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无人机航拍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无人机航拍论文参考文献

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无人机应用技术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无人机航测技术的应用分析

【摘 要】以生产项目为例,以无人机航测的技术流程为主线,介绍了无人机航测技术方面的应用分析。

【关键词】无人机、航测技术

【Abstract】Production project as an example, the unmanned aerial technology process, introduced the UAV aerial application analysis.

【Key woerds】UAV、aerial surveying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V27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无人机航测遥感技术是继卫星遥感、飞机遥感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航空遥感技术,在应急测绘保障、国土资源监测、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它是一种机动灵活、可以实现快速响应的一种航测技术。但也存在影像重叠度不规则、像幅小、影像倾角大、旋偏角大,影像有明显畸变等问题,这些情况都对现有无人机航测技术提出了挑战。

本文从生产案例出发,以无人机航测技术为主线,对生产过程中无人机航测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1 生产实践

1.1主要技术依据

《无人机航摄系统技术要求》(CH/Z3002-2010);

《低空数字航空摄影规范》(CH/Z3005-2010);

《低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CH/Z 3003-2010);

《低空数字航空摄影外业规范》(CH/Z 3004-2010) ... ...

1.2 数据源及预处理

1.2.1 数据源

本测区选用无人机航空摄影获取的真彩色影像,航摄面积为10平方公里。航摄仪采用Canon EOS 5DMarkⅡ,焦距为:35mm,相幅大小为:5616×3744,像元分辨率为6.41um。影像地面分辨率为0.2米。

1.2.2遥感影像预处理

无人机航空摄影采用的相机为非量测型相机,因此,在进行空中三角测量恢复影像空中姿态时,需要对相机进行像片畸变差改正。(相机畸变改正在四维公司检校完成)

1.3 无人机航测总体作业流程

1.4无人机航空摄影

本次无人机航摄分两个架次进行,由GPS领航数据计算相对飞行高度。飞行质量和影像良好,影像清晰度高、色彩均匀、饱和度良好,能够表达真实的地物信息,可以满足1:2000成图要求。

像片航向重叠度为75%,旁向重叠一般为35%-45%,旋偏角一般控制在12度以下。

1.5 像片控制测量

1.5.1 像控点精度要求

像控点对最近基础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大于0.2米,高程中误差不大于0.2米。

1.5.2 像控点布点方案

项目布点方案确定为双模型布点,全部布设为平高点。

1.5.3 像控点测量

在像控测量之前,首先对测区内收集到的已知控制点进行联测,检核控制点情况;为满足后续像控测量,联测已知点的同时加密了2个控制点。联测采用GPS静态相对定位方式施测,采用边连式的布网形式。全网共联测已有已知点4个,新设控制点2个,观测时具体技术参数依据规范,像控点采用GPS实时动态定位(RTK)的方法进行测量,满足要求。

1.6 空中三角测量

本项目采用Virtuozo工作站进行空三加密,根据航飞及影像分布情况,将空三区域分为两个加密区域网采用自动与手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空三加密,即采用自动匹配进行像点量测,剔除粗差。人工调整直至连接点符合规范要求,检查点平面中误差为0.3米,高程中误差为0.17米,最终加密成果符合1:2000数据采集要求。

1.7 数据采集

在空三完成后,利用空三成果进行单模型定向时我们发现有模型无法定向的情况,第一架次无法建立的模型有29个,占总模型数的4%。第二架次有67个无法建立的模型占总模型数的9%。主要原因为无人机航摄姿态不稳定导致的飞行倾角、旋偏角过大,航线弯曲、像片比例不一致等现象都是导致单模型定向精度差的原因。考虑到1:2000地形图精度要求,我们提出了如下解决方案:在测图定向超限点的周围进行野外实测用来检核分析数据并进行必要的修正。

1.8 项目精度报告

根据1:2000精度要求对测绘产品检进行了精度的统计,统计了3幅地形图,其中高程精度中误差最大为0.36米,最小为0.27米,从统计的结果看,粗差率比较高,有的达到了5%,平面精度中误差为0.75米。

2 结 论

(1)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应用于地形图的生产存在不确定性,比如,区域网整体加密精度评定良好,但单模型定向精度存在超限情况,在测图过程中表现为测图定向点和立体模型套合差大、接边误差大等,可以通过外业实测进行补充测量、验证。

(2)利用无人机航测进行航空摄影测量时,应采用试验区的作业方法,即在确定布点方案前选取一定面积的试验区进行布点方案试验,分析精度指标后确定作业方案。

(3)目前,无人机航测技术主要应用于载人飞机航测技术的补充方面,如多块小面积、危险场所、远离机场或没有可供其起降场地的区域,在载人机不便或无法完成的情况下,由无人机来完成。

参考文献:

[1] 范承啸,韩俊,熊志军,赵毅。 无人机遥感技术现状与应用[J] 测绘科学 2009,34(5):214-215;

[2] 崔红霞,李杰,林宗坚,储美华。非量测数码相机的畸变差检测研究[J] 测绘科学2005,30(1):105-107;

[3] 连镇华。无人机航摄相片倾角对立体高程扭曲的影响分析[J] 地理空间信息2010,8(1):20-22;

作者简介:徐锦前(1982-),男,辽宁铁岭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摄影测量和地理信息系统建库等测绘工作。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无人机应用技术论文

工程测绘中无人机遥感技术的优势和运用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工程测绘中无人机遥感技术的优势和运用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文章主要就无人机遥感测绘技术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其中着重探究工程测绘中无人机遥感测绘技术的应用。无人遥感测绘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利于提升测绘行业发展的科学性、创新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工程测绘的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

工程测绘;无人机烟感测绘技术;数据分析;

引言:

近年来,无人机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工程测量领域对无人机技术的应用,能够为复杂环境下地面测量提供便利,获取相应地区的图像、影像等数据资料,有效提升测量工作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1、无人机遥感测绘技术的优势

1.1、提升数据的准确性

在工程测绘中全面应用无人机遥感技术,能够对数据准确性有效提升,保证收集数据的安全性,为工程建设提供依据。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复杂性相对较高,借助不同类型的技术,特别是对数码传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以及无人技术的应用,能够全面提升数据收集的质量及效率,大大降低测绘误差,从而保证对数据快速收集的同时,利用高科技全面提升数据的准确性。在对无人机技术不断应用的过程中,其设计也在不断改善,应用的成熟性越来越高。无人机有较小的体积、较高的灵活性,能够很好地推动工程测绘,尤其针对复杂地区,借助无人机遥控测绘技术,能够开展详细的勘察工作,借助软件的应用,能够对数据失误、丢失情况有效避免。

1.2、提升效率

无人机遥感测绘技术的应用,能够减少人工操作程序,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误差,短时间内对数据快速处理,不仅能够保证效率,还能够保证质量。应用无人机外部作业过程中,能够突破恶劣天气影响,同时也有较长的续航时间,从而保障测绘进度。

1.3、降低成本

测绘作业的复杂性相对较高,应用无人机遥控测绘技术能够有效减少其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传统测绘方式,提升测绘工作的准确性、科学性。借助地面信息收集工作,能够为其他工作的数据来源奠定基础。在传统测绘过程中,借助载人飞机或卫星对收集数据,会产生较高的成本,且存在安全问题,很容易被恶劣天气影响。应用无人机遥感测绘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

2、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具体应用

2.1、采集数据

在建设工程中,需要始终以数据为基础,因此需要保证数据的精度,但保证数据的精度就需要保证测绘的精度,从而保证建设项目的建筑质量。可见工程测绘收集数据工作十分重要,是工程决策的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分析数据,有利于全面优化工程的谋划、设计。在不同工程测绘过程中,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工作人员能够对不同类型数据有效收集,同时也能够借助相关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对数据收集的精度、速度有效提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应用计算机输入指令,划分相应的测绘区域,对无人机航线有效设计,并在相应的环境下,引导无人机执行相应的命令,在无人机测绘飞行的过程中,能够明确相应的数据信息,从而结束工程测绘工作。现阶段,技术创新性不断提升,应用定位系统,能够保证定位的精准性,结合坐标系统,能够保证相应区域内的测绘作业能力。对无人机取得的资料,相关工作人员要优化监测、复核工作,对数据的精确性有效保证,并补充其他数据。

2.2、采集图像

应用无人机遥感测绘技术开展工程测绘,除了收集数据,还要收集整理不同图像,对制图的要求有效满足。借助无人机技术,能够收集测绘范围内不同方面的信息,进一步形成影像拍摄。同时,在此基础上,还能够对三维建模有效应用,深加工上一阶段拍摄的画面,为制图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无人机测绘有较高的智能化,针对不符合需求的图像会进行自动处理,如应用重叠影像数码相机进行自动变焦,对图像参数快速调整有效实现,保证图像收集的清晰性。

2.3、开展低空作业

应用无人机遥感测绘技术,能够对安全性有效保障,尤其一些对图像要求较高的工程测绘项目,无人机测绘能够对上述要求有效满足。在一些恶劣环境之中,应用无人机开展低空作业,因其有更强的灵活性,能够避免受外部条件影响,高效快捷地完成任务。无人机遥感测绘技术也在不断升级,能够很好地提高无人机快速应对能力,有效提升测绘质量。

3、无人机遥感测绘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3.1、对相关设备定期检查

为了全面发挥无人机的优势,有效保证测绘结果,并对无人机使用效率有效提高,需要对设备监测的精准性不断优化,保证设备始终处于最佳状态。监测调试工作在应用无人机遥感测绘技术中十分重要,在正式应用设备前,相关工作人员要做好设备性能检测工作,对设备的性能优化,再开展飞行试验,针对不稳定的'设备,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强化相应的调试工作,对设备性能的稳定性有效保证。此外,相关工作人员还要优化日常保养工作,对通讯设备、电源系统、地面电台等方面进行定期检查,对设备安全性有效保证。

3.2、对像控电测量流程优化

对无人机技术应用,要优化相应的流程,保证无人机遥感测绘技术的应用效果有效提升。工作人员要注意强化拍摄像控点布设工作,对其安全性、高效性有效保证,并完善优化升级工作。具体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1)要注意监测在可控范围内,与拍摄范围的具体情况有效结合,进行相应地分析,对拍摄区域自由网效果明确,同时还要检查快速生成自由网快拼图的情况,明确是否存在偏差。

2)要对像控点测量方案布设流程优化。要以目标测量范围的具体情况为基础,如地势、地形,优化控制像控点相片质量,提升收集数据的严谨性,避免对影响、数据处理的随意性,还要注意保留原始数据,从而为后续调整制图奠定良好的基础,有效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3)相关工作人员要加强数据存储工作。对于无人机拍摄而言,会出现大量数据,设备中会对相应的数据储存,需要对其中没有价值的信息有效去除,避免无用数据对新数据的影响,保证色彩效果和清晰度。

3.3、对飞行、摄影质量有效控制

为了对无人机拍摄的水平、效率有效保证,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无人机的飞行、摄影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注意:

1)结合规定的时间,带无人机进场,并对无人机不同方面的信息明确,如无人机的降落、起飞方式等,同时还要对飞行速度有效控制,保证测绘影像的清晰性。

2)要注意对无人机飞行高度的设计、控制工作优化,对拍摄区域的设计航高于飞行航高之间的高度差明确,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随后还要注意对无人机的飞行状态有效控制,避免其他信号影响无人机拍摄的准确性。此外,在无人机飞行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还需要注意对无人机的上升、下降飞行速率有效控制,并制定相应的安全保护方案。

4、总结

综上所述,应用传统测绘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市场需要,需将无人机遥感测绘技术应用其中。但为了保证工程测绘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优化无人机遥感测绘技术,从而有效提升工程测绘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周李乾.工程测绘中无人机遥感测绘技术的应用[J].智能城市,2020,6(12):73-74.

[2]易应军.工程测绘中无人机遥感测绘技术的应用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8):4376.

[3]郑义,董晓亮.论无人机遥感测绘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36):4055.

无人机航拍视频处理研究论文总结

图像技术?就是ps啊,这和无人机没关系,他就是火箭拍的图像也是图片。应用场景很多,几乎每行每业都能用到。

无人机航拍影像具有高清晰、大比例尺、小面积、高现势性的优点。特别适合获取带状地区航拍影像(公路、铁路、河流、水库、海岸线等)。且无人驾驶飞机为航拍摄影提供了操作方便,易于转场的遥感平台。起飞降落受场地限制较小,在操场、公路或其它较开阔的地面均可起降,其稳定性、安全性好,转场等非常容易。多用途、多功能的影像系统是获取遥感信息的重要手段。遥感航拍使用的摄影、摄像器材主要是经过改装的120照相机,拍摄黑白、彩色的负片及反转片。也可使用小型数字摄像机或视频无线传输技术进行彩色摄制。小型轻便、低噪节能、高效机动、影像清晰、轻型化、小型化、智能化更是无人机航拍的突出特点。 易瓦特无人机航拍摄影技术以低速无人驾驶飞机为空中遥感平台,用彩色、黑白、红外、摄像技术拍摄空中影像数据;并用计算机对图像信息加工处理。全系统在设计和最优化组合方面具有突出的特点,是集成了遥感、遥控、遥测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技术。

航拍爱好者们在旅途中喜欢用航拍来记录沿路风光,但是对于影视制作行业中的无人机航拍运用,显然和我们手握精灵遥控器乱飞有着很大的区别。我们就来聊一聊在影视制作中,无人机航拍有哪些拍摄技巧。寻找前景寻找合适的景物作为前景有几个好处1、烘托拍摄氛围2、借助前景的变化,让镜头看起来更加动感,有节奏航拍这类镜头前,首先需要提前确定焦点,其次是合适的构图。一切准备完毕,后面主要靠飞手飞出这个画面了。对冲镜头如何体现速度和冲击力,“对冲镜头”是最好的选择。顾名思义,对冲,是指飞行器和运动主体同时加速,相向飞行。穿越汽车、自行车、快艇等等,这样的拍摄最大的难度在于飞手如何判断飞行器与拍摄主体的距离,以及气流的影响。航拍这类画面,需要飞行器距离主体十分近,通常飞行器与被拍摄物体擦身而过时,只有几厘米的高度。如何拍出速度感?一般的多轴飞行器最高速度在45km/小时,如果我们用多轴拍摄追车,结果会很惨。一方面如果汽车加速,飞行器追不上;另一方面,如果汽车减速,又拍不出来真实感。我们通常的做法有两种:1、贴地飞行这是为了通过地面增加前景的变化速度,提升感官的速度感2、使用中、长焦镜头DJI inspire 1可以支持45mm的镜头,在4/3相机系统中,它的实际焦段大约在90mm左右,可以放大局部,同时拍摄到的前景速度更快。大景快&小景慢大景别的航拍需要飞行器以较快的速度飞行。大景别的航拍由于没有前景物体,画面中远处的建筑或是山川与飞行器距离又比较远,所以飞行器慢速飞行时,很难看出画面中的景象在发生相对运动。慢速航拍这类的镜头,效果看起来更像一张照片。只有当飞行器快速飞行时,才能在一个短暂的航拍镜头中让观众看到这是一个运动画面。小景别的航拍与大景别相反。小景别航拍中,被拍摄物体在画面中的比重较大,过快的速度会让云台手很难把被拍摄物体保持在画面中的理想的位置上。简单说就是,飞机飞太快了,云台手很难跟上要拍的对象。通常使用的方式是,飞行器以较快的速度接近被拍摄物体;快接近被拍摄物体时飞行器减速,确保云台手能够跟住被拍摄物体。虽然在整个过程中,飞行器有一个减速的过程,但是由于减速的时间发生在飞行器与被拍摄物体较近的位置,此时被拍摄物体在画面中比重较大,在画面中的相对运动更为明显。所以实际看起来,观众并不会察觉到飞行器实际减速了。逆光画面逆光拍摄,往往能达到不一样的感官效果。航拍逆光画面需要把飞机藏进被拍摄物体的阴影中,这样做能让被拍摄物体在阳光的映衬下,泛出轮廓光。不过此时时间的选择,是拍摄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想拍摄到明、暗细节都有的保留的画面。日出和日落前后的30分钟,是最佳的时间。提高素材利用率电影或广告拍摄中,航拍画面的起幅和落幅很重要。为了提升航拍素材利用率,在大景别的航拍中,航拍起幅画面要有3秒的平稳停顿时间,此时飞行器与云台均保持不动;拍摄过程中,飞行器的行进、云台方向的移动,都需要尽可能的平稳、匀速;落幅画面和起幅一样,通用需要3秒钟的平稳停顿。平稳的无抖动的素材,在影视后期制作中更容易被利用。

警用无人机的任务通常包括以下要求:

无人机论文的参考文献

到中国知网上找吧,可能要点钱,但也不贵,最多几十元

推荐《农业工程学报》,核心期刊、CA期刊、EI期刊、CSCD期刊

复合影响因子:3.118

《农业工程学报》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14)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

Pж(AJ) 文摘杂志(俄)(2014)

EI 工程索引(美)(2016)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扩展版)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这个简单,女神帮你

“无人机”的开题报告,嗯!可以!

无人机航测毕业论文

测绘

无人机解决方案大幅提升了测绘工作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为测绘单位带来成本与效率的优势。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无人机在测绘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机载遥感设备,如高分辨率CCD数码相机、轻型光学相机、红外扫描仪,激光扫描仪、磁测仪等获取信息,用计算机对图像信息进行处理,并按照一定精度要求制作成图像。为适应城镇发展的总体需求,提供综合地理、资源信息。正确、完整的信息资料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各地区、各部门在综合规划、田野考古、国土整治监控、农田水利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厂矿建设、居民小区建设、环保和生态建设等方面,无不需要最新、最完整的地形地物资料,已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和新建开发区急待解决的问题。昆明劲鹰无人机专业从事航测无人机设备的设计、生产、销售、及航测航拍服务,是中国技术顶尖的航测航拍无人机设计制造及航飞服务商,能用无人机测绘技术准确地反映出地区新发现的古迹、新建的街道、大桥、机场、车站以及土地、资源利用情况的综合信息。无人机测绘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矿产资源勘探、海洋环境监测、土地利用调查、水资源开发、农作物长势监测与估产、农业作业、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城市规划与市政管理、森林病虫害防护与监测、公共安全、国防事业、数字地球以及广告摄影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望采纳为谢。

飞行控制技术无人机体积小、重量轻,在航拍时受气流、风力、风向影响较大。无人机飞行不稳定,飞行时航偏角、俯仰角、翻滚角等姿态角值较大。另外,由于无人机飞行航高较低,相对地面物体移动速度较快,在曝光过程中成像面上的地物构像随之产生位移,构像位移的出现使影像模糊、影响成像质量。相机质量相机物镜存在较大色差和畸变差相机物镜对不同波长的光线折射率不同,因此在焦平面上形成焦点,产生横向色差和纵向色差,使相片上的影像模糊不清晰。相机物镜是采用非球面研磨技术的透镜组,由于加工、安装及调试过程中产生一定残差。畸变差使被摄物体与影像之间不能保持精确的相似性,造成影像几何变形。CCD芯片大小和分辨率分辨率是指数码相机CCD芯片对被摄物体的解析能力。像素数量是衡量数码相机分辨率的关键因素,在等量面积上,像素越多,单元像素越小,影像的清晰度才越高,细节表现才越好,色彩还原才越逼真。否则,影像质量越低劣。数码噪音每一卷传统胶片对应一个感光度值,而同一台数码相机有多种不同的“相当感光度”值,当采用高感光度拍摄时,传感器信号被放大,干扰电流也随之放大,引起更多的噪音。产生数码相机噪音的原因有本身元器件的性能、线路设计采用的降噪技术、拍摄时使用了较高感光度、曝光不足、长时间曝光等因素,数码噪音引起图像上的杂点增多,使得图像质量降低。技术方案相片重叠度、基高比小型数码相机大多为矩形阵面的CCD,并非传统的正方形。相片重叠度越大基线越短,基高比越小。小型数码相机的基高比为0.15左右,远小于传统摄影的0.50。在立体模型下,同名地物交会角较小,降低了立体观测效果,直接影响高程量测精度。如果在保证具有三度重叠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相片重叠度或使CCD阵面的长边与摄影航线相一致,可以大大增加基高比,提高高程量测精度。像控点目标选取外业像控点测量时,对目标点的选取主要取决于影像纹理的丰富程度。影像纹理粗糙、弧形地物、线状地物交角不好,则直接影响外业点位选取精度。内业处理对像控点的转刺也有较大的影响,降低了成图精度。如果采取布设地面点后再拍摄方法,则能有效提高外业选点精度和内业转刺点精度,有助于提高成图质量。大气条件对摄影成像来说,比地物亮度更重要的是相片上相邻地物影像之间的密度差。如果地物影像之间没有密度差异,也就是没有影像反差,也就无法从影像上辨别地物。决定影像反差的因素除了地物本身特征外,还取决于阳光部分和阴影部分之间的差异。如果选择天气条件不好时拍摄,必然使影像质量变差。提高无人机航测精度的解决方案提高像控点精度像控点精度包括像控点的测量精度和像控点影像目标精度。使用GPS测量像控点的精度较高,误差小于5cm,能够满足大比例尺测图的技术要求。像控点影像目标精度取决于影像纹理的丰富度,如果影像纹理较差则内业转点误差至少达到2~3像素。由于无人机航线设计的影像重叠度较高,采用先布设像控点再航拍则内业转点精度可提高至1.5像素以内,可将像控点精度提高至0.1 m,同时也能解决相片控制点布设不均匀问题。

很典型的一个例子---自由超站仪 自由超站仪 传统的测绘作业发展到今天,虽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许多明显的缺陷与不足。例如:(1)所有测绘作业都受测量控制网束缚,离开测量控制网,任何测绘作业都无法进行;(2)全站仪极坐标法测图受视线障碍和视线距离限制,而且劳动强度大,效率低;(3)GPS技术存在要求顶空必须通视的致命弱点;(4)即使最体现当代测绘科技水平的 RTK和网络RTK技术,也要利用已知控制点设立基准站,而且作业半径受限制,因为离基准站越远,测量误差越大。 控制测量历来是各项测绘工作的依据和基础。在某种意义上,“测量控制网”好比测绘领域里的“必然王国”,它束缚着所有的测绘工作,即使近几年发展起来的GPS-RTK技术也不例外。RTK技术必须利用已知高精度控制点做参考站,而且流动站至参考站的距离一般不得超过15KM,因为距离越远,定位误差越大。 为使测绘工作彻底摆脱测量控制网的束缚和克服现行测绘行业模式的各种缺陷,我们研制成功一种集高精度动态单点定位系统(PPP)、测角、测距系统一体化的新型测绘仪器设备——自由超站仪。这种仪器的突出特点是:测量工作不依靠控制网、无须设立基准站、无作业半径限制、不受时间地域局限、在全球任何地区测量点位精度一致、仅单人单机即可完成全部野外作业的测绘新模式。 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定,自由超站仪观测1-3秒的定位精度优于30cm,观测10分钟的定位精度可达1cm.。湖北省科学技术厅于2006年7月组织的专家组对自由超站仪成果做出鉴定结论:“该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发的自由超站仪在地面动态高精度单点定位技术方面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另外,在查新委托报告中这样写道:“未见国内外相同的文献报告”。 中央电视台4套《新闻快报》栏目、中央电视台10套《科技之光》栏目、湖北电视台、三峡晚报、《中国测绘》及《测绘信息与工程》等多家重要媒体和权威科技刊物报道了自由超站仪研制成功的信息。中央电视台10套《科技之光》栏目于2006年7月份多次向全国观众详细介绍了自由超站仪的技术原理、系统构成、主要创新点、适用范围及推广应用前景。自由超站仪总的来说,它存在以下几大优势: (1) 完全脱离控制网,随时可以测量任何一点当前的高斯平面坐标。作业过程中,不须设立基准站,不受作业半径限制,单人单机即可完成。就是所谓的“自由测绘”。 (2) 定位速度快,定位精度高。静态单点定位(在待测点上观测10分钟)精度可达1cm,动态单点定位(边走边测,每个点观测1~3秒钟)精度优于30cm。 (3) 将动态单点定位系统、测角、测距系统三位一体化,克服了GPS必须顶空通视的缺点。 (4) 动态PPP定位软件具有自动从网上搜索和下载IGS精密星历和钟差、进行非差精密定位解算等功能。 (5) 可以将接收机里的数据直接导入U盘。适用范围: (1)地形测量、地籍测量、城乡土地规划测量。 (2)江、河、湖、海水域地形测量。 (3)地质、物探、资源、灾害调查等测量。 (4)若采用传统静态定位作业模式,可用于各等级控制测量。 (5)交通、车辆、安全、旅游等与地理信息相关的管理系统工程。

无人机论文参考文献出处

两旋翼无人机的理论研究出自各大学的专业论文研究。近年来,共轴双旋翼无人机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和常规无人机相比,共轴双旋翼无人机具有负载能力强、悬停效率高、续航时间长和结构紧凑等优点,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从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大部分共轴无人机整体尺寸和重量较大,便携性较差。因此,研究和设计一款小型的共轴双旋翼无人机具有必要性。本文针对小型共轴双旋翼无人机的总体结构和总体布局进行研究,旨在设计出一款便于携带的小型共轴双旋翼无人机。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制定了小型共轴双旋翼无人机的设计流程和技术指标;通过对三种操纵方案的对比分析,确定了双电机差速操纵方案;进而,进行了无人机总体方案的设计,将其划分为6个子系统,明确了各子系统的功能要求,并完成了无人机的总体布局设计。(2)建立了旋翼载荷模型,确定了其最大总距和转速;采用CFD(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不同旋翼间距的载荷进行仿真分析,确定了旋翼最佳间距;并利用积分法确定了旋翼所需功率和全机所需功率;完成了旋翼系统的结构设计和主要零部件的强度校核。(3)进行了操纵机构的功能分析、模块划分和构型设计,建立了其运动学模型,并完成了下操纵机构的尺寸优化和工作空间分析,结果表明了所设计的操纵机构能够满足其工作空间运动要求。(4)完成了无人机各子系统的结构设计,并对其中的重要零件进行了强度校核;基于ADAMS对操纵机构的运动和力学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完成了无人机虚拟样机模型。(5)完成了小型共轴双旋翼无人机样机的制作,基于样机建立了其飞行动力学方程,并对动力学方程组进行了求解,为后续无人机的飞行控制系统的设计做好了准备。

无人机如果不能避障,跟会飞的咸鱼有什么分别。——萨特·福莱费施        无人机的市场正在飞速上涨,它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现在无人机不仅应用在军事领域,消费级无人机也越来越多的被应用。        目前的无人机正在无限的接近自动化和智能化,随着技术的研究和进步,未来无人机很可能会成为飞行机器人。而避障系统则是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关键因素之一,避障的应用能够有效减少无人机的损坏和事故的发生。

在聊无人机夜间避障技术之前,先来看看无人机的避障工作原理。        第一阶段,感知障碍物。               一般的无人机都必须在空旷、开阔的场地飞行,这是为了避免因操作失误或者其它状况下无人机撞到障碍物甚至是人。目前的避障方法主要是测量无人机到障碍物的距离,测量方法有很多种,超声波测距离、红外/激光信号测距离、双目视觉法、电子地图等。超声波测距离,目前超声波检测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并且被广泛的应用,但是通常用的超声波传感器作用距离在10米以内,作用距离很近,所以这种方法一般用来测量无人机到地面的距离;发射一定频率的红外/激光信号也是一种办法,能够算出和障碍物的距离,这种方法作业距离数百米,但成本较高,且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这种方法目前在无人机上有一定的应用;双目视觉法,同一个物体在人的两眼中位置稍有不同,而这个方法就是利用这一点获取被测物体的两幅图像,计算到障碍物的距离。

障碍物是感知到了,但是之后呢?让无人机原地待命吗?这肯定不可以,所以第二阶段就来了,绕过障碍物。        想要绕过障碍物那就必须要知道障碍物的大致轮廓和边缘的位置, 也就是三维的画面。这时后两种方法就起了作用,激光信号和双目视觉法都能获得“障碍物的深度图像”,就可以找到障碍物的边缘,完美的避开障碍。但是这种图像有局限性,只有障碍物没有充满视野时才能起明显的作用,因此有了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场景建模和路径搜索。                  这一阶段主要是基于电子地图或者其他及时定位地图构建的手段,获得场景模型,利用无人机中的算法来规划出最优的避障路径。这种技术还需要不断的研究、提高、完善,避障技术已成为无人机发展的趋势。        无人机避障技术已经有很多,但是在夜间就会遇到“瓶颈”,照明度太低,无人机在夜间基本是“瞎”的,无法看到障碍物。而这次的夜间避障技术则是利用了双目避障原理和红外照射技术,使无人机能够看到人眼看不到的红外线,它会主动发射近红外线,通过反馈信号进行计算处理(双目避障原理),以此来感知周围环境和障碍物。这种方法非常好用,红外的探测面积大,能够识别距离无人机最近物体的距离,所以用来夜间避障十分合适。

还有一种夜间避障方法是TOF避障系统。它通过给目标连续发送光脉冲,然后用传感器接收从物体返回的光,通过探测光脉冲的飞行时间来得到障碍物的距离。但是这种方法极不稳定,因为光波容易收到干扰,测量距离比较短。而且这种方法需要专门的芯片价格昂贵,所以没有被广泛的应用。        夜间避障已经在逐步被攻克、解决,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无人机的夜间避障系统会被逐步完善,做到完全规避障碍物。参考文献:[1]木子.无人机避障技术发展三重阶段.宇辰网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