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吉他的起源及发展简史,我个人认为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八个阶段:1、有根据的吉他的远祖应该是公元前1400年前生活在小亚细亚和叙利亚北部的古赫梯人城门遗址上的“赫梯吉他”。这是考古学家找到的最古老的类似现代吉他(一样具有内弯的琴体)的乐器,是。8字型内弯的琴体决定了吉他属乐器特有的声音共鸣和乐器特点,这也成为吉他与其它弹拨乐器所不同(如琴体是半梨形的鲁特属乐器)的最显著特点。2、吉他一词最早出现为西班牙文吉他(Guitarra)一词,最早出现在十三世纪的西班牙。当时,已经出现“摩尔吉他”和“拉丁吉他”。西班牙语吉他(Guitarra)是由波斯语逐渐演化成的, 其中摩尔吉他琴体为椭圆形背部鼓起,使用金属弦,演奏风格比较粗犷;拉丁吉他琴体为与现代吉他类似的8字型平底结构,使用羊肠弦,风格典雅。如图:摩尔吉他 拉丁吉他3、吉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时期是文艺复兴时期。四对复弦的吉他演奏高峰的出现是吉他进入第一个鼎盛时期的标志。(1)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6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一个思想文化运动,进而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 (2)文艺复兴发端于14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一词就源于意大利语Rinascimento,意为再生或复兴),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16世纪达到鼎盛。1550年,瓦萨里在其《艺苑名人传》中,正式使用它作为新文化的名称。此词经法语转写为Renaissance,17世纪后为欧洲各国通用。19世纪,西方史学界进一步把它作为14至16世纪西欧文化的总称。西方史学界曾认为它是古希腊、罗马帝国文化艺术的复兴。 3、十六世纪(1500年-1600年)四对复弦的吉他和它的近亲──用手指弹奏的比维拉琴,在演奏与创作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吉他和比维拉琴不仅深受广大欧洲民众喜爱,而且还常常成为宫廷乐器。当时的吉他、比维拉大师有米兰(Luis milan)、纳乐瓦埃斯(Luys de Narvaez)、穆达拉(Alonso mudarra),以及十七世纪时五组复弦的巴洛克吉他时代大师桑斯(Gaspar Sanz)、科尔贝塔(Cor betta)、维赛(Vi see)等。他们的许多作品现在仍是现代古典吉他作品宝库中的不朽财富。当时吉他、比维拉琴等乐器所使用的记谱方法还不是现在的五线谱,而是用横线来代表各弦,用数字或字母表示音位和指法,与现在民谣吉他中使用的六线谱类似的图示记谱法。如图:四弦复弦吉他 (比维拉)当时十分兴盛的乐器还有被认为是吉他同宗的鲁特琴(Lute)。鲁特琴前身是阿拉伯的乌德琴(UD的原意是木头)。当时著名的鲁特琴大师道兰(Dowland)和魏斯(Weiss)等人的作品经后人改编,在今天的古典吉他曲目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伟大的巴洛克音乐集大成者巴赫所创作的不朽作品中如大提琴、小提琴组曲、奏鸣曲的吉他改编曲,在古典吉他曲目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尽管有学者对巴赫有没有创作过鲁特作品提出疑问,但他所传世的四首鲁特琴组曲和少量鲁特作品,首首都具有不朽的价值。巴洛克时期的其他一些作曲家如维瓦尔弟的鲁特琴、曼陀林协奏曲,和D.斯卡拉第的古钢琴奏鸣曲的吉他改编曲都在古典吉他曲中占有重要位置。4、吉他发展史上的的黄金时代出现在十八世纪后期。六弦吉他的出现,标志着吉他的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当时鲁特琴和比维拉琴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五对复弦和其后出现的六对复弦的吉他也渐渐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1800年前后,全新的六根单弦的吉他以其清晰的和声及调弦方便等优点很快得到了几乎全欧洲的青睐五对复弦吉他 六对复弦吉他六根单弦吉他5、有“吉他音乐的贝多芬”之称的索尔的出现,标志着六弦吉他发展到了颠峰。十九世纪初,活跃在当时古典吉他音乐中心巴黎、维也纳、伦敦的最著名的古典吉他大师有索尔(Sor),阿瓜多(Aguado),朱利亚尼(Giuliani),卡鲁里(Carulli),和卡尔卡西(Carcassi)。其中索尔和朱利亚尼除了是古典吉他大师外还是出色的音乐家,他们以杰出的才华为六弦古典吉他创作了包括协奏曲在内的第一批大型曲目,为六弦古典吉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索尔,他在创作上承袭海顿、莫扎特的古典音乐传统,除写作歌剧、舞剧音乐外,还为古典吉他创作了包括系统的练习曲、教程在内的大量优秀作品,被音乐评论家称为“吉他音乐的贝多芬”。阿瓜多、卡鲁里、卡尔卡西的重要作品和他们所作的大量练习曲与吉他教程至今仍是古典吉他中的经典。在十九世纪还有不少音乐家喜爱并演奏古典吉他,如舒伯特、韦伯和柏辽兹,小提琴魔王帕格尼尼不但擅长演奏吉他,而且还曾放弃提琴演奏,献身于吉他达三年之久,为吉他写下了大量作品。十九世纪后期著名的吉他音有乐家科斯特(Coste)、默茨(mertz)、卡诺(Cano)、雷冈第(Regondi)等,他们为吉他创作的很多优秀作品都成为了十九世纪古典吉他音乐的经典。6、十九世纪中叶,由于钢琴和提琴乐器出现了一批名震青史的演奏大师,吉他逐渐受到冷落,进入历史上第一个低潮。在钢琴、管弦乐、歌剧音乐发展的巨大冲击下,吉他在十九世纪中期以后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演奏与创作一度处于低潮,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末吉他才再度复兴。7、泰雷加的《大霍塔舞曲》的创作成功,标志着古典吉他发展的再度复兴。古典吉他在十九世纪末再度复兴的生命力是在西班牙获得的。吉他能在二十世纪蓬勃发展并达到前所未有的辉煌,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近代吉他之父”泰雷加对吉他从制做、乐器性能、演奏技术直至曲目等各方面的深入研究和革新。泰雷加和他的老师阿尔卡斯一直致力于与吉他制作家托雷斯(Torres)合作,并最终生产出了琴体扩大、音量增大、乐器性能明显改善的现代古典吉他。毕业于马德里音乐学院和声与作曲专业,并且是位出色钢琴家的泰雷加尽管公开演出不多,但一生潜心研究吉他,创立了全新的演奏方法,创作了大量糸统和科学的练习曲与出色发挥吉他乐器性能的不朽名曲,其中,《大霍塔舞曲》被广泛流传,为复兴古典吉他作出重要贡献。除此之外,他还选择改编了许多适合吉他演奏的古典音乐名曲,以扩大古典吉他的目曲范围。由于泰雷加的杰出贡献以及他的学生、后继者柳贝特(Llobet)、普霍尔(Pujol)等人的不懈努力,终于使古典吉他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重新获得了新的生命,为二十世纪古典吉他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托雷斯(Torres)古典吉他 二十世纪古典吉他8、塞戈维亚时代的到来,标志着古典吉他的辉煌二十世纪古典吉他强大的生命力是由伟大的吉他大师--塞戈维亚(&127;Andre Seqovia 1893-1987),以其近七十年的演奏和探索一步步推向高潮的。塞戈维亚以他超凡的天才、坚定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吉他最终摆脱了沦为酒店、咖啡馆民间乐器的命运,使古典吉他作为音乐会独奏乐器的魅力被音乐界与世人所公认,最终使吉他克服了种种偏见,成为了和钢琴、小提琴一样被人们广泛喜爱的高雅乐器。塞戈维亚遍及世界各地的频繁演出不但使全世界了解了古典吉他,使吉他在全世界流行开来,还吸引了许多专业作曲家为吉他写下了大量高水平的音乐作品。这些作曲家中最著名的如:为吉他写下《五首前奏曲》与《十二首高级练习曲》的巴西作曲家维拉-罗伯斯(Villa-Lobos),《阿兰胡埃斯》吉他协奏曲的作者罗德里戈(Rodrigo)等。塞戈维亚还为吉他改编了大量著名音乐作品,如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作品《恰空》等,大大丰富了古典吉他的曲目,最终使古典吉他的曲目在二十世纪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和其他重要乐器一样的水平。在上世纪初几乎没有一个音乐学院开设吉他专业,塞戈维亚不但积极从事教学工作,培养了大批年青的吉他演奏家,他还积极呼吁世界各大音乐学院开设吉他专业,并鼓励他的学生们从事教学工作,至此,目前世界著名的音乐院校不仅开设了古典吉他专业,而且把其列为重要的学科加以建设。这是塞戈维亚对古典吉他的又一巨大贡献。现在活跃在世界各地音乐舞台上的无数优秀的吉他演奏家,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受过塞戈维亚的教诲或影响的。虽然大师已经离开了人世,但是每当我们演奏起古典吉他、或是学习古典吉他、或是观赏古典吉他演奏、聆听古典吉他音乐,甚至仅仅是谈论起古典吉他时,我们实际上都是走在大师以毕生的功绩铺就的宽阔大道上和不朽的光辉中,尽管我们末必能时刻意识到这一点。 对二十世纪吉他音乐产生重大影响的其他音乐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巴拉圭吉他奇才巴利奥斯(Agustin Barrios Mangore 1885-1944)。这位具有印第安血统的巴利奥斯自称为“吉他中的帕格尼尼”而且毫不为过,他除了是位出色的吉他演奏家和作曲家外,还是位哲学家、画家、宗教学者和诗人,除了在世界各地成功地巡回演出外,他还是第一个为古典吉他录音的演奏家。巴利奥斯出色的艺术才华在二十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并末得到世人的公认,在上世纪后期,巴利奥斯以多种风格创作的大量丰富多彩的吉他曲逐渐被发掘出来,并成为了古典吉他音乐作品中最重要和最受人喜爱的曲目之一
从前,在一个美丽的国度里,住着一位王子和一位公主。他们有一匹白马。白马还会飞呢!有一天,白马飞着飞着,不小心掉进了一条河里。公主赶紧跳到河里,把马的骨头捡了上来,做了一把竖琴。竖琴也会飞。竖琴带着他们飞呀飞呀,穿过云朵,来到了一座花园里。公主摘了一些花,放在她的篮子里。当她把花带回家的时候,看见每朵花的中间都放着一枚红宝石。里面还住着一个个的小精灵。从此,他们过上了更加幸福的生活。
竖琴当然算产品了,竖琴(英:Harp,意:Arpa,德:Harfe,波斯:چنگ),是一种大型拨弦乐器。竖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拨弦乐器之一,起源于古波斯(伊朗),据埃及古图记载,此种乐器出现于公元前三、四千年。当时的形状犹如一个有弦之弓。早期的竖琴只具有按自然音阶排列的弦,所奏调性有限。现代竖琴是由法国钢琴制造家S·埃拉尔于1810年设计出来的,有四十七条不同长度的弦,七个踏板可改变弦音的高低,能奏出所有的调性
竖琴品牌多,激光竖琴是其中一种,这是指一架没有琴弦的竖琴,取而代之的是明亮的光束,使用者只需拨动光束,便如同拨动了琴弦,依然可以演奏一段旋律。
你是做毕业设计嘛?成功没?
#include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数码管 共阳
uchar code DSY_Table[]={
0xc0,0xf9,0xa4,0xb0,0x99,0x92,0x82,0xf8,0x80,
0x90,0x88,0x83,0xc6,0xa1,0x86,0x8e,0xbf};
///音符对应的延时
uint code Tone_Delay_Table[]={
64021,64103,64260,64400,64524,64580,64684,64777,
64820,64898,64968,65030,65058,65110,65157,65178};
sbit BEEP=P3^0;
uchar KeyNo;
//生日快乐歌的音符频率表,不同的频率用延时值来表示
uchar code SONG_TONE[]={212,212,190,212,159,169,212,212,190,212,142,159,212,212,106,126,159,169,190,119,119,126,159,142,159,0};
uchar code SONG_LONG[]={9,3,12,12,12,24,9,3,12,12,12,24,9,3,12,12,12,12,12,9,3,12,12,12,24,0};
///////delay------
void DelayMS(uint x)
{
uchar i;
while(x--)for(i=0;i<120;i++);
}
void PlayMusic()
{
uint i=0,j,k;
while(SONG_LONG[i]!=0||SONG_TONE[i]!=0)
{
for(j=0;j { BEEP=~BEEP; for(k=0;k } DelayMS(80); //每个音符之间的时间间隔 i++; } } void Keys_SCAN() { uchar k,t,key_state; // P1=0xff; while(1) { t=P1; if(t!=0xff) { DelayMS(10); if(t!=P1) continue; key_state=~t; k=0; while(key_state!=0) { k++; key_state>>=1; } KeyNo=k; } return; //return 语句的加法很重要 } //return; //KeyNo=k; } void play_Tone() interrupt 1 { TH0=Tone_Delay_Table[KeyNo]/256; TL0=Tone_Delay_Table[KeyNo]%256; BEEP=~BEEP; } //////MAIN///////////////// void main() { P0=0xbf; PlayMusic(); DelayMS(1000); DelayMS(1000); TMOD=0x01; IE=0x82; while(1) { P1=0xff; if(P1 != 0xff) { Keys_SCAN(); P0=DSY_Table[KeyNo]; TR0=1; } else { TR0=0; } DelayMS(2); } } 爱迪生爱迪生发明电灯做了一千五百多次实验都没有找到适合做电灯灯丝的材料。不眠不休地做了1600多次耐热材料和600多种植物纤维的实验,才制造出第一个炭丝灯泡,可以一次燃烧45个钟头。后来他更在这基础上不断改良制造的方法,终于发明出可以点燃1200小时的竹丝灯泡。 他的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学习牛顿一人在家中的果园中,由于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无意间撞到园中的苹果树,这时一个苹果正好砸在牛顿的头上。牛顿突然从问题中醒悟过来,捡起了苹果,这时他又陷入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飘上天空。最终牛顿提出一个最简单的现象产生的举世定律:万有引力。 一、复印机 起初,爱迪生发明的石蜡纸,只是普遍运用于食品,糖果的包装材料上,后来他尝试在蜡纸上刻出文字轮廓,形成一张石蜡刻字纸版,在纸版下垫上白纸,再用墨水的滚轮从刻字的石蜡纸上滚一滚,奇妙的事发生了,白纸上出现清楚的字迹。 之后又经过多次的改良试验,1976年,爱迪生开始生产他发明的复印机,一下子,机关,学校,事业单位,团体都采用这种蜡纸油印机。由于爱迪生复印机大受欢迎,风行全球,使得爱迪生深切体验到,应该发明人们普遍而且深切需要的东西。 二、同步发报机 早期的电报机,一次只能传递一个讯息,而且不能同时交换信号,由于爱迪生本身是电报技师,便著手改良传统发报机,制造出二重发报机,1974年又研发出四重发报机,也就是同步发报机。在无线电还没有发展的当时,同步发报机是一项重大的突破。 三、改良电话机 我们都知道,现代电话是由贝尔所发明的,事实上,电话能够清晰的接收与发话,要归功于爱迪生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突破传统的窠臼,制造出碳粉送话器,一举提高了电话的灵敏度,音量,接收距离,否则,我们现在打电话时还是会常常:喂!喂!听不到啊,听不清楚。 四、留声机诞生 1877年12月的一个夜里,梦罗园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微微颤抖著,不是因为寒冷,而是因为他们听到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的录音:「玛琍有只小绵羊,毛色白皙像雪样,不论玛琍到哪里,小羊总在她身旁…… 这项伟大的发明,不用小罐子老师多作介绍,大家都可以了解,它的应用面有多广。法国政府,还因此授与爱迪生爵士的头衔呢!后来,爱迪生又多次改良留声机,直到将滚筒式改成胶木唱盘式为止,这中间可不是一,二年而已,而是历经几十年的不断改进喔! 五、牛顿 牛顿一人在家中的果园中,由于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无意间撞到园中的苹果树,这时一个苹果正好砸在牛顿的头上。牛顿突然从问题中醒悟过来,捡起了苹果,这时他又陷入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飘上天空。最终牛顿提出一个最简单的现象产生的举世定律:万有引力。 激光加工属于无接触加工,它具有以下优点: 1.光点小,能量集中,热影响区小; 2.不接触加工工件,对工件无污染; 3不受电磁干扰,与电子束加工相比应用更方便; 4激光束易于聚焦、导向,便于自动化控制。 5范围广泛:几乎可对任何材料进行雕刻切割。6安全可靠:采用非接触式加工,不会对材料造成机械挤压或机械应力。7精确细致:加工精度可达到0.1mm8效果一致:保证同一批次的加工效果几乎完全一致。9高速快捷:可立即根据电脑输出的图样进行高速雕刻和切割,且激光切割的速度与线切割的速度相比要快很多。10成本低廉:不受加工数量的限制,对于小批量加工服务,激光加工更加便宜。11热变形小:激光加工的激光割缝细、速度快、能量集中,因此传到被切割材料上的热量小,引起材料的变形也非常小。12适合大件产品的加工:大件产品的模具制造费用很高,激光加工不需任何模具制造,而且激光加工完全避免材料冲剪时形成的塌边,可以大幅度地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档次。 电子工程专业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并没有同学们想象的那么麻烦,只需要简单说明论文的成文思路即可。下面是我为您搜集整理的电子工程专业论文提纲,欢迎阅读借鉴。 篇一:论文提纲 题目:红外成像系统性能分析的计算机模拟 为适应红外热成像系统的发展要求,本文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DelPhi语言,对红外热成像系统性能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探讨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本文对研究课题采用类和目标的定义方法,描述了红外热成像系统中目标、背景、大气传输、红外接收和信号处理等子系统,通过理论分析,在比较的基础上,建立了验证热成像仪静态性能的数学模型,运用Delphi语言和数据库,将数据输入,静态性能计算,结果输出和文件管理等融为一体,形成一个较完整的软件包。达到了直观、方便的操作效果。 完成的程序对机载前视红外仪、医用热像仪等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热像仪进行性能分析,得到的调制传递函数(MTF),噪声等效温差(NETD)等性能参数的数据表格和曲线图,同野外实验所得数据相差误差在10%~20%左右,该模型基本反映系统特性,满足用户使用和二次开发的需要。 中文摘要3-4 英文摘要4-5 目 录5-6 第一章 绪论6-15 1.1 引言6-8 1.2 论文的提出和内容8-10 1.3 红外系统性能分析的概况10-11 1.4 论文在Delphi语言的实现11-15 第二章 研究对象的类分析15-26 2.1 黑体辐射类15-21 2.2 大气传输的类建立21-26 第三章 数学模型的建立26-42 3.1 热像仪组成和基本技术参数26-30 3.2 静态性能模型的建立30-40 3.3 视距估算模型的建立40-42 第四章 性能分析的计算机模拟实验42-50 4.1 数据模型在Delphi上实现的流程图42-44 4.2 类和对象在Delphi上实现的源程序44-47 4.3 主程序界面47-50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50-56 第六章 结论56-57 致 谢57-58 参考文献58-60 附 录60-74 篇二:论文提纲 题目:激光识别与通信系统若干问题的研究 本文对激光识别与通信系统的激光发射子系统、PIN光电接收子系统和APD回波接收子系统建立了数学模型。以此为出发点,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给出了硬件电路设计的理论依据。据此解决了PIN光电接收的抗强背景光饱和与抗背景光干扰的问题;用单片机模糊控制技术实现了某APD光电探测器偏压补偿的.实时化和智能化。 对安装面角误差影响随动光轴平行性的问题也建立了数学模型,以此为出发点进行理论分析,给出了分析结果;提出用三坐标测量机测量安装面,通过拟合得到安装面的角误差;从而为减小这一误差源对随动光轴平行性的影响铺平了道路。 对稳定转台进行了分析,设计了数字PID结合微分顺馈的控制软件,满足控制要求。 中文摘要3-4 英文摘要4-5 目录5-7 第一章 绪论7-10 1.1 引言7 1.2 国外研究概况7-9 1.3 激光识别与通信系统的研制、功能和本文内容9-10 第二章 激光识别与通信系统的组成10-13 2.1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10 2.2 激光发射与APD回波接收部分10 2.3 PIN光电接收部分10-12 2.4 主机控制部分12 2.5 调制解调键盘显示与控制部分12 2.6 稳定转台部分12-13 第三章 激光发射子系统13-18 3.1 激光器的调制特性和光束生成13-15 3.2 半导体激光器的主要参数15-16 3.3 激光发射方式16-17 3.4 激光发射子系统的组成17-18 第四章 PIN光电接收子系统18-29 4.1 激光功率探测和接收视场18-19 4.2 背景辐射与背景噪声19-21 4.3 开关键控(OOK)误码率21-24 4.4 PIN光电接收子系统的设计24-25 4.5 大气对激光接收子系统的影响25-26 4.6 PIN光电接收子系统的灵敏度26-29 第五章 APD回波接收子系统29-51 5.1 直接探测技术29-33 5.2 背景辐射33-35 5.3 APD光电探测器的基本特性及应用35-41 5.4 光电信号的检测与负载电阻41-42 5.5 判决门限的选择42-44 5.6 APD回波接收子系统的设计44-51 第六章 安装面误差与随动光轴的平行51-60 6.1 概述51-52 6.2 随动光轴的角误差分析52-58 6.3 安装面角误差的获得58-60 第七章 转台60-67 7.1 转台的组成和稳定原理60-61 7.2 稳定转台的控制系统61-62 7.3 控制算法和控制软件62-67 结论67-68 致谢68-69 参考文献69-70 他们只收邮寄稿,寄往:重庆市杨柳路2号(401123),重庆光机所《激光杂志》编辑部,打印稿2份,外加一份《不涉密和反学术不端证明》,这个证明需要单位盖章的。 要看你所做的工作倾向于实验测试还是理论分析,个人认为仪器仪表与精密工程倾向于理论模拟类的文章,而光电子激光则较为注重实验,所以三者之间不存在可比性。仪器仪表学报拒稿很快,我所知道的最短的记录是交了300块审稿费后10天。但“仪器”与“精密”之间大概还是“仪器”比较容易,审稿应该是光电子激光最慢,有人最长等了五个月的。 1-3个月。 通常一般终审一个月也就有结果了。当然不是固定的,有的可能一个月有的则就可能是三个月甚至更久,但是这个时候作者催的紧,也起不到什么作用,要耐心的等待。 论文发表的准备其实是很关键的,编辑每天收到的都是大同小异的文章,要是作者论文质量好的会引起编辑注意的,所以论文的格式以及各方面的要求作者一定要做好准备。尽管大家都着急想要论文尽快的见刊发表,尤其是需要评职称的人员来说更是要紧的,但是也要耐心的等待。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每一种期刊的刊稿类型和格式要求有不同,投稿前可先至各期刊官网查看投稿指南或稿约,做到心中有数。 正规期刊的审稿流程一般都是三审,即编辑部编辑初审、送各专业内护理专家外审、回到编辑部由主编终审,有的杂志社还要集体讨论,定稿,这个流程走下来,一旦录用,最快也要1个月,因此不可能很快审完。 排版印刷也是一样,要经过英文外审,定稿后还要经过三校,三次校对流程,这个过程至少2个月.再加上退回修改的过程,因此凡是正规期刊,加急状态下纸质版最快也要4个月才能发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期刊管理暂行规定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科技期刊如何落实“三审三校”制 创刊 1964年 . 月刊名称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英文 Laser & Optoelectronics Progress主管 中国科学院主办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承办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协办 国家高技术惯性约束聚变委员会福建师范大学激光与光电子技术研究所主编 范滇元副主编 王建宇 张雨东 相里斌 龚尚庆编辑部 中国激光杂志社ISSN 1006-4125刊号 CN31-1690/TN地址 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邮编 201800 3个月。光电子·激光期刊从收录到见刊通常三个月,审稿费: 约100元/篇。《光电子·激光》为专业技术性刊物。报道光电子、激光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电子激光专业毕业论文
光电子激光期刊投稿
光电子激光期刊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