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报表合并法研究本科论文

发布时间:

报表合并法研究本科论文

[1] 曹阳. 我国新旧合并财务报表相关准则差异分析[J]. 会计之友. 2006(07) [2] 高敏,唐洪广. 合并财务报表处理规定的主要变化[J]. 财会月刊. 2006(19) [3] 凌青. 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之国际比较[J]. 财会月刊. 2006(19) [4] 曹阳. 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合并财务报表》问题剖析[J]. 会计之友(下旬刊). 2006(06) [5] 张俊龙. 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缺陷及其改进[J]. 财会月刊. 2006(18) [6] 李刚. 谈合并财务报表新会计准则的特点[J]. 商业会计. 2006(07) [7] 崔晓钟. 不同合并理念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J]. 财会月刊. 2006(07) [8] 刘文辉. 实体理论:我国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选择——《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变化[J]. 商业会计. 2006(03) [9] 孙长学. 合并会计报表理论选择[J]. 财会研究. 2006(01) [10] 王治安. 合并报表问题研究[J].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06(01) [1] 曹阳. 我国新旧合并财务报表相关准则差异分析[J]. 会计之友. 2006(07) [2] 高敏,唐洪广. 合并财务报表处理规定的主要变化[J]. 财会月刊. 2006(19) [3] 凌青. 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之国际比较[J]. 财会月刊. 2006(19) [4] 曹阳. 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合并财务报表》问题剖析[J]. 会计之友(下旬刊). 2006(06) [5] 张俊龙. 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缺陷及其改进[J]. 财会月刊. 2006(18) [6] 李刚. 谈合并财务报表新会计准则的特点[J]. 商业会计. 2006(07) [7] 崔晓钟. 不同合并理念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J]. 财会月刊. 2006(07) [8] 刘文辉. 实体理论:我国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选择——《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变化[J]. 商业会计. 2006(03) [9] 孙长学. 合并会计报表理论选择[J]. 财会研究. 2006(01) [10] 王治安. 合并报表问题研究[J].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06(01) 记得采纳我答案啊,有财富值多给点

浅谈财务报表的合并理论论文

合并财务报表,是当前国际会计的三大难题之一,也是财务会计中最为复杂和充满争议的领域。在以控股关系为纽带的企业集团内,尤其是在现代企业股权分散化的条件下,通常控股公司(母公司)对被控股公司(子公司)所持有的股份并非100%,甚至不足50%。这样,子公司还存在着非被控制性股权(少数股权),在这种情况下,三种不同的合并理论----所有权理论、经济实体理论和母公司理论,对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将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试对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所有权理论

(一)主要思想与编制目的

所有权理论认为会计主体与其终极所有者是一个完整且不可分割的整体,立足点是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企业对另一企业经济活动和财务决策具有重大影响的所有权。因此,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目的,是为了向母公司的股东报告其所拥有的资源,即满足母公司股东的信息需求,而不是为合并主体的所有股东而编制。在所有权理论下,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是拥有与被拥有的关系,强调的是母公司实际所拥有而不是实际所控制的资源,这种过于稳健的做法与控制的实质背道而驰。但是,它解决了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集团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问题。

(二)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

在只强调拥有关系的所有权理论下,采用的是比例合并法对被联合控制主体的财务报表进行合并,即按投资比例将被投资者的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等项目的金额纳入相应项目之中,不属于控制者的部分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不予反映。因此:

1.既不出现少数股东权益,也不出现少数股东收益。

2.子公司净资产的计价:按母公司购买成本的公允价值,只将母公司对子公司权益的应享份额纳入合并报表。

3.商誉及其归属:在合并报表中,商誉等于母公司投资成本超过其对子公司净资产应享份额的公允价值的差额,自然也只归属于母公司。

4.集团内部交易产生的损益: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交易的未实现损益按母公司的持股比例抵销。

二、经济实体理论

(一)主要思想与编制目的

经济实体理论强调构成母、子公司关系各独立企业组织的法律形式,故认为少数股权股东也是合并主体的一部分,虽然和控股股东相比有投资多少和权利大小之分,但却同属于一个经济实体,应当一视同仁对待。因此,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合并主体所有股东的信息需求,而不单是为了满足母公司股东,这一点与所有权理论有着明显的区别。在经济实体理论下,合并财务报表是整个经济实体的财务报表,作用在于提供母公司及其子公司作为单一的个体开展经营活动的信息,侧重于单一管理部门对整个经济实体的控制,合并报表的使用者既包括多数股东又包括少数股东。

(二)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

1.少数股东权益:以子公司全部净资产所隐含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计算,属于合并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应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项下单独列示。

2.少数股东收益:属于少数股权的净收益,在合并收益表中是合并净收益的组成部分,列示于合并净收益项下。

3.子公司净资产的计价:在用购受法编制合并报表时,对于子公司净资产,不论其属于母公司还是属于少数股权的部分,均按母公司所花代价隐含的公允价值加以反映。也就是说,多数股权的净资产和少数股权的净资产在合并报表中的计价是相同的,对同一资产项目进行的是单一计价----企业合并日的购买价格。然而,在合并时母公司的净资产仍按账面价值反映,这样,会存在合并资产负债表计价的双重性问题。

4.商誉及其归属:商誉通过母公司投资成本超过所取得的子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异推断而得。由于子公司的所有净资产(包括商誉)都按公允价值计价,因此,商誉应归属于子公司,那么自然也应分摊到少数股权中,即商誉由全体股东共享。

5.集团内部交易产生的损益:企业集团内部交易所产生的未实现损益或推定损益,应当全部予以抵销或确认,而不论是顺销还是逆销。

三、母公司理论

(一)主要思想与编制目的'

母公司理论强调合并财务报表是母公司财务报表的扩展,侧重于母公司股东的利益。因此,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目的是为母公司股东服务,满足母公司股东的信息需求。显然,母公司理论依据了重要性原则,并假定任何报表都不能满足所有使用者的一切要求,只能满足其主要利益主体的主要需要。母公司理论认为,在企业集团中,只要满足了母公司股东这一主要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主要要求,其他利益主体(包括少数股东)对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也会得到大体上的满足。

(二)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

值得注意的是,母公司理论并没有独立、逻辑一致的理论基础,而仅仅是所有者理论和经济实体理论的折衷。具体到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母公司理论继承了所有者理论的合理内核,吸收了经济实体理论的合理外延。因此,在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实务方面可操作性更强,在实务中广为采用。

1.少数股东权益:以子公司全部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为基础计算。为使合并财务报表公允的反映单一经济实体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少数股权的所有者权益性质应予忽略,因此,当少数股权对子公司净资产的要求权既不作为负债,也不作为所有者权益,而是作为一个单独项目列示于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这使得合并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对少数股东权益的性质产生了困惑。

2.少数股东收益:作为合并收益表中净收益的扣减项目。

3.子公司净资产的计价:在用购受法编制合并报表时,对子公司净资产中属于母公司的部分按公允价值反映,而属于少数股权的部分则仍保持其账面价值。这样,对子公司可辩认净资产的计价充分体现了历史成本原则,即在子公司的可辨认净资产价值中,属于母公司权益的部分按权益取得日的历史成本----当日市价计量,而属于少数股东的部分并未被购买的,仍应保持被购买前的账面价值。然而,造成了对子公司同一项目采用双重计价标准,违背了一致性原则,同时信息的相关性也受到影响。

4.商誉及其归属:商誉是母公司投资成本超过购入普通股所代表的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商誉归属于母公司,即商誉仅列示属于母公司的部分。

5.集团内部交易的损益:对公司间交易所发生的未实现损益或推定损益,只抵销或确认属于母公司的份额。一般来说,顺销按100%抵销,逆销按母公司拥有的权益比例进行抵销,但实务中往往按100%予以抵销,这是因为,只有行使控股权的母公司才能决定诸如集团内公司间的内部销售价格,并承担公司间全部交易风险。

(三)母公司延伸理论

这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合并方式,是母公司理论的变形。母公司延伸理论认为,即使是非完全被拥有的子公司,其全部可辨认净资产(包括少数股权部分)也应按单一的基础即公允价值计价,这与经济实体理论一致。因而少数股东权益按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计算;至于商誉,只有母公司购入的部分才予确认。因此母公司延伸理论克服了母公司理论对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进行双重计价的缺陷,基本上保持了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计价的一致性,也更为合理;但是也没有完全避免子公司全部资产、负债的复合计价,如归属于母公司的商誉往往小于子公司所含有的全部商誉。

二、克服合并财务报表局限性的思考(一)严格限定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范围。并不是所有企业合并的形式都要编制合并报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六十三条规定:企业对外投资如占被投资企业资本总额半数以上,或者实际拥有被投资企业控制权的,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特殊情况的企业可以不予合并,但应将其会计报表一并报送。(二)要体现效益大于耗费的原则。合并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要高于为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而发生的各项耗费。合并财务报表的效益是难以量化的,只能通过报表者使用信息进行决策后所产生的收益而加以合理估计。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要发生耗费,即在整理各项会计资料,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过程中,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此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过程中,要采取一切措施,使耗费最小化。如果耗费过大,会得不偿失。(三)统一会计期间和会计政策。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可能涉及到母公司与子公司的会计期间不一致,有的是日历年度,有的是自然营业年度或其他期限。这就要求子公司按母公司的会计期间编制个别会计报表。此外,母、子公司各自选择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可能不一致甚至相差很大,必须进行调整,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因会计政策弹性给会计信息带来的差异,使得合并财务报表所提供信息的相关性、可比性、真实性加强。(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健全企业会计机构。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过程中,有许多财务问题需要会计人员妥善处理,对企业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集团内各成员公司的机构设置合理、分工明确也是减少合并财务报表局限性的有利因素之一。三、小结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完善不仅需要在理论上不断探索,而且更需要到实践中去总结和归纳。这不仅仅是克服合并财务报表局限性的问题,而是解决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合并企业、跨国公司等应向外界如何披露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尤其在企业购并、兼并、跨国公司日趋昌盛之际,不应局限于公司会计报表这一传统形式。能否建立一套新的体系去解决提供企业集团综合会计信息问题?笔者认为在母、子公司各自编制会计报表的基础上,不再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而只提供几大财务指标,来反映企业集团的总体经营水平和财务状况。当然,指标的选择是相当困难的,但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新思路。参考文献:1 李林; 谈合并会计报表的局限性及改进建议[J]; 财会月刊; 2001年24期; 24-26 2 廖丹,周宇,李宏宇; 合并会计报表的局限性及其修正意见[J]; 上海会计; 2001年12期; 25-26 3 潘明华,俞善敖; 关于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中的几个特殊问题[J];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1年12期; 29-31+2 4 潘秀丽; 合并会计报表问题研究[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1年03期; 61-64 5 苏君,胡燕,冯义秀; 关于合并报表特殊性的探讨[J]; 北京商学院学报; 2001年02期; 51-54

合并报表研究论文

刍议合并报表的局限性合并财务报表最早出现于美国。不少美国公司早在本世纪初之前就已公布这种报表。在1888年,美国的新泽西州公司法就对合并报表的编制有所规定。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在税法中强制规定母子公司合并纳税,使得大部分控股公司都开始编制合并财务报表。1940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又规定证券上市公司必须编制和提供合并财务报表,使得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成为证券上市公司的法定义务。我国也在1995年2月,由财政部颁发了《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它明确了我国企业集团编制合并报表的目的、范围、内容和程序等,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一些方法,体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思想。随着我国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入,股份制将是组建企业集团的一种主要企业经济体制,进而促使上市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满足海内外证券市场和有关各方对会计信息的需要,编制企业合并财务报表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合并财务报表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能提供有关母公司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经济资源,以及整个企业集团的经营成果等方面的综合信息,同时也全面地反映了母公司的股东在企业集团中的权益。然而,合并财务报表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拟就合并财务报表局限性的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一、合并财务报表局限性的辨析(一)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的特性是造成合并财务报表局限性的客观基础,主要表现为:1.编制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其性质主要是财务的,一般用货币单位来定量并表述;2.编制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是近似计量的结果,而不是精确计量的结果,除少数例外以外,各种计量都是依据规则和惯例的近似计量,而不是确切的数目;3.编制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是反映已经发生的业务和事项的财务结果;4.财务报表只是对企业作出经济决策所需的一种信息来源,决策者需要将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与来自其它方面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信息结合起来;5.通过编制财务报表来提供和使用信息,要花费一笔代价,代价不仅包括直接用于提供信息的资财,还包括披露信息可能对某一组织产生的不良影响。(二)合并财务报表不能反映企业集团内各法律主体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因为合并财务报表拓展了会计主体的观念,从经济主体的角度,反映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合并财务报表把两个或更多的独立法律主体的资源和业务活动,作为一个实体,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把合并主体的资源和业务活动结合在一起。合并财务报表强调的是经济实体,而并非是法律主体。企业集团内各子公司的个别经营状况和经济绩效,在合并财务报表上得不到揭示。就集团企业内某一个别公司的债权人来讲,就不能满足其对信息的需要,因为企业集团内个别子公司的债权人,他需要了解的是该子公司这一独立法人的还款能力。因为假如该子公司不能清偿债务,债权人却无权要求母公司偿还其债务。此外债权人以合并报表提供的信息来进行决策,可能会导致误解。比如合并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债务对资产总额的比率,可能向子公司的债权人提供不同于按法律主体计算的资产保障率。这样合并报表提供的财务信息,对各子公司的债权人有一定的局限性。合并财务报表是把整个集团的所有成员结合在一起,其中某一家子公司的流动财务状况不好,可能被另一家流动财务状况好的子公司所抵销。(三)合并财务报表上所反映的总资产,并不是企业集团所能动用的总资产。因为有些企业虽然是企业集团的子公司,但控股公司并不拥有子公司的全部股份。未拥有的那部分股份,为子公司的少数股东所拥有。拥有这少数股权的股东还需要使用子公司单独的财务报表。即使控股公司享有100%的股份,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合并财务报表上所披露的资产项目并不能代表企业集团所能动用的总资产。例如:控股关系仅是暂时性;母公司拥有子公司实际发行的有表决权股份50%以上,但子公司处于法律上的改组或破产过程中;母公司与子公司各自经营的业务性质完全不同;子公司所在国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子公司的外汇收入并不能完全汇入国内。在控股公司有少数股权的情况下,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就不是企业集团全部的股东权益,因为其中剔除了少数股权,而且子公司的资产、负债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计价。其属于母公司权益的部分,是按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计价的(采用购买法合并),而属于子公司的少数股份的权益部分则仍然是按账面价值计价的。(四)合并财务报表虽然能向母公司的股东提供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流转的信息,但它不能为股东预测和评价母公司和所有子公司将来的股利分派提供依据。股利分派取决于每个企业的留存收益政策、资产构成、法律限制以及企业对将来的财务预测,所以,合并资产负债中即使存在大量的合并留存收益以及较强的现金流转能力,并不能保证纳入合并报表中的每个公司都能够分派现金股利。同样母、子公司法律上是独立的,子公司所实现的净收益在股利分派之前,母公司并不能动用。在跨行业的多样化经营公司,由于母公司及子公司的经营范围、经营内容相差很大,合并财务报表的数据,不能按行业标准比率分析。在合并财务报表上计算出来的各种比率如存货周转率、盈利能力率等,往往既不能反映子公司的绩效,也不能代表母公司的绩效。(五)在一些跨国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上,其金额是按选定的某一汇率对不同国家的货币折合的结果。但在不同的国家,货币购买力水平是不同的,特别在外汇市场剧烈变动的今天,这种折合还受外汇汇率、利率、各国经济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外币报表的换算方法又有流动与非流动法、货币与非货币法、时态法、现行汇率换算法等多种方法。所在国的会计理论和惯例也不同,这样一来,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相当复杂,即使是集团的各子公司采用相同的折算方法,各国货币购买力水平不同也制约着合并报表信息的真实性。况且,要求拥有上百家甚至上千家的跨国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采用相同的折算方法,又谈何容易?(六)合并理论的不成熟性制约着合并财务报表的使用。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通常有购买法和权益法。而合并企业选择哪一种方法有着十分明显的主观性,由于两种方法在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处理上有许多差异,结果会影响企业合并的各个方面。例如采用购买法时,被合并企业的资产、负债项目按公允价值合并到母公司中,这有悖于历史成本原则,因此产生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其处理又有多种意见。有的认为应把差额记为商誉(负商誉),而商誉的处理又有三种不同的方法。采用权益结合法不会出现商誉和资产增值等问题,但它的使用受到各种限制,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第16号意见书中,明确规定采用权益结合法的12项条件。随着企业兼并和合并现象日趋频繁,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日趋复杂化。当母公司分次取得子公司控股权益时、母公司出售子公司部分股份、子公司不按此比例向原股东增发股份、集团内部企业相互持股等,对这些问题,合并理论需要不断补充和发展。

二、克服合并财务报表局限性的思考(一)严格限定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范围。并不是所有企业合并的形式都要编制合并报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六十三条规定:企业对外投资如占被投资企业资本总额半数以上,或者实际拥有被投资企业控制权的,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特殊情况的企业可以不予合并,但应将其会计报表一并报送。(二)要体现效益大于耗费的原则。合并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要高于为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而发生的各项耗费。合并财务报表的效益是难以量化的,只能通过报表者使用信息进行决策后所产生的收益而加以合理估计。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要发生耗费,即在整理各项会计资料,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过程中,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此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过程中,要采取一切措施,使耗费最小化。如果耗费过大,会得不偿失。(三)统一会计期间和会计政策。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可能涉及到母公司与子公司的会计期间不一致,有的是日历年度,有的是自然营业年度或其他期限。这就要求子公司按母公司的会计期间编制个别会计报表。此外,母、子公司各自选择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可能不一致甚至相差很大,必须进行调整,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因会计政策弹性给会计信息带来的差异,使得合并财务报表所提供信息的相关性、可比性、真实性加强。(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健全企业会计机构。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过程中,有许多财务问题需要会计人员妥善处理,对企业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集团内各成员公司的机构设置合理、分工明确也是减少合并财务报表局限性的有利因素之一。三、小结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完善不仅需要在理论上不断探索,而且更需要到实践中去总结和归纳。这不仅仅是克服合并财务报表局限性的问题,而是解决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合并企业、跨国公司等应向外界如何披露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尤其在企业购并、兼并、跨国公司日趋昌盛之际,不应局限于公司会计报表这一传统形式。能否建立一套新的体系去解决提供企业集团综合会计信息问题?笔者认为在母、子公司各自编制会计报表的基础上,不再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而只提供几大财务指标,来反映企业集团的总体经营水平和财务状况。当然,指标的选择是相当困难的,但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新思路。参考文献:1 李林; 谈合并会计报表的局限性及改进建议[J]; 财会月刊; 2001年24期; 24-26 2 廖丹,周宇,李宏宇; 合并会计报表的局限性及其修正意见[J]; 上海会计; 2001年12期; 25-26 3 潘明华,俞善敖; 关于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中的几个特殊问题[J];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1年12期; 29-31+2 4 潘秀丽; 合并会计报表问题研究[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1年03期; 61-64 5 苏君,胡燕,冯义秀; 关于合并报表特殊性的探讨[J]; 北京商学院学报; 2001年02期; 51-54

浅谈财务报表的合并理论论文

合并财务报表,是当前国际会计的三大难题之一,也是财务会计中最为复杂和充满争议的领域。在以控股关系为纽带的企业集团内,尤其是在现代企业股权分散化的条件下,通常控股公司(母公司)对被控股公司(子公司)所持有的股份并非100%,甚至不足50%。这样,子公司还存在着非被控制性股权(少数股权),在这种情况下,三种不同的合并理论----所有权理论、经济实体理论和母公司理论,对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将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试对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所有权理论

(一)主要思想与编制目的

所有权理论认为会计主体与其终极所有者是一个完整且不可分割的整体,立足点是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企业对另一企业经济活动和财务决策具有重大影响的所有权。因此,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目的,是为了向母公司的股东报告其所拥有的资源,即满足母公司股东的信息需求,而不是为合并主体的所有股东而编制。在所有权理论下,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是拥有与被拥有的关系,强调的是母公司实际所拥有而不是实际所控制的资源,这种过于稳健的做法与控制的实质背道而驰。但是,它解决了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集团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问题。

(二)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

在只强调拥有关系的所有权理论下,采用的是比例合并法对被联合控制主体的财务报表进行合并,即按投资比例将被投资者的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等项目的金额纳入相应项目之中,不属于控制者的部分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不予反映。因此:

1.既不出现少数股东权益,也不出现少数股东收益。

2.子公司净资产的计价:按母公司购买成本的公允价值,只将母公司对子公司权益的应享份额纳入合并报表。

3.商誉及其归属:在合并报表中,商誉等于母公司投资成本超过其对子公司净资产应享份额的公允价值的差额,自然也只归属于母公司。

4.集团内部交易产生的损益: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交易的未实现损益按母公司的持股比例抵销。

二、经济实体理论

(一)主要思想与编制目的

经济实体理论强调构成母、子公司关系各独立企业组织的法律形式,故认为少数股权股东也是合并主体的一部分,虽然和控股股东相比有投资多少和权利大小之分,但却同属于一个经济实体,应当一视同仁对待。因此,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合并主体所有股东的信息需求,而不单是为了满足母公司股东,这一点与所有权理论有着明显的区别。在经济实体理论下,合并财务报表是整个经济实体的财务报表,作用在于提供母公司及其子公司作为单一的个体开展经营活动的信息,侧重于单一管理部门对整个经济实体的控制,合并报表的使用者既包括多数股东又包括少数股东。

(二)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

1.少数股东权益:以子公司全部净资产所隐含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计算,属于合并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应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项下单独列示。

2.少数股东收益:属于少数股权的净收益,在合并收益表中是合并净收益的组成部分,列示于合并净收益项下。

3.子公司净资产的计价:在用购受法编制合并报表时,对于子公司净资产,不论其属于母公司还是属于少数股权的部分,均按母公司所花代价隐含的公允价值加以反映。也就是说,多数股权的净资产和少数股权的净资产在合并报表中的计价是相同的,对同一资产项目进行的是单一计价----企业合并日的购买价格。然而,在合并时母公司的净资产仍按账面价值反映,这样,会存在合并资产负债表计价的双重性问题。

4.商誉及其归属:商誉通过母公司投资成本超过所取得的子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异推断而得。由于子公司的所有净资产(包括商誉)都按公允价值计价,因此,商誉应归属于子公司,那么自然也应分摊到少数股权中,即商誉由全体股东共享。

5.集团内部交易产生的损益:企业集团内部交易所产生的未实现损益或推定损益,应当全部予以抵销或确认,而不论是顺销还是逆销。

三、母公司理论

(一)主要思想与编制目的'

母公司理论强调合并财务报表是母公司财务报表的扩展,侧重于母公司股东的利益。因此,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目的是为母公司股东服务,满足母公司股东的信息需求。显然,母公司理论依据了重要性原则,并假定任何报表都不能满足所有使用者的一切要求,只能满足其主要利益主体的主要需要。母公司理论认为,在企业集团中,只要满足了母公司股东这一主要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主要要求,其他利益主体(包括少数股东)对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也会得到大体上的满足。

(二)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

值得注意的是,母公司理论并没有独立、逻辑一致的理论基础,而仅仅是所有者理论和经济实体理论的折衷。具体到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母公司理论继承了所有者理论的合理内核,吸收了经济实体理论的合理外延。因此,在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实务方面可操作性更强,在实务中广为采用。

1.少数股东权益:以子公司全部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为基础计算。为使合并财务报表公允的反映单一经济实体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少数股权的所有者权益性质应予忽略,因此,当少数股权对子公司净资产的要求权既不作为负债,也不作为所有者权益,而是作为一个单独项目列示于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这使得合并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对少数股东权益的性质产生了困惑。

2.少数股东收益:作为合并收益表中净收益的扣减项目。

3.子公司净资产的计价:在用购受法编制合并报表时,对子公司净资产中属于母公司的部分按公允价值反映,而属于少数股权的部分则仍保持其账面价值。这样,对子公司可辩认净资产的计价充分体现了历史成本原则,即在子公司的可辨认净资产价值中,属于母公司权益的部分按权益取得日的历史成本----当日市价计量,而属于少数股东的部分并未被购买的,仍应保持被购买前的账面价值。然而,造成了对子公司同一项目采用双重计价标准,违背了一致性原则,同时信息的相关性也受到影响。

4.商誉及其归属:商誉是母公司投资成本超过购入普通股所代表的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商誉归属于母公司,即商誉仅列示属于母公司的部分。

5.集团内部交易的损益:对公司间交易所发生的未实现损益或推定损益,只抵销或确认属于母公司的份额。一般来说,顺销按100%抵销,逆销按母公司拥有的权益比例进行抵销,但实务中往往按100%予以抵销,这是因为,只有行使控股权的母公司才能决定诸如集团内公司间的内部销售价格,并承担公司间全部交易风险。

(三)母公司延伸理论

这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合并方式,是母公司理论的变形。母公司延伸理论认为,即使是非完全被拥有的子公司,其全部可辨认净资产(包括少数股权部分)也应按单一的基础即公允价值计价,这与经济实体理论一致。因而少数股东权益按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计算;至于商誉,只有母公司购入的部分才予确认。因此母公司延伸理论克服了母公司理论对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进行双重计价的缺陷,基本上保持了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计价的一致性,也更为合理;但是也没有完全避免子公司全部资产、负债的复合计价,如归属于母公司的商誉往往小于子公司所含有的全部商誉。

研究合并会计报表的论文

学术论文(2001年以来)“强化公司治理,完善控制环境”,独撰,2001.1,《财会通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大举措”,第一作者,2001.2,《会计研究》“合并会计报表若干理论问题探讨”,第一作者,2001.5,《会计研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面临的挑战与思考”,独撰,2001.10,《会计研究》“论资不抵债子公司的报表合并”,独撰,2002.1,《会计研究》“安然事件的反思”,第二作者,2002.2,《会计研究》“安然事件对注册会计师监管模式的影响”,独撰,2002.2,《中国注册会计师》“国际会计准则改革:回顾与展望”,第一作者,2002.6,《会计研究》“美国会计准则制定体系的嬗变”,独撰,2002.8,《财会通讯》“巨额冲销与信号发送”,独撰,2002.8,《会计研究》“美国财务舞弊症结探究”,第一作者,2002.10,《会计研究》“市场、政府与会计监管”,第一作者,2002.12,《会计研究》“美国HPL公司财务舞弊案及其启示”,第一作者,2003.2,《财务与会计》“美国南方保健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剖析”,第一作者,2003.6,《会计研究》“内审--揭开‘世通’黑幕”,独撰,2003.6,《财务与会计》“安达信对世界通信审计失败原因剖析”,独撰,2003.6,《中国注册会计师》“世通财务舞弊手法透视”,独撰,2003.7,《财务与会计》“施乐公司审计失败案例剖析”,独撰,2003.7,《中国注册会计师》“世通舞弊案的警示”,独撰,2003.8,《财务与会计》“南方保健审计失败案例剖析”,第一作者,2003.8,《中国注册会计师》“分业经营抑或混业经营”,独撰,2003.10,《财会通讯》“山登公司审计失败案例剖析”,第一作者,2003.10,《中国注册会计师》“提防收入确认陷阱:美国在线收入操纵手法剖析”,独撰,2003.11,《财务与会计》“百时美施贵宝公司财务操纵案例剖析”,第一作者,2004.1,《财务与会计》“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策(上)”,独撰,2004.1,《中国注册会计师》“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策(中)”,独撰,2004.2,《中国注册会计师》“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策(下)”,独撰,2004.3,《中国注册会计师》“帕马拉特舞弊案及其警示”,第一作者,2004.4,《财务与会计》“腐败成本与腐败收益失衡的社会危害”,专访,2004.6,《财会通讯》“美国废品管理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剖析(上)---‘垃圾中的黄金’还是‘黄金中的垃圾’”,第一作者,2004.6,《财务与会计》“美国废品管理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剖析(下)---舞弊的根源及其反思’”,第一作者,2004.7,《财务与会计》“发挥专业判断,杜绝置换游戏”,独撰,2004.7,《中国注册会计师》“奎斯特通信公司的财务操纵游戏”,第一作者,即出,《财务与会计》“奎斯特财务操纵案的治理背景及其启示”(上),第一作者,2004.8,《财务与会计》“奎斯特财务操纵案的治理背景及其启示”(下),第一作者,2004.9,《财务与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与收益平滑游戏”,第一作者,2004.10,《财务与会计》“企业合并会计的经济后果分析”,第一作者,2004.8,《会计研究》“美国联邦政府会计的难点热点问题”,第一作者,2004.11,《会计研究》“财务报表舞弊行为特征及预警信号综述”,第一作者,2004.12《财务与会计》“资产减值差异比较及其启示”,独著,2005.1《会计研究》“审计技术革命帕累托改进”,第一作者,2005.4《财会通讯》“扭转造假成本与效益失衡的重要砝码”,独著,2005.5,《会计研究》“泰科公司治理生态与财务舞弊案例剖析(上),第一作者,2005.7《财务与会计》“泰科公司治理生态与财务舞弊案例剖析(下),第一作者,2005.8《财务与会计》“盈余管理新动向:基于大陆上市公司的案例分析”,第一作者,《台湾会计研究月刊》2006年04月“CFO不等于UFO:CFO亟待精准定位”,第一作者,《财务与会计》(理财版) 2006年04月“从耀眼明星到蒙羞于世:朗讯财务舞弊案例剖析”,第一作者,《财务与会计》 2006年04月“上市公司报表粉饰新动向:手段、案例与启示(下)”,第一作者,《财会通讯》 2006年02月“从微战略到大悲剧的蜕变:微战略收入舞弊案例剖析”,第一作者,《财务与会计》2006年01月“上市公司报表粉饰新动向:手段、案例与启示(上)”,第一作者,《财会通讯》 2006年01月“从SAS看财务报表舞弊风险因素有效性分析”,独著,《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11“购买法和权益法结合下合并报表编制研究”,独著,《财会通讯》2006.12“OPM战略对财务弹性和现金流量分析的影响”,独著,《财务与会计》2006.12“新会计准则的影响分析”,独撰,《财会通讯》2007.01“公允价值的十大认识误区”,独撰,《中国证券报》2007.5.10“后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报表粉饰趋势透视”,第一作者,《新理财》,2007.6;《第一财经日报》2007.11“财务报表分析的逻辑框架:基于微软和三大汽车公司的案例分析”,独撰,《财务与会计》,2007.10“公允价值变形记”,独撰,《财务与会计》,2007.11

二、克服合并财务报表局限性的思考(一)严格限定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范围。并不是所有企业合并的形式都要编制合并报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六十三条规定:企业对外投资如占被投资企业资本总额半数以上,或者实际拥有被投资企业控制权的,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特殊情况的企业可以不予合并,但应将其会计报表一并报送。(二)要体现效益大于耗费的原则。合并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要高于为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而发生的各项耗费。合并财务报表的效益是难以量化的,只能通过报表者使用信息进行决策后所产生的收益而加以合理估计。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要发生耗费,即在整理各项会计资料,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过程中,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此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过程中,要采取一切措施,使耗费最小化。如果耗费过大,会得不偿失。(三)统一会计期间和会计政策。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可能涉及到母公司与子公司的会计期间不一致,有的是日历年度,有的是自然营业年度或其他期限。这就要求子公司按母公司的会计期间编制个别会计报表。此外,母、子公司各自选择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可能不一致甚至相差很大,必须进行调整,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因会计政策弹性给会计信息带来的差异,使得合并财务报表所提供信息的相关性、可比性、真实性加强。(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健全企业会计机构。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过程中,有许多财务问题需要会计人员妥善处理,对企业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集团内各成员公司的机构设置合理、分工明确也是减少合并财务报表局限性的有利因素之一。三、小结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完善不仅需要在理论上不断探索,而且更需要到实践中去总结和归纳。这不仅仅是克服合并财务报表局限性的问题,而是解决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合并企业、跨国公司等应向外界如何披露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尤其在企业购并、兼并、跨国公司日趋昌盛之际,不应局限于公司会计报表这一传统形式。能否建立一套新的体系去解决提供企业集团综合会计信息问题?笔者认为在母、子公司各自编制会计报表的基础上,不再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而只提供几大财务指标,来反映企业集团的总体经营水平和财务状况。当然,指标的选择是相当困难的,但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新思路。参考文献:1 李林; 谈合并会计报表的局限性及改进建议[J]; 财会月刊; 2001年24期; 24-26 2 廖丹,周宇,李宏宇; 合并会计报表的局限性及其修正意见[J]; 上海会计; 2001年12期; 25-26 3 潘明华,俞善敖; 关于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中的几个特殊问题[J];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1年12期; 29-31+2 4 潘秀丽; 合并会计报表问题研究[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1年03期; 61-64 5 苏君,胡燕,冯义秀; 关于合并报表特殊性的探讨[J]; 北京商学院学报; 2001年02期; 51-54

[1] 曹阳. 我国新旧合并财务报表相关准则差异分析[J]. 会计之友. 2006(07) [2] 高敏,唐洪广. 合并财务报表处理规定的主要变化[J]. 财会月刊. 2006(19) [3] 凌青. 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之国际比较[J]. 财会月刊. 2006(19) [4] 曹阳. 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合并财务报表》问题剖析[J]. 会计之友(下旬刊). 2006(06) [5] 张俊龙. 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缺陷及其改进[J]. 财会月刊. 2006(18) [6] 李刚. 谈合并财务报表新会计准则的特点[J]. 商业会计. 2006(07) [7] 崔晓钟. 不同合并理念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J]. 财会月刊. 2006(07) [8] 刘文辉. 实体理论:我国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选择——《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变化[J]. 商业会计. 2006(03) [9] 孙长学. 合并会计报表理论选择[J]. 财会研究. 2006(01) [10] 王治安. 合并报表问题研究[J].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06(01) [1] 曹阳. 我国新旧合并财务报表相关准则差异分析[J]. 会计之友. 2006(07) [2] 高敏,唐洪广. 合并财务报表处理规定的主要变化[J]. 财会月刊. 2006(19) [3] 凌青. 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之国际比较[J]. 财会月刊. 2006(19) [4] 曹阳. 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合并财务报表》问题剖析[J]. 会计之友(下旬刊). 2006(06) [5] 张俊龙. 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缺陷及其改进[J]. 财会月刊. 2006(18) [6] 李刚. 谈合并财务报表新会计准则的特点[J]. 商业会计. 2006(07) [7] 崔晓钟. 不同合并理念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J]. 财会月刊. 2006(07) [8] 刘文辉. 实体理论:我国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选择——《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变化[J]. 商业会计. 2006(03) [9] 孙长学. 合并会计报表理论选择[J]. 财会研究. 2006(01) [10] 王治安. 合并报表问题研究[J].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06(01) 记得采纳我答案啊,有财富值多给点

合并会计报表问题的研究论文

以公司为例的会计论文题目:

1、××集团公司合并会计报表问题研究。

2、××企业内部控制优化路径研究。

3、××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4、××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5、××公司会计内部控制问题浅析。

6、××事件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治理的启示。

写论文注意事项:

1、论文题目选定后,基本上不能有太大变动,但可以进行细节上的修改。

2、提交大纲时,不只是每章一两句话,弄个四五行交过来完事。而是整篇论文的大致结构和框架要说清楚:研究目的和意义;分为几个部分说明;每个部分的大概内容是什么,都要交代清楚。

3、论文写作一开始就必须严格按照教务处论文的模板来,从封面、摘要、正文一直到参考文献,以及页脚注释的所有格式,都必须一模一样,注意,是一模一样!否则到了后面再修改会有很多格式问题发现不了。

4、如果有人很傻很天真地问,老师,论文应该怎么写啊?这种问题我一概不回答。如果真有此疑问者,请直接登陆学校图书馆网站的期刊网去观摩几篇,体会一下正规论文的写法。

5、一些概念和定义,不要在脚注中写来自“百度百科”,即便你就是在百度当中查的,也要找到这句话的源材料,一般百度的下方都会有源链接,要写出这个概念具体出自哪本书或者哪篇期刊文章

6、论文全文结构要严谨、完整,目录、摘要、致谢等内容应按学校要求进行撰写,并按校方要求修改论文的格式。论文所用标点符号要规范,逗号、句号、分号、冒号、引号等符号需要正确使用。论文题目不能太长,要写得简短,建议不要超过20个字。

这里有一篇,可以引用: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及经济策略探究,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内容被你被你采用,一定要感谢我哦!:) 商学院进修教师 李天蕾 内容摘要:财务报表分析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和分析的一种基本手段,但由于现行企业的财务报表、财务分析指标以及财务分析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这使得企业财务分析和评价有失客观。为了帮助信息使用者有效的利用财务报表分析做出正确的决策,本文就影响企业财务分析发挥作用的各个角度进行一些探讨,并对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局限性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看法。 关键词:财务报表 财务分析指标 财务分析方法 局限性 解决策略 一、财务报表分析概述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是指以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为依据和起点,采用专门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目的是了解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衡量企业目前财务状况并且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帮助企业利益集团改善决策。财务分析的最基本功能就是将大量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加工、整理、比较、分析并转换成对特定决策有用的信息,着重对企业财务状况是否健全、经营成果是否优良等进行解释和评价,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 财务分析的起点是财务报表,分析使用的数据大部分来源于企业公开发布的财务报表。因此,正确理解财务报表是财务分析的前提。财务分析的结果,是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做出的评价。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财务分析与评价的结果并非绝对准确。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企业财务报表、财务分析指标和财务分析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对财务报表分析产生不利影响,致使它的作用并没有完全的发挥出来,分析的结果与预期往往存在着差距。本文拟对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产生的原因与相应的对策进行探讨,使报表使用者在利用财务分析结果时,能够克服局限性对财务报表产生的影响,从而客观、准确地把握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情况,为信息使用者正确做出决策提供有利的保障。 二、财务报表的局限性 企业财务报表是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价的基础,财务报表的局限性决定着财务分析与评价的局限性,它的局限性常常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会计政策与会计处理方法的多种选择,使不同企业同类的报表数据缺乏可比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坏账的计提方法、对外投资的核算法、所得税会计的核算方法等,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即使是两个企业实际经营完全相同,两个企业的财务分析的结论也可能有差异。 (二)会计估计的存在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也较大 会计报表中的某些数据并不是十分精确的,有些项目数据是会计人员根据经验和实际情况加以估计计量的。比如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允许在0.3%----0.5%之间选择,对于股份有限公司来说还可以自行掌握;固定资产的净残值率允许在3%----5%之间估计。确需超出此范围也是允许的,只是报经税务部门批准即可。其他如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的确定等都不同程度地含有主观估计因素。因此,会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的质量必然受到这些人为估计准确程度的影响。由于会计程序方法的使用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则企业财务报表之间的可比性较差。资产项目的计量因采用不同计价方法和会计原则,无统一标准,有可能导致资产负债表上得出的合计数失去可比性,变得难以理解,这无疑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比如,固定资产的净值只是按历史成本减去累计折旧计算出来的,折旧的计算隐含着很大的主观估计,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并不代表其现行市价,所以也不能详细反映固定资产的技术状况和盈利能力。 (三)通货膨胀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企业财务报表的数据都是用货币计量的,这就必然受价格水平的影响。币值稳定是货币假设的内容之一,若币值并不是稳定不变呢?面对这种情况,会计都仍以假设币值稳定为前提,依然采取历史成本原则,这必然会使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数据存在较大的不真实性。 其一,通货膨胀影响资产负债表的可靠性。由于通货膨胀,对货币性资产而言,当物价上涨,其实际购买力下降,报表中列示的货币资产额与实际购买力不一致。实物资产的情况则相反,实物资产均按历史成本反映,它们代表不同时期货币购买力的购置价格。持续的物价上涨使得实物资产的现时价值远远高出其账面价值,往往越是长期存放的资产低估现象越严重。从负债方面来看,货币性负债在物价上升时可为企业带来利润;而非货币性负债由于需要在将来以商品或劳务偿还,物价上涨时会使企业造成损失。其二,通货膨胀同样影响着损益表的可靠性。损益的确定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而不是收付实现制,这样损益也不可避免的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收入是现时的,而成本是历史的,在通货膨胀情况下,由于资产的低估导致成本偏低,因此会使收益虚增。以上这些影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数据的真实性的情况必然会影响到我们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分析和评价。 (四)财务报表的编制重结果,轻过程 财务报表通常只能说明企业理财结果、经济效益成果,而不能具体反映其经济内容的实现过程。比如,资产负债表上所反映的只是某一时点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静态状况,并不能明确反映企业管理当局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如何筹措资金,对筹措来的资金又是如何具体加以运用的,是否及时偿还了债务等。又如,通过损益表人们只能了解到企业所取得的收入是多少,至于收入是如何具体取得的却很难了解到。这无疑给财务报表分析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 (五)财务报表缺乏一定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财务报表中一些应该反映的内容没有得到有效的反映,从而影响对企业的分析评价。这是因为列入表中的仅仅是可利用的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实际上,企业有许多经济资源或是受到客观条件制约,或受到会计惯例的制约并未在报表中得到体现。比如企业的人力资源、企业自创的商誉、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市场竞争优势等未在报表的资产项目内反映;再如,准备很快出售的长期资产,未做记录的或有负债, 为他人担保的项目对一个企业的变现能力或偿债能力都存在重大影响,但以上这些信息并未在财务报表中得到恰当反映, 影响了它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三、财务指标分析的局限性 (一)财务指标分析的主观局限性 设计财务指标体系的初衷是为了帮助财务报表的使用者能更好地了解、掌握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但由于财务报表是由企业的财务人员根据有关的法规、制度、准则等编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人为的差错和失误,甚至恶意隐瞒。不同的分析者对同一张报表可能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对报表分析的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1.分析者分析能力的局限性 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与评价通常是由报表分析者来完成的。然而,不同的财务分析人员对财务报表的认识度、对财务报表的解读与判断能力、以及掌握财务分析理论和方法的深度和广度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往往理解财务分析计算指标的结果就有所不同。如果分析人员没有全面了解各项指标的计算过程和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仅仅看计算结果,是很难全面把握各项指标所说明的经济涵义的。另外,分析者对财务指标的认识,仅仅依照书本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来测算分析几个独立的财务指标也是不够的。既要有理论知识做基础也要有丰富的从事该工作的实际经验做后盾。因为不同的企业在进行财务分析时所侧重的财务指标和分析目的是不一样的,如果缺乏实际经验,就很难准确理解财务指标所传递的财务信息,这样必定会影响财务指标的分析。所以,理论必须还要与实践相结合才会更完善。 2.分析者有意操纵财务指标的行为 财务报表数据的信息质量受制于企业管理当局的职业道德。众所周知,办企业的目的都是为了营利。然而,营利的方法和途径却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通过正当的艰苦经营来谋取利润,也有人通过不正当的操作来谋取私利。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非常普遍,几乎使人们丧失了对股票市场的信心,并由此而带来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普遍的诚信危机。由于目前会计制度采取权责发生制为基本原则,内部人员可以利用这一制度虚构某些交易与事项,从而达到内部人员希望达到的财务数据,借以操纵利润。 (二)财务指标分析的客观局限性 1. 短期偿债能力指标的局限性 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在短期债务到期以前可以变现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分为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指标。由于流动资产一般在短期内能够转化为现金,所以用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若单纯根据这两个比率指标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做出判断,难免有失偏颇,这也是短期偿债能力固有缺陷之所在。 (1)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的比值。企业常用该比率反映其短期偿债能力的强弱,这一比率值越高,表明流动资产超出流动负债的程度越高,即企业短期负债的安全程度越高。这意味着企业可以保障债权在到期日得以偿还,并在清算时不会受到重大损失。但这种有效性是很有局限性的。首先,流动资产中有相当部分是不具有清偿能力的。比如存货的变现能力较弱是大家早就一致公认的。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产品品种的推陈出新、竞争的加剧,存货变现的不确定性也在加剧。企业对存货的采购若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控制系统,就会造成所购材料过时、贬值、失去原有的使用价值,甚至报废。而没有及时售出的产品也会面临更新换代而遭受贬值的风险,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企业资产数额巨大,但资产质量差,残次冷背的存货是原因之一。其次,流动资产中还有一些项目是不能变现的。比如待摊费用、预付账款、预付费用,虽然从性质上来说将其视作一种流动资产,但事实上它并不具备变现支付的能力。所以,有时候,高流动比率并不一定表示企业对短期债务具有很高的清偿能力。再者,财务比率指标自身结构的局限性决定了它有效性的局限。例如,很高的流动比率一方面说明企业对短期债务有很大的安全保障,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资产中有相对高比率部分是以流动资产的形式存在。这意味着,企业对资产的利用率低,资产闲置,收益低下,管理松懈;同时也可以说明企业经营观念的保守,没有充分利用企业目前的短期融资能力。 (2)速动比率是速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的比率,是流动比率的辅助性指标。很多人认为速动比率更科学,因为速动资产扣除了变现能力较慢的存货,但公允地评价存货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因为,确实存在的存货仍然有变现的价值,在很多情况下存货的成本和市价之间相差很大,对存货的速动性要有全面的认识。影响速动比率可信性的重要因素是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而已经呆死的应收账款虽然表面上符合速动的定义,实质上已经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可言。我国资产负债表上的应收账款无法完全作为偿还流动负债的一项来源。企业资产负债表只反映了应收账款的总额及其编报日的坏账准备余额,并不能反映企业应收账款的质量究竟如何,不能说明企业的应收账款在其最长的信用期内能够收回的数额。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在计算流动资产或速动资产时把一些超过企业信贷期限,发生坏账可能性较大的应收账款包含在内,从而影响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对短期偿债能力的确切反映。另外,应收账款有时甚至不符合流动资产的定义。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1年的1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被耗用的资产。那么2—3年账龄的应收账款就不符合这个定义,而3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是要全额计提坏账准备的。当速动资产中含有大量的不良应收账款时,企业就必然无法准确判断其短期负债偿还能力,许多企业正是抓住了此弱点进行报表粉饰误导信息使用者。 2.上市公司重要财务指标的局限性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最重要的财务指标是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但人们在使用这几个财务指标时也应注意其存在的局限性问题。 (1)每股收益的局限性 每股收益=本年度净利润/年末普通股份总数,它表明普通股在本年度所获的利润,是衡量公司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比率指标。在计算这个比率时,分子是本年度的净利润,分母是年末普通股份总数,一个是时期指标,一个是时点指标,那么分子、分母的计算口径不完全一致。该公式主要是适用于本年度普通股股数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有学者认为,将年末普通股份总数改为加权平均普通股数是比较妥当的,但本年度的净利润却有着较大的不确定性。首先,存在人为的粉饰和会计政策等自身缺陷带来的局限性,前已述及。其次,每股收益不能反映公司经营风险的大小。在收益增加的同时风险往往是随之增加的。如通过负债融资来增加投资,扩大经营规模后可能会增加每股盈余,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公司的财务风险,每股盈余的波动幅度将变大。这些风险是无法从这个指标上体现出来的,而投资者在评价公司股票的投资价值时,是不能只顾及其目前的盈利性而忽略其背后的风险的。再次,在计算每股盈余时,普通股股数是一个“份额”概念,不同的公司股票每一股份在经济上不等量,它们所含有的净资产和市价不同,即换取每股收益的投入量不相同,限制了每股收益不同公司之间的横向比较。这意味着投资者不能简单地根据不同公司的每股盈余来比较不同股票投资价值的高低,那么投资者只可以根据这个比率指标进行纵向比较来衡量公司盈利性的发展趋势。 (2)每股净资产的局限性 每股净资产=年度末股东权益(或期末净资产)/年度末普通股数,表示发行在外的普通股每一股份所代表的股东权益或账面权益。在进行投资分析时,只能有限地使用这个指标,因其是用历史成本计量的,既不反映净资产的变现价值,也不反映净资产的产出能力。例如,某公司的资产只有一块前几年购买的土地,并且没有负债,公司的净资产是土地的原始成本。现在土地的价格比过去翻了几番,引起股票价格上升,而其账面价值不变。这个账面价值,既不说明土地现在可以卖多少钱,也不说明公司使用该土地能获得什么。 (3)净资产收益率的局限性 该指标是用来反映所有者权益的收益水平的,其计算公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年末股东权益,另一种是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这两个计算公式的分子都是净利润,分母则有区别:一个是年末净资产;一个是年初净资产和年末净资产的平均值。从理论上讲,净资产收益率是一种投资报酬率,理应由企业一定时期内取得的净收益与企业在该时期用于经营的净资产相对比。企业在一定时期用于经营的净资产是不断变化的,为了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应以净资产的加权平均数作为计算依据,但这样又过于复杂,从简化计算的角度考虑,分母用年初和年末净资产的平均值,同分子的当年净利润相比较似乎更为合理些。另一方面,“年末净资产”项目由于已经剔除向股东派发的现金股利数额,导致采取不同股利政策的公司,其“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口径将产生差异。 3.现金流量比率指标的局限性 大家知道,真正能用于偿还债务的是现金流量,现金流量和债务的比较可以更好地反映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所以,目前对流动性分析所采用的现金流量指标一般是以现金流量为基础来讲的。比如:(1)现金到期债务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的债务;(2)现金流动负债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3)现金债务总额比=经营现金净流量/债务总额。一般来说,这些指标数值越高,表明企业偿债能力越强,其支付债务有保证;而从企业资金的合理利用来看却不一定。比率太高,可能是因为企业拥有过多的现金,未能很好地在经营中运用的缘故。因此,公司应根据行业具体情况确定最佳比。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对公司的偿债能力的衡量指标用的是“经营现金净流量”,但是公司的任何一种现金来源无论是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还是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都可以用于偿还企业的债务;再者,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它的性质、规模以及不同会计期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有较大差别,使上述各指标在横向和纵向可比性上都存在较大缺陷,都用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来分析肯定有失偏颇。所以,若将分子所用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改为三项现金净流量的总和,来计算现金流量比率会更好些。 4.部分财务指标计算公式标准不统一带来的局限性 有些财务指标的计算公式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使企业财务分析不准确。比如(1)对速动资产的界定有多种说法:有界定为“流动资产-存货”的;有界定为“流动资产-存货-预付费用”的;也有界定为“流动资产-存货-预付费用-待处理损失”的;这必然会影响速动比率的可比性。(2)对存货周转率比率也没有统一界定。有的企业采用“销售成本/平均存货”,有的企业采用“销售收入/平均存货”,还有的采用“销售成本或销售收入/期末存货”,(3)对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公式分子部分,有的企业采用销售收入扣除折扣和折让后的销售净额计算,而有的企业用销售总额计算;同样公式分母部分,有的企业采用平均应收账款扣除坏账准备后的净额,而有的企业仅仅采用平均应收账款总额计算;(4)对总资产报酬率指标公式分子部分,有的企业用净收益来计算,而有的企业用净收益与利息费用之和计算。这样,不同企业之间的同一财务比率指标就失去了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不可避免地影响指标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四、财务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进行财务分析所使用的主要方法有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它们通过报表项目及其数据之间所揭示的财务关系的研究,给使用者提供了大量有助于他们做出正确决策的财务信息。但其固有的局限性也是显著的,我们分别来看其局限性: (一)比率分析法的局限性 1.比率分析法自身的局限性 比率分析法是一种事后分析方法,主要是针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另外,比率分析是针对单个指标进行分析,综合程度较低,在某些情况下无法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 2.比率分析法受财务报表局限性影响 由于比率分析法主要是依据财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因此,财务报表上所反映的财务信息的局限性会影响比率分析法也必然会影响企业财务分析。这主要是针对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而言的。资产负债表是静态报表,只能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依此计算出来的相应资产负债表的比率也只能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的状况,无法据此准确预测企业未来的情况。损益表虽能反映动态情况,但由于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影响使得损益表也不是一张精确的报表,从而据此计算出来的各比率指标有失准确性。再由于报表中的数据主要采用货币计量,对报表内的数据资料能够计量,而对一些报表外的信息,如未做记录的或有负债,未决诉讼,为他人担保等都没有在报表中反映所以也无法通过比率分析进行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事后财务分析很难满足相关使用者的需求。 3.比率分析法缺乏一定的相关性和预见性 比率指标的计算一般都是建立在以历史成本、历史数据为基础的财务报表之上的,这使比率指标提供的信息与决策之间的相关性大打折扣,弱化了其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服务的能力。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一般都是反映其过去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但是,过去的财务状况对预测未来只具有参考价值,并不能代表企业的未来前景。而且,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相对于它所反映的经营决策和经营活动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因此,以反映企业过去情况为主的财务报表数据为基础计算得出的比率指标所提供的信息,经常不能很好地指导一个企业面向未来的经营、投资和筹资决策。 4.比率分析法重“量”不重“质” 通常比率分析法都是大量单纯数量指标的堆砌,而忽视对问题实质性的剖析。比如会计政策、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等对企业会计报表有影响的各因素都会对比率分析产生影响;各种比率指标的计算公式、名称等尚无统一标准也给分析运用带来很多麻烦;比率分析所采用的种种数据,一般都没有按一般物价水平进行调整,在通货膨胀时期,各种财务分析比率会失去原有的意义。再者,企业对会计信息的人为操纵也会影响财务比率指标,这样会误导信息使用者。比如有的企业赶在报表编制日前将贷款还掉,事后再设法借入,这样会使企业的流动性比率所揭示的信息缺乏真实性;另外,某些外界因素在企业的会计报表不作列示,这些都会影响比率分析的准确度,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二)趋势分析法的局限性 趋势分析法是指与本企业不同时期指标相比,一般是运用数年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比率进行财务分析,这比分析单个财务报表能了解更多的情况,特别是企业发展趋势。趋势分析法不仅能给分析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变动趋势方面的信息,而且还能为财务预测、决策提供依据。但是趋势分析法也有其局限性:1、趋势分析法所依据的资料,主要是财务报表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由于通货膨胀或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和会计换算方法的改变,使得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可能不具有可比性。 (三)比较分析法的局限性 比较分析法是指通过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确定指标间差异与趋势的方法。财务分析极为注重比较,因此,比较分析法也是财务分析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之一。比较分析法在实际操作时,比较的双方必须具备可比性才有意义。然而数据是否可比则受众多条件的制约,如计算方法相同、计价标准一致、时间长度相等;在进行同行业比较时,要使其具有可比性,至少应具备三个条件:(1)同行业的业务性质相同或相似;(2)企业的经营规模较为接近;(3)经营方式相近或相同。这些条件自然限制了比较分析法的应用范围。而且会计数据都是用货币计量的,这就必然受价格水平的影响。由于不同地区的价格水平存在差异,各企业业务关系在区域上又不尽相同,其必然导致不同企业价格水平的差异,从而使之缺乏可比性。而价格水平的波动,则使不同时期的数据间更无可比性可言。 五、改善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的几点看法 (一) 提高财务报表分析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无论采用哪种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分析人员的恰当判断都是非常重要的,分析人员的判断力对得出正确的分析结论尤为重要。所以,加强对财务报表分析人员的培训,提高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对报表指标的解读与判断能力,并使他们同时具备会计、财务、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和企业经营等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现代化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财务分析理念,逐步培养和提高自己对所分析问题的判断能力,可以极大地减少和控制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 (二)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全面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1.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现代企业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这些外部环境有时很难定量,但会对企业财务报表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要影响,比如会计报表外部信息等。因此,在定量分析的同时,需要做出定性的判断,在定性判断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进行定量分析和判断。充分发挥人的丰富经验和量的精密计算两方面的作用,无疑可使报表分析达到最优化。 2.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 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和财务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我们所看到的信息资料,特别是财务报表资料一般是静态的反映过去的情况。因此要注意进行动态分析,在弄清过去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情况的可能结果对恰当预测企业未来有一定帮助。 3.个别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 财务指标数值具有相对性,同一指标数值在不同的情况下反映不同的问题,甚至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如资产管理比率中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越高,一方面反映企业平均收账期越短,应收账款的收回越快,收账的效率高、质量好;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企业的信用政策过于严格所致,这也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丧失部分机会成本。因此,在进行财务分析和评价时,单个指标不能说明问题,要根据某指标对其它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三)加强时期指标在整个财务分析中的份量 时点指标是指取自资产负债表中的数据,它们只代表企业某一时点的情况,而不能代表整个时期的情况。并且这类指标容易人为粉饰。现代的财务分析,不再是单纯地对资产负债表进行分析,而是向着以收益表的分析为中心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增加时期指标在财务分析中的份量,以避免某些人为的因素使财务分析的结果有假。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固然非常重要,它可为信息使用者进行财务决策、计划和控制提供较大的帮助,但我们也要认清财务分析与评价的局限性所在,并且在必要时做适当的调整,以利于正确决策。分析人员应该明确其不足之处并对症下药,努力完善财务分析和评价的方法和手段,确保财务分析和评价不断健全和发展。

刍议合并报表的局限性合并财务报表最早出现于美国。不少美国公司早在本世纪初之前就已公布这种报表。在1888年,美国的新泽西州公司法就对合并报表的编制有所规定。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在税法中强制规定母子公司合并纳税,使得大部分控股公司都开始编制合并财务报表。1940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又规定证券上市公司必须编制和提供合并财务报表,使得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成为证券上市公司的法定义务。我国也在1995年2月,由财政部颁发了《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它明确了我国企业集团编制合并报表的目的、范围、内容和程序等,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一些方法,体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思想。随着我国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入,股份制将是组建企业集团的一种主要企业经济体制,进而促使上市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满足海内外证券市场和有关各方对会计信息的需要,编制企业合并财务报表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合并财务报表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能提供有关母公司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经济资源,以及整个企业集团的经营成果等方面的综合信息,同时也全面地反映了母公司的股东在企业集团中的权益。然而,合并财务报表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拟就合并财务报表局限性的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一、合并财务报表局限性的辨析(一)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的特性是造成合并财务报表局限性的客观基础,主要表现为:1.编制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其性质主要是财务的,一般用货币单位来定量并表述;2.编制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是近似计量的结果,而不是精确计量的结果,除少数例外以外,各种计量都是依据规则和惯例的近似计量,而不是确切的数目;3.编制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是反映已经发生的业务和事项的财务结果;4.财务报表只是对企业作出经济决策所需的一种信息来源,决策者需要将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与来自其它方面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信息结合起来;5.通过编制财务报表来提供和使用信息,要花费一笔代价,代价不仅包括直接用于提供信息的资财,还包括披露信息可能对某一组织产生的不良影响。(二)合并财务报表不能反映企业集团内各法律主体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因为合并财务报表拓展了会计主体的观念,从经济主体的角度,反映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合并财务报表把两个或更多的独立法律主体的资源和业务活动,作为一个实体,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把合并主体的资源和业务活动结合在一起。合并财务报表强调的是经济实体,而并非是法律主体。企业集团内各子公司的个别经营状况和经济绩效,在合并财务报表上得不到揭示。就集团企业内某一个别公司的债权人来讲,就不能满足其对信息的需要,因为企业集团内个别子公司的债权人,他需要了解的是该子公司这一独立法人的还款能力。因为假如该子公司不能清偿债务,债权人却无权要求母公司偿还其债务。此外债权人以合并报表提供的信息来进行决策,可能会导致误解。比如合并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债务对资产总额的比率,可能向子公司的债权人提供不同于按法律主体计算的资产保障率。这样合并报表提供的财务信息,对各子公司的债权人有一定的局限性。合并财务报表是把整个集团的所有成员结合在一起,其中某一家子公司的流动财务状况不好,可能被另一家流动财务状况好的子公司所抵销。(三)合并财务报表上所反映的总资产,并不是企业集团所能动用的总资产。因为有些企业虽然是企业集团的子公司,但控股公司并不拥有子公司的全部股份。未拥有的那部分股份,为子公司的少数股东所拥有。拥有这少数股权的股东还需要使用子公司单独的财务报表。即使控股公司享有100%的股份,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合并财务报表上所披露的资产项目并不能代表企业集团所能动用的总资产。例如:控股关系仅是暂时性;母公司拥有子公司实际发行的有表决权股份50%以上,但子公司处于法律上的改组或破产过程中;母公司与子公司各自经营的业务性质完全不同;子公司所在国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子公司的外汇收入并不能完全汇入国内。在控股公司有少数股权的情况下,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就不是企业集团全部的股东权益,因为其中剔除了少数股权,而且子公司的资产、负债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计价。其属于母公司权益的部分,是按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计价的(采用购买法合并),而属于子公司的少数股份的权益部分则仍然是按账面价值计价的。(四)合并财务报表虽然能向母公司的股东提供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流转的信息,但它不能为股东预测和评价母公司和所有子公司将来的股利分派提供依据。股利分派取决于每个企业的留存收益政策、资产构成、法律限制以及企业对将来的财务预测,所以,合并资产负债中即使存在大量的合并留存收益以及较强的现金流转能力,并不能保证纳入合并报表中的每个公司都能够分派现金股利。同样母、子公司法律上是独立的,子公司所实现的净收益在股利分派之前,母公司并不能动用。在跨行业的多样化经营公司,由于母公司及子公司的经营范围、经营内容相差很大,合并财务报表的数据,不能按行业标准比率分析。在合并财务报表上计算出来的各种比率如存货周转率、盈利能力率等,往往既不能反映子公司的绩效,也不能代表母公司的绩效。(五)在一些跨国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上,其金额是按选定的某一汇率对不同国家的货币折合的结果。但在不同的国家,货币购买力水平是不同的,特别在外汇市场剧烈变动的今天,这种折合还受外汇汇率、利率、各国经济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外币报表的换算方法又有流动与非流动法、货币与非货币法、时态法、现行汇率换算法等多种方法。所在国的会计理论和惯例也不同,这样一来,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相当复杂,即使是集团的各子公司采用相同的折算方法,各国货币购买力水平不同也制约着合并报表信息的真实性。况且,要求拥有上百家甚至上千家的跨国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采用相同的折算方法,又谈何容易?(六)合并理论的不成熟性制约着合并财务报表的使用。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通常有购买法和权益法。而合并企业选择哪一种方法有着十分明显的主观性,由于两种方法在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处理上有许多差异,结果会影响企业合并的各个方面。例如采用购买法时,被合并企业的资产、负债项目按公允价值合并到母公司中,这有悖于历史成本原则,因此产生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其处理又有多种意见。有的认为应把差额记为商誉(负商誉),而商誉的处理又有三种不同的方法。采用权益结合法不会出现商誉和资产增值等问题,但它的使用受到各种限制,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第16号意见书中,明确规定采用权益结合法的12项条件。随着企业兼并和合并现象日趋频繁,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日趋复杂化。当母公司分次取得子公司控股权益时、母公司出售子公司部分股份、子公司不按此比例向原股东增发股份、集团内部企业相互持股等,对这些问题,合并理论需要不断补充和发展。

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研究论文

1.论知识经济体系中的管理会计知识经济以知识为生产要素的核心,而人是知识的主人。形成一种能促使人的聪明才智和开拓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发挥的机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物质、精神的许多层面。因而与此相适应的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就不应是单一化的,而必须是灵活、多样化的,包括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静态信息与动态信息;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物质层面的信息与精神层面的信息,等等。使之与知识经济的特点和要求相适应,并据以形成多视角的激励机制,在高层次上激发员工的奋发创新精神,借以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无穷无尽的智力源泉。 智力资产和相应的智力资本的确认、计量及其效益的评价与分配等,将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在知识经济体系中,智力资本(Intellectualcapital)及与其相对应的智力资产(Intellectualassets)作为人类超常智慧的结晶,是企业创造超常效益的最基本的源泉。它们的确认、计量及其效益的评价与分配等,将在管理会计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因为,在知识经济中,智力资产与传统的作为管理会计师所熟悉的物质资产(Physical asset)与财务资产(Financialasset)有所不同,它们作为人类超常智慧的结晶,是生产价值很高的知识产品的基本生产要素。而与智力资产相对应的智力资本,则是智力资产创造者所拥有的知识产权。这两个范畴所反映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会计上表现为“借方”与“贷方”的关系。在这里必须着重指出,为了正确反映智力资产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必须把它同通常所说的无形资产区别开来。如前所述,智力资产是指具有非凡的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而无形资产则是他们的超常智慧已经物化了的部分,在现有文献中,对无形资产的相关问题论述较多,而对本文所说的智力资产则极少涉及。因而我认为,对知识经济中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智力资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并通过周密的确认、计量与评价程序,将它们的价值同现有其他资产一样,以“智力资产”项目列记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同时以相同的金额列于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本”项下,并同对企业投入现金或其他资产而形成的“资本”一样,参与收益的分配,以实现价值的创造与分配的统一。这样做,也体现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精神。至于已入帐的智力资产的金额,则应视其寿命周期内不同阶段的增值或减值情况,相应地进行调整或逐次摊销。由于这是知识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内容上的一个新发展,目前的认识还是初步的。因而必须把它当作一个新的专门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地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投资方案效益的评价要从财务效益向全方位效益转变。现行管理会计对投资方案的效益评价,主要考虑财务效益,而且把重点放在寻求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节约上。这种做法是导源于劳动密集型或低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条件,从知识经济的要求来看,无异于舍本逐末。知识经济既是以知识为核心生产要素的经济,自应以智力投资作为基本的投资取向。与此相适应,投资方案的效益评价,就应站在时代的高度,面向国际大市场体系,从整体观和长期观来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尽可能超前地在人才开发、科技开发和产品开发等方面投入足够资金,力争在这些领域超前地取得创造性成果。因为在知识经济体系中,人才的知识优势和创新精神,是企业的生命。依靠深厚的人才、科技积累,谁能最先推出具有独创性的产品(因为它享有专利权),谁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占领世界市场,从而为企业全面、长期地提高其竞争、发展能力奠定牢固的基础。由此而取得投资效益,是属于高屋建瓴式的全方位效益,它是传统的、狭隘的财务效益根本无法比拟的。因此在知识经济体系中,投资方案的评价与选优,应以方案可能产生的全方位效益作为基本的出发点。 具体地说,在知识经济体系中,投资于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生产经营的电脑化、自动化水平,可能产生的全方位效益可进一步区分为直接效益(如直接人工成本的减少、能源成本的节约、废料的减少、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存货的减少等)、间接效益(如减少占地面积、保障劳动安全、改善生产条件等)和无形效益(如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的弹性、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改善企业的社会形象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等)三大类。利用这三大类指标对先进技术设备的投资决策进行效益评价,如何量化它们,据以得出较具体的数据,是传统上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但对以上三类指标进行较具体的分析,可以看到,有些指标易于进行量化,并可直接采用货币计量的方式;有些指标只可从它的某一个侧面进行量化,据以得出的数据具有较大的不完全性;有些指标则难以用具体的数据来较确切地反映其可提供的效益。以下举例说明。 一般地说,上述第一类反映直接效益的指标易于进行量化,且可用货币计量其效益的大小。如存货减少,一方面可以减少存货的仓储费用,并且可以相应减少在存货上占用资金所需支付的代价(利息费用)。 上述第二类反映间接效益的指标,有的可以量化,有的只可从它的某一侧面进行量化。例如占地面积的减少,可以用由此而少支付的租金反映其效益,在经济发达地区房地产租金极为昂贵的情况下,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但从保障生产安全、避免工伤事故这一因素看,其效益可以部分地用减少保险费的支付来反映。但人的生命是无价的,由此而避免了人员的死亡,其效益就无法用货币来计量了。再如,改善生产条件,使劳动者的健康不致受到伤害,虽可用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来反映,但劳动者在比较舒适的条件下进行工作,由此而导致劳动热情、工作效率和敬业、乐业精神的提高,其可能产生的效益就难于进行量化了。 上述第三类反映无形效益的指标,虽有些包含了可部分量化的因素,但它们的基本方面都是难于量化的。例如,产品质量的提高虽可通过废、次品和修复、赔偿成本的减少而显示其效益,但在大的方面,由于产品质量超群而提高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程度和改善企业形象等而可能增加的效益,就难于进行量化了。又如,顾客的满意程度,虽可通过顾客的投诉、订货撤消和销货退回等而部分地表现其负效益,但由此而形成的对企业的不信任感,从全局上有损于企业的声誉和形象,其可能产生的负效益就难于量化了。 由此可以看到,先进技术设备投资决策的效益评价,对有关指标的量化问题不能作绝对化理解,量化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为决策者正确地决策提供相关的参考数据。数量信息只是信息的一种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形式。对于难于量化的指标,只要将有关情况较完备地进行收集、分类、整理,并据以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洞悉其中所隐含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和基本规律,亦足以为决策者正确地决策提供重要依据。至于那些可以量化的指标,如果脱离活的情况而只提供死的数据,其作用也是极为有限的。因此在效益的评价中,必须特别强调数量因素与质量因素并重,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数量计算与综合判断相结合。显然,面临的问题越复杂,涉及的可变性因素越多,决策者的综合判断就越重要。而综合判断的成效如何,则主要取决于决策者的素质、经验和水平。由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涉及的越是属于高层次、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的决策,越有赖于决策者根据相关材料(包括量化的和非量化的相关材料)进行高屋建瓴式的综合判断,才能得出既具客观现实性又具科学前瞻性的结论。由此而形成的具有远见卓识的决策方案付诸实施,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否则将事与愿违,甚至导致巨大损失。

1 标题: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研究目的:了解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相关方法,结合我国国情,比较分析适应我国企业合并的相应方法。内容:1、企业合并的涵义及不同合并形成;2、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及适应情况;3、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国际比较;4、我国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的选择及理由。参考资料:《财经研究》2001、1,“企业合并的基本会计方法及其比较分析”,邓小平;《财会月刊》2000、12;“购买法与权益联合法的比较分析”,宁宇新;《时代财会》2003、5;“对我国企业保并会计方法选择的现实思考”,万宇洵、李典和;《高级财务会计学》万宇洵主编,西南财大出版,“第三章,企业合并会计”;《会计研究》合并会计报表问题研究课题组:“论控制与合并财务报告问题。2 标题: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相关研究目的:辨别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规定;2、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国际国比较;3、关联方交易的定价政策;4、关联方关系的披露分析;5、关联主交易的规范措施;6、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准则的进一步完善。参考资料:《企业会计准则(制度)选解》万宇洵编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7;《会计准则讲解与操作》闫德玉等,中国财经出版社,1997年;《财会月刊》2002、11“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的合并会计报表编制”,孟宇;《财会月刊》2003、1,“寻探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价格的监管体系”,车嘉丽,《黑龙江财会》“加强关联方交易披露和监管的对策”,雷鸣等;《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关于关联方说明”等。3 标题:或有事物的分析研究目的:了解或有事项的意义和种类,掌握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内容:1、或有事项的涵义与种类;2、或有事项的确认;3、或有事项的计量;4、或有事项的帐务处理及披露;5、或有事项准则的不足与建议。参考资料:《会计研究》,1996、3,“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林斌;《会计研究》“关于我国或有事项准则的有关问题”,宣和;《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2003年版,经济科学出版社;《企业会计准则(制度)选解》万宇洵编著,2003年,湖南大学出版社;《特区会计》“正确认识和处理或有事项”张虹;《上海会计》“试谈或有事项确认为负债时的会计核算”王锡岚等。4 标题:会计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原则及方法探究目的:掌握已有的会计调整事项的处理原则和方法,熟练运用其要求处理实际问题。内容:1、会计调整事项的涵义和内容;2、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调整处理原则和方法;3、会计政策变更事项的调整处理原则和方法;4、会计估计变更事项的调整处理原则和方法;5、会计差错更正事项的调整处理原则和方法;6、对调整事项的处理原则和方法改进建议。参考资料:《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制定,相应学习辅导资料及继续教育的教材,《企业会计准则(制度)选解》万宇洵编著,湖南大学出版社;各种会计杂志上相关论文。5标题:实质量于形式原则的运用分析目的:结合实际把握实质重于形式的精神,旨在会计实践中灵活加以运用。内容:1、实质重于形式为什么是修正性原则(要义);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确认收入时的表现;3、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融资租赁业务中的表现;4、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确认资产时的表现;5、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其他方面的运用;6、对该原则在具体准则中进一步体现的建议。参考资料:《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财政部制定,“实质重于形式探析”万宇洵,《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4期;近几年来有关财会杂志上相关文章。6 标题:重要性原则在具体准则中的体现目的:分析研究重要性原则的要义,融会贯通其在会计实践中的运用。内容:1、重要性原则的要义分析;2、重要性原则在干具体准则中的体现;3、具体准则中重要性原则表现的分析;4、进一步完善我国具体准则的建议。参考资料:《企业会计准则》2002年版,经济科学出版社;《企业会计准则(制度)选解》2003年,湖大出版社;近几年来有关会计杂志的相关论文。7 标题:试论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的二重性目的:介绍人力资源计量的两种方法:成本法和价值法,探讨建立人力资源会计成本计量与价值计量并存的二重模式。内容:1、人力资源计量的成本法,其优点和缺点;2、人力资源计量的价值法,其优点和缺点;3、采用二重计量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采用二重计量模式的具体做法。参考资料:《人力资源会计专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略论人力资源会计的几个问题》,财会通讯,2002,6。8 标题: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研究目的:探讨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内容:1、会计职业道德概述;2、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3、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具体措施。参考资料:近三年的会计杂志、报纸,如《会计研究》《FIOI财务会计导刊》《财会通讯》《财会月刊》《上海会计》《四川会计》《财会月刊》等。9 标题:商誉会计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此论文的写作,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商誉领域的专业知识。内容:1、商誉的基本概念;2、商誉的确认;3、商誉的计量;4、商誉的摊销;5、商誉的诚值;6、商誉的披露。参考资料:1、邓小平《商誉会计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FASB、AcSB、ASB、LASB、AASB、等有关国际组织关于商誉的会计规范。10 标题:知识经济对会计的挑战及其对策目的:阐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面对。内容:1、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2、知识经济时代所面临的挑战;3、面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对策。参考资料:《管理会计学》(人民大学出版社)余绪缨主编;有关报刊杂志。 11标题: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若干问题探讨目的: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的地位相当重要,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报告对确定企业价值有重大意义。内容:1、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的地位;2无形资产的确认问题;3、无形资产的计量问题;4、无形资产的披露问题。参考资料:《无形资产会计》(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于长春);《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计量的影响》(《会计研究》1999、2,唐学松);《无形资产的特征与评价》(《会计研究》1999、2,崔也光。12标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思考目的:理论联系实际,探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意义与途径内容:1、简述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2、剖析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3、提高会计信息的措施和途径。参考资料:《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因素分析》《财会研究》2002、11,《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危害及对策》《事业财会》2002、5;《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探讨及其监管机制创新》《当代财会》,2002,5。13标题: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目的:分析会计信息质量的企业制度因素;探寻提高信息质量的相关途径;分析改善 公司治理结构的会计学途径。内容:1、会计信息质量的决定因素分析;2、公司治理结构的相关分析;3、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结构的相关关系分析;4、提高信息质量的治理结构措施;5、改善治理结构的会计途径。参考资料:《公司治理》、《企业管理与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研究》,2000、6;《公司治理中的会计确定》,《会计研究》,2002、4;《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行为》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1。14标题: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目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在较长时间内一直在困扰着各方面的信息使用者,其失真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危害之大,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通过本文的论述,更进一步控制,克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内容: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1、会计信息失真的种类及其主要表现;2、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分析;3、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参考资料:1、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大举措——感悟《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研究,2001,2,黄世出刘维;2、《银行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对策》——《金融会计》2000年第7期;3、《财经理论与实践》200人年第1期“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4、《财务与会计》——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99年第5期等。15 标题: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治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措施。内容:1、会计信息真实性概述(含义,重要性等);2、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特征、危害;3、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4、治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具体对策。参考资料:近三年的会计杂志、报纸,如《会计研究》《FIOI财务会计导刊》《财会通讯》《财会月刊》《上海会计》《四川会计》《财会月刊》等。16标题:我国会计规范问题研究目的:探寻我国会计规范的具体形式,会计规范体系的完善等。内容:1、会计规范的意义;2、目前会计规范的现状、体系、形式、有效性等;3、会计规范体系的完善;4、提高规范有效性的措施。参考资料:王开田。会计规范理论结构;陈亚民,会计规范论;陈箭深,会计研究,2001、1;葛家澍,会计研究,2001,1。17标题: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研究目的:分析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因,为规范会计政策选择提供指南。内容:1、会计政策选择存在的原因;2、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因;3、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则等;4、规范会计政策选择的必要性;5、规范选择的原则、方法。参考资料:《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分析》,《会计研究》2000,3;“试论会计政策的选择原则”《会计研究》1999、2;《会计选择论》。18标题: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相互协调的思考目的:从降低遵循税法的成本着想,探讨有关经济业务处理中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相互协调问题。内容:分析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关系,探讨如何尽量做到二者的协调,并以某类经济业务的处理为例,说明如何协调。参考资料:《企业会计制度》;有关税法规定;2002-2003年有关报刊中的相关资料。19标题: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研究目的:研究资产减值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具体问题。内容:1、资产减值准备概述(含义、意义、理论依据等);2、《企业会计制度》关于资产减值准备规定的若干突破;3、执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规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成因);4、对于八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规定和操作的具体建议。参考资料:近三年的会计杂志、报纸,如《会计研究》《FIOI财务会计导刊》《财会通讯》《财会月刊》《上海会计》《四川会计》《财会月刊》等。20标题: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其完善目的:完善的资本市场需要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作为市场经济初期阶段的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存在很多不足与缺陷,如何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一个重要课题。内容:1、探讨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意义;2、分析我国目前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缺陷及原因;3、提出完善我办会计信息披露的改进思想。(可参考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会计信息披露治理经验)参考资料:《会计研究》、《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现金流量表》《企业会计准则——中期财务报告》,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分部报告〉《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理论与证据》(吴联生:2000,厦门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会计域秩序与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吴联生:2002,经济研究)等。21 标题:关于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理论探讨目的:从理论上分析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必然性和措施,为会计国际化的实践作指导。内容:会计国际化的理论解析,影响会计国际化的因素,目前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现状,加速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对策和措施。参考资料:〈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财会通讯〉〈财会月刊〉。22标题:浅议我国加入WTO与会计改革目的:我国加入WTO后,会计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我国现有的会计管理系统,面对新的环境应如何进行改革和调整,从而更好的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内容:文章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综述:1、“入世”后对我国会计环境的影响;2、加入WTO后会计改革的目标与设想;3、适应国际环境,改革中国会计。参考资料:1、〈向二十一世纪我国会计的改革与发展〉,上海会计2001,(1);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会计问题论文摘编〉上海会计,2001,(2);3、加入WTO会计怎么办〉会计之友,2002,(2);4、,〈加入WTO与中国会计改革〉时代财会2002;5、〈加入WTO与我国会计行业应作出哪些调整〉——当代财经2002。23标题:国有企业经理人期权激励问题研究目的:通过写作本文,学生应熟悉经理人期权激励的基本原理、基本要求与操作方法,掌握我国国有企业经理人期权激励中的特殊问题等。内容:1、经理人期权激励的涵义与功能;2、国有企经理人期权激励的必要性与重要性;3、国有企经理人期权激励的难点解决措施。参考资料:1、谢德仁,刘文:,〈关于经理股票期权会计确认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2年第9期;2、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经济研究〉,2000(3)。24标题:论合伙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资格目的:通过写作本文,学生应掌握合伙事务所的特点及其对合伙人的要求,掌握我国合伙人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参考资料:1、王善平:〈合伙会计师事务所中的私人财产与创新能力〉,〈会计论坛〉2002年第2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王善平:《独立审计的诚信问题》,《会计研究》,2002年第7期。25标题:试论财务管理目目的: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内容:介绍国内外关于企业财务目标的几种主要观点;运用经济学理论论述如何定位企业财务目标。参考资料:《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财务与会计导刊》。26标题:试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目的:理解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财务目标观点,能比较各自的优劣,并结合当前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内容:1、简述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财务目标观点,并作比较。2、财务目标选择的原则标准;3、我国选择何种财务目标。参考资料:《现代企业财务目标选择》《湖南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有关财务目标理论的分岐综述》《财会月刊》2002,2;《企业财务目标的比较与选择》《交通财会》1999,3。27标题:非营利组织财务问题探讨 目的:本题为在非营利组织上( 如学校、科研单位、非营利医院等)工作或对非营利组织财务感兴趣的同学准备。目的在于将所学的财务管理知识,与非营利组织的实际相结合,探讨有关财务问题。 内容:就非营利组织的某个或某些财务问题(如收入、支出、筹资等),探讨非营利组织财务与企业财务的异同以及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优化。只要求就某一个或几个问题论述,不要求全面论述。 参考资料:1、何进日主编《财务管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王名编著〈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张彪《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策略》,《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期;4、张彪、张士建《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若干基本问题探讨》《云梦学刊》2003年第4期;5、2002—2004年有关报刊中的相关资料。28 标题: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目的:提示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经营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内容:1、资本经营在国有企业中的运用状况;2、国有企业资本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国有企业资本经营主要问题产生的根源;4、解决国有企业资本经营中存在有主要问题的对策(或改进设想)。 参考资料: 1、范恒山,资本经营:走出误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李丽伟,浅议资本经营,现代会计,2002年第4期; 3、余建春,建立和完善国资运营新机制,国有资产管理,2001,5; 4、 郭元唏,资本经营,西南财经大学出版,1997版; 5、陈光鸿,关于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几点思考,上海会计,1997,11; 6、韩晓亮,资本经营应注意的七天风险,财务与会计(财政部),2002,12;29标题:制造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比较研究 目的:通过比较对作业成本计算进行系统的阐述。 内容:1、两种成本计算的基本原理;2、作业成本法产生的背景;3、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步骤;4、通过实例进行比较。 参考资料:《现代管理会计》湖北科技出版社,李宏健主编;《成本管理会计》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杨修发,朱启明主编。30标题: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研究目的:通过对内部控制理论发展过程的研究,结合我国西部控制理论研究和实施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探讨内部控制的有效方法。内容:1、阐述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及最新研究成果;2、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现状和实施现状(实施现状可结合河南郑亚集团等典型案例分析);3、存在的问题与差距;4、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参考资料:1、《内部控制的性质与现代特征》《审计研究》2002年第2期;《中美内部控制评审准则比较》《审计研究》2002年第5期;《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实证研究》《审计研究》2003年第4期。

我认为还是资本市场的简单些,一,现在热点,很多人写一些文章,你只要把提纲列出来。自己想一个大概的框框就可以了。然后在网上搜索相应的段落。基本就没问题了。但要注意前后连接通顺。多写几遍,多看几遍,再筛选出来没用的语句。就基本成功了。我的毕业论文就是这么写的。呵呵。。。祝你好运了。

浅析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

购买法把合并方取得被合并方净资产看成是一项交易,同企业购置一般资产的交易一样,没有本质区别。以下是我为您搜集整理的浅析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论文,希望您能喜欢。

摘要: 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购买法和权益联合法。二者处理的计价基础不同,对企业合并后产生的会计信息有着不同的影响。文章主要分析吸收合并下两种方法对合并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财务指标的影响,并对其合理性和不足作粗浅评价。

关键词: 企业合并;购买法;权益联合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合并现象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经济生活中,是现代大公司形成和发展的有效手段。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达到规模经济、拓宽经营渠道、开辟投资新领域或市场,往往会通过兼并其他企业来增强自身的实力。本文仅对吸收合并下两种方法处理作一浅析。

一、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

购买法和权益联合法是企业合并的两种会计处理方法。企业合并准则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前者采用类似权益联合法,后者采用购买法。两种方法在具体的会计处理、产生的经济影响、理论依据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

第一,购买法。

购买法把合并方取得被合并方净资产看成是一项交易,同企业购置一般资产的交易一样,没有本质区别。因此,购买法要求按公允价值反映被合并方的资产和负债,并将其公允价值体现在合并方的账户和报表中。购买成本按作为对价付出的资产、承担债务或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计入,购买成本与取得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商誉。由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大多属于非关联企业之间的合并,作价往往是以市价为基础,交易相对公允,所以采用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

第二,权益联合法。

权益联合法把企业合并看成是各参与合并企业的经济资源的联合,是股权联合行为,不是一家企业购买另一家企业净资产的交易行为。因此,计价基础不应改变,合并方取得被合并方的资产和负债应按原账面价值反映,合并方所取得净资产的入账价值与进行合并作为对价付出的资产、承担债务或发行权益性证券账面价值的差额,应调整所有者权益的相关项目,不确认为商誉。通常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发生在同一集团内部企业之间,属于关联企业之间的合并,作价的公允性较弱,所以采用权益联合法进行会计处理。

二、两种方法处理结果的分析

由于两种方法在进行账务处理时所应用的计价基础不同,因而往往会对合并方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第一,对合并方财务状况的影响。

购买法下,合并方是将被并企业的资产、负债按公允价值并入,而权益联合法则是按账面价值并入,在物价上涨或被并方的资产质量较好的情况下,资产的公允价值往往会大于账面价值,还可能伴有商誉存在,这样购买法报告的资产规模较大,而负债一般不会发生变动,因而净资产数量优于权益联合法,应用权益联合法报告的资产规模较小。

第二,对合并方经营业绩的影响。

购买法下报告的资产价值一般高于权益联合法,这些资产以后又会转化为成本费用,若存在商誉的情况下,还有计提减值准备的可能,企业未来的经营成本将有所加大。另外,权益联合法下的合并通常是发行股票相交换来完成,购买法通常采用支付货币资金或承担债务方式来完成,还要负担举债的利息费用,因此企业合并后报告的盈利能力购买法小于权益联合法。

第三,对合并方生产经营的影响。

购买法报告的利润较低,可以减少所得税现金流出,使企业分红派现的压力减少,现金可以沉淀在企业,增加企业发展的后劲,生产经营中资产耗费的价值是按公允价值补偿,通常不影响资产的更新和简单再生产的进行。权益联合法报告的利润较多,会增加所得税现金流出,对生产经营中资产耗费是按较低的账面价值补偿,因而资产价值难免存在补偿不足,必然会影响资产将来的更新,可能还存在虚盈实亏的现象,投资人的资本难于保全。

第四,对合并方财务指标的影响。

权益联合法报告的利润较高,资产和净资产较少,因而资产收益率较高,反映的资金周转速度同样快于购买法,能带来较好的财务报告效应。但反映的偿债能力(如资产负债率)往往弱于购买法。如果账面价值高于公允价值,则结果正好相反。

三、对两种会计处理方法的评价

购买法按公允价值入账,更能反映企业合并是公平交易的结果,投资者能更好地了解所获资源的现时价值,有利于对合并作出决策。但合并后一般报告的利润较低,对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不能正确评价合并后经营成果。又因为商誉也仅仅确认被合并方的,合并方的不确认,采用不同的政策也是不合逻辑的。

另外,现阶段产权交易市场不很成熟,再说每种资产评估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资产评估的结果公允性难以保证,还可能存在人为操纵的现象,公允价值可靠性较弱。

权益联合法按账面价值入账,账面价值是有原始依据的,不易被人为操纵,合并时只需将各项目金额直接相加,会计处理简单易于操作,而且符合历史成本会计原则和持续经营会计基本假设。但是,权益联合法不体现资产现实价值,企业可能暗藏着潜在的盈亏。

若账面价值小于公允价值,企业立即出售并入的资产就可迅速增加当期利润,容易掩盖本身的经营亏损,为粉饰其业绩提供了操纵空间,即使资产不出售,合并后资产耗费各期也是以较低的价值补偿,从而报告的利润也会较高,甚至存在虚盈实亏现象,侵蚀投资人的资本。

四、结束语

企业合并两种会计处理方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用性,但在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从实践中看,购买法的适用性较权益联合法广泛,财务信息的可比性与透明度较强。

但是我国现阶段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仍有一定的数量,权益联合法目前有存在的必要,因此在现阶段市场经济情况下,企业合并两种方法并存是现实的。我国经济的发展还相当滞后,企业合并在理论和实务上还不很完善,这就需要我们去发现问题并规避其劣势,进一步完善理论并与之国际惯例完全接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人民出版社,2010.

2.黄唏,周国光.企业合并会计核算有关问题再思考[J].财会月刊,2011(5).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