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河南省扶贫资金绩效问题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河南省扶贫资金绩效问题研究论文

一要狠抓增收节支,不断增强财政保障能力。今年,受政策性减收因素的影响,全市财政收入形势不容乐观,同时,重点建设项目多,民生保障任务重,刚性支出增加,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各级各部门要千方百计增收节支,确保完成全年预算任务。增收方面,各级财税部门除了要加强重点税源监控外,还要特别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税收征管。同时,要大力推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将仍在预算外管理的各项收入逐项、逐单位进行清缴,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做到应收尽收。节支方面,要强化预算支出管理,进一步压缩一般性公用经费支出,今年的公务接待、因公出国境、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一律按零增长控制。要严格执行预算,除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支出项目外,其他项目一律不再追加预算。二要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建设。要紧紧围绕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突出重点领域,把握关键环节,保障全市重点工作顺利推进,要坚持“发展抓项目”不动摇,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资金投入,重点保证金武高速公路、南环路、河清公路、汽车站、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绿化四大工程、甘肃冶金职业技术学院、金昌大剧院、传媒中心、博物馆、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开发区综合服务中心、西金干渠、金川峡水库一级水源地保护、北部新区规划建设、供热管网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各级各部门要准确把握国家和省上的投资动向,充分发挥我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城乡一体化试点市等“招牌”优势,以项目为载体,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上更多的资金支持。要管好用好专项基金。今年,我们设立了草食畜牧业发展基金1000万元、低保标准与物价挂钩机制和价格调节基金100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及支持企业上市专项资金,相关部门要尽快拿出资金筹措方案和管理使用办法,提交市政府研究。三要加大民生投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增加公共服务领域投入,真正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今年省上确定的“十大惠民工程”27件实事,省财政共安排资金47.3亿元,各部门要尽快与省直部门对接,明确今年的工作任务,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落实配套资金,确保把今年的实事办好。市级预算新增财力要重点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方面,加大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教育助学、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农村基础设施、便民服务网点、平安建设等惠民工程投入,要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将国有土地出让收益和住房基金收益大部分用于民生工程,特别是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好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二是贯彻落实控制物价的有关措施,充分发挥价格调节基金的作用,落实好低保标准与物价挂钩机制,不能让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众的正常生活;三是积极扶持“菜篮子”工程建设,提高本地蔬菜市场自给率。四要深化财政改革,创新财政运行机制。一是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省上的统一要求,协调完成永昌县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乡财县管”改革,进一步理顺市、县(区)、乡(镇)三级财政关系;深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面推进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电子缴库改革,启动实施公务卡改革试点,进一步规范资金运行;健全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逐步将机关事业单位所需工程、货物、服务项目全部实行政府采购。二是加强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缴管理,全省财政工作会上专门强调了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缴管理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企业存在困难可以在政策范围内予以支持,但必须把帐摆在明处,规范运作,该上缴财政的及时足额上缴,该支持的通过预算支持;各有关企业要积极配合国资部门,不得强调自身的利益和困难,该上缴的必须及时足额上交;市财政局要认真研究完善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办法和考核办法,强化日常收缴管理,努力实现应收尽收。三是集中财力办大事,要全面梳理现有的各类财政专项资金,整合使用各部门管理的相关资金,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各级各部门要服从大局,配合支持财政部门开展资金整合工作,不能强调特殊,影响整体工作进度。五要坚持从严管理,切实规范财务行为。各级各部门要提高财政财务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创新专项资金管理方式,以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等资金的使用管理为重点,建立资金预算、分配、运行、使用各环节的监督机制,切实规范专项资金的使用。财政部门要继续加强账户开设管理,严格按程序审批账户,逐步清理归并各类过渡性账户;各部门单位要加强自我约束与管理,决不允许临时工和没有会计证的人员从事财务工作,同时要建立内控机制,加强账目管理,坚决防止财务管理上的漏洞。要进一步强化支出管理,建立完善财政支出绩效奖惩激励机制,切实加快财政资金拨付进度,确保重点支出及时到位,提高预算执行的时效性和均衡性;财政部门要研究建立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积极开展绩效评价试点工作。各级财政、监察部门要结合财政信息平台和监督平台建设,强化财政资金使用的事前控制、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价;要加强重点项目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使用。要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已经提到国务院的议事日程,我们也要引起高度重视,对已经形成的政府性债务,要明确偿还责任主体,加快偿债的进度;同时要严格控制新增政府性债务,各部门不得违反规定直接或变相举借债务,不得变相提供担保,不得以财政性收入、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进行质押和抵押,坚决预防债务风险。

贫困县扶贫资金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发布日期:2006年01月04日 财政部农业司文秋良/林泽昌近几年来,为了加强扶贫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中央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办法,各地也相应采取了不少措施,如公示制、责任制、参与制、报账制等。但资金违规违纪问题仍时有发生,屡禁不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赴青海省尖扎县、大通县,甘肃省通渭县、静宁县四个具有代表性的贫困县进行实地调研。从调查的点上情况来看,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扶贫资金管理不力,也影响了贫困县扶贫成效:一是扶贫规划与实际资金投入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为县、乡政府的“虚投”或“虚配”和信贷扶贫资金的不到位。比如甘肃省静宁县近几年每年信贷扶贫计划大约有2000万元,实际上一分钱都没有落实。二是扶贫项目计划管理主体错位。目前各地普遍实施扶贫项目县级申报省级管理(审批)制度,项目从申报到批准实施缺乏群众的主动参与,往往造成项目不符合群众实际需要而失败。三是扶贫资金到位晚,项目实施进程受到影响,而且给县乡挤占、挪用扶贫资金创造了条件。近几年来,扶贫资金都是在下半年才下达到县里,有的甚至到第四季度才下到县里,致使有些工程无法开工,而资金又只能结转到下一年度。扶贫项目不能开工,资金闲着不用,对向来资金紧缺的贫困县来说,很难保证扶贫资金不被挤占、挪用的情况。四是有些管理制度比如报账制,在贫困县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部分资金不能够得到有效监管。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分析,除了当前贫困县扶贫开发机制还不完善之外,贫困县财政困难,支出压力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1.缺乏科学、有效的扶贫投入增长机制。我国扶贫开发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扶贫模式,扶贫投入更多地依靠政府。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原有的信贷扶贫已发生了本质变化。抚贫贷款计划与实际落实贷款情况有较大差距,不少贫困县反映目前得到扶贫贷款比过去难得多。同时,不少扶贫贷款没有用在扶贫上,甚至出现了贷富不贷穷的现象。从贫困县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实际需求出发,在中央财政不断增加扶贫投入的基础上,研究建立财政、信贷、社会投入相结合的扶贫投入增长机制,十分必要。2.扶贫资金管理和运行的机制需要改进。一是资金分配不够科学、不够公正。在省以下基本都是采取基数加增长,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分配模式,资金分配与贫困状况、扶贫成效不挂钩,缺乏激励机制。二是资金的传递、支付也没有完全按照统一规范的资金传递渠道和模式运行,财政资金游离于财政监督之外的情况较为普遍。三是缺乏绩效考评制度,对资金使用者缺少责任约束。四是项目审批层次过高(省级审批),审批缺乏透明度和责权对等的约束机制。3.监督机制不健全。没有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资金和项目监督检查机制与手段,对违规违纪行为查处不力。另外,扶贫资金及项目管理透明度不高,缺少群众参与,社会监督或外部监督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4.贫困县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县乡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难。近年来,虽然县乡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但捉襟见肘的县乡财政,使得贫困县缺乏自我摆脱贫困、自我发展的能力,只能依靠上级投入搞扶贫,对上级财政依赖性强。所调查的四个县中,大通县的情况相对较好,财政自给率能够达到40%以上,但是人员支出也占到可用财力的60%左右,人员经费加公用经费占可用财力的85%。其他三个县的财政自给率平均不到20%,通渭县的人员经费支出甚至达到了可用财力的94%以上。其中通渭、静宁县债务负担分别累计达到1.3亿元、2.3亿元,分别相当于本县2003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624%、390%,可用财力的108%、137%。造成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除了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税源不足,财政支出中人员支出增长过快等之外,也与财政体制不完善有关。突出表现为“收入上交,支出下移”,造成县乡财力的减少。虽然中央、省、市财政也都对县级实施转移支付,但多以专项转移支付的形式,县乡财政可支配财力并没有因此而增加,况且不少专项都有严格的配套比例要求。而另一方面,各级政府的事权界定并不清晰,致使形成了职能和责任逐步下移的趋势,使贫困县承担着与其财力极不相称的许多政府事务。以教育为例,据有关研究报告,目前,中央和省级财政教育投入仅占整个教育投入的20%,而县乡两级投入却占到80%。另外,目前仍然普遍存在“上级出政策,下级出资金”的情况,加剧了县乡财政的困难。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扶贫资金使用的好坏、扶贫开发成效的高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加强贫困县扶贫资金监管,提高扶贫开发效率,不只是单纯的资金管理制度建设、扶贫开发机制完善的问题,还与现行政府行政体制、财政体制密切相关。农村扶贫开发需要不断完善自身机制,搞好扶贫资金监管,提高扶贫开发效率。同时,要完善现行财政体制,培育贫困县财力,激动经济活力,进而形成贫困县稳定、良好的收入增长机制,增强贫困县自身“造血”的功能。我们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完善县乡财政体制,促使贫困县良好财政收支机制的形成一是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在科学划分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注意减少对贫困县收入的分成,特别是要取消收入递增上解的体制,加大对贫困县的税收返还,同时逐步将形成贫困县主要收入的税种作为县级固定收入,由贫困县自主管理,增强贫困县做大“蛋糕”的积极性。同时,规范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调整转移支付结构,完善均等化转移支付办法,促进地区间公平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特别是要加大对贫困县财力转移支付力度,进而形成贫困县稳定、良好的收入增长机制。二是贫困县自身要逐步建立良性财政支出机制。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口,进一步规范财政供给范围,从根本上解决财政供养过多、包揽过宽的问题。要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实行定员定额制度。加大综合预算改革的力度,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结合事业单位改革,改进事业单位经费拨付方法,科学、分类确定对事业单位的拨款比例。三是认真清理有关贫困县的支出政策,杜绝“上级出政策,下级掏钱包”现象。当前重点要对中央、省、市三级专项支出进行清理,取消硬性要求贫困县安排配套资金的政策。省、市财政在安排人员经费支出政策时,要充分考虑贫困县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做到给政策的同时给足钱,避免给贫困县留下支出缺口。从一定程度上减少贫困县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可能性。2.建立稳定的扶贫投入增长机制一是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中央、省、市级财政要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精神和中长期扶贫规划,逐年增加扶贫投入。二是利用财政贴息杠杆,引导信贷资金投向贫困地区。当前需要对现行信贷扶贫政策进行调整:根据贫困地区生产发展需求,适当地增加财政扶贫贴息支出规模;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选择扶贫贷款的承贷金融机构;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扶贫开发方面的作用;将扶贫贷款财政贴息结算层次下降到县一级(目前是中央级结算),确保贷款发放工作与贴息结算工作的统一;改变目前财政与金融机构结算贴息的方式,由财政对借款人发放利息补贴。三是引导社会资金和国际援助资金更多地投向贫困地区。在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方面,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安排扶持有社会资金和国际援助资金投入的扶贫项目。3.健全扶贫资金全过程管理机制一是完善资金分配方法。要改变省级现行的通过审批具体项目来分配扶贫资金的模式。省对县应采取因素法分配资金,促使贫困县能够将主要精力放在项目准备和项目实施上,而不是在向上级争取项目上。二是建立规范、统一的财政扶贫资金传递机制。一方面要确实建立财政扶贫资金专户管理。让专户成为财政扶贫资金的唯一传递通道。另一方面,要有统一的传递时间要求。原则上,用于下级扶贫项目的资金,应在通过审批程序之后的一个月内传递到项目所在级次的财政扶贫资金专户内。三是完善扶贫资金支出拨付机制。要全面推行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严格按照项目进度审核拨付资金,及时收集资金使用信息。积极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随着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不断完善,扶贫资金的支出使用管理也要逐步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的范围。对于扶贫项目中涉及到大宗或一定数量规模的物资设备由政府按招投标方式进行集中采购,提高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四是建立和完善扶贫项目管理机制。要有充分的项目准备过程,杜绝扶贫项目选择的随意性,要吸收贫困群众的广泛参与;要有合理、规范的项目审批过程,重点是下放项目审批权,改省级审批制为县级审批、省级备案制,赋予县级政府一定的项目审批权,实现责权对称,有利于强化县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责任约束;要有科学透明的项目实施过程和扶贫项目公示制度,将项目的立项情况、实施进展情况等分阶段地进行公示;要建立财政扶贫项目监理制,逐步建立一个由专业人员、贫困人口相结合的监理队伍,建立以规范的监理办法为基础的分行业、分种类的监理标准指标体系。五是完善扶贫资金的监督机制。必须把对财政扶贫资金的监督检查纳入财政监督体系中,由财政监督检查部门和审计部门直接实施监督。同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积极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参与监督检查。要建立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定期报告制度,以便于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加大对违规违法事件和个人的处罚力度,提高监督检查的效力。

云南省扶贫绩效研究论文

近两年来,“建档立卡户”已成了乡民们议论的一个热点,因为一旦评上“建档立卡户”的人家,看病不出钱,建房补助高,老人吃低保,孩子上学补助高,县乡党委政府还送给鸡猪羊等,并帮着发展各种产业。其实,“建档立卡户”都是村里最穷的人家,真正体现了扶贫的人性化和人文化,既扶弱,又扶志。每一次我回到老家,村委会的墙壁上都写着“精准扶贫消除贫困”等等一些醒目的标语。都说“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听爸爸说,我家旁边的李叔叔,他家在国家扶贫政策未到之前,因看病欠了别人钱,一向过着穷苦的生活,欠的债已经拖了五六年了,仍未还清,成为了村里的特困户。可党的扶贫政策来了以后,他家评上了“建档立卡户”,用政府补助的资金还清了债,却又揭不开锅了,住村扶贫工作组的干部得知后,给他家送去了救济物资,并帮助他家发展产业,养羊和种植茶叶。李叔叔一家也很勤劳,常常在茶地里忙到两头黑。现在李叔叔家的30多亩茶叶已经投产,每年茶叶长势都非常好,收入很高,羊也在李叔叔一家的精心呵护下,已经发展到60多只了。今年,李叔叔家建盖了一幢漂亮的新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在脱贫的过程中,“小康不小康,关键靠老乡”,只有乡民配合,脱贫才会取得成效。我表哥家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得到了党和国家的扶持,表哥也很争气,奋发读书,没有辜负党和国家及家人的期望,考上了他喜欢的大学,享受着教育扶贫的补助。现在许多农村人家都建盖了新房,有了舒适的坏境,过上了好日子,靠的就是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和村民们的勤劳致富。村民们都特别感谢党和国家的恩情。感谢县乡党委政府的大恩大德。最近,在村子里,形成了一股良好的风气,就是脱了贫的人家,会帮助没有脱贫的人家,帮助他们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免费给他们送猪,送牛,送茶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脱贫致富添砖加瓦。真是“农民走上致富路,幸福生活来得早。”让我们手拉手,团结协作,共同走出贫困。在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的引领下,一起进入小康生活吧!

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新时期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推进精准扶贫、建成全面小康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下面是我收集的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通过在苍溪县的调查,结合对全省88个贫困县的比较分析,当前各地在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上积极性很高、干劲很足,但在如何更好地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从“灌”到“滴灌”上,还有六个方面的共性问题需要重视研究。

1.解决识别误差和处于贫困边缘的困难群体问题

做到“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是基础。按照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736元的标准识别和确定贫困户并建档立卡,既公开透明又简便易行,但在实际筛选统计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入户调查误差带来识别偏差。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农户大多有“藏富”心理,仅靠短时间的入户调查,难以对农村家庭收入完全摸清,调查统计人员对数据的采集和在对数据真实性的确认上手段有限,不一定能做到完全精准。加之还有少数群众有争当贫困户思想,有的农户在识别前将子女与父母户口分开,导致收入微薄的老年贫困户增多;二是群众平均主义心态造成人为“漏统”现象。部分地区评定贫困户,群众认为拿了低保再评贫困户,是“骑了双马”,部分基层工作不细致、把关不严,导致部分贫困户被“漏统”;三是处于贫困线临界值之上的农户,因病因灾极易返贫。从抽样调查情况看,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刚迈过2736元的农户仍占到近2%,这类群体无法直接享受精准扶贫带来的政策红利,抗灾抗风险能力较弱,容易演化成为相对弱势群体。

2.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突出问题

调研中发现,随着经济新常态的来临,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也出现了一些影响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制约贫困群众脱贫奔康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带来“空心化”。目前,农村人口普遍向外流动,大多数青壮年长期外出务工,农村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劳动力的缺乏,已难以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带来“低收益”。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粮、养猪等传统产业,结构单一、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民很难直接从传统农业中获利。加之贫困山区新的合作经济组织发育迟缓、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存在大量“空壳”现象,造成贫困村土地流转价格低,贫困户获得的收益少;三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带来“奔康难”。部分贫困乡镇、村地处偏远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晴通雨阻”,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未彻底扭转,当地老百姓以“垮垮房子烂泥路,乱七八糟无人顾,乌鸡凤凰都外飞,男人难以娶媳妇”的顺口溜来形容他们的生活环境。

3.扶贫攻坚参与性不强和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

调研中发现,目前社会和群众对扶贫开发攻坚的期望值过高,不少人单纯认为脱贫奔康只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为有效统筹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形成扶贫攻坚合力最大值,必须正视主导性、参与性和主体性作用的发挥,研究破解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部分乡(镇)、村党组织引领带富能力不足的问题。乡镇干部任务繁重,承担多个角色,既是组织领导者,也是具体实施者,既牵一条线,也管多个面。有的边远乡镇还因工作人员流动快,难以保证扶贫攻坚力量。个别村党支部班子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书记和村主任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低。以苍溪县为例,214个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52.4岁,大专及以上学历36人,仅占16.8%,且党员平均年龄57岁以上,在扶贫观念、政策掌握、组织发动、技术指导、服务群众方面跟不上形势需要,“老马拉大车”有心无力;二是一些部门帮扶措施简单、针对性不强的问题。调研发现,负责帮扶贫困村的一些部门和单位有重资金物资帮扶、轻脱贫内力涵养,重当年增收见效、轻长期规划扶持的现象。部门性质和行业特点不同,贫困对象受益效果也不同,特别是警察、医生和教师等群体,由于工作性质特殊,对联系对象的帮扶往往以送钱给物为主,帮扶效果达不到群众的心理预期;三是社会扶贫整体呈点多、力弱“碎片化”的问题。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益扶贫事业不同程度存在功利性,注重形式上的扶贫,加之信息的不对称和整体联动不够,容易产生多头救助、遗漏救助、重复救助现象;四是群众主体作用激活不够的问题。部分贫困群众缺乏自主脱贫意识,认为扶贫就是国家给钱给物,甚至只拿钱不做事,存在“等靠要”依赖思想,缺乏主动性,出现了“上急下不急、外热内冷淡”的现象。少数基层干部对扶贫政策宣传不够,还没能通过有效的脱贫激励机制,真正把贫困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4.扶贫开发项目资金不足的瓶颈问题

调研中发现,缺项目资金是目前制约贫困地区脱贫奔康的一大瓶颈。一是专项资金条块分割来源分散,整合难。各种项目资金在审批、拨付、管理、验收等程序要求不一样,地方政府只能将“买米的钱用来买米,打油的钱用来打油”,导致“小股汇不成大流”,无法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是县乡本级财政体量不足,配套难。贫困县大多属于“吃饭财政”,90%以上的项目要求地方配套资金。迫于收支矛盾、新增债务等多重压力,有的基层干部对项目资金“既盼又怕”,有的项目因地方财政拿不出配套资金而放弃申报;三是扶贫项目对社会资本吸引力小,融资难。扶贫项目投资回报率低、周期长、潜在风险多,吸引社会资本投资难度较大。县级融资平台发展程度低、融资平台缺乏,受信用等级所限,金融环境相对滞后,加之农民缺乏有效的资产抵押和第三方担保,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有效融资。

5.对脱贫摘帽后政策削减带来的返贫担忧问题

调研中反映,各级脱贫奔康的目标已经确定,时间表和路线图都十分清晰,但对提前实现脱贫摘帽的激励措施还不明确。一是各级政府没有明确脱贫摘帽的相关数据指标。目前省上对贫困县下达了减贫任务,但尚未出台明确的脱贫摘帽退出机制。2014年试行的《四川省贫困县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中,也没有对工作目标、保障目标、成效目标提出明确的量化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应以什么标准对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进行验收。随着经济增长和物价指数的变化,每年应按多大增幅才能如期完成脱贫任务,没有具体参照标尺,因此帮扶措施和力度难以做到精准有效。若以县为单位,各自根据扶贫规划和实际情况测算出相关指标并付诸实施,如果与省上未来出台的脱贫指标不一致,很多基层干部担心相关工作将重新返工;二是脱贫摘帽后巩固期的压力预期造成“摘帽减政策”的担忧。有的基层干部认为,脱贫摘帽后扶持政策、项目资金迟早要减少,加之目前没有明确对率先脱贫县(市、区)的奖励机制,因而对率先脱贫摘帽心存顾虑,担心贫困边缘人口由于无法预期的疾病、自然灾害等影响会再次返贫,部分干部对主动摘帽的积极性不高。

6.一些干部中固有的“路径依赖”导致粗放扶贫问题

推进扶贫开发攻坚,干部是决定因素。实现省委确定的脱贫奔康各项目标任务,广大干部的能力素养还需要加快提升。一是在思想观念上需要进一步革新。调研中反映,部分基层干部对扶贫攻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对新阶段的扶贫政策把握不准,用老眼光看待新扶贫,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认为扶贫就是送钱送物、拆旧建新、修路架桥,导致扶贫资源配置失序和工作效率低下;二是在工作方法上需要进一步改进。认为群众“穷根”难拔、“穷病”难治,扶贫短期难以见效,习惯性地用抓示范点代替精准扶贫,搞盆景式、插花式、堆点式扶贫。有的扶贫项目资金没有完全用到刀刃上,造成点上锦上添花,面上推进却明显滞后;三是在对症下药治穷病上需要进一步强化。部分地方“因地制宜、一户一策、标本兼治”的精准脱贫规划和措施还没有具体落地,或者干脆把扶贫规划当摆设,说一套做一套。有的地方还是按照传统的思维,均衡用力、“撒胡椒面”,统筹不够;四是在对精准扶贫的.认识把握上需要进一步提高。有的基层干部对精准扶贫认识不到位,补短板的意识不强,认为只要通过持续发展就可以解决扶贫攻坚中的所有问题,仍然用重大项目驱动发展效应来掩盖精准扶贫困境。调研中了解到,一些地方扶贫攻坚重点项目清单里列的多数是招商引资项目、重大工程项目,片面地用发展项目来代替精准扶贫项目。

对策建议

笔者在调研中深切感到,精准扶贫对实现全面小康意义重大,必须结合实际,重视研究扶贫开发攻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提出解决的对策和措施,推动省市委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地。

1.坚持对象精准、分类明确,聚焦“六个精准”

全力推动扶贫攻坚规划落实落地对象精准是落实“六个精准”的前提,苍溪县完善识别评定办法,对贫困户基础数据进一步全面摸底调查,确保贫困对象识别准确无遗漏。建立贫困人口数据库管理系统,切实加强建卡立档贫困户动态管理。一是着力消解“政策性贫困级差”。积极实施有针对性地扶贫,对调查中确定的建卡立档户之外的贫困人口、边缘贫困人口,发动引导社会力量进行帮扶,杜绝出现宣布脱贫奔康后还有群众仍在贫困线上徘徊的窘境;二是着力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坚持进村入户宣传扶贫政策,加强党员干部带动示范、乡村先进文化引领,逐步破除部分群众攀比心态和“等靠要”思想,摒弃“争当贫困”“不愿脱贫”的不良风气,形成干群一心、共谋脱贫的良好局面;三是着力实现对农村“懒人”的扶志转化。对少数四肢健全但不愿通过劳动致富,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农村“懒人”,探索实施“有责任的扶贫”机制,制定责任清单,以量化劳动量、社会公益活动参与度、子女升学率等方式,由村民监督委员会评比打分,作为其享受国家扶贫政策的重要依据。运用经济学手段,调动激发农村贫困“懒人”脱贫奔康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激发农村经济内生活力

坚持把脱贫解困和致富奔康结合起来,两步并作一步走,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推动新村建设和产业发展齐头并进。突出规划引领,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和乡村风貌改造,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梯次推进。在新村建设上,本着“宜聚则聚、宜散则散”,体现小规模、微田园、组团式山区村落特点,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民居。在产业发展上,本着“突出特色、农旅融合”,打造户成园、组成片、村成带、乡镇成规模的主导产业。大力推广苍溪县现代农业园区“一区四园”综合开发模式,综合打造特色产业园、休闲旅游园、科技示范园和创业孵化园,辐射贫困散户发展产业、进园务工,多渠道实现农民增收。不把贫困区域经济发展,简单地等同于区域内产品与劳务产出的增长和农民人均收入的增加。

3.坚持统筹调度、整合资源,集聚各方力量支持参与扶贫攻坚

扶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在规划设计、安排部署、统筹协调、重点投入、考核验收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又需要各级各部门协同配合、真帮实扶。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苍溪县在扶贫攻坚中,探索建立的“县级统筹、乡镇主抓、群众主体、部门联动”的机制,较好地发挥了扶贫攻坚责任主体、实施主体和群众主体的作用。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建立扶贫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到县”制度,提高县级党委、政府对扶贫资源的统筹整合能力;二是分解落实各级各部门的扶贫开发责任,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建立扶贫开发统计监测和绩效评价机制,进一步督促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1名联系领导、1个驻村帮扶工作组、1个驻村帮扶单位、1名“第一书记”,层层传导压力、落实责任;三是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解决好“都来扶”的问题。积极培育多元社会扶贫主体,建立特困人口社会帮扶信息平台,及时通过网络、媒体布特困对象扶贫需求和社会帮扶动态,提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精准性、有效性。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爱心人士参与扶,促进社会资源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聚集;四是坚持激励导向提高群众参与度,解决好“自己扶”的问题。运用市场手段推进扶贫开发,鼓励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发展产业,引导农村致富带头人以“传帮带”的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促进贫困户在产业链上持续稳定增收,加快实现精准脱贫。

4.坚持探索实践、广开渠道,以多元投入破解扶贫开发资金制约

进一步拓宽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融资渠道,解决扶贫开发攻坚“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一是推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优先向贫困县倾斜的政策连续不变。允许符合政策的秦巴山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结余指标,优先在省内一线城市挂钩使用。支持规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等专项债券发行项目。对于县级平台实力弱、融资难的地方,可采取“以市带县”的方式发行项目收益和国家专项债券,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二是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导工商资本、民营资本、社会资本投向基础建设领域,破解因扶贫专项资金来源分散、需求面大而对地方投入不足的问题。有效整合金融资源,强化覆盖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便利化特惠金融政策措施,延伸金融服务链条;三是千方百计撬动金融资金投放。把财政直接补贴的项目资金更多转变为政策性贴息、担保资金和风险补偿基金;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抵押登记服务平台,适度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扩大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投放规模和范围。引导农业担保公司、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优先向从事扶贫开发的龙头企业提供信贷担保服务。试点推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模式,多渠道增加金融对贫困户发展的支持;四是严格监督管理。加强对扶贫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的巡回督查,确保项目落实精准到位、资金使用精准到位,防止跑冒滴漏。

5.坚持着眼长远、脱贫奔康,以扶贫政策的持续深化助推持续发展

改变“脱贫即断奶”的“反向激励”,实施“扶上马再送一程”的“正向激励”。一是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研究出台检验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解困的指标体系和操作办法,明确贫困县、贫困村退出标准;二是坚持扶持力度不减。保持对贫困县扶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县的投入力度,给予差异化的政策支持;三是奖励鼓励率先脱贫。出台脱贫减贫激励政策,对提前实现脱贫的贫困村、贫困户,给予一次性奖励。试行“摘帽”绩效与政绩考评挂钩,对提前“摘帽”的县乡领导班子给予表彰鼓励。

6.坚持选好育优、建强队伍,进一步提升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开放意识和能力素养

精准扶贫的推进,是扶贫思路之变,是发展理念之变,也是选人用人和考核评价干部之变。一是坚持把扶贫开发工作实绩作为选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注重从扶贫开发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对工作全心投入且成绩突出的提拔重用,对工作不力甚至弄虚作假的严肃问责。注重把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基层经验丰富、作风务实的干部选配到乡镇、村级领导班子中,对重点贫困乡镇应选配那些熟悉农业产业、旅游发展、村镇建设、农村金融、群众工作的领导干部。注重加强对“第一书记”队伍的考核管理,选派的“第一书记”中优秀的可进入乡镇党委班子,确保扶贫攻坚力量充实、引领能力强;二是全力推进贫困地区干部人才培训提能。建立专门的人才培训基金,开设专门的基层干部和扶贫人才培训班,加强同高校、

科研机构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合作,对扶贫人才因材施教、分类培训,提升基层干部和人才精准扶贫政策水平和实践技能,激发扶贫“造血”潜力;三是优化贫困地区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对有意愿回贫困乡镇、村工作的贫困地区大学毕业生,在大学生“村官”招考、公务员录用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大在外创业优秀人才回引力度,优化创业环境,鼓励各地建立回乡创业园,多渠道引进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通过“人才+项目”、“人才+基地”、“人才+产业”等创办实体,开辟绿色通道,给予政策优惠支持。

我县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向我镇8个村都派驻了驻村工作队,首次实现了驻村工作队对贫困村、贫困人口的两个全覆盖。通过开展对贫困户的摸底建档立卡,解决了“扶谁的贫”的问题;通过开展结对帮扶,解决了“谁去扶贫”的问题;通过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帮扶,将“漫灌”式扶贫转变为“滴灌”式扶贫,形成了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取得良好成效。但当地部分干部群众“等、要、靠”思想严重。贫困村里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产业支柱缺乏,气候条件恶劣,生存资源匮乏,安居难、运输难、灌溉难、饮水难、行路难、求学难、求医难等7个“拦路虎”严重制约着农民的生产生活。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由于扶贫资金投入不足导致驻村工作队缺乏服务手段;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薄弱,村级集体经济普遍为零,“无钱办事”的问题十分突出;三年时间内所有贫困户都要脱贫等等原因,必然出现贫困户是否能够稳定脱贫、走出“扶贫-脱贫-返贫”怪圈问题。

建议:

一是深入推进驻村帮扶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切实解决“无钱办事”的问题。在县属范围内对扶贫项目实行“乡镇申报、县级审批、乡村实施、乡镇初检、县级验收、镇级报帐”的管理体制。其核心就是以村为基础,乡镇申报及实施项目,并且把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意见作为项目申报的必备条件,否则,县级扶贫部门将不受理所申报的项目;

二是实行驻村工作队“四个全程”。在坚持规划引领和发挥贫困群众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村民自治和“一事一议”等方式,实行驻村工作队“全程参与项目申报、全程指导项目实施、全程加强项目监管、全程督促项目评估”等扶贫项目资金“四个全程”管理,加大项目公开公示力度,有效提升驻村工作队行为能力和群众的内生动力,促进精准扶贫和驻村工作的深度融合,把党的强农惠农富民和扶贫开发政策落到实处;

三是深入推进驻村帮扶与“队伍”建设深度融合,切实解决“无人办事”的问题。一是打造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采取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办法,重点整顿软弱涣散和处于瘫痪状态的村党支部,不断提高村支两委班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打造一支“永不撤走”的扶贫工作队,为长效脱贫打下坚实组织基础,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扶产业就是扶根本,大力推进山地特色农业建设,注重短平快的特色产业,又要注重长期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民有长期增收项目的结合。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扶贫龙头企业+农户”、村企合一、农工商贸工农一体化等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同时,对有贷款需求的建档立卡扶贫对象,通过银行支农再贷款,实行“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担保抵押,对基准利率扶贫贴息”政策,逐步解决贫困户贷款难、贷款成本高的问题。

四是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的全程监管作用。围绕扶贫项目申报、立项、审批、资金拨付、报账、实施、监管、验收、绩效评价等重点环节,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的全程监督作用,从源头全面加强监督检查,切实避免“长官意志”,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有方、守土有效。各职能部门要主动公开扶贫项目申报条件,严格项目申报程序,切实做到对扶贫项目资金申报“最先一公里”和实施“最后一公里”全程接受监管,让精准扶贫充满活力,切实做到阳光扶贫、公正扶贫和精准扶贫,使所有贫困户真正脱贫。

扶贫工作作为党的富民政策的组成部分,作为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深入改革的内容,越来越受到全党的重视和全社会的支持。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要继续抓好扶贫工作。因此,如何搞好扶贫工作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宋家垭村的剖析,找出贫困地区贫困的成因,并提出一些对策。南漳县薛坪镇宋家垭村是一个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14元的贫困村,辖7个村民小组,1 2 5户,586人。 过去这里传着一句顺口溜,是对这个地方的一个真实写照:“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吃粮靠救济,油盐靠鸡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宋家垭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给了各家各户经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l来了,基本上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里仍然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生产力十分低下,农民生活比较贫困。据统计,宋家垭村年人均纯收入19 8 9年只有156元,经过市民政局两年的扶持,1990年为187元,1991年达到了214元,仍比全县年人均纯收入493元的水平低43.4%。一、成因浅析调查表明,造成贫困地区长期贫困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社会历史的原因;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其自身内部的原因。从宋家垭村贫困状况的分析结果表明,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相互交织,共同促成。1、自然资源贫乏。宋家垭村地处山区,位于南漳县西部,平均海拔800多米,耕地面积678亩,人均耕地只有1.1亩。这里资源贫乏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山上没有砍的。这里虽然山场面积大,但是山上到处都是裸露的岩石,没有土层,长不成大树,只有一些灌木生长在石缝之中。二是地下没有挖的。据地质技术人员勘探,这里没有重要的矿藏可挖。三是耕地贫瘠。这里的耕地一部分在山沟里(当地叫冲),大部分分布在半山坡,是用石块垒起来的梯田(当地叫架子田),土层很薄。这种耕地既不保墒,也不保肥,更不保温,粮食产量极低。尽管近年来采用了一些新技术,投入了大量的良种、化肥,地膜,但年亩产粮食一直在700斤左右徘徊。四是水源十分缺乏。宋家垭村无水源,庄稼需水和人畜饮水全凭老天恩泽。近年来我市民政局拿出2万多元帮助村里建了近百口蓄水池,缓解了人畜饮水的矛盾,但对庄稼旱期灌溉却无能为力。若是风调雨顺年成尚好,若是遇到灾害,粮食就会减产或绝收。前几年曾多次在玉米扬花压米的关键时期出现“卡脖子旱”,致使好端端的庄稼大量减产。2、交通运输不便。产品能不能转化成商品,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交通运输。如果交通运输不发达,产品运不出去,永远实现不了它的商品价值。宋家垭村恰恰是在这个环节上存在问题。这里地势高、山多,125户人家分散居住在几十座山坡上和14条沟沟洼洼里,往往是一座山一个洼就是一户人家。通往各家各户的路都是羊肠小道,行走十分不便。1组3户农民住在海拔1200米的高岭寨,那里山高坡陡,道路更难行,全村农民运输全靠肩挑背驮。最远的几户,到村委会交售定购任务粮或买化肥,要用背篓背三、四公里,翻越六、七座山,走两个多小时。冬、春大雪封山后,农民们不能出门,只能呆在家里。由于交通不便利,这里山上生长的柿子、核桃、白果、樱桃、香椿、薪柴等土特产无法运出上市,白白地被烂掉或自己消耗了另一方面,外面的商品信息也很难传播到这里,使这里变成了"世外桃源"。3、商品意识淡薄。贫困地区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商品意识淡薄。他们没有经商或从事商品生产的欲望,总是停留在“养猪为过年;养鸡弄几个油盐钱,种田求个肚儿圆”这个旧观念的圈子里,不敢大胆突破。如宋家垭村有这么两个例子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一是各家各户每年杀猪以后,不是拿一部分到市场上去销售,变成现金,然后用于生产投入,而是分割成若干块,用松烟熏一熏保管起来,留着自家慢慢吃。宋家垭村每户每年平均熏猪肉200多斤,最多的户有400多斤,使资金不能快速周转,发挥其应有的效益。二是农忙以后,青壮年劳力不是出去找活路,跑生意,搞副业,而是呆在家里享清闲,好端端的劳力和宝贵的时间就这样白白地浪费掉了。4、产业结构单一。 贫困地区农民往往不注意因地制且调整产业结构,传统的种田顾肚子观念很难改变,这是造成其贫困的一条重要内因。据统计,宋家垭村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毛收入)为19.6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1.45万元,占58.4%;林、牧、副业收入8.16万元,占41.6%。集体有一个由市民政局扶持的粮油加工房和一个小商店,个体加工和商店是个空白。桑蚕生产按说是宋家垭村一个占地少、收益大、见效快的经济项目,但在这里也没有形成大规模生产,各家各户只是在田边地头,房前屋后栽了少部分桑树。全村今年春、夏、秋三季养蚕才60张,潜力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今年市民政拿出资金4430元,购买了1.5万株桑树苗和320棵速成白果树苗,让村里发展桑园和白果园。开始农民们还不乐意接受,舍不得拿好田,后经工作队员反复宣传,部分农户才算拿出了5分当家田种植桑树和白果树。5、社会化服务程度低。这是造成贫困的一条外部原因。分田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生产由过去的集体经营,变为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这就要求有较高程度的社会化服务与之相配套。但目前贫困地区的社会化服务程度较低,不能与新的生产方式相适应。据调查,目前少数贫困地区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向农民群众征收过多,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较少。如宋家垭村每户每年向镇兽医站交5元钱家畜家、禽防疫费,但兽医站却不发防疫药,不打防疫针。农户的家畜、家禽生了病,兽医站从不过问或治疗,即使费力把他们请来,还要交医疗费。一组农民刘高峰家养有一头80多公斤重的肥猪和一头老母猪,由于畜医站未发防疫药,未打防疫针,生病后又无人治疗,结果今年上半年得病后杀了一头,下半年另一头只差三天就要下仔的老母猪又病死了。刘高峰今年仅此一项就损失700多元,他的爱人还大哭了一场。另外,农民急需的化肥、农药、柴油等物资也很难买到,出售粮食、蚕茧不能完全领到现钱,存在打白条现象,农业生产因此受到严重影响。6、文化教育落后。文化教育落后是贫困地区的一个通病,也是造成贫困的一个根本原因。因为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者即人起着掌握生产工具、改造劳动对象的重要作用。人的素质优劣,直接影响到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而人的素质的提高,只有依靠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但目前贫困地区文化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和富裕的农村。这里农村没有电影、电视看,没有收音机和广播听,书报杂志也很难看到,农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村办小学师资和教学条件也差,一、两个民办教师带七、八十个学生,一、四年级合一个班,二、三年级合一个班,两个老师既带语文,又带算术,其它课程只有砍掉。由于教学条件差,学生升学率极低,大部分只能读个小学。据统计,宋家垭全村586人中,高中毕业钩有14人,初中毕业的有45人,小学文化程度的有180人,文盲、半文盲为216人,占总人口的45.5%。村干部的文化结构也极不相称,全村6名干部中有初中文化程度的2名,另4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很难想象,象这样文化教育状况的地区,怎能快速摆脱贫困,走上富裕道路。二、对策展望如何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道难题。它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联结民政、财政、科技、供销等众多部门,并且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企于短期内即达目标。针对上述分析的原因,我们可以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切实加强领导,建立扶贫工作责任制。实践证明,搞好扶贫工作是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进一步体现党的宗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政治大事;是落实党的富民政策,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具体行动;是促进全国经济平衡发展,稳定农村局势的实际步骤,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和重要的经济任务。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应切实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扶贫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具体讲,其一,要成立扶贫工作常设机构,配备素质较高的干部,组织协调扶贫工作,研究、交流扶贫工作方法和经验。其二,建立扶贫工作责任制,坚持采用派驻扶贫工作队和工作组的有效形式;实行对口承包,不脱贫不脱勾,并具体规定一些奖惩办法将责任落实到人。其三,要组织和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支持,帮助扶贫工作。2、制定扶贫规划,确立扶贫目标。要想使贫困地区改变贫困面貌,首先必须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基础上,选准主攻方向,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扶贫规划。规划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总体规划,即通过扶贫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应达到的总的目标;二是年度规划,即每年所应实观的目标;三是各项具体规划,如人才培养规划,科技兴农规划等。规划必须因地制宜,并且具有可操作性。各地实践证明,凡是制定了一个好的规划的地方,那里的扶贫效果就明显。反之,若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人一套搞法,其结果只会是年年扶年年贫,浪费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给党和人民造成损失,贻害无穷。3、扶本、扶智,增强造血功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其根本原因有两条:一靠政策,二靠科技。长期以来,我们做了大量的扶贫工作,国家拔出了大批救灾、救济款物,并取得了显著效益。但一个值行注意的问题是,在扶贫过程中,由于对人才与技术的开发与扶持不够,其结果是:“救济年年搞,年年不温饱,专靠钱和物,穷根断不了。”这说明光靠输血只能维持生命,只有传授技术,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健康成长。扶贫工作必须抓住“扶本扶智”这个根本。扶本扶智就是要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苦干实干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就是要发展教育,输入信息,更新观念,改变人的愚昧状况;就是要向广大贫困户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传授一技之长,发展生产,使他们获得脱贫致富的实际能力。4、分清贫困户类别,因人施扶。我们在调查中发观,虽然一个村是贫困村,但穷衬里也不乏富裕户。为什么在相同的客观条件和外部环境下,却有穷有富呢?这就需要对贫困户进行分类,再分析原因,最后因人施扶。目前农村贫困户按其原因来分,大致有如下十种类型:(1)缺劳力型,(2)缺资金型,(3)缺技术型,(4)缺门路型,(5)经营无方型,(6)痴呆傻弱智型,(7) 孤老(小)型,(8)懒惰型,(9)家大口阔型,(10)天灾人祸(包括疾病)型,等。对这些不同类型的贫困户,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扶持办法。如对缺劳力型户,我们就要发动同村同组农民义务帮工,并减免其义务工,帮助他们发展食用菌,桑蚕、家禽等轻体力、技术型、收益大的生产项目。对懒惰型户,一是要扶志,即帮教立志,使其克服好逸恶劳的恶习。二是制度约束,防止其外出乱跑。三是诚心帮助,解决其具体困难。对天灾人祸和患病致贫型户,政府和集体要及时扶持资金和物资,给予救济,使其增强抗灾自救的能力,尽快恢复生产。5、认真贯彻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人口控制问题是一个关系到贫困地区能否最终脱贫致富的关键问题。在贫困的农村,人口增长速度要尽快控制住。不能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要采取措施,克服近亲生育、人口素质下降的倾向,避免痴呆傻和弱智等新的贫困因素再生。如果贫困地区不把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工作抓好,即使我们的财富和生产能力不断增加,但有相当大一部分被新增人口吃掉,结果仍旧摆脱不了贫困,达不到小康。特别是我们农村基层政府、村民委员会,要把好第一关,坚决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权,为控制人口做出积极的努力。6、跳出“以粮为纲”的圈了,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病根。贫困地区要彻底摆脱贫困,普遍面临着调整产业结构的艰巨任务。以选择发展具有当地优势的产业为目的的调整,是扭转贫困地区经济恶怀循环的一大工程。如宋家垭村人平只有1.1亩地,种粮食充其量只能混个肚儿圆。若充分利用当地荒山坡地,大力发展优质烟叶,茶叶、桑蚕、板栗、核桃,白果、杜仲、枣皮等收益大的经济项目,再辅之以其它工付业项目,尽快脱贫致富是不成问题的。7、发挥上级和基层两个积极性,启动内在活力。区域贫困、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制定了许多扶贫的优惠政策,上级每年把大量的资金和物资投放到贫困地区。这有它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它消极的一面,即从客观上助长了当地政府和农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因此,扶贫工作必须注意把上级政府扶贫的积极性与当地政府、村民委员会和农民脱贫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结合起来,改变过去那种把扶贫工作单纯看作是上级政府的事,而贫困地区基层政府和部门处于应付被动地位的状况。当地政府及其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向农民及时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等社会化服务,同时应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杜绝乱摊派,减少不合理的收费,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写作点拨:可以写一些关于脱贫方面自己的想法,关于脱贫对于我国的意义,例文如下:

全面脱贫攻坚是2020年的“重头戏”,基层干部还需不忘为民初心,牢记脱贫使命,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紧绷全脱贫“这根弦”,做到开展扶贫措施不能停顿,返贫预警监测不能大意,推动乡村振兴不能放松。紧绷“持续帮扶”这根弦,开展扶贫措施不能停顿。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开展扶贫措施要有“要定青山不放”的毅力。扶贫措施是脱贫攻坚直接动力来源,如果我们机械化搞“一刀切”,对已脱贫人员立刻停止帮扶,可能会使年的努力付之东流。因此,在帮扶措施上持续发力是过渡期的必由之路。

一是要留住帮扶力量,驻村服务队作为贫困村贫摘帽的急先锋,为贫困户脱贫、产业项目创收指明了道路,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还需坚持留住服务队,站好最后一班岗。二是要开展动态帮扶,及时帮扶因疫致贫返贫人口,及时落实好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确保他们基本生活不受影。

三是要注重产业帮扶,巩固脱贫成效。支持扶贫产业项目尽快复工复产,提升带贫能力,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更多机。紧绷“稳定脱贫”这根弦,返贫预警监测不能大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贫困地区的稳定脱贫情况和扶贫成效接挂钩,如果在脱贫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大量致贫、返贫,就会“为了芝麻丢了西瓜”,忘记了我们扶贫的初衷是为了全小康。

所以,返贫预警监测不能大意,一是要杜绝各类数字脱贫,密切关注困难群众的生活工作情况,及时关注辖区脱情况。二是要重点关注贫困边缘户,及时保障边缘户的住房饮水安全,防止贫困边缘户出现因病、因学而致贫返贫等情。紧绷“共同富裕”这根弦,推动乡村振兴不能放松。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面脱贫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我们要全力做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全面完成脱贫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乡村振兴。一是要以扶贫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巩固壮大乡村产业,逐步扩大受益人群,促进低收入人群增收致富。

二是要充实乡村振人才队伍,吸引更多人才投入乡村沃土,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这伟大时代的历史交汇期,我们还需紧绷全面脱贫“这根弦”,做好持续稳定脱贫的文章,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胜利,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也可摘选以下内容:

老有所养、幼有所依,脱贫致富指日可待。绷紧“精准弦”不放松,脱贫致富种好“幸福花”。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是行动取得实效的关键。

脱贫攻坚若想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在精准。只坚决摒弃“大水漫灌”“走马观花”“空喊口号”等行为,真正下足精准扶贫的绣花功夫,才能切实提高脱贫成效,防返贫。精准须找准“穷根”。

要不怕山高路远,原汁原味地“看穷”,把情况掌握清,找准“穷根”,尤其是盯准“硬头”,完成当前剩余的脱贫攻坚任务。精准须因地、户、人施策。要把好脉、开好方,明确靶向、对症下药。

未脱贫,制定详实“怎么扶”方略,逐项落实力求高效;已脱贫的,防返贫举措必须精准对焦,重点关注因“疫”返贫群体,找并堵上可能导致返贫的风险点,让已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和提升。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唯有绷紧思想、政策、精准三根弦不放松,才能啃脱贫攻坚“硬骨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农村扶贫资金问题研究论文

如何扶贫才有效,我觉得你要扶贫的话,一定要把当地的经济带动起来,才可还是扶贫。

如何扶贫才有效的议论文,这个可以在一些议论文网上去查询到有很多的势力范围的。

局长召集班子全体成员开会,研究挂点联系村的扶贫帮困工作。年初时,市委下发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市直各单位必须在各自的挂点联系村中找两个贫困户作为帮扶对象,支持他们发展生产,走向富裕。班子反复研究,决定拿出600元资金作为扶贫款。扶持哪两个贫困户呢?局长的意思是先下村作调查,选准有心搞生产但又缺乏投资的贫困户,让这扶贫款稳准地落在刀刃上。第二天,局长带上两名副局长和司机兼出纳的老黄下乡。挂点联系村在腊梅乡塘沟村,这是个全市最边远的村屯。老黄先给车子加了油,然后直扑塘沟村。在村委办公室里,村干向他们介绍了两家贫困户的情况。局长说不能只看表面,要深入实地察看,确定其是否真的贫困。在村干带领下,他们逐一进入贫困户家中。第一户住房低矮潮湿,家有长病号,无钱医治;第二户住的是茅草房,摇摇欲坠,户主残疾,煮饭用的大铁锅侧面缺了个大口子。这让局长大为震惊:天下竟还有如此贫穷的老百姓!他当即难过得泪流满面。回到村委,局长称赞村干们实事求是,勇于给上级反映真情实况。之后,局长提出请全体村干们到腊梅乡酒家聚一聚。共十人,刚围满一桌。他们猜拳喊码,宴席直到近晚上十二点时才结束。席间,局长不时为当天看到的情景而感叹,并数次为之流泪。

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生活条件,有好有坏。而贫穷会让一个人的心态变得消极。若要扶贫,那么就要先给他们送志气,先改变他们的陈旧思想。时代在快速发展,但仍有一些偏远落后的山区里,生活条件并不好,交通不方便,教育水平也低下,当地的人缺乏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而导致当山区外的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内部却并没有太多的改变,让当地的生活无法得以改善。回想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若想要群众脱贫,那么应该对处在贫困中的群众进行思想引导,将“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但“不怕穷”的陈旧观念和习俗,犹如一道“文化的枷锁”,很大力度地压制一些贫困户脱贫的意愿与动力。在那些贫困地方的人,以当地的自然条件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很难过上山区外界的好日子。并且有人会安于现状,很是满意当前的生活,并不想做出改变。这样的想法让贫困地区内部人员动力不足,毫无志气可言,给扶贫增加了难度。虽我们有扶贫的想法,但他们“不怕穷”的想法让他们不愿去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这一消极的想法让人早已缺乏了“人穷志不穷”的信念,缺乏活力。所以若要真正实现脱贫就要先扶志,之后再扶智。若只是扶贫而不扶志,即使通过我们的资源改变了他们现状,但最终没有志气的他们还是会回到原状,并没有达到真正扶贫的效果,只是昙花一现。在扶贫的过程中,应先给他们灌输志气和信心,让他们明白,他们可以通过自己自强不息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过上比之前更好的生活。精准扶贫这一项目可以更深入地展开全面的工作,去感化他们,在无形中慢慢地转变他们的观点,慢慢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在其过程中,让他们明白所谓的命运不可能一开始就注定的,后天可以通过自己的奋斗可以改变的。让他们明白幸福不可能空降,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得到的。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知识也是改变成年人的陈旧观念的有效途径。教育方面是很重要的,虽然自己这一代是穷的,但让自己的儿女得到良好的教育,会让自己的孩子走着不一样的人生道路,之后的生活也会改变很多。要让贫困人民靠自己的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主动撕掉贫困的标签。

扶贫资金审计论文答辩问题

首先,要写好毕业论文的简介,主要内容应包括论文的题目,指导教师姓名,选择该题目的动机,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以及本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次,要熟悉自己所写论文的全文,尤其是要熟悉主体部分和结论部分的内容,明确论文的基本观点和主论的基本依据;弄懂弄通论文中所使用的主要概念的确切涵义,所运用的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要仔细审查、反复推敲文章中有无自相矛盾、谬误、片面或模糊不清的地方,有无与党的政策方针相冲突之处等等。第三,要了解和掌握与自己所写论文相关联的知识和材料。如自己所研究的这个论题学术界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什么程度?第四,论文还有哪些应该涉及或解决,但因力所不及而未能接触的问题,还有哪些在论文中未涉及到或涉及到很少,而研究过程中确已接触到了并有一定的见解,只是由于觉得与论文表述的中心关联不大而没有写入等等。根据论文的不同情况,答辩老师拟出提问的问题也就必然是干差论文万别的。另一方面。即使是同一篇论文,不同的答辩老师所要提问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所以说,就某一篇来说,主答辩老师会提什么问题,是很难说得准,猜得到的。论文作者在准备答辩时,猜题是没有必要,也没有益处的。但这并不等于说答辩老师出题是任意的、毫无规律可循的,学员没有必要准备了。事实上,答辩老师拟题提问是有一定的范围并遵循一定的原则的。了解答辩老师的出题范围和原则,对学员如何准备答辩是有帮助的。下面就答辩老师的出题规则作些说明。首先,答辩老师出题是有严格的界定范围的,即答辩老师在论文答辩会上所提出的问题仅仅是论文所涉及的学术范围之内的问题,一般不会也不能提出与论文内容毫无关系的问题,这是答辩老师拟题的大范围。在这个大范围内,主答辩老师一般是从检验真伪、探测能力、弥补不足三个方面提出三个问题。(1)检验真伪题,就是围绕毕业论文的真实性拟题提问。它的目的是要检查论文是否是学员自己写的。如果论文不是通过自己辛勤劳动写成,只是抄袭他人的成果,或是由他人代笔之作,就难以回答出这类问题。(2)探测水平题,这是指与毕业论文主要内容相关的,探测学员水平高低、基础知识是否扎实,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如何来提出问题的题目,主要是论文中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运用基本原理等方面的问题。(3)弥补不足题,这是指围绕毕业论文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如对论文中论述不清楚、不详细、不周全、不确切以及相互矛盾之处拟题提问,请作者在答辩中补充阐述或提出解释。

主答辩老师的提问方式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主答辩老师的提问方式会影响到组织答辩会目的的实现以及学员答辩水平的发挥。主答辩老师有必要讲究自己的提问方式。1.提问要贯彻先易后难原则。主答辩老师给每位答辩者一般要提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问题,这些要提的问题以按先易后难的次序提问为好。所提的第一个问题一般应该考虑到是学员答得出并且答得好的问题。学员第一个问题答好,就会放松紧张心理,增强“我”能答好的信心,从而有利于在以后几个问题的答辩中发挥出正常水平。反之,如果提问的第一个问题就答不上来,学员就会背上心理包袱,加剧紧张,产生慌乱,这势必会影响到对后面几个问题的答辩,因而也难以正确检查出学员的答辩能力和学术水平。2.提问要实行逐步深入的方法。为了正确地检测学员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有时需要把一个大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并采取逐步深入的提问方法。如有一篇《浅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文,主答辩老师出的探测水平题,是由以下四个小问题组成的。(1)什么是科学技术?(2)科学技术是不是生产力的一个独立要素?在学员作出正确回答以后,紧接着提出第三个小问题:即(3)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的一个独立要素,为什么说它也是生产力呢?(4)你是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通过这样的提问,根据学员的答辩情况,就能比较正确地测量出学员掌握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如果这四个小问题,一个也答不上,说明该学员专业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如果四个问题都能正确地回答出来,说明该学员基础知识掌握得很扎实;如果能回答出其中的2—3个,或每个小问题都能答一点,但答得不全面,或不很正确,说明该学员基础知识掌握得一般。倘若不是采取这种逐步深入的提问法,就很难把一个学员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情况准确测量出来。假如上述问题采用这样提问法:请你谈谈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员很可能把论文中的主要内容重述一遍。这样就很难确切知道该学员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是好、是差、还是一般。3.当答辩者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相左时,应以温和的态度,商讨的语气与之开展讨论,即要有“长者”风度,施行善术,切忌居高临下,出言不逊。不要以“真理”掌握者自居,轻易使用“不对”、“错了”、“谬论”等否定的断语。要记住“是者可能非,非者可能有是”的格言,要有从善如流的掂量。如果作者的观点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使与自己的观点截然对立,也应认可并乐意接受。倘若作者的观点并不成熟、完善,也要善意地、平和地进行探讨,并给学员有辩护或反驳的平等权利。当自己的观点不能为作者接受时,也不能以势欺人,以权压理,更不要出言不逊。虽然在答辩过程中,答辩老师与学员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一方是审查考核者,一方是被考核者),但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在答辩中要体现互相尊重,做到豁达大度,观点一时难以统一,也属正常。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只要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供对方参考就行。事实上,只要答辩老师讲得客气、平和,学员倒愈容易接受、考虑你的观点,愈容易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达到共同探索真理的目的。4.当学员的回答答不到点子上或者一时答不上来的问题,应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的提问方法。参加过论文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学员对你所提的问题答不上来,有的就无可奈何地“呆”着;有的是东拉西扯,与你绕圈子,其实他也是不知道答案。碰到这种情况,答辩老师既不能让学员尴尬地“呆”在那里,也不能听凭其神聊,而应当及时加以启发或引导。学员答不上来有多种原因,其中有的是原本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只是由于问题完全出乎他的意料而显得心慌意乱,或者是出现一时的“知觉盲点”而答不上来。这时只要稍加引导和启发,就能使学员“召回”知识,把问题答好。只有通过启发和引导仍然答不出或答不到点子上的,才可判定他确实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我提供一些可能的点和对应思路:1、做好资金管理有哪些措施?很多人可能从管理措施角度去回答,但是我自己有个观点,就是任何先进的管理方法论,如果离开了信息化手段的支撑都很难真正落地,所以信息化系统,比如bi工具在资金数据分析和决策模型应用上应该可以大有可为!2、加强资金管理的意义是什么?同样,很多人的回答仍然基于管理学角度,但是资金这件事放到疫情防控这种特殊时期就具有相当大的意义,企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营销资源,资金资源,这时候没有资金流动(现金流),很多企业都难熬的过,可以在这方面做做文章。3、资金管控建设有什么新的趋势?结合我自己多年的经验,现在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业财一体化和产业数据互联。资金是业务发生时/发生后以数据的形式对业务情况的真实反应,但是在业务和财务工作开展实际运作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业务使用业务系统进行操作,系统对于财务数据有自己的一套做法,但是当拿着发票入账时财务用的又是另一套系统,这里面涉及到信息重复录入、统计口径不一、数据偏差难以核查等多方面的问题,使得自己管理层面出现数据孤岛和流程断点,换句话就是效率低、成本高!业务和财务都会陷入相互抱怨的境地,而高层管理者面对日益竞争加剧的市场,对于经营决策的快速性和精准性要求又越来越高,只有借助业财一体化思路和产业数据互联的思维从流程梳理到数据打通构建一体化全链条的资金管理脉络才能破局。时间关系不再过多展开,祝你答辩顺利!

论文答辩是毕业前的最后一个环节,答辩时老师一般都会提问题,因为学校不同,老师不同,问题也会不同,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相关信息,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参考与帮助! 论文答辩一般会问什么问题 1、 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从主观入手,每篇论文都对应着相应的专业,可从当前该专业的社会大致情况来简要分析,其次可以结合自己的实习经历来分析(实习过程中对该专业有了更深的社会认识,发现了一些问题等),最后,可以说是与指导老师进行深入沟通交流后选择该课题。 2、该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这问题一般在开题中就有提及,正文中也有相关小节说明,只需要对其加以总结提炼即可,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逻辑清楚,条理分明,不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东拼西凑会给考核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 3、全文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该问题的回答与论文大纲相结合,比如:全文的逻辑关系是,首先交代大背景——对XXX现状加以论述说明——提出XX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全文进行总结说明。 4、论文中的核心概念是什么? 在答辩的时候,导师最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论文中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当老师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同学们千万不要慌,要有条不紊地将论文中的核心概念说出来。 5、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一些专业在初试中可能不会重点考察研究方法问题,但是在研究实践中研究方法却是基础,所以基础研究方法还没掌握的同学可要好好补补课了,不然没有研究方法怎么做毕业论文的研究啊。 6、你觉得你的课题那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在答辩前,自己想出一些我们课题的改进地方,提前想出对策,老师提问时,我们按照自己心中所想回答就可以。 7、你的论文价值是什么? 论文价值问题一般考察你对于现实的关注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一部分可以回答一些论文的现实意义,包括对目前研究的领域有什么帮助、提出了什么问题、有什么解决方法等等。 8、你的论文理论基础是什么? 理论基础考查的是专业能力以及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回答时要逻辑清晰,突出知识性和专业性,用专业的理论知识来阐述你的论文框架和论文内容,切不可用口语化语言。 9、你的文献综述是如何形成的? 文献综述可以看出你的研究能力以及搜集资料的能力,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最简单的,阐明获取资料的管道,如知网、学术网站、图书馆等。 10、全文基本结构、框架是怎么设计的? 该问题的回答是对整个文章的一个综合说明,比如:全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述,开头从总体上论述XXX的特点等大背景,之后“提出XXX问题”,再根据问题提出XX对策,最后是总结陈述,各部分相互间存在逻辑联系,相互配合,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论文答辩有哪些注意事项 想要顺利通过答辩,提前了解一些论文答辩的注意事项很有必要。 论文答辩的注意事项主要有: 1、提前熟悉论文内容 大家在答辩前,一定要提前熟悉论文内容。熟悉论文内容,主要指深刻理解论文,清楚掌握好论文各部分的逻辑关系。另外,最好抽点时间,了解和论文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学术热点等。 2、准备好答辩所需的材料 此外,答辩所需要的材料也要提前准备好,答辩一般需要这些材料:纸质版的论文(要先将电子档的论文打印成纸质版的);学生证;草稿纸;笔;U盘;其他辅助资料、文献等。 3、注意时长 答辩的时候,要把握好时间。如果时间不够的话,要着重讲述重要内容,最后有时间再来补充次要内容。如果实在没有时间的话,就一句话带过就好。 4、控制语速 语速也是很重要的,答辩时的语速要以答辩老师能听清楚为标准。语速一般要适中,还要平稳,音量要适量,让答辩老师能清楚听到就行,不需要太过刻意。 5、多余解释或辩驳 当答辩老师指出错误的时候,要虚心求教,并拿纸和笔进行记录,不要做多余的解释或辩驳。

精准扶贫成效研究论文

如何扶贫才有效的议论文,这个可以在一些议论文网上去查询到有很多的势力范围的。

第一,要根据实际情况投入发展相关产业,而不是单纯的给钱。 第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完善计划,而不是无目的消耗。 第三,严格控制和监督扶贫项目,防止腐败。 第四,加大对相关地区的政策支持和互相帮助。

非常正常 特别的好 感觉是不合理 感觉非常的有意义 很好

写作点拨:可以写一些关于脱贫方面自己的想法,关于脱贫对于我国的意义,例文如下:

全面脱贫攻坚是2020年的“重头戏”,基层干部还需不忘为民初心,牢记脱贫使命,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紧绷全脱贫“这根弦”,做到开展扶贫措施不能停顿,返贫预警监测不能大意,推动乡村振兴不能放松。紧绷“持续帮扶”这根弦,开展扶贫措施不能停顿。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开展扶贫措施要有“要定青山不放”的毅力。扶贫措施是脱贫攻坚直接动力来源,如果我们机械化搞“一刀切”,对已脱贫人员立刻停止帮扶,可能会使年的努力付之东流。因此,在帮扶措施上持续发力是过渡期的必由之路。

一是要留住帮扶力量,驻村服务队作为贫困村贫摘帽的急先锋,为贫困户脱贫、产业项目创收指明了道路,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还需坚持留住服务队,站好最后一班岗。二是要开展动态帮扶,及时帮扶因疫致贫返贫人口,及时落实好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确保他们基本生活不受影。

三是要注重产业帮扶,巩固脱贫成效。支持扶贫产业项目尽快复工复产,提升带贫能力,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更多机。紧绷“稳定脱贫”这根弦,返贫预警监测不能大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贫困地区的稳定脱贫情况和扶贫成效接挂钩,如果在脱贫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大量致贫、返贫,就会“为了芝麻丢了西瓜”,忘记了我们扶贫的初衷是为了全小康。

所以,返贫预警监测不能大意,一是要杜绝各类数字脱贫,密切关注困难群众的生活工作情况,及时关注辖区脱情况。二是要重点关注贫困边缘户,及时保障边缘户的住房饮水安全,防止贫困边缘户出现因病、因学而致贫返贫等情。紧绷“共同富裕”这根弦,推动乡村振兴不能放松。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面脱贫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我们要全力做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全面完成脱贫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乡村振兴。一是要以扶贫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巩固壮大乡村产业,逐步扩大受益人群,促进低收入人群增收致富。

二是要充实乡村振人才队伍,吸引更多人才投入乡村沃土,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这伟大时代的历史交汇期,我们还需紧绷全面脱贫“这根弦”,做好持续稳定脱贫的文章,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胜利,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也可摘选以下内容:

老有所养、幼有所依,脱贫致富指日可待。绷紧“精准弦”不放松,脱贫致富种好“幸福花”。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是行动取得实效的关键。

脱贫攻坚若想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在精准。只坚决摒弃“大水漫灌”“走马观花”“空喊口号”等行为,真正下足精准扶贫的绣花功夫,才能切实提高脱贫成效,防返贫。精准须找准“穷根”。

要不怕山高路远,原汁原味地“看穷”,把情况掌握清,找准“穷根”,尤其是盯准“硬头”,完成当前剩余的脱贫攻坚任务。精准须因地、户、人施策。要把好脉、开好方,明确靶向、对症下药。

未脱贫,制定详实“怎么扶”方略,逐项落实力求高效;已脱贫的,防返贫举措必须精准对焦,重点关注因“疫”返贫群体,找并堵上可能导致返贫的风险点,让已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和提升。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唯有绷紧思想、政策、精准三根弦不放松,才能啃脱贫攻坚“硬骨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