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方法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方法研究论文

大学生体能测试的情况及影响学生体能的因素分析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大学生体能测试的情况及影响学生体能的因素分析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前言。

从大学生体能健康测试数据来看,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继续下降,这与高校体育课对开展耐力的项目重视程度不够,同时也与学生对一些传统的发展耐力项目缺乏兴趣有关。所以高校教师要转变思维,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体育课内容,要针对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重视选择具有一定运动负荷、能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项目,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1关于大学生体能健康测试。

体质是人体的质量,是人体在先天遗传性与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在形态上和类别功能上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是体现一个国家人口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国家人力资源的必要保证。大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主力军,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高尚的道德修养,更需要强健的体魄,这样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要求。为此,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2004年联合颁布了学生体质测试标准(试行方案),并要求全国高等院校开展在校大学生的体质测试工作。

200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大学生体质测试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再次联合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标准,从国家发展和未来的战略高度强调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所有在校学生体质测试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在全国大中小学正式展开全面的学生体质测试工作,并重新制定了体质指标体系、数据软件和数据的上报要求,进一步规范了测试工作,提高了测试数据的有效性、可靠性以及客观性。

2目前大学生体能健康测试的现状分析。

2.1目前高校大学生体能健康测试的现状调查。

大学生体能健康测试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能健康测试是学校检验学生体育素质的主要方法之一。同时也可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体能健康测试在每个学期都进行,但是体能健康测试的目的性却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在学校的教学中,对于学生体能健康测试的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体能健康测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在课堂上虽然对体能健康测试进行了讲解,强调与学生学位证,毕业证挂钩,但也仅是停留在表面现象。学生对于体能健康测试的关注度、热情度没有被带动起来。高校体育教学中,对于体能健康测试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学生对于体质测试的理解比较表浅。

2.2学校对大学生体能健康测试系统管理分析。

在大学生体能健康测试管理方面,学校中的测试管理系统是比较繁琐的,具体管理的过程中较难实施,管理者的态度盲目,大部分管理者在进行体能健康测试的时候并没有真正的掌握体能健康测试的实质,仅仅是以一种盲目应付的态度在进行工作,在测试工作的过程中,管理机制松散,多个部门之间并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常导致多个执行部门之间的工作不能同时进行,学校管理方面的欠缺,严重影响着学生体能健康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学校应加强管理方面的工作,逐渐的改变这种目的性不强的问题,最终改善学校体能健康测试管理工作。

其次,在学校测试仪器方面,学校在进行体能健康测试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测试仪器的影响,现在,虽然学校对于体能健康测试的重视度有所提高,但是在进行具体的操作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测试的器材测试的仪器的落后局面的影响,测试结果有时就会出现不能符合测试要求的局面,多数的检测设备在进行工作的时候,不能将测试的时间进行统一安排,也制约着测试工作的顺利开展。

再者,学生的重视度不够。学校在进行检测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症状的出现,有的学生在长跑时甚至会出现晕倒、呕吐等严重的问题,体能健康测试不达标的现象更是频发,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关注度不够。

所以这就要求针对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时间与次数上的问题,学校应在学校体育师资满足要求的前提下,不断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自觉的进行体育锻炼。分析学生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并不是完全是因为学习压力大,而多数的原因还是由于学生自身的惰性,同时在进行锻炼的时候,缺少参与体育锻炼的伙伴,最后,学校在体能健康测试方面也缺乏相应有效的体育政策,因此,学校应明确体育锻炼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进而可以让学生自觉进行体育的锻炼。

2.3各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体能健康测试的时间与现实安排冲突.

部分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还会涉及到参加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的工作,因此,学校对于学生统一组织体能健康测试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多数学校在进行体能健康测试,时间通常会安排在学期的前面的阶段,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体质状况的反映存在不全面性,体能健康测试仅仅是一种体质状况的反映机制,学生的体质不应仅仅关注体能健康测试的达标情况,更多关注的应该是自身的身体素质状况。

3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质状况的分析。

3.1体育教学内容中忽略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

通过走访的形式对某大学教师体育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约82%的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中安排了身体素质练习内容,但时间安排较少,承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太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和课余锻炼技能与知识的教育,认为学生的体质养成应该在课下进行,自己应该有正确的认识与行为导向,不能依靠课堂教学。

分析原因,首先是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关,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进行身体素质练习,学生不喜欢也就导致教师只好改做其他的活动进行。其次是与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有关,有教师直接指出,因为现在学生比较怕吃苦,所以往往在安排枯燥的身体练习时不太配合教师,这也是这项内容难以贯彻的直接原因之一。再者是与教师的教学投入与有关,教师不愿意思考有趣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也是造成身体素质内容无法贯彻的原因之一。

3.2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

调查结果显示,约75%的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主要依据学生的体育成绩和平时成绩,而平时成绩又依据出勤率和平时表现,很少有教师把身体素质纳入成绩体系来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更有部分教师仅仅从体育参与的角度来制定成绩的考核办法,给学生造成了只要来就有成绩的错误思想。

4结语。

普通高等学校体能健康测试这项工作的开展,体现了国家对于当代大学生身体状况的重视,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和高校本身一定要做好这项工作,无论是宣传教育环节还是后期的反馈工作,都应当利用有效手段激发大学生自觉投入到身体锻炼中来,从而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国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颁布相关的方针政策,并加大监察力度,使得各大高校能够在强有力的监督之下逐渐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体质健康测试体系。

【参考文献】

[1]黄敏,陈英军,李亚莉.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J].体育学刊,2011(5):78-81.

[2]陈昌盛,吴家荣.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对策[J].成功(教育),2011(21):14-15.

[3]王宁.试论人性化视野下现代体育教学改革[J].学周刊,2014(15):88-89.

[4]蔡德亮.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J].运动,2014(12):73-74.

拓展:

大学体育篮球体能训练与教学现状论文

摘要 :

目前,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现代社会,大多数人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大学为了能向社会输送体能优秀的人才开设了大学体育这一课程。而其中篮球作为大学体育选修课的一种更是深受学生喜爱,而大学开设这一选课也是为了加强学生体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关键词 :

大学体育;篮球课;体能训练;教学现状

篮球这一体育项目一直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其不但具有较强的娱乐性,而且能够增强人们的体能水平。学校为加强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将篮球课作为选修课的一种供学生挑选。当然,大学的篮球课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课堂较为单调、学生缺乏积极性等。本文将就大学篮球课体能训练及其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1、体能训练

1.1、体能训练内涵

体能是人类身体的一项重要素质,想要完成好工作以及学习任务,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体能训练意在磨练人的生理以及心理极限,其能够开发人类潜能并增强对人意志的磨练。我国学生身体素质偏差,大学军训时很多学生都会出现体力不支的现象,而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的中坚力量其身体素质较差这一现状不禁令人担忧。因此,在大学体育的篮球课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体能训练,提高学生身体各项机能,从而让大学生能够从容面对日后学习和工作中的各项挑战。

1.2、体能训练注意事项

在大学体育篮球课中,体能训练需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教师对大学生的体能训练必须明确其目的,针对提高学生速度、力量等方面的内容制度具体的训练方案。第二,体能训练必须遵循几点原则,比如以力量和速度训练作为体能训练中的重点内容以及体能训练效率要高的原则。第三,体能训练需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制度出不同强度不同内容的训练计划。只有做到这些内容,才能使体能训练发挥最大的效果,最终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都能得到提高。

2、教学现状

2.1、课程设计不科学

目前,大学体育篮球课的教学过程中,其模式与内容都比较老,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仅仅是一些简单的篮球技巧和热身训练,而一些专业性的技巧教授以及对抗方面的学习并没有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教授的内容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2、陈旧的教学模式

我国近些年来提倡素质教育,但由于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很好的贯彻这一思想导致教学模式较为陈旧。而大学体育篮球课的授课模式一般都是以教师的示范讲解为主,然后让学生解散自由活动,期末考核多数也仅仅以简单的测试进行考核评价,最终导致大学篮球课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3、师资力量不充足

体育课一直以来都没有受到很高的重视,初中和高中甚至会发生主课占用体育课时间的现象,究其根本是学校思想观念上的错误。体育课的教学地位一直处于最底层,学校在这方面的教学投入有限,导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体育课授课教师素质整体水平偏低,加之硬件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3、体能训练中的问题

3.1、体能训练缺乏针对性

我国大学体育课的教学通常都存在体能训练缺乏针对性这一问题。几乎所有的体育选项课都将跑步这一方式作为热身项目,体能测试也多以跑步的形式进行。跑步这种单一的形式显然无法满足所有体育课程的教学要求,篮球课有其本身的特性,对体能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篮球课教学时,其体能训练必须有其针对性,教师应制定符合篮球课具体要求的体能训练方案,这样一来不但能增加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3.2、模糊的教学目标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对体能训练并没有投入过多的关注。学校开设体育课的目的也仅仅是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得到一定的放松,而对体育课真正的内涵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因此,体育课及其中的体能训练都没能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体能训练手段比较单一,不能充分发挥体能训练自身优势。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方向指导,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让体能训练达到其应有效果,真正意义上做到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

3.3、学生积极性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意志力与耐力被逐渐消磨,当体育课上教师安排体能训练时,学生往往不愿遵从,教师面对这种情况束手无策,最终导致学生的放任自流。如今我们提倡素质教育,但这并不是让学生完全自由,一些学生由于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导致其自律性较差,而这时需要教师在一旁加以引导,让学生能够完成体力消耗较大的训练任务。同时,教师也需要改变教学方法,寓教于乐,让学生能够愿意主动训练,最终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3.4、学生身体素质差

我国的教育自中学以来,学校大多对体育教学并不重视,学校往往更重视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学生在中学时期身体无法得到很好的锻炼,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从而使体能训练工作也不能顺利开展。另外,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对体能训练并不能适应竞技与训练良好,而且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更是参差不齐,教师需要考虑全体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不得不对体能训练的内容和强度进行调整。

3.5、不科学的时间安排

大学校方多数重视对学生专业课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表的安排上大学体育篮球课所占的时间很少,通常而言由于学生的闲暇时间较少,专业课压力大,校方会根据其他专业课程的安排决定体育篮球课的上课时间,这也导致篮球课的上课时间可能并不适合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由此看出校方不科学的课程时间安排导致学生体能训练效果较差。

3.6、没有形成训练体系

真正有效的体能训练往往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注意。首先,教师要制定系统的、科学的体能训练方案,而传统体能训练往往形式单一,既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不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体能进行训练。大学体育篮球课对学生体能方面的要求很多,其体能训练必须满足对速度、力量、柔韧性以及延伸性等多方面的要求,才能提高篮球课的体能训练效果。

3.7、场地与设施的限制

大学现有的体育训练场地和器材无法满足学生们的需求。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加,导致其与校方的现有硬件设施不能匹配,而体育课也没能得到大学校方更多的重视,因此在这方面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都有所不足,这些都给学生篮球课体能训练方面带来更大的难度。

4、优化篮球课体能训练方法

4.1、制定合理的体能训练方案

想要加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需要教师制定出合理的体能训练方案。教师在设计方案时,必须注意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都是不同的,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训练,让每一位学生的身体都能够得到适宜的锻炼。另外,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时,可以将训练过程分成几个小模块,这样一来,教师能够更好的把握学生在哪些环节的训练存在不足,并对其弱项进行针对性训练,最后使学生能够合理的'分配训练时间,提升自己的短板。除此之外,饮食计划也是体能训练方案中重要的一环,教师可以在这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保证学生营养的同时提高其身体素质。

4.2、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有教师在一旁提供专业性的指导意见比起学生自己盲目练习的训练成效要高很多。第一,教师在篮球课上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时要注意将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清楚的传达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对体能训练的意义和方法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学生对体能训练的积极性也可以得到提高。第二,大学学校可以聘请更多经验丰富、专业水平过硬的教师加入到本校的教师队伍中,加强学校的师资力量。第三,对于一些专业水平较差的教师学校应组织培训交流会,让教师们可以通过交流丰富自己的课堂内容,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4.3、创新训练方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篮球课的体能训练也是如此。教师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制定符合教学要求的训练方式,同时,在训练方案中加入一些新思路,让体能训练变得更加完善新颖。传统的训练方式可能无法适应新时期的体能训练要求,这时教师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改变,从而使学生的体能训练达到更好的效果。

4.4、训练方式与技巧教师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时,一定要使用正确的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使体能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常而言,体能训练需要重点训练学生以下几方面的体能:第一,耐力训练。一场篮球比赛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想要在篮球比赛中发挥出更好的水平和状态,需要学生有充足的体力进行支撑。同时,学生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体力恢复,教师们也要注意加强学生在这一方面的能力。第二,速度训练。篮球运动需要学生有较快的反应能力,随时应对赛场上形势的变化,同时也需要增强学生的爆发力,这样学生不仅能看清赛场上局势的变化,同时也能根据具体情形做出身体反应。第三,柔韧性及伸展性训练。篮球这一竞技项目需要很强的技巧,换而言之篮球运动中有很多难度系数较高的专业性动作,这些都要求学生有极佳的柔韧性和伸展性,从而能更好的完成这些动作。体能训练对学生具有深远意义上的影响,其能够使学生释放在学习生活中受到的压力,改善学生情绪;同时能帮助学生提升道德情操,磨练学生的意志;另外其对大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因为体能训练可以提高大脑反应力以及思维活跃度,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毅力以及耐力,这样一来,学生能在专业课的学习中保持充足的体力和充沛的精力,并且能够对专业知识更好更快的理解。从这种意义来说,体能训练不但可以增强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其日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身体基础,还能提高学生智力,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接受新的知识,由此可见篮球体能训练绝对是一种一举多得的锻炼方式。

5、结束语

大学体育课中篮球课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作为一项娱乐性和竞技性兼备的体育项目,它既能使学生在训练中得到乐趣,又能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大学教师要重视篮球课上学生的体能训练,同时校方也需要加大体能训练场地、设备以及师资力量方面的投入,让学生们进行体能训练时能够在良好的训练环境下进行,同时能够得到更专业的指导。另外,教师也要将体能训练方案设计得更加新颖有趣,最终使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篮球这项运动中。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中体能训练与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5).

[2]黎振华.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中体能训练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5(3).

[3]璩晓沛.上海市高中篮球选项课体能训练方法探讨[J].体育时空,2015(20).

[4]张麟,崔璨.高校篮球选项课“莱格尔跑”体能测试的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4,37(4).

摘要: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此,新《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要让德育在体育教学中落到实处,既要重视体育技能的传授,又要开展相应的体育活动,还要将情感教育、思想教育渗透其中,达到健康锻炼与品德教育相统一。 关键词:健康;情感;思想品德教育;德育透视 随着全国基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新课程改革迈着坚实的步伐走进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与学习生活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的相继出台,使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处于前所未有的变革之中。本着“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为核心,新课程赋予了教师教学工作新的内涵和要求。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成为新课程标准下的合格的教师,就成为我们体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我们在想方设法增强学生体质,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培养学生的坚强、勇敢、不畏困难的精神品质。但现实情况却不令人乐观。学生畏难情绪很严重,只要是耗费比较大体力的运动,只要是难度比较高的运动,学生的抵触情绪就比较大,逃避的思想就比较严重。有人会认为这并不重要,教学质量评估中难以对这些内容实行评估,甚至有人认为这并不是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的任务。笔者则认为,体育教学也应使学生在了解体育基础知识、掌握体育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以发挥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培养素质高、体能强的有用人才。如何在体育课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 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带着一颗爱心,面对学生,以爱传爱和其他学科一样,面对学生,体育教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在爱的体验中学会关爱他人。教师的关爱可以让学生情绪高昂,进而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我们都知道,“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情感环境决定学生在教学中的注意力。”情感是协调师生双边活动的桥梁,是教学活动产生效果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中,专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经常要手把手传授学生动作,这样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较其他科目而言就显得更为直接。教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都传递着不同的情感信息,而这些都极可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巨大变化。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融洽和谐,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教师通过适当的形式把对学生的关爱之心传递给学生,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师生情感更为融洽,相互之间更加信任,从而让教学气氛更为活跃,使教学任务更快完成,教学目标更好实现。同时,教师的关爱可以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完成体育动作。正如前文所说,由于体育课的特殊性,教师除了要亲自教学生技能,给学生以示范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相互合作。就现有的情况,一般学校的体育课条件都是有限的,器材也比较缺乏,有时几个班同时上课,特别是上活动课,场地、器材就更为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合作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还包括班级与班级之间,授课老师能将关爱之心像播撒种子一样播撒到每一个学生心中,那学生也一定是对同学充满爱心的。久而久之,在各项体育活动中,学生就可能懂得了相互谦让,相互包容,更加明白了做任何事都应该团结合作。 二、教师要善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的毅力体育教育如果仅仅理解为体能体质的训练,那就只要在操场上追追打打、跑跑跳跳就可以了,如果把它的多形式教学看成是学生意志毅力的培养方式,那它的目标价值也就非同一般了。目前,我们的学生都是“90后”,在温室长大的他们意志力往往比较薄弱,做事没有耐心,缺乏恒心。体育课堂上,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经常变化,那么就有可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乏、厌倦情绪的出现,是有利于学生意志力的培养的。比如队列课比较枯燥乏味,体育教师就可将它与军训结合起来,尽自己努力做出“立正”“稍息”“向右看齐”等标准动作,尽量让动作保持久点,锻炼学生的毅力和耐力。再如上垒球投掷课,如果单一地投掷,学生会兴致不高,可以设计成有目标的投掷比赛,学生们兴趣盎然,互不示弱,长时间做一项运动的意识也就培养出来了。众所周知,体育课不可能都坐在舒服的教室里,它常常要求在酷暑中、严寒里活动,所以教师要抓住机会,培养学生“夏不怕晒,冬不怕冻,累不叫苦,输不怨人”的精神。 三、教师要利用各种体育活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专题思想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个性差异,教师要注意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因势利导,及时点评,以达到育人的目的。如球类运动、田径项目等教学内容,蕴涵着极好的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的契机。

体育训练学研究方法论文

要科学的锻炼身体 首先要有一个规划 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的项目来进行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一)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①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表明自己的态度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这些看法和主张必须是经过认真的思考或者一定的实践,确实是自己所独有的正确的认识和见解,或者是切实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张。要使读者感到有新意,增长知识,提高对事物的认识。

羽毛球运动速度和力量训练方法和生化研究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羽毛球运动速度和力量训练方法和生化研究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在羽毛球专项训练中,速度和力量练习是制胜的关键。依据运动生物化学原理,分析运动员的速度和力量对羽毛球运动成绩的影响,探讨提高羽毛球运动员速度和力量素质的一般训练方法和多球训练法,并就羽毛球运动员力量和速度素质训练过程中的营养补充提出建议。

关键词:

羽毛球;速度训练;力量训练;生化分析;

引言:

羽毛球是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但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后,其他国家优秀羽毛球运动员的快速崛起,已对我国形成威胁。目前,世界体育强国都在如火如荼地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在项群理论中,羽毛球属于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具有移动距离短,速度、方向多变的运动特点。随着羽毛球运动的不断发展,“移动快速”“技术全面”“特点突出”已成为现代羽毛球竞技的主要特征。力量素质是最基础的身体素质,对速度素质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1],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都是羽毛球训练中的重要内容。羽毛球运动员只有进行科学、有效的速度和力量训练,才能提高竞技水平和运动能力[2]。

1、速度和力量对羽毛球运动成绩的影响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速度有绝对和相对之分,绝对速度是“快”的基本表现形式,依赖于运动员的基础体能和技能;而相对速度是“快”的高级表现形式,指运动员的变速能力,即对速度的控制能力,这是羽毛球运动员对其基础体能和技能的一种合理应用能力。羽毛球运动员只有在具备了绝对速度的基础上,充分应用相对速度,才能在比赛中获得优胜[3]。

力量是速度的基础,提高速度不能只进行单一的速度练习,也需从提高肌肉力量着手。力量素质是指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是羽毛球运动中的基本素质,也是发展其他身体素质的基础。一场激烈的羽毛球比赛,运动员在场上快速移动达500次左右,其中蹬、跳、跨、步法移动、起跳扣杀等,都需要良好的下肢力量;前场的搓、勾、推、扑、挑球和后场的高、吊、杀球等,也需要一定的上肢力量和躯干力量。因此,羽毛球项目对力量素质要求较高。

从生化角度分析,运动员的速度素质主要取决于体内的能源物质,即三磷酸腺苷(ATP)和磷酸肌酸(CP)的含量及其分解和再合成的化学反应速度。一般来说,体内ATP含量极少且相对稳定,人体速度与力量主要取决于CP的含量。由于CP在体内自行代谢为尿肌酐,所以,测定运动员尿肌酐数量可间接评定其速度与力量素质。同时,可通过10s多球训练后血乳酸的变化评定速度与力量素质,血乳酸增加越少,磷酸原(ATP—CP)系统供能能力越强,运动员的速度与力量素质越好[4]。

2、羽毛球运动员速度和力量训练一般方法

2.1、速度训练

根据羽毛球场地的特点,速度训练要以短距离、多变向急停和起动、多组数练习为主。羽毛球运动中的速度训练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在反应速度训练中,通常给予运动员多种不同类型的信号,让运动员短时间内迅速作出反应,如听口令、看信号的起动跑和变速跑等。大部分动作速度训练具有较强的专项化特点,常常与羽毛球专项动作一起进行练习。以上肢的动作速度为主,最典型的是羽毛球的“鞭打”核心动作训练。位移速度主要指下肢的移动速度,要求运动员具有快速的移动能力。羽毛球运动员的位移速度取决于步法,想要提高步法的速度和频率,除进行必要的短距离(50m、100m)速度跑和专项步法训练外,还需增加下肢的力量训练,如半蹲跳、深蹲跳、跑台阶等[5]。

2.2、力量训练

力量素质一般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3种,其中,快速力量中的“爆发力”是羽毛球运动中十分强调的力量类型。爆发力指的是在极短时间内,以最大速度克服阻力的能力。提高爆发力意味着既提高速度,又提高力量。大负荷快速训练是羽毛球运动员爆发力训练的主要方法,多采用动力性练习。上肢爆发力训练通常有俯卧撑、哑铃挥臂等;下肢爆发力训练包括半蹲负重起、双摇跳绳、蛙跳等;躯干部位爆发力训练则有直腿收腹、仰卧起坐、负重快速转体等。

3、羽毛球运动员速度和力量素质生化分析

羽毛球比赛由多个短时间高强度的回合构成,10s内的回合时间占大多数。10s内大强度运动生成的乳酸不多,在每个回合的短时间高速运动中,羽毛球运动员主要依赖于磷酸原(ATP—CP)系统供能。因此,要提高羽毛球运动员的速度素质,必须提高其磷酸原(ATP—CP)系统的供能能力[6]。

羽毛球训练中,速度练习须与专项特点及比赛要求紧密结合。采用符合专项特点、与比赛动作相同、协调机制相似的专门或完整速度练习,对发展快速能力最有益。这些练习都要在接近比赛所能达到的最高动作速度或移动速度下进行,在降低难度的'条件下要做得更快,在加大难度的条件下要做得尽可能快,以获得必要的速度储备。羽毛球项目的常规速度训练方法很多,如10×50~60m跑、20s变速跑等,但这类训练方法使用频率不高。多球训练是提高羽毛球运动员专项速度素质最常用的方法,如多球杀上网、多球进攻、接四方球、多球前半场侧身抽球等。

研究证明,经过10球×20组的多球训练后,男运动员每组的平均完成时间为11.83±0.39s,心率最高为176.0次/min;女运动员每组的平均完成时间为15.51±0.50s,最高心率为176.5次/min;运动后的血乳酸含量平均在4mmol/L左右,主要依赖于磷酸原(ATP—CP)系统供能[7,8]。因此,通过科学的多球训练可有效提高羽毛球运动员的磷酸原(ATP—CP)系统供能能力。为了提高多球训练的效果,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每组运动强度达到90%,心率在175次/min以上;二是每组运动时间为10~12s,运动间歇时间为30~40s;三是练习组数控制在15~20组;四是每次训练后血乳酸为3~5mmol/L[9]。

4、提高羽毛球运动员速度和力量素质的营养补充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运动员运用不同训练方法提高速度和力量素质的同时,营养补充也不容忽视。羽毛球运动员进行速度和力量训练时,蛋白质是合成肌肉蛋白的前提,若蛋白质摄入不足,运动员可能会出现无力、身体疲惫等情况,还会影响训练情绪与训练效果。因此,必须保证蛋白质的科学补充。此外,训练前还要保证充足的糖原储备,一般是运动前6h食用一些高糖食物,如白砂糖、红糖、藕粉等。训练期间,适当补充糖分如糖水等,提高运动员的血糖水平,避免其影响运动能力。训练后,为及时恢复体力与运动能力,通常在运动后几小时内补充适量的糖分[10]。

5、小结

在提高羽毛球运动员速度和力量素质的训练中,提高磷酸原(ATP—CP)系统供能能力是关键。实践中,通过科学运用各种多球训练方法,严格控制运动负荷、运动时间和间歇时间等,同时注意运动前、中、后的营养补充,才能有效提高运动员的磷酸原(ATP—CP)系统供能能力,进而促进其速度和力量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图多·博姆帕.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2]仲丽.试论体能训练对提高羽毛球竞技水平的作用[J].绥化学院学报,2006(2):176-177

[3]战红.浅谈羽毛球运动的速度[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3):104-106

[4]林文弢.运动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5]高烨,康川.新赛制下羽毛球运动的速度要求和训练方法[J].浙江体育科学,2009,31(4):47-49

[6]李裕和,林文弢.羽毛球比赛时间结构与供能特点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7(3):26-31

[7]唐辉.优秀羽毛球运动员训练的生理、生化指标评价[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8):1093-1094

[8]林文弢,杨亚南.血睾酮与运动能力[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7,25(1):15

[9]林文弢,李裕和.羽毛球多球训练的生化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2):74-79

[10]蒲艳,马光成.运动营养及其在羽毛球训练中的科学补充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5):53-54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成员的身心负担逐渐加重,闲暇时间越来越少,以至于绝大部分社会成员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体育锻炼,伴随而来的是各种“现代文明病”,比如肥胖症、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而极少部分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们也基本处于盲目的状态,没有科学的、有效的增强体质锻炼方法,容易造成各种运动损伤。一、体育锻炼的概念运动生理学角度: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消耗体能的身体活动,即加强机体的异化作用,使得恢复过程的同化作用增强,机体的物质储备水平提高,从而使机体向更完善的方向转化的过程称为体育锻炼。Caspersen等人认为身体活动的概念至少包括三个要素,即:由骨骼肌产生的身体位移、引起能量由低向高变化的消耗、对体质有积极影响。运动训练学角度:人们通过适当的强度的身体活动以及运动负荷对机体新陈代谢过程的一种刺激。它能引起组织系统发生兴奋,加剧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造成代谢的不平衡,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当休息后,机体出现超量恢复的现象称为体育锻炼。卢元镇教授认为体育锻炼,即身体锻炼,是指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方法,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因素以发展身体增进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二、科学体育锻炼(一)科学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则赵厚亚认为:要使体育锻炼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锻炼者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即有益健康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持之以恒原则、全面锻炼原则、因人制宜原则[3]。何雪竹谈到科学的体育锻炼应注意从实际出发、保持经常性、循序渐进、全面性以及安全性这几个方面。(二)科学参加体育锻炼的心理学基础运动心理学,是关于运动员在运动训练和竞赛过程中,心里变化规律的基本理论。它是开发运动员心理能力,启发他们深刻理解做人和竞技真谛的重要理论依据。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大众体育锻炼,实际上,对于许多人来说“体育锻炼”这个词似乎还是一个陌生或可怕的词,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要锻炼,或者锻炼身体是一件被动的事情。事实上,当我们遇到超负荷的工作倍感压力时,体育锻炼通常是我们缓减压力的最有力的方式和方法。当我们生活上和感情方面不顺心时,体育锻炼同样是可以转移我们的注意力,调整情绪的良方益药。(三)科学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学基础体育社会学是研究运动的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行为变化规律的学科。所以,要科学的参加体育锻炼首先需要改善群体结构,放大系统功能,人个体和自己的社交网络以及各种体育锻炼场地和器材构成一个小的社会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可忽视。个体应该根据自身年龄、性别、体育锻炼需求等不同要素选择适合自身的锻炼项目和方法;而个体的社交网络当中,自己的朋友喜欢健身的的话,同样会带动自己一起参加锻炼;如果有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指导,就能更加轻松的实现科学的体育锻炼。

体能训练研究论文

体育能力训练的方法根据目的不同,其训练手段也不一样。其中,体力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竞技水平,体能训练又是获得体力素质动作提高的手段。所谓的体能训练是指,提高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协调性动作的训练。在排球项目中,协调性也是体能要素所必需具备的。通过体能训练,可以使运动员集中全部力量去打比赛。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竞技水平,同时因减轻落地冲击力而达到预防伤病的目的。类似这种掌握合理性的动作,既提高了身体控制力,又增强了身体的肌力和强化薄弱环节的协调性运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以吉林某大学排球运动员20名为受试对象,并分为实验组10名和参照组10名。第一论文范文网 编辑。 受试对象身体特征,即实验组的平均年龄为21.3岁,身高为185.,体重为74.2kg。参照组的年龄为(20.6)岁,身高183.6cm,体重72.8kg。实验开始之前,向受试对象阐明了本研究的宗旨和具体内容,并得到了受试对象的书面同意。 2.训练方法。每周进行3次体能训练,总共进行12周。实验组在通常练习的基础上增加体能训练内容,参照组只进行通常练习。本实验中所实施的体能训练包括跳跃,力量和协调性训练。各个训练都是以能迅速掌握正确动作为目的,在作示范的前提下进行的。 (1)跳跃训练连续跳跃,分别单脚,双脚,开闭三种9 m长,各3组。接下来是以排球场地宽(9 m)为跳跃移动距离,进行三级跳5组。(2)力量训练从使用实心球练习中选向前传球,向后传球和胸前传球三种,各5组。进一步利用反弹效果进行前后收腹运动,左右腹肌运动各20次。采用4 kg的实心球。(3)协调性运动提高肌体机能和神经系统的协调性动作的训练,做10种各3组。 3.测试项目。测试项目除了作为专门训练的耐力以外,采用了排球项目中所涉及到的肌力,爆发力,灵活性,柔韧性17个测试项目,验证了训练效果。测试是在实施训练期的运动前后进行的。 (1)测试肌力。对肌力项目进行了握力,背肌力和脚肌力的测试。每次测试进行2次,选择最好的数据作为测试值。(2)测试爆发力。垂直跳,下蹲起跳都是记录单手指尖触摸的最高点。拦网跳是从1步助跑起跳。扣球跳是从助跑开始到起跳扣球。无论哪个项目,都是从单手指尖到触摸的最高点的距离以1 cm单位计算,而且,触摸的最高点作为扣球的最高点记录下来。实心球向前传球,向后传球,两手用4 kg的实心球向前传球,向后传球。立定跳远,立定五级跳是从站立姿势开始跳跃,此时记录从脚尖到着地的距离。(3)测试灵活性。对灵活性项目进行了网下6 m往返跑2次,重复横向跳跃,两脚左右交叉踏步测试。网下6 m往返跑2次是指在两条扣球线(6 m)之间,穿越网下并全力疾速跑,记录到达终点线时间。重复横向跳跃是指记录20秒钟重复的次数。两脚左右交叉踏步是指半弓腰的姿势,原地全力踏步5 s。(4)测试柔韧性。柔韧性项目进行了立位体前屈的测试。 4.数据处理。本研究所进行的各项测试及各项分析数据的均数之差的显著性是利用t-test进行检定的。 三、讨论 经过数据分析后发现,在训练后的肌力项目测试指标中,背肌力和下肢伸肌力都有显著地提高。连续跳跃是指如同拦网起跳落地那样,触地时间较短的跳跃。双脚三级跳是指如同排球的扣求动作那样,下蹲式起跳。这两中跳跃训练都是模拟实际的排球动作。在我们的实验中也明确地验证了锻炼背肌,下肢伸肌力的的训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训练方法。 在爆发力测试项目方面,拦网跳、扣球跳、摸高跳等项目中都有明显提高。对排球运动员来说,通过体能训练,可以预见跳跃动作起到提高肌群的内协调作用,同时刺激了伴随动作的爆发力提高。 在灵活性方面,近几年流行相互交替,富有变化的编组动作的打法,这种打法体力训练是不可缺少的。它要求运动员具备左右迅速移动和接对方的发球时的前后左右移动的灵活性。从训练后的灵活性测试指标上看,网下6 m往返跑2次运动,重复横向跳跃,两脚左右交叉踏步,这三项均有明显地缩短和提高。 在柔韧性方面,处理头顶来球和接地球,对要求活动范围大的排球来说,体力因素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的测试指标显示,立位体前屈运动有显著提高,协调性的运动扩大了各关节的活动范围,进而也使柔韧性得到改善。 在技术得分方面,测试指标显示,训练后的发球有效率和每场比赛的拦网成功次数,都有显著地提高。就发球成功率提高问题,受试对象多数是跳跃式发球,我们推测,经过体能训练后的扣球跳,摸高跳的提高,可以影响促进发球成功率的提高。 在拦网方面,近几年都是采用确认对方二传手托球出手后跳跃拦网,这种领先拦网技术。这就要求运动员具备在短时间内迅速左右移动并具备跳跃最高点的能力。对此,我们推测,经过体能训练后,拦网跳跃技术以及灵活性的提高可以改善每场比赛的拦网成功率。 本研究是探讨体能训练对排球动作的影响,其研究结果发现,训练后的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协调性被提高,肌力,爆发力,灵活性,柔韧性的身体素质也得到了改善。特别是视为排球基本技术动作的拦网跳,扣球跳和摸高跳有所提高。 四、结论 本研究的目的是以大学男子排球运动员为受试对象,科学地验证了体能训练对排球的体力素质和竞技成绩的影响。受试对象以专门从事排球运动的男子大学生20名为研究对象,并分为实验组10名和参照组10名。体能训练包括跳跃,力量和协调性训练。每周进行3次,总共进行12周。 从训练前后的测试指标上看,获得如下结果: 1.背肌力,脚肌力,拦网跳,扣球跳,摸高跳,实心球向前传球,向后传球,网下6 m往返跑2次,重复横向跳跃,两脚左右交叉踏地,立位体前屈项目中都有显著性差异。 2.握力,垂直跳,下蹲起跳,立定跳远,立定五级跳,腿伸展力量项目上却无显著差异。 3.技术得分的发球有效率和每场比赛的拦网成功次数,有显著性差异。 由上述研究结果获知,体能训练对排球运动员来说,既提高了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协调性,又证实了对排球动作的有效性。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实践性的训练方法。求采纳

大学生体能测试的情况及影响学生体能的因素分析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大学生体能测试的情况及影响学生体能的因素分析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前言。

从大学生体能健康测试数据来看,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继续下降,这与高校体育课对开展耐力的项目重视程度不够,同时也与学生对一些传统的发展耐力项目缺乏兴趣有关。所以高校教师要转变思维,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体育课内容,要针对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重视选择具有一定运动负荷、能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项目,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1关于大学生体能健康测试。

体质是人体的质量,是人体在先天遗传性与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在形态上和类别功能上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是体现一个国家人口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国家人力资源的必要保证。大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主力军,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高尚的道德修养,更需要强健的体魄,这样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要求。为此,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2004年联合颁布了学生体质测试标准(试行方案),并要求全国高等院校开展在校大学生的体质测试工作。

200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大学生体质测试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再次联合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标准,从国家发展和未来的战略高度强调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所有在校学生体质测试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在全国大中小学正式展开全面的学生体质测试工作,并重新制定了体质指标体系、数据软件和数据的上报要求,进一步规范了测试工作,提高了测试数据的有效性、可靠性以及客观性。

2目前大学生体能健康测试的现状分析。

2.1目前高校大学生体能健康测试的现状调查。

大学生体能健康测试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能健康测试是学校检验学生体育素质的主要方法之一。同时也可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体能健康测试在每个学期都进行,但是体能健康测试的目的性却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在学校的教学中,对于学生体能健康测试的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体能健康测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在课堂上虽然对体能健康测试进行了讲解,强调与学生学位证,毕业证挂钩,但也仅是停留在表面现象。学生对于体能健康测试的关注度、热情度没有被带动起来。高校体育教学中,对于体能健康测试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学生对于体质测试的理解比较表浅。

2.2学校对大学生体能健康测试系统管理分析。

在大学生体能健康测试管理方面,学校中的测试管理系统是比较繁琐的,具体管理的过程中较难实施,管理者的态度盲目,大部分管理者在进行体能健康测试的时候并没有真正的掌握体能健康测试的实质,仅仅是以一种盲目应付的态度在进行工作,在测试工作的过程中,管理机制松散,多个部门之间并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常导致多个执行部门之间的工作不能同时进行,学校管理方面的欠缺,严重影响着学生体能健康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学校应加强管理方面的工作,逐渐的改变这种目的性不强的问题,最终改善学校体能健康测试管理工作。

其次,在学校测试仪器方面,学校在进行体能健康测试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测试仪器的影响,现在,虽然学校对于体能健康测试的重视度有所提高,但是在进行具体的操作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测试的器材测试的仪器的落后局面的影响,测试结果有时就会出现不能符合测试要求的局面,多数的检测设备在进行工作的时候,不能将测试的时间进行统一安排,也制约着测试工作的顺利开展。

再者,学生的重视度不够。学校在进行检测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症状的出现,有的学生在长跑时甚至会出现晕倒、呕吐等严重的问题,体能健康测试不达标的现象更是频发,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关注度不够。

所以这就要求针对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时间与次数上的问题,学校应在学校体育师资满足要求的前提下,不断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自觉的进行体育锻炼。分析学生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并不是完全是因为学习压力大,而多数的原因还是由于学生自身的惰性,同时在进行锻炼的时候,缺少参与体育锻炼的伙伴,最后,学校在体能健康测试方面也缺乏相应有效的体育政策,因此,学校应明确体育锻炼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进而可以让学生自觉进行体育的锻炼。

2.3各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体能健康测试的时间与现实安排冲突.

部分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还会涉及到参加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的工作,因此,学校对于学生统一组织体能健康测试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多数学校在进行体能健康测试,时间通常会安排在学期的前面的阶段,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体质状况的反映存在不全面性,体能健康测试仅仅是一种体质状况的反映机制,学生的体质不应仅仅关注体能健康测试的达标情况,更多关注的应该是自身的身体素质状况。

3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质状况的分析。

3.1体育教学内容中忽略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

通过走访的形式对某大学教师体育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约82%的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中安排了身体素质练习内容,但时间安排较少,承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太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和课余锻炼技能与知识的教育,认为学生的体质养成应该在课下进行,自己应该有正确的认识与行为导向,不能依靠课堂教学。

分析原因,首先是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关,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进行身体素质练习,学生不喜欢也就导致教师只好改做其他的活动进行。其次是与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有关,有教师直接指出,因为现在学生比较怕吃苦,所以往往在安排枯燥的身体练习时不太配合教师,这也是这项内容难以贯彻的直接原因之一。再者是与教师的教学投入与有关,教师不愿意思考有趣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也是造成身体素质内容无法贯彻的原因之一。

3.2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

调查结果显示,约75%的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主要依据学生的体育成绩和平时成绩,而平时成绩又依据出勤率和平时表现,很少有教师把身体素质纳入成绩体系来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更有部分教师仅仅从体育参与的角度来制定成绩的考核办法,给学生造成了只要来就有成绩的错误思想。

4结语。

普通高等学校体能健康测试这项工作的开展,体现了国家对于当代大学生身体状况的重视,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和高校本身一定要做好这项工作,无论是宣传教育环节还是后期的反馈工作,都应当利用有效手段激发大学生自觉投入到身体锻炼中来,从而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国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颁布相关的方针政策,并加大监察力度,使得各大高校能够在强有力的监督之下逐渐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体质健康测试体系。

【参考文献】

[1]黄敏,陈英军,李亚莉.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J].体育学刊,2011(5):78-81.

[2]陈昌盛,吴家荣.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对策[J].成功(教育),2011(21):14-15.

[3]王宁.试论人性化视野下现代体育教学改革[J].学周刊,2014(15):88-89.

[4]蔡德亮.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J].运动,2014(12):73-74.

拓展:

大学体育篮球体能训练与教学现状论文

摘要 :

目前,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现代社会,大多数人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大学为了能向社会输送体能优秀的人才开设了大学体育这一课程。而其中篮球作为大学体育选修课的一种更是深受学生喜爱,而大学开设这一选课也是为了加强学生体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关键词 :

大学体育;篮球课;体能训练;教学现状

篮球这一体育项目一直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其不但具有较强的娱乐性,而且能够增强人们的体能水平。学校为加强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将篮球课作为选修课的一种供学生挑选。当然,大学的篮球课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课堂较为单调、学生缺乏积极性等。本文将就大学篮球课体能训练及其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1、体能训练

1.1、体能训练内涵

体能是人类身体的一项重要素质,想要完成好工作以及学习任务,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体能训练意在磨练人的生理以及心理极限,其能够开发人类潜能并增强对人意志的磨练。我国学生身体素质偏差,大学军训时很多学生都会出现体力不支的现象,而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的中坚力量其身体素质较差这一现状不禁令人担忧。因此,在大学体育的篮球课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体能训练,提高学生身体各项机能,从而让大学生能够从容面对日后学习和工作中的各项挑战。

1.2、体能训练注意事项

在大学体育篮球课中,体能训练需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教师对大学生的体能训练必须明确其目的,针对提高学生速度、力量等方面的内容制度具体的训练方案。第二,体能训练必须遵循几点原则,比如以力量和速度训练作为体能训练中的重点内容以及体能训练效率要高的原则。第三,体能训练需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制度出不同强度不同内容的训练计划。只有做到这些内容,才能使体能训练发挥最大的效果,最终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都能得到提高。

2、教学现状

2.1、课程设计不科学

目前,大学体育篮球课的教学过程中,其模式与内容都比较老,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仅仅是一些简单的篮球技巧和热身训练,而一些专业性的技巧教授以及对抗方面的学习并没有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教授的内容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2、陈旧的教学模式

我国近些年来提倡素质教育,但由于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很好的贯彻这一思想导致教学模式较为陈旧。而大学体育篮球课的授课模式一般都是以教师的示范讲解为主,然后让学生解散自由活动,期末考核多数也仅仅以简单的测试进行考核评价,最终导致大学篮球课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3、师资力量不充足

体育课一直以来都没有受到很高的重视,初中和高中甚至会发生主课占用体育课时间的现象,究其根本是学校思想观念上的错误。体育课的教学地位一直处于最底层,学校在这方面的教学投入有限,导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体育课授课教师素质整体水平偏低,加之硬件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3、体能训练中的问题

3.1、体能训练缺乏针对性

我国大学体育课的教学通常都存在体能训练缺乏针对性这一问题。几乎所有的体育选项课都将跑步这一方式作为热身项目,体能测试也多以跑步的形式进行。跑步这种单一的形式显然无法满足所有体育课程的教学要求,篮球课有其本身的特性,对体能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篮球课教学时,其体能训练必须有其针对性,教师应制定符合篮球课具体要求的体能训练方案,这样一来不但能增加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3.2、模糊的教学目标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对体能训练并没有投入过多的关注。学校开设体育课的目的也仅仅是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得到一定的放松,而对体育课真正的内涵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因此,体育课及其中的体能训练都没能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体能训练手段比较单一,不能充分发挥体能训练自身优势。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方向指导,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让体能训练达到其应有效果,真正意义上做到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

3.3、学生积极性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意志力与耐力被逐渐消磨,当体育课上教师安排体能训练时,学生往往不愿遵从,教师面对这种情况束手无策,最终导致学生的放任自流。如今我们提倡素质教育,但这并不是让学生完全自由,一些学生由于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导致其自律性较差,而这时需要教师在一旁加以引导,让学生能够完成体力消耗较大的训练任务。同时,教师也需要改变教学方法,寓教于乐,让学生能够愿意主动训练,最终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3.4、学生身体素质差

我国的教育自中学以来,学校大多对体育教学并不重视,学校往往更重视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学生在中学时期身体无法得到很好的锻炼,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从而使体能训练工作也不能顺利开展。另外,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对体能训练并不能适应竞技与训练良好,而且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更是参差不齐,教师需要考虑全体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不得不对体能训练的内容和强度进行调整。

3.5、不科学的时间安排

大学校方多数重视对学生专业课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表的安排上大学体育篮球课所占的时间很少,通常而言由于学生的闲暇时间较少,专业课压力大,校方会根据其他专业课程的安排决定体育篮球课的上课时间,这也导致篮球课的上课时间可能并不适合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由此看出校方不科学的课程时间安排导致学生体能训练效果较差。

3.6、没有形成训练体系

真正有效的体能训练往往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注意。首先,教师要制定系统的、科学的体能训练方案,而传统体能训练往往形式单一,既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不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体能进行训练。大学体育篮球课对学生体能方面的要求很多,其体能训练必须满足对速度、力量、柔韧性以及延伸性等多方面的要求,才能提高篮球课的体能训练效果。

3.7、场地与设施的限制

大学现有的体育训练场地和器材无法满足学生们的需求。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加,导致其与校方的现有硬件设施不能匹配,而体育课也没能得到大学校方更多的重视,因此在这方面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都有所不足,这些都给学生篮球课体能训练方面带来更大的难度。

4、优化篮球课体能训练方法

4.1、制定合理的体能训练方案

想要加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需要教师制定出合理的体能训练方案。教师在设计方案时,必须注意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都是不同的,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训练,让每一位学生的身体都能够得到适宜的锻炼。另外,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时,可以将训练过程分成几个小模块,这样一来,教师能够更好的把握学生在哪些环节的训练存在不足,并对其弱项进行针对性训练,最后使学生能够合理的'分配训练时间,提升自己的短板。除此之外,饮食计划也是体能训练方案中重要的一环,教师可以在这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保证学生营养的同时提高其身体素质。

4.2、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有教师在一旁提供专业性的指导意见比起学生自己盲目练习的训练成效要高很多。第一,教师在篮球课上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时要注意将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清楚的传达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对体能训练的意义和方法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学生对体能训练的积极性也可以得到提高。第二,大学学校可以聘请更多经验丰富、专业水平过硬的教师加入到本校的教师队伍中,加强学校的师资力量。第三,对于一些专业水平较差的教师学校应组织培训交流会,让教师们可以通过交流丰富自己的课堂内容,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4.3、创新训练方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篮球课的体能训练也是如此。教师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制定符合教学要求的训练方式,同时,在训练方案中加入一些新思路,让体能训练变得更加完善新颖。传统的训练方式可能无法适应新时期的体能训练要求,这时教师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改变,从而使学生的体能训练达到更好的效果。

4.4、训练方式与技巧教师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时,一定要使用正确的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使体能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常而言,体能训练需要重点训练学生以下几方面的体能:第一,耐力训练。一场篮球比赛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想要在篮球比赛中发挥出更好的水平和状态,需要学生有充足的体力进行支撑。同时,学生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体力恢复,教师们也要注意加强学生在这一方面的能力。第二,速度训练。篮球运动需要学生有较快的反应能力,随时应对赛场上形势的变化,同时也需要增强学生的爆发力,这样学生不仅能看清赛场上局势的变化,同时也能根据具体情形做出身体反应。第三,柔韧性及伸展性训练。篮球这一竞技项目需要很强的技巧,换而言之篮球运动中有很多难度系数较高的专业性动作,这些都要求学生有极佳的柔韧性和伸展性,从而能更好的完成这些动作。体能训练对学生具有深远意义上的影响,其能够使学生释放在学习生活中受到的压力,改善学生情绪;同时能帮助学生提升道德情操,磨练学生的意志;另外其对大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因为体能训练可以提高大脑反应力以及思维活跃度,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毅力以及耐力,这样一来,学生能在专业课的学习中保持充足的体力和充沛的精力,并且能够对专业知识更好更快的理解。从这种意义来说,体能训练不但可以增强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其日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身体基础,还能提高学生智力,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接受新的知识,由此可见篮球体能训练绝对是一种一举多得的锻炼方式。

5、结束语

大学体育课中篮球课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作为一项娱乐性和竞技性兼备的体育项目,它既能使学生在训练中得到乐趣,又能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大学教师要重视篮球课上学生的体能训练,同时校方也需要加大体能训练场地、设备以及师资力量方面的投入,让学生们进行体能训练时能够在良好的训练环境下进行,同时能够得到更专业的指导。另外,教师也要将体能训练方案设计得更加新颖有趣,最终使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篮球这项运动中。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中体能训练与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5).

[2]黎振华.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中体能训练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5(3).

[3]璩晓沛.上海市高中篮球选项课体能训练方法探讨[J].体育时空,2015(20).

[4]张麟,崔璨.高校篮球选项课“莱格尔跑”体能测试的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4,37(4).

体能训练研究室论文

乒乓球1890年首次出现在英国,当时是一项贵族运动。欧洲人至今把乒乓球称为"桌上的网球",由此可知,乒乓球是由网球发展而来。19世纪末,欧洲盛行网球运动,但由於受到场地和天气的限制,英国有些大学生便把网球移到室内,以餐桌为球台,书作球网,用羊皮纸做球拍,在餐桌上打来打去。 20世纪初,乒乓球运动在欧洲和亚洲蓬勃开展起来。1926年,在德国柏林举行了国际乒乓球邀请赛。后被追认为第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同时成立了国际乒乓球联合会。 乒乓球运动的广泛开展,促使球拍和球有了很大改进。最初的球拍是块略经加工的木板.后来有人在球拍上贴一层羊皮。随著现代工业的发展,欧洲人把带有胶粒的橡皮贴在球拍上。在50年代初,日本人又发明了贴有厚海绵的球拍。最初的球是一种类似网球的橡胶球,1890年,英国运动员吉布从美国带回一些作为玩具的赛璐珞球,用于乒乓球运动。 在名目繁多的乒乓球比赛中,最负盛名的是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起初每年举行一次,1957年后改为两年举行一次.。 在乒乓球运动进入奥运会之前,它经历了一漫长的发展阶段。 1980年,乒乓球被发明出来。 1952年,在孟买的世界锦标赛上,日本选手首次使用橡胶面的球拍,引起了轰动。 1952年,日本人佐藤博治成为第一个赢得世界冠军的亚洲选手,这次冠军预示着日后亚洲人对这项运动的主宰。 1954年,亚洲选手,特别是中国和日本选手使用了由南斯拉夫人发明的直拍握法。当时,流行的握拍方法是匈牙利著名选手维克托-巴那使用的传统握拍法。 1971年,这一年的4月13日,美国乒乓球队到北京和中国队进行了比赛,他们最后以1比13输给东道主,但这次比赛开通了中美两国的外交关系。 1981年,乒乓球作为奥运项目得到国际奥委会承认,尽管在此之前从未以表演项目在奥运会出现过。 1988年,乒乓球比赛在汉城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奥运会上。 1988年乒乓球首次进入奥运会,之后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参与人数最多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国际乒联下目前已经有超过187个协会成员。 为了缩小了选手间的实力差距,增加比赛的对抗性和偶然性,国际乒联近年来对乒乓球比赛的规则做了很大修改,每局分数从原来的21分缩减为11分,11平后领先2分者获胜,比赛也从原来的5局3胜制改为7局4胜制,小球改成了大球,还加入了无遮挡发球。为了避免出现一个国家和地区垄断奥运会冠亚军,国际乒联规定在奥运会双打比赛中,来自同一协会的两对选手必须分在同一半区。这样,出现在双打决赛赛场上的将是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两对选手,比赛也将更具悬念。 乒乓球进入奥运会后,奥委会也对乒乓球运动作了一些设定。奥运会中乒乓球比赛设了男女单打和男女双打四个单项,男女各86名选手参赛,其中单打各64人,双打32对。每个国家/地区最多只能有男女单打各3人、双打各两对选手参赛。比赛采用7局4胜每局11分单败淘汰制。 说到奥运会中的乒乓球就不得不提一提把乒乓球称为国球的中国。 随着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中国的乒乓球运动也逐渐跃上乒乓舞台。上世纪50年代,日本选手创造了直拍握法,并占据了乒坛霸主地位。之后,直拍技术被中国选手发扬光大并一直称雄世界直到80年代中期。8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乒乓球发展陷入低谷,来自欧洲的瑞典男队开始崛起,并在1989年、1991年和1993年连续三次夺得世乒赛的男团冠军。从90年代末期开始,中国男乒再度崛起,在1999年和2001年重新夺回了男团斯维思林杯。 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中国的乒乓球运动在近年来的大赛中战绩显赫。2003年第47届世乒赛上,中国队取得了除男单以外的其他6项冠军,年底的国际乒联巡回赛上更是包揽了全部四项冠军。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选手也囊括了全部四枚金牌。 在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选手马琳、王励勤、王楠、张怡宁仍然是四枚金牌的最有力争夺者。他们的主要竞争对手有德国的波尔、奥地利的施拉格、白俄罗斯的萨姆索诺夫和东道主选手格林卡等。 从1988年乒乓球进入奥运会到上届雅典奥运会,在5届总共决出的20项冠军,中国仅让4项旁落,处于绝对的乒坛统治地位。乒乓球在中国成为亚军即失败的项目。为了阻止中国队垄断乒乓球运动,国际乒联多次针对中国修改规则,从小球换大球、无遮挡发球到11分制改革,这些都无法动摇中国乒乓球的王者地位。乒乓球的平民性质使得这项运动易于在中国推广,中国人身体条件也适合在小球运动上发展、提高,这些都是“国球”运动能在中国长盛不衰并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的原因所在。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除了宗教这一古老的社会文化现象外,奥林匹克运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历史最为悠久的社会文化现象。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6年。但在此以前,古奥运会可能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奥运会”,是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世界性综合运动会。 1893年,根据“奥运之父”顾拜旦的建议,在巴黎举行了讨论复兴奥运会问题的国际性体育会议。1894年1月,顾拜旦草拟了复兴奥运会的具体步骤和需要探讨的10个问题,致函各国体育组织和团体。6月16日,“国际体育运动代表大会”在巴黎索邦神学院开幕,到会代表79人,代表着12个国家的49个体育组织。有2000人参加了开幕式。大会通过了《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决议。6月23日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 奥林匹克运动,是以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道德全面发展,沟通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在全世界普及奥林匹克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目标的国际社会运动。它包括三大体系,即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以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和各国或地区奥委会三大支柱为骨干的组织体系;以奥运会为周期性高潮的活动内容体系。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的生活方式。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不论从发展规模,还是从发展水平上来看,都已为举世所瞩目。奥林匹克精神得到了广泛传播。人们看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奥林匹克主义以竞技的形式,将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人类的社会活动,对人类的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一种体育现象,奥运会是人类探索体能极限的最引人入胜的赛场,奥运会纪录、奖牌成为运动员追求的崇高目标,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参与国家和地区众多、具有巨大吸引力、穿透力和凝聚力的一项全球性活动。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兴起于欧洲资本主义工业时代,但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古奥运会每四年一届,从公元前776年有文字纪录的第一届奥运会到公元393年,共举办了293届,历时1169年,经过了产生,发展和衰弱几个阶级。 第一,古希腊自然环境与竟技运动习俗的形成。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古希腊成为多种文化的交汇之处,并因此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在科学,文化,艺术和体育等领域里为人类做出了多方面的卓越贡献,成为西方文明的发祥地。竟技运动是希腊人生活的重要内容。 第二,奥运会初期的比赛项目也反应了战争与古奥运的发展关系。从公元776年开始长达500年期间,奥运会项目逐步扩大,从单一的赛跑发展为有摔跤,混斗,拳击,四马战车,马车赛,角力,赛马,五项运动项目等的综合运动会,这些比赛项目,多与军事技能有关,反应了战争对奥运会比赛项目发展的驱动作用。虽然古奥运会的比赛项目有明显的军事烙印,但是奥运会本身却是整个希腊民族欢聚一堂的盛会。虽然各城邦间的冲突经常发生,但是它们之间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特别自公元前8世纪开始,随着古希腊殖民运动的兴起,在地中海区域形成了一个希腊文明圈。 第三,古希腊的宗教习俗与奥运会模式的形成。古奥运会是一种泛希腊的宗教庆典,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对奥林匹斯山诸神的膜拜;二是有一独特的祭祀制度;三是有丰富的宗教神话传说。 第四,古奥运会的盛衰。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发展为各希腊城邦参加的盛会,第二阶段(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为古希腊城邦奴隶制的全盛期,古奥运会达到鼎盛。第三阶段(公元前4世纪-----公元4世纪)古希腊先后被马其顿和罗马帝国征服,古奥运会进入衰落期。 体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19世纪下半叶,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现代体育的发展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倾向。一是竟技运动的迅速发展,二是体育的国际化趋势,1881年第一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国际体操联合会成立。随着国际体育交往的扩大,建立一个综合的国际体育交流的大舞台,建立一个协调各单项组织活动的国际体育组织以发挥管理作用,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终于在1893年根据顾拜旦的建议,法国田径协会联合会举行了一次国际性体育会议。讨论复兴奥运会的问题。1894年国际体育运动代表大会在巴黎索邦神学院隆重开幕。并通过了一个重要文件----(复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决议。由于首届奥运会将于1896年在古奥运会的发源地希腊雅典举行,因此希腊人维凯拉斯任第一任主席,顾拜旦为秘书长。大会规定每隔四年在哪个国家的大城市举行奥运会。 百年奥运,风云变化,不变的是始终如一的人文精神。在奥林匹克精神中,人文内涵是不朽的底蕴。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动力凝聚着全人类向往前进的心声。奥运精神是什么?奥运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支撑和造就“更快、更高、更强”的是什么?是“自信、自强、自尊”。这既是奥运精神的原动力,更是奥运精神的境界升华。在乒乓球运动中更是体现了这些奥运精神,从一些乒乓球运动员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些精神。他们不畏困难,奋勇拼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匈牙利的维克托-巴纳,创造了神奇的记录,他有23项世界冠军的头衔,其中包括5项单打冠军。在1930至1935年间,他仅仅被同胞兼双打搭档萨巴多斯击败过一回。 中国的邓亚萍,她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女子乒乓球运动员。虽然身高仅有1米52,她却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女子乒乓球选手,获得1992和1996年奥运冠军,以及1991、1995和1997年三次世界冠军。 瑞典的瓦尔德内尔,他是个天才选手。他曾获得了1992年奥运会男单冠军和2000年奥运会亚军。这位瑞典人同时也拥有1989和1997年的世界冠军头衔,是乒乓球史上几位最伟大的球员之一。 除了赢得过个人冠军,他还具有双打方面的天赋,在团体比赛中也有出色的表现。 像他们这样出色的乒乓球运动员真的很多很多,数不胜数。他们之所以有如此的成绩,离不开他们的顽强拼搏,离不开他们的辛勤奋斗。奥运会是短暂的,乒乓球运动是永恒的,是永远也不退色的,奥运会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永恒的;赛场上的胜负是暂时的,但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永远的。奥运不能没有乒乓球,乒乓球也不能没有奥运。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因为乒乓球,奥运更加精彩,因为奥运,乒乓球更为流传。奥运中的乒乓球,乒乓球中的奥运精神,太多的联系使得它们发展到了一起,未来的它们将会如何,我想不言而喻。

谈谈如何通过体育运动促进身体的健康.生命在于运动,坚持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预防疾病。对于学习压力日趋加重的现代的大学生来说,适当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具有好处的。不仅可以提高运动素质,还可以做到劳逸结合,使智力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 大学生一般都是静坐在教室、实验室、自习室,低头弯腰学习与工作的,长期处于这种姿势,又不参加身体锻炼,往往会引起各种疾病。如供血不足,神经衰弱,胸腔狭窄,肌肉软弱无力,心脏疾病便秘等。因此,大学生要经常参加身体锻炼,因为身体锻炼可以使心脏和胃肠都得到良好的锻炼,使大学生精力充沛,同时,身体锻炼还是一种积极性休息,脑细胞各有分工,进行身体锻炼时,管理肌肉活动的精神细胞处于兴奋状态,而思考问题的神经细胞则处于抑制状态,得到很好的积极性休息。 大学生自我身体锻炼的主要特点在于有计划性和有目的性,以自身的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为基点,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及未来职业选择的特殊需要,考虑未来事业与生活的理想追求以及所能利用的现有客观物质条件,制定出短期与长期的自我锻炼计划。同时,既要用规划去约束主体行为,又要在实践中调整和充实锻炼计划,这是大学生自我身体锻炼有效性的根本保证,也是大学生迎接现代生活方式与现代人标准挑战的有力武器。 但是,由于有些大学生缺乏体育运动知识,违背了科学的锻炼方法,进行锻炼时,要因人、因时、因地,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工作与学习特点,自身的健康状况安排锻炼的时间和进度,充分考虑到季节、地区、自然环境等因素对锻炼效果的影响,运动量、运动强度也要由小到大,并在锻炼过程中逐渐积累经验,掌握好适宜的运动量,以期达到自我身体锻炼的最佳效果。不顾人体的生理特点,一味地追求大运动量,不按人体各器官不同的最佳发育期选择有针对性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不注意全面发展的锻炼,扰乱体力和脑力劳动的生物规律,运动没有规律;不注意运动环境和运动卫生;心血来潮,不能善始善终的突发性锻炼等等这些都是有碍健康的锻炼方法,应及时纠正和避免,因为身体锻炼是增进青少年身体发育和增强体质,如果锻炼方法不当,违背了人体发展规律,就会适得其反。 大学生自我身体锻炼的目的和需要是复杂多样的,有时是为了情感宣泄,有时是为了健身,有时是为了从紧张和精神压力中解脱出来,有时是为了提高运动技能和技巧,有时是为了病后康复或生长发育,有时是为了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总之在选择身体锻炼的手段、方法时,要考虑到自身的特殊需要,做到则其所用。例如:为了娱乐可选择游戏性体育活动;为了宣泄情绪,可刺激性强的运动项目;为了克服心理应急和消除神经情绪紧张,则可选择游泳、日光浴等运动方式。 1、在此,介绍几种现代流行的锻炼方法。 1.1有氧锻炼法 是指锻炼者在锻炼过程中没有负氧的情况下进行身体锻炼的方法。这种锻炼方法运动负荷适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心血管和呼吸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并能减少脂肪的积累。如长跑、竞走、游泳、骑自行车、耐力体操及节律操、徒步旅行等。 1.2娱乐消遣法 是指为了寻求生理上的放松,欢度余暇而进行的锻炼方法。这种锻炼方法没,运动强度不大,令人轻松愉快,具有消除疲劳的特殊功能。这些活动有利于体质较弱者来选择,终身坚持活动能够促进集体的发展,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如散步、旅游、郊游、踏青、登山、日光浴等 1.3 保健养生法 我国古代流传下很多保健养生法 如气功、导引等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在健身强体上流传至今,深受广大锻炼者的喜爱。这种锻炼方法讲究内外统一,神形兼顾,要求身体的外部活动与内在气血运行一致,使身体与卫生保健结合,达到健身祛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2、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实际,要科学的锻炼 2.1 早操 人们习惯认为早晨是锻炼身体的大好时光。具现在的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早晨锻炼并非良辰”。首先,早晨的空气并不新鲜。一年中,绝大多数的早晨(特别是5—8点),陆地上空的逆低层大气,都会出现逆温层,其高度200——1000米不等,它象一个盖子一样,使城市中较多的烟尘和杂质聚集在其下面。加上早晨空气扰动小,致使烟尘杂质不易扩散到高空和周围去,造成近地面层空气加重。 其次,从生理学角度讲 专家们对人体生物钟运转的节律特征进行研究表明:早晨是肝脏中含糖量最低时期,若在这段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运动的能源———糖,将主要靠脂肪分解供给。脂肪作为能源物质进入血液后,由于机体不能有效地利用其中的游离脂肪酸,因而导致血液游离脂肪酸浓度显著增高。有关学者曾对心脏病史的病人调查发现:医学统计表明,清晨不仅是心脏病发作的高峰时间,也是猝死最多的时刻,发病率占61.3%。比下午一点钟左右要高三倍,。这主要是因为早晨血液黏稠,容易形成血栓,进行较强烈的运动,也容易造成碰、撞、扭伤等。 当然,并不是让大家放弃早上的锻炼时机。对大学生来说,每天早晨起床后坚持10-15分钟的运动负荷比较小的运动,仍是极其有效的,可以消除一夜睡眠后人体组织的“淤滞”现象,使整个有机体承受能力得到增强,焕发一天学习的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如进行广播操、健美操、慢跑、打太极拳与练武术等都是很好的锻炼项目。 2.2下午课外活动时间的锻炼 根据人体生物钟节律,最佳时间是下午5点钟和接近黄昏的时间。此时,绝大多数人体力、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准确性以及适应能力均处于最佳状态。而且,人体内的糖分也增至最高峰,进行各种健身运动时,不会产生能源代谢紊乱和器官机能运转超负荷的现象。 有几个原因可以解释人的体能表现在黄昏或夜晚。例如,有很多训练的表现与体温有紧密联系。体温在黄昏和傍晚时最高(一天中体温通常会在1至2摄氏度范围内不断变化,在凌晨5点达到最低)。研究也表明人的体温在黄昏时最高。既然研究发现这种体能变化极小,除非你是竞技运动员,否则它不会对你产生多大影响。而对于竞技运动员来说,体能的微小变化都会影响是否能达到自己的最佳水平。 顺便提一下,当你为竞赛作准备时,专家建议最好训练时间要与比赛时间相同。这可使你的身体节奏更适应这个时间以及环境因素。(例如户外的气温和污染程度)。 2.3 睡前的身体活动 睡前锻炼也收效甚佳。这是因为,睡前身体活动的作用,能在睡眠全过程中得到维持,尤其是做一些加深呼吸的运动,如活动膈肌或扩胸动脉。这种运动能使人体整个系统充氧,处于较好充氧状态的人,不仅睡眠好,而且对解除白天疲劳的速度也会大大加快,使身体得以很好的恢复。特别是对失眠的人,睡前锻炼可治愈失眠症,很有必要。睡前活动给身体带来的热量排放不仅能调节全身的代谢,而且运动后的良性疲劳会通过一夜的睡眠得到恢复。特别是睡前锻炼后洗个淋浴,将使你非常舒服地进入梦乡,这对有神经衰弱的患者无疑是最好的入睡良方。锻炼项目如散步、做操、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立定跳远、俯卧撑等。 3、 把握好运动的强度更有利于自身的锻炼。下面介绍用测量脉搏的方法控制运动强度。 每分钟脉搏在160次的锻炼强度大约为80%; 每分钟脉搏在140次的锻炼强度大约为70%; 每分钟脉搏在120次的锻炼强度大约为60%; 每分钟脉搏在110次的锻炼强度大约为50%; 研究证明,锻炼强度小于50%的没有明显的锻炼效果,大于80%的属于运动训练的强度。对于一般人来讲,身体锻炼时脉搏控制在(110-160)次/分之间为宜。每个人应根据自身的实际,选择对自己较合适的运动活动和时间,要讲究实效,切实可行。选择身体锻炼的内容时,应随季节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安排,不必一次确定不再更改,可先初步决定后,试行一段时间,如感到有必要,也可以进行调整或变更,但不宜变更太多。制定出自己的锻炼计划后,就应自觉遵守,持之以恒。

青少年游泳运动员提高体能训练效果的具体措施研究论文

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措施,措施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针对某种情况而采取的处理办法。那么相关的措施到底是怎么制定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青少年游泳运动员提高体能训练效果的具体措施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打开视野,全方位、多角度地培育学生综合能力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并且伴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不论是学校、家长抑或者社会各界对青少年体能提升也更为关注。游泳作为一项有着悠久发展历史的体育项目,其不仅有着身体、意志双重锻炼的效果,更是国家体育事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持着从小培养、择优培育的原则,青少年运动员在日后必定大有作为。这就要求教练员采取更有针对性的训练措施,着力培养其参与游泳运动的兴趣与技能水平,让孩子们的汗水与付出得到回报。本文就针对青少年游泳运动员提高体能训练效果的具体措施进行研究,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

少年;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

引言:

游泳是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一项运动,它能使人感受到不同于陆地的漂浮感,在泳池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他们喜欢学习游泳知识、乐意接受相关的技能培训。反观世界泳坛,人才发掘与储备是一方面,对训练策略与措施的掌控又是一方面,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不论哪项运动对运动员体能都有要求,只不过游泳对运动员体能要求更高,其与技能水平间存在着正向关联,为保障青少年运动员的长远发展,助力其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就需要做好体能训练。

一、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全面发展

目前,体能训练已有着明显的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发展趋势,且被细化出了诸多分支,对青少年生长发育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能提高其身体协调性,能有意识的控制身体的各个部位,为技能训练的展开做铺垫。

(二)有助于运动员的心态调节

在挥洒汗水时我们常常会忘记心中烦恼,体能训练的有效开展能舒缓青少年运动员的紧张情绪,在酣畅淋漓的运动中以身体的疲惫感来冲淡心中苦闷,养成用体育运动舒缓心情的好习惯,同时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自信心,使其主动融入到专项训练中来。

二、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问题

(一)青少年运动员处于敏感期

青少年属于身心发育最快的时期,他们经历着许多自己未曾感受到的变化,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青少年的身体机能与运动素养间的关系也有较大差距,为此就要求教练员根据运动员个体的特性,有针对性地选择训练内容,以满足特定年龄段中的体能发展与个人成长需要,控制训练强度使青少年平稳度过敏感期。

(二)教练员观念上的差异

在开展力量训练过程中,不同的教练对力量训练存在认知差异,部分教练认为大力量训练会给运动员身体带来较大负担,对处于成长发育期的他们而言是尤为不利的;而另外一部分教练则认为,大力量训练对锻炼学生意志力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且能有效提高其身体适应力,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是有利的。这种观念上的差异直接决定了青少年运动员力量素质上的差异,而事实证明,提高游泳运动员的力量是必要的,这就要求教练员采用科学适当的训练方法,做好力量训练,为运动员综合能力提升奠定必要基础。

教练员对速度训练的认知也有较大差距,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在十到十二岁间一般情况下不安排速度训练,等到了十三、四岁再集中式的"突击",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已经错过了最佳速度训练时期,导致速度与力量训练不匹配,直接影响到运动员动作频率与身体协调,其技能水平提升速度缓慢,达不到预期要求。

除此之外,我国从二十世纪末就开始将游泳运动员的耐力训练提上日程,且在长时间发展中其地位与作用更为凸显,而这也在潜移默化中导致教练员的思想逐步固化,片面地认为必须通过大运动量才能有效提高运动员有氧耐力,许多青少年教练员更是将耐力训练作为主要内容。从国际的角度来说,长时间、大运动量有氧运动模式已经走下神坛,甚至处于被摒弃的边缘,目前小周期才是比较流行的一种耐力训练方式。周期长、运动量大的训练会消磨意志,让孩子们不在那么期待训练、不在那么喜欢游泳,所以紧跟时代发展变化,积极改变传统训练方式以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策略

(一)教练员应积极转变传统观念

现阶段,大部分教练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主要精力放在运动员游泳技能水平提升上,却忽视了对其体能素质的培养,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训练效果与预计目标间存在较大差距,所以正确认识体能训练的价值与作用,提高体能训练所占比重是必要的。体能训练的有效开展不仅能有效帮助青少年提升身体爆发力、耐力与柔韧性,更能为技能训练的进行创造有利条件、奠定必要基础,让游泳训练更科学适用。为此,教练员应积极转变传统观念,努力寻找"技能"与"体能"间的契合点,让两种训练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借助各自优势功能、发挥合力,着力促进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综合实力的提升。

(二)不断丰富体能训练内容

在传统的体能训练中,由于模式单一、内容单一,一段时间后对青少年来说不再新鲜,那么其参与训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会大大降低,甚至有些孩子会对游泳这项运动产生反感。对现在的青少年而言,每个人都是家里的宝、家长的心头肉,而体育训练本身就是艰苦的,与日常生活中的"养尊处优"有着强烈反差。虽说走进青少年游泳队的孩子们都是好苗子、也是有兴趣在该方向上发展的后备力量,但兴趣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是否会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影响到他们怎样跟家长反馈训练情况与表达个人情感,所以保障体能训练的多样性、提升趣味性就显得尤为关键。首先,教练员应按照青少年的敏感期变化来合理安排力量、耐力、速度训练所占的比重,始终保持训练项目的多元化。其次,要融入更多的趣味性内容,以调动青少年的训练积极性。比如在针对臂力进行训练时,教练员可以引入"掰手腕"这个小游戏,并说明游戏规则:这次掰手腕和你们想象中的掰手腕不同,这次不需要你们用腕力取胜,这次我们要手腕内侧相对,用臂膀发力压倒对方,看看谁才是最后的强者。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感受肱三头肌、肱二头肌发力的感觉,并在求胜欲的驱使下努力拼搏、证明自我。总的来说,训练可以通过游戏、合作竞争等形式呈现。对于年纪较小的运动员而言,游戏训练法是可行的,但在实际运用中要有侧重、突出重点,保障训练效果。对于年龄超过12岁的运动员而言的,既然已经走上游泳运动之路并坚持了许多年,自然不能轻言放弃,训练中有没有游戏元素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重要,反倒是慢慢走入青春期的他们求胜欲更强,需要更多展示机会,同时自我意识所占的比重也上升到了一个峰值,需要在竞争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为此教练员应该积极创设竞争与合作的大氛围,让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在竞争中磨一磨心高气傲的脾气、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认真对待训练中的每一次竞争,从思维认知中将竞赛常态化,为参与大型赛事做足准备,以平常心展现真我。

(三)合理制定训练计划

训练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及时调整,这就需要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做好数据采集工作,对运动员的表现进行合理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所在,调整相应的训练目标,有效转变训练模式,最大程度上的发挥体能训练的价值所在。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体能训练对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促进效果,相关工作者应积极转变观念,以更为多样的形式灵活开展训练工作,顺应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需要,有效调动运动员的参与热情,着力提高游泳水平,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昝伟.青少年游泳教学训练模式的现状分析与革新[J].当代体育科技,2016,(17).

[2]曾喜佳,郑顺新.运用心理学手段提高青少年游泳教学效果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7,(16).

[3]殷剑侠青少年游泳教学和训练中注意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体育师友,2017,(2).

篮球体能训练研究论文

可以这样写:现代篮球运动的飞跃发展,突出进攻的指导思想已成为历史,篮球比赛中防守已是主动控制进攻的打法,改发比赛中的节奏,富有极强的攻击性。从世界性大赛和国内各级联赛中都雄辩的证明了这一点防守能力,落得对在当今激烈的对抗中很难得到理想的成绩。发生力强,对对,往往是竞赛的优胜者,作为一名中学篮球教练,我也深有体会,平时训练很好,关键时候就暴露出许多问题,要么被对方冲上阵型。要么以无谓的犯错作为代价阻止对方进攻的,很显然学生不能很好的利用反手,说白了就是学生在对抗和防守上的功夫不够,能力不行,那么怎样能进行防守训练的呢?

21世纪世界篮球运动作为一种全球性社会文化和人文景观将进一步在世界广阔范围内更迅速普及发展提高,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大众篮球运动在全球普及,比赛的人文氛围全面提高篮球运动由于自身的本体性特点、规律和功能,使它充满活力。为此,新世纪大众性篮球运动将进一步在全球普及,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性社会文化和民众健身强体、修德养身的工具和手段。而这种运动性人文、文化色彩的氛围将不断的深化为社会特殊人文景观和人们生活的特殊组成部分。特别在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社区和工矿企业的篮球运动开展将日益广泛,热爱篮球运动的各界人士将进一步支持推广篮球运动。(二)学校篮球运动的健身、教育功能显著,活动形式丰富多彩篮球运动的增智、健身、教育、宣传、社交功能越来越被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领导认同,积极开展学校篮球运动将成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师生体质、提高健身水平、陶冶情操、锻炼意志、修养品行、培养团队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荣誉意识的特殊教育形式。各种形式的业余篮球俱乐部将成为校园生活地一种基本社团组织。未来优秀运动幼苗将由此启蒙和得到发展。(三)职业篮球运动在全球扩展,商业化气息加强,观赏性加浓职业篮球比赛的竞技水平的技艺化,进一步产生了特殊社会性魅力和经济效益,促使新世纪职业篮球俱乐部将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建立,职业性竞赛的商业化行为将日益在规范中完善法治经营,逐步形成一种新兴产业。随之现存的国际性和各国的篮球组织形式迟早会有新的组合,竞赛的规则、竞赛的制度与方法的不断变革势在必行,以适应人们观赏、健身和发展科、艺化篮球竞技运动的需要。(四)篮球运动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渗透高科技,形成新结构、新体系现代科技对篮球运动的渗透,使传统篮球观念,篮球理论、技术、战术和体能水平与训练手段将有新的创新和要求。实践训练手段将更科学化,多元科技将与训练比赛实践相结合,形成篮球观念的新转变,新的理论观点将层出不穷,新的技术、战术不断产生,新的竞赛制度不断完善,新的规则再充实、再发展,从而形成从篮球理论到篮球实践内容的新结构、新体系。篮球竞技在创新发展中更具个性化、集约化、技艺化、科技化、商业化,明显反映出竞技篮球当代化科技氛围。(五)竞技篮球群雄相争激烈,排名出现新格局,技战术风格呈现新特点21世纪世界篮球竞技运动水平和实力将形成起伏状的新格局,这是篮球运动在全球普及、发展、提高的好趋势。然而总体上美国仍将居先,欧、美地区一些国家在一个时期内仍将处于先进水平,但各国实力将接近,排名将反复出现更迭。在亚洲、澳洲和非洲地区某些国家将向先进强国冲击。篮球运动总体发展朝着智博谋深、身高体壮、凶悍顽强、积极快速、机敏多变和全面准确这一总趋势与不同流派风格以及多种多样打法的方向发展;比赛规则将应时修订,促进攻守平衡发展;高度与速度进一步相互依赖与制约;技术和战术进一步技艺化、精湛化、实效化、多变化、高空化、全面化和综合化;空间与时间的拼争更趋凶悍激烈,使运动员综合体能、机能、人文素质、文化修养提出更高要求,特殊才华球星的社会效益显得格外重要;教练员的职业素养,知识结构和智慧才干及人格魅力更需综合提高。可见新世纪篮球运动本体特征与特点将赋予新的内涵。第一:贵在“理念”当前世界篮球运动在向技艺化、职业化、观赏化、商业化发展,要求教练员和运动员必须进一步重新认识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发展的总趋势,从而研究提炼出自己在训练、管理、指挥、参赛、技战术创新的多元素结构中的新思路、新举措,形成新的篮球理论与实践的架构体系,进而整合成自己独特的理念。这将是创建自我篮球训练竞赛指导思想,适应与实现训练竞技目标,推动篮球运动事业发展,塑造个人篮球生涯新形象的前提。为此,凡在篮球事业上有进取心的教练员、运动员对此已成为共识,也是一种创新立业的趋势。第二:智在“聪颖”俗话说两强相遇勇者胜,然而,随着世界科技不断发展,人类智慧无限的被开发,从而社会越来越文明进步。而科学技术也必然被竞技体育广泛地渗透移植和利用,传统的“勇者胜”必须赋予新的内涵。更新提出“决战瞬时智勇者胜”的理念,两强相遇“智者”胜的事例不胜枚举。为此世界有识的篮球人士不断强调用头脑打球,用智慧打球,打聪明球,打有文化有人文氛围的球,它是篮球运动在新世纪发展的又一新特点。而智的基础则是提高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文化科技知识和人文修养,这样才能正确认识篮球运动的真谛,进一步把握其规律,进而使自己自由的驰骋于篮球运动的实践。第三:高在“制空”自20世纪70年代以及世界范围内的优秀篮球球队强化高的意识,围绕着高采取种种举措,选择特殊高大的内线队员,普遍重视提高队伍整体高度,并确立了“无高不成队”、“不高难赢球”,以及“得高水平、高大中锋得天下”的理念。实践证明这不无道理,近20年来竞技篮球的确已成为巨人们的游戏。然而“高”的内涵都在于控制挂在空间的篮板、篮筐和篮球。因此,比赛规则对此不断修改,很多方面也无不既鼓励而又限制这一“高”的发展趋势。第四:快在“ 节奏”随着篮球运动技战术的发展需要,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篮球比赛的对抗性和商业化的观赏性价值,篮球比赛规则对进攻阶段再次进行了缩短时间的规定,不仅使比赛速度加快,而且比赛节奏反复变化。教练员和运动员对技术的训练、掌握和运用,对战术组织的配合与应变,都强化了时间意识和节奏意识。当今世界竞技篮球运动掀起了全面快的浪潮。“争取时间是掌握主动赢得胜利的基本保障”已成为各国优秀队伍的共识。“兵贵神速”这一兵家古训更引人信服。而高速度下的技巧则充分体现在快慢速度的转换。特别引人思考的是,传统训练理论上有章有序的常规训练意识,应适应世界篮球运动比赛中凶悍、快速对抗中有章无序的比赛实际(即有序中的无序),是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中研究的。这也是我国训练理论中滞后的一种现象。第五:悍在“凶狠”篮球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允许职业选手参加世界性大赛以后,运用贴身攻防的对抗手段以及凶悍拼争的顽强作风是现代篮球比赛当代化的最明显特点之一。篮球场上“悍”的传统理解也出现了质的变化,“悍”不仅反映在思想、意志、作风、精神上,反映在比赛过程中拼争技术手段和战术方法的合理应用上,而且还体现在比赛规则的不断演进的导向上。例如,篮下高空拼争既要求身高和体质,有要求技能能力、智谋变化,而其中凶悍的作风是能否发挥上述优势,取得制空优势的保证;再如,规则对进攻时间的限制,要求进攻时以快速凶悍的行动将球推过前场,并利用仅有的不到20秒的时间进行凶悍的攻击。而防守时为了阻止对手进攻,则普遍采取规则允许的身体接触,通过凶悍的追、逼、抢、打、断等防守手段的运用,从而使现代篮球比赛更具凶悍的拼斗性,时时出现精彩、激烈的比赛场面,不时给观众以悬念。为此,世界强队强化凶悍作风的培养和体能体质的基础力量训练,以利于进行更凶悍的拼争。我国“八一”男篮之所以在建国50年来长久的保持良好的战绩,其比赛作风凶悍是基本因素。现代篮球当代化的体现之一,就是短时间,短距离的贴身凶悍对抗。所以说智慧与凶悍的结合,既是现代篮球运动的特点,也是现代篮球运动的结晶,更是现代竞技篮球比赛当代化的要求和特征。第六:准在“高分”投篮准是篮球运动攻守对抗得分取胜的唯一手段和目的,国际比赛高比分的形成,一是表现为三分投手多,命中率普遍提高,投距远,投点广,被称为篮球场上的“远程导弹”;二是攻守转换快,特别是进攻速度加快、次数增多,投篮机会增多,远、中、近都布有强投攻击手,而篮下均重视布置高大重量级的“地雷”――中锋强攻;三是十分重视投篮基本功训练,既要求投篮技术方法不单一、能变化,要要求动作扎实、正确和规范,而且要求在训练中对抗条件下投篮的高数量和高质量(据资料显示,世界强队每天要求运动员在对抗条件下进行投篮训练,一般在6.50米外区的不同角度定时定量投进500-600个球,这意味着一天每名运动员要投1000-1500次,而在投进的500个球中的命中率要达到55%-70%,以此保障在正式比赛中全队整体投篮命中率在50%以上,全队场次总得分不少于90分)。故世界优秀运动队都培养出了一批优秀投篮手,他们掌握投篮技术已达到技艺化水平,普遍具有在对抗条件下投篮方式多、投距远、变化多、机会多、区点多、出手点高、心态稳、投速快、篮下强攻威胁性强和命中率指数大的特点,任何一个球队拥有这样的投篮明星运动员多,就标志着队伍整体实力强。现代篮球运动除以投篮准作为“准”字要求的基本点外,还要求掌握个体动作普遍准确,扩大“准”的其他要求,例如运用技术时机的准确性高,转换技术、战术判断时间的准确性高,但特殊和突出的是外围三分球投篮命中率普遍提高。远、中、近多点,多面投篮相呼应,以成为战术变化的基础和转危为安、反败为胜的主要手段。第七:全在“综合”现代篮球运动是一项多元、多型、多类、多变的综合的攻守对抗性运动项目。而对抗的胜负就取决于上述诸因素的有机综合统一,达到协调地融合成整体,具体反映在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围绕着迅速提高竞技水平,能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从选材组建队伍,到实施训练、管理、培养规划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全面检测与培养运动员必备的专项基本条件,如对篮球运动专项的悟性与意识的全面性;专项身体形态的各部分比例的全面性;智能结构的全面性;体能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技能素质、职业素质、道德素质的全面性;掌握与运用攻守技术、战术的全面性等等。从而使现代高水平运动队均衡的相对的具备能文能武,能攻能守,能左能右,能内能外,能上能下,能快能慢,使他们在比赛中适应不同的队伍,不同的打法,适应不同比赛阶段的不同环境下自由保持正常的心态,掌握应变的主动性。正由于全面自我教育、训练、磨练意识的加强,他们在比赛中都能随机待遣,由单一性常规型运动员,向多面性综合型运动员发展,进而为增添球队的整体实力和自身向特异性明星型运动员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全面、综合、特异的运动队及运动员已成为现代篮球实业家抢手的无上明珠,也是职业联赛观众观赏的夺目焦点,是现代竞技篮球当代化的重要标志。1891年12月初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国际训练学校(后为春田学院),由该校体育教师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发明,当年的篮球规则只有13条,奈史密斯博士于1939年去世,终年78岁。他未曾料到,由他创建的篮球项目竟然在二百多个国家流传市面着,而且至今美国篮球还誉满全球。 为了纪念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篮球的功绩,在春田学院校园内修建了美国篮球名人馆-詹姆斯·奈史密斯纪念馆。起初,奈史密斯将两只桃篮别钉在键身房内看台的栏杆上,桃篮上沿距离地面3.04米,用足球作比赛工具,向篮投掷。投球入篮得1分,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每次投球进篮后,要爬梯子将球取出再重新开始比赛。以后逐步将竹篮改为活底的铁篮,再改为铁圈下面挂网。到1893年,形成近似现代的篮板、篮圈和篮网。最初的篮球比赛,对上场人数、场地大小,比赛时间均无严格限制。只需双方参加比赛的人数必须相等。比赛开始,双方队员分别站在两端线外,裁判员鸣哨并将球掷向球场中间,双方跑向场内抢球,开始比赛。持球者可以抱着球跑向篮下投篮,首先达到预定分数者为胜。 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13条比赛规则,主要规定是不准持球跑,不准有粗野动作,不准用拳击球,否则即判犯规连续3次犯规判负1分;比赛时间规定为上、下半时,各15分钟;对场地大小也作了规定。上场比赛人数逐步缩减为每队10人、9人、7人,1893年定为每队上场5人。 1904年在第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第1次进行了篮球表演赛。1908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规则,并有移种文字出版,发行于全世界,这样,篮球运动逐渐传遍美洲、欧洲和亚洲,成为世界性运动项目。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将男子篮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统一了世界篮球竞赛规则,此后,到1948年的10多年间,规则曾多次修改,与现行规则有关的重要变化是:将得分后的中圈跳球,改为失分队在后场端线外掷界外球继续比赛;进攻队必须在10秒钟内把球推进到前场;球进前场后不得再回后场;进攻队员不得在"限制区"内停留3秒钟;投篮队员被侵犯时,投中罚球1次,投不中罚球2次等。1952年和1956年第15、16两届奥运会的篮球比赛中,出现了两米以上的多人,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曾两次扩大篮球场地的"限制区"(也叫"3分区");还规定,一个队控制球后,必须在30秒内投篮出手。60年代初有关10秒和球回后场的规定,一度因1960年第17届奥运会后取消了中场线改画边线的中点而中止。1964年第18届奥运会后,又恢复了中场线,这些规定又继续执行。1977年增加了每队满10次犯规后,在防守犯规时罚球两次,防投篮时犯规两罚有1次不中再加罚1次的规定。1981年又将10次犯规后罚球的规定缩减到8次。很明显,人员的变化的技术,战术的发展引起了规则的改变,而规则的改变又促进了人员和技术、战术的进一步发展变化。特别是50年代后期以来,规则的改变对篮球比赛的攻守速度,对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以及意志、作风等各方面都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篮球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女子篮球是1976年第21届奥运会上才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的。篮球运动是1896年前后由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的,随后在北京、上海基督教青年会里也有了此项活动。在1910年的全运会上举行了男子篮球表演赛之后,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大、中学校的篮球活动逐渐开展起来,其中以天津、北京、上海开展得较好,水平也较高,当时的比赛规则很简单,在球场中间画一个约有1米直径的中圈,中锋队员跳球时一只手必须置于背后腰部,任何一足不得踏出圈外。技术也简单,中圈跳球后,谁接到球就自己运球,超过防守人就投篮。当时只会直线运球前进,传球方法是单、双手胸前传球,跑动投篮是用单手低手上篮,立定投篮无论远近都是用双手腹前低手投篮。1925年前后,进攻和防守的5名运动员,有了较明确的分工,中锋对中锋,后卫对前锋,有人盯人,各自盯住自己的对手。但前锋的职责是只管进攻投篮,不管退守;后卫的职责是只管防守抢截球,不管投篮。前锋和后卫很少全场跑动,只有中锋要攻守兼顾。以后又逐渐改为两后卫1人助攻(活动后卫),1人留守后场(固定后卫),两前锋也变为1人留在前场专管偷袭、快攻,1人退守后场助防。技术动作也有所发展,跑动投篮出现了单手、高手投篮,立定投篮出现了双手胸前投篮,传球出现了单、双手击地传球,运球出现了两手交替运球躲闪防守和超越防守向前推进的技术。规则中增加了罚球区和罚球线,队员犯规4次即被取消比赛资格,犯规罚球可由队长指定任何1个队员主罚。比赛时间分为上、下半时各20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每次投中或罚中后,都在中圈跳球,重新开始比赛。而中国篮球运动水平在1926年以后有了较大提高 。篮球起源与发展起源:现代篮球运动自1891年起源与美国。是美国东部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春田市)当时的青年基督教学校体育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当时称为"奈史密斯球"后又称"筐球"最后根据活动的内容是向篮球筐中投球,边形象的命为篮球。一,初创时期(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二,完善、推广时期(20世纪30至40年代)三,普及、发展时期(20世纪50至60年代)四,全面提高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五,创新攀高时期(20世纪90年代-)今后发展的新趋势将继续向着"高" 、"快" 、"全" 、"准"、"全"和"女篮男化" 技术、战术运用技艺化的方向发展。当代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世界篮球职业队伍参加奥运会,推动世界篮球运动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创新发展,达到技艺化的新阶段。以1992年巴塞罗那第25届奥运会篮球赛中美国"梦之队"的绝妙表现,显示着篮球运动整体内容结构和优秀运动队伍综合智能、技能、能力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今后的发展新趋势在继续向着"高"、"快"、"全"、"准"、"变"、的含义将更富有新意,相互间将融为一体。从而使人感受篮球竞赛的球场越来越小;竞赛的时间越来越短,篮架越来越低;篮圈越觉越大;球场变化越来越快;攻守队员身体接触越来越近;比分越来越高;女子与男子的对抗形式越来越难分的新趋势。一、"高"的新意篮球运动的"高",时代已赋予其新意,"高"的内涵和外延均发生了新变化。第一,世界强队普遍重视队伍的整体身体平均高度的增长。美国等世界优秀队伍中的高大队员在第25届奥运会上均能将惊人的弹跳力、敏捷的奔跑移动以及无以伦比的技术和技巧融于一身,展现绝妙的表演,已成为当代世界篮球运动中高大队员的典范。第二,随着高大运动员大量涌现,高空争夺更为突出,能否占制空有优势,已成为衡量队伍水平的重要标志,于是创新的各种立体型的战术配合方法,为世界篮球运动增添了许多新内容。二、"快"的延伸篮球竞赛规则进攻有时间限制,一次进攻必须在30s内结束。世界篮球运动强化了"快"的意识,掀起了全面"快"的浪潮。今后的趋势有可能还要将进攻时间限的更短些,这便给篮球运动提出了更快的速度要求,进一步形成各种快的技、战术方法。第一, 继续加快进攻速度,主动争取时间,增加攻击次数;第二,继续强调提高攻守转换速度;第三,继续提高运用技术和战术间衔接的速率,加快转换战术变化的节奏,都将给现代篮球运动向更高层次延伸。三、"准"的发展现在篮球竞赛积分的高比分的特点是:第一,以3分球为重点的投篮准确性继续提高;第二,掌握攻守技术、运用攻守技术与变化准确性提高。第三,战术配合的时间与空间、地面的接和的准确性提高。四、"全的演进现代篮球运动对"全"的要求是:第一,运动员素质全面。第二, 重视全面综合素质水平,陶冶自己成为既全面又有特长的队员。第三,对教练员来说,必须高度重视并善于科学地使运动员具有以上诸多因素的开发与全面利用的才能,同时反映出教练员的全面才华和综合水平。可见,未来要想成为世界性强队必须具有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全面整体成员中高大队员的数量和质量。第二,特殊高大中锋队员的数量和质量,能给对方构成威胁力和实战攻击力。第三,具有全面型明星队员以核心的组织才能、掌握绝招。第四,全队个人和整体做战的速度,和节奏。应运用战术的简练性,应变意识、才智与能力的综和水平。第五,具有独特的个人与全队整体防守的意识作风和看家本领。第六,教练员智能结构的高层次和科学化训练,管理相结合的高水平

1891年12月初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国际训练学校(后为春田学院),由该校体育教师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发明,当年的篮球规则只有13条,奈史密斯博士于1939年去世,终年78岁。他未曾料到,由他创建的篮球项目竟然在二百多个国家流传市面着,而且至今美国篮球还誉满全球。 为了纪念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篮球的功绩,在春田学院校园内修建了美国篮球名人馆-詹姆斯·奈史密斯纪念馆。 起初,奈史密斯将两只桃篮别钉在键身房内看台的栏杆上,桃篮上沿距离地面3.04米,用足球作比赛工具,向篮投掷。投球入篮得1分,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每次投球进篮后,要爬梯子将球取出再重新开始比赛。以后逐步将竹篮改为活底的铁篮,再改为铁圈下面挂网。 到1893年,形成近似现代的篮板、篮圈和篮网。最初的篮球比赛,对上场人数、场地大小,比赛时间均无严格限制。只需双方参加比赛的人数必须相等。比赛开始,双方队员分别站在两端线外,裁判员鸣哨并将球掷向球场中间,双方跑向场内抢球,开始比赛。持球者可以抱着球跑向篮下投篮,首先达到预定分数者为胜。 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13条比赛规则,主要规定是不准持球跑,不准有粗野动作,不准用拳击球,否则即判犯规连续3次犯规判负1分;比赛时间规定为上、下半时,各15分钟;对场地大小也作了规定。上场比赛人数逐步缩减为每队10人、9人、7人,1893年定为每队上场5人。 1904年在第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第1次进行了篮球表演赛。1908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规则,并有移种文字出版,发行于全世界,这样,篮球运动逐渐传遍美洲、欧洲和亚洲,成为世界性运动项目。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将男子篮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统一了世界篮球竞赛规则,此后,到1948年的10多年间,规则曾多次修改,与现行规则有关的重要变化是:将得分后的中圈跳球,改为失分队在后场端线外掷界外球继续比赛;进攻队必须在10秒钟内把球推进到前场;球进前场后不得再回后场;进攻队员不得在"限制区"内停留3秒钟;投篮队员被侵犯时,投中罚球1次,投不中罚球2次等。1952年和1956年第15、16两届奥运会的篮球比赛中,出现了两米以上的多人,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曾两次扩大篮球场地的"限制区"(也叫"3分区");还规定,一个队控制球后,必须在30秒内投篮出手。60年代初有关10秒和球回后场的规定,一度因1960年第17届奥运会后取消了中场线改画边线的中点而中止。1964年第18届奥运会后,又恢复了中场线,这些规定又继续执行。1977年增加了每队满10次犯规后,在防守犯规时罚球两次,防投篮时犯规两罚有1次不中再加罚1次的规定。1981年又将10次犯规后罚球的规定缩减到8次。很明显,人员的变化的技术,战术的发展引起了规则的改变,而规则的改变又促进了人员和技术、战术的进一步发展变化。特别是50年代后期以来,规则的改变对篮球比赛的攻守速度,对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以及意志、作风等各方面都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篮球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女子篮球是1976年第21届奥运会上才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的。 篮球运动是1896年前后由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的,随后在北京、上海基督教青年会里也有了此项活动。在1910年的全运会上举行了男子篮球表演赛之后,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大、中学校的篮球活动逐渐开展起来,其中以天津、北京、上海开展得较好,水平也较高,当时的比赛规则很简单,在球场中间画一个约有1米直径的中圈,中锋队员跳球时一只手必须置于背后腰部,任何一足不得踏出圈外。技术也简单,中圈跳球后,谁接到球就自己运球,超过防守人就投篮。当时只会直线运球前进,传球方法是单、双手胸前传球,跑动投篮是用单手低手上篮,立定投篮无论远近都是用双手腹前低手投篮。1925年前后,进攻和防守的5名运动员,有了较明确的分工,中锋对中锋,后卫对前锋,有人盯人,各自盯住自己的对手。但前锋的职责是只管进攻投篮,不管退守;后卫的职责是只管防守抢截球,不管投篮。前锋和后卫很少全场跑动,只有中锋要攻守兼顾。以后又逐渐改为两后卫1人助攻(活动后卫),1人留守后场(固定后卫),两前锋也变为1人留在前场专管偷袭、快攻,1人退守后场助防。技术动作也有所发展,跑动投篮出现了单手、高手投篮,立定投篮出现了双手胸前投篮,传球出现了单、双手击地传球,运球出现了两手交替运球躲闪防守和超越防守向前推进的技术。规则中增加了罚球区和罚球线,队员犯规4次即被取消比赛资格,犯规罚球可由队长指定任何1个队员主罚。比赛时间分为上、下半时各20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每次投中或罚中后,都在中圈跳球,重新开始比赛。而中国篮球运动水平在1926年以后有了较大提高 。 篮球起源与发展 起源:现代篮球运动自1891年起源与美国。是美国东部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春田市)当时的青年基督教学校体育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当时称为"奈史密斯球"后又称"筐球"最后根据活动的内容是向篮球筐中投球,边形象的命为篮球。 一,初创时期(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二,完善、推广时期(20世纪30至40年代) 三,普及、发展时期(20世纪50至60年代) 四,全面提高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五,创新攀高时期(20世纪90年代-) 今后发展的新趋势将继续向着"高" 、"快" 、"全" 、"准"、"全"和"女篮男化" 技术、战术运用技艺化的方向发展。 当代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 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世界篮球职业队伍参加奥运会,推动世界篮球运动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创新发展,达到技艺化的新阶段。以1992年巴塞罗那第25届奥运会篮球赛中美国"梦之队"的绝妙表现,显示着篮球运动整体内容结构和优秀运动队伍综合智能、技能、能力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今后的发展新趋势在继续向着"高"、"快"、"全"、"准"、"变"、的含义将更富有新意,相互间将融为一体。从而使人感受篮球竞赛的球场越来越小;竞赛的时间越来越短,篮架越来越低;篮圈越觉越大;球场变化越来越快;攻守队员身体接触越来越近;比分越来越高;女子与男子的对抗形式越来越难分的新趋势。 一、"高"的新意 篮球运动的"高",时代已赋予其新意,"高"的内涵和外延均发生了新变化。第一,世界强队普遍重视队伍的整体身体平均高度的增长。美国等世界优秀队伍中的高大队员在第25届奥运会上均能将惊人的弹跳力、敏捷的奔跑移动以及无以伦比的技术和技巧融于一身,展现绝妙的表演,已成为当代世界篮球运动中高大队员的典范。第二,随着高大运动员大量涌现,高空争夺更为突出,能否占制空有优势,已成为衡量队伍水平的重要标志,于是创新的各种立体型的战术配合方法,为世界篮球运动增添了许多新内容。 二、"快"的延伸 篮球竞赛规则进攻有时间限制,一次进攻必须在30s内结束。世界篮球运动强化了"快"的意识,掀起了全面"快"的浪潮。今后的趋势有可能还要将进攻时间限的更短些,这便给篮球运动提出了更快的速度要求,进一步形成各种快的技、战术方法。 第一, 继续加快进攻速度,主动争取时间,增加攻击次数;第二,继续强调提高攻守转换速度;第三,继续提高运用技术和战术间衔接的速率,加快转换战术变化的节奏,都将给现代篮球运动向更高层次延伸。 三、"准"的发展 现在篮球竞赛积分的高比分的特点是:第一,以3分球为重点的投篮准确性继续提高;第二,掌握攻守技术、运用攻守技术与变化准确性提高。第三,战术配合的时间与空间、地面的接和的准确性提高。 四、"全的演进 现代篮球运动对"全"的要求是: 第一,运动员素质全面。 第二, 重视全面综合素质水平,陶冶自己成为既全面又有特长的队员。 第三,对教练员来说,必须高度重视并善于科学地使运动员具有以上诸多因素的开发与全面利用的才能,同时反映出教练员的全面才华和综合水平。 可见,未来要想成为世界性强队必须具有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全面整体成员中高大队员的数量和质量。 第二,特殊高大中锋队员的数量和质量,能给对方构成威胁力和实战攻击力。 第三,具有全面型明星队员以核心的组织才能、掌握绝招。 第四,全队个人和整体做战的速度,和节奏。应运用战术的简练性,应变意识、才智与能力的综和水平。 第五,具有独特的个人与全队整体防守的意识作风和看家本领。 第六,教练员智能结构的高层次和科学化训练,管理相结合的高水平

大学生体能测试的情况及影响学生体能的因素分析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大学生体能测试的情况及影响学生体能的因素分析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前言。

从大学生体能健康测试数据来看,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继续下降,这与高校体育课对开展耐力的项目重视程度不够,同时也与学生对一些传统的发展耐力项目缺乏兴趣有关。所以高校教师要转变思维,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体育课内容,要针对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重视选择具有一定运动负荷、能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项目,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1关于大学生体能健康测试。

体质是人体的质量,是人体在先天遗传性与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在形态上和类别功能上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是体现一个国家人口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国家人力资源的必要保证。大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主力军,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高尚的道德修养,更需要强健的体魄,这样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要求。为此,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2004年联合颁布了学生体质测试标准(试行方案),并要求全国高等院校开展在校大学生的体质测试工作。

200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大学生体质测试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再次联合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标准,从国家发展和未来的战略高度强调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所有在校学生体质测试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在全国大中小学正式展开全面的学生体质测试工作,并重新制定了体质指标体系、数据软件和数据的上报要求,进一步规范了测试工作,提高了测试数据的有效性、可靠性以及客观性。

2目前大学生体能健康测试的现状分析。

2.1目前高校大学生体能健康测试的现状调查。

大学生体能健康测试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能健康测试是学校检验学生体育素质的主要方法之一。同时也可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体能健康测试在每个学期都进行,但是体能健康测试的目的性却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在学校的教学中,对于学生体能健康测试的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体能健康测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在课堂上虽然对体能健康测试进行了讲解,强调与学生学位证,毕业证挂钩,但也仅是停留在表面现象。学生对于体能健康测试的关注度、热情度没有被带动起来。高校体育教学中,对于体能健康测试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学生对于体质测试的理解比较表浅。

2.2学校对大学生体能健康测试系统管理分析。

在大学生体能健康测试管理方面,学校中的测试管理系统是比较繁琐的,具体管理的过程中较难实施,管理者的态度盲目,大部分管理者在进行体能健康测试的时候并没有真正的掌握体能健康测试的实质,仅仅是以一种盲目应付的态度在进行工作,在测试工作的过程中,管理机制松散,多个部门之间并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常导致多个执行部门之间的工作不能同时进行,学校管理方面的欠缺,严重影响着学生体能健康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学校应加强管理方面的工作,逐渐的改变这种目的性不强的问题,最终改善学校体能健康测试管理工作。

其次,在学校测试仪器方面,学校在进行体能健康测试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测试仪器的影响,现在,虽然学校对于体能健康测试的重视度有所提高,但是在进行具体的操作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测试的器材测试的仪器的落后局面的影响,测试结果有时就会出现不能符合测试要求的局面,多数的检测设备在进行工作的时候,不能将测试的时间进行统一安排,也制约着测试工作的顺利开展。

再者,学生的重视度不够。学校在进行检测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症状的出现,有的学生在长跑时甚至会出现晕倒、呕吐等严重的问题,体能健康测试不达标的现象更是频发,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关注度不够。

所以这就要求针对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时间与次数上的问题,学校应在学校体育师资满足要求的前提下,不断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自觉的进行体育锻炼。分析学生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并不是完全是因为学习压力大,而多数的原因还是由于学生自身的惰性,同时在进行锻炼的时候,缺少参与体育锻炼的伙伴,最后,学校在体能健康测试方面也缺乏相应有效的体育政策,因此,学校应明确体育锻炼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进而可以让学生自觉进行体育的锻炼。

2.3各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体能健康测试的时间与现实安排冲突.

部分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还会涉及到参加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的工作,因此,学校对于学生统一组织体能健康测试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多数学校在进行体能健康测试,时间通常会安排在学期的前面的阶段,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体质状况的反映存在不全面性,体能健康测试仅仅是一种体质状况的反映机制,学生的体质不应仅仅关注体能健康测试的达标情况,更多关注的应该是自身的身体素质状况。

3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质状况的分析。

3.1体育教学内容中忽略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

通过走访的形式对某大学教师体育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约82%的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中安排了身体素质练习内容,但时间安排较少,承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太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和课余锻炼技能与知识的教育,认为学生的体质养成应该在课下进行,自己应该有正确的认识与行为导向,不能依靠课堂教学。

分析原因,首先是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关,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进行身体素质练习,学生不喜欢也就导致教师只好改做其他的活动进行。其次是与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有关,有教师直接指出,因为现在学生比较怕吃苦,所以往往在安排枯燥的身体练习时不太配合教师,这也是这项内容难以贯彻的直接原因之一。再者是与教师的教学投入与有关,教师不愿意思考有趣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也是造成身体素质内容无法贯彻的原因之一。

3.2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

调查结果显示,约75%的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主要依据学生的体育成绩和平时成绩,而平时成绩又依据出勤率和平时表现,很少有教师把身体素质纳入成绩体系来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更有部分教师仅仅从体育参与的角度来制定成绩的考核办法,给学生造成了只要来就有成绩的错误思想。

4结语。

普通高等学校体能健康测试这项工作的开展,体现了国家对于当代大学生身体状况的重视,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和高校本身一定要做好这项工作,无论是宣传教育环节还是后期的反馈工作,都应当利用有效手段激发大学生自觉投入到身体锻炼中来,从而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国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颁布相关的方针政策,并加大监察力度,使得各大高校能够在强有力的监督之下逐渐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体质健康测试体系。

【参考文献】

[1]黄敏,陈英军,李亚莉.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J].体育学刊,2011(5):78-81.

[2]陈昌盛,吴家荣.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对策[J].成功(教育),2011(21):14-15.

[3]王宁.试论人性化视野下现代体育教学改革[J].学周刊,2014(15):88-89.

[4]蔡德亮.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J].运动,2014(12):73-74.

拓展:

大学体育篮球体能训练与教学现状论文

摘要 :

目前,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现代社会,大多数人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大学为了能向社会输送体能优秀的人才开设了大学体育这一课程。而其中篮球作为大学体育选修课的一种更是深受学生喜爱,而大学开设这一选课也是为了加强学生体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关键词 :

大学体育;篮球课;体能训练;教学现状

篮球这一体育项目一直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其不但具有较强的娱乐性,而且能够增强人们的体能水平。学校为加强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将篮球课作为选修课的一种供学生挑选。当然,大学的篮球课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课堂较为单调、学生缺乏积极性等。本文将就大学篮球课体能训练及其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1、体能训练

1.1、体能训练内涵

体能是人类身体的一项重要素质,想要完成好工作以及学习任务,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体能训练意在磨练人的生理以及心理极限,其能够开发人类潜能并增强对人意志的磨练。我国学生身体素质偏差,大学军训时很多学生都会出现体力不支的现象,而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的中坚力量其身体素质较差这一现状不禁令人担忧。因此,在大学体育的篮球课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体能训练,提高学生身体各项机能,从而让大学生能够从容面对日后学习和工作中的各项挑战。

1.2、体能训练注意事项

在大学体育篮球课中,体能训练需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教师对大学生的体能训练必须明确其目的,针对提高学生速度、力量等方面的内容制度具体的训练方案。第二,体能训练必须遵循几点原则,比如以力量和速度训练作为体能训练中的重点内容以及体能训练效率要高的原则。第三,体能训练需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制度出不同强度不同内容的训练计划。只有做到这些内容,才能使体能训练发挥最大的效果,最终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都能得到提高。

2、教学现状

2.1、课程设计不科学

目前,大学体育篮球课的教学过程中,其模式与内容都比较老,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仅仅是一些简单的篮球技巧和热身训练,而一些专业性的技巧教授以及对抗方面的学习并没有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教授的内容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2、陈旧的教学模式

我国近些年来提倡素质教育,但由于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很好的贯彻这一思想导致教学模式较为陈旧。而大学体育篮球课的授课模式一般都是以教师的示范讲解为主,然后让学生解散自由活动,期末考核多数也仅仅以简单的测试进行考核评价,最终导致大学篮球课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3、师资力量不充足

体育课一直以来都没有受到很高的重视,初中和高中甚至会发生主课占用体育课时间的现象,究其根本是学校思想观念上的错误。体育课的教学地位一直处于最底层,学校在这方面的教学投入有限,导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体育课授课教师素质整体水平偏低,加之硬件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3、体能训练中的问题

3.1、体能训练缺乏针对性

我国大学体育课的教学通常都存在体能训练缺乏针对性这一问题。几乎所有的体育选项课都将跑步这一方式作为热身项目,体能测试也多以跑步的形式进行。跑步这种单一的形式显然无法满足所有体育课程的教学要求,篮球课有其本身的特性,对体能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篮球课教学时,其体能训练必须有其针对性,教师应制定符合篮球课具体要求的体能训练方案,这样一来不但能增加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3.2、模糊的教学目标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对体能训练并没有投入过多的关注。学校开设体育课的目的也仅仅是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得到一定的放松,而对体育课真正的内涵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因此,体育课及其中的体能训练都没能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体能训练手段比较单一,不能充分发挥体能训练自身优势。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方向指导,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让体能训练达到其应有效果,真正意义上做到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

3.3、学生积极性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意志力与耐力被逐渐消磨,当体育课上教师安排体能训练时,学生往往不愿遵从,教师面对这种情况束手无策,最终导致学生的放任自流。如今我们提倡素质教育,但这并不是让学生完全自由,一些学生由于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导致其自律性较差,而这时需要教师在一旁加以引导,让学生能够完成体力消耗较大的训练任务。同时,教师也需要改变教学方法,寓教于乐,让学生能够愿意主动训练,最终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3.4、学生身体素质差

我国的教育自中学以来,学校大多对体育教学并不重视,学校往往更重视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学生在中学时期身体无法得到很好的锻炼,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从而使体能训练工作也不能顺利开展。另外,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对体能训练并不能适应竞技与训练良好,而且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更是参差不齐,教师需要考虑全体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不得不对体能训练的内容和强度进行调整。

3.5、不科学的时间安排

大学校方多数重视对学生专业课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表的安排上大学体育篮球课所占的时间很少,通常而言由于学生的闲暇时间较少,专业课压力大,校方会根据其他专业课程的安排决定体育篮球课的上课时间,这也导致篮球课的上课时间可能并不适合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由此看出校方不科学的课程时间安排导致学生体能训练效果较差。

3.6、没有形成训练体系

真正有效的体能训练往往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注意。首先,教师要制定系统的、科学的体能训练方案,而传统体能训练往往形式单一,既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不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体能进行训练。大学体育篮球课对学生体能方面的要求很多,其体能训练必须满足对速度、力量、柔韧性以及延伸性等多方面的要求,才能提高篮球课的体能训练效果。

3.7、场地与设施的限制

大学现有的体育训练场地和器材无法满足学生们的需求。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加,导致其与校方的现有硬件设施不能匹配,而体育课也没能得到大学校方更多的重视,因此在这方面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都有所不足,这些都给学生篮球课体能训练方面带来更大的难度。

4、优化篮球课体能训练方法

4.1、制定合理的体能训练方案

想要加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需要教师制定出合理的体能训练方案。教师在设计方案时,必须注意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都是不同的,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训练,让每一位学生的身体都能够得到适宜的锻炼。另外,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时,可以将训练过程分成几个小模块,这样一来,教师能够更好的把握学生在哪些环节的训练存在不足,并对其弱项进行针对性训练,最后使学生能够合理的'分配训练时间,提升自己的短板。除此之外,饮食计划也是体能训练方案中重要的一环,教师可以在这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保证学生营养的同时提高其身体素质。

4.2、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有教师在一旁提供专业性的指导意见比起学生自己盲目练习的训练成效要高很多。第一,教师在篮球课上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时要注意将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清楚的传达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对体能训练的意义和方法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学生对体能训练的积极性也可以得到提高。第二,大学学校可以聘请更多经验丰富、专业水平过硬的教师加入到本校的教师队伍中,加强学校的师资力量。第三,对于一些专业水平较差的教师学校应组织培训交流会,让教师们可以通过交流丰富自己的课堂内容,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4.3、创新训练方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篮球课的体能训练也是如此。教师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制定符合教学要求的训练方式,同时,在训练方案中加入一些新思路,让体能训练变得更加完善新颖。传统的训练方式可能无法适应新时期的体能训练要求,这时教师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改变,从而使学生的体能训练达到更好的效果。

4.4、训练方式与技巧教师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时,一定要使用正确的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使体能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常而言,体能训练需要重点训练学生以下几方面的体能:第一,耐力训练。一场篮球比赛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想要在篮球比赛中发挥出更好的水平和状态,需要学生有充足的体力进行支撑。同时,学生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体力恢复,教师们也要注意加强学生在这一方面的能力。第二,速度训练。篮球运动需要学生有较快的反应能力,随时应对赛场上形势的变化,同时也需要增强学生的爆发力,这样学生不仅能看清赛场上局势的变化,同时也能根据具体情形做出身体反应。第三,柔韧性及伸展性训练。篮球这一竞技项目需要很强的技巧,换而言之篮球运动中有很多难度系数较高的专业性动作,这些都要求学生有极佳的柔韧性和伸展性,从而能更好的完成这些动作。体能训练对学生具有深远意义上的影响,其能够使学生释放在学习生活中受到的压力,改善学生情绪;同时能帮助学生提升道德情操,磨练学生的意志;另外其对大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因为体能训练可以提高大脑反应力以及思维活跃度,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毅力以及耐力,这样一来,学生能在专业课的学习中保持充足的体力和充沛的精力,并且能够对专业知识更好更快的理解。从这种意义来说,体能训练不但可以增强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其日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身体基础,还能提高学生智力,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接受新的知识,由此可见篮球体能训练绝对是一种一举多得的锻炼方式。

5、结束语

大学体育课中篮球课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作为一项娱乐性和竞技性兼备的体育项目,它既能使学生在训练中得到乐趣,又能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大学教师要重视篮球课上学生的体能训练,同时校方也需要加大体能训练场地、设备以及师资力量方面的投入,让学生们进行体能训练时能够在良好的训练环境下进行,同时能够得到更专业的指导。另外,教师也要将体能训练方案设计得更加新颖有趣,最终使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篮球这项运动中。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中体能训练与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5).

[2]黎振华.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中体能训练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5(3).

[3]璩晓沛.上海市高中篮球选项课体能训练方法探讨[J].体育时空,2015(20).

[4]张麟,崔璨.高校篮球选项课“莱格尔跑”体能测试的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4,37(4).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