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关于线上教育的议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线上教育的议论文

所谓心得就是工作或学习中的体验和领悟到的东西,亦可以称作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是一种日常应用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一般篇幅可长可短,结构比较简单。那你知道2020停课不停学教师线上教学的感受需要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0停课不停学教师线上教学的感受5篇大全。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2020停课不停学教师线上教学的感受1

为有效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确保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校安全稳定。西张小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根据上级通知,结合学校实际,开启了“主动隔离,延期不延教、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活动。

延迟开学是打赢疫情防控战的重要举措,我校利用“互联网+教育模式”实现教学课程应开尽开,教职员工“离校不离教、离生不离岗”,确保“延期不延教、停课不停学”,限度降低疫情对教学进度和学习效果的影响。

作为一名小学四年级的的数学教师,在这个特殊的时段,如何高效的组织好班里的学生的“线上学习”工作,一直是我在线上教学开展的这段时间思考和研究的方向,在这三个星期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我的线上教学工作。

1.微信答疑。鼓励学生跟着电视直播的进度学习,如有不会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进行线上答疑。

2.微课视频补充。将空中课堂上的教学视频分知识点剪辑,当直播中出现与教材不太衔接的地方时,按知识点发微课视频补充。

3.直播教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用钉钉直播亲自讲解重难点。

4.坚持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

5.优秀作业展评,培养学生好习惯。

有爱,有爱心,有千千万万爱心的汇聚和叠加,我们就可以消除冬日的无情与冷漠,最终驱逐病魔的笼罩,迎来春天让人憧憬的好消息。

2020停课不停学教师线上教学的感受2

今年的寒假与往年不尽相同,病毒肆虐,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开始了,“新型冠状病毒”横空出世,阻挡了人们的日常出行。现在,学生们也不得不延期开学,同学们也不得不开始了一种新型的授课方式:网上授课。

每天,太阳升起,坐在电脑前的我等待着上课时间的来临,新颖的上课方式令我不大适应。每天面对着一个机器,体验着新颖的上课方式,但是时而卡顿的网络,使我失去了那绘声绘色、惟妙惟肖的课堂兴致与乐趣。但渐渐的,我接受了这种授课方法,老师与同学的精彩问答、交流区的互动体验、不同的老师风格多样的讲课方式使我产生兴致。老师们各有特点:有的风趣幽默,有的端庄严肃,有的慷慨激昂,我从中感受到了老师们不同的授课方法,让我受益匪浅。

但同时,网上授课需要极大的自律能力,不能有半分懈怠。也许,在你走神的那一瞬间、不想听课而玩游戏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堕落了。网上授课是为了让同学们即使在家里,也能够有序的学习,而不是成为玩游戏的“好工具”。在非常时期,我们更应严格规划自己的每一天。同时,网络的卡顿也会影响授课质量,我们可能会错过一些重要的知识。所以上课时,应管好自己,约束自己,上课不迟到,不要因老师不在身边而放飞自我。网上课堂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资源,老师们精心准备的课件,优良的教育环境,我们更应记好笔记,努力学习。

记得老师曾说过:此次网络授课后,将会出现严格的两极分化,成绩取决于此次的网络授课是否认真听讲,是否用心,所以此次的网课不可马虎!

在这个特殊的寒假会冲出许多黑马,也会有许多星星坠落……让我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2020停课不停学教师线上教学的感受3

每天在微信群里和同学们嗨聊,搜集各种各样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兴奋地准备ppt,这个场景,是2月17号之前的我怎么也没想到的。

从去年8月入职起,每天都接受着新知识的刺激,感慨几年的国外求学时光仿佛使我变成一个与世隔绝的的老人,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中国社会中,我被远远抛在了后头。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我却从没用过抖音和快手。虽然要恶补的东西太多,但我很喜欢接触新鲜事物,所以,这次的网络授课是个挑战,更成了一次机会。

一、不放弃,就真的走出了一条路

首次上网课,选了腾讯课堂,由于许多功能没弄懂,和面对面授课的效果差了很多。虽然网络通畅,声音传达都没有问题,但在学院的网络授课情况调查表的自我评价里,在清一色的良好中,我还是默默的输入了“一般”。改进方案中我输入,“考虑换成钉钉”。然而,在与研究室老师们的讨论中,发现有很多自己没弄懂的功能。或许,换的不该是软件,是自己的方式。于是,我开始在学校的线上平台咨询群里向专家们请教,听别的老师们的课程。三天后的第二次课,我顺利的完成了要讲的全部内容。第三次,第四次,我开始对挖掘利用软件里的贴心小功能越来越感兴趣,课堂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有趣。

二、“网课”促进了与同学们的互动

在网课之前,我没有建立一个属于自己课堂的班级群。这次一口气建了三个课堂的微信群。有活跃的班级,会在群里畅所欲言,听到了很多线下授课听不到的学生的心声。有的同学更是会私信发给我他读的日语课文,让我帮忙纠正发音。学生这么的积极,让我觉得一切的努力都值得。在学生们的推荐下,我选择了课堂派作为课后作业的软件。里面的很多小功能,让交作业和批作业变得更加简单。在群里不愿说的话,同学们会在交作业的时候在软件里偷偷给我留言。其实无论是问题还是赞美,对于处在成长期的新老师来说,都是有益和暖心的。沟通,原来是这么地简单。

三、听课,更“随心所欲”了

上学期就听了几节课,这学期更方便了。只需轻轻一点,就能进其他老师的直播间听课了。听经验丰富的老师们讲课,再结合上学期末学生们的课堂评价,反省了自己授课的很多问题。虽然只有两周的课,但也调整了几次自己的讲课方式,在课后与同学的沟通中,能感到还是有效果的。期待自己在线上授课结束后会有很大的提高。

四、团结一致,“征服”网课

这次网课,最让人安心的就是有太多的专业指导,在院负责人的推荐下,我加入了三四个学校的技术讨论群,到很晚都有人回答软件小白的各种问题。学院和研究室的群里,几乎每天都有技术交流,以及对课程的满意度调查。学校的各种帮助,老师们的热情参与,让我每天充满动力。仿佛在一起作战,又温馨又兴奋。我想我一定不会忘了这段时光。

在日本留学的时候,一直在教汉语,所以有一些日本学生。最近日本也开始进入防控疫情模式,我曾经的学生们也不再去汉语教室,只能在家自学了。今天,我使用直播软件跟他们连了线,久违的课堂,让大家都很兴奋。日本的网络使用率不太高,我们以前都是传统授课。记得以前在课堂上,每次用显示器播放一些视频,都会让学生开心一阵子。这么方便的上一堂课真的让人感慨中国网络技术的发达。期待这次突如其来的线上授课,对我们以后的教育方式改革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

2020停课不停学教师线上教学的感受4

在今年这个不寻常的时期,我们教师也经历了一次不一样的教学历程。

刚开始接到学校通知停课不停学的消息时,我们全体师生应学校要求,快速下了云视讯,下完之后,才发现使用是个问题。为了快速弄清云视讯的操作方法,我们教研组的六个老师先组建一个群,一天之内无数次的发起会议,轮流操作学习屏幕切换,图片共享。等这些基本操作熟练之后,发现学生的群也组建的差不多了。都试着在班里进行直播,却发现信号很差,学生和老师在网上时隐时现,声音也断断续续。根本就无法进行教学。面对这样的情景怎么办?正当我们犯愁的时候,接到学校通知,可以看直播课堂了。我们怕学生听不懂,再往群里发微课。这些都是我们先在组内试听,然后选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比较容易接收的一节,发到微信群里。让家长督促孩子学习、试听。然后完成每日一练,督促学生上传微信群。终于也算有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流程。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班里75个学生,每天下午从两点开始抱着手机检查作业,好不容易把有错题的作业圈圈画画、在微信群里反馈过去,这时聊天页面一下子就到滑到微信最下边了,还得一点一点往上面翻,此时有第一次交的作业,有第二次的错题,就这样从下午两点到五点终于把作业看完了,眼前一片模糊,什么也看不清了。此时一看统计结果,班里两个学生作业没做。赶紧在群里@家长,没有反应,无奈只好问班主任要来电话,问问怎么回事没交作业?打了半天电话没人接,继续打,终于打通了一个,家长说家里有两个孩子,因为老大高中,天天有直播课,直播结束还有一堆作业在网上,要拿着手机才能做。孩子的父亲在乡政府工作,因为疫情忙的已经快一周没有回家了,家里的电脑已经好多年没用了,家长跑了几个地方,电脑门市都没有开,没有买住,他爸爸也在联系着想其他办法。听到这,我仿佛看见了家长那焦急的模样,家长还一个劲的道歉,老师,您放心,接下来我们会抽时间在老大吃饭时,我让老二赶紧看课把作业补上。

接着打第二个家长的电话,电话打通了。听得见那边的关门声,估计是家长刚从外面回来。我边介绍自己,边问孩子作业为何没交,让我没想到的是家长第一个反应就是:“催、催、催,忙死了,一天上班累得要死,前脚到家,后脚就催着要,这还让不让人活了。”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也气的果断挂掉电话,作为老师我又图什么呢?感觉满腹的委屈无处可诉,学校一直在督促我们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家长却用这种态度。心里各种埋怨、说不出的滋味齐涌心头。你说我们这帮老师又何苦呢?难道我们希望这样的结局吗?不是疫情,谁愿意麻烦你们呢!一晚上自己被“气”折磨得失眠。

第二天早上,想想我打电话的目的是干什么?自己气了一晚上,不还是没解决问题吗?翻开手机看看各地疫情防控工作加大力度在执行,学校微信群里也发来值班老师盯着寒风在室外消杀、登记。想想昨天也许这个家长比我的同事还辛苦还劳累,这点儿事我都受不了,今后如何面对他的孩子--我的学生,如何教育班里的孩子们宽容、大度。有多少人都在疫情中默默地奉献自己,他们比我们还忙、还累,坐下来,给家长发了一段儿文字:“家长您好!知道您很忙、今年这个特殊时期,老师也很着急,不想拉下每一个孩子,以后每天如果有时间了尽量让孩子观看空中课堂,如果实在不行,一定要让孩子在自己找时间把老师发的微课看看,练习题做一下。我相信以她的能力,认真看微课,一定不差于其他同学”。家长收到之后,给我回复了一下:“老师,实在对不起,由于这段时间单位太忙,回家又听到孩子作业没做,课程没看。心里莫名其妙的火气,我又是个直性子的人,一时说话口无遮掩,语气太重,实在对不起。”此时我的心才如决堤一样,一下子被冲开了,心里那股不满、委屈已被冲得无影无踪。是呀,如果我不给家长发微信,也许这个结真的很难解开。接下来的几天,孩子的每日一练和课堂检测,都是早早地上传,而且做的还很认真。

接下来,我们试着又开通钉钉群,每天要用直播反馈当天的难题。讲课由原来的师生面对面换成了现在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老师成了网络主播,学生成了幕后观众。一节课下来,看着一屏又一屏的祝福语:老师你辛苦了、老师我们想你了,谢谢老师.......此时还有什么能比得上这种幸福呢?很容易看出这些问候,有孩子的、更多的是来自家长。虽然这一天过的很忙、很累,但更多的是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你说作为教师还能有什么能比上此时的快乐呢!

2020停课不停学教师线上教学的感受5

“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安徽芜湖,这是繁昌县城关实验小学胡老师讲述的她首次尝试“线上教学”之后的感受。

2020年2月7日晚上七点半,我首次尝试了和班上的孩子进行“线上教学”。总的来说,我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从课后反馈情况来看,孩子们这节课的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一节课上完之后,进入教学反思环节,还是想写一写从首次“线上教学课”中收获到的“得”与“失”。

一、课前准备:一切皆从磨砺出

虽然一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但课前的准备工作却是格外“磨”教师的。尤其是对于从未涉足过的“线上教学”,更是“磨”上再加一层“磨”。

1、磨教学平台

在即将开始的这节特别的课堂上,没有我熟悉的三尺讲台,没有我熟悉的方块黑板,没有我熟悉的小巧粉笔,只有我面前的笔记本电脑和手掌大的鼠标,我该怎么上这节课呢?我该用什么教学平台上这节课呢?我该先从哪儿着手进行备课呢?这都是我脑海中冒出的一个个问号,这都是我需要面临的一道道难关。一片茫然,真的可以用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幸好,2月6日下午四点,亚老师为我们开展了一节网络直播的培训课。直播课的时间不长,但却是干货满满。它及时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拨开了我心中的谜团。直播课结束,我退出了直播间,但我并没有离开电脑前,我想趁热打铁,先解决该采用什么教学平台的问题。对于几乎算得上是“网盲”的我来说,从纷繁迷人眼的众多教学软件中,选择一个适合我教学的应用软件,还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困难的。生活中的时间也许过得很慢,但电脑前的时间总是流逝得飞快。经过近两小时的摸索、试用,最后我还是决定化繁为简,就用我和家长们最常用的QQ群。我也想明白了,教学平台毕竟只是一种服务于教学的媒介,有时候越简单反而越有效。大道至简,方为正途。

2、磨教学内容

选定了教学平台后,进入备课的关键环节,确定教学内容。遵循“正式开学前不讲新课”的规定,我把教学内容的选择范围,放在了课外。于是,我打算从我们班孩子人手一本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中选择教学内容。这本书是我在课余诵读时间中,带领孩子们一起进行经典诵读的课外补充教材。就这样,确定了首节“线上课”的教学内容为王昌龄的代表作《从军行(其四)》。

《从军行(其四)》是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古从军行》组诗中的第四首,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而“从军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我们在四年级上册刚刚学过的王昌龄的另一首代表作《出塞》,正好可以先从“温故而知新”开始导入新课。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颇具画面感,我在引导学生诵读这两句诗时,不妨可以引导他们利用以前的学习认知,试图在头脑中构建这样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画卷: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对于这几个关键的地名,我可以展示一幅中国地图,使他们眼中有“地图”,脑中有“画卷”,进而再发展到心中有“感悟”。比如,那一个“孤”字就写尽边疆环境的恶劣,写尽戍边生活的艰苦,写尽将士内心的孤寂,写尽保家卫国的自豪。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则是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的。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一个“穿”字,一个“终”字对仗工整、遥相呼应,这二字中所包涵的意蕴深刻,所概括的内容丰富:虽然戍边时间漫长持久,虽然边疆战事频繁艰苦,虽然将领内心想念家乡,虽然战士心中思念亲人,但报国壮志依然坚定,但卫家信念不可磨灭。“穿金甲”的战斗越艰苦,“终不还”的决心便越显铿锵。对于四年级的孩子,也许暂时还无法有多么深刻的体悟,但可以通过配大漠战场图、沙场征伐声来塑造声临其境之感。

二、课中教学:此时无生似有生

万事俱备,只欠和家长约定好上课时间。因为“线上”课毕竟不同于“线下”课,怎样才能保证高效的课堂教学质量?怎样才能使电子产品恰当地服务于教学?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合理地使用电子产品?这不得不成为执教教师在课前需考虑的问题。于是,和家长约好上课时间的同时,也要求家长陪同孩子一起完成本次的学习过程,我相信有家长为伴,孩子的学习劲头会更足。

经过一番前期准备,2月7日晚七点二十分,我如约提前十分钟进入直播间,我和家长、孩子们作了一个简短的图像、声音测试,在确认一切顺利后,身处网络两端的我们便开始了这节形式独特的“古诗鉴赏课”。

此时,我的身边没有学生迎面相对,只有电脑形影陪伴。因为是第一次上这种“线上课”,因为我们师生暂别了一个寒假,所以我先从统编本四年级上册我们学过的21课中的两首古诗《出塞》、《凉州词》开始,和这些“不照面”的孩子共同回顾了边塞诗的诗歌特点,以及诗人王昌龄的诗作特点。通过连麦抽背、信息栏反馈,本不太适应这种“新课”的师生双方,在渐渐找到了“上课”的感觉之后,我们开始了今天《从军行(其四)》的学习之旅。

三、课后反思:绝知此事要躬行

虽然课前的准备时间很长,但课上的四十分钟好似过得很快。下课之后,我和几位家长并没有直接退出直播间,针对本课的教学形式及孩子们的学习效果,进行了简单的沟通和交流,比我更熟悉电子媒介的年轻家长们也向我提出了更好地利用这种教学平台的建议。下线之后,我也对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进行了自己的总结和反思——

1、“线上教学”之得:既有师法又变通

学习应该既不囿于学校围墙之内,又不困于时间、地点之限。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特殊时期,“线上教学”以其时空上的自由性,在20202庚子年这个漫长的寒假尾声,成为沟通师生双方教与学的首选方式。2月7日晚上七点半,当我打开摄像头,与镜头另一端近一个月没见面的孩子在屏幕上相见时,都颇感亲切而新鲜。短暂的交流之后,进入诗歌的学习,熟悉的课堂感觉又回来了,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在诗歌的一诵一读中,也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也能够品味到诗歌的意韵。

2、“线上教学”之失:欲说还休意未尽

经历了四十分钟的“线上直播教学课”之后,我对着屏幕那端的孩子们宣布下课的一刹那,虽然顺利完成了备课时的预设教学任务,虽然孩子们基本上也达到了学会当堂诵读诗歌的学习目标,但我心中总有种意犹未尽之感。究其原因,在这节直播课中,我没有像平时在线下课堂中,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充满童真的小脸上,由学前“若有所惑”的眉头微蹙到学后“若有所获”的双眉舒展。小小的屏幕,限制了我对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的感悟与想象。虽然摄像头也可以让孩子们看到老师熟悉的面容,但无法让老师看到全班孩子一只只高高举起的小手;虽然麦克风可以让孩子们听到老师亲切的声音,但无法让老师听到全班孩子叽叽喳喳的讨论声。

想想,不管是目前网络平台的“线上教学”猛火热炒,还是个别发声的“线上教学”冷静思考。所谓“教无定法”。非常时期,先不妨采用“线上教学”的变通之法。回归正轨,将更能体悟“线下教学”的情境之妙。两相结合,博采众长,方显“教学有法”。2月10日“线上教学”模式将正式启动,三月份的“线下教学”肯定也会如期而至。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首次尝试“线上教学”之后的反思,是为了今后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教学之路,都能够砥砺前行。因为,只有亲历“实战操作”的得与失,方能体会“纸上谈兵”的深与浅。

有利:1、疫情期间,网课从根本上解决了“停课不停学”,使全国绝大部分学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在家获取知识。2、通过网上教学与交流,老师可以从侧面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通过网络教学加强学生管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并在自制自律方面做好正确的引导。4、“停课不停学”从某种程度上平复了家长焦虑不安的心态,减轻了家长由于疫情引起的生活及心理上的负担。5、网上学习弥补了学生长时间心灵上的空虚。通过学习交流,可以找回以前和老师、同学一起学习、生活的归属感。不利:1、网上学习不同于正常面对面教学,可能造成部分学生,特别是自觉性较差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2、由于不用上学早起,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有所改变,很多学生晚睡晚起,影响学习效果和身体健康。3、对网络不顺畅的偏远山区,或是家庭生活困难没有电脑的孩子们,网上学习就变成了一种奢望,这会使他们产生一种自卑心理,需要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4、网上学习疏远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屏幕使“传道、授业、解惑”及老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受到影响。5、迫于工作压力,家长不可能时时刻刻与孩子在一起,有些孩子就会利用网上学习“契机”通过电脑或手机玩游戏,长期下去就会上瘾直接影响学习。6、孩子们长期呆在家里势必增加家长的负担,影响了他们正常工作。上课、写作业、生活起居需要全方位的细心呵护和照顾。日复一日家长和孩子难免产生磕磕碰碰甚至矛盾不断,特别是“青春逆反期”的孩子真的是让家长们精疲力尽,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线上教学有用第一,把学生的时间利用起来了,让日子更加有意义所以,线上教学有用

线上教育相关论文

线上教学更要加上师生互动,教师运用课前预习单,总结学生的问题并对完成质量高的学生自我展示。语文课朗读是关键,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都不可或缺。词语的学习是有温度的,不要给动物贴标签,要学生们自己去感受。学习伙伴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先与学生成为学习伙伴与学生一起读,之后可以作为师者引导启发。伙伴教学使学生亲近课堂,不脱离课堂。课堂要扎根生活,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有趣的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文中的例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 第15课《白鹅》 哈尔滨市经纬小学 徐岩老师课前导入:丰子恺的白鹅 预习字词朗读(窥伺,侍候,净角,狂吠,一丝不苟)注意平翘舌。由京剧生旦净末丑,播放净角视频。展示学生的预习单,开始讲课文正文。“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是过渡段,承上启下。重点段,关于鹅的吃相,重点讲解。提出问题,带着思考读课文,作者是如何把鹅的“高傲”写清楚的?“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由上文具体解释。穿插提问学生回答。带动学生根据课文描述想象画面。默读六七自然段,给学生自我学习的时间,画出描述“鹅”高傲的词语。学生回答,从容不迫,厉声叫骂等。之后教师总结。间接描述:鹅老爷(拟人),侍候。运用了反语,表达了作者对鹅的喜爱。对比:狗的吃相与鹅的吃相不同。学生个老师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感受到了作者风趣幽默的语言描写。总结:在写鹅的吃相上,运用了反语和对比的手法。再找出描写鹅得叫声段中运用反语和对比的词语。把描写步态的留作作业。用反语,就做小练笔。课程结尾:下节课学习不同作家笔下的白鹅。教材理解:单元要素统领 增强勾连意识不同年级,不同单元,语文要素。如这本书的第一单元是要体会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四单元是揣摩写作方法。单元整体思考 确定教学内容课文中明贬实褒的写法,联系生活鼓励运用。课后思考题转化为有效教学活动感知发现(教师通过吃相段介绍),自读实践(步态,叫声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表达运用(小练笔是阅读与表达联系起来学以致用)。子。听了英语课,我觉得英语课和语文最大的区别就是课上的图画非常的多,不像数学语文,文字比较多,教师课前引入时用非常欢快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好的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带着疑问去听歌,听到了歌曲中哪些关于时间的信息?再播放一些视频动画的时候,有重复播放一些片段,加强学生们对这句话的印象,一遍没听明白,可以多听几遍。除了听,还训练了读的能力,给学生自主的练习时间。在讲课的过程中,老师是中英文结合的,大多数的时候用英文来对话,小部分的时候用中文来解释,让学困生能跟得上老师可以更好的理解,不会因为听不懂而学不会,而学优生也可以多听几遍,加强理解。学习任务单的好处就是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激发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们录微课,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录制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在表述的过程中,就是把知识内化的过程。学生自己能给自己讲明白,就说明他对这个问题已经理解透彻了。运用微信,进行辅导答疑作业反馈。所以作业的设计检查和批阅尤其重要。在思维量比较大的课程上,课前布置预习作业单很重要,并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情。

一、线上教学优势明显:1、线上教学,重塑了课堂的集体氛围。线上教学,仅仅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便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拉近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大家又可以在同一个课堂上共同学习、互相探讨,取长补短。熟悉亲切的氛围,化解了独自在家学习的孤独感,让学习有了动力,有了兴趣。尤其是在“抗疫”初期,这样的教学活动,分散了孩子恐慌、孤独的情绪,安抚了人心。学生在课上学到了系统的防疫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线上教研,方便教师共同学习提高,利于教师成长。线上教学以来,我们学校各年级组任课教师利用钉钉办公软件进行多次集体备课。例如四年组周敏老师执教的教研课《我的奇思妙想》,由周老师进行初次备课,然后把初案共享到年级组教研群中,同年组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对教材重难点的理解和把握,对周老师所备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改,最终这节网络教学公开课获得了全年组同学的一致欢迎,这节课也得到了进修校主管部门的好评,该教学案例被收入到县教研期刊《望奎研培》第五期特约专栏上。3、线上教学,资源共享,放大了教育的格局。线上教学让“名师课堂”不再遥远,让师生都有机会走近名师,教师学到精湛的教学技艺,学生接受更多更好的学习指导。开展线上教学以来,我校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网络教育平台、步步高教育资源平台和学习强国中所提供的资源进行教学,任课教师广泛搜集本学科名师教学视频,在班课上共享,学生坐在荧屏前就能领略到全国各地名师的风采。风格迥异的老师,精彩的课堂,以及网课自带的游戏活动,都让学生喜欢上学习内容,乐于参加网课学习。4、线上教学,让教学更加同步,利于解决教学中的共性问题。线下教学时,同年组各班教学进度快慢很难把握。进行线上教学以后,使用联播课较多,各班教学同步进行,一旦发现问题,能得到及时纠正,好的思路和方法也能使得全年级同学受益。比如:一年级老师在教学《彩虹》一课后,张萌老师提出在这课的基础上增加一节口语交际课,专门针对想象力的训练。这节课有效地拓展了想象空间,使学生懂得想象的广阔与神奇,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5、线上教学,文字交流更加广泛,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线下教学中,学生发言是要逐次进行的,时间所限,发言机会少。很多性格内向、拘谨的学生渐渐失去了发言的热情,变成了"看客",而网课上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一个问题提出后,大家可以通过屏幕各抒己见。窗口交流,也使胆小的同学活跃起来,课堂上往往问题一出,学生的汇报就一个接着一个地蹦了出来。众多的"发言"让人一目了然,很容易发现更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真正做到了"互相启发,智慧共享"。二、线上教学也有一定的弊端,具体表现为:线上教学,难以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线上教学开课以来,存在最多的是这样的问题:学生是否在听课、是否认真听课,教师不能第一时间了解。老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指名让某位同学回答,钉钉平台上显示该同学在线学习,但他却不回应老师的连麦,这种情况是困扰老师的最大问题。线上教学,对于自制力差的学生确实影响较大,再加上一些家庭,家长因工作忙不能陪孩子上课,孩子开小差,或玩网络游戏,致使很多学生成绩明显下降。线上教学,批改作业的难度较大。对于小学生来说,面批面改是解决学生教育难题的有效方法。线下教学时,教师可以在随堂教学巡视中发现问题,即时指导,而线上教学却不能达到这个效果。就算是学生提交了作业,拍照上传的照片模糊、位置不当、难以辨认等问题也很多。另外由于系统的原因,鼠标批改无法像手写一样流畅,费时费力,影响了批阅效率。线上教学,孩子们脱离了教师的监管,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对于小学生来说,集体生活是孩子们共同成长的基石。孩子们脱离了集体,在家中又缺少了教师的引导和监督,一些不良的坏毛病得到了孳生。比如:良好的书写习惯没有了,上传的作业,写的字模糊潦草。作息时间打乱了,有的同学躺在床上进行线上学习,过长时间使用电脑和手机,对孩子们的视力也造成了严重损害。

互联网教育论文篇三:《“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 摘 要: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互联网会变革教育业务流程,从而打造新的教育生态;“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等。本文梳理了2015“互联网+教育”开放论坛的主要观点并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基本素材。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变革;智慧教育;教育大数据 一、引言 自从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互联网+”在各行各业中引发了一场革命,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关于“互联网+教育”的讨论持续升温。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颁布,进一步明确提出“鼓励学校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1] 为了探讨“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寻求“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之开放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敬文讲堂召开。论坛以开放的形式邀请了18位专家围绕课程、教学、学习、管理、评价、环境、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八大核心领域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变革和转型进行了专题学术报告,这些报告既有宏观的理论引领,也有中观的课程规划和 实施方案 ,还有微观的操作策略。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这次会议的主题进行综述。 二、“互联网+”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 1.“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 “互联网+教育”是什么?这是讨论“互联网+教育”是否可以推动教育创新和变革的前提。华南师范大学的柯清超教授首先对“互联网+”的概念进行了解读,然后分别从“互联网+教育”形态形成的可能性、“互联网+”能推动学校结构性变革和教育变革动力三个方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概念进行了分析。柯教授认为基于大数据平台、学习分析技术和智能传感技术促使了“互联网+”新一代教育环境从“干预手段”到“教学生态”的变革;同时课程教学也逐渐从封闭到开放融合,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到“半开放式/连接式”教学的翻转课堂和社会化自组织的开放式MOOC课程教学进行变革。柯清超教授认为,“互联网+教育”实现了一系列的转变,包括从知识建构到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个体学习到小组建构的转变,从直接传授到自主发现的转变,从多媒体演示到探究工具的转变。他以“联合国 儿童 基金会爱生远程教育项目”、“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和“技术启迪智慧项目”等作为案例分析了应用ICT来创新农村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实践[2]。 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我们应该将互联网的开放、共享、平等、自由等特征与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相结合,形成对学习者、课程、学校、教育政策、机制体制等相关因素的重新定位与思考。 2.“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__民主任认为技术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互联网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台阶。“互联网+”促进了教育领域中五个方面的转变,即:教的工具、学的工具、评的工具、课的结构和课的形态的转变。__民主任分析了教育的本质与作用,指出MOOC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经过多年摸索出来的一个模式。MOOC的出现是一个革命性的契机,MOOC的极大发展,将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公平,使得原本无法上大学的群体可以无障碍地学习大学课程,真正实现受教育机会的公平。MOOC促使课程教学将从一名教师逐渐变成教学团队,弥补知识快速更新中的教师短缺问题,课程质量大大提升;MOOC加速了大学国际化进程[3]。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思考互联网对大学功能带来的影响,现代大学的功能将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文化 传承逐渐转变成为知识探索、知识验证、考试认证等功能为主的研究院、考试院,甚至未来向数字化、泛在化和全球化的虚拟大学转变。 3.互联网教育与学习革命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钟秉林教授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呼唤基于互联网的教学,互联网技术为教育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同时互联网教学对传统教育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钟秉林教授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的若干对策,如:加强“连结”与“互动”、完善学习监督和效果评价机制、探索和完善互联网教学的运行机制等。他还告诫学术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避免炒作概念、片面夸大互联网教育的作用,倡导严谨求实的态度,跳出互联网教学发展的误区;提高在线开放课程质量,优化网络教学环境、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结合。[4] 4.“互联网+”促进学校组织结构转型 北京师范大学的余胜泉教授认为“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基础设施、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社会空间、新的分工形态;“互联网+”解决了教育中的两个焦点悖论:即公平和质量问题。余教授认为未来学生和家长可以订制个性化的学习课程与活动,以反映儿童的个性、兴趣、家长的目标与价值观;未来学校的形态是自组织的,他以Minerva大学为例分析了这所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把线下教学资源无限扩大并化身为虚拟大学的特征。未来,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s,学生带着自己的移动设备来上学)将成为事实,因此学校要开始重新审议并制定网络开放政策,要建设网络上的校园文化,要建设网络上的学习空间,实现线上线下(OTO)融合的校园育人环境。[5] “互联网+教育”的变革,会重构学校教育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内容供给的重构、智慧学习环境的重构、教与学方式的重构以及管理与评价的重构。当然,互联网不可能替代学校,但可以改变学校的基因,“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 5.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 首都师范大学的孙众副教授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教师的“隐与现”、学生的“惰与乐”、技术的“强与笨”,从而提出了教学范式转型的解决方案,并基于互联网构建了互联网+教学的COME模型(Classroom learning+ Online learning+ Mobile learning+ E-learning)。孙众副教授基于互联网构建了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COME校园混合课程,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无缝交流;这种移动互联的课程和活动,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痕迹,便于教师进行过程诊断;此外,还可以进行多维的精准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进行预测和干预。通过基于COME模型的教学,采用实体课堂+在线+手机的学习方式,能够找到学生的“乐”学点,实现了新的在线交流方式。在评价中COME模型采用“任务+评价表、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使得过程性数据的存留和学习分析更加便捷,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干预、学业表现的预测以及在线学习行为的分析。[6] “互联网+教育”促成了教学结构和范式的转型,不仅创新了教学理念,而且建立起比较彻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指导者。 6.“互联网+”促进课程的转型 清华附中的李晟宇老师分享了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课程的转型专题,李老师以清华大学的一个校级课题《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教学体验项目探究》为案例,讲解了课程转型的过程和具 体操 作策略。该项目借助互联网,建立了MOOC教学资源,整合了学科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引入项目管理、 时间管理 、四象限、SWOT等先进的管理学理念,有效提升了项目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依托网络云技术搭建学生交流平台,实现了师生交互方式的互联网化;通过互联网云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微信公众订阅号上学习内容和新闻的推送,使学生的学习体验得到革新。[7]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李栋提出了基于科普、融合创客的创新教育课程,该创新课程的组织方式包括:在线离线互动、线上线下结合和开放型课程设计等三种方式。李栋认为,创新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创新导师科技成果持续对接与跟踪指导、学生创新力评价与 职业规划 ”。[8]可见,“互联网+课程”让整个学校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课程”使得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内容全面拓展与更新,适合中小学生的诸多前沿知识及时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套餐,课程内容艺术化、生活化也变成现实。 从以上六位专家和老师的视点可看出,“互联网+”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是多样化的,不仅创新了教师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师教的方式,而且真切关注到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这正契合了国家新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对于学校层面,“互联网+”带来的转变更是具体的,深入到学校组织管理、课堂教学、课程优化等各个方面,学校的围墙逐步被打破,学校、教师和学生变得越来越“泛在”,“互联网+”让教育更加无形、有趣、多样。未来将会有更多“互联网+”带来的教育创新和变革成果。 三、“互联网+”促进评价的变革 评价是任何一种教育形态和教学模式都不能忽视的问题,本次论坛共有3位专家的报告涉及“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评价问题,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朱雪梅教授和北京市教委专职委员李奕博士。 1.伴随式评价――“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 华东师范大学的任友群教授从“教育+互联网”和“互联网+教育”这两个概念的界定和辨析开始,抛出了伴随式评价是“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的观点。 任友群教授认为,“教育+互联网”是从当下教育、教学的既定逻辑出发,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为手段,使得既定教育、教学逻辑运转得更加顺畅,在“教育+互联网”的格局中互联网或信息技术并没有成为再造或重塑性的力量;而“互联网+教育”则是深度应用“互联网思维”,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真正发挥教育信息化的“革命性力量”,再造、变革现有教育的既定逻辑。[9] 评价的变革包括评价内容的变革(从评价“可以测量的能力”扩展到评价“难以测量的能力”)和评价方式的变革(从传统的“纸笔评价”走向“数字评价”)。要支撑评价内容的拓展、评价方式的变革都需要“伴随式评价”,所谓“伴随式评价”有三大特征:第一,伴随生活全领域(只有伴随生活才有可能解决那些“难以测量能力”的“测不准”问题);第二,伴随学习全过程(只有伴随学习才能使评价真正应用于调整学生的学习行为);第三,伴随个体自适应。而要实现“伴随式评价”信息技术是不可或缺的。 2.“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 南京师范大学的朱雪梅教授用实证方法开展了一项长达十年并且在2014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研究――《“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在该研究中,朱教授开发了专门的支撑评价工具,利用网络平台中可预设、可调节的各类专门化观察量表,利用移动终端在听课过程中采集“教”与“学”的表现性数据信息,通过后台计算与图形化处理后,为评估结论提供客观的量化证据,实现科学的课堂诊断,达到了矫正偏差教学行为的目的。该研究以信息技术推动课堂评价变革,用移动终端替代传统纸笔听课工具;将课堂观察表及行为标准嵌入平台中,克服传统评课缺乏标准的问题;课堂评估基于移动互联网,克服传统听评课受到时空限制的问题;进行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呈现,克服传统评课无科学论据的问题;多元化评价主体交互协作,克服传统评课主体单一的问题;因此,朱雪梅教授在以上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数据思维+课堂观察=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论断。 同时,朱雪梅教授还提出了“互联网+校本教研评估”的观点,通过校本教研平台的实践研究实现了“让教研评估迈进数字化时代”。该平台改革了当前校本教研工作只“研”不“评”的现状,突破了教育信息化“学习空间人人通”未通的瓶颈,探寻了教育评估手段从 经验 迈向“数字化”的路径,消除了常态化教研活动深受时间与空间束缚的困境,降低了评估主观性,提高了校本教研品质与管理效率,引导了智慧教研方式。因此,朱教授给出了这样的公式:互联网+数据思维+校本教研评估=学校可持续发展。[10] 3.深化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动互联 来自北京市教委的李奕委员在分析了首都教育“深综改”的基本思路和策略以及考试评价改革和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后认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选择,学生不必为自己的弱项惶恐,每个学生都有好的一面以及优势的展示机会。李奕指出,广义教育供给下“移动互联”成为必须的选择:在供给方式上,在线教师服务、在线课程服务、在线诊断服务、跨部门、跨系统服务等这些移动互联的方式更为时尚也更加尊重学生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在供给内容上,基于大数据分析后的课程资源供给,定向推送作业、教辅、服务索引,教师在线的智力支持服务,促进优质教育服务的迁移与流转,以新型资源观指导资源库建设,服务于学生的能力成长,供给“同伴”,构建在线学生自我诊断的“体检中心”和“化验室”,使质量监控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而不是管理监督;在供给节奏上,长短课结合,大小课结合,学段内快慢结合,长周期作业;在线自我诊断的频度依据学生认知个性、进度的供给;在线双师辅导的周期要合适等。[11] 从这三位专家报告可得出,评价的角度、评价的工具、评价的方式,一切围绕评价的关键词都变成了“互联网+”。伴随式评价实现了互联网与人的融合,评价标准与评价工具的互联网加法承载了数据思维,助力了科学教学评价的可持续发展。在无法改变考试作为学生终极考核的大背景下,“互联网+”的思路让评价更加有针对性,学校教育一样可以个性化,大众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变得更加容易,这都是“互联网+”评价的重要表现,一旦“互联网+”迸发力量,必然像火山喷发一样散出无限能量。 四、教育大数据的管理与决策 来自江苏师范大学的杨现民博士和国家开放大学的魏顺平博士分别就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进行了分析。 1.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 杨现民博士分析了教育大数据的特点,提出了“教育大数据是发展智慧教育的基石”的论断。杨博士利用教育大数据的冰山模型,分析了教育大数据的发力点,并对“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教育管理”进行了科学的论述,认为“通过智慧管理云平台系统,对外界需求进行智能处理,为教育管理提供资源配置、数据集成、信息管理、运行状态监控、教育质量监测等业务支持,实现教育智能决策、可视化管控、安全预警、远程督导和个性服务,提升教育管理智慧化水平的过程。同时,杨博士还分析了国内外大数据助力智慧管理和科学决策的十多个案例,如清华大学、康涅狄格大学、深圳市教育资源科学动态规划、美国数据通用标准、美国ECLS项目等。杨博士认为如何构建立体化教育数据网络、教育大数据如何落地应用推广、如何保障教育数据质量与安全、如何合理合规运营教育大数据等问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12] 2.大数据支持下的教育决策 国家开放大学的魏顺平博士阐述了数据挖掘及其教育大数据对于支持教育决策的重要作用,指出是教育数据的决策支持应用是为了让淹没在众多信息系统中的海量数据能够“说话”,为教育领域中的相关人员提供与他们利益相关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从而帮助他们做出知情的决策。魏博士以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学、管理和科研作为案例,分析了这三个领域中的大数据收集及其通过数据挖掘得到的有关信息,并最终服务于教育决策的过程,认为大数据和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是作为审慎决策的依据,可以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13] 无论是进行智慧教育管理还是开展教育决策,这都说明了当前时代是个“数据为王”的时代。在教育行业里,每天都在产生各种大数据,大数据分布在我们周围的每个角落,教育者如何将大数据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去改变教育教学是当下的研究方向。“互联网+”有意义,大数据有帮助,教育呼唤“互联网+大数据”带来的质变。 五、“互联网+”改革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中的主导因素,如果没有教师的理念转变和专业发展,再宏大的教育变革也只能是空话。 1.“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 国务院参事汤敏就“如何用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进行了探讨,汤敏先生从对乡村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开始讲起,以“一乡村中学与人大附中同堂上课”和“田东上法初中双师教学课堂”为例,分析了基于互联网的“双师教学”的特点,并给出了建议。汤敏认为,应该把“双师教学”模式与国培、省培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课程设置要求和各地课本版本安排,在全国、省区内分别都找出一批优秀教师,把他们的课全程录制下来;对参与录制课程的学校、有一定的激励;开展多层次、多学科和多方式的培训试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将录制的优质课堂传播出去,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乡村教师培训的目的。[14] 2.“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陈颖老师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陈老师以西城区教师研修网为例,介绍了西城区教师研修网的基本情况、教师网上研修的几个基本要素(平台、资源、活动和组织管理),着重讲解了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促进教师自我 反思 和同伴互助、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促进群体学习和行为改进以及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丰富网上学习资源等三个问题。[15]目前西城区教师已经实现了网络研修的常态化,陈老师认为“教师网上学习是如何进行知识建构的、大量的网上研讨数据能否作进一步提炼、影响教师深层学习的因素是什么、如何促进教师的深层学习”等这几个问题将是未来研究需要突破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了下一代人才的质量,汤敏参事和陈颖老师都对“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给出了具体的做法。针对当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既要考虑“双师教学”的人力做法,也要有“混合式学习”的技术做法,既要有“双师教学”的合作思维,又要有多元化学习、时时更新教师知识的观念;教师可能无法改变教学的物理环境,却可以借助“互联网+”延展自己的学习空间,从而实现更大程度的进步。因此,“互联网+”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植入“互联网+”的基因,教师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技能。 六、“互联网+”促进同伴教育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石义琦教研员认为,同伴教育是指建立有相互认同感的社会关系主体之间共同分享信息、知识和观念,相互传递思想、情感,以唤起感情上的共鸣,促进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达到相互感染而奋发向上的一种教育方式。教育技术促进了同伴教育的开展。石老师以“南山教育综合服务大平台”和南山“课堂重构”模式作为案例,分析了互联网对同伴教育的支撑,认为网络提供了人性化的交流平台,为孩子们搭建展示的舞台与交流的空间。南山区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了南山“六学”同伴教育课堂,即“教师导学、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网络拓学和实践研学”,同时在同伴教育区域基本模式基础上,构建了各具校本特色的变式模式,比如:基于智能学习的平台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基于APP的游戏化学习与创客学习模式、基于MOOC的翻转学习模式等。[16] 随着QQ、微信等媒体技术的逐渐成熟,同伴教育变得越来越具有可行性,“互联网+”成就了教育服务;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教育APP的常态推广、MOOC翻转学习等都会成为学生的同伴,真正实现“互联网+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 七、结束语 综上观点不难发现,无论是互联网对于教育、课程、教学,还是学校的组织结构,都可以集中一个观点来概括,那就是“互联网+”对教育和教学带来了创新和变革,“互联网+教育”促进了教育形态、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学范式的转变,也促进了课程、学习方式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但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物理变化,而是一种化学变化,化学的反应会改变物质的形态和性质,正像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光巨教授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所说的:期待“互联网+教育”变成一个化学效应,减少负面效应。无论是任友群的“伴随式评价”还是朱雪梅的“多元交互式评价”,都离不开“互联网+”的逻辑支撑,但是“互联网+”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用来支撑评价的工具,“互联网+评价”是对传统教育评价内容和形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是智慧的、是自适应的,是“化学变化”也是“生态变化”。 “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17]。基于MOOC、SPOC模式的学习效果超于传统课堂,网络教育的奇点可能临近了,信息技术的变革教育的威力可能要爆发了。[18]但是“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既有新的机遇,也要面对新的挑战。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也需要冷静应对,既不能坚守避战,也不能任由互联网“肆意妄为”,而是应该从教育变革的真正需求出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 这是一个跨界的时代,大数据、智慧教育等新的技术和概念层出不穷,“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 [2]柯清超.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3]__民.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4]钟秉林.互联网教学与学习革命.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5]余胜泉.互联网时代的学校组织结构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6]孙众.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7]李晟宇.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课程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8]李栋.基于科普融合创客的创新教育[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9]任友群.伴随式评价:变革的先导[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0]朱雪梅.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1]李奕.深化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动互联[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2]杨现民.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3]魏顺平.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支持案例分享(国家开放大学)[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4]汤敏.如何用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5]陈颖.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6]石义琦.同伴教育:教育信息化新视角[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7]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N].光明日报,. [18]王涛.互联网变革教育的实践路径[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猜你喜欢: 1. 浅谈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论文 2. 有关网络教育论文 3. 关于互联网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4. “互联网+”形势下网络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论文

有关线上教育论文研究

有。线上教学的论文2022年,是当前时代背景下,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障之一,所以还有价值。在线教学是通过网络进行教学,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论文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论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网络安全问题一直都被放在台面上说的,因为事情严重性高,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关于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论文 的相关内容。

1、网络受害

由于目前网络管理还不成熟,以及大学生自身心理特点,某些大学生在这个“虚拟存在”的世界里无奈地成了网络的受害者。根据调查,大学生网络受害主要有:

①网络交易受害。出于网购的便利和对时尚的追求,绝大多数大学生喜欢通过互联网购物。但由于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和网购经验,多数大学生很难识别网上虚假信息,上当。

②网络交友受害。随着网络交流软件的丰富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增多,网络交流逐渐变得平常、随意。加之网络交流具有隐蔽性,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交友的过程中受到严重的伤害。

③遭受网络“高手”攻击。作为近几十年才兴起的新事物,互联网系统还处在逐步完善之中。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遭受网络病毒的攻击,导致系统崩溃及重要资料丢失屡见不鲜。

2、网络上瘾症

近年来,出现了描述沉迷于网络的医学新名词——“网络上瘾症”,可见网络成瘾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它主要表现为网络关系成瘾、网络信息成瘾和游戏成瘾。患有“网络上瘾症”的大学生,其共有特征是与现实人存在沟通困难、人情淡薄、缺乏意识以及心情压抑等。游戏成瘾更是大学生,特别是男生的普遍现象。首先,网络游戏作为大学生的一种娱乐方式,对调节大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是可取的,但由于一些网络游戏本身有持续性和无限性就使得学生们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同学则容易陷进去,最终靠游戏来宣泄对现实的不满,游戏成为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

3、网络犯罪

网络是虚拟的`,网络的隐蔽性和不真实性让网络犯罪成为可能。大学生是高智商团体,对新事物接受快、思维敏捷、创造欲望强烈,但心理发育不健全、社会责任感还不强、受刺激时容易随心所欲在网络上发表言论,也许初衷并不坏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不负责的言论可能在不正确的引导下对国家和社会造成危害。

在充分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网络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各种影响。其中,既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影响,也存在着各种不利的影响,使我们大学生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影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因素有以下主要原因:

1、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

大学生自身心理弱点是大学生网络安全存在问题的主观原因。由于安全意识薄弱,有些大学生使用网络容易受到影响,成为网络受害者。大学时期属于人生观念形成重要时期,由于大学生们缺乏生活经验,容易陷入主观境地,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规范指导,并让其形成自觉的安全意识。

2、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成了大学生的生活必需品,因此网络安全教育也应该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中。但目前高校的教学计划主要集中于网络的使用上,在网络安全教育上没有教材和教学规划,教学制度也不健全,在高校中没有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在法律、道德和安全防范等方面缺乏教育,网络安全教育体系还没有形成。

3、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存在教学缺失

虽然目前各高校都有对网络基础知识的教育,但主要集中在网络使用、信息获取、资源共享等方面,教育主管部门没用意识到网络安全遭到破坏所造成的后果,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还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需要。据研究发现,大学生普遍感觉缺乏网络安全知识,也有较强的接受网络安全教育的愿望,但由于各方对于安全教育重视不够,活动开展少,导致大学生普遍缺乏在网络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意识。

4、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据调查,网络危险行为与学生的自身状况及学校环境有关,所以在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中必须具有针对性,但目前的高校网络教育强调的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需要,缺乏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在调查中,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缺乏网络安全教育,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安全教育是有必要的,但高校现在并没有系统的网络安全教育,对网络安全知识的普及也做得不到位,只是抽象地介绍网络病毒的相关知识,没有介绍病毒的防治和处理,没有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安全防范技能,没有介绍网络安全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没有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安全意识并进而形成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

一、远程教育网络遭到恶意性程序攻击

远程教育网络遭到的攻击主要分为下列几种情况:一是拒绝服务攻击DOS。这一情况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攻击使得一方用户可用资源严重缺乏,造成系统资源可用性的降低,从而降低远程教育系统的服务能力;二是逻辑炸弹。即通过攻击,使远程教育系统本来的资源被其他特殊功能服务所替代;三是特洛伊木马。这一攻击指系统被执行了超越规定程序以外的其他程序;四、计算机病毒和蠕虫。即计算机受到病毒感染,使得自身程序被恶意篡改,从而使其他程序受到感染,最终导致网络通信功能受损和远程教育系统的瘫痪。

二、远程成人教育系统网络安全策略

(一)建立专用的虚拟网络。专用的虚拟网络以安全性能较低的网络为信息媒介,并通过身份认证和加密,以及隧道技术等方式来建立专门的有针对性的网络。通过这个网络学习可以保障信息的安全性。通常,网络防火墙所附带的专用虚拟模块可以实现虚拟网络专用,从而保证了虚拟专用网的安全性能。

(二)数字加密方式。为了防止信息被非授权用户窃听,以及恶意软件的攻击,在数据传输时可以使用数字加密技术。数字加密技术在远程教育系统中通过硬件加密和软件加密来实现。硬件加密具有实现方便和兼容性好的特点,但也存在相应的缺点,例如密钥管理复杂,而软件加密由于是在计算机内部进行,从而使攻击者更容易采取程序跟踪等方式对远程教育系统的网络进行攻击。

三、远程成人教育系统服务器安全策略

(一)安全的远程教育操作系统。Windows操作系统在成人教育的远程教育系统中占大多数,而这一系统存在多种安全漏洞。因此,要定期进行补丁下载,如果宽带速度受限,则可以通过相关程序设定来更新补丁,从而保障服务器的安全与正常使用。

(二)负载均衡技术。负载均衡技术可以平衡服务器群中的所有服务器,并通过实时数据的反应,均衡服务器之间的工作分配,使得服务器达到最佳的性能并且实现服务器的智能管理,从而保证了远程教育系统的可靠性。

四、远程成人教育系统访问控制策略

远程教育网络的访问控制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第一,控制外部不知名用户通过网络服务对主机的访问;第二,控制内部人员对远程教育系统网络的访问。对于第一种情况,可以设置服务器程序来进行限制,比如限制来访者的IP地址或只允许部分用户访问主机,坚决拒绝恶意用户的访问。而第二种情况,可以设置用户的身份认证控制,核实访问者的身份是否符合设备或进程所声明的条件,构成网络安全访问的第一道防线。通常,会设置相关口令对访问者身份进行核实。在此情况下,非授权的用户就不能够使用账户。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其主要方式是明文传输或者静态方式,所以会发生对字典的攻击,网络被窃听,信息机密被泄露等情况,为此,必须对口令设置等相关程序进行更新或改进。

关于线上教学论文题目

教育教学论文题目一: 1、试析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探讨 2、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研究 3、基于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审美教育研究 4、广西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对策研究 5、中国石油管道局职业教育培训发展规划研究 6、国际教育与国际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7、深入发展时期教育技术理论演变的研究 8、大学生绿色教育若干问题研究 9、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 10、法制教育的功能探究 11、运用教育技术实现有效教学 12、高职会计教育模式改革的研究 1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探索 14、关于分层作业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探索 15、中小学教师实践新课程的若干问题

互联网教育论文篇三:《“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 摘 要: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互联网会变革教育业务流程,从而打造新的教育生态;“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等。本文梳理了2015“互联网+教育”开放论坛的主要观点并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基本素材。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变革;智慧教育;教育大数据 一、引言 自从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互联网+”在各行各业中引发了一场革命,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关于“互联网+教育”的讨论持续升温。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颁布,进一步明确提出“鼓励学校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1] 为了探讨“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寻求“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之开放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敬文讲堂召开。论坛以开放的形式邀请了18位专家围绕课程、教学、学习、管理、评价、环境、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八大核心领域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变革和转型进行了专题学术报告,这些报告既有宏观的理论引领,也有中观的课程规划和 实施方案 ,还有微观的操作策略。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这次会议的主题进行综述。 二、“互联网+”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 1.“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 “互联网+教育”是什么?这是讨论“互联网+教育”是否可以推动教育创新和变革的前提。华南师范大学的柯清超教授首先对“互联网+”的概念进行了解读,然后分别从“互联网+教育”形态形成的可能性、“互联网+”能推动学校结构性变革和教育变革动力三个方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概念进行了分析。柯教授认为基于大数据平台、学习分析技术和智能传感技术促使了“互联网+”新一代教育环境从“干预手段”到“教学生态”的变革;同时课程教学也逐渐从封闭到开放融合,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到“半开放式/连接式”教学的翻转课堂和社会化自组织的开放式MOOC课程教学进行变革。柯清超教授认为,“互联网+教育”实现了一系列的转变,包括从知识建构到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个体学习到小组建构的转变,从直接传授到自主发现的转变,从多媒体演示到探究工具的转变。他以“联合国 儿童 基金会爱生远程教育项目”、“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和“技术启迪智慧项目”等作为案例分析了应用ICT来创新农村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实践[2]。 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我们应该将互联网的开放、共享、平等、自由等特征与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相结合,形成对学习者、课程、学校、教育政策、机制体制等相关因素的重新定位与思考。 2.“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__民主任认为技术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互联网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台阶。“互联网+”促进了教育领域中五个方面的转变,即:教的工具、学的工具、评的工具、课的结构和课的形态的转变。__民主任分析了教育的本质与作用,指出MOOC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经过多年摸索出来的一个模式。MOOC的出现是一个革命性的契机,MOOC的极大发展,将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公平,使得原本无法上大学的群体可以无障碍地学习大学课程,真正实现受教育机会的公平。MOOC促使课程教学将从一名教师逐渐变成教学团队,弥补知识快速更新中的教师短缺问题,课程质量大大提升;MOOC加速了大学国际化进程[3]。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思考互联网对大学功能带来的影响,现代大学的功能将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文化 传承逐渐转变成为知识探索、知识验证、考试认证等功能为主的研究院、考试院,甚至未来向数字化、泛在化和全球化的虚拟大学转变。 3.互联网教育与学习革命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钟秉林教授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呼唤基于互联网的教学,互联网技术为教育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同时互联网教学对传统教育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钟秉林教授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的若干对策,如:加强“连结”与“互动”、完善学习监督和效果评价机制、探索和完善互联网教学的运行机制等。他还告诫学术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避免炒作概念、片面夸大互联网教育的作用,倡导严谨求实的态度,跳出互联网教学发展的误区;提高在线开放课程质量,优化网络教学环境、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结合。[4] 4.“互联网+”促进学校组织结构转型 北京师范大学的余胜泉教授认为“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基础设施、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社会空间、新的分工形态;“互联网+”解决了教育中的两个焦点悖论:即公平和质量问题。余教授认为未来学生和家长可以订制个性化的学习课程与活动,以反映儿童的个性、兴趣、家长的目标与价值观;未来学校的形态是自组织的,他以Minerva大学为例分析了这所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把线下教学资源无限扩大并化身为虚拟大学的特征。未来,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s,学生带着自己的移动设备来上学)将成为事实,因此学校要开始重新审议并制定网络开放政策,要建设网络上的校园文化,要建设网络上的学习空间,实现线上线下(OTO)融合的校园育人环境。[5] “互联网+教育”的变革,会重构学校教育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内容供给的重构、智慧学习环境的重构、教与学方式的重构以及管理与评价的重构。当然,互联网不可能替代学校,但可以改变学校的基因,“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 5.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 首都师范大学的孙众副教授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教师的“隐与现”、学生的“惰与乐”、技术的“强与笨”,从而提出了教学范式转型的解决方案,并基于互联网构建了互联网+教学的COME模型(Classroom learning+ Online learning+ Mobile learning+ E-learning)。孙众副教授基于互联网构建了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COME校园混合课程,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无缝交流;这种移动互联的课程和活动,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痕迹,便于教师进行过程诊断;此外,还可以进行多维的精准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进行预测和干预。通过基于COME模型的教学,采用实体课堂+在线+手机的学习方式,能够找到学生的“乐”学点,实现了新的在线交流方式。在评价中COME模型采用“任务+评价表、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使得过程性数据的存留和学习分析更加便捷,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干预、学业表现的预测以及在线学习行为的分析。[6] “互联网+教育”促成了教学结构和范式的转型,不仅创新了教学理念,而且建立起比较彻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指导者。 6.“互联网+”促进课程的转型 清华附中的李晟宇老师分享了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课程的转型专题,李老师以清华大学的一个校级课题《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教学体验项目探究》为案例,讲解了课程转型的过程和具 体操 作策略。该项目借助互联网,建立了MOOC教学资源,整合了学科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引入项目管理、 时间管理 、四象限、SWOT等先进的管理学理念,有效提升了项目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依托网络云技术搭建学生交流平台,实现了师生交互方式的互联网化;通过互联网云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微信公众订阅号上学习内容和新闻的推送,使学生的学习体验得到革新。[7]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李栋提出了基于科普、融合创客的创新教育课程,该创新课程的组织方式包括:在线离线互动、线上线下结合和开放型课程设计等三种方式。李栋认为,创新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创新导师科技成果持续对接与跟踪指导、学生创新力评价与 职业规划 ”。[8]可见,“互联网+课程”让整个学校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课程”使得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内容全面拓展与更新,适合中小学生的诸多前沿知识及时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套餐,课程内容艺术化、生活化也变成现实。 从以上六位专家和老师的视点可看出,“互联网+”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是多样化的,不仅创新了教师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师教的方式,而且真切关注到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这正契合了国家新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对于学校层面,“互联网+”带来的转变更是具体的,深入到学校组织管理、课堂教学、课程优化等各个方面,学校的围墙逐步被打破,学校、教师和学生变得越来越“泛在”,“互联网+”让教育更加无形、有趣、多样。未来将会有更多“互联网+”带来的教育创新和变革成果。 三、“互联网+”促进评价的变革 评价是任何一种教育形态和教学模式都不能忽视的问题,本次论坛共有3位专家的报告涉及“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评价问题,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朱雪梅教授和北京市教委专职委员李奕博士。 1.伴随式评价――“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 华东师范大学的任友群教授从“教育+互联网”和“互联网+教育”这两个概念的界定和辨析开始,抛出了伴随式评价是“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的观点。 任友群教授认为,“教育+互联网”是从当下教育、教学的既定逻辑出发,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为手段,使得既定教育、教学逻辑运转得更加顺畅,在“教育+互联网”的格局中互联网或信息技术并没有成为再造或重塑性的力量;而“互联网+教育”则是深度应用“互联网思维”,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真正发挥教育信息化的“革命性力量”,再造、变革现有教育的既定逻辑。[9] 评价的变革包括评价内容的变革(从评价“可以测量的能力”扩展到评价“难以测量的能力”)和评价方式的变革(从传统的“纸笔评价”走向“数字评价”)。要支撑评价内容的拓展、评价方式的变革都需要“伴随式评价”,所谓“伴随式评价”有三大特征:第一,伴随生活全领域(只有伴随生活才有可能解决那些“难以测量能力”的“测不准”问题);第二,伴随学习全过程(只有伴随学习才能使评价真正应用于调整学生的学习行为);第三,伴随个体自适应。而要实现“伴随式评价”信息技术是不可或缺的。 2.“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 南京师范大学的朱雪梅教授用实证方法开展了一项长达十年并且在2014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研究――《“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在该研究中,朱教授开发了专门的支撑评价工具,利用网络平台中可预设、可调节的各类专门化观察量表,利用移动终端在听课过程中采集“教”与“学”的表现性数据信息,通过后台计算与图形化处理后,为评估结论提供客观的量化证据,实现科学的课堂诊断,达到了矫正偏差教学行为的目的。该研究以信息技术推动课堂评价变革,用移动终端替代传统纸笔听课工具;将课堂观察表及行为标准嵌入平台中,克服传统评课缺乏标准的问题;课堂评估基于移动互联网,克服传统听评课受到时空限制的问题;进行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呈现,克服传统评课无科学论据的问题;多元化评价主体交互协作,克服传统评课主体单一的问题;因此,朱雪梅教授在以上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数据思维+课堂观察=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论断。 同时,朱雪梅教授还提出了“互联网+校本教研评估”的观点,通过校本教研平台的实践研究实现了“让教研评估迈进数字化时代”。该平台改革了当前校本教研工作只“研”不“评”的现状,突破了教育信息化“学习空间人人通”未通的瓶颈,探寻了教育评估手段从 经验 迈向“数字化”的路径,消除了常态化教研活动深受时间与空间束缚的困境,降低了评估主观性,提高了校本教研品质与管理效率,引导了智慧教研方式。因此,朱教授给出了这样的公式:互联网+数据思维+校本教研评估=学校可持续发展。[10] 3.深化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动互联 来自北京市教委的李奕委员在分析了首都教育“深综改”的基本思路和策略以及考试评价改革和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后认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选择,学生不必为自己的弱项惶恐,每个学生都有好的一面以及优势的展示机会。李奕指出,广义教育供给下“移动互联”成为必须的选择:在供给方式上,在线教师服务、在线课程服务、在线诊断服务、跨部门、跨系统服务等这些移动互联的方式更为时尚也更加尊重学生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在供给内容上,基于大数据分析后的课程资源供给,定向推送作业、教辅、服务索引,教师在线的智力支持服务,促进优质教育服务的迁移与流转,以新型资源观指导资源库建设,服务于学生的能力成长,供给“同伴”,构建在线学生自我诊断的“体检中心”和“化验室”,使质量监控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而不是管理监督;在供给节奏上,长短课结合,大小课结合,学段内快慢结合,长周期作业;在线自我诊断的频度依据学生认知个性、进度的供给;在线双师辅导的周期要合适等。[11] 从这三位专家报告可得出,评价的角度、评价的工具、评价的方式,一切围绕评价的关键词都变成了“互联网+”。伴随式评价实现了互联网与人的融合,评价标准与评价工具的互联网加法承载了数据思维,助力了科学教学评价的可持续发展。在无法改变考试作为学生终极考核的大背景下,“互联网+”的思路让评价更加有针对性,学校教育一样可以个性化,大众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变得更加容易,这都是“互联网+”评价的重要表现,一旦“互联网+”迸发力量,必然像火山喷发一样散出无限能量。 四、教育大数据的管理与决策 来自江苏师范大学的杨现民博士和国家开放大学的魏顺平博士分别就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进行了分析。 1.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 杨现民博士分析了教育大数据的特点,提出了“教育大数据是发展智慧教育的基石”的论断。杨博士利用教育大数据的冰山模型,分析了教育大数据的发力点,并对“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教育管理”进行了科学的论述,认为“通过智慧管理云平台系统,对外界需求进行智能处理,为教育管理提供资源配置、数据集成、信息管理、运行状态监控、教育质量监测等业务支持,实现教育智能决策、可视化管控、安全预警、远程督导和个性服务,提升教育管理智慧化水平的过程。同时,杨博士还分析了国内外大数据助力智慧管理和科学决策的十多个案例,如清华大学、康涅狄格大学、深圳市教育资源科学动态规划、美国数据通用标准、美国ECLS项目等。杨博士认为如何构建立体化教育数据网络、教育大数据如何落地应用推广、如何保障教育数据质量与安全、如何合理合规运营教育大数据等问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12] 2.大数据支持下的教育决策 国家开放大学的魏顺平博士阐述了数据挖掘及其教育大数据对于支持教育决策的重要作用,指出是教育数据的决策支持应用是为了让淹没在众多信息系统中的海量数据能够“说话”,为教育领域中的相关人员提供与他们利益相关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从而帮助他们做出知情的决策。魏博士以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学、管理和科研作为案例,分析了这三个领域中的大数据收集及其通过数据挖掘得到的有关信息,并最终服务于教育决策的过程,认为大数据和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是作为审慎决策的依据,可以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13] 无论是进行智慧教育管理还是开展教育决策,这都说明了当前时代是个“数据为王”的时代。在教育行业里,每天都在产生各种大数据,大数据分布在我们周围的每个角落,教育者如何将大数据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去改变教育教学是当下的研究方向。“互联网+”有意义,大数据有帮助,教育呼唤“互联网+大数据”带来的质变。 五、“互联网+”改革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中的主导因素,如果没有教师的理念转变和专业发展,再宏大的教育变革也只能是空话。 1.“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 国务院参事汤敏就“如何用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进行了探讨,汤敏先生从对乡村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开始讲起,以“一乡村中学与人大附中同堂上课”和“田东上法初中双师教学课堂”为例,分析了基于互联网的“双师教学”的特点,并给出了建议。汤敏认为,应该把“双师教学”模式与国培、省培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课程设置要求和各地课本版本安排,在全国、省区内分别都找出一批优秀教师,把他们的课全程录制下来;对参与录制课程的学校、有一定的激励;开展多层次、多学科和多方式的培训试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将录制的优质课堂传播出去,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乡村教师培训的目的。[14] 2.“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陈颖老师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陈老师以西城区教师研修网为例,介绍了西城区教师研修网的基本情况、教师网上研修的几个基本要素(平台、资源、活动和组织管理),着重讲解了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促进教师自我 反思 和同伴互助、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促进群体学习和行为改进以及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丰富网上学习资源等三个问题。[15]目前西城区教师已经实现了网络研修的常态化,陈老师认为“教师网上学习是如何进行知识建构的、大量的网上研讨数据能否作进一步提炼、影响教师深层学习的因素是什么、如何促进教师的深层学习”等这几个问题将是未来研究需要突破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了下一代人才的质量,汤敏参事和陈颖老师都对“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给出了具体的做法。针对当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既要考虑“双师教学”的人力做法,也要有“混合式学习”的技术做法,既要有“双师教学”的合作思维,又要有多元化学习、时时更新教师知识的观念;教师可能无法改变教学的物理环境,却可以借助“互联网+”延展自己的学习空间,从而实现更大程度的进步。因此,“互联网+”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植入“互联网+”的基因,教师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技能。 六、“互联网+”促进同伴教育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石义琦教研员认为,同伴教育是指建立有相互认同感的社会关系主体之间共同分享信息、知识和观念,相互传递思想、情感,以唤起感情上的共鸣,促进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达到相互感染而奋发向上的一种教育方式。教育技术促进了同伴教育的开展。石老师以“南山教育综合服务大平台”和南山“课堂重构”模式作为案例,分析了互联网对同伴教育的支撑,认为网络提供了人性化的交流平台,为孩子们搭建展示的舞台与交流的空间。南山区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了南山“六学”同伴教育课堂,即“教师导学、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网络拓学和实践研学”,同时在同伴教育区域基本模式基础上,构建了各具校本特色的变式模式,比如:基于智能学习的平台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基于APP的游戏化学习与创客学习模式、基于MOOC的翻转学习模式等。[16] 随着QQ、微信等媒体技术的逐渐成熟,同伴教育变得越来越具有可行性,“互联网+”成就了教育服务;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教育APP的常态推广、MOOC翻转学习等都会成为学生的同伴,真正实现“互联网+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 七、结束语 综上观点不难发现,无论是互联网对于教育、课程、教学,还是学校的组织结构,都可以集中一个观点来概括,那就是“互联网+”对教育和教学带来了创新和变革,“互联网+教育”促进了教育形态、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学范式的转变,也促进了课程、学习方式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但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物理变化,而是一种化学变化,化学的反应会改变物质的形态和性质,正像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光巨教授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所说的:期待“互联网+教育”变成一个化学效应,减少负面效应。无论是任友群的“伴随式评价”还是朱雪梅的“多元交互式评价”,都离不开“互联网+”的逻辑支撑,但是“互联网+”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用来支撑评价的工具,“互联网+评价”是对传统教育评价内容和形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是智慧的、是自适应的,是“化学变化”也是“生态变化”。 “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17]。基于MOOC、SPOC模式的学习效果超于传统课堂,网络教育的奇点可能临近了,信息技术的变革教育的威力可能要爆发了。[18]但是“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既有新的机遇,也要面对新的挑战。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也需要冷静应对,既不能坚守避战,也不能任由互联网“肆意妄为”,而是应该从教育变革的真正需求出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 这是一个跨界的时代,大数据、智慧教育等新的技术和概念层出不穷,“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 [2]柯清超.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3]__民.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4]钟秉林.互联网教学与学习革命.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5]余胜泉.互联网时代的学校组织结构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6]孙众.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7]李晟宇.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课程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8]李栋.基于科普融合创客的创新教育[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9]任友群.伴随式评价:变革的先导[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0]朱雪梅.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1]李奕.深化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动互联[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2]杨现民.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3]魏顺平.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支持案例分享(国家开放大学)[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4]汤敏.如何用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5]陈颖.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6]石义琦.同伴教育:教育信息化新视角[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7]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N].光明日报,. [18]王涛.互联网变革教育的实践路径[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猜你喜欢: 1. 浅谈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论文 2. 有关网络教育论文 3. 关于互联网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4. “互联网+”形势下网络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论文

小学教育学年论文题目

在各领域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教育学年论文题目,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朗读教学研究综评

2、朗读与朗读教学研究

3、小学语文教学与文学教育之关系探讨

4、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

5、阅读教学对话研究

6、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

7、作文教学研究

8、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9、培养学生阅读的策略研究

10、小学课堂教学设计探新

11、家庭文化氛围与小学生个性

12、小学学科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13、小学学科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14、小学学科课程软资源开发研究

15、小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培养的研究

16、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7、小学课堂的时间管理策略

18、小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的养成

19、小学学科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研究

20、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1、试论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论的合理因素及其缺陷

22、试比较儒墨两家关于人性论及教育作用问题的异同

23、孔子关于师德的论述及现实意义

24、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探析

25、歌曲与童谣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26、游戏教学,适应天性

27、浅谈“任务型”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28、激励英语学习兴趣之我见

29、现代教育条件下的小学班主任素质结构研究

30、独身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31、家庭环境对小学生优良个性养成的影响

32、影响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因素的研究

33、小学教师现状的调查研究

34、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困境的研究

35、班主任素质与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相关研究

36、学生厌学、辍学、出走、青少年犯罪的调查及其教育对策

37、小学生理想、学习目的、兴趣、自主意识以及价值观、道德观的调查与教育研究

38、小学生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的现状调查研究

39、"品行弱势学生"的教育策略

40、网络不良文化对小学生的负面影响的研究

41、小学阅读教学策略浅论

42、洛克教育思想与当今新课程改革之异同

43、洛克教育思想浅析

44、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浅论

45、小学写作教学策略浅论

46、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策略浅论

47、小学识字写字教学策略浅论

48、小学语文教学的训与练

49、Solo理论与实践

50、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51、拼音教学与创新思维启蒙

52、识字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发展

53、词语教学与主动学习精神的培养

54、句子教学与“阅读链接”

55、文本解读与教学策略

56、教学设计与以学定教

57、阅读教学中的“悟”与“解”

58、如何使语文教学走向自主学习

59、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机制

60、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61、课程资源问题探究

62、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是与非

63、语感能力培养的策略

64、初等教育学院06级本科毕业生数学素养对实习效果的影响调查

65、初等教育学院06级本科毕业生基本教学技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66、小学“三角形三边间关系”的教学研究

67、刍议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68、小学估算教学研究

69、帮助学困生获取数学学习积极的情感体验

70、数学教学应体现自然的过程

71、高度决定视野——论小学教师的数学素养

72、角度改变观念——也谈数学教学的效率

73、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74、小学数学程序性知识教学初探

75、小学数学陈述性知识教学初探

76、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初探

77、低年级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78、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小学数学教育的启示

79、当代小学名师专业成长对职前教师教育的启示

80、重庆地区重点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分析

81、重庆市重点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调查与思考

82、重庆地区小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83、顶岗实习对当前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培养的利弊分析

84、小学教师专业化对与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冲突与思考

85、重庆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研究

86、重庆地区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87、对数学生活化的理性分析

88、论主题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89、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课的现状及分析

90、小学数学“探索规律”的教育价值与教学研究

9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92、小学数学“自主探索”教学误区与对策

93、在“数学广角”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94、论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化思想的培养

95、从多角度挖掘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思考

96、构建生本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97、重庆市小学科学教师现状及对策研究

98、重庆市小学科技教师现状及对策研究

99、重庆市小学生科技兴趣现状及对策研究

100、重庆市小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现状及对策研究

101、长寿花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研究

102、论当代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培植

10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研究

104、论我国大学生的诚信及其建构

105、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

106、理想与现实之间

107、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构成及培养模式研究

108、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模式研究

109、西部地区中小学数字化学习资源标准的研制

110、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估量化标准研究

111、技术环境下小学生学习行为特征研究

112、试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13、小学综合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114、重庆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的研究

115、重庆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素质研究

116、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师素质

117、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

118、渝东南地区小学教师普通话现状的对策研究

119、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研究

120、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研究

121、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

122、重庆市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123、重庆市农村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124、小学阶段师生冲突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125、儿童学习困难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126、小学科学教育中的误区

127、用科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128、小学低段与高段教育的区别

129、城区学生与农村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调查与对策

130、小学各学科教育的共性及个性特点

131、关于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信息能力的手段和方法研究

132、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比较

133、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134、小学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

135、中小学专题学习网站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36、中小学信息技术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137、网上小学教学辅助系统设计与实现

138、小学课程教学网站在线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139、面向少儿的教育网站设计

140、如何培养小学生探究式科学学习能力

141、农村小学科学课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142、农村教育资源优势与小学科学教育研究

143、开放型小学科学课堂的建构

144、论科学课的“趣”

145、论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实验教学

146、论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情境教学

147、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48、小学科学教学中“节能环保教育与科学研究”的探讨

149、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探究

150、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评价的探究

151、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

152、关于小学科学课程“三维目标”整合的策略研究

153、教师素质对小学生道德行为养成影响研究

154、网络信息对小学生的影响研究(或现代教育技术在德育活动中的运用研究)

155、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的策略及措施研究

156、小学生品德现状的分析与对策

157、小学阶段开设法制教育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58、小学师德师风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159、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60、小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161、小学社会和思想品德课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162、小学德育教育环境的研究(或小学德育评价模式研究)

163、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164、健康和谐的课堂管理的探究

165、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问题追因与发展思考

166、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研究

167、从中国传统饮食谈小学生膳食状况

168、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弊端看小学素质教育

169、从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谈农村寄宿教育

170、小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分析

171、从传统文化的危机谈在小学开展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172、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样突出活动特性

173、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怎样进行方案设计

17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研究

17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实践活动的比较研究

176、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怎样的教师?

177、小学品德课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探析

178、小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研究

179、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德课教学范式转型的思考

180、小学德育的评价研究

181、小学德育的方法研究

182、小学德育的模式研究

183、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

184、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设计

185、小学社会和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研究

186、某类特定范围语言的研究

187、某地社会用字(用语)规范情况调查报告

188、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歌词比较研究

189、当代大学校园人文精神的现象分析

190、《三国演义》人物论——论述女性系列

191、《水浒传》女性形象论

192、小议教育评价语

193、口语与口语教学

194、顶岗实习对我国当前职前教师教育的影响

195、重庆市重点小学校本课程调查研究

196、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研究

197、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研究

198、重庆地区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

199、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相关问题研究

200.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研究

线上教育教学论文

所谓心得就是工作或学习中的体验和领悟到的东西,亦可以称作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是一种日常应用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一般篇幅可长可短,结构比较简单。那你知道2020停课不停学教师线上教学的感受需要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0停课不停学教师线上教学的感受5篇大全。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2020停课不停学教师线上教学的感受1

为有效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确保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校安全稳定。西张小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根据上级通知,结合学校实际,开启了“主动隔离,延期不延教、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活动。

延迟开学是打赢疫情防控战的重要举措,我校利用“互联网+教育模式”实现教学课程应开尽开,教职员工“离校不离教、离生不离岗”,确保“延期不延教、停课不停学”,限度降低疫情对教学进度和学习效果的影响。

作为一名小学四年级的的数学教师,在这个特殊的时段,如何高效的组织好班里的学生的“线上学习”工作,一直是我在线上教学开展的这段时间思考和研究的方向,在这三个星期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我的线上教学工作。

1.微信答疑。鼓励学生跟着电视直播的进度学习,如有不会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进行线上答疑。

2.微课视频补充。将空中课堂上的教学视频分知识点剪辑,当直播中出现与教材不太衔接的地方时,按知识点发微课视频补充。

3.直播教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用钉钉直播亲自讲解重难点。

4.坚持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

5.优秀作业展评,培养学生好习惯。

有爱,有爱心,有千千万万爱心的汇聚和叠加,我们就可以消除冬日的无情与冷漠,最终驱逐病魔的笼罩,迎来春天让人憧憬的好消息。

2020停课不停学教师线上教学的感受2

今年的寒假与往年不尽相同,病毒肆虐,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开始了,“新型冠状病毒”横空出世,阻挡了人们的日常出行。现在,学生们也不得不延期开学,同学们也不得不开始了一种新型的授课方式:网上授课。

每天,太阳升起,坐在电脑前的我等待着上课时间的来临,新颖的上课方式令我不大适应。每天面对着一个机器,体验着新颖的上课方式,但是时而卡顿的网络,使我失去了那绘声绘色、惟妙惟肖的课堂兴致与乐趣。但渐渐的,我接受了这种授课方法,老师与同学的精彩问答、交流区的互动体验、不同的老师风格多样的讲课方式使我产生兴致。老师们各有特点:有的风趣幽默,有的端庄严肃,有的慷慨激昂,我从中感受到了老师们不同的授课方法,让我受益匪浅。

但同时,网上授课需要极大的自律能力,不能有半分懈怠。也许,在你走神的那一瞬间、不想听课而玩游戏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堕落了。网上授课是为了让同学们即使在家里,也能够有序的学习,而不是成为玩游戏的“好工具”。在非常时期,我们更应严格规划自己的每一天。同时,网络的卡顿也会影响授课质量,我们可能会错过一些重要的知识。所以上课时,应管好自己,约束自己,上课不迟到,不要因老师不在身边而放飞自我。网上课堂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资源,老师们精心准备的课件,优良的教育环境,我们更应记好笔记,努力学习。

记得老师曾说过:此次网络授课后,将会出现严格的两极分化,成绩取决于此次的网络授课是否认真听讲,是否用心,所以此次的网课不可马虎!

在这个特殊的寒假会冲出许多黑马,也会有许多星星坠落……让我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2020停课不停学教师线上教学的感受3

每天在微信群里和同学们嗨聊,搜集各种各样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兴奋地准备ppt,这个场景,是2月17号之前的我怎么也没想到的。

从去年8月入职起,每天都接受着新知识的刺激,感慨几年的国外求学时光仿佛使我变成一个与世隔绝的的老人,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中国社会中,我被远远抛在了后头。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我却从没用过抖音和快手。虽然要恶补的东西太多,但我很喜欢接触新鲜事物,所以,这次的网络授课是个挑战,更成了一次机会。

一、不放弃,就真的走出了一条路

首次上网课,选了腾讯课堂,由于许多功能没弄懂,和面对面授课的效果差了很多。虽然网络通畅,声音传达都没有问题,但在学院的网络授课情况调查表的自我评价里,在清一色的良好中,我还是默默的输入了“一般”。改进方案中我输入,“考虑换成钉钉”。然而,在与研究室老师们的讨论中,发现有很多自己没弄懂的功能。或许,换的不该是软件,是自己的方式。于是,我开始在学校的线上平台咨询群里向专家们请教,听别的老师们的课程。三天后的第二次课,我顺利的完成了要讲的全部内容。第三次,第四次,我开始对挖掘利用软件里的贴心小功能越来越感兴趣,课堂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有趣。

二、“网课”促进了与同学们的互动

在网课之前,我没有建立一个属于自己课堂的班级群。这次一口气建了三个课堂的微信群。有活跃的班级,会在群里畅所欲言,听到了很多线下授课听不到的学生的心声。有的同学更是会私信发给我他读的日语课文,让我帮忙纠正发音。学生这么的积极,让我觉得一切的努力都值得。在学生们的推荐下,我选择了课堂派作为课后作业的软件。里面的很多小功能,让交作业和批作业变得更加简单。在群里不愿说的话,同学们会在交作业的时候在软件里偷偷给我留言。其实无论是问题还是赞美,对于处在成长期的新老师来说,都是有益和暖心的。沟通,原来是这么地简单。

三、听课,更“随心所欲”了

上学期就听了几节课,这学期更方便了。只需轻轻一点,就能进其他老师的直播间听课了。听经验丰富的老师们讲课,再结合上学期末学生们的课堂评价,反省了自己授课的很多问题。虽然只有两周的课,但也调整了几次自己的讲课方式,在课后与同学的沟通中,能感到还是有效果的。期待自己在线上授课结束后会有很大的提高。

四、团结一致,“征服”网课

这次网课,最让人安心的就是有太多的专业指导,在院负责人的推荐下,我加入了三四个学校的技术讨论群,到很晚都有人回答软件小白的各种问题。学院和研究室的群里,几乎每天都有技术交流,以及对课程的满意度调查。学校的各种帮助,老师们的热情参与,让我每天充满动力。仿佛在一起作战,又温馨又兴奋。我想我一定不会忘了这段时光。

在日本留学的时候,一直在教汉语,所以有一些日本学生。最近日本也开始进入防控疫情模式,我曾经的学生们也不再去汉语教室,只能在家自学了。今天,我使用直播软件跟他们连了线,久违的课堂,让大家都很兴奋。日本的网络使用率不太高,我们以前都是传统授课。记得以前在课堂上,每次用显示器播放一些视频,都会让学生开心一阵子。这么方便的上一堂课真的让人感慨中国网络技术的发达。期待这次突如其来的线上授课,对我们以后的教育方式改革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

2020停课不停学教师线上教学的感受4

在今年这个不寻常的时期,我们教师也经历了一次不一样的教学历程。

刚开始接到学校通知停课不停学的消息时,我们全体师生应学校要求,快速下了云视讯,下完之后,才发现使用是个问题。为了快速弄清云视讯的操作方法,我们教研组的六个老师先组建一个群,一天之内无数次的发起会议,轮流操作学习屏幕切换,图片共享。等这些基本操作熟练之后,发现学生的群也组建的差不多了。都试着在班里进行直播,却发现信号很差,学生和老师在网上时隐时现,声音也断断续续。根本就无法进行教学。面对这样的情景怎么办?正当我们犯愁的时候,接到学校通知,可以看直播课堂了。我们怕学生听不懂,再往群里发微课。这些都是我们先在组内试听,然后选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比较容易接收的一节,发到微信群里。让家长督促孩子学习、试听。然后完成每日一练,督促学生上传微信群。终于也算有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流程。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班里75个学生,每天下午从两点开始抱着手机检查作业,好不容易把有错题的作业圈圈画画、在微信群里反馈过去,这时聊天页面一下子就到滑到微信最下边了,还得一点一点往上面翻,此时有第一次交的作业,有第二次的错题,就这样从下午两点到五点终于把作业看完了,眼前一片模糊,什么也看不清了。此时一看统计结果,班里两个学生作业没做。赶紧在群里@家长,没有反应,无奈只好问班主任要来电话,问问怎么回事没交作业?打了半天电话没人接,继续打,终于打通了一个,家长说家里有两个孩子,因为老大高中,天天有直播课,直播结束还有一堆作业在网上,要拿着手机才能做。孩子的父亲在乡政府工作,因为疫情忙的已经快一周没有回家了,家里的电脑已经好多年没用了,家长跑了几个地方,电脑门市都没有开,没有买住,他爸爸也在联系着想其他办法。听到这,我仿佛看见了家长那焦急的模样,家长还一个劲的道歉,老师,您放心,接下来我们会抽时间在老大吃饭时,我让老二赶紧看课把作业补上。

接着打第二个家长的电话,电话打通了。听得见那边的关门声,估计是家长刚从外面回来。我边介绍自己,边问孩子作业为何没交,让我没想到的是家长第一个反应就是:“催、催、催,忙死了,一天上班累得要死,前脚到家,后脚就催着要,这还让不让人活了。”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也气的果断挂掉电话,作为老师我又图什么呢?感觉满腹的委屈无处可诉,学校一直在督促我们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家长却用这种态度。心里各种埋怨、说不出的滋味齐涌心头。你说我们这帮老师又何苦呢?难道我们希望这样的结局吗?不是疫情,谁愿意麻烦你们呢!一晚上自己被“气”折磨得失眠。

第二天早上,想想我打电话的目的是干什么?自己气了一晚上,不还是没解决问题吗?翻开手机看看各地疫情防控工作加大力度在执行,学校微信群里也发来值班老师盯着寒风在室外消杀、登记。想想昨天也许这个家长比我的同事还辛苦还劳累,这点儿事我都受不了,今后如何面对他的孩子--我的学生,如何教育班里的孩子们宽容、大度。有多少人都在疫情中默默地奉献自己,他们比我们还忙、还累,坐下来,给家长发了一段儿文字:“家长您好!知道您很忙、今年这个特殊时期,老师也很着急,不想拉下每一个孩子,以后每天如果有时间了尽量让孩子观看空中课堂,如果实在不行,一定要让孩子在自己找时间把老师发的微课看看,练习题做一下。我相信以她的能力,认真看微课,一定不差于其他同学”。家长收到之后,给我回复了一下:“老师,实在对不起,由于这段时间单位太忙,回家又听到孩子作业没做,课程没看。心里莫名其妙的火气,我又是个直性子的人,一时说话口无遮掩,语气太重,实在对不起。”此时我的心才如决堤一样,一下子被冲开了,心里那股不满、委屈已被冲得无影无踪。是呀,如果我不给家长发微信,也许这个结真的很难解开。接下来的几天,孩子的每日一练和课堂检测,都是早早地上传,而且做的还很认真。

接下来,我们试着又开通钉钉群,每天要用直播反馈当天的难题。讲课由原来的师生面对面换成了现在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老师成了网络主播,学生成了幕后观众。一节课下来,看着一屏又一屏的祝福语:老师你辛苦了、老师我们想你了,谢谢老师.......此时还有什么能比得上这种幸福呢?很容易看出这些问候,有孩子的、更多的是来自家长。虽然这一天过的很忙、很累,但更多的是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你说作为教师还能有什么能比上此时的快乐呢!

2020停课不停学教师线上教学的感受5

“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安徽芜湖,这是繁昌县城关实验小学胡老师讲述的她首次尝试“线上教学”之后的感受。

2020年2月7日晚上七点半,我首次尝试了和班上的孩子进行“线上教学”。总的来说,我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从课后反馈情况来看,孩子们这节课的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一节课上完之后,进入教学反思环节,还是想写一写从首次“线上教学课”中收获到的“得”与“失”。

一、课前准备:一切皆从磨砺出

虽然一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但课前的准备工作却是格外“磨”教师的。尤其是对于从未涉足过的“线上教学”,更是“磨”上再加一层“磨”。

1、磨教学平台

在即将开始的这节特别的课堂上,没有我熟悉的三尺讲台,没有我熟悉的方块黑板,没有我熟悉的小巧粉笔,只有我面前的笔记本电脑和手掌大的鼠标,我该怎么上这节课呢?我该用什么教学平台上这节课呢?我该先从哪儿着手进行备课呢?这都是我脑海中冒出的一个个问号,这都是我需要面临的一道道难关。一片茫然,真的可以用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幸好,2月6日下午四点,亚老师为我们开展了一节网络直播的培训课。直播课的时间不长,但却是干货满满。它及时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拨开了我心中的谜团。直播课结束,我退出了直播间,但我并没有离开电脑前,我想趁热打铁,先解决该采用什么教学平台的问题。对于几乎算得上是“网盲”的我来说,从纷繁迷人眼的众多教学软件中,选择一个适合我教学的应用软件,还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困难的。生活中的时间也许过得很慢,但电脑前的时间总是流逝得飞快。经过近两小时的摸索、试用,最后我还是决定化繁为简,就用我和家长们最常用的QQ群。我也想明白了,教学平台毕竟只是一种服务于教学的媒介,有时候越简单反而越有效。大道至简,方为正途。

2、磨教学内容

选定了教学平台后,进入备课的关键环节,确定教学内容。遵循“正式开学前不讲新课”的规定,我把教学内容的选择范围,放在了课外。于是,我打算从我们班孩子人手一本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中选择教学内容。这本书是我在课余诵读时间中,带领孩子们一起进行经典诵读的课外补充教材。就这样,确定了首节“线上课”的教学内容为王昌龄的代表作《从军行(其四)》。

《从军行(其四)》是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古从军行》组诗中的第四首,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而“从军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我们在四年级上册刚刚学过的王昌龄的另一首代表作《出塞》,正好可以先从“温故而知新”开始导入新课。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颇具画面感,我在引导学生诵读这两句诗时,不妨可以引导他们利用以前的学习认知,试图在头脑中构建这样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画卷: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对于这几个关键的地名,我可以展示一幅中国地图,使他们眼中有“地图”,脑中有“画卷”,进而再发展到心中有“感悟”。比如,那一个“孤”字就写尽边疆环境的恶劣,写尽戍边生活的艰苦,写尽将士内心的孤寂,写尽保家卫国的自豪。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则是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的。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一个“穿”字,一个“终”字对仗工整、遥相呼应,这二字中所包涵的意蕴深刻,所概括的内容丰富:虽然戍边时间漫长持久,虽然边疆战事频繁艰苦,虽然将领内心想念家乡,虽然战士心中思念亲人,但报国壮志依然坚定,但卫家信念不可磨灭。“穿金甲”的战斗越艰苦,“终不还”的决心便越显铿锵。对于四年级的孩子,也许暂时还无法有多么深刻的体悟,但可以通过配大漠战场图、沙场征伐声来塑造声临其境之感。

二、课中教学:此时无生似有生

万事俱备,只欠和家长约定好上课时间。因为“线上”课毕竟不同于“线下”课,怎样才能保证高效的课堂教学质量?怎样才能使电子产品恰当地服务于教学?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合理地使用电子产品?这不得不成为执教教师在课前需考虑的问题。于是,和家长约好上课时间的同时,也要求家长陪同孩子一起完成本次的学习过程,我相信有家长为伴,孩子的学习劲头会更足。

经过一番前期准备,2月7日晚七点二十分,我如约提前十分钟进入直播间,我和家长、孩子们作了一个简短的图像、声音测试,在确认一切顺利后,身处网络两端的我们便开始了这节形式独特的“古诗鉴赏课”。

此时,我的身边没有学生迎面相对,只有电脑形影陪伴。因为是第一次上这种“线上课”,因为我们师生暂别了一个寒假,所以我先从统编本四年级上册我们学过的21课中的两首古诗《出塞》、《凉州词》开始,和这些“不照面”的孩子共同回顾了边塞诗的诗歌特点,以及诗人王昌龄的诗作特点。通过连麦抽背、信息栏反馈,本不太适应这种“新课”的师生双方,在渐渐找到了“上课”的感觉之后,我们开始了今天《从军行(其四)》的学习之旅。

三、课后反思:绝知此事要躬行

虽然课前的准备时间很长,但课上的四十分钟好似过得很快。下课之后,我和几位家长并没有直接退出直播间,针对本课的教学形式及孩子们的学习效果,进行了简单的沟通和交流,比我更熟悉电子媒介的年轻家长们也向我提出了更好地利用这种教学平台的建议。下线之后,我也对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进行了自己的总结和反思——

1、“线上教学”之得:既有师法又变通

学习应该既不囿于学校围墙之内,又不困于时间、地点之限。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特殊时期,“线上教学”以其时空上的自由性,在20202庚子年这个漫长的寒假尾声,成为沟通师生双方教与学的首选方式。2月7日晚上七点半,当我打开摄像头,与镜头另一端近一个月没见面的孩子在屏幕上相见时,都颇感亲切而新鲜。短暂的交流之后,进入诗歌的学习,熟悉的课堂感觉又回来了,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在诗歌的一诵一读中,也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也能够品味到诗歌的意韵。

2、“线上教学”之失:欲说还休意未尽

经历了四十分钟的“线上直播教学课”之后,我对着屏幕那端的孩子们宣布下课的一刹那,虽然顺利完成了备课时的预设教学任务,虽然孩子们基本上也达到了学会当堂诵读诗歌的学习目标,但我心中总有种意犹未尽之感。究其原因,在这节直播课中,我没有像平时在线下课堂中,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充满童真的小脸上,由学前“若有所惑”的眉头微蹙到学后“若有所获”的双眉舒展。小小的屏幕,限制了我对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的感悟与想象。虽然摄像头也可以让孩子们看到老师熟悉的面容,但无法让老师看到全班孩子一只只高高举起的小手;虽然麦克风可以让孩子们听到老师亲切的声音,但无法让老师听到全班孩子叽叽喳喳的讨论声。

想想,不管是目前网络平台的“线上教学”猛火热炒,还是个别发声的“线上教学”冷静思考。所谓“教无定法”。非常时期,先不妨采用“线上教学”的变通之法。回归正轨,将更能体悟“线下教学”的情境之妙。两相结合,博采众长,方显“教学有法”。2月10日“线上教学”模式将正式启动,三月份的“线下教学”肯定也会如期而至。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首次尝试“线上教学”之后的反思,是为了今后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教学之路,都能够砥砺前行。因为,只有亲历“实战操作”的得与失,方能体会“纸上谈兵”的深与浅。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网络教育有了快速发展,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将其作为推动教育改革,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网络教育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网络教育论文题目(一) 1. 网络研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2. 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的概念、特征及实施框架 3. 财经类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 4. 远程开放教育数学课程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5. 探究移动平台教学模式在盲人按摩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6. 基于微博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探索 7. 硕士生精品网络课程自主学习的动力机制分析 8. 网络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对我国高校线上教育的影响与研究 9. 高等院校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开发 10. 应用于网络教育的大数据技术探析 11. 浅谈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 12. 语料库构建实用性与商务英语网络化的发展 13. 混合式教学在教育技术学公共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14. 网络游戏在网络教育中的角色探讨 15. 省级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6.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融合式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17. 病例驱动的“医院虚拟实习”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 18. 面向区域医疗协同的可扩展远程医学教育系统设计与实现 19. 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在中药炮制学教学中的应用 20. 开放教育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满意度影响因素 21. 运用网络技术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22. 网络视频课件在药理学实验教学的应用 23. 基于CiteSpace的网络教育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24. 网络课程开发中教学设计人文化的实践 25. 网络机房与校园网接入的设计方案研究 网络教育论文题目(二) 1. 我校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 “互联网+”背景下远程教育教师的心理反应与调试策略 3. 网络教育背景下多媒体电教设备的使用与管理探析 4. 浅析智慧教育模式在高校教育中的搭建及运行 5. 网络环境下知识建构模型对比研究 6. 成人网络教育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7. 借鉴微课教育功能创新网络德育工作 8. 远程教育高校以党建工作促进师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9. 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支持服务系统构建 10.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下中小学教育网站安全防护研究 11. 美术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 12. 成人网络教育的学习监控策略初探 13. 校园网络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4. 对网络在线教学平台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15. Java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 16. 网络环境下“90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17. 网络环境下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研究 18. 网络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19. 现代远程教育融入传统成人教育的模式研究 20. 农村老年教育网络构建的实践与探索 21.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计算机教学创新思考 22. 生物化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实践探索 23. 基于云平台的口腔内科学微课程开发应用 网络教育论文题目(三) 1、网络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和探索 2、网络环境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路径探析 3、临床实习生医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4、基于新媒体的管理机制在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中的应用探讨 5、小学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的融合 6、基于网络技术条件探讨中职政治教学策略 7、网络游戏对教学活动的可借鉴性研究 8、网络学习空间中交互行为的实证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 9、泛在学习视角下网络学习空间的创新应用模式 10、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1、远程开放学习者网络交互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12、“微课”教学模式下的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13、网络教育中虚拟现实技术在机械学科的应用 14、基于Moodle平台《建筑测量》网络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15、网络模式下的大学英语写作多单元评价模式的构建 16、动漫、游戏等网络流行文化对青少年审美取向的影响 17、基于慕课教学理念的中西文化对比课程建设与实践 18、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机制研究 19、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探析 猜你喜欢: 1. 有关网络教育论文 2. 网络教育有关发展的论文 3.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4. 网络教育浅析论文 5. 网络教育方面相关论文

一、线上教学优势明显:1、线上教学,重塑了课堂的集体氛围。线上教学,仅仅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便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拉近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大家又可以在同一个课堂上共同学习、互相探讨,取长补短。熟悉亲切的氛围,化解了独自在家学习的孤独感,让学习有了动力,有了兴趣。尤其是在“抗疫”初期,这样的教学活动,分散了孩子恐慌、孤独的情绪,安抚了人心。学生在课上学到了系统的防疫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线上教研,方便教师共同学习提高,利于教师成长。线上教学以来,我们学校各年级组任课教师利用钉钉办公软件进行多次集体备课。例如四年组周敏老师执教的教研课《我的奇思妙想》,由周老师进行初次备课,然后把初案共享到年级组教研群中,同年组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对教材重难点的理解和把握,对周老师所备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改,最终这节网络教学公开课获得了全年组同学的一致欢迎,这节课也得到了进修校主管部门的好评,该教学案例被收入到县教研期刊《望奎研培》第五期特约专栏上。3、线上教学,资源共享,放大了教育的格局。线上教学让“名师课堂”不再遥远,让师生都有机会走近名师,教师学到精湛的教学技艺,学生接受更多更好的学习指导。开展线上教学以来,我校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网络教育平台、步步高教育资源平台和学习强国中所提供的资源进行教学,任课教师广泛搜集本学科名师教学视频,在班课上共享,学生坐在荧屏前就能领略到全国各地名师的风采。风格迥异的老师,精彩的课堂,以及网课自带的游戏活动,都让学生喜欢上学习内容,乐于参加网课学习。4、线上教学,让教学更加同步,利于解决教学中的共性问题。线下教学时,同年组各班教学进度快慢很难把握。进行线上教学以后,使用联播课较多,各班教学同步进行,一旦发现问题,能得到及时纠正,好的思路和方法也能使得全年级同学受益。比如:一年级老师在教学《彩虹》一课后,张萌老师提出在这课的基础上增加一节口语交际课,专门针对想象力的训练。这节课有效地拓展了想象空间,使学生懂得想象的广阔与神奇,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5、线上教学,文字交流更加广泛,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线下教学中,学生发言是要逐次进行的,时间所限,发言机会少。很多性格内向、拘谨的学生渐渐失去了发言的热情,变成了"看客",而网课上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一个问题提出后,大家可以通过屏幕各抒己见。窗口交流,也使胆小的同学活跃起来,课堂上往往问题一出,学生的汇报就一个接着一个地蹦了出来。众多的"发言"让人一目了然,很容易发现更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真正做到了"互相启发,智慧共享"。二、线上教学也有一定的弊端,具体表现为:线上教学,难以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线上教学开课以来,存在最多的是这样的问题:学生是否在听课、是否认真听课,教师不能第一时间了解。老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指名让某位同学回答,钉钉平台上显示该同学在线学习,但他却不回应老师的连麦,这种情况是困扰老师的最大问题。线上教学,对于自制力差的学生确实影响较大,再加上一些家庭,家长因工作忙不能陪孩子上课,孩子开小差,或玩网络游戏,致使很多学生成绩明显下降。线上教学,批改作业的难度较大。对于小学生来说,面批面改是解决学生教育难题的有效方法。线下教学时,教师可以在随堂教学巡视中发现问题,即时指导,而线上教学却不能达到这个效果。就算是学生提交了作业,拍照上传的照片模糊、位置不当、难以辨认等问题也很多。另外由于系统的原因,鼠标批改无法像手写一样流畅,费时费力,影响了批阅效率。线上教学,孩子们脱离了教师的监管,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对于小学生来说,集体生活是孩子们共同成长的基石。孩子们脱离了集体,在家中又缺少了教师的引导和监督,一些不良的坏毛病得到了孳生。比如:良好的书写习惯没有了,上传的作业,写的字模糊潦草。作息时间打乱了,有的同学躺在床上进行线上学习,过长时间使用电脑和手机,对孩子们的视力也造成了严重损害。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