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老师心理调适问题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老师心理调适问题研究论文

专家介绍曹贵康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民进重庆市委医疗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民进重庆市委参政党理论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基础与认知心理学系主任、心理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实验心理学”主讲教师。截止到2019年,先后主持和参研国家、省部级和校级科研课题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十余项。独立或合作发表期刊论文五十余篇,国内和国际会议交流论文二十余篇,主编和参编《创造性研究手册》、《高效率教学》、《创造性心理学》、《青少年创新思维训练手册》、《眼孤独说再见》、《跟焦虑说再见》、《让考试焦虑走开》、《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培养》、《青少年必须掌握的复习方法》等图书十余部开发出版《儿童作文思维策略超前训练软件》。获得重庆市第三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重庆市第五届优秀电教科研成果奖。主讲实验心理学、创造性心理学、高效率教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开设压力与情绪管理、生涯发展、中小学师生心理健康管理、创造性思维与创新实践、亲子关系与亲子教育等讲座课程。主要研究兴趣:大脑工作状态与创造性思维。目前重点研究有氧运动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人的心里健康,越来越不容忽视,尤其是工作和升学压力下的师生们,更加需要调节! 对待这个问题,就犹如大禹治水一样,不能堵,而应该疏导,否则就容易出事故! 我想,缓解学生的压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活动来转移他们的焦虑。通过设计各式各样的针对性活动,把他们的压力释放出来,也许就会好的多! 只怪自己以前没有太多的去关注过心理学问题,所以对学生的思想不能太准确地把握,也让我的教学工作开展的极其被动! 现代的社会,学生的升学压力,教师的工作压力,人们的生活压力,处处皆有,让人们的生活常常处在亚健康状态,甚至是让很多人不堪重负,选择走上不归之路,令人惋惜!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应该是比较脆弱的,他们是一群特殊的群体——没有成年人的沧桑经历,对事情的处理还处在一个初步阶段,所以他们也往往成为最容易受伤害的人群! 要想从心里去了解孩子,就要走进他们的生活和世界,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性格,明白他们想要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去靠近他们,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进而知道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教育好他们!好的老师,优秀的班主任,都是孩子们比较愿意接近的老师。 难能可贵的是,曹贵康老师还向我们传授了如何进行自我调适的方法,比如:长期坚持写三分钟的字、长期阅读和长期练字等等,既有助于身体健康,又能调节心理,可谓是“一举两得”! 改变,一切从行动开始。这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行动!谁第一个把自己和学生调动起来了,谁就会成功;否则,掌握再多的理论也是无济于事的。 今天的收获,有理论方面的,最关键的就是“行动”二字。

《如何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

摘要: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青少年一代的重要任务,我们的心理健康不仅仅能对自身的发展和健康造成影响,甚至还将会直接影响我们教授的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因此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尤为重要,如何修炼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是我们所有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课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 心理素质 心理素养

前些日和女儿在家,宝贝女儿拿着她母亲给她推荐的书在沙发上看书,由于刚刚六岁,还有一些字不认识,不时地问笔者这个父亲――一名高中数学教师。难得的假期可以陪伴她,笔者没有打开电视怕打破这份自然。于是从书房里拿出一本书看了起来,作者是邹斌先生,书名为《优秀教师心理素养修炼》。于是乎父女二人跟书本较上了劲。女儿秋后就小学一年级了,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的老师是一位母亲或父亲,可能他们身上有更多的爱和欣赏。

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青少年一代的重要任务,我们的心理健康不仅仅能对自身的发展和健康造成影响,甚至还将会直接影响我们教授的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前不久,海南一小学校长带小学生开房事件在新闻媒体上炒得沸沸洋洋,笔者想作为一名教师怎么可以做出如此下流的行径来(校长也是从普通教师提拔出来的),由此可见教师的心理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百科首页解释到: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是先天和后天的统一。

中国全民健康网负责人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是在健康基础之上,在教育与环境影响下经过主体实践训练所形成的性格品质与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中心理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心理适应能力与内在动力,对外制约着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外与其他素质一起共同影响主体的行为表现。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衡量。性格品质的强弱,内在动力的大小及指向,对内体现为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对外影响行为表现的优劣。

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对教学工作的兴趣,勇于进取,勤奋向上;开朗的性格,自我悦纳,坦荡的胸怀;稳定的情绪,乐观自信的性格,轻松愉悦的心境,善于自解,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面对挫折有较强的承受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扬合作精神,善于交流,有较强的适应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具备比较高的心理成熟度,心理状态要稳定。还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研究数据显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会直接受到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只有教师的心理充满阳光,积极向上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也进而会让学生的心情如沐春风,阳光灿烂。而教师如果自身的情绪很紧张烦躁忧郁,就会在教室里形成一种紧张和压抑的气氛,给学生造成一种紧张不安,如坐针毡的感觉。教师的心理情绪问题及其导致的不适应的教育行为常常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过度焦虑、压抑、抗拒、逆反,因而严重影响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并极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丧失学习与行为努力的动机和进取心,因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如何提高教师情绪调控的心理素养,笔者认为:第一,要有平常心,理性地看待一切。第二,要有责任心,体验教育中的乐趣。第三,要有敬业心,克服自身的职业倦怠。笔者认为要提升教师人格塑造的心理素养,有爱心爱学生的教师最快乐。我们把在课堂教学中伴随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对待教学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方式教育教学效果的态度体验称为教学情绪。研究证实,认知在情绪中的作用就在于对刺激物是否符合个体的需要进行判断和评估,从而会产生否定或者肯定的情绪(积极抑或消极的情绪)。教学情绪对课堂教学各方面都有显著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心境对认知的影响。心境对认知的影响是弥散性的。好的心境能够带来积极的记忆和联想。那些不高的心境则会令认知变得消极。

认知心理学家鲍威尔运用心境的不同揭示方式研究相对更抽象的加工模型,他发现与心境和谐一致的刺激在编码中更为突出,并在编码中得到更好的组织并且心境能够成为回忆的因素。当特定的心境重复出现在回忆中,材料在这样的心境下也变得更加容易回忆。这些研究表明,人们一般作出与心境和谐一致的判断并记住与心境和谐一致的材料。最后以与心境相一致的方式采取行为。通常学生会从教师对于自己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做人的尊严。从而也会催生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发自己的进取心,所以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成为好学生,以及上进、诚实、守信的人,那就从现在开始相信他(她)就是这样的人。作为教师应该是心理健康的人。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提出“健康不仅仅是人的躯体不产生疾病和缺陷,并且还应当在生理和心理上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上处于十分完好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能算是完全健康的人”笔者想前面提到的那位校长应该不是健康的人。

戴尔・卡耐基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就如同是一面镜子,你对着它哭,它也会对着你哭,如果你对着它笑,那么它也就会对着你笑。”很多时候,如果我们以灰色的眼光看待问题就只能看到灰色的处境。让我们换一个新的角度,换一种不同的的心态,那么眼睛看到的世界也就会完全焕然一新。非常感谢邹斌先生给了我们这么一个学习、认清自我,引导我们向更好方向发展的机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参考文献:

[1]邹斌.优秀教师心理素养修炼[M].吉林出版社,2012.

论文答辩老师问问卷调查的问题

大四的同学还有研究生都要面临一件大事,毕业论文答辩论文,这可是事关毕业这可是头等大事,所以了解导师常问的毕业论文问题异常重要。

1.你为什么选择这个论文题目?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可以去答它的重要性,比如在研究背景里你肯定是写了很多的政策文件,说明这个主题非常非常重要,之后在讲一下这个题目的研究意义。

2.你这篇文章的创新点在哪里?创新点这个问题大家更多的是回答国内外研究现状这个部分,但是他们的研究里还存在几个没有做的地方,这时候你做了这样的研究,这就是你这篇论文的创新点。

3.你这篇论文的研究方法是什么?这个在第一章的绪论里面大家是应该写出来的,比如你的文章是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法、实验法还是访谈法,这个就根据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去答就行了。

4.你这篇论文还有哪些不足之处?大家还是需要谦虚一些,试着去写一下你这篇论文里由于哪些客观和主观上的条件限制,使得哪一部分还有待后人进一步去进行研究。

在答辩前老师会首先检验一下论文是不是学生自身的研究成果,是不是有抄袭和剽窃的现象。因此他们通常会提出这些问题;

比如“你是怎么想到要选择这个题目的?”、“你在写这篇论文时是怎样搜集有关资料的?”、“你写这篇论文时参考了哪些书籍和有关资料?”、“论文中提到的数据的出处何在?”等等。

在答辩开始前,答辩老师一般都会让学生介绍一下论文的大概内容,也就是这篇论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叙述一下文章的整体框架就可以了,即这篇文章主要包括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写的是什么。

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主答辩老师的提问方式会影响到组织答辩会目的的实现以及学员答辩水平的发挥。主答辩老师有必要讲究自己的提问方式。

主答辩老师给每位答辩者一般要提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问题,这些要提的问题应按先易后难的次序提问为好。所提的第一个问题一般应该考虑到是学员答得出并且答得好的问题。

学员第一个问题答好,就会放松紧张心理,增强“我”能答好的信心,从而有利于在以后几个问题的答辩中发挥出正常水平。

反之,如果提问的第一个问题就答不上来,学员就会背上心理包袱,加剧紧张,产生慌乱,这势必会影响到对后面几个问题的答辩,因而也难以正确检查出学员的答辩能力和学术水平。

心理学论文答辩老师会问什么问题

目前还不需要答辩呢,要是有需要,也是针对你提交的论文答辩。

经过多方面的调查,学术堂整理出了在论文答辩中,老师会经常问到的七个问题:1、你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答:选题问题可能涉及到你的研究兴趣以及以后的研究方向如果你已经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之前已经认真了解过,可以大胆的告诉导师,如果还没有确定研究方向,可以和老师说说你的选题来源以及之前搜集过的资料2、你的论文价值是什么?答:论文价值问题一般考察你对于现实的关注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一部分可以回答一些论文的现实意义:对目前研究的领域有什么帮助、提出了什么问题、有什么解决方法等等3、你的论文理论基础是什么?答:理论基础考查的是专业能力以及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回答时要逻辑清晰,突出知识性和专业性,用专业的理论知识来阐述你的论文框架和论文内容,切不可用口语化语言。4、你的文献综述是如何形成的?答:文献综述可以看出你的研究能力以及搜集资料的能力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最简单的,阐明获取资料的渠道,如知网、学术网站、图书馆等。5、你的毕业论文进行的研究方法是什么?答:一些专业在初试中可能不会重点考察研究方法问题,但是在研究实践中研究方法却是基础,所以基础研究方法还没掌握的同学可要好好补补课了,不然没有研究方法怎么做毕业论文的研究啊。6、简单说说你的论文研究思路答:这就是考察你的语言表达能力了毕竟毕业论文动辄几千字,而你要将你的思路清晰地传达给面试老师,所以一定要简练 明确。这里建议按照论文框架进行说明:研究问题-目前成果-研究理由(目前的研究成 果有什么不足)-理论支撑(事实证据)-解决渠道。7、你的这篇毕业论文优点和缺点是什么?答:这个问题无伤大雅,优点你可以大胆说,只要不过分夸张就好;缺点部分可以说“研究不太深入,但在研究生阶段会进一步深入研究”,向老师展现你的研究热情和决心即可如果毕业论文还没有形成,老师就会问你的开题报告,或者你的其他相关论文,又或者问你的毕业论文设想。但是不管怎么问,核心还是上面所说的那些点,只要逻辑清晰、理论充分,表现出良好的学术研究能力,基本都是稳稳的。

最佳答案二级心理咨询师报名时社会人力资源保障部那块负责的,二级的考试之前,肯定会有一篇个人成长报告,主要是针对你的个人成长报告了解你这个人。面试时一般会有好几位面试官针对每个人提问,提问的问题也是因人而异。经过有人总结,认为面试的时候经常会问到类似的几种问题:1、中国人大多数不愿意做心理咨询,认为跟看病一样似的,对此你怎么看? 2、偷过东西的人来咨询时你怎么做? 3、有人认为咨询师是万能的,有人认为是无用的,这样的人来咨询你怎么办? 4、上级领导来咨询是否接诊? 5、做过心理咨询员,你认为最成功、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收藏心理咨询师站! 6、一个40多岁的人总怀疑周围有放射线,来咨询你怎么处理? 7、思想工作与心理咨询工作的区别? 8、一个被强奸的人来咨询你要怎么做? 9、心理咨询师与教师、医生的区别? 10、你咨询时,发现来访者有伤害过他人时,怎么做? 11、一个女孩认为自己很丑,你如何处理? 12、心理咨询的现状,以及你的看法 13、你认为心理咨询时的素质、原则是什么? 14、妻子怀疑丈夫有外遇跟踪他,持续了很久,但局势没有失控。如何对待这个案例?考试大收集整理

(1)辨别论文真伪,检查是否为答辩人独立撰写的问题;

(2)测试答辩人掌握知识深度和广度的问题;

(3)论文中没有叙述清楚,但对于本课题来讲尤为重要的问题;

(4)关于论文中出现的错误观点的问题;

(5)课题有关背景和发展现状的问题;

(6)课题的前景和发展问题;

(7)有关论文中独特的创造性观点的问题;

(8)与课题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问题;

(9)与课题相关的扩展性问题。

答辩教师过程:

答辩教师的提问安排在答辩人自述之后,是答辩中相对灵活的环节,有问有答,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一般为3个问题,采用由浅入深的顺序提问,采取答辩人当场作答的方式。

答辩教师提问的范围在论文所涉及的领域内,一般不会出现离题的情况。提问的重点放在论文的核心部分,通常会让答辩人对关键问题作详细、展开性论述,深入阐明。答辩教师也会让答辩人解释清楚自述中未讲明白的地方。论文中没有提到的漏洞,也是答辩小组经常会问到的部分。

再有就是论文中明显的错误,这可能是由于答辩人比较紧张而导致口误,也可能是答辩人从未意识到,如果遇到这种状况,不要紧张,保持镇静,认真考虑后再回答。还有一种判断类的题目,即答辩教师故意以错误的观点提问,这就需要答辩人头脑始终保持清醒,精神高度集中,正确作答。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论文

《如何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

摘要: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青少年一代的重要任务,我们的心理健康不仅仅能对自身的发展和健康造成影响,甚至还将会直接影响我们教授的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因此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尤为重要,如何修炼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是我们所有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课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 心理素质 心理素养

前些日和女儿在家,宝贝女儿拿着她母亲给她推荐的书在沙发上看书,由于刚刚六岁,还有一些字不认识,不时地问笔者这个父亲――一名高中数学教师。难得的假期可以陪伴她,笔者没有打开电视怕打破这份自然。于是从书房里拿出一本书看了起来,作者是邹斌先生,书名为《优秀教师心理素养修炼》。于是乎父女二人跟书本较上了劲。女儿秋后就小学一年级了,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的老师是一位母亲或父亲,可能他们身上有更多的爱和欣赏。

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青少年一代的重要任务,我们的心理健康不仅仅能对自身的发展和健康造成影响,甚至还将会直接影响我们教授的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前不久,海南一小学校长带小学生开房事件在新闻媒体上炒得沸沸洋洋,笔者想作为一名教师怎么可以做出如此下流的行径来(校长也是从普通教师提拔出来的),由此可见教师的心理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百科首页解释到: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是先天和后天的统一。

中国全民健康网负责人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是在健康基础之上,在教育与环境影响下经过主体实践训练所形成的性格品质与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中心理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心理适应能力与内在动力,对外制约着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外与其他素质一起共同影响主体的行为表现。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衡量。性格品质的强弱,内在动力的大小及指向,对内体现为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对外影响行为表现的优劣。

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对教学工作的兴趣,勇于进取,勤奋向上;开朗的性格,自我悦纳,坦荡的胸怀;稳定的情绪,乐观自信的性格,轻松愉悦的心境,善于自解,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面对挫折有较强的承受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扬合作精神,善于交流,有较强的适应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具备比较高的心理成熟度,心理状态要稳定。还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研究数据显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会直接受到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只有教师的心理充满阳光,积极向上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也进而会让学生的心情如沐春风,阳光灿烂。而教师如果自身的情绪很紧张烦躁忧郁,就会在教室里形成一种紧张和压抑的气氛,给学生造成一种紧张不安,如坐针毡的感觉。教师的心理情绪问题及其导致的不适应的教育行为常常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过度焦虑、压抑、抗拒、逆反,因而严重影响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并极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丧失学习与行为努力的动机和进取心,因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如何提高教师情绪调控的心理素养,笔者认为:第一,要有平常心,理性地看待一切。第二,要有责任心,体验教育中的乐趣。第三,要有敬业心,克服自身的职业倦怠。笔者认为要提升教师人格塑造的心理素养,有爱心爱学生的教师最快乐。我们把在课堂教学中伴随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对待教学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方式教育教学效果的态度体验称为教学情绪。研究证实,认知在情绪中的作用就在于对刺激物是否符合个体的需要进行判断和评估,从而会产生否定或者肯定的情绪(积极抑或消极的情绪)。教学情绪对课堂教学各方面都有显著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心境对认知的影响。心境对认知的影响是弥散性的。好的心境能够带来积极的记忆和联想。那些不高的心境则会令认知变得消极。

认知心理学家鲍威尔运用心境的不同揭示方式研究相对更抽象的加工模型,他发现与心境和谐一致的刺激在编码中更为突出,并在编码中得到更好的组织并且心境能够成为回忆的因素。当特定的心境重复出现在回忆中,材料在这样的心境下也变得更加容易回忆。这些研究表明,人们一般作出与心境和谐一致的判断并记住与心境和谐一致的材料。最后以与心境相一致的方式采取行为。通常学生会从教师对于自己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做人的尊严。从而也会催生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发自己的进取心,所以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成为好学生,以及上进、诚实、守信的人,那就从现在开始相信他(她)就是这样的人。作为教师应该是心理健康的人。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提出“健康不仅仅是人的躯体不产生疾病和缺陷,并且还应当在生理和心理上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上处于十分完好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能算是完全健康的人”笔者想前面提到的那位校长应该不是健康的人。

戴尔・卡耐基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就如同是一面镜子,你对着它哭,它也会对着你哭,如果你对着它笑,那么它也就会对着你笑。”很多时候,如果我们以灰色的眼光看待问题就只能看到灰色的处境。让我们换一个新的角度,换一种不同的的心态,那么眼睛看到的世界也就会完全焕然一新。非常感谢邹斌先生给了我们这么一个学习、认清自我,引导我们向更好方向发展的机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参考文献:

[1]邹斌.优秀教师心理素养修炼[M].吉林出版社,2012.

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各阶段教育所关注的重点话题,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新时期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要求,同时又是有效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必须认识到阅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基于此,本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和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心理健康不仅是个体成长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且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小学阶段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1]。语文学科具有典型的人文性,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综合质量。

一、语文阅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关系的有效分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有很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选入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具有相应的教育意义,如《吃水不忘挖井人》《坐井观天》《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等,在这些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相关心理素质教育的渗透,在阅读学习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德素质。其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本身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过程,通过组织小学生对某一篇课文进行小组合作阅读教学,或在相应的阅读教学情境中开展教学活动,能够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最后,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语文阅读方法的.重要途径,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能够对学生的阅读行为进行规范,还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从意识形态上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想行为,从而帮助学生构建有效、正确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体系。

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从整体上看,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效果并不理想,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将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精力集中在阅读内容、阅读技巧和语言知识教学方面,缺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2]。其次,教师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相关要求。传授式的阅读教学方法仍然是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主要教学方式,在这种刻板的阅读教学方法下,不仅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限制,甚至还影响了学生参与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最后,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效果的重要因素。虽然阅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联系紧密,但两者的教学独立性较强,如果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组织和融合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效果就不理想,不利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针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促进小学生个体更优发展的重要措施,同时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品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阅读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3]。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有效的阅读教学氛围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参与阅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通过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要特别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语文教学理念,体现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即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学生在小学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个体能力培养。其次,教师要努力与学生构建良好的互动交流关系,注重平等的教学沟通,了解学生的个体能力、兴趣爱好、阅读学习状态等相关能力素质,以此为基础制订学生个体阅读教学指导计划,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针对性。最后,教师要对学生保持耐心和宽容,面对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耐心地讲解、引导,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这样不仅能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能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二)基于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小学语文阅读教材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教师应积极挖掘语文阅读素材中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并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情境教学等教学手段既能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中国美食》这节课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具有代表性的美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教学指导,先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美食都有哪些,自己最喜欢妈妈做的哪道菜,简单说一说自己熟悉烹饪的方法是什么。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刚才说过的烹饪方法的视频,然后给出菜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一道菜的烹饪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感受到了中国美食的魅力,又感受到了美食文化,这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与其他同学进行组内合作学习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协作和交流能力,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健康素质的养成。

(三)通过课外阅读教学指导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要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仅依靠有限的阅读课堂教学时间远远不够,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外阅读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推荐相应的阅读素材,如有的学生自信心不强,可以推荐学生看一些增强自信心的书籍。换言之,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相应的指导。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适当地组织课外阅读交流活动,组织小型的“读书交流会”,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学会成长。

结语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必须要认识到阅读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深入挖掘教材,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在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品质的同时,对小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以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综合性目标。

[参考文献]

[1]孙燕.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探析[J].学周刊,2018(28):91-92.

[2]刘长月.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8(20):36.

[3]刘晓.浅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8(04):70.

缓解教师心理问题的研究论文

根据心理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狭义的教师心理健康,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面对教育问题的自我调控、自我协调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教师心理健康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教师心理健康之探析》

摘 要:本文阐述了狭义的教师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学对冲突的解释以及冲突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还探析造成教师心理健康的八大“冲突”:社会期望与常人属性的冲突;劳动强度与自身价值的冲突;教育变革与个人能力的冲突;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的冲突;职业性质与职业价值的冲突;教育评价与教育理念的冲突;工作独立与集体协调的冲突;角色适应与个人调适的冲突。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 冲突 原因

根据心理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狭义的教师心理健康,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面对教育问题的自我调控、自我协调和自我完善的能力,表现为两个方面:当教育要求与个人需要相矛盾时个体的自我协调机能;当个人愿望与教育能力相冲突时个体的自我平衡机能。“冲突”是几种动机同时存在并相互斗争的心理状态。[1]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指出,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动机时所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最常见的心理冲突有三种:一是双趋式冲突,是指一个人同时为两个目标所吸引,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心理状态。二是双避式冲突,是指一个人同时为两个没有吸引力的目标所排斥,是一种左右为难的心理困境。三是趋避式冲突,是指一个人既为一个目标所吸引,又为这个目标所排斥,是一种进退两难的心理困境。在现实生活中,个体面临的冲突要复杂得多,而且常常不能轻易获得解决。能力愈高条件愈好的人,在精神上愈可能感受到更多的心理冲突困扰。冲突容易给人造成心理压力,影响人的情绪和心理健康。以下就根据“冲突”这一心理学概念来探析造成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

一、社会期望与个人能力的冲突

社会给好教师设立了一个标准,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教师既要博学多才,更要有健全高尚的人格。作为教师,社会责任重。上对国家、社会、学校和所有学生的家庭负责,下对几十上百名学生负责。随着中国独生子女的增多,社会对教育行业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家长在独生子女的教育方面输不起,对教师的教育有着强烈的期待。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但我们也知道,教师本身也是普通的人,他们也存在个体差异,在多种努力后仍然不能达到社会预期目标的状况下,教师就会产生焦虑、烦躁、逃避等消极情绪,从而产生心理问题。

二、劳动强度与自身价值的冲突[2]

教师工作时间长,任务重,压力大。初高中教师周课时大多在12―14节,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是教师的基本教学环节,再加上政治学习、业务学习、辅导、个别访谈,教师从早到晚没有多少闲暇时间。在一些高职院校,因为要根据社会需要新开专业,造成某些专业课的师资短缺,很多老师都在超负荷授课,不少教师周授课量在16节左右,有的竟达20节以上。普通高校扩大招生,使在岗教师的工作量增大,同时还要承担相当的科研任务。在这种情形下,教师不得不超负荷工作。教师的劳动性质又决定了教师的工作不能以8小时来计算。“早出晚归”“披星戴月”是教师生活的真实写照。但教师职业的高付出和无法与之匹配的低回报造成强烈的心理落差却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教师的自身价值和付出的劳动不总是成正比,就会产生明显的抱怨情绪,心理失衡。

三、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的冲突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劳动成果难以在近期得以真正的体现。社会无法及时认同教师的劳动,教师的成就感难以得到及时的满足,教师劳动的付出与回报在短时间内是不平衡的,成就感的欠缺使教师工作态度消极、冷淡、过敏易怒、自尊心降低、工作退缩等,这样就比较容易形成教师对职业的倦怠。

四、职业性质与职业价值的冲突

当前社会职业评价的标准向金钱靠拢,特别是近期公务员工资的涨幅增大,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却“不尽如人意”,直接的后果是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价值产生了怀疑和价值感的混乱。但教师的职业性质又要求教师无私奉献,社会往往要求教师是模范公民,要求教师恪守职业道德,只求奉献,不讲享受。这就使教师的职业性质与职业价值趋向发生冲突,增加了教师适应的难度。[3]

五、教育评价与教育理念的冲突[2]

我们知道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做人。但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客观上存在着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与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的矛盾;教育本身的评价标准与家长、学校管理的评价标准的矛盾。大多数学校以学生成绩对教师的业绩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看重最终结果,忽略了教师改变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等多方面所作的努力;忽略了教师在学生学习成绩以外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而用学生成绩来评价教师业绩,致使一些教师产生不公平感与挫败感。

现阶段,职称几乎是对教师个人最重要的教育评价的外在表现内容,因此评职称受阻也是引起教师心理波动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教师的职称评定越来越与学历挂钩,并要求有一定的论文和科研成果,外语、计算机考试合格等都成为评职称的必要条件。这也导致教师“疲于奔命”,难以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教学中。

六、工作独立与集体协调的冲突

教师劳动的方式决定其工作具有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结合的特点。教师备课、上课、辅导和学生谈话以及家访等,都是个人单独进行的,特别是上课,不可能由两个人同时在一个教室里讲同一堂课。虽然国家有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但每个教师执行起来却各不相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方式方法各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但教师工作的个体性,并不意味着凭某一位教师的工作就可以完成所有的教育、教学任务,相反,要依靠全体教师协调一致的努力。[4]这种工作方式使得教师所面临的人际关系多重性,教师与学生、其他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及其他行政人员的关系是否融洽,能否相互支持和配合,形成良好、平等、愉快、互助的心理气氛,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也非常重要。

七、教师角色与常人角色的冲突

教师的工作性质和对象决定了教师职业角色的复杂多样,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老师,还是学生的朋友并经常担当学生父母的角色;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学生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心理问题的辅导者;就社会而言,教师是社会文化的传承者和变革者,还是社会准则的良好实践者和示范者;同时教师还得承担家庭的常人角色职能。教师职业角色的多重性使教师在认同和履行职业角色时充满困惑和冲突。诸多严格的角色功能使个人难以及时调适,极易造成教师的角色混乱和冲突,成为威胁教师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3]

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工作业绩,而且更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索罗门教授说:“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教师的心理健康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其重要性决不亚于社会其它现实问题。全社会应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必要呼吁全社会,在赞美教师的蜡烛精神、强调教师的奉献与责任的同时,多给教师一些实际的鼓励和待遇,少给一些不切实际的期待;多给一些体谅和宽容,少给一些指责和批评;多给一些理解和尊重,少给一些不公和压力。形成一个全社会善待教师、教师善待学生的良性循环,使教师用健全的身心支撑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事业,从而确保我国教育事业的稳定与持续发展,进而建造不断发展进步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舒新城,陈望道.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9月,444.

[2]兰建祥,陈惠.诱发教师心理问题的六种“冲突”[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7年第9期,39-40.

[3]李正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第4期,28-31.

[4]王文.教师心理健康读本[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8月,56-5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教师心理健康论文3000字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教师队伍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女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教师中已占相当高的比例,统计显示,截止到2006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总数171万人,女教师人数75.6万,女教师数量在高校教职工中所占比重已上升至44.20%。可以肯定地说,女教师已经成为高校教师队伍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她们为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但是高校中的女教师与男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相比,相对处于弱势,尤其在学术职业发展问题上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和压力,限制了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发展。一、高校女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高原现象学术职业的概念源于西方,是伴随着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而产生的。马克斯·韦伯认为,学术职业即“以学术作为物质意义上的职业”。这其中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职业即物质意义上的谋生之道;二是给追求知识、探求真理的学者提供一种正式的社会身份。高校教师的学术职业是指以高校中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主的,并以教学和科研业绩来决定教师能否继续拥有其职位或获得职位晋升的职业。目前高校教师从事的学术职业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教学;二是科研;三是社会服务。高校教师从事科研的动机,除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外,主要基于对学术名望的追求,期望能赢得荣誉和同行的尊敬。学术职业发展的重要衡量标杆之一就是学术职业的晋升,就我国高校学术职业晋升而言,其主要包括四个层级,由低到高依次为:助教———初级阶层、讲师———中级阶层、副教授———副高级阶层及位于正高级阶层的教授。而大学教师能否获得学术职业晋升的主要衡量标准就是其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一个教师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越多、质量越高、科研成果的影响越大,则其获得晋升的机会就越多。相反,如果一个教师只从事教学工作而不从事科研工作或科研成果很少,其晋升的希望通常很渺茫。从高校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男教师的职称层次普遍比女教师高,这是因为男教师在科研的数量和质量上都较女教师更好。而且,一般情况下,女教师在初级和中级职称的晋升相对比较容易,而一旦到了副教授,则往往只有极少数能进一步上升到教授层次,因此,形成了职业发展中的高原现象,即“副教授高原现象”。这一现象既制约了高校教师学术队伍的整体发展,也给高校女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发展压力。二、高校女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压力源(一)来自角色冲突的压力受传统性别分工模式的影响,在高校女教师学术职业发展过程中,角色冲突成为了女教师一个最为突出的压力来源。角色冲突主要指女性在从事社会职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职业角色之间的冲突,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男性对女性角色期待及满足过程中的冲突(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女性自我角色认定与实施过程中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冲突。对于高校女教师而言,一方面要承担学术职业的压力,另一方面,受社会传统观念的约束,还要承担家庭方面的重任,正如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花时间养育孩子对女性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来自这两个方面的压力就足以让女教师感到身心疲惫,适度的压力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过度的压力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二)源自超越自我设限的压力我国传统的“男强女弱”的社会性别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女性在体力和智力上均不如男性,比如社会上总是把女性在科学研究领域中表现不如男性归结为自然科学研究难度大,女性自身的能力相对不足,不适合从事科研工作。因而,社会将她们定位于家庭中,对她们也没有太多的期望和要求。作为社会中的女性,这样的观念在高校女教师的潜意识中依然存在,认为自己在学术科研上能力不足,或因对成功的恐惧而自我设限的现象在女教师中还很普遍。但是,高校女教师作为新一代女性中的佼佼者,她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在那些受人尊重的领域内取得较高成就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她们又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成就动机。两种观念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内心冲突和矛盾的来源之一,心理压力自然很大。(三)来自性别偏见的压力性别偏见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工作领域也不例外。例如,相对于男性的工作而言,女性的工作被认为是低品质且不太重要的。国外的研究也证实,那些被认为是男性写的文章会得到比较好的评价等级,而男作者写的文章从男性评价者处得到的评价要比女性评价者高。在职业晋升中的研究发现也同样如此,研究者发现女性在攀登晋升和终身教授这一阶梯的进程中并不像男性那样顺利。埃亨和斯科特对1940年以后毕业的大约5万名博士进行了配对研究,结果发现,尽管事实上男性和女性的起点一样,都有相同的文凭,但是男性的提升速度要比女性快得多。同时研究还发现,男性晋升为全职教授始终多于女性1.5倍左右,并且男性依然是助教的可能性只有女性的1/3。而且在多数人的偏见里,女性应该更多地呆在教学岗位而非科研岗位工作,这些偏见的存在也很可能造成女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阻碍和压力的来源。最近一项研究就发现,高校女教师对于学校的晋升条件和环境并不满意,并且对于职称评定等的压力感偏大。(四)源自高校评价价值取向的压力目前高校教师职称晋升评价机制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价值取向,这一倾向对高校女教师而言是不利的,因为事实上高校女教师以教学工作擅长的居多。而教学是一种质性的工作,教学成就是抽象的,且成就周期较长,即使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很难一下看出效果。同时教学成绩的取得除了取决于教师因素外,它也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学生,而学生是变动不居的因素,每一学年教师所面临的学生都会改变,所以,即便是她们教的某一届学生的成绩很突出,但也只是个小成绩,这点成绩往往在评价中会被忽略掉。因为,高校对教学的评价看的是整体状况,如果单单是某一次、或某一年的成绩显著,往往也是很难获得肯定性认可的。教学评价的难以操作和职称晋升中的重视科研、轻视教学的倾向,使得高校女教师在教学上的投入和付出并没有得到对等的回报,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女教师的困惑和压力。三、缓解高校女教师学术职业发展压力的对策(一)社会应改变对高校女教师的双重角色期待社会应该创造条件,改变对高校女教师不公平、不现实的角色期待。社会要求高校女教师在家庭角色和事业角色上都有出色表现,这一双重角色期待是男权中心文化和性别平等意识的碰撞。要求高校女教师家庭责任与事业责任同样肩负并有出色表现,既不现实也会使其穷于奔命、精疲力竭。因此,改变社会对女性的双重角色期待,可以为缓解高校女教师的学术职业发展压力提供有利的心理氛围。社会应该积极发挥教育和传媒的作用宣传性别平等意识,为高校女教师追求独立、自强和社会价值营造政策环境、舆论环境。(二)高校应进一步营造女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有利环境高校女教师由于其特殊的社会角色,承受着多重压力的影响,高校管理者要特别注意到高校女教师的特殊性,对女教师给予及时、适当的关心和激励。为她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增加女教师参与进修培训的机会,组织她们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建立促进女教师学术发展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女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另外,高校的评价工作也应该依据工作性质的不同而给予合理的评价,比如对教学工作的评价,要充分考虑教学工作的抽象性,不能简单地以量化的标准来衡量它,这样既不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还应反思现有考核制度的合理性,构建立足于高校教师职业特性的、科学的考核机制。(三)高校女教师应增强主体意识,提高竞争能力高校女教师作为知识女性,应自觉摆脱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束缚,了解现代的性别意识,增强主体意识和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充分展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积极形象。因此,高校女教师首先必须面对现实,转变观念,在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培养、锻炼、提升自己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同时,在自己的专业发展中应该向男教师学习,注意建立良好的、有助于自己学术水平提升的学术网络,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其次高校女教师要注意给自己合理定位,为自己制定恰当的、符合自身能力的发展目标,要认真分析自身的个性特征、自身职业特点以及社会环境,寻找和明确自身的心理压力源以及目前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尝试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解决,并鼓励自己在面对压力时能积极应对,主动参与竞争,不断提高自己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