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资本主义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资本主义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怎么写一、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选题要恰当毕业论文写作,选题是关键,在学习撰写毕业论文时首先就应该学会如何选题。在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时,应着重注意选题要恰当。题目大小适中,对实际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应结合当前科技和经济发展,尽可能选择与社会发展及实际工作相结合的题目。一个题目太小了则不利于展开理论上的探讨。比如,"储蓄柜台客户填表制度的废除"就是一个十分具体的小题目。如果做一篇2-3千字的小型论文就可以将这种制度上的变革目的和效果阐释清楚,但是拿它来做一篇1万字左右的毕业论文就显得小题大做了。这种具体业务做法上的些许改变其意义一般也不是太大的。反过来,一个题目太大则不利于抓住重点展开论述。比如,"入世后,中资银行如何迎接外资银行挑战",这个题目要做好大概可以写一本厚厚的专著。类似的题目诸如“中国保险业发展初探”、“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发展中间业务”、“也论金融风险的产生与防范”等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可以在同一个题目下探讨多方面的问题。这样,撰写论文时就无法落笔,往往是什么都涉及到一点儿,但什么都不深入、谈不透。一个适当的题目应当是着眼点十分清楚的。某个方面的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见解,有一些因素使得它不能一下子得出结论,需要做一些分析才能看出结果;但是,假如站在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结论也不同。这种问题很适合于一篇1万余字的毕业论文规模,也是学生尝试着用自己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好题目。 选题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 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所以假如学生对问题了解甚少或几乎没有什么感想,那么,要挖空心思讨论一个问题就难了,因为他将不知道到底应该持有什么样的见解才是对的。假如学生对一个问题已经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那么,剩下来的事就只是将能够支持其感想的一些理论和事实数据找出来加以整理,用以支持和表达他的论点。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一篇6000余字的论文没有一点儿自己的感受是很难写成的,除非做裁缝,将他人的文章相互拼凑在一起完事。也有这样一种获得自己观点的案头方法,即先大量阅读某个方面的学术文章,看别人在这方面有些什么见解,一边看一边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经过一定的阅读就会在这方面积累相当多的知识,而自己的见解也可能慢慢形成。有时候学生可能对一些观点有所怀疑,不妨将自己的怀疑提出来,用实事去分析它们是否合理,通过对不同的观点所依据的条件的对比分析,就可以找到一些依据,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否成立,这本身就是一种论证过程,写出来也许就是一篇好文章,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应该指此。 选题应鼓励学术创新 避免选择已经完全得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选题要注意与时俱进,鼓励解决实际问题。经济学方面的课题经常是很具有时代性的,一个课题会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中国证券市场呼唤开放式基金",这原是一个不错的课题,但是,目前显然已是一个过了时的课题,因为中国证券市场已经推出了开放式基金,对于"是否需要"这类讨论而言,暂时已不具有特别的意义。但是,假如换成"开放式基金运作效果分析"仍不失为一个可以研究的课题。 选题应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 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应脱离专业范围,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毕业论文必须在专业有关的方向上选取,可以做交叉性的课题,但是,完全不相关的课题则不符合要求,一定要注意避免。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 (一)总标题 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有: ①揭示课题的实质。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关于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经济中心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之我见》等。 ②提问式。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容易激起读者的注意。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等。 ②交代内容范围。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意,以求引起共鸣。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如《试论我国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等。 ④用判断句式。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乡镇企业的兴起看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等。 ⑤用形象化的语句。如《激励人心的管理体制》、《科技史上的曙光》、《普照之光的理论》等。 标题的样式还有多种,作者可以在实践中大胆创新。 (二)副标题和分标题 为了点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对总标题加以补充、解说,有的论文还可以加副标题。特别是一些商榷性的论文,一般都有一个副标题,如在总标题下方,添上“与××商榷”之类的副标题。 另外,为了强调论文所研究的某个侧重面,也可以加副标题。如《如何看待现阶段劳动报酬的差别——也谈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开发蛋白质资源,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探讨解决吃饭问题的一种发展战略》等。 设置分标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晰地显示文章的层次。有的用文字,一般都把本层次的中心内容昭然其上;也有的用数码,仅标明“一、二、三”等的顺序,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紧扣所属层次的内容,以及上文与下文的联系紧密性。 对于标题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要明确。要能够揭示论题范围或论点,使人看了标题便知晓文章的大体轮廓、所论述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不能似是而非,藏头露尾,与读者捉迷藏。二要简炼。.论文的标题不宜过长,过长了容易使人产生烦琐和累赘的感觉,得不到鲜明的印象,从而影响对文章的总体评价。标题也不能过于抽象、空洞,标题中不能采用非常用的或生造的词汇,以免使读者一见标题就如堕烟海,百思不得其解,待看完全文后才知标题的哗众取宠之意。三要新颖。标题和文章的内容、形式一样,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做到既不标新立异,又不落案臼,使之引人入胜,赏心悦目,从而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目录 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 设置目录的目的主要是: 1.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该论文之前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读者决定是读还是不读,是精读还是略读等。 2.为读者选读论文中的某个分论点时提供方便。长篇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许多分论点。当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个分论点时,就可以依靠目录而节省时间。 目录一般放置在论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论文的导读图。要使目录真正起到导读图的作用,必须注意: 1.准确。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相一致。也就是说,本文的标题、分标题与目录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2.清楚无误。目录应逐一标注该行目录在正文中的页码。标注页码必须清楚无误。 3.完整。目录既然是论文的导读图,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项内容,都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得遗漏。 目录有两种基本类型: 1.用文字表示的目录。 2.用数码表示的目录。这种目录较少见。但长篇大论,便于读者阅读,也有采用这种方式的。 三、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 内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属部分,一般放置在论文的篇首。 写作内容提要的目的在于: 1.为了使指导老师在未审阅论文全文时,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大体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逻辑顺序。 2.为了使其他读者通过阅读内容提要,就能大略了解作者所研究的问题,如果产生共鸣,则再进一步阅读全文。在这里,内容提要成了把论文推荐给众多读者的“广告”。 因此,内容提要应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了解论文内容的要点。论文提要要求写得简明而又全面,不要罗哩罗嗦抓不住要点或者只是干巴巴的几条筋,缺乏说明观点的材料。 内容提要可分为报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 报道性提要,主要介绍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较全面。 指示性提要,只简要地叙述研究的成果(数据、看法、意见、结论等),对研究手段、方法、过程等均不涉及。毕业论文一般使用指示性提要。举例如下: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固然应服从上级规划部署的全局,但主要的着眼点应放在对下负责,对本地的经济发展,对本地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负责,这才是发展全局经济的前提,从而也自然在根本上符合对上负责。 ●变部门“齐抓共管”企业为共同服务于企业,应成为部门工作的主要重点。(摘自《政府在市场经济中 如何定位》一文的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的写作要求可以概括为“全、精、简、实、活”。具体说来: 1.内容提要要求具有完整性。即不能把论文中所阐述的主要内容(或观点)遗漏。提要应写成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 2.重点要突出。内容提要须突出论文的研究成果(或中心论点)和结论性意义的内容,其他各项可写得简明扼要。 3.文字要简炼。内容提要的写作必须字斟句酌,用精练、概括的语言表述,每项内容不宜展开论证说明。 4.陈述要客观。内容提要一般只写课题研究的客观情况,对工作过程、工作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等,不宜作主观评价,也不宜与别人的研究作对比说明。一项研究成果的价值,自有公论,大可不必自我宣扬。因而,实事求是也是写作内容提要的基本原则。 5.语言要生动。提要既要写得简明扼要,又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在词语润色、表达方法和章法结构上要尽可能体现文彩,以求唤起读者阅读正文的欲望。 四、正文 正文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这是毕业论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它章节有专门详细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五、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又叫参考书目,它是指作者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所查阅参考过的著作和报刊杂志,它应列在毕业论文的末尾。列出参考文献有三个好处:一是当作者本人发现引文有差错时,便于查找校正。二是可以使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教师了解学生阅读资料的广度,作为审查毕业论文的一种参考依据。三是便于研究同类问题的读者查阅相关的观点和材料。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 (一)总标题 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有: ①揭示课题的实质。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关于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经济中心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之我见》等。 ②提问式。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容易激起读者的注意。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等。 ②交代内容范围。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意,以求引起共鸣。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如《试论我国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等。 ④用判断句式。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乡镇企业的兴起看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等。 ⑤用形象化的语句。如《激励人心的管理体制》、《科技史上的曙光》、《普照之光的理论》等。 标题的样式还有多种,作者可以在实践中大胆创新。 (二)副标题和分标题 为了点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对总标题加以补充、解说,有的论文还可以加副标题。特别是一些商榷性的论文,一般都有一个副标题,如在总标题下方,添上“与××商榷”之类的副标题。 另外,为了强调论文所研究的某个侧重面,也可以加副标题。如《如何看待现阶段劳动报酬的差别——也谈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开发蛋白质资源,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探讨解决吃饭问题的一种发展战略》等。 设置分标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晰地显示文章的层次。有的用文字,一般都把本层次的中心内容昭然其上;也有的用数码,仅标明“一、二、三”等的顺序,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紧扣所属层次的内容,以及上文与下文的联系紧密性。 对于标题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要明确。要能够揭示论题范围或论点,使人看了标题便知晓文章的大体轮廓、所论述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不能似是而非,藏头露尾,与读者捉迷藏。二要简炼。.论文的标题不宜过长,过长了容易使人产生烦琐和累赘的感觉,得不到鲜明的印象,从而影响对文章的总体评价。标题也不能过于抽象、空洞,标题中不能采用非常用的或生造的词汇,以免使读者一见标题就如堕烟海,百思不得其解,待看完全文后才知标题的哗众取宠之意。三要新颖。标题和文章的内容、形式一样,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做到既不标新立异,又不落案臼,使之引人入胜,赏心悦目,从而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有论有文 直接查找这个名字就行 求求:一五六 九零五 七九四零 实体做论文的 负责修改都很认真 希

论文怎么写 一、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 (一)总标题 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有: ①揭示课题的实质。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关于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经济中心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之我见》等。 ②提问式。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容易激起读者的注意。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等。 ②交代内容范围。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意,以求引起共鸣。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如《试论我国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等。 ④用判断句式。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乡镇企业的兴起看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等。 ⑤用形象化的语句。如《激励人心的管理体制》、《科技史上的曙光》、《普照之光的理论》等。 标题的样式还有多种,作者可以在实践中大胆创新。 (二)副标题和分标题 为了点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对总标题加以补充、解说,有的论文还可以加副标题。特别是一些商榷性的论文,一般都有一个副标题,如在总标题下方,添上“与××商榷”之类的副标题。 另外,为了强调论文所研究的某个侧重面,也可以加副标题。如《如何看待现阶段劳动报酬的差别——也谈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开发蛋白质资源,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探讨解决吃饭问题的一种发展战略》等。 设置分标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晰地显示文章的层次。有的用文字,一般都把本层次的中心内容昭然其上;也有的用数码,仅标明“一、二、三”等的顺序,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紧扣所属层次的内容,以及上文与下文的联系紧密性。 对于标题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要明确。要能够揭示论题范围或论点,使人看了标题便知晓文章的大体轮廓、所论述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不能似是而非,藏头露尾,与读者捉迷藏。二要简炼。.论文的标题不宜过长,过长了容易使人产生烦琐和累赘的感觉,得不到鲜明的印象,从而影响对文章的总体评价。标题也不能过于抽象、空洞,标题中不能采用非常用的或生造的词汇,以免使读者一见标题就如堕烟海,百思不得其解,待看完全文后才知标题的哗众取宠之意。三要新颖。标题和文章的内容、形式一样,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做到既不标新立异,又不落案臼,使之引人入胜,赏心悦目,从而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目录 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 设置目录的目的主要是: 1.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该论文之前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读者决定是读还是不读,是精读还是略读等。 2.为读者选读论文中的某个分论点时提供方便。长篇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许多分论点。当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个分论点时,就可以依靠目录而节省时间。 目录一般放置在论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论文的导读图。要使目录真正起到导读图的作用,必须注意: 1.准确。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相一致。也就是说,本文的标题、分标题与目录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2.清楚无误。目录应逐一标注该行目录在正文中的页码。标注页码必须清楚无误。 3.完整。目录既然是论文的导读图,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项内容,都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得遗漏。 目录有两种基本类型: 1.用文字表示的目录。 2.用数码表示的目录。这种目录较少见。但长篇大论,便于读者阅读,也有采用这种方式的。 三、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 内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属部分,一般放置在论文的篇首。 写作内容提要的目的在于: 1.为了使指导老师在未审阅论文全文时,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大体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逻辑顺序。 2.为了使其他读者通过阅读内容提要,就能大略了解作者所研究的问题,如果产生共鸣,则再进一步阅读全文。在这里,内容提要成了把论文推荐给众多读者的“广告”。 因此,内容提要应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了解论文内容的要点。论文提要要求写得简明而又全面,不要罗哩罗嗦抓不住要点或者只是干巴巴的几条筋,缺乏说明观点的材料。 内容提要可分为报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 报道性提要,主要介绍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较全面。 指示性提要,只简要地叙述研究的成果(数据、看法、意见、结论等),对研究手段、方法、过程等均不涉及。毕业论文一般使用指示性提要。举例如下: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固然应服从上级规划部署的全局,但主要的着眼点应放在对下负责,对本地的经济发展,对本地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负责,这才是发展全局经济的前提,从而也自然在根本上符合对上负责。 ●变部门“齐抓共管”企业为共同服务于企业,应成为部门工作的主要重点。(摘自《政府在市场经济中 如何定位》一文的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的写作要求可以概括为“全、精、简、实、活”。具体说来: 1.内容提要要求具有完整性。即不能把论文中所阐述的主要内容(或观点)遗漏。提要应写成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 2.重点要突出。内容提要须突出论文的研究成果(或中心论点)和结论性意义的内容,其他各项可写得简明扼要。 3.文字要简炼。内容提要的写作必须字斟句酌,用精练、概括的语言表述,每项内容不宜展开论证说明。 4.陈述要客观。内容提要一般只写课题研究的客观情况,对工作过程、工作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等,不宜作主观评价,也不宜与别人的研究作对比说明。一项研究成果的价值,自有公论,大可不必自我宣扬。因而,实事求是也是写作内容提要的基本原则。 5.语言要生动。提要既要写得简明扼要,又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在词语润色、表达方法和章法结构上要尽可能体现文彩,以求唤起读者阅读正文的欲望。 四、正文 正文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这是毕业论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它章节有专门详细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五、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又叫参考书目,它是指作者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所查阅参考过的著作和报刊杂志,它应列在毕业论文的末尾。列出参考文献有三个好处:一是当作者本人发现引文有差错时,便于查找校正。二是可以使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教师了解学生阅读资料的广度,作为审查毕业论文的一种参考依据。三是便于研究同类问题的读者查阅相关的观点和材料。 当然,论文所列的参考文献必须是主要的,与本论文密切相关的,对自己写成毕业论文起过重要参考作用的专著、论文及其它资料。不要轻重不分,开列过多。 列出的参考文献一般要写清书名或篇名、作者、出版者和出版年份。

上百度 什么都知道

有关资本主义的论文

1,(一)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和发展的特点��随着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的产生和发展,在思想领域和社会政治领域出现了深刻的变革,人类社会开始向近代迈进。在思想方面,西欧早期资产阶级掀起了一场反封建、反神学的新文化运动,发端于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意大利并迅速波及整个西欧。文艺复兴运动要求在意识形态上打破教会的神学世界观,以人文主义为理论武器,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沉重打击了封建宗教势力,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使人类自我意识日益觉醒,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思想解放作用。在社会发展方面,新航路的开辟使国际市场开始逐步形成,世界开始打破封闭状态,走向统一,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成长开始形成趋势。在政治方面,资产阶级借助反对宗教神学,进行反封建斗争,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兴起。由于资产阶级处于形成时期,资产阶级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资产阶级还没有先进的理论武器。因此,这一时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锁。在政治制度方面,在经济、阶级和思想条件都比较成熟的基础上,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成功,首先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以上诸方面相互作用,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市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桎梏,尼德兰革命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树立了典范。在各方面共同作用下,西欧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逐渐发展、壮大。��(二)东方的衰落与西方世界优势形成的原因��从16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古代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东方古国如中国、印度、阿拉伯等,终于在社会前进的竞赛中落后于西方,逐步沦为西方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西方的世界优势地位逐渐确立。��西方之所以在向近代的迈进中领先世界,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①殖民掠夺为西方世界优势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新航路开辟后,西方迅速走向世界,把许多地区和国家变为自己的殖民地任意掠夺、宰割,加速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养肥了本国的资本家,从而壮大了资产阶级力量。②文艺复兴运动为西方世界优势的形成提供了精神食粮。在中世纪神学思想的影响下,种种束缚使人们不能放手干一番事业,而文艺复兴为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和掠夺榨取做好了精神准备,使人们产生了为现世幸福而奋斗的人生观和奋发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③宗教改革是西方世界优势形成的清道夫。中世纪的西方,教会与封建统治狼狈为奸,天主教会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宗教改革解除了它对资产阶级的束缚,新教的许多教义则从精神上、心理上推动和鼓舞资产阶级肆无忌惮地对外扩张。④良好的政治环境为西方世界优势的形成保驾护航。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前期,代表中央集权的王权需要新生资产阶级的支持,以彻底战胜地方贵族;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保护自己的事业,因而双方能结成反封建联盟,政府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扶植和保护政策,典型的是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东方众多泱泱大国落后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生产方式落伍了。具体而言:①封建专制统治日益强化,如中国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日本的幕府体制、莫卧儿帝国的阿克巴建立了完备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种强大的统治权力有助于巩固传统的封建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结构,封建自然经济难以解体,资本主义萌芽难以成长。②东方国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导致自然经济的固守和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中国就是一个明证。③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中国、日本都长期实行闭关政策,严重影响了海外贸易和经济文化交流,而繁荣的海上贸易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东方各国轻视和忽视这个条件,只能落后于历史的进程。④缺乏新思潮的冲击。东方国家努力维持传统的教化,非正统的思想,如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传统的伦理道德起着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武器的作用,得不到舆论声援的资本主义萌芽极易夭折。��(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和规律��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指17、18世纪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的西欧一些先进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些革命是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革命,取得的胜利也至多是推翻封建制度,解决资产阶级掌权的问题。它只能是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基本原则,而不可能建立完整、健全的资本主义社会。因此,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统治的君主立宪制,美国是资产阶级与种植园主联合掌权的三权分立制,法国确立了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热月党人和拿破仑的统治。即使这样,封建势力仍不甘失败,进行反扑。拿破仑帝国的失败表明:当时即便是资本主义力量最强大的欧洲,仍然是封建势力更强大些,资本主义的确立还需要进一步发展,经历更多的斗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主要有:①革命只发生在少数资本主义发展比较充分的国家,如英美法等国。因为资本主义力量尚未强大到使革命一蹴而就的程度,加之各国的革命又与当时的国际环境息息相关,革命只能在小范围内爆发。其他主要君主国在革命影响下,通过改革的途径向资本主义过渡,但这一时期没有实现这种过渡。②革命的领导者大多是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人民群众是其同盟军。因为资产阶级具备了经济和政治思想方面的力量,能够制定反封建的纲领,提出明确的斗争口号。他们的反封建斗争既体现了自身利益,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此时的人民群众自觉不自觉地服从了资产阶级的领导,还没有明确的反对资产阶级的意识。③革命的理论武器是启蒙思想。欧洲启蒙思想家提出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学说,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一整套构想,为日后各国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④革命基本成功后,掌握政权的是大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即金融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相对强大,而且与政府往来密切,又能赢得群众拥护,成为整个资产阶级的代表。⑤革命进程曲折多变,如英国资产阶级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复辟与反复辟斗争,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国革命也是如此。⑥激进的革命措施最终被取消,保留的一般是大资产阶级掌权时的成果,最终在成熟的基础上稳定下来,法国革命比较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胜利,主要表现在革命推翻了旧制度,使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同时,各国的革命又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如英国革命为美、法革命树立了榜样,美国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法国革命的爆发。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出现表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21世纪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的世纪。资本主义的变化与发展直接影响其历史命运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发展。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资本主义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资本主义的论文篇1 浅谈资本主义未灭亡的原因和本质 一、 资本主义仍未灭亡的原因 列宁说过,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而帝国主义的垄断性、垂死性和腐朽性,使其正在加速走向灭亡。然而,资本主义制度和帝国主义国家却在经过了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并巩固了统治,创造出了新的经济繁荣。“资本主义现在,至少是当下,已经出现了胜利者的姿态,它曾经看上去已经被送进了垃圾箱,今天又从历史的垃圾箱里钻了出来,在这个地球上又重新挺拔起来,而且在用各种新的方式表现自己”。 (一)资本主义的新特征 冷战结束以后,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黄金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不可否认的成就,特别是工人的生活条件大幅改善、社会财富极大增加。在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在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流行起来。这种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表现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再生产的所有各阶段,并遍布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各个领域,进而出现了资本主义的新特征,表现在: 1. 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企业制度方面的新变化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股权多元化的形式,通过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实现股东和经理的分工,这样能让具有专业管理和经营知识的人才经营公司,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和决策制度,使决策更科学。并且通过出卖股份给雇员,使企业成为雇员持股性质,把工人由“会说话的机器”逐步看作是“参与人”,以此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协调劳资关系、实现资本的价值增值,逐步调整私有制的实现形式,“实现资本主义企业由以股东为中心到兼顾利害相关者利益的转移”。 2. 分配关系领域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新时期,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要求分配也要与之相适应,所以分配也要社会化,在产品分配和再分配方面,资本家在保证自己资本积累的基础上,变化分配制度,比如在产品分配上实行高工资、高消费政策;在产品再分配上实行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措施。客观上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3. 科学技术领域和社会生产领域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并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形成和发展,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了经济和生产的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科技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这些科技、科学活动也逐渐由个体研究发展为主要由国家统一协调。国家对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一是成为科研经费的主要提供者。二是根据经济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科技政策,并投资建立新的生产部门、改造旧的生产部门、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 4. 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改善劳资关系,与工人、工会进行协商和妥协,竭力把工人阶级斗争纳入到改良主义的渠道中去;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由于资本主义给人们造成的根深蒂固的私有观念、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严重影响着社会的进步,所以使其不得不修改一些社会价值目标,使人民的民主意识、公德意识、道德意识、文明水平等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资本主义国家还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综合调控,来减轻生产无政府状态的严重后果。 上述的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私有制对生产力的束缚,并使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得到了暂时的缓和。 (二) 阶级斗争的作用减弱 马尔库塞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技术的进步,已经创造出一种物质繁荣、生活舒适的状态,而这种“虚假的需要”抑制了“反对派和反对意见,压制了人们内心的中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在生产领域,也是由于技术的进步,发达工业社会可以继续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可以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一种越来越好的生活,它把工人从以前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残酷的现实剥削中解脱出来,但是这也削弱了工人阶级的地位、反抗能力和工人阶级政党的社会基础,也改变了工人阶级的奋斗目标和政治态度,致使资本阶级至今仍未被它的反抗阶级打倒。 (三)产生新制度的条件不成熟 唯一可以否定、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胜利不是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的, 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为保障。正如 1859 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所指出: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 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要想使资本主义制度彻底灭亡,不是仅靠其自身的腐败和瓦解,而要努力发展生产力,让适合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出现。 但是这些新变化、弱化的阶级作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只是暂时缓和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但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却没有变。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各种缺陷和消极方面。 二、资本主义一直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平等问题 人人都知道,资本主义会产生巨大的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其实很久以前,柏拉图就指出不平等的两个缺陷:第一,超过 经济范畴的任何偏离都被称为堕落。过分贫穷是堕落,过分富裕也是堕落;第二,不平等会瓦解 社会的统一,人民“社区”的统一,在大多数社会都存在着两个社会,一个是穷人的,一个是富人的,两者的利益截然不同。 (二)资本主义的失业及贫困问题 今天,由资本主义所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实质是生产社会化的极端形式,即生产的社会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流动的全球化。这种全球化的浪潮已经蔓延到世界各处,浸润到所有的地方,但是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全球竞争”。很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国外的低劳动成本中作为消费者获益匪浅,但是作为劳动者,他们就受到了莫大的威胁。不可否认,资本主义在生产商品上是有巨大效率的,它的生产能力远远超过他现在正在进行的生产,大部分的工厂都有过剩的生产能力,许多工人都失业了,过剩的能力和失业是现实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特点。失业不是资本主义失常,而是表明了资本主义不能正常运转的原因,资本主义是不能成为保证充分就业的经济体系的。随着失业而来的首要问题就是贫困,而资本主义中的贫穷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我们要面包,我们也要玫瑰”。精神贫困如何治愈?我想一份不错的 工作是真正有效的方法。人类需要工作,就像马克思所说,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但我们也看到,资本主义不能保障所有人的就业,更不用说给人们好的工作了。 (三)资本主义缺乏民主的问题 资本主义同民主是相悖的,现在很多人欣羡资本主义多党轮流执政,他们认为这就是民主,但是这些执政党始终是由资产阶级组成的,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利益,而资产阶级是一个有特权的少数阶级,它是一个“稳定的少数阶级”,它“拥有的 政治权利至少或等于那些被选举出来的官员,并同任何其他的稳定的集团不相称”。同时,以美国为例,在竞选国家总统时,两党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两党竞选,不过是在电视上尖刻犀利的表演辩论技巧,然后私下里在同一个幕后集团里瓜分“政治蛋糕”。这种不切实际的“民主制”,会使资源转变为政坛上无休止的争论,从而牺牲中长期的经济与社会收益,不可能建立起强大的经济体,不可能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最大收益。而且之前也谈到,资本主义的失业状况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特点,可想而知,当一个人的工作越是不稳定,他就必须竭尽可能的保住这份工作,经济越是具有竞争性, 管理者们就会越强调他们的下属必须更努力工作,资本家只想从工人那获取更多的工作产品,实现更大利润。他们不会考虑工人的生理和 心理的承受能力,事实上“工人们是否可能幸福,是与他们无关的”。所以资本主义不管是制度上还是 实践中都没有真正的民主。 (四)资本主义的生态问题 不仅资本主义世界,全球现在正面临着 环境恶化的威胁,这种威胁已经动员起数百万人民,投入了大量资金来调查和治理,这无疑是好的消息,但是坏的消息就是,只要资本主义仍存在,保护我们家园的实践就无法真正有效进行,因为资本主义有三个与生俱来的特点,第一,资本主义扩张的原动力;第二,来源于资本主义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危机趋向;第三,资本主义的核心要素,资本的无限流动性。这三个特点综合在一起,形成了对生态破坏的制度性力量。另外,保护环境,要求过度 发展的国家节制消费,要求发展中国家以消灭贫穷为目标去使用它的资源,但这正好与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要求相悖。根据经济全球化的要求,过度发展的国家必须要更多地进行消费,因为它们对于发展中国家是关键的市场,而相对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要削减公共开支,开放经济,吸引国外投资。而且,生态帝国主义是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直接元凶。所谓生态帝国主义是在当代全球化的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生态危机转嫁给发展中国家,并对这些国家进行生态掠夺,即生态殖民。 三、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启示 重读《共产党宣言》,我们更加理解了资本主义制度出现这些新特征的本质, 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是其无法根除的定时炸弹。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要坚定“两个必然”的信念,正如所提出的那样,我们要继续坚定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始终保持制度自信,让共产主义这个幽灵在世界徘徊吧! 关于资本主义的论文篇2 浅析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六十多年来,在新科技革命、全球化浪潮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各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涉及面广泛,大致有如下五个方面:第一,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发生了新变化,这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资本主义所有制经过这些形式的演变,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适应了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第二,在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方面发生了新变化,这些方面的新变化主要有:一是职工参与决策。二是终身雇佣。三是职工持股。第三,在社会阶层、阶级结构方面发生了新变化,表现为: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公司内部的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发生分离,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而是靠手中拥有和掌握的企业股票等有价证券的利息收入为生,最终成为以利息股票为生的食利者;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第四,在经济调节机制方面发生了新变化,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它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的运行和发展。当然,这种经济调节机制是有限度,它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的产生。第五,在政治制度方面发生了新变化,表现为:一是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二是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三是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四是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 对于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所发生的新变化,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透视,从而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上述所列举的当代资本主义五个方面的新变化其实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说,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为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必然要求调整和变革旧的生产关系,新的适应生产社会化要求的生产关系必然将不断出现和发展。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不管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发生怎样的新变化,但其所固有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这是因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深刻的,其意义也是深远的,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分析的科学性。对此,我们可以通过2008年所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作出分析。 二 进入21世纪之后,美国国内的股票市场经常剧烈波动,时不时的就狂跌;IT产业泡沫破灭;“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影响,美国经济出现了衰退的征兆。为了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采取了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大力发展信贷业务,使人们的购房意愿增加,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为提高资金周转率,在投资银行的帮助下,许多金融机构将持有的大量房地产抵押贷款进行证券化,成为一种新的金融“衍生品”并经过层层包装向社会出售,利用房贷证券化将风险转移给投资者。由于贷款成本低,房价又不断上涨,次级贷款证券的买卖也成为了一种发财致富的手段,受到人们广泛追捧。诸多银行投资基金,金融公司直接或间接购买了大量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出来的证券投资产品,似乎给人们造成一种经济繁荣的现象,但这种经济繁荣的现象是虚假的。在表面上看,生产出来的住房已经卖掉了,但实际上生产领域中的生产过剩已经存在。美联署为了减少美国经济泡沫化,从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连续17次加息,使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到5.25%。利率的提高使购房成本增加,加重了购房者还贷的压力,社会中实际支付能力无法跟上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出现大量信用违约的次级贷款,当美国房贷按揭违约率达到一个临界点时,次贷危机便随之产生。次贷危机爆发后,巨额损失不可避免,由于美国政府没能及时遏制次贷危机的蔓延,金融机构相继倒闭或是陷入财务危机。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公司破产标志着美国次贷危机上升为金融危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由美国所引发,因此,美国不可避免地受到多方面的打击。危机不仅使美国金融业元气大伤,而且使实体经济也遭受重创,同时还给美国民众在经济安全感、投资理财、消费习惯等诸多方面带来严重影响。 不仅如此,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不仅蔓延到主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欧洲各国与日本,而且也影响到资本主义的小国,如冰岛,整个国家濒临破产,全球金融危机使西方资本主义遭受严重打击。由于美国遭受此次金融危机冲击和影响严重,短期内很难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由此而造成的了美国经济的衰退并拖累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许多国家以美元作为基准货币、储备货币和贸易结算货币并拥有大量美国债券,还有强大制造业依赖对美国市场出口,这不可避免地使世界各国经济遭受很大损失和影响,世界各国的经济也随之衰退,直至今日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依然挥之不去。从2011年9月17日开始的“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就是美国金融危机的后遗症所导致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三 对于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透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1]这就是著名的“两个必然”重要结论。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他们认真研究和考察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并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自身所存在的无法克服的矛盾,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1.此次金融危机的与以往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样,根源也都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上的剥削制度。资本家不仅无偿占有生产资料而且无偿占有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资本家无止境地追逐剩余价值,使生产力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但是资本家贪婪地追逐剩余价值的狭隘动机却无法处理好日益扩大的生产与产品的消费问题。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永远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一矛盾始终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而生产相对过剩又引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加深,马克思曾经指出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实质都是产品的相对过剩,即生产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要而过剩。在此次的金融危机中,美国为了消费掉过剩的产品,用信贷手段来刺激过度消费,还对买不起房子的人实行次级抵押贷款,以刺激经济发展。为了消费掉过剩的产品又导致过度消费,为了避免泡沫化经济又要打压过度消费,生产就必然过剩;要解决生产过剩又会导致过度消费。只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存在一天,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解决,生产过剩和消费过度的难题永远不会解决。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对于研究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仍具有适用性。虽然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生在金融领域,但根源却在生产领域。在美国,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现实生活中实际支付能力的需求还是无法跟上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只不过在现代金融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其表现形式不是生产出来的住房卖不掉,而是通过贷款,转移到得到住房的穷人身上,但他们实际上却无力支付房款。因此,尽管表面上看,生产出来的住房已经卖掉了,但实际上生产领域中的生产过剩已经存在。过度发展金融业催生的房地产泡沫一旦破灭,其隐含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矛盾就显现为经济运行的现实矛盾。作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先兆的次贷危机,并不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它只是生产过剩的结果和危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与产生,表明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破产与失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以凯恩斯主义为导向的经济政策,经历了持续二十多年的经济繁荣,被称作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但是,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石油危机和美元的大幅贬值,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持续的生产过剩和利润率低迷,甚至形成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的局面,这表明凯恩斯主义失灵了。并且,从20世纪70年代起,资本主义开始由国家垄断阶段向国际垄断阶段过渡。资本主义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理论。如果说国家垄断阶段需要的是凯恩斯主义,那么国际垄断阶段需要的则是新自由主义,以弗里德曼、哈耶克等人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受到政府的青睐,其政策主张被当做解救拉美国家和所谓转型国家危机的药方,先后成为英国撒切尔政府和美国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在美、英上升为主流意识形态。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英两国推进的新自由主义模式,不仅在跨大西洋经济整合中,而且在由国际垄断资本推动的全球化一体化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新自由主义政策坚信市场的有效性,认为私有经济和竞争性市场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的功能,无须人为的干预。新自由主义在主张私有化、自由化和市场化的同时,更加强调金融资本的作用,反对对金融资本的严格监管,推崇金融自由。但是市场经济并非尽善尽美,它本身依然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在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推动下市场经济自身的弊病就更加突出了。随着自由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全球迅猛扩张,也使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空前加剧。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导下的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在实践中证明行不通。这也表明,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就必然存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不管资本主义采取什么方法都无法给予彻底解决。这就充分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所揭示的“两个必然”重要结论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四 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及其无法克服,它就必然要被更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因此,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必然趋势。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尽管当前新自由主义政策在经济危机中遭遇到了挫折,甚至在西方兴起“马克思热”,但这并不意味资本主义就会很快面临终结。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历史过程,关于这一问题,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也作出过深刻的揭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写道:“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2]这就是著名的“两个决不会”重要结论。我们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但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又是有条件的,只有资本主义以私人占有为根本特征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制约着现代化的社会大生产,并且与现代化的社会大生产具有根本不可调和的矛盾时,现代化的社会大生产才会冲破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关系,资本主义才会宣告灭亡,社会主义才会胜利。换句话说,只要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还给现代化的发展留有空间,资本主义就会苟延残喘,甚至还表现出较为旺盛的生命力。 我们对“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要有深刻、全面、辩证的认识。首先,“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其次,我们必须用辩证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关系与联系,既要看到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客观性、必然性、规律性,又要看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一过程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社会主义要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实现“两个必然”,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走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实践证明,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成功走出了一条能够使中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发展道路,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开辟不仅意义重大,而且也引起当今全世界的瞩目,因为,它为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探索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责任编辑 吴高君] 猜你喜欢: 1. 有关资本主义优秀论文 2. 浅谈资本主义发展论文 3. 资本主义论文 4. 有关资本主义的本质论文 5. 有关资本主义文明论文

当代资本主义研究论文

21世纪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的世纪。资本主义的变化与发展直接影响其历史命运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发展。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资本主义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资本主义的论文篇1 浅谈资本主义未灭亡的原因和本质 一、 资本主义仍未灭亡的原因 列宁说过,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而帝国主义的垄断性、垂死性和腐朽性,使其正在加速走向灭亡。然而,资本主义制度和帝国主义国家却在经过了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并巩固了统治,创造出了新的经济繁荣。“资本主义现在,至少是当下,已经出现了胜利者的姿态,它曾经看上去已经被送进了垃圾箱,今天又从历史的垃圾箱里钻了出来,在这个地球上又重新挺拔起来,而且在用各种新的方式表现自己”。 (一)资本主义的新特征 冷战结束以后,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黄金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不可否认的成就,特别是工人的生活条件大幅改善、社会财富极大增加。在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在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流行起来。这种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表现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再生产的所有各阶段,并遍布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各个领域,进而出现了资本主义的新特征,表现在: 1. 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企业制度方面的新变化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股权多元化的形式,通过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实现股东和经理的分工,这样能让具有专业管理和经营知识的人才经营公司,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和决策制度,使决策更科学。并且通过出卖股份给雇员,使企业成为雇员持股性质,把工人由“会说话的机器”逐步看作是“参与人”,以此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协调劳资关系、实现资本的价值增值,逐步调整私有制的实现形式,“实现资本主义企业由以股东为中心到兼顾利害相关者利益的转移”。 2. 分配关系领域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新时期,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要求分配也要与之相适应,所以分配也要社会化,在产品分配和再分配方面,资本家在保证自己资本积累的基础上,变化分配制度,比如在产品分配上实行高工资、高消费政策;在产品再分配上实行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措施。客观上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3. 科学技术领域和社会生产领域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并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形成和发展,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了经济和生产的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科技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这些科技、科学活动也逐渐由个体研究发展为主要由国家统一协调。国家对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一是成为科研经费的主要提供者。二是根据经济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科技政策,并投资建立新的生产部门、改造旧的生产部门、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 4. 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改善劳资关系,与工人、工会进行协商和妥协,竭力把工人阶级斗争纳入到改良主义的渠道中去;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由于资本主义给人们造成的根深蒂固的私有观念、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严重影响着社会的进步,所以使其不得不修改一些社会价值目标,使人民的民主意识、公德意识、道德意识、文明水平等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资本主义国家还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综合调控,来减轻生产无政府状态的严重后果。 上述的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私有制对生产力的束缚,并使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得到了暂时的缓和。 (二) 阶级斗争的作用减弱 马尔库塞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技术的进步,已经创造出一种物质繁荣、生活舒适的状态,而这种“虚假的需要”抑制了“反对派和反对意见,压制了人们内心的中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在生产领域,也是由于技术的进步,发达工业社会可以继续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可以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一种越来越好的生活,它把工人从以前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残酷的现实剥削中解脱出来,但是这也削弱了工人阶级的地位、反抗能力和工人阶级政党的社会基础,也改变了工人阶级的奋斗目标和政治态度,致使资本阶级至今仍未被它的反抗阶级打倒。 (三)产生新制度的条件不成熟 唯一可以否定、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胜利不是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的, 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为保障。正如 1859 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所指出: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 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要想使资本主义制度彻底灭亡,不是仅靠其自身的腐败和瓦解,而要努力发展生产力,让适合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出现。 但是这些新变化、弱化的阶级作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只是暂时缓和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但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却没有变。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各种缺陷和消极方面。 二、资本主义一直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平等问题 人人都知道,资本主义会产生巨大的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其实很久以前,柏拉图就指出不平等的两个缺陷:第一,超过 经济范畴的任何偏离都被称为堕落。过分贫穷是堕落,过分富裕也是堕落;第二,不平等会瓦解 社会的统一,人民“社区”的统一,在大多数社会都存在着两个社会,一个是穷人的,一个是富人的,两者的利益截然不同。 (二)资本主义的失业及贫困问题 今天,由资本主义所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实质是生产社会化的极端形式,即生产的社会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流动的全球化。这种全球化的浪潮已经蔓延到世界各处,浸润到所有的地方,但是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全球竞争”。很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国外的低劳动成本中作为消费者获益匪浅,但是作为劳动者,他们就受到了莫大的威胁。不可否认,资本主义在生产商品上是有巨大效率的,它的生产能力远远超过他现在正在进行的生产,大部分的工厂都有过剩的生产能力,许多工人都失业了,过剩的能力和失业是现实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特点。失业不是资本主义失常,而是表明了资本主义不能正常运转的原因,资本主义是不能成为保证充分就业的经济体系的。随着失业而来的首要问题就是贫困,而资本主义中的贫穷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我们要面包,我们也要玫瑰”。精神贫困如何治愈?我想一份不错的 工作是真正有效的方法。人类需要工作,就像马克思所说,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但我们也看到,资本主义不能保障所有人的就业,更不用说给人们好的工作了。 (三)资本主义缺乏民主的问题 资本主义同民主是相悖的,现在很多人欣羡资本主义多党轮流执政,他们认为这就是民主,但是这些执政党始终是由资产阶级组成的,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利益,而资产阶级是一个有特权的少数阶级,它是一个“稳定的少数阶级”,它“拥有的 政治权利至少或等于那些被选举出来的官员,并同任何其他的稳定的集团不相称”。同时,以美国为例,在竞选国家总统时,两党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两党竞选,不过是在电视上尖刻犀利的表演辩论技巧,然后私下里在同一个幕后集团里瓜分“政治蛋糕”。这种不切实际的“民主制”,会使资源转变为政坛上无休止的争论,从而牺牲中长期的经济与社会收益,不可能建立起强大的经济体,不可能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最大收益。而且之前也谈到,资本主义的失业状况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特点,可想而知,当一个人的工作越是不稳定,他就必须竭尽可能的保住这份工作,经济越是具有竞争性, 管理者们就会越强调他们的下属必须更努力工作,资本家只想从工人那获取更多的工作产品,实现更大利润。他们不会考虑工人的生理和 心理的承受能力,事实上“工人们是否可能幸福,是与他们无关的”。所以资本主义不管是制度上还是 实践中都没有真正的民主。 (四)资本主义的生态问题 不仅资本主义世界,全球现在正面临着 环境恶化的威胁,这种威胁已经动员起数百万人民,投入了大量资金来调查和治理,这无疑是好的消息,但是坏的消息就是,只要资本主义仍存在,保护我们家园的实践就无法真正有效进行,因为资本主义有三个与生俱来的特点,第一,资本主义扩张的原动力;第二,来源于资本主义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危机趋向;第三,资本主义的核心要素,资本的无限流动性。这三个特点综合在一起,形成了对生态破坏的制度性力量。另外,保护环境,要求过度 发展的国家节制消费,要求发展中国家以消灭贫穷为目标去使用它的资源,但这正好与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要求相悖。根据经济全球化的要求,过度发展的国家必须要更多地进行消费,因为它们对于发展中国家是关键的市场,而相对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要削减公共开支,开放经济,吸引国外投资。而且,生态帝国主义是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直接元凶。所谓生态帝国主义是在当代全球化的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生态危机转嫁给发展中国家,并对这些国家进行生态掠夺,即生态殖民。 三、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启示 重读《共产党宣言》,我们更加理解了资本主义制度出现这些新特征的本质, 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是其无法根除的定时炸弹。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要坚定“两个必然”的信念,正如所提出的那样,我们要继续坚定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始终保持制度自信,让共产主义这个幽灵在世界徘徊吧! 关于资本主义的论文篇2 浅析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六十多年来,在新科技革命、全球化浪潮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各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涉及面广泛,大致有如下五个方面:第一,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发生了新变化,这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资本主义所有制经过这些形式的演变,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适应了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第二,在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方面发生了新变化,这些方面的新变化主要有:一是职工参与决策。二是终身雇佣。三是职工持股。第三,在社会阶层、阶级结构方面发生了新变化,表现为: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公司内部的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发生分离,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而是靠手中拥有和掌握的企业股票等有价证券的利息收入为生,最终成为以利息股票为生的食利者;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第四,在经济调节机制方面发生了新变化,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它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的运行和发展。当然,这种经济调节机制是有限度,它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的产生。第五,在政治制度方面发生了新变化,表现为:一是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二是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三是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四是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 对于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所发生的新变化,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透视,从而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上述所列举的当代资本主义五个方面的新变化其实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说,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为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必然要求调整和变革旧的生产关系,新的适应生产社会化要求的生产关系必然将不断出现和发展。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不管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发生怎样的新变化,但其所固有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这是因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深刻的,其意义也是深远的,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分析的科学性。对此,我们可以通过2008年所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作出分析。 二 进入21世纪之后,美国国内的股票市场经常剧烈波动,时不时的就狂跌;IT产业泡沫破灭;“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影响,美国经济出现了衰退的征兆。为了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采取了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大力发展信贷业务,使人们的购房意愿增加,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为提高资金周转率,在投资银行的帮助下,许多金融机构将持有的大量房地产抵押贷款进行证券化,成为一种新的金融“衍生品”并经过层层包装向社会出售,利用房贷证券化将风险转移给投资者。由于贷款成本低,房价又不断上涨,次级贷款证券的买卖也成为了一种发财致富的手段,受到人们广泛追捧。诸多银行投资基金,金融公司直接或间接购买了大量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出来的证券投资产品,似乎给人们造成一种经济繁荣的现象,但这种经济繁荣的现象是虚假的。在表面上看,生产出来的住房已经卖掉了,但实际上生产领域中的生产过剩已经存在。美联署为了减少美国经济泡沫化,从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连续17次加息,使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到5.25%。利率的提高使购房成本增加,加重了购房者还贷的压力,社会中实际支付能力无法跟上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出现大量信用违约的次级贷款,当美国房贷按揭违约率达到一个临界点时,次贷危机便随之产生。次贷危机爆发后,巨额损失不可避免,由于美国政府没能及时遏制次贷危机的蔓延,金融机构相继倒闭或是陷入财务危机。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公司破产标志着美国次贷危机上升为金融危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由美国所引发,因此,美国不可避免地受到多方面的打击。危机不仅使美国金融业元气大伤,而且使实体经济也遭受重创,同时还给美国民众在经济安全感、投资理财、消费习惯等诸多方面带来严重影响。 不仅如此,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不仅蔓延到主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欧洲各国与日本,而且也影响到资本主义的小国,如冰岛,整个国家濒临破产,全球金融危机使西方资本主义遭受严重打击。由于美国遭受此次金融危机冲击和影响严重,短期内很难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由此而造成的了美国经济的衰退并拖累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许多国家以美元作为基准货币、储备货币和贸易结算货币并拥有大量美国债券,还有强大制造业依赖对美国市场出口,这不可避免地使世界各国经济遭受很大损失和影响,世界各国的经济也随之衰退,直至今日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依然挥之不去。从2011年9月17日开始的“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就是美国金融危机的后遗症所导致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三 对于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透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1]这就是著名的“两个必然”重要结论。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他们认真研究和考察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并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自身所存在的无法克服的矛盾,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1.此次金融危机的与以往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样,根源也都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上的剥削制度。资本家不仅无偿占有生产资料而且无偿占有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资本家无止境地追逐剩余价值,使生产力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但是资本家贪婪地追逐剩余价值的狭隘动机却无法处理好日益扩大的生产与产品的消费问题。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永远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一矛盾始终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而生产相对过剩又引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加深,马克思曾经指出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实质都是产品的相对过剩,即生产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要而过剩。在此次的金融危机中,美国为了消费掉过剩的产品,用信贷手段来刺激过度消费,还对买不起房子的人实行次级抵押贷款,以刺激经济发展。为了消费掉过剩的产品又导致过度消费,为了避免泡沫化经济又要打压过度消费,生产就必然过剩;要解决生产过剩又会导致过度消费。只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存在一天,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解决,生产过剩和消费过度的难题永远不会解决。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对于研究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仍具有适用性。虽然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生在金融领域,但根源却在生产领域。在美国,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现实生活中实际支付能力的需求还是无法跟上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只不过在现代金融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其表现形式不是生产出来的住房卖不掉,而是通过贷款,转移到得到住房的穷人身上,但他们实际上却无力支付房款。因此,尽管表面上看,生产出来的住房已经卖掉了,但实际上生产领域中的生产过剩已经存在。过度发展金融业催生的房地产泡沫一旦破灭,其隐含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矛盾就显现为经济运行的现实矛盾。作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先兆的次贷危机,并不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它只是生产过剩的结果和危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与产生,表明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破产与失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以凯恩斯主义为导向的经济政策,经历了持续二十多年的经济繁荣,被称作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但是,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石油危机和美元的大幅贬值,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持续的生产过剩和利润率低迷,甚至形成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的局面,这表明凯恩斯主义失灵了。并且,从20世纪70年代起,资本主义开始由国家垄断阶段向国际垄断阶段过渡。资本主义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理论。如果说国家垄断阶段需要的是凯恩斯主义,那么国际垄断阶段需要的则是新自由主义,以弗里德曼、哈耶克等人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受到政府的青睐,其政策主张被当做解救拉美国家和所谓转型国家危机的药方,先后成为英国撒切尔政府和美国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在美、英上升为主流意识形态。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英两国推进的新自由主义模式,不仅在跨大西洋经济整合中,而且在由国际垄断资本推动的全球化一体化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新自由主义政策坚信市场的有效性,认为私有经济和竞争性市场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的功能,无须人为的干预。新自由主义在主张私有化、自由化和市场化的同时,更加强调金融资本的作用,反对对金融资本的严格监管,推崇金融自由。但是市场经济并非尽善尽美,它本身依然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在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推动下市场经济自身的弊病就更加突出了。随着自由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全球迅猛扩张,也使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空前加剧。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导下的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在实践中证明行不通。这也表明,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就必然存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不管资本主义采取什么方法都无法给予彻底解决。这就充分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所揭示的“两个必然”重要结论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四 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及其无法克服,它就必然要被更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因此,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必然趋势。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尽管当前新自由主义政策在经济危机中遭遇到了挫折,甚至在西方兴起“马克思热”,但这并不意味资本主义就会很快面临终结。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历史过程,关于这一问题,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也作出过深刻的揭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写道:“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2]这就是著名的“两个决不会”重要结论。我们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但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又是有条件的,只有资本主义以私人占有为根本特征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制约着现代化的社会大生产,并且与现代化的社会大生产具有根本不可调和的矛盾时,现代化的社会大生产才会冲破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关系,资本主义才会宣告灭亡,社会主义才会胜利。换句话说,只要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还给现代化的发展留有空间,资本主义就会苟延残喘,甚至还表现出较为旺盛的生命力。 我们对“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要有深刻、全面、辩证的认识。首先,“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其次,我们必须用辩证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关系与联系,既要看到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客观性、必然性、规律性,又要看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一过程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社会主义要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实现“两个必然”,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走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实践证明,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成功走出了一条能够使中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发展道路,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开辟不仅意义重大,而且也引起当今全世界的瞩目,因为,它为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探索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责任编辑 吴高君] 猜你喜欢: 1. 有关资本主义优秀论文 2. 浅谈资本主义发展论文 3. 资本主义论文 4. 有关资本主义的本质论文 5. 有关资本主义文明论文

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也会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深化。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分析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分析论文:《浅谈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直至灭亡都是符合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的。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其自身矛盾相互作用相互运动的结果。故而,在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的趋势中我们要从客观的事实和情况出发,运用科学的分析和认识实物的 方法 来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趋势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认识,最终找出其发展的根本性原因和影响因素,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理想,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一、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状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各国迅猛发展,在经济和科技的迅速进步下各国的发展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1、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崛起为西方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并为其今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这一系列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了全球的经济联系使得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2、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逐渐提高,资本的大量集中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和控制逐渐加强。 3、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新的科学技术迅速进步,资产阶级的国家出现了许多变化,主要表现在跨国资本的出现并且迅速发展壮大、失业现象持续增加,资本主义向外扩张的意识逐渐强烈。 4、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基础之上,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各方面的权益越发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社会各种矛盾日益激化。由于资本主义的本质和社会制度的不断巩固和扩张,大大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在两极分化严重的资本主义矛盾不断加深和激化,为此造成全球范围内的各个经济组织或利益集团的矛盾扩大。因此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无限扩大,这就造成了消费市场的秩序混乱,对经济危机的发生具有很大的影响。这也就不可避免的引发社会动荡。 二、现阶段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势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是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势的必要步骤,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深入地把握其科学发展的依据和规律,这对正确的认识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当今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作用。 1、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当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迅猛发展,这从根本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进步。使得资本主义生产的劳动效率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也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繁荣稳定的面貌,在市场条件的催生下又出现了产业结构的明确分化。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但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推进了垄断集团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使得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垄断资本制的矛盾不断加剧。 2、当代资本主义对生产资料的相关问题做了一些调整 当代资本主义根据当今的社会生产条件和技术进步的现实,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生产资料的相关问题做出了进一步的调整。把生产力当作社会生产力来看待,使得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也社会化,这样就在资本主义制度的范围内对生产关系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就这些 措施 来看,对于促进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3、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了延伸 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发展,资本主义的矛盾也会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深化。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生产关系日益趋向社会化,资本主义经济在发展上也更具深度,这就会推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对全球的资源配制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对此我们要深入把握住这种变化的实质和趋势,这对认清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1、资本主义的性质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无论如何资本主义的本质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实施的股份制等各种措施,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实质性问题。他们只是从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性质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2、工人阶级的地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然西方的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施高福利的社会政策,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些措施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实施的。但从客观上来讲,这些措施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一定时期内经济的繁荣发展都具有重大的作用。但是,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工人阶级的利益还是得不到应有的维护。所以从根本上来说资本主义的种种做法只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对于真正提高劳动阶级的社会地位,改变资产阶级的剥削制度还是不可能的。 四、当代经济条件下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趋势 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物质方面对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且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一度出现各种各样的经济合作形式,这种种经济发展形式,或者是经济发展的组织机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矛盾的缓和做出了贡献,使得人们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上的富裕或者是就业等各方面的暂时性的保障。但是就长远来看,这些经济形式根本上还是资本主义经济,无论采取何种措施都不会同社会主义的经济性质相提并论。在资本主义阶段的发展时期,只有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将资本主义性质的各种经济组织或者是经济机构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共有,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的胜利。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确实在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方面占有比较明显地优势,根据这些特点又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的稳定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压力。因此我们从各种角度来讲,都必须发展经济和科技壮大社会主义力量。 五、结语 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就要用新时期的眼光来看待和解决问题。就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来讲,还需要在现实发展的实际过程中把握发展变化,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进行研究分析。在现阶段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时代主题不断变化的新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变化也是会不断变化的。资本主义由于其本身内部矛盾的发展,它终将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点,并为新的更先进、更合理的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论文:《试论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核心》 一、希法亭以金融资本为核心阐述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 希法亭在《金融资本》一书中开宗明义“本书试图科学地阐明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经济现象。也就是说,试图将这些现象纳入始于配第而至马克思达到其最高形式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之中。‘现代’资本主义的特点是集中过程,这些过程一方面表现为由于卡特尔和托拉斯的形成导致‘扬弃自由竞争’,另一方面表现为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之间越来越密切的关系。我们后面讲详细说明,由于这种关系,资本便采取自己最高的和最抽象的表现形式,即金融资本形式”从这里我们看到,希法亭把垄断取代自由竞争和金融资本的形成看作资本主义的新特征。他通过对信用、股份公司以及两者相互关系的分析,得出了“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日益结合”的结论,垄断的出现则加速了这一过程,从而也使资本变成金融资本,成为整个资本主义的统治因素。 信用使得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希法亭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银行由主要是支付中介向主要是将闲置货币转化为货币资本的中介演变,信用则由流通信用想资本信用倾斜,以及在资本信用内部,由流动资本信用向固定资本信用倾斜。由此,它与企业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当银行仅仅是信用中介时,他只关心企业的暂时状况和支付能力,而当银行转到为产业资本家提供生产资本时,它们之间“就由暂时的利害关系变为长远的利害关系;信用越大,特别是转化为固定资本的比重越大,这种利害关系也就越大和越持久。”企业越来越依赖于银行,银行也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顺应企业的要求。 作为金融资本得以产生的重要杠杆之一的股份制度,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希法亭继承了马克思关于虚拟资本的观点,并加以发展,提出了“创业利润”的概念,对股份制度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指出,股票在发行时通常标有一定的票面额,即股票的票面值,而票面值的总数一般表明投入股份公司生产活动的实际资本量。但是,股票在市场上出售时,它的价格总是围绕着票面值波动,而且往往是高于票面值。希法亭认为,那种高于票面值的股票价格部分不是“欺诈”,而是一种“独特的经济范畴”,即创业利润。创业利润是股票两次资本化的产物,即股票继产业资本化之后又借贷资本化的结果。股票本来是没有价值的,但由于它是获得股息的凭证,所以便成为虚拟资本,也具有价值。假设交易所不存在,那么股票只是代表并等于实际投入的企业资本,是带来相当于平均利润的股息的虚拟产业资本,但由于交易所的存在,股票进一步成为可以通过出售而收回的虚拟借贷资本。 作为借贷资本,股票必须按平均利息率规律运动,即成为带来利息的资本。于是,原先按平均利润率规律运动时,股息中的企业主收入部分,便进一步按照利息率资本化为超过股票票面值的股票价格部分,即由带来利润的资本向带来利息的资本的转化所形成的差额,由于这个差额通常由股份公司的创业者在发行股票时占有,表现为创业活动的盈利,所以叫作创业利润。但实际上,创业利润并不是剩余价值的具体形态,既不是利润,也不是利息,而是资本化的企业主收入这样一种特殊的虚拟资本。 希法亭进一步提出,巨额创业利润的诱惑使得银行产生对产业进一步渗透和控制的强烈冲动,银行资本更积极地渗入工业企业,以占有企业股票的方式与产业资本发生资本的结合,而它的不断积聚和集中所造成的强大实力,又使得它与产业在创业利润的争夺中占优势地位,往往不仅掌握了股票发行权,还垄断了新股份公司的创业活动。因此可以说,“金融资本是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第三,希法亭认为垄断的出现,加速了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融合的进程。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资本主义产业的发展引起了银行的集中,卡特尔化的本身也助长了银行的联合;卡特尔化也在银行和产业之间造成更密切的关系。因此,由于卡特尔化,银行和产业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投于产业的资本的支配权也同时越来越落入银行之手。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他论述了金融资本的形成:“产业对银行的依赖,是财产关系的结果。产业资本的一个不断增长的部分不属于使用它的企业家了。他们只有通过代表同他们相对立的所有者的银行,才能获得对资本的支配权。另一方面,银行也不得不把它们资本的一个不断增长的部分固定在产业之中。因此,银行在越来越大的度上成为产业资本家。我把通过这种途径实际转化为产业资本的银行资本,即货币形式的资本,称为金融资本。”这个规定为后来列宁制订科学的金融资本范畴提供了一个起点。但是,希法亭没有把垄断看作资本主义新阶段最基本的特征,对金融资本的阐述和定义也没有把垄断摆在首要地位。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论文:《浅谈资本主义发展进程》 摘 要: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经济社会制度,从16世纪产生以来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五个世纪之久。尤其二战以后,尽管世界上一些国家已脱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但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中心部分,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但生存而且空前发展,表现出较高水平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甚至占据全球发展的主导地位。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和本质,资本主义终究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我们在肯定其积极历史作用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其固有的矛盾和弊端始终存在的客观现实。 关键词:资本主义;矛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一、“两个必然”的坚定认识 资本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形态,所以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也要不断深化。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是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剥削制度,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而正是这种矛盾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使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广大劳动人民日益贫困的趋势同时增长。恩格斯在《反社林论中》指出:“机器的改进就造成人的劳动的过剩。如果说,机器的采用和增加意味着成百万的手工劳动者为少数机器劳动者所排挤,那么,机器的改进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机器劳动者本身受到排挤,而归根到底就意味着造成一批超过资本在经营上的平均需要的、可供支配的雇佣劳动者,一支真正的产业后备军。”[1]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私有规模不断壮大,社会化程度提高,他们的矛盾也会加深。这就预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为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清楚地表明:“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剥夺了。”[2]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也曾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的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将处于一种量的积累或量变中的部分质变的发展状态,这表明与之相关的资本主义的灭亡也是一个演进的过程。所以,按照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社会指标,社会主义在很大程度上还不能跟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私有制基础上的剥削制度 马克思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在资本主义社会,两者的结合是少数具有组织大规模生产的物质条件而又不依靠自身劳动来满足生产的资本家,以等价交换的方式从市场上找到那些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一无所有的无产者,并把它们的劳动力作为商品购买回来,投入到生产中而实现的。所以,资本主义是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占有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制度,它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基础。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下,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但在现实生活中,它却被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等价交换关系所掩盖。资本家与工人之间进行的等价交换只是一种形式,这种形式的掩盖下的内容和结果则是不平等交换。工人并不是属于某一个资本家而是属于整个资本家阶级。马克思一针见血的指出:“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的。”[4] 三、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 虽然资本主义有其本质的弊端,但其在历史发展中是具有进步作用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特别强调,工业资本家战胜封建大土地所有者以及工业战胜农业是历史的进步。由封建土地所有制向资本主义所有制过渡是不可抗拒的必然历史过程,任何阻止资本主义发展的行动,都是徒劳的。 资本主义在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上曾发挥的历史作用也具有不可替代性:第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适应了生产力的性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会蕴藏着这样的生产力呢。”[5]第二,资产阶级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的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消除了一切固定的古老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传统观念和见解,确立了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的人本主义的新观念,科学 文化 的光明冲破了中世纪宗教统治黑暗时代。第三,资产阶级创立并开拓了国际市场,它迫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以及为了开拓世界商品销售市场和获得原料基地所进行的侵略战争,进行了深刻的揭露、抨击和谴责。但同时又辩证的看到这种侵略在客观上又给被侵略国家带来了西方进步文明,尽管这对于被侵略国家和人民来说是极其痛苦和耻辱的。第四,资产阶级日甚一日的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造成了经济的集中,进而又带来了政治的集中。它摧毁了封建割据的壁垒,使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各自有着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结合为一个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民族,实现了民族和国家的统一。 四、社会主义应该理性继承和发展资本主义文明成果 从历史发展的逻辑历程来看,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各个社会形态都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发挥了自己的历史作用,创造了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文明成果。这些成就必然为下一个社会形态所继承和借鉴,成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因素。社会主义革命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后,要采取多种方式继承和运用资本主义社会遗留下来的物化的生产力,充分吸取和借鉴资本主义生产,经营的现代化管理 经验 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这反映了生产发展和经济繁荣的一般规律,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不能一昧祛除。其中,资产阶级思想家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 口号 ,资产阶级用科学反对封建的迷信,并第一次引起了人类科学观念的更新,人类对客观世界产生了飞跃性的认识。资产阶级在科学上的革命也引起了技术上的革命。另外,资本主义在反封建的斗争中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形式,虽然这种民主共和形式带有明显的阶级性质,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但它确实比封建专制度进步很多。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都要保留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成熟形式。 虽然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最后的一百年中,生产力具有明显加速度的发展的趋势。可见,生产力的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资本主义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彻底用尽,那么我们认为的资本主义很快灭亡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是,正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的资本主义是一种历史的暂时的社会形态。它将不可避免地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取代。因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会过快过慢的发生着变化,正如量变引起质变,这种改变最终会达到极限,旧的社会形态灭亡,新的社会形态会随之产生,资本主义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调整着生产关系,即当代资本主义正一步一步迈向社会形态的高级阶段,为更先进更合理的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8.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9.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2.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 猜你喜欢: 1. 为什么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不起来 2. 房地产企业发展趋势分析论文 3. 有关资本主义优秀论文 4. 关于资本主义论文4000字左右 5. 2017国际形势论文

浅谈资本主义发展论文范文

21世纪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的世纪。资本主义的变化与发展直接影响其历史命运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发展。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资本主义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资本主义的论文篇1 浅谈资本主义未灭亡的原因和本质 一、 资本主义仍未灭亡的原因 列宁说过,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而帝国主义的垄断性、垂死性和腐朽性,使其正在加速走向灭亡。然而,资本主义制度和帝国主义国家却在经过了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并巩固了统治,创造出了新的经济繁荣。“资本主义现在,至少是当下,已经出现了胜利者的姿态,它曾经看上去已经被送进了垃圾箱,今天又从历史的垃圾箱里钻了出来,在这个地球上又重新挺拔起来,而且在用各种新的方式表现自己”。 (一)资本主义的新特征 冷战结束以后,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黄金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不可否认的成就,特别是工人的生活条件大幅改善、社会财富极大增加。在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在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流行起来。这种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表现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再生产的所有各阶段,并遍布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各个领域,进而出现了资本主义的新特征,表现在: 1. 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企业制度方面的新变化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股权多元化的形式,通过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实现股东和经理的分工,这样能让具有专业管理和经营知识的人才经营公司,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和决策制度,使决策更科学。并且通过出卖股份给雇员,使企业成为雇员持股性质,把工人由“会说话的机器”逐步看作是“参与人”,以此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协调劳资关系、实现资本的价值增值,逐步调整私有制的实现形式,“实现资本主义企业由以股东为中心到兼顾利害相关者利益的转移”。 2. 分配关系领域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新时期,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要求分配也要与之相适应,所以分配也要社会化,在产品分配和再分配方面,资本家在保证自己资本积累的基础上,变化分配制度,比如在产品分配上实行高工资、高消费政策;在产品再分配上实行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措施。客观上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3. 科学技术领域和社会生产领域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并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形成和发展,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了经济和生产的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科技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这些科技、科学活动也逐渐由个体研究发展为主要由国家统一协调。国家对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一是成为科研经费的主要提供者。二是根据经济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科技政策,并投资建立新的生产部门、改造旧的生产部门、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 4. 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改善劳资关系,与工人、工会进行协商和妥协,竭力把工人阶级斗争纳入到改良主义的渠道中去;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由于资本主义给人们造成的根深蒂固的私有观念、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严重影响着社会的进步,所以使其不得不修改一些社会价值目标,使人民的民主意识、公德意识、道德意识、文明水平等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资本主义国家还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综合调控,来减轻生产无政府状态的严重后果。 上述的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私有制对生产力的束缚,并使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得到了暂时的缓和。 (二) 阶级斗争的作用减弱 马尔库塞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技术的进步,已经创造出一种物质繁荣、生活舒适的状态,而这种“虚假的需要”抑制了“反对派和反对意见,压制了人们内心的中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在生产领域,也是由于技术的进步,发达工业社会可以继续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可以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一种越来越好的生活,它把工人从以前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残酷的现实剥削中解脱出来,但是这也削弱了工人阶级的地位、反抗能力和工人阶级政党的社会基础,也改变了工人阶级的奋斗目标和政治态度,致使资本阶级至今仍未被它的反抗阶级打倒。 (三)产生新制度的条件不成熟 唯一可以否定、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胜利不是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的, 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为保障。正如 1859 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所指出: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 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要想使资本主义制度彻底灭亡,不是仅靠其自身的腐败和瓦解,而要努力发展生产力,让适合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出现。 但是这些新变化、弱化的阶级作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只是暂时缓和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但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却没有变。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各种缺陷和消极方面。 二、资本主义一直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平等问题 人人都知道,资本主义会产生巨大的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其实很久以前,柏拉图就指出不平等的两个缺陷:第一,超过 经济范畴的任何偏离都被称为堕落。过分贫穷是堕落,过分富裕也是堕落;第二,不平等会瓦解 社会的统一,人民“社区”的统一,在大多数社会都存在着两个社会,一个是穷人的,一个是富人的,两者的利益截然不同。 (二)资本主义的失业及贫困问题 今天,由资本主义所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实质是生产社会化的极端形式,即生产的社会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流动的全球化。这种全球化的浪潮已经蔓延到世界各处,浸润到所有的地方,但是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全球竞争”。很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国外的低劳动成本中作为消费者获益匪浅,但是作为劳动者,他们就受到了莫大的威胁。不可否认,资本主义在生产商品上是有巨大效率的,它的生产能力远远超过他现在正在进行的生产,大部分的工厂都有过剩的生产能力,许多工人都失业了,过剩的能力和失业是现实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特点。失业不是资本主义失常,而是表明了资本主义不能正常运转的原因,资本主义是不能成为保证充分就业的经济体系的。随着失业而来的首要问题就是贫困,而资本主义中的贫穷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我们要面包,我们也要玫瑰”。精神贫困如何治愈?我想一份不错的 工作是真正有效的方法。人类需要工作,就像马克思所说,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但我们也看到,资本主义不能保障所有人的就业,更不用说给人们好的工作了。 (三)资本主义缺乏民主的问题 资本主义同民主是相悖的,现在很多人欣羡资本主义多党轮流执政,他们认为这就是民主,但是这些执政党始终是由资产阶级组成的,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利益,而资产阶级是一个有特权的少数阶级,它是一个“稳定的少数阶级”,它“拥有的 政治权利至少或等于那些被选举出来的官员,并同任何其他的稳定的集团不相称”。同时,以美国为例,在竞选国家总统时,两党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两党竞选,不过是在电视上尖刻犀利的表演辩论技巧,然后私下里在同一个幕后集团里瓜分“政治蛋糕”。这种不切实际的“民主制”,会使资源转变为政坛上无休止的争论,从而牺牲中长期的经济与社会收益,不可能建立起强大的经济体,不可能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最大收益。而且之前也谈到,资本主义的失业状况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特点,可想而知,当一个人的工作越是不稳定,他就必须竭尽可能的保住这份工作,经济越是具有竞争性, 管理者们就会越强调他们的下属必须更努力工作,资本家只想从工人那获取更多的工作产品,实现更大利润。他们不会考虑工人的生理和 心理的承受能力,事实上“工人们是否可能幸福,是与他们无关的”。所以资本主义不管是制度上还是 实践中都没有真正的民主。 (四)资本主义的生态问题 不仅资本主义世界,全球现在正面临着 环境恶化的威胁,这种威胁已经动员起数百万人民,投入了大量资金来调查和治理,这无疑是好的消息,但是坏的消息就是,只要资本主义仍存在,保护我们家园的实践就无法真正有效进行,因为资本主义有三个与生俱来的特点,第一,资本主义扩张的原动力;第二,来源于资本主义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危机趋向;第三,资本主义的核心要素,资本的无限流动性。这三个特点综合在一起,形成了对生态破坏的制度性力量。另外,保护环境,要求过度 发展的国家节制消费,要求发展中国家以消灭贫穷为目标去使用它的资源,但这正好与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要求相悖。根据经济全球化的要求,过度发展的国家必须要更多地进行消费,因为它们对于发展中国家是关键的市场,而相对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要削减公共开支,开放经济,吸引国外投资。而且,生态帝国主义是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直接元凶。所谓生态帝国主义是在当代全球化的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生态危机转嫁给发展中国家,并对这些国家进行生态掠夺,即生态殖民。 三、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启示 重读《共产党宣言》,我们更加理解了资本主义制度出现这些新特征的本质, 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是其无法根除的定时炸弹。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要坚定“两个必然”的信念,正如所提出的那样,我们要继续坚定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始终保持制度自信,让共产主义这个幽灵在世界徘徊吧! 关于资本主义的论文篇2 浅析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六十多年来,在新科技革命、全球化浪潮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各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涉及面广泛,大致有如下五个方面:第一,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发生了新变化,这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资本主义所有制经过这些形式的演变,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适应了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第二,在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方面发生了新变化,这些方面的新变化主要有:一是职工参与决策。二是终身雇佣。三是职工持股。第三,在社会阶层、阶级结构方面发生了新变化,表现为: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公司内部的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发生分离,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而是靠手中拥有和掌握的企业股票等有价证券的利息收入为生,最终成为以利息股票为生的食利者;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第四,在经济调节机制方面发生了新变化,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它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的运行和发展。当然,这种经济调节机制是有限度,它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的产生。第五,在政治制度方面发生了新变化,表现为:一是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二是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三是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四是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 对于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所发生的新变化,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透视,从而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上述所列举的当代资本主义五个方面的新变化其实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说,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为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必然要求调整和变革旧的生产关系,新的适应生产社会化要求的生产关系必然将不断出现和发展。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不管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发生怎样的新变化,但其所固有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这是因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深刻的,其意义也是深远的,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分析的科学性。对此,我们可以通过2008年所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作出分析。 二 进入21世纪之后,美国国内的股票市场经常剧烈波动,时不时的就狂跌;IT产业泡沫破灭;“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影响,美国经济出现了衰退的征兆。为了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采取了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大力发展信贷业务,使人们的购房意愿增加,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为提高资金周转率,在投资银行的帮助下,许多金融机构将持有的大量房地产抵押贷款进行证券化,成为一种新的金融“衍生品”并经过层层包装向社会出售,利用房贷证券化将风险转移给投资者。由于贷款成本低,房价又不断上涨,次级贷款证券的买卖也成为了一种发财致富的手段,受到人们广泛追捧。诸多银行投资基金,金融公司直接或间接购买了大量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出来的证券投资产品,似乎给人们造成一种经济繁荣的现象,但这种经济繁荣的现象是虚假的。在表面上看,生产出来的住房已经卖掉了,但实际上生产领域中的生产过剩已经存在。美联署为了减少美国经济泡沫化,从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连续17次加息,使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到5.25%。利率的提高使购房成本增加,加重了购房者还贷的压力,社会中实际支付能力无法跟上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出现大量信用违约的次级贷款,当美国房贷按揭违约率达到一个临界点时,次贷危机便随之产生。次贷危机爆发后,巨额损失不可避免,由于美国政府没能及时遏制次贷危机的蔓延,金融机构相继倒闭或是陷入财务危机。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公司破产标志着美国次贷危机上升为金融危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由美国所引发,因此,美国不可避免地受到多方面的打击。危机不仅使美国金融业元气大伤,而且使实体经济也遭受重创,同时还给美国民众在经济安全感、投资理财、消费习惯等诸多方面带来严重影响。 不仅如此,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不仅蔓延到主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欧洲各国与日本,而且也影响到资本主义的小国,如冰岛,整个国家濒临破产,全球金融危机使西方资本主义遭受严重打击。由于美国遭受此次金融危机冲击和影响严重,短期内很难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由此而造成的了美国经济的衰退并拖累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许多国家以美元作为基准货币、储备货币和贸易结算货币并拥有大量美国债券,还有强大制造业依赖对美国市场出口,这不可避免地使世界各国经济遭受很大损失和影响,世界各国的经济也随之衰退,直至今日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依然挥之不去。从2011年9月17日开始的“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就是美国金融危机的后遗症所导致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三 对于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透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1]这就是著名的“两个必然”重要结论。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他们认真研究和考察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并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自身所存在的无法克服的矛盾,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1.此次金融危机的与以往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样,根源也都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上的剥削制度。资本家不仅无偿占有生产资料而且无偿占有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资本家无止境地追逐剩余价值,使生产力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但是资本家贪婪地追逐剩余价值的狭隘动机却无法处理好日益扩大的生产与产品的消费问题。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永远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一矛盾始终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而生产相对过剩又引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加深,马克思曾经指出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实质都是产品的相对过剩,即生产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要而过剩。在此次的金融危机中,美国为了消费掉过剩的产品,用信贷手段来刺激过度消费,还对买不起房子的人实行次级抵押贷款,以刺激经济发展。为了消费掉过剩的产品又导致过度消费,为了避免泡沫化经济又要打压过度消费,生产就必然过剩;要解决生产过剩又会导致过度消费。只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存在一天,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解决,生产过剩和消费过度的难题永远不会解决。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对于研究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仍具有适用性。虽然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生在金融领域,但根源却在生产领域。在美国,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现实生活中实际支付能力的需求还是无法跟上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只不过在现代金融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其表现形式不是生产出来的住房卖不掉,而是通过贷款,转移到得到住房的穷人身上,但他们实际上却无力支付房款。因此,尽管表面上看,生产出来的住房已经卖掉了,但实际上生产领域中的生产过剩已经存在。过度发展金融业催生的房地产泡沫一旦破灭,其隐含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矛盾就显现为经济运行的现实矛盾。作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先兆的次贷危机,并不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它只是生产过剩的结果和危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与产生,表明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破产与失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以凯恩斯主义为导向的经济政策,经历了持续二十多年的经济繁荣,被称作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但是,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石油危机和美元的大幅贬值,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持续的生产过剩和利润率低迷,甚至形成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的局面,这表明凯恩斯主义失灵了。并且,从20世纪70年代起,资本主义开始由国家垄断阶段向国际垄断阶段过渡。资本主义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理论。如果说国家垄断阶段需要的是凯恩斯主义,那么国际垄断阶段需要的则是新自由主义,以弗里德曼、哈耶克等人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受到政府的青睐,其政策主张被当做解救拉美国家和所谓转型国家危机的药方,先后成为英国撒切尔政府和美国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在美、英上升为主流意识形态。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英两国推进的新自由主义模式,不仅在跨大西洋经济整合中,而且在由国际垄断资本推动的全球化一体化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新自由主义政策坚信市场的有效性,认为私有经济和竞争性市场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的功能,无须人为的干预。新自由主义在主张私有化、自由化和市场化的同时,更加强调金融资本的作用,反对对金融资本的严格监管,推崇金融自由。但是市场经济并非尽善尽美,它本身依然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在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推动下市场经济自身的弊病就更加突出了。随着自由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全球迅猛扩张,也使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空前加剧。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导下的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在实践中证明行不通。这也表明,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就必然存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不管资本主义采取什么方法都无法给予彻底解决。这就充分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所揭示的“两个必然”重要结论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四 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及其无法克服,它就必然要被更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因此,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必然趋势。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尽管当前新自由主义政策在经济危机中遭遇到了挫折,甚至在西方兴起“马克思热”,但这并不意味资本主义就会很快面临终结。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历史过程,关于这一问题,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也作出过深刻的揭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写道:“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2]这就是著名的“两个决不会”重要结论。我们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但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又是有条件的,只有资本主义以私人占有为根本特征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制约着现代化的社会大生产,并且与现代化的社会大生产具有根本不可调和的矛盾时,现代化的社会大生产才会冲破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关系,资本主义才会宣告灭亡,社会主义才会胜利。换句话说,只要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还给现代化的发展留有空间,资本主义就会苟延残喘,甚至还表现出较为旺盛的生命力。 我们对“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要有深刻、全面、辩证的认识。首先,“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其次,我们必须用辩证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关系与联系,既要看到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客观性、必然性、规律性,又要看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一过程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社会主义要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实现“两个必然”,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走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实践证明,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成功走出了一条能够使中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发展道路,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开辟不仅意义重大,而且也引起当今全世界的瞩目,因为,它为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探索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责任编辑 吴高君] 猜你喜欢: 1. 有关资本主义优秀论文 2. 浅谈资本主义发展论文 3. 资本主义论文 4. 有关资本主义的本质论文 5. 有关资本主义文明论文

工业革命- 殖民地- 世界

一、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重大事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三大革命)、欧洲封建国家改革、启蒙运动3、发展——蒸汽时代 (19初-1870年)重大事件: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 (1870年—1917年)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一战爆发5、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1945年)①战后初期(1918--1923),一战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严重破坏,美国开始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②二十年代(1923--1929),经济复苏,相对稳定繁荣③三十年代(1929--1939),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上台并对外侵略扩张④二战时期(1939--1945),二战爆发,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1945 年-至今)①1945-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②1950—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崛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③1973-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滞胀”阶段)④1980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⑤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

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 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 重大事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三大革命)、欧洲封建国家改革、启蒙运动 3、发展——蒸汽时代 (19初-1870年) 重大事件: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 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 (1870年—1917年) 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一战爆发 5、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1945年) 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1945 年-至今)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论文格式

1.西方殖民侵略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当回顾中国近代历史,我们都会提到”西方殖民侵略打开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大门”。抛开这种殖民行为的无耻动因不论,从结果来看,概括来说,西方殖民侵略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这一进程对社会结构的改变上,在这些影响的推动下,中国脱离了封建社会的母体,进入了近代社会结构。首先,它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进程.不可否认的是,资产阶级报刊是资产阶级的"传教工具"(甚至是"侵略工具"),但它们在传扬宗教的同时,也为中国人带来了新的知识和信息,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口。因此,尽管外报及其所代表的国家是在资本扩张特性的驱使下强行进入中国的,但是"他们所宣传的资产阶级文化思想,是比封建文化思想要进步得多的意识形态" ,因而在客观上对长期处于封建文化禁锢下的中国民众来说,具有一定的启蒙作用。不但如此,在外报影响下产生的资产阶级舆论,对封建专制制度形成了猛烈的冲击,加速了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中国社会变革的进程。在当时的中国,如果没有这个加速过程,仅靠自明以来萌发的资本主义萌芽自然演进的话,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恐怕要延迟许多年。 其次,它促使中国进步知识分子认识先进思想,投身改革.从洋务派到维新知识分子,再到后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受外报影响甚深. 再次,它为中国人自己办报提供了样板. 外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只是西方殖民侵略对中国近代社会影响的一个小缩影.然而窥一斑得以知全豹,从这里我们还是能学到相当多东西的. 2.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角度带有感情色彩来看:外国人侵略中国,这是他们的罪恶,同时也是我们的耻辱!他们在我们领土上犯下了谈天大罪,是不能被原谅的!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这又是必然的,又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当时的世界上,一些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二次工业革命,国家已经强盛到了一定的程度,他们已经不满足国内的发展,急需向海外扩张与发展!而反观当时的中国,经过几年的闭关锁国,错过了世界上的几次工业发展的好机会,且当时的政府又腐败无能,这使中国就远落后于世界的其他国家。外因于内心就导致资本主义国家将目光瞄向中国,开始了他们的侵略。“弱肉强食”、“落后就要挨打”,不变的发展规律!想想我们中国,在元朝强盛时,不也是一直向周边扩张吗?最后快要当然一方面是中国的屈辱史,另一面是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啊,没有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还是农业社会的形态,现代化是历史所趋,我们只是不愿意所以人家来强迫你愿意而已。3.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近代中国受到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这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决定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革命性质的重要依据。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产生近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也是近代中国社会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如何看待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学习研究中国近现代史首先遇到的问题,也是正确认识中国近代历史和国情以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是大学生容易感到困惑和疑问较多的问题。国内外的某些言论曾引起一些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和迷惑。因此,认识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对于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化地给予解答,而应该将理论和历史事实相结合,进行全面、辩证的阐述和深入、具体的剖析。本文着重分析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理论,以及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及文化渗透的主要方式与特点。过去一般泛用广义的帝国主义概念,这一概念实际上包括了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和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本文采用更为确切的资本—帝国主义概念。一、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理论问题有人曾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也有人说:“殖民主义在世界范围推动了现代化进程”,还有人甚至说:“没有西方的殖民侵略,东方将永远沉沦”。这些人往往还以马克思论述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和殖民主义具有“双重使命”的提法,作为自己的理论根据。那么如何用理论与历史统一的方法去看待这个历史问题?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具有“双重使命”的论断呢?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殖民主义的历史。15世纪,西方冒险家远渡重洋的环球旅行和随之而来的征服、掠夺,揭开了近代殖民扩张的序幕,宣告了殖民主义的产生。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殖民主义者主要是通过海盗式的土地、财物掠夺、欺诈性的贸易和奴隶贩卖等方式,从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攫取巨额财富。而在西方实现工业革命以后,由于资产阶级要求更广阔的国外市场和原料供应地,推动了西方列强向世界急剧扩张,殖民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殖民主义者运用各种手段对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侵略,使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沦为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其垄断的商品倾销市场、原料供应基地和投资场所。而在19世纪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资本输出成为殖民剥削的重要形式,瓜分世界的狂潮出现,殖民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由少数帝国主义强国主宰世界的更完整的体系。可见,殖民主义的历史就是一部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压迫包括印度和中国在内的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血与火的历史”。我们再来读读马克思的几段话,领会其精神和内涵。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谈到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他说:“的确,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则谈到了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他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还指出:“英国资产阶级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但是,有一点他们是一定能够做到的,这就是为这两者创造物质前提。难道资产阶级做过更多的事情吗?难道它不使个人和整个民族遭受流血与污秽、蒙受苦难与屈辱就实现过什么进步吗?”我们应该认真研读马克思的原著,全面准确地领会和理解马克思著作的原意和精神,学习马克思分析历史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下面我结合中国近代历史来谈谈学习马克思这几段话体会到的几层意思。第一,从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关系的角度。英国侵略印度的目的是把印度变成其殖民地,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观动机也是要掠夺、压迫中国,企图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这完全是由他们“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的”,而决不是为了给中国带来“近代文明”,帮助中国变成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国家。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它在实现其利益和目的的过程中不得不带来的客观效果,如瓦解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并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并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使命”。第二,从正义和非正义、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角度。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及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是非正义的。它们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贩卖人口,发动战争,运用各种手段掠夺、屠杀、压迫、剥削中国人民,这些都是极其野蛮的、可耻的、不道德的罪行。马克思在著作中愤怒揭露和谴责了殖民主义的这些侵略罪行。因此决不能因其有“双重使命”的客观效果而替资本—帝国主义侵略辩护、美化甚至评功摆好。第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即使殖民主义有所谓的“建设性使命”,为中国资本主义创造了物质前提,但这也使中国人民付出了极大牺牲和痛苦的代价,使中华民族遭受了“流血与污秽”,蒙受了“苦难与屈辱”。帝国主义的侵略正是近代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源,也是中国实现独立、民主、富强和现代化的最大障碍。资本—帝国主义为了其自身利益,在把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入中国的同时,又有意保留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扶植中国封建势力,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使中国走上半殖民地经济畸形发展的道路。更重要的是中国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所产生的成果和利益,绝大多数中国人民是享受不到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因为这“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因此中国人民必须首先通过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独立和民主,否则是不可能真正实现中国的富强和现代化的。二、关于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侵略和政治控制要回答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个问题,最重要的还是通过历史事实的阐述。我们要用大量可靠的历史事实、生动的例子、具体的统计数字、形象的图片资料等,给学生剖析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各种方式、手段和罪行。下面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四个方面简要地概括其侵华的主要方式和特点。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最直接和赤裸裸的方式是军事侵略。它们倚仗先进的武器和军事技术,特别是军舰和大炮,或者进行武力威胁,或者发动侵略战争,或者武装干涉中国的内政,直至出兵镇压中国革命。这种军事侵略是逐步升级的,从骚扰、蚕食中国的沿海、边疆,到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直到企图瓜分全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侵华战争,从1840年至1919年的近80年间,较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就有10多次。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外国侵略者屠杀了大批中国人民,迫使中国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掠夺中国的大片领土,勒索赔款,掠夺财富。这些自称为“西方文明传播者”的资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充分地暴露了资本—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势力的不文明的野蛮本性。这些资料可以参考一下~

我们连夜整理出来的...我们也考...就给你好了...谁让咱好人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第一章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第一, 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大片领土,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阻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列强在侵华的时候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也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第二章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第一,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第二,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第三,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第四,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起到推动作用。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A、从主观上看: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第二,没有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第四,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B、从客观上看: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第四,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再次,惧怕人民群众。(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第三章1、革命派和改良派在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一、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爱国必须革命。二、进行革命固然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三、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2、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1)失败原因: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2)教训: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中编综述1、为什么说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P63-68)因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他们为对象。(1)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资本的控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2)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3)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1)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官僚资产阶级)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2)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第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第二是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第三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3)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第一,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他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的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一起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群众的共同选择第四章1、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内容: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反对封建专制愚昧,提倡民主与科学 评价:严重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先进的知识份子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之洗礼,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之发展,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先进的知识份子改造国家,拯救社会之利器.第五章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与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五)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其主要教训是什么?第一,主要原因在于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的、正确的结合起来。第二,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敢于和瞎指挥。第三,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地清理。第四,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一、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上来;二、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三、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4、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总结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一、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批判了大给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二、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三、1937年夏,毛泽东写了《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龙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判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第六章1怎样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第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第三,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返攻准备了条件。第四,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2、如何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第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3、怎样正确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一、中国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二、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的主战场;三、中国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之一,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第一,从实力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战争。第二,从战略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大国对小国的战争。第三,从战争性质上看,抗战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第四,从战争结果上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5、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P128)6、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一、从世界意义上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二、从战争的性质上看,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展开的一个决死战争,是一个民族反对另一个民族侵略、压迫、奴役的战争。三、从战争的结果上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第七章1、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第一,国民党政府由于它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抗战后期在大后方便已严重丧失人心。第二,国民党之所以迅速失去民心,还由于它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第一,各民主党派虽然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买过,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抗战中,对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特别是文化侵略,多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第二,各民主党派成立时,中国共产党就与他们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发展了这种合作关系。第三,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迫害民主党派进步人士,使得民主党派人士逐步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第四,中国共产党也邀请民主党派“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第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第三,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第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宝):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宝,三个主要的法宝。”4、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这些经验对今天有何指导作用?(P149)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最好留个邮箱,把原版直接给你

浅谈西方侵略者对中国的影响 有人认为“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我们带来了先进文明”“殖民化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 , 现代化进程” , “中国只有像香港那样 300 年殖民地才能发展” , “租界是中国大漠中的一块绿 洲”“没有租界,哪有中国共产党”等。 , 在 1840 年,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由于生产力有了极大的发展,英国极需要对外进行商 品输出,和掠夺原材料.也由于当时,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阻碍重 重,和林则徐在虎门进行虎门销烟,因此为英国进鸦片战争制造了借口. 由此可见,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打开中国的大门,对中国进行商品输 出和掠夺工业生产的原材料,而为了使鸦片贸易合法化只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林 则徐的虎门销烟则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即使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但它却在客观上使中国打开近代化 的大门.所以说鸦片战争对中国来说,有利也有弊. 鸦片战争的炮声,把当时较先进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忧国忧 民, 寻找救国救民之路, 产生了从抵抗侵略出发而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从而发出 “外抗强敌, 内求改革”的呼声,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这股新思 潮的核心内容是要求学习西方、 “师夷长技以制夷” ,认识世界和走向世界;寻求强国御海之 道,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实现民族振兴。客观地说,鸦片战争对新思想的萌发是具有积极 的意义的。 客观上来讲,西方殖民者的确把中国从一个封闭自大的状态带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 圈,但是,这是否加速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还有待斟酌。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闭的,低效 率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条件下,中国当时的经济具有强烈的封建性质,而这种性质 与资本主义经济可谓是格格不入。在当时的条件下,西方殖民者没有半点过渡,没有半点缓 冲,而是把中国硬生生地拽入那个经济圈,导致了中国经济更加畸形,严重破坏了中国经济 环境,使中国人民的苦难更加加深,社会经济更加难以调整。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进入资 本主义世界,是以一种被剥削的身份,自然没有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而是通过商品输出, 资本输出的方式被残酷压榨, 何以见得西方殖民者在加速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方面有什么特殊 的贡献呢? 有一种观点是:如果列强不侵略中国,中国会进入新一轮的改朝换代,而新统治者将会 采取更加有力的手段来保护小农经济。那么,我想问的是:如何断定中国的新一轮改朝换代 一定又是一个封建朝代呢?这很显然是没有理由的。我承认,在当时那个历史条件下,清王 朝正在走着一条急速的下坡路,清王朝的覆灭也是可以预见的。但是,我们都知道,明朝末 期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新一代手工业主和新兴的贵族整形为中国资产阶级的雏形。 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 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在一定时期内并不是 不可能的。而且,中国的封建君主制在经过雍正乾隆时期的巅峰之后,也在急剧的衰落,封 建制度从一种历史潮流的角度来讲,正走在一条一去不复返的道路上。 西方殖民者纵使对中国的经济有所刺激帮助, 但是走什么样的路, 怎样来走这条路这都 是中华民族自己的选择,轮不到西方国家蛮横无理的介入。实际上,这剥夺了中华民族对自 己道路的选择权。如今,西方国家张口闭口都是人权,而他们近百年来为发展资本主义而对 亚非国家做出的种种侵略行为则是对人权的蔑视。 按照人类人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进入资本 主义社会,乃至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而且,在 19 世纪的中国,其实自身就具 备了许多打破封建主义的因素。所以,从社会自然进化的角度看,中国完全可以自己进入新 的社会阶段,这仅仅只是时间问题。并且我们相信,如果没有殖民者的入侵,这个阶段的到来也并不遥远。同时,殖民者的到来给一些中国人民带来了价值观上的偏差。1895 年清政 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后, 台湾人成为法律上的 “日本人” 1930 年代的日本教科书描述 。 “大 日本帝国”时说: “大日本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了主体的大和族以外,还有朝鲜族, 汉族等少数民族。 ”日本对台湾的统治,给台湾灌输了大量的属于日本的价值观念,而且造 成了台湾归属于日本的认识。如今,台湾地区的部分皇民化现象和亲日现象,不可以说和当 年殖民统治没有关系。 从主观上看,殖民者对中国的政策终极目的是为了剥削中国,从而增强他们自身的资本 积累,发展资本主义。他们只不过把中国当作一种工具,而非真正的为中国着想。 历史的发展不会因为某一件事物而改变的,就算没有鸦片战争,也会有另一个事物顶替他 的位置来完成历史的使命.没有鸦片战争,中国还是会革新,还是会强大,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周 期性,所谓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任何事物到了一个极端都会向另一个极端走的. 在中国社 会在清朝积贫积弱到了极致的情况下, 急需变革, 而这场变革的导火索恰恰是鸦片战争而已。 而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红色思想传到了中国,没有租界,中国共产党就不就不能存在了吗? 共产党面对并克服的困难,又何止是没有租界那么简单!而所谓的中国需要变成殖民地 300 年才能发展的观点,更是大谬。观美国,是欧洲殖民者入侵的结果吧?在殖民者入侵后,非 但没有让印第安人发展,反而造成了种族灭绝。是不是说中国也该成为下一个美国,中华民 族要成为下一个印第安民族,中国才叫发展起来了? 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对中国来说是一种耻辱,一种对中国主权的践踏。对于一个国家来 说, 主权永远是构成国家的核心要素。 如果连主权都不完整, 何以谈中国, 何以谈中华民族, 如果连主权都不完整, 就算经济发展了又怎样?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一国之所以可以成为一 国的理由。抛弃了国家的概念来谈任何东西都是肤浅可笑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课安排一、内容: 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部与“中国近代史纲要”高度相关的著作(如:原著、传记、回忆录等);以论文格式撰写一篇读后感或心得体会。 本次实践课分数占该课程考试总分数的20%(20分)二、格式和要求1、必须以论文格式撰写 第一、自拟题目 第二、必须有内容简介(内容简介中必须写明所阅读著作的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及著作的内容简介) 第三、正文中必须要要适当引用原文资料并标明出处2、必须上交打印稿 题目用加黑三号字 其他标题用加黑四号字 内容简介及正文用小四号字体 必须统一使用a4纸张打印3、正文字数不得少于2000字4、完成时间:本学期第12周之前交上不明事宜咨询任课老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