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会计改革论文文献怎么检索

发布时间:

会计改革论文文献怎么检索

专科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查资料写论文的方法如下:

首先,确定好论文题目之后,进行题目搜索,查找与论文题目完全一样的文献资料。此类文献只需要下载5篇即可,因为同样题目的文献往往在结构上是一样的,甚至在内容上也存在大量的雷同。过多只会浪费时间。5篇论文的下载也要分类,最后2篇核心期刊,3篇硕博论文。

专科会计专业毕业论文的范文示例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我国会计规范中最基层的制度规范,是具有垄断性的综合性规范,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借助会计工作进行日常核算和监督。

在国家统一会计法规制度日益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逐渐成为现实之必须。本文从认识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性质、地位。

了解企业会计内部制度建立的必然性,分析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在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手,进而提出有效建设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相关措施和方法。

l.孟焰《西方管理会计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2.孟焰“面向21世纪的中国管理会计《会计研究》1999年第10期。3.潘爱香《全面预算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4.吴大军牛彦秀等《管理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5.葛燕、卓毅等“管理会计研究十年回顾’,《财会通讯》2002年第7期。6.徐玉德“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理论基础”《财会通讯》2002年第7期。7.张守东“试论现代企业制度与管理会计”《现代会计》2002年第5期.8.杨秋风“应用管理会计一些问题的思考”《广西会计》2002年第10期。9.杨雄胜“中国管理会计作用:现状与基本出路”《会计研究》1999年第”期10.孟焰“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6月11.冯巧根“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经济科学出版2002年6月12.潘爱香《管理会计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二版13.付永水秦中甫《全面预算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更多内容请参考:中国论文援助中心 专业成就未来 lw911

1、可以参考传统文献,到图书馆中去找;可以到知网上查找文献,在中国知网官网的分类目录或者检索区域输入文献标题,就能找到所需文献了。 2、可以到维普上查找,在首页检索区输入文献名称或关键词;也可以在万方点击首页搜索旁边的高级检索,进行检索。

写毕业论文的时候要找参考文献,一般都是在中国知网上找的,因为现在知网是一个比较大的数据库,在那里面相对来说也能够比较好的找到你所要参考的资料。

文献检索课程改革论文如何写好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会计教育改革论文

语言项是作文评分的重要标准。议论文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有些同学写议论文,常摆出说大道理的架式,将哲学原理和辩证法的术语一股脑搬出来,以求说理的充分、透彻,但效果适得其反。一个道理有一千种说法,要尽量选用形象生动的说法。要显形象生动之效,除了采用比喻、类比、事例等论证方法外,形象畅达乃至华美的语言必不可少.修饰议论文的语言,注意运用比喻、排比、对偶和反复等修辞,使文章形成华美流畅感;注意运用假设句、反问句或整句,使文章增强不可辩驳之势。修饰语言之功,虽不是一朝一夕可成,但只要积久成习,自然会有长进.

盈余管理的动因及规范措施【摘要】盈余管理,企业管理当局基于自身的私人利益,借助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变更,来左右财务报告的过程或行为,或者说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关键词】盈余管理,最大利益,会计法规盈余管理简言之就是一种谋取最大利益的行为。企业管理当局基于自身的私人利益,借助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变更,来左右财务报告的过程或行为,或者说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在目前,我们对盈余管理的理解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它体现了企业的有关利益主体用合法手段来追求自身利益的实现。另一种观点认为,盈余管理使盈利成为数字游戏,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更有一些上市公司将“盈余管理”演变为“利润操纵”,给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造成严重误导,应严格加以限制。一、盈余管理的客观条件(一) 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会计法规本身的不完善 第一,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本身可能存在不合理因素。例如,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如果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会计准则就可能出现偏向性。同时,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各种利益的代表者为了使准则对自己更有利,都会提出各自的要求,准则制定机构为了在利益相关方之间求得平衡,就必须赋予企业一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 第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固有的特点为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机会。企业经营方式不同,经营活动范围不同,社会、法律和金融环境日趋复杂,使得同类会计事项更具个性,会计准则不可能事无巨细,只有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设计出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这样就为企业在对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以及会计报告的编报等方面提供了更大的选择范围。同时,会计准则与会计实践之间的时滞性,也会使得企业对某些会计事项的确认和计量等方面采取有利于自己的会计政策,从而使财务报告带有很大的弹性。 第三,各项会计以及相关法规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也导致企业会按照有利于自己的原则选择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 (二) 现行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固有的缺陷 第一,现行会计确认基础所固有的缺陷。权责发生制是国际上通用的会计确认基础,这一基础理论虽然较好地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在确认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加入了一些主观性。第二,现行会计信息重要性原则和稳健性原则固有的缺陷。重要性原则允许企业对不重要的项目可以例外处理或灵活处理,这样就给企业提供了盈余管理的空间,把重要项目按非重要项目处理,从而影响企业财务报告的公允表达。稳健性原则的运用,使得企业平滑收益和计提秘密准备金的操作更容易。企业有可能为了显示持续稳定的盈利趋势,压低经营状况好的年度报告利润,将其转移到亏损年度或经营状况差的年度。企业还可能利用稳健性原则通过过多的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及存货跌价准备等方法人为地低估企业资产或高估负债。第三,现行会计方法含有估计因素所固有的缺陷。如对坏帐损失、存货跌价损失、或有损失等,常不得不借助于假定和估计的方法,涉及到职业判断,会计估计的变更同样为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条件。 (三) 会计信息具有严重的不对称性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管理当局成为企业事实上的控制者,也是会计信息的垄断提供者,他们为了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实现其自身效益的最大化而实施盈余管理。另一方面,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在我国国有企业规模和数量所占比重都非常大的情况下,由于所有者缺位、所有权虚化等原因,实际上缺乏对高质量会计信息需求的内在动力。而在证券市场上,应有的理性投资者的缺失,也为企业实施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空间和可能。 二、盈余管理的动因1.筹资动因 按《公司法》的有关规定,首发新股“公司在最近三年内连续盈利并可以向股东支付股利”,“公司预期利润可达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股票上市须“开业时间在三年以上,最近三年连续盈利”。上市公司增发新股“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10%,且最后一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则暂停上市。因此许多上市公司为了上市,获得配股资格或避免被摘牌,不得不进行相应的盈余管理。 2.债务契约动因 对于公司制的企业,用所获得的资金进行投资,投资成功后,股东可得大部分剩余,而债权人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如果投资失败,股东在破产时可不必偿还全部债务,而债权人要承担全部后果。因此,债权人为了减少代理成本和风险,保证到期收回本息,在贷款时,往往要求债务人提供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并在债务合同中订有一系列以会计数据定义的保护性条款,如流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营运资本、固定资产、现金流动等方面的限制。另外,还规定不能过度发放股利、不进行超额贷款以及计提一定比例的偿债准备金等。 如果债务人不能履行合同中的条款,则视为违约。因此,企业管理当局将选择可增加资产或收入及减少负债或费用的会计政策,来保证一定的盈利水平,以避免产生违约行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成为企业减少违约风险的一个工具。 3.政治成本动因 某些企业财务报告提供的数据会成为对其进行管制和监控的信号,一旦财务成果高于或低于一定的界限,企业就会招致严厉的政策限制,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企业管理当局就有可能调整当期报告盈余。比如微软公司通过递延确认实际所得收入来下调盈利,逃避美国反垄断机构的指控就是一例。 另外,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为了增加企业未来预期的盈利能力、提高自己的经营业绩、巩固自己的地位,往往会采用增大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 4.避税动因 所得税是促使企业管理当局采取盈余管理行为的一个较为明显的因素。企业为了节约税负、减少现金流出,往往尽量降低报告净收益。 另外,我国企业所得税实行33%的比例税率,还规定了两档照顾性税率。若年应税所得额在3万元(含3万元)以下,暂减按18%征税;若年应税所得额在3万元至10万元(含10万元),暂减按27%征税。这样,通过对应税所得额的管理便会达到避税的目的。在《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中,也有详细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管理当局仍然会通过对利润的管理,如推迟开始获利年度调增两年免税期内的利润,享受到更多的税收优惠。 5.恶意误导市场动因 企业股票上市后,为使股票价格能达到预期的波动,常通过不实的财务报表来达到目的。例如:我国资本市场中的银广厦事件。三、规范盈余管理的措施(一)完善公司组织结构 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与经理层往往重叠,这样就使董事会及监事会功能弱化,公司经理人实际上集公司决策、管理、监督大权于一身。在审计委托人、被审计人与审计机构三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公司经营管理层实际上由被审计人变成了审计委托人,即由公司经理层聘请审计机构来审计自己,并且审计费用等事项由公司经理层决定。会计人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受制于经理操纵财务报表,提供虚假信息。 (二) 改进对公司业绩的评价方法 考核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成果应以营业利润为主,而不是净利润或利润总额,尽管对营业利润也会加以操纵,但相对而言,该指标较净利润和利润总额要实在得多。 (三) 完善会计准则与方法1. 不良资产剔除法 所谓不良资产,是指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开办费、递延资产等虚拟资产和高龄应收帐款、存货跌价损失、投资损失等可能产生潜亏的资产项目。如果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超过净资产,或者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增加幅度)超过净利润的增加额(增加幅度),则说明企业当期的利润有水分。 2. 关联交易剔除法 即将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予以剔除,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多大程度依赖关联企业。如果主要依赖关联企业,就应当特别关注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分析企业是否以不等价交换的方式与关联方进行交易以调节盈余。 3.异常利润剔除法 即将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从企业的利润总额中扣除,以分析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 4. 现金流量分析法 即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现金净流量,分别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企业的盈余质量。 (四) 改革现有的关于上市、配股、停牌的规定 应建立一个包括货币量指标和实物量指标、财务数据和生产经营数据的多参数控制体系,以综合衡量和测定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以公平、公正、公开地确认其配股资格。同样摘牌的条件是“连续三年亏损”,这样有些公司便可能通过盈余管理先多转费用,为第三年“转亏”做准备,以避免摘牌。因此,也应建立一套指标体系,这样可以避免由于指标单一而使管理当局容易进行利润操纵。 (五)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过度的盈余管理甚至“操纵利润”引发的信用危机,实质上是腐败及各经济集团利益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注册会计师只不过是各种利益集团手中利用的工具而已。因此,要规范盈余管理行为,首先一定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加大执法力度。 (六) 建立法律诉讼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要建立企业、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机制,企业过度的盈余管理,注册会计师因徇私舞弊或重大过失而不能发现上市公司过度的盈余管理甚至舞弊,致使投资者和债权人蒙受损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总之,在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无论国内国外,盈余管理都不可能完全消除。只能通过不断地推出一些完善措施来加以规范,同时提高各利益相关者识别盈余管理的能力,以期将盈余管理降到最低水平。参考文献; [1]王爱香,《科学时报》科学时报社,2008年12月出版 [2]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经济法》,09年版 [3]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09年版 [4]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税法》,09年版

会计教育改革问题研究2009-9-1 19:13 潘飞 王悦 【大 中 小】【打印】【摘要】本文以高校管理会计研究生教学为研究对象,首先从管理会计教学的现状入手,分析了目前高校管理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革的设想和具体措施、教学效果的评估以及教学环境的建设。【关键词】管理会计;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评估一、引言目前高校会计学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三大块内容,而会计学科的传统理念依然没有打破,从这三个学科目前的发展来看,管理会计受到极大的冷落。首先是师资队伍,参与管理会计研究的教师相对于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而言较少,或者转型到管理会计以外的领域。其次,能够发表管理会计文章的杂志和刊物较少,高质量的论文较为匮乏。另外,博士研究生很少选择管理会计的主题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而实务界近年来由于外部监管的需要,过于关注财务会计,而对真正创造价值的管理会计较为漠然。这些因素使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拓展管理会计生存的边界以避免进一步被边缘化的风险。笔者认为,改变现状的最直接和最有力的做法就是改变管理会计的教学模式,从教学起步。因此,如何面对新的经济环境和组织环境的变化,对现有的管理会计教学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直接关系到这一学科的存亡以及会计学人才素质的提高。目前所了解到的管理会计教学现状不够全面和系统,尤其是硕士生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它相对于本科生教育应该有更高的实务水平,并且是通向博士生教育的桥梁,把握这一阶段的教育,对于培养更高级的实务人才以及学术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对目前硕士生管理会计教育现状的了解更加重要。令人遗憾的是,对于目前教育现状的改革,国内高校还没有采用试点进行研究的报告,而美国许多大学已经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进行了管理会计教育项目的改革,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例如,Brewer(2000)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管理会计教学框架,既介绍了管理会计的研究主题,同时还超越简单地介绍这一层面,深入地探究了管理会计更为具体的主题。他还认为,管理会计教学不可以再设置杂乱无章的课程,相比于与其竞争的财务会计、审计等其他学科应该具有更加清晰的结构。而管理会计应该成为会计课程中更加重要的部分。支持这一想法的学者包括会计师事务所(需要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外部审计师(为客户提供更多的知识为他们的组织增加更多的价值),以及公司的会计师(需要更多的参与跨部门以及团队的决策,要求更多的有关战略、产品和过程的知识)。这更加提醒我们,管理会计教育必须先行,必须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使管理会计教学适应经济变化和组织变化新的需求,使这一学科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本文从目前国内外管理会计教学的现状出发,对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为培养优秀的管理会计人才提供建设性的建议。二、研究现状对于管理会计教育而言,国内外的现状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分析如下:(一)国外研究现状在过去25年中,管理会计教学一直倍受争议,因为人们质疑理论与实务之间的差距在扩大(Hawkes et al., 2003)。Hawkes et al.(2003)研究发现,实务人员依然偏爱用传统的而非现代的管理会计技术来管理组织和教育学生,而学术人员则偏爱现代的管理会计技术。他认为实务人员和学者的结合将有助于双方协调与更好地了解存在的差距。Maher(2000)认为管理会计教学必须与实务紧密结合,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决策行为所存在的组织和社会环境的理解力。因此,他认为管理会计教育者应该持续不断地观察实务的发展,但是不能限于仅仅是观察实务的发展和报告给学生,教育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养成长期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理解决策所存在的组织和社会背景。Lin et al.(2005)提出会计教育的现状不能满足知识和技术的进步,现有的教学极大的滞后于社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他们的研究揭示了中国会计学教育的知识仍然很狭窄,能力的培养处于相对较弱的水平,中国会计学教育的改革不仅是必须的,还是紧迫的。因此,Lin et al.(2005)提出中国的会计学教育必须充分理解会计专业人士对于会计毕业生的要求何在,并且要重新设计会计学的课程以更有效地传递会计学教育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现有的管理会计教学无法跟上时代的进步(Brewer,2000),因此,Brewer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管理会计课程框架,包括四个前提 :一般的商业背景,战略背景,道德和环境背景以及行为导向,这四个前提在管理会计课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新框架还包括三个商业决策背景模块:对产品,服务和客户进行管理;对过程进行管理;对人进行管理。他提出的这一新的课程框架为选择管理会计课程的主题内容提供了一个平台。(二)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于管理会计教学的探讨,多数为规范性的介绍。较有代表性的研究例如周齐武等(2005)对中国高校本科生的管理会计教育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量化分析。他们以“管理会计”教育为焦点,集中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管理会计教育的传递过程;大学的行政措施与支持;管理会计教育工作者与用人单位间的差距。问卷调查发现:一是没有教师撰写过英文教科书,但是管理会计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与实务界有某种程度的互动经验,但科研成果普遍较为贫乏;二是管理会计占会计学本科教育的学分偏低;三是英文教材的采用极为贫乏;四是教学方法上,“讲课+讨论”仍然是中国管理会计教学的主要方式,师生缺少互动;五是课后作业与考试,过于看重计算能力,忽略分析能力,学习层次依然偏低;六是会计毕业生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方面,分析思维方面的分值并不高,就人际能力而言,大学会计毕业生未得到高度评价。另外,他们还对教学绩效考评、绩效信息与人事决策的关联性、大学对管理会计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的支持进行了调查,发现应该进一步完善教学绩效评估的信息。最后,在实务工作者反馈的信息方面,在组织与商业知识、智能技巧及决策能力与管理能力等方面,学校所强调的学习层次与社会的期望存在较大落差。总之,国内外的研究只是比较多的关注实务与教学的差距(Hawkes et al., 2003),现有的国内管理会计教学的研究认识较为片面,而且研究未能区分层次,缺乏对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三个层面的划分和针对性研究,研究过多集中于本科层面,对于更高层面的硕士生教育未能给予有效的关注。而近几年,随着硕士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会计博士人才却相对匮乏,如何提高这一层面的教学质量以为博士研究生教育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成为会计学界最为关心的问题,因此,需要对硕士生管理会计课程教育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三、改革设想“只有知道我们已经到了哪里,才能了解下一步应该走向哪里(Van Wyhe,2007)”。如果要对现有的高校管理会计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首先要了解管理会计教学的现状,以及与实务界需求的差距,才能够使我们明确未来改革的方向。(一)深入分析高校的管理会计教学现状对高校管理会计教学现状的了解应该从师资水平,课程要求,学生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大学教学行政措施与支持四个方面入手,对现有的硕士研究生管理会计教学现状进行调查。要了解目前管理会计教学存在哪些问题、与实务界的需求存在何种差距,从而为教学改革的进行奠定基础。其中,师资水平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管理会计教师的学历背景、海外经历背景、实务背景以及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从事教学的年限等。课程要求也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管理会计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教学方式、课后作业与考试、实践活动与考试成绩总评等。学生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将从学校和实务界两个纬度进行评分,从而既了解教学的成效,又知晓与实务界要求的差距。大学教学行政措施与支持包括三个方面:教学绩效考评,主要是了解绩效考评指标的设计和执行情况;绩效考评信息与人事决策的关联性,主要是了解是否有效地激励教师的科研和教学热情;大学对管理会计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的支持,从而了解管理会计教学的激励是否充分。通过了解管理会计教学的现状,有助于进行科学的管理会计教学改革。(二)教学改革具体措施的建议管理会计硕士生教育要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分析能力的培养,对于管理会计研究方法要更为重视,要求会做基本的案例研究,并且了解管理会计经验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档案研究等)。因此,硕士生教学的关键在于引进管理会计经验研究方法的学习,以及与实务界建立实地调研平台,从而提升硕士生理论与实务方面的素质。硕士生管理会计教学改革内容应该包括:课程内容改革以及教学成果评价指标改革。课程内容改革包括:教材改革,即重新调整现有教材的内容,对硕士生教育加强经验研究方法的训练,通过专门开设管理会计经验研究方法专题,提高研究水平;同时增加英文文献的阅读和讨论,包括实务案例和研究型论文。教学方式改革,采用课堂讲授和问题回答以及小组讨论的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沟通技能;为硕士生提供到企业进行实地调研的机会,运用案例分析提高他们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 。教学业绩评估指标改革,采用平衡计分卡的理念,从多个方面对教学业绩进行考评,从而提升现有管理会计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教学改革对于教师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考核机制上鼓励他们创新和改革的激情,这样才能使得教学改革得以顺利进行。(三)教学效果的评估教学效果的评估可以高校会计学硕士生为研究样本,通过调查改革前硕士研究生对于目前管理会计教学的评价,以及改革后硕士研究生对新的管理会计教学的评价,对比评分的差异是否显著,从而考察新的教学体系的价值。另外,对改革后硕士生毕业论文选择管理会计方向的比例进行调查,包括与其他高校比较以及与上海财大改革前比较,以反映硕士生对于管理会计研究的兴趣是否提高。实务界方面的调查,可以请实务界的人士对改革前的管理会计教学方法和改革后的管理会计教学方法进行评估,然后比较评分的差异,看实务界对改革的赞同与否。从学术界和实务界两个方面对教学改革进行评估,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检验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四)教学环境的配套建设教学改革配套设施的建设,对于改革的成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完善的配套建设,管理会计教学改革就会流于形式而失去本质的变化。1.建立管理会计教学数据库。可以尝试将全国范围内的管理会计教材案例和教学案例内容汇总编制成一个数据库,此数据库为开放式数据库,可以不断的注入最新研究的案例内容。为全国高校的管理会计教学和研究提供一个数据平台。2.扩大学院(系)与实务界的联系,提供学生更多的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的机会。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现有管理会计教学过于重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对于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忽视,因此,应该加强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的训练机会,通过与实务界建立联系,为这一教学任务的实现提供基础。另外,管理会计人士还需要有与实务界沟通的技巧(Van Wyhe,2007),在与实务界的接触中,学生也可以进一步学习沟通技能。最后,学院应定期与实务界人士沟通,了解对管理会计知识和应用的需求信息,以相应调整管理会计的讲授内容,使学生就业的几率更高,用人单位更加满意。3.扩大理论教学的范围。Van Wyhe(2007)认为:管理会计应该有助于人们理解如何恰当地使用各种信息,那些诸如决策科学、人的行为甚至是管理学本身都应该属于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结合行为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博士生教育,更应该注重综合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建议可以通过涉及上述理论的课程设置,扩大学生对管理会计研究理论的认识。4.教学考核指标的改进。根据周齐武等(2005)的调查,目前高校的教学考核指标主要是“学评教”。仅仅依据“学评教”无法全方位评价教师的整体教学效果(Centra,1993)。Calderson和Green (1997)指出,完善的教学绩效评估所需的信息,除学生评价外,他们认为下列9项信息反映教师的教学业绩:成绩分布、课程大纲、教师授课笔记、考试、校友回函、教师上课录像带、同事打分、学生个别意见与私下传言。除了上述多重指标组合法外,人们也试图采用平衡计分卡原理来讨论多重绩效评估指标的必要性。笔者认为,现有的教学考核指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成绩分布、课程大纲、教师授课笔记、考试、教学方式、校友回函、领导打分以及学生打分。这将有助于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更为公正地评价教学水平。5.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教学的区分和融合。任何知识都不应该是孤立的,教学中应该注重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区分和融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融合两门学科的知识,更好地解决问题。管理会计的理论和研究一直以来倚重于企业的内部数据,因为很多管理会计变量其实涉及到心理学和行为学变量,需要设计问卷进行计量,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许多企业开始通过网络披露更多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这将更加有利于管理会计研究数据的获取以及与财务会计研究的融合。6.本科生层面和博士生层面的衔接。作为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会计知识及相关能力,主要还是在大学本科教育中养成的(Stone et al.,2000)。因此,本科生教育首先就是会计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本科生要着重于全面掌握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有较强的计算能力,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本科生教学,课程和教材的设置是关键。而博士生要在掌握经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更为深入的研究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包括经济学、管理学、行为学等理论内容,要在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上具有创新思想。因此,在以硕士教育改革为试点的同时,应该同时考虑本科和博士阶段的教育重心,使其与硕士生教育改革相衔接,这对于硕士教育改革的成功很有帮助。四、结语本文以改革高校硕士研究生管理会计教学为目标,试图探索出一条适合新的经济形势和组织环境的教学模式,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可以说,改革执行面的难度大于改革效果检验的难度,这对我们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同时,管理会计近年来似乎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因此,笔者认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旨在发掘管理会计存在的价值,借鉴国外的做法,用最新的科学的教学模式来培养硕士人才,为博士人才的培养积蓄后备力量,这将对管理会计学科的进步和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同时也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值得强调的是,改革不仅是要了解教学的现状,更要提出具体的措施并加以检验,因为教学改革的效果不仅仅体现在学术方面,更是要通过实务界的检验,因此必须把学术界的评价和实务界的意见相结合才可以作为最终效果的评定。总之,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各高校的共同协作,才能使得管理会计教学改革全面推进,此项改革任重而道远。【参考文献】[1] 潘飞,王悦,沈红波.管理会计经验研究方法述评——比较与借鉴.[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CAFR),2007.[2] 周齐武,杜荣瑞,王斌,肖泽忠. 中国管理会计教育现状分析[J].会计研究,2005.[3] Lawson Raef A.,杨继良.管理会计面临挑战[J]. 新理财, 2006.[4] Brewer Peter C. 2000. An Approach to Organizing a Management Accounting Curriculum. Issue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 Vol. 15, No.2,212-235.[5] Boer Germain B. 2000. Management Accounting Education: 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 Issue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 Vol. 15. No. 2. May,313-334.[6] Cooper Philip. 2006. Adapting Management Accounting Knowledge Needs to Functional and Economic Change. Accounting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 15, No. 3, (September) ,287-300.[7] Hawkes L.C., M. Fowler, L.M. Tan. 2003. Management Accounting Education: Is There a Gap Between Academia and Practitioner Perceptions? MASSEY UNIVERSITY.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215. June.[8] Kennedy Frances A., James E. Sorensen. 2006. Enabling the management accountant to become a business partner: Organizational and verbal analysis toolkit. 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 Vol.24.,149-171.[9] Lin Z. Jun, Xiaoyan Xiong, Min Liu. 2005. Knowledge base and skill development in accounting educ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 Vol. 23,149-169.[10] Martin James R.1994. A Controversial-Issues Approach to Enhance Management Accounting Educa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 59-75.[11] Maher Michael W. 2000. Management Accounting Education at the Millennium. Issue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 Vol. 15, No. 2., 335-346.[12] MacDonald Laura D, Alan J Richardson. 2002. Alternative Perspectiv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levance Lost Induces a Renaissance. 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 Vol.21, 120-156.[13] Stout David E., Robert N. West. 2004. Using a stakeholder-based process to develop and implement an innovative graduate-level course in management accounting. 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 (22),95-118.[14] Stone, D. N. et al. 2000. Succeeding in managerial accounting Part 1: knowledge, ability and rank.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5.,697-715.[15] Van Wyhe Glenn. 2007. A History of U.S. Higher Education in Accounting, Part I: Situating Accounting within the Academy. Issue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165-181.

我国的会计教育创新探索【摘要】会计教育在会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已经得到会计学界的认可,而对会计教育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意义也日益显现。近几年来,我国会计学界对会计教育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本文指出了我国目前大学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简要说明我国会计教育面临的新环境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我国加入WTO后会计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也提出了加强会计教育研究的建议。WTO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在于:我国会计教育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会计教育领域的竞争机制引入;人们对会计认识的提高,及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WTO对会计教育的挑战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的变化、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国外教育机构的竞争等。【关键词】WTO 知识经济 会计高等教育 会计教育研究 机遇 挑战目录 前言…………………………………………………………………………………………………………………3 一、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会计环境的变化………………………………………………………………………4(一)、经济全球化将推进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4(二)、经济全球化将促进国内外会计文化的交汇…………………………………………………………4(三)、经济全球化将加速我国会计与教育服务领域的开放………………………………………………5(四)、经济全球化将加剧我国会计职业界的竞争…………………………………………………………5(五)、经济全球化将加快我国会计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6二、 经济全球化下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的改革创新……………………………………………………………6(一)、教育目标创新……………………………………………………………………………………………6(二)、教育战略创新……………………………………………………………………………………………7(三)、培养机制创新……………………………………………………………………………………………8(四)、知识体系的整合创新……………………………………………………………………………………8(五)、教学模式创新……………………………………………………………………………………………9(六)、教育理念创新……………………………………………………………………………………………9三、结语…………………………………………………………………………………………………………10 四、参考文献………………………………………………………………………………………………………11前言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趋势日益明显,并呈不断加速之势。所谓经济全球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世界经济展望》(1997)解释:“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简单概括,全球化实际上是经济发展使各国日益相互依赖的过程,也是建立一个无疆界经济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经济全球化趋势将引起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剧烈的制度变革。其中,中国的教育市场尤其是高等会计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重新审视我国会计教育的现状,探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会计教育改革的趋向,是当前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一、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会计环境的变化(一)、经济全球化将推进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封闭保守走向开放合作,实现互利互惠的过程。该过程实质上已将一国之内的经济运行机制扩展到全球范围,这既是经济全球化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会计环境变化最集中的表现。因此,在树立经济全球化观念的同时,应确立会计发展的国际化观念。会计国际化是伴生于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趋势,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随着企业经济业务日趋复杂、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合并浪潮不断掀起、跨国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大型的集团公司不断涌现,出现了许多新的组织形式和经济业务类型,这些对会计理论和实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培养适应跨国性的会计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环境的这种发展变化,客观上要求我国会计向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惯例靠拢,即推进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二)、经济全球化将促进国内外会计文化的交汇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中外雇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观念将不断地渗入我国的政治、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从而对我国传统的文化、观念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国会计文化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市场的开放以及竞争的加剧,它将进一步地与国际会计文化融合。如在会计意识与观念上,会计人员必须树立和强化全球意识、竞争意识以及风险观念、外向经营观念、遵从国际惯例观念;在会计的价值观上,将更加强调职业判断和行业自律、会计处理上的真实反映与乐观主义、信息披露上的公开与透明;在行为规范上,将更加注重国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将成为各国会计人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成为各国会计行为的指南和判断会计行为是否科学的主要依据。会计的国家特色或区域特色逐渐淡化,国际化将得到强化,会计真正成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登上了国际经济大舞台。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传统会计文化将逐步融入国际会计文化,正如美国著名会计史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所说“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也就是说会计主要是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会计文化是对会计环境的反映和高度概括与提炼,体现的是会计理念和思想的精髓,而这种理念与精髓正是来自于会计环境。(三)、经济全球化将加速我国会计与教育服务领域的开放 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WTO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同时也是进一步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制度保证。根据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之规定,我国的许多服务贸易领域将向国外开放,其中,会计服务以及教育服务是两个重要领域。 在会计服务领域方面,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和会计软件市场将成为国外会计公司的争夺对象。如世界著名的国际会计公司(现在应为“四大”),它们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技术优势、先进的管理等将会更多地在我国许多大中城市设立相应机构、布设网点,抢占中国的会计市场,其他国外会计公司也将会紧跟其后。一旦审计市场和会计软件市场全面对外开放,必将对国内的注册会计师事业和会计软件事业形成巨大的冲击,也对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之间、会计软件公司之间的联合与重组,对会计服务质量、会计人才素质的提高产生巨大的压力。 在教育服务领域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的传播己越来越不受国界的限制,各国的发展也愈益依赖知识和信息的广泛应用。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也是各国高等教育必须作出的战略选择。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将随着网络化、信息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而进一步走向国际化。国外的教育机构纷纷“走进来”进行跨国办学,不仅可以直接办学,也可以通过英特网开展“远程教育”来间接办学,同时“走出去”的出国留学人员也会大幅度增加;此外,各种国外的认证考试也是教育市场准入方式的一种,即所谓的“在服务消费国的商业存在”,如以会计为例,英国的ACCA、AIA、加拿大的CGA等高级职业资格考试在我国正升温受宠。(四)、经济全球化将加剧我国会计职业界的竞争 在会计市场将全面开放的同时,我国会计职业界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也将空前激烈。首先是来自于国外会计师的竞争,因为随着国外企业、国外公司大量进入我国市场,它们会带来一批会计专业人员,这些会计专业人员长期在“国际游戏规则”下从事会计、审计业务,除了精通国际公认的会计、审计准则,有丰富的经验和技能外,还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全新的理念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其次是来自于会计执业人员本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会计人员面临的不仅是日益复杂的国内业务,而且有许多新型的国外业务;不仅要对内提供企业经营管理用的会计信息,而且要向企业外部包括世界各地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这就要求我国的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然而在我国1300余万会计从业人员中,有将近七成是大专学历以下的,他们现有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难以适应这些要求。(五)、经济全球化将加快我国会计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进入发展阶段后,其目标在于积极参与共建、整合全球化的组织制度及法制规范(伍中信、杜晶,200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而建立的,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法制经济。自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适应会计的国际化要求,我国在会计法律、法规及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修订了《会计法》、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等,使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基本建立起来,初步做到有法可依。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逐渐深入,现行的会计法规体系呈现出不周密、不完善,如有些会计法规的规范内容狭窄、缺乏可操作性,不同层次会计法律法规的不协调性,有些规定与国际惯例特别是与WTO的规范间存在冲突等。因此为主动参与并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须建立、健全会计法规体系,加强对法律、法规执行机制建设,使我国的会计工作步入法制轨道。 二、经济全球化下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的改革创新(一)、教育目标创新 会计作为国际性商业语言,受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影响较大。就高等会计教育的目标而言,长期以来会计教育界对此进行了广泛地探讨,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以本科会计教育为例,国家规定本科会计教育的目标为:“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即所谓的“三位一体式”目标。我们认为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虚拟性的目标。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的定位过高、表述上过于笼统、各学历层次的培养目标界限不明确。因为会计实际工作、教学工作以及科研工作三者在知识结构、理论基础、实务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有显著的差异,对于本科教育而言,要实现“三位一体式”的目标有点好高骛远、偏离实际。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人才需求层次将逐步提高,会计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比例也将会逐渐扩大。因此,有必要对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即教育目标创新。 教育目标的创新要以其学科的性质作为背景。就高等会计教育而言,其学科的性质属于以应用型为主,这在我国会计理论界已基本形成共识。正因为如此,会计学科的性质决定了会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会计人才。从我国会计教育培养模式来看,应用型、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在高等会计教育中占主导地位,而学术型或理论型的人才培养只占少数。从会计人才培养的结构和渠道看,学术型或理论型人才主要是会计硕士中的一部分和会计学博士,应用型人才则主要是本科及部分硕士,“应用型人才的最终学位是硕士,但对理论型人才来说,硕士只是过渡性学位,终极学位是博士”(周新城、任兵,1997)。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应用型、复合型会计人才将是社会广泛需求的人才,也就是说,本科生教育及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最主要的教育学历层次将在整个会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对于我国高等会计教育来说,其目标应定位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尽快的速度和最有效的方式,不断培养出具有全球意识、发展眼光、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会计人才,即具有国际化、未来化和创业化。(二)、教育战略创新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而实施国际化战略可采取诸如推行双语教学、推进教材国际化及师资水平的国际化等措施。其中,有步骤地推行双语教学是高等会计教育改革的切入点。教育部高教司已在2001年制定了推动“双语教学”的文件,提出今后本科教育20%以上的课程必须进行双语教学,也就是说在高等院校20%以上的课程要用英语或其他外语来进行教学。这对我国的本科教育将是一个巨大的促进,也将是一场大的教学革命。推行双语教学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培养他们适应对外交流的能力,也有利于直接了解国外先进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掌握国际会计实务和惯例。 会计教材作为会计教学的基础,其质量优劣是影响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目前的会计教材虽然品种多样、数量繁多,但是在质量上良莠不齐,教材编写上各自为政、随意性较大,内容上比较刻板、低水平重复,难以达到经济全球化下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水准。我们认为,推进教材的国际化是我国高等会计教育改革的重点。而推进教材的国际化可有两大途径:一是增加使用国外,尤其是美、英等发达国家的会计原版教材,二是组织编写具有国际化水准的会计系列教材,教材的编写可以适度打破传统的要素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思维习惯,借鉴西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引用国内外的典型案例,增加学科的最新成果及发展趋势,既要体现教材的国际化,又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体现中国特色。 高校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其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近年来,随着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逐渐推进,会计教师在知识的更新中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一是师资的学历层次偏低,据统计高等院校专业教师中具有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的仅占25%左右,难以胜任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师资要求;二是具有国际化水准的师资尤其是胜任双语教学的师资严重不足;三是师资的业务素质整体偏低,如专业知识的老化、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知识结构欠缺、科研质量不高等;四是师资队伍的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高学历会计人才难以加盟教师队伍,现有的高学历教师又有流失想象。所有这些构成制约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也影响我国会计学科的发展和走向国际化的时间表。而师资质量的提高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因此,师资的国际化成为我国高等会计教育改革的难点,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及教师等各方面的支持和努力。(三)、培养机制创新 要培养具有国际化、未来化和创业化的会计人才,首先必须创新高等会计教育的培养机制。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机制即管理的机理与制度,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就宏观而言,是指国家在会计教育政策、发展计划上的管理。依据我国的培养目标与现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科学的会计教育政策和发展计划,消除目前的混乱状况,例如在学历层次上规划本科生的百分比、研究生的百分比,在布点设置上那些学校可以办会计专业,那些学校不能办会计专业等,都要有个科学的标准;就微观而言,是指学校管理机制,学校是办学主体,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是高校的职责,对此首先要宽口径、厚基础,目标是夯实学生的基础,拓宽知识面,在课程设置上外延兼融,注重增加交叉学科的教学;其次是实行2+2模式,即通识教育与专业分开,允许学生自选专业,培养学生的个性。二是引导机制创新。对会计学生教育时应采取引导式、启发式教育,取消目前单向填鸭式教育模式。目前我们的会计教育模式依然以教师讲授为主,每门课课时是固定的而且要点名上课,布置作业考试等,这种方式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学生被动学习,效果不佳。我们认为应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采取双向交流式,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学生点评,教师辅导。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事先计划好,布置课外参考书。让学生学事前预习、研究提出问题,教师可针对性解答。对于考试制度也应作相应的改变。三是激励机制创新,即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对于学生的激励有多种形式,例如免修制、学分制、表彰与奖罚结合等;对于教师的激励,主要是对教育质量高的给予表彰、晋升等。教育的激励对象一定是双重的,即教与学双方。四是评价机制创新。评价机制创新应包括:(1)评价内容的全面化,即从多方面评价教育教学,不仅要评价学生所学知识的多少和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还要评价其综合运用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2)评价方式的动态化,即对会计教育的评价要有利于促进教学双方总结经验、调整方法、改善手段,提高教学效果;(3)评价指标的系统化,即要从学生的知识面、综合素质、能力等各个方面系统评价。(四)、知识体系的整合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停留在“会计制度或准则+解释说明”的阶段,纵览近几年各财经类普通高校、成人高校采用的会计教材,尽管已经吸纳了许多会计学科发展的新内容、新成果,但从教材的体例及内容的安排上看,绝大多数的教材仍是对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财务规定、税收政策等按会计要素分门别类地加以解释和例案,而忽略了对会计准则的动态特征及其背后蕴涵的内在规律的阐述,其结果是学员一开始就陷入对会计处理的具体描述之中,往往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旦遇到新的经济业务时便无所适从。再以会计课程设置为例,过去会计教育过多地强调行业特点,会计课程基本上按行业为中心进行划分,导致学生只懂某行业的会计核算,对其他行业及其相关经济管理的知识知之甚少,学生的知识面相对比较狭窄;经过20多年的课程体系的改革,目前各高校会计已转为按会计职能分类,开设了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以及成本管理会计、审计、电算化会计等课程,课程的系统性有所加强,学生对会计知识的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但是在知识的广度上、各种能力的培养上仍显得欠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及环境的巨变,各种因素会交互作用,其他相关学科也会更多地向会计学科渗透,会计的知识体系必将扩展。因此,重整知识体系、改变目前会计教育中知识体系上的非适应性,从现在的“传输知识”的模式向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的模式上转换是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的重心。国外的一些做法和要求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美国会计学会(AAA)所属“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在第1号公报《会计教育目标》中指出: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专业人员应有的知识和才能。这些知识和才能有:(1)技能,包括沟通技能、智力技能和人际技能;(2)知识,包括一般性知识、组织与经营知识和会计、审计知识;(3)专业认同,包括专业思想、职业道德和价值观。笔者认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在我国高等会计教育改革中,对于知识体系的重整应突出以下几点:(1)会计专业知识教育与专业判断能力和专业敏锐力培养并重;(2)增加相关专业知识的教育,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财政学、国际税收、西方经济学、国际关系学、国际经济法等,厚实理论基础;(3)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其竞争力。综合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科技人文素质等,能力包括沟通能力、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自学能力、计算机与网络应用能力等。(五)、教学模式创新 当前我国高等会计教育模式在诸多方面仍显得滞后,具体表现在:(1)教学计划的程式化,有的会计教学计划一经制定数年未作修订,难以适应会计教育环境的变化及市场对会计人才素质的要求;(2)教育模式的应试式,以考试的成绩或名次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依据,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3)教学内容的单一化,从会计课程的设置到教学内容的讲授始终受到专业思想的限制,就会计而论会计,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4)教学手段的模式化,大部分的学校、绝大多数的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教材——讲稿——黑板——粉笔”式,信息化程度不高,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5)教学方法的传统化,“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是我国会计教育的传统方法,课堂上老师不停地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6)指导思想上的片面性,会计教育过分注重会计理论的教学,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及思想素质教育的重视不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经济全球化对高等会计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传统会计模式进行全方面的改革,在教学方式上,变单向式教学为双向式或多向式教学;在教学手段上,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如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室、会计教学软件和多媒体课件开展演示教学;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室对教学内容开展交互探讨教学;借助计算机技术将现实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模拟教学;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泛开展远程教学等。(六)、教育理念创新 在众多的教育理念中,终身教育理念被很多教育专家称作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理论。我国的会计教育从时间安排上看包括会计的在校专业教育(即学历教育)与会计的后续教育(即在职教育),而学历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并且所学的知识也是相对静止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工作以后,他所面对的是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制度的不断变迁。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面对国外强大的竞争对手,若不进行知识的更新,将使我国的会计行业与会计人员处于被动状态。而在我国,会计教育表现出明显的非后续性,尽管我国在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专业职称的资格认定上要求所有的专业人员都需要参加一定形式的继续教育,财政部在1998年1月也发布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对中、高级会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作了规定,但从实际情况看,这往往流于形式、收效甚微。而在国外,专业人员的后续教育被认为是企业与组织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的一件大事。因此要更好地适应环境,就要会计人员继续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树立终身教育理念,特别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同时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新在加快,知识处于裂变状态,新的观念、新的知识层出不穷,我们的会计学更是如此,因为企业在不断的重组、新的会计事项不断出现,新的会计理念在不断地出新,因而会计学知识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只有通过不断的接受继续教育,会计学者、会计从业人员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进会计学的进一步发展。三、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的会计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最直接的影响表现在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必须改革传统会计教育,培养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的复合型会计人才是我国当前高等会计教育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参考文献】 1. 经济日报产经新闻部 中央电视台《中国报道》编,WTO中国人——如何做全球化市场赢家. 北京. 长征出版社. 2000 2. 阎达五:面向21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3. 刘永祥:高等会计教育改革若干问题的初步思考.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0(1) 4. 孙铮、王志伟:加入WTO后中国会计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前景. 会计研究. 2002(6) 5. 冯正权: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对会计教育挑战. 上海会计. 2002(3) 6. 王松年、戴继雄: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会计(上)(下). 上海会计. 2001(1)(2) 7. 伍中信、杜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会计改革. 管理世界(月刊). 2002(4) 8. 王开田:会计规范理论结构.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 9.《中国教育报》、《科技导报》、《中国财经报》等,2001年—2002年有关内容

文献检索计量论文怎么写

图书: 著者编者.书名章名。其他作者。出版地。出版射。出版时间。页码 press publsher bookcompany 期刊 著者姓名。文章名。期刊名。 期数。出版年月。页次 journal transaciton proceeding letterannual acta bulletin rewiew progress communiaction 会议文献? 著者名称。文章篇名。会议名称。会议召开事项。数。页次。 conference cgapter pdf symp.osium convention workshop meeting congress assembly seminar 报告 作者。报告名。表示报告次。报告号。报告完成单位。报告完成时间 report 专利 发明人名。发明标题。国际专利号。转移申请日期。专利号:专利国代码-序号 patent'' 标准文献STANDARD 封面: 项目名称 检索单位 委托人 委托时间 完成时间 正文: 项目要点 检索情况:检索系统、选用数据库、检索年限、检索策略(这部分比较重要,体现检索的科学性,也直接影响到检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检索结果:结论 检索人 检索单位(盖章) 检索时间

利用所学的文献信息检索知识和检索方法,结合自己的专业,自定检索课题,从多方面广泛收集有关资料,并完成课题的综合检索报告论文资料检索分析:分析课题,明确检索要求我的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是《金融风暴下的我国项目融资研究》,该课题是属于经济金融类,有关项目融资的研究,其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我国。受美国次贷危机,美元贬值、国际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不断攀升等主要因素的影响,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明显下降。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形式下,我国的项目融资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作为一国利用外资的有效形式,如何在金融风暴的环境下寻求新的出路?项目融资发展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怎样尽快推进其的应用和发展呢?本人将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奥运会和世博会,通过横纵向对比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的成功融资实例,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本论文采取的是文献研究、社会(市场)调查、查阅报刊与书籍和上网查询的方法,查找和分析资料,获得相关资料。因此,检索的核心内容是项目融资的概述及其组织结构;项目融资在我国的基本状况和发展;我国在政策、优惠性、合作方式等方面如何创新来吸引各方融;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项目融资给我国的借鉴等,所需的文献类型是基础理论性和实际案例的研究,一般都是侧重在期刊全文数据库、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中查找,而时间范围一般是从理论上升到实际中,为了掌握动态或解决某个问题,则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检索时间范围。

一、一般格式和顺序1.封面:(由文印中心统一制作)2.中文摘要:中文摘要,约300字以内。内容应包括工作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要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语言力求精炼。为了便于文献检索,应在本页下方另起一行注明论文的关键词(3-5个)。3.英文摘要:中文摘要后为英文摘要。内容与中文摘要同。4.目录:其内容从第一章开始。5.引言(第一章)6.正文7.结论(最后一章):应明确、精炼、完整、准确,使人只要一看结论就能全面了解论文的意义、目的和工作内容。8.致谢:致谢对象限于在学术方面对论文的完成有较重要帮助的团体和人士。(限200字)9.参考文献:只列作者直接阅读过、在正文中被引用过、正式发表的文献资料。参考文献不得放在各章之后。10.附录11.文献翻译:放置顺序为先译文,后原文。汉语原文字数不少于1000字,英文原文字数不少于1500字。 二、论文的书写1.层次和标题(1)层次要清楚:标题要重点突出,简明扼要。(2)层次代号的格式如下:第一章 ××××(居中书写)1.1 ××××1.1.1 ××××2.页眉和页码页眉:(1)对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等前置部分,页眉全用各部分内容的标题;(2)从第一章开始,奇数页页眉用“本章标题”,偶数页页眉用“电子科技大学本科生学位论文”(3)页眉字体采用宋体五号字居中书写,页眉线为单横线。页码:(1)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等前置部分用罗马数字连续编排;(2)从引言(第一章)开始按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3)页码位于页面底端,居中书写。3.有关参考文献英文部分严格按照字母顺序排序中文部分,置于英文部分之后,严格按照拼音字母顺序排列三、论文的印刷要求1.封面:由文印中心统一制做。2.论文字体、字型及字号要求(1)大标题 Times New Roman加粗小三 (2)一级节标题 Times New Roman加粗四号 (3)二级节标题 Times New Roman加粗四号 (4)三级节标题 Times New Roman加粗小四 (5)正 文 Times New Roman 5号 (6)参考文献及篇眉 Times New Roman 5号(中文用宋体五号) 3.段落及行间距要求(1)正文段落和标题均取1.5倍的行间距。(2)按照标题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段前段后间距: 标题级别 段前段后间距 大标题 30磅 一级节标题 18磅 二级节标题 12磅 三级节标题 6磅(3)参考文献行间距取1.5倍。注意不要在一篇文献段落中间换页。4.用纸及打印规格(要求双面印刷,除中英文扉页须单面印制外)纸张规格(mm) 页边距(mm) 页眉距边界(mm) 页脚距边界(mm) 左、右 上、下 A4(210×297) 30 35 27.5 27.5

1、封面:(由文印中心统一制作)。

2、中文摘要:中文摘要,约300字以内。

内容应包括工作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要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语言力求精炼。为了便于文献检索,应在本页下方另起一行注明论文的关键词(3-5个)。

广义的检索包括信息的存储和检索两个过程(Storage and Retrieval)。信息存储是将大量无序的信息集中起来,根据信息源的外表特征和内容特征,经过整理、分类、浓缩、标引等处理,使其系统化、有序化。

扩展资料:

按照检索结果内容划分为以下三种:

1、数据检索:以文献中的数据为对象的一种检索。如查找某种材料的电阻,某种金属的熔点;

2、事实检索:以文献中的事实为对象,检索某一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过程;如查找鲁迅生于某年;

3、文献检索:以文献原文为检索对象的一种检索。

论文文献怎么检索

你好,论文外文文献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进行查找:

1.在国内的知网上进行查找,在进入知网网站后,点击高级检索,输入我们要检索的课题或者关键字,再点击外文文献就可以检索到了。

2.通过Google学术进行外文文献检索,它的优点就是方便简单,可以直接进行检索,下载。

3.Sci-hub,这种方式的检索一般是在百度学术里面复制文献的DOI号,再拷贝到sci-hub的检索框,就可以直接下载了。

4.通过Web of Science网站检索,它是全球最大、覆盖学科最多的综合性学术信息资源,收录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生物医学等各个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多种核心学术期刊。

5.其它的检索网站例如:工科类常用的IEEE Explore,Library Genesis外文图书下载等。

论文查找文献的途径有:中国知网、百度学术、万方数据库、Pubmed

1、中国知网。输入主题或者关键词进行查询,这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中国知网也是国内最权威、最常用的一个数据库。

2、百度学术。百度学术上面有很多中文文献,百度学术搜索可检索到收费和免费的学术论文,可以通过时间筛选、标题、关键字、摘要、作者、出版物、文献类型、被引用次数等指标进行精准检索。

3、万方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也是国内较大的一个文献数据库,可以输入相应的关键词进行查找。

4、Pubmed网站。Pubmed网站是较全的英文文献数据库,在里面输入文献DOI号,文章题目即可。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百度学术   中国知网

1.常用法

常用法又叫工具法、直接检索法,它是利用现有的各种检索工具(文摘、索引等)查找文献的方法。包括:顺查法和倒查法。

(1)顺查法

以课题研究的起始年为起点,由远而近,逐年查检,一直查到最近期为止。

(2)倒查法

与顺查法相反,由近而远,逐年逐月往前检索,直到满足课题对文献的需要为止。

2.追溯法

这是一种传统的查找文献的方法。主要以每篇论文后所附的参考文献为基础,进行追溯查找。采用此方法应重视对综述与专著后所附参考文献的利用,因这种参考文献针对性比较强,数量也较多。如下图,是一个食品安全的追溯法体系可以参考。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