专业结构,使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科技力量配置科学合理,当前的重点是加强产前、产后的科技力量;二是优化布局,逐步改变农业科研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建立以生态类型区为基础的新型科研组织体系;三是扩大开放,更多的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引进资金和先进的设备、设施。 (二)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的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 (三)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针对农业产业化对技术的需求,筛选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适当引进进行组装配套,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并通过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成果推广计划、星火计划,大力推进农村的科技进步,积极引导东部乡镇企业上水平、上规模、出效益。 (四)切实提高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 一是突出应用研究,努力解决严重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难题;二是抓好基础研究与基础性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特别要抓好基因工程、光合作用机理、杂交优势机理和生物固氮等方面的工作;三是要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五)建立一个宏大、高质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我国的人口多,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还很低,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大。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拥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体系。 (六)加速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由研究开发、技术服务、科技管理和科技企业等部分组成。针对农业科技多头管理、重复和分散的现状,建立协调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对农业科技机构进行分类重组,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机构。 (七)抓紧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 通过信息体系的完善,使科研单位更迅速方便地了解农业生产实践对科技的需要,使生产经营单位更容易地了解和得到农业技术信息,促进科研面向生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八)抓紧建立农业标准体系 尽快制定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在内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九)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和农科教结合的突破口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按照实现农业区域布局合理化的要求,在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依靠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建立一批功能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十)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 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各级政府、全社会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特别要增加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每年都要在基建拨款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科研基地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设。 二、突出科教改革 (一)战略重点和布局 在科技项目发展上,不断总结成就,寻找差距,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重要农业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进行攻关。近期重点:农业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农业新阶段对科技的需求,在原有增产类技术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有关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对技术的需求。中远期战略重点:1、充分利用生物的遗传潜力。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好的动植物新品种,重视资源与环境问题。2、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3、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因地制宜地加强灌溉农业、节水农业、雨养农业和旱地农业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的配套技术研究。4、关注食物安全、国人营养和健康。5、提高科学种植与养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动植物综合生产力。6、改进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保鲜、加工、储运、包装、销售和综合利用等技术,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保证,尤其要重视发展饲料工业和食品工业。7、关注转基因动物和植物的研制和生产,使我国农业紧跟世界高科技先进水平。此外,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等也都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方向。8、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的实际,利用信息社会即将到来的有利时机,把农业生产中的“软件”部分,特别是管理水平提升到应有的高度。 (二)在科技的使用上进行革命性变革,重视发挥科技的综合作用,借助综合国力,深层次地改变农业生产的重大机制问题 1、由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由于我国食物资源的丰富多样和人口众多,通过科技的作用,使尚未被用作人类食物的资源成为人的食品以及创造出新的食品种类,其革命性变革的巨大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2、由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这是挖掘饲料潜力,增加我国优质饲料的重要途径。 3、由传统的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整个国土资源开发机制。我国广大的丘陵山区、草地、海陆水面和滩涂都可发展各具特点的农业产业,特别是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可以开发出人类未曾有过的农业产业,前途不可限量。 4、由传统的农产品简单加工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使农产品在农村多层次地利用,形成巨型的现代化产业。 (作者单位:鸡西市园林管理处) 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范文篇二 增加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 摘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是导致我国农业发展缓慢的关键因素。要增加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就要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支出,加大政策支持,构建多渠道投入体系,调动社会力量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农村教育质量;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调整农业科技结构,提供适销对路的农业科技产品。 关键词:农业科技投入; 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科研体制 作者简介:周志太(1956-),男,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12-0037-04 一、我国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是导致我国农业发展缓慢的关键因素。据资料显示,国家技术发明奖中已连续7年没有农业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农业每年也只有1至2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储备能力在国内日趋不足,其原因如下: (一)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农业科技的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我国目前的农业投资强度不到0.5%,远远低于世界农业平均投资强度1.5%,而比起发达国家普遍达到的2%-4%,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更显得微乎其微。 我国农业科技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财政支出,其它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一是企业和农户的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二是外资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不足。 (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不足 科技以人为本。但是,由于农业科研环境差、待遇低,使得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 目前,我国许多涉农高校的教学方式仍停留在传统模式上,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创新教育,教学内容“过期”;缺乏与国外著名涉农高校的联系、交流与合作。 (三)农业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 这是由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其中有4点表现较为严重: “重物轻人”,重成果而轻发现、培养、稳定和吸引优秀科技人才。农业科研机构缺乏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测评机制,从而很难把握每个科技人员的真实水平,经常出现一些有能力、创新意识强的优秀科技人才被埋没的情况。 农业科研管理条块分割严重,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指挥,导致科研力量分散,科研项目重复,经费严重浪费,难以集中有限力量办大事。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究其原因:一是科研与实际相脱节,科研机构与推广部门、生产部门相脱离。我国许多农业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只停留在实验室,依靠理论进行研究,而与市场和实际缺乏联系,信息闭塞,常常造成科研项目脱离实际需要,使得科研成果使用价值有限。二是在科研项目申报过程中,往往由于一些人为因素而使得某些缺乏可行性的科研项目“过关”,这使一些科研成果成为“次品”。三是科技推广队伍不健全,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总体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推广能力低。 此外,我国农民的科技需求不足,农民收入不高,农民的农业科技投资不足。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农村中“文盲”和“半文盲”的农民还不少,尤其是有文化的青年农民进城打工,老农民种地,而老农民中,文盲、半文盲比重大。因此,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有限,这就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 二、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一)提高对农业科技创新意义的认识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促使农业科技创新成为世界各国提高其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都制定长期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改革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我国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保障。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我国农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当前,制约我国新农村建设可持续性的因素很多,如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破坏愈演愈烈等。只有靠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发展基本问题,使农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起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我国农村经济走产业化道路的重要依托。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重大飞跃,要求我国农业必须走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农业产业化道路。农业产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尽快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这些都需要农业科技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同时,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加速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使得竞争日益激烈。而农产品要想具有市场竞争力就必须提高质量,这只能依靠农业科技创新。 (二)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支出 由于农业科技具有长期性、公共性和外部性,需要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主体,政府必须加大财政支出。 充分发挥政府在国民经济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大对落后产业――农业的财政支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支出。 大力调整农业投资结构。适当减少一些具有竞争性的农业财政投资项目,如农业综合开发方面的一些生产性投入,相应地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力度。 尽快解决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低的不利局面,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争取到2015年把科技投资强度提高到1.5%的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把科技投资强度提高到2%的水平,以提高农业科研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收入水平,进而提高农业科技对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支撑能力。 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使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始终保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并可以用相关的法律形式加以确定。 (三)构建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 政府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支出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不是唯一的来源。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所需资金多,单靠政府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寻求更多、更广的投资途径。要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倾斜、政府奖励等政策,调动企业投身农业科技研究的积极性。从事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的企业,可得到利率低、额度充足的银行贷款;农业科技研究成果丰硕的企业,可得到政府提供的补贴和奖励。从事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的企业可凭借其科技成果,享受一定比例的税收减免待遇。凡是“效益优、力量强”和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可得到政府的相关扶持。 尽快建立起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吸引社会各界向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的农业科技领域进行投资,从而筹集农业科技资金。 重视引进外资和人才,加强农业科技研究机构与国外农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对一些重大科技项目的共同研究与开发,解决科研资金和人才不足的问题。 鼓励农业科研机构以自己的科研成果通过股份制或利用信贷资金等形式和方式,兴办科技企业,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走自我发展之路。 三、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竞争实际是人才竞争。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必须依靠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来推动,这就需要加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主要途径有: (一)加强农业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应尽快实现从学历教育到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转变,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转变。 提高农业科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通过互派学者、合作研究、举办双边研讨、联建实验室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形式与其他国家的研究所、大学、公司等进行积极有效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培养创新人才。(1)密切关注农业科技的最新走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通过农业专家、农业教授和学生的互动,把握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和发展方向,重点建设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知识内容、课程和学科。大量引进反映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的书籍报刊,建立有关知识的电子阅览室,给师生提供一个便捷的信息平台。(2)加强高校与农业科技创新企业之间的联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西北农大与企业以股份制形式于1994年4月成立的亚洲第一所葡萄酒学院是产、学、研结合的一个成功案例。学院通过建立稳固的校外产学研综合生产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够进行系统的实岗实练,查漏补缺,按缺补学,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 (二)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者和终端主体,是农业科技产业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农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大幅度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针对农村教育严重落后的状况,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从而逐渐提高农村教师质量,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通过发展网络、电视广播讲座,创办农村科技知识学习培训基地,建立农村科技咨询服务站等形式,加大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普及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 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紧密围绕当地特色产业,根据农业劳动者与非农业劳动者、外出劳动力与外来劳动力、普通从业者与经营管理者的不同需求,合理安排培训内容,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根据培训内容和对象的需要,选择最有效的培训方式,将集中培训与单独指导、课堂传授与实地讲解、有偿培训与无偿培训结合起来。 重点选拔出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农民到大学深造,让他们发挥科技带头人的作用,从而实现“一小批”科技能人带动“一大批”农民的效果。 四、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增加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不仅要增加农业科技的投入,还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科技投入资金的效益。 (一)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 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充分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严惩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农研管理体制创新。全国一盘棋,按照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人才培养与使用、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通过“并、转、建、撤”的整合、改革、改造和改建,解决国有科技力量分散、课题重复、农业科技资源浪费的问题,逐步建立以重点农研机构和涉农大学为主体、科技力量集中、机构精干、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竞争合作、与生产者联系紧密、社会各界参与、共同发展、效益优化的农业科技体系。 不断满足科技人员的课题经费要求,给科研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使他们能够一心一意、心情舒畅地搞科研。 建立公平竞争、奖惩分明的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高额奖励,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对效率低、考评不合格的科研人员给予惩处,如降低待遇、调离或解聘等。 鼓励农业科技人才走出去,到田间地头去创新、创业。这样,他们才能选准课题,抓住和解决突出问题,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鼓励科技参股,鼓励以科技项目、科技专利为主建立农业科技型企业,让农业科学家先富起来。 (二)加快农业科技结构调整,提供适销对路的农业科技产品 以优质高产作物新品种选育及其产业化为重点,加快开发良种扩繁技术,建立完善良种检测标准和技术体系,推动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新品种推广应用,提供符合市场需要、丰富多样的高产、优质和高效的良种。 以农产品加工技术为重点,大力提高农业后续经济效益。把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作为新时期农村经济的增长点,通过星火计划、 中小企业科技基金、国家重点新产品试制计划等工作,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的研究与开发,通过综合利用,多层次转化增值,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以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与研究为重点,提高农产品与食品的安全性。 (三)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各部门及科研人员、推广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来完成。 努力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加快培养农业优秀科技人才,引进先进农业科研设施,保证软件和硬件的配套,并使之有机结合,产生合力。 建立广泛有效的信息网络渠道,把握农业科技发展最新动态,了解对农业科技的最新需求。随“需”应变,使科研始终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适销对路”。 加强项目的评审,保证项目评审公开、公平、公正,确保优先选拔成熟、可行性强、紧密联系现实的科研项目立项,保证科研成果的先进性、实用性和经济性。 加快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依靠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保证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数量和质量的统一。由农业部牵头,科技部门、高校、研究单位配合,组织科技下乡、科技流动站、科技特派员,利用互联网实现农业科技与农村试验田的“互联”和无缝对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更快更好的传播、转化。通过利益导向、科学准确考评考核,不断提高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财政支持、政策支持和科技创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对科技产品的购买力。 (责任编辑:吴之铭) 参考文献: [1] 黄天柱.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研究[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2] 商五一.新时期农业科技投入战略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看了“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范文”的人还看: 1. 农业科技论文范文 2.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参考 3.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 4. 科技小论文范文 5. 大学科技小论文范文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发展支持力度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不断深入,我整理了机械科技论文范文3000字,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机械科技论文范文3000字篇一 农业机械安全生产 [摘 要]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支持力度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不断深入,歙县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日益突出的农业机械安全面临了新的挑战,如农业运输、机械作业、加工及机械用电操作(当前小型机械大都用电力、汽油动力取代了柴油动力)等,农机安全生产问题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已成为农机管理部门目前面临的首要工作,工作的重中之重。本人在基层从事农机管理工作二十多年,农机安全的重要性深有体会,本文通过对当前影响和制约农机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的分析,总结出预防农村农业机械事故发生的几点措施与建议,旨在为农业机械安全生产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 农业机械 安全生产 措施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169-02 在如今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有着巨大的本质性转变。尤其是在中央关于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指引下及黄山市先进型自动化农业发展纲要的指导下,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农业已经基本实现了以小型农业机械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正体现出现代农业的生产、效率、自动化和示范四大优势。 一、当前影响和制约农机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 1.农村农业机械数量的增加,是各类农业机械事故增加的必然因素 80年代以来我国对农村的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很多农民用积累的资本购买小型拖拉机、农用三轮车帮助农业运输和生产,享受当时计划经济时期少量指标柴油的政策。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6000元的价格购入一辆农用三轮或者四轮拖拉机用耕地、播种、运送农作物、送肥、,卖粮食、赶集、走亲访友在农村十分流行。有关数据显示2004年底我国小型农用拖拉机的数量达到1650万台;其中不包括相当一部分的农用三轮,这些农业机械数量的增加,势必促使农村农业机械事故的激增。 2.农机使用者的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淡薄 近年来,“村村通”使农村道路得到改善,农用变形车替代了三轮、四轮拖拉机;特别是2008年中央实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民购机数量急骤上升,大量的新型农用机械涌入农村,由于年轻人出门打工的较多,年龄偏大且安全意识差、法制观念落后、驾驶技术不到位、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成为了农机操作队伍的一员,由于缺少操作技术培训和安全宣传教育,他们的表现令人担忧,他们在工作中违反交通法规,对农村道路安全产生了极大隐患。尤其一部分人,没有经过相关培训就无证上路行驶、超载超速、农用车载客及酒后驾驶等违法违章行为;虽然有些人有驾驶执照,但缺乏农机安全的相关意识,没有系统的对农机进行维护和修理,这样对农机的安全生产造成严重的威胁。 3.目前,政府对农村农业机械管理缺乏协调性,是农业机械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管理范围不确定,缺乏监管协调性。例如对于农用车(拖拉机)的管理,交警部门、交通部门、《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前的农机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有一定的管理权,可确定农用车的范围一直在修改,管理缺乏协调性,存在一些盲区。 4.农田和道路安全检(审)查力度不够 年度检审率和交强险率不高 农机安全检查是使用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的前提,年度检审和交强险是农业机械及其驾驶人的安全及安全事故处理赔偿的保障。但是,目前的农田与道路安全检(审)查无法满足山村农机使用率低、使用范围小、新旧更新快和日益增长的农业机械数量等要求。检测用的相关的设备老化落后或严重缺失,向机手收取检测费用无法落实让年检(审)工作陷入被动。许多农机驾驶员对购买农机和办理驾照的意识有所提高,但是对农机年度检审验及交强险的观念不健全。 5.农机安全防范意识不够 安全宣传和事故应急体系不健全 由于农机生产因季节性、独立性导致全社会对农机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和安全常识教育和培训重要性认知不足,安全防范意识不够。农机生产范围广,影响小,导致专门的农机安全事故应急体系还不健全。 二、预防农村农业机械事故发生的几点措施与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以前,一些相关领导对农机安全管理的必要性、重要性缺乏了解和指导,导致了农机安全管理工作效果不明显。政府和社会应更多地支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关注农机生产安全,充分利用各种舆论资源如电视、农村广播、黑板报、报纸、短信及(农村大队散发宣传单、)举办农机相关知识讲座等,创造一切宣传机会,全力以赴、坚定不移地宣传农业机械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生产常识。只有广大农民的法制观念,安全意识再上一个档次,当农民自觉遵守法律,按规章办事,才能实质上减少农村农机事故的发生。 2.组织农机安全检查 加强机手安全学习 农机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农机安全生产检查,此项措施可以及时补救驾驶员违章操作,可减少和避免相关事故的发生,是农机安全科学管理的诀窍之一。农机安全管理部门应加强基层特别是村组农机管理队伍的建设,加大对农田,道路检查的力度。教育机手严格要求自己,不放松警惕,及时改正不当行为。对于农机驾驶和操作人员,应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学习操作技能,提高自身安全操作意识,应该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测试。对于没有通过考试或不参加考试的人,都将拿不到驾驶执照,严禁其驾驶和操作农机,这样一来有助于农机手素质的提高。要根据当地实际和自身特点,在春耕、秋收农机作业旺季前夕,采取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和周围的操作员进行技术经验交流,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层楼,成为大家的模范。还要经常学习农机事故案例,分析其原因,找出避免事故的方法,使自己懂技术、懂方法、懂操作。 3.保障农机监理资金 改善监理装备 各级政府应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保障农机管理所需的资金,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管理责任制,加大力度管理农机管理项目资金,为农机管理部门装备具有针对性为机手服务的设备,使此部门团队化,专业化,使得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使农机安全管理执法条件不断完善,而且在保障宣传教育、安全检查等工作的开展的同时,要将参与农机管理的工作人员纳人公务员的指导范畴,这样才能确保依法行政,使执法更具有专业性。 4.加强农业机械质量监测 严格遵守报废规定 首先,农机管理相关部门要对本区域的农业机械进行详细的检查,对那些使用时间较长的老旧农业机械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安全评估,评估报告要尽可能详细,凡是符合要求的农业机械应该记录在案,定时定员的进行检查和管理,不容忽视。凡是没有通过检查的机械,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封存、报废等处理。对进行报废的农机主,农机部门应该予以重视,相关部门应给予补贴。如果发现封存、报废的农业机械参加农业生产,应该通知农机主管部门,对违规操作者进行严厉的处罚。农业机械的可靠性相当重要,它影响着农业生产的质量,是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之一,只有真正的重视起来,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我们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王杰波,王坤,张春平. 农村农业机械安全生产不容忽视[J]. 安徽农机,2005,01:6-8. [2]梁军. 设施农业机械安全生产隐患问题不容忽视[J]. 中国农机监理,2010,05:24-25. [3]李平香. 搞好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的对策[J]. 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16:29-31. 机械科技论文范文3000字篇二 农业机械节油措施 摘要 介绍了购置农业机械应掌握的几个原则,并从农业机械的养护、维护及有利于节油的良好驾驶习惯等方面分析了农业机械节油的措施,以期为农业机械操作过程中更有效地节油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机械;节油;原则;养护;维护;驾驶习惯 中图分类号 S2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204-01 农业机械节油一直以来都是广大机手高度关注的问题,牵涉到广大机手的切身利益,节油不能只局限在某一方面,通过了解各类农机具的性能特点,掌握其节油的正确使用方法,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多方面加以应用,才能实现节油节能,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1 农业机械的购置原则 首先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作业性能稳定、动力强劲、售后服务优质、各类维修配件充足的机型,其次要选择符合国标和行业部门认定的机型,再就是满足当地农业需求,整体性能优异的节能机型。只有符合上述条件,才能真正实现节能节油的目标。 2 农业机械的养护 日常的保养对于节油来说非常重要,机车在工作时,由于机器的频繁操作、颠簸,一些部件可能会因为松动而发生漏油现象,特别是柴油滤清器、高压油管、油箱开关、油管接头等关键部件。为此,上述部件在机器开动前进行检查非常有必要,不仅是为了行车安全,而且可以有效降低油耗,提高经济效益。随着农业机械运行时间的增长,机器的精密零部件磨损从而致使其有效功率减小,如:燃油系统、缸套活塞组件以及配气系统等部件,为达到相同的功率将产生更高的油耗。因此,日常合理的养护可保证农业机械保持在最佳的技术状态,是降低油耗的首要因素。 2.1 磨合期忌超负荷运作 磨合期是新购置的农业机械必经的一个过程,也是广大农机手容易忽视的一个过程,新机入手后,迫不急待地快车、重车上路,对于新机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也不利于新机的磨合。在磨合的过程中,一是要在其额定功率内进行负荷;二是要控制机车的速度,宜匀速行驶,忌急加速、急减速、急刹车等。 2.2 定期保养滤清器 日常做好“三滤”的清洗保养,使“三滤”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柴油机车行驶一定的里程,一般以5 000 km为基数,要适时更换柴油滤清器、空气滤清器、机油滤清器配件。因为空气滤清器堵塞会引起进气量减少,导致柴油燃烧不充分,降低燃油效率,机车工作无力,如果空气滤清器的横截面堵塞超过1/3,油耗提高超2%,柴油滤清器的堵塞也会使发动机供油出现异常,导致功率下降,油耗上升。 2.3 查看轮胎气压 保证轮胎正常气压可以起到有效节油的目的,因为轮胎气压过高或过低都会加剧轮胎的磨损,不仅缩短轮胎的寿命,而且增加油耗,更不利于行车安全,因此在行车前,应经常检查轮胎的气压是否正常,为确保机具轮胎的气压正常,春、秋两季按其标示的标准气压充气,夏季的气压比标准气压低2%~3%,冬季比标准高2%~3%,即夏季气压取其规定值的下限,冬季取规定值的上限。 2.4 定期更换润滑油 按机车的实际运行情况,润滑油应及时更换,换油不及时会增加零件的磨损,进而加大油耗。提前换油,会造成油料不必要的浪费,形成另外一种油耗。同时,要根据季节和作业环境来调节更换润滑油的频率。 2.5 确保轴承部件处于正常运转状态 轴承部件在机器运转时不能过紧或过松,确保其保持运转自如状态,反之,会导致机器磨损,同时增加油耗。因此,在安装机器时注意检查各连接部位的螺钉松紧程度。 2.6 正确使用柴油 柴油经过48 h的沉淀后更加洁净,能提升发动喷油阀偶件和喷油泵柱塞偶件运行的稳定,可为发动机的供油系统提供最佳的供油状态,达到有效节油的目的。同时,还能保证发动机的有效使用寿命,为广大农机手节约机器投入的成本。 3 农业机械的维护 3.1 预防燃油渗漏 对发动机应经常性进行目测检查,定期对发动机进行油耗测试,并安装油量校正器,一旦发现滴漏现象及时加以处理。燃油渗漏的预防,一方面是从减少油耗的角度出发,另一方面从安全行车的角度出发,燃油渗漏不可轻视。 3.2 调节供油提前角 供油提前角偏小或偏大都会造成柴油燃烧不充分、不完全,导致排气冒烟、工作无力、增加油耗(喷油角度较规定提前3~4°,油耗约增加2%)。为此,广大机手要根据柴油发动机供油提前角的操作规程及时调整供油提前角。 3.3 及时调节喷油压力 对于使用较长时间的喷油嘴,因针阀偶件发生磨损,应适当调低喷油压力,比标准喷油压力低409 kPa左右,这样就可以避免滴油、漏油现象,保证柴油雾化良好,减少油耗。 3.4 调节气门间隙 调节气门间隙的大小可以对发动机的进、排气量进行有效控制,进而对燃油的消耗产生影响。发动机使用时限久了(下转第209页) (上接第204页) 因齿轮、凸轮轴磨损而引起配气相位角减少,要适当减少气门间隙,以弥补配气相位角的减少。如果机器使用年限较长,凸轮轴磨损严重要及时更换,否则不仅功率下降,而且增加油耗。 3.5 严禁“病机”作业 柴油机正常情况下的排烟为无色或淡灰色,如果工作中持续出现冒蓝烟、白烟、黑烟,说明其技术状态不正常,带病作业。蓝烟主要是发动机润滑油进入燃烧室导致,此故障常伴有润滑油使用过多;白烟一般是柴油中含水;黑烟主要是因为柴油在缺氧情况下燃烧,大部分是因空气滤清器脏污、堵塞所致。发生上述故障时,应该及时找出原因,排除故障,消除柴油机的带病状态,减少油耗[1-3]。 3.6 确保多缸机整体运行,不让“病缸”拖后腿 根据测试数据显示,四缸机器如果有一缸运行不正常或是无法工作,将大幅增加油耗。一旦发现多缸机有一缸运行不正常,应及时检查原因并加以排除,确保各缸运行稳定,减少油耗。 3.7 使用洁净的柴油 柴油是当前各类农业机械的主要用油。实践证明,使用沉淀和过滤净化后的柴油,能延长发动机中精密偶件的使用寿命。在加油前要清除好油箱周围的杂物,防止在加油过程中灰尘进入油箱。 4 有利于节油的良好驾驶习惯 4.1 适度热车 热车时间过长将增加油耗,建议热车1~3 min,水温达到40 ℃时起步,让机车通过低速行驶一段路来达到热车效果,同时也可以有效降低油耗。 4.2 尽量匀速行驶 按照机车设计的经济速度行驶,杜绝超速行驶,是节油的一个好途径。在实际驾驶过程中,尽可能让发动机转速保持在适宜的范围,保持最佳的降低油耗的指标。 4.3 正确控制档位 在发动机转速处于适宜转速之间时换档,农机手应杜绝高档起步,因为低档高速行驶往往使油耗超过正常值的45%。 4.4 提前谋划机车行进路线 农业机车作业前先安排好合理的行车路线,这样可以有效减少不必要的行程,既节约时间又减少油耗。行驶过程减少转弯和空行,途中尽量减少停车的次数。 4.5 忌超负荷作业 根据动力铭牌标具的有效功率进行负荷作业,不宜“小马拉大车”,使油耗陡然上升,也不宜“大马拉小车”,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4.6 选择湿度适宜的土壤作业 各种土壤的湿度不同其阻力也不尽相同,机手在耕作时应该选择相应阻力较小的湿度范围进行作业,这时的平均耗油相对较低。过干或过湿都会增加土壤的工作阻力,从而增加农业机械工作时的耗油量。 4.7 合理正确地运行农业机械 在日常农业耕作中,对将要耕作的地块进行合理规划,杜绝重复耕作的情况发生。同时,按照地块的实际情况,翻地犁牵引纵横方向要保持水平,旋耕犁刀的安装方法要正确,耕深要保持一致。遇到耕作的阻力小且机器运行速度不宜过快时,可采用高档小油门操作。发动机水温在85~95 ℃时的热效率最高、耗油最小,广大机手应该熟练地掌握让发动机水温保持在这个范围。并做到起动预温、防止跑偏、停车熄火等,都能起到节油的效果[4-7]。 5 参考文献 [1] 蔡家声,曹国军,张三强,等.农业机械油料性能及使用与净化[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4(24):44-45. [2] 常东平.在用发动机油质量鉴别简易方法[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5(4):54. [3] 鲁永良,贾元华,王连发.冷却水和机油温度对柴油机小负荷经济性影响[J].农机化研究,2001(4):114-115. [4] 铁金.柴油机用润滑油代号的含义与选择[J].南方农机,2008(4):38-39. [5] 郝荣卫.柴油机油使用六注意[J].河北农机,2005(5):18. [6] 马叶.柴油机油的使用[J].农机安全监理,2002(增刊1):181-182. [7] 董月臣,连丽梅,郭景才.柴油机油和水使用技术要求[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4(1):20.看了“机械科技论文范文3000字”的人还看: 1. 农业机械发展论文范文 2. 农业机械技术论文 3. 农业机械方面论文 4. 农业科技论文范文 5. 有关农业机械专业论文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为此,要:(1)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3)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4)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推广节水灌溉,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5)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6)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7)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现代农业期刊

现代农业科技,2013-2014年中国核心期刊C级别!

《现代农业科技》(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s and Technology)于1972年创刊,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优秀农业技术研究性期刊,每月10日、20日出版,大16开,彩色四封。系全国优秀农业科技期刊、全国农业核心期刊、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来源期刊、全国农业领域职称评定认定期刊、2008年度中文期刊网络传播国内分类阅读科普科技期刊第4名、2009年度中文期刊网络传播海内外阅读排行TOP100期刊、2009年度中文期刊网络传播分类阅读农业类期刊海内外入榜期刊、2010年度中文期刊网络传播国内阅读排行TOP100期刊、2010年度中文期刊网络传播海内外阅读分类排行农业农村类入榜期刊。2010年期刊影响因子0.359。

《现代农业科技》是由安徽省农科院、安徽省农委、安徽省农垦局等联合主办的综合性农业技术期刊,创刊于1972年。大16开本,136页,封面250克铜版纸。2005年由月刊改为半月刊。该刊为全国农业核心期刊,国家级优秀农业科技期刊,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全国农业领域职称评定认定刊物,《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

《现代化农业》是国家核心期刊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主办单位: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国际刊号:ISSN:1001-0254国内刊号:CN:23-1137/S邮发代号:14-84创刊时间:1979大小开本:16开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现代化农业》是国内农业信息方面的专业指导性刊物。自创刊之日起始终恪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并重,倡导服务创新,推动农业研究发展,为农业信息和农业发展事业服务,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学术交流和科研服务。力求集全国各级科技机构成功管理经验之精华,纳百家理论研究之精髓,突出改革,突出新论,开拓视野,探索新领域。

农业现代化论文

新时期如何推进我国农村的政治经济发展及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农村发展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 浅析农村经济的发展 》

摘要: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30多年的时间里,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和农村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农村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功,不但使我国用占世界不到7%的土地解决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且使农民奔向小康,走向富裕。在这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增长迅速。本文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农村 经济 发展

1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源自农民的自发选择,但在这一制度变迁的力量释放之后,市场为什么没能引导农民进行新的发展选择?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中国城乡分割的体制是导致市场无法起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还是从农民自身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三十年来的乡村发展 经验 更为恰当,即农民在其所卷入的农业生产与市场交易过程中的规则安排及其相关控制权问题才是至为关键的,而这一点显然是需要在国家农业政策调整的背景下去理解和分析。

中国农村经济变化的起点和背景是国家与地方政府对农民控制政策的放松与农民群体的行业分化,农民从主要从事粮食 种植 业、畜牧业的传统中逐步分化拓展到经济作物、科学畜牧以及非农产业的各个部门领域之中,并且深深地参与到市场经济交易过程中。中国的农业改革过程正是一个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变动过程中农民应对上述自然 、经济、社会与政治风险的能力及其相关权利变化的过程。以农民权利扩张及其面临的调整作为线索,重新评估中国农业与农村改革的历程显然是值得尝试的。

系统地展现几十年来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变迁的文献还不多。具有代表性文献如林毅夫(1994)的论文集研究了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尤其是对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作了出色的研究;科林•卡特、钟甫宁等人(1991)系统地描述了经济改革中的中国农业经济全貌。但是,总体而言,现有的文献还缺乏一个对中国农村三十年以来经济社会变迁做出系统的和逻辑一致性的解释。

2农村经济发展基本现状

近年来,全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一轮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1)中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农业经济运行的宏观政策背景发生了较大变化,突出表现在市场农业的发育以及市场机制对农业的调节作用大为增强,传统农业正在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转变,农业内部结构向合理化方向调整。受社会需求和市场价格的作用,畜牧业、渔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9年与2008年相比,其比重分别由27.4%和8%上升为29.7%和8.9%。粮食作物种植中,高产优质作物品种种植面积明显增加。

(2)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稳定增长的同时,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行业高速增长,对推动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以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9年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和农村工业总产值均比上年有较大增长。交通运输业总产值,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总产也增长较快值。农村非农行业发展规模日益增大,科技进步作用大大提高,特别是全国各区域农村非农企业增长推动因素不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东部地区加大了农村非农行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中西部地区农民发展乡镇企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些企业使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资源潜力不断被挖掘,形成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点。

(3)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提高的主要特点:一是农民从事家庭经营生产活动仍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乡镇企业职工报酬收入继续增长;三是农民低收入比重下降,高收入人口比重上升。

3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景展望

3.1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农村政策

改革是改变农村面貌的必由之路。三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是必由之路,不改革就要落后。目前,农村和你们仍然占我国发展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农村和你们没有得到大发展,其他发展也最终难解决我们的根本问题。所以,必须加大农村的土地和金融等一系列的改革,我农村经济快速、持速、稳定、高效、科学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要努力落实中央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 措施 ,帮助农村加快发展。

3.2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中“非经济因素”的探索与研究

当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正成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切人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因而不断取得可喜变化。实际上,在经济运动过程中,除了经济因素本身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外,还有大量的非经济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非经济因素作为一种隐性因素,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着各地区,尤其是民族贫困地区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而且在某些时候还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全局,成为阻碍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顽固积瘤。以非经济因素作为分析视角充分研究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3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消费

把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促进农村消费的关键举措。扩大内需增长空间,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去年以来,国家实施的多项政策在农村地区初见成效,尤其是农村消费品市场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农村快于城市局面,这是扩内需、促消费的战果。农村市场的新变化,反映 出国 家实施的强农、惠农、扩大农村消费等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效果,也表明进一步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大有可为。此外,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农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从而起到了拉动内需、繁荣经济的作用。

坚持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支撑体系。按照统筹兼顾原则,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取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社区股份合作等 “三大合作”,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加强农业机械装备建设 ,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 。抓好农田水利建设。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农业机械化 ,尽快改变农村抗灾能力弱的局面。加快高标准农 田建设 ,建成一批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提高耕地的持续增产能力。这些举措将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繁荣。

3.4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持农村 教育 ,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公共 文化 体系建设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 保险 制度,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代替传统的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代农业就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生产力的过程,离不开金融强有力的支持。农村金融就是建立现代农业的核心,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都将起着极其重要的支持作用。在新的历史阶段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增加涉农贷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满足率,扩大覆盖面,健全服务功能,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农村金融的服务能力 ,以促进农村经济的更大发展。

3.5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没有高素质的村民,就不可能有农村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实现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按照“农民提需求、部门供资源、远教来培训”的要求,进一步整合涉农部门的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培训平台作用,进一步拓展农村远程教育覆盖面,广泛开展集中学习、专题培训、课件下载、光盘刻录、现场指导、基地示范等培训活动。要强化农村中学初、高中 毕业 生劳动技能课程的安排和学习,为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续力量打好基础,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家庭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3.6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多 渠道 就业

要做好农民种养结构调整的引导工作和服务工作,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要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形成有特色的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加强农村经济和技术的服务指导工作,解决农村和农民经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因此,需要我们的有关部门从城市下到农村和农民家里去服务。同时,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卫星传输宽带网,扩大村民组播放点建设规模,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为农村种养结构调整和农村市场开拓提供信息保障。

中国是农业大国,有8亿人属于“农民”的范畴,农民的就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状态。2010年,国家为了提高农民就业的竞争能力,将继续大力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推进新农村建设,巩固劳务输出、稳定企业促进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另外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等方面予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处在加快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同时,要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工农、城乡之间的差别。要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使广大农民尽快步入小康[6]。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3.7强化干部队伍,夯实执政基础

有一支领导能力强、工作业绩好、服务水平高的干部队伍是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根本保障。要进一步加强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特别是加强农村科技推广干部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机制,加大农村干部的培养力度,努力提高他们的领导、发展和管理农村经济的能力。继续搞好大学生村官选派工作与管理工作。完善村干部的考核评价工作机制,奖惩结合,解决好干部“沉下去”的问题,让基层干部真正为农村和农民的经济发展尽到应有的职责。

3.8借鉴先进经验,壮大本地经济

过去几十年,我们向沿海输送了大批年轻劳动力,包括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劳动力。经过多年的学习,他们多数已经掌握了技术和管理,以及有了一定的资金储备。他们有相当一部分希望回来创业当老板。这应该是我们利用他们发展内地农村经济的好机会。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主动联系他们,并且从政策和制度等方面为他们创造条件,包括办农民工创业园,农民工创业一条龙服务等,让他们回家开厂、办公司,这将是内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

参考文献:

[1]赵德余.以权利看待发展:中国农业改与农村经济社会之变迁.学术月刊.2010.3(42).

[2]黎东升,马敬桂.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04-O1.

[3]谭芝灵.新时期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问题研究进展.经济纵横.2010(5)24-28.

《 农村科技协会的发展 》

摘要:充分发挥农技协自身优势,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转变,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农村科技协会农民致富领头雁

温在今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与甘肃代表团的代表一起审议政府 工作 报告 时,谈到对甘肃惦记的事情很多,重点讲了关于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努力改善民生四件,这四件事都是与“三农”有关,其核心是老百姓的生活,盼望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的好起来,他“真心希望经过5年的努力,使甘肃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现在全国的平均水平。”从温对甘肃惦记的事情不难看出,一方面,我们甘肃还很落后,特别是农牧民的生活还很困难,迫切需要加快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这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提出了艰巨任务,要积极谋划出台促进甘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另一方面,不论何种有效措施都必须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群众,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要靠广大人民群众自己来实现,要切实调动农民积极参与。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来担当政府与农民、市场与农户的桥梁纽带的重任呢?本人认为,不论从历史发展,还是从实践来看,在甘肃这个欠发达的省份,其重任只能由农村科技协会等服务组织来承担。

甘肃自1984年在天水以农民为主体,依托“土专家”和“田秀才”,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建立起来我省第一个农技协会――武山县洛门镇蔬菜协会以来,依托农村致富带头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村科技工作者发展形成的农村科技协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全省各级农技协会已有5117个,拥有会员41,6万人,并实现了由单项农技协会向甘肃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成立的跨越,涌现出了“临洮县花卉协会”等全省十佳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榆中县洋芋营销协会”等五十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技协会在推广普及农村实用技术,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带领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推动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仅2000年至2005年,全省农技协会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1640个,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7118期,受训农民228万人。因为这些协会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产生的,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也代表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

农技协会是改革开放新形式下,农村广大群众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而组建的新型农村技术经济合作组织,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是探索农村经济社会化的组织形式,是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其特点:一是“民办、民管、民受益”;二是组织形式多样、活动方式灵活广泛;三是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因此,必须把加快农技协发展,做好农技协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措施,真正抓出成效。具体将做好如下五项工作:

1、鼓励和支持农民建立形式多样的专业技术协会。积极探索加快农技协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结合本地实际,通过扶持引导,鼓励有技术、有经济实力、有开拓能力的农民牵头创办农技协:要依托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项目开发创办农技协;要引导乡镇机构发挥人才优势和组织优势领办农技协;要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兴办农技协。其发展模式可以是能人带动型、民办官助型、中介服务型、股份合作型、经济实体型等。通过创办各类专业协会,切实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运输、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等方面的服务,建立为农民服务的市场网络体系。

2、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的运行机制和规范化建设。农技协作为农民的自发组织,要坚持走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路子。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引导,适时加以规范,使之逐步走上机制完备、管理科学的轨道。农技协要建设好班子,完善协会章程和 规章制度 ,明确组织的宗旨、任务、体制和会员权利义务。要实行组织会员制、民主办会制,建立健全有效的利益联接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真正把农技协办成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权明晰、具有较强辐射功能和竞争能力的市场主体。要加强对协会的登记注册、整顿规范,加强内部管理,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成立联合会,发展团体会员,走联合之路,形成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网络体系。

3、加强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扶持指导力度。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形成支持农技协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农业、科技、财政、计划、扶贫、民政、工商、税务、金融等有关部门要提高服务质量,对农技协给予大力支持。在贷款、科技开发、项目、经营销售等方面应给予支持和政策优惠,优先帮助解决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办技术经济实体、发展专业化生产、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等方面的资金困难,帮助争取组织实施好国家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各级星火计划等科技、产业发展、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对农技协开展科技咨询、科技开发、科技培训、技术服务等活动,应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享受国家给予民办科研单位的扶持政策。对于条件具备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工商管理部门取得独立的经济法人地位,要求其依法经营,按章办事,并努力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之不受侵犯,使他们在平等自由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向农技协乱摊派、乱集资,不得干预农技协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县科协作为农技协的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支持农技协工作,做农技协的坚强后盾,推动农技协健康发展。

4、加大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技术支持。要向专业技术协会选派科技特派员,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及有关部门向农技协传播先进的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帮助农技协挂靠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科技成果,努力提高农技协的科技水平,促进农技协与市场的对接。要发挥农技协在农业技术推广普及中的作用,支持开展科技咨询、科技开发、科技培训和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技协骨干和会员进行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技协骨干力量。培训内容要有实用技术、 市场营销 知识、民主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懂技术、信息灵、跑市场的经纪人、懂民主管理的农技协骨干队伍。农业、科技、劳动人事部门要加快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技术职称的评定工作进度,由试点向全省推进,并落实有关政策待遇。

5、引导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不断提升协会档次。为了适应专业生产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除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外,还要将服务范围向资金融通、销售供应、加工储藏等领域延伸,不断引进新技术,改进传统产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市场空间,依靠卓有成效的服务,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面,推动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向合作制经济组织、集团化方向等高层次发展,培育地方特色典型群体。

总之,通过加快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使广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承担起农村科学普及、信息传播、成果推广、科技服务、技术交流、销售服务、发展经济、政策宣传、法律普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牵引点,农村普及科学技术的依托点,带动农民走致富道路的支撑点和农民致富的领头雁。

有关浅谈农村发展的论文推荐:

1.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

2. 浅谈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论文

3. 浅谈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4. 浅谈农村基层党建论文

5. 关于农村发展的论文

6. 新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的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为此,要:(1)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3)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4)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推广节水灌溉,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5)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6)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7)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我肯定可以农村好的

现代农业新技术的论文

农业技术包括良种繁育、施用肥料、病虫害防治、栽培和养殖技术,我为大家整理的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范文,希望你们喜欢。 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范文篇一 我国发展农业科技的战略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过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面对目前的国内外形势,急切需要新的突破。 关键词:农业科技;战略 一、发展农业科技的十项战略 (一)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 这就是既要积极推进改革,又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地域性、周期性、公益性的特点。一是优化专业结构,使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科技力量配置科学合理,当前的重点是加强产前、产后的科技力量;二是优化布局,逐步改变农业科研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建立以生态类型区为基础的新型科研组织体系;三是扩大开放,更多的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引进资金和先进的设备、设施。 (二)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的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 (三)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针对农业产业化对技术的需求,筛选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适当引进进行组装配套,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并通过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成果推广计划、星火计划,大力推进农村的科技进步,积极引导东部乡镇企业上水平、上规模、出效益。 (四)切实提高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 一是突出应用研究,努力解决严重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难题;二是抓好基础研究与基础性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特别要抓好基因工程、光合作用机理、杂交优势机理和生物固氮等方面的工作;三是要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五)建立一个宏大、高质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我国的人口多,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还很低,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大。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拥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体系。 (六)加速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由研究开发、技术服务、科技管理和科技企业等部分组成。针对农业科技多头管理、重复和分散的现状,建立协调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对农业科技机构进行分类重组,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机构。 (七)抓紧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 通过信息体系的完善,使科研单位更迅速方便地了解农业生产实践对科技的需要,使生产经营单位更容易地了解和得到农业技术信息,促进科研面向生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八)抓紧建立农业标准体系 尽快制定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在内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九)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和农科教结合的突破口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按照实现农业区域布局合理化的要求,在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依靠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建立一批功能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十)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 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各级政府、全社会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特别要增加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每年都要在基建拨款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科研基地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设。 二、突出科教改革 (一)战略重点和布局 在科技项目发展上,不断总结成就,寻找差距,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重要农业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进行攻关。近期重点:农业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农业新阶段对科技的需求,在原有增产类技术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有关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对技术的需求。中远期战略重点:1、充分利用生物的遗传潜力。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好的动植物新品种,重视资源与环境问题。2、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3、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因地制宜地加强灌溉农业、节水农业、雨养农业和旱地农业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的配套技术研究。4、关注食物安全、国人营养和健康。5、提高科学种植与养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动植物综合生产力。6、改进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保鲜、加工、储运、包装、销售和综合利用等技术,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保证,尤其要重视发展饲料工业和食品工业。7、关注转基因动物和植物的研制和生产,使我国农业紧跟世界高科技先进水平。此外,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等也都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方向。8、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的实际,利用信息社会即将到来的有利时机,把农业生产中的“软件”部分,特别是管理水平提升到应有的高度。 (二)在科技的使用上进行革命性变革,重视发挥科技的综合作用,借助综合国力,深层次地改变农业生产的重大机制问题 1、由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由于我国食物资源的丰富多样和人口众多,通过科技的作用,使尚未被用作人类食物的资源成为人的食品以及创造出新的食品种类,其革命性变革的巨大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2、由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这是挖掘饲料潜力,增加我国优质饲料的重要途径。 3、由传统的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整个国土资源开发机制。我国广大的丘陵山区、草地、海陆水面和滩涂都可发展各具特点的农业产业,特别是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可以开发出人类未曾有过的农业产业,前途不可限量。 4、由传统的农产品简单加工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使农产品在农村多层次地利用,形成巨型的现代化产业。 (作者单位:鸡西市园林管理处) 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范文篇二 增加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 摘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是导致我国农业发展缓慢的关键因素。要增加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就要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支出,加大政策支持,构建多渠道投入体系,调动社会力量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农村教育质量;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调整农业科技结构,提供适销对路的农业科技产品。 关键词:农业科技投入; 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科研体制 作者简介:周志太(1956-),男,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12-0037-04 一、我国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是导致我国农业发展缓慢的关键因素。据资料显示,国家技术发明奖中已连续7年没有农业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农业每年也只有1至2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储备能力在国内日趋不足,其原因如下: (一)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农业科技的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我国目前的农业投资强度不到0.5%,远远低于世界农业平均投资强度1.5%,而比起发达国家普遍达到的2%-4%,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更显得微乎其微。 我国农业科技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财政支出,其它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一是企业和农户的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二是外资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不足。 (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不足 科技以人为本。但是,由于农业科研环境差、待遇低,使得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 目前,我国许多涉农高校的教学方式仍停留在传统模式上,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创新教育,教学内容“过期”;缺乏与国外著名涉农高校的联系、交流与合作。 (三)农业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 这是由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其中有4点表现较为严重: “重物轻人”,重成果而轻发现、培养、稳定和吸引优秀科技人才。农业科研机构缺乏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测评机制,从而很难把握每个科技人员的真实水平,经常出现一些有能力、创新意识强的优秀科技人才被埋没的情况。 农业科研管理条块分割严重,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指挥,导致科研力量分散,科研项目重复,经费严重浪费,难以集中有限力量办大事。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究其原因:一是科研与实际相脱节,科研机构与推广部门、生产部门相脱离。我国许多农业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只停留在实验室,依靠理论进行研究,而与市场和实际缺乏联系,信息闭塞,常常造成科研项目脱离实际需要,使得科研成果使用价值有限。二是在科研项目申报过程中,往往由于一些人为因素而使得某些缺乏可行性的科研项目“过关”,这使一些科研成果成为“次品”。三是科技推广队伍不健全,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总体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推广能力低。 此外,我国农民的科技需求不足,农民收入不高,农民的农业科技投资不足。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农村中“文盲”和“半文盲”的农民还不少,尤其是有文化的青年农民进城打工,老农民种地,而老农民中,文盲、半文盲比重大。因此,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有限,这就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 二、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一)提高对农业科技创新意义的认识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促使农业科技创新成为世界各国提高其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都制定长期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改革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我国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保障。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我国农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当前,制约我国新农村建设可持续性的因素很多,如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破坏愈演愈烈等。只有靠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发展基本问题,使农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起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我国农村经济走产业化道路的重要依托。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重大飞跃,要求我国农业必须走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农业产业化道路。农业产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尽快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这些都需要农业科技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同时,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加速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使得竞争日益激烈。而农产品要想具有市场竞争力就必须提高质量,这只能依靠农业科技创新。 (二)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支出 由于农业科技具有长期性、公共性和外部性,需要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主体,政府必须加大财政支出。 充分发挥政府在国民经济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大对落后产业――农业的财政支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支出。 大力调整农业投资结构。适当减少一些具有竞争性的农业财政投资项目,如农业综合开发方面的一些生产性投入,相应地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力度。 尽快解决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低的不利局面,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争取到2015年把科技投资强度提高到1.5%的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把科技投资强度提高到2%的水平,以提高农业科研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收入水平,进而提高农业科技对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支撑能力。 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使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始终保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并可以用相关的法律形式加以确定。 (三)构建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 政府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支出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不是唯一的来源。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所需资金多,单靠政府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寻求更多、更广的投资途径。要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倾斜、政府奖励等政策,调动企业投身农业科技研究的积极性。从事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的企业,可得到利率低、额度充足的银行贷款;农业科技研究成果丰硕的企业,可得到政府提供的补贴和奖励。从事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的企业可凭借其科技成果,享受一定比例的税收减免待遇。凡是“效益优、力量强”和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可得到政府的相关扶持。 尽快建立起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吸引社会各界向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的农业科技领域进行投资,从而筹集农业科技资金。 重视引进外资和人才,加强农业科技研究机构与国外农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对一些重大科技项目的共同研究与开发,解决科研资金和人才不足的问题。 鼓励农业科研机构以自己的科研成果通过股份制或利用信贷资金等形式和方式,兴办科技企业,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走自我发展之路。 三、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竞争实际是人才竞争。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必须依靠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来推动,这就需要加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主要途径有: (一)加强农业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应尽快实现从学历教育到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转变,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转变。 提高农业科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通过互派学者、合作研究、举办双边研讨、联建实验室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形式与其他国家的研究所、大学、公司等进行积极有效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培养创新人才。(1)密切关注农业科技的最新走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通过农业专家、农业教授和学生的互动,把握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和发展方向,重点建设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知识内容、课程和学科。大量引进反映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的书籍报刊,建立有关知识的电子阅览室,给师生提供一个便捷的信息平台。(2)加强高校与农业科技创新企业之间的联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西北农大与企业以股份制形式于1994年4月成立的亚洲第一所葡萄酒学院是产、学、研结合的一个成功案例。学院通过建立稳固的校外产学研综合生产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够进行系统的实岗实练,查漏补缺,按缺补学,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 (二)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者和终端主体,是农业科技产业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农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大幅度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针对农村教育严重落后的状况,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从而逐渐提高农村教师质量,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通过发展网络、电视广播讲座,创办农村科技知识学习培训基地,建立农村科技咨询服务站等形式,加大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普及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 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紧密围绕当地特色产业,根据农业劳动者与非农业劳动者、外出劳动力与外来劳动力、普通从业者与经营管理者的不同需求,合理安排培训内容,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根据培训内容和对象的需要,选择最有效的培训方式,将集中培训与单独指导、课堂传授与实地讲解、有偿培训与无偿培训结合起来。 重点选拔出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农民到大学深造,让他们发挥科技带头人的作用,从而实现“一小批”科技能人带动“一大批”农民的效果。 四、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增加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不仅要增加农业科技的投入,还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科技投入资金的效益。 (一)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 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充分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严惩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农研管理体制创新。全国一盘棋,按照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人才培养与使用、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通过“并、转、建、撤”的整合、改革、改造和改建,解决国有科技力量分散、课题重复、农业科技资源浪费的问题,逐步建立以重点农研机构和涉农大学为主体、科技力量集中、机构精干、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竞争合作、与生产者联系紧密、社会各界参与、共同发展、效益优化的农业科技体系。 不断满足科技人员的课题经费要求,给科研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使他们能够一心一意、心情舒畅地搞科研。 建立公平竞争、奖惩分明的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高额奖励,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对效率低、考评不合格的科研人员给予惩处,如降低待遇、调离或解聘等。 鼓励农业科技人才走出去,到田间地头去创新、创业。这样,他们才能选准课题,抓住和解决突出问题,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鼓励科技参股,鼓励以科技项目、科技专利为主建立农业科技型企业,让农业科学家先富起来。 (二)加快农业科技结构调整,提供适销对路的农业科技产品 以优质高产作物新品种选育及其产业化为重点,加快开发良种扩繁技术,建立完善良种检测标准和技术体系,推动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新品种推广应用,提供符合市场需要、丰富多样的高产、优质和高效的良种。 以农产品加工技术为重点,大力提高农业后续经济效益。把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作为新时期农村经济的增长点,通过星火计划、 中小企业科技基金、国家重点新产品试制计划等工作,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的研究与开发,通过综合利用,多层次转化增值,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以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与研究为重点,提高农产品与食品的安全性。 (三)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各部门及科研人员、推广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来完成。 努力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加快培养农业优秀科技人才,引进先进农业科研设施,保证软件和硬件的配套,并使之有机结合,产生合力。 建立广泛有效的信息网络渠道,把握农业科技发展最新动态,了解对农业科技的最新需求。随“需”应变,使科研始终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适销对路”。 加强项目的评审,保证项目评审公开、公平、公正,确保优先选拔成熟、可行性强、紧密联系现实的科研项目立项,保证科研成果的先进性、实用性和经济性。 加快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依靠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保证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数量和质量的统一。由农业部牵头,科技部门、高校、研究单位配合,组织科技下乡、科技流动站、科技特派员,利用互联网实现农业科技与农村试验田的“互联”和无缝对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更快更好的传播、转化。通过利益导向、科学准确考评考核,不断提高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财政支持、政策支持和科技创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对科技产品的购买力。 (责任编辑:吴之铭) 参考文献: [1] 黄天柱.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研究[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2] 商五一.新时期农业科技投入战略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看了“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范文”的人还看: 1. 农业科技论文范文 2.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参考 3.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 4. 科技小论文范文 5. 大学科技小论文范文

发展农业节水事业,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提高有效灌溉率,是有效缓解农业水资源的办法.我精心推荐的一些节水新技术之栽培技术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节水新技术之栽培技术论文篇一 节水灌溉技术浅析 【摘要】在我国各个用水部门中,农业用水最多,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80%。由于农业进行节水灌溉的各项措施还没有得到充分实行,水资源浪费较大,因此,灌区全面推行节水灌溉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匮乏问题的一条关键途径。本文分析了节水灌溉工程技术,阐明了推行节水灌溉的成效。 【关键词】节水 灌溉 技术 中图分类号:TU991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从用水角度看,提高水的利用率,应结合灌溉水运行的环节来考虑。灌溉就是通过给农田补充水分来满足作物需求,创造作物生长良好环境条件以获得较高产量,灌溉水的运行大体可分为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存在提高水的利用率的问题。第一个环节是从水源,通过渠道或管道将水输送到田间,提高输水的效率,对应的技术称为输配水工程技术。第二个环节是灌溉水在田间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灌溉,对应的技术称为喷灌、微灌、地面灌等技术,提高灌水效率。第三个环节是作物对田间水分的利用,提高水分生产效率。由此可见,农业节水的内涵包括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配置,输配水系统的节水,田间灌溉进程的节水,作物生长水分转化过程的节水,用水管理的节水以及农艺节水增产技术措施等方面,其目的就是大幅提高水的利用率,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水灌溉道路来。 二、节水灌溉工程技术 1、渠道防渗技术 这是为减少渠道的透水性或建立不易透水的防护层而采取的各项技术措施。根据使用的材料可分为土料压实、三合土护面、砖石衬砌、砼衬砌、塑料薄膜防渗和沥青护面防渗等。 我国的渠道防渗科研工作始终围绕开发性能好、成本低、易于施工、便于群众掌握的防渗材料为中心, 同时研究推广新型防渗渠道断面形式和衬砌形式。如陕西省宝鸡峡灌区在近年的三大灌区更新改造过程中, 推出了一系列“U”型渠道衬砌机械, 就在施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占我国总用水量80%的农灌主要输水手段是渠道, 而传统的土渠输水渗漏损失约为引水总量的50%~60% , 全国仅此一项年约损失水量1. 7×1011m3, 目前我国渠道防渗长度仅占需要的1/ 3~1/ 4。所以, 大力发展渠道防渗技术是节水灌溉的重要途径。 2、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 简称“管灌”,是利用低压管道代替渠道输水的一种灌水方法。“管灌”由于具有一次性投资少、设备简单、省水、省工、省地、省时, 增产效益显著, 农民易于掌握等优点, 颇受重视, 在我国北方井灌区已发展到30×106hm2。其中陕西省的关中、陕北地区大片机井灌区大量采用“管灌”技术。实践证明“管灌”是我国北方地区发展节水灌溉的重要途径之一。 3、喷灌技术 这是一种利用专门的设备将压力水喷洒到空中形成细小水滴, 并均匀地降落到田间的灌水方法。按设备的组成可分为机组式和管道式喷灌系统两大类。我国从70 年代开始, 发展喷灌技术, 经过20 多年的努力, 喷灌面积已发展到8×105 hm2 , 取得了比较显著的节水、增产效益。这项技术比较适合在山丘地区、干旱缺水地区和经济作物灌区发展。 4、微灌技术 这是一种利用专门设备将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输送到作物根层附近土壤表层或土层中的灌水方法。根据灌水器的类型, 可分为滴灌、微喷灌和涌泉灌3 种。微灌技术, 我国从1974 年开始采用, 至今已发展到2×104 hm2, 这一技术适用于山丘地区、水资源非常贫乏地区, 同时因它可将灌溉、施肥、打农药结合进行, 而特别适用于经济作物的灌溉。在理论研究上, 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我国条件设计参数和计算方法。在设备研制生产方面, 开发研制了微灌带、孔口滴头、补偿式滴头、折射式和旋转式微喷头、脉冲滴灌设备、过滤器、进排气阀、调压器和施肥器等。 5、改进地面灌水技术 这是一种主要围绕传统地面灌水技术存在的灌水均匀度差、灌水定额大等缺点进行的技术改进。包括改进沟畦规格( 如长畦改短畦, 宽畦改窄畦, 短沟灌和细流沟灌等。如陕西省的洛惠渠、宝鸡峡灌区, 推广长畦改短畦, 宽畦改窄畦, 大水漫灌改小畦浅灌后, 作物生育期灌水量降低20%~30%) 和采用先进的地面灌水技术( 如波涌灌、隔沟灌、膜上灌、细索灌、水平畦灌等) 。我国有98%以上的灌溉面积采用地面灌溉, 对这一技术进行改进, 提高灌水均匀度, 节省灌溉用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 在我国最具推广价值的改进地面灌水技术有波涌灌和膜上灌两项。波涌灌是美国70 年代末推出的适于旱作灌溉的新技术。从80 年代起我国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对波涌灌节水机理、土壤致密层形成、入渗特性与地表水流运动规律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目前, 在理论上还需进一步研究浑水波涌灌问题, 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波涌灌灌水设备, 这是扩大应用波涌灌技术的关键。膜上灌是我国独创的新技术, 是在地膜栽培的基础上, 把膜侧水流改为膜上流, 利用地膜输水, 通过膜孔和膜边侧渗给作物进行灌溉, 这项技术在新疆取得了较高的增产节水效果, 但在理论上还需进一步研究。 6、渗灌技术 这是一种利用地下管道系统将灌溉水引入田间、灌溉水通过管壁孔湿润根层土壤的灌水方法。在我国主要有两种, 一是管道式, 二是鼠道式。目前渗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土壤湿润不够均匀; 易导致表土返盐; 地下管道不易检修养护; 投资大, 施工要求高, 这是目前影响推广的主要原因; 在理论上的研究还很不充分, 关键性技术问题尚待提高和完善。 7、雨水汇集利用技术 这是在干旱、半干旱的山丘地区, 将较大强度降雨所产生的地面径流汇集起来, 并在最需要时供给作物利用的技术。80 年代末我国开展了雨水汇集利用技术的研究, 如汇流表面薄层水泥处理技术、窖窑构建及布局技术、汇集效率、汇流面与种植面积比例确定等, 取得了一批有意义的成果。但在雨水引导汇集贮存和高效利用上缺乏系统化的理论研究, 未形成适宜于不同区域的汇流整体规划和与之配套的灌溉技术和作物栽培技术。近几年在甘肃东部、陕西白于山区和宁夏南部发展起来的窖灌农业就是采用典型的雨水汇集利用技术, 有的地区已把它作为扶贫工程而深受群众欢迎。 三、推行节水灌溉的成效 1、灌溉水利用率显著提高 中国平均灌溉水利用率由20 世纪70 年代估算的30%左右提高到了2007 年的47.5%,单位面积平均灌溉用水量从7 950 m3/hm2 降到6 435 m3/ hm2。在灌溉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有效灌溉面积由20 世纪70 年代末的4 887 万hm2 发展到2007年的5 778.2 万hm2。以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为例,1996~2006 年10 年间,中国累计投资212.6 亿元,对363 个灌区的病险工程、“卡脖子”工程和渗漏严重的渠段进行了改造,共恢复、改善、新增灌溉面积666.7 万hm2。据分析测算:项目实施前后相比,渠系水利用系数由0.49 提高到0.54, 灌溉水利用率由42.1%提高到47.8%;亩均灌溉水量由529m3 下降到469m3;新增节水能力125 亿m3。 2、水分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根据对363 个已经实施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的大型灌区的测算分析:粮食作物产量平均提高了450 kg/ hm2,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15 亿kg;取得了国家每投入1.84 元,新增1 kg 粮食生产能力和节水1.1m3 的双重效益。 3、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节水灌溉的发展加快了中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进程。良好的灌排基础设施与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有机结合,使不少节水灌溉项目区由过去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形式转变为农民合作组织、大户承包等经营形式,推进了农业的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生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结论 水资源短缺与节水将是我国未来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主题。它不仅关系到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而且关系到国家安全。继续加大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的投入力度,在各类灌区大力发展渠道防渗技术、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喷灌技术、滴灌技术、雨水汇集利用技术和加强用水管理等各项节水技术,将是我国今后节水灌溉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楼豫红. 我省节水灌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四川水利, 2003, 24( 2) : 10- 12. [2] 姜长云. 中国节水农业: 现状与发展方法[ J]. 农业经济问题, 2001, 10( 10): 19- 23. 节水新技术之栽培技术论文篇二 建设节水型社会 摘 要: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针对我国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我国政府在新时期提出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新要求。本文就我国现阶段建设节水型社会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节水型社会要从节流、治污、开源三个方面着手的想法,并具体介绍了水价调节、节水宣传、海水利用、雨水利用等新的的举措。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节约用水;水价;海水利用;雨水利用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再加上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污染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剧增,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用水量急剧增长,城市、生活、工业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可利用的水资源日益减少,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威胁。同时我国粗放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在生产生活中造成了大量水资源损失,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巨大。因此,建设节水型社会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1 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全国人民的节水意识逐渐加强,工企业在污水排放中的逐步规范,农业上节水灌溉的推行与落实,一些先进的节水器具的投入使用,还有一大批污水处理企业的兴起,这都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催化剂。但我国在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1.1 水权管理的不规范 由于责任分工不明确,导致一旦出现问题,各部门相互推脱,事情也一拖再拖得不到有效解决。部分城市水务管理交叉严重,有时在城建、水利部门间存在真空,甚至有时带来执法中的抵触情绪。 1.2 水资源保护意识有待加强 少数地区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破坏现有的水体。全民节水的教育仅存在纸面上,得不到有效落实,个别单位无证过量开采地下水。部分企业为躲避政府管理而迁到偏远地区,污水在当地随意排放,对当地的水体、水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 1.3 节水器具的推广受阻,开发能力弱 虽然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大量先进的节水工具面向市场,但由于成本高昂,只有个别企业愿意购买。还有无论是农业灌溉的喷头还是城市的洗浴喷头质量都不过关,技术标准不统一,以低廉的的价格参与市场竞争,严重影响了节水技术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2 节流、治污、开源三效并举 2.1 节流 2.1.1推行新型农业灌溉方式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节水灌溉,发展喷灌、滴管、微灌等先进灌溉方式,提高水的利用率。和传统农业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相比,喷灌可节水50%,微灌可节水60%—70%。同时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规划种植作物的合理布局,集中化灌溉,避免了作物之间的隔空灌溉和不均匀灌溉而浪费大量水资源。 针对我国农村现有的土渠输水进行改造,传统的土渠输水渗漏损失较大,约占到输水量的50%—70%。渠道防渗技术的利用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考虑到农村现有的经济条件,采用塑料薄膜或者混凝土渠道输水,可以大大减少渗漏量,将输水效率提高到70%以上。目前我国大约只有20%左右的渠道进行了防渗处理。 2.1.2工业节水 据调查城市工业用水的70%以上将转化为污水,一些水资源丰富的国家,近年来也大力推行节水,主要是因为不堪承受污水处理的高额负担。我国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大力开发和推广节水器具和节水的工业生产技术。根据分析指导,2010年供水设施的单位投资约为8元每立方,污水处理约为10元每立方米,而工业节水费用仅需3元每立方米左右。因此,增加节水的资金投入不但为持续发展所需,而且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2.1.3水价调节 我国的水价政策极不合理,一些城市的地下水超采已经十分严重,但至今这些城市的企业单位仍可无偿开采地下水,导致引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自来水厂难以运营。我们可以采用国外流行的累进制水价、高峰用水价,还可以采取分季分标准的方法控制用水。种种情况表明,水价是水资源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经济杠杆,必须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制定我国现阶段的相应水价政策。 2.1.4节水管理与宣传 建设节水型社会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完善分水协调、水价听证会等水管理制度。实行民主监督,广泛调动用水居民参与水资源管理的积极性。在调动大家积极性的同时,相关部门还要专门组织专业人员对用水和调水部门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公众节水技能,鼓励公众创新节水新方法和新技术,有关部门协调第一时间进行推广应用。 政府、学校、工厂等单位要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节水宣传教育,培养全民节水意识,让人们意识到水资源短缺的危机感和节水的重要性。 2.2 治污 2009年中国污水排放总量达到536.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40.2亿吨,占排放总量的44.7%。废水排放居于前四位的行业依次是造纸、化工、电力和纺织。水污染物排放总量高居不下,导致水污染相当严重。 2.2.1建立健全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有关部门要做到严格执法,以防为主,以治为辅是我国水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径,也是水环境建设的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 2.2.2强化对饮用水源取水口的保护 政府有关部门要划定水源区,在区内设置告示牌并加强取水口的绿化工作。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检查,从根本上杜绝污染,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同时还有必要健全农村的凿井制度,合理规划村井布局,既要保证每户都能喝上安全的饮用水,又要达到节约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的目的。 2.3 开源 2.3.1海水利用 地球上海水量要占到全球水资源总量的97%,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大规模的海水淡化供水还不太现实,但是我们可以将海水降级利用,即降低它的处理标准,供人类的生产生活使用。 海水冲厕、海水工业冷却、海水洗车等等对海水的利用都只需对海水进行简单的净化处理就可以利用。全国城市的生活用水中有5%-8%用于冲厕,利用海水冲厕可以减少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使用。随着服务行业的兴起,许多行业开始大规模使用地下水,洗车行就是其中之一。现在全国约80%的洗车用水都是开采的地下水,由于成本低廉导致他们大量无节制的浪费水资源。洗车对水的利用程度很低,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 2.3.2雨水利用 雨水是天然的水资源,如果能够得到很好地利用可大大缓解现在的水资源危机。建设集雨工程,大力发展水池水窖、平原水库、塘坎、雨水拦截工程是利用雨水资源的一些合理措施。以城市为例,将建筑顶部设计成凹漏斗状,在凹处通一排水管道,管道中设置简单的过滤器。雨水通过管道流入储水池,在池中静置,其颗粒下沉或上浮至池表面。出水经设在池中部的过滤器再次过滤后由水泵送至用户变为冲洗用水、洗涤用水和院落绿化用水等等。 参考文献 [1]徐得潜,梅素琴. 水资源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42-48 [2]薛英文等. 浅谈城市节水技术与管理.节水灌溉,[J]2003(3) [3]汪恕诚. 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要点.中国水利,2003(11) [4]张静,王本德,周惠成. 节水型社会建设初探.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32-36 作者简介 刘文康(1993-),男,汉族,河南鹤壁人,郑州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2011级本科毕业生。 孟翔(1992-),男,汉族,甘肃武威人,郑州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2011级本科毕业生。 潘琛(1993-),男,汉族,湖北黄冈人,郑州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2011级本科毕业生。看了"节水新技术之栽培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浅谈节水措施在农业水利灌溉中的应用论文 2. 农业科技专科毕业论文 3. 关于节约用水的议论文作文800字 4. 蔬菜栽培的问题及对策 农业科技论文 5. 农业建设发展学年论文

请你做个小调查,你的家乡采用了哪些农业新技术、

现代农业新技术的文章

影响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信息因素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的总量很大,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另一方面,真正运用于生产,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又很少。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85%之间,而我国仅为30~40%;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80%,而我国只有42%。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固然很多,而存在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发布与接收诸环节中的各种障碍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这些障碍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信息形式问题。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也同样取决于其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不仅知识的内容决定其是否构成信息,而且知识的传递与表达方式也决定着它是否构成信息[3]。虽然科技成果本身就是一种信息集合体,但是由于科技成果的生产往往相对集中于某些时间和空间,在对其进行相关的信息化处理之前,其本身的形式并不一定适合进行传播与运用。所以科技成果的信息传播形式就成为影响其最终价值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从而造成大多数农业科技成果始终处于“阳春白雪”、深锁春闺的状态,没有以适合农业生产者特点的朴素简洁的形式与他们见面。2.农业科技信息的载体障碍。农业科技信息的载体主要有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推广组织等。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这又使得用户入网费用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人员与经费规模、工作所需投入上呈倒金字塔结构,即县级农技推广人员占的比重大,而乡村两级农技推广人员所占比重小;而据研究,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村两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工作状况(钱永忠,2000)。因此,目前的情况不符合农业科技推广的规律,对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深入到千家万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也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是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综合应用,是理论与实践经验的高度结合。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3.信息供体与信息受体的行为动力障碍。信息供给与需求双方的共同作用是农业科技成果顺利进行产业化的前提。信息供体的行为动力当然地来源于市场诱因,但是又不完全依赖于市场机制。研究表明,越接近于科技成果形成的源头,科技成果的转化越依赖于非市场因素的作用;越接近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终端,市场机制作用的强度越大。同时,由于农业科技成果公共物品的性质,免费搭乘“信息快车”,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作为回应,信息供给者常常被迫提高信息产品的价格或信息使用的门槛。这就使科技成果供应陷入了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还是要通过政府行为,提供完善的政策法规或一定的经济补贴来支持信息供体,鼓励其开展农业技术信息的传播与服务。当然,现实中也有少部分信息供应商,如一些刊物、报纸、信息咨询中心等通过有效的市场运营获得了成功,但网络信息供应商目前的经营状况还不甚理想。这主要是因为信息高速公路“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此外,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科技成果研发的困难,也使得技术供给者市场活跃程度较低。农业科技成果使用者接受农业科技成果的原因来自于农业科技带来的产品创新或土地劳力等生产要素的集约。其本质是带来农业生产机会成本的降低和生产收益的提高,因而带来农民生活状况的改善。由于农业产业的弱质性,我国农业生产者经常处在被市场挤压的境地,生产效益不高,单位产品的利润有限,加之生产规模较小,因而缺乏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同时,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中国农民更是深受“平安是福”、“小富即安”思想的浸淫,不愿意冒险行事,因此,他们不会轻易接受风险不明的农业科技信息。而等他们看到别人使用某项科技信息获利并开始模仿时,其技术收益又因使用者的增加而往往比预期的要低。这些因素又反过来成为进一步影响农业生产者接受农业科技信息积极性的因素。4.信息的信度与效度问题。信度是反映事物稳定性、可靠性的指标。信度的作用在于消除不确定性。但是,如果信息路径的噪音太大,那么,科技成果信息的传播过程反而可能成为增加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每一个中间环节的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信息的效度即信息的准确性和应用效果。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加之农业生产环境的开放性,因此几乎没有具有普适性的农业科学技术。任何一项技术都需要结合一定的生产条件进行适度的改造。而农业科技信息的加工方法和改造程度直接影响着它的效度。农业科技成果的立意是否以解决特定问题为导向是决定其信度与效度的关键因素。问题导向在决定科技成果内容的同时,也决定了科技成果的信息形式,即它充分考虑了接受者的特点。比如说,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地域性,要提高技术使用效率,就必须使农业科学技术与当地生产条件相结合,实现技术的本地化。5.信息的不对称性。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非常普遍。信息不对称最经常地表现为“不懂”技术的使用者(包括技术开发的风险投资商、科技推广组织、农业企业和农民)和“不懂”市场的技术持有者之间的沟通困难。进行信息充分沟通的一个前提,是对话双方能够在同一个对话平台上把事情“说清楚”。可是事实上很难做到这一点。而封建社会婚姻中常见的那样一种现象倒是时有耳闻——技术持有者出于对技术保密的心理以及法律、政策所允许的某些保护性措施,使得技术成果的信息发布不完全,就像一位护雏心切的家长,对自己的女儿娇宠过度,不让她抛头露面,同时又不论其长相如何,在自己看来总是貌美如花,因此希望她能找到一个上好的婆家;而对投资者而言,由于对技术了解程度有限,但出于保护自己投资利益及规避风险的本能,总想更多地获得有关的技术信息,可是科技成果这一待嫁的新娘却总是披着红色的盖头,在她与自己正式成婚之前,无论如何难睹芳容。于是,双方在成为亲家之前,总要先互为敌人,都想摸清对手的情况,而又往往云里雾里,不知所以,最后是“不打不成交”或者以告吹了事。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经常出现技术持有者对技术效果的高估,而投资者迟迟不予投资的现象。如果信用制度完善的话,这些问题应该不难解决。但恰恰是由于不规范行为的泛滥,政府评奖制度以及中立性的技术评估机构的评估结论往往仍不足以为投资者采信,所以,科技成果使用者对一项科技成果的接受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成果持有者的声望,投资者的眼光、胆魄和运气。信息不对称的客观事实,加之制度的失范,造成了以上的尴尬局面。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当然不能是让科技成果使用者成为技术专家或者使科研人员成为项目经理人。完善法律制度,规范操作行为,确保科技成果评估机构的中立和专业化,提高农业科技信息的信度与效度,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6.信息的梯度转移问题。信息的梯度转移规律是指信息总是按照一定的层次和方向循序进行传递的。由于知识和文化水平的差异,在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甚至在接受者群体之间都存在着“知识差”[4],由此也就难以避免形成“信息差”。这一差距的大小直接决定信息传递的速度、方向、范围和效果。“信息差”的大小决定了信息转移的梯度。梯度是指某物质的空间分布在一定方向上有规律的递增或递减的现象。实物的能量是沿着梯度最大的方向流动的:水向落差最大的方向倾泻,电向电位差最大的方向流动,热量向温差最大的方向传导,等等。然而,科技信息的传播扩散却与之相反。由于它是一种知识商品,如果接受的一方没有相应的知识、技术和经济基础,就很难接受、消化它。所以,科技成果是沿着应用梯度最小的方向转移的。科技成果的生命周期与科技成果梯度纵向转移(由科技发达地区转向科技不发达地区,这是地域上的纵向转移;由发达地区的衰落型科技转移到落后地区变为先进型科技,这是时间上的纵向转移)规律,提醒我们要紧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努力推动科技成果的“平民化”和相关科技知识的“普及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

农业技术包括良种繁育、施用肥料、病虫害防治、栽培和养殖技术,我为大家整理的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范文,希望你们喜欢。 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范文篇一 我国发展农业科技的战略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过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面对目前的国内外形势,急切需要新的突破。 关键词:农业科技;战略 一、发展农业科技的十项战略 (一)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 这就是既要积极推进改革,又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地域性、周期性、公益性的特点。一是优化专业结构,使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科技力量配置科学合理,当前的重点是加强产前、产后的科技力量;二是优化布局,逐步改变农业科研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建立以生态类型区为基础的新型科研组织体系;三是扩大开放,更多的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引进资金和先进的设备、设施。 (二)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的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 (三)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针对农业产业化对技术的需求,筛选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适当引进进行组装配套,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并通过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成果推广计划、星火计划,大力推进农村的科技进步,积极引导东部乡镇企业上水平、上规模、出效益。 (四)切实提高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 一是突出应用研究,努力解决严重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难题;二是抓好基础研究与基础性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特别要抓好基因工程、光合作用机理、杂交优势机理和生物固氮等方面的工作;三是要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五)建立一个宏大、高质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我国的人口多,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还很低,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大。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拥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体系。 (六)加速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由研究开发、技术服务、科技管理和科技企业等部分组成。针对农业科技多头管理、重复和分散的现状,建立协调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对农业科技机构进行分类重组,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机构。 (七)抓紧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 通过信息体系的完善,使科研单位更迅速方便地了解农业生产实践对科技的需要,使生产经营单位更容易地了解和得到农业技术信息,促进科研面向生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八)抓紧建立农业标准体系 尽快制定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在内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九)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和农科教结合的突破口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按照实现农业区域布局合理化的要求,在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依靠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建立一批功能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十)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 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各级政府、全社会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特别要增加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每年都要在基建拨款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科研基地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设。 二、突出科教改革 (一)战略重点和布局 在科技项目发展上,不断总结成就,寻找差距,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重要农业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进行攻关。近期重点:农业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农业新阶段对科技的需求,在原有增产类技术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有关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对技术的需求。中远期战略重点:1、充分利用生物的遗传潜力。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好的动植物新品种,重视资源与环境问题。2、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3、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因地制宜地加强灌溉农业、节水农业、雨养农业和旱地农业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的配套技术研究。4、关注食物安全、国人营养和健康。5、提高科学种植与养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动植物综合生产力。6、改进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保鲜、加工、储运、包装、销售和综合利用等技术,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保证,尤其要重视发展饲料工业和食品工业。7、关注转基因动物和植物的研制和生产,使我国农业紧跟世界高科技先进水平。此外,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等也都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方向。8、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的实际,利用信息社会即将到来的有利时机,把农业生产中的“软件”部分,特别是管理水平提升到应有的高度。 (二)在科技的使用上进行革命性变革,重视发挥科技的综合作用,借助综合国力,深层次地改变农业生产的重大机制问题 1、由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由于我国食物资源的丰富多样和人口众多,通过科技的作用,使尚未被用作人类食物的资源成为人的食品以及创造出新的食品种类,其革命性变革的巨大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2、由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这是挖掘饲料潜力,增加我国优质饲料的重要途径。 3、由传统的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整个国土资源开发机制。我国广大的丘陵山区、草地、海陆水面和滩涂都可发展各具特点的农业产业,特别是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可以开发出人类未曾有过的农业产业,前途不可限量。 4、由传统的农产品简单加工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使农产品在农村多层次地利用,形成巨型的现代化产业。 (作者单位:鸡西市园林管理处) 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范文篇二 增加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 摘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是导致我国农业发展缓慢的关键因素。要增加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就要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支出,加大政策支持,构建多渠道投入体系,调动社会力量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农村教育质量;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调整农业科技结构,提供适销对路的农业科技产品。 关键词:农业科技投入; 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科研体制 作者简介:周志太(1956-),男,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12-0037-04 一、我国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是导致我国农业发展缓慢的关键因素。据资料显示,国家技术发明奖中已连续7年没有农业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农业每年也只有1至2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储备能力在国内日趋不足,其原因如下: (一)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农业科技的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我国目前的农业投资强度不到0.5%,远远低于世界农业平均投资强度1.5%,而比起发达国家普遍达到的2%-4%,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更显得微乎其微。 我国农业科技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财政支出,其它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一是企业和农户的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二是外资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不足。 (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不足 科技以人为本。但是,由于农业科研环境差、待遇低,使得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 目前,我国许多涉农高校的教学方式仍停留在传统模式上,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创新教育,教学内容“过期”;缺乏与国外著名涉农高校的联系、交流与合作。 (三)农业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 这是由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其中有4点表现较为严重: “重物轻人”,重成果而轻发现、培养、稳定和吸引优秀科技人才。农业科研机构缺乏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测评机制,从而很难把握每个科技人员的真实水平,经常出现一些有能力、创新意识强的优秀科技人才被埋没的情况。 农业科研管理条块分割严重,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指挥,导致科研力量分散,科研项目重复,经费严重浪费,难以集中有限力量办大事。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究其原因:一是科研与实际相脱节,科研机构与推广部门、生产部门相脱离。我国许多农业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只停留在实验室,依靠理论进行研究,而与市场和实际缺乏联系,信息闭塞,常常造成科研项目脱离实际需要,使得科研成果使用价值有限。二是在科研项目申报过程中,往往由于一些人为因素而使得某些缺乏可行性的科研项目“过关”,这使一些科研成果成为“次品”。三是科技推广队伍不健全,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总体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推广能力低。 此外,我国农民的科技需求不足,农民收入不高,农民的农业科技投资不足。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农村中“文盲”和“半文盲”的农民还不少,尤其是有文化的青年农民进城打工,老农民种地,而老农民中,文盲、半文盲比重大。因此,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有限,这就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 二、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一)提高对农业科技创新意义的认识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促使农业科技创新成为世界各国提高其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都制定长期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改革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我国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保障。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我国农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当前,制约我国新农村建设可持续性的因素很多,如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破坏愈演愈烈等。只有靠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发展基本问题,使农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起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我国农村经济走产业化道路的重要依托。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重大飞跃,要求我国农业必须走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农业产业化道路。农业产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尽快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这些都需要农业科技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同时,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加速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使得竞争日益激烈。而农产品要想具有市场竞争力就必须提高质量,这只能依靠农业科技创新。 (二)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支出 由于农业科技具有长期性、公共性和外部性,需要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主体,政府必须加大财政支出。 充分发挥政府在国民经济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大对落后产业――农业的财政支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支出。 大力调整农业投资结构。适当减少一些具有竞争性的农业财政投资项目,如农业综合开发方面的一些生产性投入,相应地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力度。 尽快解决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低的不利局面,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争取到2015年把科技投资强度提高到1.5%的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把科技投资强度提高到2%的水平,以提高农业科研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收入水平,进而提高农业科技对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支撑能力。 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使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始终保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并可以用相关的法律形式加以确定。 (三)构建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 政府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支出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不是唯一的来源。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所需资金多,单靠政府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寻求更多、更广的投资途径。要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倾斜、政府奖励等政策,调动企业投身农业科技研究的积极性。从事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的企业,可得到利率低、额度充足的银行贷款;农业科技研究成果丰硕的企业,可得到政府提供的补贴和奖励。从事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的企业可凭借其科技成果,享受一定比例的税收减免待遇。凡是“效益优、力量强”和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可得到政府的相关扶持。 尽快建立起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吸引社会各界向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的农业科技领域进行投资,从而筹集农业科技资金。 重视引进外资和人才,加强农业科技研究机构与国外农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对一些重大科技项目的共同研究与开发,解决科研资金和人才不足的问题。 鼓励农业科研机构以自己的科研成果通过股份制或利用信贷资金等形式和方式,兴办科技企业,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走自我发展之路。 三、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竞争实际是人才竞争。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必须依靠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来推动,这就需要加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主要途径有: (一)加强农业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应尽快实现从学历教育到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转变,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转变。 提高农业科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通过互派学者、合作研究、举办双边研讨、联建实验室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形式与其他国家的研究所、大学、公司等进行积极有效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培养创新人才。(1)密切关注农业科技的最新走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通过农业专家、农业教授和学生的互动,把握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和发展方向,重点建设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知识内容、课程和学科。大量引进反映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的书籍报刊,建立有关知识的电子阅览室,给师生提供一个便捷的信息平台。(2)加强高校与农业科技创新企业之间的联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西北农大与企业以股份制形式于1994年4月成立的亚洲第一所葡萄酒学院是产、学、研结合的一个成功案例。学院通过建立稳固的校外产学研综合生产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够进行系统的实岗实练,查漏补缺,按缺补学,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 (二)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者和终端主体,是农业科技产业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农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大幅度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针对农村教育严重落后的状况,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从而逐渐提高农村教师质量,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通过发展网络、电视广播讲座,创办农村科技知识学习培训基地,建立农村科技咨询服务站等形式,加大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普及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 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紧密围绕当地特色产业,根据农业劳动者与非农业劳动者、外出劳动力与外来劳动力、普通从业者与经营管理者的不同需求,合理安排培训内容,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根据培训内容和对象的需要,选择最有效的培训方式,将集中培训与单独指导、课堂传授与实地讲解、有偿培训与无偿培训结合起来。 重点选拔出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农民到大学深造,让他们发挥科技带头人的作用,从而实现“一小批”科技能人带动“一大批”农民的效果。 四、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增加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不仅要增加农业科技的投入,还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科技投入资金的效益。 (一)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 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充分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严惩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农研管理体制创新。全国一盘棋,按照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人才培养与使用、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通过“并、转、建、撤”的整合、改革、改造和改建,解决国有科技力量分散、课题重复、农业科技资源浪费的问题,逐步建立以重点农研机构和涉农大学为主体、科技力量集中、机构精干、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竞争合作、与生产者联系紧密、社会各界参与、共同发展、效益优化的农业科技体系。 不断满足科技人员的课题经费要求,给科研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使他们能够一心一意、心情舒畅地搞科研。 建立公平竞争、奖惩分明的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高额奖励,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对效率低、考评不合格的科研人员给予惩处,如降低待遇、调离或解聘等。 鼓励农业科技人才走出去,到田间地头去创新、创业。这样,他们才能选准课题,抓住和解决突出问题,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鼓励科技参股,鼓励以科技项目、科技专利为主建立农业科技型企业,让农业科学家先富起来。 (二)加快农业科技结构调整,提供适销对路的农业科技产品 以优质高产作物新品种选育及其产业化为重点,加快开发良种扩繁技术,建立完善良种检测标准和技术体系,推动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新品种推广应用,提供符合市场需要、丰富多样的高产、优质和高效的良种。 以农产品加工技术为重点,大力提高农业后续经济效益。把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作为新时期农村经济的增长点,通过星火计划、 中小企业科技基金、国家重点新产品试制计划等工作,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的研究与开发,通过综合利用,多层次转化增值,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以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与研究为重点,提高农产品与食品的安全性。 (三)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各部门及科研人员、推广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来完成。 努力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加快培养农业优秀科技人才,引进先进农业科研设施,保证软件和硬件的配套,并使之有机结合,产生合力。 建立广泛有效的信息网络渠道,把握农业科技发展最新动态,了解对农业科技的最新需求。随“需”应变,使科研始终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适销对路”。 加强项目的评审,保证项目评审公开、公平、公正,确保优先选拔成熟、可行性强、紧密联系现实的科研项目立项,保证科研成果的先进性、实用性和经济性。 加快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依靠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保证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数量和质量的统一。由农业部牵头,科技部门、高校、研究单位配合,组织科技下乡、科技流动站、科技特派员,利用互联网实现农业科技与农村试验田的“互联”和无缝对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更快更好的传播、转化。通过利益导向、科学准确考评考核,不断提高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财政支持、政策支持和科技创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对科技产品的购买力。 (责任编辑:吴之铭) 参考文献: [1] 黄天柱.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研究[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2] 商五一.新时期农业科技投入战略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看了“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范文”的人还看: 1. 农业科技论文范文 2.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参考 3.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 4. 科技小论文范文 5. 大学科技小论文范文

请你做个小调查,你的家乡采用了哪些农业新技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