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微生物与免疫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微生物与免疫毕业论文

为了更好的提高微生物食品的安全性,对微生物的检验技术的发展就变得十分的重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食品微生物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食品微生物 实验教学 实验开放管理

【论文摘要】: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中,本文从精心选择实验内容,有效组织管理实验教学,引进综合考评机制并加强开放管理实验室方面进行思考和 总结 ,以期确保实验课安全、有序、成功的完成,达到教学目的。

实验教学是高等 教育 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课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巩固已学到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活跃思维、提高创新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是普通微生物学的延伸。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在系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食品微生物学检测技术、分离纯化技术、鉴定技术、发酵食品的制备技术、食品加工与保鲜技术以及现代分子微生物学实验 方法 等。通过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出不仅具有丰富理论知识,而且能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并熟练操作的高技能人才。

如何加强食品微生物实践教学的组织指导,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一直是我们关注和探索的问题。下面简单谈一下我们在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1 精心选择实验内容,调动学习积极性

随着食品工业和微生物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食品微生物学及其实验课的内容也不断扩展,而实验课既受理论课内容进度的限制,又受课时及实验室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要在有限的课时内,系统、科学地完成食品微生物所有的实验项目是绝对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实验教师在掌握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的前提下,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和食品微生物的研究动态,精心设计实验课教学体系,合理选择实验项目。

选择实验内容,我们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首先要求学生对食品中常见细菌、酵母菌、霉菌、乳酸菌进行观察,掌握其性状特征和培养生长条件。学会识别哪些是有益菌,哪些是有害菌,利用有益菌的代谢活动制造更多的发酵产品,提高食品的质量,同时防止有害菌引起食品腐败变质以及食物中毒。其次选择有代表性的发酵食品作为实验内容,使学生了解利用微生物生产发酵食品的整个过程,通过这些实验使同学们对食品发酵有一个总体印象,并能举一反三。最后对不同的食品和发酵食品设计实验,让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检测技术、分离纯化技术、鉴定技术。并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和食品研究 热点 介绍食品工业发展的前沿动态。

实验设计过程中,不仅有验证性实验,更多地引进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学生分成几人一组,让学生从实验设计,自己选择原材料,准备实验材料,试剂的配置,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等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最后写成规范的实验 报告 。学生对此积极性很高,甜酒酿、酸奶、腐乳等都是同学们喜欢并制作的发酵食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所学内容贯通,并熟悉掌握各个环节的操作步骤,这对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在工作岗位上独立开展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2 强化基础技能的训练,有效组织管理实验教学

食品微生物学是在掌握微生物的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无菌操作观念的培养、正确使用、掌握微生物的实验仪器,如光学显微镜、灭菌消毒器械等都非常重要。但基于很多原因,学生的这些基础技能还是很薄弱,所以我们在进行食品微生物的每一个实验的每一个步骤中只要涉及这些基础性的知识,都会给予强调,亲自演示。

学生微生物基础技能培养和形成,不是一两堂课能完成,也不是单单有老师演示后学生就可以掌握,必须让学生每人亲自动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硬件等条件限制,人手一套实验器材不现实,那么在有限人力、有限资源情况下,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动手操作并熟悉实验过程,有效组织和管理实验教学过程就尤为重要。

(1)首先任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充分做好预实验,对实验的关键步骤和关键操作点都做到心中有数,在授课过程中有重点地强调,并分析某步骤出现问题可能会出现的结果。

(2)每次实验之前任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就实验进行积极的沟通,不仅对实验准备的物品和材料沟通,更要对实验的组织过程协商。

(3)在实验过程中则需要任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相互协作,并充分发挥学生班干部和小组长的作用。课堂理论教学课和实验课最大的区别在于,实验课更注重学生的动手参与,以及实验过程出现问题发现问题的及时解决。 (4)教师要严于律已,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实验过程中耐心指导,热情帮助,回答好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并随时纠正不正确或不规范操作。

3 加强实验课考核,引进综合实验考评

实验课的成绩给定,往往包括实验课出勤率和实验报告成绩两方面综合。所以首先就要求教师认真考勤,只有学生的出勤率有保证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其次,要求实验报告书写规范,详细完成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实验失败要分析原因。同时教师也对实验报告认真批改,实验报告是对实验的总结,也是对实验课质量高低的检验。通过对实验报告的批改,可以发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际教学中,实验报告雷同和抄袭的现象比较多见,为综合考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对实验技能的掌握,建议今后引进期末的综合实验考评:即将各个试验项目设计成不同的实验题目,让每个学生随机抽取并在有限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操作,视完成的情况给予评分。比如:“食品中常见菌类的平板培养”考察了无菌操作、培养基的制备,对食品中常见菌类平板接菌技术;“食品中常见菌类的形态观察”考察了革兰氏染色,各真菌形态辨别等。在进行具体考核过程中,可把每个考核的内容进行量化定出详细的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每一个操作环节现场打分,并对同学进行现场提问,让学生进行答辩。

4 有计划推进实验室的开放 加强实验室开放管理

微生物实验室的开放是对食品微生物实验课的有益补充,能强化、巩固、提升对食品微生物课程内容的理解,我们鼓励学生设计和开发自己的科研项目,而且学校有很优厚的资金加以支持。但是开放实验室不是无条件的,有时因实验操作不当引起的安全隐患是很严重和难以预料。因此实验室开放时管理须给予加强。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利用校园网建设实验网站,公布开放实验项目的题目、时间和地点,供学生选择和预约。

专人负责学生的科研队伍,对菌种、标准品、和学生用到的有毒有害物质要有专人负责,注意保管,不随意丢弃,做好无害化处理。对使用仪器学生做好使用登记,实验物品注意清洗、归还、交接。

总之,食品微生物实验课,只有提高对实验教学活动的认识,精心选择实验内容,合理有效组织和管理实验过程,并加强实验课的考核,在此基础上,推进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加强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就能确保实验课安全、有序、成功的完成,达到教学目的,也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 赖建平.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入手加强化学院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07,2:77~79.

[2] 潘蕾.实验室开放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9:131~133.

[3] 陶思源,食品微生物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4:211~212.

[论文关键词]:食品微生物 教学改革 多媒体课件

[论文摘要]:针对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 文章 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和成绩考核标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为食品微生物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科学,通过对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的教学,使学生能辨别有益的、腐败的和病原的微生物,从而在食品制造、保藏过程中,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控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动,以防止食品的变质[1]。该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技术性实用性强,是食品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中,除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传授外,也注重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法和体会如下:

一、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变换教学立场

教师的备课不是简单的“背课”[2],是在对教学内容熟悉的基础上,优化内容,根据食品微生物学知识体系的要求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主动,启发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充分发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作用。要改以往课堂以教师讲为主,学生被强迫坐于课堂,不能也不敢出声的传统教学模式,做到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自身主动地进入到学习状态,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如“食品微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课程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在授课时间上有前有后,为了避免相近课程某些内容重复,我们进行了授课内容的优化。对于先修课程生物化学,已讲过“物质代谢”内容,则以学生为主角,让学生课下查阅资料丰富相关知识尤其是一些科研论文(这样可以启发学生发现更多问题),然后课堂向教师提问的方式来完成这部分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提问的难易做到由浅及深地回答,帮助学生回顾已忘或还未掌握的内容。学生在提问时,允许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老师答疑时要尽可能多联系一些日常生活的实例和本学科当前研究的最新进展,用简练、幽默、易懂的语言回答相关问题,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感觉到自己是课堂主角,要发挥主角作用。

二、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传统的板书加挂图的食品微生物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学生的信息量。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当今教育科学及教学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3]。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食品微生物教学中,使教学效果前所未有的提高。首先,多媒体技术使直观教学成为可能。将微观世界在课堂上生动再现,其效果胜过任何语言的描述。其次,多媒体提供的信息量远远大于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可以观看多幅图片,阅读多篇教学材料,这个数量可以是传统教学的几倍。第三,多媒体将多种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提供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课件、动画、相关网络声像资料及新闻报道等。

食品微生物学,不仅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发展迅速,而且个体微小,学生对它的认识远不如对宏观事物,再加上其营养方式、遗传类型多种多样、代谢机制错综复杂,学生往往感觉其知识繁琐、抽象和难以理解。针对这种情况,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通过flash动画、PPT课件、高清晰显微照片、动态显微录像等CAI教学软件,使微观世界宏观化、教学内容形象化[4]。例如,把细菌、真菌、病毒的显微世界以色彩丰富、直观清晰、生动形象的三维画面或科教电影形式展示给学生,以动画的形式表现出细菌鞭毛的运动、T偶噬菌体的增殖、主动吸收的方式、细胞的分裂过程等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而且可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加大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讲课的效率。

三、采取形象化教学形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强化抽象理论与具体实例结合,增加学生对抽象理论的感性认识和接受能力。食品微生物学主要讲解了微生物在食品生产、贮运及销售过程的利害影响,但由于微生物的自身特性,我们很难就只有显微条件下才能观察到的细小生物让其形象化,宏观化。虽然多媒体已经在此方面有了很大改善,但要做到与具体实例联系更加紧密,更加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我们必须借助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例子来实现形象化教学。如,上课时我们将一些常见的白酒、红酒、酸乳、面包、酱类等发酵食品带入课堂来讲授微生物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并且通过与实验紧密结合,开展发酵酸乳来增强学生对微生物利用的认知,让学生自已亲自动手制作酸乳,品评自已的劳动成果,便于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重点。再如讲到微生物对食品的危害时,我们选用了一些发霉的粮食、发霉的马铃薯以及发臭的肉和罐头等进入课堂,这样在理论讲解时有现实的例子,无论从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掌握都因有了宏观感性认识而变得轻松容易。

四、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5]食品微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创造性学习奠定基础。那么如何在微生物教学过程中做到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呢?我们主要从三方面来做起。第一,因材施教。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智力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程度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不同的目标要求。第二,以“新”为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突出“新”的理念(即运用新思想,联系新理论,列举新课题等),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参加各种学术讨论会,大胆提问等方面都无疑会起重要作用,同时还赋予学生宝贵的 创新思维 。第三,多样化传授知识。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引入食品中微生物变化的课外观察,自行了解微生物的生长变化;鼓励学生课堂提问,学生课外查阅资料课堂以报告会形式进行教学内容讨论;积极开展相关实验,引入校园河水中微生物检测实验,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安排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五、强化实验教学,重视动手能力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技能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这一学科的在校大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前,普遍存在动手能力较差、实验技能欠缺的问题。充分利用现有的力所能及的各种条件,加强实验技能培训,是最快捷有效的弥补方法。

(一)课堂实验

食品微生物实验课开始时,讲明实验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努力使实验成功的要求变成学生头脑中的指令,使每位同学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实验当中去。从最基本的操作技术做起,抓住实验课上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基本技能。具体如下:

最初,教师进行实验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的详细讲解。

其次,以多媒体的形式将预先录制的实验过程向学生播放。这样既可以回顾理论教学内容加深实验印象,又可使学生初步了解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及实验中的关键操作,帮助掌握实验技能。

再次,教师与学生同时进行实验操作。这样进行实验,学生在观看了录像后对部分仍不明白或是记忆不清楚的地方可以通过教师演示与他们实验的同步,进行实验信息交换,从而让学生能够最短最及时最迅速地掌握正确的实验技能。

最后,进行实验总结,认真完成实验报告的写作和批阅,从中找出问题并进行集中答疑,进一步修正学生实验中的错误。

(二)课外实验

不定期安排学生在课外做些简单实验或集中安排学生课外进行实验技能训练。如在讲微生物腐败变质时安排学生课外取一空矿泉水瓶内装入校园河流中比较清澈的水,然后进行封口存放,直至水质变化产生腥臭。让学生通过这种现象来强化课堂所学内容,起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再如集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校园河水中微生物检测实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从实验设计到完成检测报告一系列工作,并且最后进行结果评比。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六、建立适合当代大学生的考核机制[6],正确评定学生成绩

实行理论和实验考试分离,突出实验,综合评定的考试模式。改以往教师授课内容为蓝本,学生考前背,考后忘的非正常态考试模式。将理论考查内容面放宽加大,强调与实际食品生产的联系,将知识点以命题形式溶入现实生活,做到“学以致用”。实验考试采用笔试和操作各占一半的命题形式,做到实验理论和实验操作并行,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两部分命题,达到理论、操作都掌握的目的。实验笔试以实验基本原理和关键操作步骤为主要命题范围,实验操作以抽签形式定,内容均为食品微生物必须掌握的实验内容,如显微镜观察、细菌染色、细菌计数等。最后学生成绩由理论和实验两部成绩再结合平时的课堂提问及实验情况进行综合评定,给出学生一个公平公正科学的考核成绩。通过这种模式考试既要求学生掌握了食品微生物的相关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实践证明,我们进行的食品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的大胆尝试是成功的。教学内容的丰富更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考核机制的客观化,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了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贾英民,食品微生物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243

[2]朱宏飞,微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几点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1)173~175

[3]梁峙,微生物教学中的CAI[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1,3(16),76~79

[4]李平、杜先锋、蒋军,运用多媒体课件好食品微生物学的尝试[J],高等农业教育,2002,10,42~44

[5]叶丹玲,如何在微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摘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仅影响到人类的健康,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及稳定,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研究新检验方法,快速推广普及有效检测技术越显重要。本文介绍了免疫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方法、快速测试片法、电阻电导测定法四方面的检测方法,并评述了他们的特点。随着生物等新技术新方法在食品微生物检验领域应用,文章对近几年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和方法进行介绍,这样做有效的提高了检测效率和检验速度。

关键词: 检测方法;微生物

0 引言

随着人们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细菌门”、“福寿螺”、“毒饺子”等名词的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根据WHO统计,全球每年有近15亿人感染食源性疾病,其中70%是食品中致病微生物污染引起的。各个环节中都有污染微生物的可能,包括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目前,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问题成为人们关注领域。

1 食品微生物分类及命名

微生物并不是生物学分类学上的专门名词,而是对所有形体微小,单细胞的或个体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的、甚至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统称。其群体非常庞杂,种类繁多,包括细胞型和非细胞型两类。凡具有细胞形态的微生物称为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型微生物按细胞结构又分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

2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及方法

2.1 免疫检测技术———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 (ELIsA)[1]

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抗原物质免疫应答性及其方法的生物-医学科学。免疫应答是机体对抗原刺激的反应,也是对抗原物质进行识别和排除的一种生物学过程。现代免疫学将“免疫”定义为:机体对“自己”和“异己”识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功能。

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是食品检验中应用的主要免疫检测技术。它的中心就是让抗体与酶复合物结合,然后通过显色来检测。具体说就是使抗原或抗体结合到某种固相载体表面,即与某种酶连接成酶标抗原或抗体,这种酶标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在测定时,把受检标本(测定其中的抗体或抗原)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不同的步骤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其他物质分开,最后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成一定比例。加入酶反应底物,底物被酶催化变为有色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可根据颜色反应的深浅来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2.2 分子生物学方法

2.2.1 核酸探针法[2] 核酸探针是将已知核苷酸序列

DNA片段用同位素或其他方法标记,加入已变性的被检DNA中,在一定条件下即可与该样品中有同源序列的DNA区段形成杂交双链,从而达到鉴定样品中DNA的目的,这种能认识到特异性核苷酸序列有标记的单链DNA分子就称为核酸探针或基因探针。与免疫学方法相似,探针也需要附加适当标记。以往研究的探针技术要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只在专门的实验室使用,而现在较热门的技术是以核酸杂交为基础的第二代技术一—比色计。该方法依赖核糖体RNA(tRNA)发育中储存的核酸成分进行检测。这种天然富含rRNA标靶序列的使用使得无辐射检测成为可能,同时又保持了与放射性同位素方法相当或者更高的灵敏度。总体说,核酸探针技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技术,特点是敏感、特异、简便、快速,缺点是一种菌就需要一种探针,目前尚未建立所有菌种探针,该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再者就是检验费用比较昂贵。

2.2.2 聚合酶链反应法(PcR方法)[2] 聚合酶链反应 (PCR)PCR是美国科学家Mllllis于1983年发明的体外快速扩增特定基因或DNA序列的方法。又称为基因体外扩增法,是一种体外选择性扩增DNA或RNA的技术。该方法通过对人工难以培养的微生物相应RNA或DNA片段扩增,检测扩增的产物含量,从而快速对饲料中致病菌的含量进行检测。PCR技术可直接检测样品中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肉毒梭菌等。

2.2.3 快速测试片法 快速测试片法是利用无毒的纸膜、纸片、胶片为培养基载体,快速、定性和定量检测试纸和胶片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方法,它是一种集现代化学、高分子科学、微生物学于一体的检测方法。对有些项目的测定,其准确度和精确度高,几乎与标准方法相媲美。其优点:第一,常规法需要时间较长,而且温度要求严格,而测试片操作简单,大大缩短了测试时间,以往许多实验室不能实施,不能达到及时检测的目的。第二,快速测试片可以在取样时同时接种,防止延长接种时间时由于细菌繁殖造成的数量增多,结果更能反映当时样本中真实的细菌数。第三,测定少量样品,不需配试剂,价格低廉,可随时进行,便于运输,携带方便,易于消毒保存,操作简便快速。

2.2.4 电阻电导测定法 电阻电导测定法原理是:在细菌生长繁殖期间,将大分子物质(蛋白质、糖类等)分解成有机酸、氨基酸等带电荷的小分子物质,改变其培养液的导电度。这样,通过电阻和导电度的数值变化,就可推算出样品含菌数。目前已开发出来的电阻电导检测器有:美国Vitek公司生产的Bactometer可适用于检测肉品、乳制品等含菌量;英国推出的Mathus系统,可用来检测牛乳、酿造液、鱼及海产品的含菌量[3]。

3 结束语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已逐渐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本文中罗列了几个方面的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技术,虽然很多技术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有的属于世界前沿,有的还处于发展阶段,但其应用价值日显突出。

参考文献:

[1]王兰兰.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1-93.

[2]杨向荣,江志毅等.快速方法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J].学术论坛,2006,5.

[3]周向华,王衍彬,叶兴乾等.电阻抗法在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中的应用[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3(10):73-75.

1. 食品安全毕业论文范文

2. 大专食品毕业论文范文

3. 食品加工论文范文

4. 医学微生物论文

5. 微生物学习心得

6. 关于畜牧兽医论文范文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杂志官网

进入大雪节气,大家又开始了跟各种病毒、细菌死磕的季节,也到了纠结“头孢唑林、头孢克肟、阿莫西林、青霉素……”吃还是不吃的时候。不敢吃的原因,就是怕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来了,感冒都需要吃抗生素吗?耐药性是怎么发生的?抗生素的耐药性可破吗?怎么破?

抗生素对八成感冒无效,你还在吃吃吃吗?

千万别再相信“吃点儿抗生素,感冒好得更快些”的谣言。因为人家感冒,也是分门分派的,不同门派的克星自然不同,万不可“一视同仁”。

感冒也叫伤风,学名叫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主要分为两种,病毒性的和细菌性的。通常来说,病毒性感染居多,能达到80左右,其中,鼻病毒、冠状病毒能占到60%。而细菌性感冒,则主要是由肺炎链球菌等引起的。

这么说,好像还是有些抽象,我们还是从最直观的症状来分辨这两种感冒吧。

病毒性感冒的症状主要是咽喉不适,流清鼻涕,轻微咳嗽,打喷嚏,鼻塞。有时也会发烧,但很少高烧到40度以上。而细菌性感冒的典型症状就是发高烧,流脓鼻涕(黄色的),咽喉肿痛,区别还是很明显的。所以,如果你清鼻涕流成河,跟过敏似的喷嚏不断,那很可能是被病毒性感冒袭击;如果你有脓鼻涕、浓痰,嗓子疼,还伴随高烧,那基本就可以断定是细菌性感冒了。

宝贝,你可能染上了病毒性感冒!

成人对自己的症状会比较敏感,看医生时也能清楚描述,那还不太会表达的小朋友得了感冒,怎么来区分种类呢?简单,扎指头做个血常规检查就行了。

如果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较高,就是细菌性感冒;如果白细胞正常或者较低,其他的淋巴细胞等计数较高,则是病毒引发的感冒。

分清病症了,该轮到抗生素上阵了吧?且慢!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管用哦!没错,就是那个只占感冒10-20%的少数派。而每年会问候你两三次的病毒性感冒,诱发它的病毒种类可达200种之多,目前在治疗方面仍处于“对症”治疗阶段。简言之,就是说,抗生素对八成的感冒都是没有作用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鼻病毒是造成普通感冒的主要原因

这与抗生素的制敌方式有关:它主要是通过干扰细菌核酸的合成、抑制核糖体的功能、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及叶酸的代谢等方式来杀死细菌,或者抑制细菌繁殖帮助免疫力杀死细菌。而病毒没有核糖体细胞壁,也没有相应的代谢方式,核酸合成也在人体细胞里进行,所以,抗生素遇到病毒,只能干着急,着实是无从下手。

1928年9月3日,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

小小细菌,为啥能耐药?

我们知道,抗生素对抗细菌性感冒确实是一把好手,但并非总能克敌制胜。因为细菌具有耐药性!

目前,几乎所有的病原菌都表现出耐药性,甚至还出现了很多多重耐药菌,也就是所谓的“超级细菌”。那么问题来了,这些细菌为什么会产生耐药性的呢?

其实这很好理解。如果你要杀死一种生物,它肯定会反抗。谁会乖乖交出自己的生命呢?细菌也不外如是。细菌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几十亿年,怎么会那么容易被灭绝呢?抗生素也是本来就在自然界存在的一种物质,细菌为了不被抗生素消灭,便会进化出耐药性;而那些能产生抗生素的细菌为了防止被自己产生的抗生素杀死,也会产生耐药性。所以你看,抗生素耐药性其实是一种自然现象。

不过,如今抗生素的滥用,加剧了耐药性这一现象。为何滥用会加剧耐药性呢?因为细菌的突变几率非常高,每一个细菌都有自己独特的基因组。无论何时,总是有一部分细菌对特定抗生素耐药。而滥用抗生素,就使得其他不耐药的细菌死亡,而耐药的细菌获得了生存机会,从而大量繁殖。耐药性就由此产生。

有的抗生素耐药基因在质粒上。质粒是一种独立于基因组的环状DNA,可以在不同细菌之间交流。所以,如果这种有耐药基因的质粒在细菌间复制交流,那很快就会出现一大群耐药细菌。从一个人传播到另一个人,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都是有可能的。这也是抗生素耐药性转变成全球性问题的一个原因。

即便一个细菌本来没有抗药性,但如果接受了抗生素刺激而并没有被杀死(比如只服用了几次而没有全疗程服用),其基因就会产生对应变化来抵抗抗生素。如果许多代细菌都受到了同样不足的抗生素刺激,那么这种基因变化就会稳定下来,并且遗传给下一代。因此,服用抗生素时,一定要严格遵医嘱或者按照说明书服用。不要自己随便吃几天就算完。当然,过量服用抗生素也是不好的,会损害人体正常的肠道菌群。

细菌有好坏之分,但它们在抗生素眼中是一样样的,遇到了一律杀无赦

耐药性是如何产生的?

好吧,我们接受细菌必然会产生耐药性这一自然现象,可是,这些家伙是怎么产生耐药性的呢?

细菌产生耐药性主要有四种途径。

第一种是产生灭活酶或者钝化酶。如β-内酞胺酶、氨基糖昔类钝化酶、氯霉素乙酞转移酶和MLS钝化酶等。这些酶会使得进入细菌细胞内的抗生素改变结构或者失去活性,从而不会对细菌产生影响。

第二种是细菌细胞膜的渗透性改变。这又有两种机制,其一是不让抗生素进入细胞膜。细胞膜相当于细胞的大门。要进入细胞膜,必须要通过特别的通道。本来抗生素都是通过一些膜孔蛋白进入细胞膜的。耐药性细菌会将这种膜孔蛋白进化消失,抗生素就无法进入细胞了。其二是产生消耗能量的转移泵。这种泵可以将进入细胞的抗生素再泵出细胞,进来多少就赶走多少,所以这也是一种耐药性的方式。

第三种是抗生素作用的靶点产生突变,无法与抗生素结合。抗生素要产生作用,都要有一个作用靶点。比如,青霉素要和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才能抑制细菌生长。如果青霉素结合蛋白突变,青霉素无法跟它结合,就无法发挥作用,从而使细菌对青霉素耐药。或者是产生一种新的可以和抗生素结合的蛋白,但是没有具体作用,通过这种竞争性作用来减轻抗生素对细菌的“危害”。

第四种是细菌形成一种被膜,完全阻止抗生素进入。

抗生素的耐药性,怎么破?

处理抗生素耐药性没有一个单一的、一劳永逸的方法,必须多学科协作才有可能解决。

要应对抗生素耐药性问题,首先要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将抗生素归为处方药,不要轻易在药房买到。

其次要注意循环使用抗生素,一段时间只用一种,这样可以让细菌在适应一种抗生素后被另一种杀死,过一段时间前一种又可以恢复效用。

第三,严格控制养殖业的抗生素用量。目前,养殖业对家禽家畜使用抗生素的情况太多,抗生素滥用的情况非常普遍。有的人可能会有疑问,对动物抗生素滥用对人类有什么影响?你想想,给牛注射抗生素后,抗生素可能存在于牛奶中进入人体,而人体有正常菌群,菌群中的细菌就会逐渐在这种轻微抗生素刺激下获得耐药性。

第四,要在医院等敏感区域建立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防止携带耐药性细菌的人群交叉感染细菌。要知道,细菌的传播是非常简单的,呼吸就会传播细菌。

第五,医药公司也要努力开发新种类的抗生素。仔细观察药品市场,你就会发现,已经很久没有发现新抗生素了。最近几十年,科研人员一直在进行半合成抗生素的工作,进展缓慢。

上面的建议比较偏向宏观和社会整体规范层面,下面就抛出三条对咱们普通人来说人人有责的“禁令”。

禁令一:不要随便服用抗生素,也不要随便要求医生开抗生素。必须先发现抗生素适应征,才能使用抗生素。要知道减少耐药性的唯一法门就是减少抗生素使用量。非必要,不使用。

禁令二:不要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随便吃抗生素。普通的感冒或者嗓子疼不需服用抗生素。只需对应缓解症状即可。

禁令三:在疗程内要用足抗生素,不要吃几天觉得病好了就自行停药。因为当你觉得病好了的时候,其实细菌通常并没有被杀干净。体内余下的细菌会逃脱免疫力的作用,偷偷进化出抵抗抗生素的基因。所以,一定要按疗程服用,吃够剂量!

参考文献:

1.高美英. 抗生素耐药性的挑战与控制对策[J]. 医药导报, 2004, 23(4):210-212.

2.Nicholas J.Ashbolt, Alejandro Amézquita, Thomas Backhaus,等. 抗生素耐药性环境中产生和转移的人类健康风险评估(HHRA)[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4, 02期(02).

3.李显志, 张丽. 细菌抗生素耐药性:耐药机制与控制策略[J].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11, 第5期(5):445-455.

4.曹志伟. 抗生素耐药性机理及对策[J]. 医药产业资讯, 2006, 2:43-44.

5.姜英, 王秉瑞. 抗生素耐药性机理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03, 03期(3):74-78.

6.高美英. 抗生素耐药性的起源、传播和对策[J]. 抗感染药学, 2005, 01期(1):1-3.

7.戴纪刚, 张国强, 黄小兵,等. 抗生素科学发展简史[J]. 中华医史杂志, 1999, (02):88-91.

8.奚小土, 罗翌. 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现状[J]. 西部中医药, 2004, 17(11):5-7.

9.韩宁, 王红霞, 张艳萍,等. 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和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血常规检测对比分析[J]. 吉林医学, 2014, 21期(21):4685-4686.

个人感觉里面的内容真的还不错!主要刊登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方面的研究论文、简报及评论,报道国内外学术动态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是核心期刊吗

微生物学杂志是核心期刊。

《微生物学杂志》创办于1978年,是由辽宁省科学技术厅主管,中国微生物学会、辽宁省微生物学会、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综合性期刊。

《微生物学杂志》的主要栏目有“大家专版”、“研究报告”、“专题论述”、“研究简报”、“技术与方法”、“教学与研究”、“专题译述”、“论文摘要”、“产品推广”、“技术讲座”、“成果与产品信息”及“会议简讯”等刊。

《微生物学杂志》的读者对象为中国国内外科研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企业人士、医生及生物学爱好者。

《微生物学杂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学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上网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收录期刊。

被《化学文摘》(CA)、《英联邦农业文摘》(CAB)、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等中国国内外检索刊物摘引和收录。

期刊方面的问题可以找【论文部落】了解

是的。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81年创刊,是中国科协所属的科技期刊,为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系列杂志之一,由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编辑出版。旨在反映我国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为本专业科研工作者提供信息服务,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本学科的发展。

微生物学与生物技术杂志

Current Opinion in Microbiology 《微生物学新见》英国 ISSN: 1369-5274, 1998年创刊,全年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8.005。著名微生物学权威专业性学术期刊,刊载本学科的研究成果、新进展评论、重要参考资料评注和文献题录。 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酶与微生物技术》美国 ISSN:0141-0229,1979年创刊,全年14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E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1.705,2005年EI收录227篇。刊载生物技术的基础与应用方面的研究论文、评论、专利和文献摘要。报道相关的经济、规章和法律信息。 Food Chemistry《食品化学》英国 ISSN:0308-8146,1976年创刊,全年1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1.811。发表原始论文,内容包括食品化学分析,化学添加剂与毒素,与微生物、感觉、营养、生理有关的食品化学,食物加工与贮藏中分子结构的变化,农药对食品的影响,食品工程与技术的化学质量等。 Food Microbiology《食品微生物学》英国 ISSN:0740-0020,1983年创刊,全年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1.592。刊载食品微生物学方面的论文、评论、会议报告、简讯和书评,涉及食品中微生物检验的新方法、食品中微生物的发生学与生物化学、食品防腐剂、食品包装系统、食品损坏与安全、发酵食品、食品佐料和食品酶等。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国际食品微生物学杂志》荷兰 ISSN:0168-1605,1984年创刊,全年24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2.499。国际微生物学会联合会和国际食品微生物学与卫生委员会机关刊物。刊载食品微生物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快报、述评及书评,涉及食品微生物学和安全性、食品质量和可接受性,以及相关的细菌学、免疫学、真菌学、寄生虫学、病毒学等。 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生物学与生物工程杂志》荷兰 ISSN:1389-1723,1923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E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0.948, 2005年EI收录211篇。1998年前刊名为Journal of Fermentation and Bioengineering,原为日本发酵技术学会出版的《发酵学和生物工程杂志》。1999年该学会改名后,刊物随之改名。刊载生物科学与技术以及相关生物化学工程、食品技术和微生物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论文、札记、评论和文摘。 Journal of Fermentation and Bioengineering《发酵和生物工程杂志》荷兰 ISSN:1389-1723,1923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1998年后名为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原为日本发酵技术学会出版的《发酵学和生物工程杂志》。1999年该学会改名后,刊物随之改名。SCI、E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0.948,2005年EI收录211篇。刊载生物科学与技术以及相关生物化学工程、食品技术和微生物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论文、札记、评论和文摘。 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微生物学方法杂志》荷兰 ISSN:0167-7012,1983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2.297。刊载微生物学研究与测定方法方面的研究论文和评论。内容涉及微生物的遗传学、生理学及新陈代谢,食品微生物学,生物技术,环境与应用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真菌学,原生动物学,藻类学,医学与兽医微生物学等(病毒学与免疫学除外)。 Microbes and Infection《微生物与感染》法国 ISSN:1286-4579,1999年创刊,全年15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3.154。主要刊载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主机(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 还朊病毒);当地感染的器官和组织的反应,包括本地及免疫病理;传染性疾病动物模型,包括防微生物非哺乳动物生物体;疫苗开发;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等方面的论文。 Microbial Pathogenesis《微生物病原学》英国 ISSN:0882-4010,1986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2.303。发表人和动物传染病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原始论文、评论和札记,涉及病原学、毒性因素、寄生感染与抵抗、免疫机理学、遗传学、病原体、原核膜机体、原生动物等。 Process Biochemistry《生化工艺》英国 ISSN:0032-9592,1966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1.796。刊载微生物应用于工业、农业、食品、医药、能源、污染处理等方面的研究论文,报道新产品、新设备、新技术和国际会议的消息。 Research in Microbiology《微生物学研究》法国 ISSN:0923-2508,1886年创刊,全年10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2.426。历史悠久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刊载有关基础微生物学、生理学和微生物遗传学、生态学、应用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细菌学和医学真菌学等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论文。不包括病毒学和免疫学方面的内容。 Toxicon《毒素》英国 ISSN:0041-0101,1962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2.255。刊载动植物组织和微生物肌体衍生毒素方面的研究论文。 Trends in Microbiology《微生物学趋势》英国 ISSN:0966-842X,1992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6.648。刊载传染病毒研究的讨论、评论及进展新闻和书评,涉及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病毒学生物技术和进化论等领域。 Veterinary Microbiology《兽医微生物学》荷兰 ISSN:0378-1135,1976年创刊,全年28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2.175。刊载家畜和家禽等动物微生物疾病的病源、病因、免疫、传染、预防、治疗、控制和药物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论文、简讯和书评

微生物学通报是核心的,相对而言自然是微生物学通报要好些,不过如果发表这个难度是有一定的啊中国科学院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微生物学会主编:何忠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内B401室邮政编码:100101电话:电子邮件:国际标准刊号:ISSN 0253-2654国内统一刊号:CN 11-1996/Q邮发代号:2-817单价:48.00定价:576.00获奖情况1992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优秀学术期刊三等奖1992年国家科委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00年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三等奖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国内外数据库收录中国《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波兰《《哥白尼索引》》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ProQeust数据库》中国《北大2011版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网络版)》》中国《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中国《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微生物学杂志主办单位:辽宁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单位:中国微生物学会 辽宁省微生物学会 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主编:张忠泽地址: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龙山街四段820号邮政编码:122000电话: 2976840电子邮件: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7021国内统一刊号:CN 21-1186/Q邮发代号:8-142单价:25.00定价:150.00获奖情况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学核心期刊国内外数据库收录中国《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网络版)》》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

微生物学杂志是核心期刊。

《微生物学杂志》创办于1978年,是由辽宁省科学技术厅主管,中国微生物学会、辽宁省微生物学会、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综合性期刊。

《微生物学杂志》的主要栏目有“大家专版”、“研究报告”、“专题论述”、“研究简报”、“技术与方法”、“教学与研究”、“专题译述”、“论文摘要”、“产品推广”、“技术讲座”、“成果与产品信息”及“会议简讯”等刊。

《微生物学杂志》的读者对象为中国国内外科研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企业人士、医生及生物学爱好者。

《微生物学杂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学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上网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收录期刊。

被《化学文摘》(CA)、《英联邦农业文摘》(CAB)、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等中国国内外检索刊物摘引和收录。

知疫抗疫生物论文

从2020春节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全国各地蔓延,让大家的心情极为复杂。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抗击疫情征文300字,欢迎阅读参考!

或许我们素不相识,可是我们都是“中国”这个大家庭的一员。最近,突如其来的“新冠状病毒”在我们身边不断蔓延,令人生畏。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紧紧的团结在一起,共同抗击,我们一定能战胜它!

当我们在温馨而又舒适的家里时,你们却在医院里日夜不停的遇病毒作斗争,当我们欢天喜地除夕时,你们却要面临生与死的考验,是谁在那没有硝烟的战争上默默奉献,是你们——亲爱的白衣天使们!

当“新冠状病毒”出来以后,全国各地的专家。医生。护士等都写下了战书,你们不顾自身的安全,每天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不分昼夜的工作,你们说“这里危险,让我们来”,多么简朴有力的话语。责任在身上,医者父母心。

希望你们在与疾病做斗争的时候,也要照顾好自己,注意身体,只有你们把自己照顾好,才能更好的对抗病毒。你们是最美丽的人!我们一定会战胜“新冠状病毒”的!

全世界人民向你们致敬!

现在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非常严重,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面对如此严重的疫情,仍有一些逆行者冲往前线,为我们解除隐患,他们就是白衣天使。我的姑姑也不例外,她是徐家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医护人员,大年初四,她接到上级部署的任务,去泰莱高速路入口防疫值班。她没有和家人商量,就按时到达工作岗位,配合交警部门,对来泰车辆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和疫情排查。

大年初六是我表弟的生日,而姑姑却在抗击疫情的.前线工作,之前那些温馨的画面:五彩缤纷的房间装饰,美味可口的蛋糕,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都成了美好的记忆,表弟盼望妈妈回来给他过生日,等啊等啊,等到睡着了,也没有等到妈妈回来。姑姑做到了舍小家为大家。

好好呆在家里,配合工作,你觉得无聊的“家”,正是那些逆行者回不去的“家”。为所有的逆行者点赞!你们是最美的人!

在2020年的春节来临之际,一场不见硝烟,不闻炮响的战争打响了,不宣而战。“新型冠状病毒”这个令人谈虎色变的字眼,跳跃到了我们眼前,这是生命与病毒的对抗。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人群中的逆行者,他们向人们相反的地方坚定地走去,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他们的名字叫白衣天使。

我们在家也不例外。妈妈说少出门,一定要出门的话必须戴好口罩,回来一定洗手,消毒。要多喝水,多运动,多吃蔬菜水果,保持身体健康,提高免疫力,不让病毒轻易入侵。而且,我们小区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封住其它出入口,只留一个,尽职尽责的保安叔叔都会给每一个要进小区的人量体温,保洁阿姨也天天给电梯间消毒。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不给白衣天使们增加负担。

最美的逆行者,期待人间再也没有病痛与伤害,愿你们,英雄没有用武之地。作为当代少先队员的我,要向最美逆行者学习,致敬!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致敬在抗击疫情中的所有人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0抗击疫情作文800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在全国上下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战役中,有那么一群人毅然奔赴抗疫前线,是他们的坚守和付出,筑起了一道守护人民健康的防护线。他们是最美“逆行者”。

新春伊始,一场猝不及防的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大地。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战“疫”面前,一群“最美逆行者”没有退缩,逆“风”而行,迎难而上,为抗击疫情,奉献力量,传递温暖。他们义无反顾的“逆行”,是最勇敢的坚守,是最温暖的守护,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点赞和致敬!

最美逆行者,肩负的是责任与担当。责任重于泰山。面对疫情,广大医护工作者,写下请战书,按下鲜红的手印,主动请缨,毅然奔向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公安干警、基层干部、运输司机等,义无反顾,奋战在防疫抗灾战场的第一线。他们手挽手、肩并肩,冲锋陷阵,为抗击疫情、稳定局面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他们都是最美、最帅的“逆行者”。正是这些最美“逆行者”,他们肩负起了责任,扛起身上的重担,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最美逆行者,传递的`是信心与力量。疫情面前,人心是最强大的力量。危险紧要关头,最美“逆行者”迎难而上,挺身而出,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救助,更是为社会传递着休戚与共、守望相助的力量与温情,坚定广大民众的抗疫斗志和决心,树立战胜疫情的坚强信念。在这些闪闪发光的普通人身上,我们看到了爱的伟大、爱的力量,对所有人的一颗大爱之心。正是这些“最美逆行者”的实际行动,鼓舞了人们对抗疫情的信心,有了直面危险的勇气和众志成城的毅力。

最美逆行者,守护的是生命与希望。正是这些普通平凡的最美“逆行者”,用实际行动守护着我们的健康,守护着人民的安危,守护着城市的平安。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英雄”,病毒肆虐时,医生、护士、警察……他们在默默奋战,守护我们,护佑国家,他们无愧于新时代的英雄。疫情当前,是他们在危险之境中逆风而行,以自己的生命守护着我们的生命,让我们战胜了恐惧,克服了困难,扛起了胜利希望,让我们温暖、安定,心中有力量,眼前有希望。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勇敢逆行的他们,千千万万最美“逆行者”,谱写了一曲感人篇章,一首首赞美诗歌。他们都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最可敬的人,值得被所有人铭记、点赞。在这个不寻常的春节,让我们守望相助,向最可爱的人致敬,他们是最美逆行者!

新年到了,老家门前的广场早早就挂起了大红灯笼,大街小巷也贴满了春联。春联贴了,福气自然也就到了。但是今年出现的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让全国人民这个新年过得心里很不畅快。

现在国家为了十几亿人民的安全,所有医护人员奋战在第一线。这其中就有我的妈妈,我觉得很骄傲。当然,我也很担心她的安全。为病毒传播不再继续扩大,她努力工作,放弃休假。

本来的计划是爷爷奶奶弟弟先回老家,我跟老妈在年三十坐高铁回去。可到了年二九,妈妈退掉了车票,郑重其事地和我说:“妈妈因为临时工作原因,不能陪你回去了。你已经长大了,可以独自去,希望你能理解。”当时我就懵了,一想到自己从没有一个人出门这么远,心里不理解,甚至有点气愤。一路上爸爸妈妈打来的好多电话,我也是带着情绪交流。

随着疫情带来的影响,加上爷爷奶奶不断开导我:“妈妈是医护人员,这是她的责任。”我慢慢释怀,理解了妈妈,知道妈妈就是电视上说的“最美逆行者”。

我在老家很无聊,就畅想楼下的情景:楼下的广场舞大妈翩翩起舞,烟花在天空中尽情绽放。广场上形成了一股人流,大家作揖拜年问候……现实却让人大失所望,广场空无一人。我一探脑袋,大声嚷道:“爷爷奶奶,今年广场怎么一个人都没有,我在家里难受啊!我想同学们了,真希望早点开学。”

家里最欢快的,就数我那两岁的弟弟了。他时而冲出房间,时而扯着奶奶,时而拽着我。因为他,疫情好像并不存在,大家都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中。

年夜饭上桌了,虽然比不了大酒店的色香味俱全,爷爷也准备了一天。辛辛苦苦做的一桌子菜,都是我喜欢吃的。我有时候在想:过年到底图什么?不就是图个团圆嘛。现在我深有体会了,妈妈舍小家为大家,虽不在身边,但是我心里觉得很幸福,也很光荣。我能做的就是减少出门,不去人多的地方。只要勤洗手,不去找病毒,病毒自然也不会来找我们。

最后,我想对在外的爸爸妈妈说一声:“新年快乐,我爱你们!”

新年的钟声已敲响,人们都对鼠年充满了无限憧憬,可是近来发生了一种疫情,让大家充满了几分恐慌,这个疫情就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每当我打开手机和电视,关于该疫情的消息,我都流泪满面,除了几分害怕,更多的是感动和对医护人员的敬畏。

作为青少年,我们要做好自身的防护,一是尽量宅在家,少去或者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二是出门戴口罩,同时戴口罩也有正确的方法,我们首先将口罩对折,然后竖着拉展,最后戴上后将鼻梁处铁丝捏紧;三是勤洗手,饭前便后都要洗手,这样才可以不让细菌进入我们的身体。

但我还想说,在目前这样危急的情况中,还有一些无良商家,将急用的口罩卖到了天价,甚至几百块钱一个,我这这里深深谴责他们,疫情面前,我们都要众志成城。当然也还有很多商家也很暖心,将口罩免费送给更多需要的人,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点赞,让大家感受到爱与温暖。

我在这里,还想为白衣天使们点个赞!他们为了救助患病,不惜每天穿又厚又重的防护服,甚至女护士为此节省时间、方便穿戴防护服还剪短了头发,还有些医生因为救人自己也被传染上,生命危在旦夕……最美的守护者,你们就是我的榜样,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你们的一份子,守护更多人的健康。

打赢这场疫情战役,要靠我们每个人的努力。请所有人和我一起,不信谣、不传谣,听从医生建议,守护自己健康,同时一旦发现有身边人疑似感染,我们一定要及时向卫生部门报告,生命最宝贵!

中国加油!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