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网络人际交往心理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网络人际交往心理论文题目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就有交往上的需要。所以人际关系是得以生存、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也就是说,人际交往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相联结并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网络系统。二、人际关系的要素人际关系(交往)其实质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一般具备以下几方面要素。交往的主动性人们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不是一方领导另一方,而是双方都是活动的主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可碰到这样的情况,如你上街购物,虽然你可主动地选择某品牌的商品,但营业员也可主动向你介绍相关品牌的商品信息,供你选择。这就是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每一方都是积极活动着的主体,所不同的是所处地位有主次而已。但即使处于次要地位的一方,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机械地作出反应,而是根据自己的要求,兴趣去理解和分析对方的信息并作出反馈,调整自己的言行,达到信息交流之目的。如在就医过程中,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来说,在诊治方面医生虽然是主动地下诊断开处方,但病人也并非是被动的,他也可向医生反映自己的病情,以及用何药甚至何剂量适合自己,医生根据病人的反馈来调节自己的诊治。交往的互益性单个个体的各种活动,虽然可能与外界有密切的关系,但不能称之为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必须是在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进行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一方发出信息会引起另一方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反应,这种反应反过来成为新的信息作用于前者。如一位护士对一位慢性病人讲:“这个病你比我有经验,所以还得多听听您的意见。”病人听后会自然作出积极的反应。所以,人们在影响他人的同时,也接受着他人的影响。交往的条件性在人际交往中,首要的条件是双方所使用的符号必须相同或相通,这是交往发生的必备条件。可以是语言符号,也可以是非语言符号。如符号不同可闹出许多笑话。例:一个外国人与本国人交往时,必须使用同一种或彼此都能理解的语言,或其他符号,否则易产生歪曲、误解。三、人际交往的功能获得信息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呈几何级数地增长,能直接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总是有限的,这需要人们以更迅速的方法直接沟通信息。如电脑上网,可以交友、购物、等。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信息就是知识,信息就是财富,有人由于获得了某一信息,而成为百万富翁;而又由于信息的滞后使你落后,甚至企业倒闭。在当今的护理工作中,更需要大量的信息,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才能使我们的护理事业不断发展、更新、壮大。心理保健的功能人们进行交往不仅获得信息交流,而且实现心理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如:在交流过程中,双方对某一问题或某一观点都有相同的认知,双方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越说越投机,彼此成为力量汲取和情感宣泄的对象。大家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验,有时遇到好友有谈不完的话题,真是久逢知己千杯少,即使对方的某一观点不一致,也不会予以指责或排斥,而会采取接纳、容忍的态度。这说明他们在交往时彼此相容,心理上的距离很近,双方都会感到心情舒畅,愉快。因此,人类心理健康的适应,其实质是人际关系的适应。相反,心理病态,是人际关系的失调所致。如彼此采取消极、否定、排斥的态度,削弱了人际关系朝不利的方向发展,而产生分离性情感。如两人有矛盾,也不愿沟通。你看不惯我,我也看不惯你,彼此心理距离很大,易产生抑郁情绪及孤独寂寞感。如婆媳关系不和、夫妻之间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分歧,都会产生心理上的不良因素,有损心身健康。因此,作为护士我们在与病人交往过程中应该采取积极、肯定、接纳的态度。促进自我意识发展的功能榜样的力量促使人成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通过交往实现的,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产生改变自我的兴趣、动机、能力、意志和行为。人在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认识自我形象,自我意识的发展也在不断交往中趋于客观、成熟、完善。四、影响护士交流的因素移情这个词是由西多普·利普斯(Thedop Lipps)于1909年首次提出的,他将移情定义为“感情进入”的过程。也就是说移情是从他人的角度去感受,理解他人的感情,是分享他人的感情而不是表达自我情感。简言之,移情是从对方的角度来观察世界,通俗地说—角色转换,我们医务人员应站在病人或病家的立场上去理解、思考问题。如:我们现在制定的一些制度是否从病家的角度去考虑还是从我们工作的角度去考虑。移情对于患者来说可产生积极的治疗效果⑴首先,移情可使患者减少被疏远的感觉和那种陷于困境的孤独感。当患者感到被理解时,就会感到自己还有存在的价值。平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最大的愿望在于被人理解,一旦彼此产生误解后,会产生不愉快情绪,甚至吃不下饭,睡不好觉。⑵移情有助于使患者感到他人对自己的关心,可使患者产生较强的自我接受感。有助于患者在困境中作自我调整。⑶移情能提高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如患者出现焦虑、紧张和悲观时,我们的护士给予支持、鼓励,并关心帮助病人,此时患者会尝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第二个主要交流变量是控制(Control)。在每次交流中,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人际交流中的一个内在成分。只要一个人影响他人他事,或被他人他事所影响,就存在着控制。患者是否对疾病具有控制感?我们不仅要考虑个人的感受,即所谓的“个人控制”。还要考虑人际间或相互间的感受,即所谓的“关系控制”个人控制:是人们在能控制环境对他们生活的影响时产生的一种感受。个人控制能增加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权利感,降低他们的无权感。分类:行为控制、认识控制、信息控制、回顾性控制关系控制:被认为是人们对自己与别人联系的一种感知,同时也是他们对自己能影响相互的性质和发展程序的感知。这类控制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作为个人特征存在的。通过交流,就会产生有效的人际沟通。分类:互补关系、对称关系、平行关系控制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⑴从患者的角度看控制无论病人是患了什么病,是严重的疾病,还是不太严重的疾病,均失去了个人控制,这是患者遇到的一个主要障碍。患者面对一个现实—他们不能完全主宰自己的命运,要动不能动,连个人生活料理都要别人帮助。疾病使患者的生活产生了不确定感,患者就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及安全需求都不能控制。因而出现了失控感,失控感使病人出现两种后果。依赖性:任何事都依赖于医务人员,有些事完全可以自己处置的,也不肯去做。对抗性:认为自己的疾病已无法治了,表现为愤怒,拒绝各种治疗,对事处置为对抗性的。此时作为医务人员(护理人员)应针对病人的心理及有关情况,帮助病人处理好这些问题。恢复控制感:评估病人失控制感的原因及有关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在病人能自己管理方面让病人自己支配。如:剖腹产病人,鼓励其尽早起床走动,个人卫生尽量自己料理。如:骨折病人,石膏拆掉后也要尽早锻炼肢体功能。在病人不能独立管理时,让他们以参与者的角色与医务人员共同处理。⑵从护士的角度看控制对医务人员(护士)来说,重要的问题不是失控,而是要找到与同行和患者“共同控制”的有效途径。关系控制对医务人员来说是首要的问题,通过分享控制,可消除个人的失控感,达到相互依存。信任包括不加评论地接受他人。为个人能依据他人交流行为的一种个人期望。信任在医疗护理中的应用当相互关系出现信任时可产生积极作用。信任有助于人们产生的一种安全感和与外界有联系的感觉。使人感到自己不是孤独的,别人都在关心他。信任可在相互关系中创造一种支持性气氛,这种气氛可减少防卫性交流,它能使人们更加坦率地、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在医疗护理中,第一个作用—安全感,对患者来说特别重要;第二个作用—支持性气氛对医务人员来说特别重要。作为医务人员,首先要关心、照顾病人,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才能使各项治疗、护理措施顺利进行,才能促进病人早日康复。自我暴露自我暴露这一变量的特点是有关自己的任何信息都能与他人交流。其定义为一人向他人交流个人信息、思想和情感的过程。它由几个方面组成。⑴“意图”指个人向他人做自我暴露的意愿。人们暴露了他们没有打算暴露的事情,有无意识的流露,也有有意识的暴露自己的思想和情感。⑵“量”系指与他人沟通信息的量。人们在交谈中向他人暴露了自己大量的信息,如隐私,夫妻关系不和等。这表达了自我暴露的量较大。反之不愿谈自己的情况,表现了自我暴露的量较小。⑶“价”系指自我暴露的内容是阳性还是阴性。阳性即为暴露自己好的方面;阴性即为暴露自己坏的方面。⑷“真实性”系指自我暴露的准确性。暴露的内容与个人真实思想、情感的吻合程度会有所变化。一些人乐于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另一些人却很困难。确认当一个被他人承认和理解时,就产生了确认。确认是指沟通中一人对他人所作的特殊反应。确认反应承认和证实他人的感知。确认反应可使他人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并承认他人作为独特的人而存在。下面是确认反应的特征:直接承认:对他人传递的信息给予直接反应,或对他人表示直接关心。同意有关内容:加强或支持他人所说的内容。例如:“是的,那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至少目前我是同意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的。”支持性反应:表达理解、肯定,或努力使他人感到更好。例如:“我想我明白你的意思。”“我认为有这种态度你会做好的。”“你取得的进步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澄清问题:努力理解他人传递的信息内容或过去的情感体验,这里还包括通过进一步询问有关信息或鼓励他人对他们的情感作更具体的描述。例如(内容方面):“关于这点,请再详细谈谈你的看法。”“我感到我还没有理解,你能作进一步解释吗?”又如(感情方面):“你能否再描述一下你对那个人的感觉?”在试图理解他人的情感时,重点应放在描述上,而不是放在解释情感上。表达积极的情感:对他人做肯定的,非批评的情感反应。例如:“我很高兴你告诉我这一切。”“你所说的使我想要更进一步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已观察到确认在帮助患者建立与周围的联系情感上是重要的。在医院,病人常感到他们不仅与家庭、工作失去了联系,甚至与治疗护理的医护人员也无联系。下面是一位行手术探查术的病人在术后体验到的强烈的疏远感。我希望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周围的人好像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是否还要给我做手术?最后一次活检的结果如何?他们为什么要给我拍那么多X片?如果还要做手术,是不是由原来的医生做?谁在安排这些事?我感到好像没有人负责我的事,没有人关心我,我感到自己被遗忘了,没有人知道我。这位患者描述了他对发生的事感到极大忧虑和不安,但周围的医务人员对她毫不关心。她需要被确认,需要了解有关信息。有关检查的信息,如X线报告,活检和手术结果都可帮助患者减少因无人关心、过问,被看成是毫无意义的东西而产生的恐惧和不安。通过确认反应,认识到她所面临的问题,就可以帮助病人减少孤独感,并使她感到自己也加入到医务人员为她所进行的治病活动中去了。五、交流技巧人际交流也就是人们面对面进行信息和情感的交换。人具有社会属性,需要相互交流,就是陌生人聚在一起也能交流。例如在机场,在候诊室或观察球赛等,人们聚在一起也会像老朋友一样进行交流,人们在互相交流思想、互通情感的过程中,有通过语言交流,也有通过非语言交流,包括表情、姿态等。语言交流技巧与病人会谈的态度和技巧与病人会谈的态度和技巧:1满腔热忱,富有亲切感和同情心2接纳病人的感受,尊重病人人格3从病人的立场出发,建立会谈关系4细心观察5提问的技巧(开放式提问、封闭式提问)6重复7倾听⑴满腔热忱,富有亲切感和同情心病人患病后无论生理、心理都需要他人帮助。这种需求比平常更多,更强烈。他所需求的不只是常人所需要的一般微笑和打个招呼的和善态度,他更需要同情、理解和关注,所以我们更要满腔热忱地去帮助他。很多病人患病后对自己的生命安全担忧,产生焦虑不安,变得特别敏感。他们常常从医务人员的表情、动作来猜测自己病情的轻重及有无治愈的希望。所以,我们在抢救病人时要做到沉着、冷静、不要慌张。要关心病人、体贴病人,为此,病人见了护士在旁边就有一种安全感和希望,它的意义远远超出只是关心而言。⑵接纳病人的感受,尊重病人人格要接纳病人情感,努力去理解他的行为,不要采取批评指责的态度。让病人有充分倾诉的机会,认可其谈话的价值,即使其讲话粗鲁,甚至不礼貌,也要忍耐。⑶从病人的立场出发,建立会谈关系。护士的态度要温和,要使用彼此听得懂的语言。首先要放松,告诉病人请他来的理由,让病人安定下来,与护士建立会谈关系。⑷细心观察在会谈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听要说外,还要对病人的一举一动察言观色,注意他的言外之意,同时也要观察他的情绪等变化。尤其是精神病人,从谈话可发现他的症状变化,思维等情况。⑸提问的技巧提问是“交谈的基本手段”。交谈者能否提出合适的问题是有效交谈中最重要的技巧。一般来说有两类提问方式:开放式和封闭式。a开放式提问给回答一方以思考判断和发挥的余地,鼓励他说出自己的观点、意见、思想和感情。提问者可从对方的回答中获得较多的信息。如“您有哪些不舒服?”“您是因为什么原因来看病的?”b封闭式提问将患者的反应限制于特别的信息范畴之内的问题为封闭式问题。常被人们与是非题联系在一起,如回答“是”或“否”。如“你是否经常吸烟?”“你感到你的呼吸比昨天好些,差些。还是基本上一样?”“你的家族中有心脏病史吗?”“生病使你感到恼怒吗?”封闭式提问常用于收集统计资料,病史采集或获取诊断性信息、为澄清某个问题,适用于互通信息性交流中和会谈结束时,而不宜在治疗中交谈。⑹重复在交谈过程中,重复是交流的反馈机制,通过重复,医护人员可以让患者了解自己正在倾听他的讲述,并理解他所说的内容。重复给患者以一种自己的话有人倾听,正在生效之感,加强其自信心。使病人感到自己的话有效果或被理解时,就会感到被鼓励,从而继续讲述,并进一步思考。⑺倾听这里所讲的“倾听”,不是指生理功能的“听力”,而是一种心理功能,是对接受到的信息所做积极能动的心理反应。?首先要认真,用心去听对方讲话,不受外界干扰。对对方的讲话要作出适当的反应,如应用重复,或语气词或点头表示等。要捕捉每一个有关信息,但不要轻易给对方的话作出判断,也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没听清时,要客气地请对方重复。会谈的注意事项a讲话时注意力要集中.b要选择适当的环境避免干扰。避免应用术语,要通俗易懂,不要目棱两可,如“少食多餐”,多或少也是含糊不清的概念。又如,“流质”,有人认为是牛奶,豆浆,有人认为是饮料,还有人认为是其他东西。c保持合适的距离空间效应是指与人际交往密切的相关的个人空间距离。一般不宜太近或太远。太近:使对方有压迫感或易产生误会。个人距离—0.5--1.2m约一臂之长。通常为熟人、朋友、医患交谈时采取的距离。社交距离—1.2--3.5m非语言交流技巧除语言交流手段外,还有非语言交流手段。即体势语言,它包括人的表情、手势、情绪、气质和性格以及交谈患者双方的相互状态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非语言的运用往往大大超过语言的运用。人的精神风貌对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交往的内容和情绪,均有很大的影响。在实际生活中,“初次印象”往往影响相互关系的发展。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同样的面部表情或手势可能具有相反的或不同的意义。1.体势语言的作用(非语言的作用)体势语言的作用:1表达感情2调节相互关系3验证语言信息4维护自我形象⑴表达感情通常体势语言所表示的内容、情感比言语更多、更准确。交往者用体势语言形容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喜欢、理解、尊重、信任的程度,而面部表情和声调这样的非语言暗示比语言信号影响更大。作为病人,他们的某种情绪变化,比如压抑、焦虑、恐惧、不安、厌恶、愉悦、兴奋、满意等,若用体势语言信号交流往往会更清楚,有时病人也许会试图隐藏其真实情感,但却无意识地通过难以控制的体势行为暴露出来。如一病人站在医护人员面前,神经质地搓揉双手,此行为传递了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⑵调节相互关系体势语言的第二个作用是调节人与人的相互信息的传递。如点头、对视、皱眉、改变体位、靠近对方或离开对方等信号,所有这些都调节着信息的传递。护士与病人讨论问题时向病人点头表示要病人继续说下去;护士在家庭调查时,当谈话接近结束时频频地看表(有意或无意)意味着交谈到此为止;当病人话到一定时间表示出疲倦的表情或病人家属站起来打算把茶杯端走,则提醒护士谈话结束时到。体势语言在医护人员之间的互动中也可以调节相互间沟通。如在急救室医生向护士很沉重地点点头,表示抢救已经无济于事了,护士将停止操作;而医生频频环顾四周,不想与要获得病人信息的护士保持眼睛接触则是为了控制交流的进行。⑶验证语言信息体势语言的第三个作用是验证语言信息。当语言和个人表达的情感相匹配,相一致时,沟通是有效的。如果一个病人说“我感到好极了,”但却显得烦躁和愤怒,此时,体势语言与语言内容传递的意思不一样,这就使他人难以对这位病人作出正确反应。日常的人际沟通也同样有体势语言与口头语言相矛盾的情况。如虽然嘴上留客,但体势语言上却早已在送客了。心理学家发现通常情况下,如果口头语言与体势语言相矛盾,那么真正反映出人们真实心态的是体势语言,而此时的口头语言仅仅构成了一种装饰性的“面具”。在这种情况下,对沟通的理解应主要以体势语言为判断依据。在我们国家,许多年以来人们不仅提出“言行一致”,更讲求“身教胜于言教”。很显然,如果身体力行与口头提倡的信息不一致,那么这种口头提倡不会有任何效用。由此可见,体势语言所传达的信息如果与语言的信息相抵触,则会抵消语言沟通的效果,这就是体势语言的验证作用。⑷维护自我形象体势语言的第四作用是维持沟通者的自我形象,但这个作用也许不如体势语言的其他作用明显。体势语言可帮助人们在他人面前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的形象,也可以帮助人们表现他们想在他人面前表现的形象。在任何一个互动中,人们都有他们想要维持的形象,例如公司职员西装革履的着装,向他人表明,他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公职人员。一位有50年军龄的老人,在他退休后仍然每天穿着军装,他是向人表明,他曾经是一名威武的军人。同时,某些身体姿态,携带物品,环境布置等都可以显示人的地位、身份和关系。如携带使用移动电话,驾驶或乘坐高级轿车,就可以显示出他是一位很有实力的阔老板。在上述例子里,交往者运用体势语言暗示维护了他们想要向他人传递的一部分自我形象,这就是体势语言的第四个作用,维护自我形象。体势语言的沟通方式根据其动静态分为两种。无声的动姿又称动态体语,即通过无声的动作来沟通思想和感情。手势:双手的运用可以非常鲜明地表达一个人的意向。例如兴奋时鼓掌,愤怒时握拳,不知所措时抓耳挠腮等。比例,人们在讲课时,也要运用适当的手势来表达词意。因此,恰当地运用手势会增强传出信息的清晰性,增强表达思想感情时的感染力。眼神与注视方向:表示对对方的重视和关注。因此,在交流中要平视对方,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喜怒哀乐都可通过眼神表达出来,如忧郁症患者眼神是无精打采;躁狂症,两眼炯炯有神。面部表情:是人际交往中解除生疏紧张气氛的重要因素。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是人际交往的先决条件,而有的人面孔总是显得很严肃,令对方感到敬而远之。因此,作为护士在与病家接触时,首先要笑脸相迎,给人一个亲近的感觉和良好的开端。触摸:这是有较强感情色彩的非语言形式。日常生活中运用比较多的触摸语是握手。握手时要注意一些细节,如应正视对方面带微笑,握手时力量要适度,不要太紧,时间不要太长。能触摸有多种形式,采用触摸与环境场合相一致后,才有可能得到积极的结果。否则,要引起消极后果,所以触摸一定要考虑人的性别、年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避免发生不良反应。例:病家被告知了悲痛的消息,此时,护士将手放在悲痛者的臂上可得到好的反应。相反,对一脸怒气需要发泄的病人采用这样的触摸往往适得其反,此时让他发泄愤怒比安慰他效果更好。无声的静姿又称静态体语,主要通过体态姿势、仪表服饰等非语言形式传递信息,能够显示人的身份、气质、文化修养及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如衣冠楚楚去赴宴给人以良好印象,同时表示对主人的重视,尊敬。金银首饰的佩带,象征着人的财富及气质(高贵,俗气)。沉默:沉默在交谈过程中可以起一种很有价值的作用,产生非常积极的效果,但有时也是消极的,并对沟通起反作用。问题是何时运用、如何运用?一般来说,沉默较少运用于交谈的起始期和结束期,而较多地用于探讨期。在起始期,医护人员和患者努力通过谈话建立一种联系,而过多的沉默将影响这一过程。在交谈的最后阶段,沉默可能暗示交谈停止过早,这种作用恰与有计划的终止背道而驰。在探讨期,医护人员较常运用沉默来为双方提供时间思考他们正在努力探讨的问题。 在效果上,医护人员的沉默是在告诉患者:“继续讲,我和你都在想这个问题,你没有什么要讲的吗?我愿意听你讲。”沉默是让医护人员和患者汇集、整理思绪的有用技巧。虽然长时间的停顿是令人不舒服的,但短时间的沉默是有效交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沉默有积极方面,但也有一些缺点,它并不总是金点子。在交谈者双方没有相互充分理解的情况下,沉默将增加紧张度。例如,当双方不清楚对方在沉默中究竟想做些什么,沉默可能增加他们的不舒适和焦虑。交谈中过多运用沉默也可引起无所适从的感觉,太多的停顿和沉默可使参与者感到谈话目的不明确,或无重点。最后,过多运用沉默也可使患者感到他们没有得到满意的反应。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论文篇一

《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的网络人际关系分析》

摘要: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社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互联网不仅是人们搜集信息的工具,而且已经作为人类一种新生活方式而存在,影响了人类生存环境。网络人际关系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一种重要人际关系。依恋网络,沉溺于网络交际,忽视现实人际交往的现象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从角色理论的角度对网络社会人际关系进行探索,进一步认识网络人际关系建立的过程、动机及特征。

关键词:角色理论 人际关系 网络人际关系

1、角色理论的含义及观点

角色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至60年代,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的产生、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取向,被称为社会心理学从个人水平的分析过渡到群体和更高水平的宏观分析的一个桥梁,该理论有社会角色和角色扮演两个主要概念。社会角色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包含着社会客观期望和个体的主观表演。

社会中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位置上;社会对处于一定社会地位上的人有一定的要求,即社会期望;个体要依照社会对他的要求去履行其义务、行使该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权利,这就是社会行为;当个体被赋予某一新角色时,改变的不仅是行为方式,态度和价值观结构也会发生深层变化。人们正是从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按社会对该角色的要求去行动,成为履行角色责任和义务的角色。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扮演各种社会角色从而实现人的社会化。角色扮演使人能够亲身实践他人角色,体验他人在各种情况下的内心情感。只有获得他人相同或相似的体验,才知道在与别人发生联系时,应该有怎样的态度和行动。因此,角色扮演技术在发展人们的社会理解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方面有着尤其重要的地位。

2、网络人际关系建立过程分析

(一)单方选择阶段

单方选择阶段是网络交往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实际上只是交往一方产生的冲动与愿望,还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交流和沟通,是双方交往的前准备阶段。与现实人际交往不同之处是由于网络交往严重缺少感觉因素。在单方选择阶段主要依据网络形象、网名、上网频率等隐含着上网者现实身份的信息去判断对方的角色状况,选择交往对象,带有很多的偶然性和主观性。

(二)双向接触阶段

这个阶段交往双方有了相互接触的愿望和动机,在相互介绍自己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角色定位和他人角色定位。网络交往的隐蔽性,使得认知图式在交往中的作用放大,常常凭一种感觉去放大对方的优缺点,晕轮效应明显。决定能否继续交往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重要影响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上网者能否恰当展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特点,彼此所扮演的角色是否符合自己内心已有的认知图式。

(三)思想感情交流阶段

这一阶段的交往进入到较为深层次的思想感情交流的人际交往。它从交往双方产生思想上的第一次共鸣开始,由一次相同体验或看法激发起其他更多的相同体验或看法,在相互激发的过程中,交往双方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个性品质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和相容性,都愿意进行深层次的表露。人生阅历、价值观、美丑观、道德观等因素成为影响能否进一步交往的主要因素。

(四)持续互动阶段

这一阶段的网友关系已经确立,双方建立了相互信任和亲密的感情。彼此会经常互通近况、互相帮助、时时牵挂,成为对方感情生活中的一部分,有的甚至发展为网恋或现实生活中的好友。如果把这种关系发展到现实生活中,较容易成为稳固的人际关系。

3、网络人际关系建立的动机分析

由于社会结构及各种道德规范的存在,在现实交往中的人际关系主要以社会角色关系为主。人们希望各种社会角色关系都变成理想的人际情感关系,网络社会人际交往正好能满足人的这种愿望。

(一)寻找友谊和慰藉

由于社会角色的规范性,使得人们为人处世必须顾及自己的角色,情绪不能随便发泄。网络交际中的角色的社会性弱化,可以随心所欲的扮演自己想要的角色,从这些扮演的角色的人际交往中得到友谊,产生满意感。

(二)释放情绪并满足安全的需要

网络社会中彼此没有利益冲突,人际关系以情感为主。而网络的开放性和个性化特点,使得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变得容易又安全。网络中的亲密人际关系与现实的亲密人际关系的标准不应相同。现实中衡量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的主要标准是看彼此知道对方多少秘密和心事,在生活中互相理解、支持的程度。而网络交往很容易达到彼此袒露自己的深层想法,是基于匿名,威胁和麻烦不大,而又能释放情绪,一般不是建立在信任上,所以网络人际关系容易破碎。

(三)性本能的推动

异性相吸是人的本性。随心所欲地追求异性是人的本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限制,只能做与角色规范相符合的行为,所以性的本能需求只能由本能的冲动变为有控制的满足。而人进入网络世界后社会角色淡化,性本能得到彰显,人们不再担心被人发现受到惩罚,异性间的交流与挑逗等使交往双方得到很大的性心理满足。

(四)寻求帮助以满足社交需要

一项有关中国互联网用户需求的研究中发现,上网能满足人的六种需求:实用需求,希望在网上获取信息;情趣需求,在网络上体验生活中难以体验的快乐;虚拟需求,以虚拟的角色来摆脱现实角色的束缚,建立全新的心理感觉;合群需求,体验被群体接纳或接纳他人的心理;展示需求,一种展示自己,自我表达,发布观点,匿名感情交流的需要;代偿需求,通过网络来弥补、代偿网下所受到的压抑愿望的需要。

(五)尊重和归属的需要

在网络交际中,人们不受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身份、地位的影响,能平等自由地与人交往,网络社会群体为个体达到交流的需要提供了条件,可以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流思想、验证自己的看法。有人对你敞开心扉谈论他几乎不可能跟别人共享的体验,人的自尊和归属感得到很大满足。通过网络交往得到的尊重和理解是现实生活中很难体会和获得的。

(六)扮演自己理想角色的需要

人在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有模仿别人的言行,学习榜样角色的冲动,渴望自己成为某一角色。但实践各种想要的角色的可能性是很小的。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人们的这个愿望可以实现,极大地刺激了人的角色扮演的积极性。网络角色扮演有利有弊,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有利于人的社会化。如果长期扮演某些角色,严重者会导致网络与现实的角色不分,可能造成人格分裂。

4、网络人际关系特点分析

角色虚拟易变。在现实人际交往中,人们的社会角色、身份是确定的,感知到的人是具体组织或家庭中的一员,责任和义务与身份是统一的。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交往环境、交往主体等是虚拟的,人们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责任和义务与身份是分离的。人们经常选择多种角色和身份,把理想的自我展示在交往对方的面前。

角色印象整饰突出。网络交往时,每一句话、一个表情都是经过思考后发出的,与现实环境相比,印象整饰突出。对方暴露的信息很有限,展现的自我现实成分不多,更容易以偏概全。

角色情趣修养领先。在网络社会,人们相互认识主要是凭借纯文本的交流来进行,注意力集中在与对方谈论的内容上,随着交往的深入,角色的知识面、情趣、修养、阅历等内在的素质成为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

感情纯真易露。在网络中,由于上网者远离现实社会,脱离了社会角色的要求,揭去了现实人际交往的面具,以一个自然人的状态与人交往,以虚拟的身份出现,在去社会化的状态下人们可以自由地交友,纯真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用担心被人指责和鄙视,尽情追求理想的人际关系,不必刻意控制自己的言行,这是网络世界最吸引人之处。

地位平等自由。现实世界中人,都处于一定的阶层中,每个人都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角色,具有一定的地位、责任和义务。网络世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特殊环境,没有现实世界中的等级、阶层。在网络中只有由于先知或技术等原因的管理人员。任何一个上网者称为管理者,都可以直接参与交流,自由出入。随心所欲,畅所欲言,个性得到张扬,真实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只是要做到道德意义上的自律。

交往开放随意。网络社会交往摆脱了现实社会各种角色规范的限制,不受时空的限制,使人与人的交往更具开放性。网络人际关系的建立与消失都带有随意性,稳定性很差。给许多动了真情的人带来无数的快乐和困惑。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论文篇二

《青少年自尊与人际关系的研究综述》

摘 要:本文利用文献法对国内关于自尊和人际关系相关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了解自尊与人际关系的特点。对青少年自尊和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三种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分析,发现这三种关系对青少年的自尊有直接影响。而且自尊偏低的青少年会有不良的人际关系。关于青少年自尊和人际关系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提出建议策略,以便能提高自尊,改善青少年人际关系。

关键词:青少年 自尊 人际关系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自尊的研究不少,对于自尊的概念也有不同的定义。Coppersmith1967年提出自尊是指个体对总结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者否定的态度,是个体在对待自己的态度时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国外学者基本倾向于认为自尊属于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分,是对自我评价性和情感性体验。国内学者也普遍认同这一观点。张文新认为,自尊是指个体自我评价的结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情感。魏运华认为:“人们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和体验。”从以上总结看,虽然概念不一致但是国内外学者基本上认为自尊是一种自我的评价,是一种情感体验。

青少年期是自我发展的关键期和转折期,青少年的自尊发展对个体整个自我系统及其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尊作为中介作用的人格变量,对情感、动机、社会适应性行为,认知活动及品德等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它的发展有助于个体心理健康和良好个性的形成。

按照Brenfenbrennerde发展生态学理论,青少年自尊的发展与他们所处的关键环境是分不开的,家庭中的父母、学校中的教师、同伴团体中的朋友等都会对他们有影响。即自尊的发展离不开人际关系的交往,而这些人际关系对自尊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对关于青少年自尊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以期对此有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提出相应的策略,为提高自尊,促进青少年人际关系发展提供参考。

一、青少年不同人际关系与自尊的相关研究

自尊作为人际关系的监控者。Mark R.Leary等认为,自尊的一个功能就是提供一个相对快地和自动地关于被别人接纳或排斥的反应的评价,即自尊是某个人的关于被接纳和排斥的社会关系质量的一个指示物。H.Sullivan在其精神病学人际关系理论中认为,个体若得到重要人物(key-figures)的尊重、承认,他也就尊重自己、赋予自己以价值;若受到重要人物的否定、轻视,他也就否定、轻视自己。C.Cooley,G.Mead也持有相同观点。因此可以说,自尊不仅调节人际关系,使之更加和谐、融洽,而且自尊与人际关系之间可能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

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其中刘翠秀、韦耀波采用中学生自尊量表、人际关系量表,基于归因理论对中学生自尊、人际关系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对中学生自尊影响很大,另外他们认为自尊的归因倾向对中学生人际关系影响较为稳定,自尊水平较高的中学生人际关系相对较好。

1.青少年自尊与亲子关系的相互作用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逐渐成熟,个性逐渐完善的关键时期,学生在成败体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我概念,自尊水平则反映了学生对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载体感受程度。在诸多影响自尊因素中,家庭因素是形成个体差异的最初来源,其影响最大。国内外研究指出,在同情、支持与合理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儿童,其个性发展都较好,而那些来自专制、矛盾和冲突家庭的儿童一般都存在极较大的压力,处于低自尊水平,容易出现个性和行为的问题。

已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自尊发展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之间均有密切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尊发展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张文新、林崇德对895名初中阶段城乡青少年进行调查,发现青少年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之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说明父母的教养技术、态度直接影响亲子关系的状况,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少年儿童发展。谢丹在对进城务工子女自尊发展的研究中发现,离开父母的年龄越小,子女的自尊总得分越低。这主要是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过早的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支持,未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儿童心理留下阴影,阻碍了自尊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少儿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青少年期是个体自尊发展的关键期,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否会直接影响青少年自尊的发展。而亲子间知觉的相似性会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稳定、一致的支持,知觉的相似性越高,家庭越和谐,越有利于个体的积极适应。李彩娜等人通过Q相关技术加以考察了亲子间家庭功能知觉相似性的特点也发现家庭成员知觉观点的低相似性不利于青少年自尊发展,因此提高亲子沟通的质量,降低父母的控制的水平,会增加亲子间家庭功能知觉的相似性程度,有助于青少年高自尊的形成。

而且已有研究证明,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使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自尊水平较高,不良的亲子关系则会导致孩子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研究还发现,对父母婚姻幸福程度评价高的中学生自尊水平较高,这与俞国良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父母婚姻幸福的家庭气氛更和睦,亲子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容易使孩子形成对家庭、父母以及自己较积极的认识。

2.青少年自尊和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学校是青少年儿童活动的主要活动场所,学生的学业成绩、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必将会影响青少年儿童自尊的发展。同伴关系作为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在儿童和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和重要价值。

研究发现,满意的同伴关系会促进儿童自尊的发展,个体在同伴中的社会领导性,对同伴的敏感独立性,都有助于个体自尊发展,而对于同伴的攻击破坏则阻碍自尊的发展。那些受同伴欢迎,并在同伴中具有一定“权威”和“地位”的儿童,其自尊水平相对较高;那些对同伴的失败和痛苦具有同情心,对同伴的成功和喜悦感到高兴的儿童,其自尊水平也较高;而那些对同伴具有攻击和破坏性的儿童,其自尊水平较低。同时,自尊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个体的社交类型。

Deborah等的研究模型表明自尊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Wilkin-son也发现,同伴关系通过影响自尊从而对青少年情绪产生影响。以往的研究结果说明同伴关系对自尊水平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赖建雄等人的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方法,检验同伴关系对自尊的影响程度如何,研究发现同伴间的冲突自私行为主要对自尊良性发展起阻碍作用,而友爱互助主要起促进作用。随着中学生社会化加强,对同伴的接纳与认同的需求也在增加,与同伴的关系和在团体中的位置会影响到与自尊有关的情绪体验。同伴的尊重是影响中学生自尊的重要因素。另外朋友的肯定与支持、对朋友关系的满意度、朋友的陪伴与亲密等与青少年的家庭自尊、整体自尊、学业自尊和人及自尊有较高的相关。可见,良好的同伴关系利于自尊的发展,不好的同伴关系不利于自尊的发展。

3.师生关系对青少年自尊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行为影响是显著的,其中教师对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关系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教师和青少年之间的关系与青少年的社会行为和品行相关,而这些社会行为和品行的培养与教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受教师信任、重视的学生,就与教师积极情感交流更多,社会交往能力更强,更富有自信。

魏运华采用量表法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发现满意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儿童自尊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支持、关心、鼓励、期望和参与都会有利于儿童自尊的发展。

还有研究证明,教师的肯定与支持、青少年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与教师之间的冲突与惩罚、教师提供的陪伴与亲密等与青少年的人际自尊、学业自尊和整体自尊有较高的相关。

国外研究也表明,师生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儿童形成积极情感体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的师生关系可能使儿童形成消极的情绪体验,表现出孤独、退缩、不合群、攻击行为、与教师和同学关系疏远,影响其课业成绩和心理健康。

李勉媛研究发现,在校师生关系满意度总分及各因子与初中生自尊发展总分及各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师生关系满意度和初中生自尊发展状况之间可以相互以对方的因子来预测。而且学业成绩显著影响初中生自尊发展。反过来,学生的自尊水平也会影响其学业成绩。

4.三者的相互关系对自尊的影响

当前,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状况与其自尊、交往主动性的关联已经得到了一些研究的证实。研究发现,父亲支持、母亲支持、同伴支持或老师支持与青少年的自尊或交往主动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作为青少年主要的社会关系,对其自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自尊和人际关系的研究发现,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这三种人际关系的质量对青少年的自尊有着一定的影响,通过自尊继而会影响学业成绩和社会技能以及学生心理健康,从而会影响青少年未来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三种人际关系还是自尊的支持系统的三个方面,因此正确处理三种人际关系对引导学生向着高自尊发展有一定作用。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能使青少年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更能引起高自尊,从而使他们能获得一定的尊重,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研究不足及思考

目前,国内关于自尊发展和相对研究总体比较系统,从幼儿到大学都有涉及,从自尊影响因素到支持系统对自尊的影响,另外,对于自尊对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也有许多。而且关于自尊的特点、类型等都有一些研究综述。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1)研究方法单一。对自尊发展的研究大部分采用问卷法,几乎没有采用时间追踪观察的方法。(2)对关注贫困,问题行为少儿的自尊发展不足。

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多采用一些实验设计的方法对自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现在的内隐自尊研究还比较少,也可以加深对此研究的力度。研究自尊是为了更好的利于青少年发展,更好的促进他们适应社会交往的能力,所以应该把对自尊的研究用于实践,应该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法来提高青少年自尊,从而减少不适应社会的行为。另外,可以更加深入从青少年的人际归因探讨自尊和人际关系的相互因果关系,二者是相互影响的。

低自尊的青少年大部分是由于家庭或者个体的人格特质所造成的。个性和自尊的培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而家庭因素则需要父母和谐的亲子关系。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青少年与同伴进行比较,才能形成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只有接近同伴,得到同伴的接纳,并与同伴进行积极的相互作用,青少年的自尊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自尊是一个长期内化的心理体验,进行短期的心理健康干预是没有显著效果的,这就需要家长、教师、同伴的全力支持,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Coopersmith,S. The antecedents of self-esteem. San Francisco: Freeman, 1967.21-24.

[2]Wang Y,Ollendick T.A Cross-cultural and 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self-esteem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hildren [J]. 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 2001,4(3):253-271.

[3]张文新.初中生自尊特点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 1997, 20(6): 504-508.

[4]魏运华.学校因素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影响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8,(2) : 12-16.

[5]Campbell J D, Lavallee F L, Who Am I .The role of self-confusion in understanding the behavior of people with low self-esteem. In R. F. Baumeister: Self-esteem—the puzzle of low self-regard.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93.

[6]Brofenbrenner,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9.58-67.

[7]张静.自尊问题研究综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版), 2002, (2): 82-85.

[8]刘翠秀,韦耀波.中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发展研究.继续教育研究,2008.

[9]刘明.高中生自尊水平与学业、人际成败归因方式研究.心理科学, 1998,(3).

[10]赵冬梅,山口裕幸.大专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洋酒.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14(1):67-71.

[11]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心理科学,1998,21(6):489-493.

[12]谢丹,卿丽蓉.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初中阶段自尊发展的初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6,(2):77-80.

[13] Cathy Van Tuijl, Susan J. T. Branje, Judith Semon Dubas, Parent? offspring Similarity in Personality and Adolescents’ Problem Behavior.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5,(19): 51-68.

[14]李彩娜,邹泓,张春妹.亲子间家庭功能知觉相似性的特点及其与青少年自尊的关系.心理科学, 2006, 29(6).

[15]王金霞,王吉春.中学生自尊水平与家庭因素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19 (10):667.

[16]俞国良,金东贤.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对3-6岁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心理科学, 2003, 26.

[17] Laible DJ,Carlo G,Roesch SC. Pathways to Self-Esteem in Late Adolescence: The Role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Empathy, and Social Behaviour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4,(27):703-716.

[18]Wilkinson RB. The Role of Parental and Peer Attachment i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Self-Esteem of Adolescents.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4.

[19]赖建雄,郑刚,刘锋.中学生同伴关系对自尊影响的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

[20]刘春梅,邹泓.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系统与自尊的关系.心理科学, 2007, 30(3):609-612.

[21] Birch S H, Ladd G.W. Children’s Interpersonal Behaviors and 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8,(34): 934-946.

[22] Birch S H, Ladd G.W. 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and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1997,35(1):61-79.

[23] Pianta R C. Pattern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ldren and Kindergarten Teachers.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1994,32(1):15-31.

[24]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心理科学, 1998,(6):489-493.

网络与人际关系网络时代的到来,的确为人类的生活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社会运行也越来越因此而连接的更加紧密,可以说这世界正逐渐变的“尺长钟短”了。与此同时,网络的“双刃性”便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不可否认,网络在以其快捷的速度、生动的形式和浩瀚的容量向人们传递信息与知识的同时,也将网络文化的垃圾带入了我们生活的视野。因此,网络与人际关系也就自然的表现出两面性——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它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和角色关系等一切方面。而这里的人际关系仅从狭义的角度出发,它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里关系。而它关注的是这种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研究表明:交往双方关系融洽和谐时,应该在尊卑纬度上表现出互补性,亲疏纬度上表现出对等性型等。而我个人觉得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网络,它自身具有如下的特点:身份的虚拟性;地位的平等性;情感的寄托性和虚拟的成就性等。这些都将影响着我们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特别是那些因众多因素造成的自卑心理的人,网络的出现无疑使他们的人际关系大为改变。网络可以大大的提高人际交往的自信心。研究表明,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有:相貌、正面的交往、相似性与互补性。一、网络给人提供了一种充分展示自己另一方面的空间。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交际困惑。所以特别希望宣泄自己的情感;同时又不愿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而网络刚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人们可以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扮演着可能与生活中完全不同的角色:内向寡言的人可以变的幽默风趣;自私乖僻的人可能变的格外温柔体贴;人们更大胆热烈的表达爱情……正如同有人说的:“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因此,网络状态下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无法受到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有效约束,具有很大的欺性和自由度。网络中身份的虚拟性,可以减少一些人因为自己的容貌丑陋、平时交际缺失等因素造成的焦虑,增强其人际交往的自信性。同时,网络中的“虚拟性”由此还可以弥补一些现实中所不能体会的“缺失”。而展现在对方面前的是一些既真实又不完全真实的文字。尽管这些都是从你指间流淌出的文字,但并非就是你真实心声的独白,或者更多的是装饰。网络中地位的平等性,同样可以减少交往中的许多因自身经济和身份地位的不同而造成的胆怯心理。在网上你的社会地位没有任何作用,不论你的一个教授还是一个学生,你的发言权是一样的。你的话语是否受欢迎没有任何的光环作用,只是你的话语是否吸引人。二、网络因空间的距离给人一种美感,更符合人们对于浪漫的向往。网络中情感的寄托性和虚拟的成就性,也可以大大增强人际交往中的自信心。有人曾说:“感情一方面靠的是缘分,另一方面靠的是经常的沟通”。而在QQ聊天的刚开始,或许只是彼此在盲目的乱侃,但一会或许会发现彼此又有许多共同的话题,逐渐由陌生变的熟悉,再到后来的志同道合,成为知心朋友,最终找到情感的寄托。这无疑也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成功的例子。再比如一些游戏,除了可以开发自己的智力外,还可以通过游戏得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从而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但是网络毕竟是虚拟的现实,正如人们常说:“花园虽好也并非久留之地”,网络亦如此。诚如上文所述,网络可以为人际关系的交往带来许多益处,但是说白了,这是在建立在“劳神伤财”的基础上。而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越比“网络”中虚拟的要复杂。比如,受到网上各种虚假信息的愚弄,在网上交际被他人欺,其情感体验则是沮丧的;或者,将网上单纯的人际交往的经验用于生活中,则显得苍白无力,到处碰壁,这样就造成心理的自卑。由于不能有效的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现实之间的角色转换,极易形成心理错位及行动失调等问题,甚至失去与现实的亲和力。从此就“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这样不但没有达到改善自己的人际交往关系,反而是恶化了。实践证明,虚拟世界让人“成隐”后,低质量的人际关系便自然而然的取代了高质量的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在真实生活中,绵延不断的沮丧、困惑、孤独感时时折磨着他们,当患者最终失去对社会交往的兴趣时,精神心理活动也随之走入歧途。严重的产生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这里就从上网的深层中去找原因。国外的专家论证认为,上网的人无非有三个目的:寻求社会的支持,虚拟人格和性幻想。近两年来,一直致力于帮助和挽救“上网成隐”的孩子的华中师范大学陶宏开教授分析得出有三种人:第一种是兴趣单一,或是没有其他兴趣爱好的孩子,在网络游戏中忽然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一个消磨时光的好去处,从而痴迷其中;第二种是有许多学习比较差的学生会因为得不到别人的承认而沉迷与网络。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体会不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而“上网打游戏”,可以获得虚拟奖励,自我得到肯定,宣泄因学习不成功带来的压抑;第三种是由于人际关系不好,希望上网逃避现实。许多学生虽然学习不错,可是性格内向、猜忌心强、而且小心眼、碰到问题时没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就沉溺于网吧,学习和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我觉得,网络在生活中,正如一株美丽而邪恶的“罂栗花”,他可以治病,但也可丧失一个人的劳动力,使人沉溺于其中而不能自拔,这正表现处事物的两面性。其实关于网络与人际关系,这二者到底是促进关系还是阻碍关系,关键是看你如何看待网络这一问题。首先,我们不能把网络当作逃避现实的一个途径,而是把他当作为现实服务的一个工具,网络就会充分发挥出对人际关系的有利作用。网络不但能在更广范围内,帮我们找到思想相同志趣相投的朋友,还能大大帮我们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网络还能帮不善人际交往的人重塑信心。比如,许多人由于自身条件等关系,害怕与人交往的心理阴影,但在网络上就能比较容易的抛开这些心理阴影,大胆的与陌生人交往。换句话说,可以把网上交往当成是一种现实人际交往的演习和锻炼。其次,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合理把握虚拟网络在现实生活中的比例;要学会正确把握上网的度;要学会敢于面对生活,因为网上交际不能代替现实生活的社交活动,所以必须保持与周围人员的正常交往。如果有心理疾病最好不要上网去寻求安慰,应求助心理医生为上,特别是“网痴的网民”更是如此。最后,将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便捷来扩从我们的知识面,而不是仅仅将其作为我们于乐的工具。甚至沉浸在虚拟的空间里不能自拔!在太多的选择与诱惑面前,只有有了适当的鉴别力,你才有可能占有她,否则你永远是他的奴隶!综上所述,网络既可以促进促进人际关系交往,又可以阻碍人际关系的交往,关键是看你如何看待网络在这其中的作用,如何用它来构造自己的生活!编后语:本篇文章是我在大学二年级写的一篇作业,今天拿出来,不当之处还敬请各位斧正!

心理学人际交往论文题目

这是我自己综合几篇论文写的 ,可以参考一下。希望能帮到你啊!嘿嘿浅析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呈上升趋势,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却面临着高于其他同龄群体的多重压力。近年来高校不断出现因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恶性事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而家庭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应重视大学生家庭教育,发挥其应有作用。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求知识、追求进步、积极向上,他们志向高远,胸怀博大,能把个人的理想和志向融入到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的宏图伟业中,这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流。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发生很大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们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因心理问题走上极端的大学生呈上升趋势。据教育部门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校20.33%至25.6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没有紧迫感,适应困难。有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沉溺于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看武侠小说,学习成绩不佳,进而产生厌学心理、考试焦虑。第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一些大学生寻求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找到交际的满足,有的甚至染上网瘾,迷恋于网络世界,自我封闭,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第三,恋爱心理困惑。情绪和情感不稳定,情绪起伏大,情感变化快,恋爱不成或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变异。第四,抑郁心理。多呈现在特困生、学习困难与自我认知不良的学生中。第五,就业心理困惑。在择业过程中心理准备不足,急功近利,部分学生从众心理严重。第六,意志不坚定。有压力但动力不足,有信心但不能持之以恒,人生目标不明确,等等。二、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大学生在学校发生问题,有许多是在其早期成长过程中就埋下了种子,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家庭的配合与参与。家庭因素是影响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部分心理问题来源于他们原生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和家庭经济状况等。(一)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行为发育和健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王玉洁2004年对郑州铁路职业学院医学院分院的165位大一至大三的学生所做的调查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青年期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影响。父母的温暖、关怀、体贴使子女形成热情、自信、自尊独立、有坚持性、积极情绪较多的人格特点,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羞辱、自卑、自罪、无助,办事谨小慎微,优柔寡断,害怕被他人拒绝,不懂什么是爱,更不知道被爱的滋味的心理。父母过分干涉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缺乏自信、过分自我约束和依赖等不良人格特点。父母惩罚严厉教养方式使子女产生自卑感、无助和不安全感。特别是惩罚严厉教养方式易使子女丧失自尊,产生焦虑和强迫症状。(二) 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卢勤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编家庭信息问卷对成都市某大学5090名2009级新生进行调查表明:家庭结构对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人际敏感、抑郁、精神病性3个因子得分均具有显著影响。寄居家庭相对于其他家庭的学生与人交往时更加敏感,单亲家庭学生的抑郁程度更高,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更差。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障碍较严重,心情抑郁、性格孤僻、自卑多疑、逆反心理严重,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子女往往会失去与父母中的一方进行交流的的可能,相对只能获取部分关爱,与正常家庭的子女相比较,其心灵会蒙上一层阴影,很容易产生敏感、自卑心理。(三) 家庭氛围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又一因素。和谐的家庭氛围能使子女身心愉悦,心理压力减轻,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不和谐家庭中,争吵、溺爱、冷淡和家庭暴力都会给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溺爱和暴力两种家庭氛围尤为突出。(四) 家庭经济状况也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但影响有一定限度。据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经济不困难的学生。家庭经济收入越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要承受更多的经济和心理压力,大部分贫困生由于经济拮据、视野有限和交往能力欠缺,一时又无力改变现状,易产生敏感、自卑、抑郁、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等特点。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大学生也可能与贫困生一样出现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三、 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意见及建议常说心理素质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而家庭是培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遭遇挫折出现心理危机时的疗养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应重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一) 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自觉承担教育义务。家庭教育在个体成长中对个人素质的贡献方式比较特殊,更多是家人之间相互交流中的潜移默化、相互浸染,这种印刻在内心深处的“素质”对人的成长影响深远,家庭教育一旦出现误区,往往会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源于家庭”。因此,家长必须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地承担起大学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义务。(二)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大学生子女能够敞开心扉。家永远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家长需要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大学生子女沟通交流,耐心倾听子女的诉说,让子女能真实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用关爱滋润子女心灵,使家庭真正成为大学生避风的港湾,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坚强后盾和精神支柱。(三) 针对大学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家庭教育。1、 更新教育观念,让大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大学教育与早期教育的目的不同,学生的学习已不再仅限于对知识的积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和创新,在于全面发展。因此,家长要提升自己对大学教育的了解,更新教育观念,而不能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要积极支持子女走出课堂,参加各种学校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为子女今后发展目标指明方向,增强其学习目的和动力,总之,家长既要关注子女专业学习,又要注重其心理健康教育。2、 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在家庭中进行人际交往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应鼓励学生广泛交良友益友,通过学习增强自己的魅力,提升自己,并遵循真诚、平等、尊重、理解、互助互利的人际交往原则,主动与老师同学交往,积极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去。家长应该认真去倾听子女倾诉,并给予开导,帮助子女化解生活问题,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向子女传授交往技巧。3、 针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困惑,在家庭中进行情感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创建和谐家庭,做好子女的楷模。其次,在爱情观教育上应开门见山,不应遮遮掩掩,教育子女要理性,不应感情用事;如果子女已经恋爱,家长不要冲动,要善于疏导,而不是一味责难,同时要加强性健康教育。教育子女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事业的关系,指导子女注意恋爱的心理和生理卫生,避免因性冲动而带来严重后果。再次,要加强网恋教育,提醒子女增强安全意识,不要迷恋网络,不要轻信网络信息。4、 针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在家庭中进行就业教育。家长在学生选报专业时就应该开展就业教育,提醒子女结合自身爱好和机会发展需要选择专业方向。同时,家长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降低对子女的期望值,以减轻子女压力,并在财力方面给予合理支持。另外,家长也应接受新的就业观念,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并不意味着工作将不再变化,而是会随着市场需求做出调整,因此,家长不应让子女局限于工作的稳定和专业的对口,要让子女深入接触社会,最终明确自身就业方向。(四)家长、学校双方积极主动沟通,了解身心发展状况。家长要主动经常浏览孩子所在学校的网页或学校寄发的有关通知,及时了解孩子大学的动态,与孩子的辅导员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有条件的家长也可以到学校探望孩子,在于同学和老师的聊天中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学校也要与家庭保持联系和沟通,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引导,为家庭教育发挥作用提供条件。参考文献:[1] 周留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成因分析与对策 [J].中国高教研究,2006(7):67-68.[2] Lutenbancher M. Relationshipps between psychosocial factors and abusive parenting attitudes in low-income single mothers [J]. Nurs Res 2002,51(3):158-167.[3] 王玉洁.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J].中国临床康复,2005(32).[4] 卢勤.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1):107-110.[5] 陈雯,陈新.家庭背景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J].社会•行为•心理,2008,11,(6A):966-968.[6] 刘春玉.浅谈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作用 [J].教育与职业,2008(8):127-128..[7] 闫玉.大学生家庭教育研究 [J].教育与职业,2006(27).[8] 谢沫珠.大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分析 [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0(2):109-111.[9] 姜超,罗良针.论当前实施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6):38.[10] 程路.大学生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及着力点 [J].教育与职业,2008(8):189-190.[11] 谢沫珠,尤嘉.大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773-775.

老实说,你的目标好大呀!个人认为,父母的心理特点和子女的心理成长有必然的对应关系。是不是从中抽取一至两个对应关系来进行论述比较好呢?比如说家庭暴力?提纲就免了吧!

建议你去看下心理学这样的期刊~多看下(心理学进展)这样的期刊里面的文献论题~可以好好学习参考下吧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就有交往上的需要。所以人际关系是得以生存、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也就是说,人际交往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相联结并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网络系统。二、人际关系的要素人际关系(交往)其实质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一般具备以下几方面要素。交往的主动性人们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不是一方领导另一方,而是双方都是活动的主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可碰到这样的情况,如你上街购物,虽然你可主动地选择某品牌的商品,但营业员也可主动向你介绍相关品牌的商品信息,供你选择。这就是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每一方都是积极活动着的主体,所不同的是所处地位有主次而已。但即使处于次要地位的一方,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机械地作出反应,而是根据自己的要求,兴趣去理解和分析对方的信息并作出反馈,调整自己的言行,达到信息交流之目的。如在就医过程中,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来说,在诊治方面医生虽然是主动地下诊断开处方,但病人也并非是被动的,他也可向医生反映自己的病情,以及用何药甚至何剂量适合自己,医生根据病人的反馈来调节自己的诊治。交往的互益性单个个体的各种活动,虽然可能与外界有密切的关系,但不能称之为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必须是在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进行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一方发出信息会引起另一方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反应,这种反应反过来成为新的信息作用于前者。如一位护士对一位慢性病人讲:“这个病你比我有经验,所以还得多听听您的意见。”病人听后会自然作出积极的反应。所以,人们在影响他人的同时,也接受着他人的影响。交往的条件性在人际交往中,首要的条件是双方所使用的符号必须相同或相通,这是交往发生的必备条件。可以是语言符号,也可以是非语言符号。如符号不同可闹出许多笑话。例:一个外国人与本国人交往时,必须使用同一种或彼此都能理解的语言,或其他符号,否则易产生歪曲、误解。三、人际交往的功能获得信息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呈几何级数地增长,能直接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总是有限的,这需要人们以更迅速的方法直接沟通信息。如电脑上网,可以交友、购物、等。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信息就是知识,信息就是财富,有人由于获得了某一信息,而成为百万富翁;而又由于信息的滞后使你落后,甚至企业倒闭。在当今的护理工作中,更需要大量的信息,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才能使我们的护理事业不断发展、更新、壮大。心理保健的功能人们进行交往不仅获得信息交流,而且实现心理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如:在交流过程中,双方对某一问题或某一观点都有相同的认知,双方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越说越投机,彼此成为力量汲取和情感宣泄的对象。大家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验,有时遇到好友有谈不完的话题,真是久逢知己千杯少,即使对方的某一观点不一致,也不会予以指责或排斥,而会采取接纳、容忍的态度。这说明他们在交往时彼此相容,心理上的距离很近,双方都会感到心情舒畅,愉快。因此,人类心理健康的适应,其实质是人际关系的适应。相反,心理病态,是人际关系的失调所致。如彼此采取消极、否定、排斥的态度,削弱了人际关系朝不利的方向发展,而产生分离性情感。如两人有矛盾,也不愿沟通。你看不惯我,我也看不惯你,彼此心理距离很大,易产生抑郁情绪及孤独寂寞感。如婆媳关系不和、夫妻之间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分歧,都会产生心理上的不良因素,有损心身健康。因此,作为护士我们在与病人交往过程中应该采取积极、肯定、接纳的态度。促进自我意识发展的功能榜样的力量促使人成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通过交往实现的,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产生改变自我的兴趣、动机、能力、意志和行为。人在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认识自我形象,自我意识的发展也在不断交往中趋于客观、成熟、完善。四、影响护士交流的因素移情这个词是由西多普·利普斯(Thedop Lipps)于1909年首次提出的,他将移情定义为“感情进入”的过程。也就是说移情是从他人的角度去感受,理解他人的感情,是分享他人的感情而不是表达自我情感。简言之,移情是从对方的角度来观察世界,通俗地说—角色转换,我们医务人员应站在病人或病家的立场上去理解、思考问题。如:我们现在制定的一些制度是否从病家的角度去考虑还是从我们工作的角度去考虑。移情对于患者来说可产生积极的治疗效果⑴首先,移情可使患者减少被疏远的感觉和那种陷于困境的孤独感。当患者感到被理解时,就会感到自己还有存在的价值。平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最大的愿望在于被人理解,一旦彼此产生误解后,会产生不愉快情绪,甚至吃不下饭,睡不好觉。⑵移情有助于使患者感到他人对自己的关心,可使患者产生较强的自我接受感。有助于患者在困境中作自我调整。⑶移情能提高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如患者出现焦虑、紧张和悲观时,我们的护士给予支持、鼓励,并关心帮助病人,此时患者会尝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第二个主要交流变量是控制(Control)。在每次交流中,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人际交流中的一个内在成分。只要一个人影响他人他事,或被他人他事所影响,就存在着控制。患者是否对疾病具有控制感?我们不仅要考虑个人的感受,即所谓的“个人控制”。还要考虑人际间或相互间的感受,即所谓的“关系控制”个人控制:是人们在能控制环境对他们生活的影响时产生的一种感受。个人控制能增加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权利感,降低他们的无权感。分类:行为控制、认识控制、信息控制、回顾性控制关系控制:被认为是人们对自己与别人联系的一种感知,同时也是他们对自己能影响相互的性质和发展程序的感知。这类控制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作为个人特征存在的。通过交流,就会产生有效的人际沟通。分类:互补关系、对称关系、平行关系控制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⑴从患者的角度看控制无论病人是患了什么病,是严重的疾病,还是不太严重的疾病,均失去了个人控制,这是患者遇到的一个主要障碍。患者面对一个现实—他们不能完全主宰自己的命运,要动不能动,连个人生活料理都要别人帮助。疾病使患者的生活产生了不确定感,患者就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及安全需求都不能控制。因而出现了失控感,失控感使病人出现两种后果。依赖性:任何事都依赖于医务人员,有些事完全可以自己处置的,也不肯去做。对抗性:认为自己的疾病已无法治了,表现为愤怒,拒绝各种治疗,对事处置为对抗性的。此时作为医务人员(护理人员)应针对病人的心理及有关情况,帮助病人处理好这些问题。恢复控制感:评估病人失控制感的原因及有关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在病人能自己管理方面让病人自己支配。如:剖腹产病人,鼓励其尽早起床走动,个人卫生尽量自己料理。如:骨折病人,石膏拆掉后也要尽早锻炼肢体功能。在病人不能独立管理时,让他们以参与者的角色与医务人员共同处理。⑵从护士的角度看控制对医务人员(护士)来说,重要的问题不是失控,而是要找到与同行和患者“共同控制”的有效途径。关系控制对医务人员来说是首要的问题,通过分享控制,可消除个人的失控感,达到相互依存。信任包括不加评论地接受他人。为个人能依据他人交流行为的一种个人期望。信任在医疗护理中的应用当相互关系出现信任时可产生积极作用。信任有助于人们产生的一种安全感和与外界有联系的感觉。使人感到自己不是孤独的,别人都在关心他。信任可在相互关系中创造一种支持性气氛,这种气氛可减少防卫性交流,它能使人们更加坦率地、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在医疗护理中,第一个作用—安全感,对患者来说特别重要;第二个作用—支持性气氛对医务人员来说特别重要。作为医务人员,首先要关心、照顾病人,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才能使各项治疗、护理措施顺利进行,才能促进病人早日康复。自我暴露自我暴露这一变量的特点是有关自己的任何信息都能与他人交流。其定义为一人向他人交流个人信息、思想和情感的过程。它由几个方面组成。⑴“意图”指个人向他人做自我暴露的意愿。人们暴露了他们没有打算暴露的事情,有无意识的流露,也有有意识的暴露自己的思想和情感。⑵“量”系指与他人沟通信息的量。人们在交谈中向他人暴露了自己大量的信息,如隐私,夫妻关系不和等。这表达了自我暴露的量较大。反之不愿谈自己的情况,表现了自我暴露的量较小。⑶“价”系指自我暴露的内容是阳性还是阴性。阳性即为暴露自己好的方面;阴性即为暴露自己坏的方面。⑷“真实性”系指自我暴露的准确性。暴露的内容与个人真实思想、情感的吻合程度会有所变化。一些人乐于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另一些人却很困难。确认当一个被他人承认和理解时,就产生了确认。确认是指沟通中一人对他人所作的特殊反应。确认反应承认和证实他人的感知。确认反应可使他人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并承认他人作为独特的人而存在。下面是确认反应的特征:直接承认:对他人传递的信息给予直接反应,或对他人表示直接关心。同意有关内容:加强或支持他人所说的内容。例如:“是的,那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至少目前我是同意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的。”支持性反应:表达理解、肯定,或努力使他人感到更好。例如:“我想我明白你的意思。”“我认为有这种态度你会做好的。”“你取得的进步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澄清问题:努力理解他人传递的信息内容或过去的情感体验,这里还包括通过进一步询问有关信息或鼓励他人对他们的情感作更具体的描述。例如(内容方面):“关于这点,请再详细谈谈你的看法。”“我感到我还没有理解,你能作进一步解释吗?”又如(感情方面):“你能否再描述一下你对那个人的感觉?”在试图理解他人的情感时,重点应放在描述上,而不是放在解释情感上。表达积极的情感:对他人做肯定的,非批评的情感反应。例如:“我很高兴你告诉我这一切。”“你所说的使我想要更进一步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已观察到确认在帮助患者建立与周围的联系情感上是重要的。在医院,病人常感到他们不仅与家庭、工作失去了联系,甚至与治疗护理的医护人员也无联系。下面是一位行手术探查术的病人在术后体验到的强烈的疏远感。我希望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周围的人好像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是否还要给我做手术?最后一次活检的结果如何?他们为什么要给我拍那么多X片?如果还要做手术,是不是由原来的医生做?谁在安排这些事?我感到好像没有人负责我的事,没有人关心我,我感到自己被遗忘了,没有人知道我。这位患者描述了他对发生的事感到极大忧虑和不安,但周围的医务人员对她毫不关心。她需要被确认,需要了解有关信息。有关检查的信息,如X线报告,活检和手术结果都可帮助患者减少因无人关心、过问,被看成是毫无意义的东西而产生的恐惧和不安。通过确认反应,认识到她所面临的问题,就可以帮助病人减少孤独感,并使她感到自己也加入到医务人员为她所进行的治病活动中去了。五、交流技巧人际交流也就是人们面对面进行信息和情感的交换。人具有社会属性,需要相互交流,就是陌生人聚在一起也能交流。例如在机场,在候诊室或观察球赛等,人们聚在一起也会像老朋友一样进行交流,人们在互相交流思想、互通情感的过程中,有通过语言交流,也有通过非语言交流,包括表情、姿态等。语言交流技巧与病人会谈的态度和技巧与病人会谈的态度和技巧:1满腔热忱,富有亲切感和同情心2接纳病人的感受,尊重病人人格3从病人的立场出发,建立会谈关系4细心观察5提问的技巧(开放式提问、封闭式提问)6重复7倾听⑴满腔热忱,富有亲切感和同情心病人患病后无论生理、心理都需要他人帮助。这种需求比平常更多,更强烈。他所需求的不只是常人所需要的一般微笑和打个招呼的和善态度,他更需要同情、理解和关注,所以我们更要满腔热忱地去帮助他。很多病人患病后对自己的生命安全担忧,产生焦虑不安,变得特别敏感。他们常常从医务人员的表情、动作来猜测自己病情的轻重及有无治愈的希望。所以,我们在抢救病人时要做到沉着、冷静、不要慌张。要关心病人、体贴病人,为此,病人见了护士在旁边就有一种安全感和希望,它的意义远远超出只是关心而言。⑵接纳病人的感受,尊重病人人格要接纳病人情感,努力去理解他的行为,不要采取批评指责的态度。让病人有充分倾诉的机会,认可其谈话的价值,即使其讲话粗鲁,甚至不礼貌,也要忍耐。⑶从病人的立场出发,建立会谈关系。护士的态度要温和,要使用彼此听得懂的语言。首先要放松,告诉病人请他来的理由,让病人安定下来,与护士建立会谈关系。⑷细心观察在会谈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听要说外,还要对病人的一举一动察言观色,注意他的言外之意,同时也要观察他的情绪等变化。尤其是精神病人,从谈话可发现他的症状变化,思维等情况。⑸提问的技巧提问是“交谈的基本手段”。交谈者能否提出合适的问题是有效交谈中最重要的技巧。一般来说有两类提问方式:开放式和封闭式。a开放式提问给回答一方以思考判断和发挥的余地,鼓励他说出自己的观点、意见、思想和感情。提问者可从对方的回答中获得较多的信息。如“您有哪些不舒服?”“您是因为什么原因来看病的?”b封闭式提问将患者的反应限制于特别的信息范畴之内的问题为封闭式问题。常被人们与是非题联系在一起,如回答“是”或“否”。如“你是否经常吸烟?”“你感到你的呼吸比昨天好些,差些。还是基本上一样?”“你的家族中有心脏病史吗?”“生病使你感到恼怒吗?”封闭式提问常用于收集统计资料,病史采集或获取诊断性信息、为澄清某个问题,适用于互通信息性交流中和会谈结束时,而不宜在治疗中交谈。⑹重复在交谈过程中,重复是交流的反馈机制,通过重复,医护人员可以让患者了解自己正在倾听他的讲述,并理解他所说的内容。重复给患者以一种自己的话有人倾听,正在生效之感,加强其自信心。使病人感到自己的话有效果或被理解时,就会感到被鼓励,从而继续讲述,并进一步思考。⑺倾听这里所讲的“倾听”,不是指生理功能的“听力”,而是一种心理功能,是对接受到的信息所做积极能动的心理反应。?首先要认真,用心去听对方讲话,不受外界干扰。对对方的讲话要作出适当的反应,如应用重复,或语气词或点头表示等。要捕捉每一个有关信息,但不要轻易给对方的话作出判断,也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没听清时,要客气地请对方重复。会谈的注意事项a讲话时注意力要集中.b要选择适当的环境避免干扰。避免应用术语,要通俗易懂,不要目棱两可,如“少食多餐”,多或少也是含糊不清的概念。又如,“流质”,有人认为是牛奶,豆浆,有人认为是饮料,还有人认为是其他东西。c保持合适的距离空间效应是指与人际交往密切的相关的个人空间距离。一般不宜太近或太远。太近:使对方有压迫感或易产生误会。个人距离—0.5--1.2m约一臂之长。通常为熟人、朋友、医患交谈时采取的距离。社交距离—1.2--3.5m非语言交流技巧除语言交流手段外,还有非语言交流手段。即体势语言,它包括人的表情、手势、情绪、气质和性格以及交谈患者双方的相互状态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非语言的运用往往大大超过语言的运用。人的精神风貌对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交往的内容和情绪,均有很大的影响。在实际生活中,“初次印象”往往影响相互关系的发展。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同样的面部表情或手势可能具有相反的或不同的意义。1.体势语言的作用(非语言的作用)体势语言的作用:1表达感情2调节相互关系3验证语言信息4维护自我形象⑴表达感情通常体势语言所表示的内容、情感比言语更多、更准确。交往者用体势语言形容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喜欢、理解、尊重、信任的程度,而面部表情和声调这样的非语言暗示比语言信号影响更大。作为病人,他们的某种情绪变化,比如压抑、焦虑、恐惧、不安、厌恶、愉悦、兴奋、满意等,若用体势语言信号交流往往会更清楚,有时病人也许会试图隐藏其真实情感,但却无意识地通过难以控制的体势行为暴露出来。如一病人站在医护人员面前,神经质地搓揉双手,此行为传递了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⑵调节相互关系体势语言的第二个作用是调节人与人的相互信息的传递。如点头、对视、皱眉、改变体位、靠近对方或离开对方等信号,所有这些都调节着信息的传递。护士与病人讨论问题时向病人点头表示要病人继续说下去;护士在家庭调查时,当谈话接近结束时频频地看表(有意或无意)意味着交谈到此为止;当病人话到一定时间表示出疲倦的表情或病人家属站起来打算把茶杯端走,则提醒护士谈话结束时到。体势语言在医护人员之间的互动中也可以调节相互间沟通。如在急救室医生向护士很沉重地点点头,表示抢救已经无济于事了,护士将停止操作;而医生频频环顾四周,不想与要获得病人信息的护士保持眼睛接触则是为了控制交流的进行。⑶验证语言信息体势语言的第三个作用是验证语言信息。当语言和个人表达的情感相匹配,相一致时,沟通是有效的。如果一个病人说“我感到好极了,”但却显得烦躁和愤怒,此时,体势语言与语言内容传递的意思不一样,这就使他人难以对这位病人作出正确反应。日常的人际沟通也同样有体势语言与口头语言相矛盾的情况。如虽然嘴上留客,但体势语言上却早已在送客了。心理学家发现通常情况下,如果口头语言与体势语言相矛盾,那么真正反映出人们真实心态的是体势语言,而此时的口头语言仅仅构成了一种装饰性的“面具”。在这种情况下,对沟通的理解应主要以体势语言为判断依据。在我们国家,许多年以来人们不仅提出“言行一致”,更讲求“身教胜于言教”。很显然,如果身体力行与口头提倡的信息不一致,那么这种口头提倡不会有任何效用。由此可见,体势语言所传达的信息如果与语言的信息相抵触,则会抵消语言沟通的效果,这就是体势语言的验证作用。⑷维护自我形象体势语言的第四作用是维持沟通者的自我形象,但这个作用也许不如体势语言的其他作用明显。体势语言可帮助人们在他人面前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的形象,也可以帮助人们表现他们想在他人面前表现的形象。在任何一个互动中,人们都有他们想要维持的形象,例如公司职员西装革履的着装,向他人表明,他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公职人员。一位有50年军龄的老人,在他退休后仍然每天穿着军装,他是向人表明,他曾经是一名威武的军人。同时,某些身体姿态,携带物品,环境布置等都可以显示人的地位、身份和关系。如携带使用移动电话,驾驶或乘坐高级轿车,就可以显示出他是一位很有实力的阔老板。在上述例子里,交往者运用体势语言暗示维护了他们想要向他人传递的一部分自我形象,这就是体势语言的第四个作用,维护自我形象。体势语言的沟通方式根据其动静态分为两种。无声的动姿又称动态体语,即通过无声的动作来沟通思想和感情。手势:双手的运用可以非常鲜明地表达一个人的意向。例如兴奋时鼓掌,愤怒时握拳,不知所措时抓耳挠腮等。比例,人们在讲课时,也要运用适当的手势来表达词意。因此,恰当地运用手势会增强传出信息的清晰性,增强表达思想感情时的感染力。眼神与注视方向:表示对对方的重视和关注。因此,在交流中要平视对方,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喜怒哀乐都可通过眼神表达出来,如忧郁症患者眼神是无精打采;躁狂症,两眼炯炯有神。面部表情:是人际交往中解除生疏紧张气氛的重要因素。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是人际交往的先决条件,而有的人面孔总是显得很严肃,令对方感到敬而远之。因此,作为护士在与病家接触时,首先要笑脸相迎,给人一个亲近的感觉和良好的开端。触摸:这是有较强感情色彩的非语言形式。日常生活中运用比较多的触摸语是握手。握手时要注意一些细节,如应正视对方面带微笑,握手时力量要适度,不要太紧,时间不要太长。能触摸有多种形式,采用触摸与环境场合相一致后,才有可能得到积极的结果。否则,要引起消极后果,所以触摸一定要考虑人的性别、年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避免发生不良反应。例:病家被告知了悲痛的消息,此时,护士将手放在悲痛者的臂上可得到好的反应。相反,对一脸怒气需要发泄的病人采用这样的触摸往往适得其反,此时让他发泄愤怒比安慰他效果更好。无声的静姿又称静态体语,主要通过体态姿势、仪表服饰等非语言形式传递信息,能够显示人的身份、气质、文化修养及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如衣冠楚楚去赴宴给人以良好印象,同时表示对主人的重视,尊敬。金银首饰的佩带,象征着人的财富及气质(高贵,俗气)。沉默:沉默在交谈过程中可以起一种很有价值的作用,产生非常积极的效果,但有时也是消极的,并对沟通起反作用。问题是何时运用、如何运用?一般来说,沉默较少运用于交谈的起始期和结束期,而较多地用于探讨期。在起始期,医护人员和患者努力通过谈话建立一种联系,而过多的沉默将影响这一过程。在交谈的最后阶段,沉默可能暗示交谈停止过早,这种作用恰与有计划的终止背道而驰。在探讨期,医护人员较常运用沉默来为双方提供时间思考他们正在努力探讨的问题。 在效果上,医护人员的沉默是在告诉患者:“继续讲,我和你都在想这个问题,你没有什么要讲的吗?我愿意听你讲。”沉默是让医护人员和患者汇集、整理思绪的有用技巧。虽然长时间的停顿是令人不舒服的,但短时间的沉默是有效交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沉默有积极方面,但也有一些缺点,它并不总是金点子。在交谈者双方没有相互充分理解的情况下,沉默将增加紧张度。例如,当双方不清楚对方在沉默中究竟想做些什么,沉默可能增加他们的不舒适和焦虑。交谈中过多运用沉默也可引起无所适从的感觉,太多的停顿和沉默可使参与者感到谈话目的不明确,或无重点。最后,过多运用沉默也可使患者感到他们没有得到满意的反应。

大学生人际交往网络论文题目

去百度文库找找!

关键词: 大学生 人际关系 心理问题 因素 中国论文 职称论文摘要: 大学生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发展都依赖于人际交往。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 针对性地提出处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相关原则来调适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戴尔 1卡耐基说过: “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 , 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 , 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的技巧 ” 。可见 , 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对于大学生来说 ,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活的需要 , 更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人际交往是每个大学生不可缺少的 “必修课 ” , 大学生通过交往、沟通、交流感情 , 建立友谊 , 切磋学问 , 探讨人生。大学生的交往效果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 , 也影响着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 ,培养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一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和特点1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教师与学生 , 是大学校园里的两大基本群体。师生关系 , 同学关系是和大学生联系最紧密的。教师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 , 师生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在学校的健康的学习成长。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 是大学生人格模仿的对象。与教师交往也是大学生知识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往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前提; 同时师生关系也是一种业缘关系 , 师生之间心理距离小 , 心理相容度高 , 教师对学生充满爱护与关爱 , 学生对老师充满尊敬与敬仰 , 师生关系是一种纯洁而无私的人际关系。同学是大学生交往的基本关系 , 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大学校园里的同学关系总的说是和谐、友好的。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是最普遍 , 也是最微妙和复杂的。一方面 , 大学生年龄相仿经历相同 , 兴趣爱好相近 , 共同生活在一个集体 , 学习相同的专业 , 沟通与交往容易; 另一方面 ,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个性气质差异 , 再加上大学生空间距离小 , 交往密度高而且自我空间狭小 , 而对人际交往的期望较高 , 一旦得不到满足 , 容易采取消极退避的态度。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 , 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 , 良好的人际关系 , 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 , 幸福感的必然要求[ 1 ]。2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大学生交往呈多元与开放交往。大学生渴望友谊 , 渴望结交更多的朋友 , 交流更多的信息 , 接受更多的新思想。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式交往趋势 , 表现出以下特点:(1) 交往范围扩大。交往对象由以前的亲缘、朋友交往转向更广泛的社会交往群体。同学交往不局限于同班同学 , 而逐渐发展到同级、同院系甚至是同校的可认识的同学; 不仅包括同性交往 , 异性交往也是交往的重要方式。(2) 交往频率提高和交往手段多元化。大学生交往由偶尔的相聚发展到经常的聊天、社团活动、体育活动、娱乐以及其他一些集体活动。网络和电子产品的发展为大学生的交往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交往空间 , 交往手段的发展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更方便、更快捷。(3) 从交往方式看 , 以寝室为中心 , 社会工作和网络社交占主导。大学生由于时间、精力、生活环境、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 , 交往的主要场所在校园 , 中心是学生的寝室和教室 , 新型的社交方式 BBS和 QQ等发挥着重要作用。(4) 交往目的的多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 , 大学生在选择什么样的人交朋友 , 并不纯粹是由于情感和志同道合 , 交往动机变得很复杂 , 越来越注重与自身社会利益相关的务实性 , 呈现出情感型交往与功利型交往并重的趋势[ 2 ]。二 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1 猜疑心理 , 缺少知心朋友猜疑心是在交往中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对他人不信任的复杂情感体验。这类大学生对别人总是持不信任的态度 ,不肯讲真话 , 戴着假面具与人交往。一些人由怀疑他人到怀疑自己 , 失去信心 , 变得自卑、怯懦、消极和被动 , 人际交往陷入困境。因为找不到交心的知己 , 所以 , 他们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2 自我中心 , 不能深入沟通这类大学生虽然能与其他人交往 , 但是关系非常一般 ,沟通质量不高 , 与多数人的关系仅是 “点头之交 ” , 没有知心朋友 , 既没有人值得他牵挂也没有人会想念他 , 他们希望周围的人以他为中心 , 服从于他。这种人强烈希望别人尊重他 , 却不懂得尊重别人。只从自己的经验角度去认识人和事 , 而不能意识到别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观点 ,对人和事的看法带有强烈的主观性。3 自卑心理 , 交往困难自卑是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价 , 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不如他人的情感体验。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大多较为敏感 , 缺乏自信 , 他们处事过分谨慎 , 为减少挫折 ,尽力避开人群 , 因而丧失许多发展机会。还有一部分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表现为凡事对自己要求很高 , 在交往中总是力求完美 , 以免于遭到他人的耻笑。常以一种盛气凌人的架势来掩饰自己自卑而脆弱的心理 , 这使他们将自己的社交圈子限制得非常狭小。4 恐惧心理 , 社交恐惧症有些大学生与人交往时 , 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 , 以至于手足无措 , 语无伦次 , 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 ,导致社交恐惧症。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日益增大 , 尤其是网络时代的来临 , 使得大学生容易沉溺于网络上虚拟的社交活动以对抗日益增大的精神紧张情绪 ,而忽略了真实的人际社会中人与人的直接交流的社会技巧。5 孤僻心理 , 不想交往孤僻心理的大学生总是不愿和他人交谈 , 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 时间长了以后 , 他们就会出现寡言少语、感情冷淡、不善交际等表现。他们认为人际关系不重要 , 甚至瞧不起所有的人 , 自我封闭、孤芳自赏 , 性情内向 , 少言寡语 , 有些人可能还存在某些怪癖 [ 3 ]。三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1 认知因素对自己、他人和人际交往过程本身的认知偏差 , 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 , 造成交往障碍的关键原因。比如: 过高评价自己会引起自负 , 导致交往中的盛气凌人并不屑交往; 而过低评价自己会引起自卑 , 羞于与他人平等交往 ,导致交往中的恐惧感。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有限 , 心理上也不成熟 , 人际交往中常常带有理想的模型 , 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 , 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就会产生交往障碍[ 4 ]。2 个性因素个性因素是影响大学生能否成功地进行交往的重要因素。有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来源于其不良的个性品质 ,如不尊重人、缺乏责任感、情绪无常、放纵自己、过分苛求他人、行为怪异、虚伪、冷淡、自私等。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 , 语言表达欠妥当 , 有的人说话夹枪带棒 , 或出语尖酸刻薄、言外有意等 , 常会引起人们的反感 , 影响人际交往的效果。3 交往能力和技巧不足有些大学生不能与人成功交往 , 往往与其交往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这些同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所谓的 “读死书 , 死读书 ”的人 , 他们一贯作风是只顾埋头读书 , 很少注意与他人沟通和交往。但是大学生活的多样化又迫使他们不得不和他人交往 , 他们也意识到了加强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 其内心渴望交往 , 但又因为以前没有类似的经历不知从何做起 , 缺乏正确的交往技能导致他们在交往中屡次碰壁。4 社会环境的影响价值多元化对正在形成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大学生带来了巨大冲击 , 许多大学生在交往中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其中 , 拜金主义和价值主义让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不再单纯 ,不少大学生为了当选班干部而请客吃饭等; 游戏主义让一些大学生追求过程 , 不在乎结果 , 这在异性交往中尤为突出; 互联网的普及让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 , 并在网络上寻找人际安慰 , 完全忽略了或者不重视现实环境中的人际交往。社会上的这些负面因素正在侵蚀着大学生的正常交往。5 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也是影响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经济状况好的大学生不太愿意和经济状况差的学生交往。经济状况差一些的大学生对于生活和前途关注较多而对人际关系关注不多。特别对于一些贫困大学生而言 , 他们认为自己的条件不如别人 , 从而很容易带着自卑的情绪与人交往 , 这些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也比较敏感[ 5 ]。四 大学生人际交往遵循的原则1 平等与尊重的原则平等和尊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 , 无论你的学业成绩多好 , 相貌多英俊 , 父母的地位多高 , 家庭多富有 , 只有与他人平等相处 , 尊重对方 , 才能与别人进行正常的来往 ,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自以为在某些方面有优势 , 就居高临下 ,看不起别人 , 就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 遭到大家的反对而被孤立。2 真诚原则真诚待人是人际交往中最有价值、最重要的原则。以诚相待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在人际关系交往中, 只有抱着真诚的动机和态度, 双方才能互相理解、接纳和信任, 思想和感情上才能产生共鸣, 交往关系才能得到发展和深化。如果一方虚情假意, 言行不一, 甚至欺对方,就不可能得到对方的信任, 交往也就无法顺利进行。3 理解原则互相理解是人际沟通、促进交往的条件。理解不等于知道和了解。就大学生人际交往而言 , 大学生不仅要细心了解他人的处境、心情、特性、需求 , 还要根据彼此的情况 , 主动调整或约束自己的行为 , 尽量给他人以关心、帮助和方便 , 多为他人着想。在交往中 , 善解人意 , 处处理解和关心他人[ 6 ]。4 宽容与谦逊的原则社会是多元的 , 每个人由于出身、经历、文化、观念、习惯和性格的不同 , 会有很大的个性差异。差异的存在容易造成人际交往中的误解和矛盾 , 影响人际关系的顺利发展。大学生在交往中应遵循宽容和谦逊的原则 , 正确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 能够设身处地 , 换位思考 , 求同存异 ,宽容待人 , 以博大的胸怀去感化对方 , 从而消除矛盾和误会。同时 , 大学生应虚怀若谷 , 谦逊谨慎 , 戒骄戒躁 , 虚心向别人学习 , 谦虚待人 , 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7 ]。六 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对策1 正确的看待自己正确的看待自己 , 就是要客观地认识自己 , 有积极健康的自我体验 , 悦纳自己。具体来说就是要客观地认识自己 , 评价自己 , 同时要接受自己 , 喜欢自己 , 满意自己 ,有自豪感、成功感、顺心感和愉快感; 能确定适度的奋斗目标 , 有积极的自我体验 , 开朗、乐观 , 对生活充满憧憬;能够冷静地、积极地对待自己的得与失满信心地认定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 既不 “夜郎自大 ” , 也不盲目自卑 ,在人际交往中 , 确定自己的角色 , 摆正自己的位置。2 发展为动力 , 不断加强大学生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中。如何搞好人际关系 , 如何加强人际交往 , 是每一位大学生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人际交往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互动 , 有着独特的交往原则和技能技巧。只要有可能 , 就要努力提高自己 , 改进自己。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 ,大学生要注意学习别人的优点 , 在与其他同学的交往中 ,不论是水平比自己高的 , 还是水平比自己低的 , 我们都能够从他们身上吸取一些有益的东西。通过不断地学习 , 提高自身的品质[ 8 ]。3 客观地了解别人大学生在与别人接触时 , 对别人的印象不完全是直接获得的 , 而往往是间接推断的结果 , 间接推断往往会带有不少客观因素 , 需要我们加以注意。首先要尽量避免人际交往中认识偏差的影响 , 充分认识它们的规律; 其次积极对待他人的情绪 , 用心去倾听他人的心声 , 感同身受 , 将心比心; 最后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别人 , 避免自己对他人产生绝对化要求 , 不要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来要求别人。4 积极的自我暗示在交往中 , 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不良交往情绪时 , 可以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比如: 我不过是这么多同学当中普普通通的一员 , 谁也不会对我特别留意; 或者告诉自己 “ 天生我才必有用 ” 。用这种自我暗示 , 不断提醒自己 , 逐步摆脱过于关注他人评价的思维方式[ 9 ]。5 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 , 积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有益的交往空间。丰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内容 , 增加交流机会 , 扩大交往的范围 , 让学生有广泛地与人交往的机会 , 既在交往的实践中锻炼自己 ,又在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群体氛围中协调人际关系。建立和完善心理辅导机构 , 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开设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表现形式 , 掌握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 ,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 , 对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或咨询 ,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 , 找到问题症结 , 增强调适人际关系的能力[ 10 ]。七 结束语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性和品质形成和发展极为重要的阶段 , 在校园里与教师、同学、朋友、家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每位大学生正确认识人际关系问题 , 掌握人际交往技巧 , 遵守人际交往原则 , 懂得人际交往艺术 , 及时进行心理调适。当然 ,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在心理层面上的一个体现 , 人际关系的建立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 所以 ,大学生要根据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环境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 ,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大学生应如何进行人际交往论文如下:

论文一:良好的人际交往潜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应对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好处,人际交往障碍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

透过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说明了大学生如何持续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潜力。同时构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人际交往环境,也将有利于大学生构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潜力的综合体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

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资料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

培养良好的人际效潜力,不仅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没有交际潜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

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潜力。而且,交往潜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潜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持续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

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

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不适的表现有关调查证明,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关于人际交往的已占50%以上,而以前的统计中,恋爱烦恼占据首位。

交际烦恼超过恋爱困扰。仔细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困惑、不适能够分为以下5类状况:

第一类:缺少知心朋友。这类大学生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也不错,但自感缺乏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为此,有时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

第二类:与个别人难以相交。这类大学生与多数人交往良好,但与个别人交往不良,他们可能是室友、同学或父母等与自己关系比较近的人,由于与这些人相处不好,常会影响情绪,成为一块“心病”。

第三类:社交恐惧症。这类大学生对人际交往个性敏感、害怕,极力回避与人接触,不得不交往时则紧张、恐怖、心跳加快、面红耳赤,难以自制,总是处于焦虑状态。

他们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总担心自己会出现错误而被别人嘲笑,总处于一种莫名的心理压力之下。与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任务。

社交恐怖症是十分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种心理障碍。许多一般人能够轻而易举办到的事,社交恐怖症患者却望而生畏。患者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乏味的人,并认为别人也会那样想。

于是患者就会变得过于敏感,更不愿意打搅别人。而这样做,会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虑和抑郁,从而使得社交恐怖的症状进一步恶化。许多患者改变他们的生活,来适应自己的症状。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不得不错过许多有好处的活动。

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人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状况,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

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个普遍问题。看看上面那个调查,同学们在回答“透过择业你感到自己个性欠缺的素质是什么”时,选取人际交往潜力的比例最高达34.8%,位列首位。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中存在问题重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自我中心型。在与别人交往时,“我”字优先,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思考别人。在与他人相处时,不顾场合,不思考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就高谈阔论,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不高兴时,就郁郁寡欢,谁都不理,或是乱发脾气,根本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

2、自我封闭型。这种类型有两种状况,一种是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在心理上人为地建立屏障,故意把自我封闭起来。

另一种状况是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原因却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这样的人一般性格内向孤僻,构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在我们队里也存在着这样的学员,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不喜欢与他人接触,做什么都一个人,很难融合到大群众中,产生一种圾不和谐的状况。

3、猜疑妒忌型。猜疑心理在交往中,一般表现是,以一种假想目标为出发点进行封闭性思考,对人缺乏信任,胡乱猜忌,说风就是雨,很容易暗示。猜疑是人际关系和谐的蛀虫。另外,心理学认为,任何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嫉妒心,这是常事,必须的嫉妒心,能够激发人奋发向上的用心性。而一旦这种嫉妒心限度就会走向反面,影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

4、面子问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面子更是大学生的一大怪癖,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没有什么原则问题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等,本来只要打个招呼、说声道歉,也就没事了,但双方都“赌气”,不打招呼,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逊,结果争吵起来。

更有甚者,一个不让,一个拔拳相向,头破血流,事后懊悔不迭。双方都在用不适当的方法维护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仿佛谁先道歉就伤了面子,谁在威胁面前低了头,谁就孬种、于是层层升级,以杯具而告终。

论文二: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是人际关系的构成条件,是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人际交往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所有领域。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1、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一种需要,它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对于青年期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尤其是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大家都努力通过人际交往来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

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使人精神愉快,充满信心,而且会使人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来说,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能够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

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比如:抑郁症。

2、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大且价值高。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随着信息量的扩大,也在不断地增长;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通过人际交往,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不断完善自己的经验,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人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人际交往实际上就是一种获得和交流知识信息的社会活动。在当今信息化充斥的社会里,那些不愿意与他人交往的学生,必然在自己与社会之间筑起一道道屏障,从而孤陋寡闻。因此,人际交往不但能够使人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而且信息的沟通又必然成为大学生成功道路上的剂。

二、构成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据调查,目前我国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普遍较低,本人认为除一些客观因素外,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特别是他们的心理原因。

1、不愿意去交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出于个人动机比如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等原因,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作用和需要,因此导致不主动,甚至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从而回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二是家庭教育。家长与学生的命令式对话不利于从小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心态和习惯。

三是学校教育。我们传统的学校,语文课上主要以读书、看书为主,很少有说话方面的训练,因此有的大学生能独立完成学习和任务,但当与人沟通和交往时就会产生心理紧张和心理焦虑等心理现象,最终养成不愿与人交往的习惯。

本人认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时抓起,这样在拥有良好心态的前提下,大学生才能从心里重视人际交往的意义,从而积极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2、不懂得如何去交往。很多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知识,不懂人际交往原则,如何发挥人际交往的作用,如何掌握人际交往的发展阶段,如何克服人际交往中不利的因素等。因此他们普遍感到人际交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朋友之间不知该怎样相处,相处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等。

论文三: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人际交往简述。

1、人际交往的概念所谓人际交往通俗地说,就是人与人的交流和来往。人际交往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要素,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形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际交往直接影响与推进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实践活动需要借助于多种形式才能得以实现,人际交往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总是难免与彼此交往,每一个人类个体是不可能独立存在于社会上的。

2、大学生交际能力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其自身行为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文化与社会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

通过人际交往,可以为个体提供大量的社会刺激,从而为个体社会化提供了一定的保证。只有经过社会化,人才能从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

青年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就是掌握社会关系有关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的社会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不断积累社会生活的经验,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早日成为一个社会人。

二、大学生交际能力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倾向90后大学生在家庭中享受独生子女的优越感,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倾向。所以他们一方面容易出现自卑,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放弃自己,进而容易在心理上造成自闭和抑郁。

另一方面容易出现自尊心和自信心太强,从而导致自负,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容易消极躲避。这两方面都不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和社会交往关系的搭建,这就需要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调控能力。

2、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严重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通常是指把交往作为手段,把利益作为追逐目的的一种交往方式。一些大学生受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重物质利益、轻精神情感。

在调查中发现,有54.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一半符合,有超过40%的大学生有交往功利主义。这说明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正逐渐被物质利益性的追逐所替代。

3、网络交际化网络人际交往正在成为当代大学生中不可或缺的交往方式。网络人际交往与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它虽然为交往带来了很多的积极的方面,但它也带来了很多不可忽视的消极因素。

首先,在网络虚拟社区的保护下,许多大学生在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中的表现截然不同,其人格分裂的倾向十分明显。

其次,网络人际交往造成了一部分大学生网络依赖,从而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的淡漠。

三、如何做好大学生人际交往与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

1、做好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的嬗变工作在社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以人为本”不是“以个人为本”,自我意识的养成也不是“个人本位”。在世界观方面确立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是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嬗变的前提。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树立“社会本位”的理念,对大学生良好社会关系的形成、对走向社会、养成担当意识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90后大学生处理好在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到在学校里要学会与人相处的关系,处理好在大学里学习与社会实践当中的关系。

在人生观方面确立自我与他人的互动关系是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嬗变的关键。

这些可以通过提升他们社会交往能力、领导能力、果断性以及活动性来实现。

2、培养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主要指人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其涵盖面包括个人在生活及其他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大量的研究显示,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的综合素质,人的个性、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需要的互补性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动交往。第二,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三,待人要真诚热情。

你可以发一下QQ我发你邮箱给你

心理健康人际交往论文题目

健康论文题目有很多,这要根据自己所从事的心理健康的研究方面去做出题目,根据自己所研究的内容,成果过程来定题目,因为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要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去概括这样的心理健康的题目,一般是关于心理健康,尹如何引导人走出阴影?动能方面的这方面的题目很多,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做出合理的题目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就有交往上的需要。所以人际关系是得以生存、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也就是说,人际交往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相联结并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网络系统。二、人际关系的要素人际关系(交往)其实质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一般具备以下几方面要素。交往的主动性人们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不是一方领导另一方,而是双方都是活动的主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可碰到这样的情况,如你上街购物,虽然你可主动地选择某品牌的商品,但营业员也可主动向你介绍相关品牌的商品信息,供你选择。这就是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每一方都是积极活动着的主体,所不同的是所处地位有主次而已。但即使处于次要地位的一方,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机械地作出反应,而是根据自己的要求,兴趣去理解和分析对方的信息并作出反馈,调整自己的言行,达到信息交流之目的。如在就医过程中,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来说,在诊治方面医生虽然是主动地下诊断开处方,但病人也并非是被动的,他也可向医生反映自己的病情,以及用何药甚至何剂量适合自己,医生根据病人的反馈来调节自己的诊治。交往的互益性单个个体的各种活动,虽然可能与外界有密切的关系,但不能称之为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必须是在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进行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一方发出信息会引起另一方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反应,这种反应反过来成为新的信息作用于前者。如一位护士对一位慢性病人讲:“这个病你比我有经验,所以还得多听听您的意见。”病人听后会自然作出积极的反应。所以,人们在影响他人的同时,也接受着他人的影响。交往的条件性在人际交往中,首要的条件是双方所使用的符号必须相同或相通,这是交往发生的必备条件。可以是语言符号,也可以是非语言符号。如符号不同可闹出许多笑话。例:一个外国人与本国人交往时,必须使用同一种或彼此都能理解的语言,或其他符号,否则易产生歪曲、误解。三、人际交往的功能获得信息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呈几何级数地增长,能直接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总是有限的,这需要人们以更迅速的方法直接沟通信息。如电脑上网,可以交友、购物、等。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信息就是知识,信息就是财富,有人由于获得了某一信息,而成为百万富翁;而又由于信息的滞后使你落后,甚至企业倒闭。在当今的护理工作中,更需要大量的信息,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才能使我们的护理事业不断发展、更新、壮大。心理保健的功能人们进行交往不仅获得信息交流,而且实现心理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如:在交流过程中,双方对某一问题或某一观点都有相同的认知,双方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越说越投机,彼此成为力量汲取和情感宣泄的对象。大家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验,有时遇到好友有谈不完的话题,真是久逢知己千杯少,即使对方的某一观点不一致,也不会予以指责或排斥,而会采取接纳、容忍的态度。这说明他们在交往时彼此相容,心理上的距离很近,双方都会感到心情舒畅,愉快。因此,人类心理健康的适应,其实质是人际关系的适应。相反,心理病态,是人际关系的失调所致。如彼此采取消极、否定、排斥的态度,削弱了人际关系朝不利的方向发展,而产生分离性情感。如两人有矛盾,也不愿沟通。你看不惯我,我也看不惯你,彼此心理距离很大,易产生抑郁情绪及孤独寂寞感。如婆媳关系不和、夫妻之间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分歧,都会产生心理上的不良因素,有损心身健康。因此,作为护士我们在与病人交往过程中应该采取积极、肯定、接纳的态度。促进自我意识发展的功能榜样的力量促使人成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通过交往实现的,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产生改变自我的兴趣、动机、能力、意志和行为。人在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认识自我形象,自我意识的发展也在不断交往中趋于客观、成熟、完善。四、影响护士交流的因素移情这个词是由西多普·利普斯(Thedop Lipps)于1909年首次提出的,他将移情定义为“感情进入”的过程。也就是说移情是从他人的角度去感受,理解他人的感情,是分享他人的感情而不是表达自我情感。简言之,移情是从对方的角度来观察世界,通俗地说—角色转换,我们医务人员应站在病人或病家的立场上去理解、思考问题。如:我们现在制定的一些制度是否从病家的角度去考虑还是从我们工作的角度去考虑。移情对于患者来说可产生积极的治疗效果⑴首先,移情可使患者减少被疏远的感觉和那种陷于困境的孤独感。当患者感到被理解时,就会感到自己还有存在的价值。平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最大的愿望在于被人理解,一旦彼此产生误解后,会产生不愉快情绪,甚至吃不下饭,睡不好觉。⑵移情有助于使患者感到他人对自己的关心,可使患者产生较强的自我接受感。有助于患者在困境中作自我调整。⑶移情能提高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如患者出现焦虑、紧张和悲观时,我们的护士给予支持、鼓励,并关心帮助病人,此时患者会尝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第二个主要交流变量是控制(Control)。在每次交流中,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人际交流中的一个内在成分。只要一个人影响他人他事,或被他人他事所影响,就存在着控制。患者是否对疾病具有控制感?我们不仅要考虑个人的感受,即所谓的“个人控制”。还要考虑人际间或相互间的感受,即所谓的“关系控制”个人控制:是人们在能控制环境对他们生活的影响时产生的一种感受。个人控制能增加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权利感,降低他们的无权感。分类:行为控制、认识控制、信息控制、回顾性控制关系控制:被认为是人们对自己与别人联系的一种感知,同时也是他们对自己能影响相互的性质和发展程序的感知。这类控制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作为个人特征存在的。通过交流,就会产生有效的人际沟通。分类:互补关系、对称关系、平行关系控制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⑴从患者的角度看控制无论病人是患了什么病,是严重的疾病,还是不太严重的疾病,均失去了个人控制,这是患者遇到的一个主要障碍。患者面对一个现实—他们不能完全主宰自己的命运,要动不能动,连个人生活料理都要别人帮助。疾病使患者的生活产生了不确定感,患者就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及安全需求都不能控制。因而出现了失控感,失控感使病人出现两种后果。依赖性:任何事都依赖于医务人员,有些事完全可以自己处置的,也不肯去做。对抗性:认为自己的疾病已无法治了,表现为愤怒,拒绝各种治疗,对事处置为对抗性的。此时作为医务人员(护理人员)应针对病人的心理及有关情况,帮助病人处理好这些问题。恢复控制感:评估病人失控制感的原因及有关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在病人能自己管理方面让病人自己支配。如:剖腹产病人,鼓励其尽早起床走动,个人卫生尽量自己料理。如:骨折病人,石膏拆掉后也要尽早锻炼肢体功能。在病人不能独立管理时,让他们以参与者的角色与医务人员共同处理。⑵从护士的角度看控制对医务人员(护士)来说,重要的问题不是失控,而是要找到与同行和患者“共同控制”的有效途径。关系控制对医务人员来说是首要的问题,通过分享控制,可消除个人的失控感,达到相互依存。信任包括不加评论地接受他人。为个人能依据他人交流行为的一种个人期望。信任在医疗护理中的应用当相互关系出现信任时可产生积极作用。信任有助于人们产生的一种安全感和与外界有联系的感觉。使人感到自己不是孤独的,别人都在关心他。信任可在相互关系中创造一种支持性气氛,这种气氛可减少防卫性交流,它能使人们更加坦率地、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在医疗护理中,第一个作用—安全感,对患者来说特别重要;第二个作用—支持性气氛对医务人员来说特别重要。作为医务人员,首先要关心、照顾病人,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才能使各项治疗、护理措施顺利进行,才能促进病人早日康复。自我暴露自我暴露这一变量的特点是有关自己的任何信息都能与他人交流。其定义为一人向他人交流个人信息、思想和情感的过程。它由几个方面组成。⑴“意图”指个人向他人做自我暴露的意愿。人们暴露了他们没有打算暴露的事情,有无意识的流露,也有有意识的暴露自己的思想和情感。⑵“量”系指与他人沟通信息的量。人们在交谈中向他人暴露了自己大量的信息,如隐私,夫妻关系不和等。这表达了自我暴露的量较大。反之不愿谈自己的情况,表现了自我暴露的量较小。⑶“价”系指自我暴露的内容是阳性还是阴性。阳性即为暴露自己好的方面;阴性即为暴露自己坏的方面。⑷“真实性”系指自我暴露的准确性。暴露的内容与个人真实思想、情感的吻合程度会有所变化。一些人乐于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另一些人却很困难。确认当一个被他人承认和理解时,就产生了确认。确认是指沟通中一人对他人所作的特殊反应。确认反应承认和证实他人的感知。确认反应可使他人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并承认他人作为独特的人而存在。下面是确认反应的特征:直接承认:对他人传递的信息给予直接反应,或对他人表示直接关心。同意有关内容:加强或支持他人所说的内容。例如:“是的,那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至少目前我是同意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的。”支持性反应:表达理解、肯定,或努力使他人感到更好。例如:“我想我明白你的意思。”“我认为有这种态度你会做好的。”“你取得的进步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澄清问题:努力理解他人传递的信息内容或过去的情感体验,这里还包括通过进一步询问有关信息或鼓励他人对他们的情感作更具体的描述。例如(内容方面):“关于这点,请再详细谈谈你的看法。”“我感到我还没有理解,你能作进一步解释吗?”又如(感情方面):“你能否再描述一下你对那个人的感觉?”在试图理解他人的情感时,重点应放在描述上,而不是放在解释情感上。表达积极的情感:对他人做肯定的,非批评的情感反应。例如:“我很高兴你告诉我这一切。”“你所说的使我想要更进一步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已观察到确认在帮助患者建立与周围的联系情感上是重要的。在医院,病人常感到他们不仅与家庭、工作失去了联系,甚至与治疗护理的医护人员也无联系。下面是一位行手术探查术的病人在术后体验到的强烈的疏远感。我希望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周围的人好像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是否还要给我做手术?最后一次活检的结果如何?他们为什么要给我拍那么多X片?如果还要做手术,是不是由原来的医生做?谁在安排这些事?我感到好像没有人负责我的事,没有人关心我,我感到自己被遗忘了,没有人知道我。这位患者描述了他对发生的事感到极大忧虑和不安,但周围的医务人员对她毫不关心。她需要被确认,需要了解有关信息。有关检查的信息,如X线报告,活检和手术结果都可帮助患者减少因无人关心、过问,被看成是毫无意义的东西而产生的恐惧和不安。通过确认反应,认识到她所面临的问题,就可以帮助病人减少孤独感,并使她感到自己也加入到医务人员为她所进行的治病活动中去了。五、交流技巧人际交流也就是人们面对面进行信息和情感的交换。人具有社会属性,需要相互交流,就是陌生人聚在一起也能交流。例如在机场,在候诊室或观察球赛等,人们聚在一起也会像老朋友一样进行交流,人们在互相交流思想、互通情感的过程中,有通过语言交流,也有通过非语言交流,包括表情、姿态等。语言交流技巧与病人会谈的态度和技巧与病人会谈的态度和技巧:1满腔热忱,富有亲切感和同情心2接纳病人的感受,尊重病人人格3从病人的立场出发,建立会谈关系4细心观察5提问的技巧(开放式提问、封闭式提问)6重复7倾听⑴满腔热忱,富有亲切感和同情心病人患病后无论生理、心理都需要他人帮助。这种需求比平常更多,更强烈。他所需求的不只是常人所需要的一般微笑和打个招呼的和善态度,他更需要同情、理解和关注,所以我们更要满腔热忱地去帮助他。很多病人患病后对自己的生命安全担忧,产生焦虑不安,变得特别敏感。他们常常从医务人员的表情、动作来猜测自己病情的轻重及有无治愈的希望。所以,我们在抢救病人时要做到沉着、冷静、不要慌张。要关心病人、体贴病人,为此,病人见了护士在旁边就有一种安全感和希望,它的意义远远超出只是关心而言。⑵接纳病人的感受,尊重病人人格要接纳病人情感,努力去理解他的行为,不要采取批评指责的态度。让病人有充分倾诉的机会,认可其谈话的价值,即使其讲话粗鲁,甚至不礼貌,也要忍耐。⑶从病人的立场出发,建立会谈关系。护士的态度要温和,要使用彼此听得懂的语言。首先要放松,告诉病人请他来的理由,让病人安定下来,与护士建立会谈关系。⑷细心观察在会谈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听要说外,还要对病人的一举一动察言观色,注意他的言外之意,同时也要观察他的情绪等变化。尤其是精神病人,从谈话可发现他的症状变化,思维等情况。⑸提问的技巧提问是“交谈的基本手段”。交谈者能否提出合适的问题是有效交谈中最重要的技巧。一般来说有两类提问方式:开放式和封闭式。a开放式提问给回答一方以思考判断和发挥的余地,鼓励他说出自己的观点、意见、思想和感情。提问者可从对方的回答中获得较多的信息。如“您有哪些不舒服?”“您是因为什么原因来看病的?”b封闭式提问将患者的反应限制于特别的信息范畴之内的问题为封闭式问题。常被人们与是非题联系在一起,如回答“是”或“否”。如“你是否经常吸烟?”“你感到你的呼吸比昨天好些,差些。还是基本上一样?”“你的家族中有心脏病史吗?”“生病使你感到恼怒吗?”封闭式提问常用于收集统计资料,病史采集或获取诊断性信息、为澄清某个问题,适用于互通信息性交流中和会谈结束时,而不宜在治疗中交谈。⑹重复在交谈过程中,重复是交流的反馈机制,通过重复,医护人员可以让患者了解自己正在倾听他的讲述,并理解他所说的内容。重复给患者以一种自己的话有人倾听,正在生效之感,加强其自信心。使病人感到自己的话有效果或被理解时,就会感到被鼓励,从而继续讲述,并进一步思考。⑺倾听这里所讲的“倾听”,不是指生理功能的“听力”,而是一种心理功能,是对接受到的信息所做积极能动的心理反应。?首先要认真,用心去听对方讲话,不受外界干扰。对对方的讲话要作出适当的反应,如应用重复,或语气词或点头表示等。要捕捉每一个有关信息,但不要轻易给对方的话作出判断,也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没听清时,要客气地请对方重复。会谈的注意事项a讲话时注意力要集中.b要选择适当的环境避免干扰。避免应用术语,要通俗易懂,不要目棱两可,如“少食多餐”,多或少也是含糊不清的概念。又如,“流质”,有人认为是牛奶,豆浆,有人认为是饮料,还有人认为是其他东西。c保持合适的距离空间效应是指与人际交往密切的相关的个人空间距离。一般不宜太近或太远。太近:使对方有压迫感或易产生误会。个人距离—0.5--1.2m约一臂之长。通常为熟人、朋友、医患交谈时采取的距离。社交距离—1.2--3.5m非语言交流技巧除语言交流手段外,还有非语言交流手段。即体势语言,它包括人的表情、手势、情绪、气质和性格以及交谈患者双方的相互状态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非语言的运用往往大大超过语言的运用。人的精神风貌对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交往的内容和情绪,均有很大的影响。在实际生活中,“初次印象”往往影响相互关系的发展。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同样的面部表情或手势可能具有相反的或不同的意义。1.体势语言的作用(非语言的作用)体势语言的作用:1表达感情2调节相互关系3验证语言信息4维护自我形象⑴表达感情通常体势语言所表示的内容、情感比言语更多、更准确。交往者用体势语言形容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喜欢、理解、尊重、信任的程度,而面部表情和声调这样的非语言暗示比语言信号影响更大。作为病人,他们的某种情绪变化,比如压抑、焦虑、恐惧、不安、厌恶、愉悦、兴奋、满意等,若用体势语言信号交流往往会更清楚,有时病人也许会试图隐藏其真实情感,但却无意识地通过难以控制的体势行为暴露出来。如一病人站在医护人员面前,神经质地搓揉双手,此行为传递了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⑵调节相互关系体势语言的第二个作用是调节人与人的相互信息的传递。如点头、对视、皱眉、改变体位、靠近对方或离开对方等信号,所有这些都调节着信息的传递。护士与病人讨论问题时向病人点头表示要病人继续说下去;护士在家庭调查时,当谈话接近结束时频频地看表(有意或无意)意味着交谈到此为止;当病人话到一定时间表示出疲倦的表情或病人家属站起来打算把茶杯端走,则提醒护士谈话结束时到。体势语言在医护人员之间的互动中也可以调节相互间沟通。如在急救室医生向护士很沉重地点点头,表示抢救已经无济于事了,护士将停止操作;而医生频频环顾四周,不想与要获得病人信息的护士保持眼睛接触则是为了控制交流的进行。⑶验证语言信息体势语言的第三个作用是验证语言信息。当语言和个人表达的情感相匹配,相一致时,沟通是有效的。如果一个病人说“我感到好极了,”但却显得烦躁和愤怒,此时,体势语言与语言内容传递的意思不一样,这就使他人难以对这位病人作出正确反应。日常的人际沟通也同样有体势语言与口头语言相矛盾的情况。如虽然嘴上留客,但体势语言上却早已在送客了。心理学家发现通常情况下,如果口头语言与体势语言相矛盾,那么真正反映出人们真实心态的是体势语言,而此时的口头语言仅仅构成了一种装饰性的“面具”。在这种情况下,对沟通的理解应主要以体势语言为判断依据。在我们国家,许多年以来人们不仅提出“言行一致”,更讲求“身教胜于言教”。很显然,如果身体力行与口头提倡的信息不一致,那么这种口头提倡不会有任何效用。由此可见,体势语言所传达的信息如果与语言的信息相抵触,则会抵消语言沟通的效果,这就是体势语言的验证作用。⑷维护自我形象体势语言的第四作用是维持沟通者的自我形象,但这个作用也许不如体势语言的其他作用明显。体势语言可帮助人们在他人面前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的形象,也可以帮助人们表现他们想在他人面前表现的形象。在任何一个互动中,人们都有他们想要维持的形象,例如公司职员西装革履的着装,向他人表明,他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公职人员。一位有50年军龄的老人,在他退休后仍然每天穿着军装,他是向人表明,他曾经是一名威武的军人。同时,某些身体姿态,携带物品,环境布置等都可以显示人的地位、身份和关系。如携带使用移动电话,驾驶或乘坐高级轿车,就可以显示出他是一位很有实力的阔老板。在上述例子里,交往者运用体势语言暗示维护了他们想要向他人传递的一部分自我形象,这就是体势语言的第四个作用,维护自我形象。体势语言的沟通方式根据其动静态分为两种。无声的动姿又称动态体语,即通过无声的动作来沟通思想和感情。手势:双手的运用可以非常鲜明地表达一个人的意向。例如兴奋时鼓掌,愤怒时握拳,不知所措时抓耳挠腮等。比例,人们在讲课时,也要运用适当的手势来表达词意。因此,恰当地运用手势会增强传出信息的清晰性,增强表达思想感情时的感染力。眼神与注视方向:表示对对方的重视和关注。因此,在交流中要平视对方,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喜怒哀乐都可通过眼神表达出来,如忧郁症患者眼神是无精打采;躁狂症,两眼炯炯有神。面部表情:是人际交往中解除生疏紧张气氛的重要因素。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是人际交往的先决条件,而有的人面孔总是显得很严肃,令对方感到敬而远之。因此,作为护士在与病家接触时,首先要笑脸相迎,给人一个亲近的感觉和良好的开端。触摸:这是有较强感情色彩的非语言形式。日常生活中运用比较多的触摸语是握手。握手时要注意一些细节,如应正视对方面带微笑,握手时力量要适度,不要太紧,时间不要太长。能触摸有多种形式,采用触摸与环境场合相一致后,才有可能得到积极的结果。否则,要引起消极后果,所以触摸一定要考虑人的性别、年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避免发生不良反应。例:病家被告知了悲痛的消息,此时,护士将手放在悲痛者的臂上可得到好的反应。相反,对一脸怒气需要发泄的病人采用这样的触摸往往适得其反,此时让他发泄愤怒比安慰他效果更好。无声的静姿又称静态体语,主要通过体态姿势、仪表服饰等非语言形式传递信息,能够显示人的身份、气质、文化修养及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如衣冠楚楚去赴宴给人以良好印象,同时表示对主人的重视,尊敬。金银首饰的佩带,象征着人的财富及气质(高贵,俗气)。沉默:沉默在交谈过程中可以起一种很有价值的作用,产生非常积极的效果,但有时也是消极的,并对沟通起反作用。问题是何时运用、如何运用?一般来说,沉默较少运用于交谈的起始期和结束期,而较多地用于探讨期。在起始期,医护人员和患者努力通过谈话建立一种联系,而过多的沉默将影响这一过程。在交谈的最后阶段,沉默可能暗示交谈停止过早,这种作用恰与有计划的终止背道而驰。在探讨期,医护人员较常运用沉默来为双方提供时间思考他们正在努力探讨的问题。 在效果上,医护人员的沉默是在告诉患者:“继续讲,我和你都在想这个问题,你没有什么要讲的吗?我愿意听你讲。”沉默是让医护人员和患者汇集、整理思绪的有用技巧。虽然长时间的停顿是令人不舒服的,但短时间的沉默是有效交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沉默有积极方面,但也有一些缺点,它并不总是金点子。在交谈者双方没有相互充分理解的情况下,沉默将增加紧张度。例如,当双方不清楚对方在沉默中究竟想做些什么,沉默可能增加他们的不舒适和焦虑。交谈中过多运用沉默也可引起无所适从的感觉,太多的停顿和沉默可使参与者感到谈话目的不明确,或无重点。最后,过多运用沉默也可使患者感到他们没有得到满意的反应。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主要包含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当前人们压力巨大,各种心理问题频发。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题目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热点 教育 心理学论文题目参考

1、浅谈培养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体会

2、关于心理教育行为分析

3、论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及缓解办法

4、大学生逃课现象心里透视及对策

5、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6、浅谈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7、关于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8、论独生子女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

9、学校中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10、初级中学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转化

11、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12、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 经验 浅探

13、试论学习理论家的人性观

14、错误在学生学科学习中的地位

15、教师的学生观及其对教学成效的影响

16、试论“举一反三”的心理学基础

17、认知心理学对现代教学论的影响

18、试论概括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19、试论布鲁纳结构主义学习观的教育意义

20、现行组织者―一种促进学生理解的教学策略

21、论强化是学习的重要条件

22、学习迁移的规律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2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意义

24、试论外语学习中本族语的迁移与干扰

25、维果茨基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

26、人本主义学习观点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27、谈谈合理的习题设计的心理学依据

28、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数学教学

29、浅谈教材编写的心理学原则

30、归因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31、课堂中举例的心理学分析

32、广义知识观、目标分类教学及其教育意义

33、多媒体教学的心理学分析

34、新课程改革的心理学基础

35、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的教育意义

36、试论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

37、问题情境与启发式教学

38、课堂学习的社会心理分析

39、试论观察学习的功能与条件

40、学生数学估计能力发展特点及认知机制

41、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与学习

42、学习焦虑与英语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43、浅谈学习的内部动机及其培养

44、试论社会性学习的特殊规律

45、论学习兴趣及其产生与发展的条件

46、试论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的特殊性

47、试论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

48、论体验产生的条件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

49、谈谈行为治疗中的学习原理

50、试论学校教育情境中的惩罚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题目

1、 素质教育观念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2、 接纳承诺疗法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中的应用与展望

3、 上海市高危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5、 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网络行为

6、 艺术疗法及其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7、 中华优秀 传统 文化 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路径探析

8、 关注、关心,静待花开——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9、 山东省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10、 自媒体时代下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改进

11、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

12、 青少年睡眠习惯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13、 汶川地震10个受灾市县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14、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与群体差异——基于CEPS数据的多水平分析

15、 功能性音乐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研究

16、 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17、 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遵医行为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18、 生态系统理论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19、 社会情绪学习对 儿童 青少年情绪智力的影响探析——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

20、 积极青少年发展视角下的心理健康预防与促进

21、 加强心理干预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2、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

23、 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经济环境分析

24、 瑜伽 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述评

25、 武清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效果评价

26、 儿童青少年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

27、 心理护理结合健康教育对青少年轻度焦虑症患者焦虑症状的影响

28、 移动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29、 积极 家庭教育 理念下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路径初探

30、 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31、 基于“三位一体”思想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32、 浅析手机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

33、 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34、 基于希望感研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

35、 创建专业支持性环境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美丽心灵”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与应用浅谈

36、 新希望 新构想——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爱“新希望”项目构想

37、 关爱与守护——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爱“新希望”项目实施

38、 以美术教学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39、 主观生活质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

40、 基于素质教育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小学心理健康论文题目

1、 农村小学寄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2、 浅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3、 如何对小学低年级学困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4、 小学教育专业研究生心理健康管理探析

5、 谈小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与渗透

6、 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7、 谈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

8、 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以张掖市中小学为例

9、 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

10、 团体心理辅导对小学五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研究

11、 小学生自我概念、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的关系——以兰州市安宁区某城区小学为例

1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分析

13、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4、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辅导策略——以兰州市安宁区某小学为例

15、 浅谈开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

16、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以小学数学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成绩为例

1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18、 浅析心理健康对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培养的价值

19、 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有效性研究

20、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初探

21、 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2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以沈阳市__小学为例

23、 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分析

24、 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

25、 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6、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涂鸦”语言

27、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怎样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8、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设计的思考

29、 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探究

30、 家校合作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31、 甘肃省偏远山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评估

32、 浅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33、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34、 关于小学思品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35、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36、 自主、自觉、自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7、 小学语文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 方法 思考

38、 浅谈庆阳市合水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

39、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40、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

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大学生心理健康优秀论文题目3篇

★ 心理学各方向论文题目参考

★ 心理健康论文题目2021

★ 心理学相关的论文选题方向与题目

★ 心理学专业论文选题参考

★ 2000字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论文

★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论文(2)

★ 本科心理学专业论文题目

★ 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 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论文范文(2)

付费翻译平台一般都是先支付再翻译,本人找到一家翻译平台,这家一直是专门做pdf阅读器的,因此本人觉得他自动翻pdf也会比较擅长,就预付费翻译了一篇10页左右的pdf,但是花了半个多小时不说,最关键的是翻译效果很一般,又贵,于是果断放弃。,找北京译顶科技去做,花的钱也不多

人际交往心理学结课论文题目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论文篇一

《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的网络人际关系分析》

摘要: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社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互联网不仅是人们搜集信息的工具,而且已经作为人类一种新生活方式而存在,影响了人类生存环境。网络人际关系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一种重要人际关系。依恋网络,沉溺于网络交际,忽视现实人际交往的现象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从角色理论的角度对网络社会人际关系进行探索,进一步认识网络人际关系建立的过程、动机及特征。

关键词:角色理论 人际关系 网络人际关系

1、角色理论的含义及观点

角色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至60年代,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的产生、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取向,被称为社会心理学从个人水平的分析过渡到群体和更高水平的宏观分析的一个桥梁,该理论有社会角色和角色扮演两个主要概念。社会角色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包含着社会客观期望和个体的主观表演。

社会中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位置上;社会对处于一定社会地位上的人有一定的要求,即社会期望;个体要依照社会对他的要求去履行其义务、行使该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权利,这就是社会行为;当个体被赋予某一新角色时,改变的不仅是行为方式,态度和价值观结构也会发生深层变化。人们正是从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按社会对该角色的要求去行动,成为履行角色责任和义务的角色。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扮演各种社会角色从而实现人的社会化。角色扮演使人能够亲身实践他人角色,体验他人在各种情况下的内心情感。只有获得他人相同或相似的体验,才知道在与别人发生联系时,应该有怎样的态度和行动。因此,角色扮演技术在发展人们的社会理解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方面有着尤其重要的地位。

2、网络人际关系建立过程分析

(一)单方选择阶段

单方选择阶段是网络交往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实际上只是交往一方产生的冲动与愿望,还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交流和沟通,是双方交往的前准备阶段。与现实人际交往不同之处是由于网络交往严重缺少感觉因素。在单方选择阶段主要依据网络形象、网名、上网频率等隐含着上网者现实身份的信息去判断对方的角色状况,选择交往对象,带有很多的偶然性和主观性。

(二)双向接触阶段

这个阶段交往双方有了相互接触的愿望和动机,在相互介绍自己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角色定位和他人角色定位。网络交往的隐蔽性,使得认知图式在交往中的作用放大,常常凭一种感觉去放大对方的优缺点,晕轮效应明显。决定能否继续交往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重要影响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上网者能否恰当展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特点,彼此所扮演的角色是否符合自己内心已有的认知图式。

(三)思想感情交流阶段

这一阶段的交往进入到较为深层次的思想感情交流的人际交往。它从交往双方产生思想上的第一次共鸣开始,由一次相同体验或看法激发起其他更多的相同体验或看法,在相互激发的过程中,交往双方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个性品质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和相容性,都愿意进行深层次的表露。人生阅历、价值观、美丑观、道德观等因素成为影响能否进一步交往的主要因素。

(四)持续互动阶段

这一阶段的网友关系已经确立,双方建立了相互信任和亲密的感情。彼此会经常互通近况、互相帮助、时时牵挂,成为对方感情生活中的一部分,有的甚至发展为网恋或现实生活中的好友。如果把这种关系发展到现实生活中,较容易成为稳固的人际关系。

3、网络人际关系建立的动机分析

由于社会结构及各种道德规范的存在,在现实交往中的人际关系主要以社会角色关系为主。人们希望各种社会角色关系都变成理想的人际情感关系,网络社会人际交往正好能满足人的这种愿望。

(一)寻找友谊和慰藉

由于社会角色的规范性,使得人们为人处世必须顾及自己的角色,情绪不能随便发泄。网络交际中的角色的社会性弱化,可以随心所欲的扮演自己想要的角色,从这些扮演的角色的人际交往中得到友谊,产生满意感。

(二)释放情绪并满足安全的需要

网络社会中彼此没有利益冲突,人际关系以情感为主。而网络的开放性和个性化特点,使得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变得容易又安全。网络中的亲密人际关系与现实的亲密人际关系的标准不应相同。现实中衡量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的主要标准是看彼此知道对方多少秘密和心事,在生活中互相理解、支持的程度。而网络交往很容易达到彼此袒露自己的深层想法,是基于匿名,威胁和麻烦不大,而又能释放情绪,一般不是建立在信任上,所以网络人际关系容易破碎。

(三)性本能的推动

异性相吸是人的本性。随心所欲地追求异性是人的本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限制,只能做与角色规范相符合的行为,所以性的本能需求只能由本能的冲动变为有控制的满足。而人进入网络世界后社会角色淡化,性本能得到彰显,人们不再担心被人发现受到惩罚,异性间的交流与挑逗等使交往双方得到很大的性心理满足。

(四)寻求帮助以满足社交需要

一项有关中国互联网用户需求的研究中发现,上网能满足人的六种需求:实用需求,希望在网上获取信息;情趣需求,在网络上体验生活中难以体验的快乐;虚拟需求,以虚拟的角色来摆脱现实角色的束缚,建立全新的心理感觉;合群需求,体验被群体接纳或接纳他人的心理;展示需求,一种展示自己,自我表达,发布观点,匿名感情交流的需要;代偿需求,通过网络来弥补、代偿网下所受到的压抑愿望的需要。

(五)尊重和归属的需要

在网络交际中,人们不受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身份、地位的影响,能平等自由地与人交往,网络社会群体为个体达到交流的需要提供了条件,可以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流思想、验证自己的看法。有人对你敞开心扉谈论他几乎不可能跟别人共享的体验,人的自尊和归属感得到很大满足。通过网络交往得到的尊重和理解是现实生活中很难体会和获得的。

(六)扮演自己理想角色的需要

人在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有模仿别人的言行,学习榜样角色的冲动,渴望自己成为某一角色。但实践各种想要的角色的可能性是很小的。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人们的这个愿望可以实现,极大地刺激了人的角色扮演的积极性。网络角色扮演有利有弊,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有利于人的社会化。如果长期扮演某些角色,严重者会导致网络与现实的角色不分,可能造成人格分裂。

4、网络人际关系特点分析

角色虚拟易变。在现实人际交往中,人们的社会角色、身份是确定的,感知到的人是具体组织或家庭中的一员,责任和义务与身份是统一的。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交往环境、交往主体等是虚拟的,人们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责任和义务与身份是分离的。人们经常选择多种角色和身份,把理想的自我展示在交往对方的面前。

角色印象整饰突出。网络交往时,每一句话、一个表情都是经过思考后发出的,与现实环境相比,印象整饰突出。对方暴露的信息很有限,展现的自我现实成分不多,更容易以偏概全。

角色情趣修养领先。在网络社会,人们相互认识主要是凭借纯文本的交流来进行,注意力集中在与对方谈论的内容上,随着交往的深入,角色的知识面、情趣、修养、阅历等内在的素质成为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

感情纯真易露。在网络中,由于上网者远离现实社会,脱离了社会角色的要求,揭去了现实人际交往的面具,以一个自然人的状态与人交往,以虚拟的身份出现,在去社会化的状态下人们可以自由地交友,纯真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用担心被人指责和鄙视,尽情追求理想的人际关系,不必刻意控制自己的言行,这是网络世界最吸引人之处。

地位平等自由。现实世界中人,都处于一定的阶层中,每个人都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角色,具有一定的地位、责任和义务。网络世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特殊环境,没有现实世界中的等级、阶层。在网络中只有由于先知或技术等原因的管理人员。任何一个上网者称为管理者,都可以直接参与交流,自由出入。随心所欲,畅所欲言,个性得到张扬,真实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只是要做到道德意义上的自律。

交往开放随意。网络社会交往摆脱了现实社会各种角色规范的限制,不受时空的限制,使人与人的交往更具开放性。网络人际关系的建立与消失都带有随意性,稳定性很差。给许多动了真情的人带来无数的快乐和困惑。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论文篇二

《青少年自尊与人际关系的研究综述》

摘 要:本文利用文献法对国内关于自尊和人际关系相关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了解自尊与人际关系的特点。对青少年自尊和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三种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分析,发现这三种关系对青少年的自尊有直接影响。而且自尊偏低的青少年会有不良的人际关系。关于青少年自尊和人际关系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提出建议策略,以便能提高自尊,改善青少年人际关系。

关键词:青少年 自尊 人际关系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自尊的研究不少,对于自尊的概念也有不同的定义。Coppersmith1967年提出自尊是指个体对总结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者否定的态度,是个体在对待自己的态度时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国外学者基本倾向于认为自尊属于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分,是对自我评价性和情感性体验。国内学者也普遍认同这一观点。张文新认为,自尊是指个体自我评价的结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情感。魏运华认为:“人们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和体验。”从以上总结看,虽然概念不一致但是国内外学者基本上认为自尊是一种自我的评价,是一种情感体验。

青少年期是自我发展的关键期和转折期,青少年的自尊发展对个体整个自我系统及其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尊作为中介作用的人格变量,对情感、动机、社会适应性行为,认知活动及品德等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它的发展有助于个体心理健康和良好个性的形成。

按照Brenfenbrennerde发展生态学理论,青少年自尊的发展与他们所处的关键环境是分不开的,家庭中的父母、学校中的教师、同伴团体中的朋友等都会对他们有影响。即自尊的发展离不开人际关系的交往,而这些人际关系对自尊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对关于青少年自尊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以期对此有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提出相应的策略,为提高自尊,促进青少年人际关系发展提供参考。

一、青少年不同人际关系与自尊的相关研究

自尊作为人际关系的监控者。Mark R.Leary等认为,自尊的一个功能就是提供一个相对快地和自动地关于被别人接纳或排斥的反应的评价,即自尊是某个人的关于被接纳和排斥的社会关系质量的一个指示物。H.Sullivan在其精神病学人际关系理论中认为,个体若得到重要人物(key-figures)的尊重、承认,他也就尊重自己、赋予自己以价值;若受到重要人物的否定、轻视,他也就否定、轻视自己。C.Cooley,G.Mead也持有相同观点。因此可以说,自尊不仅调节人际关系,使之更加和谐、融洽,而且自尊与人际关系之间可能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

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其中刘翠秀、韦耀波采用中学生自尊量表、人际关系量表,基于归因理论对中学生自尊、人际关系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对中学生自尊影响很大,另外他们认为自尊的归因倾向对中学生人际关系影响较为稳定,自尊水平较高的中学生人际关系相对较好。

1.青少年自尊与亲子关系的相互作用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逐渐成熟,个性逐渐完善的关键时期,学生在成败体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我概念,自尊水平则反映了学生对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载体感受程度。在诸多影响自尊因素中,家庭因素是形成个体差异的最初来源,其影响最大。国内外研究指出,在同情、支持与合理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儿童,其个性发展都较好,而那些来自专制、矛盾和冲突家庭的儿童一般都存在极较大的压力,处于低自尊水平,容易出现个性和行为的问题。

已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自尊发展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之间均有密切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尊发展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张文新、林崇德对895名初中阶段城乡青少年进行调查,发现青少年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之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说明父母的教养技术、态度直接影响亲子关系的状况,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少年儿童发展。谢丹在对进城务工子女自尊发展的研究中发现,离开父母的年龄越小,子女的自尊总得分越低。这主要是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过早的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支持,未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儿童心理留下阴影,阻碍了自尊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少儿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青少年期是个体自尊发展的关键期,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否会直接影响青少年自尊的发展。而亲子间知觉的相似性会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稳定、一致的支持,知觉的相似性越高,家庭越和谐,越有利于个体的积极适应。李彩娜等人通过Q相关技术加以考察了亲子间家庭功能知觉相似性的特点也发现家庭成员知觉观点的低相似性不利于青少年自尊发展,因此提高亲子沟通的质量,降低父母的控制的水平,会增加亲子间家庭功能知觉的相似性程度,有助于青少年高自尊的形成。

而且已有研究证明,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使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自尊水平较高,不良的亲子关系则会导致孩子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研究还发现,对父母婚姻幸福程度评价高的中学生自尊水平较高,这与俞国良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父母婚姻幸福的家庭气氛更和睦,亲子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容易使孩子形成对家庭、父母以及自己较积极的认识。

2.青少年自尊和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学校是青少年儿童活动的主要活动场所,学生的学业成绩、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必将会影响青少年儿童自尊的发展。同伴关系作为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在儿童和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和重要价值。

研究发现,满意的同伴关系会促进儿童自尊的发展,个体在同伴中的社会领导性,对同伴的敏感独立性,都有助于个体自尊发展,而对于同伴的攻击破坏则阻碍自尊的发展。那些受同伴欢迎,并在同伴中具有一定“权威”和“地位”的儿童,其自尊水平相对较高;那些对同伴的失败和痛苦具有同情心,对同伴的成功和喜悦感到高兴的儿童,其自尊水平也较高;而那些对同伴具有攻击和破坏性的儿童,其自尊水平较低。同时,自尊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个体的社交类型。

Deborah等的研究模型表明自尊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Wilkin-son也发现,同伴关系通过影响自尊从而对青少年情绪产生影响。以往的研究结果说明同伴关系对自尊水平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赖建雄等人的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方法,检验同伴关系对自尊的影响程度如何,研究发现同伴间的冲突自私行为主要对自尊良性发展起阻碍作用,而友爱互助主要起促进作用。随着中学生社会化加强,对同伴的接纳与认同的需求也在增加,与同伴的关系和在团体中的位置会影响到与自尊有关的情绪体验。同伴的尊重是影响中学生自尊的重要因素。另外朋友的肯定与支持、对朋友关系的满意度、朋友的陪伴与亲密等与青少年的家庭自尊、整体自尊、学业自尊和人及自尊有较高的相关。可见,良好的同伴关系利于自尊的发展,不好的同伴关系不利于自尊的发展。

3.师生关系对青少年自尊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行为影响是显著的,其中教师对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关系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教师和青少年之间的关系与青少年的社会行为和品行相关,而这些社会行为和品行的培养与教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受教师信任、重视的学生,就与教师积极情感交流更多,社会交往能力更强,更富有自信。

魏运华采用量表法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发现满意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儿童自尊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支持、关心、鼓励、期望和参与都会有利于儿童自尊的发展。

还有研究证明,教师的肯定与支持、青少年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与教师之间的冲突与惩罚、教师提供的陪伴与亲密等与青少年的人际自尊、学业自尊和整体自尊有较高的相关。

国外研究也表明,师生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儿童形成积极情感体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的师生关系可能使儿童形成消极的情绪体验,表现出孤独、退缩、不合群、攻击行为、与教师和同学关系疏远,影响其课业成绩和心理健康。

李勉媛研究发现,在校师生关系满意度总分及各因子与初中生自尊发展总分及各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师生关系满意度和初中生自尊发展状况之间可以相互以对方的因子来预测。而且学业成绩显著影响初中生自尊发展。反过来,学生的自尊水平也会影响其学业成绩。

4.三者的相互关系对自尊的影响

当前,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状况与其自尊、交往主动性的关联已经得到了一些研究的证实。研究发现,父亲支持、母亲支持、同伴支持或老师支持与青少年的自尊或交往主动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作为青少年主要的社会关系,对其自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自尊和人际关系的研究发现,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这三种人际关系的质量对青少年的自尊有着一定的影响,通过自尊继而会影响学业成绩和社会技能以及学生心理健康,从而会影响青少年未来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三种人际关系还是自尊的支持系统的三个方面,因此正确处理三种人际关系对引导学生向着高自尊发展有一定作用。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能使青少年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更能引起高自尊,从而使他们能获得一定的尊重,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研究不足及思考

目前,国内关于自尊发展和相对研究总体比较系统,从幼儿到大学都有涉及,从自尊影响因素到支持系统对自尊的影响,另外,对于自尊对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也有许多。而且关于自尊的特点、类型等都有一些研究综述。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1)研究方法单一。对自尊发展的研究大部分采用问卷法,几乎没有采用时间追踪观察的方法。(2)对关注贫困,问题行为少儿的自尊发展不足。

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多采用一些实验设计的方法对自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现在的内隐自尊研究还比较少,也可以加深对此研究的力度。研究自尊是为了更好的利于青少年发展,更好的促进他们适应社会交往的能力,所以应该把对自尊的研究用于实践,应该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法来提高青少年自尊,从而减少不适应社会的行为。另外,可以更加深入从青少年的人际归因探讨自尊和人际关系的相互因果关系,二者是相互影响的。

低自尊的青少年大部分是由于家庭或者个体的人格特质所造成的。个性和自尊的培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而家庭因素则需要父母和谐的亲子关系。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青少年与同伴进行比较,才能形成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只有接近同伴,得到同伴的接纳,并与同伴进行积极的相互作用,青少年的自尊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自尊是一个长期内化的心理体验,进行短期的心理健康干预是没有显著效果的,这就需要家长、教师、同伴的全力支持,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Coopersmith,S. The antecedents of self-esteem. San Francisco: Freeman, 1967.21-24.

[2]Wang Y,Ollendick T.A Cross-cultural and 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self-esteem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hildren [J]. 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 2001,4(3):253-271.

[3]张文新.初中生自尊特点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 1997, 20(6): 504-508.

[4]魏运华.学校因素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影响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8,(2) : 12-16.

[5]Campbell J D, Lavallee F L, Who Am I .The role of self-confusion in understanding the behavior of people with low self-esteem. In R. F. Baumeister: Self-esteem—the puzzle of low self-regard.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93.

[6]Brofenbrenner,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9.58-67.

[7]张静.自尊问题研究综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版), 2002, (2): 82-85.

[8]刘翠秀,韦耀波.中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发展研究.继续教育研究,2008.

[9]刘明.高中生自尊水平与学业、人际成败归因方式研究.心理科学, 1998,(3).

[10]赵冬梅,山口裕幸.大专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洋酒.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14(1):67-71.

[11]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心理科学,1998,21(6):489-493.

[12]谢丹,卿丽蓉.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初中阶段自尊发展的初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6,(2):77-80.

[13] Cathy Van Tuijl, Susan J. T. Branje, Judith Semon Dubas, Parent? offspring Similarity in Personality and Adolescents’ Problem Behavior.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5,(19): 51-68.

[14]李彩娜,邹泓,张春妹.亲子间家庭功能知觉相似性的特点及其与青少年自尊的关系.心理科学, 2006, 29(6).

[15]王金霞,王吉春.中学生自尊水平与家庭因素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19 (10):667.

[16]俞国良,金东贤.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对3-6岁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心理科学, 2003, 26.

[17] Laible DJ,Carlo G,Roesch SC. Pathways to Self-Esteem in Late Adolescence: The Role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Empathy, and Social Behaviour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4,(27):703-716.

[18]Wilkinson RB. The Role of Parental and Peer Attachment i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Self-Esteem of Adolescents.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4.

[19]赖建雄,郑刚,刘锋.中学生同伴关系对自尊影响的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

[20]刘春梅,邹泓.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系统与自尊的关系.心理科学, 2007, 30(3):609-612.

[21] Birch S H, Ladd G.W. Children’s Interpersonal Behaviors and 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8,(34): 934-946.

[22] Birch S H, Ladd G.W. 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and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1997,35(1):61-79.

[23] Pianta R C. Pattern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ldren and Kindergarten Teachers.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1994,32(1):15-31.

[24]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心理科学, 1998,(6):489-493.

建议你去看下心理学这样的期刊~多看下(心理学进展)这样的期刊里面的文献论题~可以好好学习参考下吧

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生活中重要的一面,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他们独特的特点,在形式、内容、目的上都发生了变化。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摘要:人际冲突是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该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的现况,探讨不同背景变量的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的差异情形,以及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联性。根据研究所得提出结论与建议,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心理健康

分类号R395.6

人际冲突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是影响人际关系和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学家所称的“心理断乳”阶段,自身发展不成熟,情绪性格不稳定,容易发生人际冲突。了解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的现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可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帮助大学生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改善人际交往、增强社会适应。

人际冲突行为是人际交往双方由于利益不同、沟通障碍、认识差别、个性差异等引起的相互反对的互动行为。考察文献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人际冲突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成果显著。但有关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的系统研究缺乏,人际冲突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没有深入研究和探讨。唯有许燕、梁觉对师范生人际冲突的处理方式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发现师范生面临冲突时主要的处理方式是“直接冲突”、“间接表示不满”、“让步处理”和“逃避处理”[1]。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

(1)了解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的现况,比较不同人口统计变量的大学生在人际冲突行为表现上的差异性,探讨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为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资料。

1研究方法

1.1研究取样与样本特性分析

本研究按整群分层取样的方法,抽取清华大学等高校大学生862名。本研究实际发出问卷总数为908份,回收896份,回收率98.7%,经研究者整理剔除无效样本,得最大有效样本862份,有效率96.2%。其中男大学生523人,占60.7%;女大学生339人,占39.3%。一年级391人,占45.3%;二年级247人,占28.7%;三年级116人,占13.5%;四年级108人,占12.5%。

1.2研究工具

1.2.1问卷结构

(1)大学生冲突行为问卷:全部题项源自Struas所编制的冲突(应对)策略量表(Conflict Tactic Scale,CTS)[2]。该量表最初用以评量家庭冲突的应对策略,后用以评定不同群体的人际冲突的应对策略。本研究借此测量大学生面临冲突时的外显行为,以评估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现况。根据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特性,保留原问卷14个题项,采用李克特量表五点方式作答。

(2)大学生心理症状问卷:全部题项来自“症状自评量表(SCL-90)”[3],研究者从中抽取与人际行为表现联系紧密的三个因子:“人际敏感”、“偏执”和“敌对”。此部分问卷共计21个题项。

(3)个人基本资料:包括性别、专业、年级、来源地等选项。

1.2.2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信度方面,“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问卷”Cronbach α系数实测为0.7136,其内部一致性可以接受。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原SCL-90在国内外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并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卫生领域,本研究选用问卷实测Cronbach α系数为0.8759。

效度方面,本研究所用问卷系以相关冲突理论为基础,由海内外学者曾经使用之量表修订而来,并参酌相关心理学专家的意见,因此有相当的内容效度。

1.3统计方法

问卷回收后,首先剔除填写不全的问卷及明显作答错误的无效样本,之后将全部资料编码录入,以SPSS 10.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各项统计分析。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因素分析、描述统计、t检验、单因子变异数分析和相关分析法。t检验、单因子变异数分析推论统计考验以0.05作为虚无假设裁决的显著水准。

2研究结果

2.1大学生冲突行为的现况

2.1.1大学生冲突行为问卷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冲突问卷”KMO检验值为0.837,对全部条目进行因子分析,生成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3个,累积方差解释率为54.557%。经Varimax旋转得到最终的因子结构,见表1。

各因子命名及简要解释如下:

(1)问题解决。以讨论、辩论等较理性的方式应对所面临的冲突;

(2)拒绝合作。以离开、拒绝讨论、宣泄等方式应对所面临的冲突;

(3)直接攻击。以言语侵犯或肢体攻击等方式应对所面临的冲突。

2.1.2大学生冲突行为的一般状况

如表2所示,大学生在冲突中的外显行为主要有“问题解决”、“拒绝合作”和“直接攻击”,“解决问题”因子分最高,为2.88,“拒绝合作”为1.84,最少为“直接攻击”行为。即大学生在冲突中最常见的行为方式是问题解决,以下是拒绝合作,最不常用的是直接攻击。再就大学生整体冲突感受而言,问卷各题项平均得分为1.86,介于轻度和中等程度之间。这说明,总体上,大学生在冲突中较常采用理性行为方式解决问题,而较少采用逃避、不合作等行为,更少出现身体暴力攻击等非理性行为。这可能与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因而较少情绪化表现,较少暴力倾向有关。

2.2不同背景变量的大学生冲突行为的差异分析

2.2.1不同性别大学生人际冲突之比较

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拒绝合作”和“问题解决”冲突方面以及人际冲突均值上未达显著差异,而在“直接攻击”上男女大学生差别显著,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2.2.2不同年级、来源地以及是否独生子女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的差异比较

单因子变异数分析表明,不同年级、不同来源地的大学生其人际冲突各因子以及冲突总分并无显著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其人际冲突各层面以及冲突总分也无显著差异。

2.3大学生冲突与心理症状的相关分析

由表4可见,人际冲突各因子与心理症状中的“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各因子以及心理症状总分呈显著正相关。其中除“问题解决”与“敌对”相关显著水准为0.05,其余均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相关。人际冲突总分与心理症状各因子以及心理症状总分亦呈现显著正相关,显著水准为0.01。

上述结果显示,无论是心理症状总分还是心理症状各因子分,人际冲突问卷得分越高者,越会感受到更多的心理困扰;反之,越会感受到较少的心理困扰。换言之,大学生冲突行为越显著,则心理困扰越严重。这说明人际冲突行为的确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际冲突以改善人际关系、增进心理健康,是心理辅导的重要课题之一。

3讨论

本调查表明,大学生的人际冲突行为,主要表现为“直接攻击”、“拒绝合作”和“问题解决”。面临冲突时,大学生最常使用的是“问题解决”,其次是“拒绝合作”,而最少出现“直接攻击”。大学生的人际冲突,不因年级、来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而有所差别。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人际冲突,在“问题解决”与“拒绝合作”上并无显著差异,而在“直接攻击”上男女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反映了我国传统观念对男性和女性行为方式的影响。传统观念认为性别角色对于男女行为有一定影响,男性应该刚强、独立;女性应该柔顺、服从,性别角色不同可能造成男性大学生冲突状况更为激烈、更具暴力倾向。国外的相关研究亦表明,性别因素在同侪攻击行为上具有显著差异(Kendra、Tina,2000)[4]。大学生人际冲突各因子与心理症状各因子分存在显著正相关,对此结果,尚须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加以证实。因为按照著名的应激和应对问题的研究者Lazarus的看法,注重于问题解决的应对在多数情况下是积极的应对方式,应当同心理症状量表得分呈显著负相关[5];而在本研究中问题解决行为却同心理症状得分呈正相关。

在研究方法上采用问卷调查,在测量结果上会有误差。研究取样上由于受研究时间与人力条件所限,被试范围仅限于北京等地部分大学生,所引用的国外问卷,不一定完全适用于中国大学生。

影响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的因素很多,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也极为复杂,本研究仅是对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初步探讨,相关变量作用的确切机制尚有待于更为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许燕, 梁觉. 北京师范生人际冲突处理方式的研究. 青年研究. 1998(4): 20~26

2 Straus M A. Measuring intrafamily conflict and violence:The Conflict Tactics(CT) Scales,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1979,41: 75~88

3 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主编.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年版, 31~35

4 Kendra D D, Tina D. Children′s social cognitions: Physically and relationally aggressive strategies and children′s goals in peer conflict situations,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2000, 46: 672~685

5 Lazarus R S. Coping theory and research: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sychosomatic Medicine, 1993, 55: 234~247

1.意识状态与创造2.音乐与创造3.多样化经验与创造4.创造性的性别助长效应5.创造欲望(动机)与创造6.运动与创造7. 娱乐与创造8. 阅读方式与创造9.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性格特征的影响研究10.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研究11.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问题研究12.“偏科”形成的学习心理机制与辅导策略研究13.心理教育促进德育的策略研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