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发布时间: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艺术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下面,我为大家分享艺术论文的参考文献,快来看看吧!

[1] 张炬. 北宋书论与画论比较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

[2] 薛富兴. 文化转型与当代审美[J]. 文艺研究. 2001(03)

[3] 肖鹰. 青春偶像与当代文化[J]. 艺术广角. 2001(06)

[4] 时宏宇. 王尔德唯美主义的现代阐释[J]. 齐鲁艺苑. 2003(01)

[5] 余颖. Agora--广场精神的复兴[J]. 规划师. 2002(11)

[6] 秦军荣. 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学科体制化研究[D]. 武汉大学 2014

[7] 张宁. 文化主义与意识形态幻象[D]. 武汉大学 2011

[8] 顾 萍. 浅谈对绘画艺术创作中的自律与他律的理解[J]. 皖西学院学报. 2002(03)

[9] 周小仪. “为艺术而艺术”口号的起源、发展和演变[J]. 外国文学. 2002(02)

[10] 陈刚. 阿多诺对当代美学的意义[J]. 文艺研究. 2001(05)

[11] 伽茨,金经言. 关于自律美学的若干批判性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 2001(02)

[12] 李胜清. 艺术形式的意识形态含义解读[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13] 程小牧. 自律与形式:看待现代主义的一种角度[J]. 江海学刊. 2002(01)

[14] 李俊. 艺术本质论:走出自律与他律的双重困境[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1(06)

[15] 许敏玉. 商业视域下广告审美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

[16] 冯丽荣. 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美学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17] 刘泰然. 变化的宇宙观:中国艺术精神再阐释[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18] 黄怀璞. 关于审美问题的非艺术性思考[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5)

[19] 陶东风. 流行文化呼唤新的研究范式──兼谈艺术的自主性问题[J]. 文艺研究. 2001(05)

[1] 赵雅妮,刘海. 青年文化的变奏:从“青年的反叛”到“青春审美”的文化消费[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01)

[2] 卫华. 波希米亚运动与历史先锋派的艺术行为理路[J]. 求索. 2010(05)

[3] 刘海. 艺术自律与先锋派--以彼得·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为契机[J]. 文艺争鸣. 2011(17)

[4] 刘海. 城市广场:城市制约中的空间政治[J]. 人文地理. 2011(03)

[5] 徐岱. 艺术的自律与他律[J]. 东疆学刊. 2006(03)

[6] 陈剑澜. 从感性学到审美乌托邦--现代美学早期的一段问题史[J]. 江苏社会科学. 2010(06)

[7] 刘海. 倒塌的围墙与崛起的读者[J]. 长江学术. 2010(04)

[8] 杜吉刚. 文学艺术自律--西方前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批评的一个诗学主题[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8(01)

[9] 阿格妮丝·赫勒,傅其林. 艺术自律或者艺术品的尊严[J]. 东方丛刊. 2007(04)

[10] 杜吉刚. 唯美主义批评在英国的兴起与消歇[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11] 乔国强. 文学史:一种没有走出虚构的叙事文本[J]. 江西社会科学. 2007(08)

[12] 胡亚敏. 审美·资本·日常生活--评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J]. 文艺研究. 2006(11)

[13] 刘思聪. 回到生活的艺术--简述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J]. 文艺评论. 2006(05)

[14] 刘嵘. 20世纪结构主义思潮对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影响[J]. 艺术百家. 2006(05)

[15] 陈思和.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前言[J]. 当代作家评论. 2006(05)

[16] 周朔. 审美形式、艺术自律、革命--马尔库塞艺术理论的三个关键词[J]. 东岳论丛. 2006(04)

[17] 王泽庆. 艺术自律的辩证法[J]. 文艺理论研究. 2007(04)

[18] 刘海. 审美内视与空间弥合--从文艺心理学角度解剖意境的本质[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04)

[19] 李彤. 艺术的自律和研究的自蔽--关于书法史研究的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7(02)

[20] 刘海. 流行文化:作为“情感场”中后现代“情感消费”场域论[J]. 兰州学刊. 2010(03)

[21] 刘海. 日常生活审美化抑或审美符号化--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的质疑[J]. 电影评介. 2010(01)

[22] 冯黎明.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一场现代性焦虑[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1] 陈文红. 在“艺术”之外思考艺术[J]. 文艺研究. 2005(01)

[2] 张相轮. 当代审美文化发生发展的`自律和他律[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6(04)

[3] 陶巧丽. 在先锋与自律的艺术之间[J]. 艺术界. 2006(02)

[4] 沈语冰. 现代艺术研究中的范畴性区分:现代主义、前卫艺术、后现代主义[J]. 艺术百家. 2006(04)

[5] 施立峻. 艺术自律性与当代中国语境--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美学的艺术自律性原则理论出发[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3)

[6] 宋世明. “为艺术而艺术”:一场审美现代性的扩容运动[J]. 求是学刊. 2006(03)

[7] 吕景芳. 自律与他律--文学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6(01)

[8] XU Fa-chao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认识、游戏与想象--对文学功利性问题的思考[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04)

[9] 郑国庆. 艺术自律与先锋派,及介入[J]. 读书. 2003(10)

[10] 聂运伟. 商品化时代的文艺自律[J]. 文艺研究. 2003(05)

[11] 沈语冰. 哲学对艺术的剥夺:阿瑟·丹托的艺术批评观(上)[J]. 世界美术. 2003(03)

[12] 邓艺梅. 关于近代西方“艺术的自律”概念的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5(02)

[13] 陈明. 对构建和规范艺术形态范畴的思考[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14] 涂蓉蓉. 关于观念性绘画发展的思考[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15] 詹艾斌. 论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艺术的辩护[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5(01)

[16] 凌海衡. 阿多诺论文化工业与现代艺术[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17] 杜吉刚. 西方诗学中的文学符号自律观念及其人学本质[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18] 李健,翁再红. 论合理化进程中的艺术自律[J].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6(01)

[19] 刘万勇. 新批评“自律性”文学观源流探[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6)

是核心期刊!2008版和2011版都是!

中国传统节日,其中最大的一个节日就是春节,然后紧接着放假比较多的国庆节,劳动节,端午节等等等等

最近,有读者问我,开题报告怎么写,以下就由给大家介绍,并提供一篇开题报告范文,开始写毕业论文的学生可以参考。

一、毕业论文的题目 。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二、介绍课题的目的、意义。 即先说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研究课题,交代研究的价值。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三、介绍课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 即文献综述,主要说明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关于这个课题前人曾做过哪些方面的研究、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存在什么问题等。

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

四、介绍本人研究的初步方案,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突破的难点,预期的结果等。 即说明自己的主攻方向是什么,研究中主要根据什么理论、采用什么方法、取得什么成果等。 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如何安排,怎样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五、说明课题的可行性和创新性。 不仅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而且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六、列出参考文献。 最后要列出所查阅的主要参考文献,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篇数以各校的规定为准。

七、听取导师评价。 在导师的评价后,再作必要的修改与补充,经导师最后认可后,就进入研究阶段,而后便可着手论文的写作。

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 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

——以思想道德建设为视角

姓名: 刘某某

导师: 李某某

专业: 法学

年级: XX级

时间: 2014年10月22日

一、选题依据(目的、意义、学术价值、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人学术准备情况)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新中国成立至今,政治、经济、文化蓬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日新月异。与此同时,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其中,未成年人犯罪突出。未成年人犯罪不仅意味着个人与社会的严重冲突,而且更意味着社会化、文明化的挫败;不仅危害了社会治安秩序,干扰了经济建设和发展,也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品德不良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

其一,刑事法学领域 :

(1)为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以思想道德建设为视角开展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可以为犯罪问题的研究拓展新的思路。我国当前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犯罪学和刑法学两个学科内进行探讨。其中,犯罪学领域侧重于事前的社会预防和事中的治安预防;刑法学领域侧重于事后的刑罚预防。这些预防措施主要是通过外在的手段实现对未成年人越轨行为的规制,而犯罪预防内在手段的运用,即借助思想道德意识的作用引导未成年人的行为,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以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为视角,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问题展开分析,试图为犯罪预防问题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2)冲破思辨研究一统天下的局面。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任何科学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工具。犯罪是一“综合病症”,必须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犯罪问题进行剖析。刑事法学并非书斋里的学问,其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我国的学者长期以来惯于思辨式的理论研究,缺少对犯罪问题进行实证考察。本文拟通过实证调查、个别访谈的方法,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实际态势、分析犯罪发生的原因,为犯罪预防的研究提供实证资料。

其二,政治学领域 :本研究除了在刑事法学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外,还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学价值。我国未成年人有3亿多,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犯罪的发生,影响国家的未来发展。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出发,结合未成年人犯罪的现实,有针对性地提出犯罪预防对策,对于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持续进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

2、实践意义

未成年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注未成年人就是关心祖国的未来。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视角出发,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问题作系统解读,可以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献计献策。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重要的战略选择。我们要建设的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犯罪破坏社会和谐,尤其是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影响社会治安,更是关系到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和未来国民的素质,这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非常。因此,关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本文根据调查收集的资料,有针对性地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提出未成年人个人预防措施和社会治理对策。这些建议和对策,立足于我国实际,更加突出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将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参考。

(二)研究现状

未成年人犯罪是相对于成年人犯罪而言的。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自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非常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保持高度重视。1979年8月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共青团中央等八部委所写的《关于提请全党重视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报告》,这为未成年人犯罪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更为深入。尤其是近几年,未成年人犯罪越来越严重,其数量递增,而年龄递减,这一态势引起理论界的密切关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不断升温。经过学者们多年的努力,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成果显著,相继有多部著作出版和多篇文章发表。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研究视域狭窄。 犯罪现象复杂多样,既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道德等方面有关又与个人的生理、心理、生活方式等因素密不可分。因此,犯罪学研究必须运用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知识。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法学和社会学方面,缺乏从众多的学科领域出发进行深入研究。

2、研究内容缺乏创新性,研究选题过于集中。 笔者对近些年出版的未成年人犯罪著述和中国学术期刊网收录的相关论文进行统计发现,虽然有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很多,但论述内容相近,研究思路模式化。我们说,研究选题关注学术热点无可厚非,但应对同一问题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不断推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总的来看,目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犯罪学领域内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措施进行探讨,缺乏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问题的全面系统研究。虽然一些学者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犯罪预防问题有所涉及,但过于分散和零碎,缺乏全面、系统和深入地研究。

3、研究方法以思辨和论证为主,欠缺实证研究。 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当前我国犯罪问题的研究,重思辨和论证而轻实证。康树华、周路、戴宜生等多位专家学者曾多次提出这个问题。 理论研究的对象——犯罪现象是真实的客观存在,脱离了实践的研究无异于空中楼阁。虽然也有一些学者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但毕竟是凤毛麟角,而非主流。

(三)研究目的

1、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等多种研究方法,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视角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进行全面解读,为犯罪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维方式。

2、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原因、预防等问题的系统梳理,弥补犯罪学理论研究上的不足。

3、通过对未成年犯罪预防问题进行全面考察,激发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进而更好地做好未成年人工作。

4、通过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的剖析,设计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社会治理的方案,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献计献策。

(四)本人学术准备情况

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省图书馆、中国期刊网查阅文献资料和购买图书资料等多种途径,为开题报告的撰写和论文的正式写作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其中,主要著作包括:

1、陆志谦、胡家福主编:《当代中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冯云翔、娄鸿雁著:《未成年人犯罪及预防》,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许邦银、张晶主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理论与实践》,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姬素兰等著:《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董新臣主编:《未成年人犯罪的惩治与防范 》,西苑出版社2000年版;

6、袁作喜、冯锐著:《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与防治》,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7、王亚东、鲍遂献主编:《中国现阶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

8、康树华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犯罪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张利兆主编:《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10、张小虎主编:《犯罪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李春雷、靳高风著:《犯罪预防理论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冯树梁著:《中外预防犯罪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鞠青著:《中国城市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模式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4、黄教珍、张停云著:《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预防和教育对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5、莫洪宪主编:《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16、[美]路易丝?谢利著:《犯罪与现代化》,何秉松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

17、[意]龙勃罗梭著:《犯罪人论》,黄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8、沈壮海著:《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论》,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19、《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导读》编委会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导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0、苏宁著:《关注成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前沿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1、鞠文灿主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陈永弟:《借鉴与参考——部分国家和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掠影》,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主要期刊文章参考资料 :

1、周运清、王培刚:《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个性结构与特征分析》,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年第1期;

2、张旭:《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种整合性教育预防体系的建构理路》,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6期;

3、刘远山:《略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重点及对策》,载《河北法学》2001年第4期;

4、席小华、秦卫平:《学校法制教育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载《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5、钱晖元:《未成年人犯罪主要原因及对策》,载《江淮法治》2002年第10期;

6、王宇:《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与预防》,载《公安研究》2005年第9期;

7、狄小华:《社会转型期的未成年人犯罪与防控》,载《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8、全哲洙:《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载《理论前沿》2004年第14期;

9、任月勤:《试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三个重要环节》,载《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0、王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综述》,载《道德与文明》2004年第4期;

11、罗志丹:《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年第4期;

12、贾怀忠:《学校、家庭、社会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载《教育革新》2006年第5期;

13、黄志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在实施》,载《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二、论文结构框架(主要观点)

论文包括导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

导言部分主要是介绍未成年人犯罪预防问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情况、本文的研究目标、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文章的创新之处等。

正文部分共四章:

第一章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

第一节 未成年人犯罪概念

第二节 国内外未成年人犯罪现状

第三节 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与趋势

第二章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解析

第一节 犯罪原因概述

第二节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析评

第三节 思想道德建设与未成年人犯罪

第三章 当前我国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思想道德因素分析

第一节 社会

第二节 学校

第三节 家庭

第四节 个体

第四章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第一节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 国外未成年人犯罪治理措施

第三节 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体系

结语部分从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出发,理性地分析和评价这一现象,再次强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呼吁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多策并举、多措并举做好未成年人犯罪治理工作。

三、论文写作安排(进程安排、待解决问题)

(一)写作进程安排 :

2014年7月——8月搜集资料,确定论文题目;

2014年9月——10月中旬撰写开题报告;

2014年10月下旬——11月上旬在导师的指导下修改开题报告;

2014年11月中旬——2015年2月下旬撰写毕业论文;

2015年3月在导师的指导下修改毕业论文;

2015年4月毕业论文定稿打印。

(二)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研究的核心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入手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其中,实证调查将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由于这一研究要以多学科为基础,学科之间的整合也将是该研究中重点解决的问题。

导师或论文指导组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西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我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5级学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在文史类学报中算是比较好的

来稿前请仔细查看本刊内容、格式及相关要求,务请与本刊吻合。具体要求: 来稿请寄样纸,用A4纸打印,同时提供电子文本;文章不超过8000字,一般不受理本科生稿件。 请在文章题目下署作者姓名,并注明工作单位(包括二级单位)、所在省、市、邮政编码、电话号码。 请写出文章的摘要(指文章的主要观点或中心思想,不要写成:“文章通过…指出了…解决了…),200字左右, 关键词3-5个。 请在文章首页下方附作者简介,其内容包括:姓名、所在单位(包括二级单位)、职称、学位(尚未获得学位者,请写“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指引用某人原话、原文或观点)需在文中相应位置标出(用“[1]”“[2]” …表示),文献信息放在文尾。 内容包括: 报纸注法:作者姓名,文章名称,所载报纸名称,报纸年、月、日; 刊物注法:作者姓名,文章名,所载刊物名称,刊号; 著作注法:著者姓名,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六、如不明白,请参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或与本刊编辑联系。 另外请务必附上引文相关复印件: 引文当页复印件(并在该处注明序号); 该书、刊、报之版权页(即显示书、刊、报名称、出版者、出版年之页); 一般单月10日前汇稿,请尽量于该日前来稿。

国内核心期刊:排序号刊名齐鲁学刊68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69湖北社会科学70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71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2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73广西社会科学74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5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76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78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9河南社会科学80湖南社会科学81学术探索82探索与争鸣83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改名为: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84烟台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85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86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87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88高校理论战线89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90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1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2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3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4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95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96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97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8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99北方论丛100云南社会科学101社会科学家102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0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04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05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06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07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08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9江淮论坛110北京社会科学111前沿112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11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14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为: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15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16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117宁夏社会科学118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19内蒙古社会科学120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21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B(除B9)哲学类核心期刊表 1哲学研究2心理学报3心理科学4哲学动态5世界哲学6心理科学进展7中国哲学史8道德与文明9心理发展与教育10现代哲学11孔子研究12周易研究13伦理学研究C(除C95)社会科学总论(除民族学)C8统计学1统计研究2数理统计与管理3中国统计4统计与决策C91社会学 1社会学研究2社会3妇女研究论丛4青年研究C92人口学1人口研究2中国人口科学3人口与经济4人口学刊5市场与人口分析(改名为:人口与发展)C93管理学1管理科学学报2中国管理科学3管理工程学报4领导科学C96人才学 1中国人才D(含A,除D9)政治学(含马列)D1,3,5,7,8国际政治1世界经济与政治2现代国际关系3欧洲研究4国际问题研究5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6美国研究7国际论坛8当代亚太9国际观察10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1国外理论动态12国际政治研究13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4世界知识15外交评论16当代世界17日本学刊18西亚非洲19太平洋学报20俄罗斯研究D0,2,4,6,A中国政治1中国行政管理2政治学研究3求是4马克思主义与现实5教学与研究6国家行政学院学报7马克思主义研究8社会主义研究9半月谈10上海行政学院学报11理论前沿12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3了望14科学社会主义15中共党史研究16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7毛泽东思想研究18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1新视野22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3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4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5理论探讨26党的文献27理论与改革28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9长白学刊30求实31理论探索32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33理论月刊34前线3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36思想教育研究37湖北行政学院学报38党建研究39行政论坛40理论学刊41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42人民论坛43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44中国青年研究45理论导刊46南京政治学院学报47红旗文稿D9法律1法学研究2中国法学3法学4法商研究5政法论坛6现代法学7中外法学8法学评论9法律科学10法制与社会发展11法学家12比较法研究13环球法律评论14当代法学15法学论坛16政治与法律17河北法学18法学杂志19法律适用20行政法学研究21中国刑事法杂志22人民司法23华东政法学院学报(改名为: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4人民检察25知识产权26中国法医学杂志27中国司法鉴定F综合性经济科学1经济研究2经济学动态3经济学家4经济科学5经济评论6南开经济研究7当代经济科学8当代经济研究9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0经济纵横11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2经济问题13现代财经14上海财经大学学报15经济经纬16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7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8江西财经大学学报19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云南财贸学院学报(改名为:云南财经大学学报)F0/2(除F23,F27)经济学(除会计,企业经济)F1(除F12)世界经济1世界经济2经济社会体制比较3外国经济与管理4世界经济研究5国际经济评论6世界经济文汇7东北亚论坛8亚太经济9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F0,F12,F2(除F23,F27)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1管理世界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3地域研究与开发4改革5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6开发研究7上海经济研究8宏观经济研究9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0经济研究参考11生产力研究12城市问题13城市发展研究14中国经济史研究15资源科学16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7经济体制改革18经济问题探索19资源,产业(改名为:资源与产业)20中国经济问题21南方经济22现代城市研究23消费经济24生态经济25经济数学26中国流通经济27开放导报28特区经济29现代经济探讨30宏观经济管理31运筹与管理32改革与战略33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34中国经贸导刊F23会计1会计研究2审计研究3审计与经济研究4财务与会计5财会通讯. 综合6会计之友7财会月刊. 会计8中国审计9商业会计10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11财会研究12中国注册会计师13事业财会F4/6(含F27)工业经济1中国工业经济2南开管理评论3经济管理4管理科学5工业工程与管理6管理评论7企业经济8预测9软科学10工业工程11企业管理12管理现代化13经济与管理研究F7贸易经济 1国际贸易问题2国际贸易3财贸经济4商业经济与管理5国际经贸探索6商业研究7销售与市场8广东商学院学报9商业时代10中国商贸11价格理论与实践12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3国际经济合作14对外经贸实务15江苏商论16国际商务研究17中国物流与采购F81财政1税务研究2财政研究3涉外税务4税务与经济5中央财经大学学报6财经论丛7当代财经8财经研究9财经问题研究10中国财政11财经科学12中国税务13财政监督F82/84货币/金融,银行/保险1金融研究2国际金融研究3金融论坛4金融理论与实践5保险研究6证券市场导报7中国金融8武汉金融9上海金融10金融与经济11财经理论与实践12财经13投资研究14新金融15广东金融学院学报16浙江金融17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8经济导刊19南方金融G0/2(除G25,G27)文化事业/信息与知识传播(除图书馆学,档案学)G0/G21信息与传播,新闻学,新闻事业1新闻与传播研究2国际新闻界3现代传播4新闻记者5新闻大学6当代传播7中国记者8新闻界9新闻战线10传媒11传媒观察12中国报业13新闻与写作14新闻爱好者15新闻知识G22广播,电视事业1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电视研究G23出版事业1编辑学报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3编辑之友4出版发行研究5中国出版6科技与出版7编辑学刊8出版广角9中国编辑10中国图书评论11读书G25,35图书馆学,情报学 1中国图书馆学报2图书情报工作3情报学报4大学图书馆学报5图书馆杂志6图书馆论坛7图书馆8情报科学9图书馆建设10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1图书情报知识12情报资料工作13情报理论与实践14情报杂志15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6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7图书馆学研究18图书与情报19国家图书馆学刊G27档案学1档案学通讯2档案学研究3中国档案4档案与建设5浙江档案6山西档案7北京档案8档案管理9档案10兰台世界G3(除G35)科学,科学研究 (除情报学)1科学学研究2科研管理3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4研究与发展管理5中国软科学6中国科技论坛7科技进步与对策8科学管理研究9科技管理研究10科技导报G4教育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1教育研究2比较教育研究3全球教育展望4北京大学教育评论5教育理论与实践6教师教育研究7外国教育研究8清华大学教育研究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10教育与经济11中国教育学刊12教育科学13当代教育科学14中国电化教育15教育学报16电化教育研究17教育探索18中国远程教育19教育评论2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1开放教育研究22教育导刊2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4江西教育科研(改名为:教育学术月刊)G62/63初等教育/中等教育G62/63(除各科教学)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除各学科)1课程,教材,教法2人民教育3教学与管理4上海教育科研5教育科学研究6教育研究与实验. 理论版(改名为:教育研究与实验)7教学月刊. 中学版8外国中小学教育9中小学管理G623.2,G633.3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语文)1中学语文教学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G623.3,G633.4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外语)1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中小学外语教学G623.4,G633.5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历史地理)1历史教学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G623.5,G633.6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数学)1数学教育学报2数学通报G633.2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政治)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思想政治课教学G633.7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物理)1物理教学2中学物理G633.8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化学)1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化学教育G633.91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生物)1生物学教学G64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教育发展研究3中国高等教育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5江苏高教6中国高教研究7现代大学教育8高等工程教育研究9高教探索10黑龙江高教研究11复旦教育论坛12中国大学教学9种子10核农学报11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2中国棉花13作物杂志14植物遗传资源学报15中国烟草科学S4植物保护1植物病理学报2中国生物防治3植物保护学报4植物保护5农药6农药学学报7昆虫天敌(改名为:环境昆虫学报)8植物检疫9中国植保导刊S6园艺1园艺学报2果树学报3中国蔬菜4北方园艺5食用菌学报6中国果树7中国食用菌8中国南方果树S7林业1林业科学2林业科学研究3北京林业大学学报4福建林学院学报5国外EI期刊ISSN 期 刊 名 1002-0721 Journal of Rare Earths 1674-4926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学报编辑部 1007-1172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ience) 1003-7985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

1、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 美国

2、 Psychological bulletin

心理学公报 --- 美国

3 、Psychological review

心理学评论--- 美国

4 、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s

行为与大脑科学 --- 英国

5、 Psychological reports

心理学报告--- 美国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在青少年研究领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其影响力仅次于《青年研究》,与《中国青年研究》学术水平齐平,属于第一梯队。高于《当代青年研究》和《青年探索》的水平。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创刊于1982年,是共青团中央主管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投稿

小说《推销员》讲述的是推销员卢远志上门给“我”和邻居中年妇女推销他所在公司的老板写的诗集的故事。      一、城乡精神之间的对抗       主要人物卢远志的出现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冲突的力量。他是农民出身,在农村长大。但为让父亲临死前放心地把养家重任交给他,卢远志立志要马上完成公司的考核,成为一名被正式录用的推销员。这就迫使卢远志短时间内夹在乡村和城市的人情世态的过渡地带中,作为一个半转换角色存在。一方面,他感受着城市的喧闹和拥堵,明白公司老板跟他说的“生活需要诗歌”这句话在销售时能派上用场,(1)也非常渴望在城里立下脚跟,做一个体面人物证明给父亲看;另一方面,根植于农村的思维视角又使得他不能完全理解城市规则,无意中习惯用原生环境培养的眼光来看待和解释城市里的人和现象。卢远志的思想既半脱离农村,又被城市半接纳,是一种隔离的状态。从卢远志和“我”关于处理书的方式和对知识分子的态度的争执就可以看出他这一特点。而两人对话中卢远志草率地应付“我”的质问和随时改口以讨好“我”时的种种不以为意的语言和神态,表现出卢远志的一昧的妥协态度,而这恰恰证明了卢远志没有意识到城市思维和农村思维之间存在的差异,没有想过自己的思想正由于环境的改变而处于过渡转换时期,更没有考虑过今后面对人和事时自己观念中城市和农村两个层面之间的兼容度会有多少。或许卢远志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在城市和乡村的两个思维方式中做出协调和平衡,也无从自我反思,因此精神出现崩溃而死亡,而中年女人一家对他身体上的打击不过是导火索而已。       作者将城市精神和乡村精神的对抗集中在卢远志身上,并且让他承担了没有解决思想对抗问题的后果。      二、关于人文关怀的反思       在卢远志死后,他的妈妈替他继续推销诗集。中年女人开始还是很不耐烦地对待这位村妇,直到村妇说出她的儿子卢远志和她的丈夫一同死去的情况时,中年女人的反应有了变化:“脸色大变,脸上有惶恐”“终于低下了自己的头颅”“突然扑通一声跪下来”“‘我不是故意的。我……我错了’”这一连串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无不表现出深深的懊悔和内疚。(2)显然卢远志的死对她来说完全出乎意料,以至于她听到这个消息时有当头一棒似的的触动,幡然醒悟自己对卢远志当初所做出的许多伤害。值得庆幸的是,中年女人在人性考验的最后一刻仍怀有一颗悲悯之心;令人愤懑的是,她以别人付出生命为代价才真正学会要去关怀他人。       相比之下,在小说中“我”身上的人文关怀的展现成为亮点,给读者以感动的同时,也有些耐人寻味。“我”理解卢远志在城里闯荡的不易,买诗集是为了成全他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来尽孝心;“我”看到卢远志对中年女人推销诗集时挨骂受累又没效果,主动提出打电话想他公司老板说明情况,替他求情;“我”还帮忙劝说中年女人买诗集,在卢远志受到中年女人一家欺辱时维护着他,并给他做了一碗面……卢远志对“我”帮助他的心意或心领,或直接接受了。而在卢远志的妈妈正走楼梯离开时,“我”本想询问卢远志的死因,“但说出口的却是‘你可以成电梯走’”,却遭到了她的误解。(3)其实细读之后发现,这句话中的“可以”是有两种解读方式的。“我”在那一刻一定想表达的是宽慰和安抚,而村妇却把它理解为“许可”的意思,所以才有了她说的“不用了……我不能白白坐你们的电梯”这一句不动声色却又直击人心的话。(4)这句话便赤裸裸地揭开了城乡之间的隔阂,尤其是在精神层面的隔阂,给人的心灵造成不可预料的外来创伤和没有限制的自我防御。而在小说最后一幕的“关门”与“只好关门”当中恰好也暗示了这一点,并且也表明了这样的隔阂存在范围不止局限于城乡对比的典型例子之中。(5)       小说所表达的核心矛盾是当今社会面临的城市精神和乡村精神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和谐共处的问题,体现了时代价值。而小说中象征意味和寓言色彩的运用目的不全在与揭露问题的深刻性,还应当在于启发读者去反思问题存在的原因,激发读者去探索问题的方法。从小说中卢远志的死、“我”与中年女人对比鲜明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可以让我们解读出作者的一些观点:一是要认清和把握好自己的价值观念的平衡点和大体方向,意识到城乡思维差异存在的客观条件和现实状况,防止让自己的认知体系被各种思潮冲击和混淆而失去思想精神的中心方向,陷入思潮漩涡的死角。小说中卢远志就因为陷入了这样的“死胡同”,造成了悲剧的结局。二是认为解决城乡精神在人际方面的冲突的途径是培养人们的人文关怀。城市精神和乡村精神各有特点,而当具有城市精神的人和具有乡村精神的人看待同一事物时,他们的理解程度、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时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加上由于历史、经济等方面的因素,社会上更多存在着“城市的一切都优越于乡村”的偏见和歧视,造成城乡观念得到的社会尊重程度不平等,也影响到人际交往中的彼此心态上的不对等。由此看来,城市精神和乡村精神之间的种种差异和社会关系上的不平衡是导致两者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引起冲突的重要原因。而人文精神是以追求和谐为主要理念,提倡人们用平和的态度和理性的思维方式去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所以它正好能够充当“调和剂”,让人们在城乡精神冲突时更多地考虑到人性和人的价值,提醒人们对自己进行反思,对他人要换位思考,对社会应该包容和接纳,从而让矛盾的尖锐性在人际交往中得到缓和,甚至消解。毫无疑问,小说中的“我”就是一个具有“人文关怀”力量的代表人物。在决定帮助卢远志之前,“我”理解了他的窘境,体谅了他的难处,这便是对他人的换位思考;在“我”主动提出的向公司老板求情、替隔壁的中年妇女买一本诗集的建议被卢远志拒绝后,“我”欣赏他的人品的同时也进行了反思,“他是对的。是我错了”;(6)“我”对于农村出身的卢远志和他妈妈都表现出了充分的尊重,即使与他们的观念上有差异,沟通上有误解,但直到最后也都没有激化矛盾,而是和平地接纳和包容了彼此。这便是达到了我们所要追求的城乡精神和谐相处的局面。而对于那位中年女人,我们也不能说她不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但是,她在得知卢远志死亡消息的那一刻才恍然意识到自己待人处事的是如此冷漠自私,才开始对自己的之前的蛮横无理的态度和行为进行反省,可见她在人际交往中的“人文关怀”实在是太匮乏了。所以说,“人文关怀”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而强大到足以应对和缓解人际交往中的精神层面矛盾的“人文关怀”的品行力量还需要我们每个人有意识地去继续挖掘和培养。      三、从细节品味写作意图       作者在小说里关于人物和事物的细节描写读来生动有趣,对人物性格、情节发展和文章主旨的暗示值得反复品味。推销员的名字叫做卢远志,表明他可能对美好的未来有很大的期待,并暗示他会非常执着地追求理想的实现,也为最终他的希望破灭的结局做了预示。住宅楼取名为“祥瑞楼”,本身是祥和平安的寓意,却与卢远志的死亡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强了小说情节的反差效果和反讽意味。诗集的名字《掩面而泣》同样暗示了小说结局的悲剧性,而“每一首诗都很短,像警句”以及诗集内容中的“控诉”“波动汹涌”“一忍再忍”等字眼都暗示了矛盾冲突的严重性和局势的不可扭转,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卢远志被殴打的高潮部分的产生。“我”看到楼下垃圾桶里两本《掩面而泣》被丢弃在一堆堆广告纸里并且封面沾有痰的这一细节,也从侧面表现出在当今快节奏的城市生活里的人们诗意精神的迷失和麻木。(7)[1]       作者朱山坡在其创作中有着“关注底层”的自觉意识,而他又认为“农村是底层人物最集中的地方,在那里可以看到很多触目惊心和使灵魂震颤的现实,那里繁衍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原生态”。《推销员》正是反映了由农村生活方式到城市生活方式的社会转型中携带着的精神创伤,通过放大呈现底层小人物的灵魂来探索时代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深沉的悲悯精神和人道思考。[2]      注释:(1)(2)(3)(4)(5)(6)(7)朱山坡:《推销员》,《雨花》2015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周根红.无处栖居的诗意——读朱山坡短篇小说《推销员》[J].雨花,2015,(14).       [2]张厚刚.为底层“灵魂”赋形——论朱山坡的短篇小说创作[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6,(4).

当围城三年的湘军蜂拥冲进天京 (南京) 城时,已经杀红了眼的湘军士兵们在疯狂屠戮劫掠同时,最挂念的就是:金库,太平天国的金库,到底在哪里?

从1851年太平军起事,到1853年攻占江宁 (南京) 并定都改名天京,13年来,南征北战的太平军也在不断聚敛财富,并在天京城中建立了一个名为 天国圣库 的金库存放各种金银财宝,而根据清军眼线汇报,这个天国圣库最高峰时,曾经聚敛了高达1800多万两白银。

当时,外界纷纷传言, “历年以来,中外纷传洪逆之富,金银如海,百货充盈” ,对此,作为湘军统帅的曾国藩还指示自己的九弟、负责围城的曾国荃说, “城破之日,查封贼库,所得财物,多则进奉户部,少则留充军饷,酌济难民”。

当时,湘军在天京城外围城三年,由于清廷财政困窘,湘军士兵们早已欠饷多月,所以,士兵们都早已眼冒金光,想着冲进天京城中大发一笔横财,尽管通过大肆屠戮,士兵们都劫掠得盆满钵满,但让湘军意外的是,他们几乎刮地三尺,但就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的天国圣库。

对此,曾国藩不无懊恼地向清廷汇报说:

“克复老巢而全无财货,实出微臣意计之外,亦为从来罕闻之事。”

尽管曾国藩、曾国荃两兄弟如此汇报,可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对此根本不信。

在以慈禧为首的清廷高层看来,天国圣库,肯定是让曾家兄弟和湘军给私吞了,可眼下拥兵三十多万的湘军势大,一时半会也奈何不得。

1

实际上,不仅仅是清廷高层,在1864年天京城破之后,当时举国上下,舆论普遍认为是湘军劫掠洗劫了太平天国圣库。

1850年,洪秀全率领众人在广西金田起事,当时洪秀全要求,所有太平军成员 “人无私财” ,所有财产全部 “公有” ,在打土豪、均贫富的号召下,太平军队伍迅速扩大, “因有此均产制度,人数愈为加增,而人人亦准备随时可弃家集合。”

1851年,太平军攻占永安后,洪秀全发布诏令说:

“各军各营众兵将,各宜为公莫为私,总要一条草(心),对紧天父天兄及朕也。继自今,其令众兵将,凡一切杀妖取城,所得金宝、绸帛、宝物等项,不得私藏,尽缴归天朝圣库,逆者议罪。”

此后,天国圣库正式建立。当时,太平军规定,如果私人藏银超过5两,就会被治罪乃至处以死刑,“通军大小兵将,自今不得再私藏私带金宝,尽缴归天朝圣库。倘再私藏私带,一经察出,斩首示众。”

太平军在1853年定都天京(南京)后,圣库制度被施行到了极致。当时,太平军不仅没收居民私有财产归入圣库,家庭制度也被一并取消,军中所有男女按性别分别编入营、馆、衙,实行消费供给。

通过这种特殊且残酷的搜敛,天国圣库迅速壮大。据秘密潜入太平军中的细作、道光六年进士张继庚汇报,天国圣库地址设在天京城中的水西门灯笼巷,张继庚在写给清军江南大营统帅向荣的信中说,天国圣库在初设时,有高达1800多万两白银,可以补贴当时清廷巨额的财政亏空。

但此后,随着张继庚在1854年被太平军识破身份杀害,有关天国圣库的消息就中断了,但清军对此一直心心念念。

1864年天京城破后,曾国荃指挥湘军攻入城中逐街逐巷搜索,士兵们在天京城中重点搜查了洪秀全生前居住的天王府,以及遍布城内的几百处王府和其他官员宅邸,但都没有发现天国圣库和传说中的巨额宝藏,为此,发狂的湘军在天京城中到处拆房子、挖池塘,不惜掘地三尺,可就是没有发现宝藏。

为了获悉内情,湘军在俘虏太平军主要将领忠王李秀成后,曾经严刑拷打逼问李秀成说: “城中窖内金银能指出数处否?”

但李秀成的回答始终是 “国库无存银米”、“家内无存金银”。

后来,曾国荃又亲自提审了原来掌管太平天国内务的梦王董金泉,但也是一无所获,无奈之下,曾国荃只好向清廷汇报说,除了发现二方“伪玉玺”和一方“金印”外,有关太平天国圣库的窖金,实在一无所获,或许事情只是民间传闻而已。

2

曾国荃如此汇报,清廷不信,民间自然更不肯信。

天京城破后,当时的《上海新报》就报道说,曾国藩的夫人从南京回湖南老家时,光运送财物,就用了二百多艘船护送,因此这不能不让人怀疑,天国圣库很有可能,是让曾国藩、曾国荃兄弟等湘军将领给私吞了。

对此,曾经写过《官场现形记》的清末小说家李伯元,他就曾经在《南亭笔记》中写道: “(曾国荃)攻金陵既破,搜遗敌,入天王府……闻忠襄(曾国荃)于此中,获资数千万。盖无论何处,皆窖藏所在也。除报效若干外,其馀悉辇于家。”

尽管李伯元是个著名小说家,但他关于曾国荃在攻破天京城后,掳财“获资数千万”的道听途说还是不胫而走,实际上,李伯元出生于1867年,去世于1906年,而李伯元出生时,太平天国早已覆灭三年了,因此李伯元的说法能有多少可信度实在不足为论,但此后,关于曾国荃私下掳掠天国圣库的传闻,还是愈传愈广。

实际上,自从1856年参与湘军开始,作为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在此后围剿太平军的过程中确实掳掠不少,当时,个性张扬的曾国荃“每克一名城、奏一凯战,必请假还家一次,颇以求田问舍自晦。”对于曾国荃来说,清廷一直对于汉人拥兵心怀猜忌,因此,曾国荃也在有意无意之中,通过掳掠钱财、回到湖南老家买田盖屋,来向清廷证明自己“心无大志”。

经过前后八年营建,到了天平天国覆灭三年后的1867年,曾国荃在湖南湘乡盖起了一座占地面积达13万平方米、长600米、宽230米的规模宏丽、“俨若城市”的“大夫第”,这使得外界更加质疑曾国荃是通过掳掠了天国圣库,积攒起了一笔超级财富。

但实际上,曾国荃虽然不像他的兄长曾国藩一般清廉,颇有不少贪污受贿和通过在战争中掳掠的钱财,但要说他“获资数千万”还是严重言过其实。

当时,清廷从顺治十三年(1656年)开始设立银库,主要储藏金、银、制钱、银票等财物,清朝国库分为内府库和户部库。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清廷户部存银达到了当时的最高峰8182万两;到了嘉庆三年(1798年),清廷户部存银降至1900万两;到了咸丰三年(1853年),也就是太平军起事的第三年,清廷在战争支出激增情况下,户部存银降至可怜的20多万两,在这种捉襟见肘的困窘中,假如曾国荃真的掳财“获资数千万”,那势必将为清廷所不容。

太平天国平定六年后,同治九年(1870年)十一月初二日,因为受到清廷猜忌、闲居家中的曾国荃在写信给大哥曾国藩的信中诉苦道,“弟向未留剩活钱而用度日繁,亦渐有涸竭之意。”

一个月后,同治九年(1870年)十二月十六日,他又写信给大哥曾国藩说, “住乡应酬亦大,明春有权住省城之意,借以省款客酒饭轿钱。”

到了光绪元年(1875年),曾国荃在写信给两个侄子曾纪泽、曾纪鸿的信中又说: “八年闲居……负欠如海。”

由于这些信件当时属于私人性质,都是到了后世才被公开,因此可见曾国荃虽然在湖南湘乡老家买田盖屋营造豪宅,但从他个人信件来看,他实际的身家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般阔绰,因此才屡屡搞得困窘缺钱,为了赚钱,到了1875年,曾国荃不得已再次出山做官,此后他先后担任陕西巡抚、河东河道总督、山西巡抚、陕甘总督、兵部尚书、两广总督、礼部尚书等职务。

此后,曾国荃先后担任过七年两江总督,仅这七年间就有正规收入210万两白银(包括办公经费),因此,曾国荃虽然有身家,但难说他通过洗劫天京(南京)赚到了多少钱。

对此,曾国藩就曾经为弟弟曾国荃抱屈诉苦道: “吾弟所获无几,而‘老饕’之名遍天下,亦太冤矣。”

3

既然曾国荃私人掳掠天国圣库的可能性不大,那么天国圣库,是否又有可能被湘军士兵私下洗劫瓜分了呢?

据曾国藩幕僚赵烈文记载,湘军攻入天京后,在城中屠戮洗劫达七天七夜, “下令见长发者、新剃发者皆杀,於是杀贼十馀万人” ,在这场疯狂的劫掠中,一度欠薪欠饷达一年之久的湘军士兵们,都对通过洗劫天京城,来弥补欠饷有着疯狂掳掠的心理,因此即使当时湘军真的找到了天国圣库,也有可能是被湘军士兵们一拥而上疯狂瓜分,很难轮到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来分多少羹。

由于清廷国库困窘、湘军长期欠饷,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也对湘军士兵这种通过屠城洗城的劫掠予以了默认,否则他们根本无法驾驭控制数十万长期欠饷的士兵。

另外,天国圣库除了有可能在天京城破时,被湘军士兵集体瓜分洗劫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被突出城外的太平军士兵化整为零、带出了天京城外。

例如李秀成在突围时,当时他被人认出堵截后,李秀成为了脱身,就曾经想收买对方说: “能导我至湖州,愿以三万金为酬劳。”

当时,即使是李秀成的随行童仆,也是 “两臂金条脱皆满,又以一骑负箱箧,皆黄金珠玉宝贵之物,约值白金数十万两”。

1864年天京城破时,当时洪秀全已经去世,太平军1000多名精兵于是拥护洪秀全的儿子、幼王洪天贵福突围到了湖州,暂住在堵王黄文金的王府,此后,洪天贵福又随军突围到了江西,并在江西被清军俘虏,随后被凌迟处死,年仅15岁。

洪天贵福虽死,但有关洪天贵福曾经将天国圣库的金银财宝埋藏在湖州堵王府中的传言却不胫而走,湖州当地百姓对此也深信不疑,当地一位老人就对外说,他曾经于1954年在湖州路过堵王黄文金的旧宅所处的小巷子时,看到两个小孩在把玩一枚比成人手掌还大的铜钱,而这枚铜钱正是天国圣库中的镇库钱。而据两个孩子说,这枚铜钱是他们在堵王府附近的青石板缝隙中捡到的,这似乎为太平军在湖州藏宝,提供了一些侧面的证据。

实际上,有关太平军在湖州堵王府旧宅藏宝的传闻,早在民国时就已经广为流传,据传在1924年,就有两个人专门从上海来到湖州,租下了原来堵王府中的一处老宅院,然然悄悄开挖地下的地窖,之后,这两个人不辞而别。

据此有人推测,太平军堵王府旧宅即使真的藏有金银,估计也早就被这两个人挖走了。

4

尽管后世对天国圣库愈传愈神,但实际上,天国圣库虽然在初期确实仓储了巨额银钱,但在后期,天国圣库是否还存在,已经成了一个谜。

曾经卧底太平军中的清军间谍张继庚,在后续给清军江南大营统帅向荣的信中,曾经催促清军要尽早攻下天京城,张继庚说,天国圣库在第一次汇报后没几个月,圣库存银就从1800多万两降到了800多万两,原因就是上至洪秀全,下至各个王爷头目,都纷纷从圣库中转移钱财,到了1854年张继庚被太平军识破杀害前,张继庚在最后发出的密信中提到说,圣库存银已降到不足百万两,当时,“东王杨秀清有私银一万余两,天王洪秀全有七千余两,北王韦昌辉有一千余两”。

张继庚被杀后,失去内部眼线的清军,此后也没了有关圣库的最后消息。

实际上,天国圣库的存银,从太平军中的各种奢靡浪费就可以看出端倪,例如洪秀全在进驻天京后,就动用上万军民,将原来的清廷两江总督衙署扩建为“天王府”,建成后的天王府 “城周围十余里,城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精雕细琢,金碧辉煌”、“五彩缤纷,侈丽无比”。

在洪秀全的带头作用下,太平军中滥封的几百个王也争相攀比,进而不断掏空了天国圣库,此后,从1853年开始,天京城就一直不断处于清军的围攻之中,各种战争开销,以及购买武器、粮饷,都极大消耗了天国圣库的存银。

到了太平天国覆灭前一年(1863年),当时清军急攻苏州,忠王李秀成准备从天京带兵前往支援,由于缺乏军费,洪秀全及朝臣竟然令李秀成 “助饷银十万” ,这种不惜到了勒索己方大将的地步,可见天国圣库到了最后时刻,实际很可能已经名存实亡。

但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后,向上汇报没有找到天国圣库的说法,还是令垂帘听政的慈禧产生了极大怀疑,碍于当时湘军拥兵30多万,并且朝中上下满是湘军出身的大臣,慈禧对此只能是打个圆场糊弄过去。

但慈禧一直记着这事。

等到先后平定太平军和北方的捻军,并且逐渐裁撤湘军,断掉曾国藩、曾国荃兄弟的左膀右臂后,1868年,当北方的捻军被大抵剿灭后,觉得自己已经不再需要湘军助力的慈禧,立马下令将曾国藩从两江总督调任直隶总督。

在慈禧看来,将曾国藩调离他的老地盘两江地区,改而将他调到天子脚下的直隶地区,就是为了方便清廷就近控制曾国藩,随后,慈禧又立马下令,将原来的浙江巡抚 马新贻 升任为两江总督。

就在马新贻赴任前,慈禧也给马新贻下了几个密令,一是在两江地区抑制湘军的势力,二是秘密调查天国圣库的下落,看是否真的被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或湘军所秘密私吞。

马新贻在两江总督任上仅仅待了两年,1870年,马新贻在已经从天京改名为江宁(南京)的校场阅兵后不久,竟然在重重士兵的拥护下,当场被刺身亡,史称 “刺马”案 。

“刺马”案震惊了整个大清帝国,因为身为两江地区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最高军政长官,和晚清权力最大的封疆大吏,两江总督竟然当场被刺,整个朝廷内外都知道此事绝不简单,以致事后先后负责查办此案的官员都畏畏缩缩不敢冒头,无奈之下,慈禧只能让曾国藩再次回任两江总督,以安抚被马新贻到处镇压、多有不满的湘军旧部。

对于这宗最后不了了之的“刺马”案,当时人普遍怀疑真正的幕后凶手,应该是湘军中人所为,但碍于湘军在晚清政坛根系复杂的强大权势,即使是慈禧,最后也只能是对案件敷衍了事。

随着马新贻的被刺,此后清廷官方再也无人胆敢公开追问天国圣库的下落。

马新贻死后两年,1872年,湘军创始人曾国藩也在两江总督任上病逝,到了1890年,曾国荃也病逝,但有关传闻在民间一直持续不断。

5

清朝被推翻后,1912年,刚刚建立的南京地方政府碍于财政困窘,不知道从那里听来的消息,竟然真的在1912年底,在南京通济门城楼附近进行了一次挖掘,但当时深挖了40多米都没有发现宝藏,最终空手而归。

部分民间传说则更加神乎其神,南京城内曾经有一个富丽堂皇的大花园“蒋园”,园主蒋某也被称为蒋驴子,传说此人原来是名行商,经常用毛驴贩运货物。蒋驴子有次运送军粮,得到太平军忠王李秀成的垂青,被任命为“驴马车三行总管”。

据说,1864年天京城破时,天京城中的权贵和内宫后妃,曾经“聚金银数千箱令载,为之埋藏其物”,后来,这些宝物在天京城破后流入蒋某之手,其据以起家,成为南京巨富。

对此有消息表示,晚清时期确有蒋驴子其人,但他本人是做生意起家,而不是传说中的依靠什么天国圣库致富。

民国时期,有一本叫做《真相》的杂志,也曾经煞有介事地写过一个故事,说是有个广州人曾经在太平天国当兵,1864年天京沦陷前,太平军某位王爷曾经命令他和其他46名士兵在其家中挖了一个藏宝洞,埋藏了300多万两黄金白银,工程竣工后,这位王爷以犒赏为名邀请他们赴宴,这个广州人由于刚好疟疾发作就没有前往,没想到其他人赴宴后却被那位王爷全部杀掉灭口。

获悉此事后,这位广州人连夜抱病逃离天京(南京),后来,此人在临终时曾经交给他儿子一张草图,并嘱咐他的儿子“一定要把藏宝发掘出来,以安抚我的遗志。”据说,此人的儿子后来果真到了南京寻宝,但至于有没有找到宝藏,《真相》杂志就没了下文。

此后,还是有人不甘心,又有人将原来南京天王府中西花园的湖水放干进行挖掘,但也是一无所获。对此有关方面表示,南京文化遗存丰富,深挖4米多,就已经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层了。而自清末以来,南京古城内由于城市建设等原因,早已经被大规模挖掘过,但都没有发现传说中的所谓天国圣库宝藏。

尽管斯人已去,但有关天国圣库的传说,或许还将持续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董佳:《教科书里没有的近代史》,中华书局2011年版

白雁 胡玉梅:《太平天国窖藏宝藏之谜》,《现代快报》

安丝薇:《英雄自剪羽翼——浅谈曾国藩裁军原因及影响》,《文史月刊》2012年9期

丁芮:《湘军与近代 社会 控制的转型》,《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垃圾学院一个。。。。大高中罢了。。。你懂得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哲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政治学研究、史学研究、政治工作研究、军事理论研究、新闻与传播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是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理论刊物,于1979年创刊,1986年易为现刊名并于次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总政宣传部批准正式公开发行。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