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语言和符号,就没有人类文化。人类社会中的许多重要的文化要素,主要是通过语言和各种符号系统来相互传递的。语言人类学所关注的恰恰是人类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方式,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在沟通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以及沟通手段与适应策略的关系等问题。 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和其他活动,是产生语言的先决条件。作为语言本身,与人类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文化能够影响语言的结构以及语言的内涵,而语言的差异也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于文化而产生的。另一方面,语言也可以反过来影响文化的发展,很显然,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关联、彼此制约的关系。 藏民族的语言文字作为一个系统,与创造和使用这种语言文字的民族所处的地域、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藏族语言和文字符号的功能,以及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变化,都是由这个社会环境中的语言群体所制约的,是属于他们的社会行为。语言文字也会随着藏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完善,不断走向丰富。客观环境的变化必然会促使人们重新认识自己的语言,调整自已语言的表达方式,使之最大限度地与客观环境和需要相适应,这正是推动藏民族语言文字进步的动力。一、藏语的基本特征语言是原始人类在劳动和互相交际中产生出来的,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的产生表明,人的发音器官已逐渐形成,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即意识也在不断走向成熟。语言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成了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最为重要的沟通手段。语言一旦形成,就成为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也具有共享性。 当原始部落发展到民族的时候,便出现了民族语言。语言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民族的烙印,并且随着民族的发展演变而不断发展变化。一个民族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方式也要通过语言来表现。因此,民族语言不仅反映民族经济、历史和文化,就连共同的心理素质也通过语言来表达,而且依靠语言来维系民族内部的联系和情感。因此,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 从民族学的角度看,民族语言既是构成民族的第一要素和重要特征,也是区别民族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藏语是藏民族的主要语言。藏语的使用区域主要是在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各省区的藏区。一些与我国接壤国家的部分地区也使用藏语。 按照语系分类,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根据1998年的统计,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汉藏语系人数占70%以上。汉藏语系中的语言,有着不同于其他语系语言的一些特征:如在语音上,大部分词以单音节词根为基础,每个音节都有声调区别意义,声调和声母有一种互相适应的关系,如清塞音声母只出现在单数调上,浊塞音声母只出现在双数调上;在语法上缺乏形态变化,主要以虚词和词的次序表示各种语法关系;另外,还有一类表示事物或动作天然单位的词又称量词,这是在其他一些语系的语言中所没有的,此外,汉藏语系中的各语言间都有一定数量的同源词。 藏语在汉藏语系各语族、语支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中,是价值极高的语言之一。藏语言的历史,实际上是藏民族社会发展史的一部分。藏语的形成与演变,伴随着藏族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这是因为语言自身蕴涵了反映社会变迁的机制,社会的变化会促使人们改进语言的表达方式。语言也总是在服务社会,总是在一个动态环境中逐渐走向成熟。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因素以及发展状况,对语言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导致藏语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差异。 国内外学者对藏语发展阶段的界定不尽一致。我国一些藏学者将之划分为五个时期:1.上古时期(公元6世纪以前),即远古部落时期的藏语口语。在吐蕃王朝之前,经历过漫长的原始部落和部落联盟时期,延续了长达31代吐蕃部落王统传承。当时,青藏高原上有着许多小邦国或部落,其分布范围很广,包括现今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巴尔提等地。这一时期,以古老的象雄文明为代表,产生了藏族原始宗教苯教,并产生了最古老的文字“象雄文”。苯教的传播和发展,构成了7世纪以前藏族文化的主要面貌,并对包括语言在内的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而又持久的影响。2.中占时期(公元7~9世纪),此时为吐蕃王朝时期的藏语口语。松赞于布征服苏毗王朝和象雄王朝,完成了西藏本土的统一大业。这一对期是青藏高原大开放、大发展的时代,是藏民族整体文化的孕育时期,也是藏族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根据研究,藏语声调也是在区一时期产生的。吐蕃时期对外部文化的学习和吸收,对吐蕃及以后藏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极为重要的是,吐蕃时期创制的藏文字从那时起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应用。从此,藏民族有了用目已的文字撰写的各类文献资料,包括传承至今的敦煌吐蕃藏文写卷,早期的佛经、译著等。文字的出现从根本上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空上的局限,不仅使语言得以记录和保存,也大大促进了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吐蕃周边国家的语言、佛教的传人对藏族语言文字的形成与演变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3.近古时期(公元9~13世纪)。从吐蕃王朝崩溃到元朝统一治理西藏之前的400年间,西藏大小部落各自为政,不相统属。然而,在古格王朝时期(公元1l世纪)仍然顺利完成了藏文字的第三次厘定,使藏族语言文字步入了规范化的轨道。4.近代(公元13~19世纪)。自西藏归属元中央政府,施行统一治理以来,藏区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藏族社会系统状态的变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量高水平的藏文文献典籍的问世,不仅提升了藏族文化的整体水平,也极大地推进了藏族语言文字的改革与创新。5.现代时期(公元20世纪以来)。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藏语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如借词和外来词汇愈来愈多等。由于更多新名词和科学术语的出现,不仅使词汇更加丰富,语言的表述也更加准确。 语言是没有国界的,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藏族语言的使用范围,不仅限于我国境内的三大藏区和其他地区。除我国之外,如不丹王国、锡金王国和尼泊尔王国等国家的一些地方也在使用藏语,只是他们所使用的藏语同国内藏族地区的语言有着较大的区别。藏民族的语言同世界其他一些民族的语言一样,在其发展与传播过程中,形成这个语言的中心地区往往会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且具有辐射作用。同样,一种语言在某一地区被选择和使用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藏语作为藏民族表达思维活动的口头形式,主要包括语音和词义两个部分。在藏语的语音结构中,声调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藏语的重要语音特征。在语音系统中,将声调识别为与辅音和元音同等重要的语言要素,并作为特定语音分析层次的一个功能单位来对待。实际上,藏语声调的变化较小,各地的调类和调值比较统一。藏语声调产生和分化的条件清楚,调值与声韵母还保持着比较自然的联系。与此同时,各地声调发展不平衡,现代藏语中几乎保留了声调发展各个阶段的不同形态。复辅音声母是藏语语音的一个重要特点。历史上,藏语有着丰富和复杂的复辅音声母。随着语音的发展和变化,复辅音声母已经逐渐简化和消失。现代藏语方言中所保留的复辅音声母同藏语书面语(藏文)中的复辅音声母比较起来,显然已经简单得多了。但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诸语言中,除嘉戎语外,现代藏语方言中的复辅音声母还是比较丰富的,它基本上反映了藏缅语族语言这一语音特征。现代藏语三个方言中,安多方言有比较多的复辅音声母,而卫藏方言除一部分地方有带前鼻音成分的复辅音声母外,多数地方复辅音声母已经消失。所以,复辅音声母也是划分方言在语音上的一个重要标志。藏语调类的分合、新音位的产生、浊音的清化、元音的复化等现象,都和复辅音声母及其发展变化有关。古藏语有30个单辅音声母,220余个复辅音声母。古藏语的复辅音系统极为繁杂,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第一类是带前置辅音的复辅音声母;第二类是带后置辅音的复辅音声母;第三类是带前置辅音和后置辅音的复辅音声母;第四类是带复合前置辅音的复辅音声母;第五类是带复合后置辅音的复辅音声母。其中,第一类和第二类极为普遍,第三类占有一定的比例,第四类则较少,第五类只有在个别情况下出现。到后来,藏语的单辅音声母一般为30个左右。复辅音声母主要有前置辅音加基本辅音,基本辅音加后置辅音两类。在能够反映古代语音的书面语中有180多个复辅音声母,而且还有三合、四合复辅音,但现代藏语中主要是二合复辅音。韵母分单元音韵母、复元音韵母和带辅音韵尾的韵母三类。 藏语像其他藏缅语言一样,是以动词为中心的语言。藏语中动词的属性常常能影响句中其他词语语法功能的变化。然而,藏语动词虽居句末,但在用格上常常支配前面的名词。换句话说,藏语动词的性质决定作为主语名词的标记。如A能否控制B,主要表现在动词语尾上,而A对B的控制程度的强弱则表现在主语名词的用不用施格上。就是说,动词上同样需要体现主语名词的一定语法功能,如人称、自主性等,而且用不用标记会改变主语名词与动词的语法关系。 现代藏语的主要特征表现为:1.复辅音趋于简化和消失,只在部分方言土语中保留着带前置辅音的二合辅音。2.浊辅音声母肝清化,现代藏语某些方言中所保留的浊声母均源于古代复辅音声母的浊基辅音。3.单元音或复合元音构成的韵母明显增多;元音有长短之别,且与声调形成了互补关系。4.辅音韵尾趋于简化,从而促使带辅音韵尾韵母的简化和元音的变化。5。除安多方言之外,具有完整的声调系统。6.谓语是后置表系统,属典型的“动居句尾”型语言,而且现代藏语多数方言其谓语的语法意义由谓语之后的语法成分来表示,因而形成了极为丰富的表达语法意义的助词,其作用也在不断增加。7.有丰富的体范畴,也有时式范畴。8.卫藏方言有着严格的敬语与非敬语的区别。9.主要以虚词和词序来表达句子的各种关系。句子语序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宾语在主语后,谓语前,若是双宾语,间接宾语在前,直接宾语在后;人称代词、名词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语前,需加表领属的助词;形容词、数词、指示代词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语之后;动词或形容词的修饰语在中心语前。构词以复合法为主,即通过修饰、联合、支配、表述方式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语素来构成复合词。 假如我们对属汉藏语系的藏语和汉语进行一些比较,不难发现二者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如藏汉语言都具有以虚词和词序作为表达语法意义的共同框架。藏语以虚词和语序作为主要语法表达手段,从动词虚化而来的辅助动词与虚词、助词有着同等重要的功能。另外,从语言发生学的分类上看,藏汉两种语言也有着亲缘关系。如在词汇的应用上,藏汉两种语言之间有着较多的同源词;在语音上,都有以声母、韵母为单位的独特的语音结构。所不同的是,汉语没有藏语那么多的复辅音声母。二、各具特色的方言民族语言分布的复杂性,以及语言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是研究群体之间社会亲缘关系的基础。所以,这一研究领域也总是受到语言人类学家的重视。 人们生活的地域环境的差别、集居状况的不同,使操持同一种语言的民族出现了语言之间的差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方言。一般认为,隔离是产生语言差异的重要条件。既是在同一区域内,地理距离越大,语言的差别也就会越大。 对藏语方言的划分,主要是以语音的差异以及历史渊源来确定的。研究表明,藏语方言语音的结构特点以及方言在语音上的实际差异,与藏民族的历史扩散及现代地理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一般以传统的国内地域概念——三大藏区(卫藏、康、安多)来进行方言分类的,即卫藏方言、康方言和安多方言。卫藏方言,指西藏自治区境内的前藏(拉萨等地)、后藏(日喀则等地)、山南地区和阿里地区的方言。康方言,是指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和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范围内的方言。安多方言,指青海省大部分藏区(除玉树藏族自治州之外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藏族的方言。 因为这里要介绍的藏族方言是一个语言范畴的概念,所以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某一块地域。否则,就很难较为全面地了解藏语方言。为使读者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了解藏语方言状况,这里参照江荻先生的论点,以我国藏区地理方位的卫藏为中心,分为中部、东部、西部、南部和北部五大区域,并将临近我国藏区并使用藏语的一些境外地方也囊括其中,采用传统的藏语方言分类和境内外地理名称并用的方式,对藏语方言的语音及其特点进行一些介绍。 总的看,在各地方言中,单元音韵母多少不一。如卫藏方言,在拉萨语中单元音达16至17个,有单辅音声母28个。卫藏方言中有鼻化元音。康方言中的德格语中,单辅音声母有42个。康方言中也有鼻化元音。现代藏语中卫藏、康方言元音分长短,配合声调,并与声调互补。在卫藏、康方言中,复元音韵母主要是二合的复元音韵母。按性质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真性复元音韵母,几个元音并立,不分主次。与此同时,紧张清晰的元音结构,呈现为藏语语音的一大特点。在有的地方话中,如普兰话不仅有非鼻化的真性复元音,还有鼻化的真性复元音。第二种是假性复元音韵母构成的元音。在安多方言中,元音不分长短,单元音的多少不一。如甘肃的夏河话中单元音只有6个。但总的看,藏语是一个单元音占优势的语言,复元音较少,并且多为后起现象。带辅音韵尾的韵母一般为30个左右,可以作尾的辅音有8个。保留韵尾较多的是安多方言,最少的是康方言,而卫藏方言介于二者之间。在不同的方言土语中,声调数量不等,一般是4个。如拉萨话有4个调,工布话有6个调,木雅话有两个调,安多方言无声调。声调有着区别词义和语法意义的功能。藏语还有一个轻声,主要是音节弱化的结果。藏语中相邻音节的连读,声调会发生相对固定的变化,而且不限于词的内部,词与词、词与语法成分之间也会发生变调。 三、藏文的形成及推广应用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文字的创制和推广应用所带来的文明成果是多方面的,它所产生的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甚至会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人类正是凭借文字的记录功能,不断积累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在继承前人劳动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更加灿烂的文明成果。 藏民族最早的文字是象雄文。象雄文出现在公元前l至2世纪的古象雄王国。象雄王国是曾经雄霸青藏高原的一个古老王国。其疆域最大时,西起今阿里地区的岗仁波齐,东至今昌都丁青。汉史中所谓“羊同部落”,就是指象雄王国。正如《册府元龟》所记:“大小羊同,东接吐蕃,北直于阗,东西千余里,精兵八九万……”象雄王国在公元7世纪被松赞干布吞灭之前,一直是一个独立王国。象雄文字也叫“玛尔文”,它类似汉族的甲骨文。在那时,“玛尔文”主要用于苯教的咒誓、祭祀、禳祓活动和记载他们的经文等。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这种文字没有能普及到大众社会。但在藏区一定范围内,这种文字的使用至少延续了千年以上。有资料显示,吐蕃最初也曾使用过“玛尔文”。公元7世纪初,苯教的巫师们仍用象雄文来缮写苯教的经文等。有学者认为,松赞干布最初遣使分别向尼泊尔和唐朝求婚时,书信很可能是用象雄文写成的。也有苯教徒称,早期的许多苯教文献是由象雄文翻译成藏文的,不知真假。还有一些藏学专家认为,藏文是在象雄文的基础上,学习克什米尔和印度的文字而创制成功的。我国藏学专家黎蔷则认为:“目前藏语中的借词,有些是从象雄文转借而来的。而玛尔文(通常称‘象雄文’)同古代的旁遮普文和克什米尔文有很相近之处”。在丹麦学者艾立克•哈尔所著的《来自西藏苯教的语言——象雄语词法词典》,德裔美籍学者劳弗尔所著的《藏语的借语》中也有类似观点。藏学家南喀诺布在《关于藏族古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称:“在西藏的古老寺院里,有不少藏书是古象雄文的手抄本,是用称作‘玛尔体’的高体,短元音的草书写成的……就是今天我们使用的藏文草书字”。当然,这些看法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众所周知,因在较长的时间里佛教与苯教之间不断进行极为残酷、激烈的斗争,加之后来的统治者推行“崇佛灭苯”的政策,以及其他诸多的原因,导致苯教文献几乎全部被毁或失散在外。时至今日,象雄文在国内几乎很少有人知晓。近年来,国外编有象雄文词汇与藏文、英文对照词典。我们面对这个古老的文字,要做出符合历史的科学结论,还需要考证和深入研究。公元7世纪,在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执政时期,向民众推广新创的藏文字。自此,形成了藏民族记录藏语的统一的文字符号系统。藏文字的诞生和推广应用在藏民族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藏民族为自己的文明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自从有了藏文字,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珍贵史料、文献典籍难以计数,其种类之繁、数量之多是惊人的。在我国各民族中,藏民族的文化遗存仅次于汉族,位居第二。 藏语的助词基本上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位于词和短语后面表示句子成分之间各种关系的结构助词;第二类是加在动词后面表示时态意义的时态助词;第三类是加在句子末尾或句子中表示语气的助词。结构词在藏语语法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相当于藏文文法中所讲的格助词;结构助词分施动、领属、存在、趋向、缘由和比较6种。 藏语的数词为十进位,基数词都是单音节的单词。高位数词如“百”、“千”、“万”、“十万”、“亿”等,是用不同的词来表示的。十位数和个位数可以连用,只是个别的语音稍微有点变化。
1、《人类奥秘大开放-藏传佛教密宗》,206千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北京。2、《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210千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年,拉萨。3、《西藏宗教》,100千字,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年,北京。4、《吐蕃佛教-宁玛派前史与密宗传承研究》,260千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北京。5、《雪域的宗教》上下册,570千字,插图555幅,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北京。6、《藏传佛教与青藏高原》294千字,江苏教育出版社?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年,南京。其中《吐蕃佛教-宁玛派前史与密宗传承研究》2003年获“世界宗教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奖”;2004年荣获“第五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1996年获“西藏社会科学院年度优秀科研成果奖”专著类一等奖;《西藏宗教》(汉文版)一书,被译成英、法、德、藏文等多种文字,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在世界各地发行。 1、《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宗教?儒学》239千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北京。2、《中国佛教基础知识》230千字,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北京。3、《佛教与历史文化》580千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北京。4、《后发地区的发展路径选择-云南藏区案例研究》213千字,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北京。5、《雍和宫-藏传佛教著名古寺》468千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北京。6、《市场化与基层公共服务—西藏案例研究》280千字,民族出版社,2005年,北京。 1、《评述“勋努达美”一书》6千字,载《西藏文艺》1985年第2期,拉萨;2、《聂赤赞普及其当时的宗教》7千字,载《中国藏学》1991年第1期,北京;3、《浅谈藏族古代作品的特点》5千字,载《知识火花》第54期,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北京;4、《古代西域佛教与吐蕃佛教之间的关系》10千字,载《中国藏学》1993年第3期,北京;5、《论七赤赞普时期的宗教》8千字,载《西藏研究》1994年第1期,拉萨;6、《论藏族人崇拜格萨尔王之现象》10千字,《西藏研究》1996年第2期,拉萨;7、《宁玛派居士研究》7千字,第八届国际藏学会(1998年)发表会议论文,印第安纳;8、《宁玛派八大仪轨研究》8千字,第九届国际藏学会(2000年)发表会议论文,莱顿;9、《拉日色布寺居士传承研究》8千字,第十一届国际藏学会(2006年)发表会议论文,波恩。 1、《联姻在吐蕃王朝中的政治作用》8千字,载《西藏研究》1988年第3期,拉萨;2、《青海果洛宗教考察》12千字,载《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第3期,北京;3、《吐蕃佛教与西域》10千字,载《西藏研究》1993年第1期,拉萨;4、《藏族人对绝对者喇嘛的信仰》6千字,载《佛教文化》1993年第3期,北京;5、《藏族天葬起源窥测》10千字,载《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4期,北京;6、《藏文文献中所见西域佛教之比较研究》13千字,载《敦煌学辑刊》1993年第2期(总第24期),兰州;7、《闪耀在世界屋脊的佛光--记果洛石刻藏文大藏经》4千字,载《佛教文化》1994年第4期,北京;8、《浅析西藏宗教艺术的奥妙》9千字,载《西藏民族艺术研究》1994年第4期,拉萨;9、《峨嵋山与藏传佛教》6千字,载《青海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西宁;10、《藏传佛教密宗与北京雍和宫》6千字,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西宁;11、《浅谈藏族宗教文化的历史进程》8千字,载《西藏研究》1995年第2期,拉萨;12、《藏族人对佛教三宝的信仰》4千字,载《西藏民俗》1995年第4期,拉萨;13、《万物有灵论与藏族人对森林树木的保护》5千字,载《西藏研究》1996年第2期,拉萨;14、《果洛石经产生的历史背景》12千字,《西藏研究》1996年第3期,拉萨;15、《藏式佛塔考述》11千字,载《中国藏学》1996年第3期,北京;16、《普渡众生论与藏族对野生动物的爱惜》4千字,载《西藏民俗》1996年第4期,拉萨;17、《果洛石经的分布及其规模》12千字,载《西藏研究》1997年第1期,拉萨;18、《果洛石经的创建过程》7千字,载《西藏研究》1997年第3期,拉萨;19、《浅谈宗教观念与资源开发》4千字,载《世纪之交的思索--当代中国领导干部文集》(第二卷),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成都;20、《天葬思想探微》4千字,载《西藏民俗》1997年第1期,拉萨;21、《藏传佛教名胜古迹》6千字,载《西藏旅游》1997年第2期,拉萨;22、《藏传密宗在当今世界》3千字,载《西藏旅游》1997年第2期,拉萨;23、《藏传密宗礼仪中的大礼拜》4千字,载《西藏民俗》1998年第2期,拉萨;24、《浅谈藏传佛教与青藏高原》7千字,《西藏研究》1998年第3期,拉萨;25、《青海藏族地区的藏历新年》3千字,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1999年(春节专版)2月14日,北京;26、《藏传佛教称谓漫谈》之一(宗派称谓)3千字,载《法音》1999年第4期,北京;27、《藏传佛教称谓漫谈》之二(僧职称谓)5千字,载《法音》1999年第5期,北京;28、《藏传佛教称谓漫谈》之三(活佛称谓)4千字,载《法音》1999年第6期,北京;29、《佛教最初传入吐蕃之探讨》13千字,载(台湾)《中华佛学学报》第12期,中华佛学研究所,1999年7月出版,台湾;30、《新中国藏传佛教研究-回顾与展望》汉文,8千字,载《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2期,北京;31、《宁玛派的教法传承及其特色》17千字,载《佛教与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版,北京。32、《宗教世俗化与藏传佛教》6千字,载《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西宁;33、《敦煌吐蕃藏文文献在藏学研究中的资料价值》15千字,载《中国藏学》2002年第4期,北京;34、《新中国的藏传佛教研究》2.6千字,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8月14日(学术版),北京;35、《吐蕃名僧毗茹札那考述》9千字,载《西藏研究》2003年第4期,北京;36、《藏学:一门21世纪的显学》2千字,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3月2日(学术版),北京;37、《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发展历史及其特质》10千字,载《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3期,北京。38、《果洛石经文化》5千字,载《世界宗教文化》2005年第3期,北京;39、《论迪庆藏区的神山崇拜与生态环境》9千字,载《中国藏学》2005年第4期,北京;40、《关于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几点思考》7千字,载《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研究论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5月,北京;41、《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间信仰习俗:对一个藏族村落民间信仰的考察》7千字,载《安多研究》第二辑,民族出版社,2006年5月,北京。 1、《青海果洛石刻藏文大藏经》(汉译朝鲜文)4千字,载韩国《佛教新闻》1994年5月18日第7版,汉城(首尔);2、《敦煌吐蕃藏文文献在藏学研究中的资料价值》(汉译英文)15千字,载《中国藏学》(英文版)2004年第1期,北京;3、《论迪庆藏区的神山崇拜与生态环境》(汉译英文)9千字,载《中国藏学》(英文版)2006年第1期,北京;4、《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发展历史及其特质》(汉译藏文)10千字,载《攀登》(藏文版)2006年第1期,西宁。 1、《关于西藏的若干问题》(3千字),调研报告,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院级课题。2、《十七世噶玛巴出走对海内外所影响及几点思考》(5千字),调研报告(合作),载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专报》第42期,2000年3月16日。3、《对外宣传部门如何发挥藏学机构和藏学家的作用》(6千字),2000年6月中央外宣办召开的“藏学研究与对外宣传工作”会议论文。4、《藏传佛教与西部大开发》(20千字),载全国政协民族与宗教委员会《内部参考资料集》,2000年8月。
先后出版有:《〈格萨尔〉初探》、《格萨尔王全传》(与吴伟合作)、《〈格萨尔〉的历史命运》(论文集)、《〈格萨尔〉与藏族文化》、《〈格萨尔〉论》等。主持编纂“《格萨尔》艺人说唱本丛书”(科学版,藏文本,共10卷)。目前正在主持编纂藏文《格萨尔》精选本,共40卷 。这是一项得到国家重点资助的跨世纪的大型文化工程。 《格萨尔》初探 (32.8万字)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6年《格萨尔》与藏族文化 (26.7万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4年《〈格萨尔〉论》 (43.0万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9年10月 《格萨尔王全传》(上、中、下卷,二人合作,73.5万字)宝文堂书店 1987年(修订版) 作家出版社 1997年 《格萨尔》的历史命运 (论文集, 18.3)四川民族出版社 1989从《格萨尔》看藏族的文学语言 (1.2万字)《甘肃民族研究》1982年第1期谈《格萨尔》说唱艺人 (1.0万字)《西藏研究》1984年第4期格萨尔的历史命运 (1.8万字)《格萨尔研究集刊》(1)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5年第1期藏文文献中的《格萨尔》(1.2万字)《民间文学论坛》1985年第1期《罗摩衍那》在我国藏区的流传及对藏族文化的影响 (1.3万字)《印度文学研究集刊》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年《格萨尔》名字探析《民族文学研究》1986年3期史诗研究与民族学《民族文学研究》1988年4期《格萨尔王传》与藏族文化《民族文学研究》1989年6期论藏族的《格萨尔》说唱艺人 (1.2 万字)芬兰《<卡勒瓦拉>与世界史诗学术讨论会论文《中国藏学》1995年第2期《格萨尔》与藏族方言 (英文,0.5 万字)日本《第二十五届国际汉藏语言学术讨论会》论文1993年古代印度的灵魂观念对藏族文学的影响 (1.2万字)深圳《印度文学讨论会》论文1993年《格萨尔》与苯教文化 (0.8万字)《民族文学研究》1993年第3期当代荷马—格萨尔说唱艺人 (1.2万字)《中国藏学》1994年第1 期论格萨尔托梦艺人 (藏、英文,1.0万字)奥地利《第七届国际藏学会》论文收会议论文集1995年关于连词gi与副词藏gi 区别 (藏、英文,0.8 万字)美国《第27届国际汉语言学术讨论会》论文1995年10月扎巴老人说唱本与木刻本《天界篇》之比较研究 (0.8万字)《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第4期
写作思路:可以先详细的介绍一下藏文的起源,在介绍一下藏文的应用地区和文化,文章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语句要通顺,连贯。
正文:
藏文指藏族使用的藏语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适用地区主要有:中国境内的藏族人,以及尼泊尔、不丹、印度、巴基斯坦境内的一部分人。
藏文属于音位文字类的元音附标文字, 关于藏文的起源有两种说法。有学者认为是吐蕃时代公元7世纪由国王松赞干布派遣藏族语言学家吞弥·桑布扎到北印度学习梵文,回国后引用梵文字母创制的。雍仲本教则认为藏文是从象雄文演变而来。
据载: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大臣吐弥桑布扎等16人赴天竺(印度)求学、拜师。返藏后,仿梵文“兰扎体”,结合藏文声韵,创制藏文正楷字体,又根据“乌尔都体”创制藏文草书。但这一传统观点已受到许多学者的怀疑。
他们以为创造藏文的并不是被人们一再颂扬的吐弥桑布扎,而可能在吐蕃(松赞干布时代)之前就有古代文字,是用来记录原始宗教经典的。甚至有的学者倾向于认为“藏文是依据象雄文创制的”。
藏文字母能一一地转写梵文字母。认为藏文改造自梵文者认为这种改造关系就是“能一一转写”的原因;而认为藏文自起自象雄文者则认为这种能力是藏人为了能不有损地诵读佛咒而改添定制的。
不过,即便藏文字母能一一地转写梵文字母,藏、梵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藏文虽能毫不有损地复述出梵文的语音,却对其意思仍毫无办法,还是只能依靠翻译。另外,在汉藏语系诸语中、同时也在中国各族文字中,藏文的历史长度、文献丰富程度都仅次于汉文。
根据你的问题给你进行逻辑重组回答:1.非法学专业学生可以报考法学硕士!这个先给你肯定。但前提条件是,有的学校招考,有的不招考。招考的大多会从本校优先提取,其次是外校本专业的递补,最后是吸收有该专业素养的高分跨专业学生。所以你要报考某校的专业最好打听清楚录取条件,否则浪费时间和资源!会有的学校会因你在校期间特别出色而录取或要求你发表过某些专业性论文做限制条件。2.哪些学校招收与否需要你自己去联系乃至和其专业导师洽谈3.你是否决定好你的方向?你在第一点中问能不能考法学硕士,但在第三点是又说不想报考法律硕士,但实质上在中国他们的出路差不多是一样的,只不过法律硕士不要求你是法学专业的专业毕业生而已!4.没有什么歧视不歧视的说法,专业是无辜的,主要看你的为人处世方法灵活与否。所谓的歧视无非是办事死板,过于遵循原则。5.个人比较认为法律硕士比较好考,因为他是考你的实务而非法学的理论,但从录取角度来说法学则优胜录取与法律!法律的录取比例小于法学!无论想考什么,得从你的自身情况分析下手,祝你好运吧!
你好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有一则寓言说,天堂人和地狱人的生活方式无甚不同,全是用一只长柄勺子从大锅里舀粥喝,区别只在于:天堂人用这勺子相互喂着吃,所以人人能吃饱,而地狱人只顾自己吃,结果谁也吃不到.这一寓言告诉人们:集体利益包含于个人利益之中,个人利益的实现离不开集体利益,只要我们兼顾了他人的利益,兼顾了集体的利益,个人的利益才可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否则,就像这个寓言寓示的那样,如果每个人只顾自己,整个集体都会饿死,每个人也会饿死!2000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介绍了湖南省援藏干部何文英的事迹.何文英不顾自己体弱多病的身体,来到条件十分艰苦的西藏隆子县工作,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尽心竭力,最后因公殉职.何文英的行为表明:他把个人利益融于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之中,把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升华为造福于社会和人民的奉献精神,虽然失去了生命,但精神不朽,生命的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地体现.人民将永远铭记他,集体利益的旗帜上永远书写着一个伟大的名字---何文英!2008年北京奥运会赛场上,有一个高大英俊的身影始终吸引着人们的视线,他就是中国篮球队员姚明.姚明原在上海东方队打球,虽然个子很高,身体素质很好,篮球技术进步很快,但他从来都把自己看作集体队伍中的普通一员,完全融于集体当中,与队友默契配合,率领东方队夺得了全国CBA联赛冠军,帮助中国队连续获得亚运会、亚锦赛冠军和2次奥运会第八名.在实现集体利益的过程中,姚明的个人理想得到实现,个人利益进一步升值.2002年6月26日美国NBA选秀大会上,姚明被休斯顿火箭队作为状元秀顺利选中,成为大联盟历史上第一个在首轮第一位被选中的外国球员,在火箭队里,姚明不负众望,成为火箭队的核心球员,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夙愿,不仅年薪达到了上亿人民币,还作为球队核心,带领火箭队连续四个赛季杀入季后赛,成了NBA联盟中数一数二的顶级中锋,在大联盟刮起了中国旋风.相反,作为亚洲首位进入NBA的中国篮球明星王治郅,当祖国母亲召唤他的时候,他在别人的唆使下,却断然拒绝,割断了与祖国的一切联系,坚决不参加中国队的有关比赛,结果中国队在当年的亚运会上铩羽而归,王治郅不仅遭到了国人的一片批评声,也影响了自己的国际形象,技术水平迅速下滑,最终成了NBA的弃儿.姚明和王治郅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人,只有紧紧地融入集体当中,在为集体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才能使自己不断经受锻炼和成长,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人生价值.综上所述,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本质一致、相辅相成,二者互为前提而存在,互相促进而发展,没有集体就谈不上个人,没有个人也不可能组成集体.集体利益并不排斥个人利益,实现个人利益更离不开集体利益做后盾,只要我们把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就能够兼顾和两全
职称评定发表论文根据各地有关政策来定,有的一篇,有的2-3篇。具体也要看评什么级别。一般的讠仑文发表是先将文章发给有关机构,文章经杂志社审稿通过后可以安排查稿无误后支付版面费用。之后见刊后可以收到杂志。不过这样很复杂。你倒可以上品优刊 问下,让他们帮你发。
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山东省卫生系列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指导意见(试行) 第一条 适用范围 本意见适用于我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中在职在岗的卫生技术人员。 第二条 思想政治条件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各年度考核均为合格以上。 任现职期间,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延迟申报: 1、未参加年度考核的,根据未参加考核的年限相应延迟申报年限;年度考核未定等次的,待确定等次后,达到合格以上的可以申报; 2、年度考核不合格的,须从下年度起,经过《条例》规定的一个任期,连续考核为合格以上,方可申报; 3、在计算机应用能力、职称外语、业务测试等考试中有违纪行为的,自通报之日起延迟3年申报;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等,自查实之日起延迟5年申报; 4、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的,或医疗事故等责任者,依据责任轻重,在规定的任职年限上相应延迟1至5年申报;发生医疗纠纷期间,暂缓申报。 第三条 计算机及外语条件 1、计算机条件: 取得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书,或符合免试条件并取得省人事部门核准的有效证明。 2、外语条件: 取得有效期内的职称外语考试合格证书或达到规定标准的外语考试成绩单;或符合放宽外语成绩要求,取得当年度外语考试成绩单和省人事部门核准的有效证明;或符合免试条件并取得省人事部门核准的有效证明。 第四条 继续教育条件 任现职期间,按照《山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和省人事厅、卫生厅《山东省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登记考核管理规定》的要求,参加继续教育,达到规定学分并提交有效证明。 第五条 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条件 任现职期间,必须具备下列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 1、每年从事专业技术工作40周以上; 2、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能独立解决本专业复杂疑难的技术问题,完成较复杂的院内外会诊和抢救工作; 3、参与医疗、预防、护理、教学、科研等业务管理工作,开展本专业必须具备的各项诊疗技术项目;或参与组织、指导本专业的业务技术工作,主持制定本专业的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并有效地用于规范技术操作及管理; 4、城省卫生技术人员要按规定完成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工作任务,并提交有效证明;没有被安排的,应提交书面承诺书。 第六条 学历、资历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博士后人员在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出博士后流动站前; 2、取得博士学位,任主治医师(含主管医师、主管药师、主管护师、主管技师等,下同)职务2年以上; 3、取得硕士学位,任主治医师职务4年以上; 4、取得大学本科(含大普)毕业学历或学士学位,任主治医师职务5年以上; 5、取得大学专科毕业学历,任主治医师职务7年以上(临床医学专业,仅限于在县及以下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人员)。 第七条 业绩成果条件 任现职期间,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条可以申报(其中第7条为必备条件): 1、获得1项省、厅级科学技术奖及相当奖励项目,或者2项县级科学技术奖及相当奖励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2、承担省级项目(课题),并经省级业务主管部门组织同行专家鉴定,其成果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或者经省级业务主管部门组织同行专家鉴定,在应用技术推广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或其科研成果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3、获得两项以上与本专业相关的国家专利(其中至少一项发明专利),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4、任期内年度考核2年优秀(含嘉奖、记功等)。 5、因专业技术工作成绩突出,获得县级以上党委、政府或省级以上政府业务主管部门与人事部门联合表彰的。 6、主持完成本专业新技术、新项目的推广应用1项以上,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认定,效果良好(仅限在县及以下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人员,须出具所在单位和业务主管部门的证明材料)。 7、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 对长期在乡镇、海岛、心理康复医院、荣军医院等单位工作的,任现职以来具有援藏、援疆、援外工作经历的,业绩成果条件可适当放宽,具备以上条件之一即可。 第八条 破格申报条件 不具备规定学历(含后学历不满3年)任主治医师职务7年以上或具备学士学位任主治医师职务3年以上,任现职以来2年以上年度考核为优秀,且具备下列1、3或2、3条件的人员(同一获奖项目、获奖论文或著作按一项计算),可破格申报。其中,获得省政府或省级以上政府人事部门与业务主管部门联合表彰的,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也可破格申报: 1、承担省级项目(课题),并经省级业务主管部门组织同行专家鉴定,其成果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或者经省级业务主管部门组织同行专家鉴定,在管理、应用技术推广(包括专利成果推广应用)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或其教学、科研成果在全省或设区的省范围内推广。 2、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三等奖以上及相当奖励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或者获省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以上的主要完成人;或者教学、科研成果获省政府业务主管部门或设区的省政府组织评审的二等奖(或三等奖两项)以上的主要完成人;或者获两项以上国家专利,其中至少一项在实践中推广应用。 3、在具有国内统一刊号公开发行的专业报刊上发表本专业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3篇以上(独立完成或第一作者,3000字以上);或者公开出版由本人撰写的本专业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一部以上专著或译著;或者主持编写大型系列国家或部颁标准及规范;或者主持编写在省以上范围通用的教材(医学类教材本人撰写部分不少于15万字,管理类教材本人撰写部分不少于20万字)。 第九条 评价导向 副主任医师须系统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相关学科知识,较全面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已开展应用的疾病预防、诊疗理论和技术,能将最新技术成果应用于业务实践;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能独立处理本专业较复杂疑难疾病和解决较重大技术问题,工作业绩较显著,取得较大价值的技术或研究成果,公开发表、出版具有较高水平的论文、著作;学术、技术水平较高,有指导和培养下一级技术人员的能力;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获取医学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严格遵守医德规范;业务测试成绩居本专业中游以上水平。 评委会推荐评审时,在基本条件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在创新能力评价上,有发明创造和知识产权的优先;在科研成果评价上,已转化为生产力的优先;在业务测试成绩评价上,测试成绩高的优先;在学历水平上,高学历的优先;在所学专业上,与申报资格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优先;在单位性质上,企业单位的优先;在工作层次上,基层单位的优先;在工作岗位上,长期在乡镇、海岛、心理康复医院、荣军医院等单位工作的优先;在工作经历上,任现职以来,具有援藏、援疆、援外工作经历的优先。 评委会评审工作,贯彻公开、公正、公平、合理和综合评价的原则,坚持标准,严格评审,保证质量。评审结果由评委会执行委员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同意票超过出席会议的执行委员总数三分之二的为评审通过。 第十条 附则 本意见有关的词语、概念的特定解释及有关政策规定: 1、著作:指取得1SBN统一书号,公开出版发行的本专业学术专著或译著。科普类、手册类、论文汇编、诊疗常规等不在此列。著作必须具有“三性”,即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全书字数一般要求在30万字以上,个人承担的编著字数一般需在10万字以上。 2、论文:指在公开出版发行的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本专业研究性学术文章,其内容一般包括摘要、关键词、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六方面。论文必须具有“三性”,即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全文一般不少于3000字。期刊必须有ISSN(国际统一刊号)和(或)CN(国内统一刊号)刊号,或经新闻出版部门批准,具有内部资料准印证号。 3、学历:必须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认可,且所学专业与所从事专业相同或相近。疾病控制、卫生执法监督、检验、药剂等非临床医学专业,非医学学历的相关专业学历可视同为合格学历,如微生物专业的评审检验师等。 凡是取得后学历(硕士及以上的除外)评审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所学专业应与从事专业相同或相近,并在取得学历后继续从事该专业工作3年以上(省人事厅鲁人职〔1998〕6号文件规定)。 4、科学技术奖:指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等奖励项目;科学技术获奖者:指等级额定获奖人员(以证书为准)。 5、本意见中所规定的学历、年限、数量、等级等概念,均含标识的学历、年限、数量、等级。如,本科以上含本科,5年以上含5年,1项以上含1项,三等奖以上含三等奖。 6、申报人提交的著作、论文等,不论出自何处,其学术水平和价值均由评委会专家综合评定。 7、本意见所提“省”指设区的省,不含县级省;所提“县”,包括县级省、区。 8、本意见所提的各项专业水平,均由评委会专家综合评定。 9、本意见所涉及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支农、继续教育等要求的有关政策规定,可通过“烟台人事编制信息网—职称专家”栏目查阅。 10、本意见所涉及的有关工作经历、工作业绩等,均需提交原始证件;提交不出原始证件的,需由呈报单位出具经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的证明材料。
中央民族大学《藏族民间舞蹈“堆谐”研究》 赵玺 【摘要】: 本论文以藏族民间舞蹈“堆谐”作为研究对象,在经过总结和梳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田野调查的辅助研究,对“堆谐”的历史来源、流布与传承状况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并对其舞蹈形态和风格特征作了全面、细致地研究与描述。在此基础上,笔者还将“堆谐”与爱尔兰踢踏舞在形态、风格及其成因上进行了比较研究,试图探索在创作藏族踢踏舞时借鉴西方舞蹈创作元素的可行性,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力图找到发展、创作当代藏族踢踏舞作品的新思路,以期为繁荣藏族民间舞蹈创作领域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本文一共包括引言、三个章节和结语三大部分。在引言中,笔者主要概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研究资料与方法,还对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动态及成果进行了介绍。 第一章中,笔者论述了“堆谐”的源流,共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对“堆谐”的来源进行考证。通过对另一民间舞蹈形态“果谐”以及“堆谐”的主要伴奏乐器“扎念琴”的探源,来分析、考证“堆谐”的发生和发展状况。在第二节中,笔者主要是通过田野调查的研究资料结合前人研究的成果,对“堆谐”的历史流布和传承状况进行分析,并试图总结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为“堆谐”的形态,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对“堆谐”的内容与流派、音乐、服饰与道具、舞蹈动作进行了分析与论述。在第一节中,笔者首先概述了“堆谐”的表演内容和形式,然后分别对定日、拉孜和拉萨三种“堆谐”流派的形式和风格差异进行了论述和比较。在第二节中,笔者从主要伴奏乐器、音乐的调式和结构、音乐的内容三个方面来描述了“堆谐”的音乐。第三节的服饰与道具,笔者在作了简单的介绍后,还对其在“堆谐”历史过程中的发展、演变进行了阐述。第四节主要对“堆谐”的舞蹈动作及风格进行分析与描述,其中包括基本动作的讲解、传统组合的描述和风格总结。 第三章是“堆谐”的舞台创作。本章共分为三节:藏族踢踏舞作品赏析、民族民间舞的当代创作问题和“堆谐”创作初探。在第一节中,笔者首先对当代创作的藏族踢踏舞作品作了一个简单地回顾,然后分别对《飞旋踏春》、《飞快舞步》两个作品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评论。在第二节,笔者在中西方舞蹈语言差异的理论基础上,对藏族踢踏舞与爱尔兰踢踏舞的风格、形态进行了比较,并试图探讨中西方民间舞蹈创作元素相互借鉴的可行性。在第三节“堆谐”创作初探中,笔者从舞蹈语汇的发展和作品类型的开发两方面,探讨了创作当代藏族踢踏舞时的一些手法和方式,旨在为藏族踢踏舞的当代创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结语部分,笔者除了对本文的研究过程和认识性成果作了一些概括外,还对本文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希望自己在完成本篇论文研究的同时,能够从中吸取经验让自己在将来的研究道路上越走越好。【关键词】:藏族 民族民间舞 堆谐 风格 创作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分类号】:J722.22【DOI】:CNKI:CDMD:2.2007.071358【目录】: 摘要2-4ABSTRACT4-9引言9-13一 选题意义10二 相关研究动态10-12三 研究方法12-13第一章 "堆谐"的源流13-22第一节 "堆谐"的来源考证13-17一 考证一:来源于"果谐"13-16二 考证二:与"扎念琴"的发展相关16-17第二节 "堆谐"的流布与传承状况17-22一 "堆谐"的流布17-18二 "堆谐"的传承状况18-22(一) 在民众间自然传承18-19(二) 艺人传承19-20(三) 走向舞台艺术的传承和发展20-22第二章 "堆谐"的形态22-34第一节 "堆谐"的表演形式和流派22-25一 "堆谐"的表演形式22二 "堆谐"的流派22-25(一) 定日堆谐23(二) 拉孜堆谐23-24(三) 拉萨堆谐24-25第二节 "堆谐"的音乐25-28一 主要伴奏乐器25-26二 音乐调式与结构26三 音乐的内容26-28第三节 服饰和道具28-29一 服饰28-29二 道具29第四节 "堆谐"的舞蹈动作29-34一 动作描述29-34(一) 基本动作29-31(二) 组合动作31-34第三章 "堆谐"的舞台创作34-52第一节 藏族踢踏舞作品赏析34-37一 藏族踢踏舞作品回顾34-35二 作品赏析35-37(一) 《飞旋踏歌》35-36(二) 《飞快舞步》36-37第二节 民族民间舞蹈的当代创作问题37-46一 藏族踢踏舞("堆谐")与爱尔兰踢踏舞比较38-43(一) 藏族踢踏舞("堆谐")的风格及其成因38-41(二) 爱尔兰踢踏舞的风格形成41-43二 中西方舞蹈语言的比较43-45三 中西方民间舞蹈创作元素相互借鉴的可行性45-46第三节 "堆谐"创作初探46-52一 "堆谐"舞蹈语言的发展46-49(一) 步伐的借鉴与创新47(二) 下肢动作的发展47-48(三) 上肢动作的发展48-49(四) 舞句、舞段的创作49二 藏族踢踏舞作品类型的开发49-52(一) 意境型抒情性舞段的开发50-51(二) 叙事性作品的开发51-52结语52-53五 参考文献53-57六 附录57-59后记59-60里面有国内外对比,不知对你是否有帮助! 可以从你们学校或单位的图书馆网站远程连接CNKI下载,绝对有!
网址:只是有点长,但稍作删改就可以了!还有简短点的,但是我想单独成段还是可以的。时而豪放、时而羞涩。时而激情、时而端庄……藏族舞蹈像一只开在雪山上的白莲花,让你难忘藏族舞蹈像展翅在高海拔上的雄鹰,让你难忘藏族舞蹈像草原上奔腾的骏马,让你难忘……只有亲身经历,亲身体验,才能感受 到藏族舞蹈所传达出来的美那就是藏民族的 勇敢、豪迈、热情、奔放、豪放、不羁、以及多变……希望您能满意,谢谢!
1、《人类奥秘大开放-藏传佛教密宗》,206千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北京。2、《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210千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年,拉萨。3、《西藏宗教》,100千字,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年,北京。4、《吐蕃佛教-宁玛派前史与密宗传承研究》,260千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北京。5、《雪域的宗教》上下册,570千字,插图555幅,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北京。6、《藏传佛教与青藏高原》294千字,江苏教育出版社?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年,南京。其中《吐蕃佛教-宁玛派前史与密宗传承研究》2003年获“世界宗教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奖”;2004年荣获“第五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1996年获“西藏社会科学院年度优秀科研成果奖”专著类一等奖;《西藏宗教》(汉文版)一书,被译成英、法、德、藏文等多种文字,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在世界各地发行。 1、《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宗教?儒学》239千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北京。2、《中国佛教基础知识》230千字,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北京。3、《佛教与历史文化》580千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北京。4、《后发地区的发展路径选择-云南藏区案例研究》213千字,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北京。5、《雍和宫-藏传佛教著名古寺》468千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北京。6、《市场化与基层公共服务—西藏案例研究》280千字,民族出版社,2005年,北京。 1、《评述“勋努达美”一书》6千字,载《西藏文艺》1985年第2期,拉萨;2、《聂赤赞普及其当时的宗教》7千字,载《中国藏学》1991年第1期,北京;3、《浅谈藏族古代作品的特点》5千字,载《知识火花》第54期,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北京;4、《古代西域佛教与吐蕃佛教之间的关系》10千字,载《中国藏学》1993年第3期,北京;5、《论七赤赞普时期的宗教》8千字,载《西藏研究》1994年第1期,拉萨;6、《论藏族人崇拜格萨尔王之现象》10千字,《西藏研究》1996年第2期,拉萨;7、《宁玛派居士研究》7千字,第八届国际藏学会(1998年)发表会议论文,印第安纳;8、《宁玛派八大仪轨研究》8千字,第九届国际藏学会(2000年)发表会议论文,莱顿;9、《拉日色布寺居士传承研究》8千字,第十一届国际藏学会(2006年)发表会议论文,波恩。 1、《联姻在吐蕃王朝中的政治作用》8千字,载《西藏研究》1988年第3期,拉萨;2、《青海果洛宗教考察》12千字,载《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第3期,北京;3、《吐蕃佛教与西域》10千字,载《西藏研究》1993年第1期,拉萨;4、《藏族人对绝对者喇嘛的信仰》6千字,载《佛教文化》1993年第3期,北京;5、《藏族天葬起源窥测》10千字,载《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4期,北京;6、《藏文文献中所见西域佛教之比较研究》13千字,载《敦煌学辑刊》1993年第2期(总第24期),兰州;7、《闪耀在世界屋脊的佛光--记果洛石刻藏文大藏经》4千字,载《佛教文化》1994年第4期,北京;8、《浅析西藏宗教艺术的奥妙》9千字,载《西藏民族艺术研究》1994年第4期,拉萨;9、《峨嵋山与藏传佛教》6千字,载《青海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西宁;10、《藏传佛教密宗与北京雍和宫》6千字,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西宁;11、《浅谈藏族宗教文化的历史进程》8千字,载《西藏研究》1995年第2期,拉萨;12、《藏族人对佛教三宝的信仰》4千字,载《西藏民俗》1995年第4期,拉萨;13、《万物有灵论与藏族人对森林树木的保护》5千字,载《西藏研究》1996年第2期,拉萨;14、《果洛石经产生的历史背景》12千字,《西藏研究》1996年第3期,拉萨;15、《藏式佛塔考述》11千字,载《中国藏学》1996年第3期,北京;16、《普渡众生论与藏族对野生动物的爱惜》4千字,载《西藏民俗》1996年第4期,拉萨;17、《果洛石经的分布及其规模》12千字,载《西藏研究》1997年第1期,拉萨;18、《果洛石经的创建过程》7千字,载《西藏研究》1997年第3期,拉萨;19、《浅谈宗教观念与资源开发》4千字,载《世纪之交的思索--当代中国领导干部文集》(第二卷),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成都;20、《天葬思想探微》4千字,载《西藏民俗》1997年第1期,拉萨;21、《藏传佛教名胜古迹》6千字,载《西藏旅游》1997年第2期,拉萨;22、《藏传密宗在当今世界》3千字,载《西藏旅游》1997年第2期,拉萨;23、《藏传密宗礼仪中的大礼拜》4千字,载《西藏民俗》1998年第2期,拉萨;24、《浅谈藏传佛教与青藏高原》7千字,《西藏研究》1998年第3期,拉萨;25、《青海藏族地区的藏历新年》3千字,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1999年(春节专版)2月14日,北京;26、《藏传佛教称谓漫谈》之一(宗派称谓)3千字,载《法音》1999年第4期,北京;27、《藏传佛教称谓漫谈》之二(僧职称谓)5千字,载《法音》1999年第5期,北京;28、《藏传佛教称谓漫谈》之三(活佛称谓)4千字,载《法音》1999年第6期,北京;29、《佛教最初传入吐蕃之探讨》13千字,载(台湾)《中华佛学学报》第12期,中华佛学研究所,1999年7月出版,台湾;30、《新中国藏传佛教研究-回顾与展望》汉文,8千字,载《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2期,北京;31、《宁玛派的教法传承及其特色》17千字,载《佛教与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版,北京。32、《宗教世俗化与藏传佛教》6千字,载《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西宁;33、《敦煌吐蕃藏文文献在藏学研究中的资料价值》15千字,载《中国藏学》2002年第4期,北京;34、《新中国的藏传佛教研究》2.6千字,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8月14日(学术版),北京;35、《吐蕃名僧毗茹札那考述》9千字,载《西藏研究》2003年第4期,北京;36、《藏学:一门21世纪的显学》2千字,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3月2日(学术版),北京;37、《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发展历史及其特质》10千字,载《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3期,北京。38、《果洛石经文化》5千字,载《世界宗教文化》2005年第3期,北京;39、《论迪庆藏区的神山崇拜与生态环境》9千字,载《中国藏学》2005年第4期,北京;40、《关于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几点思考》7千字,载《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研究论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5月,北京;41、《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间信仰习俗:对一个藏族村落民间信仰的考察》7千字,载《安多研究》第二辑,民族出版社,2006年5月,北京。 1、《青海果洛石刻藏文大藏经》(汉译朝鲜文)4千字,载韩国《佛教新闻》1994年5月18日第7版,汉城(首尔);2、《敦煌吐蕃藏文文献在藏学研究中的资料价值》(汉译英文)15千字,载《中国藏学》(英文版)2004年第1期,北京;3、《论迪庆藏区的神山崇拜与生态环境》(汉译英文)9千字,载《中国藏学》(英文版)2006年第1期,北京;4、《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发展历史及其特质》(汉译藏文)10千字,载《攀登》(藏文版)2006年第1期,西宁。 1、《关于西藏的若干问题》(3千字),调研报告,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院级课题。2、《十七世噶玛巴出走对海内外所影响及几点思考》(5千字),调研报告(合作),载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专报》第42期,2000年3月16日。3、《对外宣传部门如何发挥藏学机构和藏学家的作用》(6千字),2000年6月中央外宣办召开的“藏学研究与对外宣传工作”会议论文。4、《藏传佛教与西部大开发》(20千字),载全国政协民族与宗教委员会《内部参考资料集》,2000年8月。
不可以。
论文结构组成要有参考文献。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扩展资料:
论文作用:
1、评职称(晋升职称):研究生 毕业需要;教师 、医护人员 、科研院所的人员、企业员工 等 晋升高一级的职称时,发表期刊论文是作为一项必须的参考指标。
2、申报基金、课题 :教育、科技、卫生系统 每年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它各种基金项目、各种研究课题时,发表论文是作为基金或课题,完成的一种研究成果的结论性展示。
3、世界性基础领域的研究,比如在医学、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 等领域开展的基础性研究,公开发表论文是对最新科技,科学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的一种展示和报道。以推动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在我国 西藏阿里地区 ,有一座在世界宗教信仰中地位极其崇高的山峰--- 冈仁波齐 ,它属于冈底斯山脉,终年积雪,山形奇特。这座“神山”和与之相伴相依的玛旁雍措“圣湖”被印度教、佛教、道教、苯教、耆那教共同认定为 “世界的中心” 。
印度有人曾经提出过用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出生地—达旺来换取冈仁波齐“神山圣湖” 。这样谬妄的想法虽然从未进入过中印边界谈判的议程,但这一宗教圣地对印度人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冈仁波齐的神圣与伟大, 源于众神皆栖于此 。
印度教 中最重要的主神--湿婆(Shiva)神的道场就在冈仁波齐,即湿婆的居所、修习瑜伽之地以及湿婆从神山之巅将恒河带入印度的地方。藏传 佛教 不仅认为冈仁波齐是佛教经典中的须弥山,胜乐佛的圣地;还把山体上沟槽解读为“卍”字。 耆那教 起源于冈仁波齐,因为该教的创始人大雄在此得道,其长子曾率领19个兄弟一起在冈仁波齐出家和修行;第20任教主更是带领上万信众在这里苦修并得道。冈底斯山也是 苯教 的起源地,是传说中苯教360位神灵的居所。
信众们相信, 去冈仁波齐朝圣是人生圆满的必要慧功 ,如同穆斯林一生对圣城麦加的向往一样。
我国自1982年重新开启了 印度官方香客前往西藏阿里地区的朝拜之路 ,到2018年,阿里地区接待香客人数已从最初的几百人上升至2万余人。
需要注意的是,神山圣湖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早晚温差显著,风沙大,极端的自然环境导致植被生长速度缓慢, 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同时,这一地区还是 “万水之源” , 印度次大陆的诸大型水系,源头都在冈仁波齐周围的巨大区域:马泉河为雅鲁藏布江之源,孔雀河是恒河之源,象泉河、狮泉河是印度河之源。因此,我国政府及民间组织都高度重视这一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除了禁止攀登,固定的进入人员限流措施外,还积极推进相关法律的完善进一步对冈仁波齐及周围地区的保护条件。
中印边境问题错综复杂,今年两国关系更是再度跌入冰点。中国学者邱永辉教授提出 基于阿里地区“神山圣湖”优势,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边界问题 ,积极发挥宗教文化与政治文化的协调作用。笔者认为,虽然文化交流与浸润很难取得经济贸易那样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 宗教文化的影响会更加深远而持久 。我们非常理解印度民众对神山圣湖的渴望,也尽力为香客提供朝圣的便利,同时,也希望印度政府能着眼于民众的福祉,尽快积极协调边界问题,并期待冈仁波齐的朝圣之旅能进一步促进两国民众的相互理解,维护边境的和平与发展!
参考文献:
邱永辉. (2019). 文化视角下的中印边界问题. 南亚东南亚研究,000 (004), 1-19.
覃英慧. (2010). 西藏阿里神山圣湖 旅游 区 旅游 开发swot分析. 当代 旅游 :学术版 (1), 3-4.
孙泽轩1赵剑波1王四利1李宝新2李盛俊2
(1.核工业二八〇研究所,四川广汉618300;2.四川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四川成都610066)
[摘要]本文总结了西藏地区2005年以来铀矿地质调查的进展和新发现。西藏地区铀矿地质调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5~2007年),对冈底斯构造带和藏东三江北段地区开展铀资源潜力调查,以及铀成矿条件和找矿方向研究,确定找矿目标类型为主攻花岗岩型、火山岩型铀矿,兼顾其他类型铀矿,预测了铀矿成矿远景区7片;第二阶段(2008年至今),在第一阶段预测的远景区内开展1∶25万铀矿远景调查,落实了铀矿找矿靶区8处。通过对左贡根多和南木林乌郁找矿靶区开展1∶1万~1∶5万铀矿区域评价,结合轻型山地工程揭露和钻探查证,落实了铀资源矿产地2处。下一步工作过程中,一方面,应继续针对铀矿地质工作空白区开展铀资源潜力调查,预测铀矿成矿远景区;另一方面,加强1∶25万铀矿远景调查,落实找矿靶区;最后,逐步实施找矿靶区铀矿区域评价工作,力争发现更多的铀资源矿产地。
[关键词]铀资源;矿产地;找矿靶区;远景区;西藏
西藏地区是青藏高原的主体,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总面积约122.80×104km2。
西藏地区位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成矿带的东段,地质构造独特,成矿条件优越,是中国重要的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基地。至2009年底,西藏已发现矿种102种、矿产地3000余处,约占全国已发现矿产种类的60%。西藏的优势矿产资源包括铬、铜、钼、铅、锌、铁、金、银、盐湖资源,以及高温地热和优质矿泉水等[1]。其中,铬、铜保有资源量、盐湖锂矿资源远景,以及高温地热资源总量位居全国首位,硼和锑资源量分居全国第四位和第六位[2~3]。由于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限制,“十五”之前,专业铀矿地质队伍极少在区内开展过系统的工作,西藏地区铀矿地质工作几乎为空白;“十五”后期,特别是2005年以来,核工业二八〇研究所、四川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相继开赴西藏,在冈底斯构造带和藏东三江北段地区开展了铀矿地质调查工作,对区内铀成矿条件和找矿方向有了大致的了解,并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和发现。笔者在此对西藏铀矿地质调查的进展和新发现进行梳理、总结,旨在对今后在区内从事铀矿找矿工作的同行们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西藏铀矿地质工作概述
西藏铀矿地质工作,最早始于1956年,西南209队进藏沿青藏线(拉萨—西宁)和川藏线(亚东—雅安)开展了汽车伽马能谱测量,沿线发现了一些伽马能谱异常点。
1968年,北京第三研究所对藏东与川西地区进行了汽车能谱测量,发现了一些异常点带。1979年,基建工程兵205师641团普查二连在川西—藏东普查时,在芒康一带发现了火山岩型和碱性岩型铀矿点各1个及一些异常点带。1980年,基建工程兵205师281团三连对芒康拉屋7901铀矿点开展了揭露工作,认为其发展前景不大。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云南省地矿局完成了区内20多个图幅1∶20万、1∶5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对区内放射性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总结。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2001)组织实施的全国1∶500万区域地球化学系列编图[4] ,发现冈底斯东段铀元素富集规模较大[5~6],其成因可能与燕山早、中期壳熔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有关。西藏地区系统的铀矿地质调查于2005年开始,工作地区基本覆盖了整个冈底斯构造带和藏东三江北段地区。
2铀矿地质调查进展
西藏地区铀矿地质调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5~2007年),对冈底斯构造带和藏东三江北段地区开展铀资源潜力调查,以及铀成矿条件和找矿方向研究,确定找矿目标类型,并预测铀矿成矿远景区;第二阶段(2008年至今),在第一阶段预测的远景区内开展1∶25万铀矿远景调查,确定找矿靶区,该阶段对部分找矿靶区开展1∶1万~1∶5万铀矿区域评价,结合轻型山地工程揭露和钻探查证,力争落实铀资源矿产地。至2013年底,左贡-类乌齐、南木林、班戈-嘉黎3个Ⅰ级铀矿成矿远景区内先后完成了1∶25万铀矿远景调查(图1)。
图1 西藏地区铀矿地质调查程度
1—前寒武基底;2—加里东期基底;3—华力西期褶皱;4—印支期褶皱;5—燕山期褶皱;6—喜马拉雅期褶皱;7—花岗岩;8—闪长岩;9—辉长岩;10—超基性岩;11—板块缝合线;12—深断裂;13—一般断裂;14—铀资源潜力调查范围;15—1∶25万铀矿远景调查范围;16—1∶1万~1∶5万铀矿区域评价范围
区内铀资源潜力调查开展了路线地质调查、地面伽马能谱测量、遥感、槽探等方法;1∶25万铀矿远景调查开展了路线地质调查、地面伽马能谱测量、遥感、专项地质测量、土壤化探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槽探揭露和钻探查证等方法。铀矿地质调查完成工作量统计见表1。
表1 冈底斯构造带及藏东三江北段地区铀矿地质调查完成工作量统计一览表
3主要成果认识和新发现
3.1铀资源潜力调查
通过在冈底斯构造带和藏东三江北段地区开展铀资源潜力调查,以及铀成矿条件和找矿方向研究[7~9],取得了如下成果认识和新发现:
1)全面系统地收集了西藏地区各类基础资料,建立了西藏地区铀矿地质资料库;编制了各类基础图件66幅,制作岩体卡片、盆地卡片159份。
2)完成调查面积55.00×104 km2,概略查明了区内地层、岩性、构造特征,以及放射性元素铀、钍、钾背景。发现异常点(带)62个(条)、铀矿点1个、铀矿化点4个。其中,根多铀矿点、俄玛异常带、油恰异常带、布姆松荣异常带、江嗡松多异常带等强度高、规模大,受构造、岩性控矿作用明显,具有进一步工作价值。
3)将区内铀成矿作用初步划分为3个阶段,即底铀层发育阶段(Pt—T2)、初次富集阶段(T3—K)和活化改造阶段(E—Q)。与铀成矿最为密切的时间是晚三叠世晚期、白垩纪与古近纪;最为密切的构造事件是印支晚期、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强烈碰撞、造山和陆内汇聚作用及伴随的壳熔花岗岩侵位和火山喷发事件。
4)确定冈底斯构造带及藏东三江北段地区铀矿找矿目标类型为主攻花岗岩型、火山岩型铀矿,兼顾其他类型铀矿。其中,冈底斯构造带北、中亚带是花岗岩型铀矿成矿的有利地区;措勤盆地南部、南木林地区(包括乌郁盆地)是火山岩型铀矿成矿的有利地区。
5)对区内高原湖泊进行了放射性水化学调查,发现9个高原湖泊存在水中铀浓度异常,并初步分析了水中铀浓度增高的控制因素。
6)预测了类乌齐-左贡、南木林、班戈-嘉黎Ⅰ级铀矿成矿远景区3片,布姆松绒、措勤盆地南部Ⅱ级铀矿成矿远景区2片,念青唐古拉、察隅Ⅲ级铀矿成矿远景区2片(图2)。
图2 西藏地区铀资源潜力调查远景预测图
1—前寒武基底;2—加里东期基底;3—华力西期褶皱;4—印支期褶皱;5—燕山期褶皱;6—喜马拉雅期褶皱;7—花岗岩;8—闪长岩;9—辉长岩;10—超基性岩;11—板块缝合线;12—深大断裂;13—一般断裂;14—远景区位置;15—Ⅰ级远景区及编号;16—Ⅱ级远景区及编号;17—Ⅲ级远景区及编号
3.21∶25万铀矿远景调查
通过在第一阶段预测的左贡-类乌齐、南木林、班戈-嘉黎3片Ⅰ级铀矿成矿远景区内开展1∶25万铀矿远景调查,并对仲巴县扎布耶茶卡盐湖开展非常规铀资源调查评价,取得了如下成果认识和新发现:
1)完成调查面积4.75×104 km2,大致查明了区内地层、岩性、构造特征,以及放射性元素铀、钍、钾迁移、富集的分布规律。发现异常点(带)56个(条)。
2)对区内异常点带进行了解剖,进一步明确了调查区内铀矿找矿类型为花岗岩型、火山岩型和砂岩型。其中,左贡-类乌齐、班戈-嘉黎地区铀矿找矿类型为花岗岩型,南木林地区铀矿找矿类型为火山岩型和砂岩型。
3)通过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分析,结合各种物化遥成果,落实了找矿靶区8处。
4)通过对左贡根多和南木林乌郁铀矿找矿靶区开展1∶1万~1∶5万铀矿区域评价,结合轻型山地工程揭露和钻探查证,落实了铀资源矿产地2处。
5)大致查明了仲巴县扎布耶茶卡盐湖水中铀浓度(北湖卤水中铀浓度平均值为1.82mg/L,南湖卤水中铀浓度平均值为3.27mg/L)和铀的富集条件[10],概略估算盐湖铀资源量×××t,与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2012)在“含铀盐湖铀富集条件和资源评价与开发技术研究[11]”项目中对该盐湖铀资源量估算的结果基本吻合。
4铀资源矿产地及其特点
4.1左贡根多铀资源矿产地
左贡根多铀资源矿产地位于左贡县北西部,距县城约55km,行政区划隶属于左贡县美玉乡边玉行政村管辖。
4.1.1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左贡根多铀资源矿产地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羌塘-三江构造区的南羌塘-左贡陆块上。区内出露地层为古—中元古界吉塘岩群(Pt1-2J.)中深变质岩系,新元古界酉西岩群(Pt3Y.)、下石炭统卡贡组(C1k)浅变质岩系,以及上三叠统东达村组(T3ddc)、甲丕拉组(T3j)、波里拉组(T3b)、阿堵拉组(T3a)和夺盖拉组(T3d)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以晚三叠世(印支期)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侵位为主,呈岩基、岩株、岩枝产出;其次为侏罗纪(燕山早期)二长花岗岩侵位,呈岩株产出。该铀资源矿产地产于晚三叠世花岗闪长岩与东达村组外接触带中(图3),距花岗闪长岩体仅350m。
4.1.2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出露地层为上三叠统东达村组(T3ddc),可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为紫红色泥质粉砂岩与泥灰岩不等厚互层;上段为灰色厚层细粒钙质长石石英砂岩、黄色石英砂岩,地层产状为210°~260°∠38°~74°,呈单斜产出。矿区东部出露印支期花岗闪长岩 ,主要岩性为灰色花岗闪长岩,以及少量白云母花岗岩、似斑状花岗岩。含矿层上盘发育一顺层贯入的燕山早期细晶花岗岩脉,宽约30m,细粒花岗结构,主要矿物为石英(45%±)、钾长石(40%±)、斜长石(15%±)。铀矿化赋存于燕山早期细晶花岗岩脉和上三叠统东达村组灰色钙质、泥质细粒—中粒长石石英砂岩中(图4),且严格受燕山早期细晶花岗岩脉和上三叠统东达村组灰色钙质、泥质细粒—中粒长石石英砂岩控制[12]。
4.1.3矿体特征
含矿层呈北北西向带状展布,断续出露长度大于4km,产状200°~260°∠35°~55°,初步圈出5个矿段。矿化呈似层状、长透镜状,矿层(体)与围岩呈渐变过渡关系。矿层(体)一般长为115~200m,出露宽(厚)度变化较大,为0.4~13.0m不等,最大厚度13m,平均厚度为3m。矿石中铀含量为0.05%~0.86%,一般为0.05%~0.30%。含矿段之间相距500~900m左右。
图3 西藏左贡根多铀资源矿产地铀矿地质略图
1—上三叠统东达村组;2—燕山早期细晶花岗岩脉;3—印支期花岗闪长岩;4一泥岩;5—砂岩;6—泥灰岩;7—变粒岩;8—花岗岩;9—花岗闪长岩;10—含矿层;11—铀矿体
4.1.4矿石特征
矿石的工业类型为硅酸盐型,按含矿岩性分为细晶花岗岩型和砂岩型两种,目前尚未查明主要含铀矿物和铀的存在形式。
图4 西藏左贡根多铀资源矿产地咱伦矿段铀矿地质略图
1—第四系;2—上三叠统东达村组;3—燕山早期细晶花岗岩脉;4—泥岩;5—砂岩;6—泥灰岩;7—花岗岩;8—铀矿体;9—铀矿化;10—铀异常
4.1.5伴共生矿物
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铁矿、黄铜矿、赤铁矿、钛铁矿、磁铁矿、针铁矿、磁黄铁矿、方铅矿、辉锑矿、闪锌矿等[13]。化学分析结果:铜含量19.40%,铅含量0.08%,锌含量1.32%,金含量1.30g/t,铜、锌、金均达到工业品位,显示左贡根多铀资源矿产地为铀多金属矿产地。
4.1.6围岩蚀变
与矿化有关的近矿围岩蚀变主要为碳酸盐化,其次为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白云母化、角岩化和铜、锑等金属硫化物化。
4.2南木林乌郁铀资源矿产地
南木林乌郁铀资源矿产地位于南木林县东部,距县城约50km,行政区划隶属于南木林县芒热乡、索金乡和达孜乡管辖。
4.2.1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南木林乌郁铀资源矿产地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冈底斯火山岩浆弧带,北部为念青唐古拉中生代岛链,南部为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区内出露地层为前震旦系念青唐古拉群(AnZNq)中深变质岩系、古近系典中组(E1d)、年波组(E2n)、日贡拉组(E3r),以及新近系嘎扎村组(N2g)、宗当村组(N2z)和第四系(Q)火山-沉积建造。区内岩浆活动强烈,火山活动以古新世—晚新世(喜马拉雅期)溢流相、喷发相中基性—中酸性火山熔岩、凝灰岩和集块岩为主;北部地区中新世(喜马拉雅期)有花岗岩侵位,呈岩株状产出。该铀资源矿产地产于乌郁新生代火山-沉积盆地的北西部(图5)。
图5 西藏南木林乌郁铀资源矿产地铀矿地质略图
1—第四系;2—新近系宗当村组;3—新近系嘎扎村组;4—古近系日贡拉组;5—古近系年波组;6—古近系典中组;7—前震旦系念青唐古拉群;8—喜马拉雅期花岗岩;9—逆断层及编号;10—断层;11—剖面位置及编号;12—地质界线及不整合界线;13—砂岩型铀矿点;14—火山岩型铀矿点;15—工业孔位置及编号;16—矿化孔位置及编号;17—无矿孔位置及编号
4.2.2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出露地层为嘎扎村组(N2g)和宗当村组(N2z)。嘎扎村组自下而上分为3段,下段为浅灰色凝灰岩、集块岩和安山岩、英安斑岩;中段为砖红色、灰色、深灰色凝灰质砂砾岩、砂岩,夹薄层泥岩和粉砂岩,地层产状150°~170°∠25°~450;上段为灰白色凝灰岩和集块岩。宗当村组自下而上分为两个岩性段,下段为砖红色、灰白色、深灰色凝灰质砂岩、砂砾岩;上段为灰色凝灰质砂岩、泥岩、粉砂岩。矿区北部为大面积中新世(喜马拉雅期)花岗岩。矿区构造表现为断裂构造和构造裂隙,近东西向区域性深大断裂F15及其次级断层横贯矿区北部,后期近南北向张扭性断层错断东西向断层,在断裂构造带内、不同岩性接触面上,以及脉岩中发育密集裂隙。铀矿化赋存于嘎扎村组和宗当村组砂砾岩和凝灰岩接触的裂隙带以及沉积间断面上(图6),且严格受其控制。
图6 西藏南木林乌郁铀资源矿产地15号勘探线剖面示意图
1—新近系宗当村组;2—新近系嘎扎村组;3—古近系年波组;4—喜马拉雅期花岗岩;5—泥岩;6—砂岩;7—砂砾岩;8—凝灰岩;9—流纹质火山角砾岩;10—花岗岩;11—断层及编号;12—钻孔位置及编号;13—铀矿体
4.2.3矿体特征
含矿层呈北东向顺层展布,在矿区东部断续出露长度大于4km,产状150°~170°∠25°~45°;在矿区西部断续出露约3km,产状130°~150°∠25°~35°。铀矿化呈似层状、板状,矿体与围岩呈渐变过渡关系。矿体一般长约100m,厚度一般2~5m,最大厚度为7.2m。矿石中铀含量为0.05%~1.94%,一般为0.05%~0.11%。
4.2.4矿石特征
矿石的工业类型为硅酸盐型,按含矿岩性分为火山岩型和砂岩型两种,铀以独立铀矿物、类质同象或以分散吸附状态存在于基质中。砂岩型铀矿中铀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和铀石,火山岩型铀矿中铀矿物主要为磷钙铀矿、钒钾铀矿、钡铀云母、钙铀云母。
4.2.5伴(共)生矿物
主要金属矿物有雄黄、雌黄、辉锑矿等。
4.2.6围岩蚀变
与矿化有关的近矿围岩蚀变主要为绢云母化、褐铁矿化,其次为硅化、绿泥石化,以及砷、锑等金属硫化物化。
5结论
通过在冈底斯构造带和藏东三江北段地区开展铀资源潜力调查,以及1∶25万铀矿远景调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有新的发现。笔者认为,西藏地区具备铀矿成矿的地质条件。但西藏地区铀矿地质调查程度总体较低,下一步工作过程中,应注意下列事项:
5.1继续针对铀矿地质工作空白区开展铀资源潜力调查,预测铀矿成矿远景区
西藏地区总面积约122.80×104 km2,目前仅对冈底斯构造带和藏东三江北段地区面积为55.00×104 km2 的范围开展了铀资源潜力调查,调查面积不及西藏总面积的45.00%,尚有67.80×104 km2为铀矿地质工作空白区。因此,下一步工作过程中,应继续针对铀矿地质工作空白区开展铀资源潜力调查,确定找矿目标类型,优选一批成矿有利地区,预测铀矿成矿远景区。
5.2加强1∶25万铀矿远景调查,落实找矿靶区
铀资源潜力调查预测的7片铀矿成矿远景区中,仅对左贡-类乌齐、南木林、班戈-嘉黎3片Ⅰ级铀矿成矿远景区开展了1∶25万铀矿远景调查,尚有布姆松绒、措勤盆地南部、念青唐古拉、察隅4片铀矿成矿远景区未开展1∶25万铀矿远景调查。因此,下一步工作过程中,应继续在铀资源潜力调查预测的布姆松绒、措勤盆地南部、念青唐古拉、察隅4片铀矿成矿远景区内开展1∶25万铀矿远景调查,大致查明区内地层、岩性、构造特征,以及放射性元素铀、钍、钾迁移、富集的分布规律,发现一批有价值的异常点(带),落实找矿靶区。
5.3逐步实施找矿靶区铀矿区域评价工作,力争发现更多的铀资源矿产地
根据西藏地区1∶25万铀矿远景调查进展,在1∶25万铀矿远景调查落实的找矿靶区内逐步实施铀矿区域评价工作,力争发现更多的铀资源矿产地。
参考文献
[1]张影.西藏矿产资源概况.西藏科技.2005,146(6):33-34.
[2]德吉.西藏优势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对策.资源与产业,2012,14(1):92-95.
[3]梁锦,吕文超,何俊国,等.西藏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综述.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09,30(3):32-39.
[4]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球化学图集.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5]杜光伟,程力军,赵咸明.西藏冈底斯东段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找矿意义.西藏地质,2001,19(1):73-79.
[6]孙忠军,任天祥,向运川.西藏冈底斯东段成矿系列区域地球化学预测.中国地质,2003,30(1):105-112.
[7]王四利,赵宝光,王勤,等.冈底斯构造带花岗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分析.四川地质学报,2012,32(2):156-160.
[8]陈友良,王四利,杜小林,等.藏东“三江”地区热液型铀矿成矿条件与找矿方向.铀矿地质,2012,28(5):257-264.
[9]王四利,赵宝光,何涛,等.比如盆地地质特征与铀矿找矿方向.四川地质学报,2009,29(1):1-4.
[10]韩军,王志明,郝伟林,等.中国西北地区典型盐湖铀富集特征初探.铀矿地质,2011,27(5):160-165.
[11]王志明,郝伟林,王俊虎,等.含铀盐湖铀富集条件和资源评价与开发技术研究.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2012.
[12]王四利,赵宝光,王勤,等.西藏左贡县根多地区铀矿化特征.中国矿业,2012,21(3):44-47.
[13]王四利,陈友良,郭晓杰,等.藏东根多铀矿点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铀矿地质,2013,29(4):215-222.
我国铀矿勘查的重大进展和突破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发现和探明的铀矿床实例
[作者简介]孙泽轩,男,1966年出生,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89年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地质系铀矿地质勘查专业,获学士学位,2007年获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学专业博士学位。2008年起任核工业二八〇研究所总工程师。主持完成铀矿地质生产与科研项目25项,参与8项。获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优秀地质报告二等奖1 项、三等奖2项,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在国内学术刊物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6篇,合作发表论文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