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美国研究生论文型和非论文

发布时间:

美国研究生论文型和非论文

美国留学研究生包装专业的教育模式及专业优势

美国大学研究生专业有哪些,对于很多正在考虑美国研究生申请的人来说,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最重要,下面就来看看美国大学研究生专业中的包装专业有哪些教育模式和专业优势。 美国发达的包装工业促进了美国包装高等教育向高层次方面发展,符合市场要求和规律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满足了市场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研究生培养方向体现了包装工程学科的特点,具有全面性和精细化。而在我国,包装工程专业应该尽早拥有其研究生学位授予权,加快包装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步伐。

自从世界上第一个包装专业及其学科1952年秋季诞生手密 歇根州立大学以来,美国现在具有包装专业的大专院校约39所,有包装硕土专业的大学3所,包装博土专业的大学1所。

美国大学包装专业学校介绍

包装专业毕业生每年有500名左右。在美国,包装专业办学水平处于前四位的是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me Universi-ty)、威斯康星斯陶特大学(Univemity of Wisconsin-Smut)、罗切斯特理工学院(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dogy)和克莱姆森大学(Clemson Univemity)。它们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包装工程专业。这4所大学包装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向、课程设置等信息。

作为包装高等教育的先驱,密歇根州立大学包装学院的包装工程教育一直是世界各国包装高等教育的典范。自从1952年建立包装专业以来,已授予包装科学学士学位5,500余名,包装科学硕士学位250余名。1998年,世界上第一位包装科学博士就产生于此。它几乎是现在全美大学包装专业教育工作者的摇篮。

我们主要针对密歇根州立大学包装学院而言,来对美国包装专业研究生的教育情况从研究生培养目标、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和就业几个方面作一介绍。

美国大学包装专业学位信息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包装科学学士、硕士、博士的一些简单信息:包装科学学士的培养主要是包装技术方面的通才。包括包装材料、包装过程、包装测试、包装系统开发等宽泛的知识。面向包装工业培养实用性人才。强调理论结合实际,重视课程设计和实验技能训练,而且必须至少有半年的包装工业实习。所以,一般来说,学习期限至少为4.5年。

包装科学硕士的培养致力干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门人才,在企业中能在新包装材料应用和包装过程研发方面独当一面。分论文型和非论文型。后者须完成研究生毕业设 计。学习期限至少为2年。

包装科学博士的培养是包装专业高级人才。在特定的包装领域有深厚的知识和经验。除修少量课程学分外,主要结合包装专题研究,撰写博土论文。学习期限至少为3年。

美国大学包装专业入学条件

在入学条件上:想要申请包装科学硕士的人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具有包装或相关专业学土学位。如果是后者,必须先修完大多数包装本科专业课(工作或参加过培训已获得了要求知识的人除外);本科学习阶段后两年的学绩分(GPA)为3.O(B)以上(四级制);主修了1年的大学物理和化学(包括有机化学导论);主修了1学期的微积分;提交研究生入学考试(GRE)成绩(国际学生还须提交TOEFL成绩);和3封推荐信。

美国留学 研究生包装专业的教育模式及专业优势

在美国,包装硕士生主要来源于下列这些专业的本科生:包装、食品科学与工程、农学、生物技术、物理、材料科学、森林学、冶金、电工、市场学、机械、工程艺术、摄影、印刷、化学、工业化学、医药化学、药品和商业管理等。

而对于想要申请包装科学博士研究生的人则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在包装或相关科学或工程领域取得硕士学位(论文型);硕士阶段学绩分至少是3.40(四级制);提交研究生入学考试(GRE)成绩(国际学生还须提交TOEFL成绩)和封推荐信(用学校提供的格式)。

通过上面对美国大学研究生专业中包装专业得学校和入学要求的介绍,相信对于那些准备美国研究生申请的人,再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时候有了更多的参考信息。

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E 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的缩写,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资格考试。GRE分为普通(General GRE)和专业(Subject-GRE)两类;普通GRE总分1600,纸笔考试由词汇和数学两个部分组成,在6月和10月举行,机考为逻辑作文;成绩有效期为5年;大部分研究生院入学要求需GRE及TOEFL成绩。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MAT 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Test,管理类研究生入学考试。总分800,包括:分析、写作、数学、词汇;考试共165题,考试时间为210分钟;成绩有效期为5年;大部分管理类研究生院入学要求需GMAT及TOEFL成绩。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LSAT Law School Admission Test法学院入学考试。考试共有5部分,每部分时间为35分钟,另加30分钟的写作;每年举办4次,分别在二月、六月、十月及十二月。中国考生只参加十二月的考试;成绩有效期为5年;Law Services每年出一本考生手册(LSAT & LSDAS Registration and Information Book),其中有报名表格,考生可以免费索取;几乎所有法学院入学要求只需LAST及TOEFL成绩,无需GRE或GMAT成绩。

美国研究生时通常会有三个大选择方向,第一是学术型硕士,第二是职业型硕士,第三是直接攻读博士

1、 学术型硕士学位

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型的硕士课程,用中国的硕士课程对比就是学术型硕士。通常包括MA(文学硕士学位Master of Arts)和MSc(理学硕士学位Master of Science)

学术型硕士学位又可以分为2类:

1.1论文(thesis option):论文答辩+考试

这就是最普遍意义上的硕士学位,研究型专业除了博士之外的首选。需要修学分+(根据专业要求进实验室+)写论文。也是最好和博士课程相衔接的硕士学位,甚至可以在中途直接转入博士课程,硕士学分直接算入博士课程的学分。

1.2非论文(non-thesis option):修学分+考试

以授课为主的硕士课程,一般也称为授课型项目。不用写毕业论文,只要修满学分就可以毕业。一般学制较短,一年到一年半即可毕业。

2、 职业性硕士学位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一般应用型专业的首选,用中国的硕士课程对比就是专业型硕士。大部分实践性质的学科甚至只有这个方向。这类项目以授课和实践为主,比较少有研究项目,因此也比较难拿奖学金。

3、博士学位

需要先和学术型硕士一样上很多课,修很多学分,很多课程也是和本专业的学术型硕士一起上的。导致了去美国读硕士可能面临的一个缺陷:无法在硕士毕业后自由的在美国申请别的博士项目,没有欧洲日本甚至国内等地区自由度高。也就是说就算你拥有硕士学位,也必须在把硕士的课重新上一遍或者参加要求的考试。

一般学位前缀是这四个的,通常都属于学术性硕士学位: 理学硕士MS:Master of Science 文学硕士MA:Master of Arts 研究硕士MRes:Master of Research 哲学硕士MPhil:Master of Philosophy MA和MS学位最为常见,它们适合那些希望在某一领域获得更深一步教育的学生。

美国研究生非论文毕业

有可能那的学校就是这么规定的呗,修满分也是不易的,在国内读研究生的论文写的最好也有可能修完不全是满分呢

一般学位前缀是这四个的,通常都属于学术性硕士学位: 理学硕士MS:Master of Science 文学硕士MA:Master of Arts 研究硕士MRes:Master of Research 哲学硕士MPhil:Master of Philosophy MA和MS学位最为常见,它们适合那些希望在某一领域获得更深一步教育的学生。

转网上的给你参考:美国会计硕士一般都是不用写毕业论文的。但是,如果你们学校的这个专业本身就是在为以后申请PHD打基础的(PHD TRACK)。。就有可能要写。(学校会注明的,一般是很好的会计学院才有PHD TRACK的)如果你想申请会计硕士,绝大多数都是CAREER TRACK,就是大家毕业了之后,都是去找工作的,学校的课程也会更贴近CPA考试的要求。这种情况,都是不用写PAPER的。修够了学分,就可以毕业了。但我有见过有学校修完学分后,还要考个试才能毕业,毕竟很少见。我的建议是,在申请之前,把你想申请学校的会计PROGRAM DESCRIPTION好好读清楚。对你选校帮助非常大。

专业学位硕士和学术型硕士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学术学位硕士? 学术型研究生接收普通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的研究生教育,授予学位的类型是学术型硕士学位。 什么是专业学位硕士?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 学术学位的基本情况 >> 学术学位分类 学术型学位按招生学科门类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等12大类,12大类下面再分为88个一级学科,88个一级学科下面再细分为300多个二级学科,同时还有招生单位自行设立的760多个二级学科。普通硕士的招生考试主要是年初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简称“统考”),被录取后,获得研究生学籍。毕业时,若课程学习和论文答辩均符合学位条例的规定,可获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 目前学术学位的教育情况? 全日制学习。一般为3年。 普通硕士录取为国家计划内(非定向、定向)的硕士生按国家规定享受免学费待遇。录取为国家计划外(委托培养、自筹经费)的硕士生须缴纳学费,一般为8000元/年,不同专业有所不同。对于自筹经费生、特困生等考生可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者商业贷款缓解学费的压力。学术型研究生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统考)完全是严进宽出的代表。据统计,2005年研究生考试考生人数为117万,招生人数只有32万,录取比例为3.7:1。北大、清华、复旦、中国人民大学等名牌大学,以及微电子、信息科学、生物医药、世界经济、国际金融等热门专业,由于报考者众多,录取率更低。据了解,一些名校热门专业的录取比例甚至为70:1。而一些二流学校的冷门专业却年年招不满。因此,入学难度取决于考生报考的学校和专业。 >> 学术学位的优势与劣势? 由于是全日制正规大学硕士毕业,拥有学历、学位双证,因此社会对这样的毕业生的认可度非常高。但企业在招聘时也会考虑到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弱点:光有理论,经验不足。特别对于硕士专业与本科专业方向完全不同,又从无相关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企业会有所顾忌。建议这类毕业生通过实习、兼职或考职业证书来加强自身的竞争力 专业学位的基本情况 >> 专业学位有哪些特点? 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性学位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 >>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的教育情况? 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建设,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己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学位层次并举的专业学位体系。目前我国设置了19种专业学位 >> 目前国外专业学位教育情况? 西方很多国家在专业学位教育上起步较早,发展非常迅速。以英、美为例:美国是世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二战后美国专业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规模不断扩大,种类不断增加,目前已经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 >>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目前,我们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已达40多万人,从硕士研究生就业趋势来看,更大量的是走向社会实际领域。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有更大的需求,有更迫切的愿望。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养目标比较单一 >> 专业学位教育在招生对象、培养模式、学习方式上有哪些特点? 专业学位类型有很多种,根据专业特点和职业性质,不同专业学位在招生对象、培养模式和学习方式上,有很大不同。有的专业学位招收对象需要有一定工作经验,如工商管理硕士(MBA),其培养目标是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 学术型硕士生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具有职业背景的硕士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不需要报考者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毕业生、高职高专毕业生、自考生和网络教育学生等都可以报考。 部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要求报考者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例如: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体育硕士中的竞赛组织。除以上专业其它专业应届生均可报名。 普通硕士的招生考试只有年初的“统考”,而统考以外的专业考试则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阅卷。 专业硕士的招生考试有10月份的“联考”和年初的“统考”两次机会,考生可以自行选择,而这两大国家级别的考试的专业考试,也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阅卷。 招收在职人员、以业余时间学习为主的专业学位考试通常在每年的10月份进行,名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简称“联考”;招收全日制学生的专业学位考试与每年年初举行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简称“统考”)一起举行。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考试有10月份的“联考”和年初的“统考”两次机会,考生可自行选择。这两大国家级别考试的专业考试,是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阅卷。不同专业的入学难度各不相同,热门专业相对难一些。例如,2004年上海复旦、交大、财大三所高校MBA的录取比例在6:1左右;2004年全国法律硕士录取率则不到10%。此外,“联考”和“统考”的难度也不一样,由于“统考”考生远多于“联考”考生,考试竞争激烈程度自然也大。不过,“联考”的考试虽容易,但录取时更看重申请者的工作背景和经验。 学术型硕士录取为国家计划内(非定向、定向)的硕士生按国家规定享受免学费待遇。录取为国家计划外(委托培养、自筹经费)的硕士生须缴纳学费,一般为8000元/年,不同专业有所不同。对于自筹经费生、特困生等考生可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者商业贷款缓解学费的压力。 专业硕士学费按照不同专业类别差别较大。例如,MBA的学费要十几甚至几十万元,而工程硕士的学费一般为3-4万元。专业硕士学位一般不能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学术型硕士同时颁发学位和学历证书。 大多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只授予学位证书,没有学历证书。但也有例外,例如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建筑学硕士等,就同时颁发学位和学历证书。大体来看,“统考”生拿“双证”,“联考”生拿“单证”。 考研最好选择学术型

美国研究生带论文和不带论文

有当然是很好的,但是,如果实在没有的话,你也最好可以用其他方面证明你自己的能力,来弥补一下,美国留学申请看的是综合能力

你好。美国研究生申请论文并不是必须的,一般都认为论文会为申请加分,但是其实是要看论文的质量以及具体内容与你所要申请的专业的相关度,因此论文并非想象得那么重要。对于本科生来说,美国学校知道本科阶段要出论文是相当困难的,因此他们更看重的是你的潜力以及综合能力,所以你的材料需要能够体现出这些方面,才能成为真正有竞争力的申请者。以上信息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申请美国大学出了基本的大学成绩,语言成绩,学生的背景提升也是很重要的,如科研项目,论文发表。美国大学招生官通过阅读你的论文能够知道你是否是一个有明确学习目标的人,你是否能够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理智地面对和总结失败的经历,这是简单的研究经历描述所不能代替的,一般来说论文发表的刊物级别,署名位置,申请内容与研究方向是否一致都很重要。如果想知道自己的成绩能申请到美国多少排名的院校?可以把你的基本情况(GPA、托福成绩、专业、院校背景等信息)输入到留学志愿参考系统中去,系统会自动从数据库中匹配出与你情况相似的同学案例,看看他们成功申请了哪些院校和专业,这样子就可以看到你目前的水平能申请到什么层次的院校和专业了,对自己进行精准的定位。

没有什么区别,回到国内只验你学位证的真伪。它不并看你是如何取得的。但写论文对你的学术能力应该有所帮助的。

美国和中国政体研究论文

政体是指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具体来说,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美国的政体是总统制共和制中国是标准的高度中央集权制,即所有权力都向上集中,所有行政命令完全由政府决定。 美国的三权分立是民主分权制的一种,权力是处以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即权力分散在民众,政府之间,权力之间相互牵制,形成一种均衡状态。

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宪法规定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指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民主普选的基础上选派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人民代表大会监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尽管宪法规定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人民作为国家权力集体所有者,不可能人人都直接行使权力,而必须选举代表;由他们代表人民,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因此人民是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国家权力的。 美国政体,从大的方面说,没有君主,是实行共和制的国家。美国共和制的特点是实行三权分立,但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机构中,又以掌握行政和军事大权的总统为核心。因此美国政体是“总统制共和制”。“联邦制”是美国的国家结构,而不是政体

美国的政党制度 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的开国元勋们起草《美国宪法》时并未预见政党在政府管理制度中的作用。 实际上,他们通过分权、制约和平衡原则和由选举团间接选举总统等各项宪法规定,力图将政党及政治派别排除在政府管理制度之外。 尽管美国的开国元勋们用心良苦,美国仍开全国性政党执政之先河,并于1800年通过一次选举,将行政权力从一个党派转移到另一个党派手中。 政党的出现与影响的扩大 19世纪初,选民必须拥有一定财产的规定被取消后,更多的人有了选举权,美国政党的发展与此密切相关。由于选民人数大量增加,需要一种手段来动员广大选民。为完成这一至关重要的任务,政党遂应运而生。美国政党的问世是这一民主革命的内容之一,到19世纪30年代,政党已经牢牢植根于美国政治生活中。 今天,共和党和民主党完全渗透在美国的政治进程中。近2/3的美国人自认为是共和党人或民主党人,即使那些自称的无党派人士,通常也具有政党倾向,并表现出高度的政党忠诚。例如,在过去的五次选举中(1980至1996年),平均75%“倾向”民主党或共和党的无党派人士都投了他们所“倾向”的政党总统候选人的票。 政党无所不在的影响还扩展到了执政党。两大政党掌握了总统、国会、州长和州议会的权力。自1856年以来,历届总统不是共和党人便是民主党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政党总统候选人得到的选民票平均为95%。 1998年的国会中期选举后,当选的国会议员中只有一人是无党派人士,而当选的七千三百多名州议员中,只有20人(千分之三)既非共和党又非民主党人。两党体制主宰了联邦和州的政府。 尽管美国的政党在意识形态连贯性和政治纲领鲜明性不如其他许多民主国家的政党那么强,但它们的确在制定社会政策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际上,自1994年中期选举以来,国会中的共和党人与民主党人在政策上显示出截然的不同,也显示出非同寻常的高度党内团结。众议院尤其出现了政党冲突的白热化气氛。在政府分由不同党派控制的时期,民主党总统比尔.克林顿和由共和党控制的国会之间争执不休。1998年与1999年国会弹劾克林顿总统期间,两党派性表现尤为严重。国会内以及立法与行政机构间的两党分歧深化,这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国会中的共和党和民主党在制定政策方面党内思想更趋统一,而与其对手相异的程度。 两党制 两党在选举上的竞争是美国政治制度最显著和最持久的特点之一。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共和党人和民主党人便主宰了选举政治。同是这两个政党持续垄断一个国家的选举政治、无人匹敌的状况,既反映了美国政治制度的结构,也反映了美国政党的特点。 美国选举国会和议院的规定是“一个选区选一人”,这意味着谁得的选票多谁当选。与比例制不同,"一区一人制”意味着,在任何选区,只能有一个政党获胜。因此,一区一人制是在鼓励形成两个基础广泛的、可以赢得选区多数票的政党,同时还宣告,人数较少的小党与第三党几乎永远无法获胜--它们除非与一个政党联合,否则便生存下去。 总统由选举团选举的制度进一步在体制上推动了两党制。当选总统需要在50个州的全部538张选举人票中获得绝对多数。这一规定使第三党若不与一个主要政党联合,想要获得总统职位难于上青天。此外,各州的选举人票是根据胜者全拿的规定分配的。要获得一州的选举人票,便要在该州赢得多数选民票。与一区一人制一样,选举团制度也是对第三党不利,它们几乎没有机会获得任何州的选举人票,更不用说能在足够多的州获胜赢得总统职位了。 由于共和党人和民主党人操纵了政府机器,它们制定其他一些有利于主要政党的选举规定,就不足为奇了。一个新党要在各州获得参选资格,便要付出艰巨的努力,花费大量的金钱。例如,宾夕法尼亚州的法律规定,一个新党要有九万九千名登记在册的党员,才能提出候选人。此外,联邦竞选法(Federal Election Campaign Act) 使主要政党得到特别的优惠,其中包括竞选总统可获得公共资金(2000年为六千万美元以上)、举行全国代表大会可筹集公共资金、以及争取总统候选人提名者可有对等资金(matching funds) 对第三党而言,美国独特的提名进程又是一个结构性障碍。在世界民主国家中,只有美国是依靠预选提名各政党的州和国会议员候选人,依靠州的预选来选择总统提名人。在大多数国家,政党候选人提名是由政党控制的。但在美国,要由选民最终确定谁是共和党和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当然。这一制度使美国的正式政党组织弱于多数民主国家的政党。 这一参与式提名的进程,也有助于140年来共和党和民主党控制选举政治。在党内与党魁抗争的人,可在无须组织第三党的情况下,通过预选赢得党的提名,列入总统候选人名单,从而增加在大选中获胜的机会。因此,预选提名进程往往使不同政见得以进入两大政党,使持不同政见者无须费力去组织第三党。 竞选的广泛支持与政党的中间路线 美国的政党有各个阶层和广泛选民的支持。除了非洲裔美国人(其中约有90%支持民主党)以外,共和党和民主党实际上都从所有主要社会经济集团中吸引了大批支持者。例如,尽管普遍认为工会会员是民主党的党员,但共和党在大多数选举中可以指望得到至少1/3的工会会员选票,有时甚至达到46%(如1894年)。与此相似,尽管对民主党的支持通常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但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通常可以指望得到中上层选民的大力支持。例如,1996年比尔.克林顿和他的共和党对手鲍勃.多尔(Bob Dole) 从年收入为5万至7.5万美元之间的选民中得到的选票几乎不相上下。 相对而言,美国的政党内部较为松散、不严格遵循统一的思想和完整的政策目标。政党通常最关注的是赢得选举和控制政府的职位。美国的政党考虑到在选举中支持它们的社会经济阶层很广泛,而且需要在基本上属于中间的意识形态的社会中运作,因而实质上采取中间路线的政策立场。它们显示出高度的政策灵活性。这种非教条主义的方针,使共和党和民主党能够容忍党内存在形形色色的思想,还使它们可以在第三党和不满份子出现时,将他们吸纳。 分权结构 美国政党的分权结构极其突出,无论怎样形容也不过分。在执政党内,总统不能认为国会中的本党议员会忠诚地支持他的方案;国会内的党派领袖也不能指望本党议员在投票时会按照党的路线统一行动。在组织上,共和党和民主党在众参两院的竞选委员会(由现任议员组成)不受以竞选总统为目标的党的全国委员会的约束,而自主行动。政党的全国委员会除了在推选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的程序上行使范围有限的权力外,很少干预各州的党务。 这种在组织上各行其是的做法,部分反映了宪法分权制度的结果;三权分立制度对议员与本党领袖保持团结没有起多少促进作用。宪法依据联邦主义原则,在联邦、州和地方一级建立数千个独立的选区,每个选区各自选出任职的官员,这进一步使政党非集权化。正如前所述,预选可以直接提名候选人,这就排除了政党组织对选择候选人的控制,从而削弱了政党组织。各候选人可以建立个人的竞选组织和助选团体,首先在初选中获胜,然后争取在大选中当选。甚至连竞选筹资也主要由各候选人自负其责,因为党组织往往在提供多少资金,特别是联邦竞选,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 美国人对竞选疑虑重重 尽管美国的政治制度有明显的党派色彩,但对政党的不信任感却在大众文化中根深蒂固。20世纪初采用的预选直接提名国会和各州官员候选人的做法,以及更近一些时候总统预选范围的扩大(预选已成为总统提名的决定性因素),都显示出公众的反政党情绪。美国人对政党领导人可以对政府指手划脚感到不快。民意调查显示,选民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政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竞选最好不带党派标签。 美国的政党不仅要在一个通常不热情的文化氛围中运作,而且会有越来越多的选民不重视其个人的政党身份。选民党派意识淡化的一个证据是,选民在同一次选举中,一人投不同政党候选人的票的比例很高,即“分散选票”(ticket splitting)。1996年大选中,24%的选民在选举总统和众议员时投了不同政党候选人的票。 由于政党对选民的抉择的影响减弱,以及出现许多选民“分散选票”的趋势,美国的选举政治是以“候选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党派为中心”。这意味政府行政机构与立法机构中两党控制已成为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的共同特点。事实上,自1980年以来的20年中,只有两年除外,总统和至少一个国会的委员会不是由单一政党控制;1998年选举后,24个州出现了两党控制的局面。 第三党和无党派候选人 第15页的表格表明,第三党和无党派候选人是在美国政局中昙花一现的政客。他们常常将主要政党未能正视的社会问题带到社会论坛和政府的议程上。但是,大多数第三党往往在一次选举中出了风头,随后便寿终正寝,消声匿迹,或是被主要政党之一所吸收。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只有一个新政党,即共和党,在崭露头角后取得主要政党的地位。那时,美国面临着一个紧迫的道德问题--奴隶制,它使国家分裂,从而提供了征集候选人和动员选民的基础。 尽管下面这个表不能提供有力的证据来说明第三党可以长盛不衰,但它的确表明,第三党对选举结果可以产生重大影响。例如,1912年西奥多. 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作为第三党的候选人分散了通常属于共和党的选票,使民主党的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 能在没有取得半数以上大选选票的情况下入主白宫。 1992年,总统候选人罗斯.佩罗(Ross Perot) 夺走了一些在80年代主要支持共和党的选票,导致当时执政的共和党总统乔治.布什落选。因此,无论是共和党领袖,还是民主党领袖,都极为关注第三党或无党派候选人,这不足为奇。 1996年大选其间的民意调查一直显示第三党有着广泛的支持。1995年的一次盖洛普民意调查表明,62%的美国人支持成立一个第三党。正是这种情绪,加上竞选需要庞大的开支,使得克萨斯州的亿万富翁佩罗在1992年的总统选举中赢得了19%的选民票,这是自1912年西奥多.罗斯福(进步党)获得27%选民票以来,一个非主要政党候选人所获得的最高百分比。 尽管有对第三党的潜在支持,但第三党若要获得总统职位,或想让相当数量的成员当选参议员或众议员,仍要克服巨大障碍。其中最大的障碍是,选民们担心,如果他们投第三党候选人的票,实际上是在“浪费”选票。当选民们感到第三党候选人没有获胜机会时,他们就会退而求其次,投票支持他们的第二选择,进行所谓的“战略性”投票。例如,1980年持中间路线的无党派候选人约翰.B.安德森(John B. Anderson) ,从对他评价最高的选民只得到57%的选票;1992年对佩罗评价最高的选民中,只有79%的人投了他的票,另外21%的人背他而去。 美国还存在投第三党票以示“不满”的现象。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1992年投佩罗票的人中,有5%的人说,如果他们认为佩罗能当选,便不会投他的票了。 第三党和无党派候选人即使成功地当选总统,还要面对可能令人沮丧的选举后的问题。毫无疑问,这是指政府管理问题,首先是安排政府人选,然后是与由两大政党控制的国会共事,而两大党的议员是不会积极与一个非主要政党的总统合作的。:我国的政党制度为 在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中共是执政党,其他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1)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反对盲目蛮干。(4)同时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反对墨守成规。 2.答: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事物的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质是多样的。质是客观的。 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事物的量也是多方面的,人们总是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去考察事物一定方面的量。量也是客观的。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对立统一。事物的度的两端的界限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度体现了质和量的统一。度是多样的。度,还有条件性。 掌握度的意义: 首先,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质。 其次,只有准确把握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3. 答:真理谬论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所谓对立是指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界限非常明确。真理是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谬误则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是主观违背客观。一方面是指真理与谬误共处于人的认识中,它们相互依存,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真理就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另一方面是指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变与不变的统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关键在于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不能停滞不前的。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完备着,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是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邓小平同志多次讲过: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而是不要马克思主义了;第二,要解放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得出新的结论。不这样,马克思主义就变成僵死的教条,变成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空洞的词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意味着这两方面都坚定不移,毫不含糊。简单说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基本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前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理论丰富自己的历史。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以来,马克思主义一直是适应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的。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伟大的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了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和失误的历史经验,也总结了国际的经验,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为了胜利完成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的根本保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回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50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自己,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远保持旺盛生机和充满活力的源泉。

美国对非洲战略的认识研究论文

不能的,非洲一直都是很支持中国的,中国在非洲也是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

肯定是不行的,很明显,美国将不得不首先面对中国在该地区的存在,因为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在非洲国家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发放没有政治附加条件的贷款,这受到非洲各国的欢迎。

美国经常插手其他国家的事情,为的就是获得更多的资源还有地理位置,压制其他实力没有他强大的国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地位,但是非洲这些国家很特殊牵扯到很多欧洲国家的殖民地,所以很少干预。

中美在非洲的战略角力,个人认为华盛顿不仅不能赶上中国,而且会被中国在非洲甩的越来越远,中国已经在非洲取得了根深蒂固的优势,这些不仅仅表现在了投资、基建等方面,更表现在人心向背上。

非洲大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向来是贫瘠、落后、欠发达的印象,这片曾经被视为是人类摇篮的大陆被很多国家所厌弃,但是在这片大路上却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而谁能够及时抓住并运用好这个潜力,谁就会成为将来的世界一流强国。8月初,美国却发布了一份撒哈拉以南非洲战略的文件,在这份文件中,美国首次意识到了非洲大陆的重要性,更是将非洲大陆的重要作用提高到了能够决定世界未来的程度,美国的智囊们似乎终于如梦初醒般的意识到了之前自己对非洲的傲慢所付出的代价,而此时的中国却早已在非洲默默耕耘多年,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华盛顿想要奋起直追无异于痴人说梦。

中国跟非洲大陆的友谊最早要持续到建国初期,当时同为第三世界国家,中国团结了这些在非洲大陆不被重视的国家,在获得他们联合国支持的情况下,取得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从此中非人民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中国早就发现了非洲大陆的潜能,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不仅帮助非洲人民建设了必要的基建,建立了基础的工业,更是在医疗、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无私的援助,这些多年的耕耘,不是华盛顿简单的通过金钱就能够换来的,很多非洲人甚至从小就在中国深造,这样的情谊美国是无法赶超的。

中美在非洲的战略角力,华盛顿能否赶上中国呢?对此你怎么看? 欢迎留言讨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