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山东教育深度融合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山东教育深度融合研究论文

深度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论文,欢迎阅读!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全文篇1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 教育 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对策及融合案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 1.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内涵认识存在偏差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融合了,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 2.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开展存在懒惰、畏惧的心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展首先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有些教师不想动,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教龄偏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不愿使用。 3.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需掌握的技术操作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是进行融合的工具,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二、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对策 1.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否直接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程度。学校要根据应用的需要推动信息化设备的配备,这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重要支持性物理环境,其次要给予行政上的支持。对于在课堂上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师和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2.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 (1)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 (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 方法 ,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 (3)鼓励教师钻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要鼓励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途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案例 1.主题学习网站 主题学习网站是依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科教材内容建立主题网站,并通过该网站进行资源的上传和下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主题学习网站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与学生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创新了课堂的 教学方法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2.班级网络学习空间 基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课堂教学”和“班级授课制”长期存在的事实,建立班级网络学习空间,它依托于省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班级为单位构建而成,教师可以在网络班级空间开展教学。 3.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学习 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构建了“学生白天在课堂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它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翻转了传统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建立起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抓好学校教学工作,才能把握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论文篇2 《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学科教学的整合》 【摘 要】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计算机应用与教育领域,给化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搭建了新的平台。在教学中人们通常用文字、声音和图形来表现教学内容,通过与学生的交互、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探索并逐步推广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直观;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以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以及视频等各种信息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以表达形式更为丰富,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加深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以多媒体电脑和 网络技术 为依托的,呈现、传递、加工、处理信息的技术,使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成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它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学科的教学和学习中,通过构建真实的的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探究能力以及优化教学效果。所以巧妙合理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件素材,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学科教学发展的趋势。 完全按照常规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来说缺乏吸引力,多媒体手段就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用生动、活泼、形象、直观、动态的方式多 渠道 、全方位、立体化的传递教育信息,刺激学生感官,传播教学信息。它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能积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化学学科的教学来说,初中化学一些理论如质量守恒定律、氧化还原反应、分子结构等等是比较抽象的,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将瞬间变化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比完全靠挂图、模型、教师的比划、学生的想象要有效的多,易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所以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有选择性地利用好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网络资源、光盘资源,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成为化学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现将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探究、摸索 总结 整理如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使用化学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不是代替教师,而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化学课堂教学不是每堂课都适宜用多媒体手段,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以及教学内容相对之后的缺陷,才是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根本目的。在化学教学中能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个人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微观粒子的运动 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比如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的运动变化是用肉眼甚至显微镜所看不到的,通常用挂图和模型,而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却无法充分展示;我们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把微粒得到(失去)电子,化合价降低(升高),体现氧化性(还原性),这些内容光靠教师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我们利用我们手边现有的教材配套的教学光盘中提供的多媒体影像素材或者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的多媒体素材,则很容易通过在电脑上的模拟演示,让学生就能很形象直观地看到这些内容的动感过程,其教学效果比老师的口头讲解显而易见要强的多。而教师也省去了口舌之苦。 二、微粒在化学变化中的行为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电脑软件或课件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如在讲解质量守恒定律中解释化学反应时,用flash动画模拟白磷分子和氧气分子分别拆分为原子,然后再重新组合为五氧化二磷分子的过程。学生便很容易想象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行为,同时也加深了对“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却不能再分”的理解,为学生在后续的章节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 三、难以实现的化学实验的模拟 农村学校由于化学实验室硬件条件的限制,并考虑到实验经费的不足和实验课程时间、安全等因素,很多实验难以作为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走进课堂,这时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演示。 1、装置复杂、药品稀缺贵重的实验 实验室验证空气成分需用曲颈甑,绝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已不存在,这类实验可以用模拟实验来代替。 2、操作技术要求高的实验。比如温室效应实验、酸雨形成实验、饱和溶液配制实验等等。 3、错误实验操作后果的危害的实验 如吹灭酒精灯、排水法收集氧气先撤酒精灯再抽导气管、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氧气、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不检验气体纯度、稀释浓硫酸将水往装有浓硫酸的烧杯里倾倒等实验操作后果。由于有些实验老师只讲不应该这么做,而不敢让学生进行这类错误操作。但把这些危害后果通过多媒体动画课件展示给学生,学生将直观地得到感受,在以后的实验中避免错误操作。 4、反应速度过慢的实验。受到时间因素和课堂节奏的制约,一些反应速度过慢的实验,如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实验;铁的生锈实验等模拟实验可摆脱这种时间上的限制而进入课堂。 四、应用投影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提高实验的可视性 众所周知化学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演示,投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常用到的工具。在课堂上教师操作的演示实验除了前几排学生外,后面的学生较难看到变化的现象。投影机能把一些现象放大,帮助学生观察。如讲到氢气的制取原理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用玻璃器皿盛稀硫酸和锌或稀硫酸和大理石的反应,利用投影观察其反应放出气泡的过程,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以电脑为载体的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是主体,使用它只是为教学服务,这一工具运用得当与否,效果完全不一样。为了使这一工具更好地服务教学,真正有助于传授知识技能,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要不断地对我们所采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对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认真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地去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论文篇3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 摘 要: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它能使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深奥的理论形象化,学习的过程生活化,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随着多媒体科技应用日益普及,它也给数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多媒体科技给教学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本文对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存在的优点、问题及矫正 措施 进行了一些论述。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数学学科;辅助教学 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人类学习与生存发展的环境,同时也改变了几个世纪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方式。由于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思索数学与现实的切合度;更是因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技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们认识到它在数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必将改变人们对数学的内容、形式、应用、人文价值以及评价的认识与看法,因此,信息技术发展与数学学科课程发展中的互动客观存在的。 所谓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学习研究事物的科学方法,使数学成为终身学习的奠基石。 一、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解决了动力不足或动力缺乏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障碍就几乎解决了一半。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在解决这个难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画出函数图像,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像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魅力,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德国数学教育家栋科教授认为:“思维着的教学活动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学习如果过分依赖学习者的 经验 或感性世界,即纯粹的经验堆积,而不是通过认识活动对经验进行加工,那么学习将会出现危机。因此必须重视人的思维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教学认为,创新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而且可以是日常教学活动。信息技术课是一种最能体现信息潮流的课程,目前也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机的性能之后,便可适当布置一些创造性作业,让有条件的学生在自己的家用电脑上独立作业,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 圣诞节 、 教师节 、 春节 等,学生通过家用电脑发送卡片,这些卡片中,有的可以充满着幽默风趣的话,有的还可以制造出简单的动画,这些知识,我们平时都没教,但学生通过自学或家长的指导都制造出来了。这样,学生的 爱好 、特长得到了充分发展,兴趣得到巩固。 四、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学习素材附带一定的情境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比对,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而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 五、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个别化、协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需要沟通与互助,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使资源共享,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和讨论,让学生在共同探讨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完善、提炼和概括知识,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数学,学会在合作学习与交流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数学教学的空间,丰富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但是,无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基本功,还必须熟悉和掌握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课堂上找准使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把握好“度”和“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从而进一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为全面推进数学素质教育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的全球化、开放化和信息化.数学教学,1998(5). 2.王其云.媒体与学习.中国电化教育,1999.11. 3.方钧鹤.对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的几点看法.中国电化教育,1999.5. 4.李华.中小学教育媒体的选择与应用探讨.中国电化教育,2000.2. 5.刘云生.信息网络时代与教育最优化.2002. 猜你喜欢: 1.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2.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浅析论文 3.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论文 4.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探讨论文

教育对话的融合品性论文

一、回到教育对话本身

“生活世界是给予我们并由我们积极创建的:对之进行现象学反思,可能会给我们提供个体的与群体的自我理解与智慧实践的各种可能性”。将“回到事情本身”放置到教育对话语境中,就是回到它的本身,恢复它的多元性、丰富性与生命性,让教育对话在自身存在过程中直接彰显其本质品性。

1、教育对话即关系

“时至今日,人们开始普遍相信现实世界并不是受机械论决定的;宇宙并不像一个大机器,而更像一个生命体。” 对许多科学家而言,关系就是现实中的一切。”人的生命起源于关系,成长与子宫、与他人相关联。相应地,我们的存在也同样发生于与世界的亲密且富有意义的关系之中。教育对话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它最根本特征不是词语,而是参与者表达的意义。首先,教育主体间保持一种“我—你”的关系是对话的起点。“我—它”关系是工具性的,只注重物体的效用以满足我们的目的,而“我—你”关系则不同,它更高级,能使我们真正成为人。其次,我—你是既亲又疏的关系,它要求教育主体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最后,教育场域中的主体要与他人形成对话关系,最重要的不是以自身为出发点,而应该从他人开始。我们应该以充分尊重的方式与人交往,不能想当然地去解决“别人的问题”,当他人与我们坦诚相遇并产生共鸣时,对话关系就产生了。

2、教育对话即理解

伽达默尔指出,在与他人相遇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会显著地影响他人是如何被理解的,也构成了我们理解一切的基础。通过对话,教育主体会逐渐意识到彼此之间的整体关系,如此,便不会存在偏见,而是会随着对话的进行不断地调整自己对他人、对周围整体环境的理解,尽最大可能地认识自身的偏见和情境性。在教育对话的过程中,要开放并理解他人,教育主体必须要倾心投入,既要倾心关注自身的思维与意识,还要付出必要的时间、精力和空间来倾心认识和理解他人。当然,倾心投入去理解他人还有另外一个层次的要求,那就是在对话的过程中必须确认他人的本意,不断寻找合适的言词。伽达默尔指出:“任一交谈均需要一种共同语言,或者说,它能够创造出一种共同语言。对话要有一个核心,对话者围绕这个核心参与对话,并针对该核心互相交换意见”。简单地说,在一次成功的谈话中,教育主体们彼此均受真理的吸引,团结一致地形成一个以理解为核心的新型社区。这就是教育对话的魅力所在。

3、教育对话即融合

在理解他人的过程中,教育主体们会不自觉地信守承诺、倾心投入,与他人相遇,细心聆听他人的不同声音,耐心地等待他人对自己理解所做出的肯定与确认。例如,在课堂对话中,学生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而迸发真诚的质询让问题引领师生进入探索和发现的空间,如此,理解就应运而生。这样的一个理解过程就是伽达默尔所指出的“视域融合”。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双方会因为视域的融合而消除异见并失去自我,教育主体也不会因此而获得完美的理解,他们的视域也不会彻底融为一体。这种融合是指在培养理解的过程中,主体们必须把自身偏见和情境性所构成的复杂性视野与他人的复杂视野进行充分的交流和交融。正如“人类的思想要变成真正的思想,比如一种观念,只能通过与他人不同思想的交锋实现,并体现在他人的声音里,用他人的话语来表达,表现在他人的意识中”。当成员做到一起来共同探索集体的视域时,就会发现新的方向犹如种子般地萌芽生长;当大家彼此相互理解之时,就能彻底看清方向之所在。

二、教育对话“活”的艺术:融合品性的凸显

1、置判断与假定

搁置判断指的是“要养成一种观察自己和别人的判断过程的能力,立场要中立,要能置身事外”。多数情况下,人们倾向于掩盖自己的判断,因为人们会担忧实话实说风险太大。其实这种“遮遮掩掩的策略”终究会遭到惩罚,而百分之百的诚实能够帮助我们超越个体间的冲突,相互理解,形成共同理念。在对话中,教育主体会慢慢地超越机械方法论判断的禁锢,拓展视野,真正学会创造性地去思考而不是下意识地应对,他们会自觉地放慢判断的速度,收集更多的资料,发现新的可能,以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其实,参与者在做快速评判时,通常是基于个人思维假定的。每个人对世界都有各自不同的思维假定,并均坚持自己是正确的,当相互对立的.假定同时存在时,人们会不自觉地产生困惑、灰心、愤怒、不信任,等等。随着教育对话的深入开展,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本体感受,去认识和识别隐藏在自己选择和行为之后的假定、观念,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它,并悬置它。

2、倾听

有研究者指出,倾听可能是一个人最具创造性的简单举动,我们的倾听方式、内容、对象以及倾听背后所隐藏的假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若要真正实现倾听,我们必须要将自身的偏见抛弃或者放置一边,虚心接受,真诚理解。然而现实中,很多教育主体在不自觉地抗拒着倾听。他们听的时候只能是自己发出的噪音、自己的话,而不是别人所想说的。在群体对话中,由于所有的教育主体都在倾听并逐渐形成共识,倾听的威力便会以几何倍数增长,逐渐融合的教育者会慢慢学会同时从三方面去倾听:第一,他们会开放地倾听他人,找出其认为重要的内容来拓展、完善自己的理解;第二,他们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和自己说出的话;第三,他们会留心集体共同关注的问题、大家的共识以及正在酝酿的新想法。这种多重视角的倾听增加了人们看待事物的深度,促进了教育主体合作关系的建立与保持,挖掘了以集体倾听为基础的系统思考的潜力,激发了集体智慧与共同信念的生成。

3、质询与思考

质询是指教育主体在对话的过程中保持好奇的态度并进行提问,试图去“看透”事物的或者事项的本质,从而发现新的见解。这种质询精神源于个体想要探索未知、用新的眼光看待一切的强烈意愿,在这种意愿的作用下,人们能够通过问题将自己的视界拓宽到一些未知的领域,从而将对话引入一个全新的空间。“质询能否使得整个对话更有深度、内容更加丰富,根本上取决于个体质询的意图”,例如教育者能够以客观、积极的态度去质询别人的观点,或者以开放的态度迎接别人的质询。但单凭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质询往往无法促进学校的飞跃式发展,善于学习的集体能够自组织、自我改造,从而日新月异,不断取得新成就。这就需要所有成员在倾听他人或者向他人提问时,对自己所听到的内容以及其对自己产生的影响进行审视,对谈话的主题、观点、问题以及谈话中出现的新思想或者是谈话的整个过程进行反思。此外,为了开启集体的智慧之源,教育主体需要学会聆听,暂时的沉默和孤独使我们的头脑更加清楚,更客观,更有洞察力。

4、逐渐融会贯通

多元社会的生存,要求人们秉持这样一个信念:“社会各团体之间或者团体内部要实现相互理解,必须通过真正的对话进行,所有的公民都必须真心地投入到这样的交谈之中”。教育对话是一种强大的、理解性的力量,不管教育主体之间存在哪些差异,它都能促使大家形成良好的关系并相互理解。在教育对话的过程中,参与者除了会搁置判断与假定、认真倾听、质询与反思之外,他们也会渐渐地接受和认同集体内的指南或者原则,摒弃原有的排斥与抵触,将其视为一种辅助集体对话的激励工具。这就使得整个学校范围内着弥漫着一种“深度民主”的氛围,教师们会对那些价值观虽与其不同,但却并非决然敌对的人抱着尊重、虚心听取和合作的态度。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教育主体之间存在的看似不可协调的混乱和不适也会使得合作关系充满不确定性和紧张性,但已经融入个体日常生活的对话技能会使其不再固执己见,开始了解众人的想法,尽量与他人合作。

三、教育对话的改造力:融合品性的意蕴

1、体验集体同步,意会相互依存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尽管复杂的程度可以被分割成不同的层面、多个部分,但他们都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同步性是事物内在联系的外在表现,是所有生命的内在相关性所产生的可感知的变动征兆,它意味着更为紧密的现实的连续性。在让人迷惑又颇为有益的同步事件背后隐藏着我们应该进行深挖的问题关注点:人们意识的变化,相互关系及其产生的整个系统,组织所寻觅的合作精神和共同领导都取决于这种关注”。而且,对话能够激励着“观念的变革”,促使人们意识到这种共同行动、共同思考所带来的出乎意料的结果,从而更加适应同步性的行动和思考,并体验到集体智慧发生作用的微妙感受。在教育对话中,我们倾听的目的就是建立联系,发展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会放下追求任何具体结果的渴望,通过质询达到新的、前所未有的理解水平,拓展倾听的幅度,了解到以前有可能漏掉的内容,认识新的联系。这有助于教育主体更有效地与他人合作,更积极、自觉地倾听集体理念并帮助大家共同认清集体理念。

2、控制两难处境,建构集体的能量场

在教育对话的过程中,教育主体之间总会发生似乎不可调和的矛盾,它可能会使集体处于分裂或者进退两难的困境。但随着个体对集体同步性体验的加深,他们会转变观念,不会再执着于个人观点和立场,而是坐下来面对悖论、融合观念的强烈意愿去接受彼此。教育主体会逐渐认识到,集体中的协议是人际关系、共同理念的产物,对组织具有凝聚和激励的作用。因此,整个集体会将组织内协议的制订视为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个协议都是当时当地具体情况的瞬间反映,并尝试着将行动与决策中的核心价值、目标融入周围变动的环境、变动的世界中去。正如物理学家所描述的:“一定的时空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能量场,人们相隔很长时间之后,都会重新进入这个场”。教育对话过程中,教育主体之间稳定的交往方式、彼此熟悉的沟通话题、相互分工的方式、喜欢相邻而坐的位子,等等,这些模式固定下来并得到不断地加强,就会成为集体能量场的一部分,而通过处理悖论、模糊协议,个体能够灵活地控制两难处境,这又使得集体能量场不断强大。反过来,集体能量场有自身的生命和意识,它可以改变长久以来形成的、扎根于每个教育主体心中的既定假设,以营造集体合作和共同领导的文化。

3、直面阴影,建立民主的异质性社区

有研究者指出:“光明使人眼界大开,这并不仅指它让人们看清了明亮世界的景象,更让人意识到了黑暗的存在。”在教育场域中,有些阴影没有被人们认识到,也从未被谈及,有些阴影的形成正是由于集体内过分强调某一特定价值观念而形成的,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强求大家去达成一致的意见和共识,若遇到重要却又难以达成一致的问题时,人们甚至会不约而同地保持沉默;在表面的一致背后,仍然存着潜在的分歧与冲突。而通过教育对话,教育主体会逐渐认识到阴影的存在,当判断被搁置,思维中被否定的部分就会被人们当作整体的一部分来对待。每个个体都作为一个完整意义的人走到一起,带着各自不同的观念、习俗、文化、信仰、价值观和传统,融聚到社区这一大“空间”中来,这个充满异质性的社区不会忽视、轻视甚至边缘化任何不同的观点与看法。而正是教育对话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了学校内领导方式的转变,才培育了这样的社区。当面临意见不一致、困惑、挫折和误解的时候,教育主体仍然愿意保持伙伴精神和合作情谊,这才是一种成功的对话。这样的一种人际关系就其实质来说远比任何其他那些特定的交流形式更加深入、持久。

4、把握对话的时刻,进行创造并再创造

有研究者基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念指出,狂欢是复调性的,也是对话性的,它能促进教育对话的开展,创造一定的空间来让那些平时被边缘化的人们走上中心舞台,给每个参与者提供亲身体验与学习的机会,使其真正学会把关系和理解、观念与行动、认知和情感结合统一起来。在教育对话中,不同教育主体相遇之后的主要结果是理解,他们以对话的方式来反映和阐明现实,他们积极参与对话、示范和实践对话,在对话中生活,协力去发现促进、鼓励、抚育和创造对话的途径,他们能够发现自己的声音所在,同时也要去聆听他人的声音。这种狂欢性使教育主体之间形成的异质性社区更加引人入胜、更加富有情趣和魅力,也能够为教师群体带来解放、能力、自由、理解和关系。此外,狂欢作为教育对话最真实的体现,是一种与众不同的领导之道,它会促使群体内的教育领导者放弃单项的独白,把握对话的时刻,引领集体成员了解复调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并在复调中处之泰然,在不会结束的对话中不断进行再创造。

在教育对话中,教育主体能够逐渐意识到维持群体的友谊氛围比固守自己的见解更重要,这时候所有教育主体之间便会出现一种建立和分享共同意义的积极心态,而且这种流动的共同意义会在人们的对话中不断地萌生、改造。如此,教育主体便进入了一种新型动态的关系之中,他们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认真地倾听他人的观点,不会拒绝或者排斥任何特定的对话内容,从而在彼此之间建构一种促使自身解放、集体发展的理想的合理化情境。

政研论文深度融合研究

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政研论文篇2 浅谈做好基层政治思想工作的方法 摘 要:本文作者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分析探讨了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一、 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一)政党性特点。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一条重要战线。它是直接为党的事业服务的,为党的路线服务的,直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服务。在党内,这项工作直接关系到党的思想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员和干部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党的先锋队性质。由此可见,思想政治工作这门科学和一般的社会科学不同,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是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群众性特点。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面向群众。党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充分体现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党的先进性更是体现党是怎样为群众服务的。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都要联系群众,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所以,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性是由党的先锋队性质和任务决定的。 (三) 广泛性特点。思想政治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其范围是很宽广的。这是因为:1、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无论是工、农、兵、学、商,还是年龄差异的老、中、青乃至少年儿童,都有思想政治工作要做,这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性带来的。2、做任何一项工作,至始至终都要做思想政治工作。3、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每一过程的各个侧面,各个环节。4、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来说,不仅领导同志应该做,干部要做,全党各级组织,每个党员都要做。 (四)针对性特点。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是人,由于每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中所处地位不同,其思想活动的内容和特点也必然千差万别、错综复杂。这就要求要因人而宜,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经常而又大量地做一人一事的个别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特点。 (五)时间性特点。思想政治工作虽然是上层建筑,但它来自实践,又为实践服务,立足于实践,又受实践的检验。在不断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才能逐渐总结出一套思想政治工作科学理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性是由群众性决定的,因为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二、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思想工作是理论教育的奠基力。 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的要求、胡提出八荣八耻和习的科学发展观教育广大干职工,提高全体干职工思想觉悟的根本途径。进行理论教育,关系到思想教育的方向,它的基本功能是从根本上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逐步实现人们世界观的根本转变,使干职工对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在思想理论上起到奠基作用。这是一种奠基育根的“治本型”教育,是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建设”。目前,在理论教育方面存在种种倾向。有人认为:理论教育“不务实”,因而出现了大道理不管用,小道理无人管。从而导致讲实惠代替思想政治工作,结果是“治标”不“治本”,甚至使一些目光短浅的人遇事在个人主义的“圈子”里打转转,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实践证明,不讲革命的大道理,小道理就会导出“歪道理”,一切事情就难处理。作为政治工作者要理直气壮地讲,要善于讲,要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深入抓住干职工的“热点”,联系实际回答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干职工是能够坐得住,听得进,信得过,照着做的。 (二)思想工作以情动人的感化力。 情是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源泉,是开展思想互助的必备前提,情投则意合,情通则达理。当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年轻人,普遍重感情。他们都需要理解、信任、关心和爱护,如果我们的政工干部性格孤僻、观念陈旧,就会失去了拨动干职工心弦的动力,给干职工带来负面作用,干职工产生的抗拒心理,即使讲话十分正确,让干职工也有怨气。“话不投机半句多”,社会学的“互助”原理告诉我们,只能用心来交换心,相互信任,入情入理,才能人心,时刻关心,把其当作主人,以深厚的热情对待他们,要看到他们的可塑性,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尊重他们的民主权利。关心他们的成长和成才愿望,努力造成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才能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三)思想工作以制度的规范力。 制度是长期工作经验的结晶,是干职工行动的准则,它具有很大的约束力和规范力。但是,这种约束力和规范力必须建立在干职工的高度自觉的基础之上,而这种高度自觉,除靠平养成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通过思想教育才能实现,否则,高度自觉的基础将不坚实。平时,我们往往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况,有个别同志喜欢搞“意行不一”的事。其原因之一是与我们管理和教育相脱节有直接关系。在干职工的管理和教育的关系上,要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是为思想教育是“软指标”,可有可无,可多可少;另一种认为管理教育是“硬指标”。必须把管理和教育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教管一致,教中有管,管中有教,才能充分发挥制度的规范功能,收到其应有的效果。 (四) 思想工作以典范示的赶超力。 抓好典型,用典型事迹带动广大群众,是思想政治工作常用的重要方法。通过典型的直观性、示范性,形成一种强有力的说服效应赶超功能,通过这种功能和运用。能够把思想教育的内容尽快转换为行动,推进思想教育效果。实践证明,凡是运用典型好的单位,工作就会有声的色,有突破,出现后进赶先进,先进更先进的比学赶、比着超的良好局面。但是。目前在运用典型上确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求全责备,苛求完美无缺,形成典型难当;二是有的不是用典型引路子,而是拿着典型当“鞭子”,常常使典型成为群众的对立面;三是弄虚作假,对典型不是帮而是吹,出现了里外不一的情况。因此,要辨证地观点看待典型,正确地运用典型,实事求是地宣扬典型,才能使典型示范赶超力的功能在思想教育整体中发挥应有的效能。 三、结束语 要做好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还有一个关键是要靠基层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廉洁奉公来凝聚人心。只有基层领导干部认清了形势,转变了观念,增强了信心,才会真正转变工作作风,积极团结和带领广大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开创新局面,创造新业绩。思想政治工作无处不在,它就像一杆无形的尺,用“心”刻画的准星。只要我们用心去做,这杆尺衡量起来就显得越来越精密。只要我们加强感情投入,凝聚人心,使全体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人生坐标。通过思想引导和交流,达到营造一支团结、友爱、进取、和谐的过硬团队。 猜你喜欢: 1. 思想政治工作优秀论文 2. 2017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总结 3. 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4. 思想政治工作研讨论文 5.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一个党组织的战斗力强弱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好坏,在于每位党员自身素质的高低,要提高自身素质就离不开学习,需要党组织创建浓厚的学习氛围,来促进每位党员提高自身素质。党组织作为最基层的党组织,又如何通过有效途径来创建学习型支部,成为我党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就如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有效途径谈点粗浅认识,以求教于同仁。一、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号召后。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必须坚持四强调,即一是强调“终身学习”。即支部成员均应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促使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二是强调“全员学习”。即所有支部成员都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尤其是领导干部,决定着组织发展方向和命运,因而更需要学习。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即学习必须贯穿于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之中。不能把学习与工作分割开,应强调边学习边准备、边学习边计划、边学习边推行。四是强调“团体学习”。即不但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更强调支部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的开发。团体学习比个体学习更重要,它更符合学习型支部的本质要求。因此,学习型党组织最本质的特征是团队学习,以共同愿望为基础,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前景和目标,强调“学习加激励”,不仅使每个干部都勤奋工作,而且使其更聪明地工作;以增强学习力为核心,提高群体智商,使全员自我超越,不断创新。通过培养整个支部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全体干部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二、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有效途径(一)加强教育培训,促动支部党员干部的学习能力。学习是认识一切事物和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决定着一个人的事业和命运。处于工作繁忙的干部职工,每天忙于工作和各种应酬,无暇顾及学习;再说即使单位组织正常的理论业务学习,大多干部职工只带耳朵不带笔,应付了事。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实际,不断改建学习措施和教育方法,来促动大家学习。一是更新学习理念。理念是一个人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针对一些党员忽视学习的现象,支部要采取“三三制”学习工作原则,即: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学习“充电”,三分之一的时间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三分之一的时间开展业务工作,让每个党员更新学习理念,把学习再只是作为为了吸收知识获取信息的一种手段,而是通过学习重新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创造自我,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二是制定科学长效的学习机制。学习机制的建立,是确保学习成为一种经常化、普遍化、制度化行为的保证。要将每周、每月、每季度的支部学习,纳入科学、理性的制度设计和程序规范中,实现以学习促工作,以学习促进步,以学习促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规定学习的具体内容和篇目,让支部每位党员及时掌握新的法律、法规、党的政策和社会动态,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更好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三是采取大课堂与小谭堂相结合、集中辅导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书本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要求党员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四是搭建学习平台。支部紧紧围绕“五好支部”的创建,坚持从单位工作的实际和需要出发,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的原则,建立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机制,使工作与学习互为载体,工作与学习达到融合的理想境界。五是定期邀请机关党委和市直工委的领导到支部进行专题讲座和座谈,让支部党员干部及时感受到上级党组织带来的关心和温暖。通过面对面的接受教育,不仅促进上下级同志之间的友谊,而且让支部党员干部了解到上级党组织的工作方法和思路,从而增加党组织的凝集力和战斗力。六是狠抓学习的监督机制,促进学习效果。支部党员干部学习效果如何,除有周密的学习计划和课目安排外,必须狠抓学习实效;每学一篇新的课目后,要及时组织党员写出心得体会,并严格检查学习笔记,对没有写出心得体会和未做学习笔记的要督促补写,并在支部大会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大讨论,以保障学习的实际效果,避免走过场和学与不学一个样的消极思想。七是选送支部优秀的党员参加市直工委和市委党校组织的党的知识培训班学习,为党员思想、工作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切实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二)开展竞赛活动,提高支部党员干部的学习效果。党员学习要达到最佳效果,需要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来达到党员的学习效果,在每学一个篇目后,举行一些有益的竞赛活动,适当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与公务员年度考核挂钩。一是采取考试、考核的方式,经常进行开卷考试。参加工作成了家后的干部职工,因记忆力有所下降和忙于日常工作,闭卷考试有些难为情,大家也比较反感,但开卷考试对促动支部党员干部在业余时间加强学习效果很好,也乐意接受。通过这一措施,可以让支部党员干部多学习,少一些吃喝玩牌;多在家里陪亲人,减少许多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有利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二是开展心得体会评比活动。奖励心得体会写得深刻,说理透切的党员。因为,要写好一篇优秀的心得体会,就必须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应给予适当的表彰和物质奖励。对写心得体会应付了事,质量不高的党员,应予以批评和帮助,以促进支部党员干部文字功夫和写作水平的整体提高。三是定期举行知识抢答赛,锻炼支部党员干部的语言表达、归纳总结和思维敏捷的能力;从而使支部党员干部成为人人都能写,个个都能讲的多面手。四是组织支部党员干部多参加报刊杂志举行的各种知识竞赛,推动学习效果。五是及时组织选手参加市直工委和市委党校组织的党章知识竞赛活动,既培养支部党员干部团结合作的精神,又让基层支部党员干部在一些新闻媒体上抛头露面,成为公众人物,从而巩固党的政权。(三)组织外出考察,激发支部党员干部的学习兴趣。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支部学习也应有改革,不再仅仅局限在本支部和本单位,应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来组织党员外出考察学习,既激发支部党员干部的学习兴趣,又可缓解他们在工作、学习上的精神压力。一是组织到本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各支部利用节假日组织支部党员干部到(各支部可自行组织,也可参与机关党委组织的革命传统学习)本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二是组织到外地一些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考察学习。在组织到外地考察学习时,要选择一些传统教育参观地比较集中的省市,如江西省的瑞金、井冈山和“八一”南昌起义旧址在一条线上;贵州省的遵义;陕西省的西柏坡等地。三是组织到我国一些知名企业去考察学习。让基层支部的党员干部去感受祖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巨变和经济腾飞的美好前景,以激发基层支部党员干部更好的干好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贡献力量。四是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单位,可每年组织基层支部党员干部到国外去考察学习,学习一些国外的先进经验和作法。将这个仅限于领导出国考察的特殊化,给基层支部党员干部也能享受,体现出单位领导的英明决策和对基层支部党员干部的无限关心,以增进领导与同志们之间的真情和厚意,让干部职工安心工作,把领导和同志们当亲人,把单位当做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四)培养先进典型,树立支部党员干部的人生目标。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会影响一个社会和一个时代人的追求目标,也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就象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他已影响半个世纪人的追求目标。因此,我们要将那些德才兼备,工作学习积极主动的优秀党员,培养成先进典型,成为支部党员和单位干部职工学习的榜样。一是基层各党组织要培养一名先进人物,号召全支部向他学习,并让他经常在支部大会上发言和介绍工作经验。二是机关党委要从各支部推荐的先进人物中评出一名典型,号召本单位全体同志向他学习。达到以点带面,促进单位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三是选拔优秀党员,激励支部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组织部门在提拔使用干部时,一定要“任人唯贤”,将那些品学兼优,勤政廉洁,无私奉献的优秀干部提拔起来;坚决刹住单位存在的歪风邪气,依法查处违法乱纪现象。从而,在单位形成比谁学习好、比谁工作强、比谁贡献大的良好风气。

中日韩经济融合深度研究论文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体化的含义是把各个部分结合为一个整体.一体化概念在很多的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领域中得以应用.在经济学领域里,一体化首先出现于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研究中.自上世纪50年代初起,一体化被广泛应用于对国际经济活动的研究中,用来形容多个国家独立的经济活动融合为紧密相联的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按照涉及的国家范围来划分,经济一体化可以分为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和世界性的经济一体化.就目前经济一体化的实践和理论来看,经济一体化主要是区域性的. 经济一体化的定义最早是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54年提出的.他认为:"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阻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消除,通过相互协调与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 丁伯根还把经济一体化分为消极一体化和积极一体化.他认为,消除歧视和管制制度,引入经济交易自由化是消极的一体化;而运用强制的力量改造现状,建立新的自由化政策和制度是积极的一体化. 关于经济一体化的定义众说纷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定义是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在1961年则提出的.他说:"我们建议把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就过程而言,它包括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差别待遇的种种举措;就状态而言,则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形式的差别待遇的消失." 巴拉萨的定义是从行为或手段的角度来描述经济一体化的,但没有指出经济一体化的目的或效果是什么.为此,另外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柯森对巴拉萨所说的一体化是"过程"解释为:"导向全面一体化的成员国间生产要素再配置;对一体化是"状态"解释为"业已一体化的国家间生产要素最佳配置." 波兰经济学家查尔斯托斯基回避"过程"或"状态"之分,指出经济一体化的本质是劳动分工,即"按国际劳动分工的要求来调整各国的经济结构." 我们综合了众家之说,把区域经济一体化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协商并缔结经济条约或协议,实施统一的经济政策和措施,消除商品,要素,金融等市场的人为分割和限制,以国际分工为基础来提高经济效率和获得更大经济效果,把各国或各地区的经济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联合体的过程. 国家或地区之间经济政策和措施的统一,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内部经济政策和措施的统一,即有关成员国之间实施统一的经济贸易政策;另一个方面是外部经济政策和措施的统一,即有关成员国之间实施统一的对非成员国的经济贸易政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中,并不是一开始就在这两个方面同时实现统一的.参与一体化的国家往往先在成员国之间取消贸易和其它经济活动中的人为限制,逐步实施统一的内部经济政策,然后实现外部经济政策的统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成员国之间在经济政策上实现一定程度的统一,实质上是成员国经济主权一定程度的限制和让渡.这种经济主权限制和让渡程度的区别,意味着成员国之间经济结合程度的高低,从而可划分出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经济主权限制和让渡出来的部分,需要有一个组织机构来管理及行使.因而在较高层次和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一般都有一个根据条约或协议而组成的超国家机构,并赋予该超国家机构一定的权力和职能.随着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各成员国逐步向该机构让渡更多的经济主权,由该超国家机构行使更多的共同内部经济政策和一致的对外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一体化包含着两层含义: 一层含义是指成员国之间经济活动中各种人为限制和障碍逐步被消除,各国市场得以融合为一体,企业面临的市场得以扩大;另一层含义是指成员国之间签订条约或协议,逐步统一经济政策和措施,甚至建立超国家的统一组织机构,并由该机构制定和实施统一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对此, 学术界将前者称为功能性一体化, 将后者称为制度性一体化.功能性一体化与制度性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两种趋势.功能性一体化的发展来自于各国市场经济自发的内在要求,当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要求制度性一体化给予保障和促进;而制度性一体化会加深功能性一体化的程度.功能性一体化是制度性一体化的准备,具有一体化的实质性意义;制度性一体化是功能性一体化的阶段性标志,具有一体化的形态性意义. 因此,功能性一体化与制度性一体化具有密切的关系.两者既可相互促进,也可相互制约.从世界区域一体化的实践来看,制度性一体化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制度性一体化的进展.

负面影响:中国的关税将会进一步降低,这可能会冲击我国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影响低端产品的出口,造成部分农民工失业。例如东南亚地区许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远比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低,而我国还没有完成产业升级,相当一部分劳动力还得从事那些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还会对我国汇率造成影响,许多国家会继续要求我国人民币升值,这会影响到我国的出口产业的发展。当然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必要途径,优点还是多于缺陷的,正如我国加入WTO

一、地区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内部经济贸易的影响 (一)促进了经济贸易集团内部贸易的增长 在不同层次的众多经济一体化集团中,通过削减关税或免除关税,取消贸易的数量限制,削减非关税壁垒形成区域性的统一市场,加上集团内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使经济相互依赖加深,致使成员国间制成品的贸易环境比第三国市场好得多,从而使域内成员国间的贸易迅速增长,集团内部贸易在成员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也明显提高。50年代至70年代,共同体内部贸易额占成员国贸易总额的比重从30%提高至50%。80年代,欧共体工业生产增长了20%,区内贸易额从1982年的55%上升到1988年的62%。1992年欧洲统一大市场建成后,欧共体内部贸易的增长更快。其他的贸易集团也大致相同。 (二)促进了集团内部国际分工和技术合作,加速了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经济一体化的建立有助于成员国之间科技的协调和合作。如在欧共体共同机构的推动和组织下,成员国在许多单纯依靠本国力量难以胜任的重大科研项目中,如原子能利用,航空、航天技术,大型电子计算机等高精尖技术领域进行合作。 经济一体化给域内企业提供了重新组织和提高竞争能力的机会和客观条件。通过兼并或企业间的合作,促进了企业效率的提高,同时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优化。 (三)促进了经济贸易集团内部的贸易自由化就贸易而言,通过签订优惠的贸易协定,贸易集团内部相互减免关税,取消数量限制,削减非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管制,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扩大了内部的贸易自由化。 (四)增强和提高了经济贸易集团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谈判力量 以欧洲共同体为例,1958年六个成员国工业生产不及美国的—半.出口贸易与美国相近。但到1979年时,欧洲共同体9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3800亿美元,超过了美国的23480亿美元,出口贸易额是美国的2倍以上。同时,在关贸总协定多边贸易谈判,欧共体以统一‘的声音同其他缔约方谈判,不仅大大增强了自己的谈判实力,也敢于同任何一个大国或贸易集团抗衡,达到维 护自己贸易利益的目的。 (五)加强了经济集团内部资本的集中和垄断 由于贸易自由化和统一市场的形成,加剧了成员国间市场的竞争,优胜劣汰,一些中小企业遭淘汰或被兼并。同时,大企业在市场扩大和竞争的压力下,力求扩大生产规模,增强资本实力,趋向于结成或扩大—国的或跨国的垄断组织。 二、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贸易的消极影响 (一)对国际贸易的消极影响 由于任何经济一体化经济贸易集团的各种优惠措施都仅仅适用于区域内的各成员国,而对集团外的国家依然维持—定程度的贸易壁垒,构成或体现出其排他性的本质属性,从而影响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贸易扩大。 (二)对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发展的不利影响 一方面,工业发达国家间的关税,特别是非关税壁垒严重地影响了发展中国家本来就缺乏的强有力竞争能力的商品或服务的出口。另一方面,国际资本大量流入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部,以寻求安全的“避风港”和突破集团内部的贸易壁垒。这样,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贸易急需的资本不能引进,加剧了其国内资金短缺的矛盾,阻碍了其经济贸易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使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国际全球贸易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经济全球化 也是全球贸易的总趋势

1.减少关税对产品价格的影响 2.促进双边交流 3.有利于地区稳定

influenc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o our country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家主权的侵蚀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结果之一是产生各种形式不一、程度不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这些一体化组织通常设有统一机构,调节或者管理一体化组织范围内的有关事项,各成员国必须服从和遵守统一机构的调节和管理。这意味着一个超国家的权力主体产生,成员国以承认该主体并向其让渡部分主权(包括部分税收主权)为条件,以被管理者而非管理者的身份参与该一体化组织。由于该一体化组织所追求的是体现各成员国全体利益的整体性目标,与各成员国的直接利益目标是有距离的,因此国家向其转让部分主权,将直接导致自己原有权力的减少和削弱。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家主权的侵蚀,欧盟是最好的例证。欧盟成员国虽然是主权国家,但是在处理包括税收领域的国外各个领域的问题时,必须遵守建立欧盟的各项条约,并且服从理事会所发布的各项指令。 (二)国际税收协调对国家税收主权的侵蚀 经济全球化造成各国经济关系日渐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织、彼此影响的关系,导致国际经济合作和协调关系的加强,其中当然也包括国际税收关系的合作与协调。与参加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相同,各国通过签订多边性或双边性的国际条约参与国际税收的合作与协调,意味着在缔结条约后必须受条约的约束,再行使税收主权时必须以国际法为依据。在协调的范围内,国家的税收政策已不再完全仅仅由本国 *** 管理和制定,而必须遵从相关的协调组织的协议、国际条约和国际法的约束,这意味着国家单独制定税收政策的权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三)对税收管理措施的影响 现有的税收管理措施是建立在传统的生产、销售和经营管理模式上,面对经济全球化引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的税收问题,尤其是电子商务活动所带来的新的税收问题,此类管理措施呈现失灵的现象。因此税收管理措施的革新,是未来国际税法发展的新动向。各国将在遵循税收管理的中性、效率、简便等原则 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科技进步带来的机遇,发展新的税收管理措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国正在积极与相关国家签订一些税收协定。我国对外签订税收协定的基本原则是:既要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又要有利于吸收外资,引进技术,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向世界。 中国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加速,势必牵动税收利益的国际分配,需要进行协调的国际税收事项将不断增加。对我国的国际税收协调能力予以严峻的考验。 来源于网络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根本特征是“对内自由贸易,对外保护贸易”,因此,它对多边贸易体制和全球经济的影响必然是双重的,既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消极影响将会变得越来越突出。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积极影响 (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助于自由贸易思想的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区域内奉行自由贸易原则,清除各种贸易壁垒。自由贸易政策实施所带来的各种好处将有助于成员国增强自由贸易意识,同时区域内部保护贸易的约束机制对于成员国内部贸易保护主张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应。 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示范效应。 3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约束效应。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成为多边贸易体制的基础 (三)区域谈判与多边谈判具有重要的“协同作用”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为多边贸易谈判提供经验和技巧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消极影响 (一)区域性经济集团都实行对内自由贸易、对外保护贸易的贸易政策,这种“内外有别”的政策明显背离多边贸易体制的非歧视原则,形成保护主义的贸易壁垒。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贸易转移效应”,背离比较优势原则,对区域外的国家造成损害,往往导致区域内外的贸易摩擦和冲突,使世界贸易组织经常处于“救急”状态。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增加了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力量,抑制了竞争,削弱了 WTO 体制的作用。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把各国追求自由贸易的目标由多边贸易协定转向区域性一体化组织安排,不利于 WTO 体制发挥作用和进一步发展。

这个问题好办。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区域经济一体化,不管是哪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只要自己足够强大,就什么都不用怕。如果自己很弱,那什么地方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我们都应付不了,因为我们本身也是毛病一大堆。己不正,何以正人啊|?

就目前而言,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还是个难以实现的愿景而已,经济一体化的前提是一个良好健康的国际关系,然而东亚形势由于历史和政治因素一直错综复杂,如今中国崛起,周边国家心态很不平静,美国正是利用该点实现其重返亚太的目的,更好地遏制中国,这只能加剧局势的紧张,势必也会对该地区经济造成影响,而所谓的一体化也是会更加地遥不可及

国际贸易硕士论文选题

从事国际贸易,英语应当是相当好的,不仅仅是书面英语,比如外贸英语函电,口语也是相当重要。下面,我为大家分享国际贸易硕士论文选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中美纺织品贸易隐含碳测算及碳责任分析

2、中日贸易隐含碳排放实证研究

3、中日文化产品贸易结构对贸易竞争力影响的比较研究

4、中国与日本文化贸易的对比研究

5、扩大中泰木薯产品贸易的对策研究

6、中俄转轨过程中汇率安排对贸易和FDI影响的比较研究

7、全球贸易便利化对中国进口的影响

8、马克思的自由贸易思想探索

9、TPP对中国纺织品服装产业的影响研究

10、中美光伏产业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11、金砖国家自贸区预期经济效应分析

12、基于CMS模型的中日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变动因素分析

13、应诉反倾销结构价格研究

14、中国与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研究

15、中美贸易非均衡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总体与电子产业比较

16、出口代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与评价

17、中国与俄罗斯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问题研究

18、要素市场扭曲对中国出口企业利润率的影响分析

19、中俄贸易商品结构失衡问题研究

20、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发展及其贸易影响研究

21、中国智利自贸协定下贸易效应研究

22、TPP国际贸易投资规制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23、贸易便利化水平对服务贸易的影响研究

24、自贸区原产地规则比较研究

25、中国对日本船舶出口贸易潜力研究

26、中国与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27、人民币升值对中美加工贸易的影响研究

28、中日韩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效应研究

29、中欧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0、多边自由贸易区与开放型经济水平研究

31、中国与俄罗斯服务贸易比较研究

32、韩国经济调整及对韩美经贸关系的影响研究

33、RTAs框架下印度服务贸易自由化分析与评估

34、美国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35、中加天然气贸易可行性问题的系统建模和分析

36、信息不对称环境下的服务外包契约设计

37、国际贸易中的环境标准研究

38、欧盟对华瓷砖反倾销贸易效应分析

39、G公司俄罗斯市场客户关系的维护研究

40、服务业跨国公司的贸易效应研究

41、比较社会交易成本与贸易便利化问题研究

42、TPP高标准贸易规则及其对中国涉外贸易影响的研究

43、基于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视角下三国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

44、生产性服务贸易对全球价值链影响的研究

45、中国和英国商品贸易互补性与贸易潜力研究

46、中印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47、我国贸易结算中出口信用证拒付问题研究

48、中美产业内服务贸易指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9、中美钢铁产品贸易摩擦问题研究

50、中韩两国文化贸易竞争力研究分析

51、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风险管理

52、日本非关税壁垒对山东省机电产品出口影响研究

53、欧美对中国白酒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研究

54、中国和喀麦隆木材贸易及对策研究

55、内蒙古与蒙古国出入境旅游与进出口贸易互动关系研究

56、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差额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57、N银行苏州分行信用证风险管控研究

58、制度距离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

59、印度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60、自由贸易协定下我国货物贸易结构变动的实证研究

61、印度对中国企业反倾销调查的原因、影响及对策研究

62、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问题研究

63、中智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及影响因素分析

64、我国转口贸易支付风险问题研究

65、出口信用证项下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方式的适应性和选择分析

66、中国与欧盟贸易成本的变动及其启示

67、海上新丝路沿线国家进口需求研究

68、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现状、问题及创新路径

69、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研究

70、外商直接投资对西非共同体畜牧贸易影响研究

71、多哈农业谈判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72、越南的经济增长与中越能源贸易关系的研究

73、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74、中意食品饮料行业进出口贸易

75、蒙古国的皮革制品出口问题研究

76、中泰天然橡胶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77、中俄两国服务贸易结构与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78、俄罗斯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与影响因素研究

79、中国与东盟反补贴政策的比较研究

80、越南对美国货物出口贸易发展研究

81、ZG银行江西省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82、WTO与中国自然资源出口限制研究

83、欧亚经济整合框架中的哈萨克斯坦的外贸政策

84、A出口企业汇率风险规避模式研究

85、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成本的测度与分析

86、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双边货物贸易潜力研究

87、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中美贸易顺差分析

88、基于数据驱动的Y公司大宗商品套利策略研究

89、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国际比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90、国际金融监管下的韩国贸易金融制度研究

91、美国对进口中国钢铁类制成品反倾销的贸易转移效应研究

92、俄罗斯削减关税对中俄汽车贸易合作影响研究

93、文化距离对文化产品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94、J企业出口物流成本控制的改善研究

95、俄罗斯入世对中俄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

96、外贸企业的内部控制研究

97、日本对华FDI与对华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

98、中美经济非对称性共生及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99、中国企业东盟市场进入模式研究

100、中国与韩国、日本汽车产品内贸易结构研究

融合教育研究的论文

学校艺术教育融合民间剪纸艺术的实践论文

民间剪纸艺术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越来越被重视。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起到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作用。目前,我国一方面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另一方面也对此进行传承。在传承方面,采取的方法就是让非遗进入到校园,那么笔者将对学校艺术教育中融合民间剪纸艺术的实践进行研究分析。

一、艺术教育中融合民间剪纸艺术的意义

学校将民间剪纸艺术融合进入艺术教育中:一方面丰富了艺术教育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艺术情操也因此得到了熏陶。另一方面能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民间艺术的价值,从心里产生想要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艺术的想法。总体而言,在学校的艺术教育中融合民间剪纸艺术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对于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剪纸艺术融入艺术教育的实践

民间剪纸艺术已经成为艺术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生动形象和镂空的艺术特点深得师生的喜爱。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好基础

艺术教育中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表达方式。在艺术教育中融合民间剪纸艺术首先要激发学生对于剪纸艺术的兴趣,才能够长期开展民间剪纸艺术教学。那么,教师在进行剪纸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让学生掌握基础性的知识。例如,剪纸艺术是通过其艺术造型来传达内在思想和文化,同时具有一定的造型规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一些剪纸造型,让学生了解到剪纸中常用到的月牙形等造型元素、对称等手法以及所用到的工具、材料、技艺等,激发起学生想要学习剪纸的兴趣。接着教师就对相关工具、材料的名称、基本用途等做详细讲解,介绍一些基本的'技术手法和造型元素。最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单色剪纸的演示,如进行折、剪、贴、裱,让学生了解到基础性的剪纸步骤和方法。学生在完成作品之后,要进行互评,学习初步鉴赏和评析作品。学生在循序渐进地学习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同时也了解到了关于剪纸的基本要求,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艺术欣赏情境,陶冶艺术情操

创设艺术欣赏情境进行欣赏教学就是一种美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利用已有的条件和基础给学生创设出良好艺术欣赏环境,从而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剪纸作品,如剪纸实物、剪纸图片、剪纸视频等直观方式来创设情境,但是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注意把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融入其中,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经历等实际情况进行情境创设。例如,教师在进行“剪纸蝴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视频导入,给学生播放梁祝化蝶纷飞的片段,让学生尽快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另外,教师还可以将教学环境进行布置或者借助外界条件营造出充满艺术气息的氛围,增强艺术教育的吸引力,比如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设计一些比较有趣的环节,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得到陶冶,同时收获到快乐和满足。当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层次布置作业。剪纸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然而有的学生比较有天赋,而有的学生对此并不十分热爱。这时教师就可以据此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如基础级的作业就让学生剪出教材上基础的单色剪纸作品,接着难度加大一级就让学生针对教材中的基础剪纸有所创造,最高级别的作业就是让学生自己进行创新剪纸。

(三)注重实践动手,提高剪纸技能

艺术教育的根本是要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艺术创作,剪纸艺术主要是让学生不断实践动手来提高技能。动手实践是提高剪纸技能最好的办法。俗话说,“理论指导实践”,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理论讲解之后就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将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如教师讲的开口刀法、暗刀法、单剪法、阴剪法等刀法和剪法都要让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理解和掌握。剪纸要求每个步骤都要落实,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实践动手之前强调,不能求快而省略步骤,同时要对学生进行鼓励,以便学生加强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剪纸技能水平。

(四)深入了解剪纸,传承中华文化

在现代讲求效率的社会,传统的手工艺术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因此在艺术教育中融合民间剪纸艺术能够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剪纸艺术,从而使得中华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有责任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和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用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讲述关于剪纸的历史,或者请一些民间的剪纸艺术大师为学生进行讲解和剪纸演示,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给学生呈现多种多样的剪纸造型,让学生体会到剪纸艺术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内涵。通过一系列的熏陶,学生的爱国热情会油然而生,同时还可以激发他们想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的欲望。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学生的思想觉悟得到了提高又能反过来影响他们所创作出的艺术作品,使得他们的艺术作品具有更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三、结语

民间剪纸艺术融入艺术教育课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进行剪纸艺术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其动手能力、审美层次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戚金美.小学剪纸教学实践成果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1.

[2]陈立权.如何切实加强中小学美术教育之探索[J].辽宁师专学报,2008(2).

融合教育论文轻度自闭症

融合指的是让自闭症等特殊孩子进入普通班级,成为普通班一份子的教育方式。近年来,随着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政策推行以来,各位家长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适应主流的教育,纷纷把孩子送往普通小学就读,那收效怎么样呢?简而言之,融合教育的理念是让自闭症儿童等特殊需要儿童回归主流教育的基本理论,让特殊需要儿童不再在隔离的特殊环境中学习,而是回归到普通班级和普通小孩一起学习,并且以经过特别设计的环境和教学方法来适应每个小孩的学习。这样看来,融合教育模式或许更有利于自闭症孩子,但是,实际情况如何呢?目前,真正能做到这些要求的学校屈指可数,几乎没有。绝大多数普通小学的师资配备不到位,还不能真正做到融合教育所要求的这些,只能是最大限度的帮自闭症孩子回归主流。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一种状态。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治疗应尽早进行,对于他们的行为进行及时的矫正、反馈和强化,使他们逐渐表现正确的行为,融入群体中去。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实践探索》

[摘要]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之间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本文对自闭症进行了概念界定,分析了自闭症儿童的特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 自闭症 教育训练 实践探索

一、概念的界定

自闭症又叫阿斯伯格综合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种种状态。重度自团症儿童完全生活在自已的世界里,对外界视若无睹,听若未闻,难以与人沟通,群处、社交能力极差,情绪起伏不定,有些孩子还有自伤或伤人的行为。大部分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障问题,但约30%的孩子智力正常,其中10%的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过人的天赋,被称作“白痴学者”。

1943年,美国精神病医生利奥.凯纳(Leo Kenner)教授首先提出并确定了“自闭症”的概念。“自闭症”和“孤独症”同为英文Autism(源于希腊语“Auter”――自我)一词的译名。在精神病学中,该词意为“退缩与自我专注”;在描述“自闭症”突出特征时,该词意义“自我兴趣”。“自闭症”为台湾、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亚等国家与地区的使用词。“孤独症”为中国大陆地区医学界、特教界的使用词。“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身心发育障碍的疾病。1978年美国国立自闭症儿童及成人协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对自闭症提出定义为:“起病于30月前的行为综合症。其主要特征有:(1)发育秩序和速度紊乱;(2)对任何感觉刺激的反应异常;(3)言语、语言、认知和非语言的沟通障碍;(4)与人、事和物建立起合适关系的能力障碍。”这些定义为至今广泛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和它的临床修订版(ICD-9-Cm)以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DSM-3)诊断标准建立奠定了基础。

自闭症是一种婴幼儿发育障碍,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是一种严重情绪错乱的疾病。自闭症无种族、社会、宗教之分,与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无关。据统计,患病率大约为10~15人/万。从性别上看男孩明显多于女孩,国外文献报道男女约为26~57∶1。目前,估计在我国约有40万左右的自闭症患儿童。

二、自闭症儿童的特征

1.交往障碍

患儿自婴幼儿时期起就表现极度孤独,并且有拒绝与人进行交往的倾向,不会用目光注视、表情、姿势和手势与人交往,甚至与父母也缺乏情感交流。不会体察亲人的喜怒哀乐和痛苦,自己有痛苦、不适,也不会寻求别人的安抚和支持,有进他们对亲人的呼唤甚至也不产生反应,以致引起父母怀疑他们有听力问题。轻症者看起来并不强烈拒绝交往,但在与伙伴的活动中常充当被动角色,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缺乏社交――情绪的相互应答,不懂得如何建立友谊关系。

2.交流障碍

患儿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均有明显缺陷,沉默不语或很少使用语言。大约一半患者终生不语而倾向用手势或其它形式表达。有的即使会认、读、掌握大量的词汇,但常常不会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而时常表现为不顾周围的情景或别人在说什么,自顾自地讲话,或不管别人的感受,重复地询问或重复地对人讲一样的话,问一样的问题,或模仿重复别人的话,语调平淡,缺乏节奏,与人交谈缺少应对、言语表达缺乏灵活性,不会用语调和语气的变化来适应交谈的气氛。患儿常表现代词的运用困难,谈话中常不使用代词或使用混乱,故常常不知所云

3.兴趣和活动的局限

重复与刻板的特征倾向于采用僵化刻板,墨守陈规的方式应付五花余门的日常活动。患儿喜欢保持周围环境和活动固定不变,如长时间地玩某种物品、玩具、吃某种食品、出门走同样的路线,听同样的音乐或同一本书,如要改变则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或拒绝。大多活动增多,常出现特殊的、重复的刻板动作,如来回踱步、蹦跳、旋转。

4.智力发育障碍

约3/4的患儿有智力发育落后,但它在一般智力落后的背景下可能存在某方面较强的能力,通常以机械记忆能力强为多见。主要表现有,脑电图:自发脑电图异常率达10%~83%,大多表现为广泛异常,慢波增多,少数可见棘波或棘慢波,可能与患儿合并癫痫有关;脑影像学:头部CT可能异常所见,但常不一致,意见尚不肯定。头部核磁共振检查部分病例可见第4脑室扩大,大部分有小脑蚓部小叶发育不良,脑干明显变小。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原则

自闭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尽管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他们与前两者等同对待,而是首先要看到他们是需要成长、需要爱、需要帮助的儿童。从全纳教育观出发,自闭症与正常儿童在发展需要上, 是相同的。正常儿童的身心特性在自闭症儿童身上也同样体现,只是方式和程度有别。基于此点,确定教学原则首先要兼顾共性,一般性的教学原则,比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依然适用,并充实了新的意义。现仅就自闭症教育训练中一些有特性的原则做一简述。

1.身心机能协同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既要注重提高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又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使两方面协调一致。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功能与注意力、语言、认识等多方面发展有关,对儿童进行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多种心理能力。自闭症儿童身体发育看似与正常无异,但实际上多伴有或轻或重的感知运动发育问题,如左右手不协调、手眼不协调、腕力差、触觉过敏、听觉超灵敏、肌力松懈、跳跃力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等,所以在训练中就要安排足量的运动训练、感知训练,以及语言训练、交往训练、认识训练等,交使这些内容有机结合协调起来。比如训练儿童左右手交替拍球,不单是为了发展他们大运动、精细运动及其协调性。

2.正向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要着眼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按照规律去逐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并开发潜能,在促进发展的过程中有序地使缺陷得到补偿,而不是着重于各种怪异行为的去除却忽略了正常行为的建立。

在开始进行矫正训练时,我们常会遇到这样失败的例子,有的老师偏重于矫正儿童的某一刻板行为,而几个月下来发现自闭症儿童虽然不咬衣角了,却咬上了铅笔或手指,老师的精力投入很大,但收效甚微。相反,有的老师以正向发展为主,在教儿童各种新技能的同时来替代、清除不良行为。

比如,有一个自闭症儿童爱用手指玩吐沫,很不卫生,我就采取教儿童漱口刷牙、嚼口香糖等同样能产生泡沫感、磨擦感的正常行为来逐渐取代玩吐沫的行为,以新行为抵消不良的旧行为,结果很快儿童就掌握了刷牙技能,并且不再玩吐沫了。这个做法首先从满足儿童需要――口腔需触觉刺激并有泡沫感出发,按照正常发展顺序来选择一项可替代的活动,再通过培养新行为抵消旧行为的方式来达到训练目的。当然,这并不是否认行为矫正的重要性,有些对儿童身心伤害较大的,如自伤行为等,应及时采用矫正策略认识疗法加以改变。正向发展与专门矫正是不矛盾的,两者相互协调、促进。单一地矫正某个怪异行为而忽略对正当行为的培养是片面的,矫正只有在培养过程中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而矫正效果直接影响着培养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在教育训练中,必须摆对发展与矫正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

3.及时反馈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中对儿童的不同行为表现随时随地给予肯定或否定反馈并及时强化肯定行为,以增加其出现频率,防止不当行为因忽视或经错误肯定而增加。

自闭症儿童会在不经意间做出各种各样的行动,有对有错,但往往自己不知是否符合规则,而一些不当行为的养成常常是由于在儿童刚开始做时被忽视,等儿童常出现此行为才被老师重视,再想改掉为时已晚。比如弱智学生入学后反而怪动作增多了,学会了同班不少学生的不好的行为。这是由于自闭症儿童视觉记忆很强,很容易不自觉地模仿别人的动作,如果此时没有得到任何反馈,就等于是默许这种行为,很快这个儿童就习得了某个不良行为。

通过训练,我看到随时反馈、及时强化在自闭症训练中是十分重要的,特别在刚换一个新环境时要格外注意他的一举一动,及时制止一些不应有的动作或言语模仿。

4.优化反应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训练前先把内容加工提纯,开始只让他接受最优化的刺激,得到简单而正确的反应后再变换刺激,增加复杂性。有人形象地把提纯比喻成吃葡萄时挖籽去皮而只给儿童吃果肉。

由于外界事物十分复杂多变,它所带来的信息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是巨大而繁多的,有时是难以承受的,并且这些儿童又难以辨别何为正确的要接受的信息,所以就更要提练。有时教自闭症儿童说话,但外界十分嘈杂,或不时有人与训练者插话,这种环境极不利于自闭症儿童掌握正确用语。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也是一样,每一行为各个动作都要简练有序,中间不允许多余动作或拖延时间,否则诸如东张西望玩手或其他用具、敲击等多余动作就会“乘虚而入”。

5.个别指导先行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优先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使训练双方能相互配合,在这个基础上使自闭儿童逐步融入小组或其他集体中。

自闭儿在新环境中很难适应集体氛围,有显著的沟通、社交和行为问题,若开始时未与训练者合作好,以后很难接受有效训练,在不适应的场合中也不能寻找别人帮助。因此个别训练、小团体协助是其走向大集体的一个过程环节,在训练中要优先考虑。当儿童能接受一定指令并对环境有所了解之后再进入小团体就容易了。

四、自闭症儿童训练的方法

1.游戏法

游戏可让自闭症儿童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可增进其语言的主动性,也能从中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孩子的游戏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他们在游戏中发展友谊,学习社会策略和增进社会能力。Lord(1984)以及Wing和Attwood(1987)研究指出自闭症对于社会沟通线索理解及表达存在困难,他们常常处于孤立状态或是徘徊在同伴团体中的边缘,可能会避免或抗拒别人社交性的邀请,被动的接受,很少或完全没有主动的社交,或者以其特有的方式接近同伴。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团体性游戏来提高自闭症儿童此项功能。我们经常会在游戏及小组课上设计一些互动的游戏项目,譬如“二人毛巾运球”让小朋友从游戏中学会与人合作,并与合作伙伴“分享”胜利的成果(如分吃一种食品)。同时,亦根据小朋友的能力设计一些戏剧性的游戏,如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在训练老师问过“老狼老狼几点了”之后,会让小朋友回答老师的问题,比如说小朋友会回答“三点了”,诸如此类还有音乐游戏“泼水歌”及“上学歌”等等,都可在游戏中增进儿童语言的主动性。

2.同步行动法

根据身体机能协同发展原则,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训练双方在训练过程中为了达到和谐、易沟通而同时进行某项技能训练或训练者做与自闭儿一样的活动,使自闭儿注意训练者的一言一行并自愿与训练者一起从事其他活动的一种方法。例如训练中自闭儿只顾一人玩球,不理睬训练者,这时训练者应主动寻找接近的机会,最好也是拿球来玩,并玩得比自闭儿要好,有时可把球滚、扔到自闭儿身边,看他是否注意球,若注意,说明可以进行接触,这时两人可一起玩一会儿球,然后再转入下一个训练项目,但要求步调一致。这种以球或其他自闭儿当前持有物为中介(或作训练诱导物)的方法在训练中十分常用,关键是选择好恰当时机。同时注意两者行动同步,不能片面强调让自闭儿服从训练者或一味顺从自闭儿童。

3.情境法

根据丰富环境原则,创设一定情境以提供适当的刺激,引起儿童注意并充分感知情境,然后进行角色练习,使其逐步学会目标情境下的内容。例如我们对酷爱音乐的自闭儿进行训练时,先给他提供一个熟悉的音乐情境,可放一段录音或唱个歌曲开头引起他注意,让他在此情境中演习某项技能,并给予一定的角色任务。完成后进行奖励,个别难执行的命令还可采取唱说结合的方式表达,以后逐渐取消音乐情境来让他完成角色任务或进行迁程训练,最终在无音乐情境中也能完成。

4.角色替代法

根据正向发展原则,在交往训练中,借助一定的中介人物(一般为儿童喜欢的物品,有时或是人)通过角色替代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例如儿童比较喜欢小熊或恐龙等,教师可以木偶或玩偶或面具操纵的方式,通过让被训练者扮演小熊来进行交流,或者让自闭儿拿小熊玩偶,训练者对玩偶发布指令,实际是让自闭儿来执行。这种方法是利用儿童只对物品或某个人感兴趣,通过角色转换来实现对其他物或人都感兴趣,以便按指令行事。如果自闭儿只对玩偶等感兴趣而不执行下一步指令,玩偶要立即消失,只有把握好出现与消失的分寸才能发挥角色替代的作用。

5.感觉统合训练法

感觉统合失常乃是由于脑功能障碍,无法将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及肌肉关节动觉等五种基本感觉的刺激加以统合并适切反应。感觉统合训练法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以上几种感觉刺激的输入,并适当的控制,让自闭症儿童依靠内在驱策力引导自己的活动,自动形成顺应性的反应,藉此促成这些感觉的组合和统一。

由于自闭症儿童个体差异很大,就感知而言,有的听觉灵敏,有的视觉敏锐,有的触觉过敏,有的嗅觉敏感……运动功能等都千差万别,因此在训练中就要因人而异选择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视听动训练法、触觉脱敏法、听觉统合训练、精神统合、感觉统合训练法,以及矫枉过正、过度练习法、行为矫正中的消退法、强化法等等。只要教育工作者端正认识,以科学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去对待这一需特殊帮助的“普通”群体,依据儿童的情况使用和创造合适的因人而异的训练方法,自闭症儿童走向社会的日子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全日本特殊教育研究联盟编,杨鸿儒译.自闭教育入门.台北:台湾大展出版公司,1999.

[2]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主办:孤独症儿童康复动态.1998,(2).

[3]朴永馨.特殊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4]肖非.特殊教育通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6]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

什么是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最早是1994年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宣言中提出。又被称为全纳教育。2017年5月,中国新出台的《残疾人教育条例》也提出了“优先发展融合教育”的相关政策。

狭义的融合教育是接受残障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而不是把他们分开在隔离的环境中学习。也提倡无论一个人的能力、年龄、宗教、性别、民族、种族或残障,所享受的教育都必须是平等的。

由此可以看出,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出发点是要求包括自闭症孩子在内的特殊障碍人士和普通人群交流、融合,让特殊障碍人士在教育面前不会被区别对待。

倡导特殊儿童和普通孩子融合教育,也就是既要让特殊障碍群体融入社会,也要让社会大众认识理解特殊障碍群体。

融合教育前,家长和孩子都要有所准备

出发点当然是好的,然而,对于自闭症家庭来说,父母免不了会担心孩子能不能进普校,能不能在普校顺利融合。

一位普校融合老师在谈到融合教育时强调:让自闭症孩子进入普校,目的就是想要让孩子有个正常的社交环境,希望这样能够对改善孩子的社交互动能力。

同时又指出,每个自闭症孩子的症状不同,有些星儿能够较快地适应并且遵守规则,有些星儿却很难适应,甚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抗拒和排斥新的环境、老师、伙伴。

这是星儿家长最担心的,也是普校老师所忧虑的。

其实家长担心的问题,在孩子入学后,十有八九会发生。比如被要求陪读,要承受周围人不能理解的声音和眼光;因为孩子不能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到处乱跑、打其他同学了,家长会收到学校无数次的问题反馈甚至警告。

所以入读普校,不仅自闭症儿童要做准备,家长也需要做好长期的准备。还有就是家长对于孩子未来的期待。

这种期待不单单只是家长对孩子在普校的期待,应该是包含对孩子整个未来的展望。幼儿园三年,小学六年,初中三年,这12年的时间对一般儿童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何况是对自闭症孩子来说。

所以不要让入普校成为绝对的选择,而要看一看自己的期待究竟是什么。入读普校真的对此有帮助吗?请家长认真的思考,因为孩子能否顺利融合,迈出融入社会的第一步,这都至关重要。

为什么要让孩子融合教育?

很多星爸星妈一味地坚持要把孩子送入普校,因为普校跟特殊学校有所不同,它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缩影,孩子能够体验到正常的社交环境,甚至是建立正常的社交关系,但是这样的地方对我们的孩子的能力要求会很高。包括安坐的能力、有没有攻击行为、有没有严重情绪问题、能否做到基础的生活自理等等。

要自闭症孩子融入社会前必然要进入普校,这是绕不开的一条融合道路。

融合教育是一种新的思潮,对于特殊儿童来讲,他们完全可以和普通儿童一样完成学业。融合的学习不仅是学习知识和技能,也是融入社会的起点。

融合教育促进了特殊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和社会功能的改善,同时对于普通孩子来说,融合教育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平等、尊重、接纳、包容的思想。

家长可以为孩子的融合教育做什么?

要让孩子很好地融合教育,更是对家长有较多的要求。我们父亲节当天公益直播课邀请了一位星爸——果果爸爸,也是北京朝阳区融合教育促进群群主,给大家分享了怎么带孩子走进校园的。

在带孩子融合教育之前,果果爸专门做了一个PPT,给校长和老师讲解:介绍孩子情况,为什么要带孩子融合教育,自己准备怎么给孩子陪读,可能发生什么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应对方法……为学校提前做好准备,也就赢得了校长和老师们的支持。

除此之外,咱们家长要带孩子融合教育,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多带孩子去即将就读的学校看看,提前了解一下未来要接触的学习环境,减少因为不熟悉产生的焦虑从而引发的问题行为。

▼第二、和老师搞好关系,老师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老师对孩子的态度也影响着未来班级里同学对咱们孩子的态度。

▼第三、刚开始接触的时候不要给老师太多的压力,出现状况的时候一定要积极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的要求老师去解决和调和。

▼第四、要和家长形成良好的关系。这样才更有可能善待你的孩子,积极寻求帮助。

自闭症孩子入学实现融合教育,会遇到很多的阻碍,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责任,同时还需要朋友、融合老师、康复指导老师以及孩子同学、同学家长等等所有可以接触到的人的协助、包容与理解。

自闭症孩子如何进行融合教育?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