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3-5英文摘要 5-61 绪论 10-19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0-141.1.1 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10-111.1.2 大学生的电子商务创业实践迫切需要支持和引导 11-121.1.3 加强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12-141.2 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现状综述 14-17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4-15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5-17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17-191.3.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7-181.3.2 本文的研究思路 18-192 重庆市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现状调查 19-252.1 调查概述 192.2 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和回收 19-202.2.1 问卷设计 19-202.2.2 问卷发放和回收 202.3 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和处理 20-232.3.1 数据处理方法简介 20-222.3.2 数据处理的结果 22-232.4 个案调查的过程和方法 23-253 调查结果分析 25-443.1 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基本形势 25-263.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26-323.2.1 大学生创业意愿分析 26-273.2.2 大学生对电子商务的认知程度 27-293.2.3 大学生创业素质分析 29-303.2.4 目前大学生创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30-313.2.5 对创业教育与政策扶持的需求 31-323.3 案例分析 32-443.3.1 网上开店的优势 32-343.3.2 专业网站的选择 34-353.3.3 电子商务的实质是商业 35-373.3.4 网上数字商品交易 37-393.3.5 创业为大学生提供自我认识的途径 39-403.3.6 C2C 的安全与信用 40-413.3.7 第三方意见 41-423.3.8 互联网上的其他创业方式 42-444 大学生网上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44-544.1 通过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44-464.2 营造良好的网上创业环境 46-474.3 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 47-494.4 构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49-514.5 努力培植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51-545 结论 54-56致谢 56-57参考文献 57-6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利用C2C电子商务进行网络创业现状作者:李志 | 最后更新:2009-12-6【摘要】原本面临就业难的大学生遭遇金融危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创业的道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仍快速发展的C2C电子商务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新的途径,大学生网上开店悄然兴起。中国C2C电子商务发展面临法律制度不够完善、交易信用有待提高、国人消费习惯有待改变等问题。大学生心理素质、自身创业素质仍有待提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中国C2C电子商务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以及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的不断努力,让大学生网络创业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发挥积极作用。【关键词】金融危机;大学生;网络创业;C2C电子商务一、大学生C2C电子商务模式网络创业的定义及特点网络创业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电子通讯设备,发现和捕捉新的市场机会,提供新的商品或服务,以创造新价值的过程。网络创业区别于其他创业的3个关键维度特征包括虚拟性、技术性和分布性。虚拟性:指网络创业需要借助电子网络工具跨越时空进行。例如,网上商品陈列、网上销售、网上咨询、网上信息传送等一系列远程工作、贸易活动。技术性:指网络创业需要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知识技术支持。例如,网络平台构建、网络安全、电子支付、系统集成等。分布性:网络创业需要拥有不同资源的人或企业跨越部门或组织边界来协作进行,例如,通过第三方物流配送、委托银行进行电子结算、第三方网络技术服务支持等[1]。网络创业属于电子商务的范畴,电子商务有B2B(BUSINESS TO BUSINESS)、B2C(BUSINESS TO CUSTOMER)、C2C(CONSUMER TO CONSUMER)三种模式。大学生的网络创业大致可以分为4种类型:一种是自己建立网站,从事某种商业活动;二是利用现有的网络平台进行创业活动,如在C2C网站上开网店、在威客网上承接有偿的任务等;三是利用自己的网络创意和知识,注册网络资源(如注册买卖域名)、提供网络服务(如为企业或别人的网站提供宣传推广等)创业;四是利用自己的网络技术创业[2]。目前大学生网络创业的主要形式是加盟C2C网站开办自己的网店。C2C(CONSUMER TO CONSUMER)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网上电子交易市场,个人卖家通过电脑上传产品到网上市场,买家通过电脑接入网上市场,了解产品,从而购买的网上交易市场。在这个市场里,买家和卖家都是个人而非企业,是个人与个人在进行产品、服务及信息的交换[3]。国内知名的C2C网站平台有淘宝、TOM易趣、拍拍、百度有啊等。国外的有EBAY、AMAZON AUCTION等。二、中国C2C电子商务发展情况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提供的《2008年中国网络购物调查研究报告》显示,上海的网络购物渗透率(指半年内在网上买过东西的用户数量占网民数量的比例)达45.2%。其次是北京,网络购物渗透率为38.9%。再次是广州,为31.9%。其他城市的平均网络购物渗透率是21.6%,总体网络购物渗透率达到27.9%。而在购物网站的网络购物渗透率方面,C2C购物网站淘宝网已经达到81.5%,与位列第二三位的B2C购物网站当当网、卓越亚马逊网差距为近65个百分点。由此看来C2C电子商务已形成较大市场规模[4]。据2008年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C2C模式一直是我国网上购物的主要形式,预计未来两年我国C2C电子商务网站的总营收规模将继续迅速增加。2008年C2C电子商务网站交易规模将达到678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65.2%,2009年交易规模将达到约1023亿元人民币。C2C电子商务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有C2C购物经历的网民不足三成,且集中在大城市,普及率比较低,其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有着非常大的上升空间。未来几年,我国C2C市场的发展将由量变到质变,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政府方面鼓励电子商务加速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市场对内外开放。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流动和充分竞争。”三、金融危机给C2C电子商务带来的新机遇当股指跌破2000点的时候,当国际油价跌破50美元/桶的时候,当房价下调最高达40%的时候,谁能抵抗住刺骨的寒风?艾瑞咨询统计,2008年全年网络交易规模接近2700亿元,超预期2000亿元交易规模的30%以上,报告还指出,在未来一两年内,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还将保持着20%左右增长速度。无疑,电子商务是这个“大萧条时代”最大的赢家[5]。(1)金融危机揭开电子商务的新时代。在这里引用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云的话“金融危机对我们来讲是百年一次碰到的机遇,标志着世界将进入一个新商业文明时代,工业将进入后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即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完美结合。这次金融和经济危机在中国意味着我们揭开了电子商务的新时代。”金融危机导致大批的中小企业倒闭,但那些敢于尝试信息技术,敢于创新,敢于找生存渠道的企业生命力极强。信息化时代是个性化的时代,而电子商务正是个性化大发展的平台。(2)金融危机导致消费者消费习惯的转变。金融危机直接导致消费者收入水平降低,购买能力下降,但基本消费仍不可或缺,多数消费者尽可能的找一些更便宜的商品来替代,甚至花更多的时间去寻找性价比更高的商品,电子商务恰好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渠道,这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四、大学生C2C模式网络创业现状1.在校大学生网络创业模式初探索大学生作为伴随着网络大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对于网络创业有着先天的优势。当今社会网络迅速发展,信息渠道更加广阔,大学生的视野也更加宽广。就业难和金融危机的大前提下,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自主创业意识也较以往有所增强,在校的大学生们已经未雨绸缪,拉开了校园创业的帷幕。在校期间通过家教、销售等各种兼职、实习来增加自己工作经历的学生大有人在,利用校内网站开始经商的大学生也日渐增多。在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一种被大学生普遍接受的消费方式同时,部分有着商业头脑的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仅充当网络消费者,开始了网络营销创业模式探索,在网络创业大军里小试牛刀。高校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网络消费群体更是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网络营销创业模式的校园雏形当属高校论坛上的各种校园商品销售代理、团购代理以及各种二手交易。高校BBS的二手交易板块和校园代理板块人气十足,各具特色,很多高校的BBS更设置了代理专区,供校园内代理们发布商品信息,描述商品、展示图片,卖家和买家相互交流评论。在这里,大学生们进行网络创业试水。怎样寻找质优价廉的货源,拿到合适的代理价,如何推介商品,吸引买家,如何与买家沟通,货后服务如何开展…创业先行者们在实践中积累宝贵经验。与在校内网站上发帖进行交易的方式相比,加盟C2C网站平台,开办自己的网上店铺,就成了大学生进行网络营销创业模式的高一级的选择。在这里,交易行为更加规范,竞争更加激烈,需要学习的东西更多。从怎样加盟合适的C2C网站平台,进行市场需求调研,定位自己的商铺,寻找合适的货源,到展示宣传自己的商品,确定合适的价位,在无数的网店中脱颖而出,争取到买家,提高销量,到物流配送的合作,售后服务的跟进。大学生们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自身或周围朋友的外形优势,充当免费模特,利用熟练地摄像技术,多方位全面的展示商品,结合自身和周围同学朋友对商品使用的感受,提供量身的建议,加之大多卖家本身也是买家,了解买家的心理,有利于和买家沟通交流,争取到买家的好评,对时尚和流行的敏感有助于抓住商机,提升销量,这些都是大学生网上经商的优势。但大学生利用C2C电子商务进行网络创业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2.大学生利用C2C电子商务进行网络创业和一般创业形式相比较的优势电子商务和传统商务相比,有着特有的优势:(1)可以实现零库存。卖家只需展示商品信息,对商品进行描述,无需现货,充当着买家和厂家之间的中介,按需订货,量出为入。(2)低成本。前期不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只需相对少量的固定资金,一台电脑和网络条件即可。(3)低门槛。很多大型的C2C网站对入住品牌或商城的用户不收取或收取少量的服务费。开办一家自己的网店成为易事。(4)易上手。对于熟悉网络的大学生来说,网络操作程序不是难事。对于缺少资金和经验的大学生来说,网络创业是实现创业梦想的优选途径。3.大学生利用C2C网站平台进行网络创业的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从中国C2C发展现状来看,C2C模式虽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在它仍然面临许多问题。(1)法律制度有待完善。网上交易、电子商务都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鲜事物,各国都在积极探讨制定合适的法律来规范电子商务的行为。而目前,由于法律的不完善,参与网上交易的个人、企业的权益得不到保障。(2)交易信用与风险控制。互联网跨越了地域的局限,把全球变成一个巨大的“地摊”,而互联网的虚拟性决定了C2C的交易风险更加难以控制。以易趣为例,根据统计,在其每二万五千件交易中就会发生一起案件。网络在C2C方面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需要电子交易平台提供商扮演主导地位,建立起一套合理的交易机制,一套有利于交易在线达成的机制。(3)国人的消费习惯有待改变和培养。电子商务在中国出现毕竟只有短短数年时间,除了受过专业教育的白领、乐于尝试新鲜事物的年轻人,很少有人愿意接受在线购物的消费方式。并且,国人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和水平也制约了C2C电子商务的发展。这些,需要时间来对消费者进行培训,对市场进行培养。二是从大学生自身来讲,自身创业素质有待提高。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做好艰苦创业的准备,随时准备迎接失败。创业都会有风险,网络创业相对较小,但风险依然存在,大学生校内网站经商的目的一般只是赚些钱,补贴日常生活,很少将其上升到创业的高度,运作上大多不规范,缺少一定的规划和发展目标,往往是随兴而做,能成规模的很少,坚持下来的也不多。而实际的创业不能仅凭兴趣,需要预先对市场需求和前景做出估算和调查,对未来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规划,不能仅凭三分钟热度,要做好长久奋斗的准备。网络创业的前期是很辛苦的铺垫工作,也许做了很多努力,却因各种原因,收益甚少,经营惨淡,需要创业者不断总结经验,调整经营策略,如果没有持久的恒心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很容易以失败收场。其次,要有承受各种压力的心理素质。网络营销和实体经营相比,中间环节增多,经营者面临更大的压力。来自货源管理、顾客管理、竞争对手、物流管理、信息安全、虚拟沟通、信息处理等各方面的压力让很多刚开始涉足C2C电子商务的新手们不堪重压。怎样争取到自己的顾客群并维持下去,怎样在同类商品经营中脱颖而出,怎样克服网络沟通中信息的多变性和不准确性,选择什么样的物流配送方式,每天面对大量的咨询和信息,该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等等,所有这些环节都考验着网络经营者的体力、脑力和心力。初创者们需要在压力中快速学习和成长,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往往会在经营之初就败下阵来。另外,要有自己的个性化经营。在C2C网站上茫茫如海的商铺里,面对同一件商品,购物者有多个选择。网络经营者如何吸引到消费者,把他们变成自己的顾客,需要个性化的经营方式,才能在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加的网店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信息化时代是个性化服务的时代,创新是网络经营的生命力所在。最后,诚信永远是根本。要想在网络创业的道路上走的长远,必须要立好诚信的根本。网络创业由于具有虚拟性,存在着很多虚假信息,网上商铺里也有很多靠欺手段获得好评度的例子,但终归难以持久。唯有从商品性价比和服务质量上不断提高,才能在网络创业中走的更远。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仍然不够,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之前和创业过程中都需要不断学习。创业前期主要是理论知识的铺垫和实践的准备,创业过程中则是更多实战经验的积累。大学生具备了创业的热情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但传统教育下的大学生缺乏创业意识,实践准备不足,创业能力较低。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准确,对创业风险预计不足,对创业流程专业知识不够,这些都将成为制约大学生网络创业的短板。在这一方面,需要高校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三是学校方面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适合创业的环境。(1)加强创业教育。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规划课程,但创业类的课程很少,而且就业指导课程也多偏于理论知识,实用性不强,导致学生对这类课程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在这方面学校要完善课程体系,开设有关创业的课程和学分,使大学生创业教育逐步规范化,并且在开设这类课程时增加一些创业模拟或实践的部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2)联合企业开展创业设计大赛,如北京高校的“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用此类的创业设计比赛,激发起大学生对创业的兴趣,增加创业实践训练。(3)鼓励校内创业。大学生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创业者除了要有较强创新能力外,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宽厚的专业和非专业知识,而高校多学科的教育体系使校内创业的学生可以尽快做到课堂理论学习与创业实践相结合。学校对校内创业活动应给予鼓励、支持、理解,给予资金、政策上必要的支持[6]。(4)毕业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学校可以提供一定的创业咨询帮助,帮助创业者更好地克服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5)积极宣传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让大学生创业者能充分享受政策上的优惠条件。五、大学生利用C2C电子商务进行网络创业的未来发展展望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依然严峻,电子商务在金融危机带来的新机遇下蓬勃发展,虽然中国C2C电子商务发展仍面临很多问题,大学生自身创业素质仍有待提高,高校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和支持力度方面有待加强,但暴露问题和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学生C2C网络创业模式将更加成熟,在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中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参考文献:[1]龚志周.网络创业特征实证研究[J].经济,2009(1).[2]李凌己.网络创业,大学生准备好了吗[N].中国教育报,2009-8-19.[3]舒琬岚.网络营销:大学生创业模式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4]钱懿,王少华,王军.C2C电子商务作为大学生个人创业途径之一的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9(5).[5]南方.电子商务解金融危机下就业难题[N].中国企业报,2009-3-17.[6]俞慧雯.大学生社团市场化运作对开展创业教育的启示[J]现代商业.2009,(2).李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责任编辑:杨长征、李广文注:该文为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2009)应征论文,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办公室供稿。

在我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工作有助于我国的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论文,供大家参考。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论文篇一:大学生创新创业 教育 [摘要]为适应时代发展,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表现薄弱的环节主要有:课程设计不合理、师资力量匮乏、思想观念保守、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等方面。通过构建科学的课程教育体系、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发展,在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将激发更多青年大学生的激情,汇聚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能。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 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既要求具备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实践 经验 ;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要求,进行创新创业培训的讲师,必须要接受正规师资培训,获得创新创业讲师资格证;对学生进行教学必须是控制在20人以内的小班教学。目前,高校中具有资质,同时能够洞察学科发展前景的创新创业教师十分缺乏。虽然各个高校基本上都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课程,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这一门课程基本上停留在理论大课的教学层次上。高校还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学校整体发展、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学校还没有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基本由行政人员代替;缺乏资金支持、制度保障,加之教学技能欠缺,教学效果难以保证[1]。 1.2思想跟不上时代变化 很多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成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指导,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就业困难 毕业 生的工作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密切相关,但它们的性质完全不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提高整体素质。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处理事情的能力,向学生传播创新创业精神,高校不是简单地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场所[2]。 1.3课程设计不合理,模式待完善 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依然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发挥不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实践的机会,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虽然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投身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但由于没有纳入国家统一的学科建设体系,没有形成独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缺乏学科独立性、针对性和系统性,只能够提供少量的基础课程。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学习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稳定、成熟的教育模式,使得工作安排与课程设计缺乏长期性。 1.4缺乏理想的创新创业社会环境 虽然国家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不够,在人才培养评估指标体系中,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关注更多的是少数人的“创业活动”,不是多数人的“创新创业教育”,都是希望通过创业在短期内缓解就业压力。资金是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瓶颈,目前解决 渠道 主要有政府设立的创业基金、社会上的风险基金以及学校自己设立的基金,但是金额都非常有限,这一困难让很多很好的创意胎死腹中。 2创新创业教育建设思路 2.1加强师资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要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普及教育,启迪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队伍的主体应该是具有专业知识能力的专业教师,同时也可以聘请社会创业成功人士、社会专业人士担任兼职导师或者顾问。完善教师选拔、培养机制,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学习、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定期组织学校内部教师培训和交流,相互监督鼓励,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实践的水平[3]。同时学校还特别要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中的引导作用,利用班会、交流会、老乡会等小微社团的作用,在群体活动中激发创新创业的灵感。 2.2构建科学的课程教育体系,完善系统的教学评估体系 要删除已经陈旧过时的知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增加前沿新知识、现代科学技术内容,明确创新创业的学科地位,倡导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创新创业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从入学开始就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和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一定数量的创新创业类公选课,满足不同层次大学生的需求。从教学效果、人才培养和项目效益三个角度系统地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评估。 2.3加强实训和孵化基地建设,增强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强烈的知识集成性和 社会实践 性,实践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高校要利用现有自身条件,同时整合社会相关资源,搭建不同级别、多层次的创业实践实训平台。一方面利用学校现有场所,改造和创建创业实验室、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配备必要的设施,建设校内实践基地,为学生体验创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校友资源,与厂矿企业合作,组建校外的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走出校园课堂,贴近企业经营环境,在实践中学习技术研发、产品开发、 市场营销 等 企业运营 和实操技能创造条件[4]。 2.4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发展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 创业政策 扶持体系,在人事管理、户籍管理、税费减免、银行贷款、技术革新等方面给予支持。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对大学生创业给予创业补贴和社会 保险 补贴,降低大学生创业贷款门槛,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力度,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扶持。政府发挥导向性作用,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发展。利用众创空间将草根科学家聚集在一起,提供思想交流空间,营造相互切磋、相互鼓励的“社区式”创新创业氛围;发挥政府创投引导基金和 财税 政策作用,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支持。 3结论 随着我国创新创业活动日趋活跃,创新创业对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日益凸显,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的普遍共识。国家和社会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为创新创业团队开展信息咨询、创业交流、培训辅导、投融资对接等服务,挖掘培养优秀的 创业项目 及团队;广泛开展媒体宣传,广泛传播创业 文化 ,展示推介创新创业典型人物和先进 事迹 。学校、社会、国家形成合力,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定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1]杜刚,李亚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2015(14). [2]谭光兴.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框架的理论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6(11). [3]丁昭巧,王金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讨—以广东科技学院为例[J]. 人力资源管理 ,2015(1). [4]李涛,徐根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 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论文篇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现阶段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但是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往往还是以趣味活动小组或者课外活动的形式展开,还处于非计划性的低水平、低层次管理状态。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其次探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模式;最后指出,为了更好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必须健全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管理模式 最近几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慢慢变成“显学”,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并获得了可喜的成果。[1]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上还比较单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往往还是以趣味活动小组或者课外活动的形式展开,并不是以培训或非课程化等方式来实施教育,因此还是处在非系统性、非计划性的低水平、低层次管理状态,[2]传统单一的 方法 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必须构建一套完善、系统的大学生创业和创新相结合的一体化管理教育模式,用大学生创新活动促进创业,用创业活动带动创新教育,使之相辅相成,逐渐完善新的教育模式,从而促进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1.意识教育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来说是一种精神和理念教育,但是其本质还是素质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人格品质和团队管理能力等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教育,从而为培育出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大学生。 2.知识与能力教育 在当今社会,拥有了创新创业意识还不一定能取得成功,另外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要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技巧、技能和沟通、管理能力等,只有具备这些技能,创新 创业之路 才有可能顺利。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方向应该是高新技术产业,因此必须要具备持续的创新能力和一定的核心技术,因为只有拥有先进的核心技术,大学生的创业才有竞争力,其队伍才能逐渐发展壮大。创新创业作为一项挑战性和难度都很大的系统工程,单靠一个人是很难做强做大的,因此,建立一个协调一致、分工合作明确的团队是决定创新创业成功的关键。 3.实践教育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教育活动,因此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理论教育必须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例如,可以开放实验室、图书资料室,创立实践实习基地,设立网上模拟实验室,和企事业单位一起建立实践基地等,从而使大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还要安排有经验的指导老师进行指导,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其实际水平能力。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模式 1.设立课程模式 课程体系一直以来都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内容,但是我国现阶段大都缺乏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因此亟须建立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其中包括创新创业知识、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内容。我们需要制订合适且科学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保证它在大学生接受四年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能得到落实。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内容。其中创新培养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①纵向拓展型模式。实施技术专业+管理学辅修、技术专业+经济学辅修等模式,对以往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改革,关注重点从产品的技术设计、生产流程向营销、销售等方面延伸,强化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办学,使学生不但能够掌握专业技术,也了解生产和经营过程。②横向拓宽型模式。对于管理类、经济类、外语类、法学类等专业,在确保学生学科专业基本技能、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增加设置能够反映专业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的课程模块,使之向相近学科专业以及相关专业领域拓宽,使学生的专业面得到拓宽,提升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③基础加模块模式。对于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为了培育社会急需人才,应该在专业内根据需要调整专业方向,使得学生能根据社会需求以及自己的 兴趣 爱好 选择课程模块。④产、学、研相结合模式。实行大学生科研计划,鼓励大学生积极加入到企事业单位的实践以及教师的科研工作中来。同时教师也可以将产业实践和最新成果及时反馈到课堂,或者融入教材,使教学活动延伸到市场和科研第一线,从而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优化。此外,学生在参加科学研究活动时,能够强化务实创新和创业意识的科学精神,提升其实践能力。 3.优化管理模式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要实现与社会各界以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整体配合,并且依赖校内各个子系统的联动管理、紧密合作,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和管理体系,就必须对整个活动过程中的各阶段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咨询、服务、诊断和精细化管理。①筹备期。重点是进行品质、意识、能力和精神的教育训练和培训,提升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这一阶段可通过学校教育培养来实施。②初期。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融资、政策、场所和技术等支持,安排导师对他们进行及时的指导,解决其中遇到的难题。这一阶段不但需要学校的培训和教育,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政府政策的扶持、正确引导以及理解。③中期。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跟踪、咨询和诊断服务,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同时学校可以把他们取得的经验以及应该吸取的教训及时地反馈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去。 4.健全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环境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是高校、社会、政府的共同行为,而不是简单的高等学校教育行为,因此,只有所有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出台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肯定会遭遇很大的风险和困难。所以,政府需要根据“积极引导、鼓励支持、保障权益完善服务”的方针政策,给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拓展空间,加强服务,完善政策,优化环境。比如说可以给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担保基金;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行政审批规范化,简化审批和办证手续等。 三、结束语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强化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等。所以,为了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需要建立一套系统全面的教育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承担者、企业为辅助参与者的服务管理模式,逐渐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机制;此外,还需要强化管理制度的完善,在金融、税收等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加以鼓励,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建设和宣传报道,形成优良的人才成长土壤和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拥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晓梅.试论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功能及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20-122. [2]鲁保富.论教育现代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25(2):143-147. 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论文篇三:试论如何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摘 要】国家和省、校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多年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 其它 学生类科研项目的经历,就如何提高各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实现大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指导教师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需求,旨在激发和训练大学生 创新思维 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1]。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目标,从指导教师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体会。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基础教育体系、教育观念和教师的素质都在制约着创新的实现。尤其是大学生,应试入学后更是表现创新能力不佳。如何摆脱中小学的应试教育模式,尽快适应自主学习占有一定分量的大学学习生活,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是难点,也是大学生培养的重点。 大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存在如下主要问题:一是方向不够明确,不知道做什么;二是缺乏问题来源,前两年的平台教育使得学生对专业知识匮乏,无从下手;三是缺乏观察力,不能自主发现问题。针对如上问题,在实践中需要采取 措施 一一化解。 1 明确方向并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大学生与中学生的最大区别是,大学期间是专业人才培养,有了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但大学前两年的学习还是以基础学习为主,这就为大学生参与大创项目增加了难度,低年级的学生不知道该做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做。解决的办法,一是入学后进行 职业规划 教育和专业概论教育,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毕业后的专业性质和内容;二是学生尽早进入老师的工作室或研究室,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三是作为参加人参加到高年级的大创项目中,先锻炼和学习,有了明确的专业方向和专业认识,知道自己做什么和怎么做,之后就可以独立承担项目。 尝试先实践后理论的“倒置式”课外专业实践教育。所谓“倒置式”课外专业教育,就是课外专业实践早于专业理论学习,学生在低年级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专业实践,让学生先从感性上认识专业,利用实践中的发现和问题去指导专业理论学习,从而达到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相互促动过程。 探索“倒置式”课外专业教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让学生从入学起就开始系统地进行课外专业训练,使之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和认识,并将自己对专业的感知与专业基础教学有机结合,达到有的放矢,籍此促动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课内教学质量的提高,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并提高毕业生社会竞争力的培养目标。 学生在课外专业实践中对专业有了初步的认知,也能在实践过程中思考一些问题,并结合自己的认识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就需要指导教师进行积极引导,指导其如何设计解决思路和实施。 2 积极引领 把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渗透到教育的整个过程,培养高素质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但我国高校的 教学方法 以及课程设置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其主要原因是学生不会思考问题、不会提出问题,也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问题先找老师帮助。出现这样的问题,也不能全归责于学生。作为教师,应该 反思 是否在教学过程中教会了学生如何思考? 实际上,老师们习惯于给学生答案,以讲为主,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这样如何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我们需要思考作为老师的作用和角色。学生遇到问题,不是简单的给出答案,而是要剖析问题,在分析问题过程中让学生做出判断,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刚接触项目时,往往很茫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但老师需要积极引导,讨论式启发,让学生先拟定方案,针对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经过几次类似的分析后,学生再遇到问题,就会先进行思考并寻找解决方案,然后和老师探讨。这样,学生不仅能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而且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学会了科学思维。 3 团队意识培养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以后事业成功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对其以后的发展尤为重要,也是保质保量地完成大创项目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指导学生大创项目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在项目团队的管理上,给予项目负责人充分的自主权,负责项目的方案与实施。在此过程中要发挥每一个成员的作用,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同时,项目组成员也要服从项目负责人的管理,同心协力,分工负责,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共同努力。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若存在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指导教师负责协调,给出合理化建议,宏观上进行调控,主要还是要靠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参加高层次研讨 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需要给他们创新的自由空间。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旨在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眼界是创新培养的关键要素之一。通过参加研究生学术研讨会、指导教师的项目进展或阶段性 总结 会,进而参与讨论,让大学生感受学术氛围和气息、接触专业学术前沿,对开拓其思路、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参加高层次研讨,也可以让学生减弱对学术圣坛的敬畏和距离感,提高了学生对学术问题质疑的勇气,提高其自信心,思考问题更加趋向科学和合理。 5 结语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在课外建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培养大学生主动性学习和自学能力,激发其创造性。 通过三年的指导实践,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科学态度、合作精神、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大创项目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参与项目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如何在大创项目实施中保质保量地完成预定目标和任务,任然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来共同努力与探索。 【参考文献】

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如何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文献综述一、 研究的背景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教育与就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接受教育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就业,这里教育就成为了一项投资,以期能够在未来的就业中赚取更高的利润来弥补所投入的成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迅猛发展,但另一方面,就业的形式却越来越紧张,接受教育并没有带来更好的就业前景。20世纪末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难度持续增加,遵循国际通用的关于失业的定义,我国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这样的情况同样出现在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毕业生的失业率是社会整体的失业率的几倍。上述这些情况都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能否通过教育的改革来改善毕业生就业情况。近几年我国对教育改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们该如何改才能有效的缓解毕业生就业的难题。二、 研究的成果(一)、对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的研究对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了很多结论。第一种观点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由于供需的不平衡导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出现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态势,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教育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究其原因,是在这一时期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1935年沃尔什发表的《人力资本观》文章中首先提出)以及完善(代表人物:舒尔茨,丹尼斯,贝克尔),在人力资本理论中,教育被摆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美】舒尔茨著,蒋斌、张衡译:《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商务印书馆,1990)。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分子失业”和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在各国蔓延。菲利普.库姆斯指出,“知识青年大量涌向本以饱和、又被严重的经济衰退进一步削弱的就业市场,从而引起职业队文凭等级的要求突然急速提高,造成了普遍的个人痛苦和不祥的政治动荡” (菲利普.库姆斯著《世界教育危机》,赵宝恒,李环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表1,1970-1982年部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青年与成人失业率之比。国家 1970 1976 1980 1982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法国日本西班牙瑞典英国美国 2.12.41.82.22.23.02.41.53.1 3.32.52.73.21.73.63.13.12.6 3.82.42.83.62.03.83.63.12.6 2.92.22.93.72.13.93.32.42.3(资料来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就业展望》,转引自桑锦龙,《教育转型与专科毕业生就业》,2008)教育经济学家M.布劳格(M.Blaug)认为造成毕业生失业的原因不是大学毕业生的绝对过剩,而是供给的快速增长。大学毕业生的突然泛滥会造成毕业生的失业,如果说毕业生能够缓慢的进入市场,那么这些毕业生就能够被劳动力市场所吸纳。表2,1995年部分欧洲国家经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以及高等教育毕业生失业率状况国家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毕业一年后失业率(%) 毕业五年后失业率(%) 所有劳动者失业率(%)非大学 大学 非大学 大学 非大学 大学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 2408026050282602012014510 66.949.642.740.646.1 2017mm58 92055246 116mm31 610mm17 9.75.95.2m16.6 6.27.04.77.313.8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提出的“教育过度”和“知识失业”等问题也是对这种观点的补充。如:1995年,陈昌贵在《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非经济学思考》中提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将会造成大量的教育性失业”;张桂春在《关注“教育性失业”问题的新视角》一文中指出:“教育性失业现象是教育产品出于买方市场下的典型产物”;杨立安认为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是相互联系的,与教育过度相伴生的是知识失业(杨立安,浅析我国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问题[A],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5-4);董志强和宋奇成认为知识失业在发展中国家成为一种持续的社会特征,他们都承认知识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上的供需失衡造成的(董志强,宋奇成,知识失业:事实、成因与治理[J],改革与理论,2003,3)。第二种观点是认为毕业生就业问题是由非市场因素产生的。杨云彦和陈金永认为在理论上,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不断隆冬将会使劳动力市场趋于均衡,但实际情况是由于非市场因素的普遍存在,劳动力流动往往很难达到市场均衡。(杨云彦,陈金永,转型劳动力市场的分层与竞争-结合武汉的实证分析[A],中国社会科学,2000,5)瞿振元和谢维和在《2000-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中对高校毕业生的失业问题进行了分类:①结构性失业;②摩擦性失业;③体制性失业。其中摩擦性失业就是由于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体制性失业是由于制度的不合理造成的,而结构性失业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轨引起的。第三种观点则是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归结于高等教育的质量下降,使得毕业生的竞争力下降。在20世纪初的英国,Beveridge(1909)首先提出了就业能力的概念,之后又有许多人对之进行完善,特别是Hoyt(1978)提出了“可转移的”技能在就业能力中的重要性,它这种技能可使得被雇佣者在寻找下一份工作时变得容易。从1980年起,就业能力成为工作者的元特征,它融合了态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下降是其失业问题的一个原因。萨茹拉认为大学生除了应具备的就业能力除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外,还要具备: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经营能力等。(二)、通过教育改革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实践研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向。1. 扩大就业市场。傅军(2007)指出,目前我国失业群体的存在,主要是由供需量的矛盾、供需结构的矛盾、地区就业不平衡、农村劳动力城镇转移等几个方面构成。他提出:(1). 推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就业结构,突出增加就业容量。(2). 促进劳动力流动,振兴东北老工业区,盘活中西部劳动力资源,增强劳动力吸纳能力。(3).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工城市化。刘俊艳(2010)认为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分为城乡劳动力市场、国有单位和非国有单位劳动力市场,很多大学生将城市作为自己的首选之地,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制定政策鼓励大学生下乡,进入农村劳动力市场。2.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朱继光(2009)通过对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和特色项目的研究,指出其对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政府和社会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创造良好外部条件。第一,高度重视就业能力培养;第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指标体系框架;第三,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实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项目。傅军(2007)提出“突出就业再就业能力建设,解决劳动者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萨如拉(2004)指出社会对大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除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外,还有这几方面的要求: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经营能力等。3.学校和企业应加强合作,让高校了解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帮助学校将这些能力嵌入课程设置中。朱继光(2009)提出学校和企业应加强联系,共同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一,加强校企合作,让高校了解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第二,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让大学生及早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和要求;用人单位应提供给大学生更多的见习和实习机会。王霆(2007)的研究表明,各高校认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阅读写作能力”比较重要,而企事业用人单位则认为“倾听理解能力”、“推理运算能力”比较重要。此外,学校更强调学生在就业能力中对计划协调、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而企事业用人单位更强调业务操作、解决问题、学习、执行等能力。可以看出,目前企事业用人单位和高校对于学生就业能力中不同技能子项的关注程度是有较大差异的。刘介明和史金平(2010)提出校企联盟的运作方式。大学教育与就业的无缝培养模式主要通过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分阶段交叉引入实践体验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体验实践工作的具体流程,让学生明白成功者背后的艰辛,从而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储备,丰富对实践工作的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督促学生对于自身能力和未来发展定位的思考。三、研究的不足与发展趋势(一)、研究的不足纵观国内外的关于教育与就业关系的研究,大多数都是集中在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很多,但对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专科教育的研究较少。在从教育的角度研究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时多是把重点放在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上,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各种素质,而对教育如何与社会需求相接轨的研究较少。(二)、研究的趋势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善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有以下几个趋势,1,加强对学生个人素质的研究,注重学生通时素质的培养,如大学生必备的四种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2,注重教育与社会的接轨,以需求为导向来培养人才,如校企结合,培养社会需要的专项人才,如大量的高级技工。3,完善各种教育体制,如职业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等,各种教育方式的完整性的提高有利于毕业生走向的多元化,这样就既能帮助毕业生找到工作,又能够满足社会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四,参考文献[1],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8-180.[2],靳希武.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单中惠.外国素质教育政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4],(美)Elchanan Cohn,Terry.G.Geske.教育经济学[M].范元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9.9[5],(美)Wayne K. Hoy,Cecil G. Miskel.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Seventh Edition)[M]范国睿.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6],王霆,唐代盛.国外就业能力框架和模型研究发展综述[J].求知,2006年,S3期:214-215[7],朱继光,祝伟.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05期:69-71[8],叶忠,教育与就业关系的转型: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A].南京师大学报,2009年3月,第2期:78-83[9],叶忠,近二十年中国教育与就业关系研究评述[A].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7卷,第3期:75-78[10],柳云飞,周晓丽,张素红,教育制度创新与社会就业增长-全球视角下的教育与就业关系初步分析[A].前沿,2010年,第3期:122-125[11],萨茹拉,“实践课堂”教学探索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A].民族教育研究,2004,第3期:24-28[12],范明,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3],桑锦龙,教育转型与专科毕业生就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4],张高辉,高耀明,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5],陈昌贵,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非经济学思考[J].教育评论,1995/5

1、牛长松著。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学林出版社,2009.01。

2、席升阳著。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8.05

3、王英杰、郭小平主编。创业教育与指导。机械工业出版社,006.09

4、彭行荣主编。创业教育——21世纪高等专科·高等职业学校适用教材。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08

5、高建伟、丁德昌主编。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02

6、储克森主编。职业·就业指导及创业教育(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06

7、董平、石爱勤主编。21世纪全国高校通识课规划教材——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08

8、胡长健、孙道胜主编。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教程。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1

9、张涛主编。创业教育。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02

10、伍维根、张旭辉、彭德惠主编。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教程。西南交大,2007.08

11、徐振轩编著。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新编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06

12、陈敏主编。创业指导/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规划教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08

大学生创业就业方面论文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3-5英文摘要 5-61 绪论 10-19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0-141.1.1 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10-111.1.2 大学生的电子商务创业实践迫切需要支持和引导 11-121.1.3 加强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12-141.2 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现状综述 14-17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4-15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5-17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17-191.3.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7-181.3.2 本文的研究思路 18-192 重庆市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现状调查 19-252.1 调查概述 192.2 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和回收 19-202.2.1 问卷设计 19-202.2.2 问卷发放和回收 202.3 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和处理 20-232.3.1 数据处理方法简介 20-222.3.2 数据处理的结果 22-232.4 个案调查的过程和方法 23-253 调查结果分析 25-443.1 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基本形势 25-263.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26-323.2.1 大学生创业意愿分析 26-273.2.2 大学生对电子商务的认知程度 27-293.2.3 大学生创业素质分析 29-303.2.4 目前大学生创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30-313.2.5 对创业教育与政策扶持的需求 31-323.3 案例分析 32-443.3.1 网上开店的优势 32-343.3.2 专业网站的选择 34-353.3.3 电子商务的实质是商业 35-373.3.4 网上数字商品交易 37-393.3.5 创业为大学生提供自我认识的途径 39-403.3.6 C2C 的安全与信用 40-413.3.7 第三方意见 41-423.3.8 互联网上的其他创业方式 42-444 大学生网上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44-544.1 通过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44-464.2 营造良好的网上创业环境 46-474.3 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 47-494.4 构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49-514.5 努力培植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51-545 结论 54-56致谢 56-57参考文献 57-6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利用C2C电子商务进行网络创业现状作者:李志 | 最后更新:2009-12-6【摘要】原本面临就业难的大学生遭遇金融危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创业的道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仍快速发展的C2C电子商务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新的途径,大学生网上开店悄然兴起。中国C2C电子商务发展面临法律制度不够完善、交易信用有待提高、国人消费习惯有待改变等问题。大学生心理素质、自身创业素质仍有待提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中国C2C电子商务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以及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的不断努力,让大学生网络创业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发挥积极作用。【关键词】金融危机;大学生;网络创业;C2C电子商务一、大学生C2C电子商务模式网络创业的定义及特点网络创业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电子通讯设备,发现和捕捉新的市场机会,提供新的商品或服务,以创造新价值的过程。网络创业区别于其他创业的3个关键维度特征包括虚拟性、技术性和分布性。虚拟性:指网络创业需要借助电子网络工具跨越时空进行。例如,网上商品陈列、网上销售、网上咨询、网上信息传送等一系列远程工作、贸易活动。技术性:指网络创业需要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知识技术支持。例如,网络平台构建、网络安全、电子支付、系统集成等。分布性:网络创业需要拥有不同资源的人或企业跨越部门或组织边界来协作进行,例如,通过第三方物流配送、委托银行进行电子结算、第三方网络技术服务支持等[1]。网络创业属于电子商务的范畴,电子商务有B2B(BUSINESS TO BUSINESS)、B2C(BUSINESS TO CUSTOMER)、C2C(CONSUMER TO CONSUMER)三种模式。大学生的网络创业大致可以分为4种类型:一种是自己建立网站,从事某种商业活动;二是利用现有的网络平台进行创业活动,如在C2C网站上开网店、在威客网上承接有偿的任务等;三是利用自己的网络创意和知识,注册网络资源(如注册买卖域名)、提供网络服务(如为企业或别人的网站提供宣传推广等)创业;四是利用自己的网络技术创业[2]。目前大学生网络创业的主要形式是加盟C2C网站开办自己的网店。C2C(CONSUMER TO CONSUMER)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网上电子交易市场,个人卖家通过电脑上传产品到网上市场,买家通过电脑接入网上市场,了解产品,从而购买的网上交易市场。在这个市场里,买家和卖家都是个人而非企业,是个人与个人在进行产品、服务及信息的交换[3]。国内知名的C2C网站平台有淘宝、TOM易趣、拍拍、百度有啊等。国外的有EBAY、AMAZON AUCTION等。二、中国C2C电子商务发展情况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提供的《2008年中国网络购物调查研究报告》显示,上海的网络购物渗透率(指半年内在网上买过东西的用户数量占网民数量的比例)达45.2%。其次是北京,网络购物渗透率为38.9%。再次是广州,为31.9%。其他城市的平均网络购物渗透率是21.6%,总体网络购物渗透率达到27.9%。而在购物网站的网络购物渗透率方面,C2C购物网站淘宝网已经达到81.5%,与位列第二三位的B2C购物网站当当网、卓越亚马逊网差距为近65个百分点。由此看来C2C电子商务已形成较大市场规模[4]。据2008年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C2C模式一直是我国网上购物的主要形式,预计未来两年我国C2C电子商务网站的总营收规模将继续迅速增加。2008年C2C电子商务网站交易规模将达到678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65.2%,2009年交易规模将达到约1023亿元人民币。C2C电子商务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有C2C购物经历的网民不足三成,且集中在大城市,普及率比较低,其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有着非常大的上升空间。未来几年,我国C2C市场的发展将由量变到质变,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政府方面鼓励电子商务加速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市场对内外开放。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流动和充分竞争。”三、金融危机给C2C电子商务带来的新机遇当股指跌破2000点的时候,当国际油价跌破50美元/桶的时候,当房价下调最高达40%的时候,谁能抵抗住刺骨的寒风?艾瑞咨询统计,2008年全年网络交易规模接近2700亿元,超预期2000亿元交易规模的30%以上,报告还指出,在未来一两年内,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还将保持着20%左右增长速度。无疑,电子商务是这个“大萧条时代”最大的赢家[5]。(1)金融危机揭开电子商务的新时代。在这里引用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云的话“金融危机对我们来讲是百年一次碰到的机遇,标志着世界将进入一个新商业文明时代,工业将进入后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即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完美结合。这次金融和经济危机在中国意味着我们揭开了电子商务的新时代。”金融危机导致大批的中小企业倒闭,但那些敢于尝试信息技术,敢于创新,敢于找生存渠道的企业生命力极强。信息化时代是个性化的时代,而电子商务正是个性化大发展的平台。(2)金融危机导致消费者消费习惯的转变。金融危机直接导致消费者收入水平降低,购买能力下降,但基本消费仍不可或缺,多数消费者尽可能的找一些更便宜的商品来替代,甚至花更多的时间去寻找性价比更高的商品,电子商务恰好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渠道,这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四、大学生C2C模式网络创业现状1.在校大学生网络创业模式初探索大学生作为伴随着网络大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对于网络创业有着先天的优势。当今社会网络迅速发展,信息渠道更加广阔,大学生的视野也更加宽广。就业难和金融危机的大前提下,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自主创业意识也较以往有所增强,在校的大学生们已经未雨绸缪,拉开了校园创业的帷幕。在校期间通过家教、销售等各种兼职、实习来增加自己工作经历的学生大有人在,利用校内网站开始经商的大学生也日渐增多。在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一种被大学生普遍接受的消费方式同时,部分有着商业头脑的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仅充当网络消费者,开始了网络营销创业模式探索,在网络创业大军里小试牛刀。高校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网络消费群体更是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网络营销创业模式的校园雏形当属高校论坛上的各种校园商品销售代理、团购代理以及各种二手交易。高校BBS的二手交易板块和校园代理板块人气十足,各具特色,很多高校的BBS更设置了代理专区,供校园内代理们发布商品信息,描述商品、展示图片,卖家和买家相互交流评论。在这里,大学生们进行网络创业试水。怎样寻找质优价廉的货源,拿到合适的代理价,如何推介商品,吸引买家,如何与买家沟通,货后服务如何开展…创业先行者们在实践中积累宝贵经验。与在校内网站上发帖进行交易的方式相比,加盟C2C网站平台,开办自己的网上店铺,就成了大学生进行网络营销创业模式的高一级的选择。在这里,交易行为更加规范,竞争更加激烈,需要学习的东西更多。从怎样加盟合适的C2C网站平台,进行市场需求调研,定位自己的商铺,寻找合适的货源,到展示宣传自己的商品,确定合适的价位,在无数的网店中脱颖而出,争取到买家,提高销量,到物流配送的合作,售后服务的跟进。大学生们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自身或周围朋友的外形优势,充当免费模特,利用熟练地摄像技术,多方位全面的展示商品,结合自身和周围同学朋友对商品使用的感受,提供量身的建议,加之大多卖家本身也是买家,了解买家的心理,有利于和买家沟通交流,争取到买家的好评,对时尚和流行的敏感有助于抓住商机,提升销量,这些都是大学生网上经商的优势。但大学生利用C2C电子商务进行网络创业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2.大学生利用C2C电子商务进行网络创业和一般创业形式相比较的优势电子商务和传统商务相比,有着特有的优势:(1)可以实现零库存。卖家只需展示商品信息,对商品进行描述,无需现货,充当着买家和厂家之间的中介,按需订货,量出为入。(2)低成本。前期不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只需相对少量的固定资金,一台电脑和网络条件即可。(3)低门槛。很多大型的C2C网站对入住品牌或商城的用户不收取或收取少量的服务费。开办一家自己的网店成为易事。(4)易上手。对于熟悉网络的大学生来说,网络操作程序不是难事。对于缺少资金和经验的大学生来说,网络创业是实现创业梦想的优选途径。3.大学生利用C2C网站平台进行网络创业的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从中国C2C发展现状来看,C2C模式虽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在它仍然面临许多问题。(1)法律制度有待完善。网上交易、电子商务都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鲜事物,各国都在积极探讨制定合适的法律来规范电子商务的行为。而目前,由于法律的不完善,参与网上交易的个人、企业的权益得不到保障。(2)交易信用与风险控制。互联网跨越了地域的局限,把全球变成一个巨大的“地摊”,而互联网的虚拟性决定了C2C的交易风险更加难以控制。以易趣为例,根据统计,在其每二万五千件交易中就会发生一起案件。网络在C2C方面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需要电子交易平台提供商扮演主导地位,建立起一套合理的交易机制,一套有利于交易在线达成的机制。(3)国人的消费习惯有待改变和培养。电子商务在中国出现毕竟只有短短数年时间,除了受过专业教育的白领、乐于尝试新鲜事物的年轻人,很少有人愿意接受在线购物的消费方式。并且,国人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和水平也制约了C2C电子商务的发展。这些,需要时间来对消费者进行培训,对市场进行培养。二是从大学生自身来讲,自身创业素质有待提高。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做好艰苦创业的准备,随时准备迎接失败。创业都会有风险,网络创业相对较小,但风险依然存在,大学生校内网站经商的目的一般只是赚些钱,补贴日常生活,很少将其上升到创业的高度,运作上大多不规范,缺少一定的规划和发展目标,往往是随兴而做,能成规模的很少,坚持下来的也不多。而实际的创业不能仅凭兴趣,需要预先对市场需求和前景做出估算和调查,对未来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规划,不能仅凭三分钟热度,要做好长久奋斗的准备。网络创业的前期是很辛苦的铺垫工作,也许做了很多努力,却因各种原因,收益甚少,经营惨淡,需要创业者不断总结经验,调整经营策略,如果没有持久的恒心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很容易以失败收场。其次,要有承受各种压力的心理素质。网络营销和实体经营相比,中间环节增多,经营者面临更大的压力。来自货源管理、顾客管理、竞争对手、物流管理、信息安全、虚拟沟通、信息处理等各方面的压力让很多刚开始涉足C2C电子商务的新手们不堪重压。怎样争取到自己的顾客群并维持下去,怎样在同类商品经营中脱颖而出,怎样克服网络沟通中信息的多变性和不准确性,选择什么样的物流配送方式,每天面对大量的咨询和信息,该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等等,所有这些环节都考验着网络经营者的体力、脑力和心力。初创者们需要在压力中快速学习和成长,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往往会在经营之初就败下阵来。另外,要有自己的个性化经营。在C2C网站上茫茫如海的商铺里,面对同一件商品,购物者有多个选择。网络经营者如何吸引到消费者,把他们变成自己的顾客,需要个性化的经营方式,才能在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加的网店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信息化时代是个性化服务的时代,创新是网络经营的生命力所在。最后,诚信永远是根本。要想在网络创业的道路上走的长远,必须要立好诚信的根本。网络创业由于具有虚拟性,存在着很多虚假信息,网上商铺里也有很多靠欺手段获得好评度的例子,但终归难以持久。唯有从商品性价比和服务质量上不断提高,才能在网络创业中走的更远。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仍然不够,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之前和创业过程中都需要不断学习。创业前期主要是理论知识的铺垫和实践的准备,创业过程中则是更多实战经验的积累。大学生具备了创业的热情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但传统教育下的大学生缺乏创业意识,实践准备不足,创业能力较低。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准确,对创业风险预计不足,对创业流程专业知识不够,这些都将成为制约大学生网络创业的短板。在这一方面,需要高校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三是学校方面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适合创业的环境。(1)加强创业教育。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规划课程,但创业类的课程很少,而且就业指导课程也多偏于理论知识,实用性不强,导致学生对这类课程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在这方面学校要完善课程体系,开设有关创业的课程和学分,使大学生创业教育逐步规范化,并且在开设这类课程时增加一些创业模拟或实践的部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2)联合企业开展创业设计大赛,如北京高校的“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用此类的创业设计比赛,激发起大学生对创业的兴趣,增加创业实践训练。(3)鼓励校内创业。大学生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创业者除了要有较强创新能力外,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宽厚的专业和非专业知识,而高校多学科的教育体系使校内创业的学生可以尽快做到课堂理论学习与创业实践相结合。学校对校内创业活动应给予鼓励、支持、理解,给予资金、政策上必要的支持[6]。(4)毕业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学校可以提供一定的创业咨询帮助,帮助创业者更好地克服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5)积极宣传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让大学生创业者能充分享受政策上的优惠条件。五、大学生利用C2C电子商务进行网络创业的未来发展展望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依然严峻,电子商务在金融危机带来的新机遇下蓬勃发展,虽然中国C2C电子商务发展仍面临很多问题,大学生自身创业素质仍有待提高,高校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和支持力度方面有待加强,但暴露问题和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学生C2C网络创业模式将更加成熟,在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中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参考文献:[1]龚志周.网络创业特征实证研究[J].经济,2009(1).[2]李凌己.网络创业,大学生准备好了吗[N].中国教育报,2009-8-19.[3]舒琬岚.网络营销:大学生创业模式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4]钱懿,王少华,王军.C2C电子商务作为大学生个人创业途径之一的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9(5).[5]南方.电子商务解金融危机下就业难题[N].中国企业报,2009-3-17.[6]俞慧雯.大学生社团市场化运作对开展创业教育的启示[J]现代商业.2009,(2).李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责任编辑:杨长征、李广文注:该文为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2009)应征论文,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办公室供稿。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之前的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教育,使得大学生不再是稀少的资源,大学生就业难度较大这一问题不断凸显。本文主要探究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如何适应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改革的策略,旨在给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 键词: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大学生就业

在当前就业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这一背景下,大学生对社会和职业的适应能力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率。面对激烈竞争,高校一定要站在满足人才市场需要的角度,加强教育和教学以及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变革,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下面将进一步阐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适应大学生就业的策略。

一、树立以人为本、教学为核心的理念

当前教育理念注重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主体性,确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要求教师一定要完全改变大学生过于依靠教师的固定思维,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发挥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将教学作为核心,实际上就是把提升教学水平作为最基础的工作。首先要调整高校评价机制,由重视科学研究变成重视教学。其次,改变教师的考核制度,主要考察教学工作量及水平,使之在职称评定的过程中发挥核心功能。再次,增加教学方面的投入,提升教学经费在实际教学活动研究方面所占的比例。最后,行政后勤部门必须要针对教学活动的内容进行配合、辅助工作。

二、以市场为导向建立新的教学方式

目前高校教育通常都有着和市场需求不符的情况,存在基础教育不强,专业教育面不广,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不科学等一系列的问题。学校应该不断拓宽专业路径,始终坚持厚基础、宽路径、强能力这一根本原则。不断强化专业学科和对应的职业及岗位的关系,不断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本着先进性和多样化的原则,设置课程时要充分思考其先进性,要让学生能够依照自身的喜好与长处选择相应的课程。改变教学及考核的方式,彻底改变之前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采取教师和学生沟通互动这种教学方法,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考核方式也要由之前单纯的笔试,变成笔试和面试以及动手能力测试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强化大学生职业技能锻炼,鼓励并且支持学生考取多种资格认证。将产学研三者结合起来,尽量让更多用人单位以及科研部门参与课程设置,使用人企业的要求能及时地传递给学生,培养就业能力较强的人才。

三、强化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

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从根本上强化自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人际关系,增强创新以及耐压能力。另外,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够相当程度上认识真实社会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缩短毕业之后适应社会的时间。

四、组织专业及全程化就业指导

高校当前的就业指导团队大部分由政工工作者和招生工作者构成,并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对于大学生的指导针对性不强。这方面应该参考一些国外的成功经验,还应聘请就业市场以及中介部门的相关人士,因为他们具备十分丰富的相关领域工作经验,并且深知企业用人的准则、招聘程序以及具体的需要,能给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帮助。要达到就业指导全程化的目标,就要聘用人力资源专业的人员与学生进行正面沟通,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点,不断丰富自身的就业知识和经验与能力,为毕业求职作一个良好的铺垫。

五、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要构建一套可以体现学生建议的教学评价制度,同时当作检查教师工作的主要根据,让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地掌握学生的想法及需要。教师要端正教学的态度,调整过于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的情况。在教学目标设置方面,应该改变注重理论知识、轻视应用能力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凸显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原则,重视学生探索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提升。在教师职考核标准中,要让教学成效占据主导地位,基于此采取淘汰制度,确保教学成果的持续改善和提升。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必须要进行变革,希望通过以上的阐述,能够给高校从教育教学管理角度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孔夏萌.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王永军.以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为核心的教学与就业服务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3]陈昊.在线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4.

【摘要】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当前中国一个具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在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年年增加、工作岗位数量有限等因素的作用下,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成为大学生挥之不去的困扰。综合近几年来学者们的研究发现,他们对于就业难的原因、解决措施大多从个人、国家、社会三个层面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对于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就业难;原因;措施

高校毕业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主力军,但随着高等教育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日益凸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自身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在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年年增加、工作岗位数量有限等因素的作用下,众多刚刚毕业寻求工作机会的大学生倍感困惑。当前大学生就业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排斥就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约束就业的格局,如何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关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研究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随着1998年大学扩招政策以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2013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727万。然而,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大学毕业生约有749万人,大学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学者顾艳霞认为,这种快速教育扩张的方式,对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和大学生就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学者赵天武认为,大学生就业现状主要表现为,“社会需求的变化加剧,供需矛盾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结构总体上存在着不平衡,社会需求有限、大学生择业要求高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并存。就业难问题的解决逐渐成为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个人层面郭庆玲认为,部分大学生个人择业期望值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难。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慢慢改变。学者罗兴社认为,大学生就业观念太陈旧,“精英”人才意识浓厚。学者张朋钊同样认为,许多大学生就业观念没有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而与时俱进。这往往导致他们眼光只盯住工作稳定、待遇好的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国有大企业等单位,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学者王树岩认为,就业能力不足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没有发散性思维和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观念,他们的社会实践缺乏职业方向性,注重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要求。

2、国家层面在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就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就业难”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有学者认为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就业难的其中一个原因。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使社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基本国情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增加,无疑会使原本依靠于中低端产业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模式与经济产业结构增长方式不匹配,用工市场供需不平衡。换言之,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就业难的一大原因。甘长来认为,国家支持性就业政策不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支持保障力度不足,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措施,但没有达到理论上的预期效果。政府经济调控手段的强度和力度不足,出现宏观调控乏力的问题,从而可能导致“有工作没人,有人没工作”矛盾现象的出现。国家缺乏相应的就业指导与有效的信息支持,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业机制不健全,导致就业渠道不畅,就业信息不及时、不全面,政府这方面工作的滞后,致使其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有效服务。

3、社会层面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除了个人和国家因素以外,社会因素也有很大的影响。葛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在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层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等诸多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存在着差距。部分高校盲目扩招,重理论轻实践,概念化的教学方法削弱了培养能力的环节,出现了教育质量下滑的现象。学科和专业设置不能与社会需求接轨,人才培养现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科学性,学生得不到学校全面有效的帮助。覃伟丽认为,各单位对于应聘人员的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受传统社会心理的影响,高学历成为众多招聘单位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众多的招聘现场,可以发现很多企业招聘条件中都表示对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人优先考虑。唯经验论与唯学历论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扩大,对人才的选拔与聘用更加苛刻,门槛的设置成为一些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得其门而不入的重大阻碍。

三、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的路径分析

1、个人层面学者丁永刚认为,大学生应摒弃非科学的就业观,树立科学的与市场相适应的就业观。学者任林认为,大学生必须转变“天之骄子”的观念、不盲目追求学历,转变唯“大城市”论,合理选择职业岗位。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大学生应将自己从“精英身份”端正到“普通员工身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就业竞争力,正确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大学生还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敢于去基层,向西部或中小城市甚至是农村等基层地方去寻找工作岗位。提高就业能力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破解严峻就业形势的关键。王亚娟学者认为,大学生可以通过提高自身包容、感恩、乐观、韧性和自我效能感等五个心理资本维度来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学者赵明认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要使大学生自身认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加强实践能力。

大学生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要将所写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成为一个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国家层面学者余东华认为为了解决就业这个民生大事,国家需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制造业大国而不是制造业强国的现实背景下,国家需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并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双轮驱动”,提升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增加大量就业岗位。国家要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缩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偏差。产业结构的调整从长远来说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学者薛晓峰认为国家应该制定有关法律法规从宏观上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政府要在宏观调控、深化教育体制、完善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要做积极的工作。政府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规范协调工作,对大学生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就业机制,给大学生一个公平的竞争机会。国家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为毕业生提供一个施展的舞台。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毫无疑问这是最稳妥的策略。

3、社会层面学者武佳文认为,高校要从入学时就引导、灌输学生的就业春岁月知识,从个人成才与社会需求两方面引导学生就业。在专业方面,加强对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革和调整,适时增设新专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高校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重视就业市场的信息反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高校重视社会资本的积累,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社会渠道,为大学生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黄卫华认为,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合理冗员,才能满足用人单位各个层次对人才的要求。现在许多企业都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要想使得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能突破创新,就需要企业深化改革,减员增效,建立人才储备制度,调整人才结构,这样才能使企业充满新的生机。企业也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从培养人才入手,建立毕业生实习基地,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平台。

四、简评

总体上来讲,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认识也在加深。

1、研究成就

(1)学者们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研究主要从个人、国家、社会三个方面,具有综合性和客观性。

(2)学者在研究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时对照国外情况进行比较,使得研究结果更加科学性,研究者有广阔的学术视野。

2、研究不足

(1)跨学科研究成果少,大多都从教育学来研究,很少从政治、社会、心理等其他学科进行研究,而就业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进行跨学科的研究。

(2)研究大多重复,对于问题、原因、对策都有太多相似性,应该拓宽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在原来研究上深入研究。

(3)学者在研究时会与国外情况进行比较,但只是研究没有真正深入了解到他们对于问题采取的措施,研究成果有待加强。

(4)学者研究将普遍现象作为重点,对于特殊情况没有研究,研究缺失特殊性。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还需深入,经济不断发展,就业问题亟待解决,只有大学生、国家、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才能走好就业之路。

【摘要】 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我国贫困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贫困大学生就业质量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本文主要从劳动力市场、社会资源、就业生活成本、自身能力四个维度分析贫困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的困境,并针对性的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自主创业

1999年教育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由2000年的95万扩展到2015年的728万,仍有不断扩张趋势。我国现阶段劳动力市场正处于转型时期,毕业生数量供大于求,部分资源型、装备制造型和压缩产能任务较重地区失业率较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已然成为人们广泛热议的问题。据调查统计,贫困大学生占总毕业生人数的20%左右,由于自身条件和外部因素的限制,贫困大学生更难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就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

一、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1、主流劳动力市场的排斥

贫困大学生出生于劣势阶层家庭,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从小接触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人脉稀缺。这部分大学生就业更多的会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总体就业质量和满意度不高。2013年12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家庭的城乡背景对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有显著影响”。蓝皮书中的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9月底,来自城市家庭的本科生就业率是87.7%,来自农村家庭的本科生就业率则只有69.5%。从就业质量看,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进入公有制部门的比例(47.8%)远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31.1%),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进入外资企业的比例(10.4%)也比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2.5%)高。[1]河北省高校大部分为省属院校,招生结构较为单一,毕业生大部分为省内生源,毕业求职集中在北京、天津、石家庄,这些地区不缺优秀人才,竞争大,贫困大学生跻身其中,受阻很大,不容易找到好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说,主流劳动力市场更青睐于家庭背景好的学生,贫困大学生常常被排斥在外。

2、就业资源不完全

我国大学生就业体系还不太完善,就业信息不对称,大学生就业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偏高。贫困大学生社交网络较为局限,人脉资源不足,求职更多依赖于自身搜寻,不容易获取全面的招聘信息,更接触不到优质招聘资源,求职处于劣势。北京、天津经济发达,资源丰富,对全国各地尤其是河北省高素质人才产生了强烈的“虹吸效应”,致使能在河北省发挥作用的优秀人才十分有限。人才流失、国家重点建设领域不足,河北省就业资源质量不断下降,发展面临巨大困境。河北省产能结构偏于重工业,产能过剩,结构调整过程中大量工作岗位减少,毕业生供应量远高于岗位需要职工数量,就业陷入困境。[2]

3、自身能力较弱

从自身来看,贫困大学生接触优质教育资源较少,个性特长得不到发挥。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贫困大学生一般把学习成绩看作学习的第一要义,忽视了其他方面发展,缺少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不足,领导指挥能力较差。贫困大学生社交范围面偏窄,交际能力较弱,贫困大学生在大学往往收获的只是一只文凭,达不到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在以后的社交中也常常处于劣势,升职空间不大。[3]从外部因素来看,河北省高等院校数量多,但是整体水平相对滞后。仅拥有1所“211”院校,占省内高校的0.99%。科研创新水平低,河北省得到教育部认证的科技园只有燕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河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保定国家大学科技园,占河北高校总数的2.6%。河北省只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量上远低全国平均水平。[4]

二、破解贫困大学生困境的几点对策

1、完善就业机制,拓宽就业渠道

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调节机制,严格监管用人单位,健全劳动监察机制。建立健全公开透明机制,加强企事业单位用工规范化。鼓励开展公平竞争,为贫困大学生就业营造公开透明的环境。重点解决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近期政府公布了一些一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和各地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对于学生找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要加强网站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企业利用这个平台进行人才招聘,严格控制企业来源,为学生提供健康便利的择业环境。政府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增设就业岗位。

为在校贫困大学生多提供就业实习机会,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工作能力。要做好毕业未就业学生的实名制工作,并通过落实有针对性的培训、见习、岗位推荐、就业帮扶等“一对一”就业服务措施,使每一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和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河北省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已经在石家庄举办全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工作培训班。

2、提供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学校在学生找工作前要对学生的择业观进行引导,让贫困大学生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这就要求各大高校建立健全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聘请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开设各项职业规划课程,把就业指导落实在实处。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开放,把中心放到学生就业质量,而不是就业数量上来。转变贫困大学生畸形就业理念,进行职业平等教育,鼓励贫困大学生回乡发展,带动地级及以下地区发展。

贫困大学生提供到大型企业参观的机会,开阔贫困大学生视野,激发贫困大学生创业灵感,向有创业想法的贫困大学生引荐企业家,指导学生创业。河北省就业服务局为了加强我省高校就业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联合114求职平台举办“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有奖知识竞赛”活动,为大学生创业打下了良好基础。河北省出台政策规定可申请最高不超过1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对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个人贷款给予全额贴息。

3、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贫困大学生因为自身综合素质问题在择业竞争中经常处于劣势地位。贫困大学生要充分利用社团资源和一些比赛,不断提高自己应变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考取本专业相关资格证明,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在校期间多关注各大企业实习招聘,积累工作经验,为自己将来就业做准备。各高校要积极引入行业专才来作为专业建设的带头人,河北省各高校要抓好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优势,积极引进北京天津等地的优秀专家学者来开办讲座或授课,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创业项目资本对接,开办高校人才交流互动平台,提升学生的学习科研素养。学校要注重专业设计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课程设计与实际相结合,重视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场素养,为学生顺利进入职场作铺垫。

学术堂整理了五十多个网络会计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网络会计论文参考文献一:[1]邢赢文.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电子元件行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2]吕岳林. 基于时间阈值的SF公司快递超网络优化研究[D].燕山大学,2015.[3]林楠. O2O背景下传统零售业的盈利模式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4]崔欢欢. 公众网络诉求与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的实证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6.[5]吴小满. ST跨境电商企业物流运输成本控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4.[6]周姣岚. 服务型制造业网络的成本控制及优化[D].广西科技大学,2015.[7]赵广坤. 可优宝贝网络商城融资方案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8]赵圆. 电商网络融资模式优化及风险管控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6.[9]宋杨. 远程教育环境下多模式财务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D].北京理工大学,2015.[10]钟文韬. 肉类加工企业销售物流成本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6.[11]张婉婷.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内部风险控制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6.[12]范超群. 芜湖市电子商务企业融资模式研究[D].安徽大学,2016.[13]汪灏. 中国P2P网络借贷平台财务风险研究[D].安徽大学,2016.[14]蔡翠. B2C网上超市成本管理研究[D].江苏大学,2016.[15]章锦华. J电子商务企业成本控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6.[16]张妍. 服装网络定制个性化服务成本及定价模型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17]李佳琦. 电子商务下B2C企业会计收入确认时点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6.[18]杨洁. 第三方互联网交易平台服务费定价机制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6.[19]黄义成. CQ公司XBRL网络财务报告应用问题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6.[20]罗浩. O2O商业模式下的交易成本问题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6.[21]张婷. "互联网+"神州租车的盈利模式及财务效果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6.[22]陈沈升. 网络交易C2C模式的税收征管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23]钟明君. 高维因果网与高校资产管理的模糊推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24]文勇堂. 基于贝叶斯网络方法的通信设备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研究[D].辽宁大学,2016.[25]徐文静. 电商环境下协同配送模式的协同效率及成本节约值分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26]陈维煌. 基于灰色神经网络的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实证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27]苏伟. 市场竞争环境下供电企业购售电风险分析及应对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28]张文梦. C2C模式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问题与对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29]纪彩峰. B2C电商零售企业成本控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30]胡芳. 基于B2C模式下D电子商务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31]熊亚楠. 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价值创造驱动因素与传导机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6.[32]何珊.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财务风险预警研究[D].湖南大学,2016.[33]江楠. 考呀呀线上会计培训的品牌营销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34]杨芬.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及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6.网络会计论文参考文献二:[35]沈威.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5.[36]黄诚. 苏宁云商营运资金管理的OPM策略分析[D].安徽工业大学,2016.[37]戴宙松. P2P网络借贷相关会计核算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15.[38]贺书品. B2C电子商务经营模式下的W公司财务分析与评价[D].长沙理工大学,2015.[39]饶萌. 网络环境下差异化会计信息披露系统构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5.[40]李芳. 煤炭资源开发项目融资决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41]郝震. B2C电子商务企业盈利模式分析[D].河北经贸大学,2015.[42]彭菁菁. BLACK-SCHOLES与DCF模型在B2B商务企业价值评估中的互补应用[D].云南大学,2015.[43]张腾.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财务风险控制[D].云南大学,2015.[44]张美琳. 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个体商铺价值评估[D].云南大学,2015.[45]高喆.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46]康爱冰. 中国第三方网络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47]贺璐. 基于XBRL网络财务报告持续审计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48]李祖福. 我国生物医药上市企业盈利能力评价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49]樊华.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矿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50]安校良. 基于灰色神经网络的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D].兰州大学,2015.[51]顾永明. 电子商务零售企业价值评估[D].昆明理工大学,2015.[52]邬蕊竹. 基于复杂网络的云会计AIS可信需求演化传播影响[D].重庆理工大学,2015.[53]陈诚. 基于复杂网络的云会计AIS产品可信性结构及其演化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54]王涛. 通信工程项目施工的成本管理[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55]冯康进. 电网企业集团财务报表自动生成及数据挖掘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56]李玉. 跨境电子商务创业企业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5.

大学生考研与就业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文献参考文献格式要求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以下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论文文献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希望大家喜欢!

一、参考文献和注释

1、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2、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 如下:

[M]——专著,著作

[C]——论文集(一般指会议发表的论文续集,及一些专题论文集,如《xxx大学研究生学术论文集》

[N]—— 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尽管有时我们看到的是从网上下载的(如知网),但它也是发表在期刊上的,你看到的电 子期刊仅是其电子版

[D]——学位论文 :不区分硕士还是博士论文

[R]——报告:一般在标题中会有"关于xxxx的.报告"字样

[S]—— 标准

[P]——专利

[A]——文章:很少用,主要是不属于以上类型的文章

[Z]——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可用字 母"Z"标识,但这种情况非常少见

常用的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

[DB/OL] ——联机网上数据(database online)

[DB/MT] ——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 ——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 ——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 ——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 ——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很显然,标识的就是该资源的英文缩写,/前面表示类型,/后面表示资源的载体,如OL表示在线资源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 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周融,任志国,杨尚雷,厉星星.对新形势下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6):107-109.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E.R.& D.C.Oliver.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

[4] 刘国钧,王连成.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31.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 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 [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C.Nelso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pp.271-313.

[10] Almarza, G.G.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D.Freeman and J.C.Richards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50-78.

5. 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6.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 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9-10.

7.专利

【格 式】[序号]专利所有者.题名[P].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

【举例】

[13]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 1 989-07-26.

8.标准

【格式】[序号]标准编 号,标准名称[S].

【举例】

[14] GB/T 16159-1996,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S].

9.条例

【格 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举例】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10.电子文献

【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 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出处[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举例】

[16]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http: // 2.html, 1998 08 16/1998 10 04.

[17] 万锦.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 1993).英文版 [DB/CD].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11.各种未定 义类型的文献

【格式】[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

特别说明:凡出现在"参考文献"项中的标点 符号都失去了其原有意义,且其中所有标点必须是半角,如果你的输入法中有半角/全解转换,则换到半角状态就可以了,如果你的输入法中没有这一转换功能,直 接关闭中文输入法,在英文输入状态下输入即可.

其实,很多输入法(如目前比较流行的搜狐输入法)都提供了四种组合:

(1)中文标点+ 全角:这时输入的标点是这样的,:【1】-(而这时,我没有找到哪个键可以输入 / 符号)也就是说,这些符号是一定不能出现在"参考文献"中的;

(2) 中文标点+半角:这时输入的标点是这样的,:【1】-(这时,我还是没有找到哪个键可以输入 / 符号)也就是说,这些符号也不能出现在"参考文献"中的;

上面列出的符号,中间没有任何的空格,你能看出它们有什么区别吗?我看只是-的宽度有 一点点不同,其它都一样

(3)英文标点+全角:这时输入的标点是这样的,.:[1]-/

(4)英文标点+半角:这时输入的标点是这样 的,.:[1]-/

从这两项可以明显的看出,半角和全角其实最大的差别是所占的宽度不一样,这一点对于数字来说最为明显,而英文标点明显要比 中文标点细小很多(也许因为英文中,标点的功能没有中文那么复杂,就是说英文中标点符号的能力没有中文那么强大)

所以,很多人在写"参考文献" 时,总是觉得用英文标点+半角很不清楚,间距也太小,其实这点完全不用担心如果你觉得真的太小不好看,就用英文标点+全角吧而在[1] 之后,一般也都有一个空格

更为详细的内容,大家可以从附件中下载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查看,不过,很长很烦,拿出点耐心看吧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 则,具体格式是: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M.R.,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I.Gordon.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三、注释

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 充说明注释应置于本页页脚,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

【拓展内容】

审计论文参考文献分享

[1]孙光国,杨金凤,郑文婧.财务报告质量评价:关键概念、运行机制[J].会计研究.2013(03)

[2]孙光国,杨金凤.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研究:文献回顾、述评与未来展望[J].会计研究.2012(03)

[3]王颖.高等学校内部审计运行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

[4]张宁.关于中国电信战略转型的内部审计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

[5]谢涤宇.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与企业内部审计的演进[D].湘潭大学2007

[6]王玉兰,简燕玲.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及履行职责情况研究[J].审计研究.2012(01)

[7]程新生,孙利军,耿袆雯.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改进了财务控制效果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当代财经.2007(02)

[8]程娟.内部审计机构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定位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9]庄江波.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与发展[D].厦门大学2001

[10]张欣.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主要问题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06

[11]傅黎瑛.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石:治理型内部审计[J].当代财经.2006(05)

[12]王光远,瞿曲.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受托责任视角的内部治理机制观[J].审计研究.2006(02)

[13]耿建新,续芹,李跃然.内审部门设立的动机及其效果研究——来自中国沪布的研究证据[J].审计研究.2006(01)

[14]刘国常,郭慧.内部审计特征的影响因素及其效果研究——来自中国中小企业板块的证据[J].审计研究.2008(02)

[15]戴耀华,杨淑娥,张强.内部审计对外部审计的影响:研究综述与启示[J].审计研究.2007(03)

就业形势论文参考文献

[1]人社部:2016年高校毕业生765万人就业压力大[EB/OL].2016-02-19.http://ln.ifeng.com/a/20160229/4317510_0.shtml

[2]莫荣,周宵,孟续铎.就业趋势分析:产业转型与就业[J].中国劳动,2014,(1).

[3]陈宇红,江光荣.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的编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王新刚,肖继新,马金锁.大学生就业状况和思想动态现状调查报告[J].继续教育研究,2010,(12).

[5]梅小健,曹东辉.新就业形势下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0,14:222-223.

[6]周素玲.试论就业导向下的高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0,03:149-150.

[7]郭丽萍.高校公共英语专业化教学完善建议[J].文学教育(中),2013,06:75-76.

[8]胡红渊.高校公共英语教育改革探析[J].中国培训,2015,18:178.

通常参考文献的论文格式标准如下:

[1]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目[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任选). (专著[M]— monograph)

[2]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目[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任选).(论文集[C]—collections)

[3]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4]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目[D].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任选).(学位论文[D]—dissertation)

[5]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目[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任选).(报告[R]—report)

[6]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起止页码. (期刊文章[J]—journal)

[7]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报纸文章[N]—newspaper)

[8]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标准[S]—standard)

[9]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 / 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电子文献: 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 电子公告[EB]; 载体类型及其标识: 联机网OL, 磁带MT, 光盘CD, 磁盘DK 。Note: DB/OL—database online; DB/MT—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monograph on CD-ROM)

[10]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Z—未定义类型的文献标识)

[11] 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专利[P]—patent)

考研与就业 考验与就业对于大学生来讲,虽然并不是一个去此即彼的二选一,两者可以同时进行,但人的时间、物力、财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一般而言,与人生关联度越紧密的事情越容易成为两难,因为存在着这样一个铁定的前提:人生是有限的,不能复制,不能重来。于是,任何有关于人生的选择就显得尤其重要。就个人而言,谁都愿意使自己的人生活出质量来。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谁的人生质量高,谁的人生价值就大。人生的最初阶段的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今后的人生发展。那么,作为在校大学生,考研与就业,应该是我们人生路上最重要的选择。其选择结果的正确性,在某种情况下决定着人生的质量。因此,它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令我们头疼的两难选择。所以,面对考验与就业,我们应该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下根据个人实际情况作出理性的选择。我们应该加强对社会的了解和对自我的认识,选择正确的人生发展之路。 就业与考研,在八十年代被称为“红道”与“白道”,即毕业后在国家机关就业的就算是走“红道”,而考研则是走学问之道,故称“白道”。由于当时大学生就业是由国家包办,所以不存在考研与就业之间的交叉现象。于是大路朝天,一人半边。而进入本世纪以来,尤其是2003年以来,上世纪末第一批扩招的本科生已经毕业,而就业的市场有限,于是就促使一大批本科生往考研的路上转移,这可是人生的战略转移。于是,考研便不再仅仅具有学术意义,或者说学术意义正在淡化。为了规避艰难的就业形势,为了学历升级以提升自己就业的价码,为了考博,等等,不一而足。  就业的艰难,难就难在预期的就业目标与残酷的就业现实之间的矛盾上。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的不发达,大学生曾经是天之骄子,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有理由获得最好的就业机会。于是,上大学可以获得好工作已成为社会共识。同时,上大学也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展,尤其是扩大招生,上大学只能获得进入社会入场券,并不能保证获得以前的东西。再则,由于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依据文凭,更看实践能力,即从学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要相获得好的工作,除了学习优秀外,还得看实践的能力。这是就业难的内在原因。  就外在原因看,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据调查统计,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分为3.1%、3.6%、和4.3%,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同时,政府对下一年失业率的调控目标,也一再相应放宽,即分别为3.6%、4.0%、4.5%和4.7%。许多权威专家认为,这些指标虽然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同期水平,但是如果考虑到统计口径等问题,我国目前的失业率要远远高于上述指标,即可能达到10%左右的较高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将有很多人去竞争一个职位,尤其是理想的职位。归纳起来,大学生就业难在于这样的因素:第一,高失业率带来的严峻的就业形势,第二,毕业生数量的迅猛增长导致理想职位的竞争度增大。  其实,如果仅仅从大学生所占从业人口比例来说,我们不存在什么就业难的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5%,而1998年工业发达国家为26%。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能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饱和或供大于求。所谓就业难,主要难在大城市、机关、国营的企事业单位、外企等;而在大城市之外,以及许多发展迅速的民营经济领域和广大的西部地区,人才匮乏的现象仍很明显。为什么不去人才匮乏的地区呢?其实道理同样简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人力资源,人才也离不开市场的配置,这种配置是在价格信号的引导下进行的。人才匮乏不等于价格就高,换言之,不等于人才的待遇高。而且,作为人才的大学毕业生,不仅要看到工作的待遇,更要预测自己在这个岗位上的发展空间,而现在人才匮乏的单位和地区,同样待遇比较匮乏,发展前景也难以预测。这样就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  考研的变味,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人才市场对学历的要求水涨船高。很多地方,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动辄就要硕士以上文凭。二是研究生扩招比率逐年提高,大大超过本科的增长率。第一点是压力,不得不考研,因为理想的工作需要理想的文凭。第二点是条件,即大量的扩招使考研的成功率大大提升。这样一来,考研便成了获得理想工作的一块敲门砖。但实质上,学问之道应该建立在兴趣上,即把做学问视为游戏一般,这样,他才能以全部的精力投入其中。而有这样兴趣的人不是很多,而且也不需要太多,大部分则是把考研视为工具,这是正常的。所以,在这个意义,考研的变味其实也体现了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研究生的定位发生了变化。这是不是时代进步呢?   逻辑地看,任何选择都是以一定的利益取向为参照的。因此,考研与就业自然也是以个人的利益取向为选择依据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所要选择的事物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常常会产生焦虑。其两难就难在两者基本上同时进行,都有一定的风险。  首先说考研吧,虽然扩招,但招考和人数也在增长,其录取的比例并不因此而有多大的提高。最头疼的是,复习考研差不多需要一年的时间,而这一年中又是找工作的黄金时间。如果两线作战,既找工作又准备考研,这很难兼顾。对一部分同学来说,如果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当然就不用考研了。道理很明确,既然考研是为了理想的工作,那么如果已经找到理想的工作了,当然就不用考研了。但是,有些同学也会有这样的忧虑,现在社会上对文凭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个本科文凭可能会限制自己的发展空间。那这很简单,工作后再考研。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机会对于本科生将越来越少,因此,考研就成了当下的一种现实的选择。看来,这个所谓的两难,归根结底还是考研上。这里起码包括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考上了要学三年,三年以后的就业形势如何?二是有的同学没考研却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我三年后出来如果找不到比他好的工作,我会怎么样?三是如果考不上怎么办?一直考下去,还是找工作?一直考下去,如果还考不上怎么办?如果找不到工作或者工作不好怎么办?不论如何,这都令人烦恼。 如果我们放开来想,就觉得这也不是什么难事。只要你有需要,你就得面对困难。人生的选择其实就是一场搏弈,个人跟自己的命运搏弈。所以,当二者不可兼得的时候,我们必须有所取舍。而且,人生的道路并不是我们今天就能规划好,这还有许多不可预见的因素。我时常在想,如果人的一生在他出生的时候就规划很精确,那么,他的一生还有意义吗?如果一个人什么都能预见到,那么他的奋斗过程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人生的不可知反倒使我们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好奇心,充满了幻想。 考研与就业,看似两难,其实不难。关键在于你的人生目标定位,如果过于追求完美,不允许自己出错,则势必在面临选择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则易导致两难境地;如果你不过于追求完美,而是追求过程的乐趣,则面临选择时,你会果断地作出决定,不会过多考虑这种选择的得失,因为人生本来就是不可知的,一切要在实践中检验。 无处安放的青春,也注定会找到本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个“萝卜坑”。只要我们不虚度自己的年华,无论是工作,还是读研;只要我们对得起自己的良知,无论是为人做事,还是为了自己学术理想,我们都会一往无前,承担起本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责任。

就业与创业课论文参考文献

以下文献均可用作创业创新论文的文献参考,在知网等相关论文网站都能找到。

1、传统高等教育的固有思维影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

2、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思维进一步融入地方高校整体转型发展体系

3、 创新创业转型发展资源的整合

4、建设创新创业型地方高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5、创新创业型地方高校崛起和演化的原动力

6、创新创业精神与高等教育的整合

7、创新创业型地方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内涵

8、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

9、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应有模式

扩展资料:

创新创业动力影响因素分析

在党十八大报告中就已经对创业问题有涉及。当代大学生特点鲜明、敢闯敢冲,非常符合创业所需要的条件,因此,大学生创业是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方式。有数据显示,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创业率大约是2%,而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率则达到了20%-30%[2]。

与之相比差距较大。大学生创业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是将自身的文化和技术积淀转化为社会价值,体现教育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就我国大学生创业来说,其发展并不充分,由于起步较晚,而后创业成功率低,且社会中的相关制度和措施不够全面。

尤其是在地方院校中的大学生来说,可能会面对更多的困难和挫折,需要更多的扶持与帮助。在经济结构不断且较高速的转型化发展进程以及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剧,创新创业渐渐演变为在校大学生和毕业大学生的一种普遍职业选择方式。

1、牛长松著。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学林出版社,2009.01。

2、席升阳著。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8.05

3、王英杰、郭小平主编。创业教育与指导。机械工业出版社,006.09

4、彭行荣主编。创业教育——21世纪高等专科·高等职业学校适用教材。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08

5、高建伟、丁德昌主编。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02

6、储克森主编。职业·就业指导及创业教育(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06

7、董平、石爱勤主编。21世纪全国高校通识课规划教材——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08

8、胡长健、孙道胜主编。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教程。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1

9、张涛主编。创业教育。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02

10、伍维根、张旭辉、彭德惠主编。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教程。西南交大,2007.08

11、徐振轩编著。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新编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06

12、陈敏主编。创业指导/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规划教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08

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如何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文献综述一、 研究的背景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教育与就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接受教育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就业,这里教育就成为了一项投资,以期能够在未来的就业中赚取更高的利润来弥补所投入的成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迅猛发展,但另一方面,就业的形式却越来越紧张,接受教育并没有带来更好的就业前景。20世纪末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难度持续增加,遵循国际通用的关于失业的定义,我国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这样的情况同样出现在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毕业生的失业率是社会整体的失业率的几倍。上述这些情况都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能否通过教育的改革来改善毕业生就业情况。近几年我国对教育改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们该如何改才能有效的缓解毕业生就业的难题。二、 研究的成果(一)、对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的研究对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了很多结论。第一种观点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由于供需的不平衡导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出现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态势,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教育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究其原因,是在这一时期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1935年沃尔什发表的《人力资本观》文章中首先提出)以及完善(代表人物:舒尔茨,丹尼斯,贝克尔),在人力资本理论中,教育被摆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美】舒尔茨著,蒋斌、张衡译:《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商务印书馆,1990)。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分子失业”和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在各国蔓延。菲利普.库姆斯指出,“知识青年大量涌向本以饱和、又被严重的经济衰退进一步削弱的就业市场,从而引起职业队文凭等级的要求突然急速提高,造成了普遍的个人痛苦和不祥的政治动荡” (菲利普.库姆斯著《世界教育危机》,赵宝恒,李环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表1,1970-1982年部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青年与成人失业率之比。国家 1970 1976 1980 1982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法国日本西班牙瑞典英国美国 2.12.41.82.22.23.02.41.53.1 3.32.52.73.21.73.63.13.12.6 3.82.42.83.62.03.83.63.12.6 2.92.22.93.72.13.93.32.42.3(资料来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就业展望》,转引自桑锦龙,《教育转型与专科毕业生就业》,2008)教育经济学家M.布劳格(M.Blaug)认为造成毕业生失业的原因不是大学毕业生的绝对过剩,而是供给的快速增长。大学毕业生的突然泛滥会造成毕业生的失业,如果说毕业生能够缓慢的进入市场,那么这些毕业生就能够被劳动力市场所吸纳。表2,1995年部分欧洲国家经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以及高等教育毕业生失业率状况国家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毕业一年后失业率(%) 毕业五年后失业率(%) 所有劳动者失业率(%)非大学 大学 非大学 大学 非大学 大学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 2408026050282602012014510 66.949.642.740.646.1 2017mm58 92055246 116mm31 610mm17 9.75.95.2m16.6 6.27.04.77.313.8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提出的“教育过度”和“知识失业”等问题也是对这种观点的补充。如:1995年,陈昌贵在《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非经济学思考》中提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将会造成大量的教育性失业”;张桂春在《关注“教育性失业”问题的新视角》一文中指出:“教育性失业现象是教育产品出于买方市场下的典型产物”;杨立安认为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是相互联系的,与教育过度相伴生的是知识失业(杨立安,浅析我国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问题[A],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5-4);董志强和宋奇成认为知识失业在发展中国家成为一种持续的社会特征,他们都承认知识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上的供需失衡造成的(董志强,宋奇成,知识失业:事实、成因与治理[J],改革与理论,2003,3)。第二种观点是认为毕业生就业问题是由非市场因素产生的。杨云彦和陈金永认为在理论上,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不断隆冬将会使劳动力市场趋于均衡,但实际情况是由于非市场因素的普遍存在,劳动力流动往往很难达到市场均衡。(杨云彦,陈金永,转型劳动力市场的分层与竞争-结合武汉的实证分析[A],中国社会科学,2000,5)瞿振元和谢维和在《2000-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中对高校毕业生的失业问题进行了分类:①结构性失业;②摩擦性失业;③体制性失业。其中摩擦性失业就是由于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体制性失业是由于制度的不合理造成的,而结构性失业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轨引起的。第三种观点则是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归结于高等教育的质量下降,使得毕业生的竞争力下降。在20世纪初的英国,Beveridge(1909)首先提出了就业能力的概念,之后又有许多人对之进行完善,特别是Hoyt(1978)提出了“可转移的”技能在就业能力中的重要性,它这种技能可使得被雇佣者在寻找下一份工作时变得容易。从1980年起,就业能力成为工作者的元特征,它融合了态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下降是其失业问题的一个原因。萨茹拉认为大学生除了应具备的就业能力除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外,还要具备: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经营能力等。(二)、通过教育改革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实践研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向。1. 扩大就业市场。傅军(2007)指出,目前我国失业群体的存在,主要是由供需量的矛盾、供需结构的矛盾、地区就业不平衡、农村劳动力城镇转移等几个方面构成。他提出:(1). 推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就业结构,突出增加就业容量。(2). 促进劳动力流动,振兴东北老工业区,盘活中西部劳动力资源,增强劳动力吸纳能力。(3).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工城市化。刘俊艳(2010)认为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分为城乡劳动力市场、国有单位和非国有单位劳动力市场,很多大学生将城市作为自己的首选之地,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制定政策鼓励大学生下乡,进入农村劳动力市场。2.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朱继光(2009)通过对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和特色项目的研究,指出其对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政府和社会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创造良好外部条件。第一,高度重视就业能力培养;第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指标体系框架;第三,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实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项目。傅军(2007)提出“突出就业再就业能力建设,解决劳动者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萨如拉(2004)指出社会对大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除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外,还有这几方面的要求: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经营能力等。3.学校和企业应加强合作,让高校了解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帮助学校将这些能力嵌入课程设置中。朱继光(2009)提出学校和企业应加强联系,共同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一,加强校企合作,让高校了解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第二,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让大学生及早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和要求;用人单位应提供给大学生更多的见习和实习机会。王霆(2007)的研究表明,各高校认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阅读写作能力”比较重要,而企事业用人单位则认为“倾听理解能力”、“推理运算能力”比较重要。此外,学校更强调学生在就业能力中对计划协调、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而企事业用人单位更强调业务操作、解决问题、学习、执行等能力。可以看出,目前企事业用人单位和高校对于学生就业能力中不同技能子项的关注程度是有较大差异的。刘介明和史金平(2010)提出校企联盟的运作方式。大学教育与就业的无缝培养模式主要通过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分阶段交叉引入实践体验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体验实践工作的具体流程,让学生明白成功者背后的艰辛,从而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储备,丰富对实践工作的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督促学生对于自身能力和未来发展定位的思考。三、研究的不足与发展趋势(一)、研究的不足纵观国内外的关于教育与就业关系的研究,大多数都是集中在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很多,但对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专科教育的研究较少。在从教育的角度研究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时多是把重点放在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上,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各种素质,而对教育如何与社会需求相接轨的研究较少。(二)、研究的趋势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善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有以下几个趋势,1,加强对学生个人素质的研究,注重学生通时素质的培养,如大学生必备的四种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2,注重教育与社会的接轨,以需求为导向来培养人才,如校企结合,培养社会需要的专项人才,如大量的高级技工。3,完善各种教育体制,如职业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等,各种教育方式的完整性的提高有利于毕业生走向的多元化,这样就既能帮助毕业生找到工作,又能够满足社会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四,参考文献[1],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8-180.[2],靳希武.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单中惠.外国素质教育政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4],(美)Elchanan Cohn,Terry.G.Geske.教育经济学[M].范元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9.9[5],(美)Wayne K. Hoy,Cecil G. Miskel.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Seventh Edition)[M]范国睿.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6],王霆,唐代盛.国外就业能力框架和模型研究发展综述[J].求知,2006年,S3期:214-215[7],朱继光,祝伟.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05期:69-71[8],叶忠,教育与就业关系的转型: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A].南京师大学报,2009年3月,第2期:78-83[9],叶忠,近二十年中国教育与就业关系研究评述[A].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7卷,第3期:75-78[10],柳云飞,周晓丽,张素红,教育制度创新与社会就业增长-全球视角下的教育与就业关系初步分析[A].前沿,2010年,第3期:122-125[11],萨茹拉,“实践课堂”教学探索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A].民族教育研究,2004,第3期:24-28[12],范明,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3],桑锦龙,教育转型与专科毕业生就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4],张高辉,高耀明,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5],陈昌贵,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非经济学思考[J].教育评论,1995/5

优秀大学生与就业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之前的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教育,使得大学生不再是稀少的资源,大学生就业难度较大这一问题不断凸显。本文主要探究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如何适应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改革的策略,旨在给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 键词: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大学生就业

在当前就业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这一背景下,大学生对社会和职业的适应能力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率。面对激烈竞争,高校一定要站在满足人才市场需要的角度,加强教育和教学以及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变革,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下面将进一步阐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适应大学生就业的策略。

一、树立以人为本、教学为核心的理念

当前教育理念注重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主体性,确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要求教师一定要完全改变大学生过于依靠教师的固定思维,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发挥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将教学作为核心,实际上就是把提升教学水平作为最基础的工作。首先要调整高校评价机制,由重视科学研究变成重视教学。其次,改变教师的考核制度,主要考察教学工作量及水平,使之在职称评定的过程中发挥核心功能。再次,增加教学方面的投入,提升教学经费在实际教学活动研究方面所占的比例。最后,行政后勤部门必须要针对教学活动的内容进行配合、辅助工作。

二、以市场为导向建立新的教学方式

目前高校教育通常都有着和市场需求不符的情况,存在基础教育不强,专业教育面不广,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不科学等一系列的问题。学校应该不断拓宽专业路径,始终坚持厚基础、宽路径、强能力这一根本原则。不断强化专业学科和对应的职业及岗位的关系,不断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本着先进性和多样化的原则,设置课程时要充分思考其先进性,要让学生能够依照自身的喜好与长处选择相应的课程。改变教学及考核的方式,彻底改变之前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采取教师和学生沟通互动这种教学方法,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考核方式也要由之前单纯的笔试,变成笔试和面试以及动手能力测试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强化大学生职业技能锻炼,鼓励并且支持学生考取多种资格认证。将产学研三者结合起来,尽量让更多用人单位以及科研部门参与课程设置,使用人企业的要求能及时地传递给学生,培养就业能力较强的人才。

三、强化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

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从根本上强化自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人际关系,增强创新以及耐压能力。另外,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够相当程度上认识真实社会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缩短毕业之后适应社会的时间。

四、组织专业及全程化就业指导

高校当前的就业指导团队大部分由政工工作者和招生工作者构成,并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对于大学生的指导针对性不强。这方面应该参考一些国外的成功经验,还应聘请就业市场以及中介部门的相关人士,因为他们具备十分丰富的相关领域工作经验,并且深知企业用人的准则、招聘程序以及具体的需要,能给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帮助。要达到就业指导全程化的目标,就要聘用人力资源专业的人员与学生进行正面沟通,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点,不断丰富自身的就业知识和经验与能力,为毕业求职作一个良好的铺垫。

五、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要构建一套可以体现学生建议的教学评价制度,同时当作检查教师工作的主要根据,让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地掌握学生的想法及需要。教师要端正教学的态度,调整过于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的情况。在教学目标设置方面,应该改变注重理论知识、轻视应用能力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凸显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原则,重视学生探索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提升。在教师职考核标准中,要让教学成效占据主导地位,基于此采取淘汰制度,确保教学成果的持续改善和提升。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必须要进行变革,希望通过以上的阐述,能够给高校从教育教学管理角度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孔夏萌.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王永军.以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为核心的教学与就业服务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3]陈昊.在线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4.

【摘要】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当前中国一个具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在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年年增加、工作岗位数量有限等因素的作用下,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成为大学生挥之不去的困扰。综合近几年来学者们的研究发现,他们对于就业难的原因、解决措施大多从个人、国家、社会三个层面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对于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就业难;原因;措施

高校毕业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主力军,但随着高等教育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日益凸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自身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在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年年增加、工作岗位数量有限等因素的作用下,众多刚刚毕业寻求工作机会的大学生倍感困惑。当前大学生就业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排斥就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约束就业的格局,如何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关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研究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随着1998年大学扩招政策以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2013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727万。然而,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大学毕业生约有749万人,大学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学者顾艳霞认为,这种快速教育扩张的方式,对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和大学生就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学者赵天武认为,大学生就业现状主要表现为,“社会需求的变化加剧,供需矛盾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结构总体上存在着不平衡,社会需求有限、大学生择业要求高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并存。就业难问题的解决逐渐成为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个人层面郭庆玲认为,部分大学生个人择业期望值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难。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慢慢改变。学者罗兴社认为,大学生就业观念太陈旧,“精英”人才意识浓厚。学者张朋钊同样认为,许多大学生就业观念没有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而与时俱进。这往往导致他们眼光只盯住工作稳定、待遇好的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国有大企业等单位,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学者王树岩认为,就业能力不足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没有发散性思维和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观念,他们的社会实践缺乏职业方向性,注重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要求。

2、国家层面在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就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就业难”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有学者认为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就业难的其中一个原因。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使社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基本国情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增加,无疑会使原本依靠于中低端产业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模式与经济产业结构增长方式不匹配,用工市场供需不平衡。换言之,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就业难的一大原因。甘长来认为,国家支持性就业政策不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支持保障力度不足,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措施,但没有达到理论上的预期效果。政府经济调控手段的强度和力度不足,出现宏观调控乏力的问题,从而可能导致“有工作没人,有人没工作”矛盾现象的出现。国家缺乏相应的就业指导与有效的信息支持,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业机制不健全,导致就业渠道不畅,就业信息不及时、不全面,政府这方面工作的滞后,致使其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有效服务。

3、社会层面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除了个人和国家因素以外,社会因素也有很大的影响。葛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在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层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等诸多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存在着差距。部分高校盲目扩招,重理论轻实践,概念化的教学方法削弱了培养能力的环节,出现了教育质量下滑的现象。学科和专业设置不能与社会需求接轨,人才培养现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科学性,学生得不到学校全面有效的帮助。覃伟丽认为,各单位对于应聘人员的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受传统社会心理的影响,高学历成为众多招聘单位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众多的招聘现场,可以发现很多企业招聘条件中都表示对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人优先考虑。唯经验论与唯学历论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扩大,对人才的选拔与聘用更加苛刻,门槛的设置成为一些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得其门而不入的重大阻碍。

三、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的路径分析

1、个人层面学者丁永刚认为,大学生应摒弃非科学的就业观,树立科学的与市场相适应的就业观。学者任林认为,大学生必须转变“天之骄子”的观念、不盲目追求学历,转变唯“大城市”论,合理选择职业岗位。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大学生应将自己从“精英身份”端正到“普通员工身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就业竞争力,正确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大学生还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敢于去基层,向西部或中小城市甚至是农村等基层地方去寻找工作岗位。提高就业能力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破解严峻就业形势的关键。王亚娟学者认为,大学生可以通过提高自身包容、感恩、乐观、韧性和自我效能感等五个心理资本维度来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学者赵明认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要使大学生自身认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加强实践能力。

大学生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要将所写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成为一个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国家层面学者余东华认为为了解决就业这个民生大事,国家需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制造业大国而不是制造业强国的现实背景下,国家需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并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双轮驱动”,提升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增加大量就业岗位。国家要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缩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偏差。产业结构的调整从长远来说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学者薛晓峰认为国家应该制定有关法律法规从宏观上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政府要在宏观调控、深化教育体制、完善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要做积极的工作。政府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规范协调工作,对大学生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就业机制,给大学生一个公平的竞争机会。国家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为毕业生提供一个施展的舞台。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毫无疑问这是最稳妥的策略。

3、社会层面学者武佳文认为,高校要从入学时就引导、灌输学生的就业春岁月知识,从个人成才与社会需求两方面引导学生就业。在专业方面,加强对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革和调整,适时增设新专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高校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重视就业市场的信息反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高校重视社会资本的积累,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社会渠道,为大学生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黄卫华认为,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合理冗员,才能满足用人单位各个层次对人才的要求。现在许多企业都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要想使得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能突破创新,就需要企业深化改革,减员增效,建立人才储备制度,调整人才结构,这样才能使企业充满新的生机。企业也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从培养人才入手,建立毕业生实习基地,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平台。

四、简评

总体上来讲,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认识也在加深。

1、研究成就

(1)学者们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研究主要从个人、国家、社会三个方面,具有综合性和客观性。

(2)学者在研究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时对照国外情况进行比较,使得研究结果更加科学性,研究者有广阔的学术视野。

2、研究不足

(1)跨学科研究成果少,大多都从教育学来研究,很少从政治、社会、心理等其他学科进行研究,而就业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进行跨学科的研究。

(2)研究大多重复,对于问题、原因、对策都有太多相似性,应该拓宽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在原来研究上深入研究。

(3)学者在研究时会与国外情况进行比较,但只是研究没有真正深入了解到他们对于问题采取的措施,研究成果有待加强。

(4)学者研究将普遍现象作为重点,对于特殊情况没有研究,研究缺失特殊性。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还需深入,经济不断发展,就业问题亟待解决,只有大学生、国家、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才能走好就业之路。

【摘要】 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我国贫困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贫困大学生就业质量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本文主要从劳动力市场、社会资源、就业生活成本、自身能力四个维度分析贫困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的困境,并针对性的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自主创业

1999年教育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由2000年的95万扩展到2015年的728万,仍有不断扩张趋势。我国现阶段劳动力市场正处于转型时期,毕业生数量供大于求,部分资源型、装备制造型和压缩产能任务较重地区失业率较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已然成为人们广泛热议的问题。据调查统计,贫困大学生占总毕业生人数的20%左右,由于自身条件和外部因素的限制,贫困大学生更难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就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

一、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1、主流劳动力市场的排斥

贫困大学生出生于劣势阶层家庭,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从小接触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人脉稀缺。这部分大学生就业更多的会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总体就业质量和满意度不高。2013年12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家庭的城乡背景对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有显著影响”。蓝皮书中的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9月底,来自城市家庭的本科生就业率是87.7%,来自农村家庭的本科生就业率则只有69.5%。从就业质量看,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进入公有制部门的比例(47.8%)远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31.1%),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进入外资企业的比例(10.4%)也比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2.5%)高。[1]河北省高校大部分为省属院校,招生结构较为单一,毕业生大部分为省内生源,毕业求职集中在北京、天津、石家庄,这些地区不缺优秀人才,竞争大,贫困大学生跻身其中,受阻很大,不容易找到好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说,主流劳动力市场更青睐于家庭背景好的学生,贫困大学生常常被排斥在外。

2、就业资源不完全

我国大学生就业体系还不太完善,就业信息不对称,大学生就业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偏高。贫困大学生社交网络较为局限,人脉资源不足,求职更多依赖于自身搜寻,不容易获取全面的招聘信息,更接触不到优质招聘资源,求职处于劣势。北京、天津经济发达,资源丰富,对全国各地尤其是河北省高素质人才产生了强烈的“虹吸效应”,致使能在河北省发挥作用的优秀人才十分有限。人才流失、国家重点建设领域不足,河北省就业资源质量不断下降,发展面临巨大困境。河北省产能结构偏于重工业,产能过剩,结构调整过程中大量工作岗位减少,毕业生供应量远高于岗位需要职工数量,就业陷入困境。[2]

3、自身能力较弱

从自身来看,贫困大学生接触优质教育资源较少,个性特长得不到发挥。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贫困大学生一般把学习成绩看作学习的第一要义,忽视了其他方面发展,缺少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不足,领导指挥能力较差。贫困大学生社交范围面偏窄,交际能力较弱,贫困大学生在大学往往收获的只是一只文凭,达不到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在以后的社交中也常常处于劣势,升职空间不大。[3]从外部因素来看,河北省高等院校数量多,但是整体水平相对滞后。仅拥有1所“211”院校,占省内高校的0.99%。科研创新水平低,河北省得到教育部认证的科技园只有燕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河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保定国家大学科技园,占河北高校总数的2.6%。河北省只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量上远低全国平均水平。[4]

二、破解贫困大学生困境的几点对策

1、完善就业机制,拓宽就业渠道

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调节机制,严格监管用人单位,健全劳动监察机制。建立健全公开透明机制,加强企事业单位用工规范化。鼓励开展公平竞争,为贫困大学生就业营造公开透明的环境。重点解决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近期政府公布了一些一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和各地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对于学生找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要加强网站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企业利用这个平台进行人才招聘,严格控制企业来源,为学生提供健康便利的择业环境。政府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增设就业岗位。

为在校贫困大学生多提供就业实习机会,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工作能力。要做好毕业未就业学生的实名制工作,并通过落实有针对性的培训、见习、岗位推荐、就业帮扶等“一对一”就业服务措施,使每一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和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河北省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已经在石家庄举办全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工作培训班。

2、提供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学校在学生找工作前要对学生的择业观进行引导,让贫困大学生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这就要求各大高校建立健全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聘请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开设各项职业规划课程,把就业指导落实在实处。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开放,把中心放到学生就业质量,而不是就业数量上来。转变贫困大学生畸形就业理念,进行职业平等教育,鼓励贫困大学生回乡发展,带动地级及以下地区发展。

贫困大学生提供到大型企业参观的机会,开阔贫困大学生视野,激发贫困大学生创业灵感,向有创业想法的贫困大学生引荐企业家,指导学生创业。河北省就业服务局为了加强我省高校就业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联合114求职平台举办“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有奖知识竞赛”活动,为大学生创业打下了良好基础。河北省出台政策规定可申请最高不超过1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对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个人贷款给予全额贴息。

3、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贫困大学生因为自身综合素质问题在择业竞争中经常处于劣势地位。贫困大学生要充分利用社团资源和一些比赛,不断提高自己应变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考取本专业相关资格证明,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在校期间多关注各大企业实习招聘,积累工作经验,为自己将来就业做准备。各高校要积极引入行业专才来作为专业建设的带头人,河北省各高校要抓好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优势,积极引进北京天津等地的优秀专家学者来开办讲座或授课,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创业项目资本对接,开办高校人才交流互动平台,提升学生的学习科研素养。学校要注重专业设计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课程设计与实际相结合,重视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场素养,为学生顺利进入职场作铺垫。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汇总

大学生活要接近尾声了,毕业论文是毕业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写毕业论文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唐国兴,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和模型,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

2、张寿、于清文,计量经济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4。

3、邹至庄,经济计量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8。

4、古扎拉蒂 计量经济学(上,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中译本。

5、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中译本。

6、William H. Greene, Econometrics, 4th ed.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

7、汉密尔顿,时间序列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中译本。

8、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9、张晓峒主编,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使用指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10、拉姆.拉玛丹山《应用计量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中译本。

11、Box, Jenkins, Reinsel《时间序列分析:预测和控制(第三版)》,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中译本。

12、陆懋祖《高等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3、韩德瑞、秦朵《动态经济计量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4、谢识予、朱弘鑫《高级计量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5、弗朗西斯《商业和经济预测中的时间序列模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6、朱平芳《现代计量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17、Pindyck R S, Rubinfeld D L, Econometrics Models and Economic Forecasts, 4th ed.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1998.

18、Johnston, J. and J. DiNardo, 1997, Econometric Methods, 4th ed., McGraw-Hill.

19、Wallace T D, Silver J L. Econometrics-An Introduction.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988.

20、Gujarati, D. N., 1995, Basic Econometrics, 3nd. ed., McGraw-Hill.

[1] 刘晨艳. 浅谈幼儿师范学校数学课程改革[J]. 文理导航(中旬). 2013(01)

[2] 张奠宙等编着.数学教育学导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 黄瑾,学科教学知识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J]. 幼儿教育. 2011(36)

[4] 鲍宇,幼师生职业口语素养培养的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5] 杨洁,幼师生学习倦怠的现状调查[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6] 萨如拉,蒙汉幼师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7] 张奠宙等编着.数学教育学导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8] 矫德凤等编.幼儿计算教学法[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9] 曹才翰,章建跃着.数学教育心理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10] 沈誉辉,培养中职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探索[J]. 现代教育科学. 2006(06)

[11] 王子兴,论数学素养[J]. 数学通报. 2002(01)

[12] 龚劭(丰刀女). 幼儿在数学领域发展的现状与幼儿园数学教育问题的个案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3

[13] 张丽,幼小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10

[14] 邹晴,我国全日制小学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究[D]. 首都师范大学 2014

[15] 车艳,小班幼儿家庭中数学教育的调查研究[D]. 苏州大学 2009

[16] 连玥,家长对幼儿园教育需求的研究[D]. 河南大学 2009 师范大学 2009

[17] 孙永清,幼师生学习动力匮乏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18] 郑向梅,农村教育硕士生的`教师教学满意度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9] 王静,幼师生心理适应状况的调查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20] 周超,关于如何提升幼师学生数学素养的相关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 2011(22)

[1]李志生,梅胜等.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设计创新能力培养实践与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增刊).

[2]孙政荣,大学生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5(4).

[3]姚裕群,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调查与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7).

[4]晋燕“目标体验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方案,《教育前沿与探索》2009.2

[5]马连湘郭桂萍广告学实践教学环节与方案的设计,《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6]专业指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描述中,毕业生就业岗位涉及广告行业的专业。

[1]张红,易崇英。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新余高专学报,2009(10).

[2]陈月明,美国高校广告教育[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

[3]杨先顺,建构我国广告创新型教育模式的思路[n当代传播,2008(5).

[4]张信和,苏毅超.广告专业“业务专案组”型毕业设计的教学实践与探讨[J].成人教育,2004(12).

[5]陈培爱.中外广告史[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