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关于北京的历史小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关于北京的历史小论文题目

北科的吧... 老实自己写吧,大学生这点东西还写不出来?

北京——五朝故都 上到春秋时候的燕国迄今。 个人认为,重点从唐宋开始写,主要有女真、契丹、蒙古和汉族,这段时期民族融合现象明显,还有就是南北朝时期,那也是个北方民族大融和时期。

北京是中国著名的古代都城,自金代营建中都于此,经元、明、清三朝北京已经有八百多年的都城史了。八百多年中北京城不但有着自己的城市风貌和社会文化,而且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建筑、都邑景观。针对这些,中国学者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探讨了北京城市的发展脉络、城市结构、城市文化以及城市地理特征.在这些研究成果中,以北京城市历史地理为内容的研究占有突出地位。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北京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变化特征,对于认识北京城市历史与发展进程有着重要意义。北京城的发展历程虽然可以上溯至辽,并经金、元、明、清各代,但明清时期作为封建王朝的最后阶段,有着不同于一般的意义。明清时期不但确定了北京城的空间格局,而且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发展、演变以及社会风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本文即以明清时期为基点,介绍以北京城市历史地理为主的研究成果。中国学术界对明清时期北京城市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以侯仁之先生为代表,主要侧重于明清北京城市格局的研究;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以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等为代表,开始转向明清北京城市人口、商业布局等问题的研究;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对北京城市研究的关注点逐渐增多,其中居民分布格局、贵族宅院选址以及寺庙等宗教建筑的分布等,均成为重要研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于明清北京城市社会给以全方位关注。当然,从时段上中国学术界对于明清北京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但每个阶段的研究重点中,又不乏介入其他内容的研究。因此,本文仍然采取分类陈述的形式对相关成果进行介绍。

这个题目也行啊。也可以写小点比如北京的城市格局变迁,北京的水系变化等等。写完了能给我参考参考么?

历史上的北京的论文题目

北科的吧... 老实自己写吧,大学生这点东西还写不出来?

北京——五朝故都 上到春秋时候的燕国迄今。 个人认为,重点从唐宋开始写,主要有女真、契丹、蒙古和汉族,这段时期民族融合现象明显,还有就是南北朝时期,那也是个北方民族大融和时期。

北京是中国著名的古代都城,自金代营建中都于此,经元、明、清三朝北京已经有八百多年的都城史了。八百多年中北京城不但有着自己的城市风貌和社会文化,而且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建筑、都邑景观。针对这些,中国学者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探讨了北京城市的发展脉络、城市结构、城市文化以及城市地理特征.在这些研究成果中,以北京城市历史地理为内容的研究占有突出地位。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北京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变化特征,对于认识北京城市历史与发展进程有着重要意义。北京城的发展历程虽然可以上溯至辽,并经金、元、明、清各代,但明清时期作为封建王朝的最后阶段,有着不同于一般的意义。明清时期不但确定了北京城的空间格局,而且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发展、演变以及社会风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本文即以明清时期为基点,介绍以北京城市历史地理为主的研究成果。中国学术界对明清时期北京城市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以侯仁之先生为代表,主要侧重于明清北京城市格局的研究;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以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等为代表,开始转向明清北京城市人口、商业布局等问题的研究;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对北京城市研究的关注点逐渐增多,其中居民分布格局、贵族宅院选址以及寺庙等宗教建筑的分布等,均成为重要研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于明清北京城市社会给以全方位关注。当然,从时段上中国学术界对于明清北京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但每个阶段的研究重点中,又不乏介入其他内容的研究。因此,本文仍然采取分类陈述的形式对相关成果进行介绍。

关于北京近代史论文题目

=.=大学论文

靠 。。。。。。。。。佩服

马克思主义与近代史研究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中国近代社会性质与主要矛盾早期现代化问题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近代中国政治制度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近代海军的建设列强对华政策

社会主义改造2001年06月27日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从1953年起,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规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稳步开展。到1956年,我国形成了三大改造高潮,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2月,中共中央成立农村工作部,同时把《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作了修改,作为正式决议下发,要求在大量发展临时、常年互助组的基础上,应有领导、有重点地发展土地入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春,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个别试办发展到在全国农村普遍试办的阶段。1953年4月,中共中央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关于春耕生产给各级党委的指示》、人民日报社论《领导农业生产的关键所在》3个文件汇编成《当前农村工作指南》一书,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党委组织一切从事农村工作的人员进行认真学习,提高思想,保证农村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央于1953年12月通过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并于1954年1月向全国公布。这一《决议》的公布,标志着全国农业互助合作运动进入了以全面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中心的阶段。《决议》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逐步改造的具体道路,即个体农民经过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互助组,至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化,再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化。《决议》公布后,全国农村出现了互助社大量转为农业合作社的热潮,到1954年春,一下子达到了9万多个社,参加合作社已开始成为一种群众性的行动。1955年春,全国初级社发展到67万个。中央决定对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一次整顿。全国农村压缩了2万个合作社,其余65万个合作社也得到了巩固。1955年春季,中央农村工作部提出计划,要求到1956年春季,农业合作社要从经过整顿保留的65万个发展到100万个。但是,毛泽东主张将农业合作社发展到130万个。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不赞成发展过快。7月31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召集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10月,中共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决议,把邓子恢和中央农村工作部的“错误”性质确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到1956年底,全国有农业合作社76.4万多个,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87.8%。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就这样跑步完成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11月到12月,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召开第三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确定了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和步骤:方针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社再进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方法是从供销入手,实行生产改造;步骤是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会议计划在1954年内参加合作组织的手工业者达到90万人,1957年达到500万人。1954年6月22日,中共中央转发了合作总社党组的《关于第三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的报告》,要求加强手工业改造。同年12月至次年1月,全国第四次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决定为配合农业合作化的热潮,计划1955年发展手工业合作社社员达190万人。1955年下半年,随着农业合作化速度的再次加快,手工业改造的步伐也加快了。1955年底,提出要在两年内基本完成手工业合作化。实际上,由于改变了过去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的办法,采取了手工业全行业一起合作化的办法,到1956年6月底,组织起来的手工业者已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0%。同年底,全国组织起来的手工业合作社(组)达9.91万个,社(组)员达到509.1万人,占全部手工业从业人员的92%。至此,手工业由个体经济到集体经济的转变基本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和限制的政策。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时,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已基本转变为在人民政府管理下的同社会主义经济相联系并受工人监督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了。1953年6月,中央确定了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方针。随后,中央又决定对私营商业也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方针,即“利用、限制、改造”。在中央的推动下,到1953年底,全国60%的私营企业已被纳入加工订货的轨道,这是比较初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主要是国家同资本家在企业外部的合作。1954年3月4日,中央批转中财委的《关于一九五四年扩展公私合营工业计划会议的报告》和《关于有步骤地将有十个工人以上的资本主义工业基本上改造为公私合营企业的意见》,开始转入重点发展公私合营这种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到1954年底,有905家私营厂矿转为公私合营,全国公私合营企业已从1953年的1036户发展到1746户。1954年7月中央及时发出《关于加强市场管理和改造私营商业的指示》,决定利用市场关系变化和商业改组的有利时机,把现存的私营商业逐步改造成为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到1954年底,国家资本主义及合作社商业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2年的0.2%上升到5.4%。1955年,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浪潮也以汹涌澎湃之势席卷全国。1956年1月10日,北京市首先宣布全部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到1月底,全国50多个资本主义工商业比较集中的大中城市都相继宣布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到年底,全国原有的88000家私营工厂有99%实现了所有制改造,除少数转为地方国营工业外,其余则改组成了33000多个公私合营企业;全国原有的240万户私营商业有80.2%实现了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宏网责任编辑:赵慧英

关于非遗的历史小论文题目

非物质型的文化遗产属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结晶,属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一种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民间传统知识、手工技艺等,发展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非物质型文化遗产让高科技型的产物逐渐替代,反映出历史发展当中,人类慢慢淡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原生态化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与传承造成了一定阻碍。

为发扬中华民族的重要智慧结晶,我国对非物质型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愈发重视,相继颁布各种规范与条约,进而明确提到非物质型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以及传承工作的关键。所以,本文主要阐述非物质型文化遗产基本概念,探讨保护与传承的价值,以期提供相应参考与借鉴,给非物质型文化遗产良性发展提供助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滋养了纳西族多元的传统文化

纳西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在深远的文化意义。它不仅是纳西方文明的起点,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又不断地与各种文化交流而逐渐丰满。纳西族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是其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它像永不干涸的河床承载着纳西文明,使之得以薪火相传。

“它犹如民族文化的基因库,人文学科、自然学科都源于其中,文学艺术更是以非物质文化作为其生长的肥沃土壤。像诗歌艺术根植民歌民谣,小说创作的母胎是民间故事的口头传承一样。”

而今无论是大型实景演出《映像雪山》、民族歌舞汇演《丽水金沙》还是闻名遐迩的纳西古乐、东巴歌舞,其原初形态都是当地民族民间的音乐与舞蹈。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正式提出经过了漫长的过程。相对于有形的物质类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容易受到破坏甚至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鼓励在保护中利用,以利用促进保护。下面我们来看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题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策略研究

【内容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互联网无处不在的时代,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介绍了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经验,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先进做法,从互联网背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计划、少年儿童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外传播四个方面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策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互联网;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和表现形态,一直与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等融为一体,是一种无形的文化记忆。

近些年来,“非遗”一直是个热词,非遗的保护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

在传统村庄减少、农耕方式替代的时代背景下,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也要与时俱进,创造出具有时代意义的、符合当代人审美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非遗,使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

一、非遗活态传承的意义

非遗的活态传承是指非遗的产生、发展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环境中进行传承与发展,其最终目的是保护非遗。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血脉和情感的主要体现。

非遗不是文物,不是凝固的。非遗历经千百年的文化流变,是动态的、可变化的,在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各时代的传承人群在与历史、自然等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对非遗进行再创造。

一方面,非遗项目需要在创新和传承相结合的良性互动中,为当代人理解和认同,真正实现活态传承。

另一方面,非遗的活态传承也要杜绝过度商业化的倾向。

例如,在一些旅游景点,“泼水节”“火把节”天天上演,那只是“表演”,而非“过节”;带有恶搞甚至低俗性质的婚庆习俗强拉游客参与,目的就是让游客为名目繁多的消费项目买单,早已失去了展示非遗项目、让游客了解认识非遗的初衷。

这种纯粹为了赚钱、改变非遗性质的所谓创新,实则是对非遗的严重破坏,在非遗的活态传承中是要坚决摒弃的。尊重非遗,保护和传承非遗,核心是保护传承人,尊重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保护传承人群获得收益的权利,在保护和传承中实现非遗的创新性发展。

二、日本非遗活态传承的经验

日本是世界上文化遗产保护走在前列的国家,重视非遗的活态保护,他们的许多做法都值得借鉴和学习。

(一)创新求变的传承之路。

以传统手工技艺为例,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传统金属工艺、漆艺和陶艺制作时使用天然材料和传统技法,对器物形制、色泽、纹样进行改良创新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和人们审美取向的改变。

1974年日本颁布了《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1992年国会进一步修正该法律,加大了扶持力度。日本的传统手工艺坚持创新求变,因此多年来发展良好。

(二)“人间国宝”的认定和保护。

非遗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是“活”

的动态文化,其声音、形象和技艺存在于从事它们的人身上,传承人是确保非遗“活态性”的核心因素。

日本在非遗的保护中非常重视传承主体,强调对传统文化持有人的保护。

非遗保护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对传承人的认定。日本将那些具有高超技能,能够传承某项文化的“身怀绝技者”,称为“人间国宝”.

日本的这些“人间国宝”对所传承的技艺予以记录、保存并公开。

日本 *** 每年给这些“人间国宝”200万日元补助金,用来培养和传承继承人。因此, *** 监督该笔款项的使用情况,“人间国宝”

每年要向 *** 报告该笔款项的用途。日本对“人间国宝”的认定和扶持有力推动了日本非遗的传承发展,“能乐”、“歌舞伎”、“狂言”这些日本传统的艺术表演由此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三)非遗保护中的儿童意识。

非遗的活态传承不仅是少数核心传承人的保护,还关系着培养传承群体,特别是传承群体中的少年儿童。

日本非常重视对传承群体中少年儿童的培养,为中小学生提供体验传统艺能的机会。

例如“歌舞伎”,2001年开始举办以中学生为对象的“歌舞伎讲习会”,从2002年起,“歌舞伎讲习会”拓展到小学生,并且每年都予以实施。

日本中小学在课程设置上也非常重视日本传统文化的学习,设立了传统工艺品课程,加深中小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培养他们从小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亲近之情。

三、我国非遗活态传承的策略

(一)互联网背景下非遗活态传承。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借助互联网技术,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更加贴近年轻人、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被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接受与选择,拓展其生长空间,以真正实现非遗的价值。

微信推送、淘宝开店、视频课程,是许多非遗项目都在尝试的互联网背景下活态传承的新途径。

以桐乡竹编的传承之路为例,竹编传承人钱利淮和他的团队开创了竹芸工坊,让竹编从小众作坊走向大众传承。

他们根据受众的年龄和基础编写了生动直观的竹编网络课件,开设竹编私房课的网络直播教学,并在“竹芸”微店上推出竹编DIY商品。钱利淮开创的“互联网+竹编”的传承形式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普通大众可以根据需要在网上选购竹编材料,按照网络课程自己在家学习竹编。

浙江桐乡推出了非遗项目专题传习班的微信公众平台,包括剪纸、桃核雕刻、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木雕、麦秆画,最大程度地满足公众对非遗以及传统文化的需求。

非遗项目通过互联网汇聚人气,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人到非遗项目实体店;通过非遗项目实体店的展览、展示,创造一种审美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于传统、对于历史的敬畏,形成互联网与实体店的良性互动发展。

社交媒体公众账号、移动终端应用程序这些途径让非遗越来越进入普通公众的视野。

例如,浙江象山的非遗订阅号“象山非遗”,信息发布频率很高,阐释质朴而到位,策划很接地气。

中央美术学院发布的《中国古典家具》APP大受欢迎,这个APP运用游戏的手法,实现明代榫卯家具的完成过程,在带给人们娱乐游戏的同时,使人们了解到中国传统木作的“灵魂”---榫卯的技艺。

这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明代榫卯家具APP,是数字化背景下将现代新技术与非遗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这个明代榫卯家具APP,使用户短时间内能够直观的认知榫卯家具的结构和组合,让非遗真正走进现代生活,实现了非遗的活态传承。此外,通过开发非遗游戏软件来扩大非遗在儿童、青年人中的传播。

例如:南通蓝印花布的游戏软件收录了近千种蓝印布典型图案,该软件还可用在苏绣、云锦等非遗项目中。

(二)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的支持和培训计划。

人是非物质文化的载体,传承人是确保非遗活态传承的核心问题。

除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之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第29条规定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

目前,文化部已命名了4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自2008年起,补助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8000元,2016年起提高为每人每年2万元。

非遗的传承仅靠为数不多的代表性传承人作用甚微,还需要积极培养非遗持有者、从业者等非遗传承人群,通过非遗传承人群来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2015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

)正式启动,该研培计划是文化部联合教育部专门针对非遗保护发起的。

研培计划有助于提高非遗传承人群的技艺能力,有助于非遗传承人群深入领会传承项目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强非遗活态传承的持久动力。

(三)非遗走进少年儿童。

非遗的活态传承要在少年儿童中扎根。聘请民间艺术家走进课堂为中小学生常年授课,教授传统手工艺课程,为学校里的少年儿童讲好民族文化的每一课。

在符合条件的中小学建立传统文化基地,将非遗烙印在少年儿童心中,鼓励中小学生从小就树立保护传承非遗的意识。

充分利用民俗、节日,让少年儿童在非遗实践环节参与技艺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少年儿童对非遗的兴趣爱好。

建立非遗博物馆,展示非遗项目的图文及实物,举办非遗项目展示展演互动活动,点燃少年儿童非遗教育的火种。通过深入认知和参与非遗项目,使少年儿童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后备力量。

(四)非遗的海外传播。

将中国的非遗向世界传播推广,是进行国际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以非遗项目剪纸为例,剪纸在中国多地广泛存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也有剪纸。

以剪纸为媒介,可以很好地起到文化交流沟通的作用。

在中国剪纸推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央美术学院通过剪纸与世界进行沟通交流,十多年间与不同国家进行以剪纸非遗为主题的创作合作,将剪纸作为国际间交流共有的文化背景。

这既推动了中国剪纸走出去在海外的传承,也促进了世界对中国剪纸艺术的认同与接纳。

从营销策略来看,将非遗产品上传到网络平台,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远销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极为宽广的领域。

【参考文献】

[1]王英杰。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J].理论界,2013(4):67

[2]陈又林。从日本经验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2(3):10~12

[3]徐继宏,薛帅,郑蕾。“走进非遗第一线”振兴传统工艺浙江行纪实[N].中国文化报,2017-06-08

[4]郑海鸥。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N].人民日报,2017-06-08

无语了,不是口头文化么?为什么打开却是这个??!

关于青岛历史的历史小论文范文

1、新石器时代,青岛是东夷人繁衍生息的主要地区之一,遗留了丰富多彩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 2、商周时期,青岛是中国海盐的发祥地,位列中国“四大古盐区”和“五大古港”。 3、春秋战国时期,青岛建立了山东地区第二大市镇—即墨,“即墨故城”(平度市境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城池遗址。 4、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五巡天下,三登琅琊(青岛黄岛区境内)。据记载,中国最早的一次涉洋远航——徐福东渡朝鲜、日本,就是从琅琊起航的。 5、汉武帝少年时代在不其(城阳区境内)做过胶东王,是中国有记载的到青岛地域巡游次数最多的皇帝。 6、唐宋时期,青岛作为衔接南北航运的“中转站”,成为中国北方沿海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贸易口岸。宋时专门在板桥镇(胶州市境内)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7、元朝,为方便海运漕粮,开凿了中国唯一的海运河——纵贯山东半岛的胶莱运河。 8、明清时期,青岛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海防要塞,属山东莱州府境内。 9、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侵占青岛,青岛沦为殖民地。 10、民国三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民国八年(1919年),中国以收回青岛主权为导火索,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水岭。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10日,中国北洋政府收回青岛,辟为商埠。 11、民国十八年(1929年)7月,国民政府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国民政府接管青岛,仍为特别市。 12、1949年6月2日,青岛成为华北地区最后一座解放的城市,改属山东省辖市。

1928年4月,国民党开始第二次"北伐"。当月21日,日本军国主义者借保护侨民之名,派遣驻天津的3个步兵中队抵济南。25~27日,日军又连续在青岛登陆,沿胶济铁路运兵济南市,到28日,驻济日军已达3000余人。日军在济南商埠以纬四路为中心线,划为东西两个"警备区",构筑工事,架设路障,实施戒严。4月30日,奉系军阀张宗昌撤离济南,5月1日,国民党军进入济南,方振武被任命为济南卫戍司令。2日上午,第一军第二十三团营长阮济民等数人徒手行经纬五路时,被日军堵截后当场全部杀害。3日上午,日军闯入山东交涉使署,将山东特派交涉员蔡公时等18名中国外交人员尽数捆绑毒打。蔡公时据理痛斥日军,日军竟割掉蔡的耳、鼻、舌头,挖去眼睛,然后将他同众人一起杀害。是日,日军在商埠制造事端,惨杀中国军民多达1000人。5月4日,国民党军全部撤出商埠区。日军得寸进尺,继续扩大事态,不断增兵济南。5月8日,日军在炮火掩护下,向普利门、麟祥门、柴家巷、迎仙桥一带发起猛烈攻击,守军退守内城。自9日开始,日军大举进攻内城,守军浴血奋战,死伤惨重,11日奉命撤离。日军占领内城后,抢劫财物,焚毁建筑,强奸妇女,枪杀战俘,屠戮百姓,罪恶令人发指。"济南惨案"发端于五月三日,故又称"五三惨案"。直到1929年5月,日军才在内外压力下撤离济南。 中国近代史

找一件关于抗战时期的话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