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武汉体育学院科技学院论文答辩

发布时间:

武汉体育学院科技学院论文答辩

你的论文肯定要指导老师他评定通过了,你才可以参加答辩啊。我是去年毕业的,那时候论文改得也是想死,从初稿到最后一起改了5遍,因为也是实习,所以这5遍基本都是回学校才改的,基本每天改。因为不知道你论文的内容,不过你老师既然让你找资料,就是说明你可能观点的话太空洞了吧..没有实际事例证明也是没有用的,我之前也是这样,不能只凭感觉这个观点就是这样,让人信服的话要有理有据,这个才是主要的~~另外,答辩的话不知道你们是不是跟我们一样,要准备PPT去陈述,你可以从“写这篇论文的目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核心观点,整体逻辑思路”这几个方面来论述,当然你的整篇论文也是要围绕这些写的。因为答辩时间短,目的观点这些肯定要精简,切题,而你论文的主干:整体逻辑思路这部分的内容,你在写的时候可以分成三部分:存在的问题,原因,解决对策,这样不仅是论文本身也好,还是你PPT到时候陈述也好,都会清晰些。顺便再说一下吧,其实老师现在说你这不好那不好,其实只是为了把你逼到绝境,这样你才能写得更完美,没有压力怎么会有动力是不?毕竟老师也希望学生精益求精的,而且只要你自己心里的整个框架清晰,你能自圆其说,通过答辩是不成问题的!!加油,祝你成功O(∩_∩)O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位于武汉市,创办于2003年,是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国家教育部审核的一所全日制本科体育独立学院,也是目前全国第一所体育独立学院。校园校区占地面积543亩,校舍面积超过21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近2500万元,拥有馆藏纸质图书30余万册,纸质期刊500多种。 [1] 坐落在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科技园区环岛路1号,东临京深高速,北望凤凰山,南濒汤逊湖,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交通便利,是理想的学习生活园地。学校的办学定位是立足湖北,面向全国,立足体育,面向社会,力争建成以体育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专业特色鲜明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水平大学。大专毕业证书是国家认可,学信网可查的。国家承认的专升本的形式有很多种:主要有:统招专升本、自考专升本、成人高考专升本、电大专升本、网络教育专升本五种形式。

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体育概论、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体育社会学、桥牌入门(公选课);主要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领域获江汉大学教学质量一等奖;被评为江汉大学“十佳教师”。据有关资料显示: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其中有一半刊登在核心期刊上;出版20万字专著1部,参加国家统编教材的编写近10本,分别担任主编、副主编等工作,参与国家课题和省、市级和横向课题多项。担任湖北省和武汉市2个国家级课题的指导工作(被聘为专家),多次担任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和湖北大学体育学院的研究生论文答辩评委,多次为省级课题做论文评审专家。《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教育实习理论与实践》专著获武汉市第四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专著二等奖(2005年);《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设计与实验》获湖北省第五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8年)。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学科特色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创刊于1959年,由武汉体育学院主办,是中国体育科学学术期刊创刊最早的刊物之一。

武汉体育学院地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461号,该校是新中国首批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之一,湖北省2011计划牵头高校。

武汉体育学院原名中南体育学院,是新中国首批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之一,1953年成立于江西省南昌市,1955年迁至湖北省武汉市,1956年更名为武汉体育学院。2001年之前,学校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院校,2001年9月改为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院校。学校坐落在秀丽的东湖之滨,依山傍水,校园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先进,文化底蕴浓郁,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特色鲜明。2018年1月,武汉体育学院入选湖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占地面积1820.6亩,有全日制在校生17000余人,其中校本部有研究生1300余人,本科生11000余人。学校现有26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分别是: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表演(武术表演、服装表演、健身健美方向)、舞蹈表演(体育舞蹈、健美操、大众艺术体操方向)、舞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视觉传达设计、广播电视编导、新闻学、英语、公共事业管理、经济学、运动康复、康复治疗学、特殊教育、应用心理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教育技术学、机械电子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体育经济与管理、汉语国际教育;其中有3个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建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24门,获批2个省级教学团队。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了教育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艺术学、医学等8大学科门类。体育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音乐与舞蹈学获批“十二五”湖北省重点学科;“体育教育与健康促进”学科群获批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体育学先后被评为“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湖北省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和“湖北省重点优势学科”,在全国高校第二、第三轮学科水平评估中,体育学一级学科整体排名全国第三。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体育学被评为 A 类层次,是湖北省属高校中唯一进入 A 类的学科和学校。

学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60年,是全国最早培养体育学研究生的单位之一。目前拥有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专业硕士4个,共有博、硕学位授权点28个,是全国硕士生培养规模最大、专业点最多的体育院校之一。2006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0年学校取得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2011年学校获得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获批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始终把教育教学质量视为生命线,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几年本科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居全省高校前列。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和知名教练员。专任教师、教练员中有高级职称人员400余人,教师中入选“楚天学者”计划10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32人、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7人、省突出贡献专家13人、新世纪高层次人才6人,有全国和湖北省优秀教师6人、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国务院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评审组成员1人。

学校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中心)6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平台2个。多次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奥运攻关课题,以及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获得多项科技成果奖和国家发明专利,为我国和学校竞技体育取得优异成绩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中文核心期刊)入选教育部名栏工程;《体育成人教育学刊》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

学校竞技体育特色突出。汉城奥运会上,学生张香花一举获得1枚银牌和1枚铜牌,结束了中国划船项目与奥运会奖牌无缘的历史,开创了体育院校学生在奥运会上夺取奖牌的先河,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学校“体育事业贡献奖”。自1988年以来,学校培养输送和在籍学生运动员先后在世界三大赛(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共获得金牌130枚,银牌22枚,铜牌29枚;亚洲三大赛(亚运会、亚锦赛、亚洲杯)获金牌83枚,银牌17枚,铜牌13枚。其中,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校培养输送和在籍的学生运动员共取得6金2银2铜的好成绩,在北京残奥会上也取得2枚金牌。学校培养出了像张香花、杨威、程菲等一批在奥运会和世界重大比赛中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为我国“奥运争光计划”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国(境)外近60个教育、体育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与全国近30个省市体育局和行业体协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取得了实质性合作成果。2012年,学校成立亚洲体操培训中心,2014年,国际体操联合会授牌学校成立了全球唯一的国际体操学院。此外,学校还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地区学生资格,对外合作办学涵盖语言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四个层次。

学校的校训是“公勇诚毅,学思辨行”。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为一体,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于一身”。

面向未来,学校将以党中央、国务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引领,努力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体育学科、一流专业、一流运动项目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武汉体育学院现在有4个校区,分别为:马家庄校区、藏龙岛校区、武当山校区和东湖高新区(豹澥)校区。

1.武汉体育学院本部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461号。武汉体育学院原名中南体育学院,是新中国首批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之一,1953年成立于江西省南昌市,1955年迁至湖北省武汉市,1956年更名为武汉体育学院。学校坐落在秀丽的东湖之滨,依山傍水,校园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先进,文化底蕴深厚,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学校原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院校,2001年9月改为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院校。

武汉体育学院原名中南体育学院,是新中国首批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之一,1953年成立于江西省南昌市,1955年迁至湖北省武汉市,1956年更名为武汉体育学院,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2001年调整为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学校坐落在秀丽的东湖之滨,依山傍水,校园环境优美,场馆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文化底蕴浓郁,办学特色鲜明。学校秉承“公勇诚毅,学思辨行”校训,坚持 “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为一体,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于一身”的办学理念,2018年入选湖北省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占地面积1820.6亩,分马家庄校区、藏龙岛校区、武当山校区和东湖高新区(豹澥)校区,全日制在校生13200余人(本科生1143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730余人,留学生41人)。举办一所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全日制在校生6400余人。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教育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艺术学、医学等8个学科门类。体育学一级学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先后被评为“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湖北省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湖北省重点优势学科”、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类,是湖北省属高校中唯一进入A类的学科和学校。体育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音乐与舞蹈学获批“十二五”湖北省重点学科;“体育教育与健康促进”学科群获批“十三五”湖北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

学校现有24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获批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建有3个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湖北省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4个湖北省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7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30门;获批7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学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60年,是全国最早培养体育学研究生的单位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0年获得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取得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2012年获批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拥有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专业硕士4个,共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是全国专业点最多的体育院校之一。

学校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整体就业质量与职业发展质量较高,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好评。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专任教师、教练员中具有高级职称380余人。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和知名教练员,其中,获国家级、省部级荣誉称号和人才项目70余人次。

学校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10个。近年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6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71项、横向科研项目257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含科技冬奥专项)7项;获省级科研成果奖励59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37项,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教育部“名栏建设”期刊、四大核心期刊方阵期刊;《体育成人教育学刊》为湖北省优秀期刊、武汉大学版核心期刊。

武汉体院学报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通过后才会有邮件通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创刊于1959年,由武汉体育学院主办,是中国体育科学学术期刊创刊最早的刊物之一。《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始终站在体育科学研究的前沿,主要反映具有创新意义的体育科学研究成果。刊载涉及体育领域各门学科的学术论文,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的文献综述,积极反映体育科学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该报严格执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请作者投稿时,务必处理掉文档中的作者及项目信息,否则,驳回重投。

您好,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一般在收到文章后的2-4周内就可以见刊。在此期间,编辑部会对投稿的文章进行审核、编辑、校对等工作,以确保文章的质量。一般来说,文章被录用后,会在2-4周内见刊。

一般情况下,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录用后会在1-2个月内出版发行。

武汉体育学院发表记

江百龙出生于中医世家,1962年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本科武术专业。在著名武术家温敬铭教授门下系统地习练过各门派拳术、中国式摔跤、散打、短兵、刺枪术等。 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任教研室副主任,1984年兼院科研处体育科技管理工作。江百龙坚持“科技兴体”、“科技兴教”的方针,大胆改革高等体育院校科技体制,调动教师积极性。1997年-2000年9月,与各级领导和同事共同创建了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系,任武术系主任,并完善了本专业的各项建设。1988年,随中国体育学院代表团出访美国;1991年赴前苏联任教半年,1992年赴韩国培训亚式武联教练、裁判员。1999年6月,被评为“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同年获“湖北省优秀教师称号”,享受国家政府津贴。2000年9月-2002年9月,担任深圳龙源学校校长。 2003年9月-2005年12月,担任武汉体育学院督导处督导员。2006年6月,中国武术协会批准授予习云泰等165人晋升段位称号。其中九位在武术领域中有突出贡献的武术工作者被授予九段,江百龙就是新晋升的九段中杰出的一位。2012年11月25日,“市长杯”武术太极拳比赛仲裁委员会成员江百龙、陈正雷,以及许坤祥等武术名家名师来到云南西双版纳勐泐文化广场,与当地武术爱好者切磋技艺。陈正雷还现场进行了太极拳展示,引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一贯致力于民间传统武术的挖掘和整理工作的江百龙就着手进行有关武当拳方面的研究。他亲自到国家体委向有关领导说明了课题的意义并获得特批了一个题目。那一段时间,几乎每一个假期江百龙都在武当山度过,他还走遍了北京、上海、南京、开封、成都、青岛等地的图书馆,阅读大量文史资料近万册,碑拓数十处,达数百件,以及将近三十万的原始资料和近十万的论证资料,终于写成了《武当拳之研究》一书。同时他也被称为“武当拳研究第一人”。1988年至今,江百龙先后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及其他体育科技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他主编的《武术理论基础》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徒手技击术》《防身绝招》专著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论著还有《中国武术史》《中医学基础》《中国摔跤》《现代散打》《跆拳道》《泰国拳》《擒拿手》《竞技推手》《空手道》《武术家》《中国短兵》等。其主要科研成果曾获武汉体育学院教学成果奖、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各一项,黄鹤发明奖、武汉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各一项,国家体委体育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二项。 其中,由他著作的《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于1992年8月通过鉴定,获专家好评,国内几家报刊、杂志发表评述文章,给予较高评价;曾参加武术统编教材的撰写工作,该教材获国家教委特等教材奖。 在他担任教学训练工作期间,他又悉心指导年轻教师出版了八本专著,内容涉及现代散打、中国式摔跤、擒拿、泰拳、跆拳道、竞技推手、短兵、两节棍。江老师用科普读物的形式定位和操作这一系列读物,据说目前这几本书的发行很好。此外,在几位研究生和武术爱好者的协助下,江老师从1997年便开始操作有关明清武术典籍的研究工作。为了这一工作,江老师呕心沥血,走遍了全国十几个大城市的图书馆,跑遍了古籍读物资料室。江老师说:“由于目前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古文基础比较差,所以对武术典籍的内涵和外延上都很难把握准确。明清武术典籍可以被认为是中国武术理论的集大成者,也是研究中国武术理论最基础的资料,明清武术是中国武术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阶段。”正是出于对明清武术典籍阅读工作的重视,所以江百龙才下定决心一定要著作一部《明清武术拳学理论通》,系统、全面地阐述明清武术典籍的来龙去脉、作者简介、成书情况、撰写体例、学术价值以及阅读应注意的问题等等,并将许多重要的武术典籍翻译成白话。这给中国武术的研究者对明清武术典籍的阅读提供重要的帮助和指导。退休过后的江百龙对待问题的看法和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他自己认为是处于一种“平民心态”:“自得其乐,用平常心对待一切。返璞归真,用中庸心态处理问题。名和利对我来说已经完全不重要了,我只希望自己能够保持快乐的状态,身体健康,生活自在。”所以他几乎每周都会开车到乡村去兜兜风,到农家去住住,与淳朴的老乡聊聊天,或者去钓钓鱼什么的。江老师说他现在很喜欢这种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

必须发表。在武汉体育学院省级大创中如果你有论文,就是你的成果,公开发表出来,发表总比没发表好一些,但是也要看对发表刊物的要求,如果发表刊物不达标,岂不是全盘打水漂。对于你结题是个很好的帮助。

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探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独著;郴州市城区群众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体育学刊》,2003,14,第一作者;医务工作着体育锻炼特征的社会学分析,《体育学刊》,2005,2,第一作者;透视年卡制模式诱发非体育人口向体育人口转变,《体育学刊》,2007,1,独著;郴州市城区群众对体育锻炼项目选择的因素分析,《中国体育科技》,2003,5,第一作者;科技奥运一隅——科学技术与运动成绩,《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9,第一作者;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建设问题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7,9,第一作者;医务工作者体育锻炼统计学分析,《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第一作者;国民体质监测与受试者体质体育行为的关系,《中国组织工程与临床康复》,2008,3,第一作者(荷兰《医学文摘》(EM)收录);我国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比较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2,第二作者;门球成为老年人体育首选项目的社会学分析,《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28,第三作者;绿色奥运将在广州申亚中延伸,《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10,第二作者;不同运动健身处方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3,第二作者;中国女排腾飞与郴州经济建设的互动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0,第二作者;省级刊物论文18篇,其中独著或第一作者12篇,发表在《体育科技文献通报》、《吉林体育学院学报》等10种刊物上。著作:《体育科学方法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独著。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见刊

高。通过率很低,有的学校是学位办统一进行,有的学校是导师个人进行。自己导师指定的审论文专家,自己送审,占90%。所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终审拒稿率是比较高的。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通过后才会有邮件通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创刊于1959年,由武汉体育学院主办,是中国体育科学学术期刊创刊最早的刊物之一。《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始终站在体育科学研究的前沿,主要反映具有创新意义的体育科学研究成果。刊载涉及体育领域各门学科的学术论文,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的文献综述,积极反映体育科学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该报严格执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请作者投稿时,务必处理掉文档中的作者及项目信息,否则,驳回重投。

论文必须是署名作者原创的最新研究成果。无剽窃内容,不涉及泄密问题,无作者署名纷争,不存在一稿两投。研究课题必须有省部级以上的基金赞助。在理论、方法、结果上有创新内容,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或较大的实用价值,且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论文要求论点正确、论述严谨、数据可靠、图表设计合理、文字简明通顺,具有科学性和可读性。论文必须要素齐全,按顺序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地址和邮编)、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和英文题目、作者姓名(用汉语拼音)、英文作者单位(地址、邮编、国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并在首页的脚注处注明投稿日期、基金项目和项目编号、第一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职称与学位、主要研究方向、E-mail地址和联系电话)。投稿应采用Word文档,交两份打印稿及电子文本(可发电子邮件),以看法4个版面的论文为主,版心要求A4,5号字,45行×46字。 1、文章标题要简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加副标题2、正文应层次清楚,行文规范,方便阅读,字数一般以2500-8000字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3、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单位名称、所在城市、邮编,多位作者分别列出上述信息4、来稿必须附有100-300字的内容摘要和3-5个关键词5、如文章获得基金项目资助,以[基金项目]作为标识,并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和编号6、正文中图表主要是文字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图表应设计合理,先后分别给出图表序号7、来稿请注明姓名、性别、籍贯、出生年月、学历、职称、工作单位、联系电话、详细邮寄地址8、希望作者投稿时务必将以上要素补充完整、以减轻编辑部的后期工作负担,谢谢合作!8、编辑部有权对稿件进行修删,不同意请在稿件中声明9、请勿一稿多投,发现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担10、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杂志录用通知书为信件版,发放通知书采用快递、请详细写出收信地址11、若不能被录用,恕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处理方式的作者请转投他刊12、本站并非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杂志社和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官方网站13、若向该刊投稿,请直接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杂志社编辑部联系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