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农业生产对环境影响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农业生产对环境影响的研究论文

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破坏了自然环境,并且已经到了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地步.于是我们开始考虑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并重新审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本文仅从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方面的影响加以阐述: 1.自然环境是人类生产的基础. 自然环境为人类生产提供了各种资源,是人类生产的物质基础.在各类生产活动中,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最强.自然环境提供不同的水、热、地形等条件,便可以形成不同的作物和耕作制度.例如:中国耕作业"南水稻、北小麦,南甘蔗、北甜菜"的基本格局,主要由南北气候条件的差异造成的.自然环境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力,从工业革命带来工业布局的改变可见一斑: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工业所需动力多来自水力,故工厂多依河而建、分散布局;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使用使工厂向煤炭资源丰富地区分布,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工厂进一步向煤铁资源丰富的地区集中,形成许多大工业区,如:鲁尔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等. 2.自然环境要素的组合不同影响劳动地域分工. 在自然环境中,土地、水、气候、矿产、能源的分布表现出很强的地域性,劳动生产的条件也就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从而形成生产劳动的地域差异,出现劳动地域分工.例如:中国北方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耕地面积较广,光照较充足,但降水少、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水资源缺乏,煤、铁、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丰富;南方地区多丘陵、平原面积较小,热量充足,降水较多,水资源丰富,有色金属种类多、储量大.在这样的基础上,北方形成以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甜菜为主的农产品组合模式,且煤炭、石油、钢铁工业相对较发达;南方形成以水稻、油菜、柑橘、茶为主的农产品组合模式,且轻工业较发达,拥有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金基地,从而自发形成南、北方的劳动地域分工. 3.自然环境提供的资源的数量、质量影响生产规模. 自然资源作为人类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它能够影响农业的生产规模.例如:我国东北地区平原面积广阔,人多地少,为农业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并有利于实现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因而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南方丘陵地区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而且分散,很难实现作物的大面积种植,更难实行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所以南方虽然水热充足、农作物单产量高,却只能进行小规模生产,供应一部分人的生活需要,不能成为商品粮基地.自然环境对采掘工业部门生产规模的影响也较大.例如:中国山西煤层埋藏浅、厚度大、分布广,所以成为煤炭基地;江苏也有煤炭资源,但是较分散、储量小,缺乏开采价值,许多煤矿上马之后又纷纷下马了.可见,自然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产规模. 综合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产影响巨大,它为人类的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并影响着劳动地域分工和生产的规模.虽然人类生产水平的提高使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逐渐减小,但是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仍需要从自然环境中索取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需要环境去容纳、净化,所以在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保护好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处理好人地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非点源氮磷对地表水环境的污染及防治摘要 农业非点源氮磷引起地表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不断增加,造成地表水体的水质恶化。提出了对农业氮磷污染源的控制措施及对污染水体的治理措施。关键词:农业非点源 氮 磷 地表水1 污染概况由于农业生产中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以及畜禽、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业非点源氮磷已日益成为地表水环境的重要污染因素。山东南四湖来自农田径流的氮磷分别占到总负荷的35%~68%[1]。太湖、滇池和巢湖农业非点源污染物对总氮的贡献率分别为59%、33%和63%,对总磷的贡献率分别为30%、41%和73%〔2〕。氮磷注入地表水体后,会造成水体不同程度的营养化。由于氮磷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水体中氮磷含量的大量增加,势必引起水生生物和某些藻类的过度生长和繁殖,从而造成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下降,引发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的大量死亡,而腐败的生物体又会加剧水体的污染。在我国的各大湖泊中,巢湖、太湖、滇池等水体由于受农业氮磷污染的影响,已处于较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以太湖为例,目前太湖97%面积的水体已呈中度富营养化状态,过量施肥、施肥结构不合理(苏南太湖地区缺钾)以及农田排水直接进入湖中等一系列因素,加剧了太湖的富营养化〔4〕。农业非点源污染物氮磷的主要来源有2个:(1) 农田径流近年来,农业生产活动中农药、化肥的施用量不断增加。由于化肥、农药的利用率仅为20%~30%[3],土壤表面及耕作层内的大量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氮磷会通过农田排水、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并污染地表水体。(2) 养殖废水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大规模养殖场不断涌现。据调查,畜禽饲料中,有70%的氮通过粪便排泄。畜禽养殖过程中,粪便30%左右流失,尿液有60%流失,冲洗水有80%以上流失〔4〕。大量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尿液、残余饲料、场地冲洗水进入地表水体。对于水产养殖,由于鱼虾粪便、残余饵料中含有大量的氮磷污染物,因此它们对水体的影响也不容忽视。2 控制措施根据氮磷的主要来源,控制农业非点源氮磷污染的主要措施可以分为2个方面:(1) 减少土壤及养殖废水中氮磷的流失,阻断损失途径;(2) 采取措施治理水体中氮磷污染。减少农田的氮磷损失,控制氮磷对水环境污染的首要措施是设法将潜在污染物保留在原地,提高肥料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农田回归水中氮磷的含量,从而也就减少了进入地表水的氮磷总量。而对养殖污染的控制措施则主要是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以及合理的饵料投放。2.1土壤中氮磷流失的控制2.1.1改进施肥技术一般而言,为减少化肥的挥发及受降水、灌溉的冲刷作用,宜相应增加施肥深度。据报道,氮肥在稻田表面撒施,利用率为30%~50%,而深施后利用率可提高到50%~80%[5]。另外,要合理安排施肥时间,尽可能在作物的需肥高峰期施肥,少量频施,以提高作物对肥料的利用率,减少土壤中残余养分含量。2.1.2 优化肥料结构单一施用氮肥会造成土壤中硝酸盐氮的积累,而选择氮磷钾合理配施的配方施肥则可以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有效降低土壤中硝酸盐氮的含量。另外,钾氮配施可以减少氮的渗漏损失,主要原因是配施增加了作物对氮的利用[6]。2.1.3 采用缓释及膜技术大多数肥料,尤其是铵类氮肥,均为速效肥,具有易分解、易挥发、易损失的特点。而缓释肥则能使肥料在作物整个生长期内缓慢释放,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利用膜物质来抑制水稻田氨的挥发,可以减少氮素的损失。据报道,该方法可使氮肥的利用率提高6.5%~11.6%[7]。因此,合理地采用缓释及膜技术,可以减少氮磷的损失。2.1.4 加强侵蚀控制侵蚀控制可以减少表土及氮磷污染物的流失。利用植被对裸露地面的表面覆盖,可以削减雨水冲击作用,减少侵蚀;利用植被系带可以有效地沉淀和拦截地表径流污染物。2.1.5 改进灌溉技术传统的灌溉方式主要为以“浇地”为主的漫灌,这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而且会将土壤中大量未被作物利用的氮磷带走,降低了氮磷的利用效率,污染了地表水环境。采用先进的喷灌、滴灌、雾灌等“浇作物”的灌溉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灌溉用水以及氮磷的利用效率。2.2 畜禽粪便污染及水产养殖污染的控制2.2.1畜禽粪便污染的控制解决养殖业污染问题,要坚持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要及时清扫畜禽栏舍内的粪尿,清理干净后再行冲洗。同时要及时清扫养殖场,防止粪便散落。对畜禽粪便的处理,可以采用厌氧发酵,既可节能,还可获得沼气。另外,也可以将粪便制作成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2.2.2水产养殖污染的控制对于网箱养鱼,应合理选择布设位置,合理设置网箱间距。根据经验,为加速水体中氮磷等污染物的稀释扩散,防止局部污染物浓度过高,网箱最好应布设在水的深度及流速较大处,并且网箱之间应有一定的间隔,以保持水流的畅通,使污染物能及时被带走。饵料要根据鱼虾的实际需要量投放,防止过量投放饵料,而且在网箱下面应设置可截留残余饵料的设施。3 氮磷污染水体的治理水环境受到来自农业非点源的氮磷污染后,在积极控制污染源的基础上,要抓紧做好受污染水域的治理工作。3.1 化学法除磷杀藻对受农业非点源氮磷污染严重或产生富营养化的水域,目前常用的除藻方法是化学法[8]。可以向水面喷洒硫酸铜,杀死漂浮藻类;也可向水体投放一定量的化学物质(如石灰),通过凝聚沉淀达到除磷的目的。3.2 生物载体去除海洋赤潮藻利用生物材料作生物吸附处理含铜离子的工业废水[9],然后将这种吸附铜离子的生物载体投放至海水中,缓慢释放出来铜离子杀灭赤潮生物。4 参考文献1 徐谦.我国化肥非点源污染状况综述.农村生态环境,1996,12(2):39~43.2 刘鸿志,陈永清.我国重点湖泊的水环境管理现状. 环境保护,1998,(12):9~10.3 朱兆良.我国土壤供氮和化肥去向研究的进展.土壤,1985,17(2):2~9.4 吕耀.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素造成的非点源污染.农业生态环境保护,1998,17(1):35~39.5 卢增兰主编.土壤肥料科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157.6 马茂桐.钾氮配施对土壤氮渗漏的影响.土壤.1999,(3):168.7 许前欣,赵振达,李振云.稻田水面分子膜对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研究.农业环境保护,1998,17(5):216~218,221.8 俞志明,邹景忠,马锡年,等.治理赤潮的化学方法.海洋与湖沼,1993,24(3):314~318.9 林荣根,周俊良,黄朋林.螺旋藻吸附水溶液中铜离子的初步研究.海洋环境科学,1998,17(2):8~11.

牛仔布生产对环境的影响研究论文

牛仔裤应该是一款非常多人都钟爱的一个类型的,而且呢牛仔裤也是流行的,非常多年,每一年的流行趋势当中肯定都会有牛仔裤的身影。

大家都知道,牛仔裤呢是经过染色之后才做成各种各样的款式,我们在洗牛仔裤的时候,有时候可能都会发现第1次买的牛仔裤会有脱水的情况,当然还有一些比较劣质的牛仔裤,不仅严重脱水,还有一股非常难闻的刺鼻气味。

如果这并阻挡不了我们对于牛仔裤的喜爱,还有的人,甚至是一年四季都是会穿牛仔裤的,牛仔裤不仅耐穿耐磨,而且还是一款百搭的商品。

但是其实牛仔裤是会污染环境污染地球的,因为在我们清洗有在过的时候,一些细小的纤维都会脱落,最后洗过牛仔裤的水都会慢慢的流入水流当中。

因为有许多环境科学专家,他们在许多水域当中发现了很多微纤维,而这些微纤维当中有非常多都是属于牛仔裤里面的细小纤维的,这就说明在我们清洗牛仔裤的时候,那些纤维随着水源是可以留到非常远非常广泛的地方的。

当这些纤维流向了各个地方,就会对一些湖泊水域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有研究人员,他们做了一个检测,每一次洗牛仔裤的时候就会有差不多五万根超细的纤维,从牛仔裤当中脱落,混合在水里面。

所以说这个数据是非常惊人的,别看是一条小小的牛仔裤,在全国世界各地爱穿牛仔裤的人太多太多了,而且呢,每天清洗的人也是非常多,就意味着每天都会有非常多的细小纤维流入到各个水域当中,地球已经被许多东西污染得非常严重了。

所以啊,一些研究小组就建议爱穿牛仔裤的朋友们减少清洗牛仔裤的时间,爱护环境,爱护地球,需要我们从自己做起。

是因为牛仔裤里面的一些微纤维会破坏生态环境,而且这些人工改造的微纤维里面有非常多的有害物质,所以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非常大的破坏。

原文: The Environmental and Human Cost of Making a Pair of Jeans Americans do love their denim, so much so that the average consumer buys four pairs of jeans a year. In China's Xintang province, a hub for denim, 300 million pairs are made annually. Just as staggering is the brew of toxic chemicals and hundreds of gallons of water it takes to dye and finish one pair of jeans. The resulting environmental damage to rivers, ecosystems and communities in China, Bangladesh and India is the subject of a new documentary called The RiverBlue: Can Fashion Save the Planet?. 美国人对于牛仔裤的喜爱是世界公认的,每年平均每个美国消费者会购买4条牛仔裤。在牛仔面料之乡,中国广东新塘镇(英文原文写的是“新塘省”,错误),每年有3亿条牛仔裤在那里诞生。与这一产量数字同样惊人的还有染制一条牛仔裤所需要的有毒化学制品以及数百 加仑 的水。牛仔生产对于中国、孟加拉、印度的环境造成破坏,影响着这些国家的河流、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社区,新纪录片 “ 蓝色河流: 时尚能够拯救地球吗 ?” 就取材于此。 It is estimated that 70 percent of Asia's rivers and lakes are contaminated by the 2.5 billion gallons of wastewater produced by that continent's textile industry. In scene after scene in the film, the dark frothy spill off can be seen rushing out of dye facilities while a cadre of scientists and environmental experts detail the public health crisis that has resulted from the largely unregulated manufacturing process. 据估算,亚洲的纺织行业所产生的25亿加仑废水污染了亚洲70%的河流和湖泊。在纪录片中,一群科学家和环境专家具体讲述了无人监管的牛仔布生产流程如何引发了公众健康危机,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一帧又一帧的画面不停播放着冒泡的污水从染色作坊里奔涌而出的场景。 Co-directed by award-winning documentarians David McIlvride and Roger Williams and produced by Lisa Mazzotta,  RiverBlue  has won 13 awards globally including Best Documentary at Raindance in London and will be receiving the Green Drop Award from  Filmambiente  at the World Water council on World Water day, March 22. Three years in the making, the film follows internationally celebrated river conservationist, Mark Angelo, as he paddles the rivers devastated by the chemical waste and the local communities who rely on these rivers for drinking and bathing. These communities suffer from a high incidence of cancers, gastric, skin and related issues afflicting both their residents and factory laborers. 该纪录片由多次获奖的专业纪录片导演David McIlvride和Roger Williams共同执导,Lisa Mazzotta女士担当制片,(截止本文发布时)已经在全球获得了13个奖项,包括伦敦Raindance的“最佳纪录片奖”,并且将在3月22日“世界水日”获得由  Filmambiente  颁发的“绿色水滴环保电影奖”。在录制“蓝色河流”的三年时间里,剧组跟随世界著名的河流保护者Mark Angelo先生,一起划船到那些被化学废品污染的河流上实地取景,那些河流是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和清洁用水水源,水污染直接导致了当地人群癌症、胃病、皮肤病和其他疾病的高发病率,当地居民和工厂工人苦不堪言。 The Chemicals in Your Jeans(藏在你牛仔裤中的化学品) What makes the process of making jeans so poisonous to people and planet? Consider just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types of jeans today—distressed. To get that "lived in" look, denim is subjected to several chemical-intensive washes. Campaigners from the environmental group Greenpeace, who tested the outflows near dyeing and finishing facilities in the top denim producing towns in Asia, found five heavy metals (cadmium, chromium, mercury, lead and copper) in 17 out of 21 water and sediment samples taken from throughout Xintang one of the locales featured in the project. Toxic campaigners in China also discovered heavy metals like manganese, which can be associated with brain damage, in the rivers. 牛仔布生产流程为何会产生有毒物质,危害人类和地球呢?我们不妨以时下流行的“做旧牛仔”为例来分析。为了制造那种“被穿过”的视觉效果,牛仔布必须经过若干轮染洗,每一轮染洗都会用到大量的化学制剂。环保组织“Greenpeace”的成员对亚洲几个主要牛仔布生产地的工厂排出的污水进行了检测,在从新塘镇取得的21个水及沉淀物样本中,有17个里面含有5种重金属(镉,铬,汞,铅,铜)。中国的反对污染活动者们还在河水里发现了锰等重金属,这些重金属通常被认为能造成大脑损伤。 These chemicals don't stay put. They can also be transported to our North American oceans, atmosphere and food chains and accumulates in places far away from their original source. 这些化学污染物可不会一直呆在一个地方。它们总能通过某些方式进入到北美海域,大气中,食物链中,在远离它们来源地的地方聚积。 Where Should the Change Be?(从何处着手改变这种现状呢?) The question the film poses to viewers: Are brand-name clothing corporations disregarding the environment in their zeal to make their clothes faster and cheaper for the consumer? "Low cost clothing has a high cost attached to it, one to the environment and public health," explains Angelo. 纪录片带给观众的问题:品牌生产商在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制造服装时,是否忽略的我们的环境呢?Angelo说:“低成本的衣物生产背后,总是藏着高昂的代价,这个代价便是环境和公众健康。” The solution the film's producers unveil is two-fold: through innovation and consumer education there can be change. 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法,影片是从两方面反应的:生产技术创新和消费者教育。双管齐下,一定会引发好的改变。 Director David McIlvride was determined to find brands making jeans which didn't do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He found the father of distressed jeans: Francois Girbaud who introduced the eponymous stone washed jean decades ago. "It took 40 yrs. before we realized what we made and what we did was wrong," says Girbaud of using permanganate in the 1970s. "If people knew that the spraying of permanganate on your jeans to give you that acid- wash look was killing the guy doing the spraying, would you still want that look? I don't think the customer is aware of what is happening abroad. We have to change the process of making jeans and brands have to be willing to invest because we are destroying the planet," says Girbaud. 导演David McIlvride决心要找到一些不对环境造成损害的牛仔服饰生产品牌。他找到了被称为“做旧牛仔”之父的 Francois Girbaud,此人在几十年前打开了与“做旧牛仔”齐名的“石洗牛仔”的市场。对于在20世纪70年代牛仔布生产制造行业使用高锰酸盐的做法,Girbaud说:“40年后我们才意识到一直以来我们的产品和我们的做法都是个错误。为了在牛仔裤上制造做旧效果,工人需要往裤子上喷洒高锰酸钾。如果消费者知道喷洒高锰酸钾会对工人有致命的影响,他们还会喜欢做旧牛仔吗?我觉得消费者根本就不知道生产一条牛仔裤的代价。我们必须改变牛仔服生产工艺,品牌商也必须要舍得花钱,因为我们正在一步步毁灭我们的星球”。 ------------------------------------------------------------------------------------------------------------------------------------------------------------ 今天翻译到这里。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正。 原文内容更多,包含当前一些环保牛仔服饰生产商的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点击文字开头的一行字来继续阅读。

这其中的危害就是说牛仔裤上面的雪球也是可以直接影响到地球的安全,不管你是否逃避都是这样。

灌木对环境的影响研究论文

灌木在边坡生态防护中的作用摘要:大规模的交通、水利、矿山等工程建设,给自然界留下了大量裸露的边坡,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运用生态学理论与方法,探讨了边坡生态防护的理论体系,在分析生态防护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灌木在边坡生态防护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边坡 生态环境 生态防护 灌木 在公路、铁路、水利、矿山等基础设施的施工过程中,原地貌植被的破坏不可避免,弃土、弃石、开挖等会给和谐的自然环境留下大量的裸露边坡。这些边坡有的是岩质边坡,有的是土质边坡,或陡或平。根据恢复生态学原理,在排除环境干扰的条件下,土质边坡有自我修复、恢复的能力,但这是个漫长的过程,随着环境的变化有很多不确定性,不能及时达到防护和绿化的效果。岩质边坡因缺乏植被生长的条件,更难于自我恢复[1]。鉴于此,只有借助人工才能加快其恢复过程。利用植被稳定边坡、改善生态环境在生态学上称为边坡生态防护。近10多年来,人们开发出了多种既能起到良好的边坡防护作用,又能改善工程环境、体现自然环境美的边坡植物防护新技术。它不同于以往的工程防护措施,能与传统的坡面工程防护措施共同形成边坡工程植物防护体系,以坡面长期稳定为目的,以保护当地自然植物群落结构、恢复生态系统、防止水土流失、减轻管理工作量为宗旨,主要靠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的附着力以及根系之间的相互缠绕来达到加固边坡的目的。边坡生态防护可以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还可以有效地净化空气、保护生态、美化环境,具有生态效益[2]。边坡生态防护的主体是植物,目前采用最多的是豆科、禾本科等草本植物[3],对灌木、乔木等木本植物研究较少,实践中也不太成功,但木本植物在生态防护中有自己的优势。本文通过分析草本、木本植物在边坡生态防护中的作用,着重研究灌木的应用前景。1生态防护的理论体系生态防护的目标之一是使植物存活并正常生长。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仅把不良自然条件下树或草坪的成活作为研究目的,并在栽培方面获得了很大成功,形成了一系列在不同条件下的施工工艺或技术,如植生带、土工网、三维网、草袋、保水剂、生根粉等[4]。现代生态防护工程则不能仅以植物存活为研究目的。大量的施工实践证明,边坡防护施工后,有的看似达到了生态防护的目的,表面上植被恢复了,水土流失也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时间一长,由于植物之间的恶性竞争或外界环境不能满足植物生态习性的要求,致使植物生长势逐渐减弱,群落开始逆行演替,刚刚恢复植被覆盖的土地又会退化为裸地,形成水土流失现象[5]。为发挥植物持续永久的综合生态功能,应运用生态学原理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植物群落,这一点非常重要,其关键是护坡植物的选择。下面研究在不同的边坡上制定物种配方应遵循的原则。1.1遵从植物生态习性,因地制宜植物的生态习性是指植物生长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包括气候生态条件、土壤生态条件、生物生态条件等。气候生态条件(光照、湿度、温度等)影响植物的生长繁殖,决定植物能否顺利越冬、越夏;土 壤生态条件(养分、肥力、结构、pH值、盐分等)与植物的生长密切相关;生物生态条件关系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如果外界环境不能满足植物的生态习性,植物生长就要受到阻碍甚至发生退化。因此,在选配植物时应综合考虑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合理种植。1.2保持物种多样性,建立自然群落结构目前,学术界就物种多样性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出了很多假设,如冗余种假设[6]、零假设、特异反应假设、铆钉假设等,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还没有完全一致的认识。多数生态学家认为,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稳定的一个重要尺度,物种多样性指数高的群落,物种之间往往形成比较复杂的关系,植物链或植物网更加趋于复杂,当面对来自外界环境的变化或群落内部种群的波动时,群落有一个较强的反馈系统,可以缓冲干扰。当某一物种发生病虫害时,不可能侵染所有的物种,即病虫害不易传播。植物的自然群落结构是草、灌、乔三位一体的多层次的复杂结构,物种多样性指数高,在一般的情况下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强,即使群落中一种或几种植物受到病虫害的危害而死亡,其他的植物也会填补其留下的空白。1.3遵从生态位原则,优化植物配置

摘要: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被公认为最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同时又是最经济的吸碳器。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更具经济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关键词:林业;环保;经济林业是发展低碳经济不可缺或的重要领域。根据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通过林业措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成本低、综合效益好,真实的吸收和减少了二氧化碳,而且不会像有些所谓低碳的工业项目,在设备生产过程中造成新的二氧化碳排放。一、林地面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毁林和森林退化以及灾害导致森林遭受破坏后,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联合国《2000年全球生态展望》指出,全球森林已从人类文明初期的约76亿hm2减少到38亿hm2,减少了50%,难以支撑人类文明的大厦,对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目前全球森林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围绕哥本哈根乃至今后的国际谈判,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倡导通过恢复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以推动“减少毁林和退化林地造成的碳排放(REDD+)”等政策的制定,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二、森林的的功能森林具有碳汇功能。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被公认为最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同时又是最经济的吸碳器。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并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所以,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储存了大量的碳。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更具经济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森林的碳汇功能和其他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一样,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和气候安全一直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三、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森林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如大规模植树造林、治理荒漠化等,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作用;建设农田林网,起到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建设沿海防护林、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对抗御海洋灾害,保护沿海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价值。而采用抗旱抗涝作物品种、加固海岸提防、减少森林火灾和病虫灾害、加快优良林木品种选育等,有助于提高森林本身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森林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增强,反过来又会提高森林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四、木制林产品深加工节能减排的作用增加木质林产品使用、提高木材利用率、延长木材使用寿命等都可增强木制林产品储碳能力。中国林科院专家研究得出:用1m3木材替代等量的水泥、砖材料,约可减排0.8 t二氧化碳。这既节约能源又减少污染。此外,利用灌木和林业剩物发电以及种植油料能源林发展生物柴油,可以替代部分化石能源,既增加碳汇,又减少排放,为减缓气候变暖做出积极贡献

生态学科对环境法的影响研究论文

环境污染调查报告 调查人员:XXX 时间:XXXX年XX月XX日 调查目的: 现在世界上的能源供应量已经为数不多了,我们必须在能源枯竭之前开发新的能源,所以我们要知道能源的发展史,这样才可能找到新能源。而且,光这样是不行的,如果能源的污染太严重的话,恐怕还没等能源枯竭,地球早已成为混球一个。所以我们要在开发新能源的同时保护能源。 内容: 1992年,全国废气排放量 l0.5万化标立方米(不包括乡镇工业,下同)。废气中烟尘排放量 1111万吨,比上年增长 7.6%;二氧化硫排放量 1685万吨,比上年增长 3.9%;工业粉尘排放量 576万吨,比上年下降 0.5%。 全国城市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范围为 90一663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403微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下降6.1%;南方城市平均243微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增长 8%。据67个城市统计,51% 的城市年日均值超标,尤以吉林、济南、太原、兰州、包头、延安、西安等城市为重。 据66个城市统计,降上半月均值在 3.8一55.8吨/平方公里·月之间,较上年略有增加,比方城市明显重于南方城市。降尘年月均值在 30吨/平方公里·月以上的城市有三明、鞍山、长春、大同、石家庄、哈尔滨、银川、吉林、鹤岗、沈阳、兰州和唐山。 据72个城市统计,二氧化硫年日均值范围为 7—]63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97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90微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略有上升。超过国家三级标准的城市有贵阳、重庆、太原、乌鲁木齐、宜宾、南充、济南、石嘴山、青岛、天津、长沙和大同。 据72个城市统计,氮氧化物年日均值范围为 l1一129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56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40微克/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长春、济南和运城污染明显加重,兰州、宝鸡和南充咯有好转。 2000年,酸雨仍限于局部地区。据58个城市统计,降水pH年均值范围为3.85一7.43,pH年均值低于5.6的占52%,均为南方城市。赣州、长沙和厦门市酸雨出现频率高达90%以上,南充、宜昌、南昌、怀化、百色、南京、重庆和广州市酸雨出现频率在70%以上。 2000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中国政府十分重视自己承担的国际义务,并努力推进国内的环境保护工作。经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外交部、国家环境保护局《关于出席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情况及有关对策的报告》,提出了我国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十大对策,这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一大纲领性文件,不仅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且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工作的重点和努力方向。 环境法制建设有较大进展。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城市绿化条例》、《关于我国中低水平放射性废物处置环境政策》,批准了《征收工业燃煤二氧化硫排污费试点方案》,转发了林业部《关于当前乱砍滥伐、乱捕滥猎情况和综合治理措施报告的通知》,发布并全面实施了《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国家环境保护局还制定了环境行政处罚、防治尾矿污染、防治铬化合物污染、环境监理执法标志等方面的规定和办法。地方立法不断加强,山东、湖南、重庆武汉、大连等省、市制订了环境执法程序规定。国家环埔保护局首次进行了全国环保系统执法检查。

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生态学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教育 生态学视角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在教育生涯中,通过终身学习,不断融入新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和从教素质的发展过程,其过程侧重自主性、持续性、动态性。但教师专业发展的传统培养模式倾向教育理论的灌输,往往与教育实践相脱节。因此突破教师发展集中在教育学领域的局限,构建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培养模式成为现实的需要。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教师专业发展;制约因素

教育生态学最早于20世纪60—70年代由美国劳伦斯•克雷明在其著名的《公共教育》一书中正式提出,主要指运用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来研究教育领域的种种现象和成因,探讨教育构成要素,掌握教育发展规律,是一门教育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我国教育学者范国睿认为教育生态学的目的是揭示教育生态系统发生、发展的规律,促进教育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该理论的核心在于用系统观、整体观、平衡观来看问题,而高教教师专业发展也是一个兼具整体关联和动态持续的研究课题,与教育生态观彼此契合。教育生态观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培养模式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因此,可透过教育生态学视角分析制约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阻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知识结构单一, 教学 方法 陈旧

为满足如何教的需求,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不仅仅应该包括所从事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应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而现实是部分高校教师仅仅具备自己专科领域的单一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严重匮乏。职前培训也只能帮助教师掌握其皮毛,难以全面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无法做到将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相融合。另外,培训教材本身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师难以做到应用最先进的教学理论去灵活指导教学实践,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在职后教学过程中,由于高校过分强调科研学术研究而忽视教学,导致教师并不注重教育理论技能的探索,教学水平难以提高。教师生态主体长时间占据课堂的统治地位,过分强调知识点的讲解和考试内容的灌输,忽视学生生态主体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了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平衡。

(二)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淡泊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动力就是其专业发展意识,然而,一些高校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淡薄,主要体现在科研意识缺乏, 反思 能力不足和专业情意枯竭。科研意识缺乏表现在部分教师对科研重视不足,无法正确把握科研和教学相辅相成的关系,科研投入不足;或是受到功利化倾向的引导,为实现晋升评职的短期利益,不惜花钱制造学术垃圾。导致学术研究有数量无质量,学术乱象导致的学术腐败广为诟病。反思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反思形式单一,集中在课后反思;反思过程流于形式,基于行政化的命令要求将反思过程机械化,缺少对课堂教学真实问题的认真思索;反思方式封闭化,很多高校教师孤军作战,相互排斥和隔离。教师专业情意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情感倾向,情意越高,越能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目前高校教师专业情意枯竭主要体现在:一,职业倦怠感强。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科研压力大,工资收入水平低,发展前景迷失,很多高校教师处于职业发展的休眠期,缺乏工作积极性和事业进取心。二,职业伦理道德感差。少数教师缺少敬业爱岗精神,对于教学敷衍了事,个别的受功利主义刺激,学术上伪造数据,败坏了学术风气。

(三)师资引进和聘任制度的阻隔

导致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失衡的外部因素是制度阻隔。高校引进教师后普遍推行名义上的聘任制,实则是“终身制”,除非教师主动退出,否则被动淘汰的几率很低。尽管有些高校仿制“非升即走”制,尝试推行“有限聘期”和“有限次晋升”制度,但大多流于形式或中途腰斩,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而固若金汤的“终身制”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高校教师不完善的流动机制。教师流动性呈现两种趋势:一是高校教师中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向上流动,导致优秀人才向经济发达地区倾斜,造成高校教师资源分布不平衡。二是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的校际互访呈现下降趋势。长期不更换工作环境,调整工作内容,必然导致高校教师缺乏竞争意识和工作激情,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和教师创造力的枯萎。(四)教师评价管理体系失衡影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另一个外部因素就是管理失衡,表现在评价体系的内在冲突:一是评价理念偏差,主要表现在工具性价值和人本主义关怀的冲突。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视教师为提高教学水平和效率的工具,以严格的 规章制度 来控制和管理教师的行为,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评价教师的好坏,漠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动力,忽略教师也是一个有情感、有尊严、有个性的自然人,扼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二是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表现在量化和质化的冲突。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往往过分依赖量化指标:教学工作过分依赖数量化,简单考虑教学工作量的多少,忽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技术的更新,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投入的主动性、创造性等隐性因素,削弱了教师的工作热情。科研工作过分依赖量化标准直接导致教师“重量轻质”,一味用论文的数量来衡量教师、评判教师科研效果,忽视论文的级别,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变相地助长了学术功利化的不正之风。三是评价方式单一。高校教师评价管理大多采取“自上而下”的考核评估方式,根据聘任合同的责任细节对教师进行业绩评定,行政化色彩浓厚。而教师对于评价过程的公开性无法质疑,无法全面把握自己的不足和优势所在,无法明确长远发展的方向。这样一种完全“他评”的考核方式,剥夺了教师的知情权,助长了教师对于评价考核体系的排斥心理。教师评价管理体系的失衡令大部分高校教师失去了专业发展的动力,造成目前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的困局。

二、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更新知识结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育生态学强调整体观和开放观。整个教学活动被视为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生态主体、生态客体、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和谐共生的关系,任何一个联系的割裂开都会影响教学的整体价值。因此,高校管理层及高校教师需要用动态、平衡和关联的理念去看待教学活动。将教育生态观的整体平衡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就需要高校教师充分考虑各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有机结合。针对高校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的弊端,教师需要通过教学实践主动整合人文社科知识、专业专科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知识。职前教育要注重课堂实践的重要性,职后教育要注重教育知识的巩固和积累,在教学中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坚持开放、平衡的原则,积极更新教学理念,综合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如讨论式教学、合作式教学、自主学习等教学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作为课堂生态主体的参与性、能动性和体验性,努力营造和谐共生的课堂生态环境,建立平等的师生 文化 氛围,缩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在彰显课堂整体性的同时尊重学生主体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化教学的需求。

(二)建立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

针对高校教师自我发展专业意识淡泊,科研动力不强、反思意识不足和专业情意枯竭等问题,最理想的解决方式就是组成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教育生态学认为,生态个体不能脱离系统而单独存在,个体间的竞争和协作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发展,生态系统又反过来推动单个教师生态主体的成长。生态系统的整体价值并不是个体价值的简单叠加,而是大于个体价值之和,这符合生态论中共生的思想。而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恰恰能满足这一需求。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指教师在共同愿景的引领下,在学校组织或是教师自发的情况下,通过对话、合作、协商、反思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共同分享信息和资源,以开放、平等、合作、互信的方式来促进个体教师专业化成长为目标所建立的一个学习组织。教师共同体打破了教师间的生态地域的限制,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共同愿景,通过合作对话的方式增加交流,挖掘群体的共同资源,在讨论分享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自我反思。科研上共同分享科研最新动态,打破教师间的“花盆效应”,使教师围绕所研究的课题共同探索,唤醒教师学科专业自觉性,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愿望,推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三)教师聘任打破终身制,引进竞争淘汰机制

一,打破教师聘任终身制的壁垒,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流动机制。鉴于我国高校教师助教、讲师人员数量最为庞大,可以首先实施对助教、讲师推行非终身制,给予他们相对长时间的任期考察,并借此机制来遴选青年优秀教师人才。二,引进“有进有出”的竞争淘汰机制,促进教师的合理分流,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平衡。具体就是引进竞争机制,如公开招聘制、末位淘汰制、非升即降制等。在淘汰竞争机制的引导下,形成一种竞争、合作、互助互利的自然生态环境,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念的指引下,激发高教教师的生存发展能力。正如殷世东所言,“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生态竞争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最直接动因和最有效工具。”淘汰竞争机制能够极大地增强高校教师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提高学术科研生产力,有效地促进教师在优胜劣汰中实现互生互利,实现高校教育环境的生态平衡和教师的全面发展。

(四)完善多维评价体系

教育生态系统中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很重要的一个生态因子就是学校管理因子,将这些管理因子调试到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耐受范围内,这些因子就由限制因子变成促进因子。从教育生态学视角来完善高校教师评价管理因子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

第一,建立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和差异的评价理念。教师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引导教师实现个人专业发展,而不是把教师培养成可操控的工具。学校组织管理部门所实行奖励、惩处手段虽然可以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却是一种外部激励手段,无法促进教师长期的个人专业发展。因此构建教师评价体系首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教师的个体情感,尊严和生命价值,推行教师个体自我价值实现的内部激励手段。另外,针对不同高校定位不同,学科、专业类型不同的特点,摒弃一刀切的统一评价模式,尽可能制定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多元教师评价职称体系,尊重教师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的特点,帮助教师制定符合他们个性化需要的长期发展规划,突出其个体专业发展的层次性。

第二,教师职称评价体系应注重量化和质化的结合,对于能够量化的指标尽可能量化清楚,如教师工作量。对于科研成果不仅要结合课题或论文的级别进行量化打分,更应该注重科研或论文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影响因子,在考核量的同时更注重质的提高。

第三,采用多维评价方式,推行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和领导评价相结合的多维动态评价方式。强调多层次、多角度全面了解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为教师专业发展获取全面信息提供保证。同时也更增加了评价体系的真实性、公开性和科学性。教师自评处于核心地位也凸显了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重要性,因为只有教师自己最清楚教学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改进,体现了教师作为生态主体的参与主动性,帮助教师通过认识自我,分析自我从而达到自我的突破。高校教师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突破制约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充分了解造成目前高校教师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采取合理有效的 措施 使教师专业发展处于良好的生态平衡,才能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提供现实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特色和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2).

[2]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8.

[3]朱旭东,陈兰枝.构建教师教育学科体系推动教师教育事业发展———访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朱旭东教授[J].教师教育论坛,2014,(2).

[4]殷世东.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阻隔与运作[J].教师教育研究,2014,(5).

《 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与研究发展 》

摘要:生态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恢复生态学是生态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 对恢复生态学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一些常用的术语以及当前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关键词:恢复生态学;研究进展;理论研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环境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人口增加、工业产业化急剧发展,使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且人类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对资源进行过度利用,使很多资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重要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解决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协调人类的活动和生态环境,使人类在加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也可以逐渐实现对生态的恢复和保护,促进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1恢复生态学的定义和理论基础

1.1恢复生态学的定义

恢复生态学是生态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词,主要针对生态问题产生,致力于恢复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由于这个领域涉及的学科很多,因此也叫做综合生态学。简单来讲,恢复生态学是一门有关于生态的修复的学科,指的是通过人们对生态系统的研究,从而不断对那些已经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重建和恢复的过程,使生态环境能够发挥出相应的生态功能,而且能够使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科学。在这个研究领域中最关键就是恢复,对已经受到破坏的环境进行恢复,这种恢复可以分为广义上的恢复和狭义上的恢复,狭义来讲,就是一种将其恢复到初始状态的工作,广义的恢复是人类社会需求意义上,要依据生态工程的相关技术,对于一些被损坏的自然系统进行重建。由此可见,恢复生态学在加强生态系统的建设以及优化管理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2恢复生态学理论基础

恢复生态学相对应的是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生态的破坏可以理解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功能出现退化、生态自然的关系出现紊乱。所以这个恢复的过程就是要将自然还原到一个协调的关系上。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性以及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取向影响,生态恢复并不能做到将被破坏的环境恢复到最原始的状态,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尽量恢复和还原,使生态自然系统能够维持一定的生态功能。生态恢复是在生态环境受损之后必须要进行的一项活动,通过各种物理、生物、化学等手段,对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以及演变的过程进行控制,从而实现重建的过程。

2恢复生态学的发展

2.1国外关于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发展概况

人类开始对恢复生态学进行研究已有多年的历史,有学者认为生态恢复只是恢复中的第1步,一个生态系统想要保持整体性和稳定性,就需要进行全局思考。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欧洲以及北美的很多国家都开始注意自己国家内的环境问题,也开始有一些研究,利用一些工程和生物措施对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进行整治,从20世纪开始,就已经有很多国家在加强生态修复,比如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在加强对水体以及热带雨林的恢复,日本加强对一些退化植被的恢复。关于生态恢复的研究一直都没有停止,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美国召开的“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国际研讨会,就生态系统受损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而且同期还出版相应的书籍,科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恢复问题进行探讨。1984年又召开恢复生态学研讨会,对恢复生态学理论以及实践的统一性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且提出恢复生态学在经济发展以及自然环境保护过程中的作用,生态恢复的首要功能是完成生态环境的恢复,使生态环境能够维持原来的平衡,其次,也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因为人们的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分不开,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支持。1985年,美国成立“恢复地球”组织,使生态恢复工作实现组织化和系统化。1996年,在瑞士召开第一届世界恢复生态学大会,会议强调恢复生态学在生态学领域中的地位,使恢复生态学的研究更进一步。但是每个地区的侧重点不相同,比如欧洲更倾向于对矿地的恢复,北美更倾向于对水体以及林地进行恢复,我国更强调农业资源综合利用。

2.2国内关于恢复生态学的研究概况

我国的生态环境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受到的损坏也十分严重,加强生态恢复学的研究,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也意识到生态恢复的重要意义,因此开始生态恢复已经有较长的历史时间。比较典型的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在过大牧压下退化后封育恢复退化的过程,这个研究从退化的草原群落的基本特征、恢复的动力等为基础建立退化的数学模型,并且借助该模型对草原恢复的策略进行探讨,从而使当地的草原生态系统得到有效的保护。在我国西南部,也有学者对贵州省茂兰喀斯特退化群落进行恢复,从退化的生态环境着手,对具体的生态环境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且结合生态恢复学的理论,使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工作得到有效的进展。包维楷等对眠江上游大沟流域人为干扰体类型、干扰强度、频度、时空格局等研究的基础上,对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以及物种的组成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且对人为影响进行分析,还有的学者对土壤结构、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等进行研究,提出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恢复力,对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有很大的帮助。我国的地域十分广阔,森林资源也比较丰富、森林植被的恢复工作是恢复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植被恢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比较多,而且也都取得很大的进步。比如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探讨、矿山废弃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沙漠植被的恢复工作进行探讨等,使我国的多种类型的生态环境系统都得到有效的恢复,而且在恢复工作不断进行的过程中,还出现很多研究文献,这对后代的生态恢复以及生态保护都有很大帮助。自然生态系统自身有一定的修复能力,但对于受损比较严重的生态系统,加强人为修复是一个重要途径,对此,我国也积极加强各种修复技术的研究,利用人为的生态工程可加速生态系统恢复,尤其被极度破坏的生态环境,更需要利用人工修复技术。

3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人类加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生态恢复是维持自然界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恢复生态学主要针对生态环境的恢复,这个研究领域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国内外关于这个领域的研究正在不断增多,对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蒲扬.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与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世界,2015(12)

2高彦华,汪宏清,刘琪璟.生态恢复评价研究进展[J].江西科学,2003(13)

3黄传响,亢新刚,崔秋华.恢复生态学研究与应用浅析[J].河北林果研究,2009(5)

有关生态学论文范文推荐:

1. 浅谈生态环境保护论文范文

2. 有关生态环境论文范文

3. 生态文明教育建设毕业论文范文

4.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范文

5. 生态旅游论文范文

6. 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

生态学研究了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它有大量的分支学科,如景观生态学等,它研究环境因子、生态因子对环境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了大量的有关环境问题和有关生态系统的模型,它为环境保护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生态学在农业、工业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其中,尤其是研究干旱区生态,对干旱区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开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你去“论文吧”!!!!想找什么就找什么!!!并且不存在 抄袭现象!

军工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研究论文

环境保护与工业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有效利用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安全生产事故频次,防止突发环境事件,确保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制定并执行环保政策和措施,致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我国民生工程的关注点。中国化工业价值链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显赫的地位,但是,环境污染问题,在化工领域尤其是中小化工企业存在的问题,是不可懈怠和轻视的;改善化工安全生产和化学品安全管理体系,增强企业安全防患意识,提升环保部门的环境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采取治理和应对突发环境事故,是当前急不可待的任务。我们能够借鉴国际最佳实践和企业成功经验,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能力,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地区区域性经济发展中,已经注意到了本位主义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所带来的最终恶果,国家环保总局(现环保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开展的清洁生产运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示范项目,以促进中小型企业的认知和意识,足有收效。安全地生产、清洁地生产,企业的获益包括:提高安全生产、环保能力,降低事故、员工受伤和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以及改善与加强当地社区、工业、价值链、买方市场的综合效益,相关经验将作为成功案例,为中国企业的环保工作,提供宝贵经验。国际劳工组织估计,1.6亿人在受到包括环境问题在内的各种影响,每年约有230万男子和妇女与工作有关,包括近36万死亡事故,估计有195万宗与工作有关的疾病的疾病死亡。对于生病的工人的保护,疾病和损伤引起的就业 -不仅是劳工权利,而且是一项基本人权。对于中国,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而不危及后代人的利益,政府,地方政府和业界应制定和实施更加严厉的安全生产、清洁生产、高效利用自然资源等法规和政策,以减少对中国本土、人类环境的污染。国家对环境保护问题,包括环境污染的防治与控制、自然生态保护、核安全监管、环境安全保护等,政策应当先行。对于以省级主要领导执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也应当充分利用经济杠杆策略,过去比较注重经济份额的考量,以“政绩”应迅速转为对国家法规和政策执行力的考量,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过程。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迅速,军工产业也随之进步,应用的技术更先进,我国的武器装备在不断升级,这都得益于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军工企业的发展在市场中的竞争压力比较大,提高产品的质量是重要的发展策略,这就需要高水平的质量管理。

1 军工企业管理中的问题

1.1 没有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

在大多数军工企业中,管理人员和工人对产品的质量管理都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产品的质量是靠制造工艺决定的,靠检验来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把关,并认为产品的质量管理是质检部门的工作,与其他人员和部门无关。实际上,这种意识是比较落后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军工产品的质量对国家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因此,必须保证产品的质量过关,不仅仅是合格,要具备更超前的技术和更优越的性能,这样才能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及我国在国际中的竞争力。

因此,对于军工产品的质量管理可以说是人人有责的。树立责任意识和正确的管理观念,对军工产品的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1.2 缺乏全面的质量控制

要想保证产品的质量,对各个生产环节都要严格把关。包括设计阶段、生产阶段、验收阶段的整个过程。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严格有序的生产过程、细致的验收,对产品生产的整个程序进行规范,参与生产的各个部门和工作人员都要关注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这样才能规范生产过程,有效的保证产品的质量。当前,很多军工企业并没有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实行全面的管理与监控。

1.3 人员配置不科学

在很多军工企业中,人员的流动是比较常见的,有新老员工的交替,新员工进入企业后,得不到专业的技术培训,对质量技术没有深入的了解,导致在产品设计、制造的过程以及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质量管理技术的应用比较少,给产品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传统的军工生产主要采用控制图、因果图以及直方图等技术,这种方式本身就是形式化的,而且在长期的生产中也逐渐被忽视[1]。这些问题主要是企业对人员的配置不合理造成的。工人的文化程度、专业知识水平、工艺技能、职业化程度、工作态度等都是影响生产的重要因素,企业不能根据人员本身的条件合理的配置,导致产品质量问题以及管理问题。其次,企业的质量管理队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军工企业的质量管理人员大部分来自生产一线,具有吃苦耐劳的特点,并且对生产情况有整体的了解。但是,随着企业生产需求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型,管理队伍的素质已经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文化素养、管理理念、能力和方法等都比较陈旧,管理水平并不高。

2 提高管理水平的对策

2.1 转变管理理念

在企业生产中,质量管理往往存在滞后的现象,产品出现了问题才能发现并采取补救的措施,长期以来,这种情况在军工企业中也存在。这种现象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对产品的质量管理要从源头开始,做好事前预防,避免问题的出现。为了摆脱管理滞后造成的危害,企业必须加强对产品的事前控制,对生产过程也不能放松,提高管理部门的执行能力和控制能力,采取全面的管理措施,实现层层把关、人人负责的模式,从生产的源头抓好质量管理工作,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从整体上把握产品的质量。同时,要提高员工的质量安全意识,加强相关的教育,提高工人的思想认识水平,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同时,对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处理好质量与进度、数量、效益的关系。在生产工作中,要将质量放在第一位,当各种要素发生冲突时,其他因素都要服从于质量。军工产品的质量是国防的生命,是国家战斗力的体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保证产品的质量就是对国家的发展负责。

2.2 实行软硬兼管

质量管理当中包括硬质量管理和软质量管理。所谓硬质量管理就是指企业管理层对生产过程的管理活动,如对产品的质量检验、统计以及管理决策的制定等。软质量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意识、管理文化以及工作人员的精神层面的管理,是质量管理工作的上层建筑与核心价值[2]。软质量管理与硬质量管理相互影响,并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软质量管理能够为硬质量管理提供一定的有利环境和条件,对硬质量管理水平有直接的影响;同时,硬质量管理又能反映软质量管理的成效。企业的管理质量是由硬质量管理和软质量管理共同作用形成的。因此,军工企业要抓好软质量和硬质量的管理,从整体上提高管理的科学性,促进军工企业的发展。

2.3 采用军民结合的管理方式

在军工企业管理工作中,实现军民融合是一种有效的发展策略。挖掘民营企业以及资本的优势,并充分、合理的利用,有效获得产品生产需要的资源,并建立完善的物资储备制度,为军工产品的生产提供充足的物资保证,避免出现物资短缺的问题。另外,还要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并能实现两种技术的`互相转化,增加产品的功能,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生产中合理的应用民用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材料的损耗和成本的投入,实现产品功能的军民结合,为军工企业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从管理的层面促进军工企业的发展。

2.4 做好全面监控

产品的质量不是在成品产生的时候确定的,而是由整个生产过程决定的,因此,管理者要对产品质量进行全面的把关,从每一个生产环节入手。对于成品的研发设计要进行严格专业的评审,确保研发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及产品的先进性,避免潜在的质量缺陷。在样品生产完成后要对其性能、功能等进行试验,确定产品的各项指标符合要求才能进行批量生产。试验的过程要严格按照行业的标准来进行,规范试验的程序和方法,质量管理人员要进行监督。在批量生产的过程中,要避免人为的失误,提高工人的重视程度,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监督,从而实现产品的“零缺陷”。另外,要保证生产过程中不发生重大的事故。对于生产中的事故和产品质量的缺陷要及时的处理和整改,从设计方案开始修改,并对改造的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为产品的再次改进和升级提供一定的信息参考。最后,对于生产出来的产品要进行严格细致的质量检测,确保产品符合质量要求才能流入市场,不让问题产品影响企业的信誉,阻碍发展的进程。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做好全面的质量监控,这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方式。

3 结论

综上所述,军工企业在我国的发展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产品的质量是影响军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产品的质量能够提高军工企业的行业竞争力,在市场上保持平稳的发展态势,因此,军工企业需要提高质量管理水平,让高品质的产品为企业发展提供长久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胡爱明,胡彬妍.浅谈军工企业质量管理的意义与措施[J].中外企业家,2014(24):271.

[2]齐明,赵彦玮.浅谈军工企业实施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实施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7(4):18-19.

航天军工产业投资成本巨大,占用土地空间面积有点庞大,会加重地方基层的财政负担,耕地用田面积也会减少。航天军工产业毕竟是工业生产运作,会产生废气废水废渣,以及噪音污染,影响地方基层的正常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抵御外敌侵略,保卫国家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始终奉行积极防御的战略。这就要求我国加强国防建设,要求军队在长期和平环境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战备状态,遏制战争的爆发。在现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根据未来战争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特点,如何加强我国的国防建设? 美军成功降低高科技武器成本的方法是高科技军民通用,技术广泛和大量的运用使武器的单位成本大大降低。如果说以前美军在大量使用精密武器时心里还有所经济顾虑的话,现在的美军完全可以率性而为了。我军也应走同样的道路,让民用企业也参与技术研究,让军事技术民用化,提高技术的通用性和可应用性,降低使用成本。取消军工企业的生产垄断,让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参与研制和生产,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投资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为了保证我国能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发展,最大程度地遏制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保卫国家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