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石油地质论文辑录

发布时间:

石油地质论文辑录

摘要:根据多方资料查证,得到了中国油气田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指出,中国大中型油田主要分布在裂谷型盆地中,大中型油田主要分布在克拉通盆地和山前盆地中;陆相生烃岩是中国大中型油气田的主要生烃岩,生烃岩从早古生代到新生代都有,南中国海和东中国海的古近系和新近系,中国北方的侏罗系和石炭系--二叠系是中国的主要生气层,古近系,新近系,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是中国的主要生油层;大中型气田的储集层主要为陆源层(中砂岩,细砂岩和砂砾岩),其成因类型为扇三角洲和三角洲体系,碳酸盐储集层主要为裂缝型、风化壳型;油气藏盖层主要为均质泥岩,油气成藏期较晚,绝大多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于新生代,在早生代地层中仍有相当储量的油气田未被发现。中国油气资源潜力丰富,大多数盆地的油气田处于开发的早中期,发现大中型油气田的可能性是很大地。中国的油气储量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主要分布在大中型油气田中。自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先后在82个主要的大中型沉积盆地开展了油气勘探,发现油田500多个。以下是我国主要的陆上石油产地。大庆油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处哈尔滨、齐齐哈尔市这间。油田南北长140公里,东西最宽处70公里,总面积5470平方公里。1960年3月党中央批准开展石油会战,1963年形成了600万吨的生产能力,当年生产原油439万吨,对实现中国石油自给自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976年原油产量突破5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大油田。目前,大庆油田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使原油产量仍然保持在5000万吨以上。胜利油田:地处山东北部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主要分布在东营、滨洲、德洲、济南、潍坊、淄博、聊城、烟台等8个城市的28个县(区)境内,主要开采范围约4.4平方公里,是我要第二大油田。辽河油田:主要分布在辽河中上游平原以及内蒙古东部和辽东湾滩海地区。已开发建设26个油田,建成兴隆台、曙光、欢喜岭、锦州、高升、沈阳、茨榆坨、冷家、科尔沁等9个主要生产基地,地跨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13市(地)32县(旗),总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产量居全国第三位。克拉玛依油田:地处新疆克拉玛依市。40年来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个油气田,以克拉玛依为主,开发了15个油气田,建成了792万吨原油配套生产能力(稀油603.1万吨,稠油188.9万吨),从1900年起,陆上原油产量居全国第四位。四川油田:地处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历史,发现油田12个。在盆地内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东部4个气区。目前生产天然气产量占全国总量近一半,是我国第一大气田。华北油田:位于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晋、蒙区域内油气生产区。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喷出日产千吨高产工业油流,发现了我国最大的碳酸盐岩潜山大油田任丘油田。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1723万吨,为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做出了重要贡献。直到1986年,保持年产量原油1千万吨达10年之久。目前原油产量约400多万吨。大港油田:位于天津市大港区,其勘探地域辽阔,包括大港探区及新疆尤尔都斯盆地,总勘探面积34629平方公里,其中大港探区18628平方公里。现已在大港探区建成投产15个油气田24个开发区,形成年产原油430万吨和天然气3.8亿立方米生产能力。目前,发现了千米桥等上亿吨含油气构造,为老油田的增储上产开辟了新的油气区。中原油田:地处河南省濮阳地区,于1975年发现,经过20年的勘探开发建设,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55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95.7亿立方米,累计生产原油7723万吨、天然气133.8亿立方米。现已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之一。吉林油田:地处吉林省扶余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在吉林省境内的两大盆地展开,先后发现并探明了18个油田,其中扶余、新民两个油田是储量超亿吨的大型油田,油田生产已达到年产原油350万吨以上,形万了原油加工能力70万吨特大型企业的生产规模。河南油田:地处豫西南的南阳盆地,矿区横跨南阳、驻马店、平顶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县境内。已累计找到14个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7亿吨及含油面积117.9平方公里。长庆油田:勘探区域主要在陕甘宁盆地,勘探总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油气勘探开发建设始于1970年,先后找到了油气田22个,其中油田19个,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54188.8万吨(含天然气探明储量2330.08亿立方米),目前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天然气产区,并成为北京天然气的主要输送基地。江汉油田:是我国中南地区重要的综合型石油基地。油田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境内的潜江、荆沙等7个市县和山东寿光市、广饶县以及湖南省境内衡阳市。先后发现24个油气田,探明含油面积139.6平方公里、含气面积71.04平方公里,累计生产原油2118.73万吨、天然气9.54亿立方米。江苏油田:油区主要分布在江苏的扬州、盐城、淮阴、镇江4个地区8个县市,已投入开发的油气田22个。目前勘探的主要对象在苏北盆地东台坳陷。青海油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柴达木盆地。盆地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沉积面积12万平方公里,具有油气远景的中新生界沉积面积约9.6万平方公里。目前,已探明油田16个,气田6个。塔里木油田:位于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东西长1400公里,南北最宽外520公里,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和内陆盆地。中部是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1988年轮南2井喷出高产油气流后,经过7年的勘探,已探明9个大中型油气田、26个含油气构造,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3.78亿吨,具备年产500万吨原油;100万吨凝折、25亿立方米天然气的资源保证。吐哈油田:位于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境内,负责吐鲁番、哈密盆地的石油勘探。盆地东西长600公、南北宽130公里,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于1991年2月全面展开吐哈石油勘探开发会战。截止1995年底,共发现鄯善、温吉桑等14个油气油田和6个含油气构造探明含油气面积178.1平方公里,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08亿吨、天然气储量731亿立方米。玉门油田:位于甘肃玉门市境内,总面积114.37平方公里。油田于1939年投入开发,1959生产原油曾达到140.29万吨,占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的50.9。创造了70年代60万吨稳产10年和80年代50万吨稳产10的优异成绩。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除陆地石油资源外,我国的海洋油气资源也十分丰富。中国近海海域发育了一系列沉积盆地,总面积达近百万平方公里,具有丰富的含油气远景。这些沉积盆地自北向南包括:渤海盆地、北黄海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盆地、冲绳海槽盆地、台西盆地、台西南盆地、台西南盆地、台东盆地、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琼东南盆地、南海南部诸盆地等。中国海上油气勘探主要集中于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北部大陆架。1966年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经过对包括钓鱼岛列岛在内的我国东部海底资源的勘察,得出的结论是,东海大陆架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油田之一,钓鱼岛附近水域可以成为“第二个中东”。据我国科学家1982年估计,钓鱼岛周围海域的石油储量约为30亿~70亿吨。还有资料反映,该海域海底石油储量约为800亿桶,超过100亿吨。南海海域更是石油宝库。中国对南海勘探的海域面积仅有16万平方千米,发现的石油储量达52.2亿吨,南海油气资源可开发价值超过20亿万元人民币,在未来20年内只要开发30,每年可以为中国GDP增长贡献1~2个百分点。而有资料显示,仅在南海的曾母盆地、沙巴盆地、万安盆地的石油总储量就将近200亿吨,是世界上尚待开发的大型油藏,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储量分布在应划归中国管辖的海域。经初步估计,整个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大致在230亿至300亿吨之间,约占中国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属于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据中海油2003年年报显示,该公司在南海西部及南海东部的产区,截至2003年底的石油净探明储量为6.01亿桶,占中海油已探明储量的42.53。到目前为止,渤海湾地区已发现7个亿吨级油田,其中渤海中部的蓬莱19-3油田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海上油田,又是中国目前第二大整装油田,探明储量达6亿吨,仅次于大庆油田。至2010年,渤海海上油田的产量将达到5550万吨油当量,成为中国油气增长的主体。从以上来看,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72亿吨,占全国的81.13%;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东海陆架、柴达木、松辽、莺歌海、琼东南和渤海湾九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8.4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3.64%。从资源深度分布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有80%集中分布在浅层(<2000米)和中深层(2000米~35 00米),而深层(3500米~4500米)和超深层(<4500米)分布较少;天然气资源在浅层、中深层、深层和超深层分布却相对比较均匀。从地理环境分布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有76%分布在平原、浅海、戈壁和沙漠,天然气可采资源有74%分布在浅海、沙漠、山地、平原和戈壁。从资源品位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中优质资源占63%,低渗透资源占28%,重油占9%;天然气可采资源中优质资源占76%,低渗透资源占24%。截至2004年底,我国石油探明可采储量67.91亿吨,待探明可采资源量近144亿吨,石油可采资源探明程度32.03%,处在勘探中期阶段,近中期储量发现处在稳步增长阶段;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2.76万亿立方米,待探明可采资源量19.24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可采资源探明程度仅为12.55%,处在勘探早期阶段,近中期储量发现有望快速增长

41志丹油区滚动开发石油地质研究1青藏高原基础石油地质数字平台构建及关键问题研究青东凹陷石油地质特征和勘探方向分析.pdf这样的可以不???要的话说声

陕西省地质局.1973.李四光同志著作和讲话选编(1928~1970)

程克明,王铁冠.1993.天然气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天然气地球科学,4(2):49~94

程克明,赵长毅.1997.吐哈盆地煤成油气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勘探家:石油与天然气,2(2):5~10,19

戴金星.1979.成煤作用中形成的天然气与石油.石油勘探与开发,3

戴金星.1980.我国煤系地层含气性的初步研究.石油学报,4

戴金星.1992.各类天然气的成因鉴别.中国海相油气(地质),6(1):11~19

戴金星.1996.中国大中型气田有利勘探区带.勘探家:石油与天然气,1(1):6~9

戴金星.2007.中国煤成气潜在区.石油勘探与开发,34(6):641~645,663

戴金星,李先奇.1986.中亚煤成气聚集域东部气聚集带特征:中亚煤成气聚集域研究.石油勘探与开发,22(5):1~7

戴金星,王廷栋.2000.中国碳酸盐岩大型气田的气源.海相油气地质,5(1):12~13

戴金星,桂明义,黄自林,等.1986.楚雄盆地中东部禄丰———楚雄一带的二氧化碳气及其成因.地球化学,1:42~49

杜金虎,易士威,卢学军,等.2004.试论富油凹陷油气分布的“互补性”特征.中国石油勘探,9(1):15~22

龚再升,王国纯.1997.中国近海油气资源潜力新认识.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1(1):1~12

顾家裕.1994.沉积相与油气.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何登发,赵文智.1999.中国西北地区沉积盆地动力学演化与含油气系统旋回.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181

侯启军,魏兆胜,赵占银,等.2006.松辽盆地的深盆油藏.石油勘探与开发,33(4):406~411

胡朝元.1982.生油区控制油气田分布———中国东部陆相盆地进行区域勘探的有效理论.石油学报,2

胡见义,黄第藩,等.1991.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基础.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黄第藩,李晋超,程中第,等.1983.旱2井岩石抽提物中未成熟和成熟芳烃系列化合物组成分布的比较.地球化学,1:32~40

黄第藩,李晋超.1982.干酪根类型划分的X图解.地球化学,1:21~30

黄汲清.1947.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

黄汲清,任纪舜,等.1980.中国大地构造及演化.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贾承造,宋岩,魏国齐,等.2005.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的地质特征及油气聚集.地学前缘,12(3):3~13

贾承造,赵文智,邹才能,等.2007.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石油勘探与开发,34(3):257~272

贾承造,赵文智,邹才能,等.2008.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地质出版社,1~20

蒋有录,查明主编.2006.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11,140~160

金之钧,张金川,王志欣.2003.深盆气成藏关键地质问题.地质论评,49(4):400~407

李德生.1980.渤海湾盆地复合油气田的开发前景.石油学报,1(1):1~15

柳广弟主编.2009.石油地质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15

罗平,裘怿楠,贾爱林,等.2003.中国油气储层地质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沉积学报,21(1):142~147

罗志立.1989.中国寻找大气田的前景及方向.石油学报,10(3):20~30

邱蕴玉.1994.油气聚集保存的时间性和有效性分析———油气有效成藏期及有效成藏组合研究.中国海上油气(地质),8(5):289~300

邱中建.1974.加速渤海湾油气勘探的几点想法———复式油气聚集(区)带机理.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档案室

裘亦楠,薛叔浩,应凤祥.1997.中国陆相油气储集层.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史训知,戴金星,王则民,等.1985.联邦德国煤成气的甲烷碳同位素研究和对我们的启示.天然气工业,2

宋岩,戴金星.1998.中国大中型气田主要地球化学和地质特征.石油学报,19(1):1~5

宋岩,赵孟军,柳少波,等.2005.中国 3 类前陆盆地油气成藏特征.石油勘探与开发,32(3):1~6

孙肇才,郭正吾.1991.板内形变与晚期次生成藏———扬子区海相油气总体形成规律的探讨.石油实验地质,13(2):107~142

田在艺.1960.中国陆相沉积生油和找油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田在艺,王善书.1985.我国海域地质构造与含油气沉积盆地特征.石油学报,8(8):1~12

王昌桂,郭彦如.1993.吐鲁番坳陷天然气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新疆石油地质,14(2):117~125

王廷栋,王海清.1989.以凝析油轻烃和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判断气源.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1(3):1~15

翁文波.1948.从定碳比看中国石油远景

吴崇筠.1983.构造湖盆三角洲与油气分布.沉积学报,1(1):5~26

吴崇筠,薛叔浩,等.1992.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吴河勇,梁晓东,向才富,等.2007.松辽盆地向斜油藏特征及成藏机理探讨.中国科学:D 辑,37(2):185~191

武守诚.1988.中国板块演化与油气盆地.石油实验地质,3(4)

袁选俊,谯汉生.2002.渤海湾盆地富油气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3(2):130~133

翟光明,宋建勇,靳久强,等.2002.板块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盆地形成和评价.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张厚福,方朝亮,高先志,等.1999.石油地质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张金川.2003.根缘气成藏主控地质因素.地球学报,z1:120~124

张恺.1995.论板块构造旋回与油气壳-幔深部成因说.新疆石油地质,16(1):1~9

赵文智,程克明.1995,吐哈盆地煤系地层油气聚集特征与勘探对策.天然气工业,15(4):13~17

赵文智,何登发,池英柳,等.2001.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与勘探技术.石油学报,22(1):6~13

赵文智,何登发,等.2002.含油气系统术语、研究流程与核心内容之我见.石油勘探与开发,29(2):1~7

赵文智,汪泽成,张水昌,等.2007.中国叠合盆地深层海相油气成藏条件与富集区带.科学通报,52(1):9~18

赵文智,王红军,徐春春,等.2010.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藏大范围成藏机理与富集条件.石油勘探与开发,37(2):146~157

赵文智,王兆云,汪泽成,等.2005a.高效气源灶及其对形成高效气藏的作用.沉积学报,23(4):710~719

赵文智,王兆云,张水昌,等.2005b.有机质 “接力成气”模式的提出及其在勘探中的意义.石油勘探与开发,32(2):1~7

赵文智,张光亚,王红军,等.2003a.中国叠合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基本特征与研究方法.石油勘探与开发,30(2):1~8

赵文智,邹才能,汪泽成,等.2003b.富油气凹陷 “满凹含油”论———内涵与意义.海相油气地质,8(3):130~142

邹才能,池英柳,李明,等.2004.陆相层序地层学分析技术:油气勘探工业化应用指南.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邹才能,陶士振,谷志东.2006.中国低丰度大型岩性油气田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地质学报,80(11):1739~1751

邹才能,陶士振.2007.大油气区的内涵、分类、形成和分布.石油勘探与开发,34(1):5~12

邹才能,陶士振,方向.2009a.大油气区形成与分布.北京:科学出版社,1~5

邹才能,陶士振,袁选俊,等.2009b.连续型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石油学报,30(3):324~331

邹才能,袁选俊,陶士振,等.2010.岩性地层油气藏.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21~132

Ayers Jr W B.2002.Coalbed gas systems,resources,and production and review of contrasting cases from the San Juan and Powder river ba-sins.AAPG Bulletin,86(11):1853~1890

Cook T.2004.Calculation of Estimated Ultimate Recovery(EUR)for wells in assessment units of continuous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USGS Powder River Basin Province Assessment Team,Total Petroleum System and Assessment of Coalbed Gas in the Powder River Basin Province,Wyoming and Montana:U.S.Geological Survey Digital Data Series DDS-69-C,p.1~6

Crovelli R A.2004.Analytic resource assessment method for continuous-type petroleum accumulations—The ACCESS assessment method:USGS Powder River Basin Province Assessment Team,Total Petroleum System and Assessment of Coalbed Gas in the Powder River Basin Province,Wyoming and Montana:U.S.Geological Survey Digital Data Series DDS-69-C,p.1~12

Dow W G.1972.Application of oil correlation and source rock data to exploration in Williston basin

Gautier D L,Dolton G L,Takahashi K I,Varnes K L,eds.1995.1995 National Assessment of United States oil and gas resources—Results,methodology,and supporting data:U.S.Geological Survey Digital Data Series DDS-30

Hubbert M K.1953.Entrapment of petroleum under hydrodynamic conditions.AAPG Bulletin,37(6):1954~2026

Hunt J M.1990.Generation and migration of petroleum from abnormally pressured fluid compartments.AAPG Bulletin,7(1):61~69

Klett T R and Charpentier R R.2003.FORSPAN Model Users Guide:U.S.Geological Survey Open-File Report 03-354,p.1~35

Klett T R and Schmoker J W.2004.U.S.Geological Survey Input-Data Form and Operational Procedure for the Assessment of Continuous Petroleum Accumulations:USGS Uinta-Piceance Assessment Team,Petroleum Systems and Geologic Assessment of Oil and Gas in theUinta-Piceance Province,Utah and Colorado:U.S.Geological Survey Digital Data Series DDS-69-B,p.1~9

Law B E.2002.Basin-centered gas systems.AAPG Bulletin,86(11):1891~1915

Levorsen A I.1956.Geology of petroleum.W.H.Freeman and company,1~850

Magoon L B,Dow WG.1994.The petroleum system-from source to trap.AAPG Memoir 60,3~24

Magoon L B.1987.The petroleum system a classification scheme for research,resource assessment,and exploration,AAPG bulletin,71(5):587

Masters J A.1979.Deep basin gas trap,Western Canada.AAPG Bulletin,63(2):152~181

Nielson D H.1990.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hale gas recovery.United States Patent,No.4928765

Pan C H.1941.Nonmarine origin of petroleum in north Shensi,and the Cretaceous of Szechuan,China.AAPG Bulletin,25:2058~2068

Parker H W,et al.1970.Recovery of oil from oil shale,United States Patent,No.3528501

Perrodon A.1983.Dynamics of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s:Pua.Elf Aquitaine,187~210

Pollastro R M.2007.Total petroleum system assessment of undiscovered resources in the giant Barnett Shale continuous(unconventional)gas accumulation,Fort Worth Basin,Texas.AAPG Bulletin,91(4):551~578

Rose P R,Everett J R.1984.Merin I S.Possible basin centered gas accumulation,Roton Basin,Southern Clorado.Oil & Gas Journal,82(40):190~197

Schmoker J W.2002.Resource-assessment perspectives for unconventional gas systems.AAPG bulletin,86(11):1993~2000

Schmoker J W.1995,Method for assessing continuous-type(unconventional)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In:Gautier D L,Dolton G L,Ta-kahashi K I,Varnes K L,eds.1995 National Assessment of United States oil and gas resources—Results,methodology,and supporting data:U.S.Geological Survey Digital Data Series DDS-30

Schmoker J W.1999.U.S.Geological Survey Assessment Model for Continuous(Unconventional)Oil and Gas Accumulations—The“FORSPAN”Model:US Geological Survey Bulletin 2168,p.1~9

Schmoker J W.2005.US geological survey assessment concepts for continuous petroleum accumulations:US Geological Survey Digital Data Se-ries DDS-69-D,p.1~9

SPE,AAPG,WPC,SPEE.2007.Petroleum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1~47

Tissot B P,Welte D H.1978.Petroleum formation and occurrence.New York,SpringerVerlag

北京大学石油地质学报(Journal of Petroleum Geology of Peking University)是一本以油气地质学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性学术期刊,由北京大学石油地质学科组织编辑,自1990年创刊以来,一直致力于为国内外油气地质学家和石油地质工作者提供一个发表有关油气地质研究成果的平台。本刊旨在通过不定期出版的形式,及时报道油气地质学研究的新理论、新技术发展,促进油气地质学研究的发展,服务于油气地质勘探开发工作。本刊拥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为编委,收录范围包括油气地质、油气地质勘探开发、油气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工程实践、实验室研究和新进展。

石油地质杂志

1. 《石油学报》2. 《石油勘探与开发》3.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4. 《油田化学》5. 《石油炼制与化工》6.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7. 《天然气工业》8.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9. 《石油钻采工艺》10. 《油气储运》11. 《钻井液与完井液》12. 《石油机械》13.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4. 《炼油设计》15. 《油气田地面工程》16. 《钻采工艺》17. 《石油化工》18. 《新疆石油地质》19.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 《石油实验地质》21.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2.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3.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4. 《石油钻探技术》25.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6.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1、石油勘探与开发2、石油学报 3、天然气工业 4、石油与天然气地质5、石油化工 6、石油实验地质 7、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石油钻采工艺 9、油田化学 10、新疆石油地质11、西南石油学院学报(改名为: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12、石油机械 13、钻采工艺14、石油炼制与化工 15、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6、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7、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8、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19、油气储运 20、石油天然气学报 21、中国海上油气 22、石油钻探技术 23、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4、石油物探 25、油气田地面工程 26、天然气地球科学 27、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8、测井技术 29、断块油气田

这是国内中文核心一些石油相关期刊,供您参考一下:1. 石油勘探与开发2. 石油学报3. 天然气工业 4.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5. 石油化工 6. 石油实验地质7.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8. 石油钻采工艺9. 油田化学10. 新疆石油地质 11.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改名为: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12.石油机械 13.钻采工艺 14. 石油炼制与化工15.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6.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7.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8.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19. 油气储运20. 石油天然气学报21.中国海上油气22. 石油钻探技术 23.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4. 石油物探25. 油气田地面工程26.天然气地球科学27.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8.测井技术29.断块油气田 其中石油学报是EI部分收录。 国外SCI收录期刊主要有:1. AAPG BULLETIN 《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通报》美国 2. BULLETIN OF CANADIAN PETROLEUM GEOLOGY 《加拿大石油地质学通报》加拿大 3.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OF FUELS AND OILS 《燃料与石油化学和工艺学》美国 4.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中国炼油与石油化工》中国 5. GEOARABIA 《中东石油地球科学杂志》巴林 6. HYDROCARBON PROCESSING 《烃加工》美国 7. INTERNATIONAL GA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国际天然气工程与管理》英国 8. JOURNAL OF CANADIAN PETROLEUM TECHNOLOGY 《加拿大石油技术杂志》加拿大 9. JOURNAL OF GEOPHYSICS AND ENGINEERING 《地球物理学与工程学》英国 10. JOURNAL OF PETROLEUM GEOLOGY 《石油地质学杂志》英国 11.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石油科学和石油工程杂志》荷兰 12. JOURNAL OF THE JAPAN PETROLEUM INSTITUTE 《日本石油学会志》日本 13. OIL & GAS JOURNAL 《石油与天然气杂志》美国 14. OIL & G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UE DE L INSTITUT FRANCAIS DU PETROLE 《石油、天然气的科学与技术;法国石油研究所杂志》法国 15. OIL GAS-EUROPEAN MAGAZINE 《欧洲石油气杂志》德国 16. OIL SHALE 《油页岩》爱沙尼亚 17. PETROLEUM CHEMISTRY 《石油化学》美国 18. PETROLEUM GEOSCIENCE 《石油地质科学》英国 19. PETROLEUM SCIENCE 《石油科学》德国 20. 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石油科学与技术》美国 21. PETROPHYSICS 《岩石物理学》美国 22. SPE DRILLING & COMPLETION 《石油工程师协会钻井与完井》美国 23. SPE JOURNAL 《石油工程师协会杂志》美国 24. SPE PRODUCTION & OPERATIONS 《石油工程师协会生产和操作》美国 25. SPE RESERVOIR EVALUATION & ENGINEERING 《石油工程师协会油藏评估与工程》美国 26. VISION TECNOLOGICA 《技术视野》委内瑞拉 SPE相对容易一些

石油地质类的期刊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办学历史悠久的北京大学的学术期刊,也是它的最权威的学术期刊。其中刊登石油地质学方面的论文,定位于二级刊物。2018年被石油工业出版社收录的文章,投稿一般就可以通过,因为本刊按国家规定,已经实行审稿网上审核。另外,本刊严格按照出版质量管理,编写以及框架等标准审核论文,在内容形式、结构等方面均有严格的管理要求,其录比与一般的期刊相比比较高,大约可以达到50% - 60%。

《地球物理学报》、《岩石学报》、《石油勘探与开发》、《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以上为部分国内主办的地质类的SCI期刊

还有:Journal of Arid Land 《干旱区科学》(英文版)

1. 《石油学报》2. 《石油勘探与开发》3.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4. 《油田化学》5. 《石油炼制与化工》6.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7. 《天然气工业》8.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9. 《石油钻采工艺》10. 《油气储运》11. 《钻井液与完井液》12. 《石油机械》13.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4. 《炼油设计》15. 《油气田地面工程》16. 《钻采工艺》17. 《石油化工》18. 《新疆石油地质》19.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 《石油实验地质》21.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2.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3.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4. 《石油钻探技术》25.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6.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石油实验地质杂志

这是国内中文核心一些石油相关期刊,供您参考一下:1. 石油勘探与开发2. 石油学报3. 天然气工业 4.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5. 石油化工 6. 石油实验地质7.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8. 石油钻采工艺9. 油田化学10. 新疆石油地质 11.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改名为: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12.石油机械 13.钻采工艺 14. 石油炼制与化工15.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6.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7.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8.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19. 油气储运20. 石油天然气学报21.中国海上油气22. 石油钻探技术 23.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4. 石油物探25. 油气田地面工程26.天然气地球科学27.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8.测井技术29.断块油气田 其中石油学报是EI部分收录。 国外SCI收录期刊主要有:1. AAPG BULLETIN 《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通报》美国 2. BULLETIN OF CANADIAN PETROLEUM GEOLOGY 《加拿大石油地质学通报》加拿大 3.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OF FUELS AND OILS 《燃料与石油化学和工艺学》美国 4.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中国炼油与石油化工》中国 5. GEOARABIA 《中东石油地球科学杂志》巴林 6. HYDROCARBON PROCESSING 《烃加工》美国 7. INTERNATIONAL GA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国际天然气工程与管理》英国 8. JOURNAL OF CANADIAN PETROLEUM TECHNOLOGY 《加拿大石油技术杂志》加拿大 9. JOURNAL OF GEOPHYSICS AND ENGINEERING 《地球物理学与工程学》英国 10. JOURNAL OF PETROLEUM GEOLOGY 《石油地质学杂志》英国 11.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石油科学和石油工程杂志》荷兰 12. JOURNAL OF THE JAPAN PETROLEUM INSTITUTE 《日本石油学会志》日本 13. OIL & GAS JOURNAL 《石油与天然气杂志》美国 14. OIL & G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UE DE L INSTITUT FRANCAIS DU PETROLE 《石油、天然气的科学与技术;法国石油研究所杂志》法国 15. OIL GAS-EUROPEAN MAGAZINE 《欧洲石油气杂志》德国 16. OIL SHALE 《油页岩》爱沙尼亚 17. PETROLEUM CHEMISTRY 《石油化学》美国 18. PETROLEUM GEOSCIENCE 《石油地质科学》英国 19. PETROLEUM SCIENCE 《石油科学》德国 20. 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石油科学与技术》美国 21. PETROPHYSICS 《岩石物理学》美国 22. SPE DRILLING & COMPLETION 《石油工程师协会钻井与完井》美国 23. SPE JOURNAL 《石油工程师协会杂志》美国 24. SPE PRODUCTION & OPERATIONS 《石油工程师协会生产和操作》美国 25. SPE RESERVOIR EVALUATION & ENGINEERING 《石油工程师协会油藏评估与工程》美国 26. VISION TECNOLOGICA 《技术视野》委内瑞拉 SPE相对容易一些

1. 岩石学报2.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3. 地质论评4.地学前缘 5. 地质学报6. 地球化学7. 地球科学8.矿床地质 9. 沉积学报 10. 地质科学11. 中国地质12.地球学报13. 现代地质14. 高校地质学报 15.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6. 第四纪研究 17.地质通报18.岩石矿物学杂志 19. 地质与勘探20. 矿物学报 21. 地层学杂志 22. 地质科技情报23.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4.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5.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6. 矿物岩石27.物探与化探28.古地理学报29.新疆地质30.地球与环境

国外:science、nuture,EI(The Engineering Index),这三个是研究生的论文发表的硬性杂志。一般看出版单位,一般是中科院、地大、北大这些学校出的相关报刊质量高些。当然中石油、中石化等一些能源公司的出版刊物也有相当高的份量。给你一份2011年地学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名靠前的石油勘探与开发 2.43地理学报 2.31矿床地质 2.097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86地质学报 1.783石油学报 1.701中国沙漠 1.691岩石学报 1.561地球物理学报 1.56地理研究 1.483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434地球学报 1.374中国科学D 1.354第四纪研究 1.323岩矿测试 1.319地质力学学报 1.30地理科学 1.281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252干旱区地理 1.239石油实验地质 1.18自然资源学报 1.165煤炭学报 1.119古地理学报 1.086沉积学报 1.077天然气工业 1.006

1. 《石油学报》2. 《石油勘探与开发》3.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4. 《油田化学》5. 《石油炼制与化工》6.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7. 《天然气工业》8.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9. 《石油钻采工艺》10. 《油气储运》11. 《钻井液与完井液》12. 《石油机械》13.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4. 《炼油设计》15. 《油气田地面工程》16. 《钻采工艺》17. 《石油化工》18. 《新疆石油地质》19.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 《石油实验地质》21.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2.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3.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4. 《石油钻探技术》25.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6.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石油地质专科毕业论文

41志丹油区滚动开发石油地质研究1青藏高原基础石油地质数字平台构建及关键问题研究青东凹陷石油地质特征和勘探方向分析.pdf这样的可以不???要的话说声

摘 要 随着现代勘探技术的发展,地质勘探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它被用于很多的领域中。其中,地质勘探可以从工程地质勘探 、石油煤炭开采地质勘探等不 同的应用方面进行分 类。对 于每一个方向的运 用,都有相应的地质勘探技 术 ,为不同的应 用方 向进行研究提供 了一定的技术和理论指导 ,从 而建立新型 的地质勘探体 系,推进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 ,促进 了我国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本文主要从工程地质勘探技术和石油煤炭地质勘探技术的概述、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关键词 地质勘探 技术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1 地质勘探技术的概述1.1工程地质勘探技术工程地质是一 门调查 、研究 、解决与人类活动和各种工程建筑有关 的地质问题的科学。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是工程地质勘探。随着勘探技术的发展 ,测量 、钻深等新技术、新方法 的运用 ,尤其是计算机的运用 ,使工程地质勘探的工作方法、质量标准等都有 了很大的进步,极大的推动了工程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一个工程的建设离不开工程地质勘探 ,它对工程制定方案和顺利的建设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2石油煤炭地质勘探技术石油煤炭地质勘探 主要是研究其形成和分布的基本规律、变化特征 、地质条件和一些勘探的技术 。石油煤炭勘探是在石油煤田普查 的基础上 ,进行的经济调查研究 、地质勘探工作。其中,石油煤炭开采技术的勘探是整个勘探工作 中的重要环节。2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现状2.1工程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现状工程地质勘探技术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发展现状不是很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程地质勘探的质量问题。在工程地质勘探过程中,很多勘探的侧重点不 明确 ,勘探的针对性不强 ,勘探方法不正确 ,工程地质分析工作 中的计算公式与实际情况差别很大 ,从而使勘探的结论有误 。这些问题 的出现不仅会延误最佳的开发时机 ,还会给工程 留下一些隐患,严重影响了工程 的质量。2)工程地质勘探 的技术管理 问题 。一些工程单位提交 的勘探设计报告不是地质师写的 ,而且在编制人 中没有地质专业负责人 ,使得报告 中容易出现错误。这样会给总院审查增加难度 ,还会延误工程的报批时机。3)工程地质勘探的人员问题 。主要是 因为地质勘探需要优秀的技术人员,而在工程地质勘探 中,有一些人员不懂地质却提出不实际的勘探要求 ,有的对地质专业了解不透彻。这些都不利于工程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2.2石油煤炭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现状我国的石油煤炭行业的集中度不高,开采相对比较分散,个体开采情况比较多,这样不仅会导致企业管理难度大,还不能保证石油煤炭的正常供 给。一些大型的石油煤炭企业的技术性 、安全性、可靠性都很有优势,要将其进行有效整合,国家要加强管理、统一规划 ,从而促进其发展。我 国石油煤炭地质勘探技术成果主要表现 以下几个方面 :1)石油煤炭地质基础研究从传统地质走向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阶段。我国开展了华北 、华南地球的资源评价研究课题 ,对于我国的石油煤炭资源的赋存规律有了基本的掌握 ,而且还将层序地层理论和方法运用在石油煤炭的地层划分中,从而拓宽了地质研究的思路。2)石油煤炭资源综合勘探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根据了我 国石油煤 田的地质特点 ,合理 的运用地质勘探的新技术 ,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勘探理论 ,从而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石油煤炭综合勘探体系。3)石油煤炭地质勘查信息化和 “3s”技术取得显著进展。在地质勘探的各个领域中,计算机技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使地质报告编制实现了数字化 、信息化 ,而且还利用了GIS,建立了我 国 《石油煤炭资源信息系统 》。此外 ,在石油煤炭资源评价中,还大量运用 了遥感技术 ,形成了石油煤炭遥感技术体系。高光谱技术和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技术也有显著的进展。石油煤炭地质勘探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还存在着 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要解决中部能源基地中一些地形复杂的资源勘探技术问题,以及它所引起的水资源和环境问题;二是要加强西部地质研究 ,进一步提高资源勘探评价程度;i是要加强清洁石油煤炭技术的地质研究,为其清洁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地质依据 ;四是要利用石油煤炭 的现代化开采,从而实现高产高效的生产 ;五是要加速石油煤炭的地质主流程信息化和资源信息化水平 。3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3.1工程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工程地质勘探技术虽然还存在着一些缺陷,面临着挑战,但是其发展趋势还是很乐观 ,存在着很多机遇 。因此 ,要尽量解决存在的问题 ,不断的创新 ,促进工程地质勘探技术的快速发展 。首先 ,要分清地质勘探的各项责任。即总院要负责工程地质勘探和一些技术管理 问题 ;各地方部 门要 负责好勘探 的合理周期 ,安排专业的勘探人员 ,不断采用新的勘探技术和设备 ,从而促进工程地质勘探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其次,工程地质勘探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培养优秀的地质勘探技术人员 ,不断的推动技术革新,促进勘探技术的进步和勘探结果的创新。3.2 石油煤炭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只有明确 目标 ,加大力度 ,依靠先进 的科学技术 ,提高地质勘探的精度 ,保障地质勘查 的质量 ,才能推进石油煤炭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我们要沿着 “加强石油煤炭地质勘探 的基础研究 ,最大限度 的发现新的资源 ;不断加大资源综合勘探技术的创新力度 ,满足人们 对资源的需求 ;改 革石 油煤 炭地质勘探的科技体制 ,培养新型的精干高效 的地质技术创新队伍 ”这一基本思路 ,实现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可持续发展。1)大力发展石油煤炭资源的综合勘探技术。要加强多元地质信息符合技术 的研究 ,建立高精度 的地质模型 ,从而提高地质勘探的精度 ,为地质报告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2)组织开展新一轮的石油煤炭资源评价 。要运用新的地质理论和资源评价方法,研究并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石油煤炭资源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并且要多开展一些基础评价 ,强调石油煤炭资源的用途,正确认识我国石油煤炭资源的潜力,建立石油煤炭资源的信息系统 ,不断促进石油煤炭地质勘探技术的革新,促进我国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3)加强清洁石油煤炭技术的地质基础研究。其核心技术是洁净煤技术 ,与煤岩学、煤化学等基础理论结合在一起 ,并且利用地质地球化学 的角度进行分析 ,从而为勘探技术 的改进提供一定的依据。4)推进石油煤炭地质信息和3s技术产业化。发展石油煤炭地质勘查的主流程信息化,实现地质勘探技术的采集、研究的信息化 。加强高分辨率卫星图以及数字宇航摄技术的运用 ,促进地质范围以内,密度全部大于3.29g/cm ,相对密度大于95.7%。表面上的颜色一致均匀 ,没有任何斑点。2)相分析。通过x射线衍射检验说明 ,试块样 品中可能含有ZnS(2H—f0r珊)、ZnS(10H+8H)、磷石英和方石英相 ,没有出现其它杂峰。靶材 中各相组成均达到了镀膜的要求 。3)热等静压适用工艺制度 :加压介质是氩气。加热时温度为1100℃,压强是 120MPa,一个小时的保温保压。4)热压 较好 的工艺制度 :室内温度到 1050~C之间 ,每分钟2℃一5。c升温速度 ,开始在600~C时加压 ,30分钟的保温保压之后直接进行卸压。4结束语本文简要介绍了电子靶材的热等静压与热压工艺 ,经过研究两种工 艺都能够生产出符合要求的靶材 ,满足 了使用溅射 的要求。参考文献[1]努力古.溅射靶材的制备及发展趋势[J].新疆有色金属,2008,5.【2】刘志坚.溅射靶材的应用及制备初探fJ】.南方金属,2009,6.作者简介陈卫 飞 (1978一 ),男 ,湖南株洲人 ,本科 ,工程师 ,研究方 向ITO、靶材、有色金属材料。量 的增加和产品流通的活跃 ,我市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销售渠道单一 ,冷藏、储运设备落后 ,制约 了产品外销市场的拓展。建议在市场建设,预冷库、冷藏车配备以及品牌打造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3)支持建设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 民生 ,事关农业发展和农 民增收的大事 。但是 ,固原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 由于检测设备简陋 ,检测人员水平低 ,经费不足 ,农产 品质量安全还存在着很大 隐患 ,建设固原市农产 品包括畜产品为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势在必行。建议 自治区支持建设 固原市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以开展质量安全监测监控,保证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1宁夏中部干旱带及南部山区设施农业发展建设规划【M】.[2]固原市设施及旱作节水农业发展规划[M].作者简介孙丽琴 (1968一 ),原州区人,宁夏大学农学系本科 ,1986年参加工作时间,现为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勘探技术 的发展。4结束语总而言之 ,地质勘探技术对矿产资源 、能源资源的勘探具有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资源的勘探 、开发和综合利用。虽然我国的地质勘探技术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研究了一系列地质勘探工程的新技术 、新方法、新设备。但我们还要意识到其存在的问题,要通过一些具体措施,使我国的地质勘探技术走向更加完善的发展趋势 ,从而不断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能源的需求。参考文献[1]定武.谈现行地质勘探工作改革的几个问题册.地质与勘探,2OlO,4.【2】王树江.浅谈地质勘探技术发展啊.民营科技,2010,10[3】姚振义.煤 田地质与勘探方法阴.中国矿业出版社,2Ol1,6.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这应该到让威客来做,这里肯定不行了。

去网站去看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