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正常,只要对方觉得你正常就行了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小测试。 受够了朋友圈的点赞奉承;反感了拜年短信的复制粘贴;寒心了办公室的尔虞我诈; 就算和以前的兄弟好友聚餐除了吹牛也就剩下奉承; 人生就只能活在谎言里?难道我们的人生只能接受“美颜”? 我们是愿意活在朋友圈和微信群的虚假奉承,还是愿意别人给出自己真正的评价? 我的回答是:我希望在自己不断“美颜”的过程中,得到别人中肯的客观评价。 美颜,当属这几年高频、大热、超流行用语。 在大多数人看来,美颜就是颜值的提升,这只是狭义的理解。 我认为,“美颜”是一个人整体形象的改善和提升。它既是容貌的变美、身材的塑造,也包括品行的优化和素质的提升。 生活处处需要“美颜”,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在“美颜”自己。 会见朋友、约见客户我们要精心打扮一番才出门 说话做事会把握分寸思虑再三,不会任由自己的性子来。 有人说,美颜是虚伪。但是,不“美颜”你会受伤。 01 小时候的可爱是天真无邪,长大后的可爱是颜值不够 ——我们的容貌形体需要美颜 小时候,我们都穿着开裆裤,女孩扎着羊角辫儿,男孩剃着小光头,一脸纯真一脸呆萌,真的好可爱。 大人们总喜欢摸摸我们的头捏捏我们的脸蛋,一脸宠溺的说;太可爱了,给你们定个娃娃亲啊。 小时候的可爱,不掺杂任何意思,单纯而干净。 那时候,我们没有美丑的概念。一个村的小孩都是童年的玩伴,今天可以和你玩过家家,明天可以牵起她的小手,偷偷的往她兜里塞两颗糖。 这种天真无邪的可爱差不多能持续到5、6岁的样子吧。 后来,随着认知的增长,我们对美丑有了自己的理解。于是,小学的时候,那些漂亮的小女孩总能收到男孩们带给她们的小零食、还有铅笔和橡皮。到了初中,情窦初开的年纪。当漂亮的女生从你身边走过时,同学们也喜欢故意撞你一下,然后哈哈大笑的跑开。 再后来,到了高中,读了大学、开始工作......,直到父母开始为你的终身大事操心费神。 隔三差五的托同事、托朋友、托亲戚给你介绍对象,安排你相亲。 每当你相亲回来后,父母总是急忙询问:“女孩怎么样?” 当你回答“还行吧,蛮可爱的”的时候。 我知道,多半你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可爱,只是敷衍。” “可爱的潜义词是你的颜值还没达到我的标准” 可爱,已不再是小时候那种单纯的可爱;长大后,可爱被赋予了多种解读。 有一种虐心的解读就是“你该美颜了” 于是,有无美颜不自拍之说。女生一张普普通通的自拍藏着对9个美颜APP的爱。 朋友圈、抖音、快手里的自怕个个都赏心悦目。“丑八怪”和“丑小鸭”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有人说:“真虚伪,活的太累。”“不是说好心灵美才是真的美吗”。 还有很多鸡汤文说“长得丑就应该多学习,在其他方面提升自己” 这简直就是逻辑黑洞。丑,不应该首先化妆打扮美白自己吗?怎么就和学习联系在了一起。由衷地感叹这些人的思维逻辑真的是太发散了。 都说,这个社会是个看脸的社会。那么,颜值到底有多重要呢? 在恋爱里,颜值是你叩开别人心门的魔法棒,是你能否牵手约会的第一道门槛。所以,才有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 早在两千多年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说过: “俊美的相貌是比任何介绍信都管用的推荐书” 诗人奥斯卡·王尔德也毫不避讳地表露自己的颜值控“只有浅薄无知之徒,才不以貌取人”。 看看,大咖们都在为美颜站台代言。 其实,无论是精心妆容还是健身塑形都叫美颜。颜值的提高不仅给他人带来视觉享受,也让自己变的更加自信和从容。 难道还不值得你我去做吗?况且美颜的好处还远不止于此。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丹尼尔·哈默迈什教授曾在《美国经济学评论》发表了“颜值和劳动力市场”的研究。 他发现长相出众的人比一般人拿到的薪水要高5%或者更多,而长相难看的人获得的薪水比一般人要低9%。 如果,把相差的这14%收入放大到一生,则两者的收入差距竟高达150万人民币。 在中国,曾经也有一篇名为《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美貌经济学”:身材重要吗?》的论文在网上走红,论文称:女性体重每增加1千克,其工资收入会下降0.4%;身高每增加1厘米,工资会提高2.2%。 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颜值和你的收入成正相关。 不信,你看看那些工资待遇比较高的职业,银行、律所、老板秘书哪个不是赏心悦目的大美女啊。 当颜值在这个社会成为越来越不可忽略的因素时,我们 为什么不去做这些改变呢? 我想不到任何理由。 除非,你已经把自己的人生托管出去,随便他出什么牌。得失随他、输赢随他。 02 口不择言叫脑子缺弦,深思慎行叫成熟稳重 ——我们的言行举止需要“美颜” 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说话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分寸,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 会说话的人,一开口就让人如沐春风,人生路上也会减少几块绊脚石;不会说话的人,总让人如坐针毡,无形地给自己筑起了一道道围墙。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 他们不分场合想啥说啥,哪壶不开提哪壶,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自己说出的话会带来什么后果。 就算是得罪了他人或者误了事,也会面不改色地说:“我这个人心直口快,说话从来不喜欢藏着掖着,你别往心里去。” 每每此时,我都想回他们一句:“你这不叫心直口快,叫口无遮拦,叫脑子缺弦。” 如果你稍加注意,会发现这类人的人生大都不是多么出彩。 也有些人做事爱冲动,极易受情绪的影响。往往事没办好,还得罪了不少人。 从小到大,我们或多或少都为口不择言买过单,也为做事冲动付出过代价吧。 有些人因口不择言得罪过同事、失去过朋友、丢掉过工作;也有些人因意气用事后悔莫及,甚至酿成大错而走进监狱。 那些吃过的亏、受过的教训,那些听到的和看到的一桩桩案例都让我们懂得了要学会“美颜”自己的言行。 认识到说话办事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说话要有分寸,做事要三思而后行。 当我们“美颜”自己的言行后,发现自己越来越讨喜了、越来越被他人认可了,人生路也越走越宽了。对,这就是“美颜”的魔力。 人生到底需不需要“美颜”,你自己掂量!
著名经济学家丹尼尔·荷马仕20多年来专注于研究“颜值对实现个人价值所能起的巨大作用”这一问题,他在《颜值与劳动力市场》的论文中指出,颜值和终生劳动力总收入呈较强的正相关性。韩国一篇名为《婚姻和劳动力市场的整容手术效应》的研究论文则证实,颜值最高的男性收入比颜值中等的男性收入高15.2%,颜值最高的女性收入比颜值中等的女性收入高11.1%。由此可见,“靠脸吃饭”是有一定道理的,拥有高颜值的人往往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机会,进而成长得比别人更快更好。可在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都是天生丽质,再加上“没有最美只有更美”的心态,便催生出一系列围绕颜值的消费行为。由此,“颜值经济”得以兴起。为什么颜值经济如此盛行,颜值市场如此火爆的因素又是出于什么?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高伴随工资收入的不断增加,消费者有能力去购买高颜值的物品,有能力去为自己的颜值做努力和改善。手机的普遍及不断更新出门什么都可以不带,一定要带手机。手机软件日渐丰富,无论你是想拍照想修图,还是想购买美妆养生产品,又或是观看小视频跟着软件一起锻炼塑身,手机软件统统可以满足你。例如现在人出门品尝美食都是手机“先吃”,美颜拍照修图发朋友圈更是成为日常外出必不可少的记录要事。现代人审美能力的提升互联网时代,不用出门就可看天下。新媒体传播速度之快,让每一位用户都能及时有效的获取各种信息,从而审美也在更广阔的视野下不断提升,因此对于审美的高度也在不断增加。例如美妆博主们会在相关平台极力推荐和教学,网友们有了各种种草和学习的机会。人类爱美的天性使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想要以更好的面貌生活成为当代人的颜值诉求。护肤健身养生是变美的最佳途径,所以此类产业风生水起。
一: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论文摘要和关键词。2、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你这个题目,不管知网也好!万方学术论坛也好!都有很多类似的,甚至百度文库都有不少的!==================论文写作方法===========================论文网上没有免费的,与其花人民币,还不如自己写,万一碰到人的,就不上算了。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通读一遍,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参照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补充内容,实在不会,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祝你顺利完成论文!
序论(一)提出中心论题随着经济学者研究的深入,提出了次级劳动力市场的概念,最早见于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Lester C.Thurow,P. B. Doeringer,M. J. Piore等人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存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与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收入高,工作稳定,工作条件好,培训机会多,有良好的晋升机制;而次级劳动力市场则与之相反,劳动者收入低、工作不稳定、工作条件差、培训机会少,缺乏晋升机制。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在我国同样存在,并且具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我国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主要是进城务工人员,由城镇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组成。次级劳动力市场主要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提供了大量的低成本劳动力,满足了工业化进程对劳动力的需求。特别是农民工满足理论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劳动力空缺。虽然我国次级劳动力市场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建筑劳动力市场为建筑行业输送了大批价低质优的建筑农民工,但是在建筑劳动力市场还存在着例如制度的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工人集体议价能力低下等。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必将影响到我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但是建筑劳动力市场又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最早形成、最具市场特质的劳动力市场。从大量使用农村劳动力的角度来说,也对我国其他行业劳动力市场的完善起着示范实验的作用。所以,如何培育和完善我国的建筑劳动力市场,不仅可以实现对建筑行业和执业人员资格的有效监管,更是提高农民工议价权、各方面待遇和保险的市场发展需要。因此,培育和完善我国的建筑劳动力市场是我国市场体制完善和发展的要求,也是市场自身发展的一种趋势。(二)说明写作意图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如何积极培育建筑业各类生产要索市场,特别是建筑劳动力市场,这对提高全行业的整体素质,加快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选择这个题目的意图如下:
人力资源 管理论文:按范围来可以分为:公共 人力资源 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按功能来分有六大模块:1、人力资源规划;2、招聘与配置;3、培训与开发;4、 绩效 管理;5、薪酬福利管理;6、劳动关系管理。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题目汇总,欢迎阅读。
一、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题目:
1、分析我国农村社会保障
2、我国人才测评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3、浅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问题
4、河北省人才中介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完善研究
5、我国劳动力移动与灵活就业研究
6、组织结构对服务性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7、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研究
8、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原因分析
9、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探析
10、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分析
11、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分析
12、某某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状况调查分析
13、女性劳动力就业状况分析
14、论女性劳动力就业障碍分析
15、浅议女性劳动力就业歧视
16、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
17、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18、农村劳动力(或女性劳动力、大学生)就业问题刍议
19、中国人才流动问题及对策研究
20、对城市人才流动现状分析
21、人才培养和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22、高技术人才国际流动的研究
23、人才流动中的社会保障因素分析
24、安徽省“江南集中区”××人口政策分析
25、合肥师范学院毕业生入伍状况调查研究
26、合肥师范学院大学生西部支教状况调查研究
27、××(地区) 公务员 录用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8、××(地区)民营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研究
29、论现代公务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新趋势--以××为例
30、电子政务环境下行政沟通中的障碍与对策研究---以××为例
31、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基于xx地区的调查分析
32、劳动经济学视角下浅析大学生就业问题--以××届毕业生为例
33、中国老龄人才资源开发战略
34、中国劳动力流动与户籍问题研究
35、女性职业发展的瓶颈与对策研究
36、人力资本、创新与经济增长
37、人力资本、政府公共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
38、人力资本外溢与经济增长
39、人力资本不平等与经济增长
40、社会资本与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研究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题目:
1、基于战略的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2、浅谈中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
3、论人力资源管理对酒店旅游业的深远意义
4、人力资源管理要为企业增值服务
5、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弊端及对策略
6、浅析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
7、从人才危机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8、家族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出路
9、浅析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凝聚力
10、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
11、我国零售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2、人力资源价值和企业价值评估
13、论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或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中小企业等)中的重要性
14、如何在中小企业(或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家族企业等)落实人力资源管理职能
15、国营企业(或民营企业、大中小型企业、家族企业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探究
16、某企业(或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等)管理创新模式探析
17、论国营企业(或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某企业等)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
18、论国营企业(或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等)核心员工(或知识型员工)管理问题与对策
19、浅谈国营企业(或民营企业、家族企业、中小企业、核心员工、知识型员工)员工流失与管理
20、影响员工流失的组织因素分析
21、 ××企业团队建设问题探讨
22、某企业职工结构与素质分析
23、餐饮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24、人事档案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与要求
25、新型用工模式--××公司劳务派遣简析
26、浅谈××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27、制造行业员工租赁模式探讨
28、浅谈“鲶鱼效应”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以××为例
29、××公司 团队精神 的培育
30、论××系统人力资源外包的利与弊---以××为例
31、××企业异地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
32、论××公司因人制宜的沟通艺术
33、浅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34、天天快递公司快递员行为研究
35、浅谈员工的压力管理---以××为例
36、××公司员工忠诚度的培养
37、企业在不同盈利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探索
38、政府创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39、民营风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三、人力资源规划论文题目:
1、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问题研究
2、论我国企业中的工作分析与人员匹配
3、论职务分析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
4、企业国际化经营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5、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战略研究
6、中国集装箱集团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7、基于企业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研究
8、国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体系研究与设计
9、人力资源战略的分类选择与构建贯彻研究
10、跨国企业海外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战略选择研究
11、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战略研究
12、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研究
13、跨国公司在华企业人力资源本土化战略分析
14、外包: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发展方向探析
15、外资零售企业在华人力资源战略及实施策略研究
16、私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途径探析
17、试析马克思《青年在职业选择时的考虑》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在联系
18、上市公司人力资本现状剖析
19、浅析××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的策略选择
20、××公司员工手册核心内容设计
21、××企业基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人力资源外包策略
22、壹正装饰有限公司人力需求调查
四、招聘与配置论文题目:
1、浅谈现代企业如何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管理
2、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选拔研究
3、招聘面试的方案设计与研究
4、西部(或农村、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家族企业等)人才引进机制研究
5、人才招聘问题与对策分析
6、论企业员工招聘风险
7、国有企业(或私营企业、中小企业等)管理人才选拔问题研究
8、企业重组(或并购、战略进攻等)中的人力资源匹配研究
9、论大学生求职简历中虚假信息的甄别
10、论招聘虚假信息分析
11、校园招聘有效性的思考---以××为例
12、某企业人员招聘与岗位分析设计
13、某企业员工招聘实践技巧
14、企业主要招聘渠道的效能比较分析---以××为例
15、××公司人才招聘队伍技能组合模式及效果研究
16、XX公司岗位职责说明书
17、浅析企业招聘中背景调查的重要性---以××为例
18、××公司网络招聘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19、××公司安徽地区本年度员工招聘计划与配置设计
20、人才测评在××公司中层人员招聘中的应用
21、××公司内部竞聘方案设计
22、××校园招聘人才选拔体系的设计与研究
23、××现代企业竞聘上岗的流程设计
24、浅谈××汽车专卖店招聘渠道及解决方法
25、结构化面试在选拨中层管理人员中的应用---以××为例
26、××销售公司总经理竞聘方案设计
27、试论群体决策法在××公司招聘中的应用
28、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销售顾问招聘问题研究
29、统一集团人员招聘现状及政策分析
30、××企业人员招聘渠道开发的现状及改进
31、A公司招聘体系构建研究
五、培训与开发论文题目:
1、如何挖掘员工的潜能
2、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分析
3、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培训问题研究
4、研发人员素质测评体系构建
5、现代企业人事测评技术及其应用
6、中层行政管理人员评价体系的建立
7、企业培训资源研究
8、岗位管理技术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9、浅议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
10、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11、农民工培训现状与问题分析
12、我国中部(或西部)地区人才(或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研究
13、人力资源自我开发问题探析
14、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
1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浅论
16、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17、论培训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作用
18、中小企业(或家族企业等)员工培训现状与对策分析
19、浅议家族企业吸纳人才和人才培养问题
20、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等)的管理人员培训问题浅析
21、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等)人力资本投资的初探
22、论在职培训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23、论人员素质测评(或能力测评、职业性向测评等)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24、研发人员素质测评体系构建
25、论中层行政管理人员评价体系建立
26、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方式研究
27、中国现代人力资本形成研究
28、企业人员招聘的 经验 选择、诚信和雇佣合同研究
29、我国企业培训需求分析研究及模型构建
30、国有企业技术人才流失内在动因与对策研究
31、A公司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案例分析
32、企业核心员工管理分析
33、核心员工管理机制的构建
34、企业员工满意度管理研究
35、企业员工培训风险管理研究
36、建立完善的企业人员素质测评系统的探索
37、网络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
38、跨国公司的员工培训
39、团队精神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40、浅析白领女性的竞争地位及其改善措施
41、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问题探析
42、××公司新员工岗前培训设计
43、××培训机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以XXX培训机构为例
44、××公司基于岗位职责的培训者培训设计
45、户外体验式培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启示---以××为例
46、基于角色的HR从业人员的培训浅析---以××为例
47、基于胜任力的培训效果评价模型研究---以××为例
48、民营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要求及培养---以××为例
49、××酒店在岗英语培训规划设计
50、××公司新员工入职培训方案设计
51、××公司内训师开发与管理方案设计
52、××公司××人员年度培训计划设计
53、试论××公司90后员工的培训管理
54、新东方集团对市场专员培训计划
55、女企业家人力资源开发障碍分析
56、性别差异与职位升迁问题研究
57、现代企业人事测评技术及其应用
六、绩效管理论文题目:
1、浅谈员工绩效管理
2、关于构建人力资本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探讨
3、浅谈企业绩效评估与员工激励
4、论职务晋升的激励作用与公正原则
5、企业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6、如何进行有效的激励
7、人际冲突对于销售团队绩效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8、浅析我国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保险业人力资本的激励与监督机制
10、沟通在绩效管理中的体现研究
11、基于工作绩效的雇员流动机制研究
12、工作绩效评估中的信度问题研究
13、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研究
14、信息不对称与绩效评价研究
15、绩效管理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探析
16、论绩效管理中的沟通问题
17、浅析人力资源绩效评估工具-----平衡计分卡
18、360度考评法的组织与实施
19、论访谈法(或记实法、观察法等)在企业管理的运用与建议
20、论中小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制度的问题及完善
21、如何开展企业目标管理
22、企业绩效评价的方法与应用
23、浅析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制度
24、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建立
25、民营企业(或国营企业、中小企业、家族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构建
26、论企业员工忠诚度的影响因素及策略
27、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探讨
28、企业中层管理者工作倦怠成因及对策研究
29、论激励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30、浅析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办法
31、加强绩效考核,努力实现企业资产保值增值
32、机械制造企业研发类员工绩效考核研究
33、商业银行员工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34、现代工业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评体系研究
35、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研究
36、论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37、员工绩效考核与薪酬评估
38、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方法研究与应用
39、论肯德基的企业文化对于员工的激励作用
40、基于平衡计分卡的XXX公司/职位绩效考核设计
41、XX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内部晋升的局限性分析
42、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绩效管理初探---以××为例
43、××公司破解绩效管理中“轮流坐庄”之法
44、××公司非正式员工激励问题
七、薪酬福利管理论文题目:
1、浅谈薪酬设计
2、薪酬制度改革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研究
3、福利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4、 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思考
5、工资管理制度的比较分析
6、公司如何平衡各部门员工的绩效工资
7、薪酬制度与员工激励问题初探
8、工资决定因素与企业劳动工资改革分析
9、论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员工持股计划
10、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薪酬战略研究
11、企业高管薪酬和公司业绩关系研究
12、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与体系
13、知识经济下企业薪酬体系设计及其应用
14、关于企业(或国有企业、家族企业等)年薪制的思考
15、关于经营管理者长期报酬激励机制的探讨
16、销售人员能力差异、薪酬机制偏好及团队协作关系研究
17、XX公司一线员工薪酬体系设计研究
18、高校教师现有薪酬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19、国有改制分流企业薪酬管理体系和绩效管理体系的研究与设计
20、在华日资中小型企业人才队伍激励方案研究
21、美国薪酬管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22、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薪酬战略研究
23、XX人员薪酬水平与薪酬满意关系的实证研究
24、××高校教师薪酬满意度及影响因素探析
25、企业员工全面薪酬要素组合模式实证研究---以××为例
26、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薪酬分类与员工偏好研究---以××为例
27、××公司产异化管理模式在薪酬政策中的应用
28、××公司内部薪酬差距对组织未来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29、××公司的技能薪酬设计探讨
30、××公司集合年金制剖析
31、浅谈××公司的宽带薪酬设计
32、××公司基于岗位评价的薪酬设计
33、浅析××中小企业岗位定薪设计
34、浅谈员工的精神福利--员工援助计划EAP
35、浅析××公司组合工资制度的设计
36、企业“密薪制”与“明薪”制比较分析
37、可口可乐公司薪酬管理制度之我见
38、金立企业员工薪酬管理
39、我国行业工资差异之演进及其原因
40、自助式福利体系的设计
八、劳动关系管理论文题目:
1、谈《劳动合同工法》与非正式员工的雇佣关系
2、解读劳动合同法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3、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的协调机制初探
4、论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员工关系管理
5、论养老保险基金(或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的筹集与管理
6、如何充分发挥养老保险基金(或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7、现行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
8、矿业公司劳动保险管理系统研制与实施
9、我国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
10、股份合作制企业劳动关系初探
11、劳资纠纷之防范及应对策略
12、论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得协调机制
13、中国现阶段“三资”企业劳资关系研究
14、私营企业薪酬制度对劳资关系的影响分析
15、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法律保护---以××为例
16、浅析核心员工离职的关系管理---以××为例
17、浅谈劳动合同法下企业劳动用工风险管控---以××为例
18、××企业员工满意度调查表设计
19、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与立法建议
20、对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若干思考
21、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22、主观幸福感与工作行为的关系探讨
23、人格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探讨
24、提高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措施研究
25、关于企业员工职务晋升探讨
26、员工离职的传染性研究
九、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论文题目:
1、精益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
2、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与创新
3、在金融危机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及转化
4、试论人力资源资本化
5、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理论研究
6、关于弱势群体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探讨
7、论强化理论(或期望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等)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运用
8、人本管理理论探析(或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分析人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等)
9、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运用
10、如何在组织管理中建构个性化管理机制
11、论某组织的员工忠诚度(或满意度)建设(或员工忠诚度与满意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等)
12、如何提高知识型员工(企业核心员工)的忠诚度(与满意度)
13、论情绪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与作用)
14、区域性(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国西部地区等)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发展趋势)探析
15、员工差异化管理模式浅议
16、论大学生自主创业模式选择
17、人力资源管理者××沟通技巧的实证分析
18、浅谈以人为本的精细化管理---以××为例
19、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以××为例
20、浅析九型人格在××公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应用
21、略论KPI在××公司的运用
22、柔性管理与企业绩效
劳动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劳动社会学论文题目有哪些可以选择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劳动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欢迎大家阅读!
1.我国城市职业乞丐研究
2.国际分工碎片化与劳动阶层就业. 收入分化--一个分析方法
3.贸易全球化对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影响
4.加快建立以劳动力调查为主的失业率统计改革步伐
5.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性别歧视的分布效应研究
6.浅议基层劳动工资统计中的问题与建议
7.社会排斥型差等正义批判及其矫正--以劳动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为例
8.女性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福建省的调查数据
9.关于大学生打工问题的法理探究
10.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劳动力市场性别不平等的文献述评
11.人力资本. 融城能力与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入
12.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3.劳动力市场性别不平等与反歧视政策研究
14.流动的消费本土性:劳动力迁移中的文化随迁--以本土性饮食文化的跨境流动为例
15.家庭劳动是否降低工资收入--基于CHNS的证据
16.“技术-劳动”的性别分工--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阐释
17.中国外资企业女性劳动力收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8.浅议如何提高劳动统计分析质量
19.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近代白族妇女劳动就业状况
21.浅谈老年人力资源开掘--基于老年社工理论视角
22.追求幸福莫过于尊重劳动
23.川东革命老区妇女当下生活状况研究
24.城郊被动城市化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研究--以辽宁省鞍山市为例
25.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26.中国城镇中年男性和女性的家庭照料提供与劳动供给
27.居住条件. 工作环境对新生代农民工健康的影响
28.谁偷了你的好工作
29.现行劳动工资统计调查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30.职业分层视野下的城镇人口与农民工收入差距研究
31.蒙古族村落社会富余劳动力群体婚姻家庭问题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32.中国古代西部地区妇女的女织劳动研究
33.社区工作者的情绪劳动研究--潜层剖面分析的视角
34.性别视角下已婚女性赴日打工家庭策略研究
35.社会工作--作为一项情感劳动的再探讨
36.劳动时间与农民工主观幸福感--基于湖南省农民工三融入调查数据的分析
37.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38.打工家庭与城镇化--一项内蒙古赤峰市的实地研究
39.家庭收入变化. 夫妻间时间利用与性别平等
40.农村“留守妻子”的生存现状及其影响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41.性别. 风险偏好与竞争意愿:基于真实劳动的实验研究
42.陕西榆林937个农户家庭人口结构变化分析
43.川东革命老区妇女当下生活状况研究
44.承前启后:袁方的劳动社会学思想
45.作为职业. 身份. 地位和文化的农民角色--基于功能分析的视角
46.女性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47.工作投入概念应用
48.黑龙江省农村与垦区农村空心化对比研究
49.国外残疾人就业政策转型:从保障到融合
50.知识型员工劳动关系不和谐的诱因及改善举措
51.试论休闲活动的本质特征
52.河南省农民工务工地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
53.发挥老年群体潜在价值助力实现中国梦
54.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与对策--基于社会资本视角
55.浅析“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农村社会工作
56.国外产后女性就业政策研究
57.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性别工资差异经验分析
58.新生代农民工回乡与留守的意愿探析
59.农村分工深化与社会结构变迁
60.社会结构的散流化及其治理
61.建立劳动力市场监测与统计体系的思考
62.延迟退休年龄对中国失业率的影响:理论与验证
63.低生育率背景下女性劳动参与水平. 特点及变动趋势
64.家政女工体面劳动赤字的社会排斥分析--基于武汉市的调查
65.农林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培养探析
66.情绪劳动的内涵
67.美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68.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与社会稳定问题探析
69.国家. 市场. 家庭在妇女福利中的角色与作用
70.生育对职业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71.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72.统计口径缩小对劳动报酬占比下降影响的实证
73.简析职业女性人际交往能力及培养对策
74.女性农民工就业歧视现状及成因分析
75.试析女性流动人口职业健康问题及其对策
76.浅析青年农民工幸福感
77.社会工作对农村老年贫困家庭的介入研究
78.传统农区女性农业技术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79.农村劳动力迁移时间对留守老人养老的影响
80.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女性失业问题简析
81.超老龄社会中的日本女性再就业问题
82.农民工人口统计学变量与职业生涯成功的关系
83.工作-家庭平衡状况的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84.职业机会. 收入增长与就业质量主观评价
85.美国养老事业的财政支持研究
86.关于工业革命时期城镇下层儿童生存状况的思考
87.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统计分析的应用
88.城乡女性劳动参与影响因素的对比分析
89.经济的服务业化和女性劳动
90.从“找份工作”到“体面劳动”:都市青年的就业新期待--基于我国青年就业质量的现状及问题调查
91.“新农合”制度对农村妇女劳动供给的影响
92.居民家务劳动时间经济价值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93.代际收入流动的社会经济学分析
94.女性劳动参与. 生育行为选择与人口红利研究综述
95.探索城市职场女性的困境和成因
96.OECD国家促进老龄劳动者就业的精细化策略
97.职业对劳动力时间配置选择的影响:以家务时间为例
98.角色定位. 价值冲突和模式选择--略论企业社会工作的基本问题
99.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收入差异:一个社会资本的解释
100.供求关系视角下马克思就业思想进路及启示
101.农民工的心理诉求应予关注
102.办公室政治. 情绪劳动与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基于资源保存理论的实证研究
103.智力残疾人支持性就业支持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长沙市个案调查
104.当代中国女性道德状况调查
105.充分发挥女职工“半边天”作用--谈女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106.作为自我治理的劳动--约翰·洛克劳动观简析
107.关于我国性别劳动分工的影响因素研究
108.职业指导要以贫困线为基础
109.双层劳动力市场下的居住隔离--以上海市居住分异实证研究为例
110.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女性婚姻观
111.非农工作经历与农民社会关系网络
112.性别观念. 现代化与女性的家务劳动时间
113.家庭结构如何影响流动劳动者的收入分配格局?--来自CHIP2007年的证据
114.三大劳动群体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比较研究
115.雇主品牌构建与和谐劳动关系
116.从劳动理解社会--阿兰·图海纳的贡献
117.山西省青年劳动者就业质量的思考
118.浅谈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思考
119.统计分析在劳动保障有关工作中的应用
120.农民工就业空间选择及留城意愿代际差异分析
121.外出打工,你准备好了吗?
122.老龄化背景下的日本高龄者雇用政策
123.中外被退休案例中的平等诉求
124.新生代农民工人际信任的影响机制--基于昆山市的调查
125.社会工作分阶段地介入对农村养老问题的`改善
126.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外出务工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基于河南省X村农村富余女性的调研
127.不可小觑的“女性职业化”
128.农村劳动力迁移. 老人照顾需求与社会支持介入方式分析
129.产业转型升级对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130.劳动关系治理与工业社会秩序的建构--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的企业社会工作
131.劳动收入份额及其变化趋势
132.中国外流劳动力的社会福利效应研究--基于微观调研的经验分析
133.福利企业残障员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34.企业劳动工资统计中的问题及对策
135.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成因及对策
136.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安全感状况及提升策略
137.对底层劳动妇女形象刻画的比较--以鲁迅. 郁达夫. 许地山的小说为例
138.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内地城市融入研究--基于武汉市的调查
139.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就业权益保障问题探析
140.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化的困境与出路
141.基于若干统计问题讨论的国际接轨因素分析
142.女性社会工作者与情感劳动:一个新议题
143.广东省劳动就业环境现状与对策
144.典型低收入群体就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45.优化下岗职工社会支持系统的社会工作研究
146.小组合作学习在大学生课堂上的应用研究--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为例
147.西北农村青年劳动力的职业获得与教育. 社区关系研究
148.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与城市融入分析
149.家庭结构. 重大疾病和农村劳动力迁移
150.天津:社区工作者劳动报酬每人每月1500元
151.浅析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工作
152.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演变的时空特征及内在机制
153.银川市养老服务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对策
154.梦想在劳动中飞扬
155.区域身份认同与团队劳动供给--基于印度旁遮普人与孟加拉人的实验研究
156.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经济学解析
157.职业性别隔离视域下会计职业女性化问题的思考
158.失地农民就业的社区支持体系研究
159.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社会工作实务探讨
160.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劳动力迁移对初婚年龄的影响
161.养老保险金与老年人幸福指数的实证检验
162.控制流浪乞讨人员数量的经济学分析
163.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 规律及对策研究
164.传统中国乡村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结构的嬗变--以江南地区为中心的探讨
165.论向警予的女权主义思想
166.关于异地务工人员融入珠海社会的思考
167.家庭策略对双流动家庭性别分工的影响
168.国外女性就业促进的社会支持模式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给我国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形成了障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导致劳动关系中的强资本、弱劳工状况由于中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是典型的总量上供给大于需求的买方市场,买方约束型的劳动力市场使企业雇主处于主导、控制的地位。在缔结劳动契约时,劳动者之间过分的就业竞争压力,使劳动者不得不在劳动条件、报酬、福利等方面降低自己的要求,削弱以至损害自己的某些劳动权利,以换取被企业选择就业的机会。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平等地位在进入企业伊始就被大大地削弱了,而且,劳动者的这种弱势状态还会延续到以后的劳动关系中。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带来的劳动关系中普遍存在的强资本、弱劳工状况是我国和谐劳动关系建立中所碰到的许多问题的根源。
(二)工会角色不到位对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形成约束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工会作为劳动者为维护自身利益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而自主结合的组织,其根本宗旨在于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正是这一宗旨推动了工会成为现代劳动关系体制的基本构成要素,在协调劳动关系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的工会还不能够充分发挥出其在劳动力市场中应有的代表和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功能,这就大大削弱了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如果没有工会的制度均衡作用,劳动关系冲突就非常可能处于自发的、非理性的、破坏性的状态,其后果就是劳动关系的不稳定和劳动关系的恶化。这种状况肯定不利于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所以,工会角色的不到位会对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形成约束。
(三)劳动力市场分割使“农民工”的劳动关系问题突出由于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城乡分割和两极分割,所以,对于“农民工”而言,他们在选择就业时只能是集中在城市中的非正规部门,主要是一些松散组织、小型企业或劳务组织、个体工商户。在这类组织中,针对“农民工”的劳动雇佣关系不规范,有关“农民工”的劳动关系问题非常突出。首先是“农民工”工资经常被无故拖欠的问题。2004年初,全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被拖欠的工资估计在1000亿左右。其次是“农民工”劳动时间过长的问题。据国务院研究室近日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内的仅占13.70%,在8小时~9小时之间的占40.30%,9小时以上占45.98%。再次是“农民工”工伤事故频发的问题。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营理局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工致残人员近70万,其中,农民工占绝大多数。
(四)劳动力市场秩序不规范致使劳动争议频繁发生由于相关法律制度欠缺及执法不严,在劳动力市场的实际运行中不规范和无序现象仍比较严重,劳动争议频繁发生。比如,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签订不规范或拒签,阻挠职工组建工会,压低或拖欠职工(包括农民工)工资,不缴纳或拖欠社会保险费,随意延长工时,不重视劳动保护和生产安全,随意解雇职工,劳动合同的短期化,滥用劳务工,等等。在劳动力市场秩序还不是非常规范的情况下,一方面是大量的用人单位不遵守劳动法,另一方面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又比以前有所提高,因此,我国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统计数据表明:从1995年~2005年,我国劳动争议的案件数量从33030件增长到了313773件,10年间增长了9.5倍。
二、对策建议目前,应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以便为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奠定基础,具体举措为:
(一)改善劳动力市场总体供大于求的状况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是我国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是,如前所述,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同时,技术工人及高技能人才却非常短缺,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这就意味着,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对于改善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进而改善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的弱势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的主要途径是要尽快建立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培训体系。通过加强劳动力市场培训体系的建设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可以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改善其在劳动关系中的弱势地位。
(二)充分发挥工会代表和维护劳动者权益的作用针对我国当前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经常处于弱势地位的现实状况,必须正确定位工会的角色,充分发挥工会代表和维护劳动者权益的作用。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要求中国的工会要明确自己应当承担的角色:第一是工会代表维护劳动者权益的角色。工会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第二是工会在劳动争议处理中的角色。作为处理劳动争!"议的两个主要机构用人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和地方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都应有工会代表作为一方参加。第三是工会在协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关系中的角色。主要是工会在涉及劳动者利益问题的企业决策中的角色及工会在预防或减少劳动争议案件中的角色。第四是工会在集体合同关系中的主体角色。工会角色的正确定位可以增强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积极作用,以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三)逐步消除劳动力市场分割有关“农民工”的劳动关系问题的根源是劳动力的市场分割,所以,要想彻底解决有关“农民工”的劳动关系问题,就要彻底打破劳动力的市场分割。但从目前我国人口规模、就业和城乡经济状况分析,短期内城乡劳动力市场还不具备完全统一的条件,只能通过不断协调逐步实现最终目标。因此,当前劳动力市场改革是要建立一种城乡协调的劳动力市场。首先是建立高效率的就业促进体系,实现城乡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平等竞争就业。取消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限制性政策和歧视性规定,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与失业登记制度、用工管理制度、劳动合同制度、劳动报酬制度、就业培训和劳动预备制度、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服务平台,完善农民工就业的服务工作。其次是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尽快研究农民工社会保险与城镇社会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办法,建立覆盖城镇和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险制度,形成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五险合一”的基本社会保险框架,健全城乡统筹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再次是建立有效的市场监督调控体系,切实维护农村进城务工者权益。要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把城乡各类企业纳入劳动保障监察范围,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
(四)完善劳动力市场秩序通过加强劳动力市场立法、严格劳动力市场执法以完善劳动力市场秩序,保护劳动者和企业双方的合法权益,使侵权行为得到应有的惩处,可以促进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和处理规范化。在加强劳动力市场立法方面的举措有:建立和完善平等的劳动法律制度,包括建立反就业歧视的法律制度、建立和完善平等劳动合同制度、建立劳动者待遇公平分配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责任制度,包括强化政府责任、强化用人单位责任;完善劳动争议解决制度,包括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和完善劳动仲裁和诉讼制度。在严格劳动力市场执法方面的举措有:加大劳动执法力度,保证劳动者的基本劳动权利得到落实,推进劳动合同制,对用工单位拒绝签订合同的行为予以纠正乃至惩处,劳动合同公证实行免费服务;加大合同监管、劳资关系协调的力度,把有关法规、政策普及到企业和劳动者当中去,通过劳动管理机构和群众自我维护权利两方面的力量,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政府要切实承担起维护市场秩序的责任。
这个就很多了, 题目有如下 下面是我找的一些论文选题,供大家参考,这些题目有些比较大,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细化。 1.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2.我国人力资本投资与人力资本收益比较分析 3.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开发 4.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5.企业员工的绩效评估与员工激励 6.企业薪酬制度研究(案例研究) 7.企业员工绩效评估研究(案例研究) 8.企业员工晋升研究(案例研究) 9.企业员工培训研究(案例研究) 10.中国人事管理制度的演进 11.公务员管理研究 12.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比较 13.中外人力资源管理比较 14.我国劳动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15.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分析 16.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状况调查分析 17.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比较(选三至五个有代表性的案例) 18.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思想之演变 19.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20.中小科技企业考核制度探索 21.企业薪酬制度的创新研究 22.科技型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 23.金融业(银行、证券、保险)人力资源开发 24.加入WTO对中国金融业人才的影响 25.我国高科技企业经理人员的报酬分析 26.期权激励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27.我国境内的跨国企业的人员配备原则、招聘方法、薪酬标准 28.根据案例评定企业内部的因人设岗与因岗配人 29.试设计企业营销人员的培训方案(以保险业或其它行业) 30.企业文化与企业成功的关系问题 31.企业员工考核与企业管理绩效的关系 3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案例分析 33.企业的团队建设问题 34.完善国家公务员的考核制度 35.健全国家公务员的监督制度 36.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用人机制 37.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激励机制 38.现代工资理论与企业薪酬体系设计 39.工作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案例) 40.职业声望研究理论与实践 41.职业指导与职业设计 42.对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探讨 43.对现阶段我国下岗职工劳动关系处理问题的研究 44.现阶段我国劳动关系的调整问题研究 45.加入WTO与我国劳动关系的变化研究 46.剖析案例,研究我国企业(全民、集体、私营、三资)内部的劳资关系状况及其处理 47、中国企业劳资纠纷现状及管理对策 48、中国企业职工社会保障机制完善途径研究 49、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员工激励机制与中国存在的问题 50、中国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与劳动关系的调整 51、企业文化与人本管理 52、企业知识创新与人力资本激励机制 53、中国人力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54、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55、变革中的劳动就业环境 56、人际关系的沟通技巧 57、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运用 58、绩效考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59.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60.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研究 61.中国人口流动与控制问题研究 62.我国收入分配问题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63.教育、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64.论当代员工教育和培训的特点 65.国外企业的岗位评价制度的发展情况 66.工资制度的改革分析 67.人员招聘与岗位分析设计 68.人力资源的e变革 69.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和趋势 70.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继续教育 71.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72.人力资源与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73.试论信息时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的研究 74.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因素分析与研究 75.人力资源管理统计中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益研究 76.Internet网络招聘与在线培训研究 77.现代组织激励理论与模式研究 78.组织文化(企业文化)在组织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分析 79.当代领导者素质研究 80.知识经济时代用人观(研究)新议 81.试论爱心管理理念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82.试论股权工资制的适用条件 83.试论中国式企业文化的核心基础 84.试论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创新 85.试析中国就业制度中的歧视因素 86.Internet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87.软件开发人员的行为特点和管理对策研究
世界各国劳动力市场的迅速发展,使得生产要素市场之一的劳动力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要根据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劳动力市场培育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再基于这些问题,提出劳动力市场改革与发展需要重点解决问题。从而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一、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和特点 (一)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进行流动和交换的场所及劳动交换关系的总和。(二)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就是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劳动力市场上流通的是人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根据劳动力提供劳务的不同形式和内容,可以把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划分为职业型市场、智力型市场和服务型市场。职业型市场的特征是劳动者以市场为媒介,选择自己的工作岗位。它是劳动力的需方所提供的。在职业市场上,用人单位和择业人员根据各自的条件和要求,互相选择,自由洽谈,平等协商。智力型市场又称价值规律市场,是指具有专门知识和创造能力的人通过交换关系实现合理流动的场所。服务型市场,一般指劳务市场,其特点是劳动者通过一定的劳务支出,为社会提供有益的、具有某种特殊使用价值的服务活动。劳务市场以活劳动消耗为主,供需双方在同一空间、同一时间内,一方付出了劳务,一方得到了服务,提供劳务的劳动力与劳务产品同时进入市场。随着我国改革的进程,适应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和劳动在城乡、地区、行业之间的转移,劳动力市场得到迅速发展。各种职业学校、培训中心、人才交流中心,有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与劳动力合理流动有关的劳动人事的公开招聘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工资增长机制、社会保障制度、市场组织和法规建设,也在逐步完善。..
1)劳动价值论不是经济学理论,而是政治学理论。它描述的是政治上的权力关系,而非经济规律。2)货币,是一种资产阶级的霸权形式,作为强制性的命令而存在。货币是一种阶级的压迫工具,而不仅仅是一般等价物。例如奈格里就曾说过:”每次当资本要重构其对危机的指令以及对工人的使用价值的叛乱的指令的指令的时候,我们都发现了金钱居于资产阶级统治中心的这一地位“ 因为工人没有货币就无法生存,所以不得不依赖出卖劳动力来换取货币,而这就使得工人必须受资本家的控制。而资本家因为大量占有货币,所以工人的生存就不得不依赖于资本家。3)剩余价值剥削,不是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剩余产品的占有(比如G.A.科亨持有的就是这个观点),而是权力关系的再生产。借助市场交换这种分配方式,更隐秘地控制工人阶级。通过剥削,资本家手中相对的货币积累的数量越来越大,而工人越来越穷,这就导致工人日益依附于资本家。所以这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人身依附关系)的再生产。5)价值是一个政治概念,而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财富。他的一般形式就是货币。所以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核心主张是消灭一切价值,包括最终消灭国家、法律和所有道德。6)马克思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发现,不仅仅是有关于货币与权力关系的问题。它还涉及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洞见,对资本主义的独特洞见。因为货币产生于交换,产生私人所有权。而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货币作为一种权力关系就存在了。但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面对的不是古罗马帝国和古希腊的城邦,尽管古罗马和古希腊已经有了资本主义,但绝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7)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与现代技术和工厂生产方式、以及复杂的社会分工是离不开的。首先,我们要知道资本主义货币拜物教能发展到顶峰,离不开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生产和现代管理技术,而这种管理技术使得人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使得过去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工作被细分成了无数的生产步骤,但每一个人却都无法独立生产一个产品。因此相比于过去的奴隶而言,因为机器的出现,人的生产技能实际上是下降了。这导致人必须依赖机器。因此,这使得现代资本主义与过去的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差别。因为在过去,”工具“是人的能力的延伸,而在现代社会人则是机器能力的延伸,即”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而法国经济学萨伊其实也发现了这个现象。所以机器的出现,导致了人的独立性越来越依赖于机器等生产性资料。这就使得资本家对工人的控制能力加强。而这种加强使得资本家通过市场与货币来控制工人,变得更为稳固。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内容提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指出,“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与马克思提出劳动价值论的时代相比,现代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不可能完全预见到现代社会出现的各种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劳动价值论,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解决新问题,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本文拟就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看待劳动价值论,企业经营管理者和科学技术工作者如何参与收入分配等问题略陈笔者管见。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价值 体力劳动 脑力劳动一、 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的理论根源由于我国现在尚处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经济运行中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并存,收入分配采取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1、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决定的: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公有制经济的相互结合,决定了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采取按劳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参与创造财富,要求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指各种要素都应根据其在再生产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的大小来参与收益分配,获得相应的报酬。基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只有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才是现阶段唯一公平的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在形式上是平等的,因而也是公平的。在公有制经济中,由于国家和集体是除了劳动以外的一切生产要素唯一的所有者,因此全体社会成员只能是劳动者而不能是其他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即按付出劳动量的多少来决定应该获得的收入的数量。但是这种分配方式也存在不平等的一面,由于人的天赋、能力、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担任的工作的难易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对社会、生产做出的贡献也是不一样的,如果采用同一种分配方式同等的对待必然产生新的不平等。正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到“像一切权利一样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1]而“要避免所有这些弊病,权利就不应当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 [2]2、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决定的。威廉?配第曾经指出:“劳动是财富之母,土地是财富之父”,马克思也曾经在《资本论》和《哥达纲领批判》等文献中多次指出劳动并非一切财富的唯一源泉。现实的常识告诉我们仅仅有劳动者而没有资本、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的参与,是不可能创造价值和财富的,在生产过程中三者缺一不可(应该注意这并不意味着资本、土地也创造价值)。对此马克思曾经论述到:“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原材料。”[3]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技术、信息和管理才能等过去不被重视的要素在现代的生产和经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他们也要求参与分配。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由于“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所以应该允许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参与分配,这样有利于生产要素向更有效的领域流动,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加快,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人认为,既然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那么按劳分配应该包含在按生产要素分配之中 ,因而认为我国应该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而不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他们把按劳分配中的“劳动”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劳动”混为一谈,混同了按劳分配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事实上按劳分配中的“劳动”是指生产物质产品的活劳动,而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劳动”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买卖的劳动力。按劳分配包含了必要劳动价值和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中应该享有的那一部分,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仅仅是必要劳动价值(如果真的是劳资双方“等价交换”的话)。其次,应该正确认识按生产要素分配不等于要素价值论。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由于资本家对资本、土地所有者对土地的所有权,基于这种法律上的财产权,他们享有对剩余价值的索取权,但并不能因此认定资本、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也创造价值。与此相反,要素价值论的最基本的观点是土地、资本、劳动三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现在还有人提出企业家作为第四大生产要素,把前三种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共同创造价值。他们提倡按贡献分配,他们认为,资本、土地也要参与分配正是因为它们也参与了价值的创造。要素价值论把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价值的生产、价值的形成过程和价值的增殖过程混为一谈。为什么有不少学者信奉要素价值论?看似合理的要素价值论真的合理吗?这就要求我们弄清到底是什么创造价值。此外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也要求我们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的认识。二、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主要是指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力资本创造的价值也越来越多,现代生产中体力劳动所占比重不断降低、劳动复杂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不少学者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了怀疑。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该如何看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不重视脑力劳动,认为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指的就是体力劳动。因而在知识经济到来的时候他们提出:商品中所含的体力劳动的成分越来越少了,因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不再适用了,商品价值应该从由劳动和劳动时间决定变为由“知识含量”决定、由知识来计量。事实上,马克思从来就没有忽略过脑力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清楚地论述到:“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总和”,[5]也就是说,无论是生产何种商品,都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生产的,只不过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占的比例不同罢了。由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体力劳动居于主体地位的时代,因而《资本论》中更多的是以体力劳动为例来分析。而现在脑力劳动取代了体力劳动的主导地位,出现了“无人工厂”、“生产自动化”,体力劳动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忽略了。对于这种生产方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有提及:“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这里已经不再是工人把改变了形态的自然物作为中间环节放在自己和对象之间;而是工人把由他改变为工业过程的自然过程作为媒介放在自己和被他支配的无机自然界之间。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 [6]在这里马克思清楚地意识到了生产率的发展将使得体力劳动的主体地位会逐渐被脑力劳动所替代(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马克思不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一现象),但是这并不代表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论断不再适用,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从始到终都包括了脑力劳动。归根到底机器也是由劳动者劳动创造的;科技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也是科技工作者大量脑力劳动的结晶。此外,如果不通过劳动将科技成果运用到生产中,科技的发展也不会对生产做出太大的贡献。再者,前文引述的自动化生产方式所创造出的大量产品,是物质财富、是使用价值,而且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已经对劳动生产力与价值及使用价值的关系做了明确的论证。因此,产品的剧增并无法否定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在知识经济的新形势下,劳动价值论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商品的价值仍然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原理是不变的,只不过这种劳动具有高效性、高能性和高质性等新的特点。其次,应该搞清到底是什么创造了价值,正确认识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 [7]和“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8]马克思强调 “只有劳动才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用来估计和比较各种商品价值的最后的和现实的唯一尺度”,[9]也就是说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准确地说应该是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里的劳动是指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而非具体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地说到“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10]虽然资本和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都参与了价值的形成过程,但是在价值的形成过程中,他们都不创造新的价值,仅仅转移了原有的旧价值。需要指出的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劳动不再仅仅是指体力劳动还应该包括脑力劳动,而且脑力劳动正逐渐取代体力劳动的主体地位。因此上述的抽象劳动应该包括更高层次的脑力劳动,即技术创新、知识应用、理论研究和企业管理等类型的脑力劳动。“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唯一源泉”是指仅仅靠劳动是不能创造财富的,财富的形成要求劳动、资本和土地三者相结合。这里的劳动是指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因此说资本和土地参与使用价值的创造,参与了价值的形成过程是正确的,而说它们创造了价值是完全错误的。此外,还应该强调的是创造价值的只是劳动中的活劳动,物化劳动是已经凝结、物化的活劳动,是商品的价值。现代化生产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活劳动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物化劳动(机器、设备等)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物化劳动并不创造商品的价值。这是因为:首先,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也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由活劳动创造;其次,这些生产资料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缩短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以此来增加劳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它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因而创造价值的只是劳动中的活劳动。基于以上认识,在脑力劳动占据主体地位、信息技术和知识在生产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的背景下,我们该如何认识企业经营者在生产中的作用以及他们该以何种形式参与分配?三、 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的劳动当今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使得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增加。这不仅仅是生产工人的劳动支出的增加,更多的是包括了科技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付出的大量的复杂的脑力劳动。由于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才能是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能否大大加强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对科学技术工作者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劳动做出全面的评价,提出相应的激励措施。对此,《建议》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企业领导人能和科技骨干实行年薪制和股权、期权试点。”关于科技工作者的劳动的价值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方面,科技工作者作为生产性劳动者,他们自身的劳动创造价值。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做过论述:“有的人多用手工作,有的人多用脑工作,有的人当经理、工程师、工艺师等等,有的人当监工,有的人当直接体力劳动者或者做十分简单的粗工,于是劳动能力的越来越多的职能被列在生产劳动的直接概念下,这种劳动能力的承担者也被列在生产工人的概念下。”[11]由此可见,马克思把科学技术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也看作是生产劳动者,从而也参与了价值的创造。而且由于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是一种复杂劳动,因此在同样的时间内,他们可以创造出比一般劳动者更多的价值。另一方面,科技工作者的劳动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创造社会财富中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科技工作者将先进的科技应用到生产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产品的数量,还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因而,在评价科技工作者劳动的价值的时候,不应该仅仅根据他们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多少来衡量,还要看到他们在创造社会财富中的作用。关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劳动的价值,如前所述,马克思把经营管理者看作是生产劳动者。不过,经营管理者创造价值的劳动不同于一般工人创造价值的劳动,他们对于企业的作用也不同于一般工人。一般劳动者只是生产商品,不用承担其他的压力,但是经营管理者不仅要管理生产过程,还要决定该生产何种产品、该如何定价等问题。一个好的经营管理者可以挽救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与此相反,一个没有能力的经营管理者可以使一个原本盈利的企业变为亏损。企业经营者的价值不仅仅是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有重要作用,还包括了对社会的影响(外部效应)。由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价值不仅仅是创造价值,还承担了更多的责任,承受了更大的压力,他们从事的是更为复杂脑力劳动,是更多的自乘的简单劳动,他们理所当然应该获得比一般劳动者更高的报酬,这使他们自身人力资本价值得以实现。此外,为了防止“58”、“59”现象,为了调动经营者的劳动积极性,也应该使他们得到他们应该获得的报酬,对经营管理者采取年薪制和股票期权制相结合的分配方法,以此调动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对科技工作者实行科技入股制和年薪制相结合。随着企业经营者的劳动价值不断被人们认识和肯定,有不少学者提出私营企业主的收入全部是他们的劳动收入,没有剥削的性质,从而得出“资本家养活工人”、资本主义社会是最优越的社会等等荒谬的结论。这不禁引起了对私营企业主收入问题的再思考。首先应该肯定私营企业主的收入里有一部分是他自己的劳动所得。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描述到:“利润中也包含一点属于工资的东西。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是作为劳动的管理者和指挥者出现的,在这个意义上说,资本家在劳动过程本身中起着积极的作用。……这种与剥削相结合的劳动……当然就与雇佣工人的劳动一样,是一种加入产品价值的劳动。” [12]上面我们已经分析了企业主管理企业的劳动也是生产性劳动,因而私营企业主的劳动也创造价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私营企业主的收入中没有剥削的成分,私营企业主的收入要大于一般的国企企业经营者,他们的收入中除了自己劳动应得那一部分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与资本投入相应的利润收入。如前所述,资本(代表机器等其他生产资料)这种物化了的劳动本身是不会创造价值的,因此这种利润收入是资本增值的结果,是通过剥削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得来的。总之,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私营企业主的收入中既有他自己劳动所得,也有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的部分。参考文献:1、邹东涛、范王榜:《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2、高尚全:《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中宏网3、卫新华:《论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载《宏观经济研究》2001.34、企业家论坛:《关于企业家的价值》载、王玉芬:《劳动价值论:劳动者的经济观》, 载《经济问题》2001.46、卫新华:《关于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问题》,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2001.4[1]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M] 单行本 人民出版社1997 第15页[2]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M] 单行本 人民出版社1997 第15页[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人民出版社1979 第92页[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72 第90页[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下册 人民出版社1972 第218页[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 人民出版社1972 第75页[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 人民出版社1972 第57页[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 人民出版社1972 第60页[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 人民出版社1972 第60页[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9卷 人民出版社1972 第100―101页[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 人民出版社1972 第219―220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于劳务派遣的需求量在大幅度增加,对劳务派遣人员的要求也在逐渐增高。如今,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正深刻改变着各行各业,同样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消费习惯,也给传统的劳务派遣行业带来了新的思路,这是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建筑业劳务派遣工占职工总数比例较高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是服务链,是以人力资源服务的相关产品或服务、资本、知识和技术为纽带,以客户需求和市场资源为导向,以追求人力资源服务产品的附加值增值为目标,形成的网络关联的链式组织,产业链上的企业提供与人力资源管理和服务相关的有形或无形的服务。
劳务派遣属于人力资源服务的重要细分领域,劳务派遣产业链与人力资源产业链有一定的相同之处。目前,劳务派遣产业链上游主要是给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软件产品和信息技术的企业,下游主要为金融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各类需求企业客户。
劳务派遣用工模式用工灵活、人力成本低,被众多行业所接受,现今所涉及的主要行业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邮政业、电力行业和石油化工业等。劳务派遣工占职工总数比例较高的行业是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分别为36.2%、17.9%和15.3%。
部分企业优势明显
从2019年以来我国劳务派遣代表性企业的经营状况上看,海峡人力具有较大发展优势,2019年企业营业收入达378986.38万元,领先其他代表性企业;从劳务派遣业务的营业收入上看,2019年海峡人力劳务派遣业务营收达180216.81万元,与其他代表性企业相比,仍处在领先地位。此外,圣邦人力、晨达股份、南深股份劳务派遣业务营收也均超过1亿元。
“互联网+”劳务派遣潜力巨大
如今,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正深刻改变着各行各业,同样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消费习惯,也给传统的劳务派遣行业带来了新的思路,这是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劳务派遣行业网”一个专业的行业信息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整合行业资源,集合资讯、企业、劳务供求等信息,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实现企业、劳务资源、供需等一体化服务,打造行业发展新生态。
互联网给传统行业带来了新的思路,新的机遇,转型升级是时代的潮流。“劳务派遣互联网”实现了行业资源的整合和信息的互通,将线上与线下有效结合,及时解决行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互联网与劳务派遣行业的融合发展必将创造出一个潜力无限的大市场。
目前,我国主要的“互联网+”劳务派遣平台有:瑞人云HRO SaaS系统云平台、零工云SaaS平台、逸劳务SaaS管理系统等。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劳务派遣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马克思原计划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总标题,分六册写作:《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7页。)1859年6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出版后,他又决定改变他的写作计划,着手写作《资本论》三卷本。1867年9月14日,由马克思撰写并亲自校订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遗稿进行了整理,先后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恩格斯逝世后,有关剩余价值学说的其他遗稿,由考茨基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书名编辑出版,但他对马克思的手稿作了许多删改和变动。1954—1961年,苏共中央编译局按马克思的手稿次序和内容重新编辑出版了《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注:恩格斯:《〈资本论〉英文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页。)《资本论》问世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必读书。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注重对《资本论》的学习和研究。 2.建国至今,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讨论大约有五次: 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的讨论。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以孙冶方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地位、作用问题。从1958年开始,毛泽东同志和党内部分高级干部、理论家研读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明确提出“价值法则(即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注:毛泽东:《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1959年3、4月),《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34—37页。同时参阅《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清样本,上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编,1998年1月刊印。 )推动了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探讨。 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关于价值规律问题的讨论。这场讨论涉及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等问题。 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生产劳动”的讨论。在60年代初关于生产劳动问题的讨论基础上,于光远又提出:只要是参与物质产品生产的,包括教育、科研、文艺、服务等行业的劳动,都属于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注:参见于光远:《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载《中国经济问题》1981年第1期。 )孙冶方不同意于的观点,指出: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只能是物质生产劳动。(注:参见孙冶方:《生产劳动只能是物质生产劳动》,载《经济学动态》1981年第8期。)由此引发了理论界的讨论和争鸣,并逐步形成了“宽派”、“中派”、“窄派”三种不同观点。 第四次是20世纪90年代初关于“价值创造源泉”的讨论。苏星针对南开大学谷书堂教授关于非劳动生产要素也创造价值的观点,(注:参见谷书堂主编:《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0—112页。)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劳动价值一元论》,提出:只有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劳动,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注:苏星:《劳动价值论一元论》,载《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于是,由“谷、苏之争”,引发了“一元论与多元论”的讨论。 第五次是中央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和研究”(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后,全国上下展开的新一轮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学习和讨论。这次讨论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从深化对当代劳动的认识入手,探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新特点;二是结合新的实际,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形成的源泉问题,提出了多种不同观点和见解。 二、新时期我国经济理论的若干重大发展 3.社会主义的实践,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是正确的。科学的理论,来源于伟大的实践。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经济理论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与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有关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和初级阶段论; ——提出了改革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更多的在满意的话,多给点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