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评价蒋介石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评价蒋介石的论文题目

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黄花岗起义、护国运动开始。

这个最好的就是他了!!著名的法兰西共和国将军和皇帝拿破仑一世于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的阿雅克修,他的原名叫拿破仑.比欧拿巴特。法国只是在他出生前15个月左右才获取科西嘉。年青时拿破仑是一位民族主义者,认为法国人是压迫者。但是拿破仑却被父亲送到法国军事院校学习。1785年毕业时,他年仅十六岁,就开始在军队当少尉。Napoleon I 四年后,法国革命爆发了,刚成立不久的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几年之内就卷入了同几个外国列强战争的急流之中。老天头一回赐给了拿破仑出人头地的机会,他指挥炮队在1793年土伦包围战中,从法军和英军手中收复了土伦。此时他已经放弃了他的科西嘉民族主义思想,把自己看作是法兰西共和国人。他在土伦包围战中立下了战功;被提升为旅长,1796年又被提升为驻意大利法军司令。从1796年到1797年,拿破仑在意大利赢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随后以英雄的身份返回巴黎。 1798年拿破仑率领法军入侵埃及,这次出征惨遭失败。虽然拿破仑的军队在陆地上取得了全盘胜利,但是纳尔逊统率的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海军摧毁了法兰西共和国舰队。1799年拿破仑放弃了他在阿拉伯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共和国的军队,返回法兰西共和国。 拿破仑回到法兰西共和国发现人们记忆犹新的是他指挥意大利之战的成功而不是出征的溃败。拿破仑利用这一优势,一个月后就与阿贝?西叶雨及其他人一起发动了一次政变,宣告成立一个新政府——执政府,他任政府的第一执政。虽然拿破仑主持制定出一部完备的宪法,并为民众投票通过,但那只不过是他实行军事独裁的一付假面具,他很快就战胜了政变中的其他同谋者。 因此拿破仑飞黄腾达的速度令人吃惊。1793年8月在土伦包围战之前他只不过是个无名鼠辈,一个24岁的非完全法兰西共和国血统的小军官;不到六年以后,年仅30岁的他就成为法兰西共和国无庸争辩的君主,他在君主的宝座上一坐就是14年多。 拿破仑在执政期间,对法兰西共和国的行政和法律体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他改革了法兰西共和国的金融结构和司法制度;创办了法兰西银行和法兰西大学;实行了法兰西共和国行政的中央集权制。虽然其中的每项改革对法兰西共和国本身产生了重要的而且在某些方面是持久的影响,但是对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没有什么影响。 但是拿破仑所进行的改革中有一项肯定远远地超过了法兰西共和国国界,这就是创编了法兰西共和国公民法典,著名的《拿破仑法典》。这部法典在很多方面体现了法兰西共和国革命的理想。例如,在法典面前人人无血统特权,在法典面前人人平等。与此同时法典还与过去的法兰西共和国法律和风俗相近到足以使法兰西共和国大众和法律界接受得了的程度。总之,法典稳健适度,条理清晰,简洁明了,令人夸口称颂。因而法典不仅在法兰西共和国一直得到实施(今日法兰西共和国的民法与原版的《拿破仑法典》明显相似),而且经过局部的修正也为许多其他国家所采用。拿破仑一贯主张的方针就是做革命的保卫者。但是1804年拿破仑却正式宣布自己为法兰西帝国皇帝,而且还让他的三个兄弟在欧洲的其他国家登极。他的这些行为无疑引起了一些法兰西共和国共和党人的忿恨——他们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对法兰西共和国革命理想的彻底背叛——但是拿破仑所面临的唯一严重的困难却是来自对外战争。 1802年拿破仑在亚眠与英国签订了一项和平条约,目的是使法国在历经十多年连绵的战争后有个喘息之机。但是翌年和平条约就被撕毁,法兰西帝国与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及其同盟国之间发生了一系列长期的战争。虽然拿破仑的军队在陆地上不断地赢得胜利,但是不打败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海军就无法征服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805年拿破仑时运不济,在特法拉加海角上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海军势如破竹,取得了彻底胜利,此后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基本上取得了海上的控制。虽然拿破仑仅在特拉法加海角战六周后大破奥俄联军,取得了极其辉煌的胜利,但是也未能真正补偿他那海军的重大惨败。 1808年拿破仑使法兰西帝国卷入了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场长期而无目的的战争,使法军多年陷入困境。但是拿破仑铸成的致命大错是他的征俄之战。1807年拿破仑会见俄国沙皇,签订了提尔西特协议,发誓要建立永久性的友谊。但是亚历山大一世拒绝接受大陆政策使这种联盟却逐渐出现了恶性分裂,1812年拿破仑率大军入侵俄国。 战争的结局为人所共知。俄国部队在一般情况下避免与拿破仑进行对阵战。于是他得以迅速出击,到九月份就已经占领了莫斯科。但是俄国人点然起漫天大火,几乎使全城化为灰烬。拿破仑在莫斯科等待五个星期,求和的希望也化为泡影,于是终于决定撤军,然而为时已晚。俄国的军队以逸待劳,俄国的冬天残酷无情,法军供给短缺,这一切立刻使法兰西帝国士兵心惊胆颤,乱作一团,相互践踏,结果能活着逃命者还不足百分之十,面对如此情况,拿破仑又一次离开了自己的军队,只身返回法国本土,即刻组建军队准备迎击那些随时有可能背叛法国的人。 不出所料,奥地利和普鲁士都认识到现在是他们摆脱法兰西帝国的妙时良机。他们共同会师攻打拿破仑。1813年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中又遭到了一次毁灭性的失败。翌年他宣告辞职,被放逐到意大利沿海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上,这里不应该是他人生的终点,作为一个影响了整个欧洲半个世纪的领袖,这样的离开自己的舞台并不光彩。他要与命运抗争,要与他的人民在一起。 1815年他从厄尔巴岛奇迹般的逃回法国,在法国他不费一枪一弹夺回了帝位,欧洲的列强们惊奇了,恐慌了,害怕了。面对这样的威胁,欧洲列强再次对他宣战。1815年6月18日,滑铁卢成了拿破仑最终谢幕的舞台。滑铁卢之战后拿破仑被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人囚禁在南大西洋的一个小岛——圣赫勒拿岛上,于1821年因患癌症在那里死去。 拿破仑的戎马生涯矛盾重重,变化莫测。他在战术上的指挥天才令人拍手叫绝,如果仅从这方面来判断,也许可以把他看作是超乎时空的最伟大的将军。但是从重大的战略上来看,他却犯下令人瞠目的错误,如对阿拉伯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和俄国的入侵。拿破仑的战略错误非常严重,因而他算不上第一流的将军。这一评价有失公允吗?我认为不是的。毫无疑问,评价一位将军是否伟大的一个标准要看他是否有能力避免造成重大伤亡。因此评价像亚历山大大帝、成吉思汗和帖木儿这样最伟大的将军就不会引起争论,因为他们的军队从未打过败仗。拿破仑最终被打败了,因而他在国外征服的领土也如漫天浮云,随风飘散。1815年他最终失败后,法兰西共和国占据的领土比1789年革命爆发时还要少些。 毫无疑问,拿破仑是个极端利己主义者。人们常常把他同希特勒相提并论,但是两者之间有着极其重要的区别。希特勒是用幻想构建社会并用最简单的方法将其实现,而拿破仑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机会主义者,他对耸人听闻的大屠杀没有特别的兴趣,他宁愿用时间看看地图考虑下一个进攻目标,是自己戴上战神的桂冠。拿破仑的统治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都不能和纳粹集中营相比。 而随着军事冒险的不断成功,拿破仑对权利与胜利的崇拜已到了玩世不恭的程度,他说:“要主宰世界只有一个诀窍,那就是要强大,因为力量强大就无所谓错误,也没有幻想可言;这是赤裸裸的真理。”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拿破仑对自己的驻俄大使、力劝他不去征讨俄国的科古兰不屑一顾的说:“一场漂亮仗会使亚历山大(俄皇)清醒过来。”即使是在他从俄罗斯铩羽而归之时,还是拒绝了奥地利首相梅特涅的调停建议。我们回顾拿破仑帝国的历史,不难发现,在1812年以前,法国与欧洲国家签定的《亚眠和约》与《提尔西特和约》,都承认了法国在欧陆的特权和优势,如果他在那时收手,作一个“仁慈的霸主”,就有可能保持住这种地位。但他欲壑难填,要做与中世纪查理曼大帝相当的皇帝,最终把几乎欧洲所有的国家都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失败也就不难理解了。 拿破仑[1]名声显赫,人们容易过高地估计他的影响。他在短期内的影响确实很大,比亚历山大大帝也许还要大,虽然远不如希特勒(据估计在拿破仑战争中死亡的法国士兵将近50万名,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的德国人有800万名)。无论如何,拿破仑的活动在数目上和对其同代人生活的影响都远不如希特勒。 从长期影响来看,拿破仑似乎比希特勒更重要,但不及亚历山大。拿破仑在法兰西帝国进行了广泛的政治改革,但是法兰西帝国人口还不到世界的七十分之一,因此一定要如实地看待这样的政治改革。从对法兰西帝国个人生活的影响来看,他的改革远远不如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发生的规模空前的政治改革。 据说拿破仑时代为巩固法国革命时期的成果和确保法国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提供了时机。因此在1815年法国君主制度最终复辟时,这些变化已经如此深入人心,恢复旧制度的社会秩序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最重要的变化是发生在拿破仑之前,1799年拿破仑开始执政时要回到原来状态看来就已经为时过晚了。尽管拿破仑自己有建立君主制的野心,他还是为在全欧洲传播法国革命的理想起了作用。 拿破仑对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有巨大的间接影响。他对西班牙的入侵削弱了西班牙政府的实力,使它在几年的时间里不能控制它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就是在这个实际上的自治时期,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开始了。 拿破仑做了一笔交易,这件事看来和他的主要意图无关,然而却成为他一生中产生最持久最重大的影响的一件事。那就是1803年拿破仑向美国出售了一片辽阔的土地。他认识到要保卫法兰西共和国在北美占据的土地不受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掠夺,想必是非常困难,此外他资金缺乏。路易斯安那契约也许是整个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土地转让,使美国成为一个接近占有一个洲的面积的国家。如果没有路易斯安那契约,就很难预料美国将会是个什么样子,肯定会与今日的美国迥然不同。的确没有路易斯安那契约美国能否成为一个大列强国都很难说。 当然拿破仑并不是促成签订路易斯安那契约的唯一因素,美国政府显然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法兰西共和国要价非常低廉,似乎无论哪届美国政府都有可能愿意做这笔生意,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出售路易斯安那领土的决定却只是通过拿破仑一个人做出的。

掌握好题目 围绕题目 做议论 也可以参考上面的 不要抄袭 因为太长

不是 他是一个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卖国贼

蒋介石人物研究论文

张灵甫概述张灵甫(1903年8月20日-1947年5月16日),汉族,陕西长安人。中国国民党陆军中将、抗日名将、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原名张钟麟,字灵甫,后来为了表示开始新的生活,改名张灵甫,字钟麟。1903年8月20日生于陕西省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东大乡东大西村。曾任中国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号称“王牌”、“模范师”、“抗日铁军”)师长。国共内战时期1947年5月16日阵亡于孟良崮战役,终年45岁,蒋介石称其为“国民党第一烈士”。机智多才从气质上来看,张灵甫是一位骁勇善战的抗日英雄,又是一位肄业于北大、多才多艺的才子。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书法更是一绝。曾从一本“武陵藏珍”的书中,见到过张灵甫将军1943年常德会战期间题赠部下的“蔡松坡先生遗集”,字体“雄豪婉丽,冲淡清奇”。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儒将。从外形上看:身材挺拔,气宇轩昂,目光犀利,透着军人的果敢、英气、冷峻......孤芳自赏有人如下评价国民党方面将领的性格特点:“蒋介石是独裁自负,白崇禧是强硬主战,李宗仁是优柔平衡,陈诚是眼高手低,张灵甫是高傲悲凉。”“菜根谭”有云:“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耀足,如何超达?出事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火,羝羊触藩,如何安乐?”“欹器以满覆,扑满以空全。故君子宁居无不居有,宁处缺不处完。”然而,性格特点是很难改变的,性格决定人生。纯粹军人张灵甫可谓是国军中少有之悍将,抗日功臣!参加过南京会战,兰封会战,长沙会战,衢州会战,常德会战等历次会战,歼敌无算。在万家岭战役中与日寇血战五天五夜,配合主力部队全歼日本一个师团。虽然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三年解放战争之中站错了队,但是他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有二个人的“纯粹性”是另人感叹和惋惜的,除了张灵甫,还有个沈从文。[编辑本段]军事生涯1925年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1926年10月,国民革命第一军第21师步兵排长见习官,后升任排长;1926年秋冬,国民革命第一军第21师连长;1928年12月29日,国民革命第一军第1师第2旅6团1营2连连长;1929年5月,国民革命第一军第1师独立旅第2团3营9连连长; (蒋桂之战结束后,第四集团军第17师被缩编成中央军独立12旅,独立旅不久后被编入第1师);1930年5月,国民革命第一军第1师独立旅第2团3营营长少校;1932年冬,国民革命第一军第1师独立旅第1团团副中校;1933年,国民革命第一军第1师独立旅第1团团长;1935年,杀妻吴海兰,被关入“模范监狱”;1937年,第51师师部高参上校; (同年51师58师编成第74军,次年57师拨入第74军序列)1937年10月,第74军第51师第153旅第305团团长;1938年9月,第74军第51师第153旅旅长;1940年冬,第74军第58师副师长;1941年10月24日,第74军第58师代师长;1941年冬,第74军第58师师长;1944年5月,第74军副军长;1945年2月20日,授予少将军衔; (同月保送入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第二期深造)1946年4月20日,第74军中将军长兼首都警备司令;1946年5月至6月,陆军整编第74师中将师长; (第74军整编番号更为陆军整编74师)1947年5月16日,在孟良崮战役之中阵亡,享年45岁。[编辑本段]灵甫出世1903年8月20日,张灵甫出生在长安东大乡东大村的一户农家。家境不错的张父将张灵甫送入私塾,11岁的灵甫进入小学。后考入长安中学。在西安的时候,青年张灵甫为文庙的碑帖所吸引,每逢节假日都带上纸笔到文庙临摹碑帖,聚精会神经常忘记吃饭。他的字很快闻名全校,学校专门为他举办书法展,观者如云。此事被陕西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听说。于右任曾东渡日本留学,参加过同盟会,1922年,回西安出任靖国军总司令,讨贼军西北第一路总司令。他的书法誉满天下,于是很想看看张灵甫的本领。当时的张灵甫挥毫落笔,连写5个条幅。于右任惊讶之余大喜过望,连连道:“奇才,奇才,后生可畏!”张灵甫爱好历史,喜欢一同谈古道今,指点江山。1923年毕业后,他回家乡担任了一段时间的小学教师。后接受新思潮的影响,张灵甫不甘身处穷乡僻壤,千里迢迢来到北京,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张灵甫积极参与之余,深感学生的软弱无力。愤而投笔从戎,到河南开封参入胡景翼的国民二军军官训练团。1926年,热切投身革命的张灵甫参加了广州黄埔军校在郑州的秘密招生,并被录取。同年秋,张灵甫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入伍生总队,修步科。1927年3月8日,军校第四期学生开学典礼上,张灵甫、胡琏、林彪、刘志丹、袁国平、李弥、文强、唐生明等日后中国大地上风云一时的人物们站在一起,聆听校长蒋介石的训话。以这一刻为起点,张灵甫开始了他二十年的戎马生涯。将军是抗日英豪民族之魂,尤其是亲率敢死队智取古山的壮举,腿被日寇机枪打断,血洒疆场之悲壮;抗战之中,舍身忘死。身中7块弹片犹不下火线。在香港治疗腿伤期间,不听医生劝阻瘸着腿回到战场,试问将军如此英雄古今华夏大地几人可比?将军在给家兄信中曾说:“此次抗战,为国家民族争生存,兵凶战危,生死未卜,家人当我已死,绝勿以我尚生,予果死,堂上双亲,请兄奉养,膝下诸子,望兄抚教。予妻守嫁,听其自然。”将军是北大才子,一手好字,对军事战略有着精湛的素养。曾根据自己的作战经验,写了《遭遇战研究》《山地战研究》《日军作战心理分析》《在劣势装备下如何实施河川战》《我带兵的经验》等众多文章,将军堪称中国第一职业军人。将军私人品行良好,严于律己,常用津贴解决同事家中的困难,改善部队伙食。爱家乡,尊敬父老。每次回家都是三十里下马,不穿戎装;必向乡亲们问寒问暖问收成。方圆几十里的父老都将自家子弟送到他的部队以报效国家。将军身高八尺有余(一米八六},英俊潇洒,相貌堂堂,如此英豪怎不令人赞叹。张灵甫的转机在于七七事变的爆发。国民政府下命令所有服刑官兵除政治犯外一律调服军役,戴罪立功,并保留原先军衔。再度出山的张灵甫受到从前上司,此时的五十一师师长的王耀武的知遇之恩。为了表示自己改过自新的决心,他正式更名“张宗灵”为“张灵甫”。整个抗战期间,张灵甫在王耀武的麾下对日寇南征北战,经历硬仗、恶仗无数,书下了自己人生中最为风光的一页。1937年,五十一师开赴上海,参加著名的“八一三”淞沪保卫战。张灵甫来到一五三旅三〇五团走马上任,并在上海保卫战中,以勇猛果断,指挥有方赢得全团官兵的爱戴。嘉定作战的时候,面对武器装备远远优于国军的日寇蜂拥冲锋,杀红眼的张灵甫甩掉上身军服,抱着机枪跳出战壕,身先士卒带领100多名敢死队员迎头痛击,杀得日寇丢盔卸甲,抱头鼠窜。后他率领该团又连续打退敌人七次冲锋,打死打伤日寇800多人。1937年12月5日,张灵甫率305团在淳化镇附近构建新阵地,阻击日军掩护王耀武51师退入南京,双方展开肉搏战,张灵甫的左臂中弹负伤不下火线,团长负伤不退裹伤犹战,榜样在前,官兵们无不感奋力拼,在张灵甫的带头冲杀下,305团终于在夜战中拼死夺回了河定桥阵地,以团长负伤、连长伤亡五人、排长以下伤亡六百余人的代价,把日军堵在南京东南郊的大门之外!此后张灵甫转战上坊镇和华严寺,将近五天的奔波激战,全团十二名连长五人伤亡,官兵折损已近千人。张灵甫因伤势严重,渡江后不久暂别部队回到西安养伤。1938年4月,51师在黄陂接受军委会校阅,获得军委会校阅官的优良考评,张灵甫305团的成绩在阅后评定中,名列全师第一。1938年5月28日张灵甫率305团参加兰封会战之三义寨攻坚战,伤亡百余人。1938年万家岭大战,已是51师153旅少将旅长的张灵甫奉王耀武之命,对驻守江西德安张古山的日寇进行反击。讨论作战方案的时候,众人认为张古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张灵甫拍案而起,道:“各位都看过《三国演义》,魏国大将邓艾为攻取成都,出蜀将之不意,带精兵暗渡阴平,飞越摩天岭,一举攻克了江油、涪城和成都。我们也可仿此战例,大军从正面进攻的同时,再挑选一批精兵强将,从人迹罕至的张古山背面进行偷袭,以收两面夹攻之效。”于是,张灵甫亲率一支突击队效法邓艾轻装出发,攀木挂树,穿过艰险的深山峡谷,老林恶水,配合正面部队进攻,飞夺张古山。而后日寇不甘失败,出动飞机与重炮狂轰滥炸,几乎将张古山夷为平地。张灵甫率部浴血死战,与日寇鏖战五天五夜,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反复拉锯。亲临死线指挥的他身中7块弹片,鲜血直流也没有退下火线。张古山的攻取封死了日军106师团的最后退路,该师团最终全军覆没。这也是八年抗战中唯一一次全歼日军一个师团的战例。得知德安大捷之后,田汉受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的委派,采访张灵甫等人,刊登《中央日报》,并编写的话剧《德安大捷》,张灵甫以真名真姓在剧中出现,从此名震天下。德安战役之后,张灵甫荣获四等云麾勋章、三等宝鼎勋章。1939年3月,张灵甫率部参加南昌会战,在一次战斗中,右腿被日军机枪的两颗子弹扫中,受了重伤。军医检查后说:“腿要锯掉!”张灵甫对随从副官说:“如果我昏迷了,你要阻止医生锯腿!”说完,他给了副官一把手枪,厉声说:“谁锯我的腿,你就枪毙谁!”结果右腿一直未治愈。由于腿伤迟迟不愈,蒋介石派飞机将他送往香港,请英国著名外科专家克雷斯特尔为他诊治。手术后不久,张灵甫在报上看到有战时军人不宜出国养病的新规定,不顾英国医生再治疗一月可以痊愈的劝阻,说军命不可违,军人死不足惜,何惜一足,伤未愈提前归队,灵甫从此留下残疾,走起路一跛一拐,人送外号“跛腿将军”。1940年冬,张灵甫出任74军58师副师长。1941年3月15日,张灵甫代理58师师长(58师师长廖龄奇当时去湖南岳麓山参加军官训练团学习,不在任上)指挥58师参加上高会战,作为上高会战的首功部队74军的核心部队58师与余程万的57师一起与日军血战11日,在其他部队到达后,率58师首先反击,重创日军34师团,33师团,74军伤亡万余人。1941年9月26日,第二次长沙会战,日军调集南京大屠杀的元凶第六师团,精锐的第三师团,以及第40师团围攻74军,在永安58师孤军作战,与日军精锐的第三师团主力和第六师团一部混战,第3师团在作战期间损失严重,仅步兵第18联队就死了八个中队长,花谷旅团伤亡人数据日方的报告达八百余人,11军军长阿南惟畿在永安之战后认为该师团损失甚大,以致不忍使该师团再向株洲追击一事来看,日方战史所报的该师团实际损失人数很可能大为缩水。58师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参战官兵为官兵约一万一千九百人,伤亡超过百分之四十,其中阵亡将近百分之十。1941年10月24日张灵甫接任58师师长。1942年6月浙赣会战,张灵甫率58师在衢州外围与日军血战3日,击毙敌86联队第3大队队长长岛田仁次郎,74军伤亡4000余人。1943年6月张率58师参加鄂西会战.6月6日,74军58师与51师携手打击日军独立混成第17旅和第3师团,两师协同夹击敌独立混成第17旅团,使得该旅团成为日军在鄂西会战中损失最大的一支部队,其独立步兵第87大队大队长浅沼吉太郎和第88大队大队长小野寺实也在这两天的战斗中殒命。6月13日,张灵甫率58师主力收复公安。1943年11月常德会战,日军精锐南京大屠杀元凶13师团主力5个联队猛攻慈利,慈利地区正面主阵只有张灵甫58师孤军作战,日军另一精锐师团第三师团全部和13师团剩余部队一起与74军另一师51师,100军激战在慈利附近地区,74军、100军顶住日军两个精锐甲种常设师团5昼夜的进攻,其中13师团慈利战后伤亡近一半,张灵甫转守为攻,向13师团残部发起猛攻,率58师收复黄石,九溪。58师略事整顿,于12月8日复向停留在漆家河畔的第13师团发起进攻,与51师一起夹击漆家河东北之敌,第13师团的最后防线终于被突破,敌师团长赤鹿理也在督战时负了伤。至此,张灵甫作为主力与51师携手歼灭日军南京大屠杀元凶13师团大部。(这里歼灭包括击毙,击伤,俘虏)张灵甫在常德战役外围作战表现突出,获颁云麾勋章一枚,他是因常德战役有幸授勋的少数将领之一,被蒋介石誉为“模范军人”。1944年第四次长沙会战,张灵甫指挥58师在益阳、宁乡诸战中,毙敌七百三十六人,伤敌一千六百九十七人,自身伤亡一千六百余人,58师伤亡较大,长沙失守后,58师是极少数受军委会表彰的部队之一。此后张灵甫一直在湘乡至邵阳一线继续与敌40师团鏖战,战至10日,张灵甫会同前来增援的第19师一起克复永丰,之后暂留守永丰抓紧进行战地整补,58师经过连日激战,伤亡日渐加重,超过四分之一,军委会要74军解围衡阳,7月23日,张灵甫率58师向金兰寺方向出击,与116师团激战两人,与敌援军激战2日,于27日立即派部猛攻金兰寺,在张灵甫与唐伯寅(19师)的合力奋战下,金兰寺终告克复。29日,张灵甫到达衡阳附近,鸡窝山,张灵甫师负责进攻鸡窝山日军,与日军116一直在鸡窝山附近战斗,由于张灵甫师此前一直在前线与日军血战,攻至衡阳附近时全师伤亡近四成,战斗力大大下降,至8月8日张灵甫收复鸡窝山,通向衡阳的大门敞开,同日,日军攻克衡阳,方先觉投降,直至8月10日,58师仍在鸡窝山以东的1066高地与敌激战。第58师是该次会战中个别表现优异的部队,军事委员对他在会战诸战役中的卓著战功给予了高度肯定。1944年8月,张灵甫因功授勋,荣膺宝鼎勋章。不久之后,再获颁忠勤勋章,随军的美军观察顾问也对他的表现欣赏,张灵甫还获得了美国金棕自由勋章。张灵甫将军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中国职业军人。在抗日战争中带领部队打过无数硬仗、恶仗和胜仗,多次负伤,身经百战,九死一生。作为许多中国当代后人,可能只知道张灵甫及其74师(抗日战争期间称74军)在孟良崮战役中被陈毅、粟裕将军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全歼这一国共内战历史上的经典战例,而对于张灵甫将军在此之前的其他生平事迹,尤其是张将军在二战期间参与的许多和日寇军队之间正面进行的恶仗和硬仗却知之甚少。张灵甫所在的74军是一支抗日英雄部队,在军长王耀武将军的率领下几乎参加了抗战8年内所有国民革命军针对日军的重大战役,毙伤日寇无数,屡挫日军精锐,创造了全国闻名的德安大捷,被誉为抗日铁军。如果这段历史不为后人所知,那么对于壮烈牺牲殉国和流洒过鲜血的抗日英烈们显然是不公平的,这也是最令国人痛心疾首的事情。作为有良知的中国人,我们有责任把这段真实的历史昭告中国的后人们,使他们对于发生在60多年前那段中华民族的苦难历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不应只以意识形态和个人成败论英雄,我们应该破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历史糟粕,能够从历史的高度上客观、全面地评价张灵甫将军作为一名职业军人的一生所为,方不失为偏颇。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历史,不是没给国民党机会,而是国民党自己一再拒绝了历史的赐予。 粗略算来,从1894年孙中山创办兴中会起,到1949年国民党仓皇逃离大陆,国民党在大陆度过了五十五个春秋。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中,它从一个仅二十余人的秘密小团体成为一举推翻清王朝的巨大政治力量,经过种种曲折终成统一全国、拥有最强大武装的执政党;但在权力达到顶峰时,它却轰然坍塌、黯然离去。回首这一段历史沧桑,不禁使人想起《桃花扇》中的名句:“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历史兴衰每每令人慨然兴叹,但感叹之后的深思,恐更有意义。 “革命党”与“执政党” 1894 年深秋,年仅二十八岁、可说一无所有的孙中山与二十几位同龄人在远离中国的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纲领。当时,这只被少数与闻者认为是几个少不更事的年轻人的“痴人说梦”,没有几人会认真看待。其实,这却是中国历史舞台上一出全新之剧的序曲,当然也是剧中主角国民党登上历史舞台的开端。 从某种意义上说,革命的成功与其说是革命党人的“制造”,毋宁说是由于统治者统治无方,使社会矛盾长期积累酿成社会危机,面对危机又处置不当的结果。兴中会成立的时候,正值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给“蕞尔小国”日本。不久,希望在体制内变法图强的维新派被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血腥镇压,这就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体制外的革命党人推上了历史舞台。拒不变革,使清王朝丧失了最后“一线生机”。其后,各种革命小团体大量涌现,终于在1905年汇集一处,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近代意义的政党同盟会。 同盟会领导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已经腐朽不堪的清王朝。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民主气氛高涨,“政党政治”一时成为热潮,在短短的时间内全国竟出现上百个政党,国内出现党派林立的局面。同盟会一些领导人甚至提出“革命军兴,革命党消”的口号。在宋教仁的鼓动下,同盟会在1912年3月通过了新修订的《总章》。这个新纲领的核心精神,是将同盟会从过去秘密的“革命党”变为公开合法的“政党”。在他们的心目中,“政党”就是西方那种在议会中通过选举取得执政权的党,而“革命党”并非“政党”。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将“革命党”同盟会改造成“政党”国民党。1912年8月,以同盟会为骨干、联合其他四小党的国民党在北京组建。但历史表明他们确实过于天真了,在袁世凯的统治下,政党政治终成幻影。 1912 年12月,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正式拉开帷幕,第二年3月,选举初步结束,国民党赢得了国会竞选的胜利。国民党在国会选举的胜利,无疑是袁世凯独裁的一大障碍。因此,国民党领袖宋教仁被暗杀,从而引发了国民党的“二次革命”。但只两个月,组织涣散的“二次革命”即告失败,也宣告了中国初试政党政治的失败。历史的裂缝从“起朱楼”到“楼塌了” 事实说明,在革命刚刚成功、一切尚未稳定时即匆匆取消“革命党”,确是革命党人的重大失误。不过,他们提出的从夺取政权的“革命党”向掌握政权后的“执政党”的转变的深刻意义,却不能完全忽视。 一党治国 在总结革命失败的教训时,孙中山认为主要是由于国民党“徒以组织号召同志,但求主义之相同,不计品流之纯糅”,“故当时党员虽众,声势虽大,而内部分子意见分歧”,“徒眩于自由平等之说,未尝以统一号令、服从党魁为条件耳”,“至党魁则等于傀儡,党员则有类散沙”。因此,他着手重组革命党时便强调“首以服从命令为唯一之要件”,党员必须绝对服从他一个人,入党时还要按手印。对此,他的战友黄兴认为党员在誓约上写明服从孙中山再举革命已是不平等,而还要按手印则是人格侮辱,因此坚决反对。平心而论,孙中山本意是为扭转国民党的涣散、软弱局面,不如此确实很难取得革命胜利。然而黄兴等人的反对也确有道理,因为誓言规定党员只服从领袖,当领袖是出于公心时固无问题,但当领袖变质或更换时,领袖究竟仍是大公无私还是抱有个人野心则无法保证。或许,这是“革命党”不得不面对的“两难处境”。 对于未来的治国方式,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之纲领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一党治国”模式:“一切军国庶政,悉归本党负完全责任”,“非本党不得干涉政权,不得有选举权”。这种治国模式对今后中国历史的影响之深之远,此时恐无人料及。 但如何带领这种权力高度集中的“革命党”前进,孙中山毕竟毫无经验,因此中华革命党不仅无法夺取政权,本身亦渐式微。从1916年到1922年,中国陷入军阀割据之中,政治一片混乱。孙中山两度联络部分军阀“护法”,却都因军阀背叛而惨遭失败。在极度困难之中,他在1919年10月将越来越不景气的中华革命党改建为“中国国民党”。中国国民党虽对中华革命党的章程作了一些修改,但在党与政权的关系上仍与中华革命党一样,规定:“一切军国庶政,悉归本党负完全责任。”这时,以极富组建革命党经验的列宁为首的共产国际和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向孙中山伸出了援助之手,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了。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国民党开始了自上而下较为严密的组织建设和党军建设。 1927年4月,国共合作的北伐正在乘胜前进,两党矛盾却空前尖锐,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开始“清党”,国共合作破裂,中国开始了血雨腥风的“十年内战”。 在这十年间,国民党建立起了一党独裁的专制政体。1928年,国民党通过了《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五权分立”,但各部门组成人员全部为国民党员,并规定“国民政府受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之指导及监督,掌理全国政务”,初步确定了国民党对政权的控制和垄断。而《中华民国训政纲领》规定国民党总揽一切权力,公民和其他一切政党事实上不得享有包括选举权在内的所有政治权利。以后颁布的各种条文、法规规定,国民党以外的任何其他政党都是“非法党 ”。1929年国民党“三全大会”对国民党一党治国的解释是其独裁的基本“理论”:“中华民国人民,在政治的知识与经验之幼稚上,实等于初生之婴儿;中国国民党者,即产生此婴儿之母;既产之矣,则保养之、教育之,方尽革命之责;而训政之目的,即以保养、教育此主人成年而还之政,为其全部之根本精神;故训政纲领开宗明义即以中国国民党依照建国大纲,训练国民使用政权。”因此,国民党要“独负全责领导国民,扶植中华民国之政权治权”,“于必要时,得就人民之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等自由权,在法律范围内加以限制”,国民必须服从国民党、拥护“三民主义”。 从1929年到1931年,国民党又进一步确立了“领袖”蒋介石的独裁地位。总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国家的行政、立法、司法、人事、监察等全部权力都归国民党独有。 国民党的这些规定,通过特务体系和保甲制度得到贯彻实行。国民党的特务机构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开始产生、形成,以后发展成为“中统”、“军统”两大特务系统。特务活动延伸到一切军事、政治、经济、文教系统,造成全面恐怖。同时,国民党大力推行保甲制。从1928年到1934年,保甲制逐渐严密。保、甲成为全国普遍推行的基础政权组织,负责对国民实行“管、教、养、卫”,清查户口、监视居民,一户犯罪、各户株连,实行“党化教育”,收缴各种苛捐杂税,组织军事训练。通过这些措施,国民党一直实行严酷的独裁统治。 “胜利的灾难” 虽然国民党一直采取种种办法镇压异党,但以共产党为主要代表的他党一直未被其消灭。而且,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越来越严重,要求全国各党派团结起来共同抗战的要求、呼声越来越强烈。1936年年末的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国共再次合作,也为中国结束一党独裁实行民主政治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停止了对异党的镇压,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他党派实现了局部合作。国民党释放了一些被捕入狱的共产党员和一些因反对蒋介石而被捕的民主进步人士,允许各地成立抗日救国团体,放松了对新闻出版物的查禁,《新华日报》等共产党报刊可在国统区公开合法发行。特别是1938年7月,国民党邀请各党派人士“共商国是”的咨询机构国民参政会成立,更表明国民党受到抗日民主浪潮的影响和冲击,已开始做一些调整。 难得的历史机遇白白丢掉。 1945 年8月10日,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浴血抗战,日本终于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普天同庆。这是百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大规模反侵略战争中第一次取得彻底胜利,而且,在抗战期间,以英、美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为先导,百余年来列强强加在中国身上的不平等条约已基本废除,租界已经收回,领事裁判权被废除,被日本强占半个世纪的台、澎列岛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在联合国任常任理事国,百年积弱的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五强”之一……这一切,不能不令人欣喜万分,也不能不使国民政府、国民党的威望突然高涨,达到多年未有的高度。抗战胜利,确使国民党得到一笔巨大的政治财富或曰政治资本。然而,就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国民党的威望却一落千丈,并就此埋下了几年后失败的祸根。何以至此,的确令人深思。 一切,都源于对“敌产”的接收。 日本的失败,使国民党突然面对一笔巨大的财富。按说,对敌产的接收,应是代表国民政府的军政大员接管沦陷区敌伪政权全部政治、行政和军事机关及一些敌伪所拥有的公、私产过程。具体说,要对工厂、公司、办事处、仓库、住宅等查封清点,查清财产有多少、属谁、来源等,该没收的没收,该还原主的归还原主。接收应有统一机构和严格的规章制度,但国民党的接收却是多头齐下、互相争夺乃至发生冲突,谁先抢到就是谁的。 如 1945年9月在上海成立了“敌伪机关及资产接收委员会”,但10 月又成立了“不动产处置委员会”和“敌伪侵占平民工商企业处置委员会”。以后各种有关机构越来越多,如第三集团军、海军总司令部、国防部、经济部、粮食部、上海市政府等都有自己的“办事处”负责接收工作。各机构代表不同集团的利益,各有各的后台,根本无法统一。一些部门将敌产贴上封条,另一些部门来后撕下原封条,换上自己的封条。有时竟然架起机枪,武装相向。在许多地方只能靠日、伪军维持秩序,甚至谁只要有一两杆枪,就可以军管之名横行,以搜捕卖国投敌分子为幌子,抢占房产、强行抓人、“接收”各种财富。 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就不健全的有关规章,实际上完全无人执行。如1945年8月底,国民政府行政院颁布法令,宣布一切由日伪政权登记、注册的土地契约全都无效,但迟至一个月后才公布“清理敌有土地专门条例”。这一个月的空白期使许多“接收者”鲸吞大量土地,后来者自然也不甘心,致使这个专门条例只是一纸空文。 敌伪的许多财产其实是掠夺中国公民的私产,理应归还原主,但“接收者”往往找出各种理由拒不归还,甚至将其盗卖。金融稳定是经济稳定的最重要方面,但许多接收大员却正是金融投机的推手。日伪投降,使沦陷区使用的伪币作废,但中央政府不可能在短期内向沦陷区投放大量法币,所以一时还不能不继续使用伪币,而其“身价” 自然大为贬值。不少接收大员随身携带大量法币进行黑市兑换,同时有关利益集团居然故意推迟确定法币与伪币的兑换率,以牟取更多非法暴利,加剧金融动荡。军队、海关、警察利用手中特权,以接收为名大发横财更是便利。湖南岳阳是敌伪遗留物质最多的城市之一,国民党某军接收时将日军所建不少工厂的机器全部变卖一空,每天黄昏宣布戒严,将各种变卖物资转运到外地。安徽芜湖警察局局长和下属监守自盗,把仓库内的大米卖到外地。当时白糖紧张,属专卖物资,上海闸北警察局局长伙同他人将被查封的大量白糖偷偷卖掉。据统计,北平被接收的敌伪财产入库率不到五分之一。全国情况,由此可见一斑。 胜利者的接收,就这样成为贪官污吏的“劫收”。金子、房子、票子、车子、女子(汉奸的妻妾)都是接收大员巧取豪夺的对象,被人戏称为“五子登科”。“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这句民谣,直观生动地说明了民心向背的瞬息之变。国民党一位负责接收的要员也不能不承认此点,他向蒋介石进言:“像这样下去,我们虽已收复国土,但我们将丧失人心!”有人意识到,这样的接收使政府“基础动摇,在一片胜利声中早已埋下了一颗失败的定时炸弹”。当时即有舆论,称这种“光复”是“胜利的灾难”。 此种情况,国民党最高层当然完全清楚。在1946年 3 月召开的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提出国民党要“革新”,宋子文承认自己当时是负责接收的行政院院长,因此“不能辞其咎”。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政治报告决议案》则明确提出许多“革新”的要点,第一项即“多年以来,官商主义早已构成政治上最大弊害”。“结果所至,官吏不知责任为何物,对于主义政策,不知尊重。此种弊害,在胜利以后,尤完全暴露。复员时期各种工作,多无准备,而一部分接收人员,败破法纪,丧失民心,均为平素漠视主义、不知尊重国家制度之结果。” 此决议列举的几十条“改革措施”其中一条即“清查战时暴利之财富,课以重税;清查不法接收人员之赃产”。《中央日报》在《革新运动的纲领》中列举四条纲领,其中第二条即:“打倒官僚资本,实行民生主义。”并进一步阐述说: 谈到实行民生主义,那就必须立刻伸出打倒官僚资本的铁拳。这铁拳当然是从党内打起,然后再打到党外。我们应该查一查:党内的官僚资本家究竟有若干?他们的财产从何而来?是“国难财”的累积,还是“胜利财”的结晶?是化公为私的赃物,还是榨取于民间的民脂民膏? 提出要“实行一次大扫荡的运动,从党内逐出官僚资本的渠魁,并没收其全部财产,正式宣告官僚资本的死刑”。稍后,《中央日报》又发表题为《向官僚资本主义宣战!》的文章,主张甚至要用调查、告密、陈报、清查等方法尽快查明“谁是战时暴利者”、“谁是不法的接收人员”。 这些决议、文章的文字何其冠冕堂皇、正气凛然,但历史证明这些其实都是“满纸荒唐言”,根本没有其实也不可能实施。孔、宋家族是公认的最大的官僚资本,谁敢动其一根毫毛?利益集团是此时的国民党无法克服的顽症,因为它在党内坚持领袖独裁,对外拒不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提出的以联合政府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政治制度。既无党内民主更无党外力量的制约,突然面对巨大财富,它就会无可避免地更加腐败,加速其走向失败的步伐。在“劫收”中民心失尽的国民党,在随后的大决战中注定要“在劫难逃”。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后得到的那笔堪称丰厚、至为珍贵的政治资本,就这样被它突然得到的物质财富所吞噬。政治财富与物质财富不是相得益彰,而是后者吞噬前者,此诚国民党的悲剧,更是历史的吊诡。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历史,不是没给国民党机会,而是国民党自己一再拒绝了历史的赐予。

蒋介石(1887—1975) 浙江奉化人。名中正,原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1907年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1908年留学日本。1908年加入同盟会。1910年日本振武学校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曾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活动。1923年赴苏联考察军事政治。1924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1926年先后制造“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打击共产党和革命势力。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率师北伐途中,于 1927年发动了“4·12”政变,在各地清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公开破裂。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不断进行新军阀混战。1931年 “9·18”事变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攻红军革命根据地。1936年“西安事变”后,被迫接受抗日主张,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1938年任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抗日战争期间,任国防最高委员会主席,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1943年参加美、英、中三国开罗会议。抗日战争胜利后,与中共代表团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1946年撕毁《停战协定》、《政协决议》,命令进攻解放区,单独召开制宪国民大会,通过宪法。1948年擅自召开第一届国民大会,当选“总统”。1949年1月21日,被迫发表《引退谋和文告》,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1949年败退台湾后,历任“总统”与国民党总裁。1975年4月5日于台北去世。

这个最好的就是他了!!著名的法兰西共和国将军和皇帝拿破仑一世于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的阿雅克修,他的原名叫拿破仑.比欧拿巴特。法国只是在他出生前15个月左右才获取科西嘉。年青时拿破仑是一位民族主义者,认为法国人是压迫者。但是拿破仑却被父亲送到法国军事院校学习。1785年毕业时,他年仅十六岁,就开始在军队当少尉。Napoleon I 四年后,法国革命爆发了,刚成立不久的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几年之内就卷入了同几个外国列强战争的急流之中。老天头一回赐给了拿破仑出人头地的机会,他指挥炮队在1793年土伦包围战中,从法军和英军手中收复了土伦。此时他已经放弃了他的科西嘉民族主义思想,把自己看作是法兰西共和国人。他在土伦包围战中立下了战功;被提升为旅长,1796年又被提升为驻意大利法军司令。从1796年到1797年,拿破仑在意大利赢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随后以英雄的身份返回巴黎。 1798年拿破仑率领法军入侵埃及,这次出征惨遭失败。虽然拿破仑的军队在陆地上取得了全盘胜利,但是纳尔逊统率的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海军摧毁了法兰西共和国舰队。1799年拿破仑放弃了他在阿拉伯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共和国的军队,返回法兰西共和国。 拿破仑回到法兰西共和国发现人们记忆犹新的是他指挥意大利之战的成功而不是出征的溃败。拿破仑利用这一优势,一个月后就与阿贝?西叶雨及其他人一起发动了一次政变,宣告成立一个新政府——执政府,他任政府的第一执政。虽然拿破仑主持制定出一部完备的宪法,并为民众投票通过,但那只不过是他实行军事独裁的一付假面具,他很快就战胜了政变中的其他同谋者。 因此拿破仑飞黄腾达的速度令人吃惊。1793年8月在土伦包围战之前他只不过是个无名鼠辈,一个24岁的非完全法兰西共和国血统的小军官;不到六年以后,年仅30岁的他就成为法兰西共和国无庸争辩的君主,他在君主的宝座上一坐就是14年多。 拿破仑在执政期间,对法兰西共和国的行政和法律体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他改革了法兰西共和国的金融结构和司法制度;创办了法兰西银行和法兰西大学;实行了法兰西共和国行政的中央集权制。虽然其中的每项改革对法兰西共和国本身产生了重要的而且在某些方面是持久的影响,但是对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没有什么影响。 但是拿破仑所进行的改革中有一项肯定远远地超过了法兰西共和国国界,这就是创编了法兰西共和国公民法典,著名的《拿破仑法典》。这部法典在很多方面体现了法兰西共和国革命的理想。例如,在法典面前人人无血统特权,在法典面前人人平等。与此同时法典还与过去的法兰西共和国法律和风俗相近到足以使法兰西共和国大众和法律界接受得了的程度。总之,法典稳健适度,条理清晰,简洁明了,令人夸口称颂。因而法典不仅在法兰西共和国一直得到实施(今日法兰西共和国的民法与原版的《拿破仑法典》明显相似),而且经过局部的修正也为许多其他国家所采用。拿破仑一贯主张的方针就是做革命的保卫者。但是1804年拿破仑却正式宣布自己为法兰西帝国皇帝,而且还让他的三个兄弟在欧洲的其他国家登极。他的这些行为无疑引起了一些法兰西共和国共和党人的忿恨——他们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对法兰西共和国革命理想的彻底背叛——但是拿破仑所面临的唯一严重的困难却是来自对外战争。 1802年拿破仑在亚眠与英国签订了一项和平条约,目的是使法国在历经十多年连绵的战争后有个喘息之机。但是翌年和平条约就被撕毁,法兰西帝国与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及其同盟国之间发生了一系列长期的战争。虽然拿破仑的军队在陆地上不断地赢得胜利,但是不打败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海军就无法征服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805年拿破仑时运不济,在特法拉加海角上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海军势如破竹,取得了彻底胜利,此后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基本上取得了海上的控制。虽然拿破仑仅在特拉法加海角战六周后大破奥俄联军,取得了极其辉煌的胜利,但是也未能真正补偿他那海军的重大惨败。 1808年拿破仑使法兰西帝国卷入了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场长期而无目的的战争,使法军多年陷入困境。但是拿破仑铸成的致命大错是他的征俄之战。1807年拿破仑会见俄国沙皇,签订了提尔西特协议,发誓要建立永久性的友谊。但是亚历山大一世拒绝接受大陆政策使这种联盟却逐渐出现了恶性分裂,1812年拿破仑率大军入侵俄国。 战争的结局为人所共知。俄国部队在一般情况下避免与拿破仑进行对阵战。于是他得以迅速出击,到九月份就已经占领了莫斯科。但是俄国人点然起漫天大火,几乎使全城化为灰烬。拿破仑在莫斯科等待五个星期,求和的希望也化为泡影,于是终于决定撤军,然而为时已晚。俄国的军队以逸待劳,俄国的冬天残酷无情,法军供给短缺,这一切立刻使法兰西帝国士兵心惊胆颤,乱作一团,相互践踏,结果能活着逃命者还不足百分之十,面对如此情况,拿破仑又一次离开了自己的军队,只身返回法国本土,即刻组建军队准备迎击那些随时有可能背叛法国的人。 不出所料,奥地利和普鲁士都认识到现在是他们摆脱法兰西帝国的妙时良机。他们共同会师攻打拿破仑。1813年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中又遭到了一次毁灭性的失败。翌年他宣告辞职,被放逐到意大利沿海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上,这里不应该是他人生的终点,作为一个影响了整个欧洲半个世纪的领袖,这样的离开自己的舞台并不光彩。他要与命运抗争,要与他的人民在一起。 1815年他从厄尔巴岛奇迹般的逃回法国,在法国他不费一枪一弹夺回了帝位,欧洲的列强们惊奇了,恐慌了,害怕了。面对这样的威胁,欧洲列强再次对他宣战。1815年6月18日,滑铁卢成了拿破仑最终谢幕的舞台。滑铁卢之战后拿破仑被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人囚禁在南大西洋的一个小岛——圣赫勒拿岛上,于1821年因患癌症在那里死去。 拿破仑的戎马生涯矛盾重重,变化莫测。他在战术上的指挥天才令人拍手叫绝,如果仅从这方面来判断,也许可以把他看作是超乎时空的最伟大的将军。但是从重大的战略上来看,他却犯下令人瞠目的错误,如对阿拉伯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和俄国的入侵。拿破仑的战略错误非常严重,因而他算不上第一流的将军。这一评价有失公允吗?我认为不是的。毫无疑问,评价一位将军是否伟大的一个标准要看他是否有能力避免造成重大伤亡。因此评价像亚历山大大帝、成吉思汗和帖木儿这样最伟大的将军就不会引起争论,因为他们的军队从未打过败仗。拿破仑最终被打败了,因而他在国外征服的领土也如漫天浮云,随风飘散。1815年他最终失败后,法兰西共和国占据的领土比1789年革命爆发时还要少些。 毫无疑问,拿破仑是个极端利己主义者。人们常常把他同希特勒相提并论,但是两者之间有着极其重要的区别。希特勒是用幻想构建社会并用最简单的方法将其实现,而拿破仑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机会主义者,他对耸人听闻的大屠杀没有特别的兴趣,他宁愿用时间看看地图考虑下一个进攻目标,是自己戴上战神的桂冠。拿破仑的统治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都不能和纳粹集中营相比。 而随着军事冒险的不断成功,拿破仑对权利与胜利的崇拜已到了玩世不恭的程度,他说:“要主宰世界只有一个诀窍,那就是要强大,因为力量强大就无所谓错误,也没有幻想可言;这是赤裸裸的真理。”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拿破仑对自己的驻俄大使、力劝他不去征讨俄国的科古兰不屑一顾的说:“一场漂亮仗会使亚历山大(俄皇)清醒过来。”即使是在他从俄罗斯铩羽而归之时,还是拒绝了奥地利首相梅特涅的调停建议。我们回顾拿破仑帝国的历史,不难发现,在1812年以前,法国与欧洲国家签定的《亚眠和约》与《提尔西特和约》,都承认了法国在欧陆的特权和优势,如果他在那时收手,作一个“仁慈的霸主”,就有可能保持住这种地位。但他欲壑难填,要做与中世纪查理曼大帝相当的皇帝,最终把几乎欧洲所有的国家都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失败也就不难理解了。 拿破仑[1]名声显赫,人们容易过高地估计他的影响。他在短期内的影响确实很大,比亚历山大大帝也许还要大,虽然远不如希特勒(据估计在拿破仑战争中死亡的法国士兵将近50万名,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的德国人有800万名)。无论如何,拿破仑的活动在数目上和对其同代人生活的影响都远不如希特勒。 从长期影响来看,拿破仑似乎比希特勒更重要,但不及亚历山大。拿破仑在法兰西帝国进行了广泛的政治改革,但是法兰西帝国人口还不到世界的七十分之一,因此一定要如实地看待这样的政治改革。从对法兰西帝国个人生活的影响来看,他的改革远远不如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发生的规模空前的政治改革。 据说拿破仑时代为巩固法国革命时期的成果和确保法国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提供了时机。因此在1815年法国君主制度最终复辟时,这些变化已经如此深入人心,恢复旧制度的社会秩序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最重要的变化是发生在拿破仑之前,1799年拿破仑开始执政时要回到原来状态看来就已经为时过晚了。尽管拿破仑自己有建立君主制的野心,他还是为在全欧洲传播法国革命的理想起了作用。 拿破仑对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有巨大的间接影响。他对西班牙的入侵削弱了西班牙政府的实力,使它在几年的时间里不能控制它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就是在这个实际上的自治时期,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开始了。 拿破仑做了一笔交易,这件事看来和他的主要意图无关,然而却成为他一生中产生最持久最重大的影响的一件事。那就是1803年拿破仑向美国出售了一片辽阔的土地。他认识到要保卫法兰西共和国在北美占据的土地不受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掠夺,想必是非常困难,此外他资金缺乏。路易斯安那契约也许是整个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土地转让,使美国成为一个接近占有一个洲的面积的国家。如果没有路易斯安那契约,就很难预料美国将会是个什么样子,肯定会与今日的美国迥然不同。的确没有路易斯安那契约美国能否成为一个大列强国都很难说。 当然拿破仑并不是促成签订路易斯安那契约的唯一因素,美国政府显然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法兰西共和国要价非常低廉,似乎无论哪届美国政府都有可能愿意做这笔生意,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出售路易斯安那领土的决定却只是通过拿破仑一个人做出的。

时代杂志蒋介石封面

朗朗和韩寒!我就知道这俩!!

邓小平。就是他了。

吴佩孚 蒋介石 毛泽东 邓小平

1924年9月8日封面人物是吴佩孚,赞美为主,强调吴佩孚是“中国的风云人物”。1927年4月4日封面人物是蒋介石,赞美为主。8天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31年10月26日封面人物是蒋介石与夫人宋美龄,赞美为主,当时九一八事变刚刚发生,蒋介石的地位摇摇欲坠。1934年5月5日封面人物是皇帝溥仪,赞美为主,表现对溥仪正式就任“大满洲国皇帝”的关注。1935年3月18日封面人物是汪精卫,赞美为主,强调汪精卫的亲日政策有“利于世界和平”。1941年6月16日期刊封面人物是陈诚,文字说明:重庆城的保卫者。1950年8月7日期刊封面人物是吴国桢。1950年12月11日期刊封面人物是毛主席。标题是:红色中国的毛。1951年6月18日,周恩来第一次登上《时代》封面1976年1月19日期刊封面人物是邓小平。1977年3月21日期刊封面是毛主席和江青。1986年4月7日期刊张蔷 依据唱片销量,张蔷作为有影响力的国际歌坛新星受到专访,成为第一个登上时代周刊的华人歌手

对评价的评价论文题目

卖国实践翻案,为汪记“曲线救国”论招魂。他们甚至提出要重估汪伪政权的历史功过,要彻底摆脱国共两党原来对汪伪政权的观点,声称“汪记南京政府”是重庆国民政府的补充,它代表了广大“灰色地带”人民的利益,而不是代表日本法西斯的利益。与此同时,一些歪曲历史,美化汪精卫、陈璧君、周作人、胡兰成等汉奸的文章也纷纷出笼(22)。这些问题之所以发生,背景极为复杂,其中一个最值得注意的迹象是这些历史人物的亲属及近代中国历史人物所在地政府或团体的介入,使历史人物研究带有更多的感情色彩,许多本来并不难解决的问题成为旷日持久的争论焦点,许多本不该翻案的问题也重新翻案,使问题越来越繁杂。方伯谦、严复等人的研究都存在这些问题。近代中国历史人物的后人和所在地的政府或团体希望对这些历史人物评价高一些,这是可以理解的。因此一些纪念性的讨论会多说好话,也是人之常情。但是,科学研究毕竟是一种科学,如果历史学不尊重科学、不尊重事实,就只能沦为一种“史学广告”,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为尊者讳,那确实是学术的堕落。至于某些研究者,由于知识背景和能力的限制,无法从宏观上把握所研究的对象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占有的实际地位,而是过多地介入感情,甚至可以说,许多研究者研究谁,就爱上谁,不仅自己不能从被研究者的身上疏离出来,而且有些过分武断者甚至不许别人对他的研究对象说一个不字。上述背景与原因还使90年代以来的近代历史人物研究出现一些过分翻案的倾向,使原本可以接受的结论变成不定的问题。如果说新时期的前十年的一些历史人物的翻案还带有拨乱反正的意义的话,那么最近十年的一些翻案文章,则更多地带有搅浑水的意味,带有黑格尔所说的“正反合”的意思。原来说是白的,他偏说成黑的。以否定之否定的研究方法,作为学术创新的捷径。凡此,都是近代中国历史人物研究工作者所应该注意和克服的。注释:(1)据复旦大学历史系资料室编《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1949―1979》一书的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O年版。(2)据徐立亭、熊炜编《中国近代史论文资料索引1949―1979》一书的统计,中华书局1983年版。(3)《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页。(4)《有关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历史研究》1964年第3期。(5)《有关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历史研究》1964年第3期。(6)吴晗:《论历史人物评价》,1962年3月23日《人民日报》。(7)吴泽、谢天佑:《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若干理论问题》,《学术月刊》1960年第l期。(8)史苏苑:《关于历史人物评价五题》,《史学月刊》1982年第5期。(9)余志森:《研究历史人物不可忽视各人特点》,1984年10月15日《文汇报》。(10)简修伟:《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几个理论问题》,《史学月刊》1987年第3期。(11)降大任:《评价历史人物宜用“阶段论”》,1983年6月29日《光明日报》。(12)彭明:《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历史

论文提纲,是指论文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是论文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构思谋篇是指组织设计毕业论文的篇章结构,以便论文作者可以根据论文提纲安排材料素材、对课题论文展开论证。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组织、利用资料,决定取舍,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用。[1]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论文提纲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写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信息或词汇,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

论文评语及写法

论文是我们在学术等研究上撰写的一种文体,以下是我搜集整理的论文评语及写法,欢迎阅读,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一、论文评语

1.论文选题比较适当,观点正确,但缺少独创性的思想,论证内容比较充分,但缺乏论证深度。英语表达比较通顺,但存在少量语法错误。论文格式符合规范要求。

2.语言表达一般,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一定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一般;未见明显抄袭现象。

3.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基本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难度较小,工作量不大。论文选题一般。

4.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较差,不能全面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写作过程中综合运用考试系统知识,全面分析考试系统问题的能力较差强。 文章篇幅符合学院规定,内容不够完整,层次结构安排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观点不够突出,逻辑性较差,没有个人见解。 文题有偏差,论点不够突出,论述不能紧紧围绕主题。

5.语言表达较差,格式符合规范要求;占有资料较少,其时效性较差;有部分内容与他人成果雷同。

6.在为期三个月的毕业设计中,该同学能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顺利完成整个毕业设计工作和论文的撰写。程序能正确的运行,界面安排合理,论文符合要求

7.在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态度端正,学习也比较认真,时间安排也很合理,能按时到实验室,不存在无故早退或迟到的情况。能基本在每个阶段完成相应的任务,还能主动加班,做到时间上前紧后松。当然,在这其间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

8.该论文选题较为新颖,视角较为独特,体现了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扎实功底,特别是文章能够结合相关的案例对课题进行论证分析,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经过对论文的审核可以看出,作者在资料和案例收集上花了不少功夫,也能够提出一些较为深刻的观点,但在理论的深度和部分论据的引证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之处。总体而言,这是一篇合格的论文。

9.该同学针对当前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完成了资产减值准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写作工作。论文以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现象为出发点,以资产减值准备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为主要议题,采用规范分析法,重点讨论了资产减值准备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得到了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并采取相关措施来规范准则,以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会计,科学合理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结论。整个写作过程该生思维较严谨,能够面对复杂的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10.该生对待毕业论文写作态度较端正,写作过程认真刻苦勇于专研,较主动地与指导教师沟通,虚心听取指导教师的指导及修改意见,修改及完成毕业论文。

11.该生能够较熟练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本文提出的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的可操作性差资产减值准备存在的特殊问题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外部监管难度大等几个方面问题,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的较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

12.该生对待毕业论文写作态度较端正,写作过程比较努力愿意思考,能够积极主动地与指导教师沟通,认真听取指导教师的指导及修改意见,修改及完成毕业论文。

13.该生能够较熟练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本文提出的收入的虚增或虚减费用的虚增或虚减不等价资产置换创造利润虚列资产和负债和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等几个方面问题,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的较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

14.该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本文提出的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监督难度增加会计监督深度增加会计监督环境相对较差和会计人员监督责任加重等几个方面问题,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的一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

15.论文选题缺乏新意,论证不够充分,具体例证较少,老生常谈的内容偏多,引用他人观点的比例偏大。英语表达基本达意,但存在较多的语法错误。论文格式基本符合要求。

16.选题不适当;观点不正确;语法错误过多;抄袭现象严重;论文格式不符合规范要求;没有按时间要求完成论文。

17.论文选题有新意,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有自己独到的观点,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创造性劳动,结构安排合理,论证充分透彻,有足够的理论和实例支撑,英语语言表达顺畅得体,没有语法错误,论文格式符合规范要求。

18.本论文选题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文献材料收集详实,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得书记合理,结论正确,有创新见解。另外论文格式正确,书写规范,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19.该论文的文献调研全面系统,立题指导思想明确,实验设计合理可行,能够按照实验计划进行,并达到预期效果。

20.论文撰写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简练,层次清晰,逻辑性较强,用词准确,各种数据图表齐备规范,文献引用正确,科学性较强。表明该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

21.该论文选题正确,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数据资料充分,分析方法先进,写作进度安排合理,结论和建议具有区域现实意义,建议推荐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22.论文选题适当,有一定的独立见解,论证充分,占有资料广泛,但理论和实例支撑不够。英语语言表达基本顺畅,仅存在个别语法错误,论文格式符合规范要求。

23.本论文选题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文献材料收集详实,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得数据合理,结论正确,有创新见解。另外论文格式正确,书写规范,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优:

24.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较高难度,工作量大。选题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参考)价值(较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强,能全面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写作过程中能综合运用考试系统知识,全面分析考试系统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 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完整,层次结构安排科学,主要观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有一定的个人见解。 文题完全相符,论点突出,论述紧扣主题。

25.语言表达流畅,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较强;没有抄袭现象。

26.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难度,工作量较大。选题具有学术研究(参考)价值(实践指导意义)。

27.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较强,能较为全面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写作过程中能综合运用考试系统知识,全面分析考试系统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强。 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较为完整,层次结构安排科学,主要观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但缺乏个人见解。 文题相符,论点突出,论述紧扣主题。

28.语言表达流畅,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较强;未发现抄袭现象。

29.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一定难度,工作量一般。选题具有学术研究(参考)价值(实践指导意义)。

30.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一般,能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写作过程中基本能综合运用考试系统知识,全面分析考试系统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一般。 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基本完整,层次结构安排一般,主要观点集中邮一定的逻辑性,但缺乏个人见解。 文题基本相符,论点比较突出,论述能较好地服务于论点。

二、论文评语怎么写

评价毕业论文,要坚持评分的标准,研究评语的写法,做到判分准确,评价公正,评语规范。

一、毕业论文评阅成绩的标准

根据有关规定,毕业论文的评阅成绩一般可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档。现将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对毕业论文的具体标准抄录如下,供参考。

(一)优秀

1.能正确地体现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能很好地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本专业的有关知识。

2.能密切联系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分析问题正确、全面,具有一定深度或有所创见,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中心突出,论据较充足,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表达能力较强。

4.材料丰富,数据可靠,能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加工整理。

(二)良好

1.能正确体现党和国家有关政策,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理论与专业有关的知识。

2.能较好地联系工作实际,分析问题比较正确、全面,对指导现实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中心明确,论据较充足,层次较分明,文句通顺,有较好的表达能力。

4.材料比较丰富,数据基本可靠,能较好地进行加工整理。

(三)及格

1.能正确理解党和国家有关方针与政策,在理论上没有原则性的错误,能基本掌握和运用本专业已学的有关知识。

2.尚能联系工作实际,基本上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但分析问题较肤浅,或只能罗列现象,中心不够突出。

3.有一定的论据,主要数据基本可靠,文句尚通顺。

4.有一定的原始材料,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工整理。

(四)不及格

凡有以下条款之一者,应评为不及格。

1.违背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或在理论上有原则性错误,掌握已学有关专业知识很差。

2.文章无中心,层次不清,.逻辑混乱,文句不通。

3.材料零乱不全或主要数据失真,加工整理差。

4.主要内容基本抄袭他人成果。

(五)凡属抄袭他人成果或属他人代写的论文,一经发现查实,即取消评阅、答辩资格。

以上评阅标准,一要严格掌握,不可降低标准,拔高分数;二要因时因地制宜,但在同一时间、同一批学员中,应“一碗水端平”,不可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标准。

二、评语的写法

毕业论文的评语有两种:一是指导导师意见,二是答辩委员会意见。

(一)指导导师意见的写法

指导导师意见,主要是从写作角度对全篇论文作出评价。评价要点是:

1.观点是否正确、鲜明;

2.论据是否充分;

3,分析是否全面;

4.结构是否合理;

5.语句是否通顺;

6.有无现实指导意义。

下面是《对制止中小学乱收费现象的几点思考》一文的评语:

本文能理论联系实际,对当前中小学乱收费现象的表现及其产生原因作了较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制止措施,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文章结构合理,条理分明,论据较充分,语句通顺。

(二)答辩委员会意见的写法

1.答辩态度如何;

2.思路是否清晰;

3.回答是否准确;

4.语言是否流畅;

5.对原文不足方面有无弥补。

蒋公功与过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蒋琬是继诸葛亮之后的蜀国第二位丞相,因为诸葛亮的光环太过耀眼,使得其一直不那么醒目。其实,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蒋琬、费祎的评价很高:“蒋琬方整有威重,费祎宽济而博爱,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然犹未尽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也。”是说,蒋琬正直豁达,光明磊落,很有威望,受人爱戴,他与费祎因循守旧,都继承了诸葛亮的治国治军策略,在他们掌权的时候,边境无战事,国家和谐,人民安居乐业,但是遗憾的是他们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的本领没有显示出来。裴松之在传后特别注释:“臣松之以为蒋、费为相,克遵画一,未尝循功妄动,有所亏丧。外却骆谷之师,内保宁缉之实,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何以过于此哉!今讥其未尽而不著其事,故使览者不知所谓也。”蒋、费二人由于多年跟随诸葛亮,耳濡目染,也都比较谨慎,裴松之不著其事,就是要给阅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弱冠之年就在当地比较有名声。他以州书佐也就是秘书身份随刘备入蜀,任广都长,相当于广都的县长。曾经有一次,刘备到广都视察,发现蒋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不理政事,又不断醉酒,刘备大怒,要治蒋琬的罪。诸葛亮劝刘备道:“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刘备一向尊敬诸葛亮,于是没有治蒋琬的罪,只是免了他的官职。不久,任命蒋琬做了什邡令,官升一级。刘备做了汉中王,又提拔蒋琬任尚书郎。建兴元年也就是刘禅继位的那一年,诸葛亮开府执政,聘请蒋琬为东曹掾,也就是参谋长职务。蒋琬坚辞不就,反而推荐别人。诸葛亮评价说:“思惟背亲舍德,以殄百姓,众人既不隐于心,实又使远近不解其义,是以君宜显其功举,以明此选之清重也。”

《长沙保卫战》展现了复杂宏大的 历史 背景和可歌可注的英雄事迹,作为还原这一历边事件的战争史实正剧,不与趋利瞎说神鬼吹的抗战雷剧为伍,而是以非严肃的态度回顾 历史 ,更展现了长沙军民共同修筑改防的情景。 那我们来讲讲国民党四个高级将领。 薛岳,国民党提三次长沙会战都会避免谈及薛岳,因为这个客家老虎仔跟委员长关系很不好,抗战结束后,本不想打内战(生平保家卫国心愿已达),老蒋硬要他打先锋,只好指挥国军进攻解放区,但在山东莱芜战役中损兵折将,1948年被“暴跳如雷”的蒋介石撤职,果粉交口称赞的虎将,最后连个花瓶都不如。 王陵基,1950年化装潜逃时在四川江安被逮捕,是级别最高的国军战犯之一。 李玉堂,长沙会战后被共产党策反,但未能及时接头,后被台湾当局杀害。一说叶剑英并未能策反李部,李是被冤杀的。 王耀武,济南战役中被解放军俘虏。 这些将领在对外作战中如此英勇,内战中为何战败的战败,被俘的被俘,被策反的被策反?四个人,分别是打自己人的,不想打共军的,打不过的,逃不掉的,从思想到能力基本把国军的脸丢光了。他们在抗战中的形象越高大,战术越高明,作战越顽强,越说明蒋公在内战中的失败。 剧中的李本忠本是一个普通的小警察,后阴差阳错入伍成为一名抗日战士。随着本剧的热播,李本忠原型也备受大家的关注。他有 历史 原型吗?结局又是什么?接下来跟随我一起来通过李本忠人物简介来了解下!  《长沙保卫战》李本忠扮演者郑昊剧照 李本忠原型 在电视剧《长沙保卫战》中的李本忠并没有 历史 原型,而是因剧情需要虚构出来的人物。李本忠这个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他身上发生的很多事情都是有现实的出处,他所拥有的血性和 情感 是万千战士都拥有的。 李本忠人物简介及结局 李本忠本是一个走街串巷,负责自己一块区域的小警察。可刚刚结婚就阴差阳错入伍,一天之内便升为营长,迅速成长为团长,他不断战胜敌人。面对失去妻子,失去家园,失去战友,他不断战胜自己。铮铮铁骨,在战场上流血流汗流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真汉子。如此身份的转化,也开启了他不平凡的革命之路。最终在李本忠的带领下,国军将士与敌人缠斗,国军全面反攻,日军败退。各路国军围追堵截,痛击日寇。 与如今满屏的抗日神剧相比,《长沙保卫战》还算是良心之作,从服装、枪械、军事常识到战争场面,确实是近年来的佼佼者,尽管略有瑕疵。剧中代表人物应该是第10军上校团长李本忠、中将军长李玉堂、第九战区上将司令长官薛岳,哦对了,还有重量级配角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主任彭中华。当然,这里面有 历史 原型的只是薛岳、李玉堂、吴逸志等人,李本忠和彭中华显然是虚构的了。第九战区将士们的抗日功绩不可抹杀,但总体而言,对薛岳的刻画有些拔高,对李玉堂的演绎则不太严谨,对长沙会战的反映与战史有些出入。第一印象是把这个“老虎仔”的身高相当放大了,粤籍的薛岳根据旧照目测不会超过170公分,而张丰毅就显得有些人高马大了。客观来说,薛岳确实是当时少数敢跟日军硬刚的将领,作战主动性和攻击性较强,所以才能跟鬼子缠斗四年之久,但毕竟中日之间的装备训练和兵员素质相差过于悬殊,大兵团作战远比电视剧中来的更加艰苦和残酷。薛岳一点也不幽默,甚至有些狂傲,跟我党的关系亦不融洽,“平江惨案”就是在他任内发生的,虽然是川军的杨森干的,但薛岳身为战区“一把手”自然难逃干系。应该这么结论:薛岳抗日立场坚定、作战意志指挥远超那些大批患有“恐日症”将领,但形象过于正面,第二次长沙会战失利责任很大(密码被破译只占部分因素),而被日军24小时轻取长沙的第四次长沙会战干脆没提。这是薛岳的保定军校同窗,关系甚密,武汉会战期间开始成为薛岳的幕僚长,从第一兵团再到第九战区如是,温文儒雅,为人谦和,是个不错的参谋长。最关键的是,由于两人同学、同乡和长期同僚的原因,政治立场相同、私人关系互信,所以在关键时刻吴逸志能劝得动薛岳,否则老虎仔发作起来,最多顾忌蒋某人或者陈诚三分,其它人等包括连白崇禧都不放在眼里。前三次长沙会战打完后,中日两军从1942年初开始长时间对峙,战线稍稳。吴逸志闲来无事,写了篇关于中美两军联合实施华东作战的“论文”,还委托朋友送到美国方面一阅,罗斯福给予了肯定和表扬。结果惹毛了最忌下面人直接跟美方打交道的蒋某人,1944年被撤职查办,若非薛岳力保几有牢狱之灾。战区参谋处长赵子立于是升格递补,可惜薛岳根本不尊重他的意见,为第四次长沙会战的失败埋下伏笔。黄埔一期生,抗日名将,他是从中央军嫡系第3师师长的位置上渐被重用的,抗战爆发后因功累升至第8军中将军长。后因第10军作战不力重组,因此李玉堂改任第10军军长。重组时起家部队第3师亦带入,但表现似乎不如方先觉的预备第10师(另有第190师),第一次长沙会战之前,该军已经荣应“泰山军”代号,可见战力不俗。第10军和第74军是第九战区的两大精锐,严格来说,第74军并不归薛岳直接指挥,它属于军事委员会直属“攻击军”,投放在湘桂战场而已。并且第74军的战力与战果都要高于第10军,但是剧中王耀武显然沦为打酱油的,归跟到底,是第74军缺席了大胜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以及李玉堂后来成为新中国追认的烈士,自然成为主角。能够从一名长沙小警察成长为中央军上校团长,基本就是编剧信马由缰了,虽然都是拿枪的,军队和警察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黄埔四期的胡琏、张灵甫等人刚刚混到师长,没有任何军事养成教育的李本忠可以一路擢升团长?开玩笑呢,这简直是视军制如儿戏,他可以上战场、可以代理军官,就是没可能真正成为一名正牌子中级军官,黄埔五期还排着队呢。只能说剧情需要一名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至于出身与专业不在考虑范畴之内了。实际上抗日军队基层军官的军事能力,严重吃亏于日军,李本忠的出现“有效”扭转了这一现象,神出鬼没,指挥若定。最离谱的是与彭中华的关系,在那个年代,在没有国共军事合作的湖南,如果真有李本忠这号团长,早就被密裁或者活埋了。严重理解,否则我们看不到如此较为优秀的抗日战争作品。蒋某人、陈诚、白崇禧、徐永昌、林蔚、罗卓英等人的戏份不少,“军事委员会四巨头”中只有何应钦没有露面,能够如实反映了重庆方面的指挥体系和作战序列。诸如14万大军是否可以全歼5万鬼子的争论,也基本符合 历史 事实,因为在抗日神剧里消灭日军一个师团那都是小意思。缺点在于,马晓伟的出演实在太正派了,远没有表现出蒋某人的阴鹫和不讲道理,薛岳还敢摔他的电话?那早就被革职了。《长沙保卫战》中的国军在很多方面其实不太像大家想象中的国军了,而是更像大家传统印象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形象,简言之,就是基本上按照我军的形象来塑造的国军将领。不过这也没什么吧,这些年的一个趋势就是八路军越来越国军化,大家都不愿意高大全,而国军却越来越共军化了,越来越高大全。 比如说里面的薛岳,虽然薛岳在国军将领中算是比较出挑的,但是还没有到这个电视剧中那样算无遗策,料事如神,对日军的战略企图分析的那样清清楚楚,而日军无论是冈村宁次还是阿南惟几,在里面都被搞的太弱了,好像很蠢。如果真有那么蠢,怎么会始终都是日军主攻,而国军都是被动应战呢? 要知道,四次长沙会战可都是日军率先发动的,最后也都是日军主动撤退的。尤其是前两次长沙会战,国军连日军的战略意图都没有搞清楚,日军来了就开始撤退,然后进行侧击,尾击,等着日军深入之后再对日军进行包围,但从当时的情况来说,日军并没有占领长沙的决心,而是扫荡第九战区的主力部队,巩固其在华中的占领区。也因此,在前两次长沙会战中,日军进攻时几乎都非常顺利,第二次甚至是用两个大队为骨干配属炮兵和骑兵组成的部队就轻而易举的突破了国军在新墙河一线得防御阵地,第四军和三十七军都未能有效阻止日军的进攻。而当国军局面严重,薛岳已经准备撤退到衡阳的时候,国军突然开始撤退,国军又转入全线反击和追击。 还有这个剧中的另一个主角是第十军军长李玉堂,而且是从头到尾都参加了,但实际上第十军并没有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会战之前,第十军也是作为军委会的战略预备队,原本是开到粤汉线附近,准备乘车去缅甸参战的,只是在战局严重的情况下,薛岳才紧急请求军委会将第十军拨给第九战区参战。 但薛岳的指挥也成问题,导致第十军并未整体参战,而是不断以师和团为单位,配属给已经被日军击溃的三十七军陈沛指挥,结果成了添油战术,也被日军分别击溃。也是因此,战后薛岳请求军委会将李玉堂撤职,李玉堂是很不服气的,到第三次长沙会战才戴罪立功,坚守长沙,打出了泰山军的美名。实际上,第一次长沙会战真正对战局形势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关麟征的十五集团军,第二次长沙会战的关键是杨森的二十七集团军,正是因为杨森的二十军再被日军击溃之后转入山区,日军大举深入,这时候杨森又率部破坏日军补给线,使日军后续部队无法继续增援,最后被迫撤退。在日军撤退之前,薛岳已经准备放弃长沙了。 刚在上高会战中打出了名气的七十四军,第二次长沙会战时奉调增援第九战区,结果也是因为薛岳的指挥不当,没有让七十四军转攻日军侧背,或者在浏阳一带设立阵地,阻击正准备从右翼迂回的日军,反而让日军到长沙附近,结果七十四军以行军姿态与日军在春华山,黄花市一带与日军遭遇,被日军从侧翼击破,伤亡惨重,师长廖龄奇战后被蒋下令枪毙。 此外,还有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剧中的薛岳始终挂着三颗星,是上将军衔。其实薛岳当时是中将加上将衔,也就是享受上将待遇的中将,如果挂军衔的话,是应该挂中将的,挂上将不太合适。尤其是和白崇禧、陈诚见面的时候,也挂着三颗星,这就很不合适了。不过总体来说,这个片子的战争场面什么的,都算是不错的,在这些年的抗战剧中,已经算是精品佳作了。 整体来说,《长沙保卫战》还算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良心之作。 无论是大脉络的尊重史实,还是小细节的生动还原,以及主要人物的针对性选角等等,都可圈可点,比很多被称为“抗战神剧”的恣意放飞有价值、有意义多了。 但是,《长沙保卫战》毕竟不是纪录片, 对剧中的主要人物也都根据 历史 原型进行了再创作:其中有些人物被美化了,有些被强化了,还有些则被虚化了。 张丰毅饰演的薛岳 但是,剧中的薛岳运筹帷幄、好谋善断,几乎每次都能提前预判三位对手冈村宁次、园部和一郎、阿南惟几的战略安排,也就有点夸张了,这会让人觉得日军高级将领很蠢,日军很好打,并不是什么太好的事情。 事实上,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薛岳非但未能准确判断阿南惟几的战略意图,反而因为第九战区的情报系统被日军掌握,造成了重要的电报命令在日军面前“裸奔”的被动局面。 甚至第74军的动向、意图,也都被日军监控了。再加上因薛岳本人的过度自信以及固执,他没采用参谋处处长赵子立关于让74军就地构筑工事积极防御的建议,导致运动中的74军在春华山、黄花镇遭受日军精锐的突袭而损失惨重,形成了74军抗战战史上少有的溃败。此外,剧中的薛岳被塑造成了一个智慧,果敢、坚强、有孝心(让儿子代为行孝)、有幽默感甚至还懂得气象天候(预判有大雨)的完美人物,这就太过了。 历史 真实中的薛岳自信甚至自负、固执、暴躁,但这都丝毫不影响对他的正面评价,毕竟人无完人。 另一个被美化的人物则是蒋介石。剧中的蒋介石,也被刻画成了一位既有做事的大局观又有做人的人情味的最高统帅:他可以不计较薛岳的顶撞甚至摔电话,也可以为薛岳因忙于与日军大战而无暇回韶关老家奔父丧而感动的流泪。如此等等,实在也有点过于美化了。 除了主帅薛岳,关麟征也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中表现不俗,在新墙河、草鞋岭拼死御敌的就是他麾下的部队,而不是剧中所说的李玉堂、方先觉的部队。李玉堂与方先觉剧照 李玉堂及方先觉的戏份,在《长沙保卫战》中还真是不少。 事实上,第一次长沙会战时,李玉堂还是第八军军长,方先觉还只是预10师的副师长,更为关键的是,第八军并没进入湘北主战场,而是在赣西北的次战场抵抗日军。所以,第一次长沙会战时的李玉堂、方先觉都被《长沙保卫战》强化了。 第二次长沙会战,已从第八军改编成第十军的李玉堂部,遭受了重大失败,搞到蒋介石要严厉问责李玉堂,要不是79军军长夏楚中部缴获的日军地图上显示,第十军正面摆了日军三个半师团,可能李玉堂就不只是被撤职这么简单了。 当然,第三次长沙会战中的李玉堂第十军,尤其是方先觉预备第十师的确表现的无懈可击,简直堪称完美,他们化作天炉战法中的“炉底”,确保了长沙城的不失,这才让日军在薛岳的准备的“天炉”中被炙烤的死伤惨重。李本忠剧照 至于剧中虚构出来的、方先觉麾下的营长、团长李本忠,虽然原型可能是葛先才,但也有很多艺术加工的成分。负责长沙治安的警察,接两个电话就变成了中央军的连长、营长,这种桥段也真太富有想象力了。 先后率部参加了第一、第二次长沙会战的王耀武,在剧中几乎没什么台词,更没什么存在感。就连王陵基还有向薛岳索赔烟斗的细节,王耀武则没有一场独立的戏份。 第一次长沙会战时,王耀武也不在主战场湘北,但好歹也在江西三进三出高安城啊。 第二次会战虽然74军也惨败了,但薛岳的责任也着实不小。到第三次长沙会战,刚从广西乘火车沿湘桂铁路到达湖南的74军,一下车就接到了会战结束的通知,没捞上仗打。王耀武剧照 即便如此,王耀武的戏份还是太少了。作为薛岳的上司、靠山,陈诚在剧中的角色也只是打了个酱油。 与戏份偏少的王耀武、陈诚相比,第15集团军代总司令并在战后转正的关麟征,则直接没出镜,这就有点不应该了。 我是@司马砸光,敬请关注、交流 彭主任第一!其他都不行! 除了加了一个苍蝇彭 其他都挺好

功劳有北伐除军阀 领导中国人民抗日 过有缴有些组织不怎么得力!

蒋琬(?~246年)东汉末年零陵郡人(今属湖南永州零陵人),三国时蜀国大司马.字公琰,少以才闻名于郡县,随刘备入蜀.刘备称汉中王时为尚书郎.后主时,诸葛亮辟为东曹椽,举茂才,迁参军,又迁长史,加扶军将军.诸葛亮卒,进尚书令,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后封为安阳亭侯,接替诸葛亮为丞相.蒋琬(?~246),字公琰,三国湘乡县(今双峰县井字镇)人,少时,蒋以才名闻于郡县。赤壁战后,随刘备入蜀,初为广都(县)长,而常感不展其志。一日,刘备出巡广都,见其“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大怒,欲严刑处死。军师诸葛亮知琬为人才,便向刘备说:蒋琬乃国家栋梁之材,社稷之器,而非一般县令之辈;施政以安民为本,不拘小节,请勿严刑处置。因此只免官而已,未受严究。不久又任什邡县令。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称汉中王时,蒋琬升任尚书郎。三国蜀昭烈帝章武三年(223),刘备死,刘禅即位,诸葛亮以丞相主持朝政,蒋碗为东曹掾,旋升参军,参预决策军国大事。后主建兴六年(228),诸葛亮率军伐魏,蒋琬奉命与丞相长史张裔留守后方,处理日常政务。三年后,代张裔为丞相长史,加抚军将军。诸葛亮率兵南征北伐,蒋琬常筹集粮草兵员,以相供应。诸葛亮曾多次对人说:公琰忠心耿耿,是和我共同复兴汉室之人。并密奏刘禅说:“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后主建兴十二年(234),诸荀亮卒于军中,蒋琬升任尚书令,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主持朝政。当时,新丧主帅,朝野惶惧,蒋琬虽初总朝政,而镇定自若,“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因而民心迅速安定。后主延熙元年(238),蒋琬统帅诸军屯驻汉中、开府,加大司马。 蒋琬为政遵诸葛亮遗风,明察善断,循法治国,不喜阿顺,不听谗毁。故群臣悦服,乐于效命。鉴于诸葛亮数出秦川伐魏,因山道阻,运粮不便,终难取胜,蒋琬曾筹划东下由汉、沔水路袭击上庸、魏兴(今湖北陕西交界处),后因旧疾复发,未能实行。后主延熙九年(246)卒于涪县,《三国志》有传。有《蒋恭侯集》1卷,收入《麓山精舍丛书》;《丧服要记》一卷,收入《隋书·经籍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