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期刊影响因子高代表期刊好吗

发布时间:

期刊影响因子高代表期刊好吗

影响因子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由于它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所以可公平地评价和处理各类期刊。通常,期刊影响因子越大,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一种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也即其刊载的文献被引用率越高,一方面说明这些文献报道的研究成果影响力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该刊物的学术水平高 。SCI影响因子也称IF值(Impact Factor,IF),是美国ISI(科学信息研究所)的JCR(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优助医学对SCI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解释:出版当年之前两年该期刊在当年被引用次数总和 ÷ 前两年该期刊出版文献之总篇数(例如:某刊1996 及1997 年共出版181 篇文章,而在1998 年共被引用210 次,则Impact Factor 为210÷181=1.16,一般而言Impact Factor >1表引用率颇高)。

期刊的影响因子越高声望不一定越高。

影响因子是期刊影响力的一种计算方法,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比如说,某期刊2014年、2015年发文总量是200个,2014年、2015年被2016年被引次数总计100个,那2016年该期刊的影响因子就是:100÷200=0.5。

影响因子指标是相对统计值,可克服大小期刊由于载文量不同所带来的偏差。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其学术影响力也越大。一般来说影响因子高,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但影响因子的判断也不是绝对客观的。

不同专业对应的期刊杂志的影响因子差别很大,综合类的和专业类的期刊影响因子差别也非常大。比如说,一个综合类的期刊,因是大类,因为研究的领域广所以引用率也比较高,影响因子就高;而比较小类的冷僻的专业,因为研究的人本来就少,被引用率就低。

影响因子多高算高:

一般发表论文,影响因子在5分左右就不错了,如果高于10那就非常了不得了。影响因子是否高是要相对比较的,在同专业同范围的期刊里,大于2的算高,大于1的可以算比较高,一般我们发的都是零点几的。

我们比较影响因子,一定得是在同行业同研究范围里去比较,这样才比较科学,有比较价值。跨行业比较影响因子并不能很明白的说明哪个期刊更好。研究临床医学的,说比研究神经科的影响因子高,那根本没有可比性好不好,范围差太大了。

影响因子跟期刊优劣并不能绝对上是线性正比关系。国内很多单位评职称时会将期刊的影响因子作为一项量化标准,但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影响因子的根本意义和来源,在选择期刊时也要注意这一点。

一般来说影响因子高,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也就是越好!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

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

学术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是指期刊近两年的平均被引率,即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被引用的平均次数。

用公式表示为:

影响因子=该刊前2年所发表的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次数/该刊2年内所发表的论文总数.

从其定义可知,影响因子的三个决定因素分别为时间(2年)、论文总数(该刊连续2年内所发表论文总数)、被引用次数(上述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总次数)。

影响因子并非一个最客观的评价期刊影响力的标准。一般来说影响因子高,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对于一些综合类,或者大项的研究领域来说,因为研究的领域广所以引用率也比较高。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缩写IF)是指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创始人尤金·加菲得(Eugene Garfield)在1960年代创立,其后为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重大革新。

基本是可以这样理解的,因为SCI期刊的影响因子是通过这本杂志的引用量计算出来的,也可以说引用的人越多,说明此杂志的文章越权威,越前言,越有价值,当然影响因子是每年更新的,如果需要查询可以去优助下载个目录,当然他们也可以做医学方面的SCI

期刊影响因子高

期刊的影响因子越高声望不一定越高。

影响因子是期刊影响力的一种计算方法,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比如说,某期刊2014年、2015年发文总量是200个,2014年、2015年被2016年被引次数总计100个,那2016年该期刊的影响因子就是:100÷200=0.5。

影响因子指标是相对统计值,可克服大小期刊由于载文量不同所带来的偏差。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其学术影响力也越大。一般来说影响因子高,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但影响因子的判断也不是绝对客观的。

不同专业对应的期刊杂志的影响因子差别很大,综合类的和专业类的期刊影响因子差别也非常大。比如说,一个综合类的期刊,因是大类,因为研究的领域广所以引用率也比较高,影响因子就高;而比较小类的冷僻的专业,因为研究的人本来就少,被引用率就低。

影响因子多高算高:

一般发表论文,影响因子在5分左右就不错了,如果高于10那就非常了不得了。影响因子是否高是要相对比较的,在同专业同范围的期刊里,大于2的算高,大于1的可以算比较高,一般我们发的都是零点几的。

我们比较影响因子,一定得是在同行业同研究范围里去比较,这样才比较科学,有比较价值。跨行业比较影响因子并不能很明白的说明哪个期刊更好。研究临床医学的,说比研究神经科的影响因子高,那根本没有可比性好不好,范围差太大了。

影响因子跟期刊优劣并不能绝对上是线性正比关系。国内很多单位评职称时会将期刊的影响因子作为一项量化标准,但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影响因子的根本意义和来源,在选择期刊时也要注意这一点。

期刊影响因子排名如下:

今年共有近13000本期刊获得影响因子,其中60%以上的期刊IF实现了上涨。

影响因子最高的仍然是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但今年下跌较多,由508.702降至286.130。

国产期刊影响因子最高的是Cell Research,最新IF为46.297,重回国刊榜首。

Nature和Science分别为:69.504和63.714。IF上涨(绝对值)最多的是Lancet,由79.323增长至202.731。

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代表期刊影响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也就是某刊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数,它实际上是某刊在某年被全部源刊物引证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所发表的全部源论文数之比。

k 为某年, Nk-1+Nk-2 为该刊在k-1年与k-2发表的论文数量总数, nk-1 和nk-2 该刊在 k 年的被引用数量。也就是说,某刊在2005年的影响因子是其2004和2003两年刊载的论文在2005年的被引总数除以该刊在2004和2003这两年的载文总数(可引论文)。

期刊的影响因子代表什么

影响因子是代表期刊影响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

它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期刊引证报告(JCR)中的一项数据,指的是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是1972年由E·加菲尔德提出的。

它是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

许多著名学术期刊会在其网站上注明期刊的影响因子,以表明在对应学科的影响力。如,美国化学会志, Oncogene等。

影响意义:

影响因子并非一个最客观的评价期刊影响力的标准。一般来说影响因子高,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对于一些综合类,或者大项的研究领域来说,因为研究的领域广所以引用率也比较高。比如,生物,和化学类的期刊,这类期刊一般情况下就比较容易有较高的影响力。

影响因子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其学术质量的优劣,但影响因子与学术质量间并非呈线性正比关系,比如不能说影响因子为5.0的期刊一定优于影响因子为2.0的期刊,影响因子不具有这种对学术质量进行精确定量评价的功能。

影响因子是一个量化和半质化的指标,

影响因子指的是某一期刊中的论文

影响因子=该刊前2年所发表的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次数/该刊2年内所发表的论文总数。

影响因子在科技期刊评价方面的优点是不容忽视的,它深受文献检索机构、科技信息中心以及期刊管理部门的青睐,并广泛应用于科研管理、文献研究、馆藏资源评价及科技期刊评价。

影响因子是一个量化和半质化的指标,该指标用论文平均被引率反映了某期刊近期在科学发展和文献交流中所起的作用,能客观反映该期刊近年来的学术影响力。

一般认为,影响因子能够较好地反映期刊被使用的真实客观情况,可以较公平地评价各类学术期刊,通常一种期刊的影响因子越高,其发表的文献被引用率越高,一方面说明这些文献报道的研究成果影响力越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该刊物的学术水平越高。

它不仅是一种评价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评价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当然,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比较一般只适用于这个学科内部,不能对不同学科期刊的影响因子进行简单类比。

种子期刊影响因子

其实植物生理领域最顶级的是Annual Review of Plant Physiology and Plant Molecular Biology(好像去年还是今年改名称为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了) 影响因子:2004年16.24、2005年17.78、2006年19.837剩下的就是plant Physiology 和plant Cell 这两个了。如果你能在Annual Review上写篇综述,那么基本上就能评上院士了。在后两者上发文章....那是我们这里比较好的毕业要求...

补充一点:影响因子越高,往往越难以发表。所以还是要结合论文质量去选择合适的期刊,可以去常笑医学网、梅斯医学这种网站去查询一下期刊的具体资料,选择更适合你论文的投稿就好,要在追求高影响因子和保证命中率之间做好平衡。

第一步:打开中国知网,首页搜索栏右边 有一个“出版物检索”点击进去第二步:进入出版来源导航,输入检索词(也就是期刊的名字),点击“出版来源检索”第三步:进入检索的页面后,就可以看到搜索的杂志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第四步:点击该期刊杂志,还可以看到该杂志的详细情况;第五步:可以详细看到该期刊的基本信息;例如曾用名,主管主办单位,刊号,创刊时间等。出版信息,例如:文献量,下次次数,引用次数;评价信息,例如:数据库收录情况、历年评为中文核心期刊情况、期刊荣誉等。

【中药名】小麦芽(《神农本草经集注》)【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30一120厘米。叶鞘无毛;叶舌膜质,短小;叶片平展,条状披针形,长10一20厘米,宽5一10毫米。穗状花序圆柱形,直立,长5一10厘米,宽约1厘米,穗轴每节着生1枚小穗;小穗长约l0毫米,含3—5小芝,两侧鹾扁,侧面向穗轴,无柄;颖卵形,近革质,中部具脊,顶端延伸成短尖头或芒;外稃扁圆形,顶端无芒或具芒;内稃与外稃近等长,具2脊。颖果卵圆形或矩圆形,顶端具短毛,腹具纵沟,易与稃片分离。花果期7—9月。【分布】 全世界广泛栽培。我国北方各地均栽培。【产地产量】 内蒙古各地栽培。产量极多。【入药部分】 秋季采收果穗,晾晒,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取成熟果实(小麦)、未成熟果实(浮小麦),晒干备用。【药材鉴别】 性状 颖果长圆形,两端略尖,长至6毫米,直径1.5—2.5毫米。表面浅黄棕色或黄色,稍皱缩,腹面中央有一纵行深沟,顶端具黄白色柔毛。质硬,断面白色,粉性。气弱,味淡。商品有时带有未脱净的颖片及稃,颖片革质,具锐脊,顶端尖突;外稃膜质,顶端有芒,内稃厚纸质,无芒。鉴别 颖果横切面:果皮与种皮愈合。果皮表皮细胞一列,壁较厚,平周壁尤甚;果皮中层细胞数列,壁较厚;横细胞一列,与果皮表皮及中层细胞垂直交错排列,有纹孔;有时在横细胞层下可见管细胞。种皮棕黄色,细胞颓废皱缩,内为珠心残余,细胞类方形,隐约可见层状纹理。内胚乳最外层为糊粉层,其余为富含淀粉粒的薄壁细胞。果实粉末白色,有黄棕色果皮小片。主要特征:淀粉粒主为扁平的圆形、椭圆形或圆三角状,直径30一40微米,侧面观呈双透镜状、贝壳状,宽11一19微米,两端稍尖或钝圆,脐点裂缝状,复粒少数,由2—4或多分粒组成。横细胞成片,细长柱形,长38—232微米,直径6—21微米,壁含珠状增厚。果皮表皮细胞类长方形或长多角形,长64—216微米,直径16—42微米,壁念珠状增厚。果皮中层细胞细长条形或不规则形,壁念珠状增厚。非腺毛单细胞,长43—950微米,直径11一29微米,壁厚5一11微米。【化学成分】 幼苗中含有Apigenin—di—C—acylglycosides,这种新甙之一是Sinapyl一8一D—galactosyl一6一C一arabinosylapigenin。此外,还含有Vicenin—1、isoscha—ftoside、and schaftoside或者是他们的半乳糖基异构体以及蜀黍苷[Dhurrin,2一β—D—glucopyranosyloxy-2一(4-hydroxyphenyl)一2S—acetonitrile]。叶和杆中含有CH3(CH2)7CHO及其异构体醛和醇类等挥发性物质。种子含淀粉53—70%,蛋白质约11%,糖类2-7%,糊精2-10%,脂肪约1.6%,粗纤维约2%。脂肪油主要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的甘油酯。尚含少量谷甾醇、卵磷脂、尿囊素、精氨酸、淀粉酶、麦芽糖酶、蛋白质酶及微量维生素乙等。麦胚含植物凝集素。【性味功能】 中药味甘,性凉。小麦:养心安神,除烦。浮小麦:益气,除热,止汗。 蒙药味甘,性凉、重、腻。滋补,接骨,镇“赫依协日”病。【主治】 中药小麦:治心神不宁,失眠,妇女脏躁,烦躁不安,精神抑郁,悲伤欲哭。浮小麦:治自汗,盗汗,骨蒸劳热。蒙药治体虚,骨折损伤,“赫依协日”病。【用量用法】 中药30一60克,水煎服;外用小麦面适量,调敷烫火伤处。蒙药多入丸散剂。

期刊small影响因子

SMALL影响因子是期刊所有文章的被引次数,与期刊文章数的比值,具体算法复杂一些。

通常来说,影响因子越高说明期刊越好,但是例外也有很多。一些经典老牌杂志,影响因子一直不高,但是非常权威,各个领域都有这样的杂志。

注意事项

1、对非行业顶刊而言,10分以上的多了,理论上会降低10+非顶刊的含金量。但我认为短时间内也不会有实质性影响,比如你毕业的要求不太可能突然从10+立马变成15+吧。而且 ,如果一个没啥名气的期刊影响因子突然从4变成了14,那我建议保险起见反而要观察一年再投。

2、而如果是行业顶刊,不管升降它还是顶刊,含金量是不会降低的。 不管影响因子如何,圈子里的顶刊也还是顶刊。

SMALL影响因子是期刊所有文章的被引次数,与期刊文章数的比值,具体算法复杂一些。通常来说,影响因子越高说明期刊越好,但是例外也有很多。一些经典老牌杂志,影响因子一直不高,但是非常权威,各个领域都有这样的杂志。

影响因子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每年出版的《期刊引用报告》(JCR,全称Journal Citation Reports)上的一项数据,指的是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创始人尤金·加菲尔德博士(Eugene Garfield)在1960年代创立。其中的科学引文索引,即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诞生于1964年,是最知名的文献检索工具之一。

ISI自创立之初就建立起了严格的期刊遴选标准和流程,并在美国费城总部设立了由各领域专业人员构成的编辑发展部专门负责期刊的遴选和评审工作,五十多年来坚持一贯而严格的选刊标准,遴选全球最高质量的学术期刊,目前最新的引用数据涵盖了80个国家、234个学科的11655种期刊(据2018年JCR)。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