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红樱六号导弹检测相关论文

发布时间:

红樱六号导弹检测相关论文

红缨六号地空导弹是中国在红缨五号和前卫一号地空导弹基础上研制的便携式低空、超低空、近程、红外被动寻的制导地空导弹。基本装备由装筒导弹、发射机构和地面供电供气装置组成,总重17千克。行军时,由人员背在身后,作战时,扛在肩上站着或跪着发射,可在开阔地、战壕、沼泽地、屋顶及低速行进的装甲车上发射。导弹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灵活简便、便于携带和隐蔽伪装,是对付低空和超低空突防的飞机和直升机的有效武器。

没有,只有红樱便携防空导弹

我军红缨-6[FN-6]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 红缨-6采用被动红外寻的制导,具有全方位攻击目标和抗背景及地面干扰、红外诱饵、红外调制于扰能力。导弹采用了+及x形气动布局,采用全数字四元红外探测仪及脉冲式跟踪系统,增大了其探测范围并提高了跟踪准确性。借助计算机进行信息分类、信号处理、抗干扰逻辑判断,使它可以全向攻击,并具有抗背景及地面目标干扰、红外诱饵和红外调制干扰能力。它那尖尖的金字塔形导引头有点像法国的·西北风·,使它具有优良的高速性及机动性,它的机动过裁18g。该系统的基本作战单元包括导弹、发射筒及地面动力系统,可附加的设备包括光瞄准具及敌我识别器。为了满足作战训练的要求和改善作战效能,还配有作战、瞄准、发射训练设备以及综合测试车。FN-6型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总重/17千克; 导弹长/1.495米; 导弹重/10.77千克;弹径/71毫米; 最大射程/5500米;最小射程/500米;最大射高/3800米;最小射高/15米;导弹速度/大于600米秒; 系统反应时间/小于5秒

打不下来;FN-6导弹由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公司研制,射高15 - 3500米,射程500 - 5000米,可以迎头攻击飞行速度为360米/秒的目标,尾追攻击飞行速度为300米/秒的目标,单发杀伤概率为70%。U2洛克希德U-2,外号蛟龙夫人(Dragon Lady),是美国空军一种单座单发动机的高空侦察机。能不分昼夜于70,000英尺(21,336米)高空执行全天候侦察任务.最高高度 27430m

检测导弹论文

同学,你不要这么直接好吧,我也是在那上课的,也是上网搜就行了,唉,,,木有办法。哈哈。。。这个老师应该会让咱们过吧

我发一份给你行不

我的邮箱。给你发过去了。有什么具体的用途吗?

- - 不知道越战的萨姆2 打F4 鬼怪可以算1个么~~~~~

红旗十六防空导弹毕业论文

首先,日本海军的“高波级”在舰首主炮后装有一具32单元的MK41型垂直发射系统,可用来发射“海麻雀”近程舰空导弹,这也是除“金刚”级外第三种采用这种发射装置的导弹驱逐舰。由于其所具备的多用途性,使其在使用上比“村雨”级装备的MK48型垂直发射装置在作战使用上要灵活得多。MK41型发射装置最多可装29枚“海麻雀”舰空导弹(有3个发射单元被起重机所占用)。

“海麻雀”是目前西方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近程舰空导弹,“高波”级目前所使用的是RIM-7M型,是目前各国使用最多的一个型号。RIM-7M型导弹弹长3.66米,弹径204毫米,弹重227千克,导弹最大射程18千米,最大作战高度5千米,动力装置为一台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2.5马赫,采用WAU-17/B聚能爆破战斗部,重40千克,引信是双功能的主动雷达近炸及触发引信。末端采用的是主动雷达制导,可对1~18千米的中、低空目标实施拦截,有较强的抗电子干扰及低空反导能力。

和日本海军装备的这种近程点防御导弹相比:无论是从导弹发射形式、雷达导引头方式、导弹本身的抗干扰能力、最大射程都相差不大。但是在给对空导弹提供目标跟踪和中继制导方面中国海军的054A护卫舰略逊日本海军的驱逐舰。

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因素可以说和安装在“高波级”驱逐舰上OPS-24型雷达是日本在90年代初期研制成功的一种舰载多功能有源相控阵雷达,90年代初开始装备使用。

OPS-24型雷达可以完成远程对空警戒及探测,对作战飞机进行引导;进行中距离目标的搜索及指示,对导弹实施控制和中段制导,对超低空目标进行扫描及跟踪等。其对空探测距离可达到210千米,对低空目标探测距离在40千米以上,可同时跟踪150个海空目标,并可对舰载的“海麻雀”舰空导弹进行中段制导。其开线采用水平360度旋转,仰角采用程控电扫,可提供半球式覆盖,数据处理时间短,反映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

其次,054级护卫舰上舰空导弹大概采用的是冷发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的发射装置的燃气发生器位于导弹发射筒底部,它的上面是一个类似气动缸的装置,当燃气压力达到一定强度时可以推动原来被固定的活塞(导弹托架)摆脱束缚,高速向上运动,同时带动活塞上的导弹向上同步运动,冲破易碎发射筒盖,弹离导弹筒,当导弹的弹射高度达到20米左右时发动机点火,开始朝预定目标飞行。为了避免哑弹所以它可能还是采用有一定倾斜角度的发射装置。这样它和采用完全垂直热发射的日本海军“海麻雀”近程舰空导弹在发射后有效作战反应时间上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第三,中国在反舰导弹、空空导弹研制上看来采取的是和法国和俄罗斯相类似的研制过程,既首先从舰射型反舰导弹作起;在条件成熟后再发展成为空射型导弹;最后才研制潜射形反舰导弹。而中国的巡航导弹干脆从陆基型起步、再依次发展和空射型和舰射型。这可能一是在武器研制过程中加强保密性;二是中国西部有广阔的土地可以供新导弹试制发射使用。不过现代海战的首要任务就是谁取得战场的制空权谁就占的战争取胜的先机。对一个国家来说,研制先进武器系统是需要有雄厚的财力作后盾的。中国作为一个重新崛起的大国在目前在这方面还是不可能和世界第一大国国相比。

中国海军在制造护卫舰方面的制造水平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054A护卫舰开始批量建造,那么这种安装有中国自己研制的近程垂发舰空导弹的军舰,不仅是中国海军现役舰艇中性价比较好的一款军舰;同时随着它的加入中国海军水面舰队将形成多层次、多目标、比较完善的舰队防空体系。这才是为中国海军真正走上蓝水海军之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虽然中国海军在区域防空导弹和中程舰空导弹的垂直发射系统的普及方面我们和日本海自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中国海军在拥有国产的宙斯盾系统以后,已经真正拥有一套由远程舰空导弹、中近程舰空导弹、近防速射炮组成的比较完整的舰队远、中、近区域防空体系。尽管054A级护卫舰上的海红旗-16舰空导弹在中国海军的特混舰队中只能承担点防空的任务。可是在它之前112舰上的海红旗—7导弹是从法兰西引进的、168舰上的S-N-12无风导弹是从俄罗斯购买的。

海红旗—16作为中国海军第一款采用垂直发射装置发射的近程舰空导弹,它的顺利装备不仅缩小了中国海军在近程舰队防空领域内与世界先进国家海军舰队的差距,同时国产的武器系统也为战时维修保障、配件更换、导弹补给等方面,都起着进口国外武器系统无法替代的作用。从这一点看我们确实有理由为中国军工所取得的进步感到骄傲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这和有没有航母没有直接关系。我国国产的舰载防空导弹有海红旗9和16。海红旗9是冷发射,每个单元是六发组成一个圆形。海红旗16是热发射,每个单元是八发组成一个方形。两种导弹截然不同,无法共架发射。如果将两种不同发射方式的导弹系统同时安装到一个舰体上,不仅会极大的占用舰体空间,而且安装的设备一增多,安装的难度和费用都会大大增加。前苏联的有些舰艇是因为排水量大,舰内空间充足的情况下安装了不同射程的防空导弹系统,这对排水量不是很大的中国驱护舰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对中国而言,只有解决了导弹共架发射的问题,才会考虑在同一舰体上安装两种不同射程的导弹。这样做不仅占用的空间小,而且简化了结构减少了费用并有利于后勤保障。防空导弹系统使用共架发射是大势所趋,如你说的伯克级就是采用导弹共架发射,一个发射一枚标准导弹的空间可以容纳四枚海麻雀。我是一个初级军迷,回答肯定有欠妥之处,请见谅。最后希望我的回答你能满意。

我觉得主要是受我们驱逐舰的吨位限制决定的。052C才6000多吨,如果都装,一是雷达得多装,关键会影响载弹数量。现阶段在我们缺乏远程防空的情况下,只装海红旗9是最好的选择吧

光说射程没什么意义,要看是针对什么目标的射程,人家导弹如果掠海过来你雷达看见的时候已经很近了,动力射程远有个屁用。

红外线检测原理的相关论文

以红外线光谱测定温度

我之前看了下大连瑞丰泽科技网站做了点比较详细的了解,希望能帮到你。 当一束具有连续波长的红外光通过物质,物质分子中某个基团的振动频率或转动频率和红外光的频率一样时,分子就吸收能量由原来的基态振(转)动能级跃迁到能量较高的振(转)动能级,分子吸收红外辐射后发生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该处波长的光就被物质吸收。所以,红外光谱法实质上是一种根据分子内部原子间的相对振动和分子转动等信息来确定物质分子结构和鉴别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将分子吸收红外光的情况用仪器记录下来,就得到红外光谱图。红外光谱图通常用波长(λ)或波数(σ)为横坐标,表示吸收峰的位置,用透光率(T%)或者吸光度(A)为纵坐标,表示吸收强度。 当外界电磁波照射分子时,如照射的电磁波的能量与分子的两能级差相等,该频率的电磁波就被该分子吸收,从而引起分子对应能级的跃迁,宏观表现为透射光强度变小。电磁波能量与分子两能级差相等为物质产生红外吸收光谱必须满足条件之一,这决定了吸收峰出现的位置。 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第二个条件是红外光与分子之间有偶合作用,为了满足这个条件,分子振动时其偶极矩必须发生变化。这实际上保证了红外光的能量能传递给分子,这种能量的传递是通过分子振动偶极矩的变化来实现的。并非所有的振动都会产生红外吸收,只有偶极矩发生变化的振动才能引起可观测的红外吸收,这种振动称为红外活性振动;偶极矩等于零的分子振动不能产生红外吸收,称为红外非活性振动。

摘要:本文介绍了红外线感应开关的原理,采用热释电红外探头(PT8A2621)将接收到的微弱信号加以放大,然后驱动继电器,制成红外热释电感应开关。本开关能探测来自移动人体的红外辐射,只要人体进入探测区域,开关会自动开启。该设计可作为企业、宾馆、商场及住宅的走廊、楼梯、电梯间、卫生间、库房等处的自动开关,起到“人来灯自亮,人走灯自灭”的作用,既新颖方便,又节约用电,在某些场所还能起到威慑盗窃活动的防范作用。本设计结构简单,本身不发任何类型的辐射,器件功耗很小,价格低廉,隐蔽性好,应用范围广,所以可以通过扩展而达到实际的应用。关键词:红外线,感应开关,红外辐射,探测区域Abstract:this article will normally introduce the theory of dopuler effect, which advance PT8A2621 to zoom out micro-signal. then drive the relay, complete the infrared -heat electric on- off. this switch can mensurate moving-body infraed ray. once coming into the mensurate area, the switch will automatically turn on .this invitation could be used as auto-on-off in corporation, hotel, mall and could induce house like the lane, stairs, bathroom, stockroom. bringing the effectness that coming on, leaving off. it is innovate and convient, also reduce the expanse of electricity, could resist the steal activities. its structure is very simple. it can emit no ray, small size, low price, well cover-up, widely used, attach to practical advantage when spreaded.Keywords: Infrared, Sensor switch, Infrared radiation, Detection of regional引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能源生产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基本能源消费占世界总消费量的l/10,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又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发展经济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比较突出。近年来能源安全问题也日益成为国家生活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日益成为中国战略安全的隐患和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能源消费量的急剧上升。自1993 年起,中国由能源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能源总消费已大于总供给,能源需求的对外依存度迅速增大。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在中国都存在缺口,因此节能思想尤为重要,节能的中心思想是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接受的措施,来更有效地利用能源资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需要从能源资源的开发到终端利用, 更好地进行科学管理和技术改造,以达到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费。由于常规能源资源有限,而世界能源的总消费量则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大,世界各国十分重视节能技术的研究,特别是节约常规能源中的煤、石油和天然气,因为这些还是宝贵的化工原料;电力作为一种洁净方便的能源广泛的应用与我们的生活与生产方面,因此电能的节能尤为重要,要节能首先就要做到节约能源,其次再通过科学研究发明更加人性化和节能的用电器。热释电红外传感器是一种能检测人或动物发射的红外线而输出电信号的传感器。早在1938年,有人提出过利用热释电效应探测红外辐射,但并未受到重视,直到六十年代,随着激光、红外技术的迅速发展,才又推动了对热释电效应的研究和对热释电晶体的应用。热释电晶体已广泛用于红外光谱仪、红外遥感以及热辐射探测器,它可以作为红外激光的一种较理想的探测器。它目标正在被广泛的应用到各种自动化控制装置中。除了在我们熟知的楼道自动开关、防盗报警上得到应用外,在更多的领域应用前景看好。比如:在房间无人时会自动停机的空调机、饮水机。电视机能判断无人观看或观众已经睡觉后自动关机的机构。 1红外线感应灯控制系统研究的目的意义课题目的:本课题是设计一个红外线感应灯控制系统控制系统,通过本设计了解红外线感应灯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而研究红外线感应灯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通过已学的模拟电路知识设计红外线感应灯控制开关电路,再利用由光敏电阻组成的光感电路来控制感应灯开关的触发与否,将控制开关与节能灯组成家庭照明系统。课题意义:现代化家居照明系统要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应引入智能化的概念。在传统的家居照明系统中,一般都是综合布线,使用刀开关来控制,灯具的寿命短,较费电。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照明灯具节能和科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照明控制在智能化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在商品房的建设热潮中,各大楼盘和房地产商也意识到了智能照明的重要性。使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更能体现其在节能与管理方面的优势。红外智能节电开关由于触发的时候不需要人发出任何声音,而是人走过时身体向外界散发红外热量最终控制灯具的开启,当人离开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延时,自动熄灭。因为不同于声光控灯,不需要声音和开关控制,从而避免了声控噪音的侵扰,同时因为它是感应人体热量控制开关,所以避免了无效电能的损耗,达到节能效果。 现在的公共场所照明(比如公共走廊及楼梯间)应用最多的还是几年前出现的声光控延时灯具和开关。这种灯具和开关的出现,实现了人来灯亮,人走灯灭,目前已成为公共场所照明开关的主流产品。当然,这种产品在某种程度上说确实实现了节能的目的,但同时也给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由于产品本身性能的限制,这种声光控灯具和开关自动控制的实现需要(超过60分贝)声音的配合,这就给大众需要的安静环境造成一定的噪声污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这种声光控灯具和开关已慢慢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就要求更加节能和环保的自动照明控制产品的出现,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 红外智能节电开关是以成熟的红外感应技术为平台,加入更多的高新技术元素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科技产品,它的出现弥补了声光控技术的缺陷,它的自动控制的实现不需要声音和其他会给环境造成影响的条件的配合,而是人走过时身体向外界散发红外热量最终实现它的自动控制功能。2红外线感应灯控制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我国照明缺乏独创产品,模仿产品居多,基础加工落后,只顾外表,轻视功能,产品的品种比较单一,性能差。尤其是在“智能”照明方面,缺乏创新,与国外智能灯具在技术研究方面有着不小的差距。我国现阶段的照明系统一般采用主电源经配电箱分成多路配电输出线,提供照明灯回路用电,由串接在照明灯回路中的开关面板直接接通或断开供电线来实现对灯的控制,灯只有开和关两种状态,无逻辑时序及亮、暗调光控制,因而无法形成各种灯光亮度组合的场景及系统控制。而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台湾地区对LED照明效益进行了预测,美国55%白炽灯及55%的日光灯被LED取代,每年节省350亿美元电费,每年减少7.5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日本100%白炽灯换成LED,可减少1~2座核电厂发电量,每年节省10亿公升以上的原油消耗。台湾地区15%白炽灯换成LED,每年节省110亿度电。全球性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节能和环保是中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急需解决的问题。每年照明电能消耗约占全部电能消耗的12%~15%,作为能源消耗的大户,必须尽快寻找可以替代传统光源的节能环保光源。LED以其较之于传统照明光源所没有的优势,诸如较低的功率需求、较好的驱动特性、较快的响应速度、较高的抗震能力、较长的使用寿命、绿色环保以及不断快速提高的发光效率等,成为目前我国今后照明系统发展的方向。基于目前国内国际形势,尤其是能源紧缺,智能照明必是以后照明系统的发展方向。智能照明将会使人们利用起来更加便利,改善家庭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减少维护费用,不仅为建筑照明提供多种的艺术效果,而且使灯具控制和维护变得更为简单,而且具有可靠性高、安装布线容易。

1.彭军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20032.桂井诚 电子实用手册 20013.李建忠 单片杌原理及应用 20024.阎石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19975.同诗白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19976.张可从.张了惠 晶体生长科学与技术 1997

信号检测与估计的相关论文

信号检测理论的具体应用信号检测理论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提出了信号和噪音的概念,并将两者置于同一维度上组成两个具有重叠部分的分布。所以,信号检测理论不同于“全或无”的其他心理物理学理论,它可以与决策行为相结合,在心理物理与其它心理学领域之间提供联系。信号检测论作为心理学方法论的进步,不仅仅局限于研究阈限,还能够成为研究一般情况下人们对环境事件的决策的有效工具。信号检测理论的应用包括再认记忆的研究、痛觉研究、诊断测验等等。再认记忆在心理学研究中,“连续—非连续”的问题始终存在。核心的问题就是:心理过程究竟是在某一个连续体上变化,还是在相互分离的阶梯上变化?多年以来心理学家一直关心学习过程是全或无的还是连续的,学习曲线是否意味着一个个学习中的独立的微小增长,还是代表了整个学习的逐渐连续的增加?再认记忆中也有相似的问题:某事物被再认得条件究竟是其强度超过某一个阈限,而在此阈限下的记忆强度为零?还是其强度要超过记忆强度连续体上的某一个标准?按照再认记忆的信号检测论假设,新旧项目再记忆强度的连续体上形成两个互相重叠的正态分布。通过在不同的试验中诱导被试变化判断标准,可以得到对应的不同的集中率与虚惊率,并可以根据它们描出类似于ROC曲线的图样,称为MOC(记忆操作特征)曲线。假如信号检测论假设是正确的,那么MOC在以比率为坐标时应该是曲线,而在以z分数为坐标时呈现为直线。在再认记忆的非连续模型中,假定存在一个记忆强度的阈限,阈上项目总有再认反应,而阈下项目只有靠猜测才出现再认。按照这个模型,MOC在以比率为坐标时应当是直线。实验结果显示MOC形态符合再认记忆的信号检测论假设。信号检测论对再认记忆的良好解释使得此领域中的研究方法有重大进展。运用信号检测论,可以验证各种已知的影响再认记忆的因素,诸如:年龄、脑损伤、药物等,究竟影响了人们对新旧事物进行分辨的能力,还是改变了人们判断新旧的标准。例如:具体的应用发现,大麻能够同时降低再认记忆的分辨力和再认记忆的判断标准。另一个例子是,在临床上抑郁症和老年痴呆患者都会表现出记忆力的衰退。当某位病患表现出记忆衰退的症状,如何诊断其究竟是抑郁症患者还是智力减退呢?运用信号检测论的研究发现,抑郁和痴呆对再认记忆产生影响的方式是不同的。抑郁能够使再认记忆的判断标准升高,这可能是因为抑郁症患者伴随有严重的自信缺乏,因此他们在做出判断时显得过度保守。而老年痴呆患者则是在新旧项目的分辨力上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老年痴呆患者有着确实的记忆损伤。信号检测论区分了以上两种疾患对再认记忆产生的影响,从而有可能使以上症状的区别和诊断精度提高。另外,有研究运用信号检测论方法发现,头部外伤引起的脑损伤者在再认记忆中同时具有较低的辨别力和较高的判断标准。研究者对此的解释是:脑损伤会导致记忆功能的衰退,而同时由于患者本身意识到自己在记忆方面的缺陷,他们在判断时会更加谨慎。疼痛疼痛是一种通常与组织损伤相伴的不愉快体验,作为一类由刺激引发的经验,它应该是心理物理学的研究对象。但是长久以来对疼痛的研究相对滞后,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疼痛并非由单纯刺激引起的简单感觉,它是感觉反应与情绪反应的混合物,因此很难准确地预测某个刺激会引起多大的痛觉。由此导致人们应用信号检测论的方法,去了解影响疼痛判断的各个因素分别作用于疼痛的那一个组成部分,是影响感觉成分的敏感程度,还是影响判断疼痛大小的标准位置。举例来说,用信号检测论方法可以分析镇痛药究竟是抑制了感觉输入,还是影响了情绪唤起,或是两者兼而有之?信号检测论在痛觉研究中的首次尝试是针对安慰剂的镇痛效果,实验证明服用安慰剂诱导被试的痛觉判断标准上升,而对不同强度刺激的分辨力并未受到影响。因此,尽管在服用安慰剂后被试对痛觉强度的报告变小了,但他们对疼痛的敏感性却没有受到影响。他们的这种报告上的变化可能是由于他们认为别人期望自己少报告一些疼痛。信号检测论的应用还发现镇静剂的镇痛作用和安慰剂一样,它们对疼痛辨别力并没有显著影响;笑气则是恰恰相反的例子,这种常用的麻醉气体可以同时降低疼痛的辨别力并提高疼痛判断的标准。另有人发现,针刺疗法在镇痛上的效果和笑气一致,也能降低疼痛的辨别力。最后,年龄对痛觉也会有影响,运用信号检测论可发现人们对痛的辨别能力岁年龄增长而逐渐衰退,而年长者同时会具有设立较高痛觉判断标准的倾向,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时常报告刺激引起了痛觉。诊断测试临床诊断所做出的决定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这些判断往往并不准确。近来信号检测论的方法被应用于研究医生如何做出有否疾病的判断。研究者比较了诊断乳腺癌和肺结核的两种方法:直接观察x光照片和通过电视观察图像,使用d’作为信号检测论的区分指标。结果显示直接观察x光照片具有更高的辨别力,因此它是一种较好的诊断方法。另一个例子是诊断脑损伤的两种常见方法:计算机层描(CT)和放射性同位素(RN)。在这个研究中,CT和RN专业诊断人员各6名对136名病人做了检查,其中某些病人已知具有脑损伤,而另一些则没有。12名被试对他们每一次判断都在一个五点量表上报告确定程度,由此可以建立两种不同诊断方法的ROC曲线。曲线下的面积代表了对应诊断方法的鉴别能力,从中发现CT的鉴别效果更优于RN。运用信号检测论分析的实验结果还显示,诊断者所采用的诊断标准对诊断结果有显著的影响,这体现在集中率与虚报率的变化上。有研究者运用信号检测论对临床诊断行为中的判断标准最优化做出了解释,认为诊断标准受到疾病发生与不发生概率(信号与噪音的先验概率)以及确诊和误诊带来的利弊(支付阵)的影响。此外,信号检测论研究也运用在帮助人工智能的决策系统在所收集的信息中结合可能方法选择最优化的得决定标准,从而作出最优化的判断。例如NASA在90年代初期就开始将信号检测论分析运用于飞行器的碰撞规避警告系统的设计中。总结信号检测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在于现实中的许多现象并非简单的存在着某些明显的界限,来区分不同属性的多种状态,例如记得与不记得、痛与不痛、有症状和无症状。当假设这些不同的状态在某个连续维度上有区别,并且不同状态的无数次观察分别形成重叠的正态分布,就可以利用信号检测理论来分离不同状态的差异距离和判断状态变化的标准,进一步也可能利用这些信息做到对状态判别的最优化

《信号检测与估计》是张立毅编著的图书,共分12章,系统地介绍了信号检测与估计的基本理论。首先阐述了本课程的基础理论、随机信号分析及其统计描述。其次,介绍了经典检测、确知信号检测、随机参量信号检测、多重信号检测,以及序贯检测等基本检测理论和方法。最后,介绍了经典估计、信号参量估计、信号波形估计(维纳滤波、卡尔曼滤波和自适应滤波),以及功率谱估计等基本估计理论及方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