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首届中国教育界学术英才论文大赛

发布时间:

首届中国教育界学术英才论文大赛

1、《浅谈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论文(发表于《光明日报》1990年6月2日第三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科学年鉴经济学优秀文章三等奖。2、《指导性计划运行模式重构》论文(发表于<经济学家>1990年第4期),获《光明日报》与中国计划学会主办中国改革与发展战略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3、《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的机制思考》论文(发表于《学理论》1991年12期),获中共中央宣传部组办全国省级政治理论刊物优秀文章三等奖。4、《关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论文(发表于《经济纵横》1990年第3期) 、获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颁发的优秀成果三等奖。5、《财政与金融》教材(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出版),获吉林省财政学会颁发优秀财政理论成果二等奖。6、获一九九二年度吉林大学首批日本世川良一优秀青年奖励基金,1000美金.7、《工资、物价、国家财力关系浅议》论文(发表于《长白学刊》1987年第4期,获吉林大学文科优秀论文三等奖。8、《浅谈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等五篇论文,获吉林大学研究生院1991年第五届“精英杯”征文大奖赛一等奖。9、《中国指导性计划实践考察与理论思考》等七篇论文,获吉林大学研究生院1992年度第六届“精英杯”征文大奖赛一等奖。10、《中国与西方国家指导性计划比较》等十三篇论文,获吉林大学研究生院1993年度第七届“精英杯”征文大奖赛特等奖。11、《计划与市场:几组逻辑关系的深层思考》等三篇论文,获吉林大学1992年度“五、四”青春大奖赛特等奖。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与运行机制的若干思考》等五篇论文,获吉林大学1993年度“五、四”青春大奖赛优秀论文一等奖。13、《信用资金运动总公式重探》等四篇论文,获吉林大学1991年度博士研究生课外成果竞赛,论文类一等奖。14、获吉林大学1988-1989年度优秀教学质量二等奖。15、获吉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987年度社会实践奖。Obtained 15 items rewards as academic achievements outstanding, which were from the Academy of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CPC, Ji Lin Province, Ji Lin University, and the Institute of Graduated Students of Ji Lin University. These were including: Reward from the Academy of China Social Sciences, for , published on on January 2, 1990. Reward from the Plan Committee of China for , which was published on the fourth Journal of in 1990. Reward from the 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CPC for, published on on February Periodical in 1991. Reward from the Ji Lin Province for , which published on on March Periodical in 1990. Reward from the Bureau of Ji Lin Budget, for a work published in 1990.作为九十年代中期有一定影响的青年经济学家,由于发表了大量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与著述,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认可,(1)被国家教委高校社科发展中心收录于<<中国100所高等院校----中青年社会科学教授概览>>一书,1994年10月出版第1240页,并详细介绍了他在7个领域的已发表的学术观点;(2)被张岱年主编的面向世界发行的<>(中国社会科学家)英文版一书收录,1995年8月出版第553页,并简介了他在1990---1994年期间所发表的9篇代表性文章。

教创新网”专门的证书查询通道查询即可。另外还可以给网站上面的邮箱投稿,也能获得证书的信息。中国教育学会颁发的获奖证书分三种:一是荣誉证书,比如教育学会系统先进个人,在江苏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中供参考;二是论文获奖证书,在江苏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中承认的,和教育部门的论文获奖证书一样;三是课题证书,在江苏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中承认,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研课题一样有用。扩展资料:中国教育学会的相关要求规定:1、中国教育学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尊重教育规律,组织全国有志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教育工作者。2、中国教育学会会徽图案为圆形徽章,由学会英文缩写CSE演化的图形组成;徽标以蓝色为主色调,辅以白色。演化的图形为“打开的书册、充满生机的萌芽”。3、中国教育学会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开展学术活动,研究教育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为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教育科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贡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颁发的获奖证书属什么级别?中国教育学会颁发的获奖证书百属国家级证书,教育部门承认。1、中国教育学会(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缩写为CSE)成立于度1979年4月12日,是中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教育学术团体,由从事教育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问的个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2、中国教育答学会是版全国性教育学术团体,不是教育行政部门,所以其获奖证书在教师评职等活动中不予以承认。3、根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今年发布的《关于新加坡私立教权育机构认证范围的公告》,越来越多新加坡私立教育机构颁发的文凭证书将获得中国教育部的认证。

1.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教育部与政府、各高校共同主办的国内最大的综合性赛事,是覆盖所有高校、面向全体高校学生,影响力最大的赛事之一。如果项目获得认可,后续甚至可能落地成为公司。大赛赛制:

采用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全国总决赛,三级赛制

参赛类别:“互联网+”现代农业、“互联网+”制造业、“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文化创意服务、“互联网+”社会服务时间:每年在4月左右报名,报名截止由省级决定

2.“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举办地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

大赛赛制:

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全国总决赛,三级赛制

参赛类别:两个并列项目,分别为“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

比赛时间:两年一届,5月份左右报名

3.中国创新创业大赛

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是由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家网信办和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共同指导举办的一项以“科技创新,成就大业”为主题的全国性创业比赛。

中国教育学会的证书查询?证书查询上“全国科教创新网”,面向全国的证书查询和投稿平台。中国教育学会的证书查询?中国教育学会的证书查询:登录“全国科教创新网”专门的证书查询通道查询即可。另外还可以给网站上面的邮箱投稿,也能获得证书的信息。中国教育学会颁发的获奖证书分三种:一是荣誉证书,比如教育学会系统先进个人,在江苏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中供参考;二是论文获奖证书,在江苏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中承认的,和教育部门的论文获奖证书一样;三是课题证书,在江苏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中承认,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研课题一样有用。扩展资料:中国教育学会的相关要求规定:1、中国教育学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尊重教育规律,组织全国有志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教育工作者。2、中国教育学会会徽图案为圆形徽章,由学会英文缩写CSE演化的图形组成;徽标以蓝色为主色调,辅以白色。演化的图形为“打开的书册、充满生机的萌芽”。3、中国教育学会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开展学术活动,研究教育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为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教育科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贡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颁发的获奖证书属什么级别?中国教育学会颁发的获奖证书百属国家级证书,教育部门承认。1、中国教育学会(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缩写为CSE)成立于度1979年4月12日,是中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教育学术团体,由从事教育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问的个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2、中国教育答学会是版全国性教育学术团体,不是教育行政部门,所以其获奖证书在教师评职等活动中不予以承认。3、根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今年发布的《关于新加坡私立教权育机构认证范围的公告》,越来越多新加坡私立教育机构颁发的文凭证书将获得中国教育部的认证。中国教育学会是什么级别中国教育学会是什么级别中国教育学会分会论文证书如何辨真假1.获奖者的论文都有编号;2、获奖的名单可以在中国教育学会网站上查询到。查询不到的很可能是假的。中国教育学会论文获了一等奖,而且让交钱,可信吗有没有...现在哪个刊物,哪级组织的获奖论文不是假的?全是假的!不过是行政部门耍流氓手段,不交钱给他,它不予承认而已!中国教育学会论文获了一等奖,而且让交钱,可信吗有没有以前汇过款的,结果...现在哪个刊物,哪级组织的获奖论文不是假的?全是假的!不过是行政部门耍流氓手段,不交钱给他,它不予承认而已!中国教育学会上发表的论文中国知网上可查吗?可以去知网上面查下中国教育学会提供给你发表论文的期刊信息,比如说CN号这些,看看能不能查到。A+上一篇:

首届全国小城镇研究论文竞赛

专著、论文·专著1、编委 城市规划资料集-控制性详细规划分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2、独著 当代中国城市形态演变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3、第一译者 塑造城市-历史、理论、城市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论文和书中章节1、熊国平 商业步行街的规划设计 城市 1996(1)2、熊国平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城市规划汇刊1996(7)3、熊国平 山水城市规划构想 城市研究 1996(10)4、沈德熙 熊国平 关于绿色开敞空间 城市规划汇刊 1996(11)5、熊国平 扬州邗江百祥路商业步行空间规划 新建筑1998(4)6、熊国平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城市规划 城市发展研究1998(4)7、熊国平 论绿色文明与绿色空间 江苏林业科技1998(9)8、沈德熙 熊国平 苏州古城41号街坊控规的做法与思考 城市规划汇刊1998(9)9、熊国平 苏南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的思考 城市研究1999(4)10、熊国平 新世纪城市规划的思考 方法 1999(3)11、熊国平 创建新世纪绿色文化,营造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 新建筑2000(1)12、熊国平 外向性经济与城市拓展 城市规划2001(1)13、熊国平 探析21世纪的城市演化 城市管理2002(2)14、熊国平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立法研究 城市规划2002(3)15、熊国平 游涛 沿江地区发展规划研究 城市规划汇刊2002(1)16、熊国平 苏州工业园发展规划研究 城市规划汇刊2003(2)17、熊国平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 新建筑2006(3)18、熊国平 缪敏 对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探索 规划师2007(5)19、杨东峰 熊国平 王静文 沿海开发区一种典型深层结构:天津泰达为例 城市规划2007(7)20、杨东峰 熊国平 王静文1990年以来国际新城建设趋势探讨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6)21、杨东峰 熊国平 王静文我国大城市空间增长机制的实证研究与政策建议,城市规划学刊,2008(1)22、管驰明 李昌峰 熊国平 江阴市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调整规划研究 中国土地科学 2008 22(2)23、熊国平 刘畅译 帕齐·希利 一位规划师的一天——沟通实践中的知识与行动 国际城市规划 2008(03)24、熊国平 朱祁连 杨东峰 国际经验与我国廉租房建设 国际城市规划 2009(1)25、熊国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城市形态的动力变化 华中建筑 2009(2) p140-14326、熊国平 杨东峰 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城市形态的机制分析 华中建筑 2009(11) p78-8127、熊国平 于建勋 城市合理形态的探讨 华中建筑 2010(2) p176-17928、熊国平 杨东峰 于建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的基本总结 华中建筑 2010(4)p120-12429、熊国平 王爱军 盛楠 周梦蝶 吴文昕 何舒炜 川西新型村庄规划探索 城市规划 2010(5)30、熊国平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的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 华中建筑 2010 28(12)31、熊国平 戎卿文 田卉 回族乡规划探索 建筑学报 2011(4)·获奖论文1、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1993-1995优秀论文 独著 商业步行街的规划设计 城市 1996(1)2、南京科协1995-1997优秀论文 独著 山水城市规划构想 城市研究1996(10)3、江苏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优秀论文 独著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城市规划汇刊 1996(7)4、南京市第三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第二作者 关于绿色开敞空间 城市规划汇刊 1996(11)5、南京科协第九届优秀论文 独著 苏南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的思考 城市研究1999(4)6、首届金经昌城市规划教育基金会城市规划论文竞赛甲组佳作奖 独著 新世纪城市规划的思考 方法 1999(3)7、南京科协第十届优秀论文 第一作者 沿江地区发展规划研究 城市规划汇刊20028、南京市第五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独著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立法研究 城市规划2002(3)·报告·学术会议1、Presented paper, Xiong guoping ,a review of contemporary research on urban form in china, the sixteenth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urban form Guangzhou, 20092、论文宣读 熊国平 朱祁连 我国廉租房建设的思考 2008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 厦门 20083、论文宣读 熊国平 和谐城市形态 2007中国博士后学术论坛 北京 20074、论文宣读 熊国平 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总结 第二届 U+L新思维全国学术研讨会 武汉 20065、论文宣读 熊国平 缪敏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探索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年会 北京 20046、论文交流 熊国平 苏州工业园发展规划研究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年会 厦门 20027、Presented paper, Xiong guoping , Chen cangjie,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ommunity plan, Building for 21st Century council on tall buildings and urban habitat, London, 20018、论文交流 熊国平 21世纪的城市演化趋势探析 中国建筑学会年会 北京 20019、Presented paper, Xiong guoping ,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lanning of the green land system, symposium of IFPRA A/P 1999 congress ,Hangzhou, 199910、论文交流 熊国平 关于城市公共购物空间 中国建筑学会年会 上海 199711、论文交流 熊国平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城市规划 迈向21世纪的城市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北京 1998·学术讲座1、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江苏东海城市规划培训班讲座 2007/52、镇规划编制的方法、内容、技术要求和相关法规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镇规划编制技术暨新标准培训班(昆 明)讲座 建标协字[2007]50号 2007/ 93、城市现代化与现代城市管理 江苏省委组织部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培训班讲座2008/64、转型期城市发展战略 安徽滁州市城市规划培训班讲座 2008/95、转型期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江苏省地税局城市规划培训班讲座 2008/126、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与整治 安徽望江县委提升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培训班讲座 2009/37、城市结构与形态 江苏省委组织部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培训班讲座2009/108、城乡规划法与规划管理 江苏省委组织部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培训班讲座2009/109、城乡规划法与转型期城市发展战略 湖北赤壁市委建设学习型政党,推动科学发展新春系列报告 2010/210、转型期的城市发展战略及规划实践 南京市六合区城乡科协城市规划讲座2010/611、小城镇发展战略与规划策略 江苏淮安淮阴区乡镇党委书记培训班讲座 2010/712、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战略 南京市六合区市民讲堂 2010/7代表实践项目·工程实践1、参加 溧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42、参加 江苏省扬州百祥路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 19953、参加 江苏省张家港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64、参加 江苏省张家港市绿地系统规划19965、参加 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行政中心详规19976、负责 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小区详规19977、参加 江苏省仪征市城市总体规划19978、负责 江苏省响水县城市总体规划 19989、负责 江苏省响水县七套乡总体规划199910、参加 江苏省扬州经济开发区分区规划 199911、负责 江苏省南京六合区竹镇镇总体规划 199912、负责 江苏省南京六合区横梁镇总体规划 199913、负责 江苏省南京江宁区江宁镇总体规划 199914、负责 江苏省淮阴县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00015、负责 江苏省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咨询 200016、负责 江苏省昆山市铁南片区分区规划 200017、负责人之一 江苏省苏州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200018、负责 江苏省启东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119、负责 江苏省靖江市新城区分区规划200120、负责 江苏省靖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咨询200121、负责 江苏省江阴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200122、负责 江苏省靖江市沿江地区发展规划200223、负责 江苏省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224、负责 江苏省苏州中心分区城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00225、参加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中新合作区规划检讨与调整研究200226、参加 江苏省苏州新加坡工业园二三期控制性详细规划200327、负责 江苏省苏州吴中区西南片规划 200328、负责 江苏省张家港-如皋跨江发展研究 200429、负责 江苏省苏州三角嘴控制性规划 200430、负责 江苏省苏州东环路重建改造咨询报告 200431、负责 江苏省启东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 200532、负责 江苏省启东市城市远景发展构想 200533、负责 江苏省海门市城市行政中心选址研究 200634、负责 江苏省海门市城市远景发展构想 200635、参加 福建省福安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 200636、负责 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637、负责 山东济南市南部山区(东片)保护与发展规划 200638、参加 江苏盐城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 200739、参加 广东深圳城市化转型期科学规划机制研究 200740、参加 国内外新城规划建设比较研究200741、负责 江苏江阴市域空间管制研究200842、参加 四川绵竹广济镇总体规划(灾后重建) 200843、参加 北京焦化厂工业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方案征集 200844、负责 海南三亚城乡发展空间布局研究 200845、负责 江苏苏州娄葑扬庭路地块等控规 200846、负责 四川什邡市洛水镇渔江村灾后重建规划 200947、负责 江苏苏州蒌葑沙滨路扩展地块规划 200948、负责 江苏连云港新浦区浦南片总体规划 200949、负责 江苏东海县域产业空间布局 200950、负责 江苏海门市老城区、南部新城开发地块城市设计 200951、负责 湖北襄樊市尹集城乡统筹规划研究 200952、负责 浙江杭州临平新城概念性规划 200953、负责 河北石家庄建设大街城市设计 200954、负责 江苏江阴加速形成一城四片区功能布局研究 200955、负责 河北石家庄二环路综合整治规划 201056、负责 江苏海门市西片区总体规划 201057、负责 江苏苏州蒌葑跨阳路地块规划 201058、负责 江苏海门謇公湖地区控规 201059、负责 江苏南京市雨花台区总体规划 201060、负责 江苏高淳桠溪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 201061、负责 河北建投石家庄生态农业观光园核心区控规 201062、负责 河北建投石家庄生态农业观光园概念规划 201063、负责 江苏高邮市菱塘回族乡总体规划 201064、负责 河北石家庄中山路环境综合提升规划 201065、负责 江苏苏州工业园唯亭东片控规201066、负责 江苏南京板桥新城总体规划201167、负责 江苏江阴集约型城乡建设研究 2011·工程获奖1、参加 张家港城市总体规划 1996建设部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第七届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铜奖2、负责人之一 苏州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2000建设部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第九届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银奖3、负责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4江苏省级城乡建设系统优秀设计三等奖4、参加 苏州工业园中新合作区规划检讨与调整研究 2004江苏省级城乡建设系统优秀设计二等奖5、参加 苏州新加坡工业园二三期控制性详细规划2004江苏省级城乡建设系统优秀设计二等奖6、负责 苏州东环路重建改造咨询报告 2005江苏省级城乡建设系统优秀设计三等奖7、负责 石家庄建设大街城市设计 2010 江苏省级城乡建设系统优秀设计三等奖

姓名: 华 晨 职称职务: 教授、博导,副院长 联系电话: 88206374,87952285 电子邮箱: 个人主页: 个人简介: 主要学习、工作经历:1963年2月出生。1979年9月至1983年6月,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学士。1983年9月至1986年6月,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研究所,硕士。1986年6月至1988年8月,浙江大学建筑系助教、讲师。1988年8月至1994年1月,比利时根特大学,博士,荷兰代尔夫特大学,研究员。 1994年1月至今,浙江大学建筑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所长、浙江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助理、法国总统项目“50名中国建筑师在法国”高级访问学者、中组部、团中央“2002博士服务团”成员、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市长助理、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 研究与规划项目:富春江镇镇区总体规划, 1998、2004桐庐县横村镇工业区规划, 1998湖州水城环境改造与更新研究, 1999提高城市竞争力的规划对策研究, 2000湖州市米行街区扩初设计, 2000江山市虎山花园规划设计, 2000丽水市江滨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000杭州下沙高教园区规划, 2001 宁波市科技园区中心区规划, 2001杭州科研孵化区规划, 2001嘉善东方名嘉居住区规划, 2001湖州市衣裳街规划设计, 2001杭州下沙高教园区东区后勤配套, 2001杭州住宅郊区化现象研究, 2001江山市廿八都镇区规划, 2001桐庐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002余姚会议展览中心, 2002杭州下沙高科技园区规划,2002宁波江东科技园区孵化楼, 2002安吉县生态广场东侧地块城市设计, 2002安吉县山头村地区改建规划, 2002杭州市转塘镇概念规划, 2002杭州市规划、建筑与人文精神研究, 2002永康市荆山夏地区规划设计, 2002银川市兴庆区概念规划, 2003杭州城市建成区研究, 2004南京工程学院校园规划, 2004上饶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 2004杭州下沙城市建设发展研究, 2005宝鸡市职业技术学院总体规划及建筑扩初设计, 2005宁海县城市交叉口地区规划设计,2005山东省莱芜市羊里镇总体规划,2006德清绿化景观规划设计,2006南昌社区规划研究,2006浙江省利用山地丘陵进行城镇建设的技术和经济评价体系,2006 论文或著作:城市货运机动车调查的准备和组织, 《城市规划汇刊》, 1987年11月常州市货运机动车调查数据的编码及处理方法, 《城市规划汇刊》, 1988年1月规划中的相悖现象, 《跨世纪城市规划师的思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年3月Planning Behavior and Marketing Impacts, SSRP,the University of Ghent, Belgium, 1991年12月Making Planning Products Accepted, SSRP,the University of Ghent, Belgium, 1992年12月Impacts of Social Reforms on Urbanization and Planning in China, OSPA-rapport nr.33,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Netherlands., 1993年5月以可接受性为基础的规划理性, 《城市规划汇刊》, 1995年7月兰斯塔德的城市发展和规划, 《城市规划汇刊》, 1996年12月江南水域环境的更新与重构, 《浙江建筑》, 1997年3月增强规划成果的可接受性, 《城市规划》, 1998年7月一个山水城镇的构筑, 《浙江建筑》, 1999年2月城市的发现和体现, 《规划师》, 1999年7月转乘中心与法国城市复兴的新举措, 《城市规划》, 1999年11月Understanding Parisians,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 2000年4月浙江高教科研城规划设计回顾, 《浙江建筑》, 2001年2月Creating Identity in City Community, 首届世界规划院校大会 (WPSC), 2001年7月Building New Image of Campus, 首届世界规划院校大会 (WPSC), 2001年7月城市中创建社区特性的研究, 《华中建筑》, 2001年8月江南城市重建社区特性的研究, 《建筑学报》, 2001年9月社区宽带网络对城市社区影响预测, 《规划师》, 2001年11月城市竞争——影响城市发展和规划的双刃剑, 《城市规划》, 2002年1月杭州市住宅郊区化现象初步研究,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1年会论文集》, 2002年3月创建21世纪家园式大学城, 《新建筑》, 2002年4月令人困惑而具魅力的规划学科, 《城市规划》, 2002年7月杭州老城区人居环境的保护与发展, 《城市问题》, 2002年7月杭州城郊住宅消费状况探讨, 《规划师》, 2002年12月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郊地区建设模式探讨,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3年1月环境艺术学科发展方向与课程的科学设置, 《装饰》, 2003年1月公共设施分布公平性问题初探, 《规划师》, 2003年9月杭州市边缘区发展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矛盾, 《规划师》, 2003年12月塞上江南在哪里?,《城市规划》, 2004年3月区域经济一体化下CBD的功能定位, 《特区经济》, 2004年9月“开发区清理整顿”背后的土地资源失控问题, 《特区经济》, 2004年9月从经济成长的视角探析小城镇的发展建设, 《特区经济》, 2004年10月超常规发展中杭州城市建成区界定方法探讨, 《特区经济》, 2004年11月大规模拆迁改造的反思及城市更新开发新策略, 《特区经济》, 2004年11月西部回族集聚区经济及乡镇发展探析, 《规划师》, 2004年12月杭州西溪湿地的环境状况与生态保护对策研究,《华中建筑》,2004年12月区域空间演进的宏观、微观产业视角,《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年1月杭州中央商务区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问题研究,《华中建筑》,2005年2月结合实际, 重点研究小城镇规划中的几个问题,《特区经济》,2005年2月城市加油站合理规划布局探讨,《城市公共事业》,2005年2月对大规模拆迁改造的反思,《规划师》,2005年3月从性别角度探析规划决策的民主化,《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杭州下沙高教园区规划设计,《建筑学报》,2005年3月从女性主义角度探寻城市规划理论的新发展,《城市规划》,2005年4月迈向复合型、多元化的城市高教综合社区,《华中建筑》,2005年6月城郊大盘景观私有化问题的反思与研究,《中国园林》,2005年6月城市规划中四类利益主体剖析,《城市规划》,2005年11月从“孤岛”走向城市 —— 杭州下沙高教园区规划探索,《规划师》,2006年2月 社会兼职:杭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1999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会员,1999中国建筑学会会员,2000浙江省建设厅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2001浙江省台州市城市规划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01湖州市吴兴区首席常年规划顾问,2004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2005 杭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2006 获奖:第一届全国青年城市规划论文竞赛二等奖,中国城市规划学会,1987同济大学科研成果奖二等奖,同济大学,1988常州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常州市人民政府,1988全国城乡建设系统部级优秀工程设计奖三等奖,建设部,1989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三等奖,省科委、省人事厅、省科协,1997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优秀论文奖,省土木建筑学会,1997浙江大学优秀青年教师,1998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二等奖,省科委、省人事厅、省科协,1999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浙江省教委,1999“总统项目”荣誉奖,法国文化部,1999 陈从周建筑教育奖,陈从周建筑教育基金会,2000浙江大学先进工作者,2002浙江大学土木建筑教育基金会“十佳教工”,2002、2003教育部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教育部,2005 教学工作:1986年以来,主讲《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城市规划评论》、《现代建筑评论》、《城乡规划》、《城市交通评价与规划》、《城市规划原理》等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指导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43名。 龚晓南 博导岩土工程 建工学院 毛根海 水工结构 建工学院 王柏生 硕士导师 建工学院 张土乔 博导市政工程 基建部 谢康和 博导岩土工程 建工学院 高博青 结构工程 建工学院 陈云敏 博导岩土工程 建工学院 毛义华 建筑施工与管理 建工学院 罗尧治 博导结构工程 建工学院 雷乐成 博导环境工程 环资学院 蔡袁强 博导土木工程 出版社 叶贵如 动态测试 建工学院 俞亚南 博导市政结构 建工学院 钱晓倩 硕士导师建筑材料 建工学院 董石麟 博导,院士(工)1997 建工学院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水平随工业化发展而不断提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城镇化建设有关的毛概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摘要: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水平随工业化发展而不断提高。2005年,英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90%以上,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过50%。城市化促进经济的规模化和专业化,但也产生了人口密集、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已经成为保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城市群;农村城镇化;三农

一、农村城镇化的积极意义

纵观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和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来看,今后20-30年城市化为主的后期过程中,将会伴随着郊区城镇化。咨询公司麦肯锡开展的一项研究称,2011年全球有五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仅仅600座城市,城市创造着世界60%的产值。随着私家车的增多,人们可以工作范围大幅增加。同时交通条件的改善,各企业也可以在郊区选址建设工业园区。也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各城镇为中心组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充分利用城镇现有的技术和手段,实现生产一条龙经营,真正使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依托城镇化建设得以实现和发展。

中国正在形成23个城市群,但是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环渤海圈等城市群容纳能力有限,水资源和交通拥挤形势非常严峻。而我国2856个县级行政单位的建设搞好,对于解决上亿农民的流动安置意义重大,发展了当地经济也解决了劳动力就业,极大地降低了交通、住房等城市生活成本,对于国家的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农村城镇化较为成功的浙江省为例,2011年,浙江农民人均住房已经达到60.8平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6.9平米。江浙公路一代农村家家户户几层的小楼房,不比城市别墅差。便捷的交通和舒适的居住环境。2011年浙江农民人均收入13071元,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让人们看到了城镇化实现的好处,并有很多的借鉴意义。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及出现的负面影响

我国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限制城市化进程阶段(1949-1978年)。从建国初期的离开农村的高潮,到1962年一1965年“禁止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极端方式,以及“”期间千万知青上山下乡。

第二阶段为城市化较快发展阶段(1979-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18.96%提高到2000年的36.22%,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下岗职工减缓了城市化发展速度。

第三阶段为高速发展阶段(2000年以后)。随着加入WTO和经济发展环境的好转,以及国家和地方各种配套政策的出台,大大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

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经济化的必然过程。但随着工业化的推动,在客观上又给我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及社会影响:

(一)城市贫民数量剧增

根据2011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我国城市贫困人口有5000万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农民的迁移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贫困人口的迁移。许多农村的殷实之家,也很难在城市相对高的物价中很好地生活。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留在大城市就业,而就业形势变化、高房价、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等原因,城市化中逐渐出现一个特殊的群体--“蚁族”,城市化率到达75%以上就算是城市化进程基本完成,新来的居民努力改善生活,但很多人却面临困境,大量人口没有像样的住房甚至基本的卫生设备。

(二)城市环境变坏

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很多城市的废物排放已超出自然的承受能力。2012年我国三分之二以上城市缺水,其中沿海城市90%以上缺水,成为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带来了城市交通量的高速增长,城市交通日趋拥堵。2011年城市上班路上花费时间,北京以52分钟居首,广州、上海则以48、47分钟紧随其后,无形中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

(三)部分城市化过热现象

城市建设的规模过大、速度过快,建设的投资超出了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多年来,中国各地建设大量房地产项目,吸引了众多购买者。随着房价持续上涨,更多投资者变成投机者,在北京,一幢幢商业楼盘空置着。在鄂尔多斯老城区23平方公里上拥挤着30万人,康巴什新区就是为百姓投资建设的,新区总面积352平方公里,市区32平方公里,人口2.86万人,“空城”成为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展品。

三、农村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1978年以来,我国城市化政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支持农民进入城市就业,鼓励农民迁入城市;二是确立了以积极发展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方针。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是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根本原因。城市生活比农村生活条件优越很多,比如文化娱乐、教育、金融、交通、医疗等软硬件环境远远好于农村。根本解决途径还是要发展农村经济。

(一)国家仍需加大对农村地区财政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公路、饮水水安全、电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解决村内给排水、垃圾处理等问题,提高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二)要确定政府在城市化中的职能和地位,把城市化从政府行为为主转变为市场经济行为为主导。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地区在环境和经济水平差别很大,城市化的进程也是各有特别之处,不可能齐头并进。城市化进程必须充分照顾和考虑到各地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避免政府行为地扩大或限制城市化的过程。

(三)更好的落实国家的三农政策和支持力度。针对农村人才流失,提高现有农村劳动者素质,全面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生产实际的需要,开展针对性强、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根据农民需求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四)加快推进户籍、社保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力度。持续十几年,农村物价涨幅一直高于城市,使得目前农村物价已经接近于城市物价。农村低保仅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待遇的1/3,甚至更低。急需相关政策制度改革,让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国家的福利政策上,可以得到同等的对待,并最终实现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险能跟随人口的迁移。

(五)大力发展城镇第三产业。工业和城市都必须依赖第三产业的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来生存和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越完善,将直接推动城市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增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工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优化生产结构,缓解就业压力。

小结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一定要多管齐下,做好社会主义农村城镇化建设工作。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农村地域辽阔,没有高房价,自然条件好,交通通畅,因而更适宜人居住。而医疗不方便、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等问题,相信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会得到解决,统筹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将会赢得越来越多人的安居乐业,并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

(作者简介:邹晓光(1981—),男,山东荣成人,山东大学(威海)科研处职员。)

2019全国教育教学论文大赛

难。教研之星杯全国教育教学论文大赛是由中国教育期刊网主办,与全国多家知名刊社合作举办的一场教育教学比赛活动。该比赛的含金量高,吸引了众多优秀的教师前来参加,竞争压力大,难度大。该比赛的目的是吸引相关专业教师关注“教学”领域,为社会培养兼具金融知识、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综合性人才,促进教育事业的建设。

2014年度“创新杯”全国中小学教学论文、设计大赛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课程改革的精神,展示全国各地最新的教育教学科研成果,挖掘教坛新秀,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创新作文》杂志(CN45-1337/G4,ISSN1674-2443)和广西写作学会决定联合举办“2014年度‘创新杯’全国中小学教学论文、设计大赛”。 一、参赛对象城乡各类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以及各学科教科研人员。二、参赛内容和方式教学论文、设计、课件评比。本次大赛分小学教研组、小学课件组、初中教研组、初中课件组、高中教研组、高中课件组共六个组别进行。三、参赛时间2013年12月1日—2014年12月30日。四、稿件要求1.论文或教案的设计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言运用能力,鼓励创新。2.课件要求选题恰当,应按照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格式进行设计;所选素材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建议使用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制作课件。五、奖励办法1.由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参赛论文、教案、课件进行评审。2.在3月、6月、9月、12月各评审一次,获一等奖的名单将分四次在《创新作文》网站或“创新杯”大赛官方博客,以便作者查询。3.获奖名单将在网站上宣传和表彰。4.获奖作品可优先推荐在《科学大众》《中学教学参考》《小学教学参考》《文学教育》《考试与评价》《学周刊》《中小学电教》等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或结集公开出版。如需推荐发表作者,请在文中注明“需推荐发表”。5.优秀作者将受邀参加“全国中小学创新教学论坛”。六、收费标准初评免费,在初评后确认可进入决赛后,每篇参赛作品交参赛费50元,用于专家评审、通联、证书制作等。欢迎各教研室、学校组织教师集体参赛,10人以上参赛单位给组织者颁发“优秀组织奖”证书。七、稿件发送参赛作品以电子文档形式发送,邮件发送至: 。主题为“征文”+作者姓名。 主办单位广西写作学会 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 《创新作文》编辑部 创新杯”大赛华东组委会大赛主委会地址:广西南宁市建政路37号 邮编:530023(华东组委会诚邀各教研室、学校负责人担任华东组委会委员,将给委员颁发荣誉证书,委员负责本地区的大赛征稿事宜。)如相关人员需纸质通知,请来信,或QQ联系,告知地址,以便邮递。

首届礼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一)汉语语音史、汉语音韵学史1.日本大矢透《韵镜考》“要说”寻绎。《古汉语研究》2008年3期。2.近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6期。3.中日汉语音韵学研究的学术差异。《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4期。4.日本学者越南汉字音研究。《延边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5.日本学者的汉梵对音译音研究。《延边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6.日本汉字音时间层次及其确认的证据和方法。中国社科院《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3 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6年第2期。7.日本佛教“声明”与汉字音声调考订。《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5年第7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3期。8.日本学者满(女真)汉对音译音研究,《延边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5年第10期。9.日本学者对日语汉字音与汉语近代音关系研究。《音韵文献与音韵学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4月。10.《词韵》音系声调。董琨、冯蒸主编《音史新论-庆祝邵荣芬先生八十寿辰学术文集》,学苑出版社,2005年5月。11.日本《汉吴音图》所见《中原雅音》。《音韵文献与音韵学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4月。12.日本学者对日语汉字音与汉语上古音关系研究。《延边大学学报》2004年3期。13.《中原雅音》的体例问题。《音韵论丛》,齐鲁书社,2004年1月3日。第七届汉语音韵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音韵学会编。14.日本学者日本语汉字音与汉语中古音关系研究。《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3期。15.清末日本学者北京官话“四声之辨”(日文)。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日本文艺研究》第 56 卷第2号。2004年9月。16.日本学者的《韵镜》研究。《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4期。17.《中原雅音》研究的起始时间问题。中国社科院《中国语文》2004年第3期,商务印书馆。18.日本学者对朝鲜汉字音的研究。中国社科院《民族语文》2004年3期。19.日本学者对《中原音韵》及相关韵书的研究。北京大学《语言学论丛》第30辑,商务印书馆2004年11月。20.《辨音纂要》所传《中原雅音》。中国语言学会主办《中国语言学报》第11期,2003年9月。商务印书馆。获吉林省政府第五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21.明抄本《辨音纂要》初探。国家图书馆《文献》2003年1期。22.对外汉语教学课本编写中的“变调”标记符号问题。(合作)《汉语学习》2003年6期。23.新时期音韵古籍整理的简要回顾与思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6期。24.从几组数据看南宋孙奕俗读声调的变化。《语言文字学论坛》(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25.退溪次韵朱子《武夷棹歌》问题。东方诗话学会编《诗话学》第3、4辑合刊。韩国梨花社2002年1月。第二次东方诗话学国际学术会议(香港浸会大学)。大会报告。26.南宋孙奕俗读“平分阴阳”存在的基础。台湾《声韵论丛》第10辑,台湾中国声韵学会与辅仁大学主办,学生书局2001年5月。由本人在台湾第十八届声韵年会的大会(台湾台北,2000年5月)上宣读。27.《中原音韵》与吉安方音。《第六届汉语音韵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28.释“平中清浊,仄中抑扬”。东方诗话学会编,《诗话学》第2辑。韩国梨花社1999年10月。大会宣读,韩国大田忠南大学1999年7月。29.《醒世姻缘传》“挺”字与今东北方言〔t‘iN〕音。《汉语学习》1998年第3期。30.南宋孙奕俗读“入注阴平”性质。《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论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31.《九经直音》“明本”两种例说。《语苑撷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32.南宋孙奕俗读“清入作去”考。中国社科院《中国语文》1998年第4期,商务印书馆。获吉林省政府第四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1)。获第五次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中国古文献学”博士生二等奖(1999,一等空缺)。33.《九经直音》北图藏本三种叙说。《语言研究》1998年6月刊,第五届汉语音韵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34.南宋已“平分阴阳”证。北京大学《语言学论丛》21辑,商务印书馆1998年10月。在中国语言学会第八次会议上宣读。《中国语文》1995年5期《会议纪要》。35.南宋孙奕音注“浊上归去”问题。《庆祝金景芳95寿辰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4月。36.南宋《示儿编》的俗读音。《延边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37.南宋《示儿编》音注“俗读”的“入注三声”性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3期。38.南宋《示儿编》“声讹”的正音性质。《语言研究》1996年6月刊,中国音韵学会第9次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39.南宋《示儿编》音注“浊音清化”问题。《古汉语研究》1996年第1期。40.《九经直音》反切的来源及其相关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1期41.韦应物诗韵系。《延边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42.《山海经校注》“珂案”音释献疑。(合作)《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4年第2期。43.《九经直音》反切与《经典释文》正读考异。《语言研究》1994年6月。中国音韵学会第8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44.“图们”的口语读音及其来源。《东疆学刊》1993年第3期。45.《汉字古音手册》订误举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年第1期。46.《晋书音义》的“协韵音”。《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1期。获吉林大学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47.王昌龄诗用韵。《延边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48.岑参高适诗韵系异同比较。《延边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在中国音韵学会第六次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上宣读。49.岑参诗韵谱。《语言文学论文集》,延边大学出版社19990年12月。50.《醒世姻缘传》诗词用韵考。《烟台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51.《<韵镜>校笺》跋。杨军《<韵镜>校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52. 清末中日学者北京官话“变调”意识。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语学研究》(开篇)第26辑,2007年5月。53. 十九世纪末叶北京官话声调初探——以日本人编《官话指南》为依据。(合作)《近代官话语音研究》,语文出版社,2007年2月。54.日本传统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6期。55. 高本汉用“二手资料”构拟《广韵》检讨. (合作)《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1期。56.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科书和工具书。《汉语学习》2007年第6期。57.日本汉语音义书语音研究。《杨耐思先生80寿辰庆祝文集》,2011年1月,中华书局。58.南宋《九经直音》“萧豪韵”的构成。(合作)《继往开来的语言发展之路》论文集,语文出版社,2008年2月。59.《正音捃言》音系声母的特点。(合作)《语苑撷英——唐作藩教授八十寿辰祝贺论文集》,2008年2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60.高畑彦次郎对高本汉《切韵》研究的修订与补充。(合作)《当代语言学》2010年4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11年2期全文摘编。61.南宋《九经直音》“支思韵”问题。(合作)《中国语言学报》第14期,2010年10月。商务印书馆。62.清初韵书《五音通韵》构拟问题。(合作)《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3期。63.当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10年2期。64.日本汉语上古音研究。《古汉语研究》2010年第2期。65.现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2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10年2期。66.日本汉藏对音译音研究.《民族语文》,2010年第6期。67.满田新造对高本汉《切韵》研究的批评意识。《中国音韵学》第16次会议论文集,九州出版社,2012年3月.68.《<韵镜考>:日本江户后期韵镜学的构建》,《古汉语研究》2012年第2期。69.《日本<东音谱>(1719)所记汉语方音问题》,韩国《中国东南方言与中韩文化》(6),韩国文化社,2013年2月。70.《韵镜》与日本明治人名命运预测。《中国文化研究》,2013年第2期。71.贺知章《回乡偶书》诗“衰”字音。《延边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1-2期。72.唐代古体诗的“叶韵”问题。《延边大学函授教育》1992年第1期。73.从用韵看《药性赋》产生的时代。《延边医学院学报》(社科)1992年第1期。74.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学点音韵知识。《吉林教育》1989年2-3辑。75.重建清代东北方音史:向混沌求新知——评邹德文教授《清代东北方言语音研究》。《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76.《韵镜》研究史上的四条“主线”。《中国音韵学》(厦门大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77.清末民初东北官话语音系统——以新发现日本明治汉语课本为依据。中国社科院《方言》2013年第4期。(二)对外汉语教科书、汉语史、东北方言、古书校勘1.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会话”课本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4期。2.汉语史研究的基本理论范畴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2期。3.从中国语教科书“序”“跋”看朝鲜时期的语言教学意识(韩文)。韩国《韩华学报》总46期,2006年2月。4.《醒世姻缘传》与吉林方言词语探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2期。5.校点严可均《全晋文》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4期。6.《周礼》“诸侯之邦交”断句正误。国家图书馆《文献》1998年第4期。7.《庄子》“v.o.以.o”句及其变式。《东疆学刊》1990年第1期。8.走向系统研究东北方言的第一步。(合作)《汉语学习》1989年第3期。9.谈唐诗中的“何事”。《东疆学刊》1988年3期。10.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科书研究的基本问题。《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1期。11.中国学者与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科书的刊行。(合作)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2007年第3期。12.19世纪朝鲜汉语教科书语言的干扰。(合作)中国社科院《民族语文》2007年5期。13. 日本汉语口语语法研究的先声——读1877年刊行的《支那文典》。北京大学《语言学论丛》第37辑,商务印书馆2008年6月。14.《满洲土语研究》与20年世纪30年代东北方言。《东疆学刊》2010年第2期。15.日本明治后期北京官话语法理论——《清语文典》。厦门大学国学院《国学集刊》第三辑,2011年3月。16.仓石五四郎对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翻译的意义。刁宴斌主编《黎锦熙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暨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10年5月。17.《日本“军用”东北方言教学意识——读1933年(增订版)<日满会话>》。韩国汉阳大学《汉语方言研究论文集》,2010年4月。18.清末民初北京官话语气词例释(合作),《汉语学习》2011年第1期.19.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古今考,《中华读者报》2008年6月27日。20.《马氏文通》与广池《中国文法》——清末中日汉语文言语法理论体系的建立。《厦门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21.《晚清东北方言词语考订》(合作),《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3期。22.《清末民初北京口语词汇及其汉语史价值》(合作),《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2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2年第7期。23.《试论汉语史研究史评理论范畴》,《东疆学刊》2012年第1期。24.《日本明治后期<支那语学>月刊传播北京官话的历史意义》,《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3期。25.《汉语史研究系统要素视角理论范畴》,韩国中国言语文化学会《中国言语文化》创刊号,2012年2月。26《日据初期台湾闽南话会话课本教学和汉语史价值》(合作),《台湾研究集刊》2012年第4期。27..《日本明治后期北京官话语法教学理论---读1905年版<清语文典>》,《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三辑),中华书局,2012年7月。28.《东亚语言学视阈的汉语史研究》,《东疆学刊》2013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4年第1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3年第6期)29.《冈氏之中国文典》(1887):日本汉语文言语法体系初次构建,《复旦学报》2014年。30汉语现代语言学理论体系的最初构建——日本《现代中国语学》(1908)的意义(同李逊合作)。《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1期 。31朝鲜朝汉语官话质正制度考论(同张辉合作), 《古汉语研究》2014年第1期 。32. 14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东亚国际通语——汉语之应用(第二作者,同张辉合作),《延边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三)古代礼仪制度及其它1.退溪不讳言“诗以随俗”解。东方诗话学会编《诗话学》第5、6辑合刊。韩国梨花社2004年10月。第三次东方诗话学国际学术会议(上海大学)。大会报告。2.西周觐礼初探。《遯亨集——吕绍刚教授古稀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3.春秋聘问的衰变。《金景芳百年诞辰纪念文集》,2002.9.吉林大学出版社.4.春秋朝觐的衰变。《东疆学刊》2002年第3期。5.周代朝聘制度简论。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儒学年鉴》,2001年创刊号,商务印书馆,2001年10月。6.战国时期朝聘制度的破坏。《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4期。7.退溪家礼“循俗”问题(韩文)。韩国《退溪学报》第107期,2000年12月。又收入(韩国)柳宁夏编选《退溪先生礼学论文集》(仅6篇),《退溪学报》别刷本。陶云会社2001年7月发行。8.略谈西周会盟制度。《延边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9.商代朝聘及其相关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1期。10.晚清文人对朝鲜使臣“中华意识”的感知。日本创价大学《创大中国论集》第14辑,2011年3月。11.《清客新话》:日本对马藩尉探问清初“新知”——福建“漂海唐船”日记的意义。《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1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明清史》2013年第5期。这其中包括少部分与他人合写论文。还有其它已发表论文近20篇。论文发表后,或被转载、论点摘编、引用、评述多次。 (一) 专著1.《音韵文献与音韵学史》,专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6月。被列为日本广岛大学文学部中国语史教科书,授课教授狩野充徳。2.《周代朝聘制度研究》,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书评《揭示周代朝聘制度》,见《光明日报》2006-07-04 。2006年9月获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太原)。2007年11月获福建省政府第7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历史学3等奖. 2007年11月厦门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台湾《经学论丛》专门介绍。《清代朝觐制度研究》等几十种著作引述.3.《宋元吉安方音研究》,专著(与李红合作),2008年6月,中华书局出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5年1月完成,2005年2月通过专家鉴定。日本《日本中国学会报》2009年介绍。2009年11月获福建省政府第7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历史学3等奖。刘晓南《宋代四川语音研究》等论著引述。4.《中国历代宾礼》,专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9月。几十种著作引述。5.《日本汉语音韵学史》,专著,商务印书馆,2011年12月。日本语学会《日本语研究》、《古汉语研究》、《中华读者报》、《中国社会科学报》、《辞书研究》、日本中国学研究会《日本中国学会报》(2012)等报刊均有述评。2013年10月12日获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2等,中国语言学最高奖项,又获福建省第10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2013年12月。同时,获厦门市第9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张玉来、潘钧、陈东辉、陈宁、耿军等引用。6.《汉语史研究理论范畴纲要》,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列为博士生教科书。7.《东亚视阈汉语史论》,专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8.《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课本语音研究》,专著,合作,商务印书馆,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2年完成。鉴定等级为优秀.9.《日本近现代汉语语法学史纲》,专著,商务印书馆,2014年。(二)编著1.《汉语音韵学通论》,教材,编著,主编,列入国家级“十五”教材出版规划(2002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被国内外多所大学列为研究生教科书或参考书。2.《古代神童考录》,编著(与陈家祯合作),延边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三)编\校1. 《音韵学论著指要与总目》(上、下,140万字),主编,作家出版社,2007年1月。日本权威的《日本中国学会报》2009年介绍,是国内外汉语音韵学论著目录收罗最为全面的工具书。冯蒸列为学习汉语音韵学必读书。2. 《语言文字学论坛》(第一辑),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3.《古代汉语》,教材。合作编写,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曾被吉林省八所大学中文系采用。4.《对外汉语教学论著总目》(80万字),主编(合作),作家出版社,2008年5月。《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读者报》等均有书评。5. 《对外汉语教学论著指要》(70万字),主编(合作),作家出版社,2008年5月。。《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读者报》等均有书评。6.《黉门钟吕》,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7.《韩非子》(译注、校勘,3人合作),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3。8.《后汉书》(译注、校勘,3人合作),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6。9.《全晋文》(点校,2人合作,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10.《日本汉语教科书汇刊(1912年前)》,主编,四十册,中华书局,2013年。11.朱熹口语文献语言通考(四种,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合作),合作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12.《中国历代礼仪制度文化丛书》(五种,《中国历代婚礼》、《中国历代葬礼》、《中国历代家礼》、《中国历代宾礼》、《中国历代祭礼》),第一主编(与张黎明合作),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9月。台湾义守大学列为通识课程教科书。几十种著述引用。13.《新编古代汉语》,国家级教材。合作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14.《大一中文课堂》,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15.《海洋文明与汉语语言文字书写》,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16.《东亚汉语史书系》,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17.《黄典诚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主编(与叶宝奎教授合作),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18.《中国音韵学》(厦门大学与中国音韵学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另有其它4种编著。这其中包括少部分与他人合写者。

论著:◎单行本《义疏学衰亡史论》2013年台湾万卷楼出版社(博士论文修订版)《北京读经说记》2013年台湾万卷楼出版社(收录论文、杂文17篇)◎论文:(标☆者收录于《义疏学衰亡史论》,标★者收录于《北京读经说记》中)《日本古代『论语』学资料及其研究》1995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原学』第二辑(第353-380页)(重录)201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从钞本到刻本:中日『论语』文献研究》(第309至336页)《评江苏版点校本『仪礼正义』》1998年台湾《经学研究论丛》第五辑(第155-157页)《「礼是郑学」说》1999年台湾《经学研究论丛》第六辑(第113-118页)《『仪礼疏』探原试例》1999年 台湾《经学研究论丛》第七辑(第187-197页)《评刘文淇『左传旧疏考正』》2000年台湾《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十卷第一期(第161-170页)《『仪礼』单疏版本说》☆2000年《文史》第50辑(第39-56页)《书『魏书?李业兴传』后》☆2000年 台湾《经学研究论丛》第八辑(第203-208页)《书『孝经述议复原研究』后》 2000年台湾《经学研究论丛》第八辑(第307-314页)《左还右还后说图录》☆ 2001年 台湾《经学研究论丛》第九辑(第145-162页)《略谈历代学者对左还右还的理解》2002年 《文史》第59辑(第215-228页)《关于古籍整理中的存真标准问题》★2004年 北京图书馆演讲稿《版本的缺环或历史概念的形成》★ 2005年《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4期(第16-24页)《『礼记』版本杂识》★2006年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3卷第5期(第103-109页)《『周礼正义』的非经学性质》★2007年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孙诒让研究论文集》(第75-81页)《论郑王礼说异同》★2008年 《北大史学》第13辑(第1-17页)(重录)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第五届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89―299页)《关于『文选』的注释、版刻与流传——以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为中心》(与宋红合撰)《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8年第12期(第6―13页)(重录)《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1卷第2期(第73―76页)(重录)『复印报刊资料』《基于文献学的经学史研究》2009年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第一辑(第163―176页)《郑何注论语的比较分析》2009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6卷第2期(第86―92页)《经疏与律疏》★2009年 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隋唐五代经学研讨会论文集》(第161―171页)《古籍整理的理论与实践》★2009年 《版本目录学研究》第一辑(第5―34页)《『旧京书影』『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出版说明》2009年 《版本目录学研究》第一辑(第307―318页)《『旧京书影』『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编后记》2010年台湾圣环图书出版《第一届中国古典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20页)《书评:汪少华『中国古车与名物考辨』》★2011年《中国学术》第28辑(第389―397页)《『南宋刊单疏本毛诗正义』影印前言》(与李霖合撰)★2011年 《国际汉学通讯》第四辑(第217―235页)《嘉定南康军刊本『仪礼经传通解』之补修情况》★ 2013年 《中国典籍与文化》第二期(第63―70页)《聂崇义『三礼图』版本印象——纪念多一种蒙古时期山西刻本的发现》(与叶纯芳合撰)2014年《版本目录学研究》第五辑《学『抚本礼记考异』记》 2014年《中正汉学研究》第23期「郑学第一原理」★ 『古典学』第一辑(待刊)「如何理解晋代庙制争议」★香港『能仁学报』(待刊)「郑何注『论语?异趣」★ 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魏晋南北朝经学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待刊)◎杂文《初刻初印本『日知録』的发现》 1996年 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20日茶馆版《点校本『仪礼通论』读后》1999年《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999年第4期(第24-27页)《经学文献学的课题》 2001年台湾《孔学与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462-472页) 《利用图书馆杂感》2010年 台湾《国文天地》第二十五卷第九期(第13―16页)《王文锦老师的生平与学术》2010年台湾《经学研究论丛》第十八辑(第269-274页)《傅增湘逝世六十周年纪念展东京会场纪事》2010年 《版本目录学研究》第二辑(第48―66页)《礼学第一要籍 孤本天下求偶》2012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9卷第1期(封三)《版本目録学的思考》2012年 《版本目录学研究》第三辑(第491―493页)《图书馆古籍的永恒与瞬间》★2012年 《北京大学校报》第1298期(11月4日)第三版《文献学的具体与概念》★2013年 《版本目录学研究》第四辑(第545―548页)◎编辑、点校等:《日本研究经学论著目录》(合编)1993年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出版(878页)《续修四库全书(经部)》(协助编集)199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策划收录宋版《毛诗要义》、抄本《论语义疏参订》,撰后者校记前言。《日本收藏稀见中国戏曲文献丛刊第一辑》(合编)2006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礼书通故》2007年中华书局覆校,撰巻末附录《覆校记》(第2727-2756页)《选刊汉书艺文志索隐稿(序、六艺)上下》(誊录校点整理)2007、08年《中国经学》第二辑(第1―13页)?第三辑(第1―11页)《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策划、编辑)200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4页+921页)《版本目録学研究》第一辑(编集、校对)2009年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旧京书影?(一九三三年)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策划、编集)201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987页)《杨复再修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策划,与叶纯芳合编)2011年 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075页)《中国古籍总目(经部)》2012年中华书局 审订「礼类」初稿《南宋刊单疏本毛诗正义》(策划、编辑)201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521页)《宋刊元明递修本仪礼经传通解正续编》(策划、编辑)201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639页)《南宋越刊八行本礼记正义》(策划、编辑)2014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周礼正义》(校点、编辑)北京大学出版社《儒藏》(待刊)《礼书通故》(校点、编辑)北京大学出版社《儒藏》(待刊)◎翻译: 户川芳郎《人偶——偶谈之余终篇》2005年 《中国经学》第一期(第51―65页)高桥智《论惠栋校本『春秋公羊注疏』》(与刁小龙合译)2008年《中国经学》第三辑(第216―230页)古桥纪宏《魏晋礼制与经学》(编译)2010年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第二辑(第254―295页)阿部吉雄《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经部礼类善本解题稿》(与刁小龙合译)2010年《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二十卷第二期(第229―253页)福岛吉彦《唐五经正义撰定考》并野间文史《跋》(与刁小龙合译)2011年《中国经学》第八辑(第87―104页)平冈武夫《村本文库藏王校本『白氏长庆集』―——走向宋刊本》(与叶纯芳合译)2013年《版本目録学研究》第四辑(第297―324页)尾崎康《正史宋元版研究》(编译)中华书局(待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官网首页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是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一份综合性中文期刊,集政策指导性、学术理论性和应用服务于一身,是教育部指导全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是服务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的主要阵地。自创办发行以来,主要面向全国各级职教行政部门和科研机构。投稿邮箱不是目的我们必须通过咨询才行,你还是咨询下吧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 官网约稿1.请作者寄送电子文稿(电子邮件)。文稿中请详细注明:作者姓名、单位、通讯地址、电子邮箱、邮编、联系电话等,以方便与您联系。请自留底稿。投稿专用信箱 .多作者署名文章的排名顺序请征得其他作者同意,版权归《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与作者共同所有。来稿一经采用,即寄样刊。3.特别声明:请勿一稿多投。本刊编辑部对所有来稿有删改权。来稿自收到编辑部回复之日起,5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刊用通知者,可自行处理。本刊不收版面费,如有任何以本刊名义收取费用者,请勿理会,谨防上当。联系电话:(6728)(6729)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一份综合性中文期刊,集政策指导性、学术理论性和应用服务于一身,是教育部指导全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是服务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的主要阵地。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