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关于丝绸路论文范文写作

发布时间:

关于丝绸路论文范文写作

炎炎夏日,烈日当头。作为一个在外读书的泉州人,我们深感家乡文化的博大精深,但由于近年来经济的发展需要,泉州传统文化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当中,显得如此黯淡无光,不论是优雅婉约的南音梨园,还是铿锵振振的高甲木偶,他们在民间的舞台已经大量萎缩,似乎只能在申报世遗、展示城市名片的时候会被当作牌子拿出来举一举,喧哗过后它们仍然寂寂无声地隐退市井,难得抛头露面了。

作为一个泉州人,我们为家乡高速发展的经济而骄傲,但是我们深知文化是一种根源,是一个城市高速发展的根本,没有了文化作为根基,就犹如一个空中楼阁,正是因为这个家乡情结激起了我们要在暑假参加社会实践的决心,也因此我们选择了泉州——我们的故乡,将泉州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及弘扬作为我们的实践课题,也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家乡的文化。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我们希望通过实践能激起家乡的青年人对于家乡文化的重视。

泉州是一个有着浓厚民风民俗的古老城市。俗话说:“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这是泉州悠久文化历史的见证。众多文化广博而无争地并存于泉州,是我们泉州人的骄傲!

“活在当下”,常常被人们挂在嘴边。意思是说,人活着,不要为即将可能发生的事而担忧,也不可为过去的事焦虑,要好好享受当下的生活。不求远忧,只为近谋。

此次丝绸之路因路程太远,一贯自驾游的我们,坐火车前往甘肃。这是我第二次坐火车。第一次从青岛至西安,终点站是兰州。这次恰巧又是从青岛到兰州。上次的火车虽说是软卧,可卫生条件很差,床也很窄,床铺下面还有煤,给我的心灵留下了些阴影。这次丝绸之路是全程火车,又都是硬卧,令我不免有些担心。

从青岛站出发,怀着忐忑的心情走上站台。这趟火车通身红色,是班空调车。踏上火车的一刹那,我松了一口气。虽说还没有见到床铺,但车厢与车厢的衔接处就已十分干净,不能说一尘不染,但也是光彩照人。步入车厢,说不上豪华,却异常整洁。洁白的床单,洁白的枕套,虽说是硬卧,却比当年的软卧好多了。只要住得好,此次旅途,在我眼中也曾添了不少光彩。可是,我老是不适应着车厢,第一印象太重要了,火车或许已经给我留下了不干净的印象,要在一时三刻内改过来,那也不易。

我们要在火车上待31个小时,我也慢慢接受这整洁的车厢,等到差不多适应的时候,火车却到达了兰州。我没有享受火车的整洁。

到达兰州已是晚上八点。我们吃过晚饭,稍一休整,又要赶十点的一班火车。一下火车,我脚下一个踉跄,险些摔倒。火车一直颠簸,加上我们坐的时间长,不仅习惯了干净的火车,也习惯了脚下的颠簸。猛然踏到平坦踏实的地面,竟有些不习惯。从下火车开始,尽管脚下的地面是静止不动的,但我始终觉得脚下在晃动。两个小时过去了,知道登上从兰州到嘉峪关的火车,我也觉得一直站不稳,此日清晨到达嘉峪关市时,也始终有这样的幻觉。我没有享受地面的平坦。

我没有“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是一种能力。它提醒你享受现在,乐于现在。不要为了下一秒的忧愁放弃了这一秒的快乐,而下一秒又在深深的悔恨。

“活在当下”是一种境界。它让你忘记未来的忧虑,过去的悔恨,只享受现在。不要想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因为我们现在很满足。

“活在当下”是一种幸福。如果你做到了,你的人生将会有无数快乐的一秒。

历史上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古罗马的恺撒大帝去剧场看戏。他身上那件绚丽夺目的长袍使所有的观众目瞪口呆。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皇帝的新装赞不绝口,连看戏都没有心思了。一打听,才知道那件漂亮的长袍是用中国丝绸制作的。

从那以后,华丽的中国丝绸在欧洲各国出了名;用中国丝绸制作的衣服,成了最时髦、最讲究的服装;华丽的丝绸被誉为最珍贵的衣料,甚至和黄金等价。人们把中国叫做“赛里斯”,就是“丝绸之国”的意思。

那时候,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铁路,没有汽车和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那么,中国丝绸究竟是怎么运到欧洲去的呢?

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这条道路以我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为起点,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东海岸,辗转到达罗马各地。历史学家称之为“丝绸之路”。为了开辟这条道路,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哈密,在古丝绸之路上可是一个西域的重镇,因为这里物资同样十分丰富,尤其是水果,所以,哈密有被誉名为“天下第一城”。哈密是一个幸运的城市,因为天山的部分山脉来到了哈密,天然的雪水以及成片的草原带给了当地无限的生机。所以,天山也成了来到哈密旅游的人必须观看的一个景点。

如果问我什么时候去天山,我将会回答,是七月份。七月的天山是最美的时候,虽然说七月是个炎热的月份,但是,来到了天山,就等于来到了一个避暑的圣地。来到草原上,一马平川,将会令人心旷神怡。七月的天山,天气可谓是晴空万里,不冷不热,若在冬天去的话,会太冷,而若在春天去的话,天气就会不太好,很有可能是乌云密布,所以,在七月的时候去天山,是最适宜的。

这次,我们来到一片号称为“天山明珠”的巴里坤草原。巴里坤草原之所以是天山的明珠,是因为那里水草丰茂、一马平川,四周绿草茵茵,松林密布,远处的山在太阳的照耀显得格外的清晰。来到巴里坤草原,感觉真是当之无愧。巴里坤草原给我的印象就是空气清新、景色优美。

草原,是马儿的天堂,所以,来草原不去骑马,也算是一大遗憾。本次骑马,是第一次,自然就会有一点紧张,有点想打退堂鼓。但是,受到好奇心的影响下,我还是下定了决心一定要骑马。在草原的马圈里面,有许多匹马,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一匹白马,我早就看中他了,可是到了要上马的时候,我却被抱上了一匹棕黑色的高头大马。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骑上了这一匹,那就算了,顺便找一找这匹马的优点。我这一匹马的鬃毛非常多,整一个脖颈的上面都被鬃毛所覆盖了;眼睛很雪亮,似乎难以琢磨。它很高,牵马的人要把我举起来,我才能成功坐在马鞍上面。

儿童骑马,必须要有专业的人陪同,陪同人所牵的马,都是自己家养的,有的多则10岁,有的也才5至6岁。陪同人的技术非常好,对应的马也很温顺,很服从陪同人的安排。陪同人的口中经常发出阵阵的怪声,而看这边的马,就马上停了下来。驯马的语言各有不同,每一个马的主人命令虽然一样,但是所发出来的声音却是不一样的,驯马人根据平时来定,或者无意中一种驯马的语言就诞生了。

陪同人可以要求他和自己一同坐在马鞍上面,这样陪同人就方便驾驶,马一下在就开始了飞驰。马跑得时候,非常颠簸,听老师说,要配合马的行动,这样就不会觉得很难受了。我试着办了一下,效果果然不一般,相对来讲,颠簸少了很多。

这一次来到巴里坤草原,我认为应该是受益匪浅,虽然说只是单单骑了马,不过见识却是增长了不少,并且也亲身经历和了解了草原,到底是什么,也体验到了草原带给我的无限乐趣。

海上丝绸之路,又名陶瓷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形成于宋元时期,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这条航线由于运输货物的不同,又有许多别称。随着阿拉伯半岛及东南亚香料的输入,这条航线又被称为“香料之路”。

丝绸之路是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实际上并不是只有一条路。除了陆上交通以外,还有一条经过海路到达西方的路线,这就是所谓的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

海上丝绸之路从先秦到秦朝,再到两汉,再到三国的孙权,再到魏,晋,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海丝的起点是泉州,中世纪宫廷音乐“活化石”南音,被海外游子视为最亲切的乡音。德化器瓷、惠安石雕、鲤城木偶头、安溪乌龙茶、永春老醋等土特名产,闻名遐迩,是馈赠亲朋挚友的上乘礼品,远销海内外。

由于时代的变迁,海上丝绸之路自1842年鸦战争开始后就走到了尽头,留给后人的则是一个又一个谜团。一些研究学者普遍认为,郑和下西洋使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得到了更为彻底的贯通,也是证明历史上存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依据之一。

海丝文化历史悠久,虽说经历过衰败,但依然那么的挺拔,它虽说被腐败不堪的大清帝国厉行禁海,被关起繁荣富强的大门,但它还是顽强地撑了下来。

历史就是历史,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使海丝再次复兴,使贸易往来再次昌盛。

海丝,我们将让你再次复生,回到那繁荣富强、属于你的时代!

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将河西走廊纳入帝国版图后,一条从长安(今西安)到地中海东岸的丝绸之路建立起来。以丝绸为主体的中外贸易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特别是对于中国蚕桑丝绸技术的西传产生了巨大作用。宋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要通道。

丝绸是蚕吐的丝织成的。

桑蚕是一种完全变态的昆虫。它的一个世代须经过卵、幼虫、蛹、蛾四个形态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

蚕吐了丝后,就要用织布机织成丝绸。织的时候,需要两人合作,一人在上面拉线,一人在下面织,两人缺一不可。

织布机的样子也很复杂。

看,这就是织布机。

丝绸千百年来是人们喜爱的衣服、布料。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中国人民织出的丝绸也越来越漂亮,丝绸也出口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丝绸。

今年暑假,我去西北丝绸之路旅游。我第一次看到雪山、草原、草原、沙漠、戈壁、雅丹、彩丘、盐池,景色都非常漂亮。

最好玩的是在敦煌鸣沙山,沙子堆成的山一座连一座,沙子非常细。在妈妈的鼓励下,我终于爬上了一座沙山,我坐在沙山顶上看日落,真有意思。在这里,我还骑了骆驼,骑骆驼其实也很累,尤其在下山坡的时候,我感觉我快掉下来啦。

在甘肃张掖,七彩丹霞山在夕阳的照耀下太美丽了。

我看到这里的山坡有红、黄、橙、绿、白、青灰、灰黑、灰白等多种色彩,像许许多多的彩虹山!听说敦煌最有名是莫高窟,这个地方外表看上去像一块大奶酪,但其实是一个个石窟,石窟里都是古代人制作的精彩的壁画和佛教雕像,真是了不起!我还看到月牙泉,它的形状像月亮,人们都说它是天下第一泉。在茶卡盐湖,我看到了跟莫高窟那一样的卧佛,不过这里的卧佛可是用盐雕的。虽然是夏天,但盐湖这里很冷风也很大,我的伞都被吹翻了,我冻得直打哆嗦……还有一个听起来最恐怖景区叫雅丹魔鬼城,其实是风沙打磨出的`造型名异的土堆,有的像狮子、有的像孔雀,还有像楼阁、军舰,特别壮观。

通过这次旅行,我学到很多知识,看到很多美丽的风景,我喜欢旅游。

古时繁华的丝绸之路,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片大沙漠,这不禁勾起了我对丝绸之路的怀念。

夜里,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突然,眼前一道红光闪过,紧接着我就失去知觉了。等我醒来时,发现自己已经成了一位西域商人了。我高鼻凹眼,身穿长襟大褂,骑着一匹高大的骆驼,后面还跟着五匹骆驼,都满载着西域的特产。前面是一个高大的城楼,我见了,心中疑惑极了:我这是到了哪儿?再仔细一看,城门上挂着一块匾牌,上书两个大字——长安。噢,原来是富裕的汉朝都城长安啊!进了城,热闹非凡。男女老少们穿着各色的衣裳,在街上来来往往。路旁的摊位上摆着琳琅满目的商品:丝绸、纸张、葡萄、石榴、无花果……

商人们正热情地招揽顾客呢。街道一旁,正有几个艺人耍枪舞棒呢,引得路人阵阵叫好。

见到别人这么忙,我也不甘落后,赶紧找了个空地方,做起生意来。我卖的是胡椒、蚕豆、黄瓜、无花果。因为我卖得合理、薄利多销,又是我们西域的最好品种,所以,才一袋烟的功夫,我就把我的全部货物与一个财大气粗的汉商交换了,换了几匹质量上好的丝绸。我高兴极了,决定第二天早晨就返程,回到我的国家,下次再狠赚一笔。

转眼就到了第二天,我带着六匹满载货物的骆驼启程了,当我快活地走出长安城时,又是红光一闪。我醒了,原来这是一场梦呀!我仿佛又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杭州是丝绸之都,自古以来就与丝绸有着不解之缘。身为一个杭州人,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古代的“丝绸之路”。所以暑假刚开始,我和快乐精灵小队的队员们就来迫不及待地来到了位于玉皇山脚下的浙江省丝绸博物馆,来一趟丝绸之旅。

丝绸最早出现在5000年前的江南一带,据说是黄帝元妃率领百姓种植桑树,养蚕织丝,发明了丝绸。然后成为了古代时候皇宫贵族们做衣服和配饰的首选。中国的四大名绣为,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丝绸的种类也很多,有绫,罗,绸,缎等。

在展馆的二楼,我们看到了丝绸之路的缩影。“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从长安出发经过西北地区,把丝绸运往亚洲其他国家和欧洲各国的交通大动脉,有2000年的历史了。这条丝绸之路给当时东西方的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让人惊叹。

参观完丝绸之旅,我在心里默默的说:等我长大了,我也要沿着古代的丝绸之路一探究竟。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两千多年前开始逐渐形成的“海上丝绸之路”,跨越浩瀚的大海,将中国与世界各地连接起来。

我的家乡宁波,取自海定则波宁,具有悠久深厚的海洋文化。它就是中国最主要的“海上丝绸之路”城市之一,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中国的海岸线上。

一走进宁波博物馆一层的名为《跨越海洋》的展厅,就能感受到海洋的气息。整个展厅以大海的蓝色为主色调,陈列着各种当年的货物。有丝绸,茶叶,瓷器,香料等等。看到它们,我的眼前就仿佛出现了那一艘艘高大宏伟的货船,正拉响汽笛,准备越洋过海,将货物远销他乡。

展厅里最多的要数瓷器了,各种形式,各种用途,看得人真是眼花缭乱。在岁月的侵蚀下,有的支离破碎,有的显得伤痕累累,有的依旧光彩照人。有的色彩绚丽,有的古朴典雅,有的雕刻精美。我不禁要赞叹我们祖先的技艺之高超。

时间飞快的流逝,时代在改变,眨眼就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它们几千年来默默地注视着这个世界,真是历尽沧桑。如今仿佛像我们述说着它们那不平凡的经历。在一个展台里,静静地躺着几块瓷片,瓷片上调着精美的花纹,可见它原来是件不错的艺术品。这不免让人觉得可惜,也使人展开无限的联想。它是怎么碎的?它原来将运往哪里?它是干什么用的……可能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猜想,但是这一切我们以无从考证。

海上丝绸之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中外互通有无友好往来,各国商人获取利益,传播宗教与信仰……这一切都是大海功劳,海洋是我们人类的宝库!它还需我们继续开发和研究!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我和爸爸妈妈出了敦煌机场,一眼望去全都是金黄的沙漠,我们去参观了莫高窟,最后去了鸣沙山。进了鸣沙山景区,扑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沙丘和在沙丘上行走的骆驼队,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丝绸之路。

我们上了骆驼,骆驼以每五只为一队,我坐在这队的第一只领头骆驼上,正好坐在两个驼峰中间,因为骆驼有“沙漠之舟”的称号,所以我们正坐在“沙漠之舟”的身上。而骆驼的驼峰是储存能量的地方,所以我们又坐在骆驼的“聚宝盆”的中间。骑在骆驼上一颠一颠的,像要把人摇下去似的。

到了月牙泉边我们下了骆驼,月牙泉的湖水清澈见底,蓝里透绿,湖面上波光粼粼,在远处看,就像一颗月牙形的绿宝石嵌在金黄色的丝绸上。月牙泉自古代就守护在无边无际的沙漠里,为来往行人做出的贡献不计其数。从古代到现代,经过上百年的风吹日晒,还能现出生机勃勃是多么了不起呀!但它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月牙泉的地下有一条暗河,暗河上有个孔直通月牙泉,这就是月牙泉百年不枯的秘密。

敦煌的风光正像一首诗里说的那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前路茫茫,充满了艰辛和危险,古时走丝绸之路的商人于是就在敦煌修建佛教洞窟,顶礼膜拜,请求佛祖保佑自己能平安归来,所以在这里才有了如此灿烂辉煌的佛教彩塑和壁画,后来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敦煌慢慢淡忘在人们的视线之中,只有千年的壁画和佛像默默地守护着这段历史,给后人留下无数的想象和惊叹。因为自己在淘宝主要是经营杭州的丝绸围巾,所以对丝绸之路有着特殊的感情,遥想古人背负着杭州的丝绸骑着骆驼走在荒无人烟的戈壁和沙漠之中,那需要怎样的勇气和毅力啊。

设施简陋,环境恶劣,只能依靠骆驼慢慢地驼,还要走个一年半载的,不知有多少人倒在了这无情的沙漠之中,而现在我们只要借助网络,就可以把杭州的丝绸销售到世界各地,不禁要感叹这个世界变化真快,感谢科技的进步,感谢淘宝的存在,给我们提供一个更加崭新的丝绸之路,不出屋就能让丝绸走遍天下,那是当年的古人怎么也想象不到的境界吧。

敦煌真是一个很值得一来的地方,不仅有享誉世界的敦煌莫高窟,还有这神奇的鸣沙山和月牙泉,千年文明的灿烂辉煌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交相呼映,让自然和文化如此完美的结合。

一路走来,千里的茫茫戈壁,绵延起伏的的壮观沙漠,正如它们的历史,苍凉而深远,显示出人类的渺小,大自然的神奇,天苍苍,野茫茫,虽然我离开了,但我知道,梦中,我将无数次的回到这里,重回这神奇和悠远的丝绸之路。

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一条银色飘带,把中国、印度、希腊、古罗马和波斯文化联结起来.把古老中国发明的丝绸、火药、造纸、印刷术传到西方.又把古代西方的黄瓜、胡萝卜、芍药、石榴、核桃等,沿这条古道传入我国.这条主要运送丝绸的路,人们把它称之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也是对古代中国与外部及西方往来通道的通称.它随着历史长河流淌而变化万千.它不是今天公路贯通的概念,实际上,也不是只有一条固定的道路.从广义上讲,是指古代中国丝绸输入西方的通道,也是中西方古代文化交流、物资贸易互动的一条时间跨度久远、宽而大的线路.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古长安),西至地中海的东岸.长安是汉、唐都城,各地丝绸集中于此组成驼队,用数月甚至数年,经甘肃河西走廊敦煌一带进入新疆.然后分南、中、北道穿越新疆,共分三条主要线路出境:一是南道,自敦煌沿昆仑山北麓,经若羌、和田(古代称于阗)抵莎车,越帕米尔高原;二是中道,沿天山南麓经吐鲁番(古称高昌)、焉耆、库车(古称龟兹)、喀什(古称疏勒)翻越帕米尔;三是北道,经哈密(古称伊吾卢)沿天山北麓过吉木萨尔(古称北庭)、伊犁(古称阿力麻里)出境,西抵里海沿岸.丝绸之路中道、南道、北道在新疆境内蜿蜒万余里,代代相传.成千上万的使者、商人、僧侣不畏艰险,奔波于此道;无数将士为保卫它的畅通,洒下斑斑血迹,方使这条路成为连接欧亚大陆的绚丽彩带,传送人类古老文明的万里长桥.历史上的兴衰在沿途留下无数的古城、烽燧、石窟寺庙等,也有无数的宝藏深埋地下或大漠中,一直吸引着世界各地人们的目光.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促进西域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古今一直被人们肯定.今天,新疆的重要城镇,几乎都处在古丝绸之路的交通线上.现代城镇的建设焕发了丝绸之路的生机,古城与现代城镇既有空间、时间、距离,又彼此相连相依,这是历史的必然,客观规律.位于最高的帕米尔高原上的塔什库尔干新城与石头城相连,最低洼的吐鲁番城与高昌、交河故城相伴.昔日美丽牧场的乌鲁木齐如今成为现代大都市.当今,不知有多少人慕名而来,在新疆广阔无垠的土地上旅行,访古探幽,体味丝路城镇新貌,博览浓郁的民族风情。

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一条银色飘带,把中国、印度、希腊、古罗马和波斯文化联结起来.把古老中国发明的丝绸、火药、造纸、印刷术传到西方.又把古代西方的黄瓜、胡萝卜、芍药、石榴、核桃等,沿这条古道传入我国.这条主要运送丝绸的路,人们把它称之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也是对古代中国与外部及西方往来通道的通称.它随着历史长河流淌而变化万千.它不是今天公路贯通的概念,实际上,也不是只有一条固定的道路.从广义上讲,是指古代中国丝绸输入西方的通道,也是中西方古代文化交流、物资贸易互动的一条时间跨度久远、宽而大的线路.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古长安),西至地中海的东岸.长安是汉、唐都城,各地丝绸集中于此组成驼队,用数月甚至数年,经甘肃河西走廊敦煌一带进入新疆.然后分南、中、北道穿越新疆,共分三条主要线路出境:一是南道,自敦煌沿昆仑山北麓,经若羌、和田(古代称于阗)抵莎车,越帕米尔高原;二是中道,沿天山南麓经吐鲁番(古称高昌)、焉耆、库车(古称龟兹)、喀什(古称疏勒)翻越帕米尔;三是北道,经哈密(古称伊吾卢)沿天山北麓过吉木萨尔(古称北庭)、伊犁(古称阿力麻里)出境,西抵里海沿岸.丝绸之路中道、南道、北道在新疆境内蜿蜒万余里,代代相传.成千上万的使者、商人、僧侣不畏艰险,奔波于此道;无数将士为保卫它的畅通,洒下斑斑血迹,方使这条路成为连接欧亚大陆的绚丽彩带,传送人类古老文明的万里长桥.历史上的兴衰在沿途留下无数的古城、烽燧、石窟寺庙等,也有无数的宝藏深埋地下或大漠中,一直吸引着世界各地人们的目光.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促进西域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古今一直被人们肯定.今天,新疆的重要城镇,几乎都处在古丝绸之路的交通线上.现代城镇的建设焕发了丝绸之路的生机,古城与现代城镇既有空间、时间、距离,又彼此相连相依,这是历史的必然,客观

写作思路:可以从丝绸之路的历史和经过为背景进行阐述,中心要明确,语言要通顺连贯等等。

正文: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东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洛阳。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要道,但为何在河西走廊上没有“丝门”而有“玉门”?早在文献记述丝绸之路之前2000年,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线路已经开通,但它不是为出口丝绸,而是为进口和田玉 [6]  。“丝绸之路”名称是德国学者的“发明”。

19世纪末,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其后,德国历史学家郝尔曼在20世纪初出版的《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过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

传统的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接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数千年来,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学术考察者沿着丝绸之路四处活动。

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有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有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还有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等。

先秦时期,连接中国东西方交流的通道已经存在,丝绸正式西传始于西汉通西域,丝绸之路真正形成始于西汉张骞凿空。这个时期,丝绸的传播源、传播的目的地、传播的路线都非常清楚,有史可依,有据可查,传播的数量也非常大,东西方是有计划、甚至是有组织的进行丝绸贸易,所以丝绸之路真正开辟于西汉武帝时期。

西汉时,阳关和玉门关以西即今新疆乃至更远的地方,称作西域。西汉初期,联络东西方的通道被匈奴所阻。汉武帝时,中原始与西域相通,开始加强对西域的经略。西域本三十六个国,后来分裂至五十多个,都位于匈奴之西,乌孙之南。

汉武帝听说被匈奴侵犯西迁的大月氏有报复匈奴之意,就派人出使大月氏,联络他们东西夹攻匈奴。陕西汉中人张骞以郎应募。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率领100余人向西域进发,途中被匈奴俘获,滞留了10年,终于寻机逃脱,西行数十日到达大宛。

这时大月氏已不想攻打匈奴而继续西迁,张骞没有达到目的,在西域待了一年多东返,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了一年多,后适逢匈奴单于死,国内大乱,元朔三年(前126年),张骞趁机回到大汉,受到汉武帝的热情接待,被封为太中大夫。此次西行前后达10余年,虽未达到目的,但获得了大量西域的资料,史学家司马迁称张骞此行为“凿空”。

张骞归国后,汉武帝曾遣使探求通过罗马开辟一条不经匈奴而到大夏的交通线,但是没有成功。后来汉军击败匈奴,取得了河西走廊地区,打通了西汉与西域之间的通道。霍去病在祁连山大破匈奴后,张骞建议联络西域强国乌孙,以断匈奴右臂。

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目的是招引乌孙回河西故地,并与西域各国联系。张骞到乌孙,未达目的,于元鼎二年(前115年)偕同乌孙使者返抵长安,被张骞派往西域其他国家的副使也陆续回国。乌孙使者见大汉人众富厚,回国归报后乌孙渐渐与大汉交往密切,其后数年,张骞通使大夏,从此,西汉与西北诸国开始联系频繁起来,张骞凿空西域,丝绸之路正式开通,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

但是,西域诸国仍未完全摆脱匈奴的控制,楼兰、车师等国在匈奴的策动下,经常劫掠西汉派往西域的使臣和商队。为了确保西域通道,元封三年(前108年),汉将王恢率骑兵击破楼兰,赵破奴率军击破车师。

元封六年(前105年),西汉又与乌孙王和亲,联合挟制匈奴。同时为了打破匈奴对大宛的控制并取得大宛的优秀马种汗血马,汉武帝派李广利领兵数次进攻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攻破大宛都城,使西汉在西域的声威大振,确保了西域通道的安全。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至此畅通。

关于丝绸古路写新篇论文范文

古“丝绸之路”已经成为历史,但其在中国历史上开始的中西文明的接触碰撞,并在以后的历次碰撞中相互激发、相互学习,互相从对方的体系中汲取本文化发展需要的养分,相互滋润,使人类在征服与被征服中不断向前发展。本文通过媒介分析、控制分析、内容分析、效果分析等,试图澄示华夏文明沿着丝绸古路传播的图景,并进一步证明文明只有在交流中才能更加发展。在今天开发西部的热潮中,古丝绸之路在传播华夏文明(现代文明)中将焕发生机。 如果把“丝绸之路”理解为一种技术而不是单一层面上的途径,将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在众多的传播途径中“丝绸之路”是如此让人难以释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丝绸之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有关技术层面上的问题,这就像电话或是电报技术进入人类通讯的视野一样,“丝绸之路”作为一种很好的物化形态的技术,使其他有关生存状态的信息,以其他载体的形式在延伸中得以传达。

张骞出使安息国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丝绸之路是指汉唐以来以中国首都为核心,向世界呈网状分布的交通路线。因为中国的首都往往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交流中心,中国东部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朝鲜半岛同样也与这个网路联系在一起,而传统的丝绸之路更多的是强调中国与西方国家和地区的往来。 丝绸之路作为一个国际交通网络,首先是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物产和文化的交流,才渐渐向外发展开来的,最后在中国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因张骞出使西域而获得全线开通。从此以后,丝绸之路空前繁荣起来,它把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几个主要文化地区,如东亚、南亚、西亚、北非和欧洲联系起来。不仅在物产上实现了互通有无,比如佛教东传、中国四大发明西传等,也使得各个地区的文化通过相互交流而蓬勃发展起来。长期以来,丝绸之路沿线的民族和国家,不仅为丝绸之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也都成了丝绸之路的受益者。 在人类各地区文明日益联系紧密的今天,回顾丝绸之路的历史不仅是一种古代知识的积累,也代表着不同地区文化之间宝贵的交流,因此,丝绸之路不仅成为凭吊历史的旅游热线,也是世界各国学者研究人类文明的重要课题。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交通路线,这路线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各有重点,概括地说,丝绸之路可以分为绿洲之路、草原之路、海上之路和西南高山之路。 各条路线上,其交通发达状况与人文环境如种族、战争等有关,而更重要的是自然环境的因素。自然界的沙漠、戈壁、海洋和高山都是障碍,而丝绸之路的畅通,首先就是要克服这些自然障碍。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是逐渐增长的,利用畜力(如骆驼和马)可以绕过沙漠,穿越戈壁,通过山口到达目的地。所以丝绸之路最早发达的路线是绿洲之路、草原之路和西南高山之路。至于海上丝绸之路要到中国的宋元以后(10世纪以后),造船业和航海业取得巨大的突破的情况下,才发达起来。因为航海的成本低而运载力强,并且与世界一体化的进程相联系,海上丝绸之路结果后来居上。 丝绸之路是一个历史概念,但即使我们在现今的地图上,沿着古老丝绸之路的路线行进,也会想起许多古老的民族和国度。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许多民族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如今已经渺无踪迹。许多古国消失了,许多古代民族与其他民族融合之后丧失了原来的面貌,但它们在历史上的世纪贡献却没有消失。 丝路上的各国与民族之间,虽然时有纷争,但亦同时携手建设了丝绸之路。正如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擅于长途旅行,放牧牛羊,逐水草而居;而定居的民族则善于经营农业,提供各类产品。他们都为丝绸之路作出了不同的贡献。 丝绸之路不仅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贡献,更造就了一批以果敢的精神、坚强的毅力,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的丝路人物,千古为人传诵。他们之中,有张骞、班超、王玄策这样的杰出使者,有李广利、高仙芝统帅的军队,有法显、唐玄奘等伟大僧侣,有为国远嫁的细君、文成这样的公主,还有艺术家、诗人和探险家……。正因为这些人物,丝绸之路到了今天还令人向往、令人神驰。 在丝路上,使者为了和平,军队为了战争,僧侣为了真理,商贾为了利益……,他们的目标也许不尽一致,但都必须经过长途跋涉的考验,才能达成目标。正因为他们这种坚毅的精神,天马才成为神物,佛教才能在中国发扬光大。 丝绸之路沟通欧亚各个地区的文化,通过文化的交流,彼此支援,彼此贡献。中国文明沿着丝绸之路西传,就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中国文明西传,媒介当然是丝绸之路,而具体的商旅、僧侣、使节、和亲公主以至军队,都承担著传载的功能。中国文化的多种精萃都在西传的队伍之中,著名的如四大发明、丝绸、陶瓷,茶叶、药品……等等。 中国文明西传,不仅丰富了西方世界的物质生活,如茶叶和药品便有利于改善日常生活,至于四大发明的西传则有力地推动了欧洲文明的进步,特别是印刷术和造纸术的西传,使西方学术、教育从修道院中解放出来,令知识普及。 中国从西方获取新的文化元素,虽然早在张骞出使西域以前已经开始,但毕竟是在张骞以后才掀起引进文化 *** 的。西瓜以至带有「西」字和「胡」字的种种物产多来自西域。精神文化方面,是指中国引进外来文化;这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本身,比如引进佛教,实际上也为世界佛教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因为佛教在它的原产地曾经有过流失的历史,正是由于中国的佛经翻译活动,才保存了大量佛教的经典。至于西域来的艺术,不仅丰富了当时中国人的生活,而且也给纳入中国文化中。 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西方世界沟通的桥梁,不仅丰富了彼此的物质生活,也扩大了彼此的眼界,提升了彼此的精神文化。人们在丝路初通时的兴奋,对遥远世界的向往,对丝绸之路带来的种种具体感受,无不跃然纸上,谱写了一篇篇绚丽的乐章。包括有大唐国威的表现,如王维《送平澹然判官》诗句:「须令外国使,知饮月氏头」,反映唐初强大的国力使西域诸国畏服;有远嫁异邦公主的哀叹,如《乌孙歌》:「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还故乡。」有渴望立功者的心声,如东汉马援所说的:「男儿当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死于妇人女子手中耶!」有朋友分别时的惦念,如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名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些佳作名句至今仍然令人深受感动。 此外,亦不乏反映中原与边疆文化交流盛况和记载边疆景色的诗歌,对研究丝路历史有重要意义。如唐代诗人岑参在《过碛》(即过戈壁沙漠)诗中说:「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这首诗描绘出辽阔的戈壁大沙漠,天地相连,一望无际。在他的另一首诗《与独孤渐道别》中亦有诗句:「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这里「花门」指回鹘,「叶河」指碎叶河水,诗中指叶河的「蕃王」懂得汉语,反映唐代汉番文化交流的情景。 丝绸之路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大通道,有无数的人从这条路上走过,然而多数人都没有留下一丝一毫的痕迹。法显和唐玄奘都曾经写过:在茫茫戈壁上不辨方向的时候,只能沿着白骨行进──许多人悄无声息地在这条道路上走完了自己生命的旅程,这些白骨就是明证。只有那些到达目的地的成功者,他们留下的记录为千百年后的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是古代人类交往的点滴证明。 在现有的丝路行纪中,因为作者的差异,对于丝路所做的记录也多有不同。佛教僧侣比较重视沿途的佛教状况。使者则关心与各个政权打交道的情形,如北魏时的《宋云行纪》。对于各自如何度过道路的艰难与危险,有的人记录详细,有的竟然毫不在意。多数行纪是个人的记录,也有是应邀而作,如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就是在唐太宗的要求之下完成的。比较《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后者是玄奘自述、弟子记录的,其中关于佛法灵验之事明显是前者不重视的。不过,总的倾向是明清时期的记载反而越发详细,而年代较早的记录,常常留下的只是断简残篇,如唐代杜环的《经行记》。 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以后,与世界性的大航海时代连接,在世界一体化的新局面下,丝绸之路渐渐成为历史。虽然当地的人们依然继续行进在这条古路之上,但同一条路已经再不具有原来的那种沟通世界的干线意义了。丝绸之路在工业化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今天迎来了它的新价值──丝路旅游方兴未艾,凭吊古迹,发思古之幽情;看到敦煌古老壁画的一个线条,高昌古城颓败的一抹尘土,也许可以牵引起你的千年思绪。chiculture/0126b09/0126b09# 参考: .knowledge.yahoo/question/?qid=7006090804618 丝绸之路是指汉唐以来以中国首都为核心,向世界呈网状分布的交通路线。因为中国的首都往往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交流中心,中国东部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朝鲜半岛同样也与这个网路联系在一起,而传统的丝绸之路更多的是强调中国与西方国家和地区的往来。 丝绸之路作为一个国际交通网络,首先是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物产和文化的交流,才渐渐向外发展开来的,最后在中国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因张骞出使西域而获得全线开通。从此以后,丝绸之路空前繁荣起来,它把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几个主要文化地区,如东亚、南亚、西亚、北非和欧洲联系起来。不仅在物产上实现了互通有无,比如佛教东传、中国四大发明西传等,也使得各个地区的文化通过相互交流而蓬勃发展起来。长期以来,丝绸之路沿线的民族和国家,不仅为丝绸之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也都成了丝绸之路的受益者。 在人类各地区文明日益联系紧密的今天,回顾丝绸之路的历史不仅是一种古代知识的积累,也代表着不同地区文化之间宝贵的交流,因此,丝绸之路不仅成为凭吊历史的旅游热线,也是世界各国学者研究人类文明的重要课题。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交通路线,这路线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各有重点,概括地说,丝绸之路可以分为绿洲之路、草原之路、海上之路和西南高山之路。 各条路线上,其交通发达状况与人文环境如种族、战争等有关,而更重要的是自然环境的因素。自然界的沙漠、戈壁、海洋和高山都是障碍,而丝绸之路的畅通,首先就是要克服这些自然障碍。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是逐渐增长的,利用畜力(如骆驼和马)可以绕过沙漠,穿越戈壁,通过山口到达目的地。所以丝绸之路最早发达的路线是绿洲之路、草原之路和西南高山之路。至于海上丝绸之路要到中国的宋元以后(10世纪以后),造船业和航海业取得巨大的突破的情况下,才发达起来。因为航海的成本低而运载力强,并且与世界一体化的进程相联系,海上丝绸之路结果后来居上。 丝绸之路是一个历史概念,但即使我们在现今的地图上,沿着古老丝绸之路的路线行进,也会想起许多古老的民族和国度。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许多民族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如今已经渺无踪迹。许多古国消失了,许多古代民族与其他民族融合之后丧失了原来的面貌,但它们在历史上的世纪贡献却没有消失。 丝路上的各国与民族之间,虽然时有纷争,但亦同时携手建设了丝绸之路。正如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擅于长途旅行,放牧牛羊,逐水草而居;而定居的民族则善于经营农业,提供各类产品。他们都为丝绸之路作出了不同的贡献。 丝绸之路不仅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贡献,更造就了一批以果敢的精神、坚强的毅力,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的丝路人物,千古为人传诵。他们之中,有张骞、班超、王玄策这样的杰出使者,有李广利、高仙芝统帅的军队,有法显、唐玄奘等伟大僧侣,有为国远嫁的细君、文成这样的公主,还有艺术家、诗人和探险家……。正因为这些人物,丝绸之路到了今天还令人向往、令人神驰。 在丝路上,使者为了和平,军队为了战争,僧侣为了真理,商贾为了利益……,他们的目标也许不尽一致,但都必须经过长途跋涉的考验,才能达成目标。正因为他们这种坚毅的精神,天马才成为神物,佛教才能在中国发扬光大。 丝绸之路沟通欧亚各个地区的文化,通过文化的交流,彼此支援,彼此贡献。中国文明沿着丝绸之路西传,就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中国文明西传,媒介当然是丝绸之路,而具体的商旅、僧侣、使节、和亲公主以至军队,都承担著传载的功能。中国文化的多种精萃都在西传的队伍之中,著名的如四大发明、丝绸、陶瓷,茶叶、药品……等等。 中国文明西传,不仅丰富了西方世界的物质生活,如茶叶和药品便有利于改善日常生活,至于四大发明的西传则有力地推动了欧洲文明的进步,特别是印刷术和造纸术的西传,使西方学术、教育从修道院中解放出来,令知识普及。 中国从西方获取新的文化元素,虽然早在张骞出使西域以前已经开始,但毕竟是在张骞以后才掀起引进文化 *** 的。西瓜以至带有「西」字和「胡」字的种种物产多来自西域。精神文化方面,是指中国引进外来文化;这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本身,比如引进佛教,实际上也为世界佛教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因为佛教在它的原产地曾经有过流失的历史,正是由于中国的佛经翻译活动,才保存了大量佛教的经典。至于西域来的艺术,不仅丰富了当时中国人的生活,而且也给纳入中国文化中。 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西方世界沟通的桥梁,不仅丰富了彼此的物质生活,也扩大了彼此的眼界,提升了彼此的精神文化。人们在丝路初通时的兴奋,对遥远世界的向往,对丝绸之路带来的种种具体感受,无不跃然纸上,谱写了一篇篇绚丽的乐章。包括有大唐国威的表现,如王维《送平澹然判官》诗句:「须令外国使,知饮月氏头」,反映唐初强大的国力使西域诸国畏服;有远嫁异邦公主的哀叹,如《乌孙歌》:「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还故乡。」有渴望立功者的心声,如东汉马援所说的:「男儿当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死于妇人女子手中耶!」有朋友分别时的惦念,如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名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些佳作名句至今仍然令人深受感动。 此外,亦不乏反映中原与边疆文化交流盛况和记载边疆景色的诗歌,对研究丝路历史有重要意义。如唐代诗人岑参在《过碛》(即过戈壁沙漠)诗中说:「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这首诗描绘出辽阔的戈壁大沙漠,天地相连,一望无际。在他的另一首诗《与独孤渐道别》中亦有诗句:「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这里「花门」指回鹘,「叶河」指碎叶河水,诗中指叶河的「蕃王」懂得汉语,反映唐代汉番文化交流的情景。 丝绸之路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大通道,有无数的人从这条路上走过,然而多数人都没有留下一丝一毫的痕迹。法显和唐玄奘都曾经写过:在茫茫戈壁上不辨方向的时候,只能沿着白骨行进──许多人悄无声息地在这条道路上走完了自己生命的旅程,这些白骨就是明证。只有那些到达目的地的成功者,他们留下的记录为千百年后的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是古代人类交往的点滴证明。 在现有的丝路行纪中,因为作者的差异,对于丝路所做的记录也多有不同。佛教僧侣比较重视沿途的佛教状况。使者则关心与各个政权打交道的情形,如北魏时的《宋云行纪》。对于各自如何度过道路的艰难与危险,有的人记录详细,有的竟然毫不在意。多数行纪是个人的记录,也有是应邀而作,如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就是在唐太宗的要求之下完成的。比较《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后者是玄奘自述、弟子记录的,其中关于佛法灵验之事明显是前者不重视的。不过,总的倾向是明清时期的记载反而越发详细,而年代较早的记录,常常留下的只是断简残篇,如唐代杜环的《经行记》。 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以后,与世界性的大航海时代连接,在世界一体化的新局面下,丝绸之路渐渐成为历史。虽然当地的人们依然继续行进在这条古路之上,但同一条路已经再不具有原来的那种沟通世界的干线意义了。丝绸之路在工业化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今天迎来了它的新价值──丝路旅游方兴未艾,凭吊古迹,发思古之幽情;看到敦煌古老壁画的一个线条,高昌古城颓败的一抹尘土,也许可以牵引起你的千年思绪。chiculture/0126b09/0126b09#

古“丝绸之路”已经成为历史,但其在中国历史上开始的中西文明的接触碰撞,并在以后的历次碰撞中相互激发、相互学习,互相从对方的体系中汲取本文化发展需要的养分,相互滋润,使人类在征服与被征服中不断向前发展。本文通过媒介分析、控制分析、内容分析、效果分析等,试图澄示华夏文明沿着丝绸古路传播的图景,并进一步证明文明只有在交流中才能更加发展。在今天开发西部的热潮中,古丝绸之路在传播华夏文明(现代文明)中将焕发生机。

关于丝绸之路研究论文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我们中国运的)。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1)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嘉峪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汉武帝以前,那里小国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国受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目的:汉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 经过:公元前138年,他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十年。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那时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和交往从此曰趋频繁。 (4)西域都护的设立: 2、 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纺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3、班超经营西域: 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东汉==任命为西域都护,他在西域经营30年,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波斯湾。166年,大秦使臣来到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商品交流 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象征。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由于西传至君士坦丁堡的丝绸和瓷器价格奇高,令相当多的人认为中国乃至东亚是一个物产丰盈的富裕地区。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随着商队的行进不断流入欧亚各地。这种远早于丝绸的贸易品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为带动欧亚贸易交流做出了贡献。这种珍贵的商品曾是两河流域各国财富的象征。当青金石流传到印度后,被那里的佛教徒供奉为佛教七宝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远的宗教色彩。而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运往中国的是稀有动物和鸟类、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 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技术西传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刚经》就发现于敦煌。造纸术曾经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这种技术似乎只有东亚及南亚部分国家才有发达的造纸工业。随著丝绸之路的开辟,纸制品开始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人们已在在楼兰遗迹的考古发现了2世纪的古纸。而中亚地区虽然也是用纸,但没有发现造纸工业的证据。很多人认为造纸术的西传为欧洲及中亚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而最初这场变革却是残酷的:唐朝与新兴的阿巴斯王朝在中亚的势力摩擦不断。在对中亚政治格局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怛罗斯战役中,阿拉伯人将中国战俘沿着丝绸之路带回撒马尔罕,而这些战俘中就有长于造纸术的中国工匠。最终造纸术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西域地区沙漠密布,各国的繁荣与水往往是脱不开关系的。天山与昆仑山溶化的雪水是西域的主要补给水源之一。然而收集这些雪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溶化后积聚在山脚的水很短时间就会被蒸发或渗入地下。自汉朝派遣军队囤积在西域发展农业时,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被同样需要水源的军人使用在西域,并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早先西域地区坎儿井技术究竟是由中国还是波斯传入西域一直事件有争议的问题。不过井渠技术和穿井法被证实是用中国传向西方:《史记》中记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攻打大宛,利用断绝水源的方式围困城市。然“宛城中新得汉人知穿井”,令大宛人坚持了很长时间。 中国古代印刷术也是沿著丝路逐渐西传的技术之一。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已经发现了用于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纸制品。其中唐代的《金刚经》雕版残本如今仍保存于英国。这说明印刷术在唐代至少已传播至中亚。13世纪时期,不少欧洲旅行者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将这种技术带回欧洲。15世纪时,欧洲人谷腾堡利用印刷术印出了一部《圣经》。1466年,第一个印刷厂在意大利出现,令这种便于文化传播的技术很传遍了整个欧洲。 宗教思想交流 唐朝(7世纪)时在中国北方发现的西方传教士像东汉初期,佛教自于闻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侧之“丝绸之路”子孔道,全面传到西域各国。关于佛教传人西域地区,目前尚有许多说法。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基本看法是:佛教早在公元前2世纪以后,晚在公元前1世纪末已传入西域了”。据此,佛教公元前87年传入西域于阗以后,公元前60年至公元前10年左右自佛教圣地于阗向西或北方向传播到叶城、莎车、塔什库尔干、喀什、阿克苏、库车、焉首等西域之“丝绸之路”北路各地和向东北方向传播到且末、若羌、米兰、楼兰等西域之“丝绸之路”南北路诸地是理所当然之事。除了佛教,拜火教、摩尼教和景教也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取得了很多人的信仰。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韩国、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 拜火教(一名为祆教)是中国人对波斯琐罗亚斯德教(这可能与西域地区与拜火教敌视的伊斯兰教有关。)的称呼,该教于前5—前1世纪沿丝路向东方传播,被认为是最早传入西域的宗教。拜火教曾是波斯的国教,在阿拉伯帝国兴起后被迫东移。有记载当时西域各国都信仰琐罗亚斯德教,在中国受到当时南北朝时代的北方各国皇帝的支持,唐朝时也有许多祆祠以备“胡商祈福”,地方统治者为控制拜火教的发展,设立萨薄一职,试图将宗教纳入国家管理体系中。但该教宋朝以后则基本消失。其宗教风俗则被维吾尔族、塔吉克族所保留,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风俗。 景教则是叙利亚基督教聂斯脱里教派的一个分支,史料记载景教在唐代初期搏得皇帝好感,李世民曾批准教徒在长安兴建庙寺一所,初称“波斯寺”,后更名为“罗马寺”、“大秦寺”;到唐高宗年间,阿罗本被奉为镇国大法主,往后教堂亦挂上历代唐朝皇帝像。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景教徒伊斯曾协助郭子仪平乱,后被赐紫衣袈裟。从635年开始,景教在中国顺利发展了150年,与祆教及摩尼教并称唐代“三夷教”。在会昌法难之后,景教慢慢走向衰弱,但一直延续到明朝天主教进入中国时。 从西方到东方丝路在元朝之后的逐渐不受注意后,间接刺激了欧洲海权兴起,马可·波罗的中国游记刊行后,中国及亚洲成为许多欧洲人向往的一片繁荣富裕的文明国度。西班牙、葡萄牙国家开始企图绕过被意大利和土耳其控制的地中海航线与旧有的丝绸之路,要经由海路接通中国,并希望能从中获得比丝路贸易更大的利润。一些国家也希望将本国的所信仰的宗教传至东方。1492年,哥伦布远航的一个目标就是最终能到达中国,并开创另一条比丝路更好的贸易要道,但他却在大的失望中带领欧洲发现了美洲这一块新大陆。于是哥伦布之后的探险家在美洲开启了新世界的殖民地时代,17世纪之后,荷兰与英国也陆续在非洲、美洲、南太平洋扩展他们的势力。19世纪初期,尽管欧洲强权已在海上遍布,中国依然被西方认为是向往之地,是最兴旺与古老的文明,学者多认为这是丝路在中西交流史上所带来的精神性影响,也造成西方在近代200年期间,认为与中国交易能获得巨大利润的印象。

【摘要】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更是为我国西部发展奠定了基础。【关键字】丝绸之路 东西文化 欧亚【正文】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我国当代西部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丝绸之路的形成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史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即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 或乘牛车”。即西汉初期国力不济,国库空虚,货缺财乏,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皇帝想要配齐四匹一色的马来拉车,都办不到,而将军和丞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百姓家中 更是毫无积蓄。北方的匈奴则是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习射猎,忘君臣,略婚宦,驰突无垣”。到了公元二世纪,匈奴的势力范围很大,东至辽河,西至葱岭,南临长城,北至贝加尔湖。匈奴自称有控弦之士三十万人随时可以征战,匈奴多次深入到中原地区,肆意抢掠人畜,劫夺财物,严重地威胁着西汉初期的政权。公元前200年,匈奴南下,汉高祖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决心以武力解除北方的边患。但是,刘邦一到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就被匈奴四十万人马围困在白登七天七夜,后因贿赂冒顿阏氏才得以脱险,史称白登之围。因此,怎样解除匈奴为祸的边患,成了西汉政权急待解决的问题。建信侯刘敬提出和亲的妥协政策,他主张与匈奴和亲以换取边境上的安宁,刘邦无奈只得接受了这一建议。汉初对待匈奴以和亲的方式,赠送大量财物求得暂时的相宁,但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匈奴仍然不断南下入侵,掠夺和破坏。文景之治采取休养生息等一系列政策,西汉政府国库日益充实,到了汉武帝时“太仓之 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强大起来,汉武帝刘彻为打击匈奴 ,计划策动西域诸国与汉朝联合,于是派遣张骞前往此前被冒顿单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公元前139年张骞带一百多随从由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虏,遭到长达十余年的软禁。他们逃脱后历尽艰辛又继续西行,先后到达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东部)、大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在身毒(今印度次大陆)的市场上,张骞蓦然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毡、大秦(古罗马)国的海西布,尤其是四川的竹杖和蜀布另他瞠目,由此他推断从蜀地一定有路可通身毒。公元前126年张骞几经周折返回长安,出发时的一百多人仅剩张骞和堂邑父。司马迁称张骞的首次西行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公元前119年,张骞任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历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国、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次大陆)等国。张骞通西域,让西汉政府对西域的地理概况,风土人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汉武帝也从开始的联合大月氏以扼制匈奴,进而向广地万里,重九泽发展,威德遍于四海。为了促进西域与西汉的联系,汉武帝招募了大量商人,利用政府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 国经商。这些商人出西域后大部分成为富商巨贾,从而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剌激了边贸经济的发展,进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原地区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二、丝绸之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当代西部地区的影响。1.政治方面张骞通西域后,地方政权相继遣使跟汉通好,汉也派使者互访,但由于匈奴不断骚扰、丝路沿线强盗横行,出于安全和加强对边陲控制的考虑,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 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直辖机构——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各项事务,这进一步加强了西汉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也增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自此,今新疆广阔地区直接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政治上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对于当代西部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2.经济方面经济方面,丝路是陆路通往西方的必经之路,遍布丝路两侧的大小绿洲城郭,是来往商贾进行贸易活动和贸易联络的处所,互助的集市贸易中既能在这里看到来自中原地区的物 产,也可看到远道而来的舶来品,商品的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多边贸易的增多,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繁荣。由西域传入中原的如哈密瓜、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黄瓜、石榴等 为人们的餐桌提供了丰富的佳肴,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久远的发展也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中。中原的商队输出铁器、金器、银器等奢侈品。所有的贸易活动都为经济的发展,民族间的融合提供了契机。这些都为当今西部繁荣与发展有着前车之鉴。3.军事方面军事方面,由于汉在此地屯田,首先解决了边陲驻军粮食问题。古代凡有军事行动,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漫漫古道运送粮草的艰辛、困苦又非今人所能想象,且不谈劳民伤财 ,兴师动众,仅是一路的损耗也是数以千万计,造成了惨重的浪费。自屯田始自给自足 后勤保障充裕,纵然西进也无需长途舟车劳顿运输粮草,朝廷将一个个屯田地域作为一个个 桥头堡不断向西延伸。汉班超经营西域30余年,以战养战使西域50多个国家都归附汉朝,不仅维护了汉朝边境的稳定,也增强了边防建设,增加了国家物资储备,大大提高了御敌应变能力,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边防安全。日后中国前进与发展深受启发。 三、丝绸之路对西部发展的文化意义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在中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与西方世界的相互交融,推动了国内经济发展,更好地带动了我国西部的进一步发展。1、丝绸之路是中国与西方世界相互了解的走廊。中国的西汉和东汉时期,处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步繁荣阶段 ,当时的欧洲正是罗马帝国时代,处于奴隶制社会鼎盛阶段;中国文化影响了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罗马文化也影响了欧洲和地中海地区,当时东方和西方两大文明地区缺乏的就是相互了解的窗口,中国的丝绸之路边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历史上有着非凡的意义。丝绸之路带给中国古代的还有后来长期的对外篇二:丝绸之路与中国论文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败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时起,丝绸之路就作为一条沟通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路径在随后历史上的各时期发挥着无可匹敌的作用。但如此的一条延续了千年的古道,却在人类历史走进了近代文明之时,逐渐地在岁月的风尘中消逝。公元前138年张骞为实现汉武帝夹击匈奴的战略计划而出使西域,但结果却与此行目的相去甚远,当时的大月氏国却因"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所以在此意义上,张骞是无功而返。但是他所带回的有关西域的信息却让当时的汉武帝下定了联系西域诸国的决心。所以,公元前119年,张骞受命再次出使西域,不过此行目的却在通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也是自此,中国的包括丝绸在内的商品开始大规模西传。就这样在接下来的历史中,才有了“丝绸之路”这样一条沟通着中国与中亚、欧洲的重要通道,也为此后千百年的历史添上了绚丽的一笔。不得不承认,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国,对欧洲,对中亚各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带动了当时的汉王朝的兴盛,同时中国的各种先进技术传进中亚与欧洲,也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样的一条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所带来的是精神性质的影响。但是,当中国进入东汉王朝的历史,丝绸之路却被冷落。由于东汉时期内患不断,因此汉朝政府放弃了对西域的控制,但此举也造成了西域各国纷争不断,以至于后期商道难以通行,而当时的政府为了防止战争波及本国,经常关闭玉门关,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丝路东段天山北南路的交通陷入半通半停。此时的丝绸之路已没有当年的繁华。但在唐朝,丝绸之路却又迎来它的第二次繁荣时期。当时的统治者在国家经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开始重新注意西北方的这条丝路。在后来的一段时期,借战争的机会,又重新打通了这条沉寂了几百年的商道,让它又一次在历史的舞台上焕发生机。而且在当时,唐人已不能满足陆上丝绸之路带给他们的欲望,于是,开辟于西汉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在这一时期得到繁荣发展,当时的中国商品畅销世界,令世界各国瞩目。到了南宋时期,南宋政府早已无法控制整个西北。因而西北丝路的衰落日益明显,而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路的开辟,逐渐有取代西北丝路的现象。在元朝,蒙古人统治当时的中国,他们所征服的辽阔疆域使丝绸之路实际上成为了蒙古帝国内部的交通路线。虽然蒙古帝国的统治者们并没有建立严格的、十分完善的中央集权体系(这也许与其游牧民族的特性有关),各地并没有统一的行政体系,但蒙古帝国也摧毁了以往在丝绸之路上大量关卡和腐朽的统治,令丝绸之路的通行比以往各个朝代都要方便一些。不过沿着丝路前进的人们,大多是以宗教信仰及其他文化交流为使命的人们,而不再是以商人为主导的丝绸之路了。在此后的历史中,随着西域诸国湮没在流沙之下,丝绸之路作为一条商道也逐渐被历史所冷落,丝路走向了它的衰落。在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并且当时的奥斯曼帝国匪盗猖獗,加上其对西亚的掠夺,丝绸之路逐渐衰落。我们注意到,当时的汉朝所实行的是对外开放的政策,因此才有丝绸之路的出现以及它的初期发展,它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也在不断地促进这条商道的发展,国家经济文化也因此得到繁荣发展。而这样的开放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明朝中后期实行“海禁”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逐渐落后于世界水平,而丝绸之路的衰落只是它的一个缩影。这样的丝路的兴衰史告诉我们,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必要的,它所带来的不仅是商业的繁荣,还是与世界先进技术的沟通,因此,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顺应历史潮流之举。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另一方面,当欧洲在中世纪以后开始觉醒,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洲各国,中国的各种传统商品再也难以与各种工业产品相竞争。法籍伊朗裔学者阿里-玛扎海里认为:“在促使古老的丝绸之路遭到遗弃的主要因素中,应提到近代技术工业的诞生和发展,这种工业以代用品取代了来自中国的传统产品。”因此,缺少了商品的流动,作为商道的丝绸之路便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与此同时,西方的欧洲文明也在此时不断地扩大自己在中亚的影响,中国在古代世界的主流地位被取代。并且,工业革命是交通业大大发展,丝绸古道的徒步履行便不再需要。因此,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带给世界的影响,也在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中被体现。此外,全球航海业的兴起,也冲击着丝绸之路的发展。由于海上航行周期和成本降低,安全性也大大提高,但陆上行程周期长且条件艰苦,因此,陆上商道便被取代。而且在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崛起,他们阻塞了东方经中亚到达欧洲的商道,即丝绸之路。这导致欧洲一些贸易城市的衰败,为寻求新的商道,他们开始了大航海时代。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也间接导致了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败。当代,作为一条古老商道的丝绸之路已经淡出历史的舞台,消逝在漫天的黄沙之中,伴随着的还有那西域诸国古老的文化和古道上叮当的驼铃。但是,当历史的车轮滚进20世纪,古老的丝绸之路转型后又一次焕发出生机。在里海,在波斯湾,从中亚到中东,约占世界储量三分之二的石油被发现,这些地区迅速成为世界能源供应中心。世界各种力量迅速集结,在这一地区展开激烈争夺。古老的丝绸之路变为石油之路,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新丝绸之路在功能和性质上已不同于古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对中国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的新表述,其实质是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开拓发展问题。这是一项对外涉及大区域安全和经济合作,对内关乎国家能源安全、边疆安全、区域平衡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西部重大产业布局的国家战略,是西部大开发国策的深化和延伸。 通过建设新丝绸之路,为中国营造一个与周边国家之间良好的政治、国防、民族环境,将会有利于中国和中亚、南亚、西亚、欧洲地区的经济联系更紧密,文化更互融,政治更互信,必定会有利于国家民族团结和稳定发展。 此外,还可以推进区域间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各种互联互通,有利于提高区域间的合作水平,激发区域内经济增长潜力。更有利于消化国内的过剩产能,有利于构筑以开放促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东部再改革的新格局。 从中国的历史和丝绸之路的经验来看,面对中国第一轮改革红利的逐渐消失,开放就成为了推动中国改革的最有力的力量之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是中国参与新一轮全球性价值链创造和分工的重大举措,是投资建设增长的最大回旋空间,同时也能倒逼中国国内改革红利的出现,通过改革红利的释放来维持中国各方面的持续发展,这将有利于中国经济及中国周边经济的增长。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开发建设问题,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且挑战大于机遇的老课题。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其最大的特点是战略性、系统性、长远性以及合作性。如何以更加深远的眼光和更加务实的作风去把握历史发展机遇,如何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加有效的举措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要素配置,是我们面临的战略性新课题。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开发与建设定位中,要从发展战略、产业规划、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管理水平、合作协调诸多方面去把握丝绸之路的发展机遇,要形成向西开放开发的战略姿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生产要素流通和高端要素配置中,只有赢得要素配置的话语权、主导权才能有机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开发建设,进而赢得发展机遇。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论文范文资料

一带一路战略意义的论文范文篇3 论文摘要: 2013年9月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10月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由此,“一带一路”作为中国一个新时期对外大战略浮出水面。中国为何如此重视“一带一路”的建设?究竟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深刻意义?要真正办好这件大事,还是需要加深对它的认识。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由中国倡议,而建设则需要得到相关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中国要能与他们取得共识,开展密切合作,共同参与建设。 论文关键词: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外开放,经济发展 2013年9月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10月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由此,“一带一路”作为中国一个新时期对外大战略浮出水面。前不久,中央召开中央 财经 领导小组会议,就如何落实“一带一路”进行研究,指出,“一带一路”的提出是“时代的要求”,是“一个包容性的巨大发展平台”,“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利益结合起来”。他要求,“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要抓住关键的标志性工程,力争尽早开花结果”。这表明,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正式提上日程,要由计划见之于行动了。 中国为何如此重视“一带一路”的建设?究竟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深刻意义?要真正办好这件大事,还是需要加深对它的认识。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由中国倡议,而建设则需要得到相关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中国要能与他们取得共识,开展密切合作,共同参与建设。 一、“时代要求”的含义 为何说“一带一路”是时代的要求?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最突出的特征是和平与发展,也就是说,追求和平,实现发展是各国人民最大的诉求。 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其中最为关注的是中国强大了要干什么,如何干。世界以往发展的历史表明,大国必争,强国必霸。尽管中国一再宣称,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是,别的国家仍然不太相信,听其言,观其行,这也不难理解。人们担心,一旦中国采取扩张型战略,与美国争夺影响力,世界就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发生大国争端,进而引发大的战争。作为不走传统大国崛起道路宣示的实践,中国主动提出与美国构建基于不对抗、开展对话与合作的新型大国关系;同时,也通过倡导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破除人们对于中国会实施扩张性战略的疑虑。中国希望以此向世界表明,中国致力于和平发展的承诺不是空话,立志要把实现合作共赢的承诺付诸行动。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一批新兴经济体崛起,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步入起飞门槛,是这个时代的突出特征。如何维护发展大势,为发展中国家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是时代的要求:尽管中国是世界经济大国,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本身的发展需要出发,中国将会继续把发展放在首位:鉴于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贸易大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需要要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建更好的发展环境。“一带一路”可以作为推动发展合作的大平台,把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中国的投入和带动,动员各方的积极性,打造新的发展空间,创建新的发展引擎。 “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中国与相关国家一起规划项目。长期以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融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长期项目工程建设融资,非常困难。而现有国际金融机构能力有限,私人金融机构投资意愿不强,导致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发展的综合环境改善缓慢。通过“一带一路”,创建合作性融资机构和其他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可以破解融资瓶颈,中国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中国倡导成立金砖国家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宣布出资成立丝路基金等,目的就在于此。有人把中国这样的举动称为“新马歇尔计划”,这足不对的。当年的马歇尔计划是美周援助战后的欧洲经济重建,而如今的新融资机构建设理论是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和共享资源。有人批评中国是想通过此举破坏现有的国际机构设置,这也是误解,或者是巾伤,因为中国倡建的这些机构并不是以搞垮现有机构为目的,而是作为它们的补充和加强。 因此,“一带一路”不是一种对抗战略,而是一种合作战略,它是开放、合作的。只有以开放的思维与合作的理念来认识“一带一路”,才可以理解和认识其时代要求的含义。 二、出于大战略的设计 “一带一路”是大战略设计,具有综合的含义,既是基于中国本身的发展,也是基于地区和世界的发展。因此,不能把“一带一路”作为短期行为的项日来对待有人为“一带一路”画出了线路图,也有人为它确立了时间表,应该说这是不准确的。从落实的意义上说,它要有行动步骤、项目规划,也要有落实的时间表,但这只能作为分布的行动计划,并不是包揽全部一揽子计划。 从中国发展的大战略来考虑,“一带”,即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实现发展的地区均衡的战略,也是对外关系结构均衡的战略。中国开放发展从沿海地区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沿海地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但这也导致两个大的不均衡:一是国内的东西部发展不均衡,西部发展大大落后;二是对外关系的不均衡,东重两轻。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一则为中困两部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二则为发展与中亚、西亚等国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机遇。传统的丝绸之路,起白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今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接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主要的特点是贸易通道。当今推动“一带”建设,并不是要简单地恢复历史上的大通道,而是要以“丝绸之路”的互利交往精神,建设新的开放与合作的经济发展带,把中国与沿线国家以发展这个主线紧密连接起来,构建经济、政治、安全、人文全面链接的新关系,构建基于共同利益的命运共同体。 “一路”,即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倡导和建没新时代的海洋新秩序。两方大国崛起后所奉行的是基于控制海洋的“海权论”。中国要做海洋大国,是不是也要走海洋争霸、海洋霸权的老路呢?“一路”战略倡议就是一个最清晰的回答:中国要推动建设的是基于海上航行开放自由、海上共同安全和海洋资源共同开发的新秩序,合作发展的沿海经济带。公元前200年秦汉之际兴起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历史延伸中不断拓展为交通贸易的黄金路线。这条海道自中国东南沿海,穿过南中国海,进入印度洋、波斯湾,远及东非、欧洲,构成四通八达的网络,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沟通全球文明的重要走廊。如今,“一路”战略下的内容不仅仅是打通基于开放安全的航海通道,而且还要推进发展合作,与海上相关国家共同打造沿海发展经济带,通过港口连接,港口经济、沿海经济可创建新的发展空间。 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大战略设计的支撑基础。实现互联互通,就是要构建基于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的全方位链接,发展四通八达的基础设施网络(陆、海、空交通网络),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互联互通的概念最早由东盟提出来,后来扩展到东亚合作机制、亚太合作机制,如今也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二近些年,构建白贸区是一个大趋势,白贸区的主要内容是推动市场开放,通过开放促进要素资源的流动,推动贸易、投资的发展。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的瓶颈是基础设施落后,各国间存在诸多妨碍物流、投资、服务以及人员流通的限制,互联互通网络建设不仅要发展基础设施网络,而且要消除妨碍交流的规制,制定统一的或者是互认的新规则。要克服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瓶颈障碍,需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 显然,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来认识,“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设计指导思想既超越了自贸区和多边贸易体制,旨在推进综合发展环境的构建,也突破了中国以我为主的利益观,强调共同建设,共同发展。“一带一路”的合作项日不是通过谈判,而是通过协商,是新型的发展合作方式。 三、周边是首要 中国有20多个近邻国家,陆海相接,构成特殊的关系。中国一向把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定为国家对外关系的重点和外交的优先目标。2013年中央召开r周边外交T作座谈会,强调“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中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要积极运筹外交全局,突出周边在中同发展大局和外交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出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亲、诚、惠、容的理念。“一带一路”应运而生,标志着中国对与周边国家关系认识的重大战略性转变,新的国家战略日渐清晰,即推动基于共同发展的中国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中国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发展的成功是内靠改革,外靠开放。与历史上的封闭大不一样,如今的开放型经济,与世界和区域市场紧密联系,形成了具有线性特征的周边经济圈。“一带一路”将会使周边经济罔的联系更为紧密。经济是基础.紧密的经济联系创建紧密的经济利益,而紧密的利益是构建中国与周边邻国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一带一路”将会大大改变以往以贸易和资源为主的经济关系结构,以互联互通的建设为基础,逐步构建开放发展的经济区,形成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以及人文广泛交互融合的经济带。 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阶段中国主要依靠吸收外资、扩大l叶J口来加快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后,要实现由大变强的提升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尽管中国的经济面向世界市场,但是,周边地区是中国未来发展最直接和最便利的新空问。周边地区,除个别发达国家外,西北部、南部、东南部,包括南亚、东盟、中亚等国家都是发展中地区,这些地区发展愿望强烈,发展潜力巨大。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可以从中国的发展中得到好处,搭上中国发展的便车获得较快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也会从周边国家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拓展机会,从而使周边地区成为中国延伸发展的依托带。 四、需要开放的大视野 “一带一路”是一种跨区域的开放性框架,以周边地区为起点和重点,但不限于此,作为一项大战略,可以更大地延伸和拓展空间,从亚洲到欧洲再到非洲,也可以延伸到更广的区域。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是一个带有动态特征的大战略规划,是开放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主动性战略而非主导性战略,是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依托,并进一步延伸的全球性战略,是构建稳固的、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立见成效的。应从现在开始,从基础做起,但要着眼长远,不能太急,要先易后难,先近后远,抓住重点。应有优先秩序。首先是经济,重点也是经济,并且应先从近处逐步推远。当然,光搞经济不行,还要拓展政治关系,发展安全合作,也需要注重文化建设。对于“一带一路”,不仅需要我们自己认识清楚,也要让别的国家认识清楚。因为,建设要靠大家建设,靠大家共同参与,特别是要让相关国家的人民感受到“一带一路”的建设带给他们的利益,让他们认识到参与者负有建设的责任。 五、面临的挑战 当然,要把“一带一路”的倡议变为现实,取得成效,也面临诸多挑战。 挑战之一是战略疑虑,即对中国倡议的战略意图有怀疑。一些近邻国家怀疑中国借此实施扩张,对于合作共建基础设施网络存有疑虑,不太愿意让中国参与大通道的建设,把经济问题政治化;一些非政府组织受到其他力量的鼓动,散布一些抵制中国参与的舆论;一些大国出于担心排斥自己的考虑,也对自己的伙伴国施加压力,甚至直接出面做工作,制造中国主导的舆论。比如,对于亚投行的建设,美国就公开表示反对,日本也拒绝参加,美国的盟友,如澳大利亚、韩国都不表示支持。对于公路、铁路网络的建设,印度、缅甸也都表现出质疑,对于中国发展与一些国家(如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的海上与港口合作,也被赋予政治甚至军事含义。 挑战之二是如何妥善解决或者化解争端。比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需要妥善解决南海争端,创建搁置争议、合作建设的环境和气氛,以合作代替争斗。一则,要与争端当事国进行对话协商,增加合作的共识;二则,要加强与东盟组织的协商,在落实好南海行为宣言的基础上,尽早完成南海行为守则的谈判,签署协议,推动落实。2015年是中国一东盟海洋年,要利用好这个契机,就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制订行动计划。这一步走好了,会有助于推动更大范围海上丝绸之路项目的建设。 挑战之三是如何创建可持续的新发展方式。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以往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关系主要是在资源领域,即开发利用中亚的资源,建设通往中国的能源输送管道。要建设经济带,就要改变简单的能源关系,在中亚地区建设资源加工业、加工制造业以及服务业,使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只有中亚国家的经济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彼此才可以从中得到更大的拓展空间。在最近召开的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通过务实合作促进合作共赢。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第一站是中亚国家,这是起点区域,起点搞好了,才可以进一步延伸。 中国上升为一个实力大国,自己的利益诉求多了,影响力也会增大,能干的事情也多了,各种议论都会有。“一带一路”既然是大战略,既然方向确定了,就要认真实施,一步一个脚印,本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理念合作;要强调共同建设、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共享利益;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包括各种国际组织、区域组织的积极性,使“一带一路”战略变成大家的战略。 猜你喜欢: 1. 一带一路战略意义及实施措施 2. 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意义1500字 3. 关于一带一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4. 一带一路是什么意思 5. 一带一路战略意

你写错了,应该是1500字吧

写作思路:可以从丝绸之路的历史和经过为背景进行阐述,中心要明确,语言要通顺连贯等等。

正文: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东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洛阳。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要道,但为何在河西走廊上没有“丝门”而有“玉门”?早在文献记述丝绸之路之前2000年,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线路已经开通,但它不是为出口丝绸,而是为进口和田玉 [6]  。“丝绸之路”名称是德国学者的“发明”。

19世纪末,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其后,德国历史学家郝尔曼在20世纪初出版的《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过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

传统的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接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数千年来,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学术考察者沿着丝绸之路四处活动。

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有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有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还有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等。

先秦时期,连接中国东西方交流的通道已经存在,丝绸正式西传始于西汉通西域,丝绸之路真正形成始于西汉张骞凿空。这个时期,丝绸的传播源、传播的目的地、传播的路线都非常清楚,有史可依,有据可查,传播的数量也非常大,东西方是有计划、甚至是有组织的进行丝绸贸易,所以丝绸之路真正开辟于西汉武帝时期。

西汉时,阳关和玉门关以西即今新疆乃至更远的地方,称作西域。西汉初期,联络东西方的通道被匈奴所阻。汉武帝时,中原始与西域相通,开始加强对西域的经略。西域本三十六个国,后来分裂至五十多个,都位于匈奴之西,乌孙之南。

汉武帝听说被匈奴侵犯西迁的大月氏有报复匈奴之意,就派人出使大月氏,联络他们东西夹攻匈奴。陕西汉中人张骞以郎应募。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率领100余人向西域进发,途中被匈奴俘获,滞留了10年,终于寻机逃脱,西行数十日到达大宛。

这时大月氏已不想攻打匈奴而继续西迁,张骞没有达到目的,在西域待了一年多东返,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了一年多,后适逢匈奴单于死,国内大乱,元朔三年(前126年),张骞趁机回到大汉,受到汉武帝的热情接待,被封为太中大夫。此次西行前后达10余年,虽未达到目的,但获得了大量西域的资料,史学家司马迁称张骞此行为“凿空”。

张骞归国后,汉武帝曾遣使探求通过罗马开辟一条不经匈奴而到大夏的交通线,但是没有成功。后来汉军击败匈奴,取得了河西走廊地区,打通了西汉与西域之间的通道。霍去病在祁连山大破匈奴后,张骞建议联络西域强国乌孙,以断匈奴右臂。

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目的是招引乌孙回河西故地,并与西域各国联系。张骞到乌孙,未达目的,于元鼎二年(前115年)偕同乌孙使者返抵长安,被张骞派往西域其他国家的副使也陆续回国。乌孙使者见大汉人众富厚,回国归报后乌孙渐渐与大汉交往密切,其后数年,张骞通使大夏,从此,西汉与西北诸国开始联系频繁起来,张骞凿空西域,丝绸之路正式开通,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

但是,西域诸国仍未完全摆脱匈奴的控制,楼兰、车师等国在匈奴的策动下,经常劫掠西汉派往西域的使臣和商队。为了确保西域通道,元封三年(前108年),汉将王恢率骑兵击破楼兰,赵破奴率军击破车师。

元封六年(前105年),西汉又与乌孙王和亲,联合挟制匈奴。同时为了打破匈奴对大宛的控制并取得大宛的优秀马种汗血马,汉武帝派李广利领兵数次进攻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攻破大宛都城,使西汉在西域的声威大振,确保了西域通道的安全。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至此畅通。

关于丝路华章论文范文写作

一直以来,在谈到丝路合作时,旅游业充当着先导产业的角色,可以加强各层面的联系沟通,通过共同开发旅游线路、开通航班航线、提高通关便利化,通过旅游国际合作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而带动各领域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和民心相通。

那么作为先导的丝路旅游本身又该如何发展呢?在刚刚结束的丝绸之路旅游国际大会上,这成为业界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

注重沿线自然、文化资源的保护,主打丝路旅游文化牌、推进跨界发展,这些各有侧重的建议,为丝路旅游提供了颇具建设性的发展思路。

思路,从丝绸之路兴起之初就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000多年前,倘若没有一个走出国门看世界的思路,古人如何能够毅然突破山水阻隔,开通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畅通文化交流?

在今天“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更是如此。

在谈到“一带一路”建设时,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中央党校亚太研究中心秘书长赵磊强调:有思路才有丝路,尤其是各地 ***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必须有所作为。

具体到丝路旅游的发展,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跨境联合推广、客源的聚集等都需要有相应的规划。

丝绸之路既是一条古老的路,同时也是一条年轻的路。

古老在于,这条路上集聚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沉淀了千年的历史记忆;年轻在于,在“一带一路”提出之前的相当长时间内,都没有成熟、系列性的旅游产品,对于游客而言,丝绸之路的神秘面纱仍未揭开。

此次丝绸之路旅游国际大会上专家们所提供的发展建议,从宏观上为丝路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尊重历史、保护文化、共同开发。

具体到各个地方,则需要有更具象的措施。

以丝绸之路上的西安为例,西安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地位显著,许多景点享誉世界,然而西安旅游业宣传推广的国际化程度较弱,而丝路旅游恰恰需要国际合作,客源互送。

因此,就西安而言,发展丝路旅游不仅需要在宏观上注重保护文化资源,主打文化牌,更需要在具体操作中考虑自身的现实困境,有的放矢。

而这也正是国内丝路沿线省份发展丝路旅游需要关注的重点。

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她坐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

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由于清王朝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仅存的部分经卷,现在陈列于北京故宫等处。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我们人类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历史创造中有四种文化范围最广、自成体系、光芒四射,他们是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而这四种文化在一个地方迷人地交汇过,并被最灿烂的表现出来,这个地方就是中国的文化圣地——敦煌.今天,我们一起来到敦煌莫高窟,亲自体验了莫高窟的无限神奇魅力.

我们来到了第96窟,导游说这座大佛高35.5米呢!是莫高窟第一大佛.它有十几层楼那么高,站在他脚下,仰望大佛,感觉我们就像一只只渺小的蚂蚁.这么高大的佛像,古代的艺术家却把它雕塑的线条流畅、栩栩如生.

接下来,我们来到第130窟,这座佛高约26米,是莫高窟第二大窟.古代匠师将佛像头部塑的较大,高达7米,超过人体的正常比例.匠师巧妙地利用来自洞窟前明窗的光线在这些面上投下的阴影,使得我们抬头仰视的人觉得佛像五官轮廓分明,高大雄伟、庄严神圣.由于长期被流沙掩埋,受潮气侵蚀,此画已受到严重损坏.

随后,我们又来到第148窟,这是释迦摩尼的涅槃塑像.佛身长14.7米.由于涅槃像采用横卧姿势,俗称为“卧佛”或者“睡佛”.塑像虽然经过后代重修,但佛像仍然线条流畅.因为孔子有72个弟子,所以卧佛身边也有72个弟子,它们形态各异都站在卧佛后面.因为这座佛像已经涅槃,所以这个洞窟形状像棺材,洞窟壁上和顶上全部画满了姿态万千、栩栩如生的佛像.

我们又参观了第17窟、103窟、112窟……其中有些洞窟的佛像都被卑鄙的盗贼给盗走了,有的被卖到国外展出.我国珍贵的文物流失了,多么可惜啊!

离开莫高窟,我万分舍不得,心里默默祝愿着:拥有无限魅力、栩栩如生的莫高窟啊,希望你永远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灿烂辉煌的一页……

敦煌莫高窟游记 文 / 西河居士 怀着对敦煌的憧憬与神往,在经历了茫茫戈壁的长途跋涉后,当我醒过神来的时候,终于明白自己已经站在了敦煌莫高窟面前,真想大声高喊:我来了.但是,出于对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敬仰、也出于对如来佛祖的敬畏,我只能默默地、虔诚地审视着这颗点缀在茫茫大漠之中的人间明珠. 步入寺区,环顾一下,莫高窟周围是戈壁、沙漠、不毛的秃山,而这里却独具一片青翠,泉水叮咚,树木繁荫,不能不让人感到神奇.首先映入眼帘的“大牌坊”雄伟壮丽,气势不凡,坊额上“石室宝藏”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系于右任先生题写.敦煌莫高窟以它创建年代之久、建筑规模之大、壁画数量之多、塑像造型之美、保存之完整,以及艺术之博大精深而闻名天下、享誉国内外.汉唐雄风吹拂着敦煌,丝路驼铃吟咏着敦煌.“敦,大也,煌,盛也.”莫高窟背靠鸣沙山,面对三危峰,上下五层,窟区南北全长1600多米,现存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错落,密布崖面,洞窟里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那多姿的飞天,精美绝伦的壁画,构图精巧的莲花砖,烘托出了一个充满宗教氛围的佛国世界.莫高窟始凿于公元366年,从隋至元,历代多有增建,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是一个有1600余年历史的旷世奇葩.现保存有从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10个朝代的洞窟492窟,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15尊.其中壁画是莫高窟艺术的精髓,规模宏大、题材广泛、艺术精湛无与伦比.壁画内容有佛像、佛教史迹、经变、神话、供养人等题材和装饰图案.窟中飞天壁画最为传神,飞天飞绕在上空,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挥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那迎风摆动的衣裙,飘飘翻卷的彩带,使飞天飞得多么轻盈巧妙、潇洒自如、妩嵋动人.洞窟的佛像造型精美、栩栩如生,大小不一,最高的43.5米,最小者高不盈尺.造像为泥质彩塑,神态各异.1900年发现了著名的藏经洞,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精品震惊天下,同时也开始了外国强盗抢偷洞窟文物的丑恶历史.1987年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随着电影《敦煌》的放映,使得敦煌更加驰名,来此游览的人也越来越多,许多外国游客专程前来观瞻.有一位学者看后感慨地说:“看了敦煌石窟,就等于看到了世界的古代文明.” 现在,当魂牵梦绕的奢望终于变为现实的时候,面对无边大漠,面对苍凉遗址,万般感触涌上我的心头.我感慨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感慨帝国列强的凌强欺压与野蛮掠夺,感慨辉煌的过去逝者如斯,感慨今日之中国正在谱写着新的华章! 敦煌莫高窟的导游词(转载)作者:李子栗子梨 大家好!我就是本次“敦煌之游”的导游,我姓肖,大家叫我肖导好了.今天,我就带大家游览具社会、生产、生活、交通、建筑、艺术、音乐、舞蹈、民情风俗、宗教信仰、思想变化、民族关系、中外交往等情况.在我国三大石窟中,莫高窟是开凿最早,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珍贵的价值.有“人类文化珍藏”、“形象历史博物馆”、“世界画廊”之称. 现在我进入洞窟参观,首先我们去参观有名有“藏经洞”.这个洞窟位于系统工程号洞窟甬道的北侧,编号为17窟,洞窟原是晚唐时期河西都僧统洪的“影窟”,有碑文载这一事实.1900年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道士王圆录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打开了秘百多年的“藏经洞”,这些珍贵无比的文物终于重见天日了,但是清王朝的腐败加之王圆录的愚昧,使这些珍贵的文物遭到了帝国主义分子的肆无忌惮的掠夺和盗劫.1905年沙皇俄国的奥勃鲁切夫来到莫高窟,以六包日用品为诱饵,取了一批文物.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仅用数十块马蹄银,劫取了约一万多卷,同时还有佛教绣品和佛画五百多幅,现藏于大英博物馆;1908 年法国人伯希和盗走文物六千多卷,现在藏于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和吉美博物馆.1911年10月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的吉川小一郎和桔瑞超盗走约九百余卷.直到1910年清 *** 才将被劫余的文物运往北京,收藏在北京图书馆.在运输途中及运到北京后不少文物被偷、损坏、遗失,是中国考古史上一次难以估量的损失. “藏经洞”发现的这些文书内容包括宗教经典和多种文字写的世欲文书,它涉及到许多学科,是研究古代宗教、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资料,经过国内外学者几十年的研究、开拓出一门全新热门的学科--敦煌学. 那么藏经洞是什么时候、为何密封的呢?一说是:十一世纪初,西夏侵入敦敦煌时为了保护经典而藏;一说是:不用但又不能丢弃的神圣经典存放;再一说是:为了防止伊斯兰教徒破坏而藏.后来收藏了这些经典的僧侣,逃的逃了,还俗的还俗了,死的死了.直到本世纪初发现这个洞窟为止,再没有人知道这件事. 下面我带大家去参观328窟,这个洞窟的精彩所在为塑像,在进入洞窟前,就彩塑的大致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莫高窟的彩塑有圆塑、浮塑、影塑等几种形式.小的不足盈寸,最大的高34.5米,是世界第四大佛.一般的塑像都是用木头搭架,上面缠。

1.这就是黄山,奇甲天下的黄山。我终于何以登上这让我盼望已久的黄山。无数的奇松怪石天然巧成,奇异飘渺的云海,清澈见底的温泉,并称黄山四绝。

黄山的奇松怪石很有名,松树本是很普通的植物,可黄山的松树就与众不同了。它只要一条石缝,一撮土就可以立于天地之间。它依山势和风向扎根在悬崖峭壁中,顽强的生存下来,漫山遍野到处郁郁葱葱,像给群山披上一身绿色的被子,天下闻名的松树有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它们个个千姿百态神韵飞扬。

不知不觉我已经到了妙笔生花和笔架峰的景点,我想如果我能拿起这支神笔,一定能写出天下妙笔生花美妙绝伦的文章。接着我们又到了仙人晒靴的景点,我想这只靴子一定是湿得太厉害了不信你看一看,它都在哪晾晒了几千年了。

我登上黄山的一座山顶看见远处的山中有雾气磅的云海,怎么难到我们到了海边了吗?噢这就是云海,云海千姿百态,形象万千,有时变成汹涌澎湃的海浪,有时像一群安静的小绵羊,山峰在云海之间若隐若现,云海这神奇的美容师,更让黄山披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我身在其中,觉得自己仿佛在人间仙境一般,有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

让我感到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太匆忙我就没去成黄山四绝之一温泉。以后我一定要第二次登上黄山。

2.洞庭湖

春天一来,洞庭湖便显得生机勃勃。万物复苏,湖边四处都是绿色,绿得耀眼。尤其是洞庭湖旁的翠柳,都在争相媲美。午后,阳光照射在湖面上,柳树倒映着,洞庭湖也变成绿色的了。

夏天是炎热的,阳光照射下来,狗儿热得发出了“呼哧,呼哧”的声音,人们都进屋吹风扇去了。唯有洞庭湖,此时,它橙黄一片,连柳树也被照映成橙黄涩色了。因为我的家乡坐落于洞庭湖上,所以只有打开窗户,便能见到洞庭湖。如若此时你的心情不好,便可以看看它,它能使你的心境慢慢平静下来,说起来,洞庭湖可是一个调节心境的魔法师呢!

人们都说,春天的景物最美,可我却认为秋天的洞庭湖最美,秋风一吹,树叶都纷纷掉落,给洞庭湖铺上了金地毯,在洞庭湖旁,柳枝杂乱无章的掉落在地上,像天然而成的凉席。黄昏时,便是洞庭湖的一天中最美的时候了,洞庭湖面上金光粼粼,湖边散落着柳枝,这个景色煞是好看,若能制成一幅画就好了,只可惜,黄昏的时间转瞬即逝,无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作出一幅风景画。这可真是一大遗憾啊!冬天的洞庭湖也是丰富的。当天气愈发寒冷时,柳树的枝干便结起了冰柱,湖水也在逐渐冰封。而狂风大作时,洞庭湖便像大海般汹涌澎湃起来了,而柳树则摇摇欲坠,总叫人担心下一秒是否会倒塌。

春天的洞庭湖是温柔的;夏天的洞庭湖是热情的;秋天的洞庭湖是美丽的;冬天的洞庭湖是粗犷的。洞庭湖是个多变的少年,琢磨不透。

以莫高窟的形式随便写了几个山东的自然景物,书法一下自己的感情。

至于你那点儿分,自己留着买棺材么,你就是出100分儿人家稀不稀着帮你写?说那话太有意思了,很傻很天真! 1.泰山 又称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等。名称之多,实为全国名山之冠。

泰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五经通义》云:“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

泰山突兀的立于华北大平原边上的齐鲁古国,同衡山、恒山、华山、嵩山合称五岳,因地处东部,故称东岳。泰山南麓,泰山形成于太古代,因受来自西南和东北两方面的挤压力,褶皱隆起;经深度变质而形成中国最古老的地层——泰山群 十间,到 金代,孔子后裔一直是孔庙东边,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位的 2.孔府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

孔子死后,子孙后代世代居庙旁看管孔子一遗物,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扩大到数提高,孔府建筑不断扩大,至宋、明、清达到现在规模。现在孔府占地约7.4公顷,有古建筑480间,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 。

3.崂山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最高峰崂顶海拔1133米,是我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它耸立在黄海之滨,高大雄伟。

当地有一句古语说:“泰山云虽高,不如东海崂。” 山光海色,道教名山。

莫高窟(Dunhuang Caves)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长约1600多米, 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 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号为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 莫高窟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保留有从十六国 莫高窟 、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的洞492 个,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两千身,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若把壁画排列,能伸展3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个画廊.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敦煌艺术极感兴趣,不断进行研究,形成了一个专门学科“敦煌学”. 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敦煌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环顾洞窟的四周和窟顶,到处都画着佛像、飞天、伎乐、仙女等.有佛经故事画、经变画和佛教史迹画,也有神怪画和供养人画像,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图案等.莫高窟的雕塑久享盛名.这里有高达33米的坐像,也有十几厘米的小菩萨,绝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数量众多,堪称是一座大型雕塑馆. 莫高窟是一座伟大的艺术宫殿,是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莫高窟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 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于1991年授于"世界文化遗产"证书.并被列入苏教国标版语文第九册课文,题为《莫高窟》.被列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题为《敦煌壁画》. 外国的旅游者的评价对莫高窟的评价是: "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相当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 莫高窟景色 "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画廊." "它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一直到清代的一千五百年间,在三华里长的鸣沙山上壁上,密密层层地建造了四百八十多个洞窟,布满了彩塑佛像和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彩色佛像共有两千多身,最大的一个高达三十三米.壁画的技巧高超,数量惊人,如果一方方连接起来,可排成五十多华里长的画廊.此外,在一个封闭的石室中,还发现了大量的价值极高的古代经卷,文书,画卷等. 从市区至莫高窟约有25公里,汽车行驶约25分钟左右.莫高窟古称千佛洞,这里并不是指有一个千个佛或一千个洞窟,佛语泛指有许许多多的佛和洞窟.在我国有四大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和敦煌的莫高窟,之所以莫高窟的声誉远远超越其他石窟.其原因一是敦煌莫高窟开凿年代较早,迄今已有1643年的历史;二是规模宏大,现保存完好的洞窟492个,像蜂窝一样密密麻麻排列着,错落有致,绵延1600多米;三是雕塑,壁画十分精美,现存彩塑2499身,壁画45000平方米,有人称敦煌莫高窟既是一大雕塑馆,又是一个佛教艺术画廊. 据莫高窟的碑文记载,公元366年,有位叫乐尊的僧人云游到鸣沙山东麓脚下,此时,太阳西下,夕阳照射在对面的三危山上,他举目观看,忽然间他看见山顶上金光万道,仿佛有千万尊佛在金光中闪烁,又好像香音神在金光中飘舞,一心修行的乐尊被这夕阳映照的沙漠奇景感动了,他老人家不知道这是矿物质在太阳照射下的光学反应,认为这就是佛光显现,此地是佛祖的圣地.于是乐尊顶礼膜拜,决心在这里拜佛修行,便请来工匠,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以后人们陆续修建,历经东晋、前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明、清,经过十几个世纪的努力,先后开凿了一千多个洞窟.此后,佛门弟子、达宫贵人、商贾百姓,善男信女都来这里捐资开窟,从4世纪至14世纪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不断,经久不衰. 编辑本段沿革概述 莫高窟前临宕泉河,面向东,南北长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上、下最多有五层.它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

女士们,先生们,欢迎来到历史悠久的敦煌莫高窟,我是你们的导游,大家叫我小潘吧!敦煌莫高窟可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哦!四大石窟还有: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麦积山石窟.但是这些石窟都不能和敦煌莫高窟比美,因为敦煌莫高窟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窟呢!它的历史也很悠久,它修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北朝、隋朝、唐朝、五代、西夏和元朝这几个朝代都修建过.说完了这些,就跟我到敦煌莫高窟中去看看吧!你们看,这就是敦煌莫高窟西南方向的一个洞窟:西千佛洞,你们猜这个洞有多长吗?一定不知道吧,其实这个洞有2.5公里长呢!这些泥巴彩塑在这个洞里有34个呢,但是整个莫高窟的彩塑就有2415个呢!各种各样的石窟大小不一,最大的第16窟达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才高不到一英尺.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非常的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的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和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生活方面的画作.好了,说了那么多,我们就去参观下一个景观吧!你们看,这个东西是一个九层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立于崖窟中段,与崖顶等高,巍峨壮观.其间有弥勒佛坐像,高36米,由石胎泥塑而成,是除了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之外的第三大佛哦!好了,敦煌莫高窟游览结束,欢迎有机会再到这里来玩.。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她坐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

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由于清王朝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仅存的部分经卷,现在陈列于北京故宫等处。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